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创新

2024-07-08

集体创新(共12篇)

集体创新 篇1

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建国60年来, 中国集体经济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历程。天津市集体经济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它的变革与天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是同步的、协调的。60年来, 它不断地出现体制、机制、政策和素质等诸多不相适应的矛盾, 多次经受生死存亡的考验, 但它始终以旺盛生命力持续而又顽强地发展着。矛盾产生和化解、对立和统一的过程, 就是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过程。回顾其历史, 分析其轨迹, 探索其规律, 这对集体经济未来的创新发展, 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曲折发展中显示了旺盛生命力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以后, 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和历史性进步, 一代一代集体经济崛起, 对扩大就业、发展经济、繁荣市场、社会和谐、增加积累起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在60年中,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几度兴衰, 不断创新。人们在分享创新发展成果的同时, 又饱尝了失误的苦痛。集体经济走过的是一条并不平坦的发展路径, 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自我完善的艰巨性、反复性、长期性。

第一代集体经济以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诞生

新政权建立之后, 人民政府面临着群众要就业、要吃饭、市场要稳定、经济要繁荣的历史性挑战。1949年, 在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中, 天津建立了300家消费合作社, 55万社员集资入股, 同时又试点建立1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2年, 天津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已初具规模, 成为劳动群众互助合作、自愿参加的集体经济组织。1953年后, 按中央部署, 天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 天津已建立100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组) , 组织3670户小商小贩、4497人建立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建筑、运输等行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

解放初期, 国营经济很不发达, 个体工商业处于分散落后的生产方式之下, 人民政权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为人民谋福祉,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天津第一代集体经济应运而生。它借鉴了中外发展合作社经济的历史经验,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向劳动群众集体占有的历史性变革, 社员出资享有财产权利, 分散的生产经营向联合的生产经营转变, 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这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又避免了两极分化。尽管在指导上有过急、过快和升级倾向, 但合作社经济显示了盎然生机和巨大活力。到1957年底, 天津集体职工180824人, 占全市职下总数的21%, 集体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8%。

第二代集体经济在拾遗补缺中应运而生

早在进城以前, 毛泽东同志就认为, 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半社会主义应当向完全的社会主义转变。于是, 在1958年中国经济过热的大背景之下,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升级过渡”的“左”的思想影响泛滥成灾。天津市把手工业合作社先升级为合作工厂, 后又让合作工厂向全民企业过渡。一年之内就有10万名集体职工转为全民职工, 集体工业产值仅为上年的10.1%。之后又把合作小组升级为合作商店, 让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合并。合作社刚刚起步发展, 尚未形成成长机制, 就遭遇了重大挫折。手工业“上收”后, 市场需要的小商品供应不足。那时, 城市街道建立了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 公社组织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劳动力又兴办新一轮生产、生活服务事业。当时, 天津市场需要的小商品有45%是街道生产的。1960年毛主席参观天津街道工业展览后, 曾给予很高评价。到1960年, 天津有20万人加入街道生产生活服务事业, 街道集体工业产值达到55402万元。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升级过渡”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1961年.中央制定手工业35条、合作商业40条, 天津把一部分在1958年转为国营的合作社及合作商店又退回集体所有制, 把适宜分散经营的夫妻店和部分小商贩退回合作小组, 对上收、平调的集体资产也进行适当处理, 合作社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提高。

1965年, 天津实行工业调整, 对街道企业逐级上收, 按行业“梳辫子”, 改变人财物关系, 在提升专业化生产的同时, 又削弱了小商品生产。重要的是挫伤了区、街的积极性。1966年城市街道又发展了500多个以民用小商品为主的街道工业, 当年产值达到4515万元。

1970年, 城市街道大力兴办“五七”生产和生活服务事业。三站 (修配服务站、医疗保健站、文化活动站) 二代 (代营商店、代营食堂) 一所 (托幼园所) 遍布全市。1975年, 街道生产生活服务人员高达10万人。

1973年—1978年, 天津再一次实行结构调整, 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线, 按行业或产品建立市级公司或总厂, 实行产供销和人财物统一管理。这样提升了产业和产品结构, 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 但由于淡化了财产所有权, 企业责权利关系不清。

“文化大革命”中, “割资本主义尾巴”, 背离了集体经济“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剥夺了职工“入股分红”的财产权利;企业走上了“吃大锅饭”、“端铁饭碗”、“政企不分”、统负盈亏、行政管理为主的“二国营”模式。这使集体经济丧失了基本特征, 失去了应有活力。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集体经济历尽波折却又不断发展, 到1978年底, 天津集体职工已有49万人, 占到全市职工总数的22.6%, 集体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集体商业商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7.5%。

天津第二代集体经济在挫折中顽强生长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前的30年, 集体经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与人民群众的就业、生活需求息息相关, 它更适应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让国营经济一统天下, 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

二、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政府面临着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的历史挑战。1979年, 天津“返城知青”和其他待业人员高达40万人, 这是最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市委、市政府把安置青年就业列入头等大事, 发扬党的光荣传统, 动员全市人民广开门路, 号召群众组织起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安置待业青年就业。于是, 天津集体经济获得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大发展。

第三代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在拨乱反正中, 以1982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地位, 把各种行业、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定位于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方针政策。

1982年, 市政府建立城市集体经济办公室, 负责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关系、指导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经过调研, 市长李瑞环提出并推动各区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业, 两年之内就发展了2000多个集体商业企业, 解决了城市商业网点不足、群众生活不便、待业青年得不到安置问题。1983年李瑞环主持召开天津市集体经济工作会议, 确立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行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和任务, 此后, 天津形成了区街企业、劳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厂办集体企业 (工商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 社会办集体企业 (指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办的集体企业) 以及职工消费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 涉足工业、商业、运输、建筑、金融、文教等行业。到80年代后期, 天津新办集体经济已累计安置待业青年40万人, 存蓄集体职工25万人之多。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天津在工业、商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 采取“一厂两制”和“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 有效地解决了国营企业结构失调、人浮于事、包袱沉重、效益下降的矛盾。到90年代中期, 天津多种经营企业9000余家, 从业职工24万人, 其中80%是富余职工, 社会总产值114亿元, 年创利税7亿元。为天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之后, 按行业归口管理的老集体企业 (第二代集体经济) , 开始转换经营机制, 恢复合作经济本来面目,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摆脱“二国营”模式, 拓展了对外开放, 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传统集体经济通过改革, 焕发了生机, 新兴集体经济成为天津国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天津城镇集体职工高达72万人, 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5%, 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 集体商业服务业在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26.8%。改革开放催生了集体经济历史性大发展。

三、在体制转型中转变发展方式

1995年之后, 我国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加快“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1997年之后, 我国加快所有制结构战略调整,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国集体经济进入制度变革、体制创新的转型发展阶段。转型中, 税务部门取消了集体经济优惠政策;财政部门提出不让用国有资产兴办集体企业;国资部门坚持免税资产和借款兴办集体企业积累都是国有资产;统计部门对500万以下的小企业不再统计;工商部门坚持职工入股占主体就是私营企业。天津加快三资和私营经济发展, 集体经济增长放缓, 人员减少、效益下滑。加之众多企业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体制要求, 集体经济再一次面对生死存亡的历史考验。在外部极为不利的大环境下, 天津集体经济选择了第二次创业, 从内部入手, 转变发展方式。

1997年, 市政府提出城市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下发了第二次创业方案, 要求集体经济突出自身特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998年, 天津又制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 (包括集体) 小企业的实施意见, 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出台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规范出售集体企业和集体资产行为。到1999年, 城市集体企业已组建10个企业集团, 650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500家企业按有限责任公司改组, 5万多名集体职工成为股东, 350家企业实行兼并、出售或转为私营, 6500家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和公有民营;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服务体制基本确立。

第二次创业使传统封闭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经营体制转变;传统资本积累方式向资本集聚方式转变;传统集体共有的产权制度开始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传统以行政为主的管理体制开始向以资产为纽带、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转变。在第二次创业中, 集体企业通过“引进拉动”、“调整驱动”、“人才带动”、产学研联合,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通过建立出资人体制, 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管理创新, 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资产经营绩效,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使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1999年,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总值365.7亿元, 实现利税26.8亿元, 总资产291亿元, 净资产103.5亿元。天津集体经济数量减少, 总量扩大, 运行质量在提高。

四、在新世纪集体经济不是要消亡而是要创新发展

集体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 其产生、发展和消亡是有依据、有规律的,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宪法把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发展多种形式的城乡集体经济是坚定的, 对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 可是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后, 集体经济“消亡论”却在中国大地上泛滥不已。直至管理机构被撤并, 优惠政策被取消, 统计渠道被支解, 集体干部职工被当作“包袱”甩掉。做此决策的人, 多数并不了解集体经济, 这是管理体制的弊端。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要提倡和鼓励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个方针有误吗?没有。那又为什么贯彻不动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文件只字不提呢?因为有一个阻力, 即私有化倾向。私有化倾向如同一种病毒, 说他是从美国传来的吧, 可有些鼓吹私有化的人根本就不知道美国“自由化改革路径”是怎么回事。古往今来, 公有相对于私有而生存, 集体所有相对于个人所有而产生。人们在缺少辩证法的时候, 往往容易“走极端”。人们在研究公有制出现的问题时, 就否定公有制抬高私有制;管集体的人总爱说个体不好, 管个体经济的人总是贬损集体经济, 甚至要消灭集体经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集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社会主义。这就是西方永远讲合作经济而不讲集体经济的根本原因。新世纪之后,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重大方针政策, 可中央从来没有放弃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 把集体经济“边缘化”的是一些专家学者、一些部门和地方有私有化倾向的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2005年的一次讲话中, 主张既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又要发展集体经济。这么讲的人太少了。私有化影响是客观存在, 只是深浅不同。一般规律是, 对公字有好感的人, 对私有化倾向就有所警惕;而对私字有好感的人, 对私有化更感兴趣。不难想象, 对集体不感兴趣的人, 藐视集体经济的人, 让他贯彻十五大这个方针, 他不会有热情, 也不会有执行力。反之, 让他们推行“一卖了之”或“一退了之” (让集体资产全部退出) , 则“心有灵犀一点通”, 既认真又执着。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中, 一些专家学者在中国的地位很高, 他们的忽悠, 颇具影响力, 他们的忽悠内容, 多数源于自由化 (私有化) 改革思想, 把资本神圣化, 把员工当作雇佣和工具, 放在从属地位, 不讲“以人为本”;把股东利益神圣化, 把企业当作“唯利是图”的载体;把市场竞争的本质误导为资本竞争, 把“人人为己”视为天经地义, 把公而忘私的人, 视为“脱离群众”的人, 把反对私有化倾向的人, 说成是“改革的反对派”。这些东西, 深深地影响了许多经营者、管理者、决策者、执行者。某权威专家把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说成是“带红帽子”。某专家撰文说, 凡有私人股权的企业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有关部门在讲解《合伙企业法》时说, “股份合作制非驴非马, 不能长久发展”。某省一位副省长 (贪官) 在听经济工作汇报时竟说, “中国哪儿还有集体经济”!某集团实行员工持股, 承受了“落伍”的指责。有些地区和单位在实施“二次改制”时, 责令让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一律改为少数人持股的股份制, 把员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彻底改制”为“一股独尊”的私营企业。有的地区负责人说, 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公有制小企业统统卖掉。有专家在研究集体经济被“边缘化”的原因时指出, 这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是错误认识误导着集体经济的前程。

客观地讲, 随着转型的深入进行, 随着三资企业的强势进入, 随着私营企业的强势发展, 集体企业改一个少一个, 中国集体经济规模确实缩小了,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确实下降了, 这是事实。一种经济形态的曲折发展, 是符合规律的运动。集体经济处于低谷并不等于消亡。如果社会真的不需它了, 或者是它完全丧失生存发展的活力了, 它才会消亡。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不会消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集体经济将长期存在。因为它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它更能体现群众共同富裕的大方向。如果讲消亡, 消亡的只是传统观念和“二国营”模式。“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必然以多样化形式日益发展。中国有一种论调是“非国即私”, 就是说, 除了国有就是私营, 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古往今来, 所有制是那么简单吗?

集体经济界于国有和私营经济之间。相对于国有, 它的机制更灵活, 产权更清晰, 权责更明确, 分配更公平。相对于私营, 它确立了员工的主人地位, 告别了雇佣劳动.体现了劳动者的联合, 提升了民主管理, 建立了自律约束机制, 有利于共同致富。“以钱为本”和“以人为本”是对立的, 集体经济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和集权是对立的, 集体经济更注重民主管理;个人英雄主义与团队精神是对立的, 集体主义思想是团队精神的灵魂。集体经济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股份制可以是各种所有制, 更多的是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的本质是资本联合, 股份制的原则是资本神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 许多股份制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制, 又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企业文化, 这是用软实力弥补资本神圣的弊端。

形而上学, 不是辩证唯物主义。集体经济“消亡论”是主观臆断, 是误区。

目前, 农村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经济迅猛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 需要发展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农村需要集体经济, 难道城市就不需要吗?

现在,还有许多人仍认为发展集体经济不就是在城市搞“一大二公”吗!建议这些同志读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在自我扬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资本家所有制应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而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即为社会所有。马克思所讲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并不是回归到分散的、孤立的、单个的所有制上去,而是在联合的共同占有或社会化占有中, 具有明晰的劳动者的个人产权。《资本论》是马克思为资本主义开的一个药方。西方实行员工持股制与此十分吻合。马克思还认为, 集体所有制是在联合生产方式下又保留个人所有权的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提倡在公有制企业恢复职工的财产权力, 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坚持集体经济是“一大二公”观点不变的, 是在坚持斯大林的传统错误观念。很有可能, 他们现在还认为:集体经济就应当是“一大二公”。

第四代集体经济在转型中创新发展模式

天津第四代集体经济已经形成,且有后发之势。遗憾的是没有统计数字。第四代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创新,创新的走向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点,创建有利于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升竞争力的和谐发展模式。

集体经济已融人全球化市场经济之中。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明晰产权归属,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人格化、规范化;要明确权责,提升股东素质,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有效行使,使企业责权利关系高度协调一致;要保护严格,健全所有者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政企关系经纬分明, 更重要的是既要保护股东利益, 又要真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突出民主监督。

新世纪, 集体经济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 不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先进企业都在推行人本管理, 都在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和谐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以人为本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人与企业同步发展、共同成长。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企业要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要培育团队精神, 打造经营管理团队, 建设骨干员工队伍。

新世纪, 集体经济要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原则、目标、战略、机制、途径的统一体。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不断创造新客户、把顾客满意最大化作为价值观念。要靠品质优、服务优赢得顾客, 靠管理优提高效率和效益。要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真心依靠群众, 努力提升员工素质, 激励员工成长, 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 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 做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四代集体经济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体的经济形式。有的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主体, 有的以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体, 有的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多样化, 比如可以是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或其他形式。

第四代集体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多数成员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 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出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自愿、互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则。

第四代集体经济的基本构成是: (1)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2)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3) 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资产为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 以集体资产和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5) 以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6) 合作制企业; (7) 集体经济联合组织; (8) 以联合资产投资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集体经济在融入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之后, 大部分不再按集体企业登记了, 但他们都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形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又出现许多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比如, 巨大的就业压力政府是包不来的, 许多人对私营企业雇佣劳动关系并不满意, 如何提高劳动者地位、如何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如何防止两极分化、如何使收入分配更为公平?这是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还有如何提高道德水平、提升社会责任等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告诉我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大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集体创新 篇2

要进一步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每节教研课都要进行集体备课。探索“同课异构”等不同课型的备课研究,力求使每次备课都能深入解读教材文本,理解各个知识点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作用,狠抓知识点的过关。教师要根据班级学情进行精心的个人备课,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而有效”。

1.要做到“心中有木,目中有人,胸中有法”,在改革教法、指导学上下功夫,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法,让新思想、新观念进入课堂。

2.要做到“六备”、“六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测查、备作业;有明确的教学要求,有准确的切实的课堂练习,有精当的板书设计。倡导适当超前备课和写“教后记”,超前备课必须三课时以上,“教后记”记录下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任何学科的教师都不得机械照搬现成的教案。

网络集体备课的创新与研究 篇3

一、网络集体备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传统的纸质教案,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教师一般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再上时才拿出来参考。而教师在平时接收的很多相应教学资源和信息,很难及时收藏到原来的教案中。而网络备课系统,可以将资源随时放在电脑中,平时网络和报刊中看到的相应资料、课件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拷贝和输入保存到相应的教学单元中去,形成每一个教师的电子备课系统,通过不断更新、完善和积累,就是一个十分完善的个人教学资源库。开展网络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研讨的过程,学校领导、教研组长直接参与集体备课,解决教师的教学困惑,备课来源于课堂,又指导课堂教学。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客观上促使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充分发挥教研组。比如:实行网络集体备课的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要充分群体智慧,做到资源共享,提升团队的教科研能力。

二、网络集体备课部分解决了如何提高备课效率,增进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对每一位一线教师而言,带给他们的都是传统的备课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价值。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在抄写、教案的格式要求、查找资料等手工操作方面所花时间很多,有时往往为了完成备课而抄“老教本,使备课占用教师太多的宝贵时间,也挤占了教师真正用来准备上课的时间。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教师从上述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到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上来。

三、网络集体备课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

网络备课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主备人在备课过程中取众家之长为他所用,还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呈现给大家的是比较完善的教案。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教师开阔了眼界,拓展了上课的思路,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突破重点难点有了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开展网络备课,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在一次次的备课、说课、研讨、实践、使用、反思的过程中(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融合集体的力量进行再构思,紧紧围绕着预设—生成—实践—反思—研讨—再实践的螺旋式教学),以团体的方式改变教师较为封闭的学习与教学形式,真正形成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年轻教师可以在老教师的言谈中获得经验,老教师可以在年轻教师的言语中获得新知,彼此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四、网络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利用网络进行集体备课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网络环境下进行集体备课要有规范的实施流程及实施保障,使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反思式的校本实践,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为了提高教研效率和实效,一年来我也尝试在教研组内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在平时的网络教研活动中,我发现网络集体备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看似热闹的网络集体备课,还存在着应付差事,网络抄袭现象

我发现每次集体备课,每个参与者都可能会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会在网上找很多与课文相关联的图文资料上传上来,但是,这些资料真有价值吗?在上传时,你有没有认真取舍过?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常常就会有人传来完全相同的资料,从这个现象就可以看出有的教师对资料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再说,大家都一股脑儿上传这么多资料,这些资料就真的应用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了吗?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网上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指引一个新型备课方向,更重要的是最终要有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完美的教学设计!

(二)网络集体备课可以利用充足的资源备好教材,但是容易忽视备学情

我们常说,备课既要备文本,也要备学生,我们在网上大喊集体备课的时候,关注到了学生的需要了吗?我想我们每次的集体备课不能只看到热闹的一面,也要静下来考虑这样备课后的效果,教师最后形成的教学设计,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所以,网上集体备课,一定要在关注共性的同时更要关注个性。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备课不等于个人不备课。集体备课旨在克服个人备课的惰性、片面性和随意性,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相互探讨、贡献才智、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如果一个人一味依赖集体备课,机械地使用他人撰写的教案,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毕竟教学的对象和具体情况是不相同的。

(三)网络备课不能图热闹,还要做好日常管理和组织

有些网上集体备课非常热闹,但细细读来,思想、条理有些紊乱。实质我们有多少真正的收获呢?网上集体备课发散思维很多,要形成一个共同的理念或目标很难,因为毕竟我们是在网上进行,而非在平时的一般情况下集体备课。应该尝试一个办法,由主题发言人抛出几个集体备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目标、手段、设计理念),大家在集体备课时,有的放矢地围绕着这些问题、这些点来展开研讨,就不会那么漫无边际了。也就是说,网络备课同样要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

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研究中还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所以,我们应提倡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例如网络聊天室与论坛,办公室聊天与下午茶等,还可以请学生参与其中。最后在集体备课之后还要重视集体评价,使教师以课后集体评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

集体创新 篇4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拨乱反正, 不断探索和深化改革, 集体经济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新的巨大贡献。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 天津城市集体经济体现了创新发展的时代特色。

一、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天津集体经济获得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1979年, “知青返城”带来40万青年等待就业的巨大压力, 成为当时比较突出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广开门路,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安置待业青年, 作为大事来抓, 1982年市政府建立了集体经济办公室, 负责调查研究, 制定政策, 协调关系, 指导服务, 促进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发展。同年, 为解决商业服务业网点不足、群众生活不便问题, 市政府又决定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业, 在繁荣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 积极安置待业青年就业。经过几年努力, 天津呈现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行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格局, 形成区街企业、劳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厂办集体企业 (工商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 社会办集体企业 (指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办的集体企业) 以及职工消费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 涉足工业、商业、运输、建筑、文教等行业。到80年代后期, 天津新办集体经济已累计安置待业青年近40万人, 从业人员高达25万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国有企业结构调整, 天津在工业、商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 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结构调整和分流富余职工的重大决策。实行“一厂两制”和“扶上马、送一程”政策。多种经营企业实行集体所有、自负盈亏, 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机制, 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许多行业和单位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有的占据了“半壁江山”, 有的主动退出, 多种经营成为经营主体。到90年代中期, 天津多种经营企业9000余家, 从业职工24万人, 其中80%是富余职工, 年总产值114亿元, 年创利税7亿元, 为天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 按行业归口管理的“大集体”企业和供销合作社, 转换经营机制, 恢复合作经济本来面目, 摆脱“二国营”模式, 改革分配制度,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拓展对外开放, 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前十一年, 天津二轻集体企业仅出口创汇就达到15.3亿美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天津城镇集体职工高达72万人, 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5%, 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 集体商业服务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8%。改革开放催生了集体经济历史性大发展。

改革开放初、中期, 天津城市集体经济获得大发展的经验主要有四点:

一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起了决定性作用。依靠群众、各方支持、政策扶助、法律保障这是集体经济实现历史跨越的根本。在10年内, 天津先后制定十几个政策性规定。1994年市政府以15号令发布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细则, 扩大集体企业自主权, 鼓励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以多种形式发展。这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

二是集体经济率先改革, 不断增强企业活力。首先实行分配制度改革, 打破平均主义, 破除大锅饭, 不端铁饭碗, 转换经营机制;其次实施承包、租货经营、试行股份合作经营。市政府于1991年制定《城市集体企业股份合作经营暂行规定》, 率先在全国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城市集体企业以“负担轻、机制活、政策优惠、市场导向”的优势, 成为天津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三是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市委1980年以103号文件做出重大决策:发动群众、广开门路,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目的是:为千家万户解愁。方法是:依靠广大群众。举措是:千方百计、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解决群众问题。1982年市长李瑞环经过调研, 决定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网点, 他亲自带领综合部门现场办公, 简化手续, 切实解决起照、资金、场地和业务渠道等问题。1987李瑞环又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方针, 探索了“一厂两制”的企业发展模式;提出要“扶上马、送一程”, 这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安置富余职工找到了一条出路, 也是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调整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提升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四是把握发展规律, 引导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突出自身特点。比如, 强调新办集体经济实行“自愿组合、自筹资金, 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按劳分配、民主管理, 集体积累、自主支配”的四十字方针, 不走“二国营”老路。强调“大集体”企业和供销合作社, 摆脱“二国营”模式, 恢复集体经济本来面目, 以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二、在体制转型中完善发展方式

1995年之后, 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 我国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加快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 集体经济进入制度变革、体制创新的转型发展阶段。随着改革深入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税务部门取消了对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 财政部门不让用国有资产兴办集体企业, 三资企业和私营经济形成了强大发展优势, 统计部门对规模以下小企业不再统计, 工商部门坚持职工入股占主体的就是私营;传统集体企业改一个少一个, 集体经济增长放缓, 人员减少、效益下滑;许多企业发展观念、运行体制、产业结构、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体制要求。面对着历史性考验, 集体经济必须创新发展方式。

1997年初, 市政府提出《关于城市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 要求城市集体经济按照集体经济特点, 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理顺产权关系,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放宽政策, 理顺管理体制, 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决定在城市集体经济中实施第二次创业, 以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实现发展规模的扩张和发展质量的飞跃。

党的十五大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提倡和鼓励发展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1998年, 天津13个委办局联合制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 (包括集体) 小企业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集体办又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及区街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出售集体企业和集体资产行为, 通过改、转、租、卖和关停并转, 加大资产重组力度, 盘活存量, 扩大增量, 培植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激活了一批小企业, 关闭出售了一批难以维持生计的集体企业。1999年, 城市集体企业已组建了10个企业集团, 650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500家企业按有限责任公司改组, 5万多名集体职工成为股东, 350家企业实行兼并、出售或转为私营, 6500家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和公有民营;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服务体制基本确立。

第二次创业使集体经济发生了五个变化:传统封闭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经营体制转变;传统资本积累方式向资本集聚方式转变;传统集体共有的产权制度开始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传统以行政为主的管理体制开始向以资产为纽带、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转变。在第二次创业中, 集体经济实施了结构创新, 使第二产业“调高”, 第三产业“调强”;实施了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拉动”、“调整驱动”、“人才带动”、产学研联合,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施了制度创新, 建立出资人体制, 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了管理创新, 使传统“管人”、“管钱”、“要数”、“要税”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提高资产经营绩效、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上来。这使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生机活力。

1999年底, 集体经济 (不含归口管理的“大集体”) 生产经营总值365.7亿元, 实现利税26.8亿元, 总资产291亿元, 净资产103.5亿元。这表明, 天津集体企业数量在减少, 但总量在扩大, 运行质量在提高。

在转型期, 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有三点:

第一, “发展是第一要务”。改制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发展改革, 改制一定要结合企业发展规划, 宜大则大, 宜小则小, 通过改革、改制,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 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积极性, 适应市场, 加快发展。“一卖了之”、“一股就灵”、“一股独尊”之风, 效果并不好。

第二, 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实践证明, 企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才能科学发展, 企业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改革既要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又要尊重职工的意愿, 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 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第三, 改制要多种形式。改制即变革企业的产权制度, 这包括:资产重组、合资合作, 兼并收购、租赁、承包、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转让产权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 按发展需要决定财产组织形式最科学, 企业适宜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股份制是主要形式, 不是唯一形式, 切忌搞一刀切。

三、在共同发展中, 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已加入WT0, 市场竞争全球一体化, 信息与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为了使集体经济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中加快发展, 天津市成立了城市集体经济联合会, 以联合的优势、创新的理念、自律的机制、诚信的作风, 为中小企业和集体经济提供多方面服务。在近10年的创新、探索中, 我们的体会有六点。

第一, 在理论和实践上要破除“消亡论”、“退出论”的影响。集体经济从本质上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更有利于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集体经济将长期存在。消亡的只是传统观念和“二国营”模式。“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必然以多样化形式日益发展。

第二, 必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明晰产权归属, 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要明确权责, 按发展需要优化股权结构,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要实现政企分开, 理顺企业与上级单位的责权利关系;要保护严格, 建立资产经营、管理、监督机制;要提升股东素质, 健全所有者治理结构;要培育经理人队伍,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 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包括:按集体经济原则、灵活自主经营的集体企业;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集体资产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集体资产和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制企业;集体经济联合组织;以联合资产投资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第四, 更新发展观念。发展观的核心是:为什么发展?想不想发展?怎么样发展?新时期, 企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创造活力, 又要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要真心依靠群众, 激发员工活力, 提升员工素质, 激励员工成长, 使企业和员工共发展;确立和谐发展观, 要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摆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塑造团队精神, 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 做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五, 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原则、目标、战略、机制、途径的统一体。发展模式是赢利模式, 更是市场竞争模式。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不断创造新客户、创造新价值, 努力节能、降耗、做环境友好型企业, 靠品质优赢得顾客, 靠服务优赢得顾客, 靠管理优提高效率和效益。要善于借鉴成功企业经验和失败企业的教训。要通过创新, 激活人、资本、资源, 让一切创造新价值、创造新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六, 构建企业文化。列宁在论合作制中强调创建合作社文化, 世界合作经济典范蒙德拉贡联合公司把以人为本和创建企业文化作为原则而提出。中外成功企业都已创建拥有自已特色的企业文化。集体经济中的皎皎者都在创建企业文化上有自己的特点, 就是团结互助、奋力拼搏、乐于奉献、共同富裕, 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不竭的力量。

班集体活动必须走创新之路 篇5

班集体活动必须走创新之路

班集体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从班级授课制产生就逐渐形成了。起初只是一种为了维持共同学习,进行纪律教育时的手段,真正把它作为班集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从社会主义教育开始的,基本上始于20世纪50年代。时至今日,无论从设计到构思、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它更加充满了活力,更加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更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班集体活动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德育的诸

项任务,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织指导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班集体这一社会心理共同体必备的有一定结构要素的活动”。

班集体活动由4个要素构成,第一是活动的主体(吴盘生称之为“群体主体”),第二是活动的客体,指主体“一致的动机”和行为指向。还有主体之间的协同一致的动作和“相互配合的操作”。活动就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其中“环境(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及其影响是外部客体世界,思想是内部主体世界”,只有活动才能把这两个世界联系起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付诸行动,即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可见,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班集体活动,就没有学生素质的持续发展,高层次的班集体也难以形成。

一、为什么班集体活动必须走创新

之路

我们中小学的领导和广大班主任之所以对组织开展班集体活动那么情有独钟,恰恰是因为我们充分认识到班集体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教育功能、发展功能、激励功能等等)和作用。而且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但是,不能不承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开展的班集体活动,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班集体活动的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尽管我们一向主张德育工作要淡化教育痕迹,也不同意直接向学生宣布某次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什么什么精神、什么什么品质,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然而,这绝不意味着班集体活动可以没有目的,可以没有主题,可以脱离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而随心所欲。

有的班集体活动内容缺乏时代感,不受学生欢迎。为什么我们老师在讲雷锋甘做“傻子”的故事时,学生会发笑?为什么老师在给学生讲梁宝生买稻种,为了一角钱而锱铢必较的故事时,学生感到茫然?难道雷锋精神过时了吗?难道艰苦奋斗教育可以不搞了吗?当然不是!我觉得不是这些六十年代生动的教材真的成了“昨日黄花”失去了它的魅力和风采,而是我们脱离了当前的实际,忽视了时代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未能讲清当时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你还在那里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调,显然就缺乏了时代性。

还有的班集体活动多集中在德育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上,相对忽视了科技教育、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班集体活动的形式呆板,或一味的灌输,或一味的训导,缺乏趣味性。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种形式的班集体活动中:

1、无视学生主体的包办式(主宰式)

我们一向主张在组织开展班集体

活动时,班主任作为教育主体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陈旧观念的根深蒂固,在实际操作时,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主导”变成了“主宰”。无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从活动的提出、设计、实施到总结评价的每个细节都由班主任越俎代庖,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指令的客体,这样势必造成学生主体的失落,甚至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抵制活动的进行。

2、缺乏个性的模仿式

应该说一个优秀班主任在组织开展班集体活动时,不仅能够体现他的智慧和创造性个性品质,而且十分关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可是,有些班主任看到别的班开展了某某活动,觉得自己不搞面子过不去,这种不甘落后的精神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于这些老师对本班学生特点和实际缺乏考虑,就匆忙上阵,你怎么搞我就怎么搞,缺乏自己的创造性,结果必然是流于形式,学生

也感到索然无味。学习他人并不是生硬的模仿,而应当有所创新,有所超越,要体现自己班的个性特点。

3、毫无组织的放羊式

班集体活动应当有明确的目的、鲜明的主题、周密的组织,要讲究组织管理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是,我们有的班主任为了应付领导的要求,或例行公事,往往只图省事,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无方案、无检查,采取的是放羊式的活动形式。如搞的护绿活动、助民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班主任缺乏具体的安排组织指导,把学生放出校门了之,结果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4、毫无新意的陈旧式

班集体活动必须走创新之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欲的需要。可是,目前一些班集体活动和这个要求还相距甚远。有的活动仅仅是为了维护班级纪律,以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有的只

满足于道德知识灌输,忽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道德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养成;有的则是班主任一言堂的训斥。老内容,缺乏时代性;老形式缺乏创新性、老手段缺乏现代性。

5、给人看的表演式

有些活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有的为了观摩、展示给人看的,因此,事前反复演练,从主持人的台词到每个孩子说些什么都在下面背得滚瓜烂熟,结果是老师累,学生烦。观摩者感觉假,这样的活动还是不搞的好。

上述问题,尽管不能代表主流,但却说明了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教育观念还需要不断的更新,班集体活动还要不断的创新,这才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努力追求的目标。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形象地说出了客观事物永恒的运动规律。由此,使我们得到启发:时代不断发展,教育对象本身从

心理上到生理上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所处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也在随着时代变化着,我们又怎么能墨守陈规,不想创新呢?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我们应记住先哲们的教诲,努力使我们的班集体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实施到总结评价都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二、班集体活动怎样创新

要过河就得有船或桥,班集体活动要走创新之路,就要找到具体的办法,在这方面我们许多班主任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这些经验的启发,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看法和与会同志们交流。

(一)要创新必须更新观念

班集体活动能否创新关键是教育者的观念问题。因为,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班集体活动的创新才能实现。

首先,班主任要树立教育民主观和现代学生观,要承认学生的主体价值,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自觉做班集体的主人;承认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急待开发,开展班集体活动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承认学生是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是一种认识、实践、感悟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实践、感悟不可能有效地进行。主体的感知、思维、想象、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主体认识内化过程,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因此,班主任在组织班集体活动中,作为“教育主体”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是相互促进的,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点

班集体活动不能脱离火热的社会生活,否则,它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目前我国正处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迎接国际间激烈竞争的挑战,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由于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各项事业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班主任)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现代化的大步前进,使得国力不断增强,喜事层出不穷。从国际讲,尽管现在已不是冷战时代,但国际斗争仍然十分复杂,美国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他们炸我驻南使馆、撞击我们的飞机;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蠢蠢欲动、出台歪曲历史无视中国与亚洲人民的历史教科书……这些内容都是开展班集体活动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从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看,他们应当具有善于发现、判断、策划、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悟性与灵性、觉察力与判断力、创造激情与冒险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与能力。要培养这样多层次的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创新型人才,就不能把学生禁锢到校园生活的小圈子里,必

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把班集体活动的视角转向社会、放眼世界,与国内外重大的时事政治紧密结合,使其具有时代性。如当世界因美国“”事件而震惊的时候,我们许多班主任能够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关注事态的发生、发展,指导他们从报纸、新闻媒体和因特网上收集信息,并在班级宣传栏内开辟了《论坛》,为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观点的阵地,并召开了《论坛》讨论会,以此激发学生敢思考、善于思考的潜能。

举世注目的申办奥运会活动是本世纪初的一大新闻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的一位班主任便开展了“屹立在东方的巨龙”主题系列活动。首先,她确定了遵循主体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小队为单位制作自命题简报,接着召开了“祖国未来展望”主题班会,会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同时畅想未来,为祖国勾画出了繁荣昌盛的宏伟蓝图,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继而结

合学校工作,开展“我为奥运做贡献”的捐款和签名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群情激跃,师生一致认为,这是国家兴盛的标志。大家无不感到骄傲。

(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班集体活动确定什么主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班主任凭空想出来的,必须在研究学生内心世界上下工夫。要研究改革开放时期学生求新、求乐、求异、求发展的特点,分析他们成长中的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把握他们生活的实际和思想发展的脉搏,从他们“想而不深,思而不解”的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发人深思的课题,激发学生独立探求真理、寻求答案的兴趣。只有如此,才能使班集体活动既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又富有时代气息。

当今的学生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社会里,面对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必须从主观上做出鉴别和筛选、判断和取舍,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中,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不拘一格地开展班集体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刘海洋事件”发生后,备受推崇的清华学子竟做出如此荒谬、残忍的事情,令全社会为之痛心疾首。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病态心理的反思,在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如果能抓住这一机会组织学生阅读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报道,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刘海洋事件”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继而,组织专题讨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谈看法,说体会,特别对其行为暴露出来的人格缺陷进行了评述,一定会使大家达成共识:“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这样的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还为形成健全人格营造了积极的环境。

实践证明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开展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班集体活动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四)变革传统活动,扩充时代内涵

班集体活动的创新也是一种继承传统,超越传统的过程。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朴素教育、道德教育仍然是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班集体活动的永恒主题,不仅不能丢弃,反而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要使它更具有生命力,就应该结合社会变革和学生心理特点,从未来对人才需要出发,选择新角度,纳入新内容,使传统活动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和学生的新特点。

如一位班主任在最近开展的一次《中秋节月光晚会》班集体活动中,他一改过去吃月饼、做游戏、搞联欢的传统做法,代之以全新的设计:从嫦娥奔月的故事讲到阿波罗登月的趣闻和太空旅游以成现实;从中秋佳节倍思亲,联系到一国两制,台湾回归祖国,进而批

判陈水扁鼓吹的台独言论。由于内容的更新、形式的奇特,使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这次活动不仅使他们了解了人类征服太空的伟大贡献,而且,表达了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更加痛恨分裂祖国的台独分子。

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种传统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推动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的精神力量和可靠保证。在班集体活动中,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显然也是一个长期不变的主题。特别是受观念多元、经济多元、文化多元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毒害着青少年,在城镇的青少年中超前消费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学生看来生活就是享受、金钱就是一切,什么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在他们思想上几乎是空白,更谈不上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看来艰苦奋斗教育是必须坚持不懈的。但是,如果我们还是采用“忆苦思甜”的方法显然是不行了。可

以开展“两代人话艰苦奋斗”的活动,首先,班主任要正视生活的富裕化、现代化对青少年意志的消极作用,组织学生了解父母艰苦的劳动和挣钱的不易,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进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带领学生去学农、学军、到基地进行学农劳动和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对那些生活优越的学生,要进行自力更生教育,培养“富而节俭”的自觉意识,做到生活上不攀比,不超前消费。这样的活动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五)扩大新视野开拓新领域

目前,中小学的班集体活动大多集中在德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上,有些领域非常薄弱,如班级科技活动和网络教育活动就是如此。班集体活动的创新,在这些领域应该说是大有作为的。陶行知在评论当时的“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时,曾尖锐地说:“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我们应以史为鉴,在创新班级集体活动时要在

扩大视野,开拓新领域上下点工夫。陶先生还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我们广大班主任能否以这种精神,把科技活动和网络教育活动的文章做大一点、做深一点,创造出我们的新经验呢?回答是肯定的。

1、在科技活动遭到冷遇时我们必须勇往直前。科教兴国战略,应该从中小学抓起,以培养出大批高科技人才,其重要意义还有不会说的吗?但,认识归认识、行动归行动。一项面对中小学生的含金量很高的“大型智能化机器人科普展”在浙江金华科技大楼隆重开展,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在为期一周的展览中参观的人竟不足200。

无独有偶,金华市青少年宫本是学生校外教育的主要基地,他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是,在最近第一次报名中学科类的活动报名人数达6000人,而科技类、社会实践类的活动,报名者仅有300人,这20﹕1的反差,在一次使组织者感到尴尬。

是学生不喜欢这种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能长知识、又能增强能力的活动吗?当然不是,OM室(头脑创意室)开创者,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施泽民说:“在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下,今天的老师和家长正在孜孜不倦地向孩子灌输‘读好书、考高分,上好学校,有好前途’的理念……小发明、小制作之类的科技创造活动成了‘不务正业’。于是,为了应试教育学生很少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金华市科协副主任金根叶痛心疾首地说:“21世纪是创造力竞争的世纪,只懂得课本知识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想象力匮乏的民族,将永远失去兴旺发达的源泉动力;而缺乏科技创新人才的国家,将失去创造力,在与别国的竞争中将被甩得越来越远。”这话绝非危言耸听,我们广大班主任,一

定要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出一把力,积极组织开展班集体的科技活动。如请有专长的老师和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讲座、多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宫、自然博物馆,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科技俱乐部活动、参与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真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总之,班主任要高举科技的火把带领学生前进。

2、网络教育活动仍然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网络发展之迅速真的使我们目不暇接了,青少年已经成为“网上一代”。网络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快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真的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益处,但是,由于网上黄、赌、毒的泛滥,也大大危害着广大青少年,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该怎么办?已经是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了,目前天津市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全国

网络道德教育现场会今年上半年在天津市召开,涌现出一批成功的经验。

集体备课的实践创新与实效追求 篇6

一、集体备课程式的拓展深化

集体备课的形式、类型、特点众多,我们必须完善、深化、拓展其基本程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主要应把握扎牢以下环节。

1?郾个人钻研形成具有自己思想的个案。无论怎么强大的集体,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个人的素质、个人的研究、个人的认识程度决定着这个集体的水准。集体备课时,个人先行独立的教材的解读、教学设计,决定着一次集体备课的实效。倘若事先没有深入的个人研究思考,毫无准备地进入集体备课,那必然是表浅的交流、肤浅的领悟。有效的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带着思考来,拎着问题上,憧憬着愿望去。这样才可能有深层次的触动,才可能闪现出亮丽的思维火花。

2?郾交流碰撞形成具有集体智慧的共案。真正的思维碰撞、真正的由衷交流,必须是带着自信的理念观点,紧盯着问题困惑,以自己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思想给人以启示,同时又从他人的见解中使困扰自己的疑惑逐步消解、释然。必须是大家的智慧之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强强联手,形成集体的基本共识,创造彰显集体智慧的基本教案。

3?郾取长补短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的新案。真正的集体备课,不仅要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也要明白他人的长处与短处,所形成的智慧共案,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是对教学设计的尽力优化。然“共案”关注的理想的优化,未必适用于每位教师个体,未必适用于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生。因此,还必须在“共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切合自己个性,又高于自己在集体备课前那个个案的新预案。

4?郾实践反思形成“更上一楼”的精案。系统完整集体备课不能因为课上完而结束,不能仅仅止于上课这一环节。应当延伸至课后反思,延伸至教后进一步对教案的修正。来自集体的智慧、个人的创造的教学预案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有些美好的设想未必真有佳效,有些看似难点的地方也未必就真正是学生的难点,有些对学生的估计未必真正准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实践检验的正误得失需再一次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形成独具匠心的精案。这个精案,一是能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借鉴,二是能为同伴下一轮的教学孕育新的起点。

二、集体备课实践的实效追求

(一)多元角色的集体备课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足,不同的视角,对教学会有不同的追求。笔者屡试不同角色的集体备课,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一次,大陆一线教师、高校教授、台湾教师三方同备《白鹅》一课,三位教师所处的背景不同,从事教学的环境各异,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关注点、教学指向的追求悬殊,他们带着各具自己思想的个案来参与集体备课。

1?郾台湾教师带来的是——立足于以写作者的身份去体验关照文本备课个案。?摇这一备课,体现了台湾教师一贯特点:比较自由,比较自主,比较宽松,重视让学生操作、合作、交流、表达,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显现,不太追求答案的完整完美,甚至没有比较一致或大体的意见。

2?郾高校教师带来的是——立足探求作者写作心路历程与写作意旨的备课个案。高校教师呈现给我们的备课,是他课堂的着力追求:作者与作品紧密相关,深刻读懂作品必须深入了解作者,每位作者写作都有其独特情感,表达着其独特意旨。

3?郾一线教师带来的是——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品位的备课个案。该教师的备课,反映了小学一线教师的基本追求。虽然一线教师也注意从写的角度去审视阅读教学,但基本上是局部的或是局部技巧上的,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品位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占课堂教学相当大的比例。

三位教师的教学,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亦各有局限。第二阶段的集体备课时便在如下几方面着手,调和几种关系,形成富有集体智慧的共案。

一是夯实基础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无疑,一线教师是注重基础的,台湾教师与高校教师更注重能力。注重基础符合小学教学实际,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值得肯定的。倘若长期地,每课均忽视基础,学生的能力就会失去根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难免陷入基础薄弱的泥潭。当然,注重基础须教在学生不懂处,同时又不忽视能力的提升。

二是理解内容与指向表达的关系。一线教师几乎把主要的时间(有的甚至是全部)都花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看出人物的什么品格,几乎成了我们教学的中心核心。条分缕析,深挖细究,细细碎碎,反复感悟,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无病呻吟,这种现状必须花大力气改变。要把过分理解课文“写什么”转向关注课文“怎么写”上来。

三是引导与自主的关系。我们的课堂,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走完预定线路,往往牵得太多,牵得太紧,牵得太死,学生少了自主的时间、自主的内容、自主的选择,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但台湾有的老师有时又放得过头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以致有的课过分拖沓、目标过分泛化、课堂效率偏低。

四是规定与开放的关系。要避免僵化死板的固定答案,要避免为了走向答案而不惜“赶路”“灌输”的做法。也要防止为了所谓的开放与多元,使学生云里雾里,正误不辨,是非不分,不知所从的状况。

不同质角色的集体备课,是一种全新思维的碰撞,其火花绚丽多彩。

(二)理念碰撞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主题、话题应该来自实践,缘自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有的由一线教师自主提出,有的由学校或行家发现捕捉,有的根据新课标理念拟制。一旦捕捉到了现实有又富有价值的问题,就应及时组织集体备课研究解决。

一位骨干教师教学《触摸春天》,在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他主要抓住: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在哪写了奇迹?安静为什么能创造奇迹?安静还能触摸到什么?最后展示了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故事。

课上,老师紧紧抓住没有半点“磕磕绊绊”“极其准确”“悄然合拢”“竟然”等词语引导学生概括出“流畅穿梭”“触摸月季”“拢住蝴蝶”等看出那是奇迹。安静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奇迹,是因为她热爱生活。应该说,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收获也颇丰。

然细细咀嚼,总觉得此课的立足点与归宿似乎存在问题。于是组织学校教研组进行教学反思与二次备课,通过集思广益,老师渐渐明白,原来,“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热爱生活”等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不是语文教学主要应该回答的问题,也并非语文教学追求的愿景。

语文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触摸春天》到底应提升学生哪方面的语文素养?一番集体研磨,几番理念碰撞之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原来,触摸,是接触抚摸,是感受体验。作为一位盲童,安静是如何感受春天的?作者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四个镜头,一是“走”,流畅穿梭;二是“伸”,伸向月季;三是“拢”,拢住蝴蝶;四是“松”,松手张望。这四个可视的镜头是写实,是看得见的,而课文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作者想到的,是作者的感悟联想。原来,写作要写实,更要写感悟想象,这才是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独特的语文价值,是这篇课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独到之处,也是课程标准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理念追寻。这样的反思研讨,理念融合实践,教师豁然开朗,个个形成了基于集体智慧又个性张扬的精彩教案。

(三)落实“语用”的集体备课

学习语文文字运用是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与核心。每册教材,每组乃至每篇课文如何落实语用,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靠教师们的单打独斗显然难以解决,每篇课文的语文点甚多,如何把握重点有效突破,也需靠集体备课的集体智慧。适当进行此类集体备课,有时能起到以点带面,以一驭多的效果。《普罗米修斯》一课,有这么两段话——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宙斯从哪两方面惩罚普罗米修斯呢?教学时,教师们大多是找到“惩罚”的句子,读出其中的韵味,想象遭惩罚的惨状、痛苦与坚强,如此而已。

语文文字的运用如何实现?集体备课研讨中,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语用”。于是反复揣摩,达成共识:要引导学生学会简洁概括,用尽量少的笔墨包含尽量多的意思。

第一段话,如果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什么字?学生大多会说用“锁”;如果用两个字呢?学生多数能用“死锁”。如果用四个字呢?学生议论纷纷:“死死的锁、死锁手脚、死锁悬崖……”概括能力的强弱立即就见高低。

这时启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死死的锁、铁环死锁”与“死锁”表达的意思并无多少区别,“死锁”肯定得控制了手脚。只有“死锁悬崖”既表明了控制人又表明了控制在险要地,最为恰当。

如果用八个字呢?学生纷纷举手:“死锁悬崖、不能动弹,死锁悬崖、不能睡觉,死锁悬崖、永不屈服,死锁悬崖、风吹雨淋……”概括能力的高下更见分晓。

这时再次启发讨论,引导学生渐渐领悟:“死锁悬崖、不能动弹,死锁悬崖、不能睡觉”之类,仅仅都是说被“死锁”属同一层意思,“永不屈服”并非惩罚,“死锁悬崖、风吹雨淋”之类在“死锁”之外还包含了另外一层意思,概括的内涵更为丰富、全面。

第二段话,如果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四个字,八个字你会怎么概括?至此,学生逐渐明悟:啄;啄食;鹰啄肝脏;鹰啄肝脏、苦无尽头……

有了集体备课等研磨与提升,更加强化了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了“文意要点梳理”与“用词精确表意”之奥妙,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四)开拓思路的集体备课

思维定势、思路狭隘、思维僵化是习作教学的逼仄。集体备课,集聚众人智慧,相互诱导启发,对打开教学思路大有裨益。

面对《眼睛》这样的命题,我们会想到什么习作材料?不少人往往想到的是“穆老师会说话的眼睛”“关键时刻老师期盼的眼睛”“患病时父母那焦虑怜爱的眼睛”等。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一单元,首篇写了“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接着用诗歌写了抗击非典战役中医务工作者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再写了琳达一家三代捐献角膜那“永生的眼睛”,最后展示了食肉动物、水生动物、夜行动物、飞行动物等各种各样奇妙的眼睛。读后令人掩卷长思,思路何其开阔!

集体备课时,教师一方面研讨如何读中悟写,读中孕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着力探讨如何在写中引导思路的开阔多元。

集体成员多元的思维互动,打开了充满灵性的思路。

集体备课的形式很多,譬如,以中小学衔接为题的集体备课,以学科组展示任务的集体备课,以学校教学月竞赛活动为抓手的集体备课,师徒对垒的集体备课,琢磨文体的集体备课等等,值得我们不断实践研究。

专业艺术集体课教学创新思考 篇7

首先, 是因学生练习情况的“随机性”决定了授课的“专一化”走向。

比如,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针对同样的题目、技巧, 会“随机”呈现出不同的掌握情况。因学生理解力、思维模式的不同, 教师针对相同的状况还要做不同的讲解处理更何况不同的掌握情况。这种“处理”是极其必要的, 很多教师正因为这部分教学程序的缺失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参透, 学习越来越困难。其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这也便决定了艺术课授课的“专一性”, 因此, 专业艺术课教学多以“一对一小课”形式展开才能保证教师进行正规、标准的教学,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普高的艺术课之所以能在“集体课教授”中用以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 还能保证教学效果, 是因为其传授仅限于保证“学生了解、接触”的层次。但在专业艺术课教学中, 以“集体课”形式开展给专业课教师带来无以名状的难度, 这也成为艺术专业课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然后, 是因学生练习情况的“多样化”导致了艺术教师授课的“自由化”走向。

可以说, 在专业艺术集体课教学中兼顾教学效果和程序化模式化的课堂组织会十分困难。教师备课只能是做大体规划, 程序化的教学往往因学生个性化展现的技能掌握情况而很难实现, 这也就决定了艺术课堂组织的“自由化”。

文化课教学中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 而一个艺术课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则取决于其面对多样化的学生各种反馈情况“应变、创新、心理学”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一堂艺术课是否有效, 大多以学生课堂达标程度、学生心理认可度与学习情绪是否高涨, 课后一周每天的练习指导是否能有效落实而评定。因此“自由化”的授课形式因其“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实效性而在艺术课课堂组织中胜于程式化的课堂组织形式。然而在教学检查过程中却往往不被理解和认可, 给专业教师形成了束缚, 一定程度的影响到教学效果。

最后, 是艺术展现的“二度创作”性, 所需再现者的“专注”决定了传统课程形式的“单一性”。

即“练习情况的检查”、“层次提升的讲解”、“学生即时尝试”、“教师分析指点其达标”这四个环节在一堂课中以不同的曲目为项目循环进行。如果加入较多的课堂组织形式, 容易分散学生注意, 过“动”扰“静”, 学生多将思维发散出去不易收回, 且容易占用大量时间, 难以保证教学量。

传统模式的普遍不等于合理, 与以“教师传授为主”的知识集约型文化类课程不同, 艺术类课程多以学生“已学技巧的完善和加深”、“新技巧的领悟”、“新项目的安排”为内容, 课堂组织以“教师示范”、“启发学生做练”、“指导学生提高”为主。可以说, 艺术课重在“组织学生练习”, 教师以示范、讲解、组织学生互动为形式, 帮其由对技巧和作品掌握的“正确化”向“完美化”蜕变。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教师可以说是组织教学环节的“主持人”, 更是“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化解练习中困难的“诊疗者”。

教学管理者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 支持艺术教师“个性化”、“自由化”等专业教学的需求, 针对本身已足够愉悦的艺术课的“更需安静、专注的课堂氛围”的特点, 支持教师可以将精彩则蕴藏于每个环节的讲解中, 多用“以其他的艺术形式诠释一种艺术形式”的这种包罗万象的“联想诱导”方式进行。更要充分理解教师的难处, 对于创新给予充分的认可, 并且为了将艺术课教学更有效、更规范地开展, 应该根据传统教学模式中呈现的问题, 支持改进和大胆创新, 尽量协助专业教师, 减少传统束缚带来的压力, 给专业教师拓宽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鼓励和认可教师转变教学思维的探索

面对“95后”以非主流思想引导长大的一代, 教师如不能做到适应学生, 依学生喜好学生思维进行引导, 而是依照传统的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方式是无法将理念、知识“播撒”于学生心中的。如:重视导学, 将传统教学“知识传授”的思维向“诱导好学”的思维转变。以独到的视角、幽默的语言、激情的“演、说”, 将传统教学“勒令学生听”的思维向“吸引学生听”上转变。挖掘艺术教育对良好人格的塑造、专注力提升等育人作用, 将单纯教授“项目”的思维向兼顾“塑造优良习惯”、“传授科学学法”、“开发创新潜力”转变。

二、鼓励和认可教师在教学计划方面的创新和实践

针对传统艺术课教学深度难度过大, 仅有系统的整体化教学图书, 没有细化的教学指导与练习丛书, 学生的学习不仅难度过大而且脱离实践, 使学生即没有兴趣学习又没有实用需求, 浪费师生精力与时间。比如:删减不必要的内容, 降低深度。用多元化的相关信息扩充所剩内容。拓宽相关知识面, 增大信息量。分解技巧、化整为零、化难为简。

三、鼓励和认可教师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实践

比如, “温故中授新”, 将“新技能”借“故题目”展开, 将“故技能”借“新题目”复习。“兼顾个体与集体”, 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尽量保证有一次是逐一点评。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单独指导, 给出“练法、学法”有力的改善指导。、借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 仔细观察学生的进步细节, 抓住机会给足每一个同学鼓励, 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实力, 看到自己的潜力, 重建曾在中学受挫的自信与理想。

总之, 艺术课教学与传统文化课教学完全不同, 因为其特殊性, 教师在备课时唯有掌握如上课堂教学原则, 本着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帮助学生提升自信为中心, 以课堂组织形式的丰富设计为载体, 教学才能收放自如, 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又能兼顾课堂气氛, 达到让学生真正愿意听、喜欢学、听得懂、学得会的教学效果。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而可以说艺术课教学因其“随机性”做到程序化模式化的课堂程序的不可行性, 决定了课程组织的“自由性”、“逐一性”等特性。传统模式的普遍不等于合理, 为了将艺术课教学更有效、更规范地开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总结了一些创新探索的经验, 希望对相关专业课教师教学有所指导。

关键词:艺术集体课,教学组织,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8.[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8.

集体创新 篇8

一、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中的制约因素

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 使用权无法得到保护。

(2)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属性在立法上的迟缓不利于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属性不能适应稳定农村土地使用关系的需要。

2. 不同利益集团的行为决策方式的约束。

(1) 中国农民传统观念与经济行为的约束。当代中国农民的思想体系及价值观念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态势之中。与此相适应的农户经济行为是行为目标的多元化、生产行为的短期化以及决策过程的非规范化。因此,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必须充分估计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其对创新制度可行性程度的约束。

(2) 社会环境的缺陷影响土地制度创新。某些政府部门的行为不规范与宏观决策的多变性, 导致社会信用水平下降, 农民难以建立有效的长期利益预期;中国不合理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的对峙和冲突、弱化和侵蚀了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动力与冲突。

二、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中的难点

1. 流转的条件和范围。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范围和条件, 当前国内经济界主要有4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 应当按照城市规划区进行区分, 城市规划区外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流转, 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则不允许流转, 应通过征地制度改革解决。第2种观点认为, 应当按照是否为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区分, 现有非农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流转, 新增非农集体建设用地则不允许流转。第3种观点认为, 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集体土地均可以流转。第4种观点认为, 流转范围应当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经依法批准的集体建设用地。根据《土地管理法》, 农业建设用地属于农用地范畴, 不属于集体建设用地范畴。因此, 笔者认为,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 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进行严格管理, 只要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经依法批准的集体建设用地, 均可依法使用和流转, 不应分“圈内”、“圈外”区别对待, 也不应按是否属于公益性质来区分。为此, 应明确规定, 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是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已经依法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严格控制新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 要纳入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的供地计划。同时, 土地是农民的重要财产, 在符合规划和依法批准的前提下, 土地所有者对其所有的建设用地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有权决定是否流转和流转的形式;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可以依照合同约定使用和流转。因此,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土地所有者、使用者自愿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强迫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 也不得阻碍符合条件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

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方式。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 目前主要有3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 应当首先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之间的首次流转关系, 这是土地使用权的来源和前提, 其次才是土地使用权人之间的再流转关系。第2种观点认为, 应当包括出让、租赁、作价出资 (入股) 、联营和转让、出租等形式, 并应分别明确各种形式的定义、操作程序等。第3种观点认为, 出让方式有特定含义, 应主要规范土地使用者转让、作价出资 (入股) 或租赁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事实上,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流转确实包括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之间以及土地使用者之间两个层次的关系, 前者属于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使用和流转的具体方式有作价出资、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 今后实践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方式, 有无必要规定具体的使用和流转方式, 各地意见不完全一致。

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的用途。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的用途, 主要有4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 只要符合规划, 没必要对用途作特别限制。第2种观点认为, 应限制不得用于经营性用途。第3种观点认为, 应当明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使用和流转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第4种观点认为, 应当对商品住宅开发加以必要限制。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流转首先必须严格执行规划, 在此基础上, 还应当对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商品房开发加以限制。如果允许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商品住宅开发, 在现实情况下难以实现控制房地产开发总量的要求, 同时, 由于产权形式复杂, 也难以保证商品住宅交易的安全。为此, 应进行相应限制, 加强规划管理, 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城市、村镇规划区内的, 还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 不得重建、扩建,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也不得流转。

4.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的使用年期。

对于使用年期, 各地有不同规定。既然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作为一种规范的用地方式, 就应当考虑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建设和长期利用, 具体年期由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协商确定, 期限不宜过短。同时,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年期也应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期相衔接, 应当加以必要限制。因此, 应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年限,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执行, 最高年限不得超过同类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

5. 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管理内容。

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 (入股) 等活动中具有双重角色, 既是国有土地的产权代表, 又是管理者。但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中, 所有者是农民集体组织, 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具有产权代表身份, 只是流转活动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因此, 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 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准确界定自身的角色和职能, 不宜介入确定使用者、签订合同等应属于产权人的事务, 应简化管理程序, 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监管。根据政府的职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 对于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应明确以使用许可代替项目审批, 明确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应当申请许可, 取得使用许可文件后即自行确定土地使用者, 并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使用合同, 办理土地登记。对于依照规定取得土地使用权流转的, 明确可以直接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无须再办理许可和审批。

6. 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分配。

坚持教育创新 创建和谐班集体 篇9

一、教育观念要创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追求的崇高目标。众所周知, 方法受制于观念。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 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 使班级管理有所突破, 就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

1. 班主任要认清责任, 摆正位置, 树立全新的教师观。

传统教育中, 教师往往以知识的传道士和维护者的形象出现, 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是一副尊者、长者、领导者、监督者的面孔, “师道尊严”是他们恪守的为师理念。而新的教育观念使教育者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为此, 班级管理, 必须转变学生只是管理对象的观点,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要从“保姆式”“警察式”和“裁判式”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 能与学生平等交流, 尊重学生, 使集体充满温情与人性化, 使每个学生做到自知、自信、自强、自主、自制。比如:每组建一个新的班集体, 我首先要作自我介绍, 我不是教政治的, 我是帮你们学政治的;我不是管你们的, 我们帮助你们健康成长为你们服务的;其次, 要面向每个学生, 提出:班级是我家, 维护靠大家。实践证明, 这种人文主义的教师观, 往往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也使得看似复杂枯燥的班级管理变得轻松愉快, 充满活力。

2. 班主任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在我们的班主任队伍中, 不乏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别把学生当人。试问, 以这样的学生观为指导, 对班级管理活动以及和谐集体的形成能起到推动作用吗?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切实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承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相信和鼓励每个学生, 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 把学生存在着的创造潜能转变成现实。这三年来, 我先后带过普通应届班、重点应届班、复习班三个层次, 深深地体会到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的重要性。

二、管理方式要创新

教育学家们认为, 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 而且是艺术的事业, 这样的事业, 不仅要求班主任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同时必须掌握教育艺术, 而艺术的源泉就在于创新。

1.“喊破嗓子, 不如做个样子”。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们许多班主任老师在管理工作中, 总是以“警察”自居, 颇有点官本位意识。擅长制定“条条框框”, 喜欢对学生“指责”“惩戒”。这种看似主动式的管理其实质很被动, 一旦教师有所松懈, 学生便会乱作一团, 且容易产生抵制情绪。这就要求班主任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位置, 加强自身修养,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要做到。只有这样, 班主任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影响感染学生, 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就拿上早操来讲:为了治理迟到、早退、旷操, 许多班主任费尽口舌, 制定了很严厉的惩罚措施, 但总是治标不治本, 容易反复, 在这点上, 我的一贯做法是:少说多做。要求学生不迟到, 自己就应早到, 要求学生不旷操, 自己必须出满勤, 并亲临一线, 带领学生跑步、做操。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眼里, 表现在了实际行动中。班主任用无声的语言教育感染了学生, 学生就会积极争做班级的主人, 维护班级的集体荣誉。

2. 关爱也要讲策略。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班主任唯有心里装着学生, 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 尤其是后进生, 爱之深切, 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有些班主任爱学生, 但外冷内热, 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 处处为学生着想, 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 在学生面前, 总是过于严肃, 不苟言笑, 从不“失态”。这种关爱, 往往导致师生情感难以交流, 如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 班级也就缺乏应有的活力。因此, 班主任要把对学生的爱表达出来, 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正爱护他, 关心他, 为他操心时, 无论你是耐心地帮助, 还是严肃地批评, 甚至是必要的斥责, 学生都会乐意接受。但光爱不严, 师生关系会很融洽, 似朋友一样嘻嘻哈哈, 可能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结果。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的关系好, 我不做, 不听, 班主任又不会怎样, 这样良好的班风也很难形成了。

3. 渗透心育辟蹊径。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 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特别是对于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三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往往会带来不可低估的教育效果。经过第一阶段复习和多次月考, 有一部分学生, 难以适应高考竞争的压力, 变得沉默寡言, 自暴自弃, 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朝气。为此, 我就将他们组织起来, 分成四组, 搞了一个不到十分钟的心理游戏, 让他们找回了自信, 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对于“问题学生”, 我坚持变“堵”为“疏”, 提高了他们认知的水平和自律的能力;用“冷”处理, 代替“热”处理, 避免了师生间的正面冲突。实践证明:心育的功能是无穷的。

4. 班会开出新气象。

组织班会, 历来是班级实施周管理的基本形式,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育学生的有效工作方式。但传统的班主会往往是“总结”上周工作, 惩戒违纪学生, 表扬先进, 然后是班主任做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班会, 由于缺乏学生主体参与, 必然效果甚微, 不受学生的欢迎, 我的做法是:班会不流行于形式, 要针对某一阶段的某一代表性问题, 确立主题, 通过集体讨论, 明辨是非, 统一认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三 (4) 班开学初,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校区, 座位自由选择, 学生便以原有校区, 扎堆就座, 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各自为阵, 班风死气沉沉, 课间比课堂安静。为此, 我将班会的主题定为“携手!你、我、他”, 让学生做自我介绍, 发表自己的高三感悟。随后, 我再做一点必要的点评和引导。这样既使我全面地了解了学生, 发现了班务工作的“人才”, 而且学生们之间也增进了共识, 树立了主人翁的责任感。每年的复习班到了11月后, 就会出现一个学情浮噪期。学风、班风涣散, 学生进取心不强,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高考的认识思想上不到位, 缺乏理想支撑。为此, 我连续二周将班会主题定为“双休日感言”, 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足以触动心灵的事讲给大家听, 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入情入理的感言, 叩开了学生心底的爱心、友情、亲情, 使他们搏击高考的自信增强, 明辨是非能力提高, 理想明确, 班风、学风又出现了一股新高潮。一句话:班会还是让学生自我教育吧!

5. 让“小团体”做“大文章”。

当一个新班级形成并运行到半学期左右, 学生中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自然群落”, 包括有些班主任谈“虎”色变、欲以重点解决的“小团体”。其实, 如果到学生中去, 我们就会发现, 这些群落往往是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性格脾气或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形成的, 如果能够加强对这些小团体的引导, 无疑会增强班级带动力。去年, 我带了一个复习班, 市二次质检成绩很不理想。经过摸底调查, 我发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班上出现了四个“自然群落”, 他们内部团结一致, 对外各自为阵, 其中有的“自然群落”成为“上网一族”“篮球一族”等, 这已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可持续发展。我重点确定了三名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发动工作, 并让他们在小组管理中, 承担一定任务。由于这些“酵母”的作用, 他们互相监督、比学赶帮, 使小团体带动了大集体。高考的结果是:上线学生均呈“群落”分布, 整个班级上线率为全校之最。

三、教育评估要创新

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估, 一方面有利于检测教育教学成果, 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起到导向的作用。以往班级管理评估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班主任总是“唯分数”论, 用“有色眼镜”审视学生, 结果, 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发展不和谐, 也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多把衡量的尺子, 就多出一批好学生”,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 因此, 班主任老师要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期待的期望, 并乐于从不同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班级量化管理中, 我始终坚持把学校的《量化管理办法》与班情相结合, 大胆应用激励机制,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足成长空间, 使量化管理的冷规则如春日的缕缕阳光, 温暖每位学生的心。但管理也不可能风和日丽, 有奖必有罚, 如果学生忘记打扫卫生, 我就“奖励”他打扫卫生一次, 这种充分温情的处罚, 是奖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也可像魏书生那样, 把检讨书改成情况说明书。高三毕业班的月考评估, 我不是唯高分奖励, 而是分为“全优生”“单科优胜生”“进步生”三个层次, 使每个层次取得成绩的学生都能享受肯定和鼓励, 特别是“进步生”, 分数与其他同学相差甚远, 也有获奖的机会, , 因为他们进步了。

创新无止境, 只要我们热心班务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不断开拓进取, 一定会实现班级管理的新突破, 建设一个和谐进取的班集体……

摘要:17世纪,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总结推广了班级授课制, 这一制度的出现, 成为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它使班级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怎样加强班级管理, 发挥集体对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 也就成为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家们探讨的话题, 更是我们这些身居教育教学一线的班主任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集体创新 篇10

1 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社区成员共同所有, 实行共同的劳动, 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形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集体经济的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改进完善,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农村的集体经济不仅具有合作性、区域性、综合性等的特性, 也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有统有分的双层经营, 这样就可以发挥家庭和集体这两方面的积极性。

2 农村集体经济的优点

2.1 善于集中农村的闲散资金

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地理位置、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基础上都有足够的经济发展资源, 而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可以利用集体经济的优势将农村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 采用资金入股、分红的方式让村民共同发展。

2.2 善于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

在未实行村集体经济的村落, 由于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土地拍卖和国家的财政补贴, 这样农村集体经济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除了被拍卖的土地, 剩余的土地即为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耕种, 近几年多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打工, 不愿意留在家乡务农, 这导致了农村土地的大量荒废。 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更加综合的利用土地资源, 通过集体创办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远远大于土地拍卖所得的经济收入, 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在保证保护农村基本耕地的前提下进行。

2.3 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现如今, 由于农村的落后, 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现象频频发生, 如果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就可以留住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 既可以在当地的集体企业打工, 又可以陪老人孩子, 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 也缓解了留守现象。

3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村集体经济的地区差异大

我国经济差异比较大, 东部比中西部发达, 沿海比内陆发达。 经济的差异也会反应在农村经济之上, 一方面, 沿海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与中西部的农村经济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在那些发达的农村集体经济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根据我国农业部的调查分析发现, 我国东部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总额平均比西部高6.5 倍, 而广东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农村资产总额更大, 这充分说明在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

3.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代表地位不明确, 国家政策扶持不到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在我国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而农村集体经济所签订的合同、协议等在法律上并不承认, 也不会得到法律的保障, 一旦合同发生纠纷关系,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会吃亏, 也会造成农村集体经济的损失。 另外我国实行城乡分制的管理政策, 在政策上并不能扶持保护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得不到国家法律、政策的保障, 也就不能很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3 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且管理体制不顺畅

农村集体资金形成的时间长, 目前大多数并没有确切的产权登记, 产权的归属等问题并不明确, 很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另外, 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大部分是村委会的成员, 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 对经营商也缺乏有效的监督, 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停滞。

3.4 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水平低, 缺乏相应的人才

农民原本的受教育程度就不高, 又不重视教育培训, 导致农村的村干部普遍素质低下, 管理水平低, 并且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团队。 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的思想观念, 使农村集体经济很难吸引经济人才, 并且绝大部分的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并不愿意离开发展前景好的大城市来到落后的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 即使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回家乡发展创业, 这使农村的集体经济人才匮乏。

4 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途径

4.1 探索新型模式, 多渠道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充分利用集体土地等集体资源, 对闲置的土地和资源进行规划, 土地可以通过招、拍、挂等程序进行招标开发, 资产可以进行深加工, 增加附加值, 提高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 发展新型产业模式, 多渠道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大力引进、发展龙头企业,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引入股份合作制, 对荒山、荒地、荒水等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带动该区域的发展, 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组建服务型企业, 为企业或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 促进农户和企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发展专业市场, 根据地区的优势, 找准发展方向, 大力投资, 发展专业市场, 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4.2 强化监督体制

建设资金、资产、资源三方面的监督制度, 把农村集体经济纳入统一监督, 使经济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并且确保农村集体经济财产的公开化、透明化, 让群众明白资金的用处, 消除群众的疑虑。 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4.3 推行一村一策的政策, 培育农村集体经济的新亮度

按照巩固发达村、壮大较发达村、减少欠发达村的推进步骤, 推行一村一策, 不断挖掘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点。 对于地处山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农村, 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林资源和农业用地相对较多的优势,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 带动农户或联合企业发展特色农业, 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 打响品牌。 对于地处城郊结合部、集镇边、商贸工业区附近的农村, 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 投资兴建外来民工公寓、配套储运设施、三产经营用房等, 搞好对外租赁经营。 对于资源丰富、基础条件相对成熟但自主资金缺乏的农村, 鼓励参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 引进企业落户, 引进资本投资, 引进项目开发, 增加集体经营项目, 扩大集体经营规模。

4.4 营造氛围, 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注重培养和建立一批村干部后备队伍和青年农民骨干, 把农民中思想政治素质好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 注重村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 将一批有经营头脑、有管理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村班子里, 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5 总结

农村集体经济大发展能够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的集体经济, 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使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静.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创新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 2013.

[2]刘杨.农业现代化视阙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11.

集体创新 篇11

关键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71

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

制度变迁的动因可以划分为内动因和外动因,或者内动力和外动力。内动因是除去变迁主体的作用,制度内部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外动因是指变迁主体从事变迁的动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变迁是内动因和外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内动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变迁首先是流转制度本身内部需求的结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变迁产生于流转主体对流转制度变革的需求。一方面,建设用地尤其是其导致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价的攀升提高了农村集体对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的预期,从而导致农村集体产生相应的制度安排的需求;另一方面,日益攀升的地价导致用地成本的增加,这也导致了用地者对集体建设用地代替城市建设用地制度的需要。而各地相继出现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事实正是对这一需要的有力证明,这种需求会引导制度的创新。

流转制度的不均衡性是流转制度变迁的又一内动因。所谓制度均衡是指人们在既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状态下处于一种满意状态,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者力量,制度从总体上处于边际效应等于边际成本的状态。在我国,现行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处于非均衡的状态。现行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安排,即现实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可以获利更多的机会,这种机会导致人们对此拥有强烈的追求动机。但是由于现行的流转制度政府主导型的性质造成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需求大于实际制度供给,流转制度供给不足。因此,旧制度的非均衡性成为流转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1.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外动因

外动因是主体追求利益的力量,流转相关主体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必然导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扩大,土地尤其是建设用地的稀缺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城市建设用地不足以满足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将目光转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性质随之显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随之攀升,地价的升高成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外部利润。因此相关主体在外部利润的驱动下去寻求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进而诱发流转制度的变迁。

相关制度的变革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创造了条件。戴维斯和诺斯认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只有在这样两种情况下才会发生:一是创新改变了潜在的利润;二是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安排的变迁合算了。因此,一种制度变迁不仅仅取决于潜在利润的存在,还取决于收益成本分析,只有这种制度变迁有利可图,制度变迁才会发生。我国当前科技、产品价格、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比值,从而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带来新的获利机会。因此,相关制度的变革都可以视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外部诱因。

各地开展的流转实践加速了流转制度的变迁。实践中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经济增长、增加流转主体收益、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流转制度改革和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人们看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大于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也加速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由禁止向允许转变的过程,因此成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推动器。

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面临的机遇及障碍

2.1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面临的机遇

就目前情况来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革面临有利的内外部环境,这些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变革。一是近年来,随着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中央政府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态度已经从原来的严格限制变为支持各地在规范流转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规定,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操作程序和办法,这些操作为推进流转制度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全国许多地方试点尝试建立的地方流转法规为改革和完善流转制度奠定了基础。

2.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所面临的隐形流转的路径依赖

由于特定集团的利益、不完全市场以及收益递增等因素的影响,隐形流转的路径依赖在实践中表现的非常明显,成为影响流转制度变迁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中国尚未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公开流转市场,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然是一种私下行为,形成了隐形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隐形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以拍卖、租赁、联营、承包等形式实现流转;二是以规划修建中心村或者居民点或者以联建的名义开发小产权房并出售给非本集体成员的形式;三是以出租、入股、转让或者建立土地基金会的形式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经济。虽然少数地方出台了地方性流转办法,意图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由隐形推向公开,并对流转办法做出了规范,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些地方性法规却没能或者只能在很小的程度上被真正采用,大部分地区新发生的流转行为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做法。这表明,目前政府法规还难以对新发生的流转行为发挥规范和纠正的作用,还没有达到可以打破集体建设用地私下交易流转的操作方式。endprint

3 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法律法规

国家应在现有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参考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法律法规,从国家的法律层面上搭建流转法律平台,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运作进行约束和管理,对流转的原则、范围、操作程序、收益分配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和规范,逐步形成一套完整、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合法、正常发展环境的同时,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3.2 继续发挥地方政府和流转微观主体推动流转制度改革创新的作用

随着中央政府分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地流转实践取得的成果、出台的地方性流转法规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因此,在今后进一步推进流转制度改革中必须继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才能确保流转制度改革顺利、快速进行。

继续鼓励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只有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新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只有顺应了当时当地的环境,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因此,政府要保护制度创新,给予可能出现的诱致性变迁充分的发展空间,鼓励流转相关主体根据客观实际,在政府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创新流转制度,使之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3.3 打破隐形流转路径依赖,减少制度变迁障碍

路径依赖理论表明,所有制度的形成、变更及随时间的变化都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因此,在创新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在制度变迁中,要设置动态修正机制,不断矫正路径偏差,使创新沿着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目标前进。一是政府要赋予流转合法的地位,尽快形成统一的公开流转规范操作方式,在流转中真正实现公开市场化运作;二是政府要通过统一指挥协调,减少流转的转换成本;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严格执行法规,让法规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3.4 强化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

明晰的产权关系、明确的权能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的前提条件。我国当前存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寻租行为、低价流转、流转收益分配差异现象,其根源便在于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因此,要将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主体作为产权制度建设的重点,对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进行重构,探索合理的产权实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市场的运行管理规则。在明确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主体、产权结构和权能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集体建设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步伐,实现集体土地的垂直管理。

3.5 制定规范的流转运行方案

为了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法流转制度的绩效,必须制定规范的流转运行方案,以促使流转中各主体合理、合法利益的实现,兼顾公平和效率。因此,我国应在公开、透明、可监督的原则下,通过土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对城镇工矿建设范围外除宅基地、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确定为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出让、转让、出租或者抵押。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是土地流转的核心,要按照初次分配基于产权,二次分配政府参与的原则,总结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的经验,出台和试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 黄少安.制度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姜开宏,孙文华,陈江龙.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01).

[3] 常城.解放后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3次变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4] 刘双良,马安胜,姜志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现代财经,2009,(10).

[5] 刘双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产权体系重构与政策设计[J].中州学刊,2011,(06).

[6] 张新桥,张海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02).

[7] 袁枫朝,燕新程.体建设用地流转之三方博弈分析——基于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组织与用地企业的角度[J].中国土地科学,2009,(02).

[8]杨少垒.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发流转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论视角[J].农村经济,2010,(10).

加强集体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 篇12

一、集体企业经济管理发展以及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完善, 集体企业的经济管理所要面临的环境也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 集体企业性质也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 大部分集体企业的经济管理现在已满足不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需求了, 在方方面面都有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 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很多的集体企业尽管已经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然而这种认识还尚未在实际管理中有所体现或者是落实, 经济管理的本质仍旧没有发生转变, 尚不能有效的组织协调本企业的经济管理, 仍不能足够重视经济管理的紧迫性以及战略性。尽管一些集体企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以及理念, 但是仍不知道该怎样使用才能更加的配合本企业的发展, 才能更符合本企业的需求, 不知道该怎样能动、科学、使用这些先进经济管理思想和理念, 以至于经济管理中的流程较为随意、不够科学等错误广泛的存在于我国集体企业中。

通过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我们可以得知, 随着集体企业的不断发展, 其所占据的市场范畴, 与其自身管理的复杂系数、管理的幅度以及管理的层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就对集体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如果集体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够跟上集体企业的发展速度, 那么势必会导致企业的畸形发展, 进而导致今后的发展出现错误。

(二) 集体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创新不足问题, 这可以体现出集体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内部管控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我国现在的很多集体企业还没有比较准确的目标定位, 导致企业内部的控制目标出现定位比较低或者是目标太过于形式化以及简单化的问题, 不能形成效率较高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也可以说企业没有统一、具体、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大部分集体企业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管理, 这就从侧面说明了企业的视野范围极其狭窄。

从现在的市场实际情况来看, 集体企业全面、完善的经济管理应当提上日程, 不能再是空谈, 集体企业也不能再把内部的财务审计当做唯一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尽管财务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的资金出现在使用中有无故流失或者浪费的情况出现, 然而单一的企业财务管理是应对不了集体企业自身日趋完善的经济管理的, 如果只重视财务审计, 那么就会带给企业经济很大的局限性, 常常会导致企业的财产或者是物质受到损失, 甚至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出现安全隐患。

二、优化及创新集体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法

(一) 对制度进行创新。创新优质的集体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一定会提高集体企业的产品开发活力, 刺激企业的激励体系迅猛发展, 并高效运作, 使得集体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有充分的推动力以及坚实的后备力量。制度作为维持企业方方面面的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进行的一项基础保障, 若缺少完善的制度, 则企业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 集体企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制度进行创新, 从而促使经济管理向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 经济管理创新可以有效的解决集体企业中的内部资源怎样组合、让其尽可能多地解决问题, 也就是构造面向市场的集体企业内部组织框架, 从而构建产品开发活力的机制。

(二) 更新观念, 营造经济管理创新氛围。为了可以营造出集体企业经济管理改革创新所需的氛围, 企业的领导人与其管理层需要具备创新的经济管理思想和理念。根据实践我们可以得知, 如果企业想要使得自身发展水平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那么就需要把创新的理念应用到本企业的实际经济管理活动中。体现创新经济管理观念的方法有:不断加强以及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创新机制, 提供给企业经济管理提高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企业所有职工工作的环境中, 营造一种经济管理创新环境等等。

在现在的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局势下, 集体企业领导人与其管理层一定要从心底里认识到,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 危机管理理念以及战略管理理念的重要性, 并可以积极的将这些理念落实到工作之中。如此就需要集体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制定先进性的企业经济战略, 并可以在实践中坚持不懈的实行下去;在集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者是阶段的时候, 就需要注重风险管理以及危机管理了, 就此企业管理者一定要针对企业的各个发展环节, 制定专门的、有效的危机管理。利用不断更新以及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和理念, 让企业向着创新的方向进行转变, 以促使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的提高, 使本集体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 提倡柔性的企业经济管理。柔性经济管理可谓说是经济管理科学的新领域之一。一直以来, 我们只注意强制色彩强烈的刚性经济管理, 只注意服从以及遵守企业所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只关注于完成企业所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 如不能完成就会给予惩处。与此相反的是, 柔性经济管理比较注重于“以人为中心”这一理念, 通过企业文化、精神氛围以及共同价值观进行人格化管理, 其主要是基于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心理的基础上, 使员工心目中出现潜在的说服力, 使用非强制性的手段, 将组织意志转变成为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

柔性经济管理相比较而言, 比较“人性化”, 注重灵敏与弹性, 速度和反应, 以及跳跃和变化, 比较关注价值控制与远见、直觉与创造、企业精神与主动、尊重与平等, 其可以通过虚拟实践社团、信息共享、差异性互补、虚拟整合以及竞争性合作等手段, 实现运营以及管理从隐性转变为显性, 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竞争优势。柔性化经济管理可谓是集体企业经济管理继续采取的一项管理模式, 其一定会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优势。

三、总结

综上所述, 为了使集体企业的发展之路更加的广阔, 前景更加的光明, 使集体企业的经济管理力度更上一个新台阶, 那么就需要对集体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 进而使集体企业可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跟得上市场经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照华.新形势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9

[2]郝惠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S2

[3]郑玉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09;6

上一篇:设备控制层下一篇:弹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