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服务(通用12篇)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1
摘要:在现代数字网络环境下, 信息集成服务强调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强调服务要素的集成, 服务内容、功能的集成及一站式服务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运用信息集成服务的理念, 研究新闻现场多媒体网络直播要素的组成, 并对网络直播中的技术支持协同展开论述。实践表明, 信息集成服务理念能使新闻现场网络直播向用户受众提供更为丰富、有效、及时的信息服务。
前言
信息集成服务指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 把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诸要素 (功能要素、信息要素、技术要素等) 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 使用户得到面向主题的信息服务。信息集成服务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信息资源的集成;二、信息内容的集成;三、信息技术的集成。信息集成服务是发展媒体用户服务的重要趋势, 也是当今信息服务界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利用互联网进行现场多媒体网络直播受到新闻界业内的关注, 也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和喜爱。现场网络直播的特点是成本低、方便快捷和互动性强, 能以最快速度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信息资讯, 以强烈的现场真实感、参与感、溶入感吸引受众, 能体现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 其新颖的样式和相对便捷的服务给网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体验和视野冲击, 彰显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即时性。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如何利用信息集成服务的理念, 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不仅强调服务要素集成, 更强调服务内容、功能的集成, 推动新闻现场网络直播实现一站式服务的目标, 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
新闻现场多媒体网络直播:集成服务布局“理念领先”
信息集成服务是在数字网络环境下, 以现代信息集成理论和技术为基础, 通过对服务要素进行集成与动态整合并构建优势互补的集成化服务体系, 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 通过最低的成本得到需要的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服务理念模式。
新闻现场多媒体网络直播本身就是一场观众、网民作为客户, 作为受众的信息服务过程。网络直播依靠集成信息服务理念进行“理念先行”的布局, 可实现最佳的服务效果。
成功的集成服务式新闻现场多媒体网络直播主要有集成式报道策划、项目制运作、多媒体采集、多媒介展示、双向互动等要素组成, 见图1。
(1) 集成式策划。在每次直播活动开始的前两周, 组织召开报道策划会, 以集成服务理念为指导进行总体策划, 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选题、组织实施等全过程, 制定详细的报道策划方案。责任编辑根据报道策划与相关记者和新闻用户沟通, 共同搜集报道线索和背景资料, 并制作直播专题。资料内容包括:新闻通稿、领导讲话、日程安排、活动主题和背景、相关图片和视频、活动LOGO、广告招贴等。专题在网页设计和稿件编辑上力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以文字、图片、视频多媒体展示, 配有新闻链接、背景资料等。
直播专题网页在直播前1至2天设计制作完成并推出, 同时在网站首页和相关二级页面进行重点展示, 并陆续发布记者采写的有关直播活动的稿件, 为直播报道进行铺垫和预热。在网站首页的顶部设计制作了大型活动旗帜广告, 网民只要打开频道首页,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此次活动的大幅活动广告, 这样突出了报道重点, 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
(2) 项目制运作。用集成服务方式开展重大报道活动, 涉及多个部门, 要进行多部门联动, 团结协作、形成合力。采取项目制方式运作, 成立项目组, 确定牵头人, 统一协调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技术、后勤等部门。
(3) 多媒体采集。牢固树立多媒体采集意识, 在源头上确保报道素材多媒体、多方面、可用性。直播报道素材确保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素材来源方面, 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记者多媒体采集、通讯员供稿、活动组委会提供相关资料等多渠道进行采集。
(4) 多媒介展示。每次新闻现场网络直播活动都同时以网站文字、图片、在线视频、手机快报、微博、大型户外LED电子屏、广告灯箱、专题展板等集成模式多媒介展示, 实现接力式传播、扩散效应, 形成传播合力。
(5) 双向性互动。集成服务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互动, 双向性、互动性是集成服务的重要特点。为提高现场直播报道的互动性、参与性, 网站不仅向受众提供新闻信息, 还要通过设置微博、论坛、微话题、微访谈等多种形式充分吸引受众参与互动, 通过网民的转发评论进一步扩大直播的影响力, 也根据网民和用户的反馈不断提升直播报道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新闻现场网络直播:集成服务“多重人员、技术支持协同”
集成信息服务有四种组织形式, 分别是以技术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以机构合作为中心和以用户为中心。其中, 以技术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服务尤为重要。
在以技术为支撑的信息集成协同服务中, 协同技术的采用具有3方面特征:
(1) 以互联网为基础。协同技术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的是基于互联网的跨区域、跨组织、跨部门的协作。
(2) 以流程协同为主导。
(3) 以人为本。协同技术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这一思想体现在协同技术应用系统的功能排列、流程组织、操作方式安排等方面。
新闻现场多媒体网络直播报道活动是文字、图片、视频、网络等多媒体记者和编辑互动的结果, 是移动通信、数据、语音、视频、网络技术协同作战的结果, 需要高素质的采编发团队, 稳定、快速、优质的网络, 专业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 更需要直播团队中多重人员的紧密配合。
首先, 为保证网络直播的顺利进行, 需要一条至少为10M带宽的宽带线路, 最好是100M较稳定的带宽线路, 尽量使用有线网络, 如条件不允许, 也可使用无线宽带信号, 但其AP信号源离直播电脑的距离尽量保持在100米之内, 以保证网络带宽的速度。最好是携带3G无线网卡作为备份手段。
其次, 需要配备专业的、先进的直播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 硬件设备有3G无线路由器, 3G无线上网卡, 专用的直播服务器、高清摄像机、视频切换台、音视频编码器、视频采集卡、专业数码相机, 即拍即传设备、笔记本电脑、网线、电源排插等。软件系统包括移动发稿系统 (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技术架构 (SOA) , 以松耦合的方式, 实现与数据库的对接和合作, 具有“系统可拆分、功能可裁剪、流程可重组”的功能, 较好地满足不同报道规模、不同功能要求的现场移动报道需要) 、图片编辑软件、FTP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最后, 是多媒体团队的良性互动和协同作战, 形成了具有集成特色的多媒体网络直播报道。该团队包括网站编辑、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记者和计算机技术人员。
网站编辑分为前方和后方两个编辑组, 与文字、摄影、音视频记者和技术人员分工配合、快速反应、采编互动、资源共享, 形成流畅而高效的报道流程。前方编辑组负责现场文字实录、图片等动态稿件的编辑发布, 后方编辑组负责记者采写稿件的发布, 同时把相关的稿件增加到网站相关栏目和专题, 并按时效和重要性随时调整稿件排序。
文字记者负责采写直播相关的消息、综述、深度分析稿件。
摄影记者以不同角度拍摄各种现场场景、人物等照片 (每张照片的大小在2M—4M左右) , 通过即拍即传设备第一时间传送给现场编辑, 编辑通过选取能够充分展示现场氛围和人物、事件的照片即时发布上网, 突出现场感和确保最快时效。
视频记者在活动现场通过多台摄像机从多个角度对现场进行拍摄, 以便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现场全貌。
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搭建现场网络链路、现场视频的实时压缩上传和一切技术支持。摄像机拍摄的视频信号通过视频切换器或者视频矩阵进入采集编码设备进行压缩, 并由计算机技术人员将其通过网络传输送至WEB服务器, 最后发布网址供客户观看。同时, 对直播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技术人员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急技术预案。如直播视频采取延时播出 (延时15秒—20秒左右) 的方式, 当直播过程出现中断或视频信号出现故障时, 延时直播可以有效地避免画面停滞、黑屏等现象。
集成服务的成功实践—以新华网广西频道为例
2013年, 新华网广西频道运用集成服务布局的理念, 依托网络先进技术, 创新多媒体网络直播模式, 通过制作网络直播专题, 综合运用图、文、音视频、论坛、微博、微信、彩信等多媒体手段和技术, 进行跨媒介、跨渠道的多媒体直播, 同时通过微博、论坛持续组织网友线上互动, 整合多方信息, 形成信息的集成服务。先后成功组织了广西“两会嘉宾访谈” (见图2) 、泛北部湾合作论坛、
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各地市重大活动等一系列多媒体新闻网络直播专题, 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好评, 在广西产生了巨大影响, 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抢占了网上舆论“制高点”。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 网络直播将是未来最方便、最快捷、宣传效果最好的媒介方式, 新闻媒体不但要紧跟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 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 更重要的是不断更新信息服务理念, 创新信息传播模式, 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新闻信息。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2
学习目的:
1、掌握图像处理的有关知识,学会图像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
2、了解声音和视频的处理
3、了解智能处理的相关知识
4、了解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 重点难点:
1、位图和矢量图的区别
2、图形和图像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图像处理的有关知识:
1、分辨率:图像的分辨率就是指单位长度(或面积)的像素数。
2、位图和矢量图:都是静态图像的表示方式。
位图:它是一种位映射图像,用若干位来定义图像中每个像素的颜色和亮度。附件里的“画图”软件和Photoshop软件都可以作为位图绘图软件。
矢量图:它是抽象的图形表示方法,它用矢量表示图的轮廓,用数学公式描述图中所包含每个直线段、曲线段、圆弧和折线等图形元素的形状和大小。著名的矢量图软件有CorelDRAV、Flash 和AutoCAD。
比较:(1)使用位图表示的图像比较细致、层次和色彩也比较丰富,位图文件所需要的磁盘空间比矢量图形大。
(2)矢量图与显示和打印的分辨率无关,对矢量图进行放大、缩小旋转、拉伸、并不会影响图形的清晰度和光滑度。
3、颜色:数字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的颜色值由二进制位(bit)表示。
黑白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用1个数据存储,即表明图像只有
黑白两种颜色。
真彩模式下每一个像素的颜色值由24个位表示,它是以红
(R)、绿(G)、蓝(B)基本色。在这三种基本色中每一种都 有256级颜色分量,即每一种颜色分量取值范围为0-255。采用RGB模式的图像,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分 辨率和颜色值大小与图像质量有密切关系。
4、图形与图像:
图形:它是通过人工绘制或计算机运算生成的直线、曲线、平
面、曲面、立体以及相应的阴影等表示是对自然界中存
在事物的抽象描述,图形的灰度与色彩描述相对地说比 较简单。
图像: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映像描述,通常具有丰富的灰度和色
彩层次。
5、文件格式:图像文件格式是图像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格式,不同的格式意味着图像数据的组织方式不相同。
了解图像文件是什么格式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看它的文件扩展名。
BMP、TIF、GIF和JPG是最常用的几种文件格式。其中GIF和JPG格式的文件,使用了图像数据压缩技术,数据量较少,是网页上最常用的两图像格式。
二、图像处理:
如果想要用计算机以对图像进行处理,先要创建或获取原始图
像,方法主要有
(1)用绘图软件绘制
(2)用数码相机拍摄(3)用扫描仪扫描
(4)从屏幕上截取 对图像进行裁剪的操作见课本62页的实践体验
三、声音和视频处理(看课本63页)。
四、智能处理
较常用的智能型信息处理工具软件有语音识别、手写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和机器翻译等。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一下语音识别、字符识别、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
2、阅读课本73页的实践体验,了解一下OCR软件的使用。
五、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
1、文本文件
TXT:纯文本文件,可用“记事本”编辑。DOC:可用Microsoft word 处理的文档。WPS:可用金山WPS软件处理的文档。
HTML:可用字处理软件编辑的超文本标记语言文档。
PDF:电子图书文档,需用Adobe Acrobat Reader软件来阅读。
2、图形文件
BMP:位图格式,是将图像以象素的颜色值进行存取的格式,“画图”工具使用的标准格式。
JPG:按JPEG标准进行静态图像数据压缩形成的格式。
GIF:图形交换文件格式,最多只能支持256种颜色,占用计算机存空间小,常被用于网页制作。
PSD: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专用格式,是以图层的形式生成图像。
3、声音文件
Wav:波形文件格式,实际声音的采样和编码,文件的容量很大,可用“录音机”工具进行声音的录制。
MID:是记录MIDI信息的标准格式,是一个由乐器数字接口指令序列组成的计算机乐谱。所占存储空间较小。
MP3:当前流行的音乐文件格式,音质可与CD媲美,占磁盘空间小。RM:流媒体文件
4、动画文件
FLC:用3DSMAX动画制作软件创建的三维动画文件格式。GIF:目前网页中普遍使用的二维动画文件格式。SWF:用Flash制作的二维动画文件格式。
5、视频文件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新媒体是使用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借助卫星、无线通信网、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向消费者提供娱乐服务与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与传播形态。新媒体也叫作数字化媒体,近几年获得快速发展,怎样在新媒体背景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成为数字图书馆要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数字图书馆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策略,支持数字图书馆更好的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特点包括:1.需求性特点。信息服务体系能够按照用户要求,在信息快报、信息环境、界面设计等方面体现出个性化。尤其是客户能够定制个人馆藏,增强检索速度,充分满足客户要求。2.专业性特点。数字图书馆可以将专业领域知识、信息提供给客户,及时提供给客户其要研究专业的研究前沿、研究地位及研究现状,并分析与课题有关联的学科动态等信息。3.具有知识性特点。数字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能够凭借对不同知识知识的分析、把握、重组,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与单元,为用户提供较完善的增值信息与知识,从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逐步转变成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4.具有主动性特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变传统图书馆用户接受自己提供服务的模式,发展成为图书馆提供客户需要的服务,根据用户研究或学习爱好、兴趣、习惯、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并将相关信息主动推荐给客户。5.具有智能化特点。数字图书馆客户水平差距较大,所需要的信息也不一而同,对于大量信息缺少分析处理能力。数字图书馆运用智能化技术处理知识与信息,降低人工参与的比重。客户在数字图书馆建立个人账户,填写需要的信息方向,计算机系统就会对信息进行挑选、加工,以符合客户要求,另外可以提供默认设置,让操作更加方便,减少客户搜索时间。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要应对的挑战
在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对信息服务的研究更加细致,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时,数字化信息数量逐步增加,既包括为客户提供的下载数字资源业务,也包括客户对数字服务的反馈与评价。数字图书馆在运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信息挖掘与储存能力较弱。因为信息时代数据量已从MB级逐步提高到TB、PB级,超过数字图书馆数据储存能力。所以,为获得更多有价值数据,要增加数据储存能力。数字图书馆储存信息的内容,既包括结构化馆藏信息,也包括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个人信息,怎样有效存储、分析、整理这些数据,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
2.信息服务没有更好的利用数字资源。传统图书馆难以处理海量信息,并且图书馆客户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管理员储存数据与分析知识的能力较差,缺乏甄别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也难以创造性的重组信息。另外,管理员要按照新媒体特点和图书馆发展要求,从大量学术资料与信息中挖掘客户想得到的信息,增加管理工作量,提高工作难度。
3.图书馆中心地位出现变化。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并非是人们得到信息与知识的唯一渠道,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登陆网络,并获得想要的信息,客户多层次、多领域的信息需求,让数字图书馆面临挑战。图书馆在信息、知识领域的中心地位逐步弱化。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改革创新策略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数据的处理和储存能力,积极为客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改革与创新服务策略,提高客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满意程度。
1.数字图书馆向客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具有资源庞大、数据结构及类型多等特点,信息的整理和搜索要确保其能发展出应有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数字图书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图书馆信息资源包括馆藏资源与虚拟馆藏资源,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建立、发展中拥有的数字信息,如馆藏书目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虚拟馆藏资源有网络信息、网络数据、在线出版物等,因为数据库资源的来源各不相同,集成在一起的难度较大。借助Map Reduce、Map Reduce、云计算等技术,对馆藏文献、电子文献进行分类、整合,编入查询体系,客户可以通过关键词、ISSN号、书名等查询导航体系找到资料,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2.数字图书馆主动向客户提供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要分析客户行为、客户需求、客户心理,主动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管理员要研究不同用户对信息资源要求的差异性以及新媒体使用的特性,例如,对于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管理员要充分认识他们的研究需要,为他们提供深入、准确、及时的科研服务;对于大学生,可以分析他们的浏览历史、查询习惯和查询方式等数据,为其配置所需的信息与知识。通过问卷调查、直接交流、网站等方法构建起包括客户姓名、学习、电话、爱好等内容的行为档案,建立客户需求数据库,以减少客户搜索信息的时间。
3.数字图书馆向客户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为适应人们对学科知识的需求,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首先,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收集、整理各类学科的发展情况,了解客户需要的信息,并将图书馆资源介绍给他们,让馆内数字资源可以满足科研人员及高校师生的要求。其次,使用信息技术为客户构建起相关的知识库,既包涵搜索客户需要的显性资源,同时也包括人工整理、分析、加工出来的个性化信息资源。结合不同客户构建起不同的知识库,为客户提供学科化、个性化、智慧型信息服务。
四、结语
数字图书馆储存的信息资源是由馆藏资源、电子出版物、用户个人行为等方面提供或产生的信息。在目前新媒体背景下,借助用户行为有效挖掘而得到的检索目录、流通日志等数据;通过新媒体搜索、研究、整合数据,直接的体现出用户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信息服务,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这既是增强客户满意度的科学方式,也是数字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点环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张琦.新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改革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6,07:186.
[2]陈园.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1,11:45-47.
[3]魏建国.三网融合与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1,12:65-69.
[4]金泽龙.新媒体技术视域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08:33-36+40.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4
作为个人娱乐产品, 在使用中面临着娱乐片源非常有限的问题;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全球化, 信息内容的版权也需要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当前手持终端产品的技术已经能够支持众多的多媒体规格, 但这两大问题使这些产品的功能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实际上, 很多功能使用不足, 有的甚至成为摆设。目前已有一些网站提供一些可以用于播放的媒体内容, 如免费下载的音乐和影视内容等, 但它们在规范性、技术性、版权控制及合法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充足丰富的片源供应不仅是消费者的使用需要, 也是手持数码产品制造商的迫切要求。早年VCD在中国的迅速爆炸式普及和增长, 就是以极大的片源提供为契机的。这几年来, 具备多媒体娱乐功能的手持数码电子产品的市场拥有量已十分巨大, 并且还在高速发展。比如, 2007年全球仅手机销量就超过10亿部, 其中具备一般多媒体娱乐功能的占到20%以上, 这还不包括PMP等专门的手持多媒体产品及掌上电脑产品。
基于这个机遇和需求, 若经过周密策划和准备, 专门针对手持多媒体数码产品 (以下简称手持终端) , 创建一个以提供多媒体信息内容为主的服务网站, 将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该网站营运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使用先进的压缩技术, 联合各大影视传播商, 结合互联网技术, 为各类手持终端客户提供有偿的多媒体信息内容下载。
1 网站营运的基本模式
网站营运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2 网站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前期, 网站以提供多媒体信息内容为主要产品。在中期, 大力发展网络会员, 树立网站品牌, 以宣传网站的丰富内容为卖点, 给手持终端消费者以归属感和满足感;同时增加网站的广告收入, 使网站逐步发展成为各大手持终端生产厂家和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及增值服务的平台。在后期, 以网站的技术实力和网站个性化、趣味性的内容为主要宣传点, 树立网站差异化形象;并结合未来的无线网络技术, 使网站成为手持终端玩家随时随地的网络伴侣。
3 网站提供的内容及来源
该网站提供的内容及来源如表1所示[1]。
4 网站的赢利途径与方式
网站的赢利途径主要为:以收费下载为主, 以由此派生的其他收费方式为辅。主要的收费对象是手持终端产品的消费者。收费下载采用灵活多样的收费模式, 提供便利的下载方式。
(1) 单片收费方式:可以按片源的热门程度制定价格, 如热门新片2元/部, 旧片可以便宜至0.5元/部。还可以和片源提供商协商, 在每周推出经典影片赠送等让利活动, 用以提高手持终端消费者的依赖性。
(2) 售卡式收费:制作5~100元各档次的卡, 批量卖给手持终端产品制造商和终端销售商或合作推广, 同时可提高网站的影响力。
(3) 会员包月收费方式: (1) 5元包月会员, 可以8折下载影片, 还可获赠个性杂志和免费下载热门影片一部或等值的其他产品; (2) 10元包月会员, 可以6折下载影片, 还可获赠个性杂志和3部热门下载影片, 或等值的其他产品; (3) 20元包月会员, 可以4折下载影片, 还可获赠个性杂志和8部热门下载影片, 或等值的其他产品。
收费方式可结合各种网络的收费手段, 采用电子银行、短信付费、互联星空和付费电话等多种方便灵活方式相结合。
5 网站的技术重点和关键实施技术
5.1 该网站的技术重点
(1) 前期的网站建设和基础数据的导入;
(2) 网站添置内容的压缩与加密技术;
(3) 片源的管理与收费;
(4) 网站的界面美化和后台关联程序编写;
(5) 后台数据库的管理技术;
(6) 流量统计和计费等管理技术;
(7) 网站内容的采集、编写, 包括杂志、游戏和Flash等制作技术。
网络技术结构图如图2所示。
5.2 网站的关键实施技术
加密技术是关键技术。片源是公司的业务主要内容, 片源商及代理商也将提出保护其知识产权的要求, 这也是网站长期生存的支撑点。因此, 片源的加密保护、下载的权限管理必须逐步完善。
加密技术的实施需要组织精干的技术团队, 研究图像处理和文件加密技术, 并在逐步完善中运用。随用户量逐渐庞大, 形成公司独特的竞争力, 直至成为DRM (数字版权管理) 的行业标准之一。将来的加密方法应达到如下效果:
(1) 用机身码验证机器的合法性。每台手持终端产品上有唯一的可识别ID代码。此ID有厂商信息, 在下载的时候需要验证ID。在提供下载的片源文件里, 预先植入密码, 该片源只能在合法会员厂商的手持终端产品里播放。
需攻克的技术难度包括:机器编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现;网站的机器ID数据库和厂商生产的ID数据库的一致性;ID信息在片源内的植入等。
(2) 播放的唯一性技术。在下载片源里植入手持终端产品的唯一ID, 使该片源只能在拥有该终端产品ID的机器上播放, 在电脑及其他没有ID的同类产品上将不能播放。这将很好地保护终端产品制造厂商、用户和片源提供商的利益。该技术在前期缺少市场应用环境, 但符合未来的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趋势的要求。
(3) 防拷贝技术。研究图像处理系统的文件加密技术, 防止被下载的片源被无限制地拷贝或被拷贝时破坏文件。该技术更容易在硬件上实现, 比如苹果的MP3已实现简易的防拷贝技术。软件的防拷贝技术应该与硬件同步, 结合使用[2]。
以上3项技术的实现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体系, 将使公司的技术和服务的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符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将意义深远。
6 商业分析[3]
6.1 项目优势
(1) 行业优势。多媒体信息收费下载是一个新兴产业, 它需要整合多方的技术资源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因此对于后来者存在模仿上的难度。这种技术门槛在一定程度上给网站提供了良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 技术优势。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影片下载基本都是以成品电影为主, 大多数不适合于手持终端直接下载使用。利用压缩技术, 把片源压缩成适合手持终端产品观看的影片, 工作量大, 没有专门技术和大规模的生产, 难以形成有规模的多媒体信息下载网站。随着3G无线宽带技术的大力推进, 手持终端不经电脑, 直接从网站下载变得更为便利。
(3) 片源优势。联合正版片源供应商, 提供正版下载和流量分成, 符合未来的网络发展方向。
(4) 客源优势。手持终端生产厂商需要为客户提供观看的片源, 一般存在两大困扰:一是片源的版权问题;二是片源的时间性问题。多媒体信息下载网站从解决这两个问题入手, 一方面提供正版下载, 另一方面让手持终端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能够下载到最实时的资讯。既解决厂商的眼前矛盾, 又满足终端拥有者的终极需求。下载网站以厂商为第一推销员, 批量发展客户, 具有不可比拟的客源优势。
6.2 项目劣势
短期内无法解决影片下载的复制和传递问题, 低价甚至免费的盗版下载严重。
6.3 项目机会
(1) 抢占先机。有需求就有市场, 有市场就应有相应的经营形式。目前手持终端下载市场尚没有合法的经营形式出现, 所以有抢占市场先机的优势。
(2) 良性发展。凭借独特的发展空间, 从终端客户的角度出发, 以丰富新颖的资讯内容和良好的服务形象, 率先确立网站的品牌基石。
(3) 展望未来。手持终端产品的发展和竞争方兴未艾, 如火如荼。随着未来无线信息传输技术的更新换代, 手机、PMP、手持电脑、手持电视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大量终端的产生, 对资讯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建设有规模、有品质的信息服务收费网站, 将会在未来的大市场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6.4 项目风险
(1) 新生事物。由于收费下载是新兴业务, 业务的发展预测缺少市场借鉴性, 难以做出精确的预测和评估。
(2) 依赖性。网站的发展首先依附于手持多媒体数码产品的发展, 一旦相关产业的发展呈现萎靡趋势, 会对整个网站造成巨大的影响。网站的发展还依赖于多媒体信息内容的制作水准和推广力度。没有好的信息来源, 网站很难成功推广。
(3) 政策性。在信息盗版仍然比较猖獗的今天, 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 对正版片源的保护和扶持政策, 也将影响到本计划的顺利实施。
7 结语
在对网站工程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硬件设备费用、人员及管理费用进行详细预算的基础上, 对网站的运营效果与收支平衡关系进行分析后, 得出以下结论:在网站运营18个月左右, 可收回全部投资并可形成客观收益和良性运作[4]。
参考文献
[1]李蕊.流媒体技术及其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 (4) :131-134.
[2]韩丽娴.网络数据加密技术的探讨[J].科技资讯, 2008 (17) :31-32.
[3][美]库洛特克, 霍志茨.创业学:理论、流程与实践[M].张宗益, 译.第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69-294.
《为人们服务》多媒体教学设计 篇5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理解“彻底。鸿毛、兴旺、寄托、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3、理解文中含义深的语句,如:①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本文的语言之美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办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句子,可让学生画出关联词语,反复读,然后依据表达的意思逐层加以分析,从而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为人民服务;然后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弄清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最后,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深刻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简介张思德。
(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怀念张思德
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
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
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
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以什么命题?(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检查初读情况。
(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3)教师小结: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4)齐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3)理解司马迁的话。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4)谈一谈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
(可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如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赖宁……)
(5)教师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
二、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
(投影出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
①指名读、齐读。
②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
③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
(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
2、学习第四都分(第四自然段)。
(1)指读,思考: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抓住“死得其所”,正确理解“不怕牺牲”。
(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
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总结、扩展
l、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
(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l、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把自己觉得需要记住的语句抄写下来。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6
关键词:视频;采集;加工;分组;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3-0000-02
Multimedi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Video Information
Liu Rvyong
(Linqing No.3 High School,Linqing252600,China)
Abstract:First,this class accentua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ractical manipulating capability by showing tasks in groups, and they are arranged from easy ones to hard ones gradually,for those who are skillful,some "let me try" operations are prepared,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step by step" method.Secondly,this class was finished mainly by the independent operation of the students,and the hards ones was manipulated by discussing inside the group before competing among groups and honoring the better ones.The teacher pays attention to problems in the students'operation and explain them after gathering them.Thirdly,the evaluation of the class was manipulated by showing videos,including remarking among groups and from the teacher.The whole class gives priority to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plays the role of a guider leading the students to learning by themselves.
Keywords:Video;Collection;Processing;Grouping;Task-driven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介绍视频信息采集与简单加工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以创作视频作品为例,引领学生经历视频加工处理实践活动过程,逐步掌握利用视频编辑突出主题,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但由于大部分学生上机操作能力较差,平时缺乏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素养的积累和培养,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根据实际对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行适时调整。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视频的简单原理;
2.能说出视频的采集方法及设备;
3.知道常见的视频播放和编辑软件,并能运用软件对视频进行简单加工。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表达交流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工具完成视频编辑,用以呈现信息、交流思想;
2.能对采集的视频素材进行加工编辑,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视创作的过程,进而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处理视频素材,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在创作作品时应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认真负责地利用视频素材进行加工,表达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健康的信息表达和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视频信息采集的基本方法,能对视频信息进行简单的截取、加工与合成。
难点:视频软件的选择及视频、音频素材等多种素材的合成。
[教学策略与环境]
教学策略:本节课以演示典型作品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分组教学、分层次教学和探究式教学。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绘声绘影视频编辑软件(因Premiere较为专业,学生操作有困难,固采用绘声绘影软件)、视频素材等。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预习课本第89页内容,熟悉软件界面;分发视频素材到学生机。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视频的定义和原理;2、视频采集的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自己制作的一段短片,引起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并点名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二、视频信息的采集:
1.视频简介:所谓视频,是由连续画面组成的动态场景,这些画面是通过实际拍摄得到的,是利用人的现象而实现的动态画面。
[思考]《喜洋洋与灰太狼》是视频吗?为什么?
2.视频采集:一是在已有的数字化视频资源中寻找或截取;二是通过视频采集卡采集传统模拟摄像机拍摄出来的视频信号,进行;三是用数码摄像机直接拍摄而获得数字化的视频文件。
三、视频信息的加工:
1.数字化视频加工工具比较:
软件名称工具类别特点说明类型文件格式
Media Player视频播放工具Windows 自带AVI、WMV
超级解霸视频播放工具
(可简单加工)功能强大的VCD、DVD播放工具MPEG、DAT
绘声绘影视频编辑工具界面友好、功能实用、面向大众AVI、MPEG
Premiere视频编辑工具功能强大、操作复杂的专业型工具AVI、MPEG
2.视频信息的简单加工:
[任务1]将“G:素材文件夹”(课本附带光盘中的素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路径)下的“打篮球.avi”视频的1分钟之后的视频删除掉。
操作提示:
①打开:运行绘声绘影11(Ulead VideoStudio 11),点击“加载视频”将视频“打篮球.avi”导入素材库。
②拖动:用鼠标左键选中“打篮球.avi”并拖拽至视频轨。
③剪辑:拖动预览窗口下方的滑块至1分钟处,点击“剪辑”,然后用鼠标左键单击要剪辑掉的视频,按键盘上的删除(Delete)键。
3.视频信息的简单合成:
[任务2]将“G:素材文件夹”(课本附带光盘中的素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路径)下的“小街.avi”视频片断添加到任务1中剪辑后的视频信息之后,并在两个视频连接处添加“飞行旋转”过渡效果。
操作提示:
①在任务1的基础上,点击“加载视频”将视频“小街.avi”导入素材库。②拖动:用鼠标左键选中“小街.avi”并拖拽至视频轨“任务1中剪辑后的视频信息”之后。③编辑:打开效果面板,在下拉框中选中“三维”,用鼠标左键将“飞行旋转”效果拖拽至两个视频的转场处。(回至开头点击播放,预览效果)
[试一试]将“G:素材文件夹”下的“小街.avi”视频片断拖动到覆叠轨上,会有什么效果?能否对“覆叠轨”中的视频片断添加动画效果?
[任务3]为任务2中保存的视频添加一个以图像素材(片头)为背景的片头,并在该图像上添加字幕“打篮球视频加工”,并以“打篮球视频加工作品”为名将项目保存到D盘根目录,然后将影片以MP4格式输出(文件名默认与项目同名)。
操作提示:
①打开文件菜单,选择“将媒体文件插入到时间轴→插入图像”,选择“G:素材文件夹”下的图像“树.jpg”,将其添加到时间轴上(调整其位置至开头处)。②点击面板按钮中的“标题”按钮,在预览区双击输入文字“打篮球视频加工”。③保存项目:打开“文件”菜单,先择“保存”命令,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路径后,输入文件名“打篮球视频加工作品”,单击“保存”即可。④输出影片:用鼠标左键点击“分享”选中分享面板,选择“创建视频文件”→选择“MPEG-4”→选择“Mobile Phone MPEG-4”输入文件名“打篮球视频加工作品”后保存。
[试一试]操作较熟练地同学可对“字幕”时间段添加背景音乐。
[达标检测]——课堂作业:
利用本节所学内容,各小组以“怀念雷锋”为主题自行创作一段影片,要求有:转场效果(或画中画效果)、字幕(素材提前发到学生机)。
[教学评价]
分别对演示的同学和各小组进行评价,可先各组学生互评,然后老师加以点评,并对优胜小组加以奖励。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学会视频素材的剪辑、合成,转场效果的设置、字幕的添加等操作,并能利用以上操作创作影片。“试一试”体现了分层教学;达标检测部分则重在体现分组教学。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7
关键词:服务“三农”,项目化课程设计,多媒体信息合成课程
多媒体信息合成课程是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应用性课程, 主要讲述多种类型的多媒体项目开发技术, 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 可以独立完成多媒体项目的策划、素材整理、项目合成等工作, 为将来从事多媒体设计、多媒体项目开发等工作奠定理论与操作基础。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属于农林类高职院校, 各个专业的建设离不开服务“三农”这个建校宗旨, 为农业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是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都不能偏离这个总体目标。
一服务“三农”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原则
1. 目标服务“三农”的原则
课程目标制定应以服务“三农”为基本原则, 教与学的目标是确立学习内容和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 是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 如果要建设服务“三农”的课程, 其目标必须遵循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
2. 内容与“三农”紧密结合的原则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也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为了实现服务“三农”的教学目标, 就必须有服务“三农”的教学内容做支撑, 即目标指导内容的确定, 内容为实现目标服务。因此,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三农”紧密结合。
3. 项目可操作性原则
项目化课程在设计学习项目的同时, 必须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多媒体项目的开发过程包括项目策划、素材采集与处理、产品合成等工作。因此, 在确定项目时, 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并且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这样学生在做项目策划的时候才不会无从下手;选择项目的时候还要考虑素材收集的便利性, 如果蔬选购与食用指南、农家乐旅游多媒体光盘、水果的保鲜与储存多媒体教程等。
4. 技术多样化原则
目前, 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最大弊端是会遗漏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因此, 在多媒体信息合成课程中,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多媒体合成软件, 并且每个项目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掌握主流的多媒体信息合成工具, 了解三种典型工具在策划与页面设计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总之, 在设计服务“三农”的项目化课程时, 必须遵守以上的设计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目标, 达到培养服务“三农”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目的。
二课程学习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目标包括:了解服务“三农”的基本思想;了解多媒体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发展现状等;掌握多媒体项目的策划与脚本写作;了解各种多媒体合成软件的特点和应用领域;掌握Power Point 2010、iebook6.0、Flash CS5、Flash Catalyst CS5等多媒体开发工具。
2. 技能目标
目标包括:能熟练掌握收集素材、整理素材, 使用多媒体工具加工的方法;能根据策划和脚本要求制作出界面美观、交互合理的电子名片;能根据电子杂志策划, 写出电子杂志的脚本, 并制作出完整的、精美的电子杂志;能根据用户要求, 写出多媒体宣传光盘和多媒体教程的策划书和脚本, 并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多媒体宣传光盘或多媒体教程。
3. 素质目标
目标包括:培养学生为“三农”服务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兴趣, 对待工作精益求精, 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不断拓展自我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教学设计
1. 课程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4个项目, 其中项目一是模拟项目, 项目二至四都是企业项目。
第一, “果蔬选购与食用指南”PPT设计与制作。“果蔬选购与食用指南”PPT项目内容是介绍6种果蔬的选购和食用方法, 果蔬品种由学生自选, 资料收集途径主要是网络搜索, 多媒体合成工具采用Power Point2010、页面元素设计工具采用Photoshop CS5和illustrator CS5。要求, 不少于7个页面, 每个页面通过按钮进行跳转, 配以适当的音乐, 页面设计和谐, 色彩明快。
第二, “农业科技知识”电子杂志的设计与制作。“农业科技知识”电子杂志, 该项目由多媒体制作公司提供, 项目策划已经完成, 接下来进入制作阶段。该项目需要学生掌握电子杂志的页面设计原则、电子杂志软件的操作方法, 根据电子杂志的策划, 完成电子杂志的设计与制作, 使用iebook6.0可以完成杂志的制作, 同时还需要Flash CS5制作片头动画, Photoshop CS5软件等处理图片。
第三, “上海天马果蔬合作社”企业宣传光盘策划、设计与制作。“上海天马果蔬合作社”宣传光盘, 该项目的客户是农业合作社为了宣传它们的产品而制作, 因此, 光盘的主要内容以产品营销为主。学生分组完成, 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工合作。每个小组选出项目组长, 再由组长分配本组学生的任务:文本准备、素材收集整理、多媒体合成等。
第四, “果木栽培”多媒体教程策划、设计与制作。“果木栽培”多媒体教程制作, 教程的内容包含8种果木的基本属性介绍、生长特性介绍、栽培技术指导等。该教程面向的学习对象是农民, 要求通俗易懂, 内容表现形式丰富, 每项栽培技术必须配以视频教程。项目使用flash CS5作为合成工具, Premiere CS4作为视频处理工具, 要使用摄像、摄影器材实地收集素材。
2. 典型教学活动设计 (见表1)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
1. 考核方式
项目一:教师评价、小组互评。
项目二至四:项目考核→行业标准→公司验收→委托人。
2. 考核标准 (以项目1为例) (见表2)
五结束语
多媒体信息合成课程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是与职业岗位直接挂钩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要学生综合应用多媒体策划知识与平面设计、视频制作、动画制作和多媒体合成等技术。这门课程的改革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有重大意义, 能促进专业为“三农”服务的改革, 课程建设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项目也需要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8
1.1农家书屋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1]。截至2012年8月底,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 449家,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标志着覆盖全国农村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开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1.2农家书屋数字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家书屋的建设正在向资源数字化、服务方式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结合农家书屋工程,利用可视化方法、信息服务理论、全媒体传播形态,构建农家书屋信息服务平台,使农家书屋工程信息化、数字化,利用计算机、手机、电视等设备,为“三农”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解决文化消费渠道网络体系“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通过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2.1管理困难。行政村比较分散,对这些农家书屋进行管理比较困难。数字化农家书屋通过对系统用户及其权限的管理,可以直接管理每一个用户,实现了高效的管理。
1.2.2书籍资源单一,书籍更新缓慢。农民读者迫切需要能够及时更新信息资源,获得最新农业科技信息。解决的方法是书籍电子化,即以电子书的形式提供各种知识,通过网络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这里需要考虑保密机制,保护知识产权。
1.2.3信息无法交流。农家书屋读者大都在一个行政村,行政村甚至乡镇之间的读者交流较少,不利于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数字化农家书屋提供用户的交流渠道和方式,比如以网络课堂、微博、电子留言板、网络社区等形式实现农民对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1.2.4信息获取不便利。农民朋友需要亲自到农家书屋查阅相关书籍才能获得所需信息,数字化农家书屋通过网络渠道,实现信息的高效传播与共享,实现了随时、随地、无时间限制获取信息。
1.2.5信息表现形式单一。农家书屋主要提供纸张书籍和杂志,音视频提供较少,数字化农家书屋采用可视化方法,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方式提供各种信息,提供远程教育,专家在线课堂等形式,提高农民对信息的获取程度。数字化农家书屋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获得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依靠全媒体技术支持,必将成为实现信息增值服务的重要载体。
2全媒体
全媒体概念是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普及和应用,从“跨媒体”“多媒体”等概念逐步衍生而成的。全媒体指采用图像、图形、文字、网页、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类型媒体表现手段,通过电视、广播、电影、音像、报纸、网站、杂志、出版等不同的媒介形态,利用互联网络、电信网络以及广电网络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为用户提供手机、电脑、电视等多终端的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使受众获得及时、多角度、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新体验[2]。
3全媒体信息服务研究
在全媒体环境下,从数字化农家书屋的信息服务模式、信息服务策略、信息服务增值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3.1提高信息服务意识
全媒体环境下需要强调用户需求的主体地位,需要研究用户的深层次信息需求,学会并运用全媒体技术与互动方式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及时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强化以读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满意为尺度的服务理念。
3.2扩展信息服务渠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的上网工具,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全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移动信息化服务提升了社会成员的生产、学习、生活的效率,推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发展道路前进。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3]。全媒体信息服务扩展了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渠道。
3.3创新信息服务模式
在全媒体时代,需要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立体化、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3.1集成的服务模式。集成服务是指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推进,网络传输技术及网络带宽的提高,以电视、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作为媒介,通过统一的平台来对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服务。统一、集成的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用户的范围,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了数字资源采集、资源整合、数据高效存储与利用的一体化服务。
3.3.2主动信息服务模式。在全媒体环境下,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提供服务的模式,主动为用户搜集所需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比如记录用户一段时间内对某些信息服务的需求,进行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后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相关信息服务,减少用户获取信息的花费。
3.3.3云服务模式。云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信息服务的方式,在云端的各种资源可以被各种渠道获取和利用,提高了各种数字资源的共享。云是服务的集合,具有使用成本低、资源高度共享等优势。云计算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减少了处理的时间。云存储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存储,提高了信息的获取速度,实现了数字资源的高度共享,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云技术支持对资源的采集、整合、长期保存与服务,从而实现对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全流程服务模式。
3.4优化信息服务策略
3.4.1提高用户黏度。在全媒体时代,用户是决定信息服务效果,实现信息增值的关键。需要将隐性用户变为显性用户、显性用户变为永久用户,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同用户的联系,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提高用户的粘度。对于新的信息设备和新的服务模式,要多方面对用户进行引导,促进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认可。
3.4.2提高核心技术。在全媒体服务中,如何高效地利用各种数字资源、如何跨平台高效的传输数字资源、提供各种信息最佳展示效果都需要相关核心技术的支持。
高效的利用各种数字资源需要使用云存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跨平台高效的传输数字资源需要使用高速通信技术,提供各种信息展示效果需要使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因此,需要加强对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发展成果的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掌握和使用这些技术,进而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
3.4.3数字资源集成。统一数字资源的存储格式和存储方法,建立数据资源的关联,实现数字资源的采集、检索、发布、长期保存。对数字资源进行统一存储和管理,保证资源的安全,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3.5实现信息服务增值
3.5.1数字资源整合。目前各种数字资源归属于不同的平台,存在信息分散、重复率高、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信息技术转化率低、信息不对称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4]。因此,需要进行数字资源整合,构建统一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作支持,用户界面友好,用户体验度高,提供丰富、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满足用户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从而最大化地发挥信息潜在的价值。
3.5.2提高用户体验。全媒体支持电视、计算机、手机等多种信息载体,有利于用户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信息,改变过去受制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视或计算机任一终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享受多样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也由于终端融合,从而拥有更多不同年龄和知识水平的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传播和使用方式,增加了包容性,潜在地增加了信息的价值。
3.5.3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常见的有信息定制和信息推送。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是不一样的,显示为用户信息需求多样化、生活化、地方化和个性化。因此,需要沟通和收集用户信息需求,发现并挖掘用户所需信息,并充分考虑其终端适应性,主动与用户建立畅通的、合适的信息交流和反馈途径,为用户定制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息推送给用户,减少用户的信息利用成本,提高了信息的效用,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
4结语
在全媒体环境下,我们要掌握全媒体的概念与发展趋势,研究农家书屋工程的数字化建设,以多种形式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充分利用各种数字资源,积极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信息服务的增值。
参考文献
[1]农家书屋[EB/OL].http://baike.baidu.com.2012-09-28.
[2]邓小燕.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3(4):64-66.
[3]伍素梅.全媒体环境下城乡科技信息服务[J].科技创新导报,2015(5):202-204.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9
一、为何要引入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
传统的保险档案信息服务主要依靠人工来实现。如, 客户因保单丢失而需要查询保单时, 需要先通过电话或上门预约并提供姓名、身份证号、保单号等相关信息, 工作人员检索后转述客户或提供借阅。而在客户出险后, 工作人员进行勘险定损等一系列程序后, 要利用人工到档案室提取客户档案才能进行理赔。这种传统的保险档案信息服务不仅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而且利用过程比较长, 大大降低了保险档案利用的时效性。而且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扩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引入自媒体工具, 能够丰富公众获取保险档案信息的方式, 提高保险档案的利用效率。从这一方面来讲, 自媒体工具应用于保险档案信息服务是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响应。自媒体工具在各保险机构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自媒体以其良好的用户基础、快速的信息传播与反馈速度很早就吸引了各保险机构的目光。
二、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的优势
第一, 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 成本低、易操作。传统媒体运作起来往往比较复杂,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而且还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检验和评测, 门槛很高。而保险档案部门人力财力有限, 想要借助传统媒体提高服务水平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 在自媒体时代, 保险档案部门只要通过自媒体工具进行简单的注册申请, 利用服务商提供的自媒体工具就可以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低门槛、易操作是自媒体工具的优势所在。
第二, 利用自媒体工具可传播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保险档案信息。通过自媒体工具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馆藏保险档案信息还可以为客户提供保险档案知识等相关服务。此外, 通过自媒体工具不仅可以传播文字信息还可以传播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形式的数字保险档案信息, 或是多种形式结合的保险档案信息服务。
第三, 利用自媒体工具可打破常规的被动服务方式。常规的保险档案信息服务方式, 一般是客户提出利用请求后再为其提供服务, 属于被动的服务。而通过自媒体工具不仅可以被动地为客户服务, 还可以主动向客户推送保险知识等相关信息。
第四, 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 时效性、交互性更强。通过自媒体工具传播保险档案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时效性更强。而且通过自媒体工具将保险档案信息传播到用户的同时, 用户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 实现在线交流。自媒体工具能够实现与用户零距离交互, 自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是任何传统媒体都不具备的。
三、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任何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标准规范。要想让自媒体工具在保险档案信息服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就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保障工具的运营、信息的传播等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 科学定位, 切忌盲从。当前, 我国各保险机构开展的业务不尽相同, 各保险单位保险档案信息资源构成也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 那么应用自媒体工具的定位也不可能相同。所以, 在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时各保险机构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对服务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反之, 关注度较低、客户较少的保险单位, 在应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时就不应该定位在“提供利用”上, 而是应当定位在“宣传”上。一句话, 服务应该跟着客户走。
第三, 要严防保险档案信息泄露。由于自媒体工具具有大众化的特点, 注重的是信息的传播, 目的是达到由点到面的传播效果。而保险档案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信息资源, 所以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工作首先要确保保险档案信息不被泄露。各保险机构在应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之前, 要深刻认识到保险档案的保密性质。要密切联系自媒体工具的提供商、网络技术部门, 从保险档案信息的格式、传播方式、用户权限等方面进行严密控制, 防止档案信息资源泄密。
第四, 自媒体工具的应用要确保专人专岗。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自然会涉及到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上传、服务器的维护、自媒体工具的维护等一系列工作, 这些工作做不好就会影响自媒体工具的正常运作, 其最终后果就是达不到引用自媒体工具的预期效果, 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保险档案信息服务工作需要做到专人专岗, 确保将保险档案信息服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自媒体.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3.htm?fr=Aladdin
[2] .张艳欣.祝曼.自媒体时代档案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兰台世界, 2014.6
[3] .孔冬青.张会超.档案博客纵横论[J].兰台世界, 2008.1
[4] .童霞.谈谈微博与档案馆的对外宣传[J].四川档案, 2012.2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10
1 基于新媒体的移动信息服务特点分析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移动信息服务主要呈现出几个特点:新颖性、开放性、互动性以及便利与时效性。新颖性主要是由新媒体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的迅速普及主要是近几年发生的事,那么基于这些新媒体设备所进行的移动服务也必然具备新颖性的特点;开放性则是指新媒体设备打破了人们对资源获取的时空障碍,数量庞大的新媒体设备使得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选择更加的自由、多样化;新媒体设备注重使用者之间相互的信息交流,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在新媒体设备的基础上,则可以更好地与用户之间进行沟通,掌握使用者的需求,这也正是互动性的体现;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具有便携性和实时交流的特点,这就保证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也就是便利与时效性的特点。
2 基于新媒体的移动信息服务实现手段
2.1 手机短信服务
在当前所有的新媒体设备当中,普及率最高的就是手机,目前高校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进行沟通交流以及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平台。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利用手机短信进行移动信息服务是十分必要的一项手段。在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利用手机短信可以进行的服务主要包括外界信息查询、图书的预约与续借、缴纳欠款、证件挂失等。
2.2 多媒体信息资源
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电脑等多媒体视听设备提供视听资料的信息服务,将馆藏书籍的配套资料及时传递给在校师生,以免由于光盘丢失等原因影响书籍的阅读效果;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多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方便高校师生能够随时获取到所需要的多媒体信息资源[1]。
3 基于新媒体的移动信息服务发展策略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当前,新媒体技术以及新媒体设备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基于手机等新媒体设备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对高校图书的信息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信息服务以人为对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就要注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避免在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下给人们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利用新媒体进行移动信息服务时,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当面沟通,如果处理得当,就会使得用户能够体验到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支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服务不到位则容易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使用户在不完善的沟通系统中产生不好的使用体验。因此,在高校图书馆整个开发建设过程中,在服务理念、内容设计、过程优化等各个方面都要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开发[2]。
3.2 建设相配套的信息资源体系
高校图书馆进行移动信息服务建设的前提是要做好相配套的信息资源体系,通常来说,我们将信息资源体系又细分为馆藏特色信息资源与网络虚拟信息资源;馆藏特色资源的构建是整个信息资源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对网络虚拟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则是该体系的补充和扩展。通过相配套的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可能,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受益面,促进图书馆受众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在信息资源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整合的规范化,而信息资源体系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共享性和扩展性。
3.3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任何以人为对象的系统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认真对待服务对象的差异性,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移动信息服务时就需要针对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服务。举例来说,美国的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使用一种主动服务页的技术,利用事先建立好的数据库,对图书馆用户的使用做出导航,该技术可以根据用户在需求和喜好方面做出的选择为用户构建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这种基于个人特点和需求的、具有很强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将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3]。
4 结束语
简而言之,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具备着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相当有利的发展条件,依赖于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设备,高校图书不仅可以将其网络信息服务进行最大限度的扩展和延伸,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这将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的定位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当然,在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当中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高校图书馆必须紧抓机遇,在移动信息服务方面做出创新,以更好地利用和适应新媒体环境,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早避免问题的出现,构建出一个面向用户需求的、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静,周华,周红,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微营销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0):45-49.
[2]陈颖颖,裴允.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10):76-79.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11
一、投影机在教学中应用的优越性
未来的教育是以高科技为主导的教育,其发展趋势以计算机多媒体智能教育为主要特征。因此,是否让多媒体充分地服务于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衡量教学手段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投影机毫无疑问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首选对象。
一是使用投影机教学,城乡学校都可以办到,而且所制作的幻灯片可以长期保存,重复使用,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二是运用投影机,可节约教师一部分课堂上讲的时间以及在黑板上抄写的时间,扩充许多教学内容,课堂容量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就会增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增加了;三是使用投影机教学,有利于学生记忆,跟遗忘作斗争,有利于逻辑思维和理解记忆,并且可以多次复现,强化循环记忆;四是使用投影机教学,学生长时间观看,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对眼睛造成伤害。了解了投影机优越性之后,选择什么样的机器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表明多媒体教室中最常使用的莫过于短距离投影,因为短距离投影可以有效避免阴影干扰和投影光线刺眼的困扰,让教学更加灵活和高效。近期上市的爱普生CB-530短焦投影机,除了秉承爱普生3LCD投影机一贯出色的投影效果外,其丰富的功能更是能为教学投影带来更多的便利。
二、投影机在教学中的应用
1.使用投影机将知识在短时间内系统化
有些知识不够系统,学生完全掌握比较困难。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制作投影幻灯片,把这些分散的、零星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某一项内容集中在一起,通过投影机展示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现有条件下复习起来一目了然,练习起来简单方便,记忆起来印象深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投影机的操作效率是很重要的,爱普生短焦投影机CB-530控制面板设计在了机身顶部,电源按钮靠在最边上,还配备了菜单按钮、梯形调整按钮等快捷键,使用起来相当便捷,能够让教师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操作,节省课堂宝贵时间。
2.强化“重点和难点”
要求学生一次性完成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把这些内容编制成幻灯片,当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就用投影机给学生复习一次,并增加一些新的练习,既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达到了强化记忆和增强运用能力的目的。
3.让学生“查缺补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中的一些共性的且尚未弄懂的问题,要及时把这些问题再通过一定的形式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完全弄懂为止。
三、使用投影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画质。课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问题情景和自然情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和鼓励下主动参与学习探究。为了让问题情境和自然情景更好的展示,色彩饱和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CB-530采用3LCD技术,拥有16000:1超高对比度,所投影出的画面可实现色彩平滑变换,投影图像更加清晰、炫目。在文字表现能力上也更胜一筹,除中间字体清晰可辨外,屏幕边缘的字体无论是中文、英文、数字以及特殊符号,都能清晰呈现。
声响。教学中为了更加形象生动,经常会播放视频文件,同时教师为了保证教室中所有学生能够更好的聆听课程,需要连接麦克风。CB-530内置了16W大功率扬声器,对于多媒体教室以及会议室,完全不需要另行购买音箱设备,单凭内置大功率的扬声器和麦克风接口就可轻松满足室内所有人员聆听。即使投影机处于待机状态,也可以单独使用扬声器功能,教学使用方便高效。
多媒体信息服务 篇1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新媒体,信息服务
0引言
随着以网络和移动互联为载体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生存方式, 尤其得到具有超强接受力和对新事物高敏感度的大学生的热烈追捧。 它在改变读者信息需求、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的同时, 也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最能体现图书馆服务价值的信息服务工作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摆在图书馆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
1.1 信息资源来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现有的纸质资源、电子资源、馆外协同资源还包括OA资源、机构知识库类型的资源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涵盖了搜索引擎、数据库、分散在网络社区的数字资源,同时多媒体技术软件及网络技术软件、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也将成为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藏资源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读者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式呈现离散化、广泛化
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除了通过图书馆借阅纸质文献外,还可以通过知识分享网络Google 、Google print 、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维基百科等强大的搜索引擎随时随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同时,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和越来越强的功能,满足了读者便捷、高速、碎片时间获取信息的需求。 博客、微博、微信、电子图书等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变得更加离散、 更加广泛,降低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黏性。
1.3 对读者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化、内容的碎片化,在增加图书馆可利用资源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源的同时, 也使读者面对庞杂的资源和交互对象,在判断其质量,进行合理选择上增加了难度。 读者如果没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很难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所要的信息资源,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学习焦虑。
1.4 信息服务模式呈现立体化
新媒体时代随着读者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 利用图书馆的媒介向移动式、交互式、多元式的新媒体转变。 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RSS信息推送服务、WIKI资源导航服务以及微博、微信、二维码扫描、手机短信等信息传递服务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服务模式也应借助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技术手段向多元化、交互式的方向改变。
1.5 信息服务的版权问题日益突出
新媒体环境在方便知识传播和利用的同时, 使得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客体以及权利使用方式变得异常复杂,也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传播利用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如: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为其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图书馆和读者通过OA获取网络资源以及通过百度文库等获取共享资源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版权问题越来越突出,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法律风险。
2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策略
2.1 创新信息服务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树立强烈的信息服务意识是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创新的基础。 新媒体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环境,给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带来诸多挑战。 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对新形势更新其信息服务理念,建立新媒体思维,打破当今的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在服务场所、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局限性,充分以读者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增强“读者在哪里,服务在哪里”的服务意识,宣扬“无所不在”的一种图书馆信息服务理念。
2.2 探索信息资源建设新途径
图书馆的馆藏是其信息服务的基石。 高校图书馆为了高质量地开展信息服务, 满足新媒体时代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应在进行读者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载体形式多样的馆藏资源建设方案,实现馆藏结构、不同载体文献的和谐统一。 在当前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文献资源建设的新途径。1充分利用免费资源。 高校图书馆可以按学科、专业对有利用价值的网络免费资源进行组织、整理和筛选并向读者推介,以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 2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 特色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深层信息服务和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托, 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特色馆藏资源正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 3加强馆际合作、促进共建共享。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兄弟院校图书馆以及相关信息服务机构合作, 充分利用各种共建共享方式,以适应各种文献的迅速膨胀、用户需求的快速发展。 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4开辟多途径的读者荐购渠道。 可以在图书馆网站开设“读者荐书栏目”,还可以借助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进行读者荐书,及时满足特定用户对目标资源的需求。
2.3 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准确性、权威性和个性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其知识化特征更为显著,这些特点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和职业素养要求,不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超强驾驭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组织以及知识的再造能力),还要有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开展多形式的知识创新服务能力等。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应快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新媒体环境给其带来的挑战。
2.4 创新信息服务模式
面对今天的数字化、网络化日益繁荣的信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必须紧跟时代脉搏使信息服务模式向知识、智慧、智能、开放以及泛在的创新方向转型。 以用户为中心,将信息服务深入到用户的学习与科研一线中,嵌入用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深度的一站式知识服务。 嵌入式服务是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创新之路, 将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 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应不断利用媒体新技术(如手机图书馆、微博、微信、RSS信息推送服务等)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建立起基于新媒体的信息服务网络,使读者真正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服务,使图书馆成为读者身边的图书馆。
2.5 改革创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从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的起点与进展看, 当前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为: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培训、文献信息检索利用课教学。 其中以文献信息检索利用课为主体。 由于传统的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文献信息检索利用课正受到信息素养体系的巨大考验。 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潮流变革、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借助网络环境建立在线学习系统、图书馆导航、指南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2社交网络信息交流的有效性、信息组织的个性化、信息发布的独特性特征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模式, 图书馆可以通过在社会平台(博客、微博、百度等)站点上设立主页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3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积极倡导的嵌入式馆员服务为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营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教学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能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中各种信息需求问题,是一种更为“解渴”的教育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达到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生动性、开放性、合作性、交互性的平衡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2.6 图书馆版权领域创新
高校图书馆面对新媒体环境版权和内容许可限制的壁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其服务。 1对读者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 包括:版权和归属问题、开放存取、OERs、公众域资料使用注意事项等。 2对那些没得到第三方授权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通过与作者、出版商签订许可协议,合法利用开放资源,避免侵权风险。 3对那些读者必需但又无法获得版权许可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通过各种开放途径寻找可替代的开放资源。
3结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 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改变信息服务理念,不断引进新技术手段,开拓创新信息服务模式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真正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龙叶,雷英杰.微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微服务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5(9).
[2]洪佳婉.新媒体视野下大学图书馆媒体宣传建设探究[J].图书馆学刊,2015(3).
[3]王玉梅.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可行性评价研究[J].科技全部开放经济,2015(10).
[4]张冬荣.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
[5]冯国权.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变革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5(2).[6张旭.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角色定位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2015(10).
[7]姚伟.基于社会媒体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创新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5(3).
[8]翟天任.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1).
[9]罗涛.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1).
[10]刘荣清.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4).
[11]邓慧智.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一站式服务特点剖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