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7

2024-10-10

白介素17(共7篇)

白介素17 篇1

白介素17 (IL-17) 最早是由Rouvier等人于1993年在激活的噬齿类的T细胞杂交瘤中发现的[1]。近年来它逐步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 尤其是在发现它参与人体固有免疫之后。它和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免疫相关性疾病[2]和慢性感染过程[3]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多种皮肤科疾病。

1 IL-17的来源和作用

IL-17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17 (T helper cell 17, Th17) 分泌[4], Th17在白介素23 (IL-23) 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IL-17[5], 同时巨噬细胞、NK细胞[6]以及树突状细胞[7]都够能产生。它可以刺激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8]。有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的皮损中有大量IL-17分泌型的树突样表皮T细胞 (γδT细胞) 浸润。而且γδT细胞在IL-23和IL-1β联合刺激下可产生大量的IL-17。实验发现真皮中的γδT细胞都是表达CCR6的细胞, 不表达CD27, 不分泌γ干扰素, 是只分泌IL-17的T细胞;在体外实验中IL-23可以刺激真皮γδT细胞增生, 产生大量的IL-17;但脾脏中的γδT细胞在IL-23的作用下却无明显的增生反应[9]。

IL-17细胞因子家族包括6个成员, 分别是IL-17A~F, 它们通过白介素17受体 (IL-17R) 复合物参与炎症反应, 通常所指的IL-17即IL-17A[10]。IL-17可以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白介素6 (IL-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CXCL1、CXCL2、CCL20等。IL-17还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放大炎症反应, 在固有免疫和宿主防御体系中起着特殊功能。

2 IL-17与其他细胞因子间的关系

IL-23在Th17扩增和存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必需的细胞因子。在大量实验中, IL-17水平升高时均伴有IL-23水平的上升。Taylor KM等人曾发现, 缺失IL-23靶基因的小鼠体液免疫水平明显下降, 而且没有IL-23的抗原提呈细胞分泌IL-17的水平显著下降, 由此说明IL-17是由IL-23诱导CD4+T细胞而产生的, 所以推断, 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可能存在IL-17/IL-23轴。

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 (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γt, RORγt) 是孤儿核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它在造血细胞中表达, 是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它可以诱导未活化的CD4+T细胞编码IL-17和相关细胞因子, 并在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及IL-6的共同作用下, 产生IL-17。而其他实验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小鼠中RORγt可以诱导IL-17的启动子与其他因子相结合, 编码并产生IL-17。

3 IL-17在相关皮肤病中的作用

3.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体内免疫系统持续激活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实验发现, SLE疾病活动指数与患者外周血中Th17的水平呈正相关。狼疮性肾炎的患者体内也有大量Th17细胞的存在, 其每日尿蛋白的量与Th17细胞增加的数量呈正比。扩张型心肌病是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报道指出:SLE伴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水平远高于其他仅有单纯心脏瓣膜病变的患者。近来, 针对IL-17A或IL-17RA的生物靶向制剂已经成功进入了临床试验。

3.2 银屑病

银屑病曾一度被认为是Th1型的免疫应答相关性疾病, 因为在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中, Th1类细胞因子的m 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体内外周血中IL-17及IL-23异常升高。Lowes MA等人在实验中发现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和皮损中确实有Th17细胞, 皮损部位的含量较正常组织明显偏高, 且IL-17的m RNA的水平会随着患者病情的活动与否而发生变化[12]。窄波紫外线UVB照射是近年来在银屑病的治疗上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之一, 而且实验证实经过UVB照射可以抑制患者体内IL-23、IL-17和白介素22的产生及其m RNA的表达。在去除γδT细胞基因的鼠的银屑病模型中, 发现其皮肤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 由此证明IL-17在银屑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抑制或降低IL-17的水平可能会缓解银屑病患者的病情[9]。

3.3 白癜风

白癜风病因至今仍不甚清楚, 既往人们对其色素脱失的原因提出过多种假说。有研究报道指出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的外周血中的IL-17和IL-6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进展期的患者外周血中的IL-17和IL-6的水平要比稳定期患者高, 但是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的IL-17和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因此有人认为IL-17和IL-6可能在寻常型白癜风的发病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4 特应性皮炎

2008年Koga等人在特应性皮炎的外周血和皮损中发现Th17细胞,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Th17细胞的量与特应性皮炎的轻重程度密切相关。最近Leonardi S等人报道指出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体内外周血中IL-17和IL-23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他们首次发现特异性皮炎患者症状不同, 其相对应的IL-17/IL-23轴的水平也不同, 他们提出IL-17/IL-23轴的水平可能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尺[13]。

3.5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 TP) 感染引起的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性传播疾病。2013年Pastuszczak M等人实验发现在部分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IL-17水平较高, 说明IL-17的水平与神经梅毒患者的神经症状无明显相关性, 但其发现脑脊液中细胞的数量与IL-17的水平呈正相关。同时也有研究发现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IL-17的水平与脑脊液VDRL (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 血性病研究实验室实验) 滴度及脑脊液中蛋白含量相关, 并猜测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 并与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

4 结语

IL-17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因子, 在多种疾病的感染、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部分细节未能达成共识。若能进一步研究清楚其作用机制, 并加以诱导或许能为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和慢性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Rourier E, Luciani MF, Mattei MG, et al.CT LA-8, cloned from an activated T cell, bearing AU-rich messenger RNA instability sequences, and homologous to a herpesvirus saimiri gene[J].J Immunol, 1993, 150 (12) :5445-5456.

[2]Honorati MC, Neri S, Cattini L, et al.Interleukin-17, a regulator of angiogenic factor release by synovial fibroblasts[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06, 14 (4) :345-352.

[3]Zhang JY, Zhang Z, Lin F, et al.Interleukin-17-producing CD4+T cells increase with severity of liver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ogy, 2010, 51 (1) :81-91.

[4]Bettelli E, Korn T, Oukka1 M, et al.Induction and effector functions of TH17cells[J].Nature, 2008, 453:1051-1057.

[5]XiaL, TianD, HuangW, etal.UpregulationofIL-23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s mediated by the HBx/ERK/NF-κB pathway[J].J Immunol, 2012, 188 (2) :753-764.

[6]Gu Y, Yang J, Ouyang X, et al.Interleukin 10 suppresses Th17 cytokines secreted by macrophages and T cells[J].Eur J Immunol, 2008, 38 (7) :1807-1813.

[7]Coury F, Annels N, Rivollier A, et al.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reveals a new IL-17A-dependent pathway of dendritic cell fusion[J].Nat Med, 2008, 14 (1) :81-87.

[8]Gu Y, Hu X, Liu C, et al.Interleukin (IL) -17 promotes macrophages to produce IL-8, IL-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aplastic anaemia[J].Br J Haematol, 2008, 142 (1) :109-114.

[9]Cai Y, Shen X, Ding C, et al.Pivotal role of dermal IL-17-producingγδT cells in skin inflammation[J].Immunity, 2011, 35 (4) :596-610.

[10]刘钧天, 郑捷.真皮IL-17分泌型γδT细胞在炎症性皮肤病中起关键作用[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2, 5 (2) :126-127.

白介素17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喘息组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36例喘息患儿。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0.3~29个月,平均(8.15±1.36)个月。急性毛细支气管炎16例,支气管肺炎伴喘息14例,喘息性支气管炎6例。诊断标准参照参考文献[1],血常规检查淋巴百分比增高,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均在正常范围内。痰培养、血培养及支原体抗体均为阴性;血液病毒学检测3例流感病毒感染,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5例为特应质体质,所有病例均在患病2~5 d内就诊。

1.1.2 非喘息组

同期收集24例无喘息症状且无喘息史的支气管肺炎及支气管炎患儿。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36个月,平均(10.07±2.06)个月。20例支气管肺炎,4例支气管炎。实验室检查均以淋巴百分比增高为主,白细胞计数、CRP、PCT正常。病原学检查中2例流感病毒,2例呼吸道合胞病毒,痰培养、血培养及支原体抗体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在患病2~5 d内就诊。

1.1.3 健康组

儿科门诊20例正常婴幼儿。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24个月,平均(6.30±3.28)个月。排除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湿疹、喘息史及家族过敏史。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喘息发作患儿在入院当天用柠檬酸钠真空采血管抽取静脉血2 ml,采集的静脉血8 h内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外周血,无菌分装后置于-20℃冰箱冷冻保存备用。

1.2.2 细胞因子的测定

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IL-17、IL-23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为美国eBioscience公司产品,CXCL10为美国R&D公司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酶标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用LSD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喘息组、非喘息组和健康组的外周血IL-17、IL-23、CXCL10的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方差分析的两两比较,喘息组、非喘息组的外周血IL-17、IL-23、CXCL10含量分别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的外周血IL-17及CXCL10含量高于非喘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的外周血IL-23含量与非喘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pg/ml,±s)

注:1)与健康组比较,P<0.05;2)与非喘息组比较,P<0.05;3)与非喘息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婴幼儿喘息免疫功能的诸多研究中,T辅助性1细胞/T辅助性2细胞失衡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但这一理论却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近年来对T辅助性17细胞(T helper cell 17,Th17)的发现及各种临床研究使学者对细胞免疫有新的认识,Th17细胞是以产生IL-17类细胞因子为特征的CD4+T辅助细胞亚群,主要通过IL-17来发挥作用。而IL-17促进骨髓CD34+造血祖细胞持续活化和增殖,分化成熟为中性粒细胞[2];还可以通过多种介质活化中性粒细胞,使其分泌IL-6、IL-8等细胞因子,分泌的细胞因子不仅诱导中性粒细胞迁移和活化并进入肺组织,引起肺组织的炎症,也刺激气道平滑肌痉挛及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引起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IL-17刺激气道腺体,促进黏液分泌;IL-17对CXC类趋化因子有诱导作用。

IL-23在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也是Th17细胞产生IL-17的主要驱动因子。国外学者发现,IL-23也参与抗原诱导的变应性严重气道反应,IL-23不仅促进IL-17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也增强Th2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加重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3]。

CXCL10也称为IFN-γ诱导蛋白10(interfer on-inducible protein10,IP10),是发现的CXC类趋化因子之一,具有强大的趋化淋巴细胞的能力,CXCL10与活化的T细胞表达的CXCR3结合,产生生物反应。对T细胞发挥趋化作用,使T细胞募集至气道及肺部等免疫攻击部位,从而发挥抗感染免疫炎症反应,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受损;增强中性粒细胞介导病毒感染与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损伤[4];增加Th2型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加速气道高反应和气道炎症;趋化肥大细胞浸润气道平滑肌导致气道高反应和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5,6]。

本实验结果显示,喘息组外周血IL-17、IL-23、CXCL10的含量高于健康儿童,且喘息组外周血IL-17、CXCL10的含量也高于非喘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IL-17、IL-23、CXCL10参与婴幼儿喘息的发病机制。且国内学者陈旭央等研究发现IL-17在儿童哮喘发作中水平升高[7],张秀秀等研究发现IL-17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水平升高[8],与本实验的结果一致。IL-17、IL-23相互协同在患儿喘息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邹丽萍等在研究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过程中发现CXCR3及其配体IP10高表达,参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9]。国内也有报道,IP10参与哮喘的发病,加重气道炎症[10]。本实验中CXCL10在喘息组患儿中含量也高,较非喘息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XCL10参与婴幼儿喘息发病机制。

婴幼儿喘息发病的急性期,国内多采取激素静脉或者雾化缓解临床症状。但对于激素治疗婴幼儿喘息世界各国儿科专家持不同态度,多数儿科专家认为激素治疗可以防止气道重塑和不可逆性气道阻塞,但是循证医学研究没有显示激素治疗病毒相关性喘息的益处。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学者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IL-17相关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发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小鼠经IL-17抗体抗体治疗后,Th2细胞因子及黏液分泌减少,肺部炎症减轻及病毒载量下降[11],提示拮抗IL-17可以缓解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喘息。

综上所述,IL-17、IL-23及CXCL10对于趋化、募集、激活中性粒细胞,引起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同时,也被激活分泌细胞因子,引起黏液分泌、气道高反应及气道重塑,从而诱发喘息甚至哮喘。如果对首次发作的喘息患儿进行随访,比较其在发生反复喘息时IL-17、IL-23及CXCL10含量的变化,对于婴幼儿喘息的发病机制可能有新的发现。如果抑制IL-17、IL-23及CXCL10的产生是中和和阻止炎症反应的有效靶点,对于医药研究是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褚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11.

[2]HUSSEIN M R,FATHI N A,EI-DIN A M,et al.Alterations of the CD4(+),CD8(+)T cell subsets,interleukins-1,IL-10,IL-17,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osteoarthritis:preliminary observations[J].Pathol Oncol Res,2008,14(3):321-328.

[3]WANG M,ZHANG Y,HAN D,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olymorphisms in cytokine genes IL-17A and IL-17F and develop 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comorbid asthma in Chinese subjects[J].Hum Immunnology,2012,73(6):647-653.

[4]ICHIKAWA A,KUBA K,MORITA M,et al.CXCL10-CXCR3enh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phil-mediated fulminant lung injury of viral and nonviral origi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7(1):65-67.

[5]BEGUERET H,BERGER P,TUNON-DE-LARA J M,et al.Inflammation of bronchial smooth muscle in allergic asthma[J].Thorax,2007,62(1):8-15.

[6]ALRASHDAN Y A,ALKHOURI H,CHEN E,et al.Asthmatic airway smooth muscle CXCL10 production: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JNK involvement[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12,302(10):L1118-L1127.

[7]陈旭央,张冰,胡莉蔓.IL-17、IL-23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29-32.

[8]张秀秀,曲书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IL-17和IL-23水平变化及意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65-67.

[9]邹丽萍,许秀娟,张艳,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及IP-10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2):155-158.

[10]吴良霞,吴珉,林晓亮,等.哮喘小鼠肺组织中CXC趋化因子受体3和其配体干扰素-γ诱导蛋白是10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6):1238-1240.

白介素17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 年10 月-2014 年6 月在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初次诊断为HT且未治疗的患者(HT组)20 例。其中,男性3 例,女性17 例;年龄(45.3±13.12)岁。所有入选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5]:1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可触及弥漫性甲状腺肿大,质地较韧,伴峡部锥体叶肿大:3患者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浓度升高,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减低;4甲状腺B超回声不均,伴发多发性低回声灶或甲状腺结节。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 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 例,女性14 例;年龄(42.8±17.7)岁。对照组无甲状腺疾病史,甲状腺功能正常,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所有研究对象排除妊娠、感染、肿瘤、过敏性疾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未使用免疫抑制剂。

1.2 标本采集

抽取早晨空腹静脉血5 ml,2 500 r/min离心10 min,立即检测甲状腺激素和自身抗体,其余血清分装于离心管中,密封置于-20℃冰箱保存,以备成批检测细胞因子。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IFN-γ、IL-6、IL-17 及TGF-β1浓度,试剂盒由美国Rapidbio公司提供,仪器采用北京普朗公司的DNM-9602 型酶标仪;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FT3、FT4、TSH及TPOAb水平,仪器采用瑞士Roche公司生产的E170 模块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为专用配套试剂。所有操作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检验,各指标间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及甲状腺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学意义(P >0.05)。HT组患者FT3、FT4水平明显降低(P <0.05),TSH、TPOAb水平明显升高(P <0.05)。见表1。

2.2 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HT组患者IFN-γ、IL-6 及IL-17 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相关性分析

两组患者IL-6、IFN-γ、IL-17 与TPOAb呈正相关(P <0.05);IL-6 与FT3、IL-17 与FT4呈负相关(P <0.05);IL-17 与TSH呈正相关(P <0.05);TGF-β1与甲状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P>0.05)。见表3。

(n=20,±s)

(n=20,x±s)

3 讨论

HT以患者甲状腺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结构破坏、功能低下、血清中出现高滴度的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有文献报道个体内的甲状腺细胞凋亡[6]、Treg/Th17 细胞轴异常[7]因素在HT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IFN-γ,以及与Th17 细胞分化成熟过程密切相关的IL-6、TGF-β1和IL-17 在HT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IFN-γ 主要由Th1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产生,能直接调节靶细胞对凋亡的易感性,参与细胞凋亡信号的传导,诱导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Fas、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以及细胞凋亡的关键分子群Caspase的表达上调,活化DNA酶,降解染色体,促使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导致甲状腺组织破坏[6]。

IL-17 既是Th17 细胞产生的特征性细胞因子,也是Th17 细胞的主要效应分子[8],具有强烈的促炎作用。IL-17 能刺激人成纤维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9],募集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甲状腺组织中浸润,并诱导人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IL-6、IL-8、前列腺素E2 等多种促炎症细胞因子[10],介导炎症反应和甲状腺组织的免疫损伤,促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

IL-6 主要由Th2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抗体,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甲状腺上皮细胞内的体液免疫功能紊乱。TGF-β 是一种多肽类活性物质,因其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生长而得名,共有6 种亚家族成员,其中TGF-β1主要由Th3 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具有干预Na觙ve T细胞分化,抑制巨噬细胞激活,下调机体免疫应答的功能。在IL-6 的协同作用下,TGF-β1能启动Th17 效应细胞的分化,增强致炎症细胞因子IL-17 的表达,介导甲状腺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11]。

本实验结果显示,HT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FN-γ、IL-6、IL-17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的IL-6、IFN-γ、IL-17 与TPOAb呈正相关;IL-6与FT3、IL-17 与FT4呈负相关;IL-17 与TSH呈正相关。该结果与笔者之前所报道的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GD)患者血清中的相应细胞因子表达模式类似[12],提示上述3 种细胞因子参与甲状腺的免疫紊乱过程,共同促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HT组调节性细胞因子TGF-β1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TGF-β1与甲状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与薛海波等[7]的报道相似,但明显不同于MANOLOVA等[13]的研究结果,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种族不同、病程差异的原因引起,有待更多的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HT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FN-γ、IL-6 及IL-17 高表达,且与甲状腺激素、TPOAb有一定的相关性。调节性细胞因子TGF-β1高表达不明显,提示其在HT的发病过程发挥不同作用,而与HT的病情轻重程度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4种细胞因子水平与桥本甲状腺炎(HT)的相关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0例HT患者(HT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IFN-γ、IL-6、IL-17和TGF-β1浓度,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结果 HT组IFN-γ、IL-6及IL-17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IFN-γ、IL-17与TPOAb呈正相关(r=0.3602、0.3391和0.5165,P<0.05);IL-6与FT3、IL-17与FT4呈负相关(r=-0.3582和-0.4295,P<0.05);IL-17与TSH呈正相关(r=0.3976,P<0.05)。结论 IFN-γ、IL-6及IL-17 3种炎症细胞因子在HT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HT的免疫紊乱过程。

白介素17 篇4

维药神香草(Hyssopus officinalis L,维语发音音为祖发奇尼)为唇形科(Labiatae)多年生草本植物,最早生长于地中海和黑海附近地区,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部有野生的分布。《维吾尔药志》中记载:药用全草,全株主要含挥发油,常用于镇咳平喘,清热利湿。维吾尔医用于治疗气管炎的咳嗽、气喘、感冒发烧和风湿等病证[2]。近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工种植神香草获得成功,为开发和利用神香草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本研究通过检测神香草治疗后的哮喘大鼠血清IL-17、IL-4及IFN-γ的水平及其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神香草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

1 材料及方法

1.1 药物及试剂

神香草全草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院药房提供,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化学教研室制备提取液。卵清白蛋白OVA(Sigma公司,Cat.No.A8040);氢氧化铝干粉(西安化学试剂厂,批号:050912);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2007126008-3);Rat IL-17 ELISA Kit(美国ADL公司,批号:31192)。Rat IL-4 ELISA Kit(美国Rapid Bio公司,批号:18050522);Rat IFN-γELISA Kit(美国Rapid Bio公司,批号:25050901)。

1.2 动物分组及实验模型制备

雄性健康Wistar大鼠40只,4~6周龄,体重150~170 g,由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及神香草水提液高、低剂量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于实验第1天腹腔注射1 m L抗原液[含10 mg OVA﹑100 mg Al(OH)3﹑5×109个百白破疫苗]初次致敏,实验第8天重复一次以加强致敏。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从实验第15天开始,每天一次将大鼠置于密闭玻璃钟罩,以10%OVA生理盐水雾化吸入20 min以激发引喘(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待出现烦躁不安、呛咳、呼吸急促腹式呼吸明显和皮肤瘙痒等症状时,表明引喘成功。

1.3 药物治疗

各组大鼠于每次雾化吸入前30 min给予灌胃:(1)正常对照组:给予灌胃生理盐水1 m L;(2)模型组:给予灌胃生理盐水1 m L;(3)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灌胃地塞米松0.5 mg/kg;(4)神香草高剂量组:给予灌胃神香草提取液4 g/kg;(5)神香草低剂量组:给予灌胃神香草1 g/kg。

1.4 标本采集

实验第22天,最后一次雾化吸入后24 h内,各组大鼠腹腔注射10%的水合氯醛0.3 m L/100 g以麻醉。麻醉后将大鼠仰面固定于手术台,75%酒精消毒皮肤后,打开腹腔,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行腹主动脉采血,采血针另一端连接非抗凝负压采血管。采血完毕后,将采血管静置1 h后,于4℃,离心力1 000 g条件下,离心10 min,分离得到血清,分装后标记,立即冻存于-80℃冰箱。

1.5 血清IL-17﹑IL-4及IFN-γ水平检测

严格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7﹑IL-4及IFN-γ的水平。酶标仪450 nm处读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IL-17﹑IL-4及IFN-γ的浓度。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表现

激发后,大鼠出现烦躁不安、皮肤瘙痒、点头呼吸、张口呼吸、腹式呼吸明显、反应迟钝等症状。连续激发后,大鼠体重减轻,毛色光泽度下降。

2.2 肺组织病理变化

2.2.1 大体观察

哮喘模型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肺脏相比,体积明显增大,表面肿胀,有多处形状不规则的暗红色红色充血区。切面有白色泡沫状渗出物。

2.2.2 肺组织学观察

正常对照组:支气管管腔规则;无支气管收缩征像;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哮喘模型组:支气管管腔不规则;支气管收缩,气道狭窄,气道上皮多处断裂,基底膜明显增厚,气管及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下层及黏膜外层﹑小血管周围﹑肺间质及肺泡腔等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尚可见到气道上皮剥脱,肺动脉周围水肿。治疗组:与哮喘模型组相比,炎症现象有所减轻。

2.3 各组血清IL-17水平的比较

模型组及各药物治疗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治疗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神香草高剂量治疗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低于低剂量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哮喘模型组比较,P<0.05;3)与神香草低剂量组比较,P<0.05

2.4 各组血清IFN-γ和IL-4水平的比较

模型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IFN-γ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IL-4水平明显降低,而IFN-γ水平明显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神香草高剂量治疗组与低剂量治疗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5 相关性分析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哮喘模型组比较,P<0.05;3)与神香草低剂量组比较,P<0.05

各组大鼠血清IL-4与IFN-γ水平呈密切负相关(r=-0.997),IL-17水平与IL-4和IFN-γ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333,-0.509),均P<0.05。

3 讨论

Th1/Th2细胞失衡是变应性哮喘发生过程中重要的免疫学改变。Th1/Th2失衡表现为哮喘患者体内T细胞趋向于产生高水平的Th2型细胞因子,特别是IL-4、IL-5、IL-13等,而Th1细胞因子如IFN-γ水平相对较低。IL-4是Th2细胞分泌的一种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及其活性的细胞因子,基因剔除实验确定了IL-4在Ig E诱导合成中的中心作用[3],在刺激B细胞合成Ig E方面具有重要调节功能。实验证明IL-4通过B7/CD28途径来调节Th亚群的分化[4],促使Th0细胞向Th2类细胞分化[5]。IL-4还可通过下调P-选择素的表达[6],加强IL-10基因表达抑制Th1的功能。IFN-γ是由活化T细胞、NK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激活巨噬细胞、抗病毒和抑制Th2细胞作用的细胞因子。IFN-γ可促进Th1细胞分化,抑制Th2细胞反应[7];抑制气道黏膜中EOS聚集及血中Ig E产生。本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IFN-γ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IL-4水平明显降低,而IFN-γ水平明显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神香草高剂量治疗组与低剂量治疗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神香草可纠正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即IL-17A)是1995年首先从CD4+T文库中克隆获得,人类IL-17(h IL-17)主要来源于记忆T细胞,外周血CD4+细胞受刺激后可产生高水平h IL-17。IL-17可以通过促进释放前炎性细胞因子来放大炎症反应,对中性粒细胞有强大的化学趋化作用,可以显著增加呼吸道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活化[8,9]。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IL-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对一些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可协同加强其他细胞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反应[10]。MOLET等[11]首次发现哮喘发作时嗜酸性粒细胞分泌IL-17增高。IL-17是其他细胞因子强有力的诱导者,IL-17与TNF-α可协同加强炎症调节。本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哮喘模型组大鼠血清IL-17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证明IL-17在哮喘发病过程有重要作用;经过治疗,地塞米松和神香草高、低剂量治疗组组均有减少细胞分泌IL-17的作用(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与神香草高、低剂量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神香草高剂量治疗组与神香草低剂量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神香草对哮喘的治疗有剂量依赖性。

目前,对哮喘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控制症状和尽可能保持肺功能正常。而以激素为主的抗炎疗法由于治疗时间长且具有很大的副作用,因此有必要寻找一些新的药物。近年维吾尔药神香草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开展了药理学作用研究,证实神香草精油具有痉挛停生物碱样作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发挥镇咳作用;丁剑冰等[14]通过止咳实验、祛痰实验和平喘实验,证实神香草提取液能明显地对抗氨水引起的咳嗽和磷酸组胺造成的哮喘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王亚男等[15]通过实验证实:神香草水提液可抑制哮喘小鼠IL-4的分泌,纠正Th1/Th2型的细胞因子失衡,并抑制炎症细胞的汇集,对变应性哮喘有明显的干预作用。研究证实,Th1和Th2细胞最具代表性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可以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12,13]。IFN-γ和IL-4可分别激活转录因子STAT1和STAT6,而后两者对IL-17的表达具有负性调节作用。

白介素17 篇5

1 IL-17功能及信号通路

Th17是有别于经典Th1及Th2的细胞亚型,是由CD4+T细胞在特定抗原刺激下,并由转录因子STAT3及RORγt调控,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6及IL-1等细胞因子的作用分化而来[4,5]。作为CD4+T细胞的一类重要亚型,对其在多种疾病中的功能研究得到了学者广泛的关注。IL-17是Th17分泌的一类重要功能细胞因子,其超家族主要包括6类(A~F),其中IL-17A是最主要的形式(除外特别说明,后文提及的IL-17均为IL-17A)。除外Th17,IL-17还可由其他一些细胞分泌,包括γδT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6]。所有IL-17家族成员均可不同程度激活NF-κB、ERK1等信号通路,诱导如IL-6、IL-1及IL-22等功能因子的产生,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及炎症应答。其中IL-17A及IL-17F可以共同构成二聚体,主要发挥募集中性粒细胞、促进炎症及趋化因子生成的作用;IL-17B、IL-17C及IL-17D主要发挥诱导促炎症因子生成的作用[7]。而IL-17E也被称为IL-25,其可以诱导Th2相关功能因子(如IL-4、IL-5及IL-13)的产生,并发挥拮抗Th1及Th17功能的作用,而且这种拮抗是经由在受体水平进行竞争来完成[8]。

针对Th17及IL-17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参与调节了机体的多种免疫应答,主要发挥促进自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参与了细菌、病毒等病原感染的清除。现有的研究显示,IL-17在多种慢性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功能,如慢性HBV感染、克罗恩病、多发性硬化等[9,10]。此外,IL-17可以刺激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等,促进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IL-6、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等的产生[11,12]。同时,IL-17可作用于髓样细胞,诱导趋化因子如CXCL8、CCL20等生成,从而募集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发挥调节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13]。IL-17还能够与多种细胞因子协同作用,来增强其对炎症的免疫调节作用。例如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IL-17可以与TNF-α、IL-1β及IL-22等协同促进IL-6及IL-8的生成,加重炎症反应[14]。

2 AS中IL-17的功能研究

AS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包含了多种类型免疫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Th1、Th2等)及免疫因子(IL-6、IL-1β、TNF-α等)的相互作用,其发生与进展是以自身炎症应答为核心的慢性病变过程,而且在AS进展的不同时期,这些细胞及因子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15]。AS早期血管内皮损伤可诱导单核细胞向损伤部位募集,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同时伴随以T细胞募集为特点的适应性免疫应答[16]。伴随着持续慢性炎症,大量的炎症细胞在AS斑块部位浸润,多种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并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影响AS的进展,最终导致AS斑块破裂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对AS病变中IL-17功能的研究认识有助于了解炎症应答调控方式,从而为进一步阐明AS发生及进展的免疫机制提供支持。

IL-17能够诱导趋化因子,如CXCL1、CXCL2、CXCL8及CXCL1的大量释放,而这些趋化因子能够募集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集中在AS病损区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 LDL)是外周循环中导致AS病变局部炎症应答的主要的自身抗原之一,其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激活Th17,促进IL-17的分泌[17]。升高的IL-17也刺激聚集在AS病变部位的巨噬细胞产生如IL-6、TNF-α及IL-1β等炎症因子,发挥促炎症及AS形成作用,甚至导致AS斑块不稳定[18]。此外,IL-17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上皮等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如MMP-1、MMP-3、MMP-9及MMP-13等,促进AS中斑块及纤维帽的形成。Eid等[19]的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的AS病变中存在IL-17/IFN-γ+T细胞浸润,IL-17还可协同IFN-γ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生成多种促炎症因子(如IL-6、CXCL8及CXCL10等),促进AS的局部炎症反应。Erbel等[20]的研究显示,在冠状动脉AS斑块中可检测到产生IL-17及IFN-γ的Th17,体外实验也显示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表面的IL-17及IFN-γ具有协同促炎症作用。另外一项研究显示,IL-17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通过激活caspase-3及caspase-9并增强BAX/bcl2相关信号通路[21]。此外,IL-17增强内皮细胞相关von WF因子生成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黏附集聚及斑块增大。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导致了AS斑块的破裂及不稳定,从而增加发生AS相关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喂食高脂饮食的载脂蛋白E缺陷(Apoe-/-)的小鼠主动脉AS斑块中可以检测出IL-17阳性细胞,提示IL-17参与了AS的发生,而且与AS中的脂类异常代谢相关[22,23]。Smith等[24]的研究显示,Apoe-/-小鼠的AS斑块中存在IL-17表达升高的Th17及γδT细胞浸润,且血清IL-17水平出现了升高,同时使用表达IL-17受体的腺病毒感染Apoe-/-小鼠,血清中IL-6及G-CSF显著降低,AS斑块较对照组可缩小约54%。此外,这项研究也显示IL-17可通过CXCL1依赖的信号途径来调节单核细胞黏附及迁徙。Lee等[25]的最新研究显示,Apo E-/-STAT3β-/-小鼠主动脉AS存在Th17浸润,Apo E-/-STAT3β-/-小鼠脾脏中的CD4+T细胞分泌的IL-17水平显著高于同时出生的Apo E-/-STAT3β+/+小鼠。Chen等[26]基于小鼠AS模型的研究显示,在体外小鼠内皮细胞培养系中加入IL-17可显著增强内皮细胞生成IL-6及CCL2。同时在ox LDL存在时,IL-6及CCL2可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而泡沫细胞是AS发生与进展的核心功能细胞。此外,IL-17可以增强巨噬细胞通过胞饮方式吞噬LDL的能力,从而促进泡沫细胞及AS形成[27]。这些研究均显示了IL-17对AS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然而,也有部分研究也显示,IL-17在AS病变中具有相对的抑制AS及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如Potekhina等[28]的研究显示,存在重度AS斑块的患者血清Treg/Th17值高于无粥样斑块的健康对照,提示血清Th17计数与AS病变程度呈负相关。相似的是,Gistera等[29]最近也发现,在AS斑块中,RORγt及IL-17的表达与血管SMC标志物ACTA2(编码α-SM-actin蛋白)及1型胶原蛋白的mRNA呈正相关,证实了IL-17在AS的发生中具有促纤维化作用,并且可以达到稳定斑块纤维帽和AS病变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IL-17依赖的信号通路激活后增强TGF-β表达来实现。同时,Danzaki等[30]的研究也显示,在高脂饮食的IL-17缺陷小鼠AS模型中,血清IFN-γ及IL-5升高更为显著,AS斑块更加不稳定,提示了IL-17有促进斑块稳定的作用,而且可能与IL-17调节IFN-γ及IL-5的表达相关。但是这些研究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相关性现象的分析,并未深入对调节机制进行探究,而且IL-17的这种保护现象也只是在AS的早期观察到。因此,IL-17在AS中的作用可能因AS的分期进展不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也许对其作用功能的解释应该更多关注于IL-17与多种因子的平衡与失衡,而并非单纯的升高或降低。

3 靶向IL-17信号通路的治疗研究

由于IL-17在AS具有重要的功能调节作用,学者也关注了通过抑制IL-17信号通路来减弱IL-17促AS作用的效果,以求筛选新高效抗AS靶点,为AS的防治提供更多的选择。基于Apoe-/-小鼠模型的实验显示,使用抗IL-17单克隆抗体可以显著降低小鼠模型AS的发生率及病变程度[31]。同时,研究者也观察到给予抗IL-17单克隆抗体治疗后可出现外周循环中IFN-γ降低及IL-4升高,提示了这两种因子在IL-17信号调节通路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是一种重要的降脂类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AS的初级及次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LDL水平,尤其是ox LDL,减缓AS中的内皮细胞炎症应答,并维持AS斑块稳定[32]。von Vietinghoff等[33]的研究显示,使用免疫抑制及抗AS药物,如麦考酚酸酯,可导致小鼠的IL-17表达减少,同时也缓解AS进展,缩小病损斑块面积。Hot等[34]使用辛伐他汀治疗AS患者后,IL-17诱导的IL-6、IL-8、CX3CL-1、RANTES mRNA及CX3CL-1的产生均降低,提示辛伐他汀可以抑制IL-17的促血管内皮炎症反应能力,减弱IL-17促血栓形成及促免疫细胞聚集作用。在另外一项临床研究中,替米沙坦(telmisartan)(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抑制剂)与瑞舒伐他汀协同用于治疗伴有AS的高血压患者时可以降低Th17计数,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IL-6、IL-23及TNF-α)水平、RORγt mRNA水平、Th17/Treg值、IL-1β、IL-2、IFN-γ、hs CRP及MCP-1水平均出现显著降低,同时Treg细胞计数、IL-10、TGF-β及FOXP3 mRNA出现升高[35],提示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IL-17功能的途径来改善AS病程。但是这些研究均只是观察了使用药物后IL-17的改变情况及相关性,并未从机制深入探讨药物如何影响IL-17的表达,以及对IL-17表达的影响是AS病情改善的原因还是伴随结果。同时,靶向IL-17的免疫治疗真正应用于AS患者仍有确切机制、疗效及安全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4 问题及展望

随着对Th17细胞及IL-17功能的深入研究,其在AS发生与进展中的作用也将得到更深入完全的阐述。未来研究的热点可能集中IL-17在免疫因子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对AS病程的影响方面,针对IL-17信号通路靶点的特异性治疗也将在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为AS患者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慢性炎症反应是其核心致病机制。白细胞介素(IL)-17是由辅助性T细胞17分泌的一类重要功能因子,在多种炎症应答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IL-17在AS的发生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功能,主要表现为对AS中脂类代谢的影响及炎症应答的促进作用。靶向IL-17相关信号通路的免疫治疗可能为AS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对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白介素17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65例为冠心病组,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或微小病变<50%除外冠心病的患者25例为对照组,经体格检查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均正常;其中男69例,女21例,年龄34~81岁,平均(61.00±10.08)岁。排除标准:排除急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急性脑卒中、心肌炎及心力衰竭。冠心病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其中AMI组又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UAP组及NSTEMI患者符合美国心脏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诊断标准,STEMI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TO)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都进行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全胸片、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压、血脂、血小板、收缩压、心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标本采集

所有入选患者均于入院给药前采上肢静脉血5 m L,3000 r/min离心20 min后吸取上层血清,置于Eppendof管中,-80℃低温冰箱保存,标本收集完毕后统一测定。试剂盒由德国IBL公司进口分装提供:人IL-17(YS00180B),人v WF(YS00912B),试剂保存2~8℃。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17及v WF水平,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应用Thermo Scientific Multiskan Go酶标分析仪测定。CRP由检验科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

1.3冠脉造影冠脉狭窄程度定量积分计算

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CAG检查,由常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两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对CAG结果进行精确分析。采用Gensini评分方法计算冠脉积分。基本评分:将冠脉的狭窄程度分为1%~25%、26%~50%、51%~75%、76%~90%、91%~99%、100%,评分分别为1、2、4、8、16、32分;评分系数:左主干的系数为5.0;前降支近段、回旋支近段系数分别为2.5;前降支中段系数为1.5;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左心室后支、第一对角支、回旋支中段、远段和钝圆支系数为1;其他血管系数为0.5。进行评分时,将各段相应的系数与狭窄程度的记分相乘,再将各狭窄段的总积分相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AS 9.1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带来困难。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负氮平衡,减轻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疾病康复,是肺结核治疗的重要一环[12]。

注:SAP:稳定型心绞痛;UAP:不稳定型心绞痛;AMI:急性心肌梗死;BMI:体重指数;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mm Hg=0.133 k Pa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支持的两大支柱。事实上,肺结核患者的营养治疗一直备受重视。但受临床医师认识水平以及各自单位医疗条件的限制,大多强调饮食治疗或肠内营养支持,而对肠外营养支持认识及应用明显不足。一般认为,肺结核患者的营养治疗应坚持“三高”,即高热能、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13]。每日每公斤体重热量供给需达到30~40 kcal。但由于疾病本身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肝功能异常等原因,相当部分患者难以在短期内完全依赖食物或肠内营养制剂获得充足的热量及营养物质供应。因此,及时合理的肠外营养支持十分必要。

笔者的研究发现,对肺结核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在进行有效地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肝肾功能、血糖水平,个性化配制肠外营养液进行营养支持,可保障患者充足的热量供给、营养物质摄入。通过肠外营养液提供的热量为20~25 kcal/(kg·d),占日需要热量的50%~60%。肠外营养液由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葡萄糖、脂溶性及水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电解质等混合配制而成,可提供良好的热氮比、糖脂比,有利于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降低高代谢反应。治疗3周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浓度等指标明显升高。对于胃肠道能量摄入量低于正常需要量60%的营养不良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疗效更佳。

细胞免疫是宿主抵抗结核病的重要防御机制。研究发现,肺结核患者普遍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减低,而且营养不良程度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程度相关[14]。正常状态下T细胞亚群中的CD4+、CD8+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因此CD4+/CD8+可作为衡量患者免疫状态的重要相关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有效地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及饮食治疗后,患者血淋巴细胞总数、CD4+、CD4+/CD8+均有升高,提示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而同时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这种改善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对肺结核并营养不良的患者,及时合理的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与血管假友病因子(vWF)、C-反应蛋白水平(CRP)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6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5例为冠心病组,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或微小病变<50%除外冠心病者25例为对照组;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IL-17、vWF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水平。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脉病变程度;分析IL-17与vWF、CRP及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AMI组白细胞计数[(7.93±2.86)×109/L]高于SAP组[(6.33±1.53)×109/L]、UAP组[(7.50±2.39)×109/L]及对照组[(6.50±1.3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27);SAP组、UAP组、AMI组Gensini评分[25.80(3.00,68.00)、25.25(4.00,116.00)、36.00(4.00,100.00)分]高于对照组[1.84(0.00,11.00)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②AMI组、UAP组、SAP组患者血清IL-17、vWF及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UAP组、SAP组间血清IL-17、vWF水平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P<0.01);SAP组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MI组、UAP组CRP水平[(15.13±8.59)、(8.36±3.08)mg/L]均高于对照组[(3.67±0.4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经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IL-17分别与vWF(r=0.610,P<0.01)、CRP(r=0.568,P<0.01)成正相关,IL-17与Gensini评分亦成正相关(r=0.438,P<0.01)。结论 IL-17、vWF、CRP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IL-17可促进vWF、CRP产生,并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白介素17 篇7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白细胞介素-17,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多关节破坏性疾病, 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本病以女性多见, 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30-50岁为发病高峰。本病表现为以双手和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 血管翳形成, 并出现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 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患者尚可有发热及疲乏等全身表现[1]。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 (RF) 和白细胞介素 (IL) -17及抗环瓜氨酸肽 (CCP) 等多种自身抗体。为此临床十分需要一个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来诊断疾病的早期和预后病变的推测与治疗。作者经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 (RA) 患者血清IL-17, 抗CCP抗体。探讨其在RA中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RA患者共124例, 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宁夏固原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 (ACR) 1987和2009年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FULAR) RA诊断标准[1], 其中活动期78例, 非活动期46例。活动性判断按照我国新药研究标准, 即:休息时关节有中等程度疼痛;晨僵大于1h, 3个以上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数多于5个关节;红细胞沉降率>28mm/h;5条中符合4条者为活动性RA患者。男性占25例, 女性占99例;平均发病年龄48.5±10.4岁, 健康成人体检50名为正常对照。

标本采集所有对象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ml, 静置1h后以3000r/min离心5分钟进行检测。所有患者采血前半年未经过免疫抑制剂及任何药物治疗。

1.2 试验方法

采用Westeygy-en法查血沉 (ESR) , 正常值男0~15mm/h, 女0~20mm/h, 免疫比浊法查C反应蛋白 (CRP) , 正常值0~0.6mg/dl, 免疫比浊法查IgM参考值0.4~2.3g/L;IgG7~16g/L;IgA0.7~4.0 g/L, 免疫比法法查RF, 参考值0-181U/ml, 补体C3参考值82-180mg/dl, 试剂由北京九强公司提供, OLYMPUS64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抗CCP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试剂由上海富莼科芯公司提供, 按说明书操作, 全自动酶标仪判读结果。定量检测抗CCP抗体≤25RU/ml为阴性, ≥26RU/ml为阳性。IL-17 (美国ADL公司产品) 按说明书操作。

1.3 王临床观察及X线分期

RA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和关节压痛数, 并对双手进行X线分期,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 I期:无骨质破坏性改变或可见骨质疏松;II期:骨质疏松, 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或有或无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及骨侵蚀改变;Ⅲ期:明显的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 关节间隙狭窄, 关节半脱位等畸形;Ⅳ期:除II、Ⅲ期改变时外, 并有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患者活动期[CCP (554±412) RU/ml, IL-17 (124.6±19.8) ng/L], 明显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CCP (86±60) RU/ml, IL-17 (77.8±12.3) ng/L], 且高于正常对照组[CCP (17.6±6.3) RU/ml, IL-7 (61.5±7.8) ng/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RA患者X线分期与血清抗CCP抗体, IL-17的质量水平关系, 随X线分期而变化, I期 (早期) [CCP (186±48) RU/ml, IL-17 (71.3±12.8) ng/L], 低于II、Ⅲ、Ⅳ期 (中、晚期) [CCP (286±134) RU/ml, IL-17 (108±23.4) ng/L],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RA组血清抗CCP抗体及IL-17与CRP、RF、C3的质量水平分别为 (4.2±3.6) mg/dl (131.3±31.4) IU/ml和 (63±23) mg/dl, R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 IL-1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CRP、RF呈正相关 (P<0.05) , 与补体C3呈负相关 (P>0.05) 。

3 讨论

据124例RA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反映出炎症活动期轻度贫血, ESR↑IgG、IgA、IgM、CRP升高, 多数患者血清中可出现RF、IL-17及抗CCP等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 当炎症控制或缓解时 (静止期) 可降为低水平, 部分自身抗体可降至正常水平。

患者入院后经过青霉素、消炎痛、雷公藤、甲氨蝶呤等治疗后, 关节疼痛减轻、症状缓解, 治疗一个疗程后出院自带药继续治疗, 半年后来我院复查发现124例RA患者大部分症状减轻或消失, RF、IL-17、抗CCP抗体阳性38例, 同时伴有ESR、CRP、IgG、IgA、IgM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保持原有水平, 据MRI、X线显示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骨侵蚀和破坏进度。

本研究中, 我们检测了RA患者血清中IL-17是一种新的炎性因子, 结果显示, RA患者血清中IL-17均升高, 且活动期明显高于非活动期;升高的IL-17与CRP及RF均呈正相关, CRP是临床上常用反映疾病病情活动的主要指标之一;RF、抗CCP抗体也是判断RA病情活动和严重程度的指标。因此本结果提示IL-17在RA中的高表达, 与免疫炎症反应水平相一致;在炎症及关节损伤反应的表达上具有与CRP相类同的作用, IL-17在炎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与很多炎症性疾病有关[2], 所以在RA的诊断中无特异性, 只能用于监测病性变化及疗效的观察上。

抗CCP抗体在RA患者应用中是一个很好的诊断指标, 抗CCP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均>75%) , RF的敏感性、特异性较低, 不易早期诊断, 对于R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抗CCP抗体有重要价值。与文献[3]报道一致, 抗CCP抗体可作为关节损伤程度的预测标志, 抗CCP抗体水平还与RA骨组织侵蚀有关[4]。从124例RA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来看, IL-17、CRP、IgG、IgA、IgM和ESR随着活动性炎症疾病的加重而增高, 当病情好转或炎症控制时可降至低水平。文献中认为IL-17及抗CCP抗体一直保持阳性或高水平者预后较差, 阳转阴预后较好, 因此抗CCP抗体保持阳性并定量检测继续升高者就有明显的骨侵蚀进展, 即使患者对症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尚好, 但绝对不能放松继续治疗, 由于RA的患者, 体内自身免疫性抗体变化复杂, 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作者认为抗CCP抗体操作简便, 灵敏度、特异性较高, 易于质控, 有助于诊断早期RF阴性不典型RA病例, 降低漏诊率, 对早期RA患者及预后判断有其重要价值。抗CCP抗体、IL-17阳转阴常常是一个治疗成功的好预兆, RA是今后为止除恶性肿瘤外应用各种生物制剂治疗最多的一种良性疾病,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特效能使它痊愈的有效药物及办法, 因此应放在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控制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 14:265-270.

[2]李霞, 刘舒婷, 赵彩红, 等类风湿关节炎血清白细胞介素17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10, 29:438-440.

[3]Harrison M1, PagetsA.Anti-CCP antibody testing as a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tool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QJM2007, 100:193-201.

上一篇:清华大学饮食中心下一篇:渡口水电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