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对策

2024-09-29

风险分析对策(精选12篇)

风险分析对策 篇1

海洋石油开发是世界上工人安全系数比较低的行业之一, 技术含量高, 施工难度大, 活动范围小, 工作环境恶劣, 海底逃生有困难, 一旦发生危险只能等候救援, 但是海底救援又是比较艰巨的工作, 所以海洋石油开发的过程存在很多的风险, 也出现过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1 海上石油开发风险分析

海上石油开发所有的作业过程都是在海底进行的, 它跟船舶在海上航行和陆地开采石油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一般海上石油开采会有以下特点:

(1) 工作人员和开采设备的高度集中, 所有人员和设备一旦在开工之后就会集中在海洋石油生产平台上, 一旦出现危险, 所有的人员和设备都不能幸免。

(2) 作业环境恶劣, 海洋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对于石油的开采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甚至会破坏海洋石油开采工作的正常进行[1]。

(3) 危险性高, 海洋开采石油所生产出来的石油, 天然气都是易燃易爆物品, 所以很容易导致火灾和爆炸事故。

(4) 地质条件恶劣, 在海上石油基地所遇到的地质条件是非常复杂的, 很容易的就会导致井下工程事故, 造成人员的伤亡。

(5) 施工难度大, 海洋石油开采生产都是在海上进行的, 因为自然环境和多变的气候决定了施工难度大, 成本高的特点。

(6) 救援和逃生困难, 海洋石油的生产远离陆地, 孤立在海洋的中间, 一旦发生重大的事故很难及时的逃生, 跟外部也很难达到最有效的沟通, 所以外部的救援也很难及时做出最有效的救援行动。

(6) 施工过程受到海洋环境保护的制约, 在海上开采石油还必须时刻注意到海洋环境的保护, 不能因为石油的开采而导致海洋环境被污染[2]。但是一旦出现开采事故, 海洋环境就会不可避免的被大区域污染, 一但污染治理跟清理就会让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 海上开采石油安全对策

2.1 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无论是陆地上的石油开采还是海上石油开采, 其中生产实践的主体还是人, 无论是从关爱员工的生命安全还是降低海上石油开采事故发生的频率来说都需要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技能, 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安全管理的关注程度, 不能一味的去关注经济效益, 要实现人文化的管理模式。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海洋石油开采的风险, 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务上的损失。

2.2 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首先是新建, 改建, 扩建的海上石油开发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要跟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投入使用, 这样才能保证设备与工程的一致性。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和专业设备都是海上石油生产的主要工具, 只有做好设备的前期采购, 型号的选择, 运行的检测以及施工过程中对设备的检修都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措施。在施工过程中, 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 保养和检查, 从根本上杜绝设备带病运行, 降低因设备发生事故的频率。设备的安全检查是监测企业生产情况是否符合国家一级地方政府的要求, 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3]。海上石油开发企业要根据财政部, 安全生产监管局所下达的文件进行费用的预算和提取, 安全管理部门要及时做好设备的安全检查和设备的维修工作以及及时向相关部门备案。

2.3 避免管理失误

海上石油作业单位一定要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 需要参照国家的安全标准和行业内的标准, 然后根据本身企业的生产情况来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 所以在条例制定的过程中, 要及时的修订和完善, 并且要对制度的执行者进行相关的培训, 最大限度降低管理上的失误[4]。企业建立并且能够跟同行业的生产水平持平或者更加优越就必须有着完善的管理模式, 在管理上不出现失误才能整体的保证海上石油开采的过程不会出现无法预见的意外。外部环境我们虽然无法控制, 但是我们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应对意外事件, 只有将应对意外事件的对策作为一种制度让工作人员牢记于心才能在事故发生的时候沉着应对, 不至于因为慌乱而扩大了事故的严重性, 导致出现更多的伤亡和损失.

2.4 回避环境不利影响

海上石油的开采必须要跟气象部门紧密合作, 要及时掌握海上气候的变化, 并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预防石油开采过程中因为天气的原因而造成的意外事故, 也避免了石油事故而造成的海上石油污染。海上石油开采企业必须做好作业的意外预防措施, 积极的在正常时期不断的演练, 工作人员要全面的了解整个抢救过程, 并且海上的应急物资要随时准备充分。石油开采作业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系统进行安全监控, 这样在透明化的工作环境下, 作业的安全系数也提高了很多[5]。另外海上意外事故少不了外部力量的救援, 所以海洋石油开采中心需要跟海上救援机构加强交流, 让救援机构能够随时掌握石油开采中的动态, 并且及时作出救援处理, 降低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3 总结

海上石油开发是石油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海上石油开发的难度是众所周知的, 很多的海上石油危难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所以在海上石油开采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全面的安全措施。虽然到目前为止, 人类还不能完全杜绝海上石油开采的事故发生, 但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海上石油开采的安全系数会越来越高, 石油的开采量会大大提高, 石油开采工人的生命安全, 对国家的财产都将得到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杜烨霖, 王光亚, 海上石油开发的风险[J].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3)

[2]蒋大勇, 王珂.海上石油开发存在风险的外部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2)

[3]雷亚麟, 徐伟佳.海上石油开发风险分析以及安全对策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009, (6)

[4]何子豪, 周英英.海上石油开发的安全对策[J].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2, (1)

[5]袁木亚, 江齐中.海上石油开发的安全措施分析[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

风险分析对策 篇2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因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执法不当、执法错误或行政不作为而引起的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以及导致国家税收损失而被追究刑事、行政责任等不良后果。近年来,随着依法治税工作的不断推进,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细化明确,行政执法相对人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日渐增强,对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税务机关加强自身建设角度出发,如何避免和预防执法风险的发生,成为基层税务执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一)税务人员执法风险意识不强,执法能力不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风险意识与执法能力直接决定了执法行为合法与否、风险大小。实际工作中,仍有个别干部受“人治”思想和执法惯性思维影响,重任务轻执法、重实体轻程序;或缺乏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对与税收执法权利相对应的责任、义务认识模糊,执法不作为、缓作为、滥作为;或受“人情”、“关系”等因素影响,执法随意性大,税务处理、纳税核定、行政处罚欠妥;或执法水平不高,对本岗位税收执法程序缺乏深入学习,业务知识掌握得不深不透,存在断章取义、误解、曲解税收法律法规的现象,也缺乏应对、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

(二)个别税务人员素质低下,有权力寻租现象。每一个税务人员手中都或多或少地掌握着一定的税收执法权或行政管理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面对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一夜暴富的明星大款,个别税务人员也会心理失衡,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为革命,到头来还不如一个个体户。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便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的私利。个别税务人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擅自减免税款,随意审批缓缴税款,甚至有个别税务人员与纳税人沆瀣一气,共同偷逃国家税收。

(三)由于财政体制税务经费等原因,使依法治税政策措施难以落实。个别地方政府为了保增长、保政绩,不考虑经济发展现状,给税务部门下达不切实际的税收任务,税务部门为了与政府保持一致,也为了保经费,就会出现寅吃卯粮,转引税款,压库混库等现象。

(四)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执法依据不规范。税收执法是一项依规则而为的活动,规则的缺陷必然使执法压力与风险倍增。在税收立法层面,除税收征管法外,尚缺少统领税务工作与税收执法全局的税收基本法;除企业所得税法外,各主要税种实体法规范层次较低,多数为行政法规,甚至部门规章,权威性较弱。在规范性文件制定层面,有的政策出于方便宏观管理等因素考虑,规定较为宽泛、伸缩弹性大,使不同税务机关在对同一具体税收行为进行处理时,采取绝对从严或绝对从宽的迥异措施,导致执法不公正;有的政策缺乏足够的上位法支撑,制度风险很大,例如评估和约谈制度就缺乏税收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合法性、合理性屡受质疑;有的政策由于制定机关怠于解释,或实施机关越权解释,从而“释”出多门,甚至相互矛盾;有的政策脱离实际,未充分考虑征管系统容载量,而以个案标准来判断和制定,对税务机关和人员工作职责的界定明显超出实际。

(五)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监督制度亟待完善。一是岗责体系设置还不能完全实现权力监督制衡要求,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执法权力被违法扩张、压缩、重复交叉等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税收执法权力制约机制研究和应用不足。现行税收制度中,已有不少关于执法权力分配与制衡的规定,但仍没有比较清晰思路和分解、设置的科学方法,使权力制约呈松散状态,效果不理想。

二、合理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努力提高执法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敢执法、不会执法的根源在于法律知识欠缺。各级税务机关不仅要注重干部业务能力的培养,更要在增强执法能力上下功夫,要在内部加快“复合型”人才培育,建立一支“一专多能”干部队伍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库。积极鼓励税务干部参与“三师”(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考试,多方提升干部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各级地税机关及干部执法规范性和准确性,有效降低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二)牢固树立依法治税观念,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积极预防职务犯罪。一是要加强勤政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深入典型案例剖析和宣传,切实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依法治税观念,从思想理念上积极预防税务职务犯罪行为;二是要继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主题教育,引导干部常算政治账、经济账和家庭账,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利益观,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要落实好“交流轮岗”制度,制定并落实有效的交流轮岗机制,有效规避风险,防止和减少失职、渎职行为,更好地爱护和保护广大税务干部的作用。

(三)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随着以电子申报、网上税务为代表的多元化申报和涉税服务方式的推广,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加强。只有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才能减少执法主体,合理分解税收执法权,优化配置征管资源,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制衡关系。建立预警机制,做好提醒服务,既起到监督和规范税务执法行为,又达到保护干部成长的双重目的。

(四)完善干部奖惩激励、选拔任用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有为才有位”的理念,自觉规范执法行为。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执法部门,必须完善内部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规范执法管理。但是,地税机关还应该全力缓解干

部执法恐惧心理,在制度建设和用人标准上引导和鼓励税务干部勇于承担责任,真正使想干事的有机会、敢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有地位,逐步在系统上下形成“见旗就杠、见活就抢”,执法规范、服务优质的良好氛围。

监狱财务风险防控对策分析 篇3

一、监狱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在实践中,财务管理工作包含了很多具体的内容,如财务预算、财务支出、财务核算等等。其中,财务预算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预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现如今,监狱财务管理工作问题频出而且水平有限,这与监狱财务预算工作状况不佳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文对目前监狱财务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以下几项分析:

第一,监狱对财务预算的编制成本缺乏有效的控制。

在开展财务预算工作以前,监狱必须详细地了解或掌握自身的资产状况。在现实中,这种做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为监狱的财务预算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编制成本是财务预算的重要内容,其编制状况直接关系到财务预算的好坏。因此,我们要想提高财务预算水平,必须将编制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有效的范围之内。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比较淡薄,对编制成本缺乏有效的控制。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监狱系统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长期以来,监狱都是以国家机关的身份参与到各项经济活动中去。这就决定了监狱的财务管理工作更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在这种环境下,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淡薄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在现实中,他们对监狱系统内部的资产状况、经济运行状况、资金流转状况等都缺乏必要的认识与了解,结果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财务支出,极大地增加了监狱的财务负担,使监狱的财务工作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因此,预算编制工作人员要增强成本意识,加强对编制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第二,监狱财务预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脱节。

监狱企业存在于监狱内部,在现实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为罪犯提供了劳动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为国家减轻了经济负担。在现实中,国家对监狱的财政拨款是十分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监狱企业的作用会显得更为突出。现如今,我国监狱的财务预算主要由行政预算和企业预算两部分组成。其中,行政预算体现着财务预算的社会效益,而企业预算体现着财务预算的经济效益。行政预算和企业预算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二者不可偏废其一,这也是监狱财务预算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目前,有许多监狱的财务预算存在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脱节的问题,制定出的预算方案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因此,在以后的财务预算过程中,监狱要兼顾预算的經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增强预算方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监狱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实中,监狱必然会面临着财务风险的威胁,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为此,我们要加强财务风险防控工作,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但是,目前监狱财务风险防控中还存在着诸多亟需改革的问题。概括起来讲,这些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监狱的财务资本结构规划不够合理。

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相比,监狱的财务资本结构更加复杂,这给它的规划增加了难度。当前,监狱的财务资本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组成,一是罪犯的监管改造费用,二是监狱的生产发展费用。这两种费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一方费用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费用的减少。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监狱的实际需要,将两者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然而,目前我国监狱的财务资本结构规划并不合理,给罪犯的监管工作以及监狱的生产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并最终引发了监狱的财务风险。

第二,监狱的资本投资规划不够合理。

监狱企业在给监狱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各项投资压力与风险。在现实中,监狱企业的投资形式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监狱企业注入了活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增加了监狱企业的投资风险,又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对监狱的资本投资进行合理地规划,以有效地降低各类投资风险。然而,目前我国监狱的财务资本结构规划并不完善,盲目投资的问题时有发生,给监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监狱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目前我国监狱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项应对策略:

第一,要认真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

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监狱的财务预算编制必须符合监狱的客观实际,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既是监狱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始终要坚持的原则,又是做好监狱财务预算编制工作的基本保障。为了增强监狱财务预算编制工作的实效性,在预算编制以前,我们要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我们要认真分析与总结上年度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以此来指导本年度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其次,我们要综合考虑各项影响本年度财务预算编制的客观因素,并制定各项具体的应急方案;最后,我们要认真领会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与要求,并严格地按照这些指示或要求来制定财务预算编制。

第二,要积极实行复式预算制度。

所谓复式预算,就是指根据经费收支的性质,汇编成几个收支对照表,并根据对照表的内容,来实行具体的预算支持,从而实现特定预算收入与特定预算支出的一致。在防控监狱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复式预算制度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具体而言,它将各项收支分别管理,防止了资金的滥用或误用,完善了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了财务预算的约束力,有效地避免了财务风险的发生。为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大复式预算制度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并将其作为防控财务风险的长久之策。

第三,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在实践中,我们要想有效地防控监狱财务风险,就要加强监狱财务管理水平。而要想加强监狱财务管理水平,就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从这个逻辑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是防控监狱财务风险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考核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地监控与管理,从而提高各项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的概率。

第四,要切实加大教育培训与法制宣传力度。

现如今,对监狱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与法制宣传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目前我国监狱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与预算意识比较淡薄。我们要想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与预算意识,就必须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其次,目前我国监狱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我们要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就必须对其进行法制宣传。而理财意识、预算意识、法律意识都是防控监狱财务风险的重要砝码。因此,加大教育培训与法制宣传力度,是防控监狱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与必然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监狱财务风险防控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想将该项工程做好,就要重点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我们要对监狱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我们要对监狱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准确的分析;最后,我们要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监狱财务风险防控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我国监狱财务风险的防控水平,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监狱财务风险防控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1994年12月29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国家主席三十五号令公布,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本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风险分析对策 篇4

关键词:旅游产品,网络团购,风险

一、引言

2008年11月, 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成立, 这种商业模式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商家的青睐。目前这种商业模式在我国也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自2010年3月开始, 我国团购网站在短短八个月时间里发展到了1664家, 业内称之为“千团大战”, 团购已成为时下年轻白领中最为流行的网络消费方式, 人们不仅通过网络团购有形的物质产品, 还通过网络团购无形的服务产品, 也包括旅游产品在内。

网络团购与传统的销售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一, 现代人工作节奏快, 工作时间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休闲时间, 人们可以利用较短的休闲时间且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购物;其二,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购物网站上关于产品的信息全面, 方便旅游者选择;其三, 通过网络购物, 由于减少了很多流通环节, 价格便宜, 尤其是团购, 更能以超低的价格购买到旅游产品;其四, 网络团购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2010年是旅游产品网络团购集中爆发的年度, 自2010年8月开始国内的旅游团购网站纷纷建立起来, 一些传统的购物网站也开通了旅游产品团购业务, 并且效果显著,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占整体旅游收入份额将近15%。

采用旅游团购这一营销模式, 获益的不仅仅是旅游者, 旅游企业也达到了薄利多销的目的, 旅游团购网站也自然是这场交易中的受益者。就在人们对旅游团购大力看好的形势下, 由于网络团购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也浮出水面, 退款无门、宣传内容和实际不相符、节假日加钱、商家和团购网站不一致、旅游产品售后服务难等问题的出现导致了旅游投诉的大幅增加, 人们开始重新反思, 服务产品是否适合采用团购这种营销模式, 旅游产品团购到底面临着怎样的风险。

二、旅游者在进行网络团购旅游产品存在的风险分析

1. 旅游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网络团购面临较大风险

旅游产品是一综合性的服务产品, 其具有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 有形的部分是可见的, 旅游者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甚至有些商品在购买后如果发现问题还可以调换或退货, 例如饮食、旅游商品。无形的部分指的是服务部门给旅游者提供的服务, 例如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住宿服务、导游服务等等, 这种服务产品只有当旅游者出现时才能够生产, 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步进行性, 如果旅游者不出现, 失去了服务对象, 旅游产品也就没办法生产了, 就会出现服务资源的闲置, 而这种资源是不可储存的, 是没有办法拿到明天来用的, 损失也就是必然的了。以酒店为例, 酒店预订之后, 如消费者未在预订时间内入住, 造成了房间空置的损失是没有办法在后天弥补的。因此, 大部分酒店、景点往往选择淡季与团购网站合作, 以旺季一半或者更低的房价填充空闲的客房, 对其而言是有利可图的, 时下网络团购也就成为商家淡季的促销手段。

2.“预付”的付费方式使得网络团购旅游产品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

所谓的资金风险是指旅游者花费了金钱能否买到好的旅游产品和享受优质的服务。而目前旅游团购市场所回馈的信息显示旅游者花了钱, 买不到旅游产品, 退款又非常难, 或者买到了, 还要被逼增加额外的消费。

退款难已经是旅游团购网站共存的一个问题。团购网站在承诺退款的产品中有明确表示, 并非所有活动均接受此承诺, 需视具体情况, 且由团购网站与商家共同决定才可成立。据了解, 票务类却不属于退款承诺范畴。团购网站推出旅游类团购活动一般为酒店预订和旅游门票, 一些团购网站提供的景点门票团购产品只有部分支持退款承诺, 酒店预订类项目更是明确表示不支持退款, 预订了就要消费。以2011年“十一”期间旅游团购热闹火爆, 旅游团购退款难的问题更是尤为突出, 据团800国庆团购产品抽样调查显示, 仅有9%旅游团购产品支持退款, 而55%旅游团购产品明确声明不支持退款业务。由于旅游产品受假日和人流多寡因素影响较大, 旅游团购的价格优惠也具有较强的消费及退款限制;加之消费者团购的旅游项目要经由团购网站这个中间环节后才到达旅行社“拼团”, 所以一旦旅游者因为各种事宜临时取消了订单, 团购网站也难于和旅行社再索要回大额款项。“十一”假期是人们出游的高峰, 也形成了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的旺季, 很多团购的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被要求执行节日价格, 旅游者还要补差价。

3. 超低的团购价格使得旅游产品购买存在一定的功能性风险

功能性风险是指涉及到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优劣方面的风险。中国旅游报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于近日对旅游团购市场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44%的受访者认为“价格便宜”是网络旅游团购最吸引人的因素, 一些旅游团购网站为了吸引旅游者, 在网上重演零负团费的伎俩, 团费不够游客的住宿、餐饮费用, 会被旅行社安排二次消费, 二次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 参与购物或者自费服务项目的额外增加的消费。例如, 某网站以较低的价格向旅游者出售一张景点的门票, 旅游者到景点旅游时可能会买旅游商品或者自费消费项目, 旅游供应商可以通过此环节来弥补负团费的损失。由于旅游者享受的旅游服务和事先的承诺不相符, 导致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和享受服务不能像预期那样满意, 也就存在功能性的风险了, 况且一些团购网站也不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 旅游者也没有索要发票, 其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团购旅游产品规避风险的对策分析

1. 尽量购买单项旅游产品, 少购买旅游组合旅游产品

在网上团购旅游产品面临风险大, 购买简单的旅游产品即单向旅游产品, 也能够降低其购买风险。单向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内各旅游供应商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提供的单项服务产品, 例如客房服务、交通服务、导游服务、景点门票等等。组合旅游产品是指将众多个单项旅游产品进行打包, 整体销售的一种综合型的旅游产品, 组合旅游产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组合, 但由于涉及航空公司、地接酒店、旅游景区等一个链条的多个环节, 在多方利益不一的情况下, 其服务质量很难保证, 出现问题时各服务部门又互相推诿责任, 难以解决, 购买此类旅游产品面临较大风险。

2. 购买时选择流通环节少的购买渠道, 降低购买风险

旅游产品的团购网站分为两类, 一类是旅游企业本身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 销售旅游产品, 这类网站只是企业销售旅游产品的一个平台, 购买和预定可以同时进行, 旅游者面临的风险小。另外一类是综合型的团购网站, 旅游产品销售只是它的业务之一, 这类团购网站实际上是旅游企业的“二级代理商”, 旅游者在团购网站进行购买后, 进行消费时要提前向旅游企业预订, 但由于酒店并未对团购行业开放其后台库存系统, 团购用户无法在付费的同时完成预订步骤, 致使旅游者到酒店被告知已没有空房、需要执行节假日价格, 不消费也不能全额退款, 旅游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

3. 要选择信誉度较高的网站购买旅游产品

网络团购属于销售市场的新生事物, 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 旅游团购网站又缺少监管, 致使很多团购网站钻法律的空子, 违规经营, 使旅游者利益遭遇损失, 想维权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避免这些问题发生就要去选择一些信誉度高的网站去进行购买。旅游产品团购以服务为主, 属于轻资产模式, 这种模式易于复制, 初期入行门槛低, 导致当前团购网站良莠不齐, 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屡屡发生。

4. 要选择资质好的旅游企业, 保证服务质量

消费者团购的旅游项目要经由团购网站这个中间环节后才能到达旅游企业, 旅游者最终的消费活动的落实还是在旅游企业, 所以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企业的时候要理性消费, 选择资质好的旅游企业。资质好的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虽然价格贵了点, 但物有所值, 能够对现对旅游者的承诺, 即使不能兑现承诺, 也会给旅游者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而小的旅游企业产品价格比较低, 但由于有些旅游企业信誉度低, 不能保证其产品质量, 不能对现事先的承诺。例如很多旅游者在旅游假期到来之前购买了旅游产品, 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可随时进行消费, 旅游者往往会选择假期消费, 而节假日又属于旅游业的旺季, 众多的旅游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高价购买的非网络团购的旅游者, 团购的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遭遇到了歧视。或者有些旅游者因为有事不能消费需退款, 团购网站会以各种理由不支持退款, 给旅游者带来损失。

5. 保存好网站票据和书面合同, 以备维权时使用

购买凭证和合同是旅游者维权的重要证据。当旅游者在与团购网站进行交易时, 要索要发票, 如果商家以各种理由不提供发票可到工商部门进行投诉。旅游者在旅行社购买组合旅游产品一定要与旅行社签订合同, 签合同的时候要认真审查, 仔细核对合同的内容, 必要时进行一些特殊申明, 对于签订的合同要认真保管。此外, 旅行社安排的旅程计划书以及旅行社签订的各种有效凭证或材料也要认真保管, 这些凭证像车船票据、门票、购物发票或者住宿证明等, 录音录像材料等等, 都是旅游者在进行维权时最有力的物证。

参考文献

[1]陈静怡.网络团购形态及其优势劣势分析, 市场营销, 2009年

[2]孙喜林.旅游心理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3]李左声.网络团购中存在的弊端及对策分析, 电子商务, 2010年7月

[4]彭十一.我国网络团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月

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分析与对策 篇5

时间:2010-05-24 23:07来源: 作者:吕逸婧 点击: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同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管理和制度建设上日益落后,尤其 在企业营销信用风险防范上更是突出。为此,分析企业营销信 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对策,以此来规 范和减少企业营销信用风险行为的发生,使我国信用经济能有 序、健康地运行。

关键词: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分析与对策

1、引言

当前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潜伏着不少威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商业欺诈的形式更加 多样化,顾客需求也越发个性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 断完善和人们对营销风险认识的提高,加强对营销信用风险的 本质特征的分析,可以为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和预警 控制提供认识前提。特别是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营销 管理能力的提升,运用营销科学和工程方法对营销信用风险进 行衡量,并进行预警控制已具有可行性。它对提高我国企业营 销管理水平,防范营销信用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更多的关注金融与保险市场的风险 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及企业安全与技术风险的管理。如史密生、史密斯与韦福特(Smithson et al,1995)三人合著的《管理财 务风险》(Managing Financial Risk),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内容[1]; 迈克(Michaels,1996)著的《技术风险管理》(Technical Risk Management),以控制技术管理为主要内容[2];韦林与格雷 登(Waring&Glendon,1998)合著的《管理风险》(Managing Risk),以人文心理建构的观点论述风险管理[3]。企业营销风险 的研究在国外没有独立分支,可以归为财务性风险管理领域,研究成果多数是新产品开发风险、广告投入风险、价格波动风 险等单项具体风险的研究,系统研究营销信用风险的理论成果 较少。

我国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武汉理工大学佘 廉教授在研究企业预警管理体系时,对营销预警进行了子项研 究,于1999年出版了《企业营销预警管理》,用企业预警管理 的理论解释了营销逆境的现象并提出预警方法[4];四川大学李 蔚教授从2000年前后开始从营销安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营销事故[5]、营销安全等概念[6]。1999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 院的林均跃与东方保理的谢旭合作,从信用的角度研究企业赊 销问题,出版了《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7]。但总的来看,研究 营销风险预警方法的多,研究营销信用风险的少,还未形成系 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2、营销信用风险定义及内涵

营销信用是商业信用的一种,是指作为信用主体的企业,通过赊销、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经销、代销等方式,授信于 作为信用客体的经销商或客户的信用形式。

营销信用风险(Market Credit Risk,MCR)作为营销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指信用交易的受信方(credit receiver)不能正 常履约,因而给信用交易的授信方(credit grantor)带来损失的 风险,多表现为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信用销售合同 违约,给赊销企业或金融授信机构带来的风险[8]。

对于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而言,客户到期不付款的风险 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形式。对此,结合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内外 因素,企业通常将源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 险[9]。其中企业通过自身管理水平(内因)的提高可以降低的风 险属于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是不能依靠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规避的风险(外因),整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宏观环境以及客 户的信用水平直接影响这种风险的大小。

3、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1.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尚未设立专门 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即使设立了,但运行不规范,无专人分 管或分管者失职。企业在承担客户信用信息搜集的职责分工不 合理,缺少对客户信用信息的专业化管理,客户信息零散且相 互之间缺少沟通;客户信息不全面,使许多对企业发展有重要 影响的客户信息被遗漏;客户信息陈旧,许多信息得不到及时 更新,在业务较忙的情况下就容易对客户的风险视而不见或凭 主观感觉盲目判断,影响正确决策。

2.对营销人员管理不善

由于缺乏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他们的责任心不强,工作出 现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了风险和损失。有些销售人员为了增 加营业额,不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或抱着侥幸心理,结果对 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外,有些企业的营销人员利用企业提供 的资源去培育和巩固与客户的私人关系,在一些实行销售提成 制或销售承包制的企业中,客户变成了个人财产,利用自己掌握 的客户关系干“副业”,使企业利益外流。

3.社会诚信环境的影响

从我国营销环境的现实来审视,可以说“信用”是近年

来营销风险中最大的风险。而“信用”也成了时下人最稀缺 的一种道德性资源。由于受社会诚信环境和商业道德水平的影 响,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彼此提防,无形之中提高了市场交 易的成本,既造成了效率的降低,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些 信用恶劣的企业利用合同、票据以及预付定金,延期付款等方 式进行长期拖欠,达到部分或全部占有对方货物、货款的目的。这种“低度均衡”已经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企 业营销活动带来许多风险[10]。

4.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

没有建立完善的账款限额管理和催收体系。在我国企业的 财务管理中,只注重一般的记账式管理,财务部门只起到出纳 的作用,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有效 的方法。另外,企业因为担心会失去订单,对客户拖欠账款缺 乏有力的追讨。

4、企业防范营销信用风险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制度,设立独立于销售部门和财务 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营销风险责任制,明确管 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有关营销风险职责和权限。建立客户资信 管理业务制度,开发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其中包括客户 信用信息的搜集方法、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 风险分析模型的建立以及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动态监控措施等。不仅在企业进行营销业务活动时可以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提 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建立长久稳定的客户关系。建立全程营 销信用管理模式,提出一套“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的 信用风险管理方案,将应收账款的管理重点前移,既强化信用 风险的事中控制,又注重事前对客户的信用分析工作,将防、控 救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加强对营销人员管理

加强企业营销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是控制企业市场营 销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企业营销人员素质培训应包括员工的 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营销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环节,要科 学地将综合绩效考核与主要指标考核分别进行,将综合绩效考 核采用综合评价打分办法,作为月度和的综合评定,与营 销人员的晋升、评比先进挂钩。将主要指标直接考核,与其当 月提成挂钩,实现有效的考核与激励。通过两种方式的考核 保证营销人员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

3.加强客户资信的评估管理

目前企业常用的客户信用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法(5C 原则)、信用评级法(企业资信等级)和信用评分法[11][12]。

(1)专家制度法5C评估,包括客户的品行(Character)资金实力(Capital)、经营能力(Capacity)、是否有抵押

(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定期对客户的5CNew Marketing

新营销

进行评估打分,按由高至低评出若干个信用等级,根据客户的 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信用政策。

(2)信用评级法(企业资信等级),主要是一些专业的资信 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资信级别作出评价,主要目的是 用于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对非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的资信 调查则不尽相同,其调查主要针对短期的企业间赊销,信用期

限较短、交易额较小。对此,美国的邓白氏公司的评级技术比 较完整,除了给出被调查企业的资信级别外,还给出了信用风 险指数,可以将量化的风险指标与授信额度挂钩,计算出指导 性的授信额度。

(3)信用评分法,是通过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和信用价值 进行量化分析,以决定客户风险的大小,设置授信门槛和科 学地确定授信额度。信用评分模型实质上是一种以受信人特 征指标为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主要包括线性概率模型(多元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线性判别 模型(最著名的是Altman的Z评分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修 正和扩展的ZETA模型)和非线性判别模型(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等)。

这些方法是事先确定影响违约概率的关键因素,然后通过 加权计算或联合考虑得出一个确定的值作为判断是否违约的标 准,根据这一标准将潜在的受信人进行分类,并决定其信用等 级和授信额度。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和体系

(1)建立完善的账款限额管理和催收体系。应经常与客户 保持沟通,按月将往来款清单发给客户核对,以保证应收账款 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制定合理的现金折扣及信用期限。可以采用差量分析法,即计算方案改变所引起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以计算差量收 益。如果差量收益为正,则方案改变是有益的。

(3)选择宽松或是严格的信用政策。企业的库存过大;产

品即将过期;开拓新的市场;推广新的产品;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法制环境良好等可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应采用严格 的信用政策。

(4)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体系。将所有赊销客户的应收 账款按是否超过信用期及超过信用期的天数来分类汇总列表。进行账龄分析可以随时掌握应收账款的动态,及时监督应收账 款的回收。

(5)建立成熟的收款管理模式。企业在拿到所需要的单据 后应立即通知银行办理收款,这样可以避免在付款期到来之前 出现意外情况,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获得很好的资金流动性。

(6)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如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低,应

采取预收货款销售、银行汇票、本票、汇兑、支票等安全性高、风险性小的结算方式。如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高,就可以采取 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汇票和分期收款销售等风险比较大 的结算方式,以吸引客户。

(7)建立应收账款的计算机日常管理监督体系。企业应积 极开发电子计算机电讯网络,以便迅速地收集、贮存、反馈和 分配赊销信息,建立应收账款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监督。

(8)建立完善的拖欠款追讨管理体系。企业可以通过三种

途径进行拖欠款的追讨:①自行追讨,及时催促客户履行合同; ②委托追讨,企业对客户所在地情况不太熟悉时可以考虑使用; ③仲裁,直接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9)提取坏账准备。根据我国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 可以在终了时,按照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 账准备金,计入管理费用,提取坏账准备。

风险分析对策 篇6

关键词: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安全控制措施

引言

机械加工产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设备,其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大的安全隐患,易造成大量工伤事故,通常是由设备运行的不安全性决定的。欧洲一些国家结合冲压机械的危害,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及法规,以预防生产事故的发生。在我国,也根据实际生产经验,制定了相应安全管理规定。现在国内冲压机械领域内部的一些技术原理、设计以及工艺、安全标准等基本可以满足我国生产实际需要。但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始终没有杜绝冲压机械对人身安全的伤害问题。所以,对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分析及对策分析的研究,对职工健康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及做好预防措施都是十分必要的。

1.冲压机械伤害风险分析

冲压机械的作业过程中存在着冲压机械伤害风险,深入了解冲压机械作业方式,才能对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进行分析。

1.1. 冲压机械工作方法

冲压作业工作步骤:1.选料、2.定料、3.加工、4出件、5.废料回收、6工作点的布置等工作步骤。这些流程互相关联,相互制约,对人身安全、作业的效率和制件的质量都有直接影响。

1.2. 冲压机械危险分析

冲压机械作业具有事故多发性和较大危险性的特点,并且一旦发生事故,后果较为严重。因此,部分冲压机械作业人员中心往往生产畏惧感,心理压力较大,影响作业安全。对冲压机械作业方式整个过程的分析,冲压机械的危险主要有:

1.2.1.设备构造运行危险,运用刚性离合器的冲压机械装置,当设备运行时,实现离合器分离和接合,当离合器接合时,需要运行一整个工作循环。如果在此工作循环过程中,操作人员双手没能及时从设备中抽离。就会造成事故发生。

1.2.2.设备故障运行危险,在机械作业过程中运用有故障的设备就会发生运行事故。

1.2.3.设备失控危险性,装置失控,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1.2.4.开关失灵危险性,人为或外界因素导致开关控制系统失灵,设备将持续运行,对人身安全有很大隐患。

1.2.5.机械性伤害危险性,机械运行过程时,装置的运转及传动部件极易产生机械性伤害的危险。

1.2.6.模具的危险性 模具的设计有缺陷或不合理,则可能因变形、损坏或磨损等原因,发生意外而导致事故。

1.2.7.作业环境的危险性 包括设备布局不合理、工位器具和材料摆放无序、机台附近物品堆放过多或过乱、座位不稳与高度不当、噪声危害及机械振动动伤害

1.2.8.作业行为的危险性 包括不安全行为及不良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等。

2.冲压机械作业风险评价分析

冲压机械作业风险研究是依据安全检查表的研究理论,并参考《机械工厂安全评价标准》,并结合安全系统管理理论和思路,针对冲压机械作业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和考量。通过分析,不仅仅能够把企业的宏观安全管理方向把握好,也能够为企业微观的管理提供可靠的保证。

2.1.评价原则

2.1.1. 危险程度的分级标准

通常生产装置的自身危险容量指数分为三个级别:a、低度危险;B、中度危险;C、高度危险。

2.1.2.风险评价的分级标准,借助千分制分级方法,将冲压机械设备安全级别及管理效果可分为:a.在950分以上(含950分)为特别安全级;b.在800-950分之间为安全级;c.在500-800分的称为临界级;d.低于500分的为不合格。

2.2.评价方式

2.2.1. 以《机械工厂安全评价项目表》内容为评价依据,并把需要评价的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综合管理评价、设备设施评价及劳动卫生与作业环境评价。

2.2.2.运用抽查考核等核对的方法,进行企业的自行评价。并且,各部分的抽样方式为:

a.对人员抽查不少于现场数量10%的考核数量进行综合管理评价。

b.按照设备设施、物品拥有量(H)比例抽样进行设备设施评价:

(1)当H≤10时,全部抽样;

(2)当10

(3)当100

(4)当H>500时,抽5%同时要超过50台。

2.3 .冲压机械作业风险评价分析

通常来说,冲压机械作业风险要依据评价的打分来分析判断的。一般分成三个环节:冲压机械的综合管理评价、冲压机械危险性评价及冲压机械劳动卫生与作业环境评价。

3. 冲压机械作业安全控制分析

通过分析冲压机械作业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冲压机械作业伤害因素众多。在保证冲压机械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冲压机械的发生事故的次数,就必须使设备、人员、工作环境等相互配合。使操作人员能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保证高效、安全的工作,同时机械也适应人员操作和其运行的环境。为此,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管理方法,包含技术控制方面和管理控制方面。

在技术控制措施方面,主要包含:1.改进冲压机械作业方式、2.改革冲模结构、3.改善模具与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及4.实现机械自动化等措施,来预防冲压机械危险事故的发生。

在冲压机械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方面,主要包含:1.冲压机械运行工艺管理、2.模具加工管理、3.装置安全防护管理、4.危险源标识管理、5.工作人员安全学习管理、6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管理。

4. 结论:

文章通过对冲压机械伤害风险及对策进行针对性研究,研究思路及得出的相应结论:从伤害危险度入手,对冲压机械作业风险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评价,进而对冲压机械作业安全控制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冲压机械作业安全控制措施。为工作人员健康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及做好危险预防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金华等.机械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2] 机械安全标准汇编[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 徐斌等.冲压工安全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4] 黎竹勋.冲压模具结构及冲压作业方式对安全的影响[J].安全文化网,2003.12.

企业税务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 篇7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涵义及对企业的影响

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为无法正确处理需要支付的税款以及其他税务规定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种:企业因为未能承担其应该承担的税费,而导致企业不得不承担起比原始税费更多的罚款和税金,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甚至致使相关负责人承担法律责任;另一种税务风险来自于企业无法及时掌握税法变化情况,而导致企业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承受不必要的税费压力。

二、探讨企业税务风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世界经济逐渐趋向于全球化,而我国在近年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企业越来越多的进入世界市场。受复杂的交易类型和多种的企业类型影响,企业需要交纳的税种不断增加。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在承担自身的运营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各种的税费。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税务管理方法来合法的减少企业需要承担的税费,而在这个管理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税务风险产生。这些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可能很严重,也可能微不足道,有时企业因为不当的税务管理而必须缴纳更多的罚金,甚至有时需要承担更严重的法律惩罚。所以,对企业风险进行的探讨,是帮助企业正确规避税务风险的必然途径,它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税务风险,保证企业的正常盈利。

三、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

当企业处于市场中,需要根据市场环境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有时企业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会涉及到股权调整、交易事项或对外贸易等多种事项改变,在这些改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交纳的税种和税额可能发生改变,进而产生税务风险。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更关注的是运营工作带来的利润和发展,对于相关工作造成的税收细节可能并不关注。举例来说,大型企业往往具有一定数量的子公司或合作企业,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或货物交给子公司和合作企业销售。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子公司的股权分配。如果这个子公司本身的股份有较大比例不属于本公司,那么货物和产品转交的过程中无论是否伴随资金流动,都将被视为销售行为,公司需要为产品的转交行为支付增值税。

(二)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

在企业的资金管理方面,大多数企业将关注聚焦在成本核算、生产运营和制度建设上,从而减少在生产和运营中产生的成本。但其中许多管理过程会发生轻微的税务违法行为。其中比较常见的行为包括,职工将正常的生产成本以车费、餐饮等形式报销。这在法律上构成违法行为,但许多企业对这种行为的管理力度都非常弱,而企业对此更是缺乏章程。这种税务问题在短期内看似危害极低,但长期来看将会使企业不得不承担起巨大的税收罚款。这种问题需要依靠企业的财务管理加以控制。

(三)企业管理效力问题

企业正常的税务管理中有一部分应该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控制,而管理工作自然会受到企业管理效力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对税务情况的不了解或忽视,会造成企业会计对相关工作的不重视。进而造成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长期坚持固定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对于政府调整的税务情况反应迟钝,不仅无法按时提交企业需要增添的税费项目报告,也无法及时反应出哪些税费企业已经不需要继续缴纳。

(四)会计核算问题

我国的企业在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高效的控制企业的成本以及如何分配企业的利润,而会计从业准则和会计工作人员本身素质有限,各种因素最终导致会计工作信息很难具备准确性和时效性。而阅读这些会计报告并从中获取正确的、需要的信息对企业管理者本身的会计技能有所要求,管理者无法从会计报告中发现某项税务风险正潜在于企业的税务工作中。根据统计数据,因为企业的会计报告不准确、不及时而导致的税务处罚占到漏税处罚的15%。这些处罚不仅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还导致企业的社会声誉遭受损失,并在政府税务机关留下不良记录。可见,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是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作效率,能够帮助企业会计部门更快的提供更具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税务报告,帮助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更好的了解企业所处的税务环境和即将面临的税务风险。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完成以下五部分工作: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可以运作的条件,企业内的人员根据制度要求工作;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由专业人员对风险等级、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评估;完善控制活动,使企业内的控制机制形成完整的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流程;加强信息沟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需要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配合,只有加强沟通才能使各部门之间正常进行工作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保证控制制度的行为被高质量的落实,员工严格遵照制度要求进行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关键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反应能力,关注关键环节的工作,确定管理岗位从业人员有从业资格和能力,以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减少企业损失。

(二)提高涉税人员素质

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需要保证为税务管理人员提供进修的时间和渠道,帮助税务人员加强专业知识。企业需要有专门的税务人员针对于政府进行的税务工作,及时了解税收项目的情况,保证税务管理人员能够正确帮助企业规避税务风险。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税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提高涉税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企业还应当加强对税务筹划人员的培训,时刻关注财税政策变化及国家的经济调控方向等,降低税务筹划失败风险。

(三)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管理者必须提高对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这样才能带动其他工作人员关注相关问题。税务管理人员需要仔细学习我国企业相关的税法知识,并将规避税务风险的措施考虑紧企业的运营中去。除此之外,管理者还需要了解本身的经营项目可能涉及的税务风险类型,及时对其采取对应措施。企业经营者应该确定税务风险规避的重点,这是准确识别和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的必要前提,也是企业经营者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基础。

(四)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于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企业需要严格控制相关制度的建设,聘请合法的中介机构在必要时为企业的管理提供评估帮助,以第三者的眼光来寻找企业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帮助完善。同时,管理者应该致力于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的重要环节。结合企业税务风险评分制度的结论来看,如果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得分过低,表明继续使用原有制度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这时应考虑重新设计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以满足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以及企业制度的要求。

(五)提高企业管理效力

当企业的管理效力得到提升,许多企业管理的漏洞都能得到弥补,包括税务风险管理。建议企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管理效力:引进和使用现代化的税务管理软件来对企业的税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对于一些人事变动频繁的企业在税务管理问题方面有许多问题。比如说某家大型旅游公司,招聘的外勤导游人数众多,且经常调换岗位、更替频繁。这种情况下仅靠人力进行税务管理容易出现差错,且时效性很差,因此企业管理层决定引进某家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税务管理软件,来对各种企业内的财务工作尤其是其中的税务管理进行集中化的管理。这种软件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来进行税务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等多种管理工作,综合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又比如说某家大型软件生产公司,软件产品生产的税务刮泥比较复杂,过去企业经常因为管理漏洞而招致税务罚款。为此企业管理者号召全体员工进行税务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将企业不同环节产生的税费进行匪类。随着员工的普遍税务管理能力提升,很快税务管理中的漏洞就被找了出来。由此可见,企业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监督的行为使企业管理效力有所提高。

(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根据企业会计核算的报告,企业管理者将确定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税款,所以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者不仅要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还要提高从会计信息中提取相应税务信息的能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点有二: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改善会计工作的效力。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提升的渠道和时间。同时企业还需要定期重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完成包括重新评估岗位说明书、人员绩效考核和新员工招聘等工作。

五、结束语

一个管理效力低下的企业很容易发生税务风险问题,通过财务管理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并使会计信息能够放映出更多问题。相信通过这些税务风险规避措施的应用,企业一定能够在自身利益达成的基础上实现其应尽的社会职责。

摘要:企业运营过程中难免要面临税务风险,采用正确的科学决策能够减轻或消除这一风险。本文阐述了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机,介绍了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起点和如何正确应对这些导致税务风险的潜在因素。

关键词:企业税务,税务风险,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丽.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财经界,2014

门诊的护理风险及对策分析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进行门诊就诊的患者1087例,其中男587例,女500例,年龄为15~87岁,平均年龄为(43.2±12.4)岁。就诊原因为冠心病28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91例,高血压134例,其他76例,将本组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307例,对照组280例,两组患者在疾病的构成、年龄、性别的比较中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 护理风险以及其护理对策

(1)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护士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件的学习教育,使护士能充分意识到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从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及防范风险的自律性,在门诊中完善其医疗风险防范制度的落实,提高护士辨别医疗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2)增强护士责任意识的教育:建立并规范门诊的护理流程,并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护理路径的合理化、科学化。组织门诊护士学习相关护理质量的控制指标,并运用该指标对其护理工作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其护理工作水平以及质量。每月组织科内护士召开护理工作安全分析会,给予护士交流以及查找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及相关问题的平台,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3)护理教育内容:组织门诊护士进行相关护理制度以及门诊护理常规、门诊专科疾病指引、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医疗法律法规等的学习,科内建立护理缺陷收集本、特殊用药收集本、新仪器使用说明书收集本等以供护士查阅及学习,采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方式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事件及平时工作中护士的不规范行为对护士进行教育,并提出改进措施,鼓励护士进行网络教育以及个人自学,扩展其服务手段、水平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对于新护士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带教,进行情景模似演练指导和培训,并将新护士的考评成绩与其带教护士的业绩考核挂钩,以提高护士的责任感。(4)对护士强调其护理文书的规范书写:对门诊患者意外事件的抢救过程及治疗用药等进行客观、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当出现相关护理风险时,无论是否对患者或医院造成伤害都应该积极上报相关事件,以保证第一时间进行风险评价并进补救。以降低风险的发生。

1.3 护理方法

对本组临床研究对象在门诊期间进行护理,对护理干预组行护理风险教育的护士进行护理,对在门诊输液患者进行输液前相关过敏史进行确认,以及对青霉素等可能造成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进行严格皮试,并对患者在输液过程出现的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并报告相关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抽血前应当详细询问患者是否进食、是否有血液性疾病,并对出现晕血等症状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处理。在对患者进行血压等相关体检时要注意使患者是否适合相关体检进行相关指标判定,并对不适应相关体检的患者使其休息一段时间进行体检。对于其他护理因素应当积极性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等体检以及输液和抽血等护理。并对护理中发生的相关风险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临床研究对象的护理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当P<0.05时,表明其有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教育对护理工作中出现护理风险的影响

对本研究的两组患者所出现的护理风险的结果比较(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出现的护理风险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2.2 患者对两组不同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其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明显的差异系,(P<0.05)。

3 讨论

门诊护士是患者最先接触的医务人员,故护士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将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对医院的美誉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门诊的人流量大、就医人员成分复杂等特点,故其对门诊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士对工作稍有失误,将会导致患者的严重不满[1]。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进一步加大,导致其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要求加大,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故需要提高门诊护士的业务与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降低护理风险。

3.1 护士能力上升与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邢宏梅[2]对人性化护理在门诊中的运用研究发现,对门诊部就医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使患者感觉到医院对其是关心和家的温暖而不是简单的交易关心,从而改变人们对医院的认识,提高医院的形象进行塑造,从而得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认可,已达到患者配合治疗,缓解医患关系。练文毅[3]指出,在对门诊的护理中要注意对风险管理责任的追究,其采用护士长负责风险管理,将护士分为几个管理小组,并对小组内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以及集体授课和开会等,从而将护理风险层层下放,使护理风险个体化。郑慧新[4]指出通过对护理风险的责任化,从而才能不断的发现相应的护理风险因素,并对其提出修改意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并对门诊护理的研究指出,建立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制度,并对出现的相关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吸取其中教训,使护士能对潜在问题如:输液问题、患者就诊问题、抽血问题等相关风险的认识。并能对潜在风险提供处理方案或意见。在本组临床护理研究中,护理干预组出现的护理风险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故我们认为对门诊护士进行必要的风险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其业务和服务能力,从而降低医疗风险。

3.2 护理风险教育与患者就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高素珍[5]对门诊护理质量的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门诊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故护理工作中应当注意保障护理安全。其首先要注意对患者合法权利的保护,建立互信、和谐的护理关系,对于老年患者应当注意在护理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其进行指导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病情告知,必要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缓解其焦虑心理。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要主动、真心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隐私进行保密,并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为门诊构造一健康和谐的就诊治疗环境[6]。当在诊疗过程中出现失误时,应当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第一时间得到患者的谅解,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对护理过程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对护士提供安全方法教育,是提高患者安全保障的有效手段。在本组临床研究中,实验者患者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说明通过对护士的教育可提高护士护理水平,从而增强护理满意度。

总之,通过对护士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风险教育,可明显降低患者投诉以及发生护理纠纷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以及科学化,使患者得到更安全的就诊保障。

参考文献

[1]付玲利.门诊内科诊室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87.

[2]邢宏梅.门诊内科患者500例的人性化服务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635.

[3]练文毅,冯曼莉,卓仪.儿童医院门诊内科处方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21):64-65.

[4]郑慧新,王亚兰.门诊内科分诊护士和患者的沟通技巧[J].激光杂志,2005,26(6):36.

[5]高素珍,王晓箴,练练,等.新时期军队医院门诊护理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8-9.

风险分析对策 篇9

关键词:房地产,风险管理,对策

房地产开发的过程十分漫长, 并且涉及方方面面, 是项极为复杂的活动。房地产投资不仅数额巨大、周期漫长, 并且变现的能力较差, 同时又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房产市场的波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政策的变化调整、建材价格的变动都会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效益产生很大影响。这也决定了其效益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房地产投资存在很大的风险, 所以, 开发企业必须正确分析风险, 并且对风险事件提出有效的规避方法, 谨慎投资。如果没有充分考虑而贸然决策, 往往会造成失误, 甚至是企业困境或破产。

1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分析

1. 1 开发位置风险分析

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进行房地产的开发对开发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次开发行为的成败。所谓开发位置, 并不单纯指的是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 还包括了一系列的社会位置, 如市政配套、教育水平、交通状况、公共设施、人口因素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土地的潜在收益的能力。一般来说,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价比较高, 开发的成本也就比较高, 但是发展的前景相对比较好, 需求多, 收益也会可观的; 反之,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地价低, 因而成本也就低, 但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市场需求低, 收益也不一定乐观, 所以区域和市区内地段的选择相当关键。

1. 2 开发时机风险分析

由于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开发具有极大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又存在一些周期性的规律, 因而导致房地产开发的活动也相应地存在周期性。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 是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时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在国民经济发展上升时期, 市场的需求比较旺盛, 因而在此情况下来推出房地产项目很可能获得良好的市场收益; 与此相对的, 在经济衰退时期, 市场的需求也会随之下降, 因而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下, 往往房地产的价格会受其影响而下降, 效益也不会很好, 踏准开发周期与经济波动节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受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之外, 按照开发项目的类型不同, 其对时间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比如说, 工业物业的时间性就不明显, 而商业活动就存在明显的旺季和淡季的差别。因此, 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 谨慎投资。

1. 3 开发物业类型风险分析

开发物业类型的选择也需要谨慎。一般物业类型包括了别墅、工业物业、公寓、商业物业、写字楼、普通住宅等。物业类型及其性质的不同, 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和对位置的敏感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其中, 商业物业对于位置最敏感, 一般都是市中心、商业中心以及交通和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方。另外, 写字楼和商业物业以及工业物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时, 相对的这些物业的需求也急速增加, 房地产公司就能得到更高的回报, 获取更多利润; 反之, 需求下降, 回报也就不很乐观。

1. 4 经济和房产政策的风险分析

房地产行业与国家金融、房产行业政策影响相当敏感, 须按照国家对房地产发展的政策、规划、要求等, 根据区域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类型物业开发, 发挥自身具备资源和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2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2. 1 风险与风险研究

所谓风险, 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 某事件的实际发生状况和人们预期间发生差异的不确定性以及此不确定性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还有造成这个差异的情况、条件、环境、原因和因此带来的潜在损失的严重程度。由此可知, 风险大小取决于实际结果和预期目标产生差异的可能性和实际结果和预期目标差异的方向和大小, 即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后果。通常条件下,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也就是风险发生而导致的风险损失。

国外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早, 至今已经形成了很多风险分析以及评估的方法。1960年以前, 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分析采用的主要是财务分析法, 但是由于太过简化, 参考价值不大, 作用有限; 1960年以后, 分析方法就更加科学和丰富了, 包括网络随机法、模拟法、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就日趋完善了。国内的风险管理应该说起步是比较晚的, 尚处在初级阶段, 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经验决策和定性分析是我国至今仍常用的方法, 由于缺乏系统性, 容易产生决策失误。

2. 2 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风险管理, 就是房地产的开发企业对面临的风险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使用各种手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来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 以最小的成本保证企业的收益和稳定的管理活动。开发过程中始终是伴随着风险的, 因而开发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掌握应对风险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 1) 合理应用风险管理方法。要根据目标的外部环境的状况, 坚持在事前和事中控制, 并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对其不适合的地方做出相应的调整, 并拟定合适的应对方法以消除、转移、缓和房地产开发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风险。

( 2) 合理确定项目投资目标。项目投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项开发项目能否盈利。要根据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所提供的材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以确定最后的房地产开发的投资目标。

( 3) 合理界定项目投资的范围。为避免遗漏而造成的房地产开发风险, 所以要加强对项目的投资范围的变动的控制, 使项目的投资范围在合理、正确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变动, 必须让投资的任务分配做到细致具体, 以降低房地产开发的风险, 争取获得更大的利润。

( 4) 合理分解风险。风险分解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房地产开发的风险。虽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进行分解, 但是将部分可管理的风险进行分解, 使其分到不同的过程中, 也能够有效的减少风险, 进行风险分解时还必须满足计划中所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3 规避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的对策

3. 1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对策, 应用十分广泛。风险转移可以分为财务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形式。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中要求投资项目的风险应该由与此相关的各方共同来分担, 分担的原则一般为风险由最有能力进行风险控制或最适合承担风险的一方来承担。只要符合这项原则所进行的风险转移就都是合理的, 最终可以取得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 反之, 则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3. 2 做好可行性论证

这是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是对项目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对方案进行分析, 并评价其经济效益, 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的研究活动。

3. 3 做好经济环境的预测

房地产的发展周期是与GDP紧密联系的。一般房地产的周期可以将宏观的经济周期作为依据和核心, 同时按照各时期的主导因素和市场的发育程度做出具体的调整。一般表现是房地产业要稍微落后于宏观经济而进入复苏期。

3. 4 做好投资效益控制

实践证明: 投资决策后, 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最大的, 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在此阶段要想控制造价, 可以选择优选设计方案和设计单位, 尽可能将经济指标量化。既要充分注重市场调研, 做好市场定位, 确定合适房地产产品; 同时要做好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3. 5 做好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工作, 首先要依靠各类专业的人才。开发企业需要建立该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相关机构, 以研究国家和行业的一些政策, 对本地区内的适合的项目做出及时可靠的分析, 并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此, 必须努力培养市场化的人才, 熟知经营技巧, 懂得相关法律法规的高级管理人才是重中之重, 尽量避免政策和投机等风险。另外, 开发企业应该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 高度重视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并且对国内外的经济和政治形式等进行全面可靠的分析。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研究各类物业在本地区的当下发展和未来的趋势。只有这样, 才能在充分考虑研究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投资的风险。

4 结 论

房地产项目投资是项高风险的活动, 因此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谨慎。开发企业应该在综合研究风险之后, 选择合适的位置和物业类型, 把握良好的开发时机。在充分认识到开发风险的情况下, 形成正确的风险观, 努力规避风险, 争取获得最大利润。

参考文献

[1]兰峰.房地产开发与经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俞明轩.房地产投资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3]马庆斌, 刘妮娜.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 2013 (24) .

[4]方宏旭.对非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建工程抵押及登记有关问题的探析[J].中国市场, 2014 (16) .

分析网络犯罪洗钱风险现状及对策 篇10

一、网络洗钱的主要特点

网络犯罪属于高智商、团伙性犯罪, 犯罪分子精通网络技术和漏洞, 其所获非法收益极易再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清洗, 因此进一步加大了与网络犯罪密切关联的网络洗钱的风险。较之传统洗钱模式, 网络为犯罪分子的洗钱活动带来更大的便利, 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风险低、效率高

网络上的交易与货币具有虚拟性, 一旦完成洗钱活动就不易追查。同时, 网络实名制度还未成熟和普及, 通过网络注册即可进行交易或支付, 这种宽松的匿名性大大降低了洗钱者的风险。且该洗钱操作借助网络的高效和便捷, 使得跨国、跨地区的洗钱瞬间即可实现, 不受地域限制, 大大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犯罪分子洗钱效率。

(二) 成本低、利润高

网络洗钱借助网站、网上银行等载体进行, 相对于其他洗钱方式节省了各项成本, 仅需要建立一个网站或开通网银付出低廉的网络通信费用即可实现大规模资金转移。然而网络洗钱由于不存在中介费用, 几乎是零成本运作, 相对于犯罪分子动辄百万或千万的犯罪收益而言, 网络洗钱有着强大的利润驱使。

(三) 互动性、隐蔽性高, 取证困难

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 既消除了国境线, 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 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对所有事物的描述都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密码数据, 因此谁掌握了密码就等于获得对财产等权利的控制权, 可以在任何地方登录网站。

二、网络洗钱的主要形式

(一) 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拥有强大的优势, 客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使用户真正享有不间断的银行3A (Anytime, Anywhere, Anyway) 服务。网上银行特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加密性、便捷性等特性都为洗钱活动提供了天然土壤, 是目前网络洗钱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 网络赌博

网络赌博洗钱, 是一种高效率、低风险的洗钱方式, 越来越受到洗钱者的青睐。网络赌博洗钱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法:一是用非法所得在赌博网站上匿名开立账户进行赌博, 达到将黑钱与“白钱”混淆的目的;二是通过在赌博网站开设账户, 以非法来源的资金汇入这个账户, 以此作为黑钱的临时隐蔽所。

(三) 虚拟货币

电子货币是由网络服务商发行的, 用于网上交易的一种虚拟货币形式, 如比特币、Q币等。网上虚拟货币的私下交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虚拟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双向流通。这些交易者的活动表现为低价收购各种虚拟货币、虚拟产品, 然后高价抛售, 依靠价格差赢取利润。洗钱分子将犯罪收益购买电子货币, 再利用网络将其转卖为合法利益, 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购买电子货币购买网络虚拟财产, 出售换回金钱;二是直接将电子货币用于个人消费, 将电子货币转化成合法的物品。

(四) 智能卡

智能卡是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支付结算工具, 如信用卡、借记卡等, 已被证实同样可以成为洗钱的工具, 例如当信用卡达到某个透支额度后就可能被洗钱分子利用。由智能卡所衍生出来的电子现金与电子钱包等网上支付工具, 由于其数据存储优势和安全机制, 具有完全匿名性和快速传递性, 极易成为洗钱载体。除以上4种洗钱方式以外, 网络空壳公司、网上拍卖、网上证券、网上保险以及网上理财产品等, 都可能被转换成洗钱工具。

三、防范网络洗钱的应对措施

(一) 进一步完善反洗钱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的反洗钱法律体系以主要由《刑法》 (1997年修订) 和《反洗钱法》两部法律及人民银行出台的部门规章《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构成。鉴于网络洗钱的特征、现实危害及蔓延趋势, 以上法律法规已对网络反洗钱显露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因此需要完善从个人身份识别角度的立法, 要求自然人和对公客户在利用三方支付等网络支付服务时, 要实名登记姓名、身份证号、住所、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等信息。

(二) 高度关注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网络资金流转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同时又是洗钱犯罪分子最常利用来伪装资金来源、逃避追踪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严格监管, 加大处罚力度, 出台针对第三方机构的反洗钱细则, 从而切断网络洗钱最重要的中转平台。

(三) 严格执行“了解你的客户”原则

“了解你的客户”原则普遍适用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该原则的核心是掌握客户的实际情况, 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 不给洗钱活动可乘之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 各类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客户身份信息核实工作, 完善内部风险控制,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整合, 基于对国家、社会和客户负责的态度, 有效规避洗钱法律风险, 审慎对待网络交易, 真正了解客户交易意图, 从而预防犯罪分子网络洗钱活动。

(四) 加大培养专业反洗钱人才力度

网络洗钱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犯罪, 既要对网络洗钱实施有效的监控打击又要防范网络洗钱, 金融监管职能部门需要既懂金融业务和反洗钱知识, 又具备专业网络知识、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 建立高效洗钱信息侦测系统

面对海量的网络交易数据, 要发现洗钱可疑线索, 如果不借助计算机系统紧靠人工识别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我国要结合自身反洗钱实际, 从资金转移成本、客户行为模式、数据挖掘等出发, 逐步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反洗钱侦测信息系统, 实现智能分析和自动筛检可疑线索和实现网络交易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可追溯, 为追查可疑线索创造条件。

(六) 加强国际反洗钱合作

虚拟物流企业风险形式与对策分析 篇11

【关键词】 虚拟物流 风险 形式 对策

一、虚拟物流企业风险概念及其原因分析

虚拟物流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物流行业发展的最新产物和巨大成就。虚拟物流企业由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运作一体、功能合理分配的众多分散的物流经营环节的承担者构成,其本质是一个供应链的信息平台、物流共同体,它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共享供应链企业的资源为纽带,以获取规模效益为目的而建构的众多物流企业的动态联盟。

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向远程化和国际化发展,一些较庞大或复杂的物流作业已经不可能由某个固定企业的固定资源去完成,而实际上是以网络与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的虚拟企业去完成。虚拟物流企业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从而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和客户满意度的增加,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虚拟物流管理在给企业带来大量益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风险。

虚拟物流企业风险指的是由于虚拟物流企业内外部存在的一些非确定性因素而造成虚拟物流企业不能达到预设目标或造成利益损失的可能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市场不确定性风险仍然存在,且在虚拟企业各合作者间得到了重新的分配;虚拟物流企业的实质是一种对动态的联盟,各合作者由于信息共享,造成企业商业机密的外泄和核心技术的丧失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众多企业成员间面临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和运营平台等方面的差异并导致的协作风险较高且不容忽视;信息不对称仍是合作企业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使得虚拟物流企业中面临难以避免的道德风险;虚拟物流企业的运营中常需要事前投资,由于投资具有不可逆性,并容易造成“套牢”现象出现和系统战略柔性的丧失,战略投资风险因此变得更为复杂。

二、虚拟物流企业风险的特点与形式

1、虚拟物流企业的特点

虚拟物流企业的与一般物流企业相比,其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合作带来了较高协作风险。由于结构复杂,成员间企业文化、管理方式、技术标准、员工素质的差异、信息不对称及潜在利益的冲突等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其具有较高的协作风险。

(2)风险具有明显的传递性。虚拟物流企业风险因素可通过运作流程在各个节点间积累扩大和传递并显著影响整个合作的风险水平。在时间风险的传递方面,这一特性的表现的尤为重要和突出。

(3)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由于各节点企业间的以信息共享的形式来进行合作和企业间的协调,然而这些信息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表现为风险发生事故发生的随机性和事件本身的模糊性。

2、虚拟物流企业风险的来源与形式分析

(1)外部风险。虚拟物流企作为一种受市场规律影响的经济组织,和传统的企业一样,要受到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外部风险主要有下列几种。

第一,自然风险。虚拟物流企业自然风险的来源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指由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导致的虚拟物流企业运营过程受阻或终止而遭受的损失。如:恶劣天气造成运输的终止或货物、交通工具的损坏等。

第二,政策环境风险。政策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或地区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或政局的变动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而造成的收益的损失。政策环境风险因素有法规政策的变化、社会的不稳定等。

第三,市场波动风险。虚拟物流企业市场风险指由于上游市场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下游市场的需求萎缩等变动、技术溢出、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的变动、股市波动、全球或地区性经济危机给虚拟物流企业造成的融资渠道堵塞,利息与债务负担的加宗和周转运作的困难等市场环境恶化等原因给虚拟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

(2)内部风险。虚拟物流企业的内部风险主要指虚拟物流联盟内部因素之间的冲突引发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指由于虚拟物流企业的合作企业某方面技术能力不足而制约虚拟物流发挥作用。如:硬件设施不全面,物流运作成本过高、分配不合理,服务水平不合格等。

第二,协作风险。协作风险指虚拟物流合作企业间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企业文化和组织管理方式冲突、信息平台不兼容或传递阻塞或失真、核心伙伴成员的退出和变更问题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息传递风险、流动性风险、沟通风险、组织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

第三,投资风险。虚拟物流企业通常需要针对特定项目的事前专用和关键性投资,当合作企业或物流整合商发生资金不到位或投资套牢或的情况时,发生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而造成的损失。

三、虚拟物流企业风险分类控制方法与措施

1、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合理的预估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虚拟物流企业风险的变化规律和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风险识别过程的基本任务为识别和发现物流企业运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可控制的范围。虚拟物流企业的物流风险识别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确定目标和任务,明确参与者;进行广泛的收集资料与归纳;对风险大小和形式进行预估和判断;根据直接事实或诱因将隐藏的风险识别出来,得到识别成果。

2、评判风险类型和可控制的程度

对不同种类风险应采用不同的管理和控制方法。风险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风险的消除、减缓、转移、规避和接受几种。物流企业应邀请相应的项目专家,做出一份客观详实的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按风险的层次和级别,科学地细分为大风险、小风险、主风险、次风险、常规风险、突发风险;进一步要提出有效规避风险、抵御风险、克服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方法。 虚拟物流企业的风险中具有可完全消除的风险,如技术风险, 面对这样的风险,需找到风险来源,从源头上找出控制风险的方法。对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例如道德风险,应采取一定的办法,以尽可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风险转移是指借用协议或合同,在风险发生时将其转移到其他人或组织身上,如签订运输保险合同等。风险规避是指当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大,后果及危害较严重,且没有很好的策略可以避免其发生时,可选择放弃某些行动或决策。而当一些风险导致的危害或损失程度较小,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且可以忽略时,企业会选择接受这种风险。

3、选择风险规避的具体方法

(1)外部风险规避方法。

第一,自然风险的规避方法。面对自然风险,我们一般采取保险形式或在物流合同中规定当遭遇不可抗力时的免责条款来降低损失。

第二,环境政策风险的规避方法。在虚拟物流企业运作期间,应重视前期市场调研,对外部政策环境和行业趋势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加强政府与行业组织的合作。

第三,市场风险的规避。建立虚拟物流风险评估机制,做好物流项目启动前的分析和发展远景的预测,在合同中清晰注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项目运作期间遵守市场和行业发展规律,加强业绩和财务管理,注意技术创新和保护。

(2)内部风险规避方法。

第一,技术风险。在虚拟物流企业的运营中,我们应该注重物流方案的合理设计,整合现代的物流技术与手段,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加强操作规范性和一致性,对风险瓶颈单元的时间风险进行优化和调整,并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

第二,协作风险。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建立公平开放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在合作企业间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建立各企业间的协调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机制,建立动态检查机制并设立一定的激励或惩罚措施。

第三,投资风险。企业在投资时应注重前期的风险收益预侧与可行性分析,采取多种融资手段和方法,在合同中规定清算机制和动态检查的办法。

四、结论

由于虚拟物流企业运营内在的环节众多和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虚拟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众多的风险而且不易辨认。分析每一类风险的成因和具体内容,有利于全面认识和衡量虚拟企业的潜在风险,找出其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实际运用价值较高。由于虚拟物流企业信息模糊、历史数据较少等特点,在实践中,虚拟物流企业应根据情况采用合适的一种或多种风险规避方法,并使用一定的风险评估工具帮助我们把握和衡量虚拟物流企业的风险,有效降低企业面临的可能性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志:虚拟物流企业运作的风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2] 丁蓉:虚拟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

[3] 叶怀珍:物流工程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王迎军:供应链管理实用建模方法及数据挖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 翟铭勇:虚拟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航天大学,2008.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对策分析 篇12

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风险,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 导致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是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在理财活动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 具体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举债筹资风险。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可认识性、不确定性、两面性等特点。在本文的研究中,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根据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登新发布的《2009年中报亏损公司排行榜》, 在已披露中报的1637家上市公司中, 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共有483家上市公司亏损, 亏损面高达30%, 并且这种趋势并没有减缓, 上市公司因陷入财务危机而宣告破产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我国一些非常有名的企业在市场上突然消失, 使人十分震惊。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在财务风险中具有代表性的ST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 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股票) 。截至2010年12月底, 深沪股市的历年被特别处理的ST公司逐年增加, 其财务风险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二) ST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 偿债能力差。本文选用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其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属于分析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而资产负债率是用来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的ST股在2007~2009年期间的表现来作分析, 获得以下数据。见表1和表2。

从以上对比数据不难看出, 在偿债能力方面ST公司和非ST公司差距很大。不论从短期的偿债能力还是从长期的偿债能力来看, ST公司存在很明显的财务风险。

(2) 企业盈利能力差。通过对2008~2009年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 (平均) 进行统计发现, 2009年上半年ROE (平均) 大于0的上市公司占79.78%, 为1223家, 比2008年上半年减少142家。此外, 2009年上半年1533家上市公司ROE (平均) 均值为0.39%, 仅仅是去年同期的8.4%。可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不是很好。其中ST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更为不乐观, 净资产收益率偏低。此外, 从主营业务收入也能够看出该公司的盈利能力, ST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所在行业其他非ST公司的收入, 其创造利润的能力也就低。

(3) 企业营运能力差。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财务比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等, 但在本次的分析中, 不选取这些指标来进行具体分析。因为这些因素在不同行业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受行业不同的影响, 其资产的构成和质量状况也就不用, 此外, 还容易受到季节性、偶然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用这些指标在不同行业之间比较是不可行的, 没有说服性, 应当在同一行业内进行比较。但是纵观2008年至2009年各行业的ST公司与非ST公司, 不难看出:ST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明显落后于非ST上市公司。主要表现有:在同一行业内, ST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明显低于同行业标准。运营能力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公司现金的流转出现问题, 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财务危机, 因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 企业发展能力不足, 没有持续动力。在被ST的上市公司之中, 不难发现:这些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严重缺失, 集中表现在销售增长率、利润持续增长能力、股东权益增长率的降低等等。在这些上市公司中, 企业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因而也不会被外界所看好, 这样会直接导致该公司股价的降低、筹资能力变差等等, 严重时会阻碍现金的流转, 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5) 资本、资产结构均不合理。相比较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国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更多的依靠自有资本。过多的依赖自有资本, 虽然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加高额的利润, 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但是完全忽视了债务融资所带来的财务杠杆的作用。此外,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 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 人为操作利润, 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令公司潜在的财务风险加大。

(6) 现金支付能力较低。在衡量现金质量的指标中有流动负债现金比率、负债总额现金比率和销售现金比率等等。通过对近三年ST公司与非ST公司现金支付能力的比较, 可以发现:ST公司的现金支付能力比较差, 明显低于非ST公司, 主要表现在流动负债现金比率和负债总额现金比率明显低于非ST公司。若ST公司在某个时间点必须支付一笔数目很大的现金, 但在支付时却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完成支付, 那么就可能导致公司面临较严重的财务危机, 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破产。

二、上市公司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思考

(一)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体制,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整套合理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因此, 借鉴美国的“多个财务指标预测方法”来加以分析。采用以下五个财务指标的加权平均之和来预测上市公司的财务失败:

营运资本对资产总额的比率=营运资本/资产总额

留存利润对资产总额的比率=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

股本市价对负债的比率=股本市价/负债总额

资产产出率=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值, 分别给这五个指标赋予权数, 见表3。

然后地, 再计算这五个指标的加权平均之和发现, 和越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根据美国1970到1973年的计算资料, 2.675是一个临界值, 低于这一数值的公司将会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当然, 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指标权数也应当会有所不同。应当借鉴这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并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 确定合理资本结构, 加强融资管理

若企业能够保持适当的借款筹资, 其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列支, 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 还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此外, 相较股权融资而言, 借款更具有灵活性。因此, 制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确定合理的债务规模, 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费用, 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确定适当的债务结构并有效管理融资活动, 并不会加大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所以, 单纯依靠自有资本并不是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最佳选择, 应当保持适当的债务融资, 并加以有效地管理, 这样才能使企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在这样的资本结构下, 不仅不会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 还会使企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 降低运营成本。

(三) 完善公司内部结构, 增强管理者风险预警意识

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意识, 具备认识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不能一味回避或者追逐风险。此外, 管理层还应当在整个公司内从上到下的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使全公司对财务风险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 管理者还必须合理完善公司的内部结构, 包括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积极作用, 建立有效地监督和激励机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减少财务危机的发生。

此外, 还可通过以下途径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如:加强筹资活动的管理、严格控制现金流、建立信用评估机制、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财务风险等等。

总之, 就目前状况来看,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很大。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公司资金的安全, 还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 我国的上市公司应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 我国的上市公司, 特别是其中的ST公司, 财务风险比较大。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历史原因、市场原因, 更与企业自身因素密不可分。针对现状和成因, 提出了优化资本结构、加强投资活动的管理、控制现金流、建立信用治理机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机制等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以及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超竞争格局下一篇:髋部手术侧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