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承受能力(精选12篇)
心理承受能力 篇1
当今社会,由于就业压力严峻,导致一大批大学生失业.学生倘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不知会是什么样.尤其是中学生,心理状态处于发育阶段,若不能及时地调节社会不良现象所造成的影响,随时会诱发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就本校而言,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良好,但也有些学生依然存在着心理障碍.经调查,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四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虽然这句话有些片面,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父母的言行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有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被束缚得死死的,以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代沟一天天加深.
2.学校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这所中学是私立学校,为了不至于落后于其他学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十分严格,对德、智发展十分重视,但也忽视了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尽管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次数不多,也不太鼓励学生参加此类活动.现在,学校在此方面虽有所改善,但未能本质地改变.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一言一行严重地影响着学生.
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中学生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变化.中学生正处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面对着社会上的种种奇言异事,心理不再那么单纯.当他们接触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时,因畏惧而变得内向起来,有时甚至不敢与人接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使中学生随之也产生了复杂的心理.
4.自身原因
学生本身是心理的承受者,心理的好坏决定着个人的脾性.正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只要自己主观意愿想克服的,一切皆有希望.从上学一直到高中,学生接触的人和事也逐渐增多.就拿笔者来说吧,小学的我,认识的人不过是方圆几十里的同学,初中的我,认识的同学就有来自灵溪、水头的,和他们接触之后,笔者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现在的我视野更加宽广.人的成长也会导致好奇心的增多,在这期间,会遇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可能导致我们对社会失去信心.如,有畏惧心理,不愿与人交流,会变得内向、孤僻或极端,活在个人狭小的天地里.当我们真正遇到挫折时,而这挫折又超越了自身的调节能力,在无外援的情况下,最终可能导致不良后果.个别学生性格偏激、内向、孤僻、处事能力低,因而使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际出现空洞,内心压力增大,使得内心无法承受,导致情绪低落.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能力状况对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任务是刻不容缓的.经过不断地探索,我们找到了以下几种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1.关于学校,我们无法改变一个学校的教育模式,但我们可以用良好的心态去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正所谓适而生存的自然规律,学生面对现状应做适当的变通.如学业繁忙,是众多学校的普遍现象,只要我们把心理状态调节好,想办法挤时间去锻炼或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正如一句名言:“时间如海绵,只要肯挤就能挤得出来”,我们要尽量把学习和玩结合好.
2.关于家庭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下工夫提高学习成绩,平时遇到不会的一定要请教老师或同学,及时解决问题,绝不能累积问题.成绩下降时,一定要用委婉的语气跟他们交流,使家长信任你,并让家长明白“学习不一定要用所有的时间,只要做到高效省时就行,劳逸结合是提高学习的重要措施”.让父母放心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处理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事,从而提高处事能力.
3.“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反对个人主义,尽可能地融入集体当中.当遇到挫折心理无法调节时,让大家为你出谋划策,或向最要好的朋友倾诉,宣泄出来之后,心理自然轻松许多.另外,还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节:音乐调节法、心理暗示法、情感宣泄法、注意转移法.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全面协调发展自己,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或“速度至上”的社会中站稳脚步,撑出一片蓝天.
4.要交几个知心朋友.有些事,无法对父母老师开口,那么朋友就是最好的选择.要拥有乐观开朗的性格.事情总是两面性的,遇事请多想想,也许这件事发生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参加课外活动不仅是我们交朋友、开阔视野的机会,还能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
5.物理调理法:呼吸调节法、语言调节法、行为调节法、理智调节法、宣泄法、转移法等.
中学生正处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应该坦率地与人交谈,勇敢地面对生活.如果没有信心去面对挫折,我们可以选择暂时的“逃避”,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暂时不去注意它.我们要选择对的朋友作为合作的伙伴,一起参加社交活动.同时我们要学会宽宏大量,适时地给对方机会.总的来说,我们要相信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把握今天和明天.
心理承受能力 篇2
研究表明,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能力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根源所在。因此,作为父母,应尽量让孩子个人决定和处理个人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二、表扬也应适当。
许多孩子是在充满赞扬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件该做的事,周围的人也总赞不绝口;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往往会因出于疼爱而护短。这会使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虚荣,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吵闹。这样的孩子当然无法经得住人生道路的上困难与挫折。
三、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会不可避免地面对一些心理压力,如成绩不良,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家庭的不幸等等。这时,家长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能使孩子对人生中的挫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
四、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和身体一样,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能促进健康。在培养心理承受力方面,“挫折教育”或“耐错教育”很重要。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出点难题,在他们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这样才能使他们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雨。
★ 浅谈高职女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论文
★ 怎么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 培养孩子的心得体会
★ 培养孩子学习态度方法
★ 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 青春期孩子营养搭配注意
★ 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
★ 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初探论文
★ 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四个注意
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心理 本源 锤炼 健康
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近年一些特殊事例和专家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专家指出,至少有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中的消极、厌世、自残、跳楼、暴力事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人们往往归为学习负担重,竞争残酷,很少有人谈及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住打击的主观因素;评论教育方法时,多怪没有正确疏导,方法陈旧,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心理受挫能力。人们都希望培养出的下一代是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能在风雨中翱翔的雄鹰。可苍白的现实发人深思。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固然重要,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本身就是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妨从磨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入手。
一、原因分析
当今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其时代原因。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推崇的是“严师出高徒”,“黄荆条子出好人”,官宦子弟,先生一样要打屁股、打手心,平民子弟,更视科举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便有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当年上山下乡和集体化时,父母疲于为温饱而劳作,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同伴武斗,象家常便饭,惹了祸很少盼到父母为自己撑腰,总是自己细心检查自己的过失,而今,他们却成了社会建设的中坚。毋庸置疑:社会和环境给每个人都刻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教育条件改善,独生子女增多,加上各种教育理念和人权问题的冲击。致使今天的教育在实践中出现新的问题。教育部门多次下令减负,却未见成效,为何?谁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们重视教育和前途,总是倾其所有,让孩子读升学率最高的学校,片面关注学业,却忽视了孩子的品德行为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中,提倡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自尊自信心的培养,却忽略了惩戒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混淆了体罚与惩戒的界限,发展与放纵的界限,伤害与教育的界限,我们的教育手段软弱无力。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因为学生相对教师是弱者,人们往往站在学生一边,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和学生背后的广大家长和社会,谁又是弱者?教师被打、赔钱、受辱的事例时有发生,2008年网上数据显示:教师被打八十多万人次,教师“教”的权力得不到保护,所以,“杨不管”之流不足为奇。教师的怕,家长的宠,生活环境的优,升学压力的重,理想的缺,导致当今许多学生自私,奢侈,娇贵,空虚,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
不管社会进步发展到何种程度,物质条件何等优越,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总要独立于社会,总要独立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压力,打击和困难。生命只有一次,能经受住打击,战胜困难而崛起,这才是能力,这才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先做到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不能掉以轻心,要从当下做起,把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成绩好,更需身体和心理健康做后盾。但也不应谈虎色变,心理问题不等同于心理疾病,轻易给孩子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结论是鲁莽和愚蠢的,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
2.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和谐环境。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案例:1.今年一高中生上了二本线,不想复读的他在家长的逼迫下于建国六十年国庆前夕投水自杀。自杀前他给一些同学发过信息,结果没引起重视酿成悲剧。2.2009年“六一”,一小学老师按学校指标,在班上评优。结果宣布后,一家长在家当着孩子给老师打来电话威胁说:“我孩子双科都考九十几分,你为何不评三好学生给她?孩子不吃饭了,心理受影响了!”老师据实相告,家长依旧固执己见。第二天孩子到校后与教师形同陌路,经过开导和鼓励,孩子才重新绽放笑颜。)这些鲜活的案例,深刻揭示了离开了家庭和社会,学校教育是有限而脆弱的。整体和谐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将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心理问题有一定隐蔽性,不容易发现,等到表现突出时,问题往往已经相当严重。它又有一定复杂性,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尽相同。培养应从小学抓起,小学和中学是最重要的时期,绝不能忽视。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单独的学科教学行为,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努力。
4.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工程。心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的复杂,而它对每个孩子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又决定了这项工程的伟大。具体表现在:法无定法。教师没有固定的教材,学校没有固定的科目,单凭现有的健康教育远远不够,一切都要靠教师因时,因事,因人,因地,因势而定,可变性极强。教师不妨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知道,困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任何人都不可能过一生一帆风顺,都不可能不劳而获,人类的进步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最终取得成功。正视困难,学会调整,当困难实在不能战胜时,退而求其次也不失为一种策略。红军长征,不一样也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吗?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意义,建立必要的自信,珍爱生命,理解生活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锻炼,增强意志品质,锤炼心理承受力;贴近社会真实生活,懂得不易和珍惜;正确对待成绩与成功,升学与生存等问题,减轻心理压力。
第三,及时利导。教师的“教”重在一个“导”字,不论是教师故意设置的心理历练过程,还是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都要注意及时利导。及时与同事,家长和社会取得联系,形成合力,针对不同情况制定有效的方案,消除孩子内心障碍。
第四,鼓励学生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明白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承担责任,从而实现的心理环境回归自然。
心理承受能力 篇4
学生姓名:小涛 (化名) 性别:男年龄:13岁年级:初一
小涛是家中的独子, 父母在外经商, 家境富裕, 自小衣食不愁, 养尊处优, 人很聪明, 理科也很好。可他任性倔强, 自尊心极强, 喜欢“戴高帽”、听好话, 经不起挫折, 甚至是老师的批评他都觉得别扭, 什么事都由着性子来。
一天下午, 纪律委员云云跑过来告诉我小涛逃课了, 这在小涛是没有过的事情。小涛要强, 根据以往经验, 我把谈话地点安排在少有人去的操场一角。
第三节课铃声未响, 我就在门口候着了。小涛出来了, 我轻声对他说:“我们聊聊吧。”他闷声不响地跟我出了教室, 我俩一路往操场走去。到了操场一角, 周围极为安静, 也不见人影。我便以轻松的口吻问道:“你从来不曾旷过课, 今天是怎么了?能告诉我原因吗?”他低着头, 一言不发。末了, 他道:“我就不想上这堂课……以后, 她的科学课我也都不上了……”“为什么?你的科学不错呀。”“科学老师说我无可就药。”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就因为这四个字而不去上课, 我们的学生真的成了豆腐做的?!“老师什么时候说的, 你听到了?”“没有, 早上同桌告诉我的。”“同桌……或许你同桌听错了吧?”“不会, 同桌不会骗我的, 老师就是说过。”小涛斩钉截铁, 透着一股不满。我终于明白了, 他就是因为从同桌口中听到老师说他“无可救药”这四个字而赌气不去上课的。看他的神情, 他的同桌应该对他说过这话。
在这里,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他的同桌传话的用意何在, 也不去讨论老师是否说过这话, 老师的评价是否恰当。我们单就该学生面对从他人口中听来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来讨论一下。
二、问题分析
小涛面对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不是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 弄清来龙去脉, 进行自我检查, 而是采取消极的“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武断地认为老师既然说我就是看不起我, 那我就这个样子。面对心理打击, 不是积极去释怀, 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而是自暴自弃, 一蹶不振, 自我封闭。从表面上看, 这只是逃了一堂课, 但它反映的却是一个人如何对待心理受挫的问题, 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这种情况如不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那么旷课就成为常事, 甚至对老师的话耿耿于怀、怀恨在心, 就极有可能酿成大错。
三、对策探究
社会现实要求当代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承受力, 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是父母、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虽然主要原因在家庭、决定因素在自身, 但由于学校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与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 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 学校教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 提高认识, 正确对待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挫折在所难免。“自古英雄多磨难, 纨绔子弟少伟男。”一旦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教师应接纳学生的倾诉和宣泄, 创设环境让他们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痛苦, 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安慰和鼓励, 通过释放达到心理平衡。因此,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和疏导。
2. 心理辅导, 学会自控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实质是引导学生学会协调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 达到心理平衡。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失败, 提高自控能力。
构成自控能力的主要心理成分是积极的思维、高尚的情感、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坚持的意志。具体地说:一是意识自控, 就是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 能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我。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或综合能力较差, 便过低评价自我, 遇到挫折就放弃努力, 遇到他人言语伤害就萎靡不振。二是行为自控, 就是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情感自控, 它包括积极转化情绪和行为;释放内心积压的受挫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 控制情绪并要认真总结受挫原因, 吸取经验教训;进行自我安慰、自我激励, 升华情感。
3. 多方沟通, 密切配合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首先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往, 在思想上和生活上多关心、多接触、多谈心交流,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加强与各任课教师的沟通和配合, 了解学生的学习、纪律情况, 共同探讨问题学生的解决办法;再次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班主任与家长要经常交流, 提醒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多与子女进行平等交流, 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不给子女过多的压力。
当然, 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 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是一件大事, 这一问题的解决, 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四、案例处理
当得知小涛的逃课原因后, 一时间我竟语塞。结合对小涛的逃课原因的分析, 我积极做小涛的工作。我对他说:“小涛, 你看, 同桌对你说的话并不是你亲耳听到的, 有可能是同桌听错了或误认为是这样的, 你说呢?”他好像有点听进去了, 不置可否地轻轻“嗯”了一声。我趁势说道:“科学老师, 你认为她对你怎么样?”科学赵老师一直对学生比较温和的, 即使对待像小涛这样调皮的学生, 这一点我可以确信。果然, 小涛小声嘀咕了一句:“还可以……”“你看, 赵老师一直对你不错, 所以她即使说了这样的话, 也是对你的关心。你那么聪明, 可却不那么认真, 赵老师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是‘恨铁不成钢’呀!你知道吗?”说着说着, 我的情绪也激动起来了。显然, 小涛被我的情绪所感染, 他看上去不那么冷淡了, 低着头像是自言自语:“早上, 老师两次催我交作业, 我都没交……”“这就是了, 你想想老师如果不关心你, 不在乎你, 她会亲自催你交作业吗?你应该理解老师的苦心。老师说你无可救药, 你就有药可救给老师看看, 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他点了点头, 又“嗯”了一声。“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吧?你看, 你无故旷课多么不应该, 回去好好想想老师的话, 我知道你会处理好的。”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调查表 篇5
本调查表采取不记名调查 ,请按本人真实情况进行选择.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遇上令人担心的事,你()
A、无法学习
B、学习照常
C、无法静下心来
3、碰到讨厌的对手,你()
A、无法应付
B、应付自如
C、想办法躲开
4、失败时,你()
A、破罐子破摔
B、使失败变成成功的契机
C、不去想它
5、产生自卑时,你()
A、不想再读书
B、振奋精神地克服困难
C、把自卑藏在心中
6、在重大考试之前是否会坐立不安?()
A.是B.否
7、是否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A.是B.否
8、是否对自己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满意?()
A.是B.否
9、认为自己经常受到打击吗?()
A.是B.否
10、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通常会找谁倾诉?()
A.不找人B.老师C.朋友D.家长E其他
11、受到老师批评时,是否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A.是B.否
12、当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办好一件事别人却否定你时,你是否还会积极的参与其中?()
A.是B.否
13、当他人辱骂你时,你会怎么做?()
A.同样予以还击,再进行报复
B.向老师哭诉
C.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
14、你觉得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样?()
心理承受能力 篇6
2013年12月3日晚,琪琪跳河自杀身亡。前一天,她曾到一家服装店购物,店主蔡某怀疑她偷衣服,将视频截图发到微博上求“人肉偷衣服女生”。很快,琪琪的信息全盘曝光,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网上一片辱骂之声,让琪琪在黑暗与沉默中走向绝路。(2013年12月15日《京华时报》)
这样的悲剧让人看着唏嘘慨叹。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缺失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是否穿得暖吃得饱,而对他们的心理却很少关注。其实,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坏情绪泛滥不利于身体健康,还容易使孩子变得焦躁不安,情绪失控而失去判断能力。家长想要孩子积极从容地面对挫折,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学会面对问题,让他们在面对成绩不良,被人威胁、侮辱,家庭的不幸等问题时,能冷静地面对,客观地分析,并能清醒地应对。当他们做到顺利时不骄,失利时不怨时,他们就拥有了强大的心脏。孩子只有具备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够直面困难,独立面对问题。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去独立处理事情。
心理承受能力 篇7
一、“故意犯错”式教学,增强学生们心理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减轻学生们学习压力的首要方法就是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故意犯错”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心理产生一种强大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以一道几何题目为例:教师先将几何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跟学生们说:“如果你是教师,怎样将这个题目的步骤写出来?”教师和学生们同时进入讨论和思考中,通过共同的探讨得到一个一致的思路,然后教师在进行步骤书写的时候,故意将坐标A (1, 1, 3) 写成了 (1, 2, 3) ,这样,就会在解题中出现问题,与之前学生们共同的解题思路出现矛盾.于是,教师就会让学生们找出错误发生在哪里,学生们会积极地找到错误,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细心和认真.
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数学是一种思维上的逻辑表现,有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来自直觉思维.比如一些著名的数学家通过直觉思维的贡献,获得了重要的理论内容: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这些理论不仅是数学家们的思考和分析,也不可或缺地包含这些数学家的观察和灵感体验.数学知识通过建模教学等方式,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分析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们有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的.然而,这要求学生们具有对难于理解的问题的承受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思维与心理教育的结合,通过直觉思维的培养,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例证明:sin5°+sin77°+sin149°+sin221°+sin293°=0.
分析此题若作为“三角”问题来处理,当然也可以证出来,但从题中的数量特征来看,发现这些角都依次相差72°,联想到正五边形的内角关系,由此构造一个正五边形 (如图) .
由于,从而它们的各个向量在y轴上的分量之和亦为0,故知原式成立.
这里, 正五边形作为建模的对象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题中角度的数量特征, 反映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们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 从而将学习的难度降低, 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数学学习的过程, 从而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三、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们释放心理压力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是要对理论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用实际的例子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同样应用于学生们的心理教育方面.让学生们将心理的压力通过具体的操作释放出来,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例在一条笔直的大街上,有n座房子,每座房子里有一个或更多的小孩,问:他们应在什么地方会面,走的路程之和才能尽可能地少?
分析如何表示房子的位置?构造数轴,用数轴表示笔直的大街,n座房子分别位于x1, x2,…,xn,不妨设x1
又如:求函数的最小值.
分析学生首先想到的用不等式求得最小值为2,但忽略了等号成立的条件.若把函数变换为,则可构造数学模型:“求过定点A (0,-4) 及动点B (2sinθ,sin2θ) 的直线AB斜率的最小值.”而动点B (2sinθ,sin2θ) 的轨迹是抛物线:,结合图像求出了f (θ) 的最小值.
总结
学生们面对比较具有深度的学习内容,很容易产生一种恐惧感和压抑感.如果不通过有效的心理教育的结合,学生们很难承受来自心理的强大压力,也就无法将数学知识学好.所以,作为高中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好高中数学知识.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担负着数学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们进入高中学习后, 都会觉得学习更加紧张了, 学习的难度也有所提升, 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和比较难于理解的学习内容, 学生们很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 培养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了高中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数学学习和心理教育两个方面, 介绍了培养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冬东.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09 (11) .
[2]徐连志, 张惠洁.高职教育应高度重视对高职生心理状态的把握[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2) .
心理承受能力 篇8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青岛理工大学2015级乒乓球选修课学生共72人作为实验组, 在同级乒乓球选修课中随机抽取72人作为对照组A, 在青岛理工大学2014级乒乓球选修课的学生中随机抽取82人作为对照组B。
(二) 统计学分析
该实验用均数±标准差 (x±s) 来表示实验数据, 使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如果P<0.05那么差异存在显著性。
(三)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1.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情境的设计
在乒乓球教学中开展挫折教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创建一些挫折情境中。对大一新生的乒乓球挫折教学法应以人际交往技巧和学习指导等为重点, 对大二学生的乒乓球挫折教学法应以比赛挫折和就业挫折[4]等为主。
2.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的实施
在乒乓球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验组、对照组选定之后, 将《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发给研究对象, 要求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认真填写, 当场回收。我校乒乓球选修课14级和15级的学生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我们将此次测试称为前测。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的实施对象主要针对实验组学生, 乒乓球教师固定, 在实验期间, 对实验组学生的乒乓球教学加入挫折教学法, 对照组A和B的学生使用原有的乒乓球教学方法。最后, 在期末考试前下发《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让学生填写, 保证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A学生在相同的测试情景下进行。我校14级和15级乒乓球专项班学生有效问卷回收率均达100.0%。我们将此次测试称为后测。
二、结果
(一) 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的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组前后的测纵向比较表明:在乒乓球实践教学中加入挫折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后测中有52.8%的学生处于承受力强, 数量明显高于前测的人数;而在后测中有4.2%的学生承受力弱, 数量明显低于前测的人数。
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纵向比较表明:通过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说明实验组学生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经历过挫折教学法的前、后测得分存在明显差异。
注:实验组前后测纵向比较aP<0.05;3组前测横向比较bP>0.05;3组后测横向比较cP<0.05。
(二) 期末考核成绩比较
本次实验通过对资料进行t检验分析显示, P<0.05, 说明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加入挫折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的测试成绩明显要高于对照组A (见表3) 。
(三) 学生心理素质评价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教的教学效果由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共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A学生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采用秩和检验, P<0.05表明学生经历过挫折教学法, 心理素质会有所加强, 抗挫能力也普遍提高 (见表4) 。
三、讨论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普通高校学生, 之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练习过乒乓球, 没有参加过正规的乒乓球比赛, 乒乓球比赛失利后普遍存在自卑感;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本研究选在重要的乒乓球专项课中使用挫折教学法创设挫折情境, 以往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以挫折教学法为挫折情境素材的研究并不多。而我校开展的乒乓球课是公共选修课, 学生如果要在1年时间内掌握所有乒乓球课程内容比较困难, 省内乒乓球俱乐部又开展较少, 导致学生平时练习机会较少。因此, 我们抓住学生这方面的心理设置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设置挫折情境, 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抗挫能力显著增强。
四、结论
本次实验历时一年, 通过在乒乓球教学中使用挫折教学法提供适度挫折经验、适宜的挫折频率, 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勇敢面对挫折, 挫折教学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但乒乓球挫折教学法在乒乓球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探索过程。在对学生实施乒乓球挫折教学法的同时, 应结合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适时进行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素质情况, 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今后的挫折和困难。
摘要:乒乓球课程是大多数高校普遍开设的体育课程之一,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本文通过实验检验乒乓球挫折教学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选修青岛理工大学乒乓球课的2015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在一学年的乒乓球课中教师加入挫折教学法, 对照组则只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 在学期末考试结束时填写《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 结合平时辅导员对学生做出的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以此来验证在乒乓球教学中使用挫折教学法是否会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影响。通过所做测试结果表明, 在乒乓球教学中采用挫折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心理素质测试成绩普遍高于普通组学生, 并且在期末考试过程中, 进行过挫折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技能水平发挥较为稳定, 最后成绩也较为突出。
关键词:乒乓球,挫折教学法,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 2005 (1) :83-84.
[2]刘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 2008.
[3]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08.
[4]张娟.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对策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15-18.
加强“学优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篇9
一、认识加强“学优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必要性
“学优生”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但他们不一定是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尖子, 他们当中同样存在各种问题, 比如爱面子、怕犯错、太在乎、循规蹈矩, 几乎是这些学优生的通病。尤其是当他们的目标、需要和行为受到挫折时, 当理想和现实存在较大的落差时, 他们的情绪更容易消沉低落, 甚至会产生抵触、对抗的情绪。因此,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曾对部分“学优生”做了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有25%左右的学生承认碰到学习上的挫折时心里感觉承受不了, 有30%左右的学生碰到生活上的挫折时心里感觉承受不住。如此高的比例, 说明对“学优生”进行心理承受力的训练迫在眉睫。
二、了解造成“学优生”心理承受力低下的原因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 发现造成学生心理承受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心理素质的影响
中学生生理、心理都还没有发育成熟, 情感稳定性差, 自我控制能力差, 遇到挫折便容易情绪低落, 垂头丧气, 个别的还会走极端。
2. 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优生”由于学习成绩优良, 会得到更多老师的偏爱、同学的尊敬和羡慕, 致使他们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犯了错误也会容易得到老师的原谅, 这助长了他们骄横思想的产生。久而久之, 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变得较脆弱。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家中, 家长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会更加宠爱, 对孩子有求必应, 其他家庭成员都会把这些孩子当做重点培养对象而加倍呵护, 家中的一切事务都不用孩子做, 孩子一心只管学习。当孩子遇到挫折时, 家长会因为心疼而越俎代庖, 使孩子失去经受考验的机会。
三、加强“学优生”受挫心理训练
要加强训练“学优生”受挫心理, 激励他们超越自我。许多“学优生”进入高中前一路辉煌, 很少品尝到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 从而导致他们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 所以进入高中阶段后, 高手云集, 竞争加大了, 一旦遇到某种打击, 特别是第一次考试, 有的同学感到挨了“当头一棒”, 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因此, 优化“学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 是“学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为此, 我们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多渠道调整“学优生”的心态
可以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上碰到的困难,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此外, 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制作心理板报等多渠道为学生排忧解难。尤其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考试, 告诉他们要有平常心, 过分紧张和过分放松都不利于考出好成绩, 提醒他们重要的是要自信, 轻装上阵。
2.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可以每个学期轮换一次, 让他们学会“能上能下”, 学会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有的学生在被替换下来后心里不是滋味, 但到第二次轮换时心里就坦然多了, 还会主动帮助新任班干开展工作。
3. 学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鼓励他们参与班级各种文体活动, 积极展现自我;鼓励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班主任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生活和工作“难题”去磨练他们, 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挑战中体验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乐趣。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优生”一般都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不当, 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因此, 在高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由“学好”变成“好学”。
5. 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能力的培养
许多人认为“学优生”是“一点即通”的, 在教学中, 基础知识部分往往一带而过, 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探究。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再优秀的学生, 只有基础打牢了, 才能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 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 “学优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强, 他们觉得光靠老师讲授的书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胃口”, 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 并做好读书笔记。除了抓好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加课外实践。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俗话说“低能得基础分, 中能得平均分, 高能得优秀分”, 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6. 各科教师团结协作, 共同关注“学优生”
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更不是一两个教师的功劳, 它是各科教师甚至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协作的结果, 因此, 各科教师应顾全局, 从提高“学优生”的整体水平出发,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多与他们交流, 让他们有个良好的心境进行学习和生活, 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优生。
下面附笔者开展的一节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课例:
面对挫折
一、利用两个真实的故事引入课题
1.故事一: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学优生”张某, 由于和科任教师顶撞, 被班主任罚站并让他向那位科任老师道歉, 这位学生哭了。当晚回家后, 他的父亲又略微批评了他几句, 他就留下遗言割脉后从六楼跳下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故事二:我国留美博士卢刚, 只因自己认为评奖学金不公平, 就开枪打死打伤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校方人员数名, 最后开枪自杀。
看完两个故事后, 让学生思考并发言, 然后老师归纳学生意见, 指出: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不是个别, 它反映了中学生挫折承受力普遍较低的事实,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2.利用多媒体展示挫折的含义
挫折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受到阻碍, 而使目标没有实现或者愿望没有满足时的一种情绪体验。教师提醒学生, 挫折不只是指那些重大的变故, 如亲人之故、重大考试失利之故等, 它也包括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失败, 可以说挫折一直伴随我们成长的历程。
二、训练过程
1.训练方法:角色扮演法。
2.训练步骤:
(1) 要求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挫折, 写在小纸条上, 卷好后交给老师。
(2) 随机找几名学生上来抽纸条, 就纸条上的问题发表见解, 并提供解决或消除挫折的方法。
(3) 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把有代表性的事件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例如: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回家后受到家长的严厉批评。要求学生要表演出当时的心情和对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的认识, 扮演家长的同学要说出家长的想法和心情, 尽情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表演完后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4) 教师指出另外几种积极的减少和抵御挫折的方式方法。
三、教师总结
浅析高中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 篇10
1.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的必要性
1.1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课程教学的宗旨所在。
新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挫素养。
1.2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作为社会一员的青少年更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健康的心理迎接社会的挑战。
1.3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
高中生因受年龄、阅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学习和成长的困惑感到茫然,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1.4 关注学生心理挫折是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目的所在。
新课程教学要求广大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培养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必然要求。
2. 高中生心理挫折的形成原因
2.1 自身的体质限制,难以比及别人。
部分高中生往往受到家庭、遗传、体质等方面的影响,在体能达标训练的过程中难以赶得上别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进而形成压力。
2.2 心理满足需要未能达到自身的要求。
高中生具有年轻好胜的心理,竞赛的过程中,特别祈求能够胜人一筹,一旦在竞赛中失败,便会出现消极的心理表现。
2.3 学习的压力使得学生自感技不如人。
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不尽相同,可能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得一些高中生将学习的不尽如意的情绪带入到体育学习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2.4 过于自信而导致自负心理的产生。
高中生在制定目标时往往不够全面,导致目标过高,使得原先的自信丧失,进而出现不该有的自负,产生解不开的挫折心理压力。
3. 消除中学生心理挫折的策略
3.1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体育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智与体力的较量。作为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正常的心理健康咨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2)邀请心理专家,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增强他们的抵御挫折能力;(3)教给学生正确的消除挫折方法,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性。
例如,在每一次体能科目测试前,笔者都会就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对体能较好的学生,告诫他们戒骄戒躁;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则是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对全体同学则要求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在测试过程中的得与失,学会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发展,提高自我。
3.2 营造良好氛围,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笔者以为,为缓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遭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极行为,可通过创设外部环境氛围来让学生发现和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样的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能够便于师生之间友好交流,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挫折观,便于解决心理问题。
例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遭受挫折时,往往更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雄心壮志。这样,他们会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困难、战胜挫败。如在练习篮球投篮时,学生因球感不熟而出现投篮不中的现象,教师可据此营造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反复训练,定会取得成功。
3.3 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力,需要学生参加到各种体育学习的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去遭受挫折并不断地战胜挫折。对此,笔者以为,可以利用这些挫折情境活动,进行挫折教育或逆境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例如,在一些项目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承受能力,加大训练的难度,设置障碍,制造不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逆境的适应能力,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找到克服困难的正确途径。
总之,新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特别要重视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正确的策略引导下,定会积极地面对心理问题,顺利地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4) .
[3]贾晓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5.
[4]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7.
[5]郑日昌, 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4.
提升心理承受力,增进心理健康 篇11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学教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他们除了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重任,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不仅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技能,在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疾风暴雨时期给予恰当的指导。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迫切需要提高。
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压力分析
2001年5月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
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名仅25岁的女教师因严重的心理障碍,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在耽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2004年7月刚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应聘到重庆市重点中学——石柱县中学任教的22岁女教师马某,上班3个月后上吊自杀。笔记本中留有这样一段话:“工作以来,除了第一个月相对开心外,后面这段时间,我连笑是什么感觉都不清楚了……我感觉到我的生活没有阳光,一片灰暗,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当一名教师……彻夜失眠,使得第二天精神不振,上课质量更差。教学工作做得不好,我自觉得没脸面管理班上的学生……许多该做得来的题不会做,该讲得清的题不会讲,我觉得自己愧对教师这个称号,甚至当别人叫我‘马老师’时,我真想叫他们别喊……按理说,作为—个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教数学是不成问题的,可我做不到……”
现代教师属于职业压力很大的行业。据报载,成都市一项“关爱教师”的调查显示,63.2%的教师需要心理减压,51.8%的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疲于奔命”,88.6%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呈上升趋势,52.8%的教师希望自己得到心理健康咨询。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巨大压力已对教师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中学教师,他们面对的是容易出现发展问题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承受着各种压力,若是自身承受力较低且不能及时调整,很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心理不健康。所以,增进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了解他们所承受的主要压力,实施可行有效的方法来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势在必行。
沉重的工作负担——中学教师的首要压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一般很难划清界限:除了正常的上课,教师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家访和从事科学研究等。教师的劳动性质决定了其工作很难以8小时来计算。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甚至更长。特别是毕业班的把关教师,工作更加辛苦。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应付来自上级管理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业务检查、考试和评比等,在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他们要牺牲休息时间来准备;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进修和充电已不可延怠,但大部分教师一般没有脱产学习的机会,不得不挤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来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中学教师工作之繁重度、复杂度和紧张度要比一般职业高,但教师的待遇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尤其是农村学校更是如此,使教师心理不平衡,产生很大压力。
无限的职业期望——教师行业特有的压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育活动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也决定了社会、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
社会期望。教师是社会委托的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他们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社会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教学技艺,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个学生,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个体。其发展具有自主性。再加上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导致教育效果与教师的付出难成正比,致使教师缺乏成就感,从而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此外,社会在鼓励教师的奉献精神之时忽视了教师的家庭、婚姻、生活的需求和责任。这使教师职业缺少生活性和主体性,造成教师多种角色冲突,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家长期望。我国的家长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这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却往往把子女学习的成败完全归咎于教师的责任。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化为对教师的高期望,无形之中给教师以更大的压力。
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期望过高,使教师产生种种心理冲突,感到无所适从而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正如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
种类繁多的考试——最具中国特色的压力。多年来应试教育的阴影以及社会对知识价值的重视,使得升学考试仍然是学校之间竞争的手段。学生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能否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并将这种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人们往往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舆论压力,更多的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过程中教学观念冲突压力。而且,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工资、奖金和住房等直接挂钩,考试带给教师的压力绝不亚于那些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
以上几种压力,既来源于我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现状影响的结果,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日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日趋下降,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减负”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问题,也应该是针对教师的问题。
中学教师的心理承受力的现状
《中国教工》2002年6期报道,中学教师中,15%的人对个人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忧虑;36%的人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62.5%的人觉得当好中学教师精神压力很大;69.7%的中青年教师周课时已超过16节(不包括校外兼课);81.7%的人总感到心身劳累不堪,但总结时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什么;45.5%的人对教师工作厌烦并有调换工作的想法;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78.1%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2004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中20%左右的比率而达到51.23%。其中32.18%属“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已经构成“心理疾病”。
总结我国调研人员的调研结果,发现面对诸多压力,中学教师心理承受力不高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颇多,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在教学和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中,缺乏耐心。容易发怒且经常将工作生活中的负而情绪带入课堂或平时与学生接触中,有时出现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体罚或者侮辱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缺乏独创力,较难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人际交往上,较难相处。师生关系紧张;同事关系不融洽,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在和领导交往中,关系冷漠。见了领导要么避而远之,要么视而不见,更有甚者猜疑领导或者对抗上级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内心充满孤独感和不安。
情绪上,自我控制和调适能力差。自卑气馁、心情郁闷、愁眉不展、怨天尤人、喜怒无常、嫉妒情结突出、或有过激、烦躁心理,情绪失控。
心理上,虚荣心强,有嫉妒、自卑心理。看到某个教师受到领导器重,或拿奖金比自己多而心生妒忌。甚至有敌对情绪;觉得自己工作能力差,家庭条件不如别人,产生自卑。
生理上,表现为偏头痛、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等。
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感知压力增大,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但是,当主观感知的压力和实际压力接近一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发生迟钝和脆变。我国中学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研究认为,教师是高压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低于普通人群,至少比普通人群有更多的诱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心理承受能力,不仅仅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更是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合理要求。所以,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是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随着压力变化而不断提高。
挺升教师心理承受力的对策
张大均教授认为,人的心理状况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统一,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取决于客观社会刺激和主观心理条件的交互作用。这即是说主体的心理基础(心理素质)是决定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内部因素。俞国良教授说:“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若教师无法对来自社会、职业的压力做出有效的应对,就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所以增进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提升其心理承受力的根本。
张大均等人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心理承受力与主体的心理动力因素密切相关,包括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及驱动满足需要动机强度;公平感——相对受益的比较;社会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态;社会归属体验——安全感和危机感;国民的现代性程度。据此,结合我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提升中学教师的心理承受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宏观上,关注教师生活,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功能,让教师在相对受益的比较中体会到公平感。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考核制度时,要从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出发,充分考虑中学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方面,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人性化,这是提高心理承受力的依托;完善规章制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保证教师的正常作息时间;有计划性地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保险等待遇,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是提升其心理承受力的坚实基础;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同时,客观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纠正社会、学校和家长对教师不合理的期望,适当减轻教师的职业期望压力。
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让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有归属感。环境支撑,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教师创设一个方便、安全、轻松的工作环境;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人员支撑,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中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除了关注其教学任务和教学绩效外,要保证教师的休闲娱乐时间和作为其他社会角色的生活情况;校长要促进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教师与领导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社会和家庭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要合情合理,力所能及。
提高国民现代性程度,增强全民的心理承受力。张大均等人综合英克尔斯等的观点,认为现代人或人的现代性主要应具备:开放的心态,表现为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经验、新观念,关心外部世界及生存环境;目标与热情,表现为有现实和未来的明确目标,能以乐观主义的态度,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追求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信念与参与,表现为相信自身和人类的力量,相信他人,相信科学,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独立与尊重,表现为依靠自身的力量去为实现人类的目标奋斗,重视独立人格和尊严,同时能尊重他人;重视观念更新和自身发展,表现为对大众传媒感兴趣,思想不僵化,不断接受新信息,经常有新想法、新观点产生,重视学习和自我提高,并将此视为个人发展之必然途径。这些心理特征一经形成,通过社会生活的检验和强化就会积淀为较稳定的心理素质,进而对人们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微观上,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是高度的脑力劳动。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安排好业余时间,不能一味地上班对着学生,下班对着电脑或作业,要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活动,以保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这是抗压和提升心理承受力的最基本的资源。
教师要端正认识,采用合理的认知方式。拉扎鲁斯的压力——认知理论认为,评估是压力反应的基本调节器。所以,个体能否感到压力、压力程度如何。与其认知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对比时,要把握好度,客观对待,切忌以自己的不足去对照别人的长处,从而挫败自信心而降低心理承受力。培养教师合理的认知方式要注意两点内容:①正确的归因方式。一项研究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归因模式在人的耐受性中所起的中介作用,表明耐受性高的人倾向于对积极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归因,对消极事件做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归因;而耐受性低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对消极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归因。②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乐观的人总是把压力看做人生的磨炼,把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生活的压力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悲伤、痛苦和不堪忍受,而是风雨过后更灿烂的笑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超过那些悲观的人。中学教师要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归因,用乐观的心态接受生活中的不顺,在这种不断的理性的与逆境抗争过程中提升心理承受力。
中学教师要自觉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维护知识,有意识地为自己进行心理减压。阅读简单易懂的心理健康读物和减压读物,例如《大众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等。在生活和工作中,尝试悦纳自己,同时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和成败;对于他人和学生,要承认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面对上级领导和家长的不合理要求,要客观评价,不强求也不逃避,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教学、自我进修、充电和职称评定同时充斥生活和工作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放松训练方法,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其他资源,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在挫折、巨大压力面前尝试求助于他人或相关的组织机构,在外界的帮助下,在与压力不断抗争中,提升自我的心理承受力。
中国居民电价承受能力研究 篇12
居民电价承受力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进行电价改革首要考虑和优先顾及的问题, 也是在电价调整听证中大众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居民电价承受能力研究多局限于定性分析, 如施慧[1]等人定性分析了电价波动对工业、居民等不同用户电力需求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电价波动的经济影响, 如何永秀[2]等人利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分析了不同的调价方案对经济运行的影响;Nguyen (2008) [3]研究了越南电价波动对其他产品长期边际成本的影响;马晓蕾[4]等根据成本费用分析法研究了居民等用电客户的电价承受能力, 提出了不同用电客户承受能力衡量指标。本文从国际比较、城乡比较、不同收入阶层比较、与电信产品比较等不同方面比较分析中国居民电价承受能力, 构建投入产出价格模型, 综合分析电价变动对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 进而分析居民综合电价承受能力。在当前物价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 研究中国居民电价承受能力对于政府调价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比较法分析中国居民电价承受能力
1. 国际比较。
国际上一般采用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作为居民用户电价承受能力的衡量标准。2006年, (1) 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OECD (包含欧洲发达国家美国、日本、韩国等30个成员国) 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中, 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由于实行电力市场化定价, 电价相对较高, 因此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较高, 分别为10.22%、5.18%和3.85%, 捷克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 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相对较高, 为5.09%, 其余大部分OECD成员国这一比例均在1%~3%之间, 平均水平为2.75%, 而中国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 475美元 (11 759.45元) , 人均电费支出为32美元 (252.34元) , 占比为2.15%, 略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2008年, 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年均增长15.8%, 而居民销售电价 (2) 由于存在交叉补贴现象, 呈逐年降低趋势, 年均增长率为-4.1%, 2008年中国居民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降低到1.29%。
由此可见, 从总体上看, 由于中国居民电价存在较为严重的交叉补贴, 居民电价相对较低, 中国居民对电价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而且, 随着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加, 居民对电价的承受能力逐年增强。
2. 城乡间比较。
从各省城乡居民总体情况看, 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29%, 而城镇居民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18%, 城镇居民电价承受力约为农村居民的2倍。从各省城镇居民比较来看, 各省城镇居民对电价的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具体来看, 承受能力相对较高的省份为内蒙古、江苏和山东, 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89%、0.95%和0.97%, 主要原因是内蒙古居民电价水平相对较低, 江苏和山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的省份为西藏和贵州, 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22%和1.95%, 主要原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从各省农村居民比较来看, 各省农村居民对电价的承受能力差异也较大, 一线城市如广东和北京, 农村居民对电价的承受能力相对较低, 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37%和3.71%, 主要原因是广东和北京农村居民用电量相对较高, 城市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省份如西藏和青海, 农村居民对电价的承受能力相对较高, 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69%和0.98%, 主要原因是由于该省份人均用电量和居民电价水平相对较低, 电气化程度不高。
3. 不同收入层次间比较。
从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层次间人均电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来看, 中国2008年城镇居民困难户的这一比例为3.5%, 最低收入户为3.1%, 低收入户为2.5%, 中等偏下户为2.2%, 中等收入户为1.9%, 中高等偏上户为1.6%, 高等收入户为1.4%, 最高收入户为1.0%。可见, 中国城镇居民困难户和最低收入户对电价的承受能力最弱, 而中等收入到高收入户对电价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且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 对电价的承受力也随之提高, 最高收入户的承受能力约为最低收入户的3倍多。
4. 与电信产品居民承受力比较。
电信和电力消费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一是两者都具有自然垄断性, 二是两者都具有不可存储性。国际上基本都充分肯定电信服务和电网服务都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但近年来居民在电力消费部分和电信消费部分的情况却出现了较大差异, 居民消费电信产品的消费规模和电信产业的销售收入都在大幅增长,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信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电力作为居民生活消费的必需品, 近年来居民用电的电力销售收入却并未出现大幅增长, 2008年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5.4%, 而城镇居民电力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66%, 尽管由于从统计上无法区分居民通信中用于工作和生活的电话消费, 居民电信人均消费包括了用于工作的消费部分, 即使是假定居民通信支出中只有一半是生活性消费, 居民通信支出仍高于电力消费支出。从理论上来讲, 居民对电力消费的承受力高于对电信产品的承受力, 但从消费的价格感知上来看, 由于电信产品初始作为生活奢侈品出现, 定价较高,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电信产品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 价格也在逐年降低, 居民在心理上比较容易认可, 而电力一直作为生活必需品, 其价格一直偏低, 由于消费者对任何消费价格的上涨都是排斥的, 所以电力价格的上涨尽管在合理范围内, 但却阻力重重。
二、利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研究中国居民电价承受能力
投入产出法是一种研究经济联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它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综合地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的各列能够反映各部门产出的价值形成过程, 即在产品实际生产中的价格构成要素。对于电力部门来说, 如果电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能够反映电力部门生产过程的劳动力消耗, 那么在给定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后,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能够计算出电力部门的价格。
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居民电价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由于投入产出调查和编制投入产出表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项长期性和周期性工作, 每逢2、7年度进行一次投入产出调查, 编制投入产出表, 每逢0、5年度编制投入产出延长表。目前国家公布的最新投入产出表是2007年投入产出表, 利用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的电价变动对中国CPI影响是基于2007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本文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综合分析销售电价变动对中国CPI的影响, 测算结果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仍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经测算, 中国销售电价上涨5%, CPI上涨0.41个百分点, 销售电价上涨10%, CPI上涨0.83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 电价变动不超过5%, 对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不大, 因此电价变动在5%以内, 中国居民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结论和建议
通过计算分析, 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1. 中国居民对电价提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从中国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地区、城乡间的居民电价承受能力来看, 居民电价仍有一定的调升空间, 这也是改变居民电价长期以来一直偏低, 价格严重偏离其真实价值, 改变居民用电交叉补贴现状的必然要求。
2.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居民贫富差距较大, 各地居民、农村和城镇居民对电价的承受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
电价调整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区分城镇和农村逐步调整到位, 不宜采取“一刀切”或“一蹴而就”的简单方法考验居民的承受能力。
3. 中国居民电价应借鉴国外经验, 采取阶梯式递增电价和分时电价。
阶梯式递增电价和分时电价能够确保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 增加居民用电的选择性。政府和电力企业要加强宣传, 扭转消费者“电价改革就是涨价”的错误认识, 建立电力公司与消费者良好的沟通渠道和互信关系, 做好节约用电意识的普及和节电方法的宣传工作, 促进居民节约用电。此外还要做好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扶助政策。
参考文献
[1]施慧, 温克利.电价波动对不同用户电力需求的影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2, (3) :40-41.
[2]何永秀, 张松磊, 刘硕, 等.中国电价调整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9, (2) :94-105.
[3]Nguyen KQ.Impacts of a rise in electricity tariff on prices of other products in Vietnam[J].Energy Policy, 2008, (8) .
[4]马晓蕾, 杨宝霞.用电客户电价承受能力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Z1) :243-244.
【心理承受能力】推荐阅读: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05-10
浅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部分心理07-17
水价承受能力06-23
经济承受能力论文07-19
承受作文600字(学会承受作文600字)09-30
合同概括承受三方协议10-19
世界难以承受之重08-16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09-02
生命不能承受之死09-21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回忆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