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风险分析

2024-10-05

地质风险分析(共10篇)

地质风险分析 篇1

0引言

某隧道位于湖北鄂西利川与重庆万州交界地带,地处鄂西高台原西部边缘,线路里程DK361+255~DK371+783,全长10 528 m,洞身最大埋深670 m,全隧单面下坡,平均设计坡度14.3‰。自1999年到2004年,在对隧道进行的六次施工前期的综合地质勘察中,主要进行了遥感、野外扩大范围大面积地质测绘、专项岩溶水文地质调查,采用的主要勘察手段有物探、深孔钻探、综合测试、长期水文动态观测等。

该段隧道施工地质分级为A级,隧道穿越三叠系嘉陵江组三至四段、巴东组一段地层,物探异常体非常发育,并发育断层、岩溶、岩溶水、瓦斯、天然气、地应力和地下水侵蚀性等。并在槽谷区形成暗河,隧道可能遭遇大规模的突水突泥和涌水,一旦发生隧道与暗河连通,暗河水大量涌入隧道,不但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还会引发重大环境地质问题[1,2,3,4,5,6,7];此外隧道靠近建南气田,有运移储气的可能,必须做好天然气的监测及预防工作。

1隧道地质条件风险分析

1.1 岩溶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根据钻孔和音频电磁深层探测手段EH- 4、弹性波CT的综合反映,隧道可能遭遇的主要是沿岩层面发育的层间溶蚀裂隙以及少量的构造裂隙,隧道处在岩溶和岩溶水的垂直分带的第三充水层(即溶隙~溶孔岩溶含水层)中,在开挖过程中,上部第一、二充水层仍利用其自身的水头压力,通过隧道周边溶隙压入隧道,另外随着隧道的不断开挖排水,周边裂隙的不断疏通,涌水袭夺范围的不断扩展,会将更多的第一、二充水层的岩溶水导入隧道,使对涌水的处理难度增大。

阻水层界面(沿灰岩上盘、断层破碎带下盘)附近岩溶裂隙更为发育,导水性也更强一些,可能产生集中涌水。另外,浅层管道、溶隙和暗河构成相互联系的含水网络系统,沿断层、层间裂隙等容易形成贯通性的水力通道,并与浅层含水网络系统沟通,产生突发性的较大涌水。根据槽谷岩溶段钻孔获得的稳定地下水位,推算隧顶遭遇的涌水的极限水头压力在2.32 MPa~2.47 MPa。

1.2 暗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该隧道段暗河高程在1 302.64 m~1 300.57 m,距隧顶(标高1 079 m)高差约222 m,距目前出口平导掌子面高差约236 m,由于该区F10小型断层平面上与得胜场暗河相交,沿F10断层可能发育构造—溶蚀裂隙或溶腔,暗河水可能沿此进入隧道。预计该段隧道施工可能遭遇的正常涌水量为3.7万m3/d,最大涌水量为44.7万m3/d。

通过调查发现暗河底部影响范围内发育的层间溶蚀裂隙,会将暗河水直接导入隧道,或先汇入F11断层下盘,再通过F11断层带导入隧道,在类似上述裂隙的影响中,沿溶崩角砾岩阻水层底部的溶蚀裂隙产生的影响要大一些,可能会引起F11断层下盘较大的突水突泥。

1.3 断层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该区F9,F10断层自身规模不大,以至于EH- 4、弹性波或电磁波CT探测中没有明显的反映,只在钻孔勘查中体现较为明显, F9,F10断层与深层的其他溶蚀裂隙相比,在岩溶裂隙的发育程度和富水导水方面略强。F9,F10断层对隧道产生的影响有:

1)F9,F10断层不仅可以把自身的岩溶水导入隧道,而且可以把与之相交的其他的岩溶裂隙水导入隧道。

2)F10断层在平面位置上与暗河相交,存在把暗河水导入隧道的条件。

3)F11断层带对隧道的影响因其不同部位水文工程性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核部松软破碎带导水能力一般,但由于其围岩强度低、稳定性差,受水浸泡软化,岩土性态恶化。预测该段隧道施工可能遭遇的正常涌水量值为1.1万m3/d,最大涌水量11.4万m3/d。

4)施工中可能产生大的突泥,水力通道被疏通,继而引发大的涌水,使核部及上、下盘对周边裂隙或管道水的袭夺能力增强,使水文条件更加恶化且难以逆转。

5)上、下盘构造岩体破碎带围岩强度较高,破碎但不松软,构造裂隙发育,富水性和透水性较核部强,隧道施工面临的主要灾害是高压涌水伴随局部塌方。

1.4 隧道突水、突泥对施工的影响

隧道穿越的地层中可溶岩45%,地表岩溶强烈发育,在隧道中部发育大型暗河系统,暗河在隧道上部通过,一旦暗河水与隧道连通,发生大规模突水突泥,将严重威胁人员和机具的安全,施工风险极大。查明突水突泥位置(或地段)、规模,提出相应工程措施,指导设计和施工,把风险降至最低程度,是本隧道专项地质工作的最主要任务。

1.5 煤系地层及瓦斯气体对施工的影响

本隧道穿越含煤地层,蕴含瓦斯气体,查明煤层的位置、厚度、物理性质、工业成分、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瓦斯放散初速度等,预测隧道瓦斯严重程度及对工程的影响程度,建议技术措施,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则是本隧道专项地质工作的内容之一。主要施工风险为: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在通过煤系地层时,可能遭遇有害气体,它会毒害人的身体,甚至引起燃烧和爆炸,引起隧道塌方,延误工期。

1.6 天然气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在隧道附近发现有气田,栗子湾、张家司、核桃园、高坎子、野马槽、小青垭等多个海相上、海相下含气构造,同时还可能存在陆相浅层油气组合。主要施工风险如下:

1)由于天然气富含甲烷、硫化氢等易燃组分,达到一定浓度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严重危及人身和机具的安全;

2)硫化氢等为有毒气体,吸入人体会造成人身损害;

3)硫化氢还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对人和机具造成伤害,影响工期。

隧道穿越气田区或封闭构造圈时,可能遭遇天然气,因此,对该地区隧道进行天然气危险性评估,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采取相应工程措施,确保施工和运营的安全,是本隧道专项地质勘察研究的工作内容之一。

1.7 地温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地壳浅部的温度在一定深度后会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愈大,温度越高。同时,其他一些原因也可能导致地温异常。地温主要施工风险如下:

1)人体要正常进行劳动,需要一个气候适宜的气温环境,高温环境会引起人的生理机能障碍,危害人体健康。

2)会导致事故率增加,劳动生产率严重下降。

因此,在深埋隧道进行地温预测,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事故率,保证施工工期,是本隧道专项地质内容之一。

1.8 地应力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越岭深埋长隧道通常都存在地应力偏高的问题,高地应力对硬质岩可能发生岩爆,软质岩可能发生扩容变形等不良影响。地应力主要施工风险如下:1)破坏隧道的支护,延误工期;2)人员伤亡和机具设备的破坏,威胁施工安全,甚至摧毁整个隧道洞身。布置必要的深孔,进行孔内地应力测试,实测隧道洞身地应力状态,预测工程灾害(如岩爆、软质岩的扩容变形等)的发生和发展,为隧道设计和施工组织提供依据,避免或降低施工风险。

2隧道地质条件综合风险评价

2.1 隧道风险评价准则

本文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分为:A,B,C,D,E类,将灾害结果分为(1),(2),(3),(4),(5)五类,根据灾害发生概率和结果风险可被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

2.2 隧道风险评估

根据以上风险分析准则,本文的影响隧道的各因素风险评估如表2所示。

因为岩溶水、地下暗河和断层风险达到了4D等级,因此对该地区进行了补充勘查,根据第二次补勘的地质资料能够更准确的掌握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某些4D等级的风险同时也降到了3D等级,见表3。

3结语

本文对隧道地质条件风险进行了评估,地质风险可分为五类,对于高风险地质因素,比如岩溶水、暗河和断层通过补充勘察再次进行了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通过补勘能够明显降低高风险因素的等级,所得结果能够为隧道的评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2]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雷升祥,张守同.隧道施工中的风险预测与安全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02(4):15-19.

[4]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1):13-20.

[5]陈龙.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期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白峰青,卢兰萍,姜兴阁.地下工程的可靠性与风险决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3):237-239.

[7]高建明,杨建安.技术风险评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129-131.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防治措施

引言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类型多、频率高、地域广、损失大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来,不包括地震在内的因地质灾害而造成死亡的人数平均每年超过1000人,所带来的直接经济财产损失达数百亿元[1]。

1.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特点

1.1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地质灾害存在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而引起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形成不但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岩体类型、气候条件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与人类的工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2]。

1.2地质灾害影响特点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采空塌陷及泥石流。导致滑坡、崩塌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第一,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二,地层岩性的影响;第三,地质构造的影响;第四,地表水及降雨的影响;第五,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采空塌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指地形地貌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的采空行为。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2.1易发性分区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主要是指依照地质灾害是否容易产生而进行分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主要以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分布状况为基础,对其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根据以上原则及影响因素,从易发性方面分区可将地质灾害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及害非易发区四个区域。

2.2危险性分区

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主要是依据当地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危险性方面对地质灾害进行分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质灾害的规模、密度及频次、自然条件、地质条件、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根据以上方法及影响因素从危险性方面分区可将地质灾害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及无危险区四个区域。

3.防治措施

针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措施有很多,如避让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法律措施等,可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说以避让为主,辅以工程治理,同时加强监测,并采取一定的生物措施及法律措施。

3.1斜坡地质防治

3.1.1抗滑措施

主要包括建立挡墙及抗滑桩,同时也是针对斜坡易发生滑坡灾害区域而采取的一种常用的抗滑措施。另外,针对一些滑坡易发区或是高危险区可采取全面建立挡墙的方法以实施抗滑。

3.1.2排水措施

水是导致滑坡及崩塌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斜坡地质灾害所要采取的另一措施便是排水,排水措施包括地表排水及地下排水,地表水主要采取拦截及旁引的方法,地下水以减少空隙水压力为主,但其施工技术要求高、程序复杂,因此排水措施主要研究地表排水。

3.1.3减重与加载

减重与加载都是通过对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进行改变而起到防治的作用。减重措施主要用于滑坡后部主滑及牵引区域,注意计算滑坡推力及滑动面的推力。加载措施主要用于滑坡前部,利用填方压脚的方法加大抗滑能力。

3.2采空塌陷防治

3.2.1加强预测

针对正进行生产的煤矿特别是小煤矿,采取收集、调查、测量等方法了解其开采范围、开采强度,分析其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区域,查明其变形原因及规律,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工作。

3.2.2普及灾害培训

转变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治灾理念,将“发现和治理”转变为“预测及防止”,采取评估、规划及调查等方法,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以合理规划煤矿的开采范围及开采手段,并依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相关企业征收相应的地质环境破坏费用。

3.2.3综合治理

针对已存在破坏的区域要进行综合治理,如对房屋进行加固处理,建立排水设施、适当搬迁受影响较大的村庄、恢复植被等,同时要对该区域民众的住宅、学校、医院等进行整体规划。

3.3相关管理措施

3.3.1强化地质环境管理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建设地质灾害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地质环境管理要求及防治法规,同时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的不同制定适当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则。

3.3.2加强监督管理

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而且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灾害防治工作的进行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3.3.3增强抗灾意识

首先要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加强领导干部的抗灾意识;其次要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危险区的群众及监测人员的抗灾意识,可适当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进行培训;再次可利用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宣传、普及抗知识,以全面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4.结束语

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与自然地质作用有关,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针对地质灾害必须做到严格控制、加强预防。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但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管理,而且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灾意识,以在地质灾害产生之后能尽快实施民众转移,将损失降到最低,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规范,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雁林,郝俊卿,赵法锁.汶川地震陕西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探讨[J].灾害学.2011,26(04):35-39

[2]马剑林,陈利琼,韩军伟.长距离天然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区划[J].管道技术与设备.2011,6(01):14-16

作者简介:米春元,男,(1988.12—),就读中國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岩体结构性质与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防治。

吴刚,男,(1981.1—),现工作于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岩土工程师

吴泽,男,(1991.3—),现工作于湖南化工医药设计院,水工环助理工程师

汪辉,男,汉族,(1990.10—),就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 , 研究方向:岩体结构性质与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风险分析 篇3

1 地质灾害风险的基本概述

1) 地质灾害风险概念界定。根据以往学者研究, 对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可理解为地质灾害现象在固定的时间内可能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的损失, 具体可将其以R= H×E×V, 其中, R表示Risk, 即地质灾害风险; H表示Hazard, 即区域内一定时间内地质灾害现象可能发生的概率; E表示Ele-ment, 指地质灾害影响到的如经济活动、生命财产安全、基础设施等对象; V表示为Vulnerability, 指地质灾害风险下其影响对象的损失程度。从等式中能够推出, 地质灾害破坏程度取决于其危险性及影响对象损失程度, 同时也是地质灾害风险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对二者实际分析评价过程中也可理解其为危险性评价以及从社会经济易损性角度的评价。现阶段对二者评价分析的理论方法极多, 但实际应用模型却很少。而且在评价分析过程中, 很难以定量的形式对H, E, V等进行表示, 因此引用等级的概念进行评估。2) 地质灾害风险构成分析。地质灾害风险在构成方面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在地质灾害危险性方面又包括历史危险性以及潜在的危险性, 其中历史危险性主要指如灾害活动的频次、规模以及分布密度等周期性规律与灾害活动强度, 而潜在威胁性指如植被分布、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等能够孕育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在区域经济易损性方面包括直接易损性与间接易损性, 其中直接易损性主要指如人口分布密度与人口质量、建筑物的分布密度和抗灾能力、土地利用情况等地质灾害影响对象及抗灾能力, 而间接易损性指如区域的社会保险发展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以及防灾基础设施的能力等经济发展与抗灾的基本能力。由此推出, 在实际评估风险过程中继续考虑地质灾害的自然属性, 也需考虑到其社会经济属性[1]。

2 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中 GIS 技术的应用

2.1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中GIS的应用

GIS技术以自身智能化的特征构建集成性、专业性、综合性且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地学分析模型, 改变了传统完全依靠专家进行分析总结才可解决问题的现状。特别对形成机理不相同的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中的个体, 都可利用GIS技术管理相关信息, 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与其影响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或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统计关系, 以此为依据将灾害发生的概率与可能造成的后果做出合理的评价。以图1为例, 其为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工作的主要流程, 基于GIS技术下的数字高程分析、属性管理以及空间分析等对地质灾害风险中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降至最低程度, 解决传统分析方法中的难题[2]。

2. 2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系统中 GIS 的应用

区划模型系统主要指基于GIS技术下能够评价地质灾害危险程度或发育程度的应用系统, 是研究地质灾害区划以及政府部门制定减灾决策的主要工具, 在获取、储存与处理空间数据信息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地质灾害区划方面, GIS基础下的应用系统主要由许多个体如危险程度的预测或评价、发展趋势的预测、危险性评价等模型所组成, 利用前文所提到的等级概念获取能够反映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的预测结果。以图2为例, 其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流程图。从中可分析GIS地质灾害预测分区的主要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 并对从其中所获取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 具体植入到每个分区模型中, 这样就可将地质灾害灾情指数计算出来, 最后通过GIS形成地质灾害等级的分区图[3]。

2. 3 地质灾害区域评价预测与预警中 GIS 的应用分析

基于GIS技术下的地质灾害系统具有监测及预警的功能。在监测信息系统方面, 其主要集图像、管理、应用以及数据管理等四个系统于一体, 实现对监测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等。在预警系统方面, 其以坡体破坏外力如工程累积、雨水影响等为依据, 将区域中地质灾害的爆发做出分析, 这样便实现区域性的预警预报[4]。如图3所示为预警系统框架图。

3 以国内滑坡灾害风险为例分析

1) 分析滑坡灾害危险性。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及近年来国内滑坡灾害的发生情况可分析, 我国的滑坡灾害活动规模、活动频次等规律决定其历史危险性, 而且在分布特征上主要体现在无活动区、低密度区、中等密度区、高密度区以及特高密度区等五个等级区域。而从滑坡灾害影响因素角度, 主要受自然属性如地震烈度等级、降水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断裂构造等方面影响, 同时也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因素。在分析地质灾害历史危险性以及影响因素后, 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可形成评价区划分布图, 根据其中的信息量可推出滑坡灾害的危险性等级, 常见的等级划分主要体现在低危险性、中等危险性、高危险性以及极高危险性等四个等级。2) 从社会经济易损性角度。由前文可知, 对地质灾害风险分析评价过程中既需考虑到自然属性, 也需分析其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但相比之下, 对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分析往往具有很大的困难, 其原因在于不同地域与不同时间所产生的变化各不相同。因此实际分析过程中, 需将以往滑坡灾害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作为基础, 并对区域中人口结构或建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等分布情况与抗灾能力综合考虑, 从而形成以区域土地易损性与人口易损性为根据的等级分布图, 具体可将其划分为低易损性、中等易损性、高易损性以及极高易损性四个等级。3) 从滑坡灾害风险角度。对滑坡灾害风险进行分析时, 若从整体上计算滑坡灾害风险将无法得出合理的结果, 因此需按前文所提及的等级概念对风险进行分级。对滑坡灾害风险区划时可利用以往的数据信息以及现有的GIS技术下产生的数据信息为标准, 并通过区域滑坡灾害易损性以及危险性的等级, 具体划分为极低风险区、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以及高风险区等四个等级[5]。

4 结语

地质灾害风险分析过程中GIS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分析与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的必然手段。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对其原理进行分析, 并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及历史危害性与潜在危害性等。同时还需充分发挥GIS技术在风险分析、风险区划以及风险监测预警方面的优势, 以此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良峰, 殷坤龙, 张梁, 等.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 2010 (4) :428-433.

[2]牛全福.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1.

[3]王小丽.RS与GIS支持下的伊犁谷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 2013.

[4]黎立, 张黎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GIS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7) :72-73.

地质风险分析 篇4

关键词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贝叶斯估计;改进广义帕累托分布;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 O213.2 文献标识码 A

The MGPD Model Based on MCMC Si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Measure

OUYANG Difei1,YANG Yang1, GAN Liu2, LI Yingqiu1

(1.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 Scienc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2. School of treasury and finance,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China)

Abstract We used Bayesian estimation based on Markov Chain simulation to optimize the meliorated 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 model (MGPD), and obtained the estimation of the Value at Risk(VaR) and Conditionl Value at Risk(CVaR). The empirical study and adaptability test of the model were based on geological disasters loss data of Loudi City in Hunan Province. The conclusion shows the optimized model has not only excellent ability in describing the data, but also extensive applicability.

Key words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simulation; Bayesian estimation; meliorated 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 model; geological disaster

1 引 言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地质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过程或现象.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3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5403起,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踪、264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1.5亿元.死亡人数与上年相比,同比增加7.5%.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作为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其研究成果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其中涉及一系列与统计理论相关的方法,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及管理来刻画地质灾害风险,对政府及保险机构防范风险、稳定经营、降低破产概率就显得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风险导致索赔的统计数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因此在进行风险研究时采用传统的精算方法很难准确预测未来损失和管理风险.极值理论常用于研究随机变量,或一个随机过程的随机性质,最常见的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发生极端事件的概率.因此,在分析解决地质灾害风险等随机问题时,极值理论大有用武之地.极值统计中主要有两类模型,一类是区块极值模型(BlockMmaximum Model,简称为BMM),这种模型主要对组最大值建模.另一类是基于广义帕累托(Generalized Pareto)分布的模型(简称GPD模型),它是对观察值中所有超过某一阈值的数据建模.由于GPD模型充分利用了数据中的极值信息,因此针对地质灾害风险导致统计数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情况,采用GPD模型将更有用[1].

经 济 数 学第 32卷第2期

欧阳迪飞等:基于MCMC模拟的MGPD模型及其在地质灾害风险度量中的应用

以湖南省娄底市地质灾害为例,利用MGPD实证得到了当地的地质灾害损失的在险风险值和条件在险风险值.首先,根据QQ图和经验平均超出函数图对原始数据进行诊断并选取阈值,结果显示样本数据具有厚尾的特征;其次,选择扩展Burr XII分布对这类数据进行描述,并基于MCMC贝叶斯估计确定分布函数中的参数估计值;最后,利用所得到的分布函数检验了模型的适应性以及测算了不同置信水平下的在险风险价值损失、条件在险风险价值损失,并据此说明了研究结论和实际意义.

2 MGPD模型

2.1 扩展Burr XII分布

MGPD模型将所有超出给定充分大阀值的观测值作为观测样本,进而研究观测值的渐进分布.MGPD模型基于扩展Burr XII分布.

4 结 论

首先,MGPD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地质灾害损失数据,对尾部极值数据的捕获能力较高.其次,基于MCMC模拟的贝叶斯估计对模型的适应性具有较好地改善,能够保证一定程度下的数据波动不会对模型造成明显的干扰.其次,实证得出在99%置信水平下认为未来某一次的地质灾害在险风险损失为197.103万元,显然,为规避巨灾损失,我国势必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与预警力度.

nlc202309031229

地质灾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规避地质灾害风险,尽可能的降低地质灾害给国家、政府以及人民带来的影响是一个在很长时间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应该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避免因为相关设施的落后、反应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不必要的人员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即在灾害发生之后,如何有效、高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于国于民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10].显然,只有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才能防患于未然,我国有必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完善,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欧阳资生. 地质灾害损失分布拟合与风险度量[J]. 统计研究, 2012, 28(11): 78-83.

[2] Shao Q, Wong H, Xia J, et al. Models for extremes using the extended threeparameter Burr XII system with application to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J].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2004, 49(4): 685-702.

[3] 欧阳资生. 极值估计在金融保险中的应用[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127-129.

[4] I USTA. Different estimation methods for the parameters of the extended Burr XII distribu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2013, 40(2): 397-414.

[5] G MATTHYS, J BEIRLANT. Estimating the extreme value index and high quantiles with exponential regression models[J]. Statistica Sinica, 2003, 13(3): 853-880.

[6] 刘睿, 詹原瑞, 刘家鹏. 基于贝叶斯MCMC的POT模型——低频高损的操作风险度量[J]. 管理科学, 2007, 20(3): 76-83.

[7] 李应求, 田琴, 戴志锋. 基于鲁棒均值下半偏差模型的供电公司购电组合策略[J]. 经济数学, 2014, 31(4): 14-19.

[8] 李应求, 甘柳, 魏民. 一类多险种复合PoissonGeometric过程风险模型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0 (7): 53-55.

[9] 李应求, 刘薇, 陈文锋. 聚类分析视角下地区保险业发展差异研究—基于湖南省各地市的截面数据分析[J]. 时代金融, 2009(1):117-119.

[10]李应求, 刘朝才, 彭朝晖. 不确定条件下企业的投资规模决策[J]. 运筹学学报, 2008, 12(2): 121-128.

地质勘查项目风险管理 篇5

1 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类型

组织风险:根据本人在地质勘查施工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判断和行业特点, 组织风险主要包括组织机构模式、工作流程组织、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设计人员和监理人员的能力、项目经理管理能力、施工人员的能力和经验等因数。

经济与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情况、工程资金供应情况、合同风险、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等因数。

工程环境风险主要包括:自燃灾害、施工条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工程所在地人民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当地政府行为等因数。

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地质勘探设计、工程施工方案、物资供应情况、工程机械情况等因数。

2 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组织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地质勘查单位长期处于计划体制下, 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靠计划,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 如果忽视了这项工作无法对各类资源进行高校利用, 容易引起资源的浪费问题的严重化。

(2) 在多重任务体制之下, 将项目计划安排作为基本的研究工作。不同的岗位以及部门应该根据具体的实施项目规划内容来完成各项任务, 实现组织结构类型的多重化, 项目在不同层次间运行, 组织形式为典型的职能式, 没有有效形成现代管理体制下的矩阵式或项目式的组织形式, 注重项目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有效控制。重新构建新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内部组织结构体系, 优化上层管理者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活动的幅度, 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管理积极性。

(3) 把项目负责人作为简单的项目执行者, 仅承担技术管理的责任, 而未赋予控制项目的相应责权, 且大部分项目负责人只懂工艺而不懂得如何使用管理策略, 所以根本没有将该职位的主要职责发挥出来。还有一些人不不具备能力操作一些实用工具, 如WBS分解系统、横道图、网络图、挣得值分析法、职能分配矩阵等。这样会造成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 项目经理与项目组成员之间就会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所以管理工作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理论知识以外, 还要具备专业的相关软件的处理能力, 具备一定的专业设备的控制力, 同时, 还必须掌握谈判、沟通、人员管理、文化管理、政治敏锐及项目相关人员需求方面的“软”技术。

2.2 经济与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1) 由于目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欧债危机、能源、有色等股市不稳定, 给地质勘查需求带来一定的冲击。

(2) 地勘单位在项目投标的过程中, 为了中标而采取提高项目服务标准、降低报价以及不切实际的承诺和忽视一些合同条款。地勘单位在现阶段市场问题的影响之下, 有一些项目活动根本没有按照具体的规范标准来进行, 很多项目竞争者之间还存在大量的违法乱纪的现象,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人任何形式的手段都采取。甚至于有些人竟然通过压价, 走后门, 减少服务等方式来缩减开支, 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合同风险。

(3) 由于当前国家对信贷政策进行调整, 大部分矿山企业应规模达不到要求, 不能得到银行信贷支持, 造成用于地勘方面资金供应吃紧, 地质勘查费用回收时间增长, 回收难度加大。

(4) 未按规定制定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或制定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未执行, 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管理不到位, 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 增加地勘单位经济和信誉损失。

2.3 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

(1) 由于技术人员能力和经验不足, 从而使前期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工作质量差, 导致地质勘探设计、工程施工方案不合理, 地质勘探设计处于常变状态。

(2) 工程机械未能按照当前施工需要及时更新, 导致施工效率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工程进度缓慢, 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无法完成。

(3) 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地层垮塌、缩进、掉块、地质倾角变大、岩石硬度变大、采空区、溶洞等未知风险, 遇到以上情况可能会发生事故, 这是合同签订过程中不可预见的, 这给地勘单位造成很大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严重影响施工工期, 造成违约的发生。

3 风险比例及综合分析

3.1 风险比例

在实施一些项目的过程中, 不同类型的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与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我们只有采取检查、对比, 等措施才能提高风险在项目中发生的可能性, 以此来提高风险的概率。

在招标活动中, 最常见的几个风险类主要潜伏在经济、技术、工程、管理等环节中, 根据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状况, 我们可以看到, 最主要的经济风险类型是管理类与客观环境类。这些风险的存在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项目工程本身所需的成本, 随着风险口的不断扩大化, 还会给项目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不但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同时还会降低项目效益。

工程环境风险、技术风险起伏较大, 有时单独给项目造成一定的压力, 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类风险的比例相对较小, 但出现这种作用的概率比较大。

3.2 风险综合分析

在接受工程项目之前, 首先应该对有可能会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一个综合分析和认识, 对于它们的出现概率进行判断, 然后根据存在的风险的可能性进行成本费用的预算, 对有可能获得的效益进行估算。

综合风险概率=∑某种存在的风险概率×该种风险比值

通过这一数值对项目工程的潜在风险率进行判断。

另外, 分析不同类型的风险概率, 从中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替补性能, 计算效益与成本费用之间的比例, 依次来作为是否应该承接这一项目的主要依据。

4 风险防范措施

4.1 引入项目管理思想, 提高全员的管理意识

对于这项工作来说它不只是对一系列规章制度的简单的引入, 同时也不是对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信息软件的使用, 而是一套全新管理思想的注入, 一种崭新企业文化的打造。项目管理系统的实施需要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支持。

地质勘查项目必须实行项目经理制, 在合同签订前项目部对该项目实行风险分析, 合同签订后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策略, 编制活动方案, 从全方位入手对该项活动的进度, 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认真的分析, 以此来提高项目成本的使用效率。

4.2 循序渐进, 注重实效

不管是什么管理思想理念的使用, 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场变革, 它们的主要目标就是不断地提高项目工程管理的时效性, 推动项目工程的合理化。不过, 究竟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将总结得出的项目工程理念落实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来进行研究。

4.3 培养有成效的团队成员

在项目管理工作中, 决定工作有序性、效率性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项目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不同岗位上的负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也各不相同, 尤其是项目负责人, 他不仅仅应该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 同时要具备其他类型的相关产业的专业知识与素质。例如:决断力、领导力、交际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4.4 建立和强化项目管理机制

调整项目活动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 将主要责任明确到个人, 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提高项目经理人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同时要各个部门不同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才能提高整个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最后, 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体制。

地勘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允许范围内向委托方提供可能的优质服务。

4.5 减少风险范围, 降低风险系数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将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消除在项目开始, 控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合同的优化管理来提高规避风险的可能性, 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4.6 明确风险目标, 加强项目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风险损失

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上, 就应该对项目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勘察, 进行风险的辨识与分析。在接受项目以后, 所要面对的风险已经成为定势, 应该加强对其他风险类型的观察辨识, 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寻找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

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优胜劣汰, 资源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 也是残酷的。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避免风险,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强化风险意识, 努力开拓市场, 勇于竞争, 锐意进取, 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锤炼自己, 不断发展壮大, 以强者之势参与市场竞争, 树立地勘企业优良地勘服务品牌。

摘要:通过地质勘查行业的一些特点及当前地质勘查市场需求的现状, 对地质勘查行业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 并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地质勘查,分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7.

海外地质矿产勘查风险探析 篇6

地质勘查属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行业, 中国企业海外进行地质矿产勘查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和对资源的勘探风险。走出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 对资源的勘探风险中又新增了许多新的国际性风险因素 (王凯, 2008) 。那么, 我们通常都会遇到哪些风险, 又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确保海外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取得长远发展。近8年来,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在省局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势而出, 充分把握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机遇, 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功地实施了两个国外地质矿产勘查项目, 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又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更积累了许多涉外管理经验,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海外地质矿产勘查项目的风险应对与规避经验。毫不夸张地说, 正是有了我们对海外地勘风险的认识、分析和采取积极有效的规避措施, 才使我们在海外地质矿产勘查项目中取得很大成功。

一、海外地质矿产勘查风险因素

(一) 地缘政治风险

当前, 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北非、中东持续动荡, 有些国家政权更迭频繁, 像之前的伊拉克, 前不久的利比亚, 都给中国和中资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东道国与中国微妙的国家关系

中国一直对国际社会承诺和平发展, 但是中国的崛起让周边及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感到压力, 这些国家政府都对中资企业怀有警戒甚至排斥的现象:越南拉拢外资在南海勘探油气却拒绝中资企业进入;缅甸单方叫停密松水电站建设项目;与越南称兄道弟的老挝收紧对中资企业对矿产勘查和开发的进入。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中资企业顺利进行海外地质矿产勘查项目。

2、东道国的政策随意性

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政策随意性太大, 法律朝令夕改, 像南美部分国家、非洲这些地区尤为突出。2009年以来, 老挝政府整顿矿业市场, 冻结了探矿权、采矿权审批, 使得一大批地矿企业处于关门歇业状态, 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3、东道国政府官僚主义严重, 办事效率低

许多东道国都属于经济相对最后的国家, 政府官僚主义严重, 办事效率低下;政府政策不透明, 惩治贪腐力度不够甚至包庇纵容, 造成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腐败现象严重, 更有明目张胆向矿业企业索贿之事。在老挝面见官员所递的方便费与官员的级别成正比, 但是级别太高只能找到秘书或者助理, 还要通过预约, 这就需要花更多的金钱和时间、精力。在老挝国办一个探矿证要花很长的周期, 我们04年进去直到08年才弄到一个普查证, 这个的前提是企业要为他们国家做出贡献, 要么捐资建校, 要么修路搭桥甚至包括给各级别的官员的好处费等等, 南京某企业在首都万象修了长约13公里的高速路才申请到一个探矿权证。

4、东道国民众游行示威影响

许多国家经常发生民众示威游行活动, 大规模的民众游行示威活动严重冲击着当地的生活, 也不可避免地对在当地的外国矿业企业造成较大影响。有些示威是出于对国内政治、经济等环境的不满, 有些甚至是单方面针对中国和中资企业。越南就因为和中国的南海纠纷爆发了大规模民众游行示威反对中国, 而越南政府竟包庇纵容甚至某些官员公开支持;柬埔寨民众在首都金边万谷湖附近集会示威抗议中资企业在万谷湖周围进行的地产开发项目等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利益。

5、地质矿产勘查受到当地民众的排斥甚至暴力阻止

有些民众怀有排外和仇富心理, 再加上一些所谓环保人士的鼓动, 当地居民会聚众闹事, 阻止矿产勘查开发进行。而当地政府对当地居民闹事一般采取默认态度, 这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的影响极大, 部分项目会因此而被迫中止 (郑会俊, 2010) 。

6、罢工的影响

近几年, 有些所谓“西式民主”或者经济落后国家多次发生全国性罢工, 执政当局对此则无能为力, 使中国企业海外地质矿产勘查项目蒙受很大损失。而像老挝这样生活基本无任何压力的国家, 虽然基本没有大规模罢工现象, 但是, 一个工人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歇工, 甚至会领了工钱再歇工, 有时候只要他不愿意干了, 给再多的钱他都不给你干活, 使工作进步落后于时间安排, 最后造成损失。

(二) 勘查技术风险

固体矿产勘查在世界各国都属于基础产业, 勘查体制方面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两种, 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且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 各国都有自己的勘查技术标准, 而各个部门的职能关系又不同于国内 (王永生, 2005) 。以下为中资企业海外地质矿产勘查可能遇到的技术风险。

1、基础地质资料匾乏, 部分地质资料甚至弄虚作假

由于技术和经济原因, 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尚无公益性的地质勘查单位, 基础性地质资料很少。有些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多数矿权所有人能够提供的只有矿权范围坐标和一张精度很低的地形地质图。此外, 还普遍存在地质资料失真的现象。在老挝的普查项目买到的是越南政府帮助做的1/20万地形地质图, 但是存在明显的错误。

2、勘查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 基础设施配套差

许多勘查区处于偏远落后地区, 多数无铁路, 甚至许多地方还没有高速公路, 只有简易土路通往矿区, 因此运输能力较弱。有些国家通信领域发展缓慢, 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等普及率极低。电力供应仅够城镇居民生活用。像在老挝国北部省份华潘省省会桑怒市只有两家网吧提供上网服务, 且网速极慢, 根本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在农村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小型的水力发电机发电来满足照明需要。

3、自身不适应海外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1) 对东道国执行的地质矿产勘查规范缺乏充分的了解。在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要按照东道国执行的标准开展工作, 否则无法进行验收, 从而使企业海外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前功尽弃、血本无归。 (2) 对拟勘查区域的地质资料收集与整理不足。在进入海外地质矿产勘查区域之前对该区域的地质资料研究分析做得不够, 可能得出错误判断。 (3) 地质找矿理论与成矿模式对勘查的矿床不适用。任何成矿理论都和当时所处的历史或者时间阶段密切相关, 对已有的理论、模式等, 不应拒绝, 也不能肓从, 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相同类型的矿床, 其成矿模式与找矿标志可能发生很大变化。

二、风险规避和防范措施

(一) 避开政策、政治风险较大的国家

类似南美、非洲这样的矿产国家, 政策随意性太大, 地质勘查数据也不完备, 地质矿产勘查风险很大。数据表明, 国际风险勘探投资投向澳大利亚、加拿大、南美部分社会稳定国家的资金占整个风险勘探投资的2/3, 而像非洲等高风险地区的投资比例则下降。虽然像澳大利亚这样成熟矿产国政府最近几番表现出对中国投资的警惕, 但是选择此类国家更有利于规避政策、政治风险。有意思的是, 参加“200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时来自刚果金、蒙古、尼日利亚等11个新型矿产国的部长集体向中国矿企“兜售”矿产资源, 最常被强调的也是这些国家正在逐步完善的矿产勘查资料, 以及稳定的政局 (李若馨, 2009) 。

(二) 增强投资信心, 掌握投资信息

调整心态, 适应所在国家的政治、政策、人文、法律等环境, 努力缩小认识上的差距, 把前期工作做好做实。与中国大使馆、领事馆多进行交流沟通, 充分听取其意见, 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三) 成立中资企业行业协会

成立一个关于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的中资企业行业协会, 专人负责收集所在国成矿区带的地质矿产信息, 包括当地的投资环境, 这些信息发布给中资地勘企业, 便于他们选择项目, 并进行投资决策。各企业间定期进行交流, 信息互通有无, 避免盲目与冒进 (国土资源部, 2009) 。

(四) 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加快人才培养;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 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成为决定自身成功与否的条件。目前极为稀缺具备地质勘查、开采、加工和选冶以及贸易等方面知识同时了解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法律、金融知识还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对成矿理论与勘探技术进行研究创新, 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条件和时间下形成的,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 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应摒弃, 也不能盲从。第三是加强勘查技术方法的创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利用科技进步完善和发展勘查技术是当前世界矿产勘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可明显降低勘查成本, 大幅度提高生产率, 因此要在地质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研究、装备研制与开发和信息提取与处理上下功夫, 自主创新 (郑会俊2010;王瑞江, 2007) 。

(五) 初出国门远离偏远山区

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差、自然环境恶劣。只能依据东道国或者外资合作伙伴提供的原始勘查数据直接限定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范围。初出国门者, 可以先选择已见矿或拟开发的矿山进行合作, 待自身积累足够经验后在转向高风险地区。

(六) 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建立和谐关系

只有树立合作共赢理念, 与当地居民建立和谐关系, 才能真正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 特别是对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国家更要着眼长远, 有取有舍才能使中资企业在海外走得更远, 走得更顺 (郑会俊, 2010) 。

(七) 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鉴于大部分勘查区都处于贫穷落后状态, 所有外资企业都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当地帮助, 其中多为基础设施建设, 这几乎成为国际上的潜规则。

(八) 切实做好勘查前期的准备工作

许多拟勘查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 可能没有基础性地质资料可以利用, 有些资料的可信度一般较低。需要地质勘查人员切实做好前期地质工作, 甚至需要进行矿区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工作。

(九) 积极做好地质资料二次开发

运用地质资料二次开发进一步研究矿区周边及深部是否有新矿体的可能性。

三、结语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后可能遇到的风险已经受到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表示, 国土部今后将为计划“走出去”的矿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支持。另外, 还会协调有关金融机构,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他还表示, 单向的勘测技术国内都是具备的, 国内企业缺乏的是运作经验和更为畅通广泛的信息平台。风险的规避需要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有国家的支持, 相信有国家的强力支持和自身的努力, 中国企业海外地质矿产勘查项目一定会有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若干意见[C].昆明:大讨论座谈会材料9.2009-12-02.

[2]李若馨, 蔡宗琦.海外收矿须重视勘探风险[N].中国证券报, 2009-10-22.

[3]王永生..国外固体矿产勘查产业体制与机制[J].浙江国土资源, Z1:71-73.

[4]王瑞江.国外深部找矿工作发展趋势[R].合肥:2007年全国深部找矿工作研讨会汇报材料, 2007-09-28.

[5]王凯.国外地质勘查项目风险管理操作实物及理论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2:38-40.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风险研究 篇7

1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 地质环境复杂和气候变化影响

工程地质勘察目标之一是自然地质, 山川、河流、盆地、高原、丘陵等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地质形态, 一个勘察范围内会出现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野外勘察时, 勘察条件有限, 勘察工具搬运困难且稳定性差, 加之岩层风化, 取样后分析困难。同时, 野外气候变化频繁, 昼夜温差较大且降雨量不均导致岩体不规律的干湿变化和热胀冷缩等给地质勘察和取样造成不便, 影响了勘察结果的精确性。

1.2 人为因素影响

工程地质勘查人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勘察的质量, 勘察的全过程都需人工操作完成, 但一些勘察人员工程概念不明、勘察侧重不清、操作方法失当、勘探手段和使用设备相对落伍。进行地质勘查数据分析时, 勘察人员也存在着勘察参数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使用不当、适应条件的意义混淆不清等问题, 最终造成了工程勘察评价报告中地质勘察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主要工程的地质问题界定模糊、地质危害论证不充分、遗漏地质数据或报告错误数据等问题。地质工程勘察风险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见一斑, 其造成的后果轻则延误开发时机造成经济损失, 重则给工程留下隐患产生重大危险。

1.3 市场因素影响

作为岩土勘察市场需求方的建设单位由于缺少勘察方面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 在选择地质勘查合作单位时以节约经费为主要考量, 对勘察单位实力、勘察技术、勘察结果要求很低造成岩土工程勘察市场门槛低, 业内竞争激烈从而演变出一些以低报价、低质量抢占市场份额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4 管理因素影响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缺乏规范制度,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市场缺乏调控, 勘察工作缺乏监管。地质勘察的作业环境主要在野外, 勘察过程由勘探单位独立操作, 其勘察工作是否全面、取样是否充足、实验是否客观都无从考证, 其提供的勘察数据可靠性、真实性、全面性无法得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的地质勘查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延误工期又繁化工序。

2风险分类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进程加快, 山区工程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和管理都存在不确定因素, 加大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风险。现对勘察风险进行了粗略分类, 如图1所示:

3风险特征

就当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而言, 其风险具有显著的客观特性:

第一, 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地质勘察是对情况不明的地下进行探测, 地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地壳运动进行地质结构也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此可见地质勘察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短暂的, 而是贯穿于岩土工程的整个进程, 甚至超出工程使用寿命范围, 因此工程勘察具有长期性特点。

第二, 具有突发性、阶段性。工程勘察的风险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地质变化受到各种条件制约也容易被外因诱发。常随环境的改善或恶化而降低或爆发。偶然发生的风险不足以探究其规律性, 但多个风险的爆发则有规律可循, 随着地质勘查技术水平的发展, 人们通过这种规律总结出地质风险的特性, 继而规避或降低甚至阻止风险的产生, 这种逐步进展的地质风险勘查又表现出清晰的阶段性。

第三, 具有模糊性、变化性。地质勘察重点在于隐蔽性强的地下, 直观观测的效果微弱, 体现出地质勘察风险的模糊性。此外, 地质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造成风险降低乃至消失, 也可能会导致风险扩大甚至爆发而产生新风险, 体现其具有活跃性、变化性。

4 岩土工程地质风险防治措施

4.1 综合勘察方法的应用

对地质环境复杂的工程场地进行地质勘察时, 使用单一的勘察方法所得结果并不理想。在传统钻探、井探、槽探基础上可结合运用电法勘探和磁法勘探、遥感技术等进行综合探测, 充分发挥不同勘察技术和仪器的优势, 精确、真实、全面、高效的为所需单位提供地质数据和资料。此外, 收集当地地形地质图和航空照片、卫星探测图等资料可以让岩土工程地质勘查人员对场地地质形态有初步了解, 少走一些弯路。

4.2 加强综合技术能力培训

一个优秀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人员, 从对专业知识 (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学、物探学等) 的掌握到对地质的综合判断能力都需要经得起严格的考验。此外, 工程勘察技术人员对野外勘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强度要有相应适应能力, 对勘察结果的分析、评价和物理图像转换要有专业性和阅读性。努力做到地质勘查的调查详尽、分析全面、报告清晰, 为地质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严谨科学的有力依据。

4.3 完善市场管理监督体系

岩土工程勘察于工程设计建设意义重大, 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程和整体质量。目前岩土工程勘察市场秩序混乱,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刻不容缓。首先, 对地质勘查承包方的技术装备、技术力量和勘察质量进行审查, 淘汰一些勘察质素低的勘察单位。其次加强行政管理, 全面监管地质勘查市场。再次, 杜绝企业工程地质勘查的形式主义, 端正企业对地质勘察的认识态度。最后, 制定引导和鼓励制度, 促进地质勘察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积极性, 使勘察质量逐步提升。

5结语

地质勘查是岩土工程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撑, 勘察从业人员在提高地质勘察专业水平的同时, 还需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建设单位、勘察单位和监督部门需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管理意识, 全面掌握地质勘查风险因素, 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制约和损失, 促进岩土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摘要:岩土工程整体规范性和建设效率是建立在详细、精确的地质勘查活动之上的, 是工程建设前的一个强制执行环节。本文对岩土工程地质勘查的风险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从地质勘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入手并对其风险类别进行了区分, 同时提出了几点关于地质勘查质量提高和的措施以及降低风险的几点建议, 以期对地质勘查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地质勘查技术的改进作出贡献。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勘察质量,风险研究

参考文献

[1]温健, 唐文哲, 袁军, 李伟, 曾繁华.地质勘察项目质量风险识别及防范对策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4, 05:63-67.

临夏市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篇8

临夏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交界的地貌梯级带上,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系中祁连隆起带东段。区内早期构造活动比较强烈。周边区域地形切割强烈,河流阶地发育,断裂活动明显,表明其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区内及周边地区受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和西秦岭北塬断裂带下乍—太子山段的影响,地震活动较为强烈。历史上对临夏市有影响的破坏性地震共有13次。其中,1920年海原Ms8.5级地震造成市区内损毁民房242间,四周山体崩裂,滑坡分布,其中东、北部受灾较重,北山万寿冠乾元塔1-3层震裂;1927年古浪Ms8.0级地震造成南山崖崩裂,邓家村后、苏孟村陡崖滑塌落土;1936年康乐南63/4地震和兰州—临夏5级地震均造成市区民房倒塌。

2 试样、试验方法及结果

通过现场调查,选取了5个场地取备土样进行室内试验。试验中按照SL 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进行了土的主要物性指标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对LX-1试样进行静强度试验。试验前首先将土样加工成直径为39.1 mm、高度为80 mm的圆柱体试样。试验方法为CU。试验时围压分别为100 k Pa,150 k Pa和200 k Pa。在上述各级围压作用下,对试样施加轴向压力进行剪切直至破坏。试验结果见表2。

对LX-2组的4个原状黄土试样进行震陷试验。试样均在σ1c=200 k Pa,σ3c=118 k Pa的固结压力下进行固结,待固结变形稳定后,向不同的试样的轴向施加不同幅值、频率为1 Hz的等幅正弦荷载,测定试样的残余变形εP。震陷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

分别对LX-1,LX-2组原状黄土试样和LX-4,LX-5组砂土试样进行液化试验。试验采用反压饱和和等压固结,固结压力分别按照取样实际地层的固结压力选取。循环剪切动荷载为频率为1 Hz的正弦波。饱和砂土的液化标准采用Ud/σ0=1.0;而饱和原状黄土的液化破坏标准为动应变εd=3%,且动孔隙水压力系数Ud/σ0>0.2。根据试验结果整理得到不同振动破坏次数对应的液化应力比值,如表3所示。

3 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3.1 地震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运用ABAQUS软件对LX-1场地斜坡建模,通过调整折减系数对斜坡的静力稳定性进行分析,求得斜坡的静力稳定性安全系数Fs。为了考虑斜坡在动力作用下的稳定性,通过采用在模型底部输入水平向地震波的方法,计算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Fsd。结果表明,Fsd=0.646。由此可知,该边坡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破坏。

根据试验和计算分析结果,对研究区未来地震中的滑坡灾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7度地震作用下,区内北部、东部斜坡、陡崖处可产生零星的小规模滑坡,滑体可能压埋房屋或堵塞道路;2)8度地震作用下,区内北部、东部斜坡、陡崖处易产生中等规模的滑坡,陡崖处黄土极易崩滑,斜坡、陡崖下部的民居被压埋破坏的风险较大,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地震滑坡灾害危险性较大;区内南部山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易产生小规模的滑坡;3)9度地震作用下,区内北部、东部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滑坡,不少滑体规模较大,距离滑坡较近的民居被压埋、破坏的风险性较高,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滑坡易造成大规模的道路堵塞,局部公路可能被摧毁,危害十分严重;区内南部山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也易产生中等规模的滑坡。

3.2 黄土震陷灾害风险评价

研究表明,黄土震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基土的天然含水率、干密度以及动力荷载的类型等。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土的震陷性有着决定性作用,震陷量随天然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干密度对震陷系数有较大的影响,在动应力相同时,震陷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此外,动荷载类型对黄土的震陷也有一定影响:冲击型荷载作用下土的残余应变主要发生在最大峰值处;而对等幅循环荷载,残余应变则发生在有效持时的整个震动过程中。

根据LX-2组原状黄土试样的震陷试验结果,对该黄土场地的震陷量进行了计算,计算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震陷量预测结果表明,在目前含水率状态下,在地震烈度7度的作用下,该场地地基土基本不存在震陷问题;在地震烈度8度的作用下,场地将产生严重破坏的震害;在地震烈度9度的作用下,场地地基基础将产生严重—失稳破坏的震害。因黄土的震陷性与湿度变化有密切关系。如果上述场地上因上下水等管理不当,使黄土湿度增大时,在地震烈度7度的作用下场地可能产生震陷灾害。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临夏市区地形地貌特征及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对研究区黄土地基不均匀震陷灾害进行了预测,结果如下:1)7度地震作用下,区内基本不存在震陷问题,但因上下水等管理不当使黄土湿度增大时,可能产生震陷灾害;2)8度及以上地震作用下,区内覆盖层厚度较大的场地将产生严重的震陷灾害,特别是在覆盖层厚度超过15 m的地区,未经过抗震陷处理的场地地基基础将产生失稳破坏。

3.3 地震液化灾害风险评价

研究表明,饱和黄土的抗液化强度受土的密度和塑性指数的影响较大。在其他指标相近的情况下,密度越大,抗液化强度越高;对于密度相近的黄土,塑性指数越大,表明黄土越偏粘性,抗液化强度相应增大。饱和砂土的抗液化强度主要受粒径和密实度的影响。细砂的粒径比粉砂的粒径大,其颗粒之间的咬合作用更强,内摩擦力更大,从而使其抗液化强度更高。对于粒径相近的饱和砂土,其抗液化强度主要受密度的影响,相比于密砂,松砂的抗液化强度更低,更易产生液化。

根据动三轴液化试验结果,计算不同等效地震烈度下土的抗液化剪应力τ和地震作用下的平均剪应力τe,并根据Seed-Idriss简化判别法判别其液化势,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可知,所取的土样饱和后,在烈度为7度的地震作用下,所有土样均不产生液化。在烈度为8度的地震作用下,LX-4细砂试样不液化,其余土样均产生液化。在烈度为9度的地震作用下,所有试样均产生液化。相对于砂土,黄土在饱和状态下由于起胶结作用的盐类溶解而使其物理力学性能发生了变化,胶结性变弱,所以更易产生液化。

根据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临夏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峰值加速度为0.1g),潜在地震危险性较高。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结果,近年来临夏市区的年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夏、秋季节降雨集中。降雨入渗导致的地层含水率瞬时增大以及农田灌溉、生活给排水渗漏等导致局部地层含水率过高使得未来该地区遭遇地震时的液化灾害风险性较大。

综合动三轴液化试验分析结果和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特征,未来临夏市地震液化灾害预测结果如下:1)7度地震作用下,不考虑地震液化风险;2)8度地震作用下,塬边、山区和高阶地上的饱和黄土地层易产生液化,从而导致地震液化滑坡、泥流土流以及建筑地基沉降等地震地质灾害;大夏河河谷和一级阶地的粉砂层容易产生地震液化灾害,并导致喷水冒砂、地面竖向不均匀沉降和地层横向滑移等地震地质灾害,但对于粒径较粗、级配良好的砂土,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灾害风险;3)9度地震作用下,饱和土体均会产生液化,由地震液化导致的山体滑坡、泥流土流以及河谷地区喷水冒砂、竖向不均匀沉降和横向滑移区导致的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性高。

4 结语

本文基于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对临夏市主要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地震作用下临夏市北部、东部斜坡、陡崖处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灾害危险性较高;高烈度地震作用下南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山区可能发生地震滑坡灾害。

2)7度地震作用下临夏市内天然含水率较高的黄土阶地、台地可能产生震陷灾害;8度及以上地震作用下,区内覆盖层厚度较大的场地将产生严重的震陷灾害。

3)8度及以上地震作用下临夏市区潜在地震液化灾害风险较大,地震液化导致的山体滑坡、泥流土流以及河谷地区喷水冒砂、竖向不均匀沉降和横向滑移区导致的地震地质灾害风险性高。

4)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应进一步调查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区,加强地震滑坡监测预警,居民点和建设工程应当规避地震滑坡危险区;建设工程应做好震陷性和液化风险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对易产生震陷、液化灾害的场地地基进行处理;区内应坚持生态恢复和植被保护,减轻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邓龙胜,范文.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震陷的影响因素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9):1924-1931.

[2]Ishihara K,Okusa S,Oyagi N,et al.Liquefaction-induced flow slide in the collapsible loess deposit in soviet Tajik[J].Soils and Foundations,1990,30(4):73-89.

[3]孙军杰,王兰民,龙鹏伟,等.地震与降雨耦合作用下区域滑坡灾害评价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4):752-760.

[4]王峻,王兰民.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基震陷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7,23(4):44-47.

[5]王鼐,王兰民.河谷地区黄土地震滑坡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3,35(S1):434-438.

[6]郑颖人,赵尚毅.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土坡与岩坡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9):3381-3388.

地质风险分析 篇9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是对水文地质进行研究,从而全面了解水文地质的信息。之后依据工程需求对实际勘测的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制定相关的信息报告,从而为实际后期工程质量和实际开发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在实际水文地质勘测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际勘察的水文地质所在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关注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的影响,明确水位的提升和降低都会影响岩土体和工程质量。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全面的水文地质信息和有效的防护方案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多样化的地质基础、建筑形式以及水文地质信息等都是实际工程地质勘测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和问题,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

一、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勘察评估分析

(一)评估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地质勘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有效研究和评估地下水对建筑工程和岩土体的作用,以此明确地下水会出现的影响因素和问題,从而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工程地质勘测依据的就是随机应变,结合工程所在区域的情况进行建设工作,不但要明确地下水的情况,还要结合地表水对工程的影响,因为建筑工程在建设和未来发展中都会受到两者的影响,如建筑钢筋会受到两者的腐蚀等,因工程地质评估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在对实际水文地质问题勘测和评估的过程中,需要依据构建建筑形式需求,明确水文地质对于基础建筑的影响。

(二)评估承压水冲毁基坑地板影响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中也存在基础下部出现承压含水层的情况。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促使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状况。由此在实际工程地质勘测的过程中,水文地质勘测评估一定要对承压力实施深入预计和评价,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方案。例如,若是在实际工作之前不实施有效的计算和评估,基坑在挖掘之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促使基坑被地下水淹没,从而影响实际工程的进度和质量[1]。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影响

(一)地下水升降变化引发的岩土体问题

工程地质勘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对实际建筑产生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地下水,地下水的增加和下降都会对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地下水位的改变影响因素也非常的多,其中包含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但是,在地下水位变化的一定程度之后,一定会建筑工程产生影响。除去地下水位提升之外,地下水的降低,也会影响实际建筑建设,其促使地面出现分裂、地面下沉,从而影响实际土体结构,影响建筑物的平稳性,减少建筑物的持久度。地下水位的降低,大都是因为人为造成的,由此一定要对其实施合理的防护方案。例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提升和降低,一定会导致岩土出现不平衡、膨胀的情况,从而促使岩土膨胀程度不断变化,影响实际建筑物的基础承载力。

(二)地下水压力导致的工程问题

通常情况下,地下水压力影响较低,地下水天然状态下是不会影响建筑的实施,但是因为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促使地下水位的平衡出现改变,从而构成地下水压力。在地下水压力的影响下,可能出现流沙、基坑突显等情况,从而影响实际基础的平稳性。基础是整体建筑实施的重点,是建筑底层的承重组成部分,从而为建筑上部荷载提供有效的基础,以此展现基础平稳的重要性。若是建筑物基础平稳性是无法确保的,整体建筑的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建筑物的应用时间也会不断的减少。因此,在实际工程地质勘测的过程中,水位地质问题和地下水压力问题一定要深入分析。

三、有效提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完善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是一个繁琐又全面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现阶段我国实施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已经具备了全面的规范制度和系统,其有助于保障工程地质勘察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在实际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工程地质勘察目标、工作、评估等都制定了全面的工作要求,这样不但可以完善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实施,还可以为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但是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大部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者对于工程地质勘察具备的要求和规定并不熟知,对于实际水文地质问题的管理工作水平较低,具备的完善性较差,从而降低了实际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工程地质勘测工作者一定要关注工作的要求和规定,深入了解水文地质勘察,认识基础需求,从而提升地质勘测工作能力,确保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完善性,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升地下水状态调查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重点内容就是地下水情况调查,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设定有效的调查要求。第二,明确地下水形式、认识地下水位、水位变化情况以及实际升降程度等。第三,结合实际建筑素材的选择和建筑工作特点,制定有效的基坑施工方案。并且结合实际预计信息,明确地下水位会对基础带来的影响,了解出现基坑突出或者管涌的情况,并且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若是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非常高,那么可以依据管理基坑深度,促使基地隔水层存在一定的厚度,以此满足实际需求,防止出现突涌的情况[2]。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据减少水压力或者承压力等形式解决问题。

结束语:因此,工程地质勘测中的数位地质勘测工作在实际发展中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对于实际工程建筑实际建设和防护等工作中占据一定的影响力。在实际勘测中需要结合基础设计的需求对实际勘测中明确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以此提升实际勘测信息的有效性,并且为实际工程地质勘测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这样可以确保工程建筑服务工作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姜俊,言鹏.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分析[J].江西建材,2016,20.

[2]马志超,周峰,杨一峰. 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危害分析[J]. 科技资讯,2015,15.

地质风险分析 篇10

不良地质条件对地铁工程及运营的安全风险

区域性地面沉降对地铁工程及运营的安全风险

天津市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位于中心城区的地铁7、11号线等线路工程建设应重视地面沉降的影响。自1923年天津市开始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地面沉降相应发生, 年沉降量仅几毫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 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加, 地面沉降越发严重, 1950~1957年沉降速率7~12mm/a, 1958~1966年沉降速率30~46mm/a, 沉降中心逐步形成, 1967~1985年沉降速率达80~100mm/a。1986年后开始治理沉降, 加大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控采, 市区大部分地区沉降速率降低到10~15mm/a, 沉降减缓明显。但外环线附近局部地区沉降速率仍然较大, 局部达到约30~60mm/a, 控沉任务仍然艰巨。

地铁线路为线状延伸的工程, 不同的线路区段其地面沉降值差别较大。过大的地面沉降将引起地下构筑物结构变形和渗漏;对高架工程, 地面沉降将引起设计高程损失或引起纵坡的变化, 影响地铁的运营安全;对地面工程, 过大的地面沉降不仅引起高程损失, 还可能诱发内涝集水, 增加维修养护成本。因此, 在地铁工程建设的各阶段应考虑运营过程后地面沉降对地铁构筑物的长期影响。根据国家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 对重点工程应开展专项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对重点工程设计采用的沉降量和灾害发育危险程度应根据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结果确定。

液化层对地铁工程及运营的安全风险

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土颗粒结构受到地震力短暂时间作用时将趋于密实, 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这种急剧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 使有效应力减小, 当有效应力完全消失时, 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此时, 土体失去抗剪强度而显示出近于液体的特性, 此现象称为地震液化。

地铁7、11号线等线路位于中心城区, 设计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天津市区的液化层主要为20m深度以上的部分饱和的粉土和粉细砂层, 分布在新近沉积层、第Ⅰ陆相层和第Ⅰ海相层中, 深度范围一般为3~15m, 液化层一般厚度为0~3.5m, 一般以透镜体的形式零星分布, 液化等级为轻微-中等。

对地下结构工程而言, 地震液化引起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上部结构变形, 破坏梁板等水平构件及其节点, 引起墙体开裂。尤其是地震液化层位于结构底板以下时设计施工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高架工程而言, 桩基础的设计要考虑地震液化层的影响;对地面工程而言, 要考虑基底液化层对上部结构物产生过度下沉或整体倾斜的破坏和影响。

软土对地铁工程及运营的安全风险

天然孔隙比≥1.0, 且天然含水量>液限的细粒土称之软土, 是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环境中沉积, 并有微生物的参与, 含有较多有机质的疏松软弱粘性土。

位于中心城区的地铁7、11号线等线路工程建设应重视软土的影响。天津市区在新近沉积层、第Ⅰ陆相层及第Ⅰ海相层中分布有淤泥和淤泥质土, 分布的深度范围一般在15.0m以上, 单层厚度一般0~3m, 多以透镜体的形式零星分布, 位于市区的东南部软土层的分布相对规模较大。

软土含水量高、透水性低、含有机质、呈流塑状、高压缩性、抗剪强度低, 以及不均匀性, 其工程性质很差。对地下工程而言, 软土的低强度和触变性极易诱发地表沉降, 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当基底以下位于较厚的软土层时, 不仅是建 (构) 筑物前期沉降值大, 工后沉降延续时间特别长, 往往对工程形成缓慢的变形和破坏, 因此需要采取换填或加固措施。对高架工程而言, 应考虑软土对桩基负摩擦的影响。对地面路基及过渡段而言, 应根据检算情况进行适当的地基加固处理措施。

地下水对地铁工程及运营的安全风险

天津市区地下水在100m深度范围内, 分为上部潜水和下部的几层承压水层。上部潜水的稳定水位埋深一般0.5~2m, 一般分布在深度20m以上的填土和粉土和粉细砂层中;第Ⅱ陆相层及以下分布有三-四层承压含水层, 主要赋存在粉土和粉细砂地层中, 其间以粉质粘土和少量的粘土形成相对隔水层, 市区的稳定水位一般约2~5m, 各承压含水层分布规律性较差。由于粉质粘土层的相对隔水性, 各含水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各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一般具有弱-强腐蚀。

天津市的地下水位埋深较浅, 对地铁工程的建设影响较大。地下工程应考虑地下水对地下结构物的抗浮问题和腐蚀性影响;要结合地下结构物的埋深、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的分布等, 加强对周边既有建 (构) 筑物和地下管线的监测和保护。对明挖基坑工程应重视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 避免发生渗流、潜蚀或漏水现象, 从而对地表环境造成影响;当基底土抗突涌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 应设置减压井降水减压;采取降水减压设计时要严格控制降水井施工质量, 同时要严格执行“分层降水, 按需降水”和“降压不降水, 出水不出砂”的原则。

当区间盾构下穿河流等环境复杂地段时, 应优先使用泥水加压平衡式盾构;严格控制盾构进、出土量和推进速度, 加强同步和二次注浆, 同时加强地表沉降监测, 以减少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对盾构隧道穿过含有承压水的地层, 需考虑涌水、涌砂的可能性, 避免造成开挖面失稳和地表塌陷, 以免对地表环境的造成影响;在盾构区间的接收 (始发) 段、联络通道设计施工过程中, 应详细分析论证地下水的影响程度, 必要时采用冻结法施工。

保障措施

为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 在地铁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应做好如下工作。

1) 在新线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搜集既有的区域地质资料, 调研和分析沿线的不良地质和软土分布情况;掌握地下水的分布和性质, 并提前做好相关的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是通过对既有资料的分析研究, 初步掌握场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对线路通过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启动专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必要时进行代表性勘探工作;从工程地质角度论证工程方案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对比选方案进行同精度分析评价。

3) 岩土工程的初步勘察阶段是在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线路敷设型式和不同的地质单元实施初步勘察工作, 对不同的比选方案进行同精度勘察;初步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初步查明沿线的不良地质和软土, 以及地下水的性质和分布;并应识别设计、施工中与地质有关的风险因素, 对线路通过地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

4) 岩土工程的详细勘察阶段应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工点、不同的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法详细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工程的适应性, 并对设计施工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5) 位于待开发区域的建设线路, 工程活动和降水会引起周边地层沉降。通过在地下车站与区间设置变形缝, 盾构区间管片之间为非刚性连接, 明挖区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变形缝, 可以减小因周边降水导致地层不均匀沉降对地铁结构产生的影响;待开建设项目建设时, 地铁结构作为既有建筑, 新建项目应采取一定措施例如注浆等方式来保证地铁结构的不均匀沉院、侧向位移等, 以保证地铁的结构安全及运营安全。

6) 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勘察应结合设计和施工进展情况, 进行详细的地质风险因素辨识与地质风险评估。

上一篇:商业创业环境下一篇:综合录井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