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集体”教学模式

2024-07-23

“小集体”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小集体”教学模式 篇1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为此, 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 经过研究、论证, 最终确立了《小集体创优, 一帮一进步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探究》的课题。 经过这两年多的实践研究, 这种模式已经走进课堂,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突出主体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对比以前的课堂教学, 教师讲、学生听, 最后造成学困生越来越多, 严重两极分化。 “小集体创优, 一帮一进步”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信心参与到互动交流中。 根据学生具有好胜心、好表现的心理, 每月评出优秀小组和最佳组合, 最后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通过比拼, 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小组之间一帮一互结对子, 同学之间展开了互相帮扶、互相管制, 组长督促组员的学习情况, 组员有了问题尽快请组长或帮教自己的同学。 同学之间树立了“我为小组争荣誉, 不为小组扯后腿”的竞争意识。 这种学习方式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平时一些不思进取的学生转变了态度, 主动参与本组交流。 通过比拼促进了学生和谐互助, 共同提高。 小组比拼, 一帮一互助,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了, 增强了小组长和帮教者的责任心, 当组内同学有困难更是不厌其烦地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一遍一遍地讲解, 直到会为止。 小集体创优, 一帮一进步的学习方式,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者、接受者、灌输者, 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发挥了学生的潜质,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以往的课堂教学, 无论是基础知识、例题还是能力提升, 几乎都是由教师完成的, 很多时候造成压堂, 出现课堂上完不成课后补回来的现象。 学生越是没学好, 教师越是要找时间补回来。 教师弄得很疲惫, 学生又不买账, 往往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小集体创优, 一帮一进步”自主学习方式, 消除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 在组长的带领下, 学生能学会的先自觉学, 组内能解决的组内解决, 再学不会的找结对子的同学面对面来教, 学会的同学各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解。 小组讨论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小组成员互帮互教, 在融洽的气氛中, 学生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 小组讨论中教师穿插在各组之间, 发现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予指导, 真正扮演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

三、奖惩分明, 激发了竞争意识

以往的教学方式几乎都是教师讲解, 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教师怎样教, 学生就怎样学, 很对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充满了信任, 没有疑问。 时间久了, 学生自然就不爱动脑筋了, 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现在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课堂, 变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小组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安排各组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小组比拼。 一是比一比哪组互助学习效果好, 二是通过各组代表讲解发现学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补充。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和同学们协商采取分值的方法作为评价的标准。 最多分值为3分, 每讲错一处扣0.1分, 发现错误者给本组加1分。 这样就加大了各组之间的监督力度。 展示时, 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要上台展示的同学不敢有丝毫马虎。 在下面反复练习怎么讲解。 讲台下面的同学做到认真听讲, 不放过讲解学生的丝毫错误。 如果有疑问的地方, 台上同学做到耐心解答。 所以每到课堂展示交流这一环节, 时常看到同学们为了某个问题激烈争论, 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环节, 最难得的是, 学生学会了质疑, 有了问题敢于提出来,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以优带差, 增强尖子生的责任意识

以往学生的学习是独立的, 习惯于独来独往, 互不相关。尖子生虽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但他们往往有自私的一面, “只扫自家门前雪, 不管他人瓦上霜”。 所以学困生遇到问题不知怎样解决, 想问同学又怕遭到拒绝, 想问老师又胆怯, 久而久之, 学习态度越来越差, 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殊不知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的道理。 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 为了解决学困生的矛盾, 所以发挥了尖子生的作用, 让尖子生肩负重任, 带动本组学习, 负责为本组同学讲解问题。 如果遇到想偷懒的、蒙混过关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 组长都能严格要求他们, 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帮助他们进步, 激励他们上进, 同时提醒他们树立“组兴我荣”的精神。 那么在组长的带领下, 使那些不思进取的学生, 就会为了集体荣誉, 积极参与学习, 努力表现自己。

五、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让学困生重拾学习信心

以前学困生因为成绩差, 得不到同学们的帮助, 还常常被同学们瞧不起, 使他们在学习中很被动。 上课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或干别的。 自从分了小组, 组内又进行了一帮一结对子这种捆绑式的学习方式, 为学困生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让学困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学困生有了进步, 他所在的组就更有机会得到最佳组合和优秀小组。 有了这层互动关系, 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不再犯愁, 会主动找结对子的帮教同学, 帮教的同学也不会推辞, 很负责任地为学困生讲解。 因为他们的学习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 帮教的同学不会不负责任, 因为学困生的成绩不但影响到最佳组合奖的比拼, 还会影响到优秀小组的比拼。 要教会别人首先自己得先学会, 组长和帮教同学平时学习都很用功, 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会别人。 通过一帮一结对子, 培养了学困生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更难得的是学困生能够重拾学习信心,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集体创优, 一帮一进步”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机,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小集体”教学模式 篇2

教材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它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全文以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动物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故事,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语言生动、亲切,易为孩子喜爱。教学理念:

一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小,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易接受生动、活泼,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创设情境,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开展快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想、议等多种活动,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有所收获。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几、用、鱼”3个生字,并且认识2个偏旁1个新笔画。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自由发言)小朋友们喜欢下雪吗?一场大雪过后,房子上,树上全白了,在这样一雪白的世界里,你最想干什么?(生畅所欲言,适时给予评价)在我们的森林王国里,有一群小动物也迫不及待地跑到雪地里玩耍,它们成了“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喜欢)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昨天,动物王国也下了一夜的大雪,你们看!(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雪后美景图并鼓励学生看图说话。)

2、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句“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1)指名读课文第二句话。

(2)指导学生拿出笔,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文中的小画家的名字。

(3)学生找出小画家的名字,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图片。

(4)解疑释疑,重点理解“一群”。

a、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来了很多小动物?(一群)

b、你们看!(师将小鸡的图片贴在黑板上)一个能叫“一群”吗?那两个呢?(师将小鸭的图片贴在小鸡的旁边)。那赶紧让小狗和小马都过来吧!(师将小动物们都贴在一起)这样才叫“一群”。(师出示“一群小画家”的卡片,生齐读)记住了,只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我们才能称他们是“一群”。(5)齐读第1、2句。(同时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3、学习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1)指导学生找出小画家都画了什么,读出相关语句。(2)为什么说“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呢?

a、(出示小鸡的脚印和竹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b、小鸡的脚印像什么?(竹叶)句式训练: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说小鸡画竹叶。

c、教师依次出示“小狗的脚印”和“梅花”,“小鸭的脚印”和“枫叶”,“小马的脚印”和“月牙”的图片。让学生仿照例子用“因为„„像„„,所以说„„”的格式练习说话。(强调说一句完整的话)

(3)做“找朋友”的游戏。黑板上有四个小画家,老师的手里也有四幅作品,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将它们一一对应地找到主人。

(4)借助黑板上完成的贴图,看图读句子。

4、学习课文第四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1)指导学生找出文中小画家作画的相关语句。

(2)原来这些画就是小动物们用脚踩出来的小脚印。(多媒体出示小画家作画的过程——在雪地中踩出小脚印)

(3)激发想象,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说出想对小画家说的话。(4)指导朗读第3、4句,读出轻松、高兴、自豪的语气。

5、出示课文第五、六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1)在雪地里画画可真有趣!可是有一个小伙伴却没有来,它是谁?

(2)青蛙为什么没来,他在哪儿呢?(出示青蛙冬眠的图片)(3)教师解疑——冬眠。一些像小青蛙这样的冷血动物到冬天来临时,为了保持自己的体温,就待在洞里不吃不喝,第二年春天才出来,这种现象就叫冬眠。

(4)指名读课文最后两句。

(5)指导朗读。嘘!(教师做一个表示小声点的动作)你们这么大声不是要把小青蛙吵醒啦!再读一读!(学生的声音变得轻轻地)(6)你还知道哪些冬眠的小动物吗?(课外拓展,生自由交流。)

(三)、指导朗读,回顾全文。

雪地里的小画家玩得多快乐!他们给这美丽的雪地增添了无

限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赶紧去雪地里找他们吧!(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及课文插图,生齐读课文。

(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雪地里因为有了这群小画家热闹极了!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他们走后,雪地里又来了许多小动物,他们又画下了什么呢?课后自己去找一找答案吧!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语文园地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鉴于本课是本册教材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因此在全册便起着“巩固识字”,用学到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朗读课文”,能提出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讨论解决等作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本次汇报课进行反思。

一、首先是我的授课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本课时,我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其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凭借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观赏北方的雪景,一幅幅美丽的雪景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不时 “哇!—哇!—”地惊叫起来,学生参与的激情被激发了。

(二)、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对于这一点呢,我是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的。1.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对四个小动物在雪地上如何画画,怎么画一目了然。

2.在理解第四句时结合图片理解了小画家的画与自然界里的一些景物是多么相象,然后结合四个小动物,反复诵读这句话。

3.准备了贴图,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脚印对应到相应的动物上。再次检验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4.采取看图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快速记忆。

(三)、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让学生看着下雪的画面,想想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他们会画什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这堂课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

正确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感情朗读,了解不同动物的脚印特点。会认其中的11个生字,学写5个生字。对于5,6句还要知道什么是冬眠。

(二)、整堂课“趣”字当头:

无论言谈举止或各环节教学设计,我都围绕一个“趣”字。应该说一节课四十分钟对一年级来说是很漫长的,但这节课却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心,学生们至始至终处于一种高亢的学习状态中,课堂效率极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节课开课环节创设了如下情境,用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句话。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上,我尽量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看了课文视频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培养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生字教学扎实,有序。

采用集体识记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将11个要认的字有侧重地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1.新课开始“啦”的教学,结合标点指导朗读到位。

2.在阅读中解决字义的重点,并通过看图理解,组词,联系实际生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使学生学习的方法灵活多样,兴趣盎然。3.“用”、“几”放在写字教学中,分散学习,分步到位。

(四)、阅读和朗读教学突出,巧妙。针对几个关键句子训练学生朗读的意识: 1.第一句突出指导了"下雪啦,下雪啦!”。

2.“瞧,他们不用颜料不用笔,多么了不起的小画家呀!你为他们感到自豪吗? 那就夸夸他们吧!”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自豪地读的情感。3.“小青蛙在洞里睡着了,我们要不要大声的把他吵醒?”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声音放轻。

三、通过本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具体问题如下: 1.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适时机地向学生抛出便于讨论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议一议中统一思路,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2.另外应引导学生试着在朗读后进行自评、互评,这样学生的评价水平会逐渐增强。

3.没有进行很好的课堂调控,识字练习用时较长,致使课堂说的多,读的少,没有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4.教师语言欠缺精练,有时重复学生的回答。

“小集体”教学模式 篇3

除直接为种植业、畜牧业服务的基础建设用地以外,其他建设用地,都是非农业建设用地。利用农产品和畜产品开办的加工工业也属于非农业建设用地。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田间道路和种植大棚、养殖棚圈等属于农业建设范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况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者赠与他人后,能否再申请新的宅基地?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者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农村村民宅基地是否可以抵押?

农村村民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生活所使用的土地。在我国,农村村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村民个人只有宅基地使用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7条规定,农村村民的宅基地不得抵押。

《土地管理法》关于村民宅基地有何规定?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每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并且面积不能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宅基地已达到规定的标准就不能再申请新的宅基地,可在原宅基地改建,或退出原宅基地再申请新宅基地。宅基地达到标准的也不得买住宅。但对由于房产继承等原因形成的多处住宅(包括宅基地),原则上不做处理,但房屋不得翻建。房屋损坏后,退出多余的宅基地。

农村村民建住宅用地,由村民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讨论,并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涉及占用农用地,还应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

村民因住房出卖、出租而使宅基地达不到标准,或没有宅基地的,也不得申请宅基地;但因两户的宅基地都达不到标准而相互之间调剂,经批准可以申请宅基地。严禁利用建住宅为名搞房地产开发和炒房地产的行为。

《土地管理法》如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土地一般只能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经营;如果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的,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土地管理法》还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承包经营权;确需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农村村民修建自用住房的用地面积如何计算?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的宅基地。其标准面积为:每人20~30平方米,3人以下的户按3人计算,4人的户按4人计算,5人以上的户按5人计算,扩建住宅占地面积应连同原宅基地面积一并计算(5人以上的户最多不超过150平方米)。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农村村民迁建住宅后,原旧宅基地如何处理?

农村村民迁建住宅后,原旧房必须自行拆除,能复耕的必须复耕,土地收归集体统一安排使用。

城镇居民能否到农村申请集体土地修建住宅?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城镇居民不能到农村申请使用集体土地修建住宅,更不准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凡需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后,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农村村民修建自用住房如何办理用地手续?

由本人提出用地申请,交村、社讨论同意,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张榜公布,期满无异议的,送所在片区国土资源站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后,交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统一由片区国土资源站上报县政务中心转交国土资源局审查,由国土资源局统一转报县人民政府审批。经依法批准后,由国土资源站派员实地定点放线。涉及占用农用地的,由县国土资源局代县人民政府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转报市人民政府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再由县人民政府审批。

农村村民建房占地收费标准是多少?

农村村民利用旧宅基地原址改建住宅的,在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的情况下,不收任何费用,但必须办理用地手续;新建、扩建、迁建住宅占用未利用土地的,在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的情况下,也不交纳费用。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履行“占一补一”法定义务。没有条件开垦耕地的,可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委托国土部门统一开垦。耕地开垦费标准为该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之和的1~2倍。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否可以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农村村民如何申请宅基地及所需材料有哪些?

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的程序:

①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农村村民建房申请表》;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讨论;③国土站实地调查;④乡(镇)人民政府审查;⑤县国土资源局审核;⑥县政府审批;⑦颁发证书。所需材料:①申请;②户籍复印件;③交款凭证复印件;④原土地证书或建设用地批准书;⑤补充耕地委托书;⑥其他材料。农村村民建房占地,只能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涉及收费的只能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收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权收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村村民到该集体经济组织内建房占地应如何办理手续?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使用该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进行建设的,应当与该集体经济组织协商一致,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使用国有土地。

“小集体”教学模式 篇4

本课题尝试在大学低年级采用该模式教学和常规模式教学,并对二者在改善大学生体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形成良好体育习惯、意识等方面的实效性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对“小集体教学”课程模式的实效性进行科学的论证,为这一模式的推广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定为年龄、性别、体能状况、心理因素等指标差异较小的同系、同年级篮球专项班的学生。实验组按“小集体教学”模式上课,对照组按常规模式上课。具体对象为:实验组,浙江林学院2005级学生篮球选项班,其中男生18人,女生19人;对照组,浙江林学院2004级学生篮球选项班,其中男生19人,女生1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选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含有90个题目,内容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概括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问卷按“1-5”制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该量表经国内外有关方面反复修改和使用,反映症状全面,能较准确地刻画自觉症状,量表有较高的信度。

自制学生体育行为、习惯、意识等情况调查表,表中20个列项征求了有关心理、生理和体育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的意见,并按建议做了反复修改,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情况。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1.2.2 实验法

1.2.2.1 实验时间

实验时间从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1.2.2.2 实验过程

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体能测试。体能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根据国内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手册”(1996年)和国外“Powers,S. K. Total Fitness”(1999年)中列举的测试内容选出测试指标,并按其统一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的具体指标为:(1)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括心肺耐力(3min台阶实验)、柔韧性(坐位体前屈)、肌肉力量(仰卧推举)、肌肉耐力(1分钟仰卧起坐[女]、俯卧撑[男])、身体成份(体格脂数);(2)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包括速度(100m)、力量(原地推铅球)灵敏性(5m×10折返跑)、神经肌肉协调性(定点投篮)、平衡(闭目单足站立),反应时(T=(2s/g)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集体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目前,体育教学在我国,很多教师采取“分组教学”,可以说是“小集体”的初级形式,但这种分组只是简单的分组,并未达到能上机能上的“分组”,成员不固定,学习目标模糊,学生的集体意识未能得到有效培养。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状况、知识技能水平和教学目标,对授课班进行合理分组,形成实质性的“小集体”,采取多种手段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团体中得以落和体现,在类似于小社会的动态的竞争与合作中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心。这为“小集体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可能。

2.2 “小集体教学”的优势

小集体教学具有明显的活动主体性特征。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根据不同组的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不同的教学。单从表面看与分组教学相似,但是:(1)小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最大的差异是在小集体教学中,学生除了直接和教师发生联系外,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联系;(2)小集体教学把学生作为了学习的活动主体,以促进;团结协同地学习为目的;(3)小集体教学是把小集体看作一个具有自觉地进行学习的有机体;(4)小集体教学的独特教育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组内的合作与协同、促进自觉、自主的学习;第二,通过在小集体教学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和态度。

2.3 “小集体”教学模式结构设计

根据因特、埃斯特斯、施瓦布等的观点,教学模式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作为模式的设计者,教师应将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序化,制定出一套逻辑严密的实施策略。对体育教学中采用的“小集体”教学模式,课题组设计了该模式操作流程图(图1)。由于在体育教学中每个教学班都是由差异性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采用“小集体”教学模式则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既能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又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小社会”环境,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

2.4 教学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集体”的建设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对学生的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的了解是进行有效的集体分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然后,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遵照优、中、差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异质分组,并确定各小团体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利“小集体”阶段组长。各组长负责对本团体的日常学习与锻炼进行管理,并协调团体成员之间、团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本集体学习计划的实施、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小集体、集体成员三者之间产生多边联系(图2),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之间有序地开展,各小集体之间、集体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能够自由地有目的地进行。

T:教师 M:成员 L:组长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学生体能显著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表1),除反应时以外,实验组学生的体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平衡能力增长幅度较小,统计学结果无差异。女生神经肌肉协调性增长也无差异。女生柔韧性的增长呈显著性差异,而其余各项,男、女生的增长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原因分析:“小集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的效果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增强、学习进程加快等方面;“小集体”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2 对照组学生体能进步不明显

研究结果显示(表1),对照组学生的体能只有略微增长。除男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有显著性差异,速度素质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的灵敏素质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体能指标统计学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个别项目甚至出现负增长。原因分析:常规体育教学难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难以从体育活动中体验美感和成功的快感,并表现为对体育的不重视。

3.3 实验组学生心理素质显著提高,对照组学生无明显变化,个别指标有下降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表2),实验组学生各因子得分均有所下降,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因子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人际关系和妄想因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表明新的课程模式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果。原因分析是:“小集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宣泄情感,让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得以缓解,保持良好心境;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到力与美,陶冶情操等。这与小集体的“小社会”的教学情景是分不开的,在体育教学中,“小集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互助与竞争的学习环境,成员间的互助、互相竞争、互评,促进了团体建设,培养学生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提高其合作共事的协作精神和自我评价能力。

3.4 对照组学生各因子得分变化不大,其中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较以前呈上升趋势

这表明,常规体育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效果不理想,值得社会关注。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过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因素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3.5 实验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良好的体育习惯正在养成, 对照组学生变化不大

结果表明:实验组由于教学环境的作用以及更多的引导,学生坚持多参加体育活动并逐步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良好的体育习惯和意识正在形成,而对照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仍较低,这不但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也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4 结论

经过“小集体教学”模式实验,实验组大学生的体能状况,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等方面了显著性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和练习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被动的练变为主动的学,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集体教学”模式实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材施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极大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并且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了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性。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中、差生进步的幅度更大。“小集体教学”模式实验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的设计上,才能确定好各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好讲授指导的教法、手段,布置好场地、器材,有效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摘要:文章采用比较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小集体教学”模式在改善大学生体能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等方面的实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小集体教学”教学模式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较高的实效性,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实现高校体育改革的有力举措之一。

关键词:小集体教学,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教改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冯岩,陈凤英,金连坤,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4):31-33.

[5]倪兵.关于构建小群体学习法的体育课程结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6]周俊平.体育课“小集体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科研,2002,23(1):34-38.

[7]王大中.体育小集体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3-114.

[8]陈建中.“自发组合群体”分组练习教学形式[J].体育教学,2001,(3).

[9]严志平.浅论合作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科研,2001,(3).

[10]刘永洪.采用“锻炼小组法”提高学生运动能力[J].福建体育科技,2001,(1).

集体备课:小稻秧脱险记 篇5

语文 备课组活动记录(第15周)活动地点:三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林艳萍、顾玉华、黄秋霞、殷红梅 活动内容:小稻秧脱险记 活动过程: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课文5个自然段,由“遇险”“脱险”两部分组成。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不同人物的形象,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本课要着力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特别是文中运用的大量表现力极强的四字词语;了解科学常识,于潜移默化间培养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确定

1.能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情感。学着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生活、结合语境或通过查工具书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重点词语,如:气势汹汹、一拥而上、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读读、演演、评评等形式交流各自阅读感受,知道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培养学和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重难点环节教学设计

重点难点: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凭借语言文字进行自由创造想象,在读读、演演、评评中交流各自阅读感受,知道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培养学和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一、课文内容理解 1.(1—2小节)

(1)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指名读第一小节。(2)你觉得这是些怎样的杂草?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①多、密:“团团围住”“一群”。②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快把营养交出来”

(3)个别读第一小节,评议后再读,齐读。用一个词语概括:蛮不讲理。

(4)读第二小节,从哪儿感觉杂草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抢)指导读好。(5)面对这样凶巴巴而且毫不讲理的杂草,小稻秧的反映是——(生读第二小节第一句)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稻秧?(柔弱)最后——(引读最后一句)(6)分角色读,体会“激烈”的争吵。

(7)小结:这两节告诉我们小稻秧遇到了危险。介绍了时间(一天),地点(小稻田)人物(杂草、小稻秧)事情的起因(杂草拼命跟小稻秧抢营养)再读第一二小节。2.(3—5小节)

(1)那小稻秧又是怎样脱险的?课文哪几小节向我们介绍了?(2)讨论:小稻秧、杂草前后有什么变化?

①杂草:有气无力、喘不过气、纷纷倒了下去(给它一个词:一败涂地)②小稻秧:高兴得跳起舞来、吸足营养、向上挺了挺身子(体会高兴)

③指导读出第四小节的杂草的一败涂地及第五小节的快乐的稻秧。(3)是谁让小稻秧脱险的?(喷雾器大夫)①什么是喷雾器?

②为什么说喷雾器是大夫?(除了杂草,帮小稻秧治好了病)③那喷雾器大夫是用什么药治好小稻秧的呢?(除草剂)④什么是“除草剂”?

⑤这些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谁来读读? ⑥分角色读一读第三小节。3.分角色读全文,评议。

二、指导复述

1.默读回忆故事经过。

2.按遇险——脱险——脱险后,自由或同桌复述。3.指名复述(关注语气、表情,并加点动作)

三、迁移巩固 1.填空

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 一拥而上 不由分说

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群杂草()地要小稻秧把营养交出来。小稻秧不愿意交出营养,这群杂草(),()地跟小稻秧抢营养,真是()!2.造句(课后3)

编故事理解“警觉”,学生选择一题补充句子。

①一只老鼠从洞里探出脑袋,它。3.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四、补充作业探讨

《补充习题》中第二题选择成语,结合在迁移巩固中的练习中完成。

“小集体”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小产权房;集体土地产权;利益分析;发展权

一、引言

本文主要从对小产权房问题有着重要影响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利益分配角度入手,来分析小产权房问题。有关小产权房的最新政策是《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提出的小产权房不得登记发证的规定,这一规定只是从法规上来强调小产权房的不合理性,不予登记,但并未触及到小产权房的实质问题上来,未来小产权房如何解决问题的仍然悬而未决。对于小产权房问题,很多学者认为由于国家对土地的绝对主导地位从而导致 “所有权悖论”以及产权残缺的发生,出现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剥夺现象,但在农村现实的土地资源束缚下,即使在绝对的国家控制权下,农民依旧保持着对土地产权的诉求和博弈,两者之间是一种政治上由上至下,行为上由下至上的交互影响关系,所以仅仅从任何单方向的产权变革路径来分析,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都不会出现这么大的不确定性,从土地在集体产权利用上的效率性可以总结出小产权房的成因:现有地权制度为小产权房提供生存空间;各方利益攫取和博弈为小产权房提供直接动力;土地开发的利益刺激是小产权房大面积蔓延的核心原因。

二、小产权房的分类

由于政府层面并未给予明确的规范名称,也未形成法律概念,众多学者依据自己的研究侧重点给出不同的解释,大致从土地使用属性,发证单位区别,买卖双方的身份等方面入手,给予一定的解释,但小产权房作为一个宽泛概念,这些解释多不能涵盖全部类型的小产权房类型,因此小产权房可以通过详细分类来代替解释,以期明确小产权房的实质定义。市面小产权房类型主要有: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设的用来买卖的房屋,现在的发展趋势是乡镇及村组织集体规划或划分住宅用的宅基地,村民之间单独或相互合作盖起的多层楼房,一般都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交通道路两边,这在城郊结合部比较多见。这种规划在农民宅基地上整栋楼房属农民自己的单一产权,每层具体出来买卖的房屋并无独立的产权,属小产权房同时也是比较常见类型;另一类是村镇企业或私人用于生产的厂房、仓库等类似的房屋,这也占据着小产权房的一大部分,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类小产权房就越多。以上两类都是村民和村组织单方面拥有的小产权房类型;第三类小产权房类型则是有多方面参与进来的,参与者一般包括村民、村及乡镇组织、开发商三方,以模拟商品房开发的模式规模化开发,这在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比较常见,例如北京、深圳等城市皆有具体的小产权房开发实例。这几类小产权房代表了绝大部分市场对小产权房的实指。

三、小产权房生存的制度空间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力组合,主要包括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不同的产权安排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农地产权制度可以理解为土地产权组合结构及其之上的关系总和。

1.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安排。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现有土地的分配、使用、转用、流转的基本制度依据,是建国以来历次政策演变和制度变迁的结果,构成农村产权的契约、生产绩效和交易费用框架。建国以来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变革,包括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運动和家庭承包制以及当前进行的诸如农地确权、股份制合作化、合理的土地流转等改革,这些变革的本质都是农地产权的解构和重组。早期农地产权变革主要由国家完全主导,土地产权安排实质是形成一个宏观层面的国家土地所有制,与农民的关系可以称为国家雇佣的土地租种和收益制度,即产权的权利组合里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皆归国家所有,农民集体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则是在国家的规定下在个人、集体与国家间进行分配,这种权利的组合严重的消弱了农民作为个体的对土地的主体关系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争取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但又不改变所有制,中国农民自下而上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可以说是这次的改革是农民首次在土地产权问题上的与国家的主客体关系第一个对置,形成了现有的土地产权安排,也极大的推动了后续的农民对土地利益的诉求,为以后农民积极争取土地利益埋下伏笔。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间土地使用属性的不同,二者间的利益差距巨大,这就促使了农民也参与到相应的利益争夺的队伍中,小产权房的产生和发展仍可以被认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农民对土地利益争取的延续。

2.现有的集体土地制度对小产权房的发生和蔓延的责任。第一责任权责不分。现有农地产权不明晰,土地所有权归属农村集体,使用权和收益权归农民个体,但产权组合中的支配、处置、和发展权却都无明确规定,对个体机会主义而言,只要有机会就会争夺利益,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无固定的土地支配、处置、和发展权的约束下,农民在利益的激励下必然追求土地利润和效用的最大化。但因为相关权利的缺失,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处于劣势地位,只好通过违规使用土地以获得自身最大利益,小产权房又是农民争取土地利益的最具可行的方式,结果可想而知。集体组织作为的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模糊主体,在最直接的土地利用层面,内部缺少对农民使用土地方式的监管,对农民违规使用土地没有强制的约束能力,外部又弱化了集体和村民在面对土地征收时保护自己利益的能力,不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直接导致了农村土地内部使用的不协调和外部利益损失无作为,提供了小产权房的直接生存空间。第二责任是土地征用漏洞。中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政府可以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征用和给予相应的补偿,补偿金一般为土地农用情况下年平均收入的倍数,但这个规定有着公认的两个漏洞,一个是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政府既有强制征地的权利又缺乏有效地监督,这就扩大了政府征地的范围和力度,市场上合法的房地产开发和工业用地的供应都是有政府垄断的,市场自由竞争下政府的职责本应是监管作用的,但在实际的土地交易过程中,政府即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又作为土地的垄断供应方,扮演着的监管和垄断的双重身份,致使政府在权利的倾斜下追求作为经纪人的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压低征地时的费用,一方面抬高土地出让时的价格,攫取巨大的土地利益,较低的征地价格促使农民自行转变土地使用方式,获取最大利益,较高的转出费用也增加了城市房地产的开发费用,使得小产权房和大产权房的价格进一步拉开,提供了小产权房的市场需求空间。

对现有集体土地产权组合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的农地产权是残缺的,起不到严格管理和约束作用,也缺乏保护自身利益的机制,农民和集体与政府的对话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征地过程中政府只是简单的以农业年平均收入的倍数来定土地的价格,忽视了农民承包时间和不被征用下永续的承包权以及后代的继承权,还包括环境、生态、生活保障等诸多隐性权利,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为小产权房提供了很大的制度空间,同时也加深了治理小产权房问题的困难。

四、小产权房利益主体分析

从小产权房开发的实例来看,小产权房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有农民、村集体组织、地方政府、开发商等方面。农民作为土地直接的使用者,同时也兼具有理性经纪人的身份,具体到土地经营方式时,在追求自己可控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的准则下,有着多重目标经营的利益诉求,不会看不出土地被征收和自己利用间的巨大经济差异,当农民发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风险较低,而收益却大大增加时,农民便会排挤甚至摒弃自身被固定的土地使用方式而转向收益更大的那一种使用方式,从目前来看正是小产权房蕴涵的经济利益和实际的可操作性促进了农民土地的使用方式向小产权房的靠拢。集体作为一个功能残缺的经济和社会组织综合体,缺乏有效监督手段和管理权力,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本身就是有本村的村民组成的,和村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产权房的开发也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多数小产权房便是直接由村组织和开发商合作的,在这种情景下,理应作为管理者的村组织非但不能起到制止和监管的作用,在利益的驱使下还会转变为推动者。税费改革以后,地方政府越来越依靠土地财政的收入作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农村的小产权房未经过城市征地这一环节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地方政府损失了其应有的土地财政利益,但在小产权房的开发过程中则会作为受益方收取管理费用或直接参与开发获取利益,乡镇政府即使不公开支持,但因为财政收入的原因也会处在隐性的不反对状态。参与小产权房开发的开发商中,大部分是没有经济实力或资格在城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但在农村地区省去大量的土地缴纳金和土地出让税后,对开发商的经济实力要求降低,另外开发商和村集体、乡镇政府一般都是合作关系的,使得实际情况中开发商面临的风险是由村集体、乡镇政府共同承担的,较低的风险加上较高的行业利润促使开发商积极参与小产权房开发。

五、小产权房建设用地分析

土地是小产权房的最本要素,其鲜明特征是数量固定,对价格完全缺乏弹性。农村土地所蕴含的价值并不能单纯以土地年均农业生产地租衡量,作为土地价值的直观表现,此处参考Ricardian地价模型(Denise DiPasquale &William C. Wheaton,1996) 对土地价格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在t时刻距离城市中心d处的土地价格的公式:

Pt(d)=ra/i+k(b0egt—d)/qi +kb0egtg/qi(i-g), d≤bt

因此如图1所示,农村土地特别是城乡结合处的土地,土地的区位优势和未来区位价值都会突显出来,这部分土地又比较适合转化为建设用地,因此这部分土地的开发利益如果得不到合理分配,小产权问题将会持续出现。当前土地征收和土地价格间有悬殊的土地收益差,即使土地寻租价格达不到市场均衡价格但只要高于征地价格的情况下,农民也会参与竞争准市场的价格,兑现附着在土地上的权益和土地租金,乡镇政府在小产权房开发的过程中把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房地产开发的相关各项税费转化为自身收益,开發商则占据了区位和区位增长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因此,小产权房的开发实际是不同利益团体对土地发展权的分配过程。

六、结论

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下,小产权房的开发和扩延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宏观层面上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安排的不完善,给予各利益方攫取小产权房利益的契机和制度缺口;微观层面是各利益方对小产权房开发博弈的结果;核心问题则是现实条件下,土地蕴含的巨大利益争夺与分配问题。只有明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利益不被剥夺,规范政府行为、剥离政府对小产权房的开发才能真正解决小产权房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2006(7).

2.王友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J].中共党史研究,2009(1).

3.佟光霁.闭锁与破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协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杨小凯,江濡山.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2(5).

5.张良悦,刘东.道是非法却有情:小产权房开发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9(4).

小单元集体备课的几点做法 篇7

一、什么是小单元备课

教材的编排大都按章节或单元划分, 这是自然的单元。小单元备课就是在自然单元的基础上, 将教材大的章节或单元按知识结构或学生的认知水平, 再细化为更小的单元实施备课。更小的单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有的学科自然单元已经很小, 就不必再划分。每个小单元的教学除了教、学案外, 必须有一份小单元练习题和测试题, 做到“小单元清”。

小单元备课的前提是做到一次性备完一个小单元的所有课程。要由一个主备教师负责完成小单元的所有教学设计工作, 绝对不能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割裂、分解, 由几个教师来备。一个小单元完整备课结束后, 再进行这个小单元的课堂教学。小单元教学便于把握教学节奏的轻重缓急, 教师可以在实施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下一个小单元的备课, 这样交错进行, 可以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小单元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小单元备课的实施依赖于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可以概括为六步, 四十八个字:“划分单元、确定主备→一人主备、形成预案→集体研讨、定教学案→个性修改、实施教学→课例研讨、改进教学→小单元清、查漏补缺。”这种小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实现了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共享。基本流程如下:

1. 划分单元、确定主备

学期初, 在教务主任的指导下, 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制定学期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就是按照每学期18周教学时间将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以小单元为单位具体计划到周和日, 并预留复习和考试的机动时间, 分配教学内容, 确定主备教师。

2. 一人主备、形成预案

主备人提前教学内容一周完成教学设计。在备课时要求主备教师钻研教材, 搜集相关信息, 设计教、学预案。并将预案提交学科领导审阅, 学科领导审阅后签条, 主备教师复印给备课组人手一份。辅备教师须在活动前熟悉教材, 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 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对主备案做适当调整, 包括对主备案教学目标的确认和完善。并在学校统一印制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上记录调整意见, 为组内集中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集体备课后, “主备案研究记录”要夹在相应教学、案的前面。)

3. 集体研讨、定教学案

集体研讨分统一活动与分组活动。统一活动即学科领导阶段性地对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以讲座辅导的形式, 对学科教研组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指导。分组活动即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进行的研讨:研讨前备课组长将小组教师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交学科领导统一审阅, 签字后方可实施集体研讨。研讨中, 辅备教师根据所做的“研究主备案记录”的调整意见, 对主备教学、案设计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师将讨论中形成的“共识”记录在复印的主备案的空白处。

4. 个性修改、实施教学

在讨论交流中, 执教教师结合并吸收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并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修改主备人的预案, 形成个性化的、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案。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目标不能再随意改动。以个性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后, 要及时进行反思, 特别是加强学情的反思, 以此作为编写“小单元清”的依据。

5. 课例研讨、改进教学

课例研讨即主备教师选取一节精备课进入课堂面向组内教师上教研课。每次进行教研活动, 都坚持上课、评课、反思的研讨制度, 将每节课的得失进行分析, 对教学设计进行补充、完善。从而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 保存下来的完善的教学设计也为下一届教师备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6. 小单元清、查漏补缺

“小单元清”的形式灵活多样。对于学案、作业, 可以采取面批、个别辅导的形式, 以个别辅导为主, 集中辅导为辅;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每个“小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小单元练习巩固, 并进行测试, 统计成绩, 分析学情, 提出整改措施。我们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 并要求教师编写“小单元清”测试题时做到三分之一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学生错题集中的错题及其变形或拓展。

三、集体备课的管理评价模式

集体备课实效的发挥, 科学、得力的管理评价措施是保障。几年来, 我校不断摸索, 构建了对集体备课实绩的管理评价模式, 并将备课组备课实绩纳入小组教师个人“两评四考”的过程考核。备课组团队成绩的合理使用, 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

我校对备课组备课实绩考评模式如下:

集体备课组的成绩=集体备课过程得分+备课组的成果得分+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得分。

1. 集体备课过程管理评价

备课组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等于备课组内所有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平均分。这样能更好调动备课组每一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个人潜质, 实现共赢。所以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备课组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评价。

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主备案得分+个性备得分+“研究主备案记录”得分+听、评课得分+ (集体备课组奖分-个人罚分)

具体操作: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集体备课督导评估小组”。采取学科领导平时检查督导, 教务处月查和期末检查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平时由学科领导具体负责对日常集体备课的行为进行监督, 对集体备课质量, 对听、评课反思情况进行评估。集体备课的行为主要观察参与研讨的过程和参与效果。集体备课质量主要评价书面教学设计, 为此我们制定了有效的备课评价标准。听、评课采取填写联系卡和学科领导预约, 听、评课后, 学科领导及时签字。每学期期末督导评估小组根据学科领导平时检查和教务处督导检查的结果为每个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奖分, 并对不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的个人进行罚分。

2. 集体备课成果管理评价

学校为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成果奖分”, 如教案、论文、优质课、教学能手评比等。备课组团体备课成果的管理评价, 促进了每一位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3. 教学成绩管理评价

集体备课的效果, 最终是教学成绩的提升。我校把备课组团队的教学成绩作为对备课组评价的终极指标。从两个方面评价:

备课组教学成绩=校际评价得分+校内评价得分

校际评价:备课组教学成绩与其他五所规模学校的同学科联考成绩对比, 按名次赋分进行评价。

校内评价:对同学科的三个备课组的教学成绩的方差按名次赋分进行评价。

备课组教学成绩的团队管理评价、学科备课组教学成绩的方差管理评价, 有利于备课组每一个成员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质。

“小集体”教学模式 篇8

在1月7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 对于商品住房价格较高、建设用地紧缺的直辖市和少数省会城市, “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并报部批准后, 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符合要求的城市在今年初进行申报, 国土部将会在今年5月份左右确定具体的试点城市。徐绍史还透露, 北京、上海等城市已获批准, 先行试点。

而此前, 在2011年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商品房价格较高、建设用地紧缺的直辖市和少数省会城市, 确需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公租房建设试点的, 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同意试点方案并报国土部审批后, 可展开试点工作。”

实际上, 北京、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早已开展过集体土地上建设保障房的尝试, 这已是部分地方政府秘而不宣的事实, 只是范围较小, 也未被主管部门认可。此次两位部长先后表态, 说明两部委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提前进行了沟通, 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有业内人士预测, 如果试点运行顺利, 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解决公租房土地划拨、盈利模式的重要渠道。

业界认为, 地方之所以考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 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征地拆迁费用日渐走高, 地方以此可以省掉这笔开支;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土地相对紧缺, 以此可以为商品房用地腾挪空间。不过, 也有人提出了疑问:允许在集体土地上建公租房, 是否意味着小产权房变相解禁?能否保障集体建设用地的拥有者的利益?

针对这一事件, 记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尝试:地方政府的“擦边球”

近年来, 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供地压力, 一些地方先后进行了集体土地上建设保障房的尝试。

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的海鶄落村是北京市行政许可的首个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的试点。早些时候, 出租自建房是当地村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不过由于这些出租房建在集体土地上, 即是俗称的小产权房, 政府并不承认其出租和出售的合法性。

2010年初, 村计划由村集体自筹资金, 建设租赁房项目, 并将方案上报。2010年4月, 北京市主要领导到海鶄落村调研, 口头同意了试点方案, 并同意海鶄落村可以边建设边办手续。此后不久, 相关部门4次召开协调会, 商讨海鶄落村公租房建设困难事项, “特事特办”。

事实上,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 土地是摆在眼前的困难, 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租房数量并不多。2011年初, 北京提出公租房要占北京保障性住房的60%, 但由于投资回收期长等多重因素, 民间投资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 北京还专门出台了鼓励民资进入公租房领域的文件。

有人质疑说, 既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土地, 那么这些土地首先需要征用为国家建设用地才能建楼房, 此外还需要完善其他手续。但北京官方称, 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的公租房与小产权房迥然有别, 其产权仍然为农村集体组织所有, 不能出售给个人, 只能配租给符合政府规定条件的家庭并纳入统一规范管理。此外, 根据北京公租房政策, 公租房的租期一般为3年, 最长不超过5年, 这也杜绝了以长期租赁的方式变相出售公租房。2012年, 北京仍然多主体建设公租房, 其中就包括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 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来建设公租房。

除了北京, 上海、深圳等地也都已自行探索过集体土地建公租房。

据复旦大学房地产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透露, 上海的一些产业园区, 对于租赁房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 例如张江高科技园区, 此前有一家中介公司帮助其从农民手中租用集体建设用地建造的房子, 给园区内的各式人才等居住。

2011年1月7日,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布了一份《贯彻〈本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的若干规定》, 明确运营机构可根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投资建设有关规定, 受让或租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机构也可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 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公租房。

在深圳, 据2011年6月公布的《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2011~2015) 》, 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增安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这24万套的总量中, 就包括一些现有的小产权房。

转变:高压之下的选择

对这些地方政府打“擦边球”的行为, 中央部门当然不会毫不知情。不过, 国土部对集体土地建设租赁房一直持谨慎态度。而在国土部与住建部之间, 针对这个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2011年5月12日, 国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提出要防范和杜绝擅自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兴建公租房。国土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廖永林表示, 对于商品房价格较高、建设用地紧缺的个别直辖市, 须按照控制规模、优化布局、集体自建、只租不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得流转的原则, 制定试点方案, 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报国土资源部审核批准后方能试点。

此前的3月9日, 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沈建忠表示, 鼓励探索一些扩大出租房源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有些地方正在探索的, 集体土地将来可不可以让农民来入股, 自己来建, 自己来管理, 然后作为出租的房源, 来解决一些城郊接合部或者中低收入群体的租房问题。这种态度与国土部后来的表态显然不同。

国土部相关人士透露, 他们的担心主要集中在几方面:一是在集体土地建公租房, 管理不善可能出现“小产权房”泛滥;二是可能会出现借建设公租房之名, 无偿或优惠使用集体土地, 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现象;三是监管不善可能出现乱占耕地以及腐败等问题。

那么, 为何半年之后, 国土部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放开集体土地这一政策口子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保障性住房遇到的瓶颈。一方面, 在市区开展保障房建设成本很高, 资金缺口大, 地方政府吃不消;另一方面, 市区土地也是供不应求。”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表示, 当时地方政府是签过“军令状”的, 因此, 考虑到种种压力, 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在开放集体用地上得到了统一。

2011年, 全国的保障房建设任务, 达到创纪录的1000万套。接下来5年则要建3600万套, 覆盖率要达到20%。然而, 业界人士都知道, 现在保障房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建保障房的土地不仅拿不到出让金, 政府还要拿钱去拆迁、建房, 再低价租给中低收入居民。这意味着政府财政要负支出, 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压力很大。

以北京为例, 根据北京市国土局公布的数据, 在2011年北京市计划供应的2550公顷住宅用地中, 保障房用地占52%。其中, 2011年上半年, 北京市廉租房及公租房用地的供应量达到300公顷, 为2010年的6倍。然而, 2011年上半年, 北京市住宅用地出让金仅为120.3亿元, 同比下滑了75.4%。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廉价甚至免费提供保障房用地, 无疑是一笔赔本的买卖。

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 北京土地拆迁成本至少每平方米约3000元~4000元, 建筑成本和房屋设备设施安装成本、税费和贷款利息的成本每平方米约3000元~4000元。两项相加, 政府直接投入建设公租房的成本每平方米至少为6000元~8000元。

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的供地压力也越来越大。据全国工商联REICO工作室一位研究人员透露, 由于2011年下半年土地市场不景气, 导致了2012年地方政府整理土地能力下降, 而在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用地压力下, 地方“熟地”基本供给殆尽。

在这种背景下, 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公租房, 自然成为摆脱困境的一个新途径。“住建部提出试点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的政策空间, 不占用年度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对地方政府而言何乐而不为。”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说。

争议: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

那么, 从明确禁止到试点范围扩大, 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公租房有哪些利弊?占用农村土地建设公租房, 会不会如此前国土部担心的那样, 催生新的“小产权房”?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 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公租房是一件一举三得的事情。“一方面可以解决公租房的土地来源, 其次可以盘活农村的建设用地, 尤其是闲置土地, 第三可以为中低收入者解决住房困难的问题。”他还认为, 只要控制得当, 应该不会出现小产权房问题。“投资主体是政府,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供地问题, 并不是盈利。”他认为, 放开集体土地是大趋势, 未来试点范围可能会扩大, 但应该只限于公租房领域。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也对这一政策大加赞赏。他认为, 现行政策允许农村的集体土地盖厂房, 把厂房用于出租, 但就是不能盖住宅。政府用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再用高价变成公租房, 既提高了公租房的租金, 又挤压了农民土地的收益分配, 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则大大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果按照现有的政策, 农民是最吃亏的, 城里的老百姓获得的公租房也会吃亏, 因为租金高了。现在用集体土地建租赁房, 等于把一部分土地的收益通过公租房收益转换成了农民通过土地而获得的收益,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少用城市用地的同时, 又利用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增加了可供出租的房源, 降低了租用房屋的成本, 同时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分配。”他说, 保留农民城中村土地使用权利, 按照规划进行公租房建设, 实现对农民权利的最大保护, 应该值得推广。

但也有不少人反对这一政策。反对者认为, 《土地管理法》中规定, 只有三类建设用地可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即乡镇企业、乡 (镇) 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等。保障性住房不在其列。且此举容易出现借建公租房之名, 违规侵占、开发集体土地。

在上海中原地产研究咨询部总监宋会雍看来, 此时放开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并不是明智的决定。他认为, 集体土地放开后能够暂时解决土地供应问题, 但目前这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等都还不健全, 后期可能会出现多方面的利益争端, 尤其是集体建设用地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分割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国土部的这种决定有在教地方政府如何作假的嫌疑。”宋会雍认为, 这样会让集体土地面临被地方政府挪用的风险。“为了完成公租房任务, 地方政府会更多地挪用廉价的集体土地, 而舍不得用价格昂贵的城市土地。此外, 没有获得试点资格的地方政府也会失去建保障房的动力。”

较之去年的“基本禁止”政策, 此次国土部政策转向, 对试点的城市范围大为放宽。既然标准有所放宽, 就必然有更多的城市希望挤进试点之列。不过, 集体土地上试点保障房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对建设主体、用地性质、用地方式都将严格界定, 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但是, 有关部门迄今尚未就集体土地上保障房的性质与集体土地的法定用途之间的关系作出正面解释。

而且, 目前并未有资料显示对土地的使用权出让或出租的具体方案。要知道, 保障房的数量和竣工率是考核地方政府的硬指标, 在开了集体土地建保障房的口子后, 地方政府必然会把大量的保障房集中建设在农民的集体土地上。因此, 如果对于征收集体土地建设保障房的问题不给予明确的补偿规定的话, 农民的权益难保不会受到侵害。

即使确定了使用权出让或租地方案, 却仍存在不少问题。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到期后, 若需继续使用公租房, 是续租还是如何?若不再需要公租房, 那已建成房屋产权属谁, 是否可由农民自行支配?

相关部门一再强调, 所有试点都必须是在增量的基础上, 存量小产权房不可以转正。而且建设以后出租管理必须由企业或政府进行, 不能单独分割进行, 更不允许有产权, 这使得试点并未触及到法律和制度的“红线”。但我们可以设想, 不能排除有人利用关系从中做手脚将其由租转售, 仍变相等同小产权房, 只是收益不属于拥有土地的农民。

其实,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纠结, 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利界限模糊。农村集体土地的模糊权利界限, 已导致了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诸多问题, 此次农村集体用地建公租房只是又引发新问题而已。如果继续维持如此模糊的权利界限, 日后会出现更多更难解的问题。

对古筝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9

一、古筝集体课教学的重要作用

1. 节约教学资源

古筝作为一门热门专业, 其师资力量配备与必修课相比过于贫乏, 由于古筝是一种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报考的学生相对来说较多。如果沿用以往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会使师资配备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学生, 造成师资严重短缺,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压力, 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古筝集体课教学, 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形式, 可以增加课堂上学生的数量, 使教师通过同样的时间对更多的学生进行古筝教学, 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减少了教育投入和教学资源。另外, 刚刚开始古筝学习的新生都需要受到最基础的技术训练, 将学习内容和起步相同的学生进行集体教学, 也能够对学生的进度有一个统一的掌握。

2. 培养古筝演奏表演能力

古筝集体课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古筝集体课教学时, 教师可采用合奏和相互观摩交流等教学方式, 这就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表演仔细观察、认真倾听, 分析教师的演奏技巧并快速领悟, 这一教学过程, 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觉,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团队合作的默契, 为学生的古筝舞台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长时间集体学习, 积累演奏技巧的同时, 也能培养相互之间的默契, 在进行真正的舞台表演时, 必然能够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

二、古筝集体课教学的具体措施

1. 编组安排

古筝集体课教学时, 教师一般会采取编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同样起点的学生, 在采取动态编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随意编组。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将学习程度相近或者学习的曲目相同的学生编为一组, 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这样动态分组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够增强高级别小组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坚持不懈的学习, 不然会被编到低级别小组。对于低级别小组来说, 高级别小组就是为其设立的一个目标, 能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向着高级别小组努力,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座位设置

古筝演奏从教学重点来说, 属于技能学科, 与理论学科相比, 古筝演奏教学时,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会比较频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随时的关注和了解, 每个学生也需要对老师进行弹奏展示, 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 结合古筝乐器的相关特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设计能够方便师生之间交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座位设置的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与老师面对面, 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时不用在课堂上巡回走动。有效的设置课堂座位, 能够节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演奏问题的指导和学生对教师演奏示范的观摩, 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教学环节

在古筝集体课教学中, 包含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回课检查, 另外就是新技术训练。

回课检查中, 教师首先为学生确定合适的演奏速度, 让学生对回课曲目进行齐奏。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观察和聆听, 并记录其产生的问题。在学生齐奏结束之后, 教师针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让学生分别对讲解示范过的乐曲进行演奏, 并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点评,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巩固,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解决难点问题之后, 再齐奏一遍乐曲。由于解决了技术问题, 学生在弹奏时能够更加流畅, 相互之间合作也更加有默契。

新技术训练包括讲解和示范这两个基本步骤。教师在进行示范时, 可以示范全曲, 也可以选取部分重点或难点。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对乐曲背景和结构分析等知识进行介绍之外, 应重点分析曲目的演奏技巧、音乐处理和表现手法等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进行讲解时, 也应该进行弹奏示范, 让学生记录关键点。演奏示范结束之后, 让学生对新曲目进行课堂练习, 教师对学生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矫正。另外, 教师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 例如组织学生相互帮助, 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 让一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作为每个小组的小组长, 在进行古筝学习时, 教师先对小组长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确定小组长的演奏技巧正确之后, 让小组长帮助教师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这样不仅能够节省上课时间,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也能够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得到突出的培养, 让这些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 教学方法

在进行古筝集体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典型案例说明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讲解古筝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意境, 分析乐曲的结构;对乐曲演奏中的技巧和难点问题进行演奏示范;模拟演唱会的形式, 强化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气息和艺术效果;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奏, 采用启发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和交流,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让有突出特点或者问题的学生进行演奏示范, 针对演奏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或者突出的优点进行指导和发扬。

三、结束语

古筝集体课教学,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对于古筝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古筝课程教学过程中, 采用古筝集体课教学, 不仅能够促进古筝教育的普及, 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也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对古筝艺术的重视, 在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古筝课程。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古筝有着强烈的兴趣, 导致古筝作为热门专业也即将面临师资短缺和教学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教学中, 应采用古筝集体课教学模式, 以节约教师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古筝集体课教学进行分析, 结合教学经验, 探索古筝集体课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古筝,集体课,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吴慧菁.浅析现代古筝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大舞台, 2011 (07) .

[2]陈雯雯.高校古筝集体课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9) .

[3]崔洁.新时期古筝艺术的创新及其文化审美属性[D].山东大学, 2010.

重视集体备课提高教学实效 篇10

一、集体备课可以引发智慧的碰撞

集体备课采用的是“头脑风暴”的原理,即集中众人的智慧,使教学更有效。

以导入新课为例,集体备课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应当采用过渡式、事例式、设疑式、直观式、格言式还是其他导入方式。

如果采用过渡式,我们可以讨论怎样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新课内容;如果采用事例式,我们就要商讨选用哪个最贴切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如果采用设疑式,我们可以讨论设计怎样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果采用直观式,我们就要分工准备好课上所要用到的图表、漫画等素材,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如果采用格言式,我们则要在集体备课时调动各自的知识积累,找出最符合这节课教学实际的警语、诗句等。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的引入以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创设具有思辨性、生活性、启示性、愉悦性、感染性、鼓动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教学情境,而集体备课正可以集思广益,让我们设计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二、集体备课可以备实教学内容

对于认知课,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要注意对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对于体验课,我们要设计好活动,注重学生认知体验的生成;对于讨论课,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于探究课,我们要注意探究内容的新鲜性,并给予学生方法的引导。

三、集体备课可以减轻备课负担

集体备课时,备课组全体成员可以先共同商定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共同研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作业安排等,再由主备教师写出详细的教案,备课组其他成员传阅后,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主备教师修订完成,打印后人手一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有了成功的经验,备课组成员都应及时向主备教师反馈,主备教师要集中大家的意见对教案再做修订,并根据修订情况写好教后记。这样的分工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文本、思考教学。

钢琴集体课教学心得 篇11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 教学模式 教学心得 节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96-01

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是一对一教学,为了解决学生多师资少的现状,职业中专推行了钢琴集体课,本人也是从一对一的教学中被推到钢琴集体授课中来,从没有经验到现在上课得心应手,让我在多年来的教学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1 钢琴集体课的优点

(1)事半功倍,解决了师少生多的问题。由于师少生多,一对一的授课使老师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入门教学阶段如同运动项目中长跑的开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尚未真正拉开。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虽有,但共性学习内容居多。例如,对于音乐兴趣的培养、节奏感、歌唱感的训练,钢琴键盘的认知,音乐知识与读谱常识的获取、弹奏姿势、方法及音乐表现手法的初步掌握。教师对于这些共性的问题,在集体课上就不必重复多次,只讲一次就够用了。使“口传心授”由一人扩大到几十人,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2)促进学习,个别课常常使学生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由于集体课实施动静结合、轮流上琴、想到比较,使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共同的曲目和练习目标在学习中形成了竞争,促进了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儿歌伴奏《鸟儿在歌唱》时,把学生分成四组,其中一组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常用的矿泉水瓶(装上少量的沙子做沙棰用),还有一组学生吹口哨来模仿鸟的叫声;另外一组学生打响指来伴奏,最后一组弹奏儿歌《鸟在歌唱》。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最重要的是让课堂充满了乐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能力,集体课采取了师生共同点评的方法,学生的点评既是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能力的表现,又可以从中看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程度,通过点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提供舞台。由于集体课是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学生是轮流上琴,在弹琴的过程中就是一个表演的过程,这也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演出舞台。

2 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与课堂气氛

2.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地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关注”的重要性,也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由于学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在上课的时候我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节奏学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不同的名称(食品、汽车、人物等)来编不同的节奏型,例如:训练学生二拍子的稳定拍率和节奏感的时候,我是通过让学生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来训练的,首先让学生说出两个字,三个字及四个字的不同类交通工具名称如,卡 车/拖拉 机/公共 汽车/,学生读熟后把全班分成三组练习,一组先读,第二组,第三组按一定规律(小节)进入,成为三声部,反复熟练后,交换声部练习。学生基本读齐节奏时,还可以适当变换音量,甚至变换速度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丰富多彩,兴趣盎然,还可以加强二拍子稳定拍率和节奏感训练,有翻来覆去万变不离其宗之感。

2.2 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解放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但是把学习场所仅限于教室之中,是极不科学的。要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走入大自然,去探求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寻找自然音乐的源泉。例如,让学生到户外去,把田野的树叶、竹筒、木板、铁器等研制成打击乐器或吹奏乐器等等。这种自然物体的乐器化,无疑可以把音乐教育活动推向新的高潮,这种特有的创意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3 重视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上钢琴课时,不能枯燥单纯地弹奏钢琴曲,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听一些钢琴演奏家弹奏的中外乐曲,另外交响乐也是不可缺少的欣赏内容,通过听交响乐让学生了解其他的一些乐器的声音。在听音乐的时候,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的学生拿着简易的打击乐器,通过老师的引导,跟随着音乐做不同的律动,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音乐中去,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创造力是一种潜能,人人皆有,能够开发也必须开发。在钢琴集体课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我们钢琴老师完全可以在授课时加进去一些关于创作联想、比较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例如,拿一段旋律,去掉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旋律特点的感受加以补充,由教师加以评定。目前世界上所公认的几种先进音乐教学法,如匈牙利的柯达伊、日本的铃木、德国的奥尔夫,教师以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作为训练内容,时刻注意把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任意遨游。进而把自己在音乐中学到的方法,得到的经验运用到生活和其它的方面去。

4 加强器乐教学,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是音乐的要素之一。当代德国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也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的源泉。”节奏来源于生活,如,呼吸、语言、走路、劳动等,对我们都不陌生,所以音乐入门也得从节奏入手。器乐教学在钢琴集体课中更容易發挥的淋漓尽致,通过节奏乐教学,从节奏训练入手,带动了其他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如音准、视唱、和声、速度、力度、音乐风格等等,这些都是学习钢琴必备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集体课虽有诸多优点,但也绝非钢琴教学的唯一模式。有人坚决反对钢琴上集体课,认为这样的“大锅饭”使学生“好的不好,坏的更坏”,不利于精、尖人才的培养。因此,个别课与集体应相互结合,才能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和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在有些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美格,施忠.全新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小集体”教学模式 篇12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六步”教学结构法,重构性

一、问题的提出

钢琴是一种表现力与技艺性很强的键盘乐器, 其演奏必须是在双手不停的指尖动作及全身多个部位的协调配合下才能完成的。对于学习者来说, 从基础的指法练习到熟练的有情感的演奏乐曲, 需要一个恒久性的漫长学习过程。在校外教育领域, 随着幼儿对钢琴学习需求的不断增长, 传统的“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 它在造成教师资源紧张的同时使教师工作量大量重复, 另外, 仅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 学习过程枯燥单调, 课堂气氛很难活跃, 对于低龄幼儿来说,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 我们尝试采用钢琴集体课的形式, 破解了传统钢琴教学中授课面的狭隘性, 减少了教师编制和工作量, 避免了许多重复的教学环节, 大大降低了培养成本;但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 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授课对象扩大化之后, 学员间学习习惯和能力各有不同、参差不齐, 如何施教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使孩子们感觉学钢琴是一件“乐事”, 这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方式的改变。传统的钢琴教学内容一般由基本技术练习、练习曲、乐曲三大部分组成, 教学结构相对简单。而钢琴集体课教学则需要安排和设计好整个教学过程, 严密安排课程时间, 充分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 照顾到不同学员之间的进度和差异;另外, 这种授课方式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视奏、和声曲式学, 以及即兴伴奏、齐奏、合奏、伴奏弹唱等诸多相近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学生之间可以合作学习, 同伴交流, 相互激励, 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为学生提供齐奏、分声部合奏、联弹及伴奏等形式多样且丰富灵活的课堂学习形式, 增强对音乐的辨别能力、视奏能力、节奏感、集体合作能力等, 这就对组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 对于年龄在4—6周岁的低龄琴童来说, 培养其独立有序的学琴习惯, 锻炼他们的钢琴专业弹奏能力固然不容忽视, 但能否在日常教学中为孩子们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与同伙的相伴下持续保持钢琴学习的兴趣, 感受音乐的丰富性, 学会分享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 无疑是青少年宫钢琴集体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基于此目标, 我通过大量的实践, 一直期望探索出一种有校外教育特色, 可净化孩子心灵, 令孩子欣然接受, 并能感知音乐的钢琴集体课课堂的教学结构。

二、设计钢琴集体课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

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要适应现代科学发展, 如何组织学科内容是教学论中迫切需要解决出的一个问题;他还认为, 教学活动的程序会影响儿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设计和选择最佳教学程序, 这种程序要考虑儿童认识的发展, 通过一系列步骤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 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事物的掌握、变换和迁移的能力。布鲁纳强调说:“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 最理想的序列则随着各种因素而定, 这些因素包括过去的学习、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的个别差异等。”对于如何构建更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 发现, 目前大多数钢琴集体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还是不能摆脱“三部一曲” (回课检查, 查漏补缺—讲授新课, 模拟学习—小结本课, 布置新曲) , 也有部分教师采用“合理分组、系统讲授、协作训练、公开回课、集体讲评”等教学结构, 认为这些结构对于校外教育钢琴教学来说均有未及之处,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逐步摸索出一套“六步”教学结构法。

这“六步”分别为: (一) 基本功训练; (二) 学生回课, 检查旧课作业; (三) 新课教学; (四) 延伸知识的教学游戏; (五) 作品欣赏; (六) 课堂小结。 (详见下面的图解) :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 笔者将孩子们对知识点是否完全掌握的程度分为“一度”“二度”“三度”等多个纬度。“一度”为初浅认知和接受;“二度”为学着老师的样自己也来用一用;“三度”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展现、演绎知识或技能……对照不同的“度”, 笔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步骤。如上表中, “一度”、“二度”、“三度”的学习过程就可以由新课教学、学生回课和基本功训练、延伸知识的教学游戏等教学环节分别完成, 这无疑打破了传统钢琴小课教学中“师带徒”的教学形式, 出发点在于创造轻松游戏化课堂,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师引导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理念;既训练了孩子的专业基本功和技能, 又感受了音律之美, 逐步积淀了音乐文化。

当然, 这些教学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考虑到教学中具体情况的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课堂设计的需要, 对某些环节进行先后次序的调整, 其最终目的旨在为课堂教学的需要服务。笔者认为, 一节丰富、有效的钢琴集体课的课堂有了以上教学环节还不够, 想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给教学增量, 需再备一些教学辅助手段。这些手段包括 (详见下图示) :

1. 多媒体教学设施。

例如:电脑课件、投影、音响等的有效使用, 现阶段钢琴集体课教室教学硬件设备齐全多样, 利用好它们可促进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就能改善课堂情境的创设, 达到更好的知识点教学和巩固训练的目的。

2. 教师准确、出色的亲身示范。

出色的示范, 不但直观, 节约了教师赘述时所耗费的教学时间, 而且容易树立专业威信, 令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更喜爱老师、喜爱专业学科。

WENJIAOZILIAO

3. 大量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方面的资料。

既可用以帮助学生积淀知识、拓宽知识面, 提高鉴赏力、帮助音乐深层的品格吸取;对教师而言, 还可帮助自己梳理知识系统, 提高自身音乐文化修养, 一举两得。

4. 提供学生有趣、互助合作的学习机会, 包括钢琴分声

部联弹、师生四手弹奏、生生合奏、小组与制作好的音乐midi伴奏合奏等;锻炼学生除独立弹奏之外, 还能与人配合弹奏的能力, 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以上四类教学辅助手段, 提倡在每节课中运用两种以上。

三、一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示例

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地把握以上教学结构, 下面笔者用一节教学实践课的课例展示, 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观点, 客观、具体地阐述亲身实践钢琴集体课课堂“六步”教学结构法的过程。

此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到大班的幼儿, 钢琴学习年限半年左右, 处于钢琴学习的初级阶段, 仍需要掌握较多的音乐基础知识, 提高读谱能力, 从而减少演奏过程中的错误发生。笔者从最初选定班级, 确定教学内容, 到逐步了解班里十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征、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 开课前用了三个课时与他们沟通。单位教学时间为六十分钟。

因受器乐类钢琴学科阶段性技能的制约, 每一节钢琴集体课教学课堂的呈现, 是建立在“紧密延续上一节课的内容, 相扣承接下一节课新知识”的规律之上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首综合性和归纳性较强的钢琴作品, 教学目标是训练孩子运用左右手第五指放松弹奏作品的能力。课堂上, 教师期望实施有效的指导, 采取以幼儿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 引导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自我纠错, 从而培养细心观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锻炼综合的识谱及弹奏的能力, 也从中体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对照所思考的钢琴集体课课堂教学结构的几个环节, 笔者需要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多样的、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形式充实课堂, 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

以下是本节钢琴集体课的教案设计。

《上学的日子》教案设计

———第五指配合其他手指弹奏的综合训练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复习已学过的音符、休止符及音符位置;幼儿能够把这些音乐知识正确地运用到音乐游戏、学习新作品《上学的日子》等过程中;

2.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真实的感受生活, 初步体验音乐的情绪;

3. 技能目标。准确、放松地运用左、右手第五指, 配合其他手指弹奏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左、右手第五指配合其他手指弹奏时触键准确、手型放松;

2.难点。弹奏作品时能尝试表现自己的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节奏卡片、奖励贴、音乐视频片段、相机等

【具体教学过程】

1.手型保持及手指练习

用正确、放松的手形活动双手1—5指, 跳起指尖芭蕾。

设计意图:幼儿的记忆线条浅而易忘, 需要不断重复提醒。此环节通过巩固之前已要求过的弹奏手型和基本弹奏姿势, 引领他们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状态;这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基本功训练的必备过程。

2.节奏总动员

(1) 复习已学过的音符节奏、符号及音位。

它们包括全音符、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等;复习音符fa、sol、la、xi、do;do、re、mi、fa、sol在线谱上的位置, 尤其是双手第五指上的音符fa和sol。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此环节通过复习音乐知识, 梳理前一阶段已完成的“一度”学习的内容, 为课堂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打基础、达到以旧引新的目的。

(2) 音乐游戏。

用学过的音乐知识短乐句创编 (注:乐句为四小节, 鼓励加入第五指上的音) ;

(1) 导出“音乐大厦音符搬家”故事, 师出示音符贴纸;

(2) 学生观察谱面, 设问:每个小节可有几拍?音符住在哪个线或间上?

(3) 学生尝试自己摆放 (可能有错误) ;设问:这样放对吗?不对的话, 谁能来帮助音符?

(4) 教师予以引导纠错;学生合作正确唱出乐谱。

(5) 老师为乐谱拍下照片, 备用。

设计意图:能将知识进行准确、出色的运用一定是建立在对知识熟练认知的基础之上的。此环节以游戏的方式, 提供给幼儿独立思考的空间, 重新组合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能力, 从而树立其自信心, 进行主动的“二度”学习。旨在同步完成课堂教学结构中教学延伸部分的游戏环节。

3.新课教学

(1) 学习新课《上学的日子》。

(1) 师示范弹奏, 直接导入新课;

(2) 学生观察谱面;设问:全曲多少小节?第一个音唱什么?用哪个手指?

(3) 唱谱;设问:音乐的句子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4) 课堂尝试初步弹奏;教师巡视, 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为达到阶段性技能学习的目的, 器乐钢琴课程教学的每一个课堂呈现, 是建立在“紧密延续上一节课的内容, 相扣承接下一节课新知识”的规律之上的。本节课的钢琴作品, 是一首归纳性较强的综合乐曲。在此, 教师期望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 培养幼儿细心观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锻炼综合的识谱及弹奏的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钢琴乃至其他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能令其终身受益;这亦是课堂教学结构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环节。

(2) 音乐作品欣赏。

(1) 教师表演弹奏《拜厄第60条》《四小天鹅舞曲》《巴赫小步舞曲》 (完成课堂点名环节) 。设问:你最喜欢听哪一首乐曲?

(2) 带领幼儿体验不同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 预设三种心情:陪爷爷散步、遇到一只受伤的小狗、帮小狗治好伤跟小狗玩耍。设问讨论:三种心情分别可以用第几首乐曲来表达?

(3) 教师再度表演弹奏, 重温音乐情绪的不同。设问讨论:弹奏乐曲《上学的日子》, 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设计意图:学会倾听、欣赏音乐。逐步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从而更真实地感受生活, 完成了课堂教学结构中作品欣赏的环节。

(3) 教学增量:音乐小沙龙。

(1) 挑选一首已学过的、自己喜欢的乐曲, 演奏给伙伴们听听;再想一想说一说:弹奏的时候, 自己用了以上哪种心情?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此环节通过幼儿亲身演奏体验, 加深对不同音乐情绪的印象及理解;引领幼儿开展“三度”学习。用以完成课堂教学结构中检查旧课的作业环节 (即:回课) 。

(2) 播放孩子演奏的音乐视频录像《我的忧愁谁知道》《公主圆舞曲》

设计意图:学会与小伙伴分享音乐和心情。此环节通过展示身边伙伴的优秀演奏, 激发争先恐后的学习精神;让孩子们知道:原来好的演奏并不是只有演奏家或老师才能完成, 自己也能行。同时, 也树立演奏者将来在舞台上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这个步骤同样归纳在课堂教学结构中作品欣赏的环节里。

4.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 奖励并点评学生。

(2) 布置课后作业

(1) 熟练弹奏乐曲《上学的日子》;

(2) 用喜欢的音乐情绪, 唱唱课堂上大家一起创作的、被老师拍照并打印出来的曲谱;

(3) 每天坚持手指练习, 多多帮助左、右手小拇指跳起更漂亮的芭蕾。

设计意图:夸出好孩子。此环节通过点评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 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 指出有待改进之处, 也最后完成了课堂教学结构中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的环节。

附:本节钢琴集体课课堂教学结构分配的比例图。

四、教学方法

此节教学实践课完成顺利。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 注意力能一直跟着教师进行迁移, 教学目标达成有效;在课后沟通中, 仍有孩子满怀期望地再一次进入这样丰富多样又有趣的课堂。有感而论, 笔者归纳总结了四点心得体会。

1. 以学生的课堂感受为教学设计核心。

认真分析教学对象, 以生为本;课堂上让他们一直保有快乐的情绪和开心的感受体会。

就读幼儿园小班—大班的琴童, 大部分很调皮, 注意力不容易完全集中, 不能持续长时间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怕困难的天性, 会对课堂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带来一些影响;但老师若能紧紧抓住其兴趣、愉快引领,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建立起他们对教师的有效信任及学科自信心, 就容易帮助其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 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 有效落实教学知识各纬度的传授效果。

在确保不降低知识难度要求的基础上, 耍各种“花”招, 调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多途径巩固和强化教学知识及内容。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 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年龄、能力、性格特征、艺术潜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可运用练习指导法、演示法、欣赏法等教法。

3.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习惯和能力。

课堂上, 挖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自我和帮助他人纠错, 识谱视奏、自信心、互帮合作、集中注意力、自我管理, 主动思考等能力, 还能运用已学的知识、有步骤地完成新谱学习:即观察谱子→打拍子唱谱→有节奏地慢弹奏→完整弹奏;逐步培养正确的学习新谱的好习惯。课中, 可以引导孩子们用识

WENJIAOZILIAO

别法、游戏法、实践法等学法。

4. 用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增量。

增量教学, 带给学生实践、视觉、听觉上的许多冲击, 不知不觉地加深其对知识点或技能的记忆和印象, 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其对本学科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对于钢琴集体课课堂的“六步”教学结构法各个环节实施的实效性研究, 任务艰巨、需要坚持不懈;只有扎扎实实地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性尝试, 拓宽教学思路, 才能在既坚持训练学生扎实钢琴专业基本功的同时, 又改变钢琴学科原本单一、抽象、呆板、枯燥的学习氛围, 体现青少年宫钢琴集体课课堂的情趣性和生动性, 提升课堂的综合教学质量, 使钢琴集体课程内的每一个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霍磊.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大岗.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樊禾心.钢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4]郁正民.音乐微格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5]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人民音乐出版社.

[6]吴跃跃.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

[7]朱工一.钢琴教学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8]列文.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中国画的创作思想下一篇:快速NO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