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精选12篇)
教学案例 篇1
一、背景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 在引导学生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中, 教师以文本教材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进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上, 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相应提升。
二、案例描述
(一) 设定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本课中涉及的生字, 并能够默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主要识字量为12 个。
2.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确文中的天鹅、大虾和梭鱼都是为了拉动大车而努力, 但是由于缺乏合作意识, 彼此之间按照各自的想法拉车, 所以最终大车“未动分毫”,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 明确教学难点
在学生了解天鹅、大虾和梭鱼都用力拉车但是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大车最终“未动分毫”的基础上,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理解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具体流程
1.课前导入。
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天鹅、大虾、梭鱼的图片, 结合图片进行教学。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向你们展示三种动物, 看图说一说, 你们认为这三种动物都有什么本领?
生:天鹅可以飞。
生:天鹅、梭鱼和大虾都会游泳。
生:大虾会倒着游泳。
生:天鹅也会在地上跑。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片下板书。)
师:现在在天鹅、大虾和梭鱼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 (齐声) 想!
师:下面让我们将书打到第九课《天鹅、大虾和梭鱼》, 这是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的一篇经典寓言故事, 今天我们就对这篇寓言进行学习。
2.课堂教学。
(1) 认识生字, 设置小组挑战。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们首先要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生字学习。
(学生学习生字。)
师:结合拼音, 你们是不是已经对本节课的生字进行了初步认识?
生: (齐声) 是!
师:现在, 老师将本节课的生字按照难度划分了几个等级:一星:读出生字的读音;二星:在教师的提醒下可以组词;三星:能够书写汉字;四星:认识生字中的多音字。星级越高, 难度越大, 哪个小组来进行星级挑战?
(学生踊跃挑战, 小组合作情况较好的学生基本完成四星挑战。)
师:我们要对完成四星挑战的小组提出表扬 (鼓掌) , 没有完成的小组也不要灰心, 相信你们已经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进行小组合作,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老师希望你们也能通过合作, 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 分析课文,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师:完成生字学习后, 我们来阅读课文, 下面找四位同学分别读不同的小节, 其他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什么故事?读第二小节, 你觉得怎样才算拼命?最后板车为什么“未动分毫”? (教师板书问题的关键词。)
(完成朗读后,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生:课文讲了天鹅、大虾和梭鱼三个动物一起拉车的故事。
生:我觉得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才算拼命。
生:拼命应该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拉车。
生:三个动物都向不同的方向拉车, 所以车才不动的。
生:它们没有向一个方向拉车, 肯定拉不动车。
……
师:现在你们已经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意思, 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刚才合作效果较差的小组这次一定要把握机会。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板书三种合作学习方式:分角色朗读、按故事绘画、分角色扮演, 供小组选择。)
师:小组讨论, 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学习, 讨论板车“未动分毫”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进行热烈讨论, 探究板车“未动分毫”的原因。)
(3) 小组学习汇报。
师:首先请选择第一种方式的小组进行小组学习演示, 说说你们的阅读感受。
生 (小组代表) :在阅读中我们小组发现“拼命”“使劲”“钻”“一心想”这些词说明天鹅、大虾和梭鱼都努力拉车了, 但由于他们“不是一条心”, 所以“白费力气”, 最终导致板车“未动分毫”。
师:选择第一种方式的小组已经说明了他们的看法, 选择第二种方式的小组怎样理解的呢?
生 (小组代表) :通过绘画, 我们发现天鹅想让车向上走、大虾的动作会让车向后, 而梭鱼向水里游则会导致车向水里, 也就是向下的方向走, 它们三个选择的方向不同, 所以车“未动分毫”。
师:下面请选择第三种方式的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生 (小组代表) :通过表演, 我们发现按照它们的方式, 用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拉动车, 力气无法集中, 甚至向后退的力量还会阻止车向前走, 所以车“未动分毫”。
师:你们的小组讨论结果都很有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拉动车呢?你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经过尝试, 发现只有三个人向着同一个方向拉车才能拉动。)
师:通过演示, 可以发现, 只有你们的方向一致、团结合作, 才能拉动大车, 才能共同克服困难。“人心齐、泰山移”, 同学们, 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一定要养成团结合作的习惯, 在互相帮助中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快快乐乐生活。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能够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解决学习问题, 提升学习兴趣, 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基础上, 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天鹅、大虾和梭鱼》这一教学案例中,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设置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然后在识字教学、分析课文和学习汇报的过程中以小组学习的方式逐步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使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 接受团结合作教育, 最终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小组合作教学思想, 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通过小组探究逐步解决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 所以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应用。
教学案例 篇2
忻州七中 孙建琴
一、案例背景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少懂得承担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并且他们总认为自己还小,没有成年,就只具有一定的权利意识,义务观念非常淡薄。加之学校、家庭对责任义务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只懂得享受权利而不懂得履行义务,基于这一情况,在教学初二思想品德课(下)第二课第一框《公民的义务》时,特意将课本中有关中学生履行义务的一个活动用来强化学生的义务观念,感受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二、案例过程
一上课,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则典型材料:
中学生小珊从小爱好写作,她用两年时间写的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中篇小说正式出版,小珊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和稿酬支付单。在稿酬支付单“金额”一栏写着5250元,在“备注”一栏写着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88元(由出版社代缴),完税后实得稿酬4662元,奶奶看了支付单后有些不解:“你还是个学生,好不容易得点稿酬,为什么还要纳税?”小珊也纳闷了:“我要不要纳税呢?”
小珊是未成年人,到底该不该纳税呢?
紧接着我让大家阅读材料并思考以上问题。
当学生们阅读思考过后,我引导他们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小组探究分析。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第三学习小组代表张子琪的发言令我十分震惊:
她说:“我们小组认为小珊不应该纳税。”
课前本来我认为,这个材料并不难理解,只准备阅读完后,得出结论:我们未成年人也要纳税,每个公民即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所以,我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就没有对这一材料进行更深入的计划和探讨,可是现在居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当时我实在是感到紧张且无所适从。
我经过急速而冷静的思考,心里想:“如果我是一名中学生,也许和第三组同学一样,会认为自己未满18周岁,且没有参加工作,辛苦得来的稿酬不需要纳税。”
紧接着,我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同学们继续讨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想想国家的税收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学生们接着又热烈的讨论起来。
有的说:“用于公益”;有的说:“用于卫生”;也有的说:“用于国防”;还有的说 “用于教育”„„
根据同学们发言,我做出了引导性总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国家的税收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马上继续提出问题:“我们现在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手里拿的课本,占用的教室,还有为我们上课教师的工资,这些经费都是哪里来的呢?”同学们响亮地说:“是国家给的,政府拨的。”我又问:“国家这些钱是哪里来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国家税收。”
我微笑着说:“这不就对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紧接着又说:“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在这个时候,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基本理解了。
课进行到这一环节,我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够把这一问题基本搞清了,所以我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我说:“哪位同学能够把小珊的问题再次分析一下?”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贾政国同学胸有成竹地说:“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小珊虽是未成年人,但她也是我国公民,因此,她的合法收入要按法律规定纳税,是光荣的,是具有责任意识的表现。”
党杰跃又补充道:“中学生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实质上就构成了偷税漏税,虽然学生们没有固定收入,不是税务局监督的重点,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所以必须自觉缴纳。”
我听了他们的回答,相信同学们都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又问:“谁还有更多的体会,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平日里不擅长表达的霍欣瑶说:“我们作为未成年人,也应该像小珊一样,如果有合法收入,一点要依法纳税,这是履行义务的表现,是很光荣的,并且我们也要告诫那些偷税漏税的人,那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违法的。” 接着,于彤又补充道:“公民应该即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我们虽未成年,但也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能只享受而不付出。”
这时,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的回答是这个环节的升华。
进行到这里我由衷的高兴,同学们的思想远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幼稚,他们的意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这点是我们在课上单凭老师的讲解远不能达到的。
三、案例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
1、这节课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恰当运用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所选案例要有代表性,并且能贴近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兴趣。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不仅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这节课改变了教师一味讲、学生注意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口,合作学习,各抒己见,交流情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主动学习中理解了书本知识,提高了认识水平。
3、这节课启示我应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掌握书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尤其要细心研究书本中出现的小活动。首先要明确活动出现的目的,了解此活动为何在此处出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各班差异,善于预测学生做此活动时会有什么反映,据此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4、这节课启示我要灵活掌控好课堂。学生是变化的个体,我们在课前的准备再充分,也无法预料一些特殊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会随机应变,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堂课的主题是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往主题上发散,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发散。
5、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当注重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四环节”是为了完成教材知识的传授,而课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所以,针对上述案例的遗留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以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6、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主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乙醇》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新课程;乙醇;教学案例;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61-02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第1课时,是继烷烃、烯烃和芳香烃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有机化合物。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决定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们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这对以后学习更复杂衍生物如苯酚、乙醛、乙酸打下基础。从乙醇开始要比烃类物质组成上复杂了,与人类生活及人体更加有密切的关系,本课时实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
(2)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结构。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
2、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酒驾视频)2011年5月1日起,醉酒驾车纳入刑法处罚范围;它就是酒,其主要成分俗名酒精,学名乙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乙醇的相关知识:
【设问】想一想:关于乙醇你了解多少?
【学生讨论】燃料:酒精灯加热;饮料: 各种酒;医用消毒剂:医疗上常用75%(体积分数)的酒精作消毒剂;有机溶剂:用于溶解树脂,制造涂料等;化工原料:如制造乙酸等。
【活动探究】展示乙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向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加入适量乙醇,振荡,观察现象;让学生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设计意图:培养观察、归纳及语言能力;同时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展示模型】展示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学生分析得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机物相似的性质。
【板书】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引入新知】当烃分子上得氢原子被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物质的性质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原子和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的性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板书】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举例:卤素原子(—X)羟基(— OH)等都是官能团,烯烃中的碳碳双键也是官能团。
【结论】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 OH),决定了乙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化学性质
【问题讨论】取代基的影响:通过实验乙醇与钠反应要比水与钠反应缓慢的多,说明烃基对羟基有影响,由于乙基对羟基中O??—H键极性减弱,使羟基相对于水难电离出H原子,所以乙醇羟基中氢原子不如水中的活泼,反应较慢。
【板书】1.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 + 2Na → 2CH3CH2ONa+H2↑
(乙醇钠)
【问题交流】从乙醇的结构分析C、H、O原子形成的C—H、C—O、O—H键,可发生多种断键组合,讨论乙醇还可能有哪些性质,分组讨论,组内派代表回答。(设计意图:体会结构决定性质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2.氧化反应:①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大量的热
【生活实例】焊接银器、铜器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可以先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铜银会光亮如初!你知道么?
【学生实验一】实验3-3:向一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在刻度10左右)无水乙醇,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热至红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注意:观察铜丝的颜色变化、小心闻烧杯中液体产生的气味。并思考、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体会探究乐趣。)
现象:光亮的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由红变黑,迅速插入到乙醇中,变回红亮,同时闻到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分析:2Cu + O2 = 2CuO (红色变为黑色)
CH3CH2OH + CuO →CH3CHO+Cu+H2O(黑色变为红色)
优化教学案例抓住细节教学 篇4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虽然对案例的使用频繁, 却没有发挥案例应有的效果, 而是一味地追求了教学内容的“花样性”, 使课堂教学陷入了“泛形式化”的误区。所以, 在案例的选择和使用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的选择要去粗取精, 紧扣重点
教学案例的种类是非常多的, 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技巧性, 不能贪图新意、热闹, 而忽略了案例对于教学内容的辅助作用, 只顾着做好课堂的“面子工程”, 而忽视了“里子”的重要性。
有的教学案例展示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 如果不加以筛选, 学生会抓不住案例的重点, 切不中问题的要害。所以, 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剪辑, 去粗取精, 突出重点。如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 我选取了时政热点——叙利亚问题。但是在相关的新闻视频中却发现几乎全部视频内容都在介绍叙利亚的战事, 能够体现出来大国博弈的内容并不多。如果把这样的案例呈现给学生, 是不能突出教学重点的。于是就把几个视频中关于国家利益的问题剪辑到了一起, 对案例进行了加工, 着重突出了对同一问题, 俄、美、中、法、日等国家的态度是不同的。这样便可以很清楚地说明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正是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 各大国的反应才有所不同。
二案例的呈现方式要多样, 手段各异
案例的引入对于案例的整体利用效果也很重要, 案例可以通过电影、视频的方式引入;也可以通过讲寓言、故事等方式引入主题;还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 在课前进行新闻播报, 通过新闻的方式引入课题。如在讲《哲学引言》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的作用, 我讲了一个苏格拉底机智地应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的事例, 告诉学生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多样的手段会活跃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的注意,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便于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案例的呈现也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进行。情境教学也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 就是教师设立一个场景, 让学生来具体完成情境内容的编排, 通过情境的模拟, 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让学生参与其中, 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从而将知识点记忆的更加牢固。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我让学生分角色演绎不同的消费观的内容, 有的小组表演“奢侈浪费的消费观”的内容, 有的小组表演“攀比的消费观”的内容, 有的则表演“绿色的消费观”的内容。小品表演轻松幽默,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了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重要性。
三案例的分析要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在教学实践中, 对于教学案例要进行深入挖掘, 由一个知识点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点, 为学生树立知识体系, 教会学生多方面看问题, 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案例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有时是多方面的, 可以由一个方面内容引出其他的知识点, 这就需要在分析案例时做到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 通过学生的讨论, 得出结论:国家利益是国家进行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问学生:“看到出发点和落脚点还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政府的工作方针。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的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案例的分析回忆起来以前学过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案例的总结细致深入, 抓住细节
一般来说, 案例的引入及探究会占据大半节课的时间, 教师要对最后十几分钟时间进行有效利用, 即对案例进行总结。总结可以让学生来做, 让学生画出本节内容的知识图, 教师加以引导;也可以由教师进行总结, 要结合教学案例、教学重难点及学生探究的内容来进行全面的总结。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究终究是不全面的, 知识点是零散的, 教师最后的总结可以为学生树立起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从知识整合的高度进行内容的梳理, 并提出相关的考点及考法, 为学生树立一个考试的目标。
如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 我引入了一个叙利亚问题, 在学生充分讨论及发表意见的基础上, 最后对案例进行了总结, 便于全班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并结合教学内容画出了本节课的内容框架。学生便会一目了然, 既总结了知识又深化了所学。
教学案例 篇5
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第一节《轴对称图形》第一、二课时内容。因自07年开始我在开始探索“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分开进行的“三、三、四”教学模式(“三、三、四”教学模式是我参照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郞口中学等诸多与我校情况相似的名校的教学模式,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而设计的。所谓“三、三、四”是指教师教学的三个环节:“学案设计”[课前]、“适时点拨”[课堂]、“问题诊断”[课后];学生学习的三环节:“自主预习”、互动交流、学习反思;互动交流课的四个流程:“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归纳总结”、“师生评价”。),所以我加大了课堂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自主学习”课。★教法分析:计算机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应成为一种认知工具,计算机教育将成为当今教育的至高点和突破口。如今,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已经走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教学”的新阶段,教学改革出现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大趋势。“农远”项目为我们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提供了硬件支持,因此,提高“农远”教学应用效率,合理使用“农远”资源就成为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同时,新课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行为的研究者”;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学学习的相互融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多种渠道,让信息技术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帮助,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动口和归纳能力,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新课程中新的教学理念。★学情分析:自2005年本人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我校做此项目的推广工作,为此我平均每个学期都要在学校上一节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的公开课,此项目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配合公开课的开展,前期我已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因此我班学生对本节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自我在探索“三、三、四”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难点: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对称轴及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能力素养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总结归纳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情感体验目标:
1、形成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2、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自己动手去创造美。
3、在自我研究性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激情。信息技术目标:在数学学习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使用、WORD使用、画图工具使用能力。★教学准备:按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等特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在网络教室中按学习小组入座。各小组准备一些纸片和一把小剪刀。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软件。★ 教学流程:环节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开始学习打开“教师学习支持网站”,浏览“学习导航”页面。教师告诉学生,在进行每个活动的学习时,注意及时浏览“教师学习支持网站”中相关页面。有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各小组组长下载“小组学习记录卡”,注意每个活动进行时及时填写,向每位同学发放“学习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提供:
《称赞》教学案例 篇6
听了塔里木片区教研《称赞》,学习完课文后。
师:学完本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生:假如没得到小刺猬的称赞,小獾做的板凳不会有那么大的进步。小刺猬的称赞给了小獾自信心,小獾就做得更好了。
生:小刺猬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只有这样真心实意的称赞,才能帮别人树立信心。
生:称赞的力量好伟大,我要学会称赞。
师:大家总结得好,不错,称赞必须是由衷的,不能是挖苦、讽刺的。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呢?请分享给我们。
学生阅读并寻找相关句子。
生:文中说小刺猬先进行了仔细观察才称赞的,所以我认为他发现了板凳做得越来越好,所以他的称赞是认真的。
生:我发现小刺猬没有要椅子,从他不要回报的真诚态度,我觉得他的称赞是真诚的。
生:我从课文后边讲了小刺猬背着几个红红的大苹果看出来,苹果香是真的,小獾的称赞也是发自内心的。
师:大家读得真仔细,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一定要学习用真诚的态度来称赞别人啊。通过再次阅读,大家认为称赞会带来怎样的积极效应?
生:称赞会帮人树立信心,消除疲劳。
生:称赞能使人心理高兴,干活积极。
生:称赞能使人心情愉快。
师:很好,那么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发现同桌的优点,并给予真诚的赞美。哪位同学想赞美对方就赶紧站起来吧!
……
【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实际上我们也深有体会,在我们得到家长或教师一句由衷的赞美和表扬时,我们心里会像吃了蜜一样甜,并且会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争取做到更好。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优点,我们不能只看到人的缺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真诚的称赞,这样就会激励对方努力学习或工作,做出更优秀的成绩。这篇课文,通过小故事阐发微议,让每个人都受到启发和感触,认识到生活中需要称赞。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称赞会给别人带来积极的生活态度。另外,教师要注重课内外的迁移,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学会称赞。
教学案例设计 篇7
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七八年级学习有关频率的基础上, 继续学习有关频率与概率初步的知识。本节课首先通过课堂实验活动, 让学生体会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实验频率, 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 在操作实验与统计中探究知识。为了突破本节难点, 采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树状图法和列表方法来组织学生掌握概率计算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会用树状图法和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让学生在实验、统计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反思和拓展, 逐步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身边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与统计中体会知识的应用, 在交流与合作中归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统计, 使学生学会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 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集体学习的乐趣, 进而积极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会用树状图法和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树状图法和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方法: 实验———统计; 引导———探索; 合作———交流与讨论。
教学准备:
1. 课堂实验用的扑克牌、两枚一样的一元硬币、两枚骰子。
2. 检查各组教学材料的准备情况。
3. 幻灯片的制作。 ( “扫雷”游戏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 幻灯片展示) 现在, 我国的福彩、体彩等吸引了不少人, 你有哪些亲戚或朋友是“彩迷”? 你觉得买彩票一定会中奖吗?
师: 其实这是一个概率问题。针对这个问题,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 让一生扮小明, 另一生扮小亮) 先让小明对小亮说: “我向空中抛2 枚同样的一元硬币, 如果落地后一正一反, 你给我10 元钱, 如果落地后两面一样, 我给你10 元钱。”问小亮愿不愿意? 然后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
温馨提示: 这是一个数学游戏, 老师只想用此介绍一些概率问题, 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是不能参与买彩票的, 而赌博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噢!
二、操作实验、分组交流
( 用幻灯片演示问题和图片)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要求各组拿出准备好的两副扑克牌 ( 牌面数字分别是1、2、3) 从每组牌中各摸出一张牌进行摸牌游戏。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为几的概率最大? 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为4 的概率是多少? ( 学生在活动时, 教师要注意组织, 避免课堂混乱。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做这个游戏次数少了, 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希望生: 在实验操作时得到不同的解法, 甚至是错误的解法。便于提供给全班讨论。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注意收集不同的作法, 一旦发现有用“树状图”或者用列表法求解的, 及时鼓励并演示如下的幻灯片:
用两张幻灯片激发学生思考: 哪种方法对? ( 各组推选代表说理由)
由此表可知: 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为2、3、4、5、6 的概率都是你认为对吗?
( 充分让学生说出理由。若有争论, 引导他们进行辩论)
三、反馈问题、归纳知识
( 幻灯片展示) 在上面的这个游戏中, 可以借助像树状形一样的图形来解决。我们把这种方法叫树状图法; 也可以用表格来解决, 把这样的方法叫列表法; 你能说说在运用它们求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时, 要注意些什么吗?
1. 引导学生看教材P136 - 138, 各小组成员归纳总结, 得到一致结论。
2. 板书: ( 树状图、列表法)
前提: 某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3. 由列表法解决前面问题时, 你还能从表中获得哪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 此时,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教师要及时肯定、鼓励并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进行反思和拓展, 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师]还记得前面抛硬币的游戏吗? 请用列表的方法求出两个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 要求学生做在草稿子上, 并相互对正答案。然后阅读教材P136 ~ 138 页例2、例3 进行对照)
四、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1. 做教材P138 页随堂练习及习题25. 2。 ( 注意巡视学生出现的情况, 及时引导并帮助“后进生”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2. 补充习题: ( 幻灯片演示) 各组进行掷两枚骰子的实验: 一个同学掷骰子、一些同学记录每次的点数和 ( 50 次) 。另一些同学用这节课学的方法求出点数和为6 的概率是多少? ( 掷一次) 看一看理论概率是否与实验频率相一致。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 因为实验次数很大时, 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但并不完全等于理论概率)
3. 活动探究: ( 幻灯片演示) 一个密码保险箱的密码由6个数字组成, 每个数字都是0 ~ 9 这十个数字中的一个, 王叔叔忘记了其中最后的两个数字, 那么他一次就能打开保险箱的概率是多少? ( 引导生: 王叔叔知道前面4 个数字, 只忘记最后两个数字。而这两个数字中的每一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有10 种, 则组成两个数字的可能结果数有100 种。结果是多少呢?)
五、小结反思、板书设计
小结: (幻灯片演示)
1. 本节课学习了用树状图和列表法求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你掌握了吗? 在运用时要注意些什么?
2. 在与同学们交流、合作时是否愉快?
3. 板书设计:
补充习题参考答案: 实验次数很大时, 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但并不完全等于理论概率。
4. 作业: 习题25. 2 第3 题与第5 题。
六、教学反思、作业反馈
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在掷硬币、摸扑克牌游戏时, 当看着同学们兴奋、愉快地参与其中的样子, 我也兴奋、愉快; 当看见同学们争论激烈时, 我惊讶而谨慎; 当聆听同学们振振有词地说明自己的理由时, 我简直有些不敢相信。当然, 在组织教学时, 由于经验不够丰富, 有几个环节浪费了时间, 造成了后面做练习的时间紧, 作业做得不够好。但我坚信! 同学们这节课是高兴的、愉快的、有所收获的, 设计这样的课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效果评估:
教学案例:《手指》 篇8
课程改革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我们学习它的理论, 并且希望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理论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 也是为我们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我希望能够把我学到的一点点东西都回馈给我的学生, 希望他们能够在我的课堂上每天都朝气蓬勃, 每天都能够学到哪怕一点点知识或者做人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手指》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文章语言风趣幽默, 结构清晰严谨, 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 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三、学情分析
刚上完体育课的学生有点累, 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虽然这篇文章对于他们而言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但是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奋点, 使他们都全身心地参与进来, 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 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3.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感悟人生哲理。
五、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
六、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七、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八、教学过程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比较累了, 我们刚才扫清了基础字词, 也归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那么我们下面就来请同学们根据相关语句来归纳出每个手指的特点并加以分析, 可是我觉得你们今天都有点腼腆, 我们换个方式来学学。 (学生乐)
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来熟读课文, 一会儿我们要演一个小品, 我们找五个同学来分别扮演这五个指头, 每个人要给别人介绍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你要在课文的语句中找出证据, 也可以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来加以补充。
师:这么一看, 你们谁都很有用啊!谁来总结一下啊!
大拇指:手上的五指, 各有姿态和性格, 如果五根手指团结起来, 就能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有力量了!就好像我们全班同学, 要团结起来那力量是无穷的!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全体:同意!
师:他们表演得好吗?
学生全体:好!
师:没想到你们现场发挥得这么棒!五根手指都有什么特点?大家理解了吗?
学生全体:理解了!
师:那文章的道理呢, 你们都明白了吗?
全体:明白了!要团结一致!
九、教学反思
《手指》这篇文章是略读课文。想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就要把舞台还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来归纳、分析、领悟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
我希望学生在了解文章的知识点, 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不足的地方是, 没有像以往那样逐句分析的时候能连带分析此语句或段落的写作方法。这个只能事后补充!
教学案例 篇9
导入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或者手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从而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 迅速投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这一环节占用的时间虽然比较短, 可是因为这是一节课的开始, 所以非常重要。
首先,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一定要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其次,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之能够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课堂学习中;再次,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一定要能够让打开学生的思维, 使之思维活跃;第四,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需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融会贯通;第五,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揭示教学内容, 让学生快速了解学习目标, 从而更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这种导入就是在课堂一开始, 直接向学生说明本课的学习目的、要求以及内容等。
2.经验导入:这种导入通常是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 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原有知识导入:这种导入通常都是以对旧知识的提问、复习等开始的。
4.实验导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5.直观导入:运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具来导入新课, 如生物模型、标本等。
6.设疑导入:采用具有启发意义的疑问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7.事例导入:运用学生熟知或者感兴趣的事例来导入新课。
8.悬念导入:这种导入一般都是在课堂一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9.故事导入:用生物史上的故事或者与生物相关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内容举例与导入分析
在本文中, 笔者选取了苏教版必修一模块的五个知识内容点作为课例。
例一:第一章第一节 (身边的生物科学)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的开篇, 对高中生以后的生物学习影响非常大。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科学和社会关系等。因为在生活中, 大部分学生对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如艾滋病、癌症、肺结核等等, 所以笔者就采用了经验导入法。笔者是这样来设计导入环节的, 首先笔者说:“同学们,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那么你们知道肺结核吗?你们知道患有肺结核的人都有哪些症状吗?为什么有些人会得肺结核呢?”这样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学生纷纷地议论起来。接下来, 笔者就针对课本上的一些内容作了分析,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个导入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教师灵活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例二:第二章第一节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这一节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原子与分子、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等知识点。在初中阶段, 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子与分子的概念, 可是因为细胞、分子、原子等概念过于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所以, 我们就可以采用直观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 生物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就可以采用模型导入法。笔者在教学中就是这样来设计自己的导语的:“同学们, 在自然界中有两百多万种生物种类, 可是组成这些生物的细胞的元素却大致相似。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中的分子和原子。”由于模型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 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 宏观事物和微观事物都不容易观察, 而采用模型展示的方式则能够让学生对其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三:第三章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这一节内容包括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等知识点。在教学导入环节, 生物教师就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类型。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显微镜充满了好奇,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例四:第三章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知识点。细胞膜的结构决定了物质怎样进出细胞, 所以在学习这一节时可以使用原有知识导入法。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细胞是通过细胞膜与外部环境隔开的, 而细胞膜则保障了细胞内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 它能够保证细胞顺利摄取基本营养物、排除代废物、调节细胞里的离子浓度等。那物质是怎样顺利实现自由出入的呢?那么, 我们就先来回忆一下细胞膜的结构, 以及构成细胞膜各部分的作用。”这样来导入新课,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
例五:第五章第一节 (细胞增殖) 。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知识点。因为在初中生物中, 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 所以我们就可以使用设疑导入类型。例如, 笔者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对多细胞生物来讲, 细胞要实现增殖、分化的话, 基础就是细胞分裂, 那么, 在细胞分裂的这一过程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结语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对一堂课来讲导入环节特别重要。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各种有利资源, 认真设计课堂导入环节,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努力提高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安晓燕.浅谈高中生物课堂导入艺术[J].学周刊.2013 (03)
[2]汤德坤.课堂导入教学方法探析——以生物课教学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 (12)
教学案例 篇10
1 案例教学法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
1.1 适应成教学员重实际的求学心理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
大都是在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典型事例, 成教学员从生产中来, 大多注重技能学习和实际的能力培养, 对空洞的理论讲解抵触心理一般都较强。
1.2 适应成人学员乐于交流的优势案例教学法多采用双向交
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 学到多少要考试时才见分晓。在案例教学中, 学员先要进行消化, 然后查阅资料, 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 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1.3 适应成人学员差异性大的特点差异性是成人教育的一个
显著特点, 他们在年龄、阅历、工作岗位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这给老师的传统的备课教学带来不小的难度, 无论老师怎样尽心尽力, 也很难使学员都满意。而采用案例教学时, 学员们都表现出了少有的兴趣, 积极参与和配合老师授课, 老师从中也受益匪浅, 能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成人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及其作用
2.1 有利于调动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
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激励起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员积极参与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2.2 有利于实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拓
性思维教学法, 在一定案例背景下, 成人学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案例背景,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选择一些学员熟悉并迫切希望解决的案例, 进行教学意图的对接处理, 学员就会顺其自然,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由于成人学员有丰富的实践经
验, 对于有些案例背景、过程熟悉程度可能高于教师。如果教师对案例没有精心的准备, 案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样, 就会迫使教师花出更多的精力、时间去准备课堂案例, 从而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成人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择的原则
3.1 具体性原则由于成教学员大都有具体工作经验, 对于实践
问题非常熟悉, 但若用理论来解释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 教师在选择和加工案例时一定要具体、明确。
3.2 针对性原则案例选择应针对具体课程、具体知识点、具体
对象, 因为对成人学员而言, 一般实践经验丰富而往往结合理论很难, 对没有针对性的案例, 他们就可能没有明晰的思路, 找不到方向, 有的学员就可能将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复述一遍了事, 这就有悖于案例教学的目的。
3.3 熟悉性原则由于案例教学法为各高校、各个层次、各专业
所广泛采用, 因而, 各种各样的案例集也大量被编写, 教师对案例随意选取, 特别是那些大型的、成功企业的案例被广为采用, 学员会感到是空中楼阁, 你我相隔较远, 让他们分析起来也只会人云亦云。所以, 在成人案例教学中, 应选择那些成教学员身边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应用。
4 认真做好教学案例的组织与选择
4.1 要亲手选择尽可能多的本土化案例由于采取案例教学的
主体有不同的层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因而, 教师在选择课堂案例时应尽量立足本土化。在具体选择中应注意放弃那些规模大的、大众化的、离我们较远的案例, 而亲手选择成教学员所在企业的成败案例, 就更会形成明显的个体特色。
4.2 重视案例格式的规范化教师采集选择的案例, 不论是具备
本土化特色的, 还是其他渠道的引用案例, 在进行具体的案例编写时, 都应做到案例格式的规范化。这样可使每一个案例都具备相同的质量水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案例选择的良莠不齐。
4.3 重视对课堂案例分类选择、穿插使用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
内容及进程的需要, 分类选择整理一些不同型式的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 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3.1 专题型案例专题型案例是案例分析的最低层次, 即只针
对某一问题、某一具体方面、某一因素进行剖析。这一类型的案例分析最大优点是目标集中, 涉及的问题具体明确, 有利于学员分析时把握案例重点, 直接入题, 比较适合于初学者。
4.3.2 综合型案例综合型案例所涉及的背景材料、理论问题相
对比较全面系统, 常交叉运用多种理论依据, 反映了完整而多元化的运作顺序。案例来源一般是间接引用, 若是教师自己动手编写, 则难度较多, 可能涉及到一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多门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汇集,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对待, 慎重选择。
4.3.3 讨论型案例这是案例分析的最高层次, 这种案例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学员积极配合, 案例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学术探讨性。
4.4 案例的选择要进行动态更新目前的案例教学法中的教学
案例选择的静态化倾向较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教师在使用案例时, 一般都是采用一些既成事实的静态案例资料。二是有的教师一次选择好某个知识点的案例后, 就用它几年或几届, 一成不变, 内容从不考虑与时俱进, 学员也感觉乏味, 使案例教学黯然失色。因此, 教学案例选择必须经常性的进行动态更新, 使之成为源头活水, 不断焕发应有的光彩。
总之, 成人高等教育案例教学法对成人学员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要最大发挥作用, 体现效果, 很重要的就是要针对成人特点, 认真选择组织有实在价值的教学案例, 并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实施, 唯其如此, 才能真正体现出案例教学魅力, 以期全面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8.
[2]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0) .
《一面》教学案例 篇1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方法设计:
用课本剧表演方式。
课前准备:鲁迅的照片。(运用“班班通”课件在预习时播放)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
2、析题
学生汇报后小结:“一面”指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
3、简介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1)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2)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3)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交流,重点提示学生要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2)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三、读课文,提问:全文有几处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请用波浪线划出来。并思考每次描写有何变化?
四、再读提问:
1、作者写鲁迅的外貌,重点展示的是他的
什么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写?
2、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3、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能够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五﹑现场表演,升华感情
组织学生表演,然后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六﹑拓展写作,培养能力
1﹑让学生尝试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写一个自己身边的人。
2﹑展示交流。
(个人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作文《花儿》教学案例 篇12
师:这节课,我们写有关花儿的作文。看着老师手中的这束花儿,你想说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把自己想说的话说一说。
生A:老师手中有一束花儿,这是菊花。左边的一朵是白色的,中间的一朵是粉红色的,右边的一朵是黄色的,它们的颜色真鲜艳。
师:你说出了花名,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写了颜色,还用了“鲜艳”这个词概括了颜色的特点。说得很精练!
生B:老师手中的花儿有一朵是粉红色的,它多像我妈妈抹了口红的嘴巴,漂亮极了。我爱鲜花,我更爱我妈妈。
师:你只说粉红色的花,而且由粉红色的花联想到了妈妈抹了口红的嘴巴,并表达了对花对妈妈的喜爱之情。很独特。
生C:老师手中的白花圆圆的,多像老师的一双大眼睛,也多像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更像冬天飘落的雪花。
师:你的想象很逼真,很丰富。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精彩。老师希望你们再大胆地联想有关花儿的事,并把事说得具体一点。现在请大家借鉴以上同学所说的,先想一想,然后在心中说一说,说熟练了就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生D:老师手中的花儿真鲜艳,真美丽,一定也很香的。这就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们学校的厕所周围没有树,也没有草,如果在那些空地上种上花,厕所里的味道就臭得慢一点儿,厕所周围的景色也就美丽了。
师:你由花的香味想到的这件事很有创意,大家回头看,坐在后面听课的校长笑了,他也点头了,说明他很佩服你的创意和你说话的能力。
生E:看到老师手中的花儿这么鲜艳,这么美丽,我就懂得了妈妈常常给我头上扎花的意思。原来,妈妈要让我像花儿一样漂亮,我是妈妈的一朵花。
师:我们是妈妈心中的花朵,你读懂了妈妈的心思。老师告诉大家:“我们还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的意思大家慢慢去想。
生F:花儿有鲜艳的美丽的,让我们喜欢的,但也有鲜艳的美丽的,让我们讨厌的。爷爷说:“罂粟花的果实是鸦片,鸦片是毒品,小孩子千万不能喜欢它。”
师:美丽有时候是一种欺骗,爷爷的话对极了,一定要记在心间。
生G:老师把花园里的花儿折了拿在手中,我就想起一件事。上星期的一天,我滚铁环,不小心,铁环滚进花园,打折了一枝花。王龙告了我的状。老师在教室门前瞪着眼睛,大声喊我:“彭刚,你怎么不爱护学校的花草呢?”我低头走到老师身边,说:“铁环跑得快,我跑得慢,没追上,铁环进了花园,碰折了一枝花,我不是故意的。”老师笑眯眯地说:“今后跑快点,管住铁环,你去吧。”今天,老师折了花儿,校长会批评他吗?
师:听了你的这段话,老师很感动,一是因为你的这些句子把你的天真和老师处理事情时的不同态度不同表情写得真实流畅;二是你很关心老师,为老师折花的事担忧,你可以转过身问问校长。
……
二.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06-20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09-26
mpacc教学案例库案例10-23
经济教学与案例教学10-31
案例教学10-16
教学营销教学案例实用05-15
第三章 案例教学的组织案例11-19
案例引入教学05-09
哈佛案例教学05-11
实践案例教学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