置管方法

2024-10-25

置管方法(精选12篇)

置管方法 篇1

(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1],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我国。PICC为患者提供了无痛治疗途径,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 尤其是化疗患者, 既保护了血管, 又保证了药物及时应用[3]。此外PICC较深静脉穿刺简便、穿刺成功率高, 可由护士单独操作,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穿刺过程中常因各种因素发生导管移位等并发症[4,5,6], 既给患者造成痛苦, 又失去了导管的应用价值。笔者为此对PICC置管术中血管的选择、置管部位和穿刺方法的选择以及测量定位四个操作关键环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方向。

1 血管的选择

首选贵要静脉, 前细后粗, 且静脉瓣少, 次选肘正中静脉, 末选头静脉。沈建英、罗奕等[8,9]报道, 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2.3%, 而经头静脉置管成功率为57.1%, 且头静脉留置时间短。楼晓芳等[10]应用PICC置管52例, 其中发生置管困难的6例, 均为头静脉与肘正中静脉。

2 置管部位的选择

PICC的置管部位有肘窝下、肘窝上和颈外静脉。常规部位穿刺点位于肘关节以下2横指处[11], 黄晓华等[12]提出最佳穿刺点应在肘窝下二横指处, 由启志等[13]则认为, 在肘窝上2~3cm处进针可避免血液回流受阻而减少肢体水肿, 缪景霞等[14]对128例患者分别对3种方法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 建议应尽量采用肘关节上部行PICC置管, 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3 穿刺方法的选择

目前PICC穿刺方法有常规方法穿刺、直视下穿刺、Selding穿刺和MST。

3.1 常规穿刺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测量置管长度;常规消毒铺巾建立无菌区。检查导管, 穿刺成功后插入导管长度, 插入导管导管的同时指导患者头紧贴穿刺侧肩部, 拔出导丝, 抽回血, 冲管, 修剪导管, 安装连接器, 连接肝素帽, 正压封管;固定。X线透视PICC尖端位置。姜珍、刘雪喻、张仙爱等报道[4,5,6]采用此法导管移位的发生率分别为6.7%、3.8%、3.7%。

3.2 直视下穿刺方法

对于外周循环衰竭, 静脉充盈度很差的患者, 宋敏[15]采用直视下PICC置管对3例患者进行皮肤切开直视下静脉穿刺PICC置管, 效果良好。方法:常规测量长度, 测量其肘上10cm上臂周长。皮肤消毒、局部麻醉后行皮肤切开约1 cm, 分离出穿刺的静脉, 穿刺针以15°~30°度刺入静脉上壁后即将针放平, 迅速送入穿刺针尖斜面的全部和插管鞘顶端, 穿刺成功后退出穿刺针, 从插管鞘置入导管送入上腔静脉, 撤出支撑导丝和插管鞘, 抽回血, 生理盐水冲洗, 连接肝素帽, 正压封管, 消毒穿刺点, 缝合皮肤切口, 固定导管, X线透视PICC尖端位置。

3.3 Selding穿刺方法

1953年瑞典医生Seldinger改良了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16], 从此奠定了现代血管穿刺的基础。吴玲[17]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 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减少穿刺点出血, 保证置管效果。方法:穿刺点处局部麻醉, 以2%利多卡因皮内注射, 将穿刺套管针穿刺静脉成功后, 将针芯拔出;将导丝沿穿刺套管入血管内20~25 cm;左手轻按住导丝, 右手拔出穿刺针外套管, 沿导丝将扩张管和导管鞘一同送入血管内, 抽出导丝和扩张管, 最后再沿导管鞘送入导管, 常规固定、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并记录。

3.4 改良塞丁格技术 (MST) 穿刺方法

改良塞丁格技术是将原塞丁格技术中单一功能的扩张器改变为扩皮器、撕裂鞘组件, 便于从撕裂鞘送入导管。作方法有超声下和非超声下进行, 管条件极差, 置管困难者采用超声下操作, 可视性好、可以触摸到的血管采用非超声下操作。陈影洁等[18]对8例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成功率100%, 无1例并发症发生。张媛媛等[19]也对56例化疗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 与传统PICC置管的患者比较, 可显著提高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 降低PICC并发症和发生率, 患者痛苦小。具体操作方法为: (1) 超声下的塞丁格技术:首先使用超声导引系统选择穿刺静脉:大概在肘窝上2cm处先找肱动脉与肱静脉, 在预穿刺点处做好标记。消毒、铺无菌洞巾, 穿刺点处局部麻醉, 以2%利多卡因皮内注射。运用1.9 Fr细针进行穿刺, 见回血后固定穿刺针芯, 顺直导丝的J型弯钩并通过穿刺针缓慢送入血管, 然后移除穿刺针, 用手术刀在皮肤上做1个0.2~0.3 cm的切口, 将扩皮器和撕裂壳套于导丝上轻柔旋转推进至血管内, 然后依次移出扩皮器、导丝, 通过撕裂壳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 之后将撕裂壳向后退出撕裂, 连接安装器, 固定。 (2) 非超声下塞丁格技术:不需超声引导直接置管。

4 测量定位

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中下1/3段、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上方2~3cm。有学者认为穿刺点距两侧锁骨下缘连线以下2cm处的距离[20]。学者[21]认为测量穿刺点至右侧锁骨关节至第三肋间的长度, 也有学者[22]认为从穿刺点量起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 然后沿胸骨右缘向下至第三肋间隙, 将所测得的长度减去1 cm, 即为插管长度。谭海梅[23]经64例X线胸正位片测量导管长度, 认为从右上肢侧穿刺到上腔静脉置管, 导管置入长度为 (38.78±3.84) cm, 从左侧置管, 导管置入长度为 (41.78±3.84) cm。

5 小结

经上综述, PICC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无论是在血管的选择, 还是在血管部位和穿刺方法的选择以及测量定位的研究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PICC,置管方法,研究进展

置管方法 篇2

【关键词】picc;穿刺点;出血原因;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01-01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picc)广泛适用于化学治疗及长期输液患者。穿刺点出血是该技术的并发症之一[1],术后0~7 d易发生穿刺点出血[2]。为了探究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2月~2012年2月picc置管后穿刺点反复出血的患者,分析其出血的原因,探究处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患者34人,其中:男性24人,女性:10人。年龄:18~69岁,文化程度:文盲~大学。当天执行化疗的16人。出血时间:穿刺后第3~26天;每次出血量约:1~10ml。其中有7例病人多次在夜间出血,第二天晨起才被发现,让病人夜间使用丝袜?纱块或者3m自粘性绷带单纯加压包扎连续3天后出血停止;5例病人多次肢体活动后出血,其中1例发生1次严重出血,使用3m自粘性绷带?明胶海绵加压包扎连续3天后出血停止;1例病人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天出血3次,使用3m自粘性绷带?碘仿纱条后,出血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后病人因病情变化转内科行进一步治疗,未做进一步跟踪观察。其余病人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反复出血。

1.2 材料选择均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使用型号5fr 的为28人,4fr 的为6人,其中采用塞丁格技术置管的7人,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2人。

出血原因分析

2.1穿刺点出血评估方法轻度出血:患者活动时穿刺点出血、渗湿敷料;中度出血:患者平卧时穿刺点出血,渗湿敷料;严重出血:患者穿刺点出血不止,甚至沿picc管壁流出[3]。

2.2出血的不利影响造成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加心里压力。紧张程度分级:ⅰ级:无恐惧感或有轻度恐惧感,无或有轻度不适,但不回避;ⅱ级:有恐惧感并试图回避;ⅲ级:有强烈恐惧感,尽力回避,需护士协助固定体位才能进行操作[4]。本组病人当时紧张程度为:ⅰ级12人,占35.3%;ⅱ级19人,占55.8%;ⅲ级3人占8.9%。增加病人的费用:出血后,护士要及时给病人更换敷料和加压包扎,其中的费用要病人承担。影响其他病人的信任度:同病房的病人见出血,第一反应是害怕,第二反应是护士没打好,第三反应是不能打这种针。给picc置管技术的推广造成阻力。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护士要做到及时更换敷料,就要停下其它的工作,且在换药时,会受到病人或家属或其他病人的抱怨,甚至指责。

2.3出血原因

2.3.1 与机械性刺激有关出血的原因与穿刺的针头较粗、护士的操作熟练程度、穿刺后局部按压不够、穿刺侧的肢体活动等机械刺激的因素有关。

2.3.2 与化疗药物的刺激和输注时间有关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ph值低、浓度高、刺激性强,对血管刺激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和组织亦有一定的损伤,增加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是造成出血的重要原因。外化疗药的输注时机也是影响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picc穿刺针对局部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后,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要经过炎症期、增生期、塑形期。受伤后伤口或组织裂隙内为血凝块所充填,其周围组织发生急性炎症。伤后6h左右,伤口边缘才出现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逐渐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需要24~48h。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新生血管等共同构成肉芽组织,充填组织裂隙。因此在穿刺后的24h内,穿刺口局部组织细胞尚属于修复过程中的增生期,尚未完全修复。因此,在24h内输入化疗药物,受损的血管内膜在化疗药物的强刺激下,血管壁的通透性更为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穿刺口出血的几率[5]

2.3.3 与病人的凝血功能有关凝血功能障碍造成病人的穿刺点愈合受到影响,引起反复出血的发生。处理方法探讨

3.1加强宣传教育在置管前要跟病人和家属充分沟通,讲解picc的优势和并发症,对其维护和处理的方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3.2提高穿刺技术穿刺点的正确选择和置管前了解患者凝血状况;穿刺点尽量避开肘窝,穿刺时先建立约0.5 cm左右的皮下隧道,再刺入血管,避免直刺血管,以便依靠皮肤组织的收缩减少穿刺点的出血[6]。

3.3穿刺时机的选择选择要进行化疗的前2天置管,最好是首次化疗就使用picc技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加压包扎

3.4.1 单纯性加压包扎 用普通的绷带加压包扎,优势是可以较好地包扎住穿刺点,不易松脱,但每半小时要密切观察末梢的血液循环受阻情况:远心端的皮肤成呈苍白或发绀,手部温度变凉等,要及时松开绷带。3m自粘性绷带具有自我粘合性,可以随意调节长度而改变压力,包扎后压力恒定,透气性好,不影响患者的活动,可以迅速闭合创口,使血小板在局部聚集,达到止血的目的[7]。

3.4.1 3m自粘性绷带?明胶海绵包扎 明胶海绵主要成份是药用明胶,具有吸水性,搓揉不宜崩碎,作为局部止血剂,具有很好的效果。栓塞机制是机械性止血,其海绵状框架可被红细胞填塞,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原沉积,贴敷在血管破损处堵塞血液外流,促进血栓形成,加速局部血液凝固;明胶海绵还可促进血小板破裂,释放出凝血激活酶,加速凝血[8]。

3.4.2 3m自粘性绷带?碘仿纱条包扎碘仿纱条主要成分由碘仿、甘油、医用脱脂纱布组成,通过卤化与氧化菌体原浆蛋白活化基因发挥杀菌作用,具有防腐、除臭和压迫止血功能[9]。当其应用于局部组织后,由于氧化酶的作用,碘仿纱条析出的新生游离碘可保持持久的杀菌、防腐作用;同时还能收缩创面血管断端,促进局部血液凝固,保护创面,预防感染,促进创面愈合[10]。

3.4.3 3m自粘性绷带?云南白药包扎云南白药具有化淤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作用。将云南白药直接撒在穿刺点,起到明显的效果。

3.4.4 丝袜和纱布加压根据臂围选择合适的短丝袜,剪开趾端,套在穿刺的手臂上,将松紧边套住穿刺点上的纱块,夜间可以套2双,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让病人感觉松紧适宜,舒适感增强,不影响夜间到睡眠。

置管方法 篇3

方法:为患者的心理、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都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观察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留置导管时间,以及有无出血、气胸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留置导管最短时间为15d,最长为150d,平均91.6d;所有患者均无出血、气胸、动脉损伤以及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在乳腺癌手术化疗的早期行PICC能够对患者的血管起到保护作用,从而避免化疗药物外周静脉进行多次静脉穿刺而出现静脉炎的情况,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其该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护理,不仅能够延长PICC的使用时间,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 PICC 术后化疗 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0-0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在手术后采用化学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采用化学治疗具有很大的副毒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近几年,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成为了主要的静脉输液途径,它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化疗的副毒反应,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11年4月~2012年7月,我们对本院收治的5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用了PICC,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5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3~88岁,平均年龄为52.6岁;其中为右乳腺癌的患者29例,左乳腺癌的患者23例;选择贵要静脉的患者23例,正中静脉的15例,头静脉的14例;本组患者的置管长度为37~51cm,52例在置管时全部一次成功,52例患者都在第一次化疗开始前就置管。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置PICC导管的目的与重要性,同时告知患者留置PICC导管并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消除患者的顾虑。

1.2.2 置管前护理。置管前主要是向患者介绍PICC置管化疗的优点以及重要性,并向患者详细的讲解置管目的、操作流程、穿刺所需时间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需要患者配合的要点,以得到患者及家人的支持与配合。在置管前还需要患者签订置管知情同意书。

1.2.3 置管中护理。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合理的选择置管静脉,并注意血管的弹性以及显露性。在进行置管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选择贵要静脉,主要原因是贵要静脉的管径粗、瓣膜少,而且它还是置管体位下为导管头部到预测位的最直、最短路径;然后再考虑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

1.2.4 严格无菌操作。在PICC置管部位進行常规消毒铺巾,置管过程中也要严格的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首先,采用酒精棉球进行3次消毒,在用安尔碘消毒3次,消毒的范围主要是以穿刺点位中心,直径大于20cm的圆形面积,在消毒过程中要确保消毒面不留空隙,并确保皮肤表面与残留在毛发根部的细菌得到彻底清除。完成消毒之后,需要等到消毒液完全干燥后才能进行穿刺,以预防消毒液渗入血管,从而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1.2.5 置管后护理。将各项记录完善,在置管成功后,护理人员在护理记录单上需要记录上穿刺日期、时间、穿刺静脉、肘窝上10厘米处臂围、置管的深度、送管情况以及连接液体后的输液情况等。在护理评估时对导管的留置情况进行记录,例如有无出血、静脉炎导管阻塞等情况发生,并将化疗药物的名称与输液情况记录下来。在手术后24h将贴膜更换一次,以后则每周更换1~2次即可。护理人员还需要对穿刺点的渗血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过程中应自上而下的揭开贴膜,然后对其进行消毒,若针眼处结痂,则不能硬性去除从而避免再次出血;在消毒液干燥后采用10cm×13cm的无菌贴膜进行固定,体外导管的变换方向则以“S”形无菌纱布对其进行包裹固定。在化疗物品输入完成后应采用100ml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快速冲洗,然后再采用20ml生理盐水以脉冲式的方式清洗导管,最后再采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正压封管。

1.2.6 并发症护理。在置管24h后注意观察患者穿刺点有无渗血的情况发生,同时需要观察其前臂与手有无肿胀,并告知患者若是因为肢体的制动而引起的肿胀可以通过抬高前臂或是握拳等运行得到缓解。另外,还需要观察患者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症状出现,若是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寒战、高热等症状,在排除了感染的原因之后应该考虑是否由败血症发生,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在护理人员的交接班中,应将留置导管的刻度列入交接内容,以便及时确认导管是够出现移位。

2 结果

本组的52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留置导管的时间为15d~150d,平均为91.6d;所有患者均无出血、气胸、动脉损伤以及空气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3 结论

PICC是一种先进的输液通道,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由于患者需要进行多个疗程的化疗,但是在手术后病人患侧肢体血液、淋巴回流障碍,在6个月内禁止输液,因此只能进行下肢静脉输液,但这位患者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而PICC则解决了这一问题。PICC与传统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以及股静脉穿刺相比,其不再是盲穿,而是直视,因此成功率也就很高,由于其不需要局部麻醉。创伤小而且操作方便,护士就可以单独完成,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值得被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飞飞.PICC置管乳腺癌术后的化疗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3(6):12-13

[2] 孙风雨.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36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25-26

[3] 田玲玲,鄢平.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28例临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2):415-416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固定方法及优点 篇4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下半年颈内静脉80例, 年龄18岁~85岁, 平均51.5岁, 均诊断为直肠癌、胰腺炎、胃癌、胆囊癌等需要输入化疗药液, 胃肠道术后需要长期禁食水输入大量液体来完成治疗, 减轻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降低化疗药物渗漏至皮肤坏死的危险性。

2 固定方法

颈内静脉固定方式在颈内静脉穿刺相对应皮肤上缝合一针, 线穿过固定点后打结。消毒待干, 采用“施乐扣”固定法, “施乐扣”上的蓝色箭头一定要朝向穿刺点的方向, 即将“施乐扣”中央2个蓝色突起点置于连接器翼型部分两侧小孔中, 并扣紧两边锁扣, 确定“施乐扣”在皮肤上的位置, 撤下底部防贴纸膜, 固定“施乐扣”装置, 3M透明贴膜贴于“施乐扣”边缘[1], 固定于离穿刺点3cm~5cm锁骨下皮肤平整处。

3 优点

“施乐扣”固定装置为椭圆形受力均匀, 有效保证液体输入。同时减少了护士在更换敷料时因分离过程的不慎导致导管的脱出, 改变了病人的安全性与舒适度[2], 增加了导管固定的安全性, 防止病人活动、翻身及穿脱衣服时不慎将导管带出, “施乐扣”遵循OSH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推荐的无缝和固定的建议, 为导管固定提供了临床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林静, 马珊.施乐扣固定PICC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5) :13-14.

腹腔置管的护理查房 篇5

患者周亮,男,50岁,于2014年2月25日入院,入院时生命体征正常,诉右上腹疼痛2月伴纳差、嗳气、乏力,腹部彩超示肝脏占位,后上级医院确诊“肝癌”。近一周腹胀纳差加重,入我科继续治疗。2月27日腹胀加重,腹部CT示腹腔积液,医嘱予局麻下行腹腔置管术,术程顺利未诉不适。后续治疗中对腹腔置管有如下护理措施:

一、置管方法

病人取半卧体位,以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之中点或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之外1/3处或麦氏点作为穿刺点,局部皮肤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3 ml~4 ml局部麻醉,常规置管,置管长度为15 cm左右。用3M敷贴复盖固定导管,另一敷贴将导管呈S型再性固定。末端接三通再接引流袋,再行妥善固定。

二、置管的护理

1、置管前的护理

术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胸腔或腹腔置管的优势、目的、方法及并发症及穿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消除疑虑心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准备好置管用品(一次性穿刺包、中心静脉导管包、三通、3L透明敷贴、一次性引流袋、2%盐酸利多卡因1支),取舒适卧位。

2、置管中的护理

置管时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配合手术进行。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随时了解病人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置管后的护理

(1)穿刺点的护理

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无菌透明贴膜覆盖。24 h后更换1次,以后每周更换2次,贴膜若被污染、潮湿或脱落应及时更换。更换贴膜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同时观察导管出口处有无液体渗出、红肿、硬结、渗血等。每日测量体温2次,如果患者出现高热,导管穿刺点有分泌物应及时做分泌物培养并给予抗感染治疗。因腹水量大,腹水渗出,经适量放腹水后进行穿刺处消毒后加压处理。

(2)导管的护理

每次引流腹水后,用20 ml生理盐水正压冲洗导管,若遇导管有阻力或不通,调整病人体位或导管位置,不能强行推注,以免导管破裂。使用导管时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引流管(袋)不能高于穿刺点,以防逆行感染。注意不要牵拉引流管,避免导管脱落。

三、腹腔引流的护理

根据病情引流腹水量,在腹水引流过程中需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特别是中心静脉管、三通、无菌引流袋之间的连接处的消毒;控制流速,第1天引流量一般不要超过3 000 ml,引流速度过快,可造成腹压骤降引起休克;密切观察在放腹水过程中病人有无面色苍白、脉搏细数等休克症状,若发现后及时通知医师;为防止腹压骤降,可以在放腹水的同时以腹带包扎。在引流过程中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准确记录引流量。引流期鼓励病人多下床活动,每日定时测量腹围并记录,观察有无压痛、反跳痛等腹部体征。

(1)卧床休息

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放液后,需平卧4小时,卧床休息24小时后可适当进行运动,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2)穿刺部位的护理

应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渗血等情况;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发红、发痒等感染迹象。如有渗液时,可用纱布加压固定;如穿刺部位皮肤瘙痒,周围皮肤发红,应注意千万不要搔抓,应给予碘伏局部消毒,覆盖纱布固定;如患者出现感染发热的情况,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心理护理

患者应避免紧张、恐惧等心理,了解腹腔放液治疗腹水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4)饮食注意

肝腹水患者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为主,由于此类患者常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故应忌食粗糙、辛辣、刺激的食物,细嚼慢咽,少量多餐,温热为宜。

四、腹腔化疗的护理

按医嘱配对药物,药物应现配现用,腹腔化疗前给予止吐药,以减少消化道反应。引流病人腹水,腹腔积液不宜放尽,进药后应保持残留腹腔积液量应在500 ml左右为宜,以免化疗药物浓度过大造成肠坏死[2]。排空大小便,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严格无菌操作。灌注完毕后15 min,协助病人在2 h内每15 min变换体位1次,(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使药物在腹腔内均匀分布,并充分与腹腔内脏及腹膜接触,以提高杀灭癌细胞的效果。应密切观察腹胀的程度,是否合并腹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等情况,因为化疗药物可以引起化学性腹膜炎,尤其是在化疗药物未能充分溶解而造成腹腔内局部高浓度的时候。

五、健康教育

(1)自我护理指导:让患者和家属了解腹腔置管的护理知识,指导患者的自我护理,嘱患者平常穿脱衣服时应想到有置管,注意不要拔出管子。洗澡时需先固定好管子,可用大块无菌透明贴膜将导管与肝素帽全部贴住,防止渗水污染,有渗水时即时碘伏消毒针眼处并更换敷贴。并使之认识长期带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便与医护人员合作进行长期规范的治疗与护理。

(2)饮食指导:患者腹水长期引流,导致白蛋白丢失。由于体腔积液,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一系列神经、内分泌、递质和电解质的变化,结果水、钠潴留加重体腔积液。病人应食低盐、易消化和高质量蛋白质食品,必要时静脉补充白蛋白。在化疗期间饮食宜吃清淡可口的,注意少量多餐,加强口腔护理,减少不良刺激,增加食欲。

六、讨论

1、大量的恶性腹腔积液是腹腔内恶性肿瘤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腹腔所引起的一种晚期表现,导致病人腹胀不适、呼吸困难、心慌、甚至危及生命。及时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置管引流与治疗,以控制、缓解病人症状,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命,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采用腹腔穿刺放液法治疗肝腹水,可一次性放出腹水2000~3000ml,降低患者的腹压,减轻患者的痛苦,增进食欲,改善呼吸。

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体会 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06-01

深静脉置管是一种以特制的硅胶管经皮肤穿刺置留于深静脉内(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保证了长时间、高浓度的药液及营养液输注。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操作简单安全,不限制患者臀部活动,病人痛苦时间短,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自2008年9月以来,我院对86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穿刺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57例,女29例,年龄43岁~92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重大手术防止术中血压波动16例,脑梗死8例,脑出血4例,肺心病6例,恶性肿瘤52例。

1.2 方法 术前准备 ①物品准备:一次性中心静脉穿刺装置1套(内有穿刺针头1个,导丝推进器1套,中心静脉导管1根,肝素帽)。②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2%利多卡因5ml,无菌手套。③敷料包1个(内有10ml注射器1个,孔巾1块,弯盘1个,小皮针、缝合线各1个,纱布若干)。

体位 去枕侧头平卧位,或頭低肩高位(肩下垫枕)。

穿刺点定位 锁骨中点下方1cm处定为进针点,针尖指向锁骨切记。

操作步骤 ①常规消毒皮肤,戴手套,铺孔巾。②准备好中心静脉穿刺位置,用10ml注射器抽吸2%利多卡因5ml。③在预定进针点做局部浸润麻醉并试穿锁骨下静脉,方向为胸锁关节,与胸骨纵轴成40°角,与胸壁平面呈15°角,以恰能穿过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紧贴锁骨背面缓缓刺入,边进针边抽回血,回血通畅即达锁骨下静脉。④用特制穿刺针连接注射器,尚试穿方向穿刺锁骨下静脉,在穿刺同时抽吸回血,见暗红色血即证实已刺入锁骨下静脉,一般进针深度2~5cm,左手固定针头及注射器,右手将导丝推进器和接头连接,自空针尾端小孔将导丝缓缓送进20cm,导丝推进器与针头一并退出,保留导丝,将中心静脉导管沿导丝送入血管12cm即可,再将导丝退出,连接肝素帽,导管内注入枸缘酸钠盐水,导管外翼小孔与皮肤缝合固定。⑤无菌透气膜封闭固定穿刺处。⑥连接输液装置。

2 结果

86例患者中,78例一次性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成功率90.7%。8例改为颈内静脉置管,7例获成功,失败1例改为股静脉置管后成功。导管留置时间1d~50 d,平均23 d。并发症中6例出现局部渗血,导管堵塞2例,局部皮肤感染1例,导管脱落1例,无血、气胸形成,无真菌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3 讨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以其穿刺成功率高、易于护理,距右心房较近,血流量较多,血流不易滞留于管中,发生栓塞的几率减少,而且刺激性药物输入后可随时被稀释,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较小等独特之处,同时有可评价患者心功能,防止输液过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掌握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的操作体会有以下几点。

3.1 体位 患者的体位是穿刺成功的基础。在体位的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标准体位即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各种原因不能平卧的患者,也可采用半卧位甚至坐位。但是对于低血容量或休克的病人,为了防止空气栓塞应该尽量采取头低脚高位。

3.2 穿刺点的选择 选择正确的穿刺点,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我们一般选择锁骨下方,锁骨中点下1-1.5 cm处,我们的体会是穿刺点靠锁骨下缘不利于调整进针方向,靠外侧会增加刺入锁骨下动脉的机会。

3.3 穿刺针进针方向和进针长度 穿刺方向针尖指向胸锁关节,与患者皮肤水平切面呈15°~45°,与额状面成角的大小决定于病人的胖瘦与胸廓的厚度,多数15°角,肥胖或胸廓较厚时,可30°角左右。瘦或胸廓较薄时,锁骨下静脉浅,与额状面成角10°角即可。进针前应保持针尖斜面与针体刻度一致,这样就可以随时知道针尖方向,我们一般在进针时调整针尖斜面向足侧。

3.4 静脉穿刺成功的判断 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最常用的是根据血液颜色判断是否为静脉血,但在某些患者中,由于心肺功能不全,长期慢性缺氧,或者低血压休克,依靠血液颜色判断,可能会因误穿动脉血管,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我们操作体会是,穿刺针负压穿刺见回血后,嘱患者屏住呼吸,避免胸腔负压导致气体栓塞,固定穿刺针并取下穿刺针后的注射器,观察穿刺针尾是否喷血,若无喷血,即见到血液缓缓渗出或不渗出,证实穿刺针在静脉中。如出现喷血,可能不慎穿刺到动脉,可退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止血5 min以上,并动态观察,一般不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不慎将扩张器或导管插入动脉,不要拔鞘管,可能需用血管封堵器或外科行血管缝合治疗,也有报道称留置导管2周,待窦道形成后再拔管做处理。

3.5 穿刺锁骨下静脉时误入颈内静脉的问题

穿刺锁骨下静脉有时会遇到误入颈内静脉的情况,在胸部X线片上可看到导管向上折入颈内静脉中,根据有关报道,在导丝置入中,有些病人不同程度感到耳后肿胀感,有些病人有一过性疼痛,置管后,快速推注液体时,1例患者主诉颈部发凉且有肿胀感,当晚病人出现置管侧上肢肿胀;1例在当天输液时出现头疼、头晕、耳边有刮风感觉的现象,静脉给营养液时,置管侧颈部疼痛难忍;1例病人在进行大剂量化疗后,出现置管侧上肢肿张,举起上肢症状可缓解,下垂上肢,肿胀加重。[1]

如何避免误入颈内静脉,个人总结如下:调整患者体位时,避免头部用力偏向并转向对侧,实践证明这样很容易使插入的导管逆行进入同侧颈内静脉。进针时调整针尖斜面向足侧,置入导丝时,导丝弯头也应弯向足侧,这样可以避免导丝反折入颈内静脉。

如何判断导管在锁骨下静脉还是颈内静脉:在置管成功未做固定以前,先推注生理盐水5~10ml,如患者感觉耳后乳突处发凉则说明误入了颈内静脉。

3.6 锁骨下静脉穿刺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及处理

当能抽得回血,但送入导丝有困难时,可能是因为穿刺针的落点不在血管的中央,有可能是顶住血管壁,也有可能只是针尖部分进入血管,这时可以轻微退针或进针,直至回血畅通,或者轻轻转动导丝,一般即可置入,若还是不成功,则须重新穿刺。

参考文献:

置管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需要进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110例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5例。其中男44 例, 女66 例, 年龄18~75 岁, 平均年龄42.23岁, 深静脉置管时间16~100d, 平均时间75d, 排除透明敷料过敏患者和因治疗需拔管的患者。 两组患者用药情况、体重、年龄、性别等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注:本次实验中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患者以及重度脏器疾病患者) 。

1.2 方法常规深静脉置管 (对照组) :准备必要物品, 患者取卧位或者坐位, 以无痛撕敷料法剥除敷料, 然后进行碘酒和酒精消毒操作, 范围10cm×10cm, 等候1~2min至皮肤稍干后贴上3M透明敷料。改良深静脉置管 (观察组) :取干纱布若干, 尺寸为7cm×8cm, 进行对折 (3cm×4cm) , 装入罐中备用。先用酒精消毒3遍后再用碘伏消毒3遍, 酒精消毒时应避开导管, 碘伏消毒时应连同出口处及导管一起消毒。消毒范围15cm×15cm, 等待1~2min至皮肤稍干后, 用无菌镊子夹取小纱块置于蓝色蝶形翼上, 保证纱块完全覆盖蝶形翼及两侧缝线线头, 再贴上3M透明敷料, 并于透明敷料外用3M鼻贴绕过导管交叉固定于皮肤上, 更换频率2次/周。

1.3 标准及观察数据将感染程度分为3级, Ⅰ级:穿刺部位2cm×2cm范围内出现红斑、硬结或者接触性疼痛;Ⅱ级:穿刺部位有液体渗出, 培养出微生物, 但是未发现其他明显的感染情况;Ⅲ级:全身出现较为明显的感染情况, 血液培养呈阳性或者阴性, 在拔管后症状明显减弱或消失[2]。观察数据为上述感染等级、置管时间、脱落情况 (包括缝线脱落和导管脱落) 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数据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感染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对比差异显著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埋置时间, 缝线、导管脱落情况比较观察组置管时间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缝线、导管脱落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人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排异反应, 深静脉置管在人体内通常会导致人体发生一些免疫性反应, 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而发生感染。深静脉置管通常会伴随治疗来持续, 时间较长, 如果在置管时固定不佳, 也会导致脱落现象[3]。本文选择了蝶形翼缝线固定, 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虽然也会出现脱落情况, 但是尚未出现综合效果更好的其他方法。3M透明敷料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隔绝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同时透明敷料也能够起到隔水和隔尘效果, 是当前深静脉置管换药覆盖层的首选。但是其往往由于黏性过强, 可能对人体的皮肤和置管部位在换药过程中出现损伤等, 所以在撕除敷料时, 要尽量放慢动作、用力较轻, 改良后加入纱布的覆盖更美观, 不会直接看到置管口让患者感到恐惧。同时, 加用3M鼻贴固定更加牢固, 防止导管滑动, 防止脱管。常见的缝线脱落原因主要是由于透明敷料剥离时或者换药时会拉扯到缝线的线头, 导致外力作用下的脱落。另外, 由于人体出汗、抵抗力下降等原因, 透明敷料内的皮肤也可能发生感染, 如果感染部位在针眼处, 也极易导致缝线脱落[4]。所以本次改良法就是将干纱布在透明敷料覆盖之前进行缝线处覆盖, 这样避免了敷料的黏性对线头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吸收患者皮肤处汗液的作用。但是笔者仍然在实验中发现, 如果纱布太薄则起不到隔离作用, 透明敷料仍会对线头有力的作用, 如果纱布太厚则会影响透明敷料的固定作用, 另外也会形成“空气层”, 会加重患者的感染, 经过实验得知2层纱布为宜。

通过表1数据分析发现, 改良后的深静脉置管换药法能够有效的减少感染出现的频率及感染程度, 相较于常规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表2数据则表明, 改良法确实能够减少脱落情况的发生, 有效延长置管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护理人员在对两组患者日常的护理和生命体征检测过程中也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更加优异, 由于埋置时间的增长, 患者病痛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心理焦虑情况也有明显的改善。另外, 所有感染患者经治疗或拔管后, 均在短期内恢复了正常, 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深静脉置管是临床血液透析中常见的一种技术, 感染则会引起深静脉置管脱落和患者并发症, 本次利用纱布隔离的方式来对常规方法进行改良, 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和脱落发生率, 另外也增加了导管埋置时间, 值得临床上广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毅敏, 李杰, 李辉文, 等.预防血液透析病人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 2009, 20 (5) :326-328.

[2]杨德珍.深静脉置管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要点〔J〕.医学信息, 2014, 27 (14) :123-124.

[3]赵媛, 姚文, 吴谷奋, 等.影响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20 (13) :89-90.

置管方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3~13岁, 采用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 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 (A组) 、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B组) 、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 (C组) 行PICC置管术。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

PICC穿刺器械包一套、无菌手套、改良塞丁格套件1套、巴德PICC导管一套 (型号4Fr) 、生理盐水、注射器、输液接头、明胶海绵、弹力绷带、HP透明贴膜、22G留置针一支。

1.2.2 患者准备

PLT:>20×109/L, 提前热敷穿刺处血管, 以利血管扩张。

1.2.3 血管选择

首选贵要静脉, 次之是肘正中静脉, 最后选择头静脉。

1.2.4 操作步骤

1.2.4. 1 盲穿法 (A组)

A组患者去枕平卧, 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 选择血管, 测量上臂围和置管长度, 打开PICC穿刺器械包穿隔离衣, 戴无菌手套, 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术者冲洗无菌手套及导管, 于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系止血带[4]。嘱患儿握拳, 使静脉充分充盈。铺洞巾, 左手固定皮肤, 右手持针鞘进针, 针尖斜面向上直刺血管, 见回血后, 降低穿刺角度5°~10°再进针 (0.2 cm) , 将穿刺针的外鞘轻柔全部送入静脉。轻轻松开止血带, 避免用力过猛带出针鞘。左手轻轻按压血管鞘远端的血管, 减少出血, 右手将导管自血管鞘内缓慢匀速地送进, 当导管送至肩部 (15 cm) 时, 协助患儿头转向穿刺侧, 下颌靠近术侧锁骨, 再缓慢送入导管至预测长度。缓慢撤出导丝, 修剪导管, 接连接器, 抽回血, 接正压接头。予明胶海绵及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透明贴膜固定,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做好术后宣教。

1.2.4. 2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B组)

B组采用塞丁格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 送导丝经穿刺鞘进入静脉内至15 cm, 松开止血带。用纱布按压针眼片刻, 右手持扩皮刀在穿刺点处扩开少许皮肤, 避免伤及静脉。沿导丝将扩皮器和穿刺鞘组件一并送至血管内, 并将扩皮器和导丝从血管内撤出, 穿刺鞘留在血管内。将导管送入穿刺鞘, 送至预定长度后抽回血, 撤出PICC导管导丝。固定方法同盲穿法。

1.2.4. 3 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 (C组)

C组操作步骤和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基本相同, 在穿刺环节有所不同, 具体如下所述:术者选择22 G留置针进行穿刺, 见回血后再进针0.2 cm, 送入外套管, 撤去留置针针芯, 松止血带, 左手妥善固定留置针尾部, 右手持塞丁格穿刺针, 在该留置针分隔膜针芯点刺入, 将塞丁格导丝沿留置针及塞丁格穿刺针送入静脉内15 cm, 松止血带, 一并撤出留置针及塞丁格穿刺针, 余后步骤同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指一针见血后, 成功将导线送入, 将PICC导管送到预定的长度;穿刺针第一次未入静脉退至皮下再行穿刺或更换穿刺部位均认为一次性穿刺失败[6]。

1.3.2 患儿疼痛评分标准

患儿疼痛评分标准主要采用数字评分法 (VAS) 和面部表情图 (FES) , 将患儿疼痛程度划分为轻、中、重度进行比较。

1.3.3 静脉炎判断标

准参照美国 (2011) 输液治疗护理学会标准[7]。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

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 (20/28) , 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 (11/12) , 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 (7/7) , 三组PICC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170, P=0.0243) , C组的穿刺成功置管率最高。

2.2 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

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组疼痛感最低, 见表1。

例 (%)

2.3 三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三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患儿疼痛原因

例 (%)

盲穿法采用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 内含针鞘为14 G, 14 G针鞘对于儿童血管来说型号过大, 其对疼痛敏感性及血管损伤大, 常会刺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 患儿因更换穿刺部位和反复穿刺退针诉疼痛。对于不合作的患儿, 为保证穿刺成功和手术刀切皮时的安全, 穿刺前可遵医嘱酌情使用镇静药。常选用地西泮或咪达唑仑注射液, 剂量分别为0.2~0.3 mg/kg及0.15 mg/kg, 也可选用10%水合氯醛溶液0.5 m L/kg口服或灌肠, 以确保患儿在术中能安静配合操作[8]。

3.2 留置针提高穿刺成功率

儿童血管直径小, 针鞘的型号越小越方便穿刺。儿童的血管短, 皮下脂肪厚皮肤表皮较松, 塞丁格套件内针鞘虽然也是22 G但其针鞘过长, 在穿刺小儿血管时使用起来没有留置针灵活。另外护士在平时静脉穿刺中留置针积累了经验, 也提高了护士PICC穿刺的成功率。

3.3 机械性静脉炎原因

12例盲穿法因穿刺时穿刺针第一次未入静脉退至皮下再行穿刺, 导致Ⅱ度静脉炎, 给予康惠尔水胶体透明敷料使用, 水胶体敷料对机械性静脉炎可以起到预防及治疗的作用大, 给予湿热敷是预防PICC置管术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护理, 2 d后症状改善[9,10]。3例术后患侧肢体未抬高导致Ⅲ度静脉炎, 给予指导抬高患肢, 湿热敷一周内症状改善, 1例因导管型号偏大导致Ⅲ度静脉炎, 给予理疗, 湿热敷一周后症状改善。

3.4体外断管原因

PICC穿刺部位首选在肘部血管, 儿童好动肘部易活动过度, 导管打折磨损易导致肘部的导管体外部分断裂。当导管发生断裂时, 可选择相同型号的备用接头进行修剪, 修剪后用贴膜及抗过敏胶布妥善固定导管, 导管经修剪后可继续使用至拔管[11,12]。

3.5渗血的原因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扩皮时采用纵向扩皮法, 利用手术刀的尖端向前推进, 形成隧道式切口, 使血管与鞘能够密切相贴, 切口小可有效减少置管过程中患者的疼痛和出血量, 能更快地促进切口愈合[13,14,15]。

置管方法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1014年6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528例, 平均年龄55.7岁, 男276例, 女252例, 其中急性胰腺炎置管107例, 肠梗阻置管141例, 胃肠道手术及大手术术前置管280例。其中2012年1-12月收治的留置胃管患者195例, 进行常规操作及护理作为传统组;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留置胃管患者333例, 采用改良棉线固定方法和心理行为干预作为改良组。

方法:1心理行为干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心理状态, 认真、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对紧张、恐惧的患者, 给予心理支持疗法进行宣教, 从语言、行动上关心患者、体贴患者;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留置胃管的重要性、作用、目的、方法等, 对患者在插管及留置过程中存在的痛苦与不适, 表示理解及同情, 鼓励患者耐受留置胃管引起的不适。护士的关心与理解能使患者感受到强大的支持力, 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2改进置管方法:插胃管是机械性刺激, 可引起咽喉部肌肉强烈收缩, 胃管的插入对于咽、喉、食管是外源性刺激, 极易引起机体恶心、呕吐等反应, 使胃管被推至口腔而致插管失败[1]。为减少重复插管率 (插管≥2次者为重复插管) , 指导患者在插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嘱咐患者深呼吸, 可缓解紧张的情绪, 常规插胃管至咽喉部时嘱患者行吞咽动作, 瞬时迅速随吞咽反射一吞一送将胃管送入, 插管过程如有不适, 应休息片刻, 再将胃管送至胃部。3改进胃管固定方法:传统方法组置入胃管后, 分别用胶布分叉将其贴于鼻翼和脸颊处固定胃管;改进方法组胃管置入后, 用棉线在胃管鼻部下方打结系紧, 棉线两端经过脸颊、耳后、枕后打活结固定于侧面, 胃管末端接胃肠减压器。

统计学分析: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改良组胃管意外脱管率、重复插管率明显较少于传统组。见表1。

讨论

本研究中, 传统组由于患者皮肤油脂分泌、汗液, 呕吐物浸湿等致胶布松脱, 易发生脱管;患者由于腹痛、腹胀, 烦躁不安或紧张、害怕不配合, 易自行把胃管拔出;肠功能紊乱, 胃内压力过大, 常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刺激征, 呕吐时容易将胃管吐出等。改进组棉线有一定的宽度, 牵拉力量由面颊、耳后、枕后共同承担[2], 不会因胃肠减压器、胃液的重力而将胃管拉出, 也不会因胃肠刺激征明显, 发生呕吐时易将胃管吐出。

研究发现, 通过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 能提高插管率。

参考文献

[1]张红艳, 任安菊.缓速与快速置胃管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2, 7 (3) :163-165.

置管方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 男47例, 女43例, 年龄20~81岁;休克血容量不足28例, 肿瘤化疗患者32例, 监护室长期输液患者16例, 肝脏手术10例, 肾透析患者8例, 外周静脉难以开放6例,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有经验的麻醉科医生实施, 试穿5次未成功者定为穿刺置管失败。随机分为A组 (超声定位组) 和B组 (盲穿组)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右颈内静脉入路, 全部使用单腔同一规格导管 (ARROW公司) 。A组采用便携式超声ilook-25型 (Sonosite公司) 扫描进行颈内静脉定位, 通过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宽度, 确定进针最佳位置、角度及深度后, 常规消毒皮肤, 超声探头均匀涂抹耦合剂, 再用消毒避孕套套在超声探头上, 将其置于胸锁乳突肌下缘, 紧靠穿刺点的内侧, 取动静脉横截面图, 清晰显示颈内静脉, 穿刺针进针角度30°~45°, 进针点在探头侧1~2cm处, 在穿刺针沿着超声中显像静脉插入, 回抽有血时放导丝然后置入导管。B组通过不同径路 (前路、中路、后路、低位颈内静脉) 进行盲穿。分别记录两组穿刺成功数、总成功率、并发症 (血胸、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 情况。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A组穿刺置管均获成功, 明显优于B组46例穿刺成功 (P<0.01) (表1) ;A组并发症 (血胸、误穿动脉、血肿、气胸) 显著低于B组 (P<0.05) (表2) 。两组无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深静脉营养、尿毒症透析、肿瘤化疗、内科长期输液及大手术危重患者[1]。围术期用于输血输液、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以及测定中心静脉压, 给术中麻醉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2]。当穿刺条件不理想, 解剖标志不清楚,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便变得十分困难, 盲穿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十分高。甚至增加误伤臂丛神经、星状神经结、隔神经、喉返神经机会, 影响患者的康复, 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3]。

注:与B组比较, P<0.01

注:与B组比较, P<0.05

目前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无创定位技术, 显像实时直观, 对血管进行准确定位, 大大提高了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Oguzkurt等在最近的一项类似研究中也肯定了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在凝血功能异常、静脉顺应性差及同一侧颈内静脉已有多次置管史等高危患者中也能安全实施[4]。而且超声引导定位后可清晰同步显示穿刺针的走行情况, 根据超声显像及时调整进针方向, 从而避免并发症发生。另外置管后可通过超声观察导管在上腔静脉位置深度, 避免因导管留置于心房心室内而致心律失常。B组盲穿法误穿动脉及局部血肿发生率高, 使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的方法可指引判断动、静脉, 避免误穿入动脉。对于动静脉解剖异常或难以穿刺者尤为有效[5]。本文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8%, 与穿刺难以准确定位而盲试次数大大增加有关。有研究显示, 疑难病例或婴幼儿最好用超声定位, 这样可减少穿刺并发症概率, 穿刺时间也能缩短[6]。

综上所述, 应用超声引导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应用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00例颈内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2组, A组50例采用超声引导穿刺, B组50例盲穿, 观察并比较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穿刺置管均获成功, 明显优于B组46例穿刺成功 (P<0.01) ;A组并发症 (血胸、误穿动脉、血肿、气胸) 显著低于B组 (P<0.05) 。结论 超声引导应用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董如建, 刘海舟.超声引导在困难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0, 16 (6) :71.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16-955.

[3]Cheri A, SuIek M D.Head rotation during internaI jugular vein cannuIation and the risk of carotid artery puncture[J].Anesth Analg, 1996, 82 (2) :125-128.

[4]Oguzkurt L, Tercan F, kara G, et a1.US-guided placement of temporary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s:immediate technical success and complications in normal and high-risk patients[J].Eur J Radiol, 2005, 55 (2) :125-129.

[5]张野, 顾尔伟, 张健.麻醉风险与并发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468.

烧伤病人股静脉置管与护理 篇11

【关键词】静脉置管;并发症;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20-02

股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面积烧伤病人的早期治疗中,它可以快速补液、输血,迅速提高有效循环质量,使病人平稳度过低血容量休克关,同时还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静脉置管操作方法与护理介绍如下:

1操作步骤

1.1准备工作将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根据不同年龄及体形选择不同的型号的穿刺针,输用液体进行排气待用,准备3至4条胶布于适当处,做好腹股沟的备皮工作。

1.2体位病员仰卧,将一侧大腿外旋,小腿屈曲成90度角,穿刺侧臀下垫一小沙袋或小枕。

1.3确定预测处用左手示指在腹股沟韧带中部,扪准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股动脉定位,在股动脉内侧0.5厘米处,即是股静脉。

1.4消毒用2%碘酒于预穿刺处上下10厘米范围内以螺旋式擦拭,再用75%酒精脱碘或者%洗必泰、碘伏消毒液消毒操作者左手示指,消毒2遍,铺无菌巾。

1.5穿刺打开套管包装,把针塞取下,接上注射器,选择适当的角度,使针头和皮肤呈直角或45度角进行穿刺,边进针边抽回血,见抽出暗红色的血液,示已达股静脉内,即用左手固定套管针柄,右手轻轻拔出针芯及注射器,左手同时把套管沿血管方向推进,再把套管接上,用注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缓缓推进生理盐水,推、抽检查是否通畅,证实导管确定在血管内,再接上输用液体,调节滴速。

1.6固定用消毒纱布置盖针眼,再用胶布固定套管把柄。

2并发症与护理

2.1全身感染

2.1.1原因感染是留置导管过程中最常见并发症,感染与留置时间,微生物的粘附性,置管局部因素和全身情况等方面有。①留置时间长,感染发生率增加,导管留置时间小于7天感染率为0.79%,7至14天为2.36%,大于14天为14.17%;②微生物的粘附性与感染有关。念珠菌在含糖液体中会产生“粘物质”,抵抗宿主防御机能和抗生素作用,所以接受营养液时易引起霉菌感染;③局部因素包括卫生习惯不良,敷料周围潮湿,细菌从穿刺部位入侵;④全身情况包括自身免疫低下及其他感染灶有关。

2.1.2预防与护理①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局部正规消毒,铺无菌巾。②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壁导致损伤,由于针头型号大且多次穿刺,其滞留物较多,可导致炎症。③定期更换输液装置,24小时更换一次,更换各连接处时常规消毒。④敷料的选择:可选用纱布敷料,透明膜敷料和聚氨酯敷料。⑤缩短留置时间,一旦不再需要时,尽管尽早拔出。

2.2血栓形成

2.2.1原因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尤其是长期卧床制动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静脉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损伤,及长期置管,血液浓缩机高凝状态的患者可在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

2.2.2预防与护理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患者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②提高穿刺技术,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

2.3皮下血肿

2.3.1原因穿刺针过粗及局部反复穿刺,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2.3.2预防与护理穿刺前应熟悉局部解剖,选好穿刺点进针。尽量选用小号导管,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动作应轻巧、稳准,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皮下血块的发生。避免反复穿刺。一旦发生渗血、血肿,立即在穿刺点用无菌布按压5至10分钟。如有凝血功能异常,在置管完毕时穿刺点预防性给予明胶海绵压迫血止。

2.4导管阻塞

2.4.1原因①输入不同药物混合时产生微颗粒,输注高价营养液时均可导致堵管,另外封管方法不正确也会导致阻塞。②造成导管阻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也是阻塞的原因之一。③封管液用量、推注速度不当,凝血机制异常,封管方法不正确也会导管阻塞。

2.4.2预防与护理①掌握正确封管的方法,一般多采用正压封管或使用正压接头。②选择适当的封管液及用量,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③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输注刺激性药物及粘附性强的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相隔。

2.5液体渗漏

2.5.1原因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不小,固定不牢,外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内等原因均导致渗液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

2.5.2预防与护理①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工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②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③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2.6静脉炎

2.6.1原因①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技术环节中操作不严密。②血管反复穿刺,血管壁易损伤。③刺激性药物的应用对血管壁的损伤。

2.6.2预防与护理①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防止细菌污染。②力争一次性穿刺成功减少血管壁损伤。③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④一旦再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3小结

股静脉器官技术日渐成熟与完善,利于烧伤病人紧急抢救,养活护干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导管针在留置管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徐步.深静脉置管的应用于护理.临床护理杂志,2007,5(6):52-53.

[2]孟丽娜.预防空气栓塞[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2,21(16):270-271.

置管方法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90例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9例, 女41例, 年龄3~89岁, 平均 (45.75±5.10)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60例, 男35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42.54±4.78) 岁;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46.45±4.86) 岁。所选取的患者均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及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进行静脉置管的患者均采用上海景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代理经销的中心静脉导管包 (型号:REF ES-04301, 依据患者年龄段选择相应的规格) 。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30例 (对照1组) 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30例 (对照2组) , 治疗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具体做法如下。

1.2.1 对照1组

采用胸锁乳突肌中路穿刺法,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端进针。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常规消毒、铺孔巾, 局麻后用7号注射针头与皮肤呈30°~35°, 针尖指向同侧乳头, 探查颈内静脉干, 深度一般在1.5 cm内回抽到暗红色血液且回抽通畅, 确定为颈内静脉后应用Seldingtr技术插入导管, 使用3 M无菌自粘敷料封闭穿刺伤口及固定导管。

1.2.2 对照2组

采用经锁骨下入路, 在锁骨中线下1.5~2 cm或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1.5 cm作为穿刺点, 与冠状面成10°~15°并指向胸骨上窝, 取头低肩高仰卧位, 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颈、胸、肩部常规消毒、铺孔巾, 局麻后用5 ml注射器抽取肝素盐水2~3 ml与穿刺针相连, 排气后针尖指向头部方向与胸骨纵轴约成45°、与胸壁平面约成15°, 以恰好能穿过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的间隙为准, 紧贴锁骨背面缓慢刺入, 刺入3~4 cm后有穿透感, 回抽到暗红色血液且回抽通畅, 确定刺入锁骨下静脉后应用Seldingtr技术插入导管, 使用3M无菌自粘敷料封闭穿刺伤口及固定导管。

1.2.3 治疗组

将患者的颈外静脉暴露清楚, 用食指指腹贴近锁骨上缘压迫颈外静脉移行的下方, 瞬间静脉充盈明显, 常规消毒、铺孔巾后直接用穿刺针在充盈的颈外静脉上段中点沿皮肤成10°~15°穿刺, 回抽到暗红色血液且回抽通畅应用Seldingtr技术插入导管, 使用3 M无菌自粘敷料封闭穿刺伤口及固定导管。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对三组一次穿刺成功耗时[穿刺成功耗时指从针头接触静脉开始至置入管道缝合固定结束操作所需时间 (均由同一人操作熟练者进行操作) ]和整个置管操作所需时间进行比较;对三组导管的通畅良好率、感染率进行比较。

1.4 通畅良好和感染评定标准

通畅良好评定标准:一根导管只进行一次置管, 每天上午输液前用10 ml注射器抽取肝素盐水5 ml检查管道通畅性, 回抽如回血良好, 再轻推注盐水, 无阻力, 说明管道通畅良好, 如回血不良或无回血, 推注盐水有阻力说明管道通畅不良或堵塞。感染诊断标准:有血管性介入, 体温高于38℃, 穿刺部位有压痛, 穿刺点红肿或出现蜂窝组织炎, 沿血管导管的皮下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插管情况

治疗组首次穿刺成功率 (93.33%) 明显高于对照1组 (56.67%) 和对照2组 (60.00%) ,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插管顺利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三组穿刺成功耗时和平均置管耗时比较

治疗组穿刺成功耗时明显少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三组置管后一周导管通畅良好率、感染率比较

治疗组通畅率好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 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min

例 (%)

3 讨论

重症医学科患者深静脉置管的主要目的是要快速解决危重患者的补液、给药问题和监测中心静脉压, 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3]。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比较常用的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4]。股静脉因其邻近阴部, 容易造成感染且患者肢体活动受限, 易造成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5], 不列入研究范围, 余下究竟哪一种管置方法更优胜一筹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能更好解决上述问题,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 管径粗, 显露明显, 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 操作简单易行, 且该处较为平坦, 无菌技术操作空间大, 可以满意地作消毒准备, 穿刺成功率高, 导管易于固定, 不影响患者颈部和上肢活动, 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低, 敷料易于保持清洁和更换, 输液过程中不受体位改变影响滴速, 利于置管后护理, 适合于各年龄段[6]。颈内静脉穿刺和锁骨下静脉穿刺有自身的缺点: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均属于人体深静脉, 穿刺置管时是依据解剖标志的盲性操作, 穿刺前要进行麻醉和试穿, 不仅耗时, 对术者的穿刺技术要求亦高, 且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临近大动脉和胸膜顶, 临床上有气胸和误穿动脉的危险性, 并发症严重, 如血胸、气胸、皮下血肿、气肿[7]。一旦发生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引起严重后果, 还可发生导管阻塞、感染[8]。而颈外静脉穿刺在直视下直接穿刺, 减免了麻醉和试穿步骤, 操作简单, 风险性低, 对术者技术要求相对低, 具有并发症低、患者痛苦时间短等优点[9]。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组首次穿刺成功率 (93.33%) 明显高于对照1组 (56.67%) 和对照2组 (60.00%) , 穿刺成功耗时和平均置管耗时均少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 畅通性好且感染率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30例患者中, 插管顺利24例, 插管不顺利6例, 可能是患者的颈外静脉静脉为Ⅲ型静脉回流型, 此型插入管道时技术要求比较高, 耗时也长些, 遇到此类患者时, 操作要放慢且要细心体会, 先向下外有阻力后将导管引向下内, 再次有阻力后应将导管引向内, 即可插入锁骨下静脉, 再向内稍有阻力后将导管引向下内, 即进入头臂静脉, 由于此处血流较快, 导管可自行顺流到达上腔静脉[10,11,12,13]。

经临床实践证明,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既安全又快速达到治疗需求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安全性强、并发症少, 是抢救患者争取黄金时间的首选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三种不同静脉置管方法的可靠性和优胜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90例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30例, 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30例 (对照1组) 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30例 (对照2组) , 治疗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比较三种不同静脉置管方法的可靠性和优胜性。结果:治疗组首次穿刺成功率 (93.33%) 明显高于对照1组 (56.67%) 和对照2组 (60.00%) , 穿刺用时长短和整个置管时间均少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 且感染率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较高, 并发症少, 耗时短, 操作简单, 是临床上首选的安全、有效的穿刺置管路径。

上一篇:高可靠应用下一篇: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