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白介素-10

2024-09-24

人白介素-10(精选7篇)

人白介素-10 篇1

研究表明IL-2、TNF-α参与介导移植血管急性排斥反应,其对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建立特异性移植耐受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最佳途径,并已成为当前移植免疫学研究领域最富挑战性的课题之一。IL-10作为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中的杰出代表,对免疫应答具有负性调节作用,可诱导免疫偏离导致免疫耐受[2]。笔者从基因水平探讨腺病毒介导人白介素-10(hIL-10)离体转基因对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血管IL-2、TNF-α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供体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0~500g),受体健康雄性SD大鼠(300~350g),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1.2 主要试剂及器械

腺病毒介导人白介素-10基因(Adenovec-hIL-10)(美国Invivogen公司);hIL-10、IL-2、TNF-α单克隆抗体, SABC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DAB酶底物显色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IL-10 ELISA检测试剂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IL-10 PCR试剂(美国MBI Fermentas公司);PM10SP 显微荧光图像自动摄像系统(日本OLYMPUS公司);Emager2200型凝胶图像分析仪(美国Alpha公司);DU-64 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美国Beckman公司)。

1.3 实验分组

29只供体Wistar大鼠和受体SD大鼠配对,随机分为3组:Ⅰ组(空白对照组,n=9)离体供血管置入10℃含肝素生理盐水中浸泡30min;Ⅱ组(空载体对照组,n=10)离体供血管置入10℃含空腺病毒载体的转染液中浸泡30min;Ⅲ组(重组基因组,n=10)离体供血管置入10℃携带5.0×109PFU/ml hIL-10的重组腺病毒的转染液中浸泡30min。

1.4 动物模型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血管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3]。

1.5 基因转染

离体供血管获取后,置入10℃携带5.0×109PFU/ml hIL-10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含肝素生理盐水中浸泡,30min后植入受鼠颈部。

1.6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移植术后5d,SD大鼠沿原切口游离显露颈总动脉,腹腔注射肝素液(200U/g)3min后,吻合口内侧端切取移植动脉长约1cm,生理盐水轻轻漂洗后备行下列处理。

1.6.1 取部分移植血管组织固定、包埋、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移植血管内膜、中层和外膜的改变,血管腔的变化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并按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的国际诊断标准分级[4],共分为0~Ⅳ级。

1.6.2 PT-PCR法检测移植血管hIL-10mRNA的转录强度。(1)TRIZ01 试剂提取组织总RNA:取1g移植血管组织以液氮速冻后,严格按照TRIZ01试剂提取组织总RNA操作步骤进行,紫外线分光光度计准确定量总RNA的OD值确定RNA浓度及纯度,要求OD256nm/OD280nm结果在1.8以上,且2.0%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清晰的18S和28S条带,说明RNA提取完整。(2)二步法RT-PCR检测组织中hIL-10m RNA的转录强度:以Two-tube RT-PCR system进行二步法逆转录和多聚酶链反应扩增,cDNA的合成严格按Promega RT-PCR试剂盒说明书进行。50μlPCR反应体系如括号中所示[10×buffer:5.00μl;dH2O2(RMNase-free):34.00μl;Taq DNA polymerase:1.00μl;cDNA sample:4.00μl;25mM MgCl2:3.00μl;final volme:50.00μl;10mM dNTP: 1.00μl;downstream primer:1.00μl;upstream primer:1.00μl],引物设计见表1。hIL-10的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7℃退火40s,72℃延伸50s,循环30次,72℃延伸10min,4℃退火。β-αctin的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5min,94℃变性20s,55℃退火20s,72℃延伸75s,循环25次,72℃延伸10min,4℃退火。(3)凝胶图像分析仪分析:取5μl的PCR扩增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经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处理,计算hIL-10/β-actin灰度的比值。

1.6.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移植血管hIL-10的表达水平:取50mg组织,加入2ml提取液(275mmol/L 氯化钠,5mmol/L氯化钾,10mmol/L EDTA, 100mmol/L L-精氨酸,2.5g/L吐温-80,冰醋酸调pH至4.0),匀浆器制作组织匀浆,置冰上平衡1h。13 000r/min离心匀浆物3min,上清液分装后以液氮快速冷冻,储存于-70℃待用。采用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hIL-10的表达量。

1.6.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血管hIL-10、IL-2、TNF-α:标本首先进行微波抗原修复,然后应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核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400倍光镜下计数5个视野内的细胞总数,表达指数用百分比表示。

1.7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 way ANOVA 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移植血管病理形态学变化

移植术后5d,Ⅰ组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内皮受损明显、大片脱落,外膜大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Ⅱ组病理改变与Ⅰ组相似;Ⅲ组移植血管内皮受损减轻,外膜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不明显,排斥反应级别较Ⅰ、Ⅱ组明显下降。各组的免疫排斥病理分级见表2。

2.2 移植血管hIL-10基因的转染及表达情况

2.2.1 hIL-10mRNA的转录强度:

仅Ⅲ组出现hIL-10 DNA特异性扩增带(181bp);Ⅰ组、Ⅱ组、Ⅲ组出现SD大鼠特异性β-actin DNA扩增带(491bp),见图1。

注:与Ⅰ、Ⅱ组比较,P< 0.01。

2.2.2 hIL-10蛋白表达情况:

ELISA法检测Ⅰ组未检出hIL-10表达,Ⅱ组hIL-10表达量轻度上升[(0.19±0.11)pg/100μg]。与Ⅰ组、Ⅱ组比较,Ⅲ组hIL-10表达量明显上升[(0.84±0.38)pg/100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3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hIL-10、IL-2、TNF-α的表达情况

见表3。hIL-10、IL-2、TNF-α的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位置主要位于细胞浆,呈棕褐色。且主要分布于内膜的内皮细胞和浸润炎性细胞。Ⅰ组、Ⅱ组IL-2、TNF-α表达明显增多;Ⅲ组IL-2、TNF-α的表达较Ⅰ组、Ⅱ组明显减少。

注:与Ⅰ组、Ⅱ组比较,★P<0.01;▲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建立特异性移植耐受是解决移植排斥反应难题的最佳途径,其中转基因诱导由TH1向TH2转化的免疫偏离是实现免疫耐受的重要策略之一[5]。目前对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均是建立在对T细胞的调控上,一般认为TH1型细胞因子(主要为IL-2、TNF-α)参与介导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而TH2型细胞因子(如IL-10)可拮抗TH1细胞并抑制CTL的功能,TH2型细胞的活化可导致移植耐受的形成[6]。

IL-10兼有抑制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和增强移植物自我保护功能,对免疫应答具有负性调节作用,主要由TH2细胞产生,抑制TH1类细胞因子,并通过多种途径间接抑制TH1细胞的分化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用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基因转染移植器官,让其在局部有效稳定地表达基因产物以建立移植物长期生存的微环境已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7]。

针对血管移植而言,直接浸泡基因转染法是最简便、安全和最具高效率的基因转移方法。采用此种基因转染方法既可避免移植血管过长的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动脉内灌注所致内皮灌注伤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又可使转基因载体与靶细胞充分接触;移植前用生理盐水冲洗移植血管床,可洗脱掉残留在移植血管内的腺病毒载体,减少其对移植物的毒性、免疫原性和载体的全身性转导和表达的几率。

IL-2、TNF-α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IL-2是调节T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介质。IL-2能够诱导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诱导靶细胞凋亡。TNF-α在排斥反应早期上调了移植器官抗原的表达,还可促使免疫细胞和炎性细胞在移植物局部的浸润,而两者正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键因素[8]。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IL-2、TNF-α均明显上调,移植血管组织免疫排斥损害明显。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转录、翻译两个水平证明,离体供血管移植后5d局部成功地转染并表达外源性hIL-10基因,而对照组则检测不到相应的基因产物,由此说明该转染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发现转基因组较对照组IL-2、TNF-α的表达明显减少;病理结果也显示转基因组与空载体组、空白对照组相比,移植血管组织免疫排斥减轻,内皮损害不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由此说明,移植血管局部表达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hIL-10可抑制TH1类细胞因子IL-2、TNF-α的产生,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下调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活性,达到减轻同种异体移植血管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目的。

本实验结果表明,移植血管局部的hIL-10基因修饰,只是诱导移植血管局部的免疫抑制状态,还未能达到完全的免疫耐受,这可能由于基因产物表达的有限性及血管表达水平相对较低等限制了其免疫抑制效果,所以仅通过单一细胞因子的转基因治疗来控制错综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很可能远远不够,多基因联合治疗应该是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研究的一个重要策略,有待于以后进一步扩大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人白介素-10(hIL-10)转基因对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血管IL-2、TNF-α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为受体,采用颈动脉显微外科原位吻合技术,将经直接浸泡法转染腺病毒介导hIL-10的离体供血管植入受体血管。随机分为3组:I组(空白对照组,n=9),II组(空载体组,n=10),III组(基因转染组,n=10)。移植后5d,观察移植物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免疫排斥级别;RT-PCR、ELIS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血管hIL-10基因产物;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2、TNF-α。结果:基因转染组移植血管有效地表达特异性hIL-10基因产物。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排斥级别降低(P<0.01);IL-2、TNF-α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人白介素-10转基因能有效地下调IL-2、TNF-α表达,诱导移植血管局部免疫抑制状态,抑制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的急性排斥反应。

关键词:人白介素-10,转基因治疗,IL-2,TNF-α,同种异体血管,大鼠

参考文献

[1] Davies H,Al Tikriti S.Coronary arterial pathology in the trans-plantation in human(J).Heart Int J Cardiol,1999,25(4):99.

[2] Oshima K,Sen L,Cui G,et al.Localized interleukin-10 genetransfer induces apoptosis of alloreactive T cell cia Fas/FasLpathway improves function,and prolong survival of cardiac al-lograft(J).Transplantation,2002,73(7):1232-1235.

[3]曹华,陈道中,陈良万,等.NOS转基因预防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硬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34(5):234-241.

[4] Yousem SA,G J Berry PT,Cagle D,et al.Revision of the 1990working formulation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llograft rejection(J).J Heart Transplant,1996,15(3):1-15.

[5]陈实,陈忠华.移植学前沿(M).第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1.

[6] Piccotti JR,Li K,Chan SY,et al.Cytikine regulation of chroniccardiac allograft rejection:evidence against arole for TH1 in ehdisease process(J).Transplantation,1999,67(12):1548-1555.

[7] Bagley J,Iacomini J.Gene therapy progress and prospects:genetherapy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J).Gene Ther,2003,10(8):605-611.

[8] Li XC,Schachter AD,et al.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T-cellgrowth factors in rejecting murislet and human renal allograft:conspicuous absence of interleukin-9 despite expression of IL-12,IL-4,IL-7 and IL-15(J).Transplantation,1998,27,66(2):265-268.

人白介素-10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DMEM F12培养基购自Hy Clone公司;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人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天津灏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磁珠分选试剂盒以及分选柱(MS柱)、分选架(Mini MACS Starting Kit)购自Miltenyi Biotec公司;流式检测抗体CD56(APC标记)、凋亡试剂AnnexinⅤ(FITC标记)、PI(PE标记)均购自BD公司。HLA-G ELISA试剂盒购自皓歌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1.2 提取原代细胞

子宫内膜组织取自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9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妇科因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全切术的20例患者。具体方法为临床提取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标本用F12保存并转移至实验室,将组织置于培养皿中,用D-hank's洗标本3次,尽量洗去红细胞及其他杂质。用眼科剪剪碎组织,使其呈浆糊状,转移标本至50 m L离心管,离心2 min,250 g。加入2倍体积胶原酶消化,37℃水浴50 min,每10 min震荡一次。随后从水浴中取出,加入3倍体积D-hank's液终止消化并震荡。取3个烧杯分别加入1∶1的D-hank's液与F12培养基(已加血清及双抗)。第1个烧杯上放100目滤网,将消化后的标本倒入过滤,收集滤过液。烧杯2放置400目滤网,将上述滤过液继续通过400目滤网,此时再次收集的滤过液为间质细胞。将滤过后的400目滤网反扣在烧杯3上,用D-hank's液冲洗400目滤网,此时的滤过液为腺上皮细胞。弃去间质细胞,将腺上皮细胞移入离心管,离心。用少量F12(已加血清)重悬。准备6个培养皿,加入1 m L培养基,并分别加入4滴左右腺上皮细胞,6个培养皿分为A、B、C三组,每组2个培养皿(即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将细胞放置20℃二氧化碳孵箱孵育。24 h后换液。同时,三组培养皿的干预组中加入20 ng/m L的IL-10,非干预组加入等量培养基。

1.3 磁珠分选以及ELISA检测

加入IL-10干预24 h后,当日早上抽取上述内膜提供者血液,约10 m 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将单核细胞用生理盐水洗2遍,约10 min,250 g。随后去上清,将细胞移入EP管,加入适量MACS Buffer重悬细胞,镜下计数。随后离心约300 g 10 min。取出上清液,加入40μL MACS Buffer/107个,重悬细胞。加入10μL NK cell biotin-antibody cocktail/107个,4℃冰箱静置约15 min,离心洗去抗体,加30μL buffer/107个,重悬细胞。随后加入20μL NK cell Micro Bead cocktail/107个,4℃冰箱静置20 min,离心洗去多余磁珠。加入500μL Buffer重悬细胞。用500μL Buffer冲洗MS柱子。将细胞悬液倒入柱子,收集流出液体。继而用500μL Buffer冲洗柱子3次收集流出液体,最终为浓缩NK细胞,约2.5 m L。镜下观察,细胞圆滑清亮。将NK细胞平均分至B、C 2组4个培养皿中(分配之前对C组的NK细胞分别计数)共培养。同时,A组的2个培养皿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HLA-G的表达。

1.4 流式检测以及细胞计数

共培养48 h后,B组分别上机进行流式检测。具体方法为先确定流式条件,取出部分标本,加入流式管,500μL磷酸盐缓冲液洗细胞,100μL磷酸盐缓冲液重悬细胞,分别加入CD56(APC标记)流式抗体、凋亡试剂AnnexinⅤ(FITC标记)、PI(PE标记)共3管,避光30 min,上流式机,确定条件。其中AnnexinⅤ(FITC标记)、PI(PE标记)在避光之前需要55℃水浴15 min。最后将3种流式试剂同时加入再次确定流式条件。随后从B组2个培养皿中各取约100μL标本加入流式管,PBS约500μL洗细胞,随后100μL磷酸盐缓冲液重悬细胞,各加入3种抗体试剂。避光30 min。随后磷酸盐缓冲液洗去抗体,500μL磷酸盐缓冲液重悬细胞,上流式。分别检测2个样本APC标记的CD56信号以及凋亡信号(另取一管不加入抗体作为阴性对照)。随之算出B组中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样本的凋亡率。同时C组2个培养皿在显微镜下分别利用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方法为,4个角的格子即64个格子的细胞数除以4乘以104,该结果与48 h前的计数结果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其算术平均数表示,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LISA检测结果

A组中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之间HLA-G的浓度改变有统计学意义,2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干预组中HLA-G的浓度平均为11.2 ng/m L,非干预组中HLA-G的浓度平均为3.2 ng/m L,即非干预组HLA-G浓度低于干预组HLA-G浓度(P<0.05)。

2.2 流式细胞学结果B组中,加入IL-10的干预组与未加入IL-10的非干预组NK细胞凋亡率分别平均为8.5%与4.2%。通过统计学计算发现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之间NK细胞凋亡率差别不明显(P>0.05)。见图1。图中1A、2A、3A为干预组,4 A、5A、6A为非干预组。1A、4 A分别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所选的CD56(APC标记)阳性的细胞群,2A、5A是在所选定1A、4 A中的细胞群中分别显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中CD56与凋亡试剂AnnexinⅤ(FITC标记)之间的关系,3A、6A也是在所选定1A、4 A中的细胞群中分别显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中凋亡试剂AnnexinⅤ(FITC标记)与PI(PE标记)之间的关系,其中PI标记坏死细胞,所以图中Q4-2,即PI阴性同时AnnexinⅤ阳性的即为凋亡的NK细胞,其所占1A、4 A细胞群的比例即为细胞凋亡率。

2.3 计数结果

C组中,将20例干预组48 h前后的细胞计数进行配对t检验,48 h前20例的细胞计数平均值约为2.5×105个/m L,48 h后20例的细胞计数平均值约为1.5×105个/m L。干预组48 h前后细胞计数变化有差异,即干预48 h后NK细胞计数减少(P<0.05)。同理,将20例非干预组48 h前后的细胞计数进行配对t检验,48 h前20例的细胞计数平均值约为1.7×105个/m L,48 h后20例的细胞计数平均值约为1.6×105个/m L。非干预组48 h前后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即非干预组48 h后NK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

3 讨论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目前认为NK细胞是直接从骨髓中衍生的,在人的免疫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可以认为是免疫系统的一个代表,一旦NK细胞受损就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罹患各种疾病。由本实验结果可看出,在相同条件下,加入IL-10的干预组有大量的HLA-G表达,非干预组只有少量的HLA-G表达,这也证实了以往的实验结论。另一方面,在大量HLA-G表达的干预组中,与NK细胞共培养一段时间后,干预组的NK细胞数少于非干预组的NK细胞数。这进一步表明NK细胞受到了HLA-G的影响,并且表现为抑制作用。然而B组中,干预组的NK细胞凋亡率与非干预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与预期结果相反,考虑可能HLA-G抑制NK细胞的机制并不是通过影响其凋亡率,亦或是由于实验技术水平欠佳导致。总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确实受到了HLA-G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既然HLA-G可以抑制NK细胞,并且鉴于子宫腺肌症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可以据此推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LA-G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具体作用或许是一方面介导了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逃避了NK细胞的杀伤。并且有研究发现HLA-G可直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其原因被确认是以其表面表达的一种或更多的HLA-G抑制性受体为基础。HLA-G是3种抑制性受体的配体,这些受体差异性的表达在B、T淋巴细胞、蜕膜和外周血的NK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上,一旦这些受体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即可使NK细胞失去其杀伤功能,从而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并且HLA-G的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显示,HLA-G能抑制NK细胞的杀伤功能、CD8+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杀伤功能及CD4+T细胞的同种异体的增殖反应。有相关文献提示HLA-G在肿瘤组织中发挥作用是依靠改变肿瘤局部微环境,抑制局部NK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产生局部免疫耐受,使肿瘤组织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最终产生免疫逃逸作用。另一方面是抑制了免疫细胞,从本实验可推测,NK细胞的减少与HLA-G的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HLA-G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避的机制,可推测HLA-G应该同样作用于NK细胞表面某种表面受体,如KIR2DL4,从而导致NK细胞寿命缩短即发生凋亡。具体机制尚有待研究。总而言之,HLA-G通过在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中大量表达,从而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导致疾病不断发展恶化。

摘要:目的:从临床提取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与同时提取的相应患者的外周血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共培养,加入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预,从而产生人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观察前者对NK细胞的影响。方法:首先从临床先后提取2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将组织细胞分离,弃去间质细胞,剩余的腺细胞分为A、B、C3组,同时每一组分为2个部分,即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用含有10%胎牛血清和1%的双抗DMEM F12培养基体外培养以上3组细胞。同时干预组加入20 ng/m L的IL-10,非干预组添加等量的培养基。24 h后,A组细胞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分别测定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HLA-G的表达程度。随后应用免疫磁珠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选出CD56+单核细胞,即NK细胞,将NK细胞与B组、C组细胞共培养,48 h后,B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NK细胞凋亡率。C组用单纯计数法计数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NK细胞数量。结果:A组中,干预组HLA-G浓度平均为11.2 ng/m L,非干预组HLA-G浓度平均为3.2 ng/m L。B组中,加入IL-10的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NK细胞凋亡率分别平均为8.5%与4.2%。C组中,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NK细胞计数分别平均为2.5×105个/m L与1.7×105个/m L,48 h后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NK细胞计数分别平均为1.5×105个/m L与1.6×105个/m L。结论:IL-10增加了HLA-G表达,同时HLAG的表达对NK细胞的凋亡影响并不明显,但NK细胞数量减少,说明HLA-G对NK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人白细胞抗原-G,自然杀伤细胞,磁珠分选,流式检测,子宫腺肌症,细胞计数

参考文献

[1]王飞.免疫耐受相关分子HLA-G和IL-10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Barrier BF,Kendall BS,Ryan CE,et al.HLA-G is expressed by the glandular epithelium of peritoneal endometriosis but not in eutopic endometrium[J].Hum Reprod,2006,21(4),864-869.

[3]Bruner-Tran KL,Carvalho-Macedo AC,Duleba AJ,et al.Experimental endometriosis in immunocompromised mice after adoptive transfer of human leukocytes[J].Fertil Steril,2010,93(8),2519-2524.

[4]石珊珊,王飞,杨钟莉.r IL-10诱导下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细胞HLA-G的表达变化[J].新医学,2013,44(3):157-161.

人白介素-10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矽肺合并肺结核组20例,选自我院2009年7月—2011年2月期间住院的矽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4~72岁,平均(45.5±17.6)岁。矽肺组27例,选自我院2010年2月—2011年4月期间住院的矽肺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73岁,平均(49.2±18.8)岁。健康对照组随机选取17例健康检查者,均为男性,年龄22~77岁,平均(48.4±16.3)岁,与矽肺合并肺结核组和矽肺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矽肺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病诊断标准规范》中《尘肺病诊断标准》,肺结核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2001年制定的肺结核诊断标准。

1.2 方法

所有检测对象均于治疗前抽取晨空腹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IL- 4和IL-10的含量。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undefined表示,应用SSP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调查对象血清中IL-

4的含量变化 矽肺合并肺结核组和矽肺组血清中IL- 4的含量分别为(45.32±18.83)和(38.79±16.71)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55±4.8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矽肺合并肺结核组血清中IL- 4的含量高于矽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2 矽肺合并肺结核组、矽肺组和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IL-10的含量变化

矽肺合并肺结核组和矽肺组血清中IL-10的含量分别为(37.56±13.78)和(32.26±11.63)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76±5.2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矽肺合并肺结核组血清中IL-10的含量高于矽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IL- 4—白介素-4;IL-10—白介素-10。与矽肺组相比,at=2.21,P<0.05, bt=2.30,P<0.05。

3 讨论

根据细胞因子分泌及效应功能的不同,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分为Th1型和Th2型两类[5]。Th1和Th2是由同一Th细胞的前体细胞群Th0细胞分化而来。在正常机体中,Th0按一定比例向Th1和Th2分化。巨噬细胞吞噬微生物后分泌IL-12,IL-12驱使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Th1细胞分泌TNF-α、IL-12和IFN-1等Th1类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和正常组织结构的修复,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纤维组织的生成。抗原递呈细胞分泌的IL- 4驱使Th0细胞倾向Th2细胞分化,Th2细胞分泌IL- 4、IL-10等Th2类细胞因子,主要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增生,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并抑制其降解,最终导致基质蛋白沉积和纤维组织生成。Th1细胞和Th2细胞相互交叉调节,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它们的失衡将造成过度的损伤修复,最终导致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和纤维化[6]。

ELISA检测20例矽肺合并肺结核患者、27例矽肺患者和17例健康人血清中IL- 4和IL-10的变化,结果显示,矽肺合并肺结核组和矽肺组血清中IL- 4和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矽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和矽肺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因子失衡,即Th1类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而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提示IL- 4和IL-10可作为判断矽肺患者结核感染的2项重要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IL- 4和IL-10在矽肺合并肺结核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血清IL- 4和IL-10的测定有助于矽肺合并结核患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温延斌.矽肺及其并发症的螺旋CT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953.

[2]董晓梅,张琳琳.矽肺并发肺结核死亡3例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7,23(23):2196.

[3]Barboza CE,Winter DH,Seiscento M,et al.Tuberculosis and silico-sis: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chemoprophylaxis[J].J Bras Pneu-mol,2008,34:959-966.

[4]鲁永清,谢军.矽肺患者肺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6):795-796.

[5]张钊,邓成立,高存亮.34例矽肺结核病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8):798.

人白介素-10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喘息组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36例喘息患儿。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0.3~29个月,平均(8.15±1.36)个月。急性毛细支气管炎16例,支气管肺炎伴喘息14例,喘息性支气管炎6例。诊断标准参照参考文献[1],血常规检查淋巴百分比增高,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均在正常范围内。痰培养、血培养及支原体抗体均为阴性;血液病毒学检测3例流感病毒感染,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5例为特应质体质,所有病例均在患病2~5 d内就诊。

1.1.2 非喘息组

同期收集24例无喘息症状且无喘息史的支气管肺炎及支气管炎患儿。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36个月,平均(10.07±2.06)个月。20例支气管肺炎,4例支气管炎。实验室检查均以淋巴百分比增高为主,白细胞计数、CRP、PCT正常。病原学检查中2例流感病毒,2例呼吸道合胞病毒,痰培养、血培养及支原体抗体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在患病2~5 d内就诊。

1.1.3 健康组

儿科门诊20例正常婴幼儿。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24个月,平均(6.30±3.28)个月。排除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湿疹、喘息史及家族过敏史。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喘息发作患儿在入院当天用柠檬酸钠真空采血管抽取静脉血2 ml,采集的静脉血8 h内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外周血,无菌分装后置于-20℃冰箱冷冻保存备用。

1.2.2 细胞因子的测定

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IL-17、IL-23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为美国eBioscience公司产品,CXCL10为美国R&D公司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酶标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用LSD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喘息组、非喘息组和健康组的外周血IL-17、IL-23、CXCL10的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方差分析的两两比较,喘息组、非喘息组的外周血IL-17、IL-23、CXCL10含量分别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的外周血IL-17及CXCL10含量高于非喘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的外周血IL-23含量与非喘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pg/ml,±s)

注:1)与健康组比较,P<0.05;2)与非喘息组比较,P<0.05;3)与非喘息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婴幼儿喘息免疫功能的诸多研究中,T辅助性1细胞/T辅助性2细胞失衡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但这一理论却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近年来对T辅助性17细胞(T helper cell 17,Th17)的发现及各种临床研究使学者对细胞免疫有新的认识,Th17细胞是以产生IL-17类细胞因子为特征的CD4+T辅助细胞亚群,主要通过IL-17来发挥作用。而IL-17促进骨髓CD34+造血祖细胞持续活化和增殖,分化成熟为中性粒细胞[2];还可以通过多种介质活化中性粒细胞,使其分泌IL-6、IL-8等细胞因子,分泌的细胞因子不仅诱导中性粒细胞迁移和活化并进入肺组织,引起肺组织的炎症,也刺激气道平滑肌痉挛及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引起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IL-17刺激气道腺体,促进黏液分泌;IL-17对CXC类趋化因子有诱导作用。

IL-23在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也是Th17细胞产生IL-17的主要驱动因子。国外学者发现,IL-23也参与抗原诱导的变应性严重气道反应,IL-23不仅促进IL-17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也增强Th2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加重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3]。

CXCL10也称为IFN-γ诱导蛋白10(interfer on-inducible protein10,IP10),是发现的CXC类趋化因子之一,具有强大的趋化淋巴细胞的能力,CXCL10与活化的T细胞表达的CXCR3结合,产生生物反应。对T细胞发挥趋化作用,使T细胞募集至气道及肺部等免疫攻击部位,从而发挥抗感染免疫炎症反应,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受损;增强中性粒细胞介导病毒感染与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损伤[4];增加Th2型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加速气道高反应和气道炎症;趋化肥大细胞浸润气道平滑肌导致气道高反应和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5,6]。

本实验结果显示,喘息组外周血IL-17、IL-23、CXCL10的含量高于健康儿童,且喘息组外周血IL-17、CXCL10的含量也高于非喘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IL-17、IL-23、CXCL10参与婴幼儿喘息的发病机制。且国内学者陈旭央等研究发现IL-17在儿童哮喘发作中水平升高[7],张秀秀等研究发现IL-17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水平升高[8],与本实验的结果一致。IL-17、IL-23相互协同在患儿喘息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邹丽萍等在研究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过程中发现CXCR3及其配体IP10高表达,参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9]。国内也有报道,IP10参与哮喘的发病,加重气道炎症[10]。本实验中CXCL10在喘息组患儿中含量也高,较非喘息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XCL10参与婴幼儿喘息发病机制。

婴幼儿喘息发病的急性期,国内多采取激素静脉或者雾化缓解临床症状。但对于激素治疗婴幼儿喘息世界各国儿科专家持不同态度,多数儿科专家认为激素治疗可以防止气道重塑和不可逆性气道阻塞,但是循证医学研究没有显示激素治疗病毒相关性喘息的益处。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学者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IL-17相关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发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小鼠经IL-17抗体抗体治疗后,Th2细胞因子及黏液分泌减少,肺部炎症减轻及病毒载量下降[11],提示拮抗IL-17可以缓解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喘息。

综上所述,IL-17、IL-23及CXCL10对于趋化、募集、激活中性粒细胞,引起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同时,也被激活分泌细胞因子,引起黏液分泌、气道高反应及气道重塑,从而诱发喘息甚至哮喘。如果对首次发作的喘息患儿进行随访,比较其在发生反复喘息时IL-17、IL-23及CXCL10含量的变化,对于婴幼儿喘息的发病机制可能有新的发现。如果抑制IL-17、IL-23及CXCL10的产生是中和和阻止炎症反应的有效靶点,对于医药研究是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褚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11.

[2]HUSSEIN M R,FATHI N A,EI-DIN A M,et al.Alterations of the CD4(+),CD8(+)T cell subsets,interleukins-1,IL-10,IL-17,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osteoarthritis:preliminary observations[J].Pathol Oncol Res,2008,14(3):321-328.

[3]WANG M,ZHANG Y,HAN D,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olymorphisms in cytokine genes IL-17A and IL-17F and develop 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comorbid asthma in Chinese subjects[J].Hum Immunnology,2012,73(6):647-653.

[4]ICHIKAWA A,KUBA K,MORITA M,et al.CXCL10-CXCR3enh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phil-mediated fulminant lung injury of viral and nonviral origi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7(1):65-67.

[5]BEGUERET H,BERGER P,TUNON-DE-LARA J M,et al.Inflammation of bronchial smooth muscle in allergic asthma[J].Thorax,2007,62(1):8-15.

[6]ALRASHDAN Y A,ALKHOURI H,CHEN E,et al.Asthmatic airway smooth muscle CXCL10 production: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JNK involvement[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12,302(10):L1118-L1127.

[7]陈旭央,张冰,胡莉蔓.IL-17、IL-23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29-32.

[8]张秀秀,曲书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IL-17和IL-23水平变化及意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65-67.

[9]邹丽萍,许秀娟,张艳,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及IP-10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2):155-158.

[10]吴良霞,吴珉,林晓亮,等.哮喘小鼠肺组织中CXC趋化因子受体3和其配体干扰素-γ诱导蛋白是10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6):1238-1240.

人白介素-10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54例恶性肿瘤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28例;年龄30~76岁, 均龄55.9岁。54例患者均无血液系统疾病, 心、肝、肺、肾等主要脏器无明显功能障碍, 一般状态KPS评分均在60~90分, 生存期均在3个月以上。54例恶性肿瘤患者经病理确诊, 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 肺癌8例, 乙状结肠癌7例, 胃癌3例, 乳腺癌8例, 卵巢癌5例, 鼻咽癌3例, 淋巴肉瘤4例, 膀胱癌2例, 脑胶质瘤5例。其中, 化疗39例, 放疗15例。

1.2 治疗方法

通过治疗前、后自身对比试验, 对54例因采用放、化疗法治疗恶性肿瘤而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 进行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疗效试验。药品采用冻干品针剂, 每支1.5mg。皮下注射25µg·kg-1·d-1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10天, 或血小板指标>300×109·L-1连续两次以上方可停药, 并于次日观察患者血象指标, 尤其是血小板指标<50×109·L-1时, 需每日检查。此外, 对用药后的血糖、心电、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尿、大便常规的项目进行观察, 并与用药前进行对比。患者体征变化也需每日观察, 如是否有头痛、发热、疲乏、心慌、胸闷、气短、失眠、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 以及水肿、皮疹、过敏、鼻炎等体征表现, 观察注射局部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并判断以上不良反应是否与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的应用是否有关。

1.3 评价标准

通过用药前、后对比观察, 分析评价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对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导致血小板减少病症的有效性, 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亚急性不良反应标准对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对患者的毒性反应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试验数据用 (±s) 表示, 并采用非参数秩、检验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统计

经过放、化疗后对比数据显示, 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最低平均值为 (128.43±56.28) ×109·L-1, 比治疗前的最低平均值 (59.43±26.31) ×109·L-1增加一倍 (P<0.05)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体征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患者产生了不良反应, 如头痛、发热、体乏、肌肉疼痛、恶心等不良反应,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指标会有轻度升高等。其中包括体乏10例, 占18.5%;头痛9例, 占16.7%;肌肉关节痛12例, 占22.2%;发热12例, 占22.2%。

3 讨论

重组人白介素从发现到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直至新一代产品, 重组人白介素-11的衍生物——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的研究发现[1], 使得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症状得到进一步控制。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对造血干细胞和巨细胞增殖的刺激, 来促进细胞的成熟分化, 从而提高血小板生成及血小板指标, 对恶性肿瘤患者因接受放、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而引发的全身性出血有很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经全国多加医院长达4年的临床试验证明[2,3], 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疗效显著, 患者在治疗短期内均可见到效果,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一般3~10天血小板就可恢复正常指标。因此, 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采用25µg·kg-1·d-1剂量治疗, 效果良好, 且相对安全, 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通过对因放、化疗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结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对此病症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选取54例恶性肿瘤患者, 针对患者放、化疗后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现象, 使用rhIL-11 (Ⅰ) 治疗进行自身对比试验, 皮下注射25μg·kg-1·d-1 10天, 血小板数量连续2次>300×109·L-1后停药。结果 患者采用rhIL-11 (Ⅰ) 治疗前后对比数据显示, 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最低平均值为 (128.43±56.28) ×109·L-1, 比治疗前的最低平均值 (59.43±26.31) ×109·L-1增加一倍 (P<0.05) 。试验过程中, 患者可出现头痛、发热、体乏、肌肉疼痛、恶心等不良反应,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指标会有轻度升高。结论 试验分析后发现, 采用rhIL-11 (Ⅰ) 治疗放、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有一定效果, 且不良反应在患者承受能力范围内。

关键词:重组人白介素-11 (Ⅰ) ,放、化疗,血小板减少,对比试验

参考文献

[1]王兴元, 冯奉仪, 汤志强, 等.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Ⅰ期耐受性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 (11) :102.

[2]王兴元, 冯奉仪, 宋三泰, 等.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降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05, 27 (6) :373.

人白介素-10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血液科初次诊断的重症ITP患者共61例, 均符合1986年中华血液学会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ITP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治疗前PLT<20×109/L, 且有明显的出血症状, 其中消化道出血34例, 泌尿生殖道出血28例, 呼吸道出血19例, 均有皮下出血, 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63例患者骨髓检查均有巨核系列血小板生成不良表现。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者31例, 为治疗组, 男9例, 女22例, 年龄14~80岁, 平均年龄38.45±16.34岁, 治疗前血小板均值8.48 (±5.22) ×109L。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者30例, 为对照组, 男5例, 女25例, 年龄14~73岁, 平均年龄36.23±13.30岁, 治疗前血小板均值8.23 (±5.08) ×109/L。两组基线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15mg/天静脉滴注, 7天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1 mg/ (kg·d) 口服, 以后逐渐减量维持, 同时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支持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1.5mg/d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12例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共16个治疗量, 治疗组13例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共17个治疗量, 无一例患者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骨髓象和免疫检查, 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 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副作用, 当血小板值恢复至100×109/L时停止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

1.3 疗效判断

完全反应:血小板>100×109/L, 出血症状停止;部分反应:血小板50~100×109/L或较前升高30×109/L以上, 出血症状改善;无反应:血小板及出血症状无变化。有效率计算:完全反应加部分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临床观察显示,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d有效率67.74%, 5d有效率90.32%, 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天有效率33.33%, 5d有效率73.33%, 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第7d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55%和93.33%,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升高较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显著,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白介素-11是FDA批准的第一个血小板生长因子。白介素-11通过直接促进造血干细胞、多能祖细胞和巨核细胞祖细胞增生、分化, 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 从而使血小板数目增加。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表明其有明显的升血小板作用, 能降低因化疗所致的输注血小板的需要。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疗效好, 不良反应较轻, 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恶性肿瘤化/放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和预防[2]。

本组资料显示,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治重症ITP起效快, 3天有效率67.74%, 5天有效率90.32%, 能快速有效地升高患者血小板计数, 减轻出血情况、改善临床症状, 同时避免了大剂量激素冲击所致不良反应, 又比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经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两组有效率逐渐接近, 均达93%以上,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考虑经济等原因, 对照组治疗起效后常短期内出院, 失访病例多, 治疗后期的统计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短期内观察,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升高较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显著, 对患者的长期预后是否有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 对初治重症ITP患者在传统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 给予重组人白介素-11能快速有效地升高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短期内达到部分反应或完全反应, 减轻出血情况, 改善临床症状, 使患者尽快度过出血危险期。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79-285.

人白介素-10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 例入选患者均为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笔者所在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 有明确的病理学确诊依据, 确诊为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 其中男37 例, 女33 例;年龄60~70 岁, 平均66.8 岁。依据肿瘤类型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方案进行化疗。入选条件:患者基本情况良好, 预期生存超过3 个月以上, Karnofsky (KPS) 评分大于60 分;连续2 个化疗周期化疗方案相同。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正常, 无明显的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障碍, 无急性感染病史和活动后出血倾向。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6 例, 其中男19 例, 女17 例;对照组34 例, 其中男18 例, 女16 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完成两个化疗周期后当天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 1.5 mg/ 次, 1 次/d, 连续用药7 d, 后隔日一次, 治疗14 d;对照组不接受重组人白介素治疗。所有患者隔日进行血常规检查, 如出现血小板小于50×109/L, 则每日检查1 次血常规。治疗期间禁用免疫抑制剂、抗凝剂。监测过程中如血小板小于20×109/L或血小板小于50×109/L, 但临床上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及严重脏器衰竭、严重感染者, 增加输注单采血小板或者其他血液制剂。

治疗组药物反应采用自身对照试验, 给药前后查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心电图和尿、大便常规等, 每日观察症状和体征, 包括发热、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痛、水肿、恶心、呕心、鼻炎、心慌、胸闷、气短、皮疹、过敏、失眠、视物模糊、注射局部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并判断不良反应与rh IL-11 (Ⅰ) 的关系[3]。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监测连续两次血小板大于100×109/L, 无出血倾向;有效:血小板大于80×109/L或上升数值大于50×109/L, 无出血倾向;好转:血小板数值上升大于30×109/L, 小于50×109/L;无效:血小板数值上升小于30×109/L或不升反而下降。总有效= 显效+ 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两周后统计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出现头痛3 例 (8.82%) , 发热2 例 (5.88%) , 注射部位疼痛3 例 (8.82%) , 关节肌肉疼痛1 例 (2.94%) , 心悸1 例 (2.94%)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1 例 (2.94% ) , 尿素氮轻度升高1 例 (2.94% ) , 除1 例头痛口服扑尔感冒片1 粒外, 其他均未作处理。

3 讨论

老年血液肿瘤患者大多发现即为癌症晚期, 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常减少, 其中血小板减少可诱发机体出血倾向, 轻者影响继续治疗, 严重者威胁生命。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机制主要包括: (1)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具有增生、分化功能的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和原始巨核细胞造成损伤; (2) 肿瘤细胞的骨髓浸润也可使巨核细胞生成障碍。化疗开始7 d左右血小板通常开始减少, 2~4 d可降到谷值, 20 d左右开始反弹回升。目前输注单采血小板易发生输血反应、血液传播性疾病, 并且血小板来源有限、作用短暂等,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重组人白介素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 其作用机制是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及巨核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 诱导巨核细胞成熟, 促进体内血小板生成, 提高血小板计数, 有效预防因血小板数目减少引发的出血倾向疾病, 从而有效地改善血小板减少加快癌症患者康复治疗[4,5]。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血小板上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提示重组人白介素可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 缩短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 减小血小板降低幅度。

重组人白介素的不良反为乏力、肌肉及骨骼酸痛、水肿 ( 主要为双下肢脚踝部位) 、发热、心悸等, 而腹泻、恶心及结膜充血等不良反应较少见[6]。文献[5] 报道发生率较高, 与用药的剂量及时间有关, 但本研究结果较低, 分析还可能有早期药物加工提纯工艺有关, 现在药物纯度高、微量杂质少等因素, 所以不良反应降低, 与张忠强等[7]相关研究一致。

重组人白介素-11 已经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8]。综上, 重组人白介素在治疗老年人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时, 疗效满意, 而且能显著减少输注血小板量,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使用过程中, 不良反应发生少且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 无需处理,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永华.伊曲康唑预防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 :117-118.

[2]Wu S, Zhang Y, Xu L, Dai Y, et al.Multicenter, randomizedstud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ecombinanthuman interleukin-11 to prevent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cancer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J].Support Care Cancer, 2012, 20 (8) :1875-1884.

[3]李宏燕, 丁惠萍.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肿瘤放、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10, 21 (22) :2090-2091.

[4]Tsimberidou A M, Giles F J, Khouri I, et al.Low-dose interleukin-11in patients with bonemarrow failure update of the M1D1 Anderson Cancer Center experience[J].Ann Onco, 2005, 16 (1) :139-145.

[5]黄晓明.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5.

[6]黄平, 陈占红, 曹文明, 等.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 (20例) [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2, 10 (6) :20-23.

[7]张忠强, 吴涛, 于红涛, 等.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8) :48-49.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规矩下一篇:幼教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