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化教学

2025-01-22

案例化教学(精选12篇)

案例化教学 篇1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 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被许多教师所采纳。然而, 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理解上有偏差, 因而容易过分追求数学教学情境化和活动化的设计, 而忽视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案例一:《锐角与钝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4册)

教师首先打开多媒体展示游乐园中各式游乐设施……

师:同学们, 你们在这个游乐园里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游乐园很好玩, 有小火车、摩天轮。

生2:玩跷跷板的有3个小朋友。

生3:火车一排有2个座位, 一共6排, 可以坐1 2个小朋友。

这些回答显然都不是教师预想的答案。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除了这些,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的角呢?

学生至此方才领悟过来, 纷纷举起小手……

评析: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重现。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 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上则案例中, 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朝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 而是离题甚远, 显然是由于情境针对性不强所致。

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情境教学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教学的内容, 要有“数学味儿”。情境创设只是手段, 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师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4册)

师:我们买了很多东西, 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上车、下车的情境。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3 6人, 到站后下去8人, 又上来12人。

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生1:36-8=28 (人) , 28+12=40 (人) , 这时车上有4 0人。

师:3 6-8=2 8 (人) 表示什么意思?

生1:36-8=28 (人) 表示8人下车后车上还剩多少人。28+12=40 (人) 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人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2:有。36+12=48 (人) , 48-8=40 (人) 。

生3:还有。12-8=4 (人) , 36+4=40 (人) 。

师:大家说得真精彩!

……

评析: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生活。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 并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据, 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将影响学习是否有效。在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 帮助他们唤醒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案例二中, 上下车问题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在数学课堂上打开生活之门时, 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渐渐地会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提高数学素养。

案例三:《圆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 1册)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师:现在,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会画圆的老师。

播放画圆的影片: (1) 一位体育教师用一个长柄粉勺画圆。 (2) 一位教师用一端固定住的纸条画圆。

学生纷纷赞扬叫好。

教师边用电脑演示, 边进行讲解:要画一个圆, 可以用指定的工具一端固定在平面上, 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随后用木制圆规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评析:教师在教授圆的画法之前, 先播放了两段录像, 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准备。然而,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适当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本来教师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但经过一段时间讲解之后, 枯燥乏味的情绪在课堂上蔓延。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调整课堂计划, 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 在思维的压力下, 主动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从而使学生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

启示

情境创设应从“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具有现实性、真实性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 从而理解数学的学科价值, 掌握数学知识。

诚然, 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讲, 情境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不应是“生活数学”的简单复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综合了太多的复杂因素, 解决起来有难度。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立足对生活的提炼, 要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与分析, 分清哪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 哪些是阻碍学生学习的, 不能盲目地使用情境。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年级段要有所变化

创设问题情境, 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及情感特征来设置问题, 既不能太难, 也不可过于肤浅。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颜色、声音、动作对低年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到了高年级, 我们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创设活动情境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不要因过分关注情境的“生活味”而忽视了本质的“数学化”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又要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情境, 充分挖掘并拓展学生探索过程的质和量,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探讨、思维、发现, 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案例化教学 篇2

我们在力学中复习了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其实是自然界普遍成立的规律,自然界中不少物理量都遵循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守恒”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学物理的重点,对物理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每年的物理高考题中得到了较全面的体现,占有较多的分值,可见守恒思想在物理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问题引导:守恒定律的本质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由事实分析归纳,得出:“守恒定律的本质就是物质在发生变化或者两物体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这些物理量在这一过程中是守恒的”。

原子核在发生变化和反应的过程中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和质量数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

教师提问:在核反应方程中质量数守恒,那么质量守恒吗?

引导指出:质量守恒是物体系统运动过程中的最基本规律。通常情况下,质量守恒是在低速条件下的静止质量守恒。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静止质量与运动质量相互转化,总质量仍然守恒。

一.质量数、电荷数守恒

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是原子核反应方程中的两个基本定律,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的基本根据。那么什么是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呢?

质量数守恒是核反应前原子核的质量数之和等于反应后的质量数之和;即核子数不变。电荷数守恒是核反应前原子核的电荷数之和等于反应后的电荷数之和。

题1:

208天然放射性元素232,下列90Th(钍)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之后,变成82Pb(铅)论断中正确的是()

A、铅核比钍核少24个中子 B、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 C、衰变过程中共有4次α衰变和8次β衰变 D、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怎样发生的?

引导学生: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由于原子核不稳定而自发地发出某种射线的现象。问题2:有几种类型的衰变?发出什么射线?

引导学生:伴随着α衰变和β衰变,有三种射线发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问题3:这三种射线有什么不同的性质? 引导学生:

4α射线是速度为光速的1/10的氦核流(2,贯穿作用很弱,电离作用很强。He)β射线是速度接近光速的电子流,贯穿作用较弱,电离作用较强。γ射线一般是由于发生衰变的原子核处于激发态,在向较低的能级跃迁时,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其贯穿作用最强,电离作用最弱。问题4:组成原子核的核子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208问题5:符号23290Th中,左上角232表示什么?右下角90表示什么?82Pb呢?

引导学生:232,电荷数为90(质子数)。20890Th表示质量数为232(核子数)82Pb表示有208个核子,其中有82个质子。

问题6:这里没有涉及中子数,怎么办?

引导学生:可利用数量关系“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求出中子数。

可见,铅核比钍核少24个核子,其中质子少8个,中子少16个。故B对、A错。问题7:那么,氦核和电子的符号又该怎么写?

20840引导学生:由分析23290Th(钍)和82Pb(铅)得,氦核的符号是2He,电子符号是1e 40问题8:由2He和1e可知道氦原子核的什么信息?

引导学生:氦原子核有4个核子组成,其中有2个质子、2个中子。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静止质量为零。

问题9:怎么求α衰变和β衰变的次数呢?

引导学生:要将题中的α衰变、β衰变写成核反应方程。问题10:在整个衰变过程中,核反应方程怎么写?

20840引导学生:设发生了M次α衰变和N次β衰变,则有232 ThPbMHeN908221e。问题11:由质量数守恒,写出在衰变中的质量数关系? 引导学生:

232=208+4M,得M=(232-208)÷4=6 问题12:由电荷数守恒,写出在衰变中的电荷数关系? 引导学生:90=82+2M+(-N),得N=4 可见,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故D对、C错。所以,应该选择B、D。

二.能量守恒 1.质能方程:

问题:质能方程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而联系着的。一方面,任何物质系统既可用质量m来标志它的数量,也可用能量E来标志它的数量;另一方面,一个系统的能量减少时,其质量也相应减少,另一个系统接受而增加了能量时,其质量也相应地增加。

题2:

235裂变反应是目前核能利用中常用的反应,以原子核23592U为燃料的反应堆中,当92U俘获一个慢中子后发生的裂变反应可以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可表示为:

235921U134Xe940n38Sr30n139m1

m22

m3m4 反应方程中下方字母符号是中子及有关原子的静止质量,单位是kg,真空中光速为C。则核裂变反应释放的核能为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解决核反应过程方程的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问题2:哪些核反应有质量亏损?

引导学生: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都可以释放能量、有质量亏损。问题3:怎么计算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呢? 引导学生:如果给出的质量单位是“kg”,则:

EmC2=[(m12m2)(m3m43m2)]C2=(m12m2m3m4)C2

问题4:思考——如果质量单位是“u”,又如何计算呢? 2.综合应用 题3:

14太阳现在正处在主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是由电子和1维持太阳H、2He等原子核组成.014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反应方程是21e41H2He释放的核能,这些核

1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根据目前关于恒星演化的理论,若由于核聚变反应而使太阳中的1H核数目从现有数减少10%,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而转入红巨星的演化阶段.为了简化,1假定目前太阳全部由电子和1H组成。

(1)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进程,需知道太阳的质量M.已知地球半径R6.410m,地球质量m6.01024kg,日地中心的距离r1.510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116g10m/s2,1年约3.2107s。试估算目前太阳的质量M。

(2)已知质子质量mp1.6726108274kg,2He质量m6.64581027kg,电子质量me0.91030kg,光速c310m/s。求每发生一次题中所述的核反应所释放的核能。

(3)又知地球上与太阳垂直的每平方米截面上,每秒通过的太阳辐射能1.35103W/m2。试估算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还有多少年的寿命。(估算结果只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引导学生分析:(1)估算太阳的质量M 问题1:解决万有引力应用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引导学生:视星球的环绕为匀速圆周运动,且引力提供向心力;在地球表面附近,如果忽略地球自转,引力约等于物体的重力。

问题2:如何写出相应的物理方程?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两式:

设T为地球绕日心运动的周期,则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G

mM2π2m()rr2T

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G问题3:如何求解方程组? 引导学生由以上两式联立得

Mmmg R22π2r3M()m2TRg.

由题给数值代入,得:

M21030kg.

(2)问题4:由题目所给条件,在太阳上进行的核聚变反应的过程是怎样的?

014由题意可知:21e41H2He释放的核能

问题5:如何计算释放的核能?

引导学生根据质量亏损和质能公式,每发生一次该核聚变反应释放的核能为:

E(4mp2me2mα)c212代入数值得: E4.210J

1(3)先画出示意图,再根据题给假定,目前太阳全部由电子和核1H组成,且电子的静止质量不计。

1按目前关于恒星演化的理论,若由于核聚变反应使太阳中的1H核数减少10%,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

问题:6: 如何计算这一阶段发生核聚变的次数?

所以,在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的时间内,太阳的质量将减少10%M,发生一次题中所述核聚变所消耗的质子数为4个,因此该核聚变的次数为:

N

问题7:如何计算这一阶段发生核聚变所释放的核能? 在上述时间里太阳发生N次这种核聚变总共辐射出的能量为:

M10%4mpENE

设太阳辐射是各向同性的,则(在以太阳为中心,以日地距离为半径的球面上)每秒太阳向外放射的辐射能为:4r

问题8:如何计算太阳保持在主序星的时间?

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的时间为:

2t由以上各式得:

E

t0.1M(4mp2memα)c24mp4πr2

代入数值并以年为单位得:

t11010年=1百亿年

三.动量守恒 题四:

由于U235具有易俘获慢中子而发生裂变的特点,而裂变时产生的中子速度都很大,不易被铀235俘获而诱发新的裂变,所以在核反应堆中常用石墨作减速剂,当快中子跟石墨原子核经过若干次弹性碰撞后就会变为慢中子.设每次碰撞前石墨的原子核都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具有初动能E0的中子,去正面弹性碰撞质量是中子K倍的石墨的核.试问:

(1)第一次碰撞后,中子的动能是多少?

(2)第n次碰撞后,中子的动能是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对于弹性碰撞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两个什么守恒?

,设碰前中子的速度为v0,质量为m,第一次碰后中子的速度为v1,碳核的速度为v1则由弹性碰撞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

mv0mv1Kmv1

12121mv0mv1Kmv12222

由以上二方程可得:

v1问题2:负号表示什么?

K1v0K1

负号则表示碰后v1的方向和碰前v0的方向相反。故第一次碰撞后,中子的动能是:

E112mv12

2K112mv0 K12

K1E0

K1

(2)问题3:那么,第二次碰撞跟第一次有什么区别? 同理,由以上讨论可知,第二次碰撞后中子的速度v2的大小为:

2K1K1v2v1v0K1K1

第三次碰撞后中子的速度v3的大小为:

2K1v3v0K1

3„

第n次碰撞后中子的速度vn的大小为:

K1vnv0K1

第n次碰撞后,中子的动能是:

nK1EnE0K1

2n

课后反思:

与学生交流、教学反馈:

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及案例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情境教学 案例研究

一、引言

通过对目前我们采用的初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初中阶段所讲授的地理知识主要是一些相对简单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知识,可以说学习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地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以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情景化教学是当期研究较多而且应用效果也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情景化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地理知识,更容易引起兴趣而且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尽可能的发挥情景化教学的特点,突破教材的理论知识,让初中地理学习深入学生的生活,使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二、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存在的不足

1.地理知识与学生情感结合不足

在初中地理的课程安排上,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初中地理的结业考试往往安排的比较靠前,地理教师需要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大多数地理教师授课的侧重点还是仅仅停留在地理知识本身上,采用情景化教学的落脚点也是放在相应的知识点上,而与学生的情感结合的不够多,使地理知识仍然是一些孤零零的理论,地理这门课程的整体思想在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2.课堂互动交流较少

情景化教学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课堂互动的环节。因为,通过课堂的互动,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情景化的教学设计之中,才能在互动中发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理解的偏差给予纠正,使学生真正将地理知识内化于心。然而,在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时,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互动会浪费很多课堂的时间,甚至会影响课堂任务的完成,所以常常采用的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法,即使进行了情景化设计,也是以教师的说来代替学生的参与,所以,并不能将情景化教学的良好学习体

3.情景的设计过于简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了,局限而又枯燥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地理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的时候,如果仅仅通过将网络上的地理图片或者相关的视频短片插入幻灯片来进行讲授,那么必定会使情景设计太简单、太局限,失去了情景化教学的特色。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往往一用就是好几个学期,缺乏对情景设计的更新和创新,这样的情景化教学是与学生相脱节的,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情景化教学的效果也会不理想。

三、提高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1.重视地理理论知识与学生情感的结合

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并且能够让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地理学科素养甚至整体的身心素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使地理教学富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景化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勇于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不断的激发出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也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通过自己主动的思考,而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财富。因此,在进行情景化教学的备课设计时,一定要尽可能的加入课堂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地理这门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学科,是非常生动活泼的。如果一味的对地理教材进行生搬硬套,那么只会把生活化的知识变成枯燥无味的理论文字。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还原地理知识的生活化气息,通过开展情景化教学,让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比如说,在开展情景化教学时,可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通过演示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还可以将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通过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此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进行身份转换的过程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四、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的案例研究

案例一:授课题目——怎样进行地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掌握地图的比例尺并利用比例尺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学会如何在地图上辨识方向;能够制作简易的地图;了解地图的类型及应用范围。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

情景化教学设计:有朋友想到我国甘肃省兰州市旅游,那么我们作为当地人怎样做好向导呢?此时我们需要用到的工具就是地图。首先,我们通过一张小比例尺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来初步认识一下中国。随后,我们要到从了解兰州所在的甘肃省开始我们的旅程,那么我们需要用到甘肃省地图,并对这一中比例尺地图进行判读。之后,我们要到兰州进行游览,又要用到兰州市的大比例尺地图。通过这3张大小比例尺地图,学生们可以直观的学习到不同的比例尺地图所运用的不同场合。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上述地图,与学生一起进行实地距离测量的练习。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绘制出所在班级的地图,并且要求在地图中标出比例尺、方向以及图例等相关的要素。

案例二:授课题目——巴西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巴西的自然地理概况;巴西的人口和种族;巴西的气候类型、资源和农业。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

情景化教学设计:全班同学要跟随旅行团到巴西旅游,那么我们需要提前到旅行社进行咨询。教师作为旅行社的服务员,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接待,并介绍了巴西的风土人情和著名景点。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巴西风景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感受到巴西的异国风情。接下来,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作为服务员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解答,可以采用提问或者抢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巴西举办2016年奥运会的相关情况,使学生在感受异国风情魅力。

五、结束语

初中地理为学生加深对我们生活的地球的了解打开了一扇窗户,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情。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把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情景化教学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出现的,情景化教学的合理应用,能够使课堂变得富有感染力,不再仅仅只有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而是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获得新的知识。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努力克服情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对情景化教学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情景化教学的应用,在完成初中地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初中地理课程的实效性,为学生营造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莹.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148.

[2]陈保华.关于高中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22.

案例化教学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形;初步学会工具栏的设置。

2.能够根据页面设置的需要, 熟练、巧妙地设计自己的文档。

3.通过Word文章的设置,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情境创设:灰太狼和喜羊羊进行多次的斗智斗勇, 都处于下风, 于是它想联合其他狼群对羊村进行攻击。它给几个狼群写去了机密文件。但其中一封被喜羊羊他们捡到了……

师:大家想看看机密文件的真面目吗?

教师展示喜羊羊拿到的机密文件, 并问学生看到文件的感受?

预设:文字太小, 看不清楚。

师:同学们想解开这份机密文件吗?

揭题: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解密机密文件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 将学生定位于我要帮助喜羊羊解开机密文件的任务上, 激发学生的兴趣, 积极进行本堂课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

1.解密“机密文件”

通过“机密文件”的查看, 学习第一个重点:改变字体大小。

(学生打开机密文件。同桌讨论, 汇报交流, 自主尝试)

教师和学生一起查看机密文件, 说明灰太狼的来势汹汹, 如何打败灰太狼?如何通知?

【预设】设计陷阱 (教师引导, 让全村人一起设计陷阱) 。

2.设置“紧急通知”

师: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喜羊羊写的一份紧急通知, 喜羊羊想让羊群们一下子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你能帮助他吗?

(教师进行引导, 对文章标题或正文进行放大字体、加粗、斜体、下划线等处理, 并说明如何进行处理)

布置任务:

(1) 标题“紧急通知”字体设置为“隶书”“三号”“加粗”

(2) 正文内容字体设置为“华文行楷”“小四”

(3) 正文中“灰太狼”“今天晚上九点”“准备一个火把”三个词设置格式为“下划线”“斜体”

让学生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操作。

【设计意图】帮助喜羊羊解决难题, 这能够较大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更有兴趣地进行下面的操作。让学生通过自行尝试, 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 更好地掌握并巩固技能, 并突破教学重点。

三、综合运用, 知识拓展

完成“我想对灰太狼说”

任务布置:

1.“我想对灰太狼说:”后面写上你想说的一句话

2.对全文进行字体、字形、字号的设置

让学生在“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音乐声中完成作品

四、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完成较好的学生, 进行评价, 最好能够寻找出一些特例 (改变字体的颜色)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游戏化教学设计总结与反思】

小班化教学案例张益萍 篇5

【背景】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积极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今年市教委提出的有效落实《关于小学低年段(一至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以下以我在这一年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课程紧密结合,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活动过程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案例】

从生活现象中引入数学

如我们在教学《小括号》一课时,首先我想说明的一点是,此部分内容原为二年级教学内容,在新教材中被安排在一年级,所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在课前我在思考教学内容安排时,我就很难找到切入点,我想到用数学书中的例子(一条带子上共有10颗星星,先减去两颗星星,再减去3颗星星)去引出小括号,事实上一般学生都无法很好领会。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必须要借助实际情境体会,而不是灌输。

于是我改变了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摒弃了书中原例,而以去文具店购物这样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入。

小明带了10元钱去文具店购物,他挑选了一个卷笔刀3元,一块橡皮2元,请问服务员应找给他多少钱?孩子们马上动脑筋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想到了要先算他用了多少钱,3+2=5(元),再计算应找回多少元,也就是10-5=5元。既然小朋友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那么你们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式子呢,这时候再顺势引出小括号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在生活情景中体验数学

在教学《分类与整理》这节课时,为了充实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到分类与整理的重要性,于是我又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

我先要求同学们帮忙进行垃圾分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再通过PPT随机出示多种塑料瓶,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里有几种塑料瓶,它们分别有几个吗?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说出饮料瓶有几种,而不能对有几个给出统一的答案。这时候我便继续说,那是因为屏幕中一闪而过,我们没有记录下来,所以我们很快便忘记了。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知需求,于是我便再缓慢地出示一遍刚刚饮料瓶的过程,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再通过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由大家评选出谁优谁劣的过程,让他们慢慢体会到统计图应该具备的几个特点,最后再统一记录方式,重复上述过程,体会这一方式记录的快捷。这样一堂课教学下来,一开始便是从垃圾分类的实际生活情景中引入的,充分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直到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得出最后的结论,又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在生活背景中感悟数学

如在一上教学“0”的认识时,“0”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在计数时表示什么也没有,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温度计上表示冰点;其中第一种意义学生大多能自己归纳出,而后两种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课的媒体中出示了温度计和直尺的图片,但是我想,如果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也能够理解,但是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相信他们应该有能力知道零在生活中的意义。于是我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生活中你们在那里看到过0?你们觉得0还表示什么?经过一番小组讨论交流,有学生说:“我们的尺上有0。”他把手中的尺举的高高的。还有学生说:“温度计上也有0。”看来孩子的观察能力真不错啊!这时又有一个孩子举手了:“老师,0还表示新的开始。我们现在开始上小学了,我们也是从0开始的。”听了他的回答我太惊讶了,他说的太好了,可能他的这些话是他的父母告诉他的,但是他用在了我们的课堂上。“你说的太棒了,是的,0表示起点,表示新的开始。”我给了他一个拥抱,心中窃喜还好没有直接出示媒体讲解,否则怎么会听到这么精彩的回答。

【感悟】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即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思维过程,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因此,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距离,还能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如案例1在新课引入部分,创设生活情景——文具店购物,把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了一起。像这样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的作法,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二.联系“生活情景”,展开体验。

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如案例2原先并没有这一个环节,但是考虑到这是学生进入小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统计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特别设计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情景——垃圾分类。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再一次巩固了这一内容的学习,从而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学生在欢快的生活情景和游戏中体验了数学知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三.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

应该说在案例三——0的教学中,孩子有那么多精彩的发言,与他们经历了小组的沟通交流是分不开的。这种广泛交流与沟通,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生活中0的概念,体验0的意义。又“领悟”到了数学源于现实生活,又用于现实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儿童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离不开体验。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反思】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教师要不是时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积极交流的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因此在教学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创设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

案例化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童趣化;教学情境;教学难度

数学是一门艺术。而对于不擅长思考的小孩子来说,觉得数学是枯燥无趣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起引导的作用,把学生领进数学的王国,尽情享受思考带给他们的快乐。而要想让教师的引导起作用,必须要让学生对教师的引导感兴趣。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具有童趣。在童趣化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有童趣化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堂的每个环节,还要让每个环节的知识由易到难,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二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为例,我以往是按课本的内容和顺序来教学的,例题讲解清楚后,后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点挑战性都没有,而且每个环节之间也没有情境的连贯性,学生虽然也能弄懂必要的知识,但是思考得不够深入,理解得不够深刻。

而现在在上这堂课时,我利用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把每个环节串联起来,学生就被轻松自然地引入每一个环节的活动中,我还在此基础上把一部分基础题拔高,让学生学习起来有新意和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师:孙老师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们特别聪明,孙老师和后面的老师们都特别喜欢你们,今天就让孙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家园玩一玩,好吗?

出示动物做操图。

师:瞧!动物们在做早操呢。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这只可爱的小熊,你能帮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它的位置吗?

师:听!小猴有话要对我们说。出示小猴的声音“我在第1排第1个”。学习确定第几排第几个。

有一只可爱的动物要和大家交朋友,它在第3排,你知道它是谁吗?问题出在哪里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还需要知道它在第几个。

师:它在第3排第4个。现在你知道它是谁了吗?要想确定动物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是第几排还要知道是第几个。

小狗要把它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它的好朋友也在第4个,你知道是谁吗?问题出在哪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还需要知道它在第几排。

师:它在第4排第4个,你知道它是谁了吗?看来只知道第几个也无法确定位置。要想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要想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必须要知道它在第几排第几个。

出示声音:“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师:学习了确定位置,把你喜欢的动物的位置说给同桌听,让他猜猜看你喜欢的是哪只小动物。

二、故事情境自然过渡,与基础练习相连

想想做做第1题第2小题:小动物们做完早操,去图书馆看动画书了,图书馆的阿姨告诉他们第1层第2本是数码宝贝。你知道他们是按什么顺序数的吗?你能告诉小动物们其他书的位置吗?

三、创新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想想做做第3题:小动物们听了你们的描述,顺利地找到了他们想看的书,心里非常高兴,要一起到剧场给同学们表演节目,你们想看吗?只有闯关成功的人才能收到入场券。看看小动物们出了什么题目,第5排第1个是“恭”字,左边的一组数字代表什么?下面的一组数字代表什么?下面请做好准备,按要求填一填:第1排第4个写“关”字,第4排第3个写“喜”字,第3排第5个写“过”字。读一读能连成一句话吗?

生:恭喜过关。

想想做做第2题:那我们就去剧场看节目吧!动物家园打开两个剧场迎接客人,这个是星星剧场,这个是月亮剧场,观察一下两个剧场排列座位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剧场要求对号入座,这三位小朋友是星星剧场的,这三位小朋友是月亮剧场的,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你能帮帮他们吗?把他们的座位用铅笔在作业纸上涂黑。图图和妈妈的座位号是四排8号和四排9号,他们的座位一定会相邻吗?票是哪个剧场的能相邻?羊羊们马上要开始唱歌了,会唱的跟他们一起唱好不好?

四、改编练习,让过于简单的基础练习成为具有挑战性的拔高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第1小题:小动物们玩了一上午了,要回家了,我们去他们的住处看看好吗?小猴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了!小猴住203,那你知道小老鼠住在哪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猴在楼下捡到一把钥匙,上面写着302,你知道是谁丢的吗?为什么?你真是帮了小熊一个大忙。

生活中确定位置的用途很多,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让整堂课连贯自然,不间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把课本上题目的顺序做了调整,根据课本的素材精心编写了一个故事,并根据每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调整了题目的难度,由易到难,把简单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思考问题更加深入了,学到的知识也内化了。要想实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设计的童趣化,首先要实现教学情境和难度的童趣化。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沿江区南化第三小学)

案例化教学 篇7

“课程校本化”, 就是学校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 在课程、教学领域中, 依据国家意志和师生实际开展优质教育的课堂教学, 校本化教学的过程与传统相比往往更加生本、有序和有效。“课程校本化”其实是“生本教学”理念实践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校本化建设过程中, 语文学科主要通过激活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将教材文本融合于拥有学生知识、生活和情景的再构文本中, 从而得到贴近在场学生的创造性情境学习。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 大多偏重老师预设下的完美设计, 或偏重某项特定的活动体验, 或偏重固有文本的深度探究, 或偏重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而更多时候很少审视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由此带来的弊端是使课堂教学评价失去了确定性, 众说纷纭的评课, 不自觉地成了鼓吹课堂成功的支持者, 最后给予的印象结论是———凡上的示范课都是成功的课, 让语文课堂教学的界定没了相对标准的角度。现在看来, 这一现象的确值得我们反思。笔者认为, 在语文学科校本化教学建设中, 教学的优劣更应该成为判定教学行为得失的重要维度。语文校本化教学的有效结构应是, 教学起步阶段能够从照顾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教学发展阶段能够以生之“趣”促教学之“动”从而创造“有生”情境, 教学高潮阶段能够顺势让学生获得重组、超越或颠覆“前概念”的学习体验;教学尾声阶段能够给学生留下明晰的再学习能力。

下面笔者就以同仁开设的公开课《饮酒》三个片段为案例, 谈谈在语文课程校本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教学优化的几点思考。

二、案例相关陈述

1. 背景说明。

这是一堂为校内优质课活动评比开设的试讲课。课题是出自八年级下语文教材所选的陶渊明的《饮酒》, 由我组同仁老师执教。执教班级为本校七年级学生, 学生水平在年级中为较好。本次教学性质属于借班试教。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以下三项目标: (1) 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情境, 根据补充的资料丰富诗歌中留下的空白。 (2) 通过品味诗歌的关键词领会诗人心境。 (3) 初步了解陶渊明这一隐士形象的独特之处。

在上课之前, 教师为学生的“学”准备一份课前预习资料。资料中包括三项重要内容, 包括提供了《饮酒》一诗的原文以及注释;提供了一组能够表现出陶渊明个性特征的诗句;设置了一个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请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 教学片段陈述与评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 我们将要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说到陶渊明, 鲁迅这样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那么, 隐士, 在你的想象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描述说出来听一听。

生:隐士吧, 一般应该住在深山老林里。

师:你说的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有这样的一个特点, 对吧。

生:隐士嘛, 说话方式应该很自我, 常人看上去比较脱俗。

师:嗯, 讲的是隐士在气质上有这样的特点。

生:想象中的隐士, 喜欢不问世俗之事, 自力更生, 丰衣足食什么的。

生:非常清高, 喜欢喝点醉酒, 还可能弄点高雅的音乐孤芳自赏, 还有点怪异。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全面, 从他们的概括中我们能感受到隐士的所具有的内在之处。

生:隐士的样子嘛, 外出访友都还会戴着草帽。

师:我们的同学很有想象力, 这样的想象真的很形象, 这算是让我们看到了隐士的一个外形。

生:许多的隐士其实为了更好地谋求仕途, 所以, 假的隐士多过真的隐士。

师:没错。我们知道, 陶渊明, 确确实实选择做了一个隐士。陶渊明这个隐士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好, 现在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一首饮酒诗, 看看是怎样的情况呢?请大家先结合注释阅读这首诗, 理解它的意思。然后根据理解自己去朗读。

……

(评析)

这是课堂的始发阶段, 在“印象隐士”的适中求问中,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之心, 因为, 对于“印象”, 只要有过了解, 自然就能够说出一二。因此, 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小提问, 十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的兴趣。

(片段二)

师:很遗憾, 电脑放不了音频文件。听录音就改为诵读了。大家一边听着诵读, 一边再调动想象, 并借着想象去丰富一下诗歌中所写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分钟后)

师:谁先来?

生:诗歌所写的这个地方, 诗人出门便可以看到南面有座高山, 有山自然也有水。

师:悠然见“南山”, 或许所居住的房子就面朝南面。

生:也许, 但是下面说到飞鸟相与还, 可以想象清晨有鸟飞来飞去。

师:就是说会鸟鸣不断。

生:可以看到山头那里还有缭绕云雾, 透过清晨的日光。

师:那一定很安静, 宁静。通过想象, 我们可以感受南山之美。可是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 这又是一个什么人聚集的地方?

生:大概是一个住了很多农民的村庄, 但是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师:那么, 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是那么美的地方?

生:诗人虽然生活在人多之地, 但是眼里是另一种情景。所以,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 可以让一个人得到安静。

师:为什么陶渊明不去深山里, 彻底宁静的地方隐居呢?

生:深山里条件没有那么好, 一个人生活总得跟外界打交道, 不然就可能成为野人。

生:其实, 隐居的意义就在于在内心里得到一种清净, 修炼, 不在乎外在生活。而外在生活恰恰很好地磨炼一种清净的内心。

师:讲得太好了, 心灵的隐居才是隐居真正的内涵。大家再想象一下, 诗人现在在做什么?什么模样?借助提供的学习资料, 大家去想想这个问题。

生:他正在采菊花。就像农夫一般的打扮。

师:还可能做其他的事吗?

生:我在想, 他或许正在地里劳动, “种豆南山下”。

师:没错。会饮酒吗?

生:会的。而且会喝得有些醉。

师:陶渊明为什么要亲自参与耕田劳作?

生:可能他太闲了, 只有劳动打发时间。

生:可能这样做比做官要多很多的自由。

生:也许是劳动可以让人变得自我一些。

师:所以, 能靠自己的劳动吃饭, 起码内心更心安理得, 自由从容。

(相关教学设计)

1. (诗歌所写的是什么地方?) 听录音, 用你的想象丰富它, 诗人在一个怎样的所在?

(1) 南山之美, 课文直接描写“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想象:山峦、云雾、泉水、夕阳、飞鸟。

(2) “人境”, 什么人聚居的地方?喧闹的车马中坐的是谁?

为什么陶渊明不去深山里, 到彻底宁静的地方隐居呢? (心灵的隐居)

2.诗人在做什么?他什么模样?

3. 陶渊明为什么要亲自参与耕田劳作?

(评析)

这是课堂的发展阶段, 对比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都会发现执教老师精心设置了许多细小问题, 这些问题的精心在于紧扣诗句, 不脱离本文;适合学生表达, 又符合人物本色;问题连环相扣, 又自然衔接。以上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 课堂发展阶段顺利并且深入推进, 学生的表现多有价值之处。

(片段三)

师:刚才通过对“悠然”与“茫然”的区别体会, 我们初步感受到了陶渊明对质朴自由的田园生活的追求, 并且在这追求中力求自由轻松的快乐, 他的醉, 本质含义更是对这样的生活陶醉之情。回到课堂开头的那个问题:陶渊明这个隐士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在这首诗中, 陶渊明应该像一个农夫一样过日子。

生:他很大不同就在于住在人群中而不是山林里。

师:陶渊明在生活状态上, 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过着很世俗的生活, 并不是喝仙露生存。

生:他的许多行为都很质朴。

……

师:陶渊明诠释的“隐居”并非一种姿态, 而是一种生活;“隐士”并非清高自傲的文人, 而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者。他告诉我们隐居无需放弃现有的一切, 并在诗中告诉了我们隐居的秘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评析)

这是课堂的高潮阶段, 教师的最后一问, 并没有继续深入, 而是非常巧妙地回应开头, 完成了一次整体关照。看似没有必要, 其实非常必要, 回马枪的功用在于让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旨得到更为明确的揭示。笔者认为, 这是执教老师高明之所在, 因为, 再精彩的过程, 再精细的策略, 再精巧的环节, 无非就是让我们对某一个单一的重大问题, 有更为清晰的理解。课堂之功就在于此。

三、关于教学案例总结的几点思考

校本化教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有效教学?或者说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既符合语文特性又符合教学本质规律?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大量的个性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然而, 透过上述一则案例与分析, 我们或能对当前如何开展校本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优化上多一些新的认识。

1. 积极创设学习情境, 打开课堂之门。

从《饮酒》一诗的教学片段一来看, 教师非常清楚的一点就是, 努力做到能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进行一种情境式的学习。在教学始发阶段, 通过学生“学前经验”或“前概念”的诱发, 非常迅速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趣。当然教师是有备而来的, 她为学生准备的学前资料三项任务布置, 就提前让学生完成了一种已有知识的提炼。这是“学”的良好预备, 也是“教”的最好准备。这种从学生中来的做法, 让我们看到了敲开教学之门的最好秘诀。

值得指出的是, 在这一教学阶段中, 教师并不是简单对学前资料学习的反馈与检测, 而是根据课堂即兴中对教学对象———“陶渊明印象”的描述, 再次创造全新的学习情境, 把课堂预设中要呈现的内容联系起来, 一步步让课堂生态变得丰富与活跃起来。《饮酒》教学创设的提问是得当与有效的, 因为很好地生成一个激发多数学生认知的可接触性话题。

遵循“生本教学”理念的校本化教学, 其实质就是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抓住学情, 再努力创造不同机会激励学生呈现自己的“前概念”, 从而在学习交流中分享彼此观点, 对不同意见作出比较、选择, 让学生思维感受到刺激, 做出多元反应。因此, 课堂结构的第一阶段, 教师要善于洞察他们的心理, 未卜先知, 巧设桥渡之路, 激励学生热情参与, 做到快速打开教学之门。

2. 教学不在于教, 以促成学习思维状态作为使用教学手段的出发点, 促进教学生成。

从《饮酒》一诗的教学片段二来看, 我们注意到教学活动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推进。执教老师能够机智地抓住学生经验反馈, 通过发挥自由想象、补充文本内容两大预设的教学问题, 不断掀起学习高潮, 让学生的学习层次性、过程性体现得很充分。从中我们看到, 这样一来, 教学活动便成功地诱导学生保持住了活跃的学习思维。也正因为这一点, 这段教学过程很有活力, 有效知识大量生成。

校本化教学的本质表现就在于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带来真正的生成。由于每个学生背景不同, 经历有异, 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必然是多样的、隐蔽的, 可能还是不可思议的。譬如, 教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居住之所在有什么特点, 学生想到的已经大大超越了文本表面的东西, 这种生成为下面的矛盾问题做了很巧妙的铺垫, 也为揭示陶渊明这个人物的内在做足了点染。因此, 优化校本化教学课堂, 不可忽视的是, 保持学生的学习思维状态才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的出发点。任何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否, 精彩与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 而激发学习思维涌动, 排除终止学习思维的障碍才是需要值得考虑与实践的。

3. 促成清晰、有效的学习印象与体验更有意义, 优胜教学多项内容的侧重。

从《饮酒》一诗的教学片段三来看, 执教老师驾轻就熟, 以一个环节服务另一个环节, 以一个有效问题过渡到另一个有效问题, 使得《饮酒》一课的教学主旨凸显, 轻松地让学生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清晰认识。我们注意到, 经过课堂上的反复体验, 学生对于陶渊明“隐居”形象的再认识已经相当明了。事实上, 对于《饮酒》的解读是非常丰富的, 但是, 就学生经验而言, 在一堂课里能够对一个主旨问题得到这样充分的理解已经相当不错。

这样看来, 优化校本化教学课堂需要改变教师以往意识的是, 促成清晰、有效的学习印象与体验更有意义。看似小范畴, 但能让学生获得有效体验, 对于一堂课来说, 也是足够了, 而并非一定要获得语言、背景、技巧、情感、内容等在内的那种“五脏俱全”的印象。事实上, 一方面有教师的胸有成竹, 一方面有学生的多元理解, 彼此在一堂40分钟课堂时间里能充分体验学习探究的乐趣。

摘要:作者主要就如何优化语文校本化课程教学作思考, 这些思考基于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各种困惑, 同时以教学案例为分析前提, 提出优化课堂的三点策略。第一, 创设情境学习, 打开课堂之门。第二, 以激发学习思维作为教学手段使用的出发点, 促进教学生成。第三, 促成清晰、有效的学习印象与体验更有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程校本化,教学优化,情境学习,思维状态,凸显体验

参考文献

[1]刘薇.浙江大学.教学机智新论——兼谈课堂教学的转型.

案例化教学 篇8

一、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化教学就是指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通过讨论、沟通等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的社会生活性特征。教材中所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于搭建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和流畅性的特点。这里不存在灌输与强化,不存在被动与主动的学教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建立在情感互动基础上的思想交流、情感交互和心灵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二、案例化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采用案例化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在充分发挥教材指导作用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是:设计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升华案例。

1. 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案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此案例感兴趣,学生才有可能被吸引其中,才有可能主动思考、自觉反思,才会有所收获。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不够积极主动,其实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设计不当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寻找和捕捉“案例”的支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适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教材的广度,把教材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一节内容时,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公捕大会、公开宣判大会”这两个实际案例,学生从这两个案例中切实体会到了违法以后给社会给家庭所带来的危害,且受到的制裁和惩罚,真正体会到违法犯罪的后果,这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从而远离违法犯罪。为什么要设计这两个案例呢?首先,对于这两个案例,学生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学校亲自带领他们参观了这两个活动。其次,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是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的又一个标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材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那么,把关于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去,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多重效果。

2. 教师组织案例讲解案例,学生自主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所以,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案例设计选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案例的选用,多考虑选用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家庭之间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其次,是案例讲解,同样是同一个案例,从不同人的口中讲出来,效果已完全不一样。所以,在讲解时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多讲究解说艺术,如“幽默、讽刺、严肃、活泼”等,这样可吸引学生。最后,是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在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和沟通,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的思想和意识还停留在不成熟阶段,要想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获得较好的效果是肯定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且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设计要求,正确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使其达到理想效果。

3. 引导学生归纳案例,总结案例。

在对教学案例讲解、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水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归纳案例、总结案例内涵。通过案例的现象认识和把握案例的本质,这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案例的过程与本质并运用到自身建设过程中才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案例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可以师生共同享受“水到渠成”的效果,还可以由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感受引申出案例结论和体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讨论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和内涵,并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升华案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教师把概括归纳出的指导性理论必须应用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用它指导学生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乃至健康心理世界的构建。教师可以把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来的问题用来引导学生反思、践行。总的来说案例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是用于揭示思想品德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

总之,实施思想品德案例教学,不仅能使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而且能使学生把理论的课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各方面的能力也将得到较大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推进,案例教学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引起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摘要:中学思想品德课应该倡导以“理论结合实际”并且以实际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中, 案例化教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对实现素质教育能起到重要作用。

案例化教学 篇9

关键词:食品法规与标准,主题,案例,课程改革

鉴于食品法规标准的分散性, 对于同一事物或事件的阐述往往涉及多种法规标准, 未见对全局的细致统筹规划, 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企业依法经营困难。作为高校食品法规教育从业人员, 有责任通过教育缓解现状。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各高校食品安全与监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要求任课教师密切联系食品法规和食品标准的最新进展[1], 还要改变食品法规课程法规条例的枯燥的教学方式, 增加学习中教与学的互动。

一、主题案例化教学的课程设计整体方案

现今食品法规与标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基本概念, 理清食品标准与法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掌握食品质量卫生法规、标准的地位与作用, 熟悉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关系, 并学会制定食品标准和食品卫生许可证、 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ISO9000及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程序和体系文件编制。[2]现在教学过程中, 普遍确定以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标准化基础知识为重点, 食品法规重点解读食品安全法, 同时简单介绍食品相关的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等[1]。无法有效解决目前食品法规教学内容以庞大的法律法规为主导的杂乱状态, 使学生缺乏解决实际法律法规问题的能力, 缺乏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需要引入主题案例化教学模式, 通过案例分析引出法规标准分析及标准制定涉及的专业及社会原因。

课程设计以主题的确定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遵循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 对确定主题进行剖析, 有层次地进行法规讲解、专业背景分析和案例分析。使法规条例具体化、显性化, 通过案例分析驱动学生对法规条例的学习理解, 培养分析能力, 带动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共同发展, 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总体设计方案步骤如下:

1.对食品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的分析。与食品生产企业合作, 分析职业岗位对法规认知的要求、工作任务及其能力, 确定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经过分析, 得出与食品企业中《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3]

2.通过对企业、政府监管实际情况分析设计课程体系、确立法规主题。按照食品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 结合政府监管, 确立典型法规主题, 以食品法规分析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设计课程体系。

3.以主题为主导, 以案例为手段, 以培养法律法规应用能力为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围绕法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根据食品安全主题, 整合相应法律法规, 设计教学任务, 以设计主题为主导, 案例分析为手段,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课程学习内容设计

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 结合热点问题, 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 基于工作过程与工作情景, 按照食品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 结合政府监管实际情况及我国国情, 选取确立典型法规主题。

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引出相应法律法规, 剖析法律法规的制定的理论依据,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 增加教与学的互动。

四、教材的建设

《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教材较少, 目前有张建新主编的《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应用指南》和《食品标准与法规》, 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绪论、食品法律法规、食品标准的基础知识、食品企业标准体系、食品安全认证管理与法规文献检索等[4]。虽能满足对一般法规标准的理论教学, 但对学生的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没有很大帮助。急需编制《食品法规———主题与案例》的教材。

通过主题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引入, 可重点解决目前食品法规教学内容以庞大的法律法规为主导的杂乱状态;解决食品专业理论与法规的有机融合问题; 食品法规立体化理解问题;食品法规教学老师与学生互动问题;解决学生在法规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鸿铃, 王海波, 吴桂贞.浅谈高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2, (3) :28-29.

[2]魏洁云.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27) :13674-13676.

[3]包永华, 叶素丹.高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设计初探[J].职课教育研究, 2011, (5) :35-36.

案例化教学 篇10

把C语言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第一门编程语言课程,学习之后能具备基本分析问题能力,构造简单算法的能力,基础编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3],为其他高级编程语言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编程基础。因此,C语言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后续课程学习的好坏,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课程教学改革以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为主,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后,可以将改革方法拓展到计算机其他类似专业课,也可以应用到非计算机专业对C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1 现状分析

1.1 从编程语言特点分析

当C++语言和Java语言出现后,有些软件开发人员觉得C语言过时了,将会逐步被淘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4]。更加高级的语言出现是为处理大规模软件开发而设计的,这些语言本身要比C语言复杂的多,也难学的多,并且并不是每个编程人员都需要开发大型软件。C语言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今仍受到编程人员的青睐,正是基于它本身的自由灵活,非常适合解决底层设备的驱动程序和嵌入式程序功能[5]。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编程的大一新生,他们没有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知识,C语言自由灵活的语法结构一开始就成为他们的绊脚石,让学生愿学能学好就需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2 从教学方法手段分析

多媒体是当前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授课教师把讲授内容做成PPT或者动画在课堂上演示讲解,重点部分特殊标注,难点部分用图形动画多种方式展示,便于学生理解,课堂利用率比传统的板书授课有极大提高。但多媒体教学方法只是在传统板书的教学法之上把课程内容事先准备好,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即教师一直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给学生机会参与到课堂当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学生上课时因为内容枯燥听不懂就出现瞌睡,玩手机现象;由于理论课没听懂,到上机课就不知所措,无所事事,接着就出现上网,打游戏现象,最后导致学生仅有的一点热情也因为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固化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1.3 从教学资源来分析

优质教学资源匮乏、单一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各种纸质电子教学资源十分丰富,称得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也不少,但找到一个适合自身院系学生学习接受的教学资源却少之又少。当前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都是谭浩强主编的《C程序设计》,这本教材概念清晰,内容细致全面,但好的教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校的学生。当前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性更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综合利用,应当把教学内容分散到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当中。

1.4 从考试方式来分析

当前各学校的考试方式主要通过闭卷笔试为主,考察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考试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本身的内容,通过多种客观题来重点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这种考试方法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但不是一种高效全面的方法。它更多的体现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判断能力,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对问题表现在更深层次的理解,限制了学生的学科兴趣和个性创造力。《C语音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的编程语言,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而闭卷考试只能拘泥于各种语法细节,几乎涉及不到动手编程。即使有编程题,在答题卡上写出的程序没有实际的编译环境也无法查看结果的正确与否。最终结果就是临近考试,学生突击做题背题,而不是动手编程调试查看结果。

2 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该项目针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案例化

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C语言常用的每一个核心知识点都融入到一到两个案例中,形成一个个内聚化的知识模块。学生只需学习这些案例就能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编程能力,不在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内容。最后通过一个综合性案例把全部的知识点给融合到一起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这门课所学的知识在应用方向上有一个新的认识。

案例设计的好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息息相关。在设计案例时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全部案例覆盖整个教学知识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全部重新梳理一遍,形成一个个知识块,根据这些知识块难易度在由浅入深的通过案例中加以讲解,把全部知识点教学融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这些涵盖筛选出来的案例进行整合,形成初步教学讲义,配合教材使用,再通过教学实验、教学过程对讲义进行完善,形成更多的教学资源,最终编写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教材。

2.2 考核过程量化

考核更加注重过程和能力,基本考核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使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编程思想,解决日常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程的考核采取过程考核机制,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依次为课堂互动成绩、技能应用成绩、实战考核成绩和ACM刷题成绩。其中课堂互动成绩:包括考勤,回答问题等,占10%;技能应用占40%,实战考核占15%;ACM刷题成绩占35%。这样的过程考核就把学生的最终成绩平均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下动手编程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2.3 课内外一体化

探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方法,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是创新教育有两条途径。鉴于C语言程序设计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永久影响性,进一步完善上届学生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丰富,引导学生养成“制定计划——自由学习——总结归纳”学习习惯,配备老师和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形成学生以寝室小组形式在课外进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素养,同时保证了课内学习在课外的延续和扩展。由于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的效果依赖于执行细节的掌控和学习过程的跟踪和监督,所以聘任学生为助教,协助任课老师和指导老师团队完成学生的监控指导工作。

3 教学改革方法实施方案

3.1 知识点梳理

C语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重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够强,有效实践够多的教学改革目标。在知识点梳理过程中不再过度追求C语言知识点本身的系统结构和细节,而是集中精力编排好常用的核心知识点对其重点讲解,不常用的或者不重要的知识可简单介绍主要通过学生自学来完成。

具体方法是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把其依次分为A、B、C三个等级。等级A为核心知识,老师要精讲多讲,学生必须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的知识点。等级B为应该知道并理解的知识点,这些知识作为A等级的辅助知识点,对这部分理解之后有助于A等级知识的综合运用。等级C为自学内容,这类知识不是不重要,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给予他们灵活把握,学好了这部分可以锦上添花,没学好也不至于对本课程一无所知或知无所用。

3.2 知识点模块化

知识点模块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知识点设计难易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全面、衔接是否得当等都直接关乎教学改革质量。通过查阅文献、外出学习、到企业培训机构调研、学生座谈等方法设计知识点模块。按照掌握的资料,对整个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划分为入门能力、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指定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模块具体内容见表1。通过知识点模块,把知识全部融入到实例当中,加强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比重。

3.3 教学资源整合

依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成立课程教学改革小组,探索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以案例教学资源为主、基础语法资源为辅的基础教学参考教材。整体资源设计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全部案例覆盖整个教学知识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小组根据知识模块的划分完成《C程序设计案例实训一体化教材》的自编讲义,课程改革小组完善教学过程资源,形成可以推广的教学资源整合模式。

3.4 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过程

本课程每周周6学时,多媒体教师2个学时,实验室4个学时,多媒体教室授课为编程思想互动课堂环节,主要以案例为驱动,以养学生成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为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思想。实验室授课为技能应用及拓展环节,主要以技能为单元,以小组为组织,以实际问题为任务,进行基于基本编程技能的素质训练以及基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拓展训练。把考核方式放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每个小组成员课下自评作为成绩的参考,激发学生课下学习兴趣。

4 总结

根据修改完善后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夯实专业课基础,弱化基本语法和概念的学习。通过完善的教学过程跟踪监控方案,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现在课堂上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通过分析计算机核心课程的共同特点,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把本次改革成果进一步推广到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当中,也为其他类别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编程语言类核心基础课,该课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在基础编程思想、基础编程技能、基础编程规范等三个方面的素养培养,达到能熟练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技能课培养模式,并逐步形成与之匹配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编程语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曾光.独立学院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4):47-49.

[3]龚沛曾,杨志强,朱君波,高枚.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联动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53-56.

[4]刘志敏,唐大仕.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14-16.

[5]张高敏,吕海莲.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新课程(下),2014(12):12-14.

案例化教学 篇11

一、班会背景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不好矛盾。中学生年轻气盛,经常因一点小矛盾而出口成脏,大打出手,给同学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二、班会目的

1. 让学生明白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2.让学生学会“理解至上”,理解“善待他人”,能够更好地相处,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3.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在避免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调节能力。

三、班会准备

1.发动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宽容”的文章; 2.网上收集几则发生在中学生中真实的事例;3.安排每一大组要做的事情;4. 练习歌曲《唯有宽容》,准备合唱。

四、班会过程

1.导语引评(主持人的对话,引入主题)

甲:同学们,生活中难免会有困难、苦闷,甚至是被人冤枉、伤害的时候,这时我们需要朋友第一时间送出关怀,更需要一颗宽容的心。

乙: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胸怀。”

甲:是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的快乐之本,多一些宽容我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甲:宽容是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更是对自己的善待。

乙:宽容是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事的包容和接纳。

甲:宽容决不是姑息、放纵,更不是懦弱、无能。

乙:宽容是通悟了社会人生之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和高贵的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甲:我们班级、学校一直是个和谐的集体,同学之间能够友好相处,宽容相待。俗话说,牙齿还有咬着嘴唇的时候,同学们天天生活、学习在一起,难免会有小磨擦,产生一些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树立宽容意识,学会在善待他人中提升修养”这个问题。

2. 事例述评(幻灯片投影展示案例)

案例一:学生A、B均为独生子女,在原来就读的小学均被老师誉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二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一所初级中学,编在同一个班学习。一天下课,A从座位走出教室,一不小心将B入学时刚买的新文具盒碰翻在地,笔盒里的文具撒了一地,A一边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一边弯腰去捡文具。这时B不由分说,跑到A的座位上,将其所有的书和文具全部丢在地上,这时,A一气之下将已经捡起的文具丢在地上。接下来两人便扭打在一起,对同学的劝阻置之不理,直到老师到来,才停止“战斗”。

案例二:某天下午,某市某中学高一·四班学生小秦因为一点儿小事与同班女同学小妍发生口角,小妍随即找到了同校高二·四班的小飞为自己出气,小飞与小秦见面后发生了厮打,小飞在吃亏的情况下,于次日又纠集了本校的小青、小龙等10余名学生在校园内再次对小秦进行追打,在此过程中,小秦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折叠式水果刀刺向了追赶的人,并先后将小青、小龙扎伤,其中,小龙因被刺中要害部位而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小秦随即被接警后赶到的公安人员带走。

乙:上述两个案例真是触目惊心呀,案例中的同学就是走到了宽容的对立面,和宽容背道而驰,那么我想要问问同学们,当我们生活中出现这些问题时,你会怎么处理?(大家说看法,谈想法。)

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难免遇到令人不愉快和烦闷的事情,这时总会找朋友、同学、亲人、老师倾述。一个人生活中能否有知心朋友倾述衷肠,这就有赖于他是否善于交往,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这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尊重他人。

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生活中的我们,切记:不要用狭隘的眼光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也不要用极端偏执的态度看待事情,要从别人的角度着想,想想别人的局限和困难,进而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

…………

甲: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同样的事情,由于某个同学采取了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几句文明用语,把原有的矛盾化解。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觉得你周围的人像天使,那么你会觉得你是生活在天堂;如果你觉得你周围的人像魔鬼,你会觉得你是生活在地狱!那么在生活中的我们,怎样学会“树立宽容意识,学会在善待他人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知无不言,畅所欲言地把你心中这方面的好的措施,好的办法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3.观点研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畅谈漫议的基础上,形成小组共性观点。发言时,各小组要在结合名人宽容案例的同时,融合自己观点漫谈。

(1)小组研评,在畅谈散议的基础上,形成组内统一的观点。

(2)各小组选取代表,做典型发言。(具体事例略。)

乙: 同学们,听完了这些名人生活中的宽容之事,听完了各小组就“宽容”内涵所做的精彩的观点阐述,我只想真诚地说一句:当我们与他人有了矛盾时,要学会宽容一些,忍让一些,大度一些,用你宽阔的胸怀去包容委屈,用你善意的态度去感化别人,时间久了,你就会觉得周围的人对你充满善意,你爱别人,别人自然也会爱你。最后,请班主任做本次班会的总结。

4. 总结联评

师:同学们,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今天,老师很高兴看到大家认真地准备这次班会。昨天,我们认识着宽容;今天,我们感受着宽容;明天,我们享受着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那么,生活中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会让我们学会宽容,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挚的友情呢?我认为,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求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努力做好四件事:

首先,学会道歉。道歉不仅能化解矛盾,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错在自己,要敢于承认,勇于道歉,取得对方的谅解,这样做不是“没面子”,而是在挣回面子。如果错在对方,也没有必要非要硬等对方来道歉,应该宽容对方的过错。试想想,化解了矛盾之后,谁对谁错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次,学会心理换位。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对方为什么那样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结果是能够体谅对方的心情,这时你就会主动求得和解,或者请老师、同学出面调解。

再次,学会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千万不要不依不饶,或许退一步之后争吵便会停止。不要认为让步就是怯懦,是无能的表现,相反,就在你忍让的那一刻,周围的人会对你的行为发出无声的赞叹:你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最后,要学会心平气和地沟通。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冷静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冷静会使人变得理智,渡过矛盾的危机,从矛盾之中解脱出来,然后静下心来与对方沟通。这样,对方也不好意思再争吵下去,说不定你们还会在沟通中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呢!

同学们,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为我们化解矛盾做了很好的示范。如果我们能像蔺相如和廉颇那样,就不会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愿大家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让学习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五、反思

案例化教学 篇12

一、现行案例教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案例过于教程化

目前市面上关于案例教学的教科书比较少, 现有的教科书精选的案例比较理论化, 学生常常不知道如何着手分析。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 课堂教学的讲授模式难以改变,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主动性不强。由于学生没有在企业真实工作过, 大多数案例对于他们来说, 还是过于抽象化, 难以理解。

2、案例缺乏可操作性

大多数教科书上的案例只是描述性分析, 对学习者来说只有借鉴意义, 但是由于没有在这些公司工作过, 也没有深入调查过这些公司, 往往做的分析都是纸上谈兵, 学生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也是千篇一律, 最后分析的结果都是大同小异。比如在讲筹资案例时, 中国国航的IPO融资, 通过学习这个案例, 也仅知道这种融资方式, 网上相关资料也仅对这次融资对国航的优劣势进行点评。而公司应该如何制作招股说明书, 如何剥离不良资产, 以及注入优质资产, 公司如何债务重组, 如何进行并购重组┅┅这些关键性技术问题, 在案例学习中并没有反映。

3、案例的背景资料比较少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分析公司的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 离不开当时的宏观背景、行业环境、公司产品供求状况、竞争程度等。这些对一个公司采取的管理决策至关重要。但是, 在现有的案例教学过程中, 这部分分析比较欠缺。

二、如何精选案例

在课堂讲解类似案例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原则后, 安排一次情景案例教学, 每个案例都与前期理论学习相结合, 因此, 精选案例成为教学的关键。首先, 讲解的案例, 一定是难易适中:如果案例太难、太大, 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的决心和动力不足, 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再加上案例本身无吸引力, 学生更不想查资料。如果案例过于简单, 学生又无需查找资料。其次, 情景教学的案例不是现成的, 教师在拟定案例选择的要求后, 比如界定行业、公司规模、成立时间、背景等, 由学生自由查找案例 (一般运用现有上市公司财务资料) , 其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兴趣, 使学生转变思维角度, 处在商界人士的位置处理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完成作业。

比如在讲解公司筹资案例时, 教师先精选融资租赁案例, 如果有可能, 最好是用一些真实的数据资料, 有时可以通过已经工作的学生把公司几年前的融资租赁资料借用 (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情况下) , 通过课堂讲解, 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 如何把曾经学到的相关知识加以融汇贯通。然后,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真实案例, 要求学生进行类似的融资决策分析, 如买房还是租房决策、出国留学的筹资问题。这样, 把现实的热点问题、最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又易于收集资料的案例布置下去,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当然,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大量的工作需要课后完成。最后每组可以通过选派代表, 上台演讲。不过, 为了让学生收集的案例更易于模拟, 可以在布置案例前, 拟定小组的评分标准, 从案例内容、呈现案例、回答案例几个方面制定详细的评价内容, 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准备、讨论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如何展开情景化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单纯依靠学生一人独立完成, 几乎不太可能;同时, 为了培养学生未来的执业竞争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后讨论和分析案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小组人数不能太多, 一般6人最好, 学生不能按照自由组合分组, 在第一节课上按照学生的座位采用随机分组, 这样, 关系好点的同学可能被分到不同的组, 陌生的同学可能分到同一组。这种分组方式有利于团队的组合, 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培养, 可以锻炼了学生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当然, 每组的组长还是由小组成员自由选择。

在课后的小组讨论中, 学生可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 在讨论过程中, 如果出现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纷争, 甚至一些合理的建议, 都可以记录下来, 对于难以定夺的问题, 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实践教学中, 很多小组都建立了QQ群、微信群, 教师可以加入这些群,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意见。当然, 每一组的组长应组织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达成共同意见而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演讲。

由于是模拟公司的实际运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可以安排适当的课程,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圆桌会议, 教师在旁边观察, 根据小组讨论的情况给每组成员打分 (评分标准在小组讨论前已经予以公布) 。这样, 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 避免小组成员的混水摸鱼。

在情景案例教学中, 只选派两组进行课堂演讲, 其他组旁听, 并给这两组打分, 评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案例内容方面、呈现案例情况、回答案例情况, 每个内容都设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并且, 其他组同学投票表决哪一组最优。在这个案例展示的过程中, 两个小组引入竞争机制,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EXCEL技术可以锻炼执业能力, 掌握计算机财务知识;幻灯片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幻灯片制作技术;演讲人发言、小组成员回答问题, 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案例在模拟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 才能实现预定效果, 这样, 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 协调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最后, 教师的案例点评非常重要。第一, 肯定了学生, 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空前提高;第二, 总结案例, 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第三, 提出不足, 让学生明白自己还需要提高的知识和能力, 在下一次的案例分析中加以改进, 使自己得到进步。

四、案例情景化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

案例情景化教学方式实施一段时间以来, 深受学生好评。在学生评教调查中, 9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灵活、有特色, 易于接受。学生的出勤率相当高, 学习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的学期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欣慰的进步。

1、分组案例, 加强了团队合作和学习互动

分组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 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使课堂气氛轻松融洽。小组内和各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 使每个同学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小组间的评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积极、认真地完成课后资料的收集、整理, 更积极、热情地参与小组讨论, 为小组获胜贡献力量。

2、案例教学贴近实务, 生动有趣

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起单纯听教师上课讲解来说, 自己动手分析案例, 印象更深刻, 学习效果更明显。同时, 案例分析要求将所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由于是学生自己找案例, 为了做好案例, 势必会让提交的案例资料更加贴近实务。

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以讨论分析为主, 以操作游戏为辅, 告别了传统课堂模式的枯燥乏味。不少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设计效果显著, 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3、教学形式多样, 课堂互动丰富

在案例讲解中, 教师还是采用传统方式的教学讲解, 由于是真实案例, 属于案例分析的实务教学, 比起单纯的知识灌输来说, 学生更易于接受。课堂游戏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 学习到了课外知识。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不再单调乏味。

当然, 这种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 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小组内的每个同学几乎都只着眼于自己所做的部分, 对于整个案例缺乏宏观思考, 有时甚至会出现前后数据对不上的现象。有些小组的同学讨论也仅限于网上QQ交流, 线下讨论时间比较少。但是, 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独有的特点, 能够全面掌握以往学习的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有利于素质性人才的培养, 值得在管理学科内推广。

摘要:本文强调了案例情景化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现有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案例情景化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探讨了案例的精选、情景化教学在财务管理案例和理财规划案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并总结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情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程鸣, 马梅芝.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 (综合) .2013, (5中)

[2]祝映兰.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 (综合) .2014, (8中)

上一篇:企业经营管理革新论文下一篇:民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