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承受力(共12篇)
经济承受力 篇1
“成本分担”理论提出纳税人、大学、企业、家庭和学生应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高等学校一直是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主体之一。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高等学校承载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同时,也负担着越来越重的经济压力。为了保障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高校经济承受力的考察。本文试图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美国通过哪些指标对高等学校经济承受力进行考察?通过这些指标考察发现其存在哪些问题?考察结果对高等学校经济政策的制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提高我国对高校经济承受力的关注,并在对其考察方面有所借鉴。
一、美国高校经济承受力的考察指标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高等学校的经济运行情况受到州政府的管理。高校经济承受力不仅涉及各州对每个公民都能负担得起至少一种类型的高校的努力,而且涉及各州对充分使用不同类型高校的政策的制定。因此,经济承受力是评估各州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可以负担高校的程度的最好指标。由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和高等教育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NCPPHE)开展的“州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Measuring Up)在考察高等学校经济承受力时,采用了“家庭支付能力”“承受策略”和“对贷款的依赖程度”3个一级指标。
高等学校经济承受力的考察基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学生和家庭对大学的支付能力,与进入的大学类型、获得的财政资助和收入密切相关;二是所获得的用于抵消高等教育成本(学费、杂费、住宿和交通费)的基本财政资助的总额;三是与高等教育成本相关的贷款负担。[1]因此,3个一级指标之下建立了“社区学院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四年制公立大学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四年制私立大学的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州政府资助与联邦政府资助的相对率”“低学费大学占低收入家庭收入的比例”和“本科生年贷款平均额度”6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1。通过这些二级指标可以合理地估算出各州的学生和家庭用于支付高等教育的净成本,同时也能评估各州采取的更易于学生和家庭承担高等教育的政策的程度。
第一个一级指标“家庭支付能力”是指支付高等教育净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包括“社区学院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四年制公立大学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和“四年制私立大学的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3个二级指标。这一指标是用来考察不同收入家庭能够负担不同类型高校成本的能力,反映了州制定的不同类型高校学费是否与不同收入家庭的收入相一致。学费水平影响着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是否选择进入高校。整体学费的确定是定义经济承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计算方法是根据各州高等教育的成本(学费、杂费和生活费),即两年制学院的成本,减去各州学生资助(联邦、州、学校)与不同等级家庭收入(低收入、较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最高收入)获得资助的比例的乘积,获得高等教育的净成本,再除以不同等级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再求出其平均值作为家庭支付能力的数值。[2]
第二个一级指标“承受策略”主要考察州政府在缓解高校经济承受力方面做的努力。这一指标包括2个二级指标,即“州政府资助与联邦政府资助的相对率”以及“低学费大学占低收入家庭收入的比例”。其一,各州基本财政资助的数据是反映州政府提供给低收入家庭的资助占联邦提供各州的佩尔助学金的比例。州政府的投入与联邦政府的投入的相对率可以看出各州对高等学校财政资助的力度。其二,高校建立并保持低学费的选项,是州确保低收入学生和家庭不会因为学费过高而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其计算方法是州两年制公立高校中全日制本科生直接的学费和杂费的平均值,除以最低家庭收入中位数。
第三个一级指标“对贷款的依赖程度”,主要通过本科生年贷款平均额度这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学生年贷款平均额度可以反映出不同州的学生的债务负担情况。贷款虽然能够暂时缓解高校的经济承受力,但过重的债务负担会使学生在选择高等教育时有所犹豫,尤其是收入较低的家庭,而对于已经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也无疑会对其完成率产生影响。
二、美国高校经济承受力考察指标反映出的问题
根据上述高校经济承受力指标考察和分析美国高校的经济承受力状况,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学费增长率较高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政府已经无力承担高等教育的全部开支,“成本分担”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但同时也加剧了高等学校的负担。学费作为高等学校缓解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一直在不断上升。美国大学学费在1982年到2006年间的增长率远高于家庭收入(215%)、医疗保险(147%)和消费物价指数(CPI) (106%)的增长速率,达到了439%,[3]是家庭收入增长率的两倍,是医疗保险增长率的三倍,是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的四倍。美国四年制公立大学学费和总费用在2004年到2008年间持续地增长,具体见表2-1,占人均收入和家庭收入的比例也逐年上涨。高等学校学费过快地增长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有碍高等学校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也有碍于自身的发展。
(二)学费占家庭收入比例增长
大学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可以反映出家庭承担高等教育的能力。大学学费的增长率到2006年已经是家庭收入增长率的两倍。由于家庭收入增长较慢,而大学学费不断地增加,使得高等教育成本在家庭收入中占的比例也不断地上升,具体见表2-2。其中低收入家庭支付四年制公立高校成本占家庭收入的例最高,并且增长幅度最大,表明在大学学费增长快于家庭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远高于高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在这种趋势下,就算考虑了奖学金和助学金,支付大学成本的财政负担仍然大幅增加,尤其是对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家庭。
(三)高校财政援助优先事项与公共政策优先次序不同步
为了保障学生能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美国联邦政府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学生资助,以此来促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高校经济承受力的另一问题是获得高校的财政援助的学生与政府政策优先资助的学生不一致。从表2-3可以看出,联邦政府的资助主要集中在较低收入的家庭,希望通过对较低收入家庭的资助来缓解其经济压力;州政府的资助策略不同于联邦政府,虽然获得州政府资助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比例仍然较多,但已没有了绝对的优势,并且不同收入家庭获得的资助额度相差不大;高校的资助策略与联邦政府几乎相反,中等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更多的高校资助,无疑让高校承担了更多有能力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学生的经济负担,不利于高等学校经济承受力的缓解。
(四)贷款学生数量和额度增长
由于高等学校经济短缺,为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以学费的方式将部分压力转移给了学生和家庭。对于无力负担高额学费的学生和家庭来说,可通过贷款来接受高等教育,这就使得学生为了保障大学的学习而承担了更大的经济负担。2007~2008年贷款人数高达6, 111, 000,贷款额度共85, 000, 000美元,分别比1997~1998年增长了49%和107%。[7]政府提供不同的贷款以减轻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时间的迁移,贷款的数额和获得的人数都有大幅度地提高,尤其是2011年有明显的增加,数额和人数接近前一年的两倍。[8]更多的贷款人数表明了学生对高等教育承受能力的不足,贷款额度的增加虽然短期内满足了对高等教育经济的承受,但从长期来看,无疑是让已经毕业的学生仍然承受高等教育经济负担。
三、启示
我国高等学校目前也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以美国现存在的问题警示自身的发展,借鉴其考察方式,可进一步明确我国高等学校经济承受力的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通过研究美国高校经济承受力的考察过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高等学校经济承受力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部分,应该受到重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等学校面临着经济负担必将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美国在考察高等学校经济承受力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纵观我国历来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大部分关注于高校的硬件设施,并没有重视高等学校经济承受力的评估,比如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高校的资助政策等。通过借鉴美国高校经济承受力的考察指标,可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第二,学费政策应该基于经济承受力的考察。美国政府通过考察发现高等学校的学费增长过快,占家庭收入比例过高,影响了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和完成。虽然我国学费并没有较大的涨幅,但调查发现,占被调查总数15.4%的家庭无力承受目前的大学学费价格,49.3%的家庭需要父母压缩生活开支才能勉强承担,34.7%的家庭可以承受目前的学费价格,仅0.6%的家庭认为学费再提高一些也能接受。[9]可见,我国的学费负担较重,要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学费政策,需要对高等学校经济承受力进行考察。
第三,经济承受力影响着政府、地方和高校对资助政策的制定。政府、地方和高校的资助政策应该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美国高校经济承受力考察结果发现,政府、地方和高校在资助政策的优先考虑事项上是不一致的,这将导致各层次的资助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进行调整。反观我国各层次的资助政策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政府资助多以助困为主,高校资助多为奖优。为了确定政府、地方和高校在资助政策方面的差异,保障资助的方向一致,有必要对其进行考察。
注释
1[1][2]The 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Technical Guide For Measuring Up 2008[EB/OL].http://measuringup2008.highereducation.org/compare/graded_performance_index.php, 2008-12-03.
2[3][5][6][7]The 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Measuring Up 2008-The National Report Card on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measuringup2008.highereducation.org/nation/print.php, 2011-12-05.
3[4]数据来源于美国大学理事会 (College Board) 和美国人口普查局 (U.S.Census Bureau, Income.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4[8]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Federal Pell Grants Fiscal Year (2005~2011) Budget Request[R].
5[9]杨天平.大学生教育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5所高校的调查[J].高校发展与评估, 2011, (4) :44.
经济承受力 篇2
求学异国,各种类型的消费对留学生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一些留学生消费时没有充分考虑实际经济状况,消费远远超出了可承受的经济能力范围。
张岚(化名)现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据她介绍,她的小姑子留学新加坡,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导致她也跟着受罪。“她刚去新加坡留学时,花钱还不是很多,但后来开销越来越大。我给她办了一张信用卡副卡,以便在需要钱的时候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为她办完这张卡后我非常后悔。有一次短信提醒,我的卡被她一次性刷了3万多元人民币。我以为她在国外遇到麻烦了,便打电话询问她。但她不但不能理解我,反而还认为我小气。”张岚说。经过这次小插曲,张岚表示自己低估了小姑子的消费水平。后来当她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后,小姑子才有所收敛。
对于自己没有收入来源、全靠父母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的留学生来说,如果不学会适度消费,不仅会给家人增添负担,也可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留学生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是也想穿戴名牌,这种心理往往导致他们难以抵御诱惑,忽略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去购买一些远超自己经济能力范围之外的商品。
旅游享受也花钱 耽误学习不划算
留学期间,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旅游本是个很好的选择。但如果不考虑实际经济情况,过于频繁地在留学期间游玩,必然将产生一笔较大的开销并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刚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刘婧(化名)说:“因为我们参加的是留学交流项目,一般按照学院来进行上课,没有固定的班级,学校对于学生的出勤也没有硬性规定。这种宽松的条件使许多自我学习意识较差的同学降低了对于上课的重视程度。甚至有很多同学整周整月地旷课出去旅游。而出去旅游的花销是比较大的,有时候过于频繁地外出旅游,往往会预支自己的生活费或者造成信用卡透支的情况。”刘婧说。
刚从英国拉夫堡大学毕业的陈雪(化名)也表示,身边也有同学频繁旅游造成过度消费而不得不过一段“旅游后”的苦日子。“英国硕士只有一年,需要在一年内完成课程任务和毕业论文,学业任务很重。但也因为时间短,很多同学在留学期间会抓住这个机会去欧洲各国旅游。但是有些人没有掌握好 度 ,给自己的后续生活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我的一个室友,旅游很频繁,而且在旅游中花钱不考虑实际的经济状况,最后导致回到学校时,几个月的生活费被用光了,由于心虚不敢再向父母要,他不得不缩减正常的生活开销来弥补自己的过度消费。”陈雪说。
跟风过“奢侈”生活 经济压力父母承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进行奢侈品消费。
据汪敏介绍,购买奢侈品的留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条件优越,消费水平一向很高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购买奢侈品并不会超出家庭经济能力的承受范围,他们的父母也普遍表示可以接受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另一类学生则来自一般的工薪家庭,在国内的消费水平就不是很高,他们家庭的经济能力无法负担他们频繁购买昂贵奢侈品的行为。
刘婧说,在意大利,身边存在着一种到了节假日就疯狂购物的风气。一到周末,身边有些同学就成群结队去逛街。他们买东西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看着别人买,自己也跟着买。但是很多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他们中有人为了买名牌包或者时尚的衣服,透支信用卡,最后只能一再向父母伸手。
“羊毛出在羊身上”,留学生超出经济能力的过度消费,没有其他人帮其埋单,最终经济压力还是要落在父母身上。
1.关于新加坡留学生的注意事项
2.法国留学生入境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3.初到英国留学生活注意事项
4.想干留学生必备的常识
5.留学生免税车型
6.美国研究生留学应考虑什么问题?
7.美国留学生选择医疗保险的注意事项
8.如何快速适应留学生活
9.美国留学生活常识指南
经济承受力 篇3
这次发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认为短期内就能探底复苏,重现高速增长,这是“速胜论”;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8%以上,否则诸多问题和矛盾难以解决,后果严重,这在本质上是“悲观论”。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盲目的“速胜论”和“悲观论”都是有害的。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快车道”。历史虽惊人地相似,但如今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前十年高速增长难以复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引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需求猛增,拉动经济强劲增长;如今房市低迷,救市政策即使见效,房地产业也只能是恢复常规增长,难现“房改红利”的火爆。第二,1998年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不到20%,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红利”显现,外贸出口快速上升,外贸依存度已超过50%;而今占出口比重较大的重要经济体都陷入严重衰退,外需减弱,中国外贸拉动经济增长能力锐减。第三,上世纪末城市政府很少负债,而现在因大规模建设而形成的城市政府预算外隐形负债总额普遍超过了年度财政收入总额,有的甚至超过了2倍,继续扩大举债建设面临着还本付息压力与银行信贷安全的双重风险。
经济增长速度通常划分为三个档次,3%以下为低速增长,8%以上为高速增长,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增长。对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到6%左右无疑是严峻的挑战,但从近期看我们具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显著,财政金融状况总体稳健,国民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较多,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具备了抵御各种风险和化解各类矛盾的财力与能力。在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各经济主体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经历了治理通胀与通缩、经济下行与过热的成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预见性、操作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
从长远看,6%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也是合理的。一方面,经过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增长超过70倍,基数大了,增速慢些是正常的;另一方面,经济中速增长,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依靠传统产业、高消耗产业和低端产品出口追求高速增长。放眼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能够保持6%左右是值得自豪的。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创造了令人称道的奇迹;而今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全面衰退,新兴经济体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经济步入低速增长轨道,中国经济如能保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依然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左右,中国依然是世界最优经济体。
经济承受力 篇4
这里提出短期和长期问题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对于危机在短期意义上的严重性,以及在短期意义上应对的困难性,不能估计过分,尤其不能只顾眼前,而采取贻害长远的应对措施。为此,有三个问题是需要做出准确判断的。
第一,对危机本身的严重性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计。
这次的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说是百年一遇, 有人说是30年代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一次, 还有人说是目前所有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没有见过的一次危机。这样的形容也许都是对的。但尽管如此, 对这次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程度, 还是要恰如其分地进行判断。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危机的反向传导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会不会出现。我们知道, 这次的金融危机在美国是沿着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顺序传导的。在中国, 则是直接发生在实体经济的层面, 并引发包括失业在内的种种社会问题。这都是一种正向的传导过程。而且由于这次的金融危机有一种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这种正向的传导过程可能会多次发生。但就中国来说, 只要反向传导的过程不发生, 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是有限的。这里的反向传导, 最主要是两个环节, 一个是实体经济危机向金融危机的反向传导, 即大量企业破产倒闭, 导致银行大量坏账的出现, 金融业不能正常运转 (尤其是房地产业) 。另外一个环节就是社会危机、社会问题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反向传导, 主要是失业和社会预期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或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 (这在历史上都是由先例的) 。无论是从中国经济本身的情况来看, 还是从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来看, 上述的反向传导过程不太可能完整发生。
第二,对于失业问题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计。
金融危机中的失业问题是发生在我国就业压力本来就很大的背景下。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许多中小企业的破产倒闭,另外一些企业的裁员等,无疑会为这种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在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将就业问题放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无疑是正确的。但尽管如此,对失业的问题还是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失业问题主要是体现在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两个群体上。由此引起的问题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也是需要采取措施解决的。但尽管如此,对问题的估计要恰如其分。不能简单地将失业问题的严重性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从而将农民工当作社会动荡的因素来加以提防,对农民工中正常的维权行为过于敏感化,甚至将农民工看作是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对象。农民工是危机中受失业冲击最严重的群体,但其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可能没有一些人想象或描述的那么可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农民工还有承包的土地。有人说,许多新一代的农民工连地都没有种过。这是不错的。但同时也要看到,种地相对来说是好学的。大学毕业生失业者的情况与之相类似,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结婚,失业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成为新的啃老族而已,或者是延续啃老的时间而已。可能问题最突出的,是城市中已经有工作经历而且又是已经成家的失业者。对于他们来说,失业即意味着最基本生存条件的丧失。其中,有的还承担着房贷等沉重的债务负担。
第三,对于危机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计。
经济危机中社会矛盾的增加甚或激化,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此,在历史上发生历次经济危机中,总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甚至社会动荡。危机中社会矛盾的增加甚至激化,无疑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警惕性明显增强,有人断言2009年将是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年,有人说是所谓敏感年,各地也在纷纷加强社会控制的措施。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另一个相反的倾向也会产生,即对社会矛盾的严重性产生夸大性误判。在这种情况下,对由经济危机导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进行准确的把握,并理性地处理此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危机的转化,特别是失业的大面积发生,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增加的趋势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但同时要看到,就总体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引起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在国际上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值得警惕的倒是在有关调控措施开始发挥作用,经济出现复苏的时候,如果这时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发生,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明显。
因此,对于危机引起的短期的问题,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计,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估计过分。而现在的一个倾向则是,对短期的问题估计得很严重,而对长远的问题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当看到,中国尽管经历了30年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也已经建立,但中国仍然是一个行政权力有着重要作用,政府掌握大量资源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在短时期内集中大量的资源,集中应对某些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今年保8的目标都抱着一种乐观的预期。但同时必须看到,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是在长期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短期的意义上。
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一场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但又不同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温和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中国正在经历的,实质上并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危机过程。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金融危机中最重要的那些因素在中国都不存在。比如,大面积的房贷断供,银行机构的倒闭等,中国的金融体系是相对健康的,而且如同前面所说的,如果不发生明显的从实体经济危机向金融危机反向传导的过程,中国短期内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国发生的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没有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引发,中国的这种生产过剩危机迟早也会发生的。基本的原因是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而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结构条件,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几乎可以说是耐用消费品时代必然的伴生现象。
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
首先,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生产过剩危机将会成为我们要不时应对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人抱有这样的一种想法:这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插曲,而插曲总会过去的,一旦插曲过去一切又可以回复往常。这种看法是过于简单化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才真正完成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其间要解决消费信贷、城市化、中产阶层发育、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不时爆发就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我国来说,这场危机实际上标志着一个经济时代的结束,一个社会时代的结束。其实即使仅仅从外部环境来看,这次金融危机也会导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对中国的发展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从短期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需求萎缩,对中国的进口减少,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力之一;从中期来说,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会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要比过去几年不利得多;从长远来说,全球化过程可能要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期,中国发展外部环境中的变数会明显增加。因此不能把这场经济危机看作是一个插曲,从现在起,我们需要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种今后可能会不时发生的经济危机。
其次,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有关这场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讨论中,人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即这场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如何理解这个机遇?目前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趁机建立资源储备是一个机会;世界上其他地方出现空白,我们填补进去是一个机会。但我认为,最大的机遇,就是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要转变什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但我认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将发展转到内需的基础上来。内需问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扩大内需的核心是解决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问题,是调整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与社会结构。因此,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30年代大萧条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出路,就是社会变革、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这种社会变革从眼前来说是创造形成内需的社会条件,从而成功应对这场经济危机;从长远来说,则是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再次, 形成承受和应对经济危机的制度化条件。为什么要提承受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 前面已经指出, 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可能是我们今后要不时面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中国也需要一场经济危机, 需要借助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动力, 把发展方式真正转变过来。其二, 从这次金融危机的情况看, 我们承受经济危机的制度化条件是很差的。为什么要保8%, 为什么只有8%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才能使一些问题不止于恶化?好像没有8%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应对经济危机的含义之一, 是应当正视经济危机的某些破坏性后果, 该破产的就应当破产, 该倒闭的就应当倒闭。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 中国也要习惯个位数的增长。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冲击和震荡。不可否认的是, 我们现在相关的制度安排是很脆弱的, 我们的思维也是很脆弱的。我们现在需要有一个承受经济危机震荡的制度性条件, 包括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安全网。这恐怕是这场危机给我们提出来的一个真正的问题。
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篇5
现在的孩子都娇气,遇到挫折都躲避甚至选择自杀,如何帮助提高心理承受力呢?
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还给孩子,是提升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前提。要知道,孩子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中的一员,他除了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外,还应该为家庭尽上自己的一份义务,包括做做家务,为家长分担一些忧愁,关心父母的健康等等。只有在生活的磨砺中,孩子才会切身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
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初三和高三的毕业生,那可是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谁还敢叫孩子做家务呢!然而,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长时间地使用大脑,很容易引起大脑疲劳,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效率。让孩子做做家务,其实是再好不过的放松方式,家长何乐不为呢?
生命的韧性与承受力 篇6
应当说,《冰河封冻欧拉》的起笔并不讨巧,它从一段引文开始,这段略显枯燥的介绍欧拉羊的文字像是文献资料,容易给读者留下沉闷冗长的印象,但它与首先登场的主人公扎东的性格是那般的吻合。扎东是一个倾心畜牧业研究的人,他“苦苦钻研理论”,却“脱离现实”,深感自己的所学知识在现实中毫无用武之地。扎东的痛苦之处也从侧面传递出牧民们的生存困境:他们一方面受着传统思想的制约,另一方面在具体羔羊的饲养中,即使听取了兽防站工作人员的意见,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对扎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作者迅速将叙述的重心转移到“我”去欧拉乡探访的经历上来。“我”是在“四九”的第五天去往欧拉乡的,“天一亮就是大寒”,这个意为“银角”的地方被冰雪封冻着,“我”的思绪首先被那片草场上的生灵们牵引着,它们将如何抵御冬天的寒冷,度过漫长的严寒岁月呢?“我”满怀担忧。吊足读者胃口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笔墨聚焦于眼前萧瑟、荒凉的景色,而是通过回忆将时光拉长到十多年前。那时,作者在玛曲县中学支教,一次与年轻教师的打牌经历让他的内心萌生了长久的愧疚,十多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当年因打牌事件被校长调至“很偏远的乡下去了”的同事们如今安好?对草场生灵以及友人的怀恋和关心,构成了这部分散文叙事的核心动力。透过十年的时光,那浸润其间的担忧、自责、悔过已经慢慢沉淀,泛着青春岁月发黄的底色。
可以看出,“我”的这次出行是准备已久的。在查阅了与欧拉羊相关的大量信息后,“我”一人沿着黄河西行,来到了欧拉草原。旅途中出租车司机的沉默不语,更增添了“我”的无趣。当“我”询问眼前浮冰奔流的景象是不是可以经常见到时,司机置若罔闻,缄默不语,他显然不关心“我”的提问。这段略似错位的对话奠定了作者行文的基调,所有的烦躁与喧嚣早已消退,徒留“我”一人的西行。“我”孤独地行走在草地上,浮想联翩,胸中装满了草地上的生命灵们。
于是,草地上发白的盐碱地,骑摩托车去河岸较低处用斧子将封冻的河面劈开的牧民,纷纷走进了“我”的视界。“我”偶然间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一群从草原深处奔涌而来的牦牛,它们沿着高高的河岸飞驰,有的甚至不顾一切,从堤岸上一跃而下,然后跪在宽阔的河面上,伸出舌头舔舐浮水。或用尖利的犄角,将发亮的冻结得结实的冰凌扎得嘎嘎直响。”这是一场盛大的仪式,个体生命为延续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对抗着,角逐着,生命个体的韧性与承受力也尽显无疑。这一场景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在震惊之余又萌发出一种担忧,倘若河面坍塌,必将危及牲畜们的安全。可以说,“我”对草原上的生灵们是满怀悲悯之心的,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直贯穿在“我”的思考旅程,因为“我”的脑海中立马又呈现出牧民在黄河水暴涨之时,用牲畜搬运物资的画面:“它们将头扎进水里,很长一阵就又抬出头来,深吸一口气,然后又扎进去,周而复始,一直将物资运到目的地。”至此,个体生命价值中的韧性与忍受力又一次震撼着“我”,它们与书本中塑造的“高贵、伟大、坚韧”等品质完全不同,只有置身其间,才能领会到那种生命的壮美和包容,这是一种自然之光在灵性动物内心的照耀,除了敬畏与叹服,我们别无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散文除去对生命品质的追问与探寻外,作者在行文中还融入了一种介入现实的力量。一个鲜明的例证是,在对寻找水源的羊群、牦牛群描写后,作者又将叙述的对象对准草原沙化问题。这既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生动的文学命题。作者饶有兴致地讲述了那个牧民家庭的故事:牧民养了三百多头牛羊,为减轻草场沙化问题,他一次次减少牛羊数量,退牧还草,但草的生长速度异常缓慢,后来他只好放弃饲养牛羊而外出做生意,令人唏嘘的是,“生意”和“牧场”,最后没有一个属于他。这是一个悲剧,而其中蕴含着牧民们生存的悖论:既无法维持现状,又对新的改变无能为力,他们只能被动地适应,成为被现代社会无情碾压的生命个体。
如果说草场沙化只是改变了牧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时间则改变的是人的记忆。“我”从一座牧场出来,在欧拉乡政府附近寻找曾经熟悉的开饭馆的小老乡,四处打听不得。街上冷冷清清的,少有几家店铺开门迎客。在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变迁中,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他们的记忆在一瞬间就可能被无情地篡改和清空了。后来,“我”只好无可奈何地走进一家小店,吃着羊肚。“我”看到那对没有一丝笑容、脸带厌恶神情的夫妇,再次体会到了生命的“承受”与“接受”,这一感悟俨然深深扎进了“我”的内心深处。在文章的结尾,“我”梦见了黄河岸边的老人、为了寻找水源“扎进滚滚浪涛中”的牲畜们,却一直没有梦到欧拉羊,这是作者颇为感伤的一笔,读来意味深长。
在我看来,小忠的游记散文与时下流行的游记散文有着明显的艺术分野。当下不少的游记散文写得过于轻佻和浮躁,因为其中大多数的作品只停留在记录风景、炫耀“镜头”的层面,缺少精神上的反思和探寻。而小忠的文字早已褪去了猎奇与炫酷的成分,行文中处处可见虔敬与真诚之心。这些纯粹、宁静,褪去世俗物欲、追求精神世界的圣洁与丰盈的文字,无疑是当下散文中较为稀缺的精神养分。更为难得的是,小忠散文有着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节奏,在精神向度上直指个体生命的价值,并拥有介入现实、表现现实的力量。之前的《草地漫记》《一路与你同行》等作品如此,近来的《冰河封冻欧拉》同样也做到了这一点。
一年前,小忠将他的散文集《静静守望太阳神:行走甘南》寄我,我就说过小忠是甘南草原上的精神漫游者,他虽孤独,内心却非常宽广,宽广到整个世界不过只是他心里的一棵蕨菜,一轮太阳……如今,当我独罢《冰河封冻欧拉》,我更加坚信了这一判断。怀着那一份孤独与悲悯之心行走,忠实地记录自己对社会变迁以及生命价值的思考,小忠的散文写作无疑会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提升心理承受力,增进心理健康 篇7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学教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 他们除了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重任, 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不仅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技能, 在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疾风暴雨时期给予恰当的指导。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 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迫切需要提高。
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压力分析
2001年5月7日, 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 竟然自杀。
2001年7月13日, 陕西一名仅25岁的女教师因严重的心理障碍, 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 我不知怎么了, 干事没有头绪, 遇事急躁, 没有教好学生, 心里很难受, 感到自己是在耽误学生, 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 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 杀人父兄。”
2004年7月刚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应聘到重庆市重点中学——石柱县中学任教的22岁女教师马某, 上班3个月后上吊自杀。笔记本中留有这样一段话:“工作以来, 除了第一个月相对开心外, 后面这段时间, 我连笑是什么感觉都不清楚了……我感觉到我的生活没有阳光, 一片灰暗, 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当一名教师……彻夜失眠, 使得第二天精神不振, 上课质量更差。教学工作做得不好, 我自觉得没脸面管理班上的学生……许多该做得来的题不会做, 该讲得清的题不会讲, 我觉得自己愧对教师这个称号, 甚至当别人叫我‘马老师’时, 我真想叫他们别喊……按理说, 作为一个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教数学是不成问题的, 可我做不到……”
现代教师属于职业压力很大的行业。据报载, 成都市一项“关爱教师”的调查显示, 63.2%的教师需要心理减压, 51.8%的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疲于奔命”, 88.6%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呈上升趋势, 52.8%的教师希望自己得到心理健康咨询。这些数据足以表明,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巨大压力已对教师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 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中学教师, 他们面对的是容易出现发展问题的青少年学生, 他们承受着各种压力, 若是自身承受力较低且不能及时调整, 很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 而导致心理不健康。所以, 增进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了解他们所承受的主要压力, 实施可行有效的方法来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势在必行。
沉重的工作负担——中学教师的首要压力。“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一般很难划清界限:除了正常的上课, 教师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家访和从事科学研究等。教师的劳动性质决定了其工作很难以8小时来计算。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甚至更长。特别是毕业班的把关教师, 工作更加辛苦。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应付来自上级管理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业务检查、考试和评比等, 在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同时, 他们要牺牲休息时间来准备;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师进修和充电已不可延怠, 但大部分教师一般没有脱产学习的机会, 不得不挤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来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中学教师工作之繁重度、复杂度和紧张度要比一般职业高, 但教师的待遇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尤其是农村学校更是如此, 使教师心理不平衡, 产生很大压力。
无限的职业期望——教师行业特有的压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教育活动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 也决定了社会、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
社会期望。教师是社会委托的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 他们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社会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教学技艺, 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同时,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个学生, 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个体, 其发展具有自主性。再加上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 往往导致教育效果与教师的付出难成正比, 致使教师缺乏成就感, 从而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此外, 社会在鼓励教师的奉献精神之时忽视了教师的家庭、婚姻、生活的需求和责任。这使教师职业缺少生活性和主体性, 造成教师多种角色冲突, 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家长期望。我国的家长普遍重视子女教育, 这无可厚非, 但是家长却往往把子女学习的成败完全归咎于教师的责任。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化为对教师的高期望, 无形之中给教师以更大的压力。
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期望过高, 使教师产生种种心理冲突, 感到无所适从而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正如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 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
种类繁多的考试——最具中国特色的压力。多年来应试教育的阴影以及社会对知识价值的重视, 使得升学考试仍然是学校之间竞争的手段。学生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能否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并将这种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 但人们往往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舆论压力, 更多的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过程中教学观念冲突压力。而且,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工资、奖金和住房等直接挂钩, 考试带给教师的压力绝不亚于那些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
以上几种压力, 既来源于我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又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现状影响的结果, 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 导致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日益严重, 心理健康水平日趋下降, 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因此, “减负”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问题, 也应该是针对教师的问题。
中学教师的心理承受力的现状
《中国教工》2002年6期报道, 中学教师中, 15%的人对个人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忧虑;36%的人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62.5%的人觉得当好中学教师精神压力很大;69.7%的中青年教师周课时已超过16节 (不包括校外兼课) ;81.7%的人总感到心身劳累不堪, 但总结时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什么;45.5%的人对教师工作厌烦并有调换工作的想法;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 78.1%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2004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 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中20%左右的比率而达到51.23%。其中32.18%属“轻度心理障碍”, 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2.49%已经构成“心理疾病”。
总结我国调研人员的调研结果, 发现面对诸多压力, 中学教师心理承受力不高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颇多,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在教学和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中, 缺乏耐心。容易发怒且经常将工作生活中的负而情绪带入课堂或平时与学生接触中, 有时出现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体罚或者侮辱学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缺乏独创力, 较难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人际交往上, 较难相处。师生关系紧张;同事关系不融洽, 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在和领导交往中, 关系冷漠。见了领导要么避而远之, 要么视而不见, 更有甚者猜疑领导或者对抗上级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内心充满孤独感和不安。
情绪上, 自我控制和调适能力差。自卑气馁、心情郁闷、愁眉不展、怨天尤人、喜怒无常、嫉妒情结突出、或有过激、烦躁心理, 情绪失控。
心理上, 虚荣心强, 有嫉妒、自卑心理。看到某个教师受到领导器重, 或拿奖金比自己多而心生妒忌, 甚至有敌对情绪;觉得自己工作能力差, 家庭条件不如别人, 产生自卑。
生理上, 表现为偏头痛、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等。
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感知压力增大, 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但是, 当主观感知的压力和实际压力接近一致时, 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发生迟钝和脆变。我国中学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研究认为, 教师是高压群体, 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低于普通人群, 至少比普通人群有更多的诱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心理承受能力, 不仅仅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更是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合理要求。所以, 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最根本的是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随着压力变化而不断提高。
提升教师心理承受力的对策
张大均教授认为, 人的心理状况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取决于客观社会刺激和主观心理条件的交互作用。这即是说主体的心理基础 (心理素质) 是决定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内部因素。俞国良教授说:“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若教师无法对来自社会、职业的压力做出有效的应对, 就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所以增进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提升其心理承受力的根本。
张大均等人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主体的心理动力因素密切相关, 包括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及驱动满足需要动机强度;公平感——相对受益的比较;社会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态;社会归属体验——安全感和危机感;国民的现代性程度。据此, 结合我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提升中学教师的心理承受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宏观上, 关注教师生活, 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功能, 让教师在相对受益的比较中体会到公平感。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考核制度时, 要从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出发, 充分考虑中学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和心理承受能力, 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方面, 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人性化, 这是提高心理承受力的依托;完善规章制度,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 保证教师的正常作息时间;有计划性地加大教育投入, 提升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保险等待遇, 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是提升其心理承受力的坚实基础;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同时, 客观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 纠正社会、学校和家长对教师不合理的期望, 适当减轻教师的职业期望压力。
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 让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有归属感。环境支撑,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 为教师创设一个方便、安全、轻松的工作环境;同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人员支撑, 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中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除了关注其教学任务和教学绩效外, 要保证教师的休闲娱乐时间和作为其他社会角色的生活情况;校长要促进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教师与领导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社会和家庭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要合情合理, 力所能及。
提高国民现代性程度, 增强全民的心理承受力。张大均等人综合英克尔斯等的观点, 认为现代人或人的现代性主要应具备:开放的心态, 表现为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经验、新观念, 关心外部世界及生存环境;目标与热情, 表现为有现实和未来的明确目标, 能以乐观主义的态度, 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追求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信念与参与, 表现为相信自身和人类的力量, 相信他人, 相信科学,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独立与尊重, 表现为依靠自身的力量去为实现人类的目标奋斗, 重视独立人格和尊严, 同时能尊重他人;重视观念更新和自身发展, 表现为对大众传媒感兴趣, 思想不僵化, 不断接受新信息, 经常有新想法、新观点产生, 重视学习和自我提高, 并将此视为个人发展之必然途径。这些心理特征一经形成, 通过社会生活的检验和强化就会积淀为较稳定的心理素质, 进而对人们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微观上,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掌握有效的方法, 提高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 又是高度的脑力劳动。所以, 教师要在工作之余, 安排好业余时间, 不能一味地上班对着学生, 下班对着电脑或作业, 要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活动, 以保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这是抗压和提升心理承受力的最基本的资源。
教师要端正认识, 采用合理的认知方式。拉扎鲁斯的压力——认知理论认为, 评估是压力反应的基本调节器。所以, 个体能否感到压力、压力程度如何, 与其认知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对比时, 要把握好度, 客观对待, 切忌以自己的不足去对照别人的长处, 从而挫败自信心而降低心理承受力。培养教师合理的认知方式要注意两点内容: (1) 正确的归因方式。一项研究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归因模式在人的耐受性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表明耐受性高的人倾向于对积极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归因, 对消极事件做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归因;而耐受性低的人恰恰相反, 他们对消极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归因。 (2)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乐观的人总是把压力看做人生的磨炼, 把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 生活的压力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悲伤、痛苦和不堪忍受, 而是风雨过后更灿烂的笑容,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超过那些悲观的人。中学教师要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归因, 用乐观的心态接受生活中的不顺, 在这种不断的理性的与逆境抗争过程中提升心理承受力。
中学教师要自觉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维护知识, 有意识地为自己进行心理减压。阅读简单易懂的心理健康读物和减压读物, 例如《大众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等。在生活和工作中, 尝试悦纳自己, 同时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和成败;对于他人和学生, 要承认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面对上级领导和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要客观评价, 不强求也不逃避, 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教学、自我进修、充电和职称评定同时充斥生活和工作的时候, 要掌握一定的放松训练方法, 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其他资源, 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在挫折、巨大压力面前尝试求助于他人或相关的组织机构, 在外界的帮助下, 在与压力不断抗争中, 提升自我的心理承受力。
加强“学优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篇8
一、认识加强“学优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必要性
“学优生”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但他们不一定是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尖子, 他们当中同样存在各种问题, 比如爱面子、怕犯错、太在乎、循规蹈矩, 几乎是这些学优生的通病。尤其是当他们的目标、需要和行为受到挫折时, 当理想和现实存在较大的落差时, 他们的情绪更容易消沉低落, 甚至会产生抵触、对抗的情绪。因此,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曾对部分“学优生”做了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有25%左右的学生承认碰到学习上的挫折时心里感觉承受不了, 有30%左右的学生碰到生活上的挫折时心里感觉承受不住。如此高的比例, 说明对“学优生”进行心理承受力的训练迫在眉睫。
二、了解造成“学优生”心理承受力低下的原因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 发现造成学生心理承受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心理素质的影响
中学生生理、心理都还没有发育成熟, 情感稳定性差, 自我控制能力差, 遇到挫折便容易情绪低落, 垂头丧气, 个别的还会走极端。
2. 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优生”由于学习成绩优良, 会得到更多老师的偏爱、同学的尊敬和羡慕, 致使他们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犯了错误也会容易得到老师的原谅, 这助长了他们骄横思想的产生。久而久之, 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变得较脆弱。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家中, 家长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会更加宠爱, 对孩子有求必应, 其他家庭成员都会把这些孩子当做重点培养对象而加倍呵护, 家中的一切事务都不用孩子做, 孩子一心只管学习。当孩子遇到挫折时, 家长会因为心疼而越俎代庖, 使孩子失去经受考验的机会。
三、加强“学优生”受挫心理训练
要加强训练“学优生”受挫心理, 激励他们超越自我。许多“学优生”进入高中前一路辉煌, 很少品尝到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 从而导致他们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 所以进入高中阶段后, 高手云集, 竞争加大了, 一旦遇到某种打击, 特别是第一次考试, 有的同学感到挨了“当头一棒”, 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因此, 优化“学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 是“学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为此, 我们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多渠道调整“学优生”的心态
可以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上碰到的困难,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此外, 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制作心理板报等多渠道为学生排忧解难。尤其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考试, 告诉他们要有平常心, 过分紧张和过分放松都不利于考出好成绩, 提醒他们重要的是要自信, 轻装上阵。
2.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可以每个学期轮换一次, 让他们学会“能上能下”, 学会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有的学生在被替换下来后心里不是滋味, 但到第二次轮换时心里就坦然多了, 还会主动帮助新任班干开展工作。
3. 学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鼓励他们参与班级各种文体活动, 积极展现自我;鼓励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班主任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生活和工作“难题”去磨练他们, 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挑战中体验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乐趣。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优生”一般都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不当, 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因此, 在高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由“学好”变成“好学”。
5. 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能力的培养
许多人认为“学优生”是“一点即通”的, 在教学中, 基础知识部分往往一带而过, 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探究。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再优秀的学生, 只有基础打牢了, 才能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 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 “学优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强, 他们觉得光靠老师讲授的书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胃口”, 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 并做好读书笔记。除了抓好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加课外实践。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俗话说“低能得基础分, 中能得平均分, 高能得优秀分”, 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6. 各科教师团结协作, 共同关注“学优生”
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更不是一两个教师的功劳, 它是各科教师甚至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协作的结果, 因此, 各科教师应顾全局, 从提高“学优生”的整体水平出发,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多与他们交流, 让他们有个良好的心境进行学习和生活, 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优生。
下面附笔者开展的一节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课例:
面对挫折
一、利用两个真实的故事引入课题
1.故事一: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学优生”张某, 由于和科任教师顶撞, 被班主任罚站并让他向那位科任老师道歉, 这位学生哭了。当晚回家后, 他的父亲又略微批评了他几句, 他就留下遗言割脉后从六楼跳下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故事二:我国留美博士卢刚, 只因自己认为评奖学金不公平, 就开枪打死打伤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校方人员数名, 最后开枪自杀。
看完两个故事后, 让学生思考并发言, 然后老师归纳学生意见, 指出: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不是个别, 它反映了中学生挫折承受力普遍较低的事实,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2.利用多媒体展示挫折的含义
挫折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受到阻碍, 而使目标没有实现或者愿望没有满足时的一种情绪体验。教师提醒学生, 挫折不只是指那些重大的变故, 如亲人之故、重大考试失利之故等, 它也包括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失败, 可以说挫折一直伴随我们成长的历程。
二、训练过程
1.训练方法:角色扮演法。
2.训练步骤:
(1) 要求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挫折, 写在小纸条上, 卷好后交给老师。
(2) 随机找几名学生上来抽纸条, 就纸条上的问题发表见解, 并提供解决或消除挫折的方法。
(3) 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把有代表性的事件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例如: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回家后受到家长的严厉批评。要求学生要表演出当时的心情和对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的认识, 扮演家长的同学要说出家长的想法和心情, 尽情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表演完后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4) 教师指出另外几种积极的减少和抵御挫折的方式方法。
三、教师总结
经济承受力 篇9
如果因为担心自己的投资而心神不宁, 夜不能寐, 那说明你在股市上的投资太多了。人们总是希望在股票市场的竞技场上打出“本垒打”, 因为他们听到过太多投资成功的传奇故事。但是, 人们越是想打出“本垒打”, 越是远离成功。
正如瑞士信贷美国私人银行的投资总监罗伯特·维森斯坦所说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对行情动荡的承受能力, 那么你就不会获得成功的投资经验, 行情变动之初, 你便会吓得魂飞魄散、逃之夭夭了。所以, 先不要去管明天的行情如何, 你应该首先退一步, 弄清自己的承受行情动荡的水平如何, 之后, 让你的投资组合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样, 你就能更加自如地游走于更为艰难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情境了。
那么, 如何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呢?首先, 永远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市场以及各种资产管理理论一次又一次地证明, 行情会与人们的预期南辕北辙, 因而在成功的投资策略中反复被引用的“多元化投资”原则, 意味着你的投资组合不要集中于某一个特定的证券。一般而言, 可供投资的资产种类很多, 典型的投资组合应该包括股票和固定收益产品。
浅析高中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 篇10
1.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的必要性
1.1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课程教学的宗旨所在。
新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挫素养。
1.2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作为社会一员的青少年更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健康的心理迎接社会的挑战。
1.3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
高中生因受年龄、阅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学习和成长的困惑感到茫然,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1.4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目的所在。
新课程教学要求广大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培养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必然要求。
2. 高中生心理挫折的形成原因
2.1 自身的体质限制,难以比及别人。
部分高中生往往受到家庭、遗传、体质等方面的影响,在体能达标训练的过程中难以赶得上别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进而形成压力。
2.2 心理满足需要未能达到自身的要求。
高中生具有年轻好胜的心理,竞赛的过程中,特别祈求能够胜人一筹,一旦在竞赛中失败,便会出现消极的心理表现。
2.3 学习的压力使得学生自感技不如人。
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不尽相同,可能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得一些高中生将学习的不尽如意的情绪带入到体育学习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2.4 过于自信而导致自负心理的产生。
高中生在制定目标时往往不够全面,导致目标过高,使得原先的自信丧失,进而出现不该有的自负,产生解不开的挫折心理压力。
3. 消除中学生心理挫折的策略
3.1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体育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智与体力的较量。作为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正常的心理健康咨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2)邀请心理专家,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增强他们的抵御挫折能力;(3)教给学生正确的消除挫折方法,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性。
例如,在每一次体能科目测试前,笔者都会就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对体能较好的学生,告诫他们戒骄戒躁;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则是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对全体同学则要求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在测试过程中的得与失,学会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发展,提高自我。
3.2 营造良好氛围,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笔者以为,为缓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遭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极行为,可通过创设外部环境氛围来让学生发现和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样的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能够便于师生之间友好交流,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挫折观,便于解决心理问题。
例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遭受挫折时,往往更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雄心壮志。这样,他们会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困难、战胜挫败。如在练习篮球投篮时,学生因球感不熟而出现投篮不中的现象,教师可据此营造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反复训练,定会取得成功。
3.3 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力,需要学生参加到各种体育学习的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去遭受挫折并不断地战胜挫折。对此,笔者以为,可以利用这些挫折情境活动,进行挫折教育或逆境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例如,在一些项目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承受能力,加大训练的难度,设置障碍,制造不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逆境的适应能力,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找到克服困难的正确途径。
总之,新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特别要重视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正确的策略引导下,定会积极地面对心理问题,顺利地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4) .
[3]贾晓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5.
[4]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7.
[5]郑日昌, 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4.
中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篇11
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按照心理学原理解释,中学生挫折感的真正产生根源在于个体对挫折的心理加工。引起挫折的刺激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相同的挫折源,有的人有挫折体验,有的人就没有。主要原因是,中学生个体对挫折源进行了不同的心理加工。参与挫折心理加工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挫折认知、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
挫折认知 挫折认知是指对挫折情景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到的挫折情景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景的认知。它是中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决定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挫折ABC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动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中学生对挫折的不正确认知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不正确认知、对自我的不正确认知和对挫折情境的不正确认知。
情绪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而且以不同的心情、动机和紧张状态表现出来。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里表现出的一定的情绪,通常以心境、激情和应激表现出来,其中,心境是最为典型和常见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平静的情绪状态。作为人的心理背景,它具有弥漫性的特点。好心境使人精神振奋、乐观向上,坏心境则使人萎靡不振、消极悲观。由于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当个体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更容易将这种情绪放大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致使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成为挫折产生的导火索。
意志品质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行为本身就是与克服困难、挫折相联系的。个体的意志坚强水平,往往与挫折的性质和克服挫折的努力程度成正比,个体的意志水平越高,就越能够战胜挫折,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实际上,中学生挫折感的产生,就是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由于自己缺乏意志力,致使目标、目的不能实现而产生的。
挫折承受力的培养方法
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首先,提高学生的挫折认知水平。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挫折情景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景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挫折认知水平,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挫折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两面性,教育学生要有遭遇挫折的准备。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再有,教育学生使之具有不畏挫折的气概。困难是可战胜的,挫折也是能承受的。刚遇到挫折时,应想办法克服;遭受失败时,应进行转化,变痛苦为压力,变压力为动力,跌倒了再爬起来。战胜困难和挫折还是要靠自己,一定要消除畏惧感和依赖别人的心理,确立要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最后,教育学生学会冷静地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实质是引导学生学会协调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平衡。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失败,关键是要学会冷静地对待挫折。
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避免过度保护和放纵 过度保护和放纵,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和家长既要尽量避免学生遭受重大的精神打击和接连不断的挫折,又要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他们的挫折耐受力。教师在创设挫折情境时,一定要有梯度,要努力帮助学生成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其克服困难的同时,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让他们去利用。从易到难、由轻到重、由少到多,让中学生去承受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挫折,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能力、体力和心理承受力增强,使他们有信心去迎接任何挫折。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成功,都不会从天而降,而是不断向困难抗争之后获得的。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调适 自我调节与自我调适,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情境的不适应行为,从而增强个体在情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战胜挫折,使自己得到发展的佳径。如果学生能够具有这种能力,那么,对他来说,挫折不仅不会使他感到消沉、抑郁,反而能激发其斗志,锻炼其能力,帮助其成长。培养学生在挫折情境中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积极转化情绪和行为,而且要教育学生善于调整目标,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宣泄、升华情感。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承受力分析 篇12
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 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和压力, 它们的生存发展状况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根据调查我们发现, 企业目前承受的低碳社会责任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认证、能耗压力、资金紧张、成本压力、产品/食品安全压力、来自政府方面的节能减排压力、浪费行为、员工的不合作行为、要求企业减少环境影响的压力和要求企业提供健康和安全保障的压力。
本文依托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职业群体公民行为推进中小企业低碳社会责任策略研究———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研究”展开研究, 调查行业主要有化工、建筑建材、农牧渔业和食品加工、生产加工制造、物流交通和服务业、制药、电力、造纸印刷和采掘/资源型生产。根据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后, 利用SPSS19.0软件, 通过频数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数据。
二、不同行业所面临的压力现状分析
各行业在面对不同压力时, 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承受能力。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资金问题, 生产成本上升过快, 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及用工成本大幅增加, 是导致企业遭遇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66.2%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压力。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只有两个: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但是, 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成本较高、民间借贷容易引发资金恶性循环等原因, 中小企业仍然呈现出融资难的局面。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要素, 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 我国能耗增长迅速, 有56.6%的中小企业存在能耗压力, 这与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有着直接的联系。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49%的中小企业存在要求企业减少环境影响的压力。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 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伤害, 它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中小企业中, 恶意排污等事件时常发生, 许多企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成本压力主要是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费用支出, 一般情况下包括解决环境所造成的问题、员工的福利等问题。39.4%的中小企业存在成本压力问题。现阶段我国在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成本计量困难、成本管理困难等问题, 这与我国还未参与到国际化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企业要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之中去, 就必须融入到国际化趋势中去, 也就必须履行好对应的社会责任。
浪费是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管理不当。企业生产应按照客户已决定的产品数量和约定时间进行工作, 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 做出必要的数量, 除此之外都是浪费。39.3%的中小企业存在浪费压力, 适当的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浪费的行为。
国家现在非常重视节能减排, 因此, 中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节能的必要性, 认真分析企业高能高耗的原因, 积极针对自我情况寻找解决办法, 并开发创新性节能产品。37.4%的中小企业企业存在来自政府方面的节能减排压力,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也应给予高度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融资机制。
SA8000是全球第一个有关企业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 它适用于世界上各行各业各个规模的公司, 它的宗旨是确保生产商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都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36.6%的东北中小企业存在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认证压力。东北三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不如南方沿海地区, 整个东北地区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企业屈指可数。国际认证压力在东北地区中小企业中承受的压力很小, 这是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国际化低的表现, 应该加强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 并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的做法, 实现经济全球化。
中国企业承担着为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福利制度、健康保障、安全保障等费用的责任。但目前, 在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履行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比如参保率不高, 没有实现全员覆盖, 一般只有高层参保, 普通职员参保的很少。27.1%的中小企业存在要求企业提供健康和安全保障的压力。
员工的不合作行为在中小企业中屡见不鲜, 员工的自私性促使了他们的狭隘性, 他们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自以为不合作便会摧毁他人的利益, 殊不知自己的利益也牵涉其中。26.8%的中小企业存在员工不合作行为压力。建立完善的资料库、促进更好的团队合作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障碍和问题。
企业经营要以德为本, 一味的追求利益而不注重职业道德的人必然导致灭亡, 损人利己的企业不应该存在于企业之林中。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 只有质量安全才可以让人们安心。对于企业来讲, 可持续发展才是王道。26.4%的中小企业存在食品安全压力。提高经营者的道德素质、增强责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 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和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 东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创新方面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实现低碳发展是相当困难的, 中小企业的低碳发展离不开政府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摘要: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生态化以及创新发展, 实现政府的低碳社会责任承诺, 了解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经验, 笔者从企业目前承受的压力方面对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低碳社会责任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发现各企业的企业现状以及发展战略方面各不相同, 对于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经济承受力】推荐阅读:
经济承受能力论文07-19
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11-14
外向型企业汇率变动承受力调查问卷06-05
承受作文600字(学会承受作文600字)09-30
受力模型10-16
受力性能10-18
受力计算08-03
受力特征09-02
偏心受力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