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考试

2024-08-30

社会考试(精选12篇)

社会考试 篇1

对于屡禁不止的各类考试作弊行为, 惩戒不足是重要诱因。2015 年11 月1 日前的作弊处罚措施过轻, 至多就是取消成绩, 其他方面还很无力, 惩戒明显不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在考试上动用的人力、物力是世界上最多的, 但仍不能杜绝作弊现象, 这说明考试作弊已成为“社会问题”。

一、各类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 一) 公务员考试作弊成风

2009 年1 月举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作弊人数高达近千人。

2009 年3 月15 日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过程中, 有人在QQ群里发布、叫卖试题和答案, 令人吃惊的是, 试题的确是考卷上的题目。16 名犯罪嫌疑人被捕。

2011 年11 月29 日,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国家公务员考试中, 发现并查处一起利用无线电和QQ作弊案件。

2014 年9 月27 日, 四川省公务员考试案, 此案15 人落网, 22 名考生涉案, 涉案考生考试成绩全部取消, 部分考生被禁考5 年。

( 二) 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替考现象严重

2008 年的甘肃天水替考案、2012 年内蒙古师大美术类考试替考事件、2014 年的河南杞县替考案、2015 年的江西替考案等等。

( 三) 司法考试同样存在作弊事件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是法官、检察官、律师获取职业资格的考试。通过者, 将成为国家的执法者。然而, 就连这样的考试, 作弊事件也难以幸免。

1. 2004 年9 月, 吉林省白山考区有12 名考生在司考中因第一试卷 ( 《法理》) 出现95% 雷同, 被司法部考试司认定为“违纪”, 受到“当年考试成绩无效, 且两年内不得参加考试”的处罚。

2. 2007 年9 月, 在浙江省宁波市发生的一起司法考试舞弊案, 三名被告均获一年以上有期徒刑。

( 四) 事业单位“萝卜招聘”频现

2011 年11 月23 日, 江苏省泗阳县“萝卜招聘”事件进行曝光, 三名考生被取消资格, 限制报考三年。

2010 年11 月福建省屏南县财政局下属收费票据管理所“萝卜招聘”、2010 年4 月海南省三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萝卜招聘”, 这两起事件, 前者只是“取消了招聘”, 后者也只是“取消8 人考试成绩”, 都是不痛不痒的处罚。

二、考试作弊的社会危害性

自古以来, 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就是通过严格规范的统一考试。目前, 每年我国都要举行200 多项的国家级考试。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 考试舞弊行为也随之猛增。如果任其发展, 不及时加以控制, 对社会各个层面利益的损害将难以挽回。

( 一) 考试作弊会严重干扰教育教学的正常活动

教学相长。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考试, 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 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补习不会的知识点, 并不断加以强化, 以便下次考试能顺利完成。教师也可以通过考试中学生的考试成绩, 分析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材施教, 随之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如果是虚假的考试分数, 则会误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从而违反教学规律。

( 二) 考试作弊会影响考试的基本功能的实现

选贤任能是各种考试的基本功能。人们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展现自身实力, 纷纷参加各种考试。渴望能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 以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上升空间。如果考试作弊, 公平竞争的规则被打破, 使投机者、作假者获利, 滥竽充数者占据重要岗位, 而具有真才实学者却落榜, 上升通道被阻塞, 这将对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造成考试制度的功能难以实现。

( 三) 考试作弊会营造一种不公平竞争的氛围

国家级考试的特点是公平性强和公信力高。因为考试作弊, 就会剥夺了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你没有与他人付出同样艰辛的努力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竞争的氛围; 在重要的考试中, 作弊者不仅仅是自己取得了不该得到的名次和证书或利益, 而是直接将另一些考生推向了悬崖; 对于主动帮人作弊者, 无法有效地考出自己应有的成绩; 对于被动帮人作弊者, 因为本身就是不情愿或“被逼”的, 就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水平了。

( 四) 考试作弊会践踏社会诚信理念, 加剧社会信用危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作弊欺诈、背信弃义历来被人们所不齿。作弊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惜沾污自身的人格和打破社会道德底线, 铤而走险, 以低成本获得所谓的成功。将会“激励”他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为人处世上如法炮制, 继续弄虚作假。然而, 这样的成功, 会给诚实应考者和诚实备考者带来强烈的反差, 造成积极不平衡的心理, 甚至会跟风模仿。不断腐蚀和摧毁公正、公平的社会信仰和环境, 严重阻碍教育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 五) 考试作弊会加大组织考试的成本, 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众所周知, 我国是考试大国, 不管是考试项目之多, 还是参加考试的人数都堪称世界第一。故此, 国家要组织一场考试, 必须投入与之相应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才能确保从出题、监考、改卷、统分、录取等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如果哪个环节出了纰漏或考试中发现了大规模舞弊事件, 将会影响最终录取结果的公平性, 甚至会重新组织考试。这样, 将会严重损害所有考生的切身利益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大资源浪费。

( 六) 公务员考试作弊的社会危害性尤为严重

公务员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录用后, 很多人都会走向领导岗位, 其标准严格是不言而喻的, 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对于考生本身来说, 就是一个实际的检验其对国家、对组织、对人民是否忠诚和负责任, 考试组织者完全可以用有无作弊动作加以考量。对于热衷于作弊的考生, 几乎都是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自信心、没有担当能力和胆量, 而善于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道德上有瑕疵的人。这样靠考试作弊而取得成功的人, 一旦混入公务员队伍, 掌握权力之后, 其社会危害之大, 难以估量。必须把其拒之门外, 防范于未然。

三、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罚

( 一) 我国古代对考试作弊的处罚

中国自古就有着考试制度化的传统, 自隋唐实行科举之后的各封建王朝为严格考纪, 大多制定了处罚作弊之法。若殿试时还敢斗胆舞弊更是“欺君之罪”, 不光自己会掉脑袋, 还可能株连到九族。

( 二) 美国对考试作弊的处罚

教育高度发达和开放的美国, “作弊入罪”极大地震慑了“图谋不轨”的人们。

1. 2011 年10 月4 日, 美国发生的一件事, 足以为鉴

美国纽约州长岛 ( Long Island) 爆出7 名学生涉嫌在SAT考试 ( 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俗称“美国高考”) 作弊, 所有涉案学生已遭逮捕。

2.“作弊入罪”在美国并非孤例

2015 年4 月14 日, 美国教育史上最大丑闻之一的亚特兰大公校系统大规模考试作弊案, 多名教育工作者因被指在考试中协助考生作弊, 8 人最终被判监禁, 其中3 人面临7年牢狱之灾。

( 三) 我国新修订的刑法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罚

自2015 年11 月1 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 ( 九) 将考试作弊行为入罪, 对犯罪情节严重者, 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样, 暨能直面打击考试作弊及其相关行为, 又契合了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 也有助于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但是, 仅仅将考试作弊行为入罪是不够的, 还应当将其计入个人诚信档案, 如此才能形成对行为人长期、有效的震慑。

摘要:考试作弊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且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该危害性随着作弊手段的翻新、科技含量的提高、参与人数的增加而日益突显放大。本文从各类考试作弊现象入手, 分析该行为会给社会各个层面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提出刑法修正案 (九) 将考试作弊行为入罪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但还必须加以完善, 将其行为计入个人诚信档案, 加大对作弊者的震慑作用。

关键词:考试作弊现象,社会危害性,国内外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王琳.考试作弊入罪定刑严而“不当”[EB/OL].金羊网, 2005.

[2]李龙.公务员考试作弊危害极大[N].广州日报, 2009-01-18.

[3]盛若蔚.事业单位“萝卜招聘”频现[N].人民日报, 2011-10-18.

社会考试 篇2

一、重视程度不够,尽管社会工作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不少地方早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毕竟还没有成为公众向往的职业。我去参加考试,纯是工作原因,作为试点单位,作为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社会工作,也想通过参加考试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是我参加考试的最初动机,尚没打算最终去做社工。因而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不求深解,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法规只看了两遍书(我的专业是法律,没在法规上过多用时间),能力看过三遍,实务考前一个月才找到书,之前我一直说是“务实”,公文习惯使然,其他考生直笑我。结果我的成绩是法规77分,能力77分,实务50分,我笑称是气气我,气气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考生有多少,但肯定有,当了分母。合格率的高低,应当与此有关。

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只要投入必要的学习精力,掌握必要的学习要领,一次全部通过,应该不成问题,尤其是要有对专业的.敬畏和追求,这是一种必要的心理状态。

二、注意学习方式和记忆重点。从单位参加考试人员专业情况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少之又少,对于其他专业的考生来说,社会工作实务是似曾相识却又非常陌生的东西。我拿到考试用书后,第一感觉是理论的不系统,不完整,表述拗口,甚至有些晦涩(希望后来能有所改变)。现在想来,正应了“隔行如隔山”这样一句话。所以在学习时,我的体会是思维的接轨是很关键的,你必须学会并运用社工的专业术语,

这三门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用功的方向亦应有别。《法规》的学习要注重细节,要清楚具体的规定。《能力》的学习要重视系统,弄清楚慨念、定义和释意。《实务》要重视应用与案例写作,不要一头扎进慨念中,死记硬背,枉费功夫,特别要与《能力》同时学习。从考试选题看,《实务》考试与《能力》内容结合紧密。有些考生只报考《法规》与《能力》,《实务》留待下次考试,这是很不明智的。

建议将重点精力放在学习考试用书上,参考资料、试题集之类的辅导书不看或少看,不会影响你的考试成绩。反正我是一本课外辅导书都没看过,包括随教材购买的那本辅导书,现在还是新的。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事,还需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

我的经验是:一遍粗读,了解本科目的大致知识结构;二遍精读,弄清原理,记忆重点;三遍研读,重在巩固消化已学到的知识,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挑战权威学者,应该是专业精神所致吧?

三、认真对待考试。这次考试,有几个分丢的很不应该,在一个多项选择题中,提示中明明说其中有一个错误答案,我竟选择全对,就是没仔细审题,吃了想当然的亏,虽然当时也斟酌再三,却在走出考场才想起这事。《实务》的考试不要掉以轻心。来源:考试大

社会考试 篇3

【关键词】 申论;基础;阅读

申论考试首先一个考验是阅读材料,如同在工作中的了解情况。因为在这类考试中写作的目的就在于解决问题,落实工作,这样的文章要求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其前提保证就是准确、完整地阅读理解材料,或者说是准确地判断情况、认识问题。为此,我们准备公考,应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练习读解材料,也就是要更注重提高我们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我们参加公考,使得申论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基础。而要训练我们的阅读能力,应该做到下面几点要求。

1.建立一种社会学视角,注意从国家、社会,从一个地区、行业、部门的角度去审读材料,建立一种职业、职位、职务主体的自居心理,而不是一个自然而独立的生命个体,不能过于个人化的视角,带着浓厚个人的感情选择、价值判断去理解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材料所反映问题的社会实质,才能正确开展写作构思。某种意义上说,申论考试就是一种模拟性的公务员工作,不论我们实际上有没有工作经验,一旦进入申论考试现场了,那么我们的身份已然不是学生,而是一名国家公务员、甚至是某一部门的负责人了。而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他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背景、论证问题的动机等,和一名大学生是有很多区别的。因而,我们在练习读解材料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这一个角色身份轉换的问题。

2.积累思考的思想资源,要懂得基本的人情物理,世态民心。这样一种积累,根本说是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累加。对于大多数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因为都是在同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来自于实际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的人情物理世态民心都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成为我们思考社会问题的有力支持。要想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不足,只能通过大量有效的读解材料练习。这里所谓的人情,是人性的基本内涵;物理: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世态:是当下社会的基本状况;民心:是现在百姓的关注方向,等等。这表面看似不过常识而已,却是我们思考很多事情最根本的出发点,而我们很多大学生恰恰缺乏这种常识,你再很难和他(她)深入讨论问题了。

3.培养一种敏锐的文字读解力,起码是有对一种文字语言的亲和力。这样才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速度,大略浏览一下就能知道事情的大致情况;又能敏锐地发现材料的细节,好像一些关键词语自己跳出来了一样,读懂材料反映问题的特殊性,往往也就是问题实质所在。再复杂的材料,总有几个词语是关键、焦点、症结、矛盾所在,只要发现到这几个词语,作为理解掌握全部事实的线索,提纲挈领,所有的材料就可以捋顺了。

4.要有一些形式逻辑常识,懂得基本的思维技术。读解材料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还应该掌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比较,分类,抽象,演绎等等。简单说,分析是把事物按其组成要素、部分、方面、环节等进行分解,然后对这些要素、部分、方面、环节分别进行认识和研究。比较是把事物分解之后,对分解所得的各种信息比较其异同,确定事物的变与不变、一般性与特殊性之所在。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一大类事物分解组合成若干小类,相异的分开,相同的归到一起以便于更概括地认识它们。归纳是从个别的事物概括出一般的特质、规律,是一种高级求同分类的过程。抽象就是对比较与分类的结果有选择地抽取与舍弃,从而抓住事物的共性或个性的单个方面来认识它。演绎就是由事物概括出的一般特质、规律出发,去分析、说明特殊的、个别的事物或现象。等等,这是一些理性思维最基本的方式方法,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阅读理解材料时肯定要用到的。那么,能自觉掌握它们一定会提高我们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5.通过这样一个理性思维过程,审读材料的理想结果应该是,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枝取干,由表及里地概述材料,即是用自己的语言更简练地讲述材料,却又准确不走样,不改变材料反映问题的实质。这是考验是否理解掌握了材料的标识。做到了这一点,也为下一步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因为,到我们写论说文时,对材料必然要有所选择、概括,不可能把材料原样不动地用到文章里去。

6.刚开始练习阅读材料在时间上不要吝啬,最好分三步:泛读,把握资料的总体情况并将其分类,找出重点段落,次重点段落,排除干扰性材料;细读,集中精力读重点段落与次重点段落,归纳出段意,标出关键词句;精读,对自己划定的重点段落、关键词句进一步整理组合,透过材料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归纳出主要问题。

可以先建立起下面这样的纲目:问题、原因、背景、性质、后果、意义,对策等。然后将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好。做到这一步了,也就表明我们理解掌握材料了。具体说所谓问题,是归纳主要事实情况;性质是归类后的异同比较;意义是针对不同群体的利益权衡;原因是向前追溯事实情况;背景是当下的社会主流;影响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的推导;对策是对我们可能行动的推导。

7.审读材料的最终目标是确立主题,就是确定自己在文章中针对什么性质、范畴的事情表达什么见解、主张。前面读解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构思主题的过程。如果读解材料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话,那么,主题的形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经过前面分析、比较、分类、抽象、归纳、演绎的过程之后,我们应能抓住事情的主干,问题的关键所在了。然后,把它放到当下社会状况的大背景下,并将它与类似情况、事实比较异同,由此比衬出的问题实质,联系目前社会的主流意识,民众心声,也就应该能确定下来,我们要对什么问题表达怎样的意见、主张了。

英语四六级考试亟待回归社会化 篇4

部分学生讨论的是, 英语四级考试要不要与学位挂钩?

事实上, 教育部从未将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授予联系在一起。但是, 这项始于1986年、逐渐在全国高校推广开来的英语考试, 十余年中不断发展壮大, 与学位挂钩成了部分高校的“土政策”。

2013年7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书面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林燚有关建议时重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并未制定学士学位授予与英语四级考试挂钩的办法。

与学位挂钩的四级考试

2004年, 张凡 (化名) 从浙江的一所独立学院毕业, 因为当年英语四级考试没过, 这名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没有拿到学位证书。

“当时全班35人, 约15人因为四级没过, 没有拿到学位证书。”他说。

张凡告诉记者, 大一刚入学时, 全班同学都知道四级会与学位证挂钩。“为过四级, 大家有什么办法想什么办法。如果完全靠自己实力的话, 能通过四级的, 我们班估计也就是10个人。”

张凡所说的“有什么办法想什么办法”, 指的是作弊、替考甚至购买答案。“像我们这层次的学校, 很多人都这么做。我所在的城市, 独立学院出现这种情况的为数不少。比如, 可以找个英语好的一起考, 让他把40分的阅读发给你, 当时及格分是60分 (2004年四六级考试仍是百分制) , 阅读40分大部分拿到的话, 就能过了。”

从大二下学期开始, 张凡参加了5次四级考试, 但每次都只有55分左右。其中大二考得还算高, 大三反而更差, 再后来觉得复习也没什么用了。

“为了那个学位, 花了很多时间, 不考不行啊。可以说, 大四、大三下学期, 一个学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上面, 但是没效果。学不进去就是学不进去。”张凡说, 最终, 他还是因为没过四级而没拿到学位证。

“如果你高中英语成绩好, 也许大一时就可以过了。如果不好, 光读这大学两年, 也是没用的。”他感慨道。

所幸, 毕业那年, 他所报考的公务员岗位没有学位要求, 他考上了公务员。“这对我找工作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但对我其他同学还是有影响的。”张凡回忆, “当年求职的时候, 有些单位、企业有学位要求。没有学位证, 连笔试、面试的资格都没有。”

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林燚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关于取消学士学位授予与英语四级考试挂钩的建议》中, 她提出, 在今天, 仍有部分高校的学位授予与四级考试挂钩。

林燚认为, 学生在校四年, 要花费几乎一半的学习时间学英语, 专业课程的学习反而退居其次, 这样不合理。如果高校要求所有本科学生不分层次、专业都要达到英语四级水平, 实在没有必要。

“有些学校英语课程时数有限, 学生为了提高, 不得不参加校外辅导班, 交纳高额辅导费。”林燚认为, 四六级考试已形成产业。

从“参照测验”到被异化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办公室官网称:“大学英语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 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 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

更明确四六级考生性质的, 是这一段话:“大学英语考试是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 在设计上必须满足教育测量理论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质量要求, 是一个‘标准关联的常模参照测验’。”

也就是说, 四六级考试并没有要求与学位授予挂钩, 而是一项参照测验。

但是, 大多数高校都曾经将这项考试, 与学位授予绑定在一起。张凡只是“受害者”之一。

在张凡毕业那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最新修正, 其中未将学位授予与四级考试联系起来。条例规定,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成绩优良, 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可授予学士学位。

2005年2月, 教育部宣布对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改革, 不再发放合格证, 改为发放成绩单, 并重申教育部从未要求四级与学位挂钩。

“可见, 学位的本质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学士学位与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 缺乏法律依据。”林燚在建议中写道。

然而, 数年后, 部分高校将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的做法依然如故。直到今年3月, 上海市教委还发出通知, 要求上海市部分高校从今年秋季起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取消英语四级与学位证挂钩。

记者在林燚提供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答复》中看到, 该办提出, 一些高校在制定本校学位授予细则时, 将四六级考试成绩采用为学位授予要求, 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 正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记者检索北京地区高校的学位授予规定发现, 近年来仍有部分高校明文规定两者之间继续挂钩。

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2012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要求:在校期间 (或证书有效期内) 非英语类专业本科生学位英语课程成绩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425分及以上或英语类专业本科生参加全国专业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 方可申请学士学位。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则要求, 非英语类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学分绩点高于或等于2.00 (四级考试的成绩, 加上英语老师给的平时成绩, 英语老师换算出大学英语四的成绩, 英语四的成绩至少要67分) , 方可授予学士学位。

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至少分别在2005年、2009年要求, 非外语类本科专业学生未通过全国大学外语四级考试, 不授予学士学位。

有些高校虽未要求四六级考试成绩, 但仍将外语水平作为评判标准。如, 中央财经大学2010年要求, 外语未通过由学校组织的水平测试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有的高校还会安排英语学位考试, 面向未通过四级的学生。

江西南昌工程学院一名学生参加过这项考试。“大四的时候统一考。学位考试比四级要简单一点, 所以基本上都会过, 这样就都能拿到学位证了。”她告诉记者。

四六级应回归社会化考试

林燚告诉笔者, 如果就业单位是科研单位, 通过四级很有必要;但如果是一些不经常使用英语的工作岗位, 就没有必要设置成一定要通过四级考试才能获得职位, “没有用途, 考试合格后不再学习, 很快就荒废了。”

事实上, 除了高校学位授予, 在许多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要求中, 都明确规定要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

张凡认为, 学位对英语要求是应该的, 但是不能有全国统一的标准。“从客观而言, 各个学校学位的含金量不同, 把不同含金量的学位按同一种标准去参照, 这本来就是一种不公平。”

他更期待学校可以自主组织英语考试, 通过了应该给予学位, “如果学校的通不过, 学校认为你学习不合格, 不发给你学位, 这也是正常的。”

通过观察, 林燚还发现, 一些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对非过不可的四级考试, 考生难以通过, 造成作弊成风。

记者注意到, 四六级考试经过一个发展过程。1986年, 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举行。三年后, 英语六级考试出现。从2005年6月起, 教育部开始四六级改革, 将合格证改为成绩单, 且百分制改为710分制。从2006年12月起, 四六级考试不再对社会考生开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 一系列改革措施表明, 教育部希望四六级考试能够“回归到教学评价里面”, 弱化用人单位对四六级成绩的重视程度。

“但是, 最终效果没有起到作用。”熊丙奇认为。

正如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在官网上所称,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 “目前已经成为各级人事部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作为本质上为衡量大学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学评价性考试, 四级考试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熊丙奇认为, 这一切都与四六级考试的性质有关。“四六级考试由行政部门主导, 在行政力量的影响下, 各校参加考试的人数、考试的情况, 会被行政上级用于考核学校的业绩, 或者说, 这一考试本身, 是通过行政确立权威的, 也是由行政来开拓市场的, 行政力量不可能真正让其淡出。”

正因如此, 不少高校将四六级考试与学位证挂钩, 以期待能够提升本校通过率。

针对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正在起草《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进一步改革。

“行政部门‘管评办一体化’使得高校注重行政评价, 缺失了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推进管评办分离, 需要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但这个放权的过程遭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我们要求放权的对象是主导放权的过程。”熊丙奇建议。

他呼吁, 如果一起推进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推进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四六级考试也应去除行政化, 去除行政指导, 变成社会化考试, 由社会中介机构组织, 学校就不会那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用人单位也不会步伐一致地将其作为用人的标准, 而会变为学生自主报名参加。 (来源:中国青年报)

社会工作者考试问答 篇5

社会工作实务主要是社会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的过程,特别需要社会工作者掌握不同的服务领域、不同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会工作在不同服务领域面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社会工作实务(初级)考试内容介绍如下:

一、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由于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社会工作专业强调通才社会工作实务观,以便能够面对和服务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概括了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六个阶段或步骤。

(一)接案 社会工作助人活动都是以“接案”为开端的。接案要掌握的内容: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二)预估 预估是在正式展开服务之前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处境进行评价的过程。预估要掌握的内容:预估的目的和任务;预估的基本步骤。

(三)计划 计划是为下一步的介入行动服务的,也是介入行动的蓝图。计划要掌握的内容:服务计划的构成;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

(四)介入 介入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与技巧协助服务对象系统达到服务计划目标的过程。介入要掌握的内容:介入的分类;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五)评估 评估是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察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评估要掌握的内容:评估的目的;评估的方法;评估注意事项。

(六)结案 结案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根据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所采取的行动。结案要掌握的内容:结案的主要内容;结案的主要任务;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二、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是指以全体儿童为工作对象,在有关儿童发展理论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解决儿童问题、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做好儿童工作必须清楚儿童的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的特点。掌握儿童获得基本生活照顾的需要;获得健康照顾的需要;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的需要;满足学习的需要;满足休闲和娱乐的需要;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分为宏观儿童社会工作和微观儿童社会工作。宏观儿童社会工作内容包括: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推动儿童教育事业,开展儿童家庭服务;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提供有关儿童的信息与资讯等。微观儿童社会工作内容包括: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的救助;对孤儿、弃儿的救助;对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对行为偏差儿童的矫治等。

由于儿童的年龄、心理、社会等因素的独特性,要掌握儿童社会工作的特有方式,即儿童个案社会工作、儿童小组工作、儿童社区工作。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运用有关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必须从生理、心理、文化等不同角度掌握青少年的特点,了解青少年各方面的需要。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分为发展性青少年服务内容、治疗性青少年服务内容和预防性青少年服务等三方面。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个人层面社会工作方法、家庭层面社会工作方法、群体层面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层面社会工作方法等。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必须从生理的老化、心理的老化、社会的老化等角度掌握老年人的特点及老年人多方面的需要。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精神问题的解决、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和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等。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老年人个案工作方法、老年人小组工作方祛、养老机构照顾、老年社区照顾等。

五、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是主要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是针对妇女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群体或个体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为:针对特殊困难女性人口的妇女社会工作、针对全体女性人口的妇女社会工作。针对特殊困难女性人口的妇女社会工作包括为失业女工提供服务;为单亲母亲提供服务;为家庭暴力中被虐妇女提供服务;为进城打工妹提供服务。针对全体女性人口的妇女社会工作包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教育;开展扫盲活动,进行文化教育;学习实用技术,提高文化科技素质;健康保健、优生优育服务;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等。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妇女社会工作、小组妇女社会工作、构建妇女社区支持网络。

六、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分为残疾预防和残疾康复。残疾预防必须清楚致残的风险因素及主要预防措施。残疾康复包括残疾康复模式和残疾康复类型。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祛、社区工作方法。

七、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是指将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杜会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服务,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活动。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和行刑期满后的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为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直接方法和社会工作间接方法。社会工作直接方法分为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间接方法包括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研究等。

八、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工作是优抚工作和安置工作的合称。优抚社会工作指在优抚领域所开展的社会工作;安置社会工作指在退伍安置领域所开展的社会工作。

优抚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光荣院、军休所内开展的社会工作;荣军医院、荣复军人慢性病疗养院内开展的社会工作。

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协助安置对象适应新工作和新生活,发展新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协助安置对象利用和发掘自身和外界资源做好来信来访的接待工作;为安置对象提供并发掘信息资源。

优抚社会工作和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

九、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帮助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导致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在其获得物质救助的同时,得到精神方面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从而摆脱生活困境或减轻生活困难的负面影响,过上正常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领域开展:贫困救助领域;自然灾害救助领域;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社会结构调整层面上的社会工作,个人改善层面上的社会工作。自然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灾害应急救,灾后社区恢复重建,社区减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服务机构内的救助;回归主流社会阶段的服务;返家安置之后的服务。

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祛。灾害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灾害应急救助中社会工作方法、灾后社区恢复重建中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减灾中社会工作方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方法:外展服务、思想和行为矫正、教育和技能培训、跟踪回访。

十、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性任务和内容;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性任务和内容包括:提供物质性的服务,协助家庭生活有序运转;提供心理及法律援助,增强家庭的应变能力;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家庭整体素质。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包括:家庭救助、家庭生活服务、婚姻调解、家庭生活教育、城乡社区针对家庭开展的教育与培训、有关家庭的主题活动、城乡贫困家庭的救济与扶助、家庭心理辅导、家庭能力建设。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家庭治疗。

十一、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的内容: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特殊问题或特殊群体学生服务;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参与社区发展工作和开发运用社区资源。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包括全体学生的生活辅导、全体学生的学业辅导、全体学生的职业辅导。为特殊问题或特殊群体学生服务包括为厌学学生的服务、为行为问题学生的服务、为身心障碍学生的服务、为继父母家庭学生的服务、为单亲家庭学生的服务、为服刑人员家庭的学生的服务、为残疾人家庭学生的服务、为资优学生的服务、为特长生的服务、为转校学生的服务。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包括与教师及家长沟通学生问题、为学生家长提供小组辅导、为学校人员提供咨询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综台性活动及咨询服务。

十二、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是指在中国城市的区、街、居等社区范围内,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理论、知识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为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专业服务的总称。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社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等。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是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个案工作在社区层面的工作方法有居民个案访谈、家庭帮助、调节邻里纠纷、居民个案管理等。小组工作在社区层面的工作方法有社区老人群体小组工作、社区青少年小组工作、社区特殊群体小组工作等。

十三、医务社会工作

狭义的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过程所展开的社会工作服务。广义的医务社会工作不仅协助病人及其家庭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而且也往重对影响健康的社会。积极开发、利用社区与社会资源,推进医疗保健与社会福利的整台,促进对疾病的预防,保护公众健康。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包括:社会评估和干预、危机干预、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出院计划、外展服务、团队合作、慢性病及严重疾病照顾。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内容包括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职业相关服务、个案管理。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方法、小组方法、社区工作方法、三大方法整合。

初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测验

1、社会工作又可称为()A社会服务

2、社会工作是一种()C专业助人活动

3、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B专业对专业行为的价值的规定

4、社会工作专业队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之一——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是指B让个人及家庭能够承担起基本社会责任

5、“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的含义是C个人的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6、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A由于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得群体

7、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是指B社会工作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

8、下列哪一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素?A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9、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D资源争取者

10、老年人社会服务是指D用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帮助老人解决问题的服务

11、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影响人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能A影响政策

12、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是D对服务对象的研究评估

13、社会工作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指C聚焦于人与环境互动的心理问题

14、医疗社会工作是指A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的社会工作

15、矫治服务是指 C针对监狱和社区中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备考题 一 单项选择题 社会工作在社会层面的目标不包括:a帮助个人成长 2 做为西方社会主流文化的基督教文明宣扬(),成为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d 博爱 3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推动其社会福利向制度化发展的法令是:c 《伊丽莎白济贫法》 自()开始,小组工作也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研究者开始积极地从事小组工作方法的科学梳理和理论发展。b 20世纪40年代 美国早期社会工作学者里士满最早出版的专著()反映了“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心态。a 《社会诊断》 6 我国从()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c 20世纪初至20—30年代 7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c 利他主义 8 社会工作者的间接角色不包括b 服务者 社会工作者的技术知识不包括a 社会科学知识 下列关于中国社会工作历史的描述错误的是c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有专业社会工作生存的基础,与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无明显差别 二 多项选择题 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包括a 普通社会工作 b 行政性社会工作 c 专业社会工作 2 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包括a 解救危难 c 缓解困难 d 促进发展 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包括a 服务对象 b 社会工作者 c 助人活动 d 社会工作价值观 4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包括a 个案工作 b 小组工作 d 社区工作 5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a 服务提供者 b 资源争取者 c 支持者 d倡导者 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包括a 认同并遵守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 b 从事社会福利的服务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僚 c 掌握一定的社工专业方法 d 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包括a 技术能力 b 文化能力 c 持续学习能力e 心理素质 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包括a 儿童青少年服务 b 老人社会服务 c 妇女社会服务 e 社会救助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是指 b 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的扩展 d 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扩展 下列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史描述正确的是a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也推动了慈善活动的发展 b 1893年英国开设的“慈善训练”学校,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历史 c 1955年美国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协调各专业社工组织的活动 d 20世纪40年代,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 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备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思想既包含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也包含传统文化内容,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源泉。a 社会福利 2 戈登社工价值体系的内容不包括d 社工应该比一般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3 比斯台克于1967年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不包括 d 人的依赖 4 最强调个别化的社会工作方法是a 个案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持有的共同的、最基本的行为期望是 d 社会伦理 6 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特点不包括b 强调差别平等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不包括 b 自我保护 不符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标准制定原则的是c 个体本位原则和社会本位原则相接 9 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a 只适用与服务对象利益攸关的选择和决策 10 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作用不包括d 有利于提高社工待遇 二 多项选择题 《周礼》从()方面对社会福利作了比较完整的描述。a 爱幼 b 养老 d 医疗 e 安富 2 国际社工界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归纳为a 服务 b 社会公正 c 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e 能力 3 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原则a 接纳 b 尊重 c 保密 e 个别化 4一般来说,伦理分为()三个层面a 个人伦理c 专业伦理 d 社会伦理 根据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内容()。a 强调社会和谐 c 注重服务的人情味 d 重视道德建设 e 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社会工作中,常见的伦理道德难题有b 外来伦理与本土文化 c 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 d 案主权利和工作者权利 e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社会工作者在遇到伦理难题时,坚持的处理原则包括a 最小伤害原则 b 改善生活质量原则 c真诚原则e保护生命原则 8 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特征包括a 权威性 b 目的性 c 相对稳定性 d 规范性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包括a 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 b 严守服务对象的秘密 c 公平服务大众 10 以下对于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表述中,正确的包括b 当案主的行为会严重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时,社工应当打破保密原则 c 虽然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可以在书面上表述得准确无误,但是在实践中用伦理守则指导专业行为并非易事 d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无法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 e 在社会工作中处理具体案例时,可能产生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冲突的情况,此时专业价值应当高于个人价值 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备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提出“需求层次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 马斯洛 2 按需求层次论,排列在最低层次的需要是c 生理需要 3()不是判定正常与异常行为的标准。d 道德准则 家庭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a 家庭教育模式 埃里克森提出,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与发展任务是a 亲密对孤独 6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被称为 c 后习俗水平7 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是a 婴幼儿期 以下哪个不属于青少年期的主要特征与发展任务d 开始掌握书面语言 9 离家独立生活是进入()的主要标志之一。c 成年期 埃里克森认为,老年期的心理危机成功解决之后会形成的品质是b 智慧 二 多项选择题 社会性需要包括b 权力需要 c 成就需要 d 交往需要 2 以下属于人类行为特点的有a 适应性 b 多样性d可控性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主要包括a 物质技术 b 社会规范 c 精神体系 4 社会子系统包括a 家庭 c 经济 d 政治 以下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表述准确的是a 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b 人格未充分定型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c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受遗传禀赋的制约 皮亚杰所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包括 b 具体运算阶段 c 前运算期 儿童阶段主要的发展特征有a 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力日益增长 b 朋辈群体游戏成为重要的社会化环境 c 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增强 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a 自我认同陷入角色混乱 b 因不良环境影响出现行为偏差 d 对异性的好奇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而导致性罪错 进入成年阶段的主要标志包括a 开始工作并在经济上独立 c 结婚与为人父母 d 结束校园生活 对于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应该a 维护老人权益 b 促进老人实现其社会功能 c 强化老人的自我权能答案: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单项选择复习题

1、社会政策是C.政府所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2、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是指A.老年人有参与社会决策和贡献社会的权利

3、对老人的司法保护是指A.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贪污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的政治权是指B.妇女拥有与男子平等的选举与被选举权利

5、处理劳动争议的最终司法程序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争议诉讼

6、根据《劳动法》第23条的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15日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项属于社会工作社会层面的目标?()C.促进社会公正

2、以下哪项属于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B.资源争取者

3、以下哪项属于戈登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内容()C.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4、()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D.保持家庭和谐、稳定

5、()是对社会公德的高度概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A.“八荣八耻”

6、以下哪项属于阿尔德弗尔提出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B.生存需要

7、以下哪项属于人类需要类型中的社会性需要()B.成就需要

8、()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C.社会环境

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C.弗洛伊德

10、以下哪项不属于成年阶段的特点A.社会角色减少

11、()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B.汉密尔顿

12、以下哪项不属于建立关系的技巧C.自我披露

13、在社区工作方法中,重新评估社区需要和问题,对工作过程进行总结,确定未来工作方向是哪一阶段工作A.评估阶段

14、()是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进行条适合治疗的工作方法。B.危机介入模式

15、以下哪项属于按照组员参与动机组建的小组 D.志愿者小组

16、以下哪项不属于小组工作的价值观C.高度普遍化的原则

17、小组工作在功能上的特点不包括D.运用团体动力

18、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后期所承担的角色不包括B.组织者

19、哪项不属于沟通和互动技巧C.适当挑战内心

20、工作者为了避免组员将问题复杂化,需要打断他的思绪并转移其实现,将问题分解,然后一一对号入座地做出妥善处理。这时需要用到的技巧是A.严格设定界限

21、在社会督导的)类型中,被督导者被认为是学生或受教育者,在具体实务服务中,督导者负责部分工作。D.训练式督导

22、以下哪项不属于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B.激励劳动积极性的功能

23、失业人员在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交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B.12个月

24、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行的筹资标准是A.农民个人出10元,地方财政资助2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

25、《劳动法》规定,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但是每月不得超过()。B.3小时;36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的要素包括A.服务对象B.社会工作者 C.社会工作价值观D.专业助人方法E.助人活动

2、矫服务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思想教育B.心理辅导 C.行为纠正

3、以下那些属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A.技术能力C.文化能力D.心理素质 E.持续学习能力

4、社会工作包括以下哪些领域A.儿童及青少年服务B.城乡社区发展C.军队社会工作D.社会救助E.老人社会服务

5、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哪些原则A.尊重B.个别化C.接纳D.保密E.自决权和知情权

6、常见的社会工作伦理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A.情理法问题B.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C.保密问题D.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E.自觉原则和知情同意

7、在社会工作专业守则中,以下哪几项说明的是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C.恪守公司分明D.信守机构政策

8、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常用标准有以下几个B.社会规范与价值 C.个体主观体验D.统计规律E.行为适应性标准

9、整合感情纽带和行为控制两个变量,可以得出以下几种家庭教养模式A.纵容型B.疏离型D.权威型 E.专制型

10、行为治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系统脱敏B.满灌疗法C.厌恶疗法D.模仿E.放松练习

11、在接案过程中个案工作的工作重点包括A.促使又需要的求助对象称为服务对象B.了解求助对象的求助愿望 C.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D.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

12、在开展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如下角色A.使能者B.教育者C.联系人D.倡导者E.治疗者

13、在会谈中,支持性的技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B.倾听C.鼓励D.同理心E.专注

14、个案工作的介入过程包括A.接案B.会谈 C.收集资料 D.制定计划 E.签订协议

15、()是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A.互动模式 C.发展模式

16、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以下哪几方面组成B.发展心理学 C.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D.小组动力学

17、小组发展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A.准备期 B.小组初期 C.小组结束期 D.小组后期E.小组中期

18、在小组初期的最开始阶段,组员心理与行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A.以往经验的影响B.试探C.两极情感困境

19、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包括A.控制小组进程技巧B.小组会议技巧和策划小组活动的技巧C.沟通和互动技巧D.策划小组活动的技巧

20、以下哪些行为不利于小组发展B.非理性的、不适当的行为 C.演讲和讨论时避免发言 D.唠叨和抱怨

21、以下哪些属于社区的特征A.具有多方面的共同的利益 B.是一个人群 C.具有许多共同的服务D.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E.有多种共同需要

2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是 B.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C.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D.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E.推动社区居民参与

23、社区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包括()A.辅导者和教育者 B.经纪人C.倡议者 D.顾问 E.治疗者

24、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适用于如下哪些场合 A.无权威的场景

B.不受控制的场景 E.不熟悉的社会环境

25、劳动争议的处理包括以下哪几个处理程序 B.协商 C.调节 D.仲裁 E.诉讼

社区工作者考试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异地入伍的义务兵不予优待(∨)

2、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学员家属享受优待金(×)

3、义务兵因病可以评残(∨)

4、二等乙级(含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享受公费医疗(∨)

5、领取伤残保健金的伤残军人享受所在单位伤残职工相同的生活福利待遇和医疗待遇(∨)

6、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是社区自治的前提。(∨)

7、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是社区自治的关键。(×)

8、社区建设是前提,社区自治是主题,社区服务是目的。(∨)

9、民政部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1991年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个新的概念。西方叫社区发展。(∨)

10、推进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

11、救灾工作的原则是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分部门负责。(∨)

12、中小灾害一般由灾区所在街道、村委会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工作,区政府有关部门协助。(∨)

13、大灾、特大灾害由区政府直接负责救灾工作。(×)

14、五保供养是保证“三无”对象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15、五保供养是城市的集体福利事业。(×)

16、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60元。(×)

17、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能够维持城市居民在正常条件下的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平均支出水平,它表现为人们只购买绝对必需的生活资料。(∨)

18、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混合型的家庭,应将家庭在职人员的工资、奖金等收入与其他家庭成员从事农副业生产等收入一并计入收入内。(∨)

19、家庭月人均收入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混合型的家庭中,只对非农业户口人员予以保障。(∨)20、无特殊原因,不按期领取保障金超过三次的保障对象,视为自动放弃保障资格,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21、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有一方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

22、离婚后,男女双方自愿恢复夫妻关系的,必须到法院恢复登记。(×)。

23、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24、婚后生子女,子女随父姓,不能随母姓。(×)

25、夫妻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

26、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到指定的部门办理老年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办理优待证。(∨)

27、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举办人持相关材料向市民政局窗口提出申请,市民政局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准予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发给相应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28、我区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经调整为319元。(∨)

二、多项选择:

1、优抚对象包括以下哪几种人(ABCD)A、现役军人及家属

B、革命伤残军人 C、复员退伍军人

D、革命烈士和牺牲病故军人家属

2、伤残按性质分为(ABC)A、因战

B、因公

C、因病

3、优抚工作方针(ABCD)A、思想教育B、扶持生产C、群众优待D、国家抚恤

4、伤残军人乘坐交通工具有何优待(AB)A、国营火车、轮船、长途汽车优惠票价的50%B、国内民航优惠20%

5、“三属”享受定期抚恤金的条件(ABC)A、父、母、抚养人、夫、妻无劳动力和生活收入的或虽有一定生活收入,但不足以维持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的B、子女未满18周岁或虽满18周岁因读书或伤残而无生活来源C、弟、妹未满18周岁且必须是依靠军人生前供养的

6、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A、B、C、D)

A.以人为本、服务居民B.资源共享、共驻共建C.责权统一、管理有序D.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7、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23号文件精神,社区建设的项目一般有那些:(A、B、C、D、E)A.社区服务

B.社区文化

C社区卫生

D.社区治安E.社区环境

8、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有:(A、C、D)A、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求助和福利服务C、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D、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9、社区建设中理顺(ABC)个关系

A、理顺政府依法行政,政府指导社区依法自治的关系;B、理顺街道办事处依法办事和居民自治的关系; C、处理好社区组织内部关系,社区居委会和党支部、居民的关系

10、社区建设的“四自”功能包括(ABCD)A自我管理

B自我教育

C自我服务

D自我监督

E自我完善

11、兴隆台区自然灾害救济预案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B、C、D、E)。A、总则

B、灾前准备,C、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职责,D、救济,E、救灾紧急救助。

12、五保供养的对象是(A、B、C)。A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B、无劳动能力的,C、无生活来源的

13、救灾工作实施救济,分为(B、C)。B、春夏荒救济

C、冬令救济

14、五保供养的内容是(A、B、C、D、E)。A、供给粮油和燃料,B、供给服装、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钱,C、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D、及时治疗疾病,对生活不能自理者有人照料E、妥善办理丧葬事宜。

15、自然灾害分为(A、B、C)。A、中小灾

B、大灾

C、特大自然灾害

16、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原则为A、政策保障原则 B、家庭保障原则C、自我保障原则 D、优惠照顾原则,E、社会化原则

1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审批程序为A、户主申请

B、入户调查

C、张榜公布 D、审查复核 E、审核批准。

18、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确定范围为(A、B、C、D、E)。

A、各类工资、奖金、退休金、基本生活费B、各类保险金、救济金、赡养费、抚(扶)养费

C、自谋职业收入,D、大、中专院校、技校读书或学徒的其奖学金、生活津贴等收入。E、对领不到最低工资、最低离、退休费和生活费的在岗职工、离岗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和退休人员按照当地政府公布的有关标准计算其“应得收入”。

19、不应计入家庭收入的范围为(A、B、C、D、)。A、优待对象领取的优待抚恤金和城镇居民非农业户口义务兵家属优待金

B、对国家做出特殊贡献,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C、教育部门及社会为解决在校学生就学困难给予的困难补助金,D、因工负伤致残的职工及其供养亲属享受的公伤津贴、护理费、一次性抚恤金等。

20、“三无对象”的内容为(A、B、C)A、无生活来源B、无劳动能力C、无法定赡养或抚(扶)养人

21、哪些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AB)。A、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B、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C、夫妻双方不实行计划生育义务的

2.2、有哪些情形是无效婚姻(ABCD)。A重婚的B、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C、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D、未到法定婚龄的

23、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ABCDE)。A、婚姻自由 B一夫一妻 C、男女平等D、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E、计划生育

24、有(ABCDE)情形之一,调节无效的,应准予离婚。A、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B、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C、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D、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E、其他导致感情破裂的。

25、有(ABCD)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财产。A、一方的婚前财产 B、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C、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一方的财产D、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26、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ABCD)A坚持依法管理B、坚持统一登记管理C、坚持双重负责、分散管理D、坚持稳步发展,提高内在质量和素质

27、(ABC)是非法民间组织A、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的B、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C、被撤销登记后继续以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

28、民间组织应享有的合法权益(ABCDE)A、财产权

B、名称权和名誉权

C、知识产权D、减免税权 E、诉讼请求权

三、单项选择:

1、我国的优抚工作制度是A、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

2、什么是在乡老复员军人A、1954年10月31日前入伍的,复员后国家未安置过工作的

3、现役军人死亡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A烈士40个月工资、牺牲军人20个月工资、病故军人10个月工资

4、革命伤残人员户口迁移如何抚恤A、户口迁出地民政部门发给当年的伤残抚恤保健金,户口迁入地的民政部门凭伤残证件和转移手续。从第二年起按规定予以抚恤

5、现行农村义务兵优待金标准A、不低于上当地农村农民纯收入的70%

6、什么样的义务兵不能领取优待安置证(A)A、非农业户口占用农村指标入伍或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青年

7、抚恤分为B、一次性抚恤和定期抚恤

8、哪些现役军人可评定病残C义务兵

9、军功奖励分为A、嘉奖、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荣誉称号 10哪些优抚对象可享受护理费A、分散供养的特、一等伤残军人

11、根据《居委会组织法》,政府及其派出机关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是:B.指导与被指导

12、社区居委会的设立、撤销和规模调整,可由哪个部门决定:B、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

13、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是:C、一般是指经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14、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D、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16、社区建设的核心A、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管理。

17、社区建设的宗旨是A、为人民服务

18、社区建设重点解决好(A)的关系和衔接问题。A、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民主自治

19、百岁以上(含百岁)老人,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补贴B、100元 20、对(B)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优待证。A、70

21、救灾法律制度属于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范畴,在民政工作中属于A、社会保障类

22、接收救灾捐赠款物均属于,B、救灾专用的资金和物资,23、救灾款必须是A、专款专用

2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D、319元。

25、农村非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C、244元

26、年满18周岁以上的各类院校毕业生申报低保,给予(B)个月的择业期,择业期内不计算个人收入。B、6—12

27、退役士兵申报低保,从其退役之日起,(C)个月内不计算个人收入。C、6

28、残疾人家庭申报低保,其家中的健康人可按实际收入下浮(B)计算收入。B、10%,29、办理城市低保,须在申请人提出之日起(C)日内办结审批手续。C、30 30、被赡养人申报低保,其赡养费按照被赡养人子女家庭月人均收入减去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剩余部分的(C)除以被赡养人数计算。C、50%

31、丧失一部分劳动能力的人申报低保,其收入按(D)计算。D、50%。

32、我国管理民间组织的基本方针是A、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监督管理

33、农村老年人(B)不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B、男满60周岁以上,女满55周岁以上

34、婚姻法规定,结婚登记的年龄是B、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35、夫妻有互相(C)的义务。C、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36、父母对子女有(A)的义务。A、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37、非婚生子女享有与(B)同等的权利。B、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38、我国新婚姻法是(C)开始实行的.C、2001年4月28日

39、婚后生子女可以随(A)姓。A、婚后生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40、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B)提出离婚诉讼。B、人民法院。

41、离婚时、原为夫妇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B)偿还。B、共同偿还

社会考试 篇6

推行英语考试社会化,它所带来的最大效应就是有了这个社会化的支撑,有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命题放权,考试市场化效应就能逐渐得到凸显。社会化的评价机构,要想让自己的评价和考试,得到更多高校和学生的认同,就不得不在科学化、专业化、注重实践努力、注重创造潜质等指标方面,积极探索和体现,让“高考指挥棒”发挥更科学、准确的指挥效应,提升评价质量。

當然,那些命题不够科学,仍然注重题海战术的中介考试机构就会受到市场淘汰。这种市场化竞争形成了良性循环,受到了严厉和规范的监督,建立在社会化评价基础上的社会实践评价、综合能力评价、创造能力等的评价,就能得到积极落实。高考所应该发挥的“良性指挥棒”效应,就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考试社会化早就是一种国际化成熟做法了,这些独立中介机构荟萃了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考试、命题、评价、招生的研究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和招生的高效、有序、公平、公正。比如以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为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教育测试和评估组织。它成功开发了很多标准化考试,包括托福、托业、GRE以及Praxis等在内的国际考试。SAT(类似美国高考)考试也是由他们组织的。还有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等。

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金芳所言:“为理顺高考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有必要探索高考社会化的思路和途径。当下我国高考的组织基础、监督措施、技术手段及以往经验等也为其社会化提供了支撑。”所以,我们应该对刚刚起步的英语考试社会化给予热情支持。

社会考试 篇7

一、社会助学在我国自学考试中的角色分析

社会助学为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教学辅助活动, 如通过面授、录像视频和电视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帮助考生进行课堂辅导、教学答疑和信息咨询等教育活动的相关事项, 为自考生顺利地通过自学考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自学考试的自身特点与性质决定了社会助学角色的特殊性, 关于社会助学在我国自学考试中的角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社会助学的出现是由自学考试的自身特点和性质决定的

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和考试制度, 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与相应的教育要素和教育过程, 而社会助学就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了。社会助学为自学考试提供了必要的教育要素和相对完整的教育过程, 保证了自学考试的顺利开展。

2. 社会助学有效地弥补了自学考试中的缺陷和不足

自学考试虽然为人们进行各个领域的再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机会, 但从其性质和特点来看, 自学考试也存在着自身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学考试实施“宽进严出”的教学管理形式

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选择自己喜欢或需要学习的专业和领域, 而他们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条件在于顺利地通过自学考试。这种方式的教学会让许多自考生忽略了教育和学习的过程, 他们更多地关注在通过考试的方式和手段上, 在学习中也缺乏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不利于自身情感和品格的培养, 对自学考试的学习质量也产生了影响。

(2) 自学考试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以考促学形式

自学考试采用以考试为标准来检验自考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水平, 这就决定了许多考试都把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 因此, 在学习中他们往往或忽略了学习的主要过程, 从而导致自学考试沦为短视和功利的教育。

(3) 学生自学是自学考试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的, 人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而自由选择专业来参加自学考试, 他们在考试之前需要通过自学去为考试做准备, 而这种自学的方式大多是依靠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来完成的, 从而使得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发展难以实现。

(4) 自学考试的主要教育对象为成人

自学考试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参加考试的形式为那些失去学校教育的成年人群提供学习平台。从以方面来说, 这种考试为那些身体残疾或家庭贫困等各种类型的特殊人群提供了接受学习的良好机会, 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民主和公平, 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有有重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 由于许多成人自考生是传统教育学习的失败者, 他们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上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同时因为大多数成人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或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而学习的, 他们学习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而如果单靠成人的自学是无法完成这一学习目的的。

自学考试的这些缺点与不足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常常存在于自学考试的发展过程中, 而社会助学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弥补自我考试本身存在的这些不足, 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助学在我国自学考试中的价值分析

社会助学弥补了自学考试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为自学考试的完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社会助学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自学考生的综合素质, 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助学的功能主要有教育、宣传、信息反馈和服务等, 为自考生的自学考试提供了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对于我国自学考试的发展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1. 社会助学充分地体现了我国自学考试开放性的教育属性

教育作为一种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服务的教学过程, 其实施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人们拥有健康的人格和体魄, 让人们在不断的掌握知识文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从而实现人们健康幸福生活的目的。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实现了自我知识、能力、人格、观念的发展与转变, 促进了自身素养的完善与不断发展。

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即是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自学考试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它同样要求自考生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 这就需要他们在相应的教育过程中去进行学习, 助学考试的出现为自考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了学习教育的过程, 使自学考试的目的更容易的实现。社会助学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教育活动, 它更好地呈现了教育者、自考生与教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其表现在社会助学机构派出教育者对自考生进行指导学习,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社会助学在为自考生提供的全方位教育服务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和道德修养的综合提高, 是一种注重教育过程的活动形式, 充分体现了自学考试开放性的教育属性。

2. 社会助学为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自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身的内化活动, 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掌握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成年人在学习中常常采用的是情境学习、自主学习、问题定向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的学习来促进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 最终促使学习目的的实现。成年人的自我导向式学习不同于完全形式的自学过程, 他们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的管理、设计、调节和监控, 并在自我判断和评价的实现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同时在自考生的学习发展达到一定的阶段后, 他们又会对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形成新的认识, 从而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而如果没有社会助学机构提供的学习平台, 自考生在遇到困难时便没有条件向其他人请教, 更没有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这样就会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相应的影响, 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社会助学的出现为自考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为他们营造出了更加良好的的学习氛围, 为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3. 社会助学有效地加强了自考生与外界社会环境的互动交流

人作为社会化的人, 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自存在, 学习的过程也是与他们加强联系的过程。社会助学就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为自考生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的重要社会机构, 它加强了考生与外界社会环境的互动交流, 促进了他们社会化属性的实现。自考生学习的过程即是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他们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相互的互动与交流, 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建构和自我认知水平的超越, 促进自身的更全面发展。学习作为一种对话的过程, 自考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对话互动, 这样在知识的掌握和个人能力的提高中,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实现自学考试的真正目的。

小结

社会助学作为自学考试的重要辅助性教学, 在自学考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彰显了自学考试的性质和特征, 还有效地弥补了自学考试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为自学考试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影响和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参加自学考试来进行各方面的学习, 社会助学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就凸显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社会助学不仅能够为自学考试的考生提供更多形式的学习方式, 还加强了考生与外界社会的互动交流,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提供了保障, 从而也更好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成松, 翟梅伶.我国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 (6) .

[2]李盛聪, 焦冰清.我国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角色与价值研究[J].成人教育.2010 (2) .

社会考试 篇8

关键词:校园考试环境,大型社会考试,考生心理,环境感知

现代大学不同于旧时“私塾”,其作用不再限于传统的教书育人,师生在学校中学习生活,校园环境更是潜移默化地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高校招生人数增加,为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求,许多高校进行了校园新建与改造。而这些高校校园的建设很大一部分仅仅为盖楼种树,严重忽略了对环境品质的关注以及人性的关怀。中国是考试的发祥地,考试不仅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更是中国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决定了社会上优秀人才的选拔, 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1]。 一些高校除了承担学生平时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之外,还承办国家公务员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其它大型社会考试。 近年来,参与这类考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此类社会考试关系到人的未来发展,因此考生十分重视自己的成绩。考试成绩受很多因素影响,如考生的复习程度和心理素质等,作为客观因素,考试环境也是影响考生发挥的重要因子。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能让考生在一个陌生环境中快速感到适应,从而发挥自己的真实能力,获得理想成绩。目前我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考试环境的探讨甚少,然而该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有助于考生稳定情绪,从而正常发挥考试水平;对学校来说,考试环境的优劣可以体现一个学校处理具体事务的水平,优美的环境还能展现学校和谐风貌;对社会来说,关注考试环境有助于体现考试的严肃性,促进社会教育事业。

本文基于大型社会考试的背景,首先通过资料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并总结可能影响考生考试状态的因素和理想的校园室外环境。并以南京林业大学现有规划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 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对校园室外环境提出要求,并进行合理优化,旨在营造人性化的高校校园环境。

1考试环境感知的方式与影响因素

人通过感官,即眼、耳、鼻、舌、身等,对外界环境产生感知,并综合各类感觉形成人对环境的总体印象。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心理差异客观存在, 但总体上具有共性。从设计角度来说,应从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出发,根据长期在环境中实践得出的认识,对所处的环境提出多方面要求,从而为人类再认识与改造环境提供依据[2]。

1.1视觉

人类通常有75% ~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90%的行为是由视觉引起的。建筑以“形”“光”“色”具体地反映建筑的质感、色感、形象和空间感,表现建筑的尺度比例、明暗轮廓、差异对比、统一协调等[3],并通过视觉被人所观察和感受到。如果将“形”“光”“色”三者放到景观中讨论,那么可以将“形”理解为造型,“光”为光环境, “色”为色彩和材质。

1.1.1造型大学校园应营造优美的自然风景, 充满人文气息。环境中过多的异形造型,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或使人感到局促压抑,引起人的心理紧张。因此在对校园景观元素进行造型设计时,应围绕着具有校园特色的场所精神展开,多采用轻松自然的造型方式,以烘托校园环境特质,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1.2光景观中光的运用可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而大型社会考试往往在白天进行,因此景观设计中人造光的应用并不多。在自然光环境的营造中,建筑和植物的布局应该考虑到光照量,过于密集的建筑和植物会使到达地面的光照不足,环境阴郁,过于稀疏则夏季骄阳当头,冬季寒风瑟瑟,让人感到不适。此外,在硬质景观材 料使用上,要控制使用不锈钢、玻璃等易产生光污染的材质,过多眩光会让人心生烦躁。

1.1.3色彩色彩是创造环境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校园景观中的造景元素主要分为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自然元素包含了自然色和半自然色,如天空、水体、植物等自然界物体的色彩,以及石材、木材和金属材料等经过加工却未改变性质的物体所反映的色彩。人们热爱大自然,对自然色有天生的好感。而人工元素则反映了经过加工,在自然界中不直接存在的材料色彩,为景观色彩的营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4]。

由于南京林业大学以林科为特色,校园植被茂密,以浓密的绿色为主色调,建筑也多以灰白色、米黄色为主。因此在广场家具、公共艺术品和一些临时性景观的设计上,可以使用暖色系色彩作为辅助色进行补充,可避免考生因校园色彩过于清冷而产生消极影响。

1.2听觉

噪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环境“四害”之一。每一丝进入耳朵的声音,无论是美妙的乐曲, 还是尖锐的噪音,都会激发人心中的潜意识,对心理产生影响。校园噪声主要有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附近还可能存在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这些高分贝的噪声会严重干扰考试。除了高分贝噪声,还有一些包含信息量的噪声也让人难以忽视。 由于人的格式塔心理,总想捕捉信息中全部内容, 因此一些歌曲、广播以及来自远处的人声迫使人去倾听[3],这种噪声对人影响也不容小觑。

根据我国2008年发布的 《声环境质 量标准》(GB3096-2008),学校属于1类声环境 功能区,需要保持安静。噪声级为30~40分贝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造成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发生事故。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5]。而考试时,考生精神相当集中,稍微一点声音干扰便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在校园和交通干道之间应布置乔灌草组合搭配的植物隔离带,以阻挡来自外界的噪声和灰尘,营造校园清幽雅致的环境。如雪松、广玉兰、樟树等乔木,圆柏球、夹竹桃、法国冬青等灌木,马蹄金、麦冬、狗牙根等地被植物都是降噪群落配置的优良材料[6]。由于南京市地铁三号线以及南京林业大学教八楼的建设产生大量噪声,因此在考试日应临时暂停周边施工。除此之外,考场附近区域还应限制机动车通行速度,禁止校园内车辆鸣笛。

1.3嗅觉

在人对环境所有感官体验中,嗅觉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环境中散发的臭味,以及过于浓烈的香味均会使人产生不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干扰考生正常发挥。在校园植物配置中,除了一些高大的行道树和美丽的观花观果类植物,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如香花植物丁香、含笑、桂花,香草植物迷迭香、薰衣草等。轻柔的香味沁人心脾,有利于调节身心,令人精神倍感清爽,舒缓考生 沮丧和焦 虑的心情,增强学习 效率[7]。

1.4其它感觉

除了视觉、听觉、嗅觉,人还能通过触觉、动觉、味觉等方式获取环境信息。在环境中任何不佳的体验感受或多或少会引起人的困扰,人对环境的整体评价就会减分。因此,在高校大型社会考试环境 设计中,应该综合 多方面的 因素加以 考虑。

2考生对环境需求分析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向在南京林业大学参加社会考试的考生发放1 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440份,包括359名学生,1 081名社会人员,分别来自于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其中男性考 生827名 (57.43%),女性考生613名(42.57%)。问卷中包含了客观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两类。

在“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否对正常发挥考试水平有所帮助”的客观选择题中,若将问题中的“十分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选择项合并,“不太有帮助”和“完全没帮助”选择项合并,调查统计显示,66.94%的受访者赞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考生正常发挥考试水平,23.33%的受访者认为良好的校园 环境对考 试的帮助 感到一般,只有9.51%的受访者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考试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自己参与考试有较大的帮助。

在主观问题“可能影响考试的因素”调查统计中显示,58.3%的受访者回答噪音问题会对考试产生严重干扰,紧随其后的因素便是车辆乱行和空间混乱拥挤,分别占所 有受访者 人数25% 和21.32%。除此之外,张贴过多与考试有关的标语以及广告信息,也会对考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在主观问题“如何改善校园考试环境”的调查统计中显示,75.28%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拥有提供座椅的安静休息空间,62.57%的受访者认为明确的导向标识能帮助他们更顺利的找到目的地。调查中,有较多本校学生指出曾在学校多次为别人指路,因此得出南京林业大学校园环境中导向牌设置数量过少。另外,还有50.90%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内应该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可帮助自己缓解考前紧张。

综合受访者的回答,可以看出考生更倾向于没有噪音、人车秩序井然的考试环境,校园环境整洁明亮,安静清新而富有自然气息,并且在抵达学校后能够根据指示牌指引快速到达考场所在位置,结束考试后顺利地找到用餐和休息地点。除此之外,健全的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也是构成良好校园考试环境的软因素。

3南京林业大学考试环境规划设计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 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校区占地83.8hm2,是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校园历史悠久,环境幽静,鸟语花香,自然风光是校园中最美的风景。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学校面积较大,但是校园内建筑集中,车辆和行人众多,一到大型考试日就会发生人车拥堵情况。此外,校园附近的地铁和大楼建设会产生大量噪音。因此,根据考生对考试环境的需求,对南京林业大学考试环境的规划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

3.1交通规划

由于校内师生人数较多,周围交通便捷,居民区集中,因此校园平时人口密度和车流量都比较高(见图1)。在大型社会考试和新生入学报道期间,因为有不少家长前来接送,校园主要道路经常发生堵塞情况。高车流量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 还会产生大量噪声。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噪音为影响考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交通噪声就是校园主要噪声来源之一。南京林业大学目前作为大型社会考试考点的教学楼主要有教五楼 和教学主楼,正在建设中的教八楼,预计在建成后也会兼作考点使用,因此交通限行区域主要在这三栋教学楼之间。在考试日,除了临时暂停考场周围的大型施工作业以外,还应在限行区域边界放置路锥和隔离墩,以限制考场附近的机动车通行,并严禁校园内车辆鸣笛(见图2)。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考场周围的噪声分贝,还能保证考试前和考试结束时考场周围交通通畅。

3.2导向系统设计

对一个初来乍到的社会考生来说,一个良好清晰的导向系统可以帮助其快速到达目的地,从心理上则可抚慰不安焦躁的心情,因为陌生的校园环境让人难以分辨方向,第一次到新学校考试的考生更是如此。虽然问路也是一种快速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但在学校生活多年的人遇到被问路的情况时,有时候光用语言表达依旧不能解释清楚,即使他知道该怎么走[8]。因此,校园中完善的导向系统对不熟悉新环境的考生是必不可少的, 而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明显缺乏导向牌,对校园不熟悉的考生不得不自己寻找或询问路线。

该校园导向系统设计紧紧抓住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文化特性,不仅让本校师生产生亲切感,还向校外人员展示了学校独特的人文内涵。原木和拉丝不锈钢肌理的结合,使指示牌从环境中突出而又不显得生硬,自然的设计风格也与校园整体环境较为符合。不同等级的导向系统依据校园区域特点和人流状况分布,从而建立一个完整而合理的校园导向体系(见图3)。一级指示标识放置于校园的各个入口,让考生一进校园就可以对学校有初步了解(见图4),二级指示标识放置于校园多个主要路口,标识清晰的指示了校园几座主要大楼的方向(见图5),并与直接绘于地面的三级指示标识配合(见图6),用最直观、明确的方式引导考生快速到达目的地[9]。

3.3休憩区域设计

由于考试时间紧张,可供考生休息的时间少而宝贵,而考生在连续考试的过程中往往在体力和精神上均较为疲惫,因此考点附近设置方便的休息点是符合考生需要的。人的休息姿势可分为坐、躺和倚靠,而教学楼门前为学生平时上下课的必经点,是重要的人群集散处。在空间有限的区域不宜有过多障碍物,因此设置过多的广场家具供人躺和坐均是不合适的。考虑到以上问题,休憩区域的广场家具设计采用了倚靠式的休息方式,在教学楼前布置一些造型简洁的橘色柱形靠柱,既不打破教学场地前原有的秩序感,阻碍人群的集散,还能为考生和在校师生提供休息交流场所,为校园增加亮点(见图7)。晚上,靠柱还能发出柔和的橘色灯光,点亮原本夜间照明不够丰富的校园,增加夜间感染力(见图8)。

4结论

社会化考试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9

《新京报》在2013年12月报道了教育部高考英语改革的总体方案, 确定英语仍是高校招生选拔的重要学科, 但英语考试不放在统一的高考中举行, 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 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李成伟2014) 。此消息一出, 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广大的反响。从改革的角度来看, 英语社会化考试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符合当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人才选择机制, 也有利于“公平、公正、公开”为基本准则而产生的选拔人才的形式 (刘海峰2014) 。社会化考试具有权威、公平、开放以及灵活等特点, 在英语社会化考试上成功的例子就国内有PETS和CET等, 国外则有雅思、托福等。但是, 英语高考的社会化同上述考试有些不同, 它不仅与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还与广大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相关, 高考的指挥棒仍然指挥着英语教师的教学, 教师中也就产生了诸如这些疑问:“一年学生可以考几次?”“对学生是如何考核, 是采用百分制还是等级制?”“在高校录取依据中, 若是百分制的计分, 又是多少分计入高考总分?”“英语退出高考, 如何考核英语教师的业绩?”等。尽管存在政策解读的一些误解或偏见, 但可以肯定的是, 对“一考定终身”的英语高考是一定要实施改革 (程晓堂2014) , 并以“高考社会化”来最终实现教师教与学生考的分离开来,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因此, 本文对目前英语教育中存在的误解和偏见进行一次剖析, 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存在的误解和偏见

从高考几十年的历程来说, 不管是针对如何实施英语教育的讨论, 还是如何进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所有这些英语教育的摸索与研究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次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出台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针对本次英语高考改革所实行的“高考社会化”, 围绕“英语一年多考”“降低英语中、高考分值”等政策的讨论使英语教育教学又一次成为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 甚至在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英语要退出高考”“英语不再是高考必考”等错误的言论和思想, 更甚者这种思想在一些初、高中英语教师心里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对当前的英语教学前途感觉很迷茫, 无所适从, 社会上的争议也已经引起了英语教育界专家与学者的极大关注甚至担忧 (马爽2014) 。目前, 对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社会上普遍存在有以下的几个误区:

1.“英语退、英语减”之误解

高考英语改革前, 由于在英语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大, 所以不论是教师、学生, 还是家长对英语的热情都非常高涨, 全民都学英语。此次高考改革, 例如北京就将英语从150分降至100分, 山东高考英语也将取消英语听力, 于是一部分英语教师就简单地将英语分数减少或听力的取消等同于要淡化英语学习, 削弱英语的重要性, 这种想法当然是有点过于简单。在国际化大发展的当今社会, 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英语不再等于西方语言或西方文化, 它已成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虽然在高考招生改革中英语所占比重是有所减少, 但这并不代表外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就会减少, 学生也就可以少学英语、不学英语了, 这与当前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明显是矛盾的。家长和考生也不能因为高考总分中英语分值的下降而轻视英语学习,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与世界交往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英语在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中的作用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2.“英语退、语文进”之误解

有一种说法, 认为眼下中国的学生国学素养低下, 语言功底差, 与过度重视英语有关, 英语应该退下来而把语文提上去。多年以来, 英语学习势头大大强过国语, 这也让很多国人感到烦恼、甚至痛苦。其实这种将国人母语弱化简单归罪于英语的观点是错误的, 当今之所以中国人母语水准下滑,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人在信息时代的“浅阅读”“少阅读”所引起的。由于阅读形式上的“快餐化”, 使得学生的汉字书写生疏, 表达词不达意;同时, 小说诗歌被冷落, 电影视听文化的兴起, 也对国人的阅读、书写影响很大, 所有这些才共同导致母语水准的下降, 而非学英语之过。就是退一步来说, 即便学生真的不用再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 节省下的时间也不一定就会分配来学语文。学生们之所以在语文上分配时间较少, 因为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这毕竟是自己的母语、成天都处在汉语言的环境中, 听、说、读都比较熟练, 所以他们也就认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还是有的, 语文还是可以驾驭的。并且除了英语之外, 数理化都有太多需要仔细研习和大量做题的要求, 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 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大把时间放在语文学习上。由此看来, 这种纯粹从时间上来衡量语文与英语的轻重的观点也还是有些偏颇的。当今是一个世界文化在交流的时代, 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就需要一大批英语人才, 让世界理解什么是汉文化、什么是中华文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功, 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译者, 是他们将小说中浓重的山东方言, 翻译成了英语, 让世界知道了莫言, 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粹。

3.“英语退、负担轻”之误解

一直以来, 为了能在中考、高考成绩中考出好成绩, 不受英语单科影响而被拉开档次, 学生们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投入的精力是相当大, 从而其负担也大。很多人都抱怨说“中国人花三十多年时间学的不过是聋哑英语, 意义究竟何在?”, 都认为这持续几十年的“英语热”背后对学习时间、教育资源以及资金的严重浪费, 认为此次考试改革把英语不再放入统一高考中进行, 是高考改革的进步, 更是对学生的减负, 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语文等其他主科的学习上。即便是英语退出统一高考,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考英语。今后, 英语改为社会考试, 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 学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 成绩和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样分等级, 全国都如此, 并且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也会增加, 学什么就考什么。高考招生时,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会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 若高校对考生的英语提出较高的等级要求, 达不到高校规定的等级, 考生就会与此高校无缘;另外, 英语退出统一高考后, 语文数学考试的压力加大了, 对学生来说, 负担此时只不过是一次转移。再说, 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 是国与国交流接触的重要媒介, 国际交往中少不了英语的重要作用, 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它不像科技或其他研究等领域, 是无法直接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起步的!恰如婴儿长大过程中母语的学习一样, 每个孩子都要从最简单的字词一点点学起,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 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永远无法省略。所以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 就说英语退出高考是给学生减负尚是为时过早。由此可以看出, 英语退出统一高考, 只是说是学生学习减负的开始, 但是后面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积极应对、努力创新

自从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披露以来, 社会各界尤其是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对于今后的英语考试走向都非常关注, 都在探讨和思考未来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和功能定位, 其中包括诸如:英语教育对于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究竟发挥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这场改革中应对等。但可以肯定的是, 不管高考改革的最后是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分值, 还是改变题型降低难度, 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肯定是将面临挑战。在社会化考试改革的推进中, 英语教师不能迷失在改革的浪潮中, 仍应当以高质量、高水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己任,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正确对待考试改革, 避免陷入认识误区

正如前面所说, 在这场高考英语改革当中, 仅仅是把英语考试实行社会化, 发挥社会机构的积极作用, 这并没有撼动英语的重要地位, 而仅是让英语回归其本然之态。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对今后英语教育应在提高操作性与应用性上多下功夫, 因为对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其最终目的恰是为了获得语言交际能力, 从而了解别国的文化、科技等。也可以这么讲, 高考改革之英语科目的调整, 并不是弱化英语, 而是使英语学科更符合其应用性的本质。英语总分的减少或考试类型的改变, 这只是英语科目在考试体系中的变化, 如把这种变化简单理解为弱化英语语言的重要性是错误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实行英语高考的社会化考试, 其目的也就是为了改变学生英语学习死记硬背, 时间长、效率低的现状 (刘京京2014) 。同时, 由于英语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平衡性, 学生的英语成绩稳定性较强, 也适合于一年多考 (姚凡2013) , 所以此次改革把英语作为社会化考试的首选。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 自己首先就应该要正确对待改革, 要竭力匡正可能出现的思想误区, 从而保证英语改革的顺利实施。

2. 遵循社会化考试导向, 顺应英语教学变革

英语社会化考试改革必定影响到老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努力在社会化考试的引导下, 将“重考试、轻技能”的错误倾向转向为“重视英语交际能力, 加强对异域文化理解”的教学理念 (杨银付2014) ;对于学生而言, 则是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严防“懒惰”“烦躁”情绪的产生与“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现象的发生。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英语是需要不断学习、实践与锻炼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换而言之, 就是要让学生从“应试”转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其次, 为适应社会化考试的一年多考, 需要设置灵活的英语学习制度。语言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而是一个长期坚持与努力的过程, 那么, 学校与老师就应当设置合理的课程学习机制, 譬如采取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设置机制, 学生可以通过对英语课程的选修, 从而避免英语语言学习的中断。第三, 老师应当设置弹性的教学计划。由于在实施社会考试后, 学生考试时间可能不尽相同, 另外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就会各不相同, 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来设置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的要求。最后, 教师应当尽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来激励学生,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要多给予肯定,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增强信心, 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英语学习兴趣。总之, 要保障社会化考试的顺利进行, 顺应英语教学改革, 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的目的, 那就要需要在观念与教学行为上不断革新, 在改革中摸索,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局面。

三、结语

作为一个高考考试方式的全新探索, 英语考试社会化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社会也寄予了极大希望。尽管当前还存在着许多挑战甚至是未知, 但作为工作在前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 就绝不能因此畏手畏脚, 一定要有坚定的教育教学改革信念, 消除对高考社会化改革的迷茫, 改变思想观念, 坚持以社会化考试为导向, 努力实现英语教学变革, 在教学中改革, 在改革中前进, 从而推动英语高考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程晓堂.2014.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5) :58-64.

李成伟.2014.英语高考社会化利弊谈[J].考试周刊, (10) :4-5.

刘海峰.2014.高考改革的新阶段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5) :14-16.

刘京京.2014.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的可行性及实施策略———基于SWOT视角的分析[J].教育学刊, (7) :10-14.

马爽.2014.谈英语淡出高考和融入社会化考试[EB/OL]http://edu.gmw.cn/2014-05/22/content_11390947.htm.2014年5月22日.

杨银付.2014.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 (1) :4-19.

社会考试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区、惠济区五个区, 每区两所初中共10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考试政策法规、中招体育考试相关文章, 对中招体育考试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在每所样本学校中发放学生、学生家长问卷各100份, 教师问卷8份。学生问卷共发放1000份, 回收985份, 回收率为98.5%, 有效问卷976份, 有效率为99.1%;学生家长问卷共发放1000份, 回收823份, 回收率82.3%, 有效问卷802份, 有效率为97.45%;教师问卷三共发放80份, 回收78份, 回收率97.5%, 有效问卷78份, 有效率为100%。

(3) 专家访谈法。对被调查学校主管体育工作的部分领导进行访谈, 了解体育课开展、场地器械、体育教师待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中招体育考试等问题。

(4) 数据统计法。将回收数据输入计算机, 运用SPSS17.0对数据整理和分析, 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调查与分析

1. 中招体育考试端正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1], 改善了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1) 随着中招体育考试试点改革工作的广泛宣传和深入开展, 特别是体育成绩能够加入到中招考试总成绩的制度规定, 几乎全部样本学校的领导都提升了对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的支持力度。50分对于考生来说在升学的关键时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各学校都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特别加以重视, 尤其在中招体育考试前夕, 各学校都由体育教师组织考生加强各种体育考试科目的运动训练, 希望考生在参加考试时不丢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现在极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 并能亲自监督学生和教师参加锻炼并积极上课。与之前很长时期学校体育工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常遭受冷遇形成较大反差。

(2) 学校加大了对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表2表3说明郑州市各学校用于改善学校体育器材的经费大幅度上升, 有些学校还建立了标准化考试场地, 购置了中招体育考试专用的测试仪器等现代化体育测试设备。

综合来看, 自从2008年郑州市成为教育部全国中招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城市以来, 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校长多了, 学校体育工作由过去的“只喊不抓”到现在的“真抓实干”有了本质上的积极转变。根据调查, 学校都能够按体育教学大纲开足体育课, 早操和课外活动开展情况良好, 个别学校对体育课和课

外活动开展在质量上还有较高要求。

2. 中招体育考试增强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授课水平

(1) 体育课程在过去被称为“小三门”, 体育课程不被重视的现象十分普遍[2], 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相应承认, 曾大大挫伤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表4可以看出, 自从中招体育考试成绩加入升学总成绩、并且分值大幅度提高以后, 中学体育教师从内心深受鼓舞, 增强了他们从事体育教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 从表5可知, 在新形势下, 多数体育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授课水平, 只有少数体育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提高科研水平和授课水平的重要性。

3. 中招体育考试使学生体质得到提高但难言更加喜爱体育课

(1) 学生体质得到提高。随着中招体育考试的开展, 多数学生都将考试压力转变为健身动力, 其锻炼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 自觉地形成了健身习惯。从表6知:七成左右学生感到体质得到增强, 只有三成学生感到体质没有变化。

(2) 升学考试压力增加, 学生难言更加喜爱体育课。中招体育考试体育成绩计入升学总分后, 学生的确都很重视,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到体育考试无疑又增加了一门升学考试压力。相比以前体育课开心而放松的参与心态而言, 现在一上体育课就得练习考试科目, 枯燥且累还担心考不好, 使体育课失去了往日的欢乐[3]。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不如以往, 如表7所示。

4. 中招体育考试对社会其他群体的影响

中招体育考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理解、关心和支持, 促使社会群体大量参与到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来,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体质。经调查, 在完成中招体育考试后多数家长意识到主动参与到孩子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去具有重大意义, 表示会 (积极) 参与,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则认为完成了考试任务, 就不会 (不好说) 再参与。具体情况参见表8。

三、结论与建议

中招体育考试既端正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体质, 又对学生及家长树立健康思想和提高终身体育意识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完善国家对中招体育考试的政策设计, 使考试制度更加人本化, 使考试项目设置更加合理化, 使考生更能发挥自己的体育项目优势。加大中招体育考试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人认识中招体育考试的重要意义, 争取社会的更大支持, 为中招体育考试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应将扩大体育设施建设、增加体育教学与训练经费投入, 增加学生体育课课时, 提高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体育教师应针对考试项目设计更加新颖的练习方法与训练手段, 在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练习效果、提高考试成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中招体育考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注重培养体育兴趣, 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党炳康.中招体育考试的效益及改革方向.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2]阮兆炳.中招体育考试不能废.体育师友, 2002 (3) .

社会考试 篇11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实施意见》提出,要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

社会考试 篇12

一、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型社会主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 每一个成员、家庭组织都具有多种形式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能够及时获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在学习型社会中, 学习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为全社会成员所认同, 人们对待学习已从无意到有意, 把学习作为寻求知识和探索未来的自觉行为。学习型社会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学校只是一个学习场所, 人的一生无法 区分成“教 育阶段”和 “工作阶段 ”, 强调“终身 教育”;21世纪将更加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者协调统一, 地位平等, 以大教育观在全员中开展教育;社会将根据个人需要, 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全社会在谋职过程中, 将从以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资格证书为主。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时代 , 为所有人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是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自学考试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特点的开放式教育。其办学体制和形式灵活, 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要, 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选择性需求,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毅力品质充分发挥多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渠道、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 ) 自学考试的权威性。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等多份文件,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保护了参加自学考试考生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国家考试, 实行宽进严出、教考分离, 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自学考试文凭不仅得到我国的承认, 而且得到英、美、法等40多个国家的承认, 同时自学考试的主考院校都是各省市师资力量和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优秀院校, 具有很高的社会信誉度和国际知名度。

(二 ) 自学考试的开放性。自学考试被形象地称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相比, 没有入学考试, 没有招生人数限制, 不受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区域、身体条件等限制, 只要有志于自学的人都可以参加, 是一种完全开放的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公平教育, 使每个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和个人条件选择适当的考试专业安排学习并参加考试。

(三 ) 自学考试的灵活性。体现在 :1.学习进度自行掌握自学考试实行单科成绩终结性考试, 考生自由安排考试进程自己确定报考课程, 相同课程的合格成绩在各专业可以通用考试合格成绩终生有用;2.学习方式自行选择。考生可以完全自学, 也可以接受社会助学, 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方式学习;3.学习时间自行安排。自学考试受时空的限制较少, 考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更适应各年龄、各层次、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学习需要;4.专业设置有自主性。自学考试可根据社会需求, 及时增加开考新专业, 取消开考落后的老专业,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毕业生社会适用性强。

(四 ) 自学考试的多样性。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 最具多样化特色的要数自学考试制度。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社会的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 促使高等教育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作出多样化变革, 坚持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评价标准。自学考试既可以开展学历教育考试, 又可以开展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学历教育考试可按社会需求设置开考专业, 非学历教育考试可与行业合作, 开展各种非学历证书考试。形成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 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相结合, 职前职后教育与培训相互贯通,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学习体系, 有利于逐步消除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壁垒, 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参加考试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 有的目的在于获得国家认可的本、专科学历文凭, 有的仅以获得职业技术和技能的认证为目标, 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充实自己, 度过闲暇时光。在各种高等教育形式中, 只有自学考试适应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五 ) 自学考试教育成本的低廉性。当前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不可能转变为义务教育, 人们接受高等教育还要支付相当高的费用, 而且普通高等学校的规模是有上限的。通过比较, 自考生所花费用仅相当于成人高校、普通高校等学校同层次学生所花费用的1/8或1/10。

三、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和发展

当前, 随着普通高校的连续扩招, 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等多种教育形式的迅速发展, 境外教育机构不断介入国内教育市场, 出国留学持续升温, 以及人口规模及结构变化, 等等, 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带来生源规模下降、生源结构性变化和教育资源整合难度加大等多方面挑战, 但是社会巨大的人才需求是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技进步, 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要求“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面对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保证质量、拓展服务, 使自学考试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

首先要积极调整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改革自学考试的专业和课程体系, 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 使自学考试更贴近社会和实际需要, 提高自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推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 加强对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化远程教育, 研制适合自主学习的多样化学习媒体;加强对广大自考学习者的学习指导与支持服务, 提高自考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满意度;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 大力发展非学历社会证书项目, 建立不同层次的学历文凭和非学历证书体系。

其次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多样化的人才观, 科学制定并准确把握质量标准, 坚持“教考分离”的原则, 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 全面提升自学考试管理和服务水平, 完善各项管理措施;科学制订考试计划;建设适应不同职业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题库;积极推进考务信息化和标准化考点建设, 严肃考风考纪, 确保考试安全;进一步发挥主考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学习媒体、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实践性环节考核、助学活动及学位授予等工作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各类高等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根据自学考试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采用灵活多样的助学方式,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指导和服务;规范社会助学管理, 以自主学习为主, 推动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助学, 建立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学习服务支持体系, 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搭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上一篇:中西融合下一篇:高校思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