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构

2024-09-01

行政机构(精选12篇)

行政机构 篇1

国家行政机构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命脉。对于全社会而言, 行政机构设置的科学与否, 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近些年来, 在借鉴国际政府机构改革的先进经验下, 我国政府一直努力地进行国家行政机构改革, 并呈现出一定的趋势。

一、我国传统国家机构的特征及其弊端

(一) 我国传统政府机构管理模式的特征

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社会管理模式, 在这种社会管理模式里, 社会资源不是由市场规律分配的, 而是由政府集中分配, 并且政府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实行全面、微观、直接的干预。这种模式下的政府也被称作“全能政府”, 其机构设置的特点是:国家机构数量较多, ∕机构间关系大多以条块状存在, ∕机构内管理方法单一。

(二) 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政府机构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凸显。究其原因, 主要因为国家机构设置不合理, 传统政府机构管理模式政府管理者往往无法得到足够的社会发展信息, 导致社会管理方式僵化死板, 社会管理效率低下, 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管理层面上, 传统的国家机构管

理模式为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制模式。这种模式权力过于集中。人、财、物、技术和信息分配权力高度集中, 缺乏分权机制, 地方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

2. 在各个国家机构之间的层面上, 传统的国家机构管理模式

以部门为主, 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实行全面、微观、直接的干预, 导致政府部门林立、机构庞大、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 以及人浮于事、无法达到专业协作并形成统一的工作流程, 社会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3. 在管理方式层面上, 传统的国家机构管理模式对于自身机

构的管理方式单一, 手段陈旧, 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和竞争机制, 无法使组织成员保持高效、积极的工作态度, 对于工作往往拖沓推诿。

4. 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尤其是公共决策

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低, 难以制定出合理、全面、正确的计划和政策。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历次改革

从1949年到2002年我国先后经历了七次较大的以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 其大致如下:

(一) 1952底到1956年改革

此次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 政府部门由原来的35个增至81个, 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于国家各个层面的控制。

(二) 1956年底到1959年改革

这次改革的目标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 通过精简和调整, 部门由81个降至60个, 地方政府的权限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 1960年至1965年改革

此次改革主要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 将人员充实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全国共精简人员81万人。

(四) 1982年到1985年改革

这次行政机构的改革源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主要改革方向为两个, 一是行政机构方面, 其目标是解决干部年龄老化、干部数量众多的问题, 主要措施是撤并机构、裁减人员。一是管理权限方面, 其目标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管理权限和政府与企业的管理权限问题, 主要措施是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政企分离、利改税等

(五) 1988年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理顺政府同企业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并且积极探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试点工作。

(六) 1993年机构改革

本次改革的重点依旧是转变政府职能, 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改革的主要切入点是经济管理部门, 将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中的综合部门通过职能转变, 加强宏观调控职能, 将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中的专业经济部门通过职能转变, 从部门管理转变为行政管理。同时积极推进政企分离。

(七) 1998年改革

这次改革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 比以往任何一次改革都要全面、具体和彻底。1998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为了适应这一阶段的新情况, 我国进行了第七次机构改革, 调整政府组织结构, 成立一批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情况的新部门, 如产业损害调查局等, 拆撤了一批失去实际管理意义的旧部门, 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为29个, 省级政府精简部门达20%, 各级政府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优化转变政府职能,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政企分离, 将政府机关所办的经济实体和所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 强化市场监管职能,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市场调控体系初步建立。此外, 加大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

三、西方国家机构改革的主要模式及借鉴作用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迎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挑战, 西方国家相继开展了政府机构改革, 同时将市场竞争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工商管理方法引入政府管理, 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其改革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模式

1. 英国模式

英国作为西方政府改革浪潮的发源地之一, 自1979年开始进行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 其改革注重商业管理技术, 在政府改革中引进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机制等, 以提高政府整体效能, 具体来说, 英国政府将整体的部委分割成若干机构部门, 将一些公共公司及公共机构的私有化,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同时接受市场检验, 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 进行竞争, 择优生存。

2. 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更具明显的“新泰勒主义”的倾向。通过大规模削减政府机构和收缩公共服务范围, 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等原则, 以达到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 此外, 美国创造性地引入了绩效管理模式, 以强化对政府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3. 新西兰模式

新西兰的政府改革具有三大特点:将公共组织商业化, ∕将商业活动和非商业活动尽量分开, 将交易活动置于公共公司的管理之下, 在政府部门中开展商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引入合同制、绩效工资制和责任机制。

(二) 西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1. 政府职能的优化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给我国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其一就是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当代西方政府改革将政府由大量的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 只着重关注于三点:制定社会法律和规则, ∕监督社会成员遵守法律和规则, ∕在全社会执行所制定的法律和规则。其进行政府职能优化的基本途径是通过私人化、放松管制和压缩式管理等途径, 将部分政府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交给市场和社会。

2. 在政府管理中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对于我国改革的另一启示就是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倾向, 即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尤其是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 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 如绩效管理、成本管理、顾客管理等。同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发展电子政府, 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

3. 政府间关系的调整

当代西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一大趋势就是政府间关系的调整, 其调整方向为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的弱化和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西方政府通过改革不断打破政府间关系的等级制, 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管辖单位, 彼此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只有面积和人口规模的差异, 同时地方政府直接与中央政府进行合作, 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实现行政组织间的扁平化发展。此外, 通过中央分权于地方, 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促使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政府间的横向合作, 从而使政府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合理。

四、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主要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我国政府已认识到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且将西方国家机构改革的成熟经验与自身的实际国情相结合, 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呈现了新的改革趋势。

(一) 转变政府自身定位, 进行国家机构改革

从1949年到1998年的七次国家机构改革, 我国政府一直在进行政府角色定位的调整, 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 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 并逐步由对社会发展全面、直接、微观的政府干预转变到间接、宏观的政府干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 经济调节。在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中, 我国不断推进政企分离, 合并拆撤了一批政府部门, 经济的直接干预者逐步转变成为间接管理者。 (2) 市场监管。在机构改革中, 为了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的功能, 重新成立了一批新的政府部门, 如产业损害调查局、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等。 (3) 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方面, 最明显的就是“大部制”改革, 合并了一批政府部门, 提高了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 突出政府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 (4) 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第三部门”, 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 填补政府管理空白, 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二) 再造组织结构, 调整政府间关系

为了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能力,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逐步调整政府间关系, 进行政府组织的结构再造。在纵向上, 减少行政层次, “省管县”等模式普遍推广, 扁平型组织结构逐步建立, 提高了行政命令执行的时效性、准确性, 密切政府间的关系。在横向上, 大力倡导区域合作新模式, 提高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 优势互补, 提高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率, 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等。

(三) 创新管理手段, 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将先进的工商管理技术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在国家机构管理中引进绩效管理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 实现国家机构的高效性和机构人员的优配性, 以解决国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此外, 大力发展电子政府, 利用高新技术提高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减少机构之间的行政成本。

参考文献

[1]才让塔, 论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宪法思考——从大部制改革谈起[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李刚.改革不是除夕夜[J].企业标准化, 2008.

[3]视点采撷[J].上海人大月刊, 2008.

[4]衣雯, 我国国家机构的宪法规定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0.

行政机构 篇2

(冀劳社办[2006]123号)

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冀字[2006]5号)和省政法委、省综治委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现场会议精神,落实“工作任务重的部门,要适应任务需要,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做好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行政纠纷调解工作”要求,根据《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意见>的通知》(冀劳社办

[2006]52号),我厅成立了劳动保障纠纷调解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行政调解工作规则,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成立劳动保障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闫新生任组长,副厅长张瑞书、纪检组长霍观宇任副组长,厅内相关处室和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劳动争议仲裁处加挂劳动保障纠纷调解办公室牌子,由劳动仲裁处长张秀敏任主任,法规处长刘宾志任副主任。劳动仲裁处明确一人专职负责调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相关业务处室和事业单位明确一人兼任劳动保障纠纷调解员,负责相关业务方面的劳动保障纠纷调解工作。

二、工作职责

按照冀字[2006]5号文件“行政调解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职权过程中,对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管理产生的矛盾纠纷,对其自身职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民事纠纷,积极依法进行调解和疏导,尽最大努力把行政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规定,确立工作职责。

(一)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指导行政调解办公室及相关业务处室劳动保障纠纷调处工作,审定分流、包案调处重大疑难纠纷调解工作。

2.定期听取劳动保障纠纷调解的工作汇报;

3.负责涉及多部门劳动保障纠纷调解的协调工作;

4.负责全省劳动保障纠纷调解工作的组织、队伍建设和省本级的考评、考核监督。

(二)调解办公室的工作职责

1.负责当事人申请接待,案件登记;

2.协调行政调解员组织当事人双方的调解时间、地点,及时开展工作;

3.负责通知相关业务单位行政调解员参加案件调解;

4.负责调解文书的制作、送达和归档、管理。

三、调解工作原则

劳动保障纠纷调解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事实清楚原则;

(三)公平公正原则;

(四)注重说服教育原则;

(五)调解协议合法原则。

四、管辖

省厅劳动保障纠纷行政调解办公室负责跨省企业、在省民政厅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争议案件和信访事项,以及由省厅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的劳动保障行政纠纷调解工作。

五、调解范围

劳动保障纠纷行政调解办公室负责调解以下劳动保障纠纷:

1、劳动者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间因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

2、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因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与管理相对人发生的行政纠纷。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行政调解的劳动保障纠纷。

六、调解程序

(一)发生纠纷的信访人或申请劳动仲裁、行政复议的当事人,由行政调解办公室接待登记,填写《劳动保障纠纷调解表》和纠纷基本情况。

(二)调解办公室接待人员作好笔录,并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调解办公室在 2日内将调解的时间、地点报办公室主任签署意见,以书面形式通知双方当事人到调解办调解。

(三)简单争议案件由调解办公室按简易程序进行调解,对专业性强或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纠纷案件由调解办公室将《劳动保障纠纷转处行政调解通知单》,转交相关业务处室的调解员或组成调解小组包案处理。自接案之日起5日内调解结案,填写《劳动保障纠纷行政调解结案审批表》本处室负责人审核签字报行政调解办公室主任审批。情况复杂的经办公室主任批准可延长办结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5日。

当事人一方未按规定时间参加调解的,视为其不同意调解,按自行撤消调解处理。

(四)行政调解员或调解小组接案后应当建立劳动保障纠纷调解案卷,对纠纷实施调解工作中制作调解笔录,需要调查核实的,应当由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在调查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五)调解成功的信访事项或行政复议案件,由行政调解办公室制作行政调解协议书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成功的劳动争议案件,经双方同意由行政调解办公室制作劳动仲裁调解书,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自签收之日起超过15日,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调解不成的劳动保障纠纷,已经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交由劳动仲裁委员会按仲裁程序办理;信访事项交由信访办公室按信访程序处理,符合行政复议申诉条件的,提请行政复议。

劳动保障纠纷行政调解终结后,调解办公室应将调解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材料按照案卷管理规范化标准要求立卷归档。

行政机构 篇3

关键词:行政机构电子政务网络协同办公

0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社会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广大民众对政府行政机构的管理效能和对外服务功能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模式,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行政效率提高、行政能力增强、行政业务流程优化、政府服务质量改进和网络化协同办公,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协同办公为手段,为解决我国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类公共管理问题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1协同办公是电子政务的必经阶段

网络化协同办公是行政机构直接追求整体效率,尽量弥补因部门、隶属、地域分工可能导致的效率损失的直接目标。从追求个体效率(部门信息化或办公自动化)到追求整体效率(协同办公或协同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经阶段。追求整体效率(协同办公),需要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顺畅的信息沟通交流。因此,省信息中心在推进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建设的同时,从提高行政机构整体效率着手,搭建全省协同办公网络平台,变革以往的办公方式。

1.1全国首创省市县三级网络平台,正向乡镇延伸2004年,全国首创并覆盖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的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顺利建成开通,构筑了全省党政机关的内部“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省党政机关和省直各部门与市、县党政机关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防止了网络分散重复建设,节约了数千万元的投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2009年开始该网络正在向第四级既:乡镇一级延伸。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五统一”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分为内网和外网,内网主要传输涉密信息,外网主要传输非涉密办公信息,内网与外网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省级横向网络主干为1000M,入户为10aM;省至市纵向网络采用155M SDH线路:市至县纵向网络采用捆绑的10D/10M SDH线路。内网和外网分别构筑了两个“王”字型网络,支持数据、语音和图像传输。

1.1.1横向网络平、台实现了同级行政机构互联互通在统一网络平台上,横向省市县三级网络平台分别联接了本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各直属部门,纵向省市县三级实现了对口部门联网,为全省各级党政务机关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方便快捷、可管理的统一电子政务“信息高速公路”。江西省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大平台示意图见图1.1。

依据统一网络平台,构筑了全省党政机关的内部“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直各部门与市、县党政机关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安全管理。

全省政务信息网建设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要加强安全保密的要求,坚持统一安全管理,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原则。在省政务信息网建设的起步阶段,就把安全系统作为重要内容,同步进行规划和建设,并不断进行完善。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和信息系统全面负责省、市、县三级政务信息网安全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自上而下由一个组织系统负责,政令畅通、职责明确,有利于组织协调、高效运作、统一规范和安全管理。

全省建设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避免了各省辖部门分散建网、网际之间不能互联、信息不能相互交流的信息割据弊端,能很好地实现全省各级政务部门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实时、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全省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内网与外网之间实行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便于采用统一的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全省政务信息网的网络和信息安全。

2江西省电子政务统—网络平台的特点

江西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建成开通后,积极推进协同办公、政务公开、网上办事、网上为民服务、首长信箱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2.1着力开展基于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公共应用系统建设建成覆盖省市县的全省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设立了视频会议系统主会场,四套班子共用一套MCU可分别召开电视会议,在省发改委、省信息中心设立了备用会场,在市、县(区)政府办设立了视频会议分会场,到目前为止,全省使用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每年召开了数十次全省视频会议,取得了很好的行政效果。

建设了全省“公务员电子邮箱”,统一了邮箱软件、相关服务器、反垃圾邮件网关和多套防杀病毒软件,指定专人做好运行维护。“公务员电子邮箱”全部免费分配给全省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使用,获得了各地、各部门的一致好评。建设了视频点播系统,及时将重要会议和领导考察情况在网上发布;同时可点播央视和江西省电视台实况和录制的新闻节目;可在网上发布宣传教育片、廉政警示片和文化娱乐片等,深受用户欢迎。

2.2省辖各机构开展横向和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降低行政成本到目前为止,全省凡是进行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省辖各机构都没有分散各自建设物理网络。特别是省府办公厅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运行,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省地税局省市县纵向业务系统完全依托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运行,节省了大量投资;省财政厅成功地将原有的省市财政专网切换到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来,并进一步建成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专网,目前在网上开展了国库集中支付等多种应用,强化了财政收支管理。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已经开展横向和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还有:省工商局、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司法厅、省水利厅、省对外合作办、省信息产业厅、省质监局、省地震局、省信访局等十多个省直部门业务应用系统。此外,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正在开展横向和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有:省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劳动厅、省民政厅等。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

2.3推进协同办公和跨部门跨地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江西省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一期工程”全面启动,由17家省直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建设的全省企业征信系统,一期工程的“数据交换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正在进行中,该系统统一了各单位的信息交换格式和应用系统,极大的节省了系统开销和营运效率。系统建成后将把企业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借贷还货、制假卖假情况纳入信用江西系统,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戒力度,营造全省依法、诚实、守信的良好软环境。一期工程预计2009年完成。

建设网上联合行政许可系统,对政府部门为企业办事,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办理、限时办结、优质高效,切实方便企业和社会。

2.4抓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政务公开、网上为民服务增加了政务公开,为民服务的内容。全省十一个设区市在门户网站上发布的网上办事项目多达800项,省政府各部门在门户网站上发布的网上办事项目近400项,提供的网上审批表格下载近450种,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社会公众。

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党政机关的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将大大加快江西省行政机构协同办公的推进工作。

网络平台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和保证,所有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都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实现。所以电子政务对网络平台有严格的要求。在网络中,除了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本地连接的设备以外,更需要注意各个机构之间的互联设备,这些设备承载着出入口的流量,负担重,要求高。必须保证设备的高品质,电子政务骨干网承载行政机构办公、视频会议、信息数据库、服务器托管等关键业务,网络应该严格保证各项关键业务的服务质量。比如:严格保证关键业务系统的可用性,严格保证视频会议的图象质量等等。其次要求对内、对外都要严格保证信息安全,保证业务系统内安全。

3结束语

简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篇4

分封制始于夏, 继行于商, 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周初将王室子弟、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地方行政区划为国、都、邑三级。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 都是周天子或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采地, 邑是居民点。

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 将郡县制推行于全国。郡设郡守主行政, 郡尉主军事, 监御史隶属于御史中丞, 是中央监临地方之官。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 不满万户者设县长。有县丞掌文书及仓狱, 另有县尉主治安。县以下设乡、亭、里 (村落) 。里之长为里正, 十里为一亭, 亭置亭长, 十亭为一乡。

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 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9个郡分封给诸侯王, 在诸侯王封国内实行国辖郡、郡辖县三级制。中央直辖的仅15个郡, 实行郡县制。后由于地方势力过大, 爆发“七国之乱”。平叛后, 西汉朝廷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颁布“推恩令”。从此, 诸侯王无力对抗中央, 唯得衣食租税, 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 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汉武帝时全国分13州, 州是监察区, 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代表中央, 巡察地方, 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由于州牧、刺史手握重兵, 形成割据势力, 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

魏晋南北朝期间, 各王朝大体皆沿东汉末年的州郡县制。隋文帝精简地方机构, 撤销郡, 以州辖县, 全国并为311个州。隋炀帝改州为郡, 进一步并县, 使全国有郡190个, 县1255个。

唐初有州328个、县1573个, 后来又形成道、州 (府) 、县的三级制。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将全国分为10道, 后增至40余道, 置采访处置使, 检查非法, 如汉刺史之职。安史之乱后, 节度使兼任地方行政长官, 下辖几个州。节度使辖区也称道 (或镇) , 形成道 (镇) 、州府、县三级政区。节度使权力过大, 导致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唐开元时把一些特殊地位的州改为府。如当时凡属京师、陪都或本朝帝王驻跸地, 皆建府以显示其特殊地位。这是中国正式设府之始, 府下设县。后代建府地区逐渐扩大, 到明代, 全国已普遍建府, 取代唐以前的州。

北宋地方行政机构为路, 府、州、军、监, 县三级政区。路的机构一分为四:一是转运司 (漕司) , 掌一路财政;二是提点刑狱司 (宪司) , 掌刑狱;三是提举常平司 (仓司) , 掌义仓、市易、水利等;四是经略安抚司 (帅司) , 掌兵、民、军事等。四司直接对中央负责, 互不统属。府、州、军、监为同一级行政区划。重于州者为府, 轻于州者为军, 军是兵、民、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划, 在冶铁、煮盐等重要工业区设监。为进一步控制地方, 中央派文臣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知县等。同时在各府州置通判, 规定一切政令须经通判副署, 通判并可随时向朝廷奏报府州情况。这样, 官吏相互牵制, 事事听命于朝廷, 机构臃肿, 冗官充塞, 行政费用猛增。

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简称行省。从此, 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全国分10个行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为路、府、州、县。府或隶路, 或隶省。州或隶府, 或隶路、省。府州或不辖县。全国共有185路, 33府, 359州, 1127个县。

明朝废行中书省, 地方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 都指挥使司主兵政, 提刑按察使司主刑狱。表面上“省”的机构不复存在, 但因各布政使司辖境与原行省相同, 习惯上仍以行省称之。三司互不统属, 全归中央管理, 有效防止了地方权力过大, 但又造成地方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全国共有13个布政使司, 以下为府, 共有159个府。府下辖县, 共1171县。县以下为里甲制, 110户为一里, 置里长;10户为一甲, 置甲首, 以当地丁粮最多者担任。

清代地方机构为省、道、府、县。在内地设18行省, 省由总督或巡抚总揽军政, 撤销都指挥使司, 降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省属机构。又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五将军, 分别统辖从东北到新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光绪时改设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为4行省。在西藏和青海, 信奉藏传佛教地区, 设办事大臣, 管理军政要务。将军与办事大臣和督抚一样, 由皇帝特派, 直接听从皇帝指挥。省下设道, 道分辖地方三、四个府州。道下设府, 府下设县。全国共有215府, 1358个县。辛亥革命后废府存县, 道台演变成省府派驻各地区之行政专员公署。

综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沿革变化, 从机构设置上看, 不同朝代有二级、三级、四级之区别;职能上, 地方的权限在减小, 中央集权在加强, 有效地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在不同时期的设置上既有传承, 又有创新。本文简述了从夏商周到明清的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介绍了地方行政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 对其职能趋势作了简要探索。

关键词: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职能

参考文献

[1]朱汉国主编, 《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出版社, 2009年7月

[2]胡世庆编著, 《中国文化通史》,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谭其骧主编,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1年

行政机构 篇5

什么是行政复议机关?什么是行政复议

机构?

行政复议机关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有权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这种组织的特征是:第一,行政复议机关是行政机关;第二,行政复议机关是有权行使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第三,行政复议机关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复议权,并对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如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包括公安、司法、海关。工商管理、教育、卫生等部门,都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机关。

哪些行政机关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机关,也就是具体行政复议案件由哪个行政机关管辖,按照行政复议法规定,一是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当事人可以作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比如,要对县公安局的决定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可以找县政府,也可以找上一级公安部门。三是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作出选择,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由国务院依法作出最终裁决。四是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另外,行政复议法还对几种情况作出特别规定: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机构是指复议机关内设的具体办理有关行政复议工作的机构。目前承担行政复议工作的机构,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复议机构。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设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合署办公。目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机构基本上已比较健全,特别是省、市两级,绝大部分都设有法制工作机构。据有关部门统计,已有 70%的县级人民政府设有法制工作机构,承担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法规定,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也承担对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委的行政复议行为提出异议的行政复议职责,其行政复议机构设在国务院法制办。

政策与行政管理行政环境 篇6

——题记

国家政策对于每一个地方而言都是一样的,只是执行的力度不一。创业者需要衡量的是你所中意地方的不同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外贸等政策。

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创业者也应该把行政管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创业考察因素。

案例1:企业离不开政策扶持的大环境

案例说明

温州科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是中国温州第一家留学生企业,公司主要致力于通信网络测试系统的研发和销售。目前,科赛技术已通过“双软认证”,主要产品 “Connsis-DTS xDSL自动测试系统” 已获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立项。

案例分析

2001年9月13日,4位年轻创业者在温州向位于开发区内的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介绍他们的“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当天下午,他们就在工商部门办理了公司名称预登记手续,成为创业园首家入驻的留学生创业企业。

科赛公司的成长得到了温州市、开发区、创业园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除了给予200平方米的免费创业用房外,创业园孵化器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科赛公司50万元,用于“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的后期研发。

案例启示

政策法规环境,主要是指与创业者创业及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规定与制度安排,包括对创业者及其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法规制度两个方面。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激励创业的政策,包括对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就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税收的规定等。各地政府所支持的行业都会根据地方情况有所侧重,或者会对某些行业实施优惠政策。

政府的支持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水平、税收和租金的水平、创业扶持措施限制大企业的垄断,以及对行业准入、市场准入的管理等。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十八条”)、《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决定》、《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等。

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类优惠政策,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创业事业的发展。

为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对民营经济实体经营范围的限制:申办私营企业,股东为自然人的,不再要求提交暂住证,申办个体工商户,不再因户籍原因核发临时营业执照,一律核发正式营业执照;允许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分期缴付;进一步放宽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名称登记......

案例2:行政管理环境包含着效率与公平

案例说明

天津市普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自1988年成立以来,公司承接了一系列大、中型自动化成套项目的设计、制造、维修、服务工作,已成为自动化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并逐渐在计算机、电子、机械、销售等领域中展露拳脚。

案例分析

张敬民刚开始创业时,公司入孵在天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毕业后在高新区政策区的科研基地购买了几千平方米厂房,开始进入了发展轨道。1998年又在华苑产业区购地建厂,结束了普辰公司四处漂泊的历史,步入了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民营企业的成长比较艰难,受环境左右的因素似乎更大一些,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天津高新区经过多年艰苦创业所营造出的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政府机构的高效率办事方式,使企业可以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业务。张敬民认为创业的外在行政管理环境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廉洁高效,也蕴含着行政管理之下的公平与公正,这些也是必须深入考察分析的环节。

案例启示

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为创业企业减轻负担,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益的政策指导。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的过程中都应把行政管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创业考察因素。

行政机构 篇7

1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 (Path-dependence) 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对于进化的分析, 保罗·大卫与阿瑟把它引入技术变迁的过程分析。诺思将前人关于技术演进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诺斯认为, “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 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 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 甚至被‘锁定’ (lock-in) 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 要突破这种‘锁定’状态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即路径依赖有两种不同的方向, 一种情况是某种初始制度选定以后, 具有报酬递增的效果,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向相同方向配合, 导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的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良性的路径依赖。另一种情况是某种制度演变的轨迹形成以后, 初始制度的效率降低, 甚至开始阻碍生产活动, 这是恶性的路径依赖。

诺斯认为在制度变迁中“有两种力量会规范制度变迁的路线:一种是报酬递增, 另一种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 从而产生路径依赖性。其中报酬递增来源于制度矩阵相互依赖的构造所带来的成本投资、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 而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信息的分割, 高昂的交易费用又使“行动者的主观主义的模型将会被非常不完全的信息反馈及规定路线的意识形态所修正”, 从而使主体在收益递增现象和稳定的主观认识模型约束下很难改变无效率的制度变迁路径。

2中央行政机构改革路径依赖的成因分析

在诺斯看来, 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成因在于初始的自我强化机制。而制度自我强化的机制主要源于报酬递增效应。其作用机理缘起于制度矩阵相互依赖的构造所带来的成本投资、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中央行政机构改革的路径依赖同样可以从这一作用机理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 成本投资。

新制度的设计和推行必须投入大量的初始资本。随着这项制度的逐渐推广, 制度设计和推广的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 从而产生一种制度创新的规模效应。

“建国后, 我国模仿前苏联建成了一个集权式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即在政治上集权, 在经济上形成了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这种体制在七十年代末走到了尽头, 但是它对于今天我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仍然产生着强烈的影响与制约。”制度改革的历史初始条件会提供强大的制度惯性, 沿着初始的改革路径和既定的方向运行。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减少改革的成本, 避免改革剧烈变革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机构改革采取了渐进的策略即在不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 在旧的体制周围建立起新体制, 使人们在比较过程中逐步改革旧体制的方式。计划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央政府的职能、结构和行为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经济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政府的影子。因此, 政府职能的庞大必然需要机构的庞大, 政府职能的膨胀必然带来机构的膨胀。部门和人员难以精简, 即使精简了在短时期之内又膨胀起来, 机构规模居高不下, 行政人员也随机构而膨胀。

第二, 学习效应。

“时间对于制度演进至关重要。”人们学习传统文化, 获取知识, 并形成新的知识, 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成为下一代人面对的传统、文化和制度的背景, 这就是“累积的集体学习过程”。在一项制度框架内, 这项制度提供的集合机会可以产生显著的组织学习效应, 并在历史的进程中积累经验。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 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所沉淀、累积下来, 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文化信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官本位”的文化信仰, 给人们形成了对当官的良好预期, 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影响了中央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三, 协调效应。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 通过适应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缔约, 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组织的产生与对制度的进一步投资, 以此来更好进行协作。更为重要的是, 一项正式规则的产生将导致其它正式规则以及一系列非正式规则的产生, 以补充这项正式规则。一项制度的选择会给社会提供一些获利的机会, 这样就产生了协调效应, 进而促成其他相应制度的产生, 形成一个制度网络。这种制度矩阵具有自我强化的效应, 退出成本巨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在高度集权式的政治领导体制下, 产生了大量的经济管理机构, 而且这些机构与其他机构缔约形成的互利性组织对现行领导体制进一步投资, 形成了基于现行体制的协调效应, 固化了原有庞大的经济管理机构。而且, 这些机构为了适应现行政治领导体制的运行, 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协调自身在制度环境中的运行。

第四, 适应性预期。

随着某一制度框架的确立并居于支配地位, 人们将会产生对于该制度的永久性预期, 这种永久性预期将会使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特征。大部分行政机构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还在行使着本不属于政府而应属于市场和社会的职能, 更重要的是拥有公共权力的各行政机构也不愿意放权, 千方百计阻挠机构改革。行政机构没有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运用手中的“权力”, 忘记了全局的利益, 追求本部门的利益, 部门利益格局日趋刚性化。对于预期的考量使他们不愿意放弃先前拥有的对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控制和管理, 使政企分开、政市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难以实现, 职能调整阻力巨大。而且, 为了给本部门带来更大的利益, 他们会产生不断扩充自己的职能、不断扩大自己管辖范围的冲动和要求, 将行政权力部门化, 部门权力利益化。“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央政府机构中的部门利益问题日益突出。在决策或履行职能过程中, 有些部门过多从本部门利益出发, 过于强调、维护与谋取本部门利益, 影响了决策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 损害了社会公正与大众利益, 增添了国家经济及政治风险。”这些部门主要是通过设租寻租方式, 即强化审批、收费、处罚等权力, 通过设租来获取租金。

3中央机构改革退出路径“闭锁”的关键——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政府一切活动的逻辑与现实起点, 政府职能定位的正确与否、职能范围合理与否、履行方式正当与否, 是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 发挥相应作用的关键。中央行政机构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 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因此, 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1)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越位不缺位。

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轨迹来看, 从政府命令型经济到政府主导型经济, 再到目前全力实现的市场主导型经济。政府的服务, 就是要适应市场主导型经济的发展潮流和要求, 重新确定自己的服务领域和方式。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必须由指挥变为服务。可以说,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政府应该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提供保障市场能够有效运转的规则;二是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进行纠正性干预。就规则而言, 政府不仅是制订规则, 而且要去实施, 确立法律和秩序, 保护产权, 否则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阻碍。就政府的干预而言, 政府在处理问题时, 应该对市场采取更为友善的态度, 政府的补救作用是为了帮助市场发挥作用, 而不是取代市场。在公共行政领域内, 我国政府应该是市场的培育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监管者, 即“守夜人”, 而不能既是市场参与者, 又是市场仲裁员。政府要逐步放弃微观经济管理职能, 即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 真正把权力交给市场和企业。提供广泛、优良的投资空间, 把投资的权力交给老百姓, 激发和挖掘社会的投资潜力。把资源配置等应由市场才能做好的事情交给市场, 使政府真正成为裁判员, 而不是运动员。进一步放权给市场, 政府应将主要集中精力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上, 按照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要求, 大力整顿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 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政府还应大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服务。比如法律服务、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等等。

(2) 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全能政府”到“治理”。

我国政府体制在发展中呈现全能主义特征。全能主义行政体制造成了社会的萎缩, 社会对政府的依赖与对政府的无奈。在政府实施职能过程中, 政府是积极的主体, 造成社会则成为被动的客体, 这导致了强政府与弱社会。全能政府之下的社会萎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功能分权化程度很低。功能分权就是设立一些独立、半独立的社会组织来承担政府的某些职能。它是政府在充分履行其职能的前提下保持小规模的有效途径。我国功能分权化程度很低, 其结果是完全依赖政府部门组织处理一切公共事务。其次是社会中介组织官僚化。许多重要的社会中介组织缺乏独立性, 其财政和其它资源的获取主要依赖政府;它们的组织结构和职员级别与政府部门完全雷同。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民间组织在数量、种类与合法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其社会关注度也日益扩大, 但从已经存在的民间组织来看, 它们也还普遍带有发育不完善的特征, 如某些组织具有职能和目标错位;官办色彩较浓, 独立性较差;管理体制不顺, 受到多头不规范管理;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影响公平竞争;内部管理松弛, 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社会信誉较差;政府监管不力;有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等。第三是社会自我约束力下降。全能主义政府的新意识形态与社会传统价值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改造和重塑社会的过程中, 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批判, 而新意识形态却没有很好树立起来, 导致社会的道德无政府状态——缺少一套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来自觉约束人们的行为。此外, 政府职能的过度膨胀造成了对政府的依赖心理:人们完全指望政府约束不良的社会行为, 忽视了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 出现了集体无规则意识的状态。第四是社会对政府的约束力不足, 即政府责任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社会难以对政府及政府官员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国家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应不同于传统的对社会实行纵向强制方式, 而是“统一于社会过程之中, 通过社会的渠道市场的渠道来实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分化的社会, 需要多元治理模式。这就需要政府的职能合理定位, 将那些属于社会的职能和权力赋予社会。加强非政府主体的建设, 提高非政府主体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培养非政府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精神, 拓宽非政府主体的参与渠道。鼓励公民自治自助组织的发展, 支持非政府主体承接部分社会职能, 满足基层、民间、公民、社会群体越来越显性化的利益诉求。政府注重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社会利益进行协调整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行了六次中央行政机构改革。在制度变迁的论域下改革的过程呈现路径依赖的轨迹。由此, 从制度路径依赖的视阈出发, 可从路径依赖的作用机理即成本投资、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来分析中央行政机构改革的路径依赖的成因。在此基础上,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从政府与市场和政府与社会两个关系维度探讨路径“闭锁”的突破。

关键词:机构改革,路径依赖,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述略党的文献[J].2008 (3) :46.

[2]陈郁等.译.[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11-13.

[3]陈郁等.译.[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127.

[4]陈郁等.译.[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128.

行政机构 篇8

一是申请条件。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请赔偿。对下列情形, 税务机关不承担赔偿义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行使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赔偿请求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二是申请资料。赔偿请求人应当向税务机关递交《税务行政赔偿申请书》, 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 可委托他人代书, 也可口头申请。三是申请须知。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该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两个以上税务机关或与其他机关共同行使职权造成损害的, 应共同履行赔偿义务;受税务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税务征管权力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委托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 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 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经复议机关复议的, 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 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 复议机关就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时效为二年, 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二) 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税务争议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可依法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是申请范围。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款, 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存款;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 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拍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不予审批减免税或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三是申请须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 可以书面申请, 也可以口头申请。申请人提请的税务行政复议的条件和时限: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的, 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纳税担保, 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征税、不予审批减免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可以在得知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请人设置障碍等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 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申请人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 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申请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也已经依法受理的, 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复议的主体资格:依法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 具体是指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管理相对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 其近亲属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分立或终止的, 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虽非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 但其权利直接被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剥夺、限制或者被赋予义务的第三人, 在行政管理相对人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时, 可以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三) 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申请

行政机构 篇9

关键词:现代社会,行政机构,领导者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 行政领导干部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其领导素质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 因此, 要保证我国现代社会顺利建设和发展, 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尤为重要。

1 思想政治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现代社会的行政机构中, 发生的各种新的问题和情况, 对各机构负责人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有了更高要求, 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去看问题, 还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对问题的理论思考, 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

1.1 要有牢固的政策和法律观念

必须在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进行其管理活动, 坚定不移的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只有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 才能不断完善行政机构领导者思想政治素质,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1.2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人是行政领导者不可缺少的思想政治素质, 是行政领导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 只要有了强烈的事业心, 才能产生高度的责任感, 才能克服困难, 实现自己的领导职能。

2 科学文化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2.1 行政机构领导者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做“现代型”领导的必要性

(1) 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行政机构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行政机构领导者要善于追踪世界前沿新知识, 具有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对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新成果、新管理, 领导者都要及时地追踪和学习研究。要有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

(3) 行政机构领导者要善于把握变化发展的趋势, 不断更新知识不当门外汉。始终能胜任本职工作, 就要自觉更新知识, 迎接新的挑战。

(4) 领导者要储备积累新知识, 才能更好地担当起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重任。

2.2 行政机构领导者要全面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型”的领导者

(1) 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 学习领导科学知识。如决策学、政策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等。

(3)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 了解关于高科技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把握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科技钥匙。

(4) 学习经济学知识。

(5) 学习现代人文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6) 学习现代法学知识。现代社会是法治时代。领导干部要知法、懂法, 执法, 特别是要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 用法律保护知识创新, 保护知识产权等, 并运用法律在规范市场经济上下功夫, 在创造知识经济需要的市场条件方面起主导作用。

3 能力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建设的法宝

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行政机构领导者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全面的领导能力, 卓越的创新能力, 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3.1 较强的思维能力

行政机构领导者要有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 还要有多层次、超前性的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 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程序, 提高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高瞻远瞩, 切实避免因思维肤浅粗放、层面单一造成的失误。

3.2 全面的领导能力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行政机构领者要善于统筹全局, 多谋善断, 对多层次、多因素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综合、判断、决策,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利弊关系, 使所统辖的组织和队伍能有序地、有效地去实现目标任务。

3.3 卓越的创新能力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如此大党, 如此多民族的大国来说, 成为进入新世纪以后发展和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就要求作为领导着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4 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 知识更新速度快, 处理信息和生产创造知识是人类的重要任务。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 为人们开辟了传递信息的广阔通道。信息高速公路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当今世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捷足先登, 计算机的普及, 因特网的诞生, 才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 催生了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 就是知识在国际间加速流动。谁善于通过国际互联网以及其它各种手段吸纳信息, 谁就处于有利地位。谁善于把大量的信息转移为知识并加以利用, 谁就将获益。

越来越大的信息量, 进步越来越快的知识和发展越来越快的技术, 对获得和集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既对信息足够敏感, 也要能够准确充分的利用信息, 采取有效的实际行动。各负责人要清楚了解知识以及信息的生产分配在经济中占基础地位, 通过娴熟的计算机技术, 有能够及时捕获大量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运用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要素, 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4 道德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建设风向标

(1) 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是领导者道德素质的最高体现, 也是衡量一位领导者道德水平的根本尺度。现代领导者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 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思想路线, 也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要敢于坚持真理, 用于修正错误, 不随波逐流, 不拿原则做交易。

(3) 谦让容人的豁达胸怀是行政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容人的雅量、忍辱负重的气度。为了维护党和人名的利益, 领导者应识大体, 顾全局, 有时还要忍辱负重, 委曲求全。

(4) 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在领导工作中, 领导者是群众带头人, 必须时时处处做群众的表率。首先, 凡事要求下属不做的, 自己首先坚决不做。其次, 领导者必须严于解剖自己, 反省自己,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再次, 领导者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批评, 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5 心理素质是行政机构领导者领导现代社会建设的保证

(1) 领导者应具备成熟的心里状态。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要, 又能正确的对待外部环境, 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适当的限度内。 (2) 行政领导者还要有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卓越的思维能力。只有敏锐的认识能力, 才能认清形势, 选准工作突破口, 迅速开创领导工作新局面, 能够运用各种思维形式, 做出快速准确的推理和判断。 (3) 行政领导者还应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崇高的人格, 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增进行政领导者活动和工作效率, 保证现代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6 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行政机构的领导者的素质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快速的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提高社会的和谐度, 使我国政府真正成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参考文献

[1]苏宝忠.领导科学与艺术[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依法行政 法治行政 篇10

依法行政是各级人民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所从事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因此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过程中, 必须遵守法律, 符合法律规定, 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标准。依法行政的根本含义是要用法来管理社会, 而不是用法统治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处于同一管理规范之下,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指“执行事务”、“政务的组织和管理等”。依法行政即政府守法, 它具有如下特征:1.在法律面前, 政府没有任何特权, 政府必须立于法律之下, 它们只是法律所体现和表达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它们所拥有的行政职能是国家意志的延伸。行使权力, 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需要, 除去该种权力之外, 它与公民和其他当事人一样,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府行为的内容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政府在其活动中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然而, 自由裁量并非漫无节制政府行为的内容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 而不得以游离或独立于法律内容之外的所谓自我意识而为所欲为。3.政府不仅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 而且是义务的承担者。相对权力而言, 强调政府的义务性规范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 合法行政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内在要求。

合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 合理行政具有理性, 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 尤其适用于行政活动

最低限度的理性, 是指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 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行政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原则: (1) 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 不偏私、不歧视。 (2) 考虑相关因素原则。作出行政决定和进行行政裁量, 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 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 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3) 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 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 程序正当要求构成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要符合法律程序

(1) 坚持公开原则。公开是对行政行为的一项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 应当公开进行。 (2) 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的本意是公道正直, 没有偏私。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 不徇私情, 合理考虑相关因素;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 不因相对人的身份、民族、信仰、性别而有所歧视。 (3) 听证原则。在行政程序上要保证相对一方当事人对行政行为发表意见, 并且使这种意见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开原则”中的听证, 主要体现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知”的权利。 (4) 顺序原则。要求行政程序的各项制度表现为一定的顺序性, 如果违反了规定的顺序, 即为违法或不当行政。顺序原则是行政程序的时间性的表现和要求之一, 其实质是保证行政程序的合理运用, 防止因时间的差异而对相对人造成侵害或损害。

4. 高效便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效益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机关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 办事效率不高, 任其发展下去, 必将直接有损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 有损于党和国家的前途, 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行政机关必须要坚持高效便民原则, 要真正做到高效便民,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应当遵守法定时限, 提高办事效率, 提供优质服务, 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论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国家, 都把效率问题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没有效率的公正是虚假的公正, 暂时的公正, 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正价值。

5. 诚实守信是政府机关的道德准则

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 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 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这就是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政府是否守信, 不单是政府官员的个人素质和品行问题, 而是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观念和责任问题。只有当每一个政府官员都能对政府权力的来源和行使规则有一个正确深刻地了解, 认识到政府的每项权力都来自人民的赋予, 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以合理的方式行使权力, 错误行使权利必须承担责任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树立起守信的观念。

6. 权责统一实际上是赋予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

行政机关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 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违法、不当行使其职权,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权责统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 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 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法治行政的基本理念

1.公共行政理念

公共行政是行政的首要理念, 它衍生出公开、公平、公正和公信原则。行政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政策、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 为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着想, 为人权保障和发展开发资源和环境。公共行政应当成为公开行政。行政为公众之事, 自当公之于众。行政暗箱操作易于滋生行政私化, 公开行政便于维持行政的公共性能和促进行政民主化进程, 行政公开利于公众参与行政过程, 增强行政动力从而发展着行政效率, 并能深化对行政的监督从而保障着行政方向;公共行政应当成为公平行政。

2.平衡行政理念

平衡行政是行政的根本理念。在民主宪政体制中, 无论行政权力与其它国家权力构建了怎样的关系, 制约和平衡已成为权力关系的基本精神。但广泛存在的权力领域背离权力制衡精神的行政权力的扩张侵蚀着立法和司法的地盘可能突破宪法框架容易形成行政专横。行政专横同样会阻碍行政领域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平衡、稳定和发展。因此, 行政过程不应是单纯权力意志的体现而可以描绘为行政方与相对方两个方面对行政关系的共建。任何本位思想和观念都会有损权力与权利既独立又统一的和平共处, 民主立宪和宪法指引下的制度发展, 比如立法制度、程序制度、司法审查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是权力与权利和平共处与平衡发展的根本保证。

3.法治行政理念

行政是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律要求的行动。法治的主要涵义是法律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 政府的权力行动符合法律要求, 是法治行政的一般标准。法治行政说明了法律与行政的关系, 其意义可以浓缩为法律对行政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力, 其属下包含了权自法出、法律保留、行为有据、法律优位、程序规制、司法审查等观念判断和制度选择。它说明行政权力应当来自于法律的规定, 特别是对公民权利产生直接影响的权力必须由法律明示, 行政亦无法外特权;行政作用于社会事务但凡关涉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事项行政应保留给立法由法律规定, 行政不得取代法律;行政权力行为应当接受立法给予的规范指引, 对公民权利产生不利影响的权力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4.程序行政理念

程序行政是行政的关键理念。程序法治原则展现着程序法治理念。程序法治所应遵循的民主原则、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 恰是现代法治精神和人权理念的深刻体现。民主原则是程序设计和程序法制化的基本原则。不讲民主原则的程序往往远离控权精神和人权理念, 以往阻碍公民权利实现的程序壁垒在现行行政法中尚有残存, 它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控权和人权等概念相联系。公正原则是程序法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公正是程序的生命, 不讲公正的程序难负推进法治进程和促进人权保障的使命。效率原则也是程序法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效率是现代行政的重要特征和生命基础, 通过程序实现效率是行政法制的合理选择。树立程序行政理念既有利于摒弃因程序随意而产生的不公正, 又有利于实现效率。程序制度之于程序原则和程序法治的意义表明, 只有重视程序立法, 通过程序立法建立和完善程序制度支持系统, 才能促进程序民主、公正和效率原则的实现, 才能使程序法治和整个法治融会平衡精神, 通过控权表示对行政法领域人权的关怀。

四.依法行政对转变政府职能的意义

政府职能是通过政府行政官员及其公务员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制定发展目标和履行具体职责的事实, 作用于民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认识。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作为直接影响着民众对政府的依赖和对政府职能的认识, 从而使政府具有崇高的威信, 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号召力。这就要求政府行政官员和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增强执法意识,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执法水平, 同时做好执法监督和执法检查, 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 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依法行政既是依法治国的关健和核心, 又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当前, 依法行政的突出矛盾并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确实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以及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落实严格依法办事,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行政行为, 尤其是政府行政官员和执法部门的公务员必须正心修身, 以身作则, 将依法行政行为置于广大民众的监督之下, 做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建立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科技型政府和开放型政府, 这一多层次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法治行政。

依法行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相应地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 政府应通过大量的行政法规强化政府职能, 解决社会问题, 缓和社会矛盾, 有效地管理现代社会, 使政府的权力合理分配, 职能合理划分, 人员合理配置, 成为权、责、职相统一的政府。

依法行政是保持党和政府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只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才能有效地避免政出多门、朝令夕改以及“人在政兴, 人去政息”的混乱现象, 从而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长期正确和稳定的贯彻执行, 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 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 避免处事不公、错误和违法, 减少纠纷和矛盾, 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同时, 为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行政管理和实施中, 要严格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 努力在提高行政效率中依法行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坚持在法律的约束下实施行政行为。健全监督机制, 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 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监督其行为, 防止其权力滥用就成为依法行政, 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摘要:本文从依法行政的内涵、基本要求, 浅谈法治行政、依法行政对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意义。

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分析 篇11

关键词:理论纷争;立法统一;执行;分离

一、理论纷争、立法统一与执行中的分离

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始后,关于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的关系才开始为理论界及实务部门所关注。但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说法:

(1)行政审批仅为“行为中的一个环节(审查、批准),既用于外部行为,也可用于内部行为,并且只指行政机关作出的特定行为;而行政许可只用于指代行政机关对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两者之间应该是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关系。如有的学者认为不少法律、法规中使用的“批准、审批”的实质就是行政许可,所以用批准或审批是概念不清、用词混乱所致,并建议立法上应当对许可与审批的概念严格加以区分:“凡行政机关对外实施许可的行政行为一律使用许可一词,凡行政机关内部程序的许可行为可称为批准或审批”。

(3)两者之间概念一致。认为行政审批,就是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最终采纳了同一概念说,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统一起来,从而一锤定音,结束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之间的纷争。

然而,在《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执行中,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两个概念之间出现了分离的倾向,大量的行政审批不断从行政许可中分离出来,出现了所谓的“非许可类行政审批”、“不属于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不作为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不作为行政审批事项”、“不属于行政许可法调整的其他行政审批(简称‘其他审批’)”“涉密类行政审批”等一系列与行政许可的概念相并列的非许可的行政审批的概念,一大批审批项目被归类到这些非行政许可的审批范畴之内,这直接导致《行政许可法》所调整的行政许可被限缩到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此外,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有合并(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项目合并为一个审批项目)、下放(即将原由上级或上一级行政机关审批的项目下放给下级或下一级的行政机关进行审批)、取消和改变管理方式等形式,而改变管理方式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系指将原先的审批方式改革为审核、核准或备案等其他相对比较宽松的管理方式。

在立法上已经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两个概念统一起来的情形下,为什么在执行中会出现分离呢?在行政许可的范围之外是否确实存在着所谓的非许可的审批项目呢?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是否确实属于一个范畴内的概念呢?这些都是《行政许可法》在实施中所面临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相分离的原因

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在《行政许可法》实施过程中出现分离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

1.在理论和实践中,我国对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界定的标准不统一

我国的行政审批,主要是依审批主体和审批形式界定的,而行政许可主要是从相对人的角度依行为的性质进行界定的,这就形成了两者在内涵与外延上都不完全一致的情形。首先,行政审批通常被理解为行政机关所作的审批,这是从审批主体的角度对行政审批所作的界定,因此,行政审批既可能是应相对人的申请作出的,也可能是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申请、请示等内部管理事项所作的批复、批示、批文等,还可能是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其直接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事项所作的审批;而行政许可通常被理解为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所作的审批。其次,行政审批通常是从形式上去认识的,凡是必须经过行政机关同意的行为都被视为行政审批行为,而不管这种同意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上的,只要形式上具备审批的特征或者使用了审批的称呼就都被视为行政审批,而行政许可则必须是行政机关以管理人的身份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对相对人申请所作的实质性的审批,即对符合法定许可条件的相对人作出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审批而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相对人作出不予许可的审批。

2.在立法上,两者的内涵与外延没有统一

行政机构 篇12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体制,两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也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与官僚体制。此后, 两汉承袭并发展了秦的制度, 建构了一整套制度森严的金字塔式等级官制。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这一时期的行政制度还呈现出另一个显著特点——为封建专制服务。自此, 中国的繁荣稳定就与各朝各代行政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两汉时期的中央行政系统以皇帝为中心, 在承袭前朝的基础上, 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系统和职权分工;但也表现出家国不分的混乱局面。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 意在使三公的权利得到相互牵制, 客观上又形成了集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和监察于一体的庞大中央政府。丞相是国家政权的中枢, 统治者为削弱相权, 不断加强尚书的权力, 使之最终取代丞相成为国家政权的中枢机构。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相权的膨胀, 但当皇帝无法驾驭大权在握的尚书台时, 它反而会成为尚书大臣窃弄权柄的工具。

集司法、军事、财政为一体的郡县制是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县之下的乡里制度和户籍按比制度把百姓 (主要是农民) 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工。这两种制度在农业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 反过来又利用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经济上支撑, 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地位。

郡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 其主管长官为郡守。郡守对上接受丞相、御史大夫的监督, 对下则有权任免与荐举其属吏。当属吏与长官之间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发生蜕变, 就会形成助长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这正是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原因之一。

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县是两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 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却是其下设的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 都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一方面, 这一组织形态有利于维持社会治安;另一方面, 若乡亭官吏营私舞弊、欺压百姓, 这些直接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往往更加难以治理。

二、军事管理系统

军事上, 两汉统治者重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握有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两汉时期的军事系统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中央直接领导、担任京师宿卫的中央宿卫军系统;二是地方各级行政长官领导、担任地方守备任务的地方守备军。郡国兵是地方守备军的基本组成部分, 这主要是伴随着郡县制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郡国并平时在农田上耕种, 战时则上阵杀敌。这种“兵农合一”的政策, 直接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首先, 是军队数量太多, 浪费资源;其次, 是训练太简略, 疏于管理, 调动不便, 最终形成了虽举国皆兵却有名无实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 在军事系统中也相应地出现了监军制度。这种对军事系统进行监督的制度, 在加强中央对军事武装力量的控制方面有重要作用。

三、行政监察制度

两汉时期逐步确立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的监察体制。专门掌握监察权力的御史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行政机构之外的专司监察机构。御史大夫负责中央监察的实施, 又通过刺史监察郡国;在地方, 郡守自任监察之职, 督邮则负责监察属县。县令、长除自行监察职权外, 又通过廷掾监察属乡。这种等级森严的监察制度职权分明, 具体来说有如下优点:

第一, 组织机构严密;第二, 职掌明确, 行使监察有章可依;第三, 检察官具有权威性和震慑作用;第四, 对监察官的管理形成一定的制度。

无可厚非, 这种尚未完善的监察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自然会暴露出诸多弊端。一方面, 此时的监察仅是一种建立在专制政治基础上的行政手段, 因而, 只能成为封建皇帝进行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 无法完全发挥出应有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监察官权势过重, 制造冤案, 贪赃枉法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无疑给当代中国的行政监察部门敲响了警钟——均衡权力的分配, 优化权力的制衡, 在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和审查力度, 对机关工作的运转实行有力的检查和督促, 这些都是在实施监察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关注的问题。

四、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在统治者不断优化统治机器的同时, 一系列以征辟和察举为主体, 伴以配套法令的选官任用考核制度应运而生。

汉代的选举制度, 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察举。

察举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 注重孝廉、明经诸科;

2.征辟。

征辟又分为征召和辟举两种形式。征召是指对特别有名望的人才, 由皇帝派专人去聘任;辟举则是由中央或郡国的长官按一定科目征用人才, 辟为自己幕僚的属吏。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所采用的辨别人才的客观方法, 正是我们沿用至今的考试制度。

这一系列重视官吏素质的任免考核制度, 使得一些在血统和财富上没有显赫地位和优势的寒门学子也能走上政治舞台。然而, 官吏选拔权力的过分集中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却使之难以坚持实施。这一点对当代中国的官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无论何种改革尝试都必须立足现实, 在把握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建设;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沉迷于寻求一蹴而就的捷径。

五、司法制度

两汉时期权责严密的司法制度大致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有比较完整的司法管理机构。

二是司法管理从属于行政管理。皇帝握有最高司法管理和刑罚权, 地方司法管理权由地方行政官员兼管, 如知府、知州、知县等既是地方最高行政官员也是最高司法长官。

三是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司法管理制度。

四是有系统的立法保证。

这一时期司法制度的弊端在于:封建专制下的司法管理必然带有得严重的阶级压迫性质, 具有很强的不平等性和野蛮性。

与之相比, 中国当代的司法体制则更加全面合理——最高法院、各级审判、陪审部门的互相监督, 以及司法管理基本方针的政策引导, 都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继秦之后, 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制度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与完善。纵使这些封建制度的确立尚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而对于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而言, 这些前车之鉴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湖北经济论文下一篇:西方铜版画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