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成员资格

2024-08-01

集体成员资格(精选7篇)

集体成员资格 篇1

由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相关立法的缺失,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主体为谁存在较大的争议。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有四种做法:

一、土地仲裁承包机构认定模式

有学者认为, 应当由土地承包仲裁机构来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然而, 实践中, 无法找到某个挂了牌的“农村土地承包的仲裁机构”, 更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其性质和效力加以明确以及对其权限、组成及运行机制的加以规定。即便当前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仲裁体系, 那么该仲裁是否属于行政裁决, 当事人不服仲裁决定之时, 是否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二条之规定: “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 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由该规定可以看出, 该仲裁裁决不应当属于行政行为。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 法院对此类案件又可能不予受理, 继而导致出现当事人状告无门的窘境。因此, 由仲裁机构作为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主体并不可取。

二、有关行政机关认定模式

当前由有关行政机关认定模式中的认定主体主要有县政府、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计划生育主管部门等行政机关。由于各地的农村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行政执法力量的有限性决定了行政执法部门难以对各村的风土人情都了解得面面俱到, 故由相关的行政机关来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会造成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无法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也不利于农民基本权益的保障。因此, 由有关行政机关来认定成员资格的做法在实践中不易操作。

三、村委会通过“村规民约”方式认定模式

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来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 这种做法在实践中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合理的做法。但是, 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所以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往往容易出现一些私权利滥用的情形。例如一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村干部或者财力雄厚的乡绅, 会利用村民自治来剥夺其他的人权利, 以实现自己更大的利益, 这样便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 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村委会组织法》第二十七条, 第二款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由此可见, 村民自治要在符合我国当前现行的宪法、法律法规前提下的自治, 不是无限制的自治, 不可滥用权力侵害私权。司法实践中当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时, 人民法院应依法认定其相关内容无效。

四、司法机关认定模式

司法机关认定, 也就是人民法院认定, 是指由法院通过司法途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予以认定。司法认定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 只有在成员资格遭到否定, 或者成员利益遭到侵害时, 当事人诉诸法院才能启动。笔者认为, 司法机关认定与村民委员会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进行认定并不矛盾。第一, 是否是直接认定存差异, “村规民约”认定模式是基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成员身份进行认定, 属于直接认定。而人民法院认定模式, 往往是对已经具有成员身份的村民认为其自身资格遭到“村规民约”的剥夺, 诉求到法院要求法院维护其合法的权益, 属于间接认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条之规定, 可以得出人民法院通过对“村规民约”或分配方案的审查于法有据, 但是由于司法认定的滞后性和被动性, 不应由司法机关直接作为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主体, 它应理应成为间接的认定主体。

鉴于当前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立法缺失, 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国情, 笔者认为, 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享有自治权, 由自治组织通过“村规民约”的认定模式来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较为合理, 人民法院不应当轻易否定。可采取“村规民约”认定模式与司法机关认定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认定, 即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认定为主, 司法机关认定模式为辅。由村民委员会作为直接的认定主体, 而人民法院的作为间接的认定主体。人民法院对“村规民约”既要尊重, 不可轻易否定它的效力, 又不可放任不管, 而应该进行必要的干预。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成员资格的认定不仅涉及到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权、土地承包权, 而且关系到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由于当前法律的缺失, 农村集体经济成员资格的认定主体不明确, 存在重复认定, 甚至互相否定的情形, 本文从当前实践中常见的四种认定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通过“村规民约”认定模式的合理性, 而人民法院应当成为间接认定主体。希望本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主体问题有所裨益, 进而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关键词:成员资格,认定主体,村规民约

参考文献

[1]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2]乐坤.村民资格纠纷的司法保护[J].法律适用, 2008 (8) .

集体成员资格 篇2

2014-06-06 14:17:5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杨成元 刘扬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涉及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分配、农村土地经营权保护等案件不断增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涉及广大农民的基本权利和切身利益,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纷繁复杂,司法解释规定不明确,裁判尺度不统一,从而影响法院裁判的效果和权威。因此,尽快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标准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户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关系

户籍是证明一个公民自然情况最直接、最基本的依据,户籍是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基础,是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并依法登记常住户口的人即为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标准,但因这是一个复合的判断标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个标准的理解与适用则较难把握。

法院在审理实践中遇到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1、甲乙原为不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双方婚后,甲入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但户籍并未迁入,甲请求分配乙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的;

2、甲乙婚后,甲户口迁入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但因乙长年外出务工,甲仍在原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或甲乙均长年外出务工,几乎不在乙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甲请求分配乙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

对以上情况,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判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基本标准是一个复合标准,由几个部分组成,该“成员”不仅应当是在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而且还应依法取得当地的常住户口登记,这几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故上述两种情况中,甲均不应认定为乙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不应获得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的分配。第二种意见认为,只要该“成员”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不论是否取得户籍,均视为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故上述第一种情况中,应认定甲为乙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分配;而第二种情况则要具体分析甲婚后的实际生产、生活所在地,以确定其为实际生产、生活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宜。如难以确定甲在哪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则应认定其为户籍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宜。第三种意见认为,该“成员”只要是在该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或取得该地常住人口登记,则均应确认其具有该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故上述二种情况甲均应获得分配。

法院在审判中基本采用了第二种意见。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然共同体,其成员间具有较为固定的集体生产、生活状态,而农民的户籍则往往受经济利益驱使,向相对富裕的地区迁移,与其实际生产、生活地常不相一致,故应主要以实际生产、生活所在地来确定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只在难以确定其实际生产、生活所在地的情况下才参照户籍情况,这也符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历史传统和自然习惯。对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虽长期脱离本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但除有其他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情况,甲乙婚后,乙户口迁入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并入该地生产、生活或外出务工,在乙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前乙或甲乙双方将户口迁回乙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并居住,乙或甲乙双方请求分配乙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的。对此一种意见认为,既然司法解释规定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应当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为基准时,则乙或甲乙双方在此时之前即已将户口迁回并在该地实际居住,就应当认定具有该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获得该地征地补偿费用的分配。另一种意见认为,对这种临时突击迁入的,其获取不当经济利益的目的十分明显,如确认其在该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其获得分配后,不排出其再将户口迁回甲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以获当地分配,这种“两头都占”的情况明显对两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不公平,且易引起和激化社会矛盾,故不应确认其在乙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

法院审理中基本采用了第二种观点,但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当事人迁入户口是否以获取不当经济利益的目的往往难以查明,且以当事人是在多长时间段内迁入来认定是否临时突击迁入,在目前的法律、司法解释、法规、政策中均难以找到相应的裁判统一尺度和标准。

综上,一般情况下,户籍是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标准之一,而在特殊情况下,当事人的户籍往往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相脱离。

二、农村承包土地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关系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长期农耕社会历史与现状决定,集体所有的土地是全体成员赖以维持生计最基本的保障,这种保障功能正是维系特定范围自然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讲,是否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作为基本生活保障,也是判断特定的人是否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标准之一。

在法院审理的案件中,与此相关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返乡工人,个别出生农村的工人在退休后返乡落户农村生活,并承包土地耕种,同时领取一定的退休工资的,请求分配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

2、新增人口,即因婚姻关系进入当地生产、生活并迁入户口的或新出生人口,因当地承包地未调整而未实际获得承包地的,请求分配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

3、迁出人口,即取得非设区市城镇非农业户口,但未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或者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将原承包的农村土地流转他人耕种的,请求分配原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

对上列情况,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应以其是否承包土地并耕种为标准。故第1种情况应获分配;第2、3种情况因未承包土地或土地已流转均未实际耕种,不以土地上的收入支付生活开支,即不以承包经营农村土地为基本生活保障,不应获分配。第二种意见认为,以承包经营农村土地为基本生活保障不应理解为以实际耕种的承包地上产生的收入来

即不应以是否已取得承包地并耕种为标准,而应理解为在丧失承包经营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保障后,还有无其他生活保障为标准,故第1种情况因其尚有退休工资为生活保障,故不应认定其具有该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不能获得分配。第2种情况当事人没有其他生活保障,其尚未实际取得承包地是因农村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造成的,其仍拥有承包经营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权利,故应认定其具有成员资格,可以获得分配。第3种情况因当事人没有获得其他生活保障,故应认定其成员资格,获得分配。

法院基本采用了第二种意见。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主体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家庭,因婚姻、出生等增加的人口仅是成为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定农户家庭的成员,其生活保障来自家庭承包的农村土地,且人地矛盾紧张是我国现实国情,故不能以当事人个体没承包耕种农村土地来否定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户籍与农村承包地往往难以衡量当事人是否为本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审判实践中,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总体上应当把握一条基本价值判断标准:农村集体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即以农村集体土地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宜认定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反之,则不宜认定。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县人民法院)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定办法

发布日期:2014-03-28 作者:王怀臣律师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定办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具有很强的身份性质,它可以依法定事件(如出生)而取得,和依合法行为(如因婚姻迁入)而取得。因此,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生活在该组织为基本原则;以对该组织产生权利、义务关系。具体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生活在该集体经济,有户籍登记或曾经有户籍关系。

2、生存、生活在该集体经济组织。这主要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是一种民事权利能力,人要生存才享有和具备,人死立即消灭。“生活”在该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指出生在该组织,且为已具备该组织成员资格的人所生的孩子。

3、对该集体经济组织享有权利负有义务。这主要是指对该组织的拥有与其身份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单单以户口来决定是否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能兼顾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有失偏颇。实际应分类考虑,主要应落实到《物权法》上,考查其对资产占有、使用的权利,可分成两类成员:一是普通成员,拥有完全的权利义务;二是特殊成员,拥有部分的义务和权利。3确定办法编辑 第一条 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活农村生产要素,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而有保障的权利,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沿革,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经农业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数个相邻的自然院落范围内,由农民自愿互助合作,投入各自所有的土地、大中型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经过改革发展形成的以土地集体所有为本质特征的区域性经济共同体。按照“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沿革,本办法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原农村生产队,即现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成员。农业生产合作社成员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包括普通成员和特殊成员。第四条 普通成员是指拥有土地共有权、保留型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管理与处置的参与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项完整权利,承担完全义务的农村居民。保留型土地使用权指除承包地经营权外,已实际取得和保留的宅基地、林盘地、自留地等土地使用权。本办法所称普通成员等同与其他法律法规所称的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第五条 特殊成员是指拥有土地共有权、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完整权利的一项及其以上,并承担相应义务的公民。第六条 下列人员确定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通成员: 由集体经济组织普通成员繁衍,并在该集体经济组织共有的土地上生产、生活的后代; 与集体经济组织普通成员形成法定初次婚姻关系的; 父母或一方具有集体经济普通成员资格的子女,符合承包经营条件,但未承包到集体土地的; 普通成员家庭经过合法程序收养的子女; 因国家政策性迁入或经法定程序加入的。第七条 下列人员不丧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通成员资格: 原藉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解放军、武警部队的现役义务兵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士官;原藉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 已注销户口的刑满释放人员回原籍的; 因外出经商、务工等原因,脱离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未曾弃荒土地、未曾自愿放弃其成员权利义务的。第八条 普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普通成员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共有权、保留型土地使用权、农(林)用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管理与处置的参与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完整权利,承担耕地、林地保护,区域内共有生产、生活设施与集体合法利益维护等完全义务。普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一般由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普通成员行使和履行,也可以由其利益关系人家庭行使和履行。原藉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解放军、武警部队的现役义务兵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士官,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回原籍的刑满释放人员殊成员的权利依照相关法规保留,由其利益关系人家庭行使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第九条 普通成员资格因下列情形而丧失: 死亡或符合民法规定宣告死亡条件的; 取得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 全家迁出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的; 未在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未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权利义务关系,不以该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为基本生活保障的; 因城市扩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过明晰产权转变为城市社区的; 因政府行为、国防建设导致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解散的。第十条 下列人员确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殊成员: 原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通成员,因不同原因依法丧失或自愿放弃土地共有权、保留型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完整权利中的一项及其以上的; 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形成非初次婚娶(招)关系的; 通过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捐交公积公益金的形式加入的;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成员形成产权转让关系的。第十一条 特殊成员资格因下列情形丧失: 死亡或符合民法规定宣告死亡条件的; 自愿放弃农村集体组织所有权利的; 历史形成长期未履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义务,未享受权利的。第十二条 特殊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特殊成员因其不同情形享有法定的和集体经济组织赋予的部分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第十三条 本办法未规定的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丧失方式,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条件下,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全体成员会议,按照公开程序,经过公示进行确定。第十四条 本办法实施以前确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符合有关法规的继续有效。第十五条 国家法律法规或市以上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作出专门规定后从其规定。第十六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归农业行政主管部门。4相互关系编辑 集体经济组织 “以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组、村、乡镇三级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从行政管理级别上是乡镇管理村,村管理组。但在集体经济组织上,组、村、乡镇三级是独立的,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即各组、村、乡镇三级的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有各的资产(耕地、林地、水域滩涂、集体建设用地、企业、办公用房、社会事业设施)管理范围和对象。即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全乡镇人民管理乡镇资产,比如原公社的学校、影院、农机站、供销社、福利院、电站、仓库、道路、乡办企业等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全村老百姓管理村资产,比如村上的小学、办公室、广场、村办企业等等;组集体经济组织代表组农户,即原来的社员管理组资产,比如水碾、办公室、保管室、晒场等等。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 作为拥有完全权利义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通成员,即平常意义上的社员,首先是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其次作为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他同时也是村和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也就是说,集体经济组织普通成员拥有组、村、乡镇三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身份。因此,三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或者其管理班子都应该对集体集体经济组织的普通成员负责,对拥有该类资产使用权或所有权的特殊成员负责,也就是说,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拥有对三级资产管理提出自己建议意见并参与重大决策的权利。理论上讲,三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资产处置等重大决策应该由普通成员

表决通过。部分普通成员通过征地拆迁、土地综合整治等等方式进入集中居住区后,原拥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利已经丧失,事实上,这部分人已经成为集体经济组织特殊成员。他们不应成为未搬迁农户处置集体建设用地的表决者。特殊成员与集体经济组织 在集体经济组织拥有部分权利的成员,如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有住房,有集体建设用地或租用本集体承包地的人,他们与集体经济组织构成特殊关系,与其拥有资产类别上与其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拥有同等权利。比如,拥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住房所有权的特殊成员在集体进行涉及自己的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处置时候,应拥有否决权。从物权的占有、使用上进行分类区别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外嫁、新生、离婚、在校、空挂”等现象,较好地解决中央统筹城乡、推进户籍一元化的意见,较好地贯彻“占谁补谁”的改革思路。避免征地拆迁中产生的大量分配矛盾。5资格认定编辑 外嫁妇女 妇女结婚在本经济组织,不涉及户口的迁移问题,对其成员资格自然无争论。但结婚到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是结婚到城镇的,其成员资格就应区别对待了。1.出嫁到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妇女的成员资格认定。妇女因结婚到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住在婆家,户籍没有迁出,承包土地亦存在,这要认定为原经济组织的成员,享有参加原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权。户籍已迁到婆家,居住生活在婆家,在婆家没有分得承包土地,在原组织保留有承包土地的,则不能享有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权,但原承包土地仍是其生存条件之一,应当按安置对象,依附于原承包农户(娘家),对征地安置补助费则享有分配权。2.对结婚到城镇的妇女的成员资格。农村妇女结婚到城镇,户口未迁出,承包地亦保留,但在城镇婆家居住生活的,应当认定为原组织成员,享有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权。户口已迁出,已取得城镇(不设区的市)户口,居住城镇生活,但保留原承包土地的,不再有成员资格,不能享有征地补偿费分配权,但可因保留有承包土地,应当系有承包土地被征用后的安置补助费分配权。新生孩子 其父母均具有该集体经济成员资格或父母一方为该组织成员,户籍登记在该组织的,虽然因“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而没有取得承包土地经营权,但是,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是法定权利,不是约定权利,且是农民生存之基本权利,可以因出生这一事件而依法律规定自然取得征地补偿费分配权,且无论是计划内生育还是计划外生育,成员违反计划生育之婴儿,依法有生存权利,都应享有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丧偶和离婚妇女 丧偶和离婚的妇女,回娘家居住生活,户籍和承包地仍在婆家的,具有婆家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享有征地补偿费分配权;若户籍已迁回娘家,居住娘家生活,仅承包地因“减人不减地”原则而留在婆家的,不再对婆家征地补偿款享有分配权,但是,该承包土地毕竟为其生存所依附,因此,应当对该承包土地被征用后的安置补助费享有分配权。服刑人员 村民因刑事犯罪被判处较长刑期入狱服刑,丧失了人身自由权利乃至政治权利,但不因此而丧失民事主体资格即民事权利能力,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权是一种私权利,即民事权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是一种民事主体资格,所以,依照民法理论,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不应失去对土地所享有的权利,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征地补偿费分配权仍应依法享有,不得剥夺。大中专在校生和服兵役人员 在校就读的农村大中专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其学业的完成,主要靠土地收益;从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国家建设的长远利益出发,也应鼓励他们学习,无论户籍是否迁出,均应为原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征用土地补偿费分配权。服兵役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军人的安心要取决于后方家庭的安稳,对军人这一特殊人群,政策应当给予优待,无论其户籍是否已

迁出,在法定的承包期间,都应享有征地补偿费分配权。“爬户口” 这里讲的“爬户口”或“空挂户”,是指为了上小学、中学的方便,或进城经商的方便,将户口登记在亲戚的户籍簿上的情形。上小学、中学的在校生,一般在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保留有承包土地,应为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期内,回原经济组织享受征用土地补偿费分配权。为进城经商方便,将户口登记在城镇亲戚的户籍上,或租房居住在城镇,承包土地均已自愿交回发包方的,如果保留由农村房屋,应视为集体经济组织特殊成员。如果在原集体经济组织无任何资产(即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林权、房屋等等),也不是在组织出生,只有户口在该集体经济组织,不能视为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能回原经济组织享受征地补偿费分配权。如果承包地仍保留在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在承包期内,承包地被征用的,应当享受征地安置补助分配权。6其它成员编辑 集体土地被征用,征地补偿费已付给集体经济组织以后,尚未进行分配以前出生的新生儿和结婚迁入并取得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妇女或上门女婿的成员资格认定。土地征用补偿费归农民集体所有,而非农民个人所共有,所以,征用土地补偿费的获得时间与该款的分配时间有时空间隔,在分配前,该征地补偿费一直为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只要在分配时间前取得成员资格的,就应当享受该费用分配权,换句话说,分配权的取得时间,应当是集体经济组织决定将该征地补偿费进行分配时。所以,在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被征用获得补偿费后,决定分配前出生的新生儿和因结婚迁入的并取得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妇女,具有参加分配征地补偿费的成员资格,与其他成员平等地享有该分配权。

罗启明 主题数:17 回复数: 0 积分:

湖南-娄底

民 事 申 诉 状

申 诉 人:朱稳,男,1989年6月13日生,汉族,农民,住双峰县

荷叶镇付托村肖家组。被申诉人:双峰县荷叶镇付托村肖家组

诉讼代表人:葛增立,该组组长 申诉请求

请求对申诉人与被申诉人之间的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案依法进行复查,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予以再审,改判支持申诉人的诉讼请求 事实与理由

申诉人因与被申诉人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一案不服双峰县人民法院2010年12月14日作出的(2010)双民一初字第812号民事判决书(以下简称原审判决)与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年5月12日作出的(2011)娄中民一终字第71号民事判决书(以下简称二审判决),现提出申诉,申诉的事实与理由如下:

一、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民事案件案由应依据当事人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确定,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则上确定为“法律关系性质”加“纠纷”,一般不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权方式等要素。而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为民法所确认和保护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因而,民事案由的改变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与客体的改变,即权利与义务、法律事实与法律后果的改变。本案二审判决将案由由原审判决确认的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改变为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就是确认原审判决所确认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与客体错误,即基本法律事实的性质以及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内容错误,就是确认原审判决事实认定不清,定性错误。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二审法院依法应裁定撤销原审判决,发回重审,或查清事实后改判。然而,二审判决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维持原审判决,明显法律适用与判决错误。二、二审判决认为:“上诉人朱稳提出的原审判决确定本案案由不当的主张虽然成立,但是提出的实体请求依据不足,本院对其请求不予支持,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本院应予维持。”这明显错误理解了案由与事实的概念、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案由的确定以认定法律事实、权利与义务内的容、法律关系的性质等为前后与基础,案由确定错误实质上就是法律事实、权利与义务内容、法律关系性质等认定上的错误。二审判决事实认定明显互相矛盾,事实认定不清。其次,二审判决仅以申诉人提出的实体请求依据不足为由对申诉人的请求不予支持也明显理由不充分。上诉理由既有实体上的请求,也有程序上的请求,二审判决片面强调实体请求的理由明显不符合司法公正的原则。同时,实体上申诉人根据公平原则只要有证据证明属于被申诉人的成员就足够了,至于对申诉人应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依法应由被申诉人承担,二审判决认定也缺乏任何法律依据与事实依据。三、二审判决认为“要确认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主要的依据或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在该集体组织中生产和生活。”这明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也违背了常理与最高人民法院的精神。

1、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认为,合理解决村民资格问题,应当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是由较为稳定的成员所组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体,内部是有熟人社会的乡土特征,集体财产(主要是土地)是全体成员赖以维系的物资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应当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具有的自然共同体特征出发,以成员权理论为基础,以是否形成较为固定的生产、生活为基本条件,并结合是否具有依法登记的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常住户口,同时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权益分配权对未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所具有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实现目标任务也提出了须遵循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流转的意见》、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办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问题的意见》、静海县《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意见》、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办法》,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办法》等地的规定都强调,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上应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坚持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尊重事实、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原则,本着依法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到应有的个人生存权益,不让任何一个村民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生活无着落。同时兼顾了公平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二审判决的理由明显违背了前述原则与精神。

2、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尽管其长期在一集体组织中生产和生活,但其不具有依法登记的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常住户口,也不能认定其属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一个人尽管其长期在一集体组织中生产和生活,也具有依法登记的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常住户口,但其无需依靠该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作为基本生活保障另有固定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也不能认定其属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一个人具有依法登记的一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常住户口,又无其他基本生活保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形势下,长期外出务工而未在该集体组织中生产和生活,也应认定其属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二审判决不考虑是否具有依法登记的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常住户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权益分配权对未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所具有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认为一个人否在该集体组织中生产和生活就可确认属于某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也明显违背常理,与客观现实不符。

3、被申诉人肖家组葛育林一家四口早已落户长沙且于八年前迁往了新疆的和田市乌鲁木齐北路英巷1号2栋三单元602号并享受了当地的城镇低保,罗素娥于2003年5月8日在娄底田湖铁矿派出所落户且享受了当地的城镇低保,葛增立的女儿出嫁多年,王金莲离婚十多年且再婚后在井字镇白壁承包了责任地,他们都长期未在被申请人肖家组生产与生活,只因户口未迁出或后来迁回该组,也享受了分配权。因而,二审判决的理由在该案中完全不能适用。

四、原、二审判决都认为,申诉人朱稳虽于2007年11月23日将户口落到被申请人双峰县荷叶镇付托村肖家组,挂靠在其奶奶朱淑贞的户头上,成为农业户口,但其

父母均属非农业户口,且申诉人朱稳一直随其父母生活,其生活和经常居住地均不在被申诉人肖家组,同时,申诉人朱稳在被申诉人肖家组没有分配田土,没有交纳村上公益事业的积累金,也没有参加集体经济组织的任何活动,也就不具备分配征地补偿费用的权利。这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与事实依据,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事实定性与认定错误。

1、根据我国现行的户籍政策,户口挂靠是指很多人共用一个户口地址,如学校或工作单位的集体户口,人才服务中心等的托管户口。常住户口居民的户口挂靠是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归国留学生、引进的人才、城镇用工人员,本单位集体户尚未建立且不具备家庭户立户条件,或户口在企业集体户内,因企业破产、倒闭、改制等原因企业已无专人管理集体户,或户口在派出所代管户内或人才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亲友同意将其户口迁入家中挂靠且签署挂靠户口责任书的。此处的亲友在法律上一般不能互为家庭成员。我国《婚姻法》第三章“家庭关系”规定:夫妻、父母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兄弟姐妹可以成为家庭关系的成员。因而,申诉人朱稳与其奶奶在法律上是家属关系,完全可以互为家庭成员,也不存在户口挂靠的法律条件,原、二审判决认为申请人朱稳挂靠在其奶奶朱淑贞的户头上,明显事实认定与定性错误。

2、目前,我国没有任何法律与政策规定,公民的户口应当随父母落户的原则,应以其父或母为户主。申诉人1989年6月13日生,至2007年11月23日已年满18岁,已成年,根据我国的户籍政策,完全可以另立户头,自己有权选择待落户口的性质,也有权选择落户何处。申诉人在双峰县荷叶镇付托村肖家组有祖遗的房产与宅基地可供长期稳定居住,根据我国户籍政策,完全可以落户双峰县荷叶镇付托村肖家组。原审判决没有任何法律与政策依据。

3、、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是公民进行民事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更多的适用于民事合同中,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取得与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平等性则不适用。原审判决在本案中适用这一原则明显错误。

4、权利与义务具有主从关系,义务伴随权利而派生。2007年11月23日前,申请人没有落户被申请人处未取得被申请人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无需对被申请人尽相关义务。原审判决已采信并认定证人葛泳华、肖福生、屈光星、彭多建等所证明的事实说明,自取消农业税后被上诉人没有进行任何公益事业,也没有收过任何派款。2007年11月23日申请人落户被申请人处后,被申诉人没有进行任何修路、修桥等公益事业活动,没有收缴任何积累金,申诉人没有交纳村上公益事业的积累金与没有参加集体经

济组织的任何活动,这不是申请人自身的主观原因所致,根本不存在申诉人不尽义务的事实,相反是申诉人落户被申诉人处后被申诉人依法无申诉人可尽的义务。同时,此段时间,被申诉人的其他成员也没一个例外。

5、第二轮责任制落实后,被申诉人的责任制维持30年不变,未留机动地,仅3年一次小调整,15年一次大调整。因近年来被申诉人人口出少进多,新入户需承包责任地的需排队待调整。申诉人在被申诉人处未分配田土也不是申请人自身原因造成的。被申诉人排队待调未分配田土的人达十多人也不止申诉人一人。

6、申诉人在被申诉人处有祖遗房产与宅基地可供长期稳定居住,其父母下岗后一直在被申诉人附近经营土菜馆,其奶奶生前一直在被申诉人居住。申诉人落户被申诉人处后,以被申诉人成员的名义应征入伍,退伍后回被申诉人处的祖屋居住,一边照顾奶奶,一边帮助父母经营土菜馆,也偶尔外出打工。然而,原、二审判决认定申诉人生活和经常居住地均不在被申请人肖家组,有何事实依据?申诉人生活和经常居住地究竟在哪儿?原、二审判决有何证据据以认定?明显事实认定错误。

五、原审判决认定“被告双峰县荷叶镇付托村肖家组未向本院提交证据”,然而,原审判决又认定了被上诉人在原审主张的“2010年5月30日,因被告肖家组无法达成土

地征收款分配方案,经荷叶镇人大、政协的领导牵头,在曾国藩故居管理所、攸永总支、付托村委等干部的参加下,被告肖家组达成了土地征收款分配方案”、“被告肖家组请示荷叶镇人民政府,后由荷叶镇人大领导组织村民讨论,经被告肖家组八个村民代表投票表决,结果是四人同意,四人反对(上诉人参与分配)”的事实,明显违反了“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原则,其事实认定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全是空穴来风。

六、原审判决认定“„„征地款分配方案是经荷叶镇人民政府、攸永总支、付托村委会、肖家组村民讨论作出,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一定性明显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

1、征地款分配方案是否合法,既包括制订的程序是否合法,还包括方案的内容是否合法,二者缺一不可。原审法院既未审查征地款分配方案制订的程序是否合法,也未审查其内容是否合法,仅根据其是经荷叶镇人民政府、攸永总支、付托村委会、肖家组村民讨论作出,就认定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明显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

2、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土地征收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组织所有”,《村民自治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不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第三条与第五条

明确规定,村民自治决定问题应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十八周岁以上过半数以上的成员或三分之二的户代表参加,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作决定应经到会人员这半数以上通过。土地征收补偿款的分配本质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财产进行处理与分配,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其分配方案的决定应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十八周岁以上过半数以上的成员或三分之二的户代表参加,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作决定应经到会人员这半数以上通过。荷叶镇人大、政协、曾国藩故居管理所与攸永总支干部直接参与被申诉人土地征收款分配方案的讨论与制定,被申诉人25个成员签字同意申诉人享有分配权后荷叶镇人民政府再组织八人投票,四人反对,四人支持,最后直接裁决剥夺申诉人的分配资格,明显程序违法。

3、我国《村民自治法》第四条规定,具有本行政村户籍,或者户籍不在但在本行政村有固定住所,并连续居住一年以上者,可称为本村村民。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大会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第二十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享有平等的权利。分配权的平等是成员资格平等的必然要求,惠及全体成员的补偿费分配是基于成员资格而来,只要是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就在享有同等的村民待遇。确保这种平等性,是基于对基本人权的保护。歧视性的差别待遇,违背了平等原则,是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的侵害。被申诉人的分配方案对个别已死亡两年余无需再安置的人给予分配权,对个别户口已迁往长沙、新疆的人给予分配权,对较申诉人后落户且对被申诉人同样未尽任何义务的人给予分配权,而仅剥夺申诉人一人的分配权,明显是对申诉人的歧视,侵犯了申诉人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而合法的权益,明显违法。

基于以上事实与理由,申诉人经被申诉人大部分成员签字同意落户与享有分配权,经公安机关故依法审查落户于申诉人处,且在被申诉人处有可供长期固定居住的祖屋与宅基地,在其他地方又无固定的自有房产与稳定的经济来源,依法具有被申诉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与其他成员应享受平等的权利。原、二审判决事实认定与定性明显错误,判决无任何法律依据与事实依据,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显失客观公正,又法律适用错误,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二)、(六)项的规定,本案应当再审。兹根

据相关法律规定特向您院提起申诉,请求您院洞察秋毫,明辨是非,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依法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本案提起再审,支持申诉人的前述请求,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为谢!此致

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

申诉人:朱稳

2011年6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都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们决定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三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级自治组织的工作给予指导、帮助,但不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第二章 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四条 村民大会是行政村的最高决策形式,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具有本行政村户籍;或者户籍不在但在本行政村有固定住所,并连续居住一年以上者,可称为本村村民。

第五条 召开村民大会,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驻在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村民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 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户口登记。现役军人的户口登记,由军事机关按照管理现役军人的有关规定办理。居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的户口登记,除法令另有规定外,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镇人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为户口登记机关。

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分散居住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居住在军事机关和军人宿舍的非现役军人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

农业、渔业、盐业、林业、牧畜业、手工业等生产合作社的户口,由合作社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合作社以外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第四条 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

城市、水上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农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发给户口簿;合作社以外的户口不发给户口簿。户口登记簿和户口簿登记的事项,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效力。

第五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单身居住的自立一户,以本人为户主。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者分别立户。户主负责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条 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第七条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弃婴,由收养人或者育婴机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第八条 公民死亡,城市在葬前,农村在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公民如果在暂住地死亡,由暂住地户口登记机关通知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注销户口。

公民因意外事故致死或者死因不明,户主、发现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乡、镇人民委员会。

第九条 婴儿出生后,在申报出生登记前死亡的,应当同时申报出生、死亡两项登记。第十条 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销户口。

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公民迁往边防地区,必须经过常住地县、市、市辖区公安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被征集服现役的公民,在入伍前,由本人或者户主持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注销户口,不发迁移证件。

第十二条 被逮捕的人犯,由逮捕机关在通知人犯家属的同时,通知人犯常住地户口登记机

关注销户口。

第十三条 公民迁移,从到达迁入地的时候起,城市在三日以内,农村在十日以内,由本人或者户主持迁移证件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入登记,缴销迁移证件。

没有迁移证件的公民,凭下列证件到迁入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入登记:

一、复员、转业和退伍的军人,凭县、市兵役机关或者团以上军事机关发给的证件;

二、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和留学生,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者入境证件;

三、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释放的人,凭释放机关发给的证件。

第十四条 被假释、缓刑的犯人,被管制分子和其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在迁移的时候,必须经过户口登记机关转报县、市、市辖区人民法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才可以办理迁出登记;到达迁入地后,应当立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入登记。

第十五条 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由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三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

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内暂住,或者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农村暂住,除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以外,不办理暂住登记。

第十六条 公民因私事离开常住地外出、暂住的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应当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延长时间或者办理迁移手续;既无理由延长时间又无迁移条件的,应当返回常住地。第十七条 户口登记的内容需要变更或者更正的时候,由户主或者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户口登记机关审查属实后予以变更或者更正。

户口登记机关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向申请人索取有关变更或者更正的证明。第十八条 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二、十八周岁以上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十九条 公民因结婚、离婚、收养、认领、分户、并户、失踪、寻回或者其他事由引起户口变动的时候,由户主或者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变更登记。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户口的;

二、假报户口的;

三、伪造、涂改、转让、出借、出卖户口证件的;

四、冒名顶替他人户口的;

五、旅店管理人不按照规定办理旅客登记的。

第二十一条 户口登记机关在户口登记工作中,如果发现有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应当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户口簿、册、表格、证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统一制定式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统筹印制。

公民领取户口簿和迁移证应当缴纳工本费。

第二十三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根据本条例的精神,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单行办法。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一届91次会议)

目录

户口管理综合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

公安部关于户口登记条例中几项条款具体执行意见的通知(1958年1月10日(58)公治字第8号)

公安部三局关于执行户口登记条例的初步意见(1958年4月)公安部三局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62年11月人口统计工作会议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80年9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

公安部关于实施国籍法的内部规定(试行草案)(1981年4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摘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4月12日中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摘录)(1986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1997年6月10日国

公安部印发《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和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有关问题的解答》的通知(1997年10月9 公安部关于印发《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工作规范》的通知(1998年7月24日公通字199856号)

国务院关于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的决定(1999年8月26日国发199915号)

公安部关于认真做好公民身份号码编制工作的通知(1999年9月7日公通字199969号)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摘录)(2000年10月26日国发200033号)

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2001年5月15日计规 户口登记

出生及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

公安部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的通知(1980年6月4日80公发(治)102号)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有关农村落户问题的请示的通知(1982年12月17日国发1982148号)

公安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出生登记工作的通知(1988年10月25日88公(治)字106号)

公安部第六局、第三局关于我国留学人员在国外所生子女回国落户有关手续的通知(1991年4月29日公境会1991 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使用《出生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1992年6 卫生部公安部关于统一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的通知(1995年11月6日卫妇发1995第10号)

公安部关于认真做好已获解救的妇女儿童落户工作的通知(2000年6月7日公治2000249号)

公安部关于对出国人员所生子女落户问题的批复(2001年5月31日公复字2001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摘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4月28日第 被收养人员户口登记

公安部商业部关于被收养子女户口和粮食供应关系迁移问题的通知(1992年5月16日公通字199259号)

公安部关于国内公民收养弃婴等落户问题的通知(1997年9月29日公通字199754号)

公安部户政局关于国内公民收养弃婴等落户不占农转非指标问题的批复(1998年6月1日公户政199807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1年12月29 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1999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1999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14号发布施行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颁发《关于军队干部退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81年10月13日198139号)军人户口登记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颁发《关于军队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82年1月4日19821号)

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公安部劳动人事部商业部财政部关于安置特等、一等革命残废军人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发布《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的通知(1987年12月13日国发1987106号)

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三线艰苦地区军队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易地安置的通知(1988 民政部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义务兵提前退出现役的暂行规定(1988年5月28日民1988安字18号)

公安部民政部劳动部人事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刑满释放干部安置问题的通知(1989年6月

民政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公安部商业部关于安置国家政策规定的农村籍退伍军人问题的复函(1990年5月15日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摘录)(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8年12月29日第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1999年12月13日国发19992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摘录)(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199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印发《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2001年1月19日中发20013号)

征兵工作条例(摘录)(1985年10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根据2001年9月5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关

公安部劳动人事部农牧渔业部教育部商业部关于犯人刑满释放后落户和安置的联合通知(摘录)(1983年5月5 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户口登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犯人刑满释放后落户和安置工作的通知(1984年7月16日国办发19845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摘录)(1994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94年1 劳动人事部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毕业留学生分配派遣暂行办法》的通知(1983年9月12日劳人科19 中国公民出入境户口登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198 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单位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1992年12月24日人调发199223号)

公安部关于办理出国留学人员户口登记问题的通知(1994年3月12日公通字19941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摘录)(1986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准1986年12月26日公安部、外交

公安部关于大陆居民获准定居台湾后申请来往大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5月8日公通字199540号)

港澳台同胞回内地(大陆)及华侨回国定居户口登记

中共中央关于落实居住在祖国大陆台湾同胞政策的指示(摘录)(198

1年9月28日中发198138号)

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摘录)(1991年12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93号发布自1992年5月1日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台湾居民来祖国大陆定居审批问题的通知(2000年4月9日厅字200014号)

公安部统战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关于台湾居民来祖国大陆定居受理审批工作的通知(2000年8月17日公通字

国务院批转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对港澳同胞回内地定居及在内地眷属的管理工作分工问题的

国务院关于《中国公民因私事往来香港地区或者澳门地区的暂行管理办法》的批复(1986年12月3日国函198617 国务院批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旅朝华侨回国定居问题的意见(1979年5月9日国发1979129号)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公安部外交部对有关旅朝华侨回国定居几个问题的处理意见(1981年7月8日(81)侨政会字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财政部关于解决国营华侨农(林)场重新调整安置归侨、难侨的劳

公安部交通部农牧渔业部关于颁发《关于加强沿海船舶、港口治安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1982年7月26 水上户口登记

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原国民党县团以上人员要求回原籍与家人团聚问题的答复(1980年3月10日(1980)室字20号)

历史遗留问题户口登记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落实去台人员在祖国大陆亲属政策的通知(摘录)(1981年11月26日中发198144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释放和安置原国民党县团以下党政军特人员的方案》的通知(1982年1月28日

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总政治部印发《关于我军被俘去台人员要求回大陆定居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1989年1 国务院关于发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通知(1982年5月12日国发198279号)暂住户口登记

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印发《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1982年10月15日民1982 暂住证申领办法(1995年5月19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1995年6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25号发布实施

公安部关于实施《暂住证申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7月17日公通字199554号)

民航总局公安部关于民用机场暂住人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6年6月21日民航公发1996183号)

铁道部公安部关于成建制铁路施工单位从业人员治安管理问题的通知(1998年7月30日铁公安199884号)户口迁移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的通知(1977年11月8日

国发1977140号)户口迁移综合政策

公安部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的通知》的意见(1977年11月22日公发19 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的通知(1989年11月30日国发19897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摘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8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农转非”政策管理工作分工意见报告的通知(1990年7月15日国办发19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立即制止出卖非农业户口的紧急通知(1992年8月31日中办发电199217号)

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坚决制止继续出卖非农业户口的通知(1994年8月2日公发199413号)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1998年7月22日国发199824号)

公安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摘录)(2000年6月13日中发200011号)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2001年3月30日国发20016号)

公安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年 大中专院校学生户口迁移

国务院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后准报户口的通知(1963年7月19日(63)国计字490号)

教育部公安部关于高等院校走读生户口问题的答复(1978年6月16日(78)教学字530号、78公三236号)

教育部民政部公安部商业部关于盲、聋哑儿童入学的粮食供应和户口问题的通知(1979年5月5日(79)教普字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妥善处理高等学校学生退学后有关问题的请示的通知(1982年3月12日国办发1982 公安部三局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关于无户口青年要求报考大学问题的复文(1982年5月6日公信传82185号)

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部部属艺术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的请示的通知(1983年6月8日国发198392号)

劳动人事部关于允许农村、牧区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技工学校的批复(1985年11月12日劳人培198541号)

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安部商业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委托培养学生户口、粮食关系迁移问题的通知(1986年5月7 农牧渔业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商业部劳动人事部公安部林业部关于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公安部商业部关于发布《普通高

等学校招收自费生暂行规定》的通知(公安部户政局关于办理普通高校和中专学校从农村招收自费生委培生户口迁移问题请示的批复(1997年5月16日公

公安部户政局关于对高等院校等在校学生转学退学户口迁移问题请示的批复(1997年10月16日公户政1997170号

公安部户政局关于军事院校招收地方学员办理户口迁移有关问题的批复(1997年12月31日公户政1997214号)

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证明(录取通知书)用章和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通知(2000年4月13日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户口迁移等项工作的紧急通知(2000年7月21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关于对北京市新生考取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不再办理户口迁移问题的批复(2001年6月1 博士后户口迁移

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1985年7月5日国发198588 国家科委公安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配偶、子女落户等问题的通知(1986年6月17日86国科发干字0398号

人事部公安部关于变更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配偶、子女户口迁移介绍信的通知(1988年7月12日人专发19881号

人事部劳动部公安部关于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流动期间工作安置等问题的通知(1994年12月21日人专发19

干部、职工及其家属户口迁移

国务院关于解决地质、测绘野外队勘测人员的户口和粮食供应问题的批复(1961年12月30日国财办杨字202号)

交通部粮食部商业部公安部关于远洋船员户口及公休假期间供应问题的联合通知(摘录)(1963年6月22日交

国务院关于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工人调动问题的若干规定(摘录)(1965年3月24日(65)国经字98号)

公安部关于内地调藏工作的干部、职工子女的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1973年4月17日公发197331号)

邮电部民政部公安部关于邮电系统干部、工人调配问题的联合通知(1979年10月31日(1979)邮政字807号、(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逐步解决职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问题的通知(1980年1月21日中组

民政部公安部电力工业部关于电力工业系统干部、工人调配问题的联合通知(1980年2月20日1980民发9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空军、国家劳动总局、民航总局关于改革民航义务工役制的请示(1980年3月18日国发1980 国家人事局公安部三机部四机部五机部六机部八机部关于第三、四、五、六、八机械工业部跨省调动干部问

国务院批转国家农委等单位关于解决国营农业企事业职工户口粮食关系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1980年8月19日国

公安部粮食部国家人事局关于解决部分专业技术干部的农村家属迁往

城镇由国家供应粮食问题的规定(1980年9 公安部民航总局关于民航干部、工人落户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15日(80)公发(治)163号、(80)民航政干

公安部三局关于女船员子女落户问题的通知(1981年1月13日公三1981019号)

公安部三局关于审批职工家属户口随迁子女问题给甘肃省公安厅的复函(1981年5月16日公三1981345号)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摘录)(国务院1982年3月12日常务会议通过1982年4月10日发布施行)

劳动人事部关于发布《贯彻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规定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1982年12月10日劳

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国家民委关于加强边远地区科技队伍建设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的通知(1983年4月18日国

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农林第一线科技队伍的报告的通知(1983年4月22 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劳动人事部关于落实西藏离休退休人员跨省安置问题的请示的通知(1983年5月3日国办发1983 国务院关于颁发《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83年7月13日国发1983111号)

劳动人事部印发关于安置四○四厂离休退休人员的几点意见的通知(1983年12月1日劳人老198341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国家计委、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部《关于离休干部跨省安置的补充

国务院批转煤炭部等部门关于煤矿井下职工家属落城镇户口试点工作总结和在全国煤矿推行落户工作意见的报告的

公安部劳动人事部商业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解决人民检察院劳改劳教检察派出机构干部的农村家属迁往派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北京市人民政府、劳动人事部请示解决部分干部的农村家属进京落户问题的复函(1985年4月28 国家科委公安部商业部关于认真做好科技人员调整工作的通知(1985年4月29日(85)国科发干字226号)

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1986年7月12日国发198677号)

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公安部商业部财政部关于恢复全民所有制的农林科研、院校、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关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跨地区转移工作单位有关问题的通知(1987年6月27日劳

劳动人事部公安部民航局关于民航飞行人员调动问题的通知(1987年9月7日87民航局字第296号)

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关于解决老工人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有关问题的通知(1988年3月3日劳人劳19885号)

交通部公安部商业部关于解决中国海员对外技术服务公司的远洋船员户口管理及粮油供应问题的通知(1989年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的通知(1989年12月8

日国发198981号)

国务院批转人事部等部门关于部分专业技术和党政管理干部家属“农转非”问题意见的通知(1992年6月22日国发

国务院批转交通部等部门关于解决家住农村远洋船员家属“农转非”问题意见的通知(1992年11月2日国发1992 国务院批转铁道部、国家计委、公安部、国内贸易部关于解决部分铁路职工家属“农转非”问题意见的通知(1994 国家计委公安部国内贸易部关于解决国家海洋局家住农村远洋船员家属“农转非”问题的复函(1994年10月24日

公安部人事部劳动部关于干部、工人调动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有关问题的通知(1994年12月10日公通字199497 铁道部国家计委公安部国内贸易部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部分铁路职工家属“农转非”问题意见的通知(1994年1 民政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部关于妥善安排我国SOS儿童村孤儿就业的通知(1995年1月20日民福发19954号)

人事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工作的通知(1999年7月13日人发199980号)

公安部商业部总政治部对“关于西藏军区转业内地干部的家属子女随迁落户问题的请示报告”的批复(1976年5 军人家属随军户口迁移

公安部转发总政治部关于审批部队干部家属随军的通知(1976年7月14日公发197626号)

公安部关于武装、边防、消防民警现役干部家属随队审批问题的通知(1979年7月5日公发1979102号)

公安部粮食部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解决国防工业部分两地分居职工家属落户问题的通知(1980年1月19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妥善解决边防海岛和远离居民区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劳动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的通知(摘录)

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关于解决部队中部分无军籍的专业技术干部的农村家属迁往城镇问题的通知(1983年7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国防科工委等部门关于解决三线艰苦地区国防科技工业离休退休人员安置和职工夫妻长期两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干部离休规定中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1984年9月25日国

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旅政治部可批准部队干部家属随军的通知(1986年10月25日(1986)政干字第410号)

国防科工委公安部商业部关于解决国防科技工业三线艰苦地区职工家属“农转非”有关问题的通知(1986年7月1 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解决三线艰苦地区军队企事业单位职工家属“农转非”有关问题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公安部、总政治部等部门关于边防、海岛等部队部分农村户口军官家属可在原籍转为城镇户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人事部、总政治部等部门关于妥善解决军官配偶工作调动和易地安置问题请示的通知(1989

公安部关于边防、消防部队和警卫系统贯彻国发198932号文件的通知(1989年7月1日89公(政治)字52号)

公安部政治部关于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政治部关于重新规定军官家属随军条件请示的通知》的通知(19 全国交接工作办公室综合协调组关于《江苏省企业交接工作办公室关于军队武警部队随移交企业就地转业志愿兵家

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高级士官家属办理随军问题的通知(2001年4月24日2001政干字第213号)

公安部民政部总政治部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再婚配偶落户和待遇问题的通知(2001年7月6日20 证件簿册印章管理

公安部三局关于加强户口簿册、证件、印章管理工作的通知(1975年12月16日公三1975372号)

公安部关于统一户口专用章和迁移证式样的通知(1975年4月9日公发19758号)

公安部关于重新统一内河《船舶户口簿》、《船民证》、《临时船民证》的通知(1982年2月27日82公发(治)

公安部关于启用乡(镇)人民政府户口专用章的通知(1990年3月14日公通字199030号)

公安部三局商业部粮食管理司国家教委留学生司关于为派出和回国留学人员办理户口、粮食关系手续启用新印章

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户口迁移证、户口准迁证的通知(1994年7月1

1日公通字199462号)

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1995年12月19日公通字199591号)

公安部户政局关于新户口迁移证件使用和制发等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1995年3月8日公户政1995023号)

公安部关于不得随意加盖和套印户口专用章的批复(1995年11月27日公复字1995007号)

公安部关于做好水上簿证牌管理工作的批复(1996年2月14日公复字19961号)

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暂住人口登记表的通知(1996年5月23日公通字199631号)

公安部户政局关于印制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1996年1月29日公户政1996012号)

公安部户政局关于修改户口迁移证件有关内容的通知(1996年1月29日公户政1996013号)

公安部户政局关于印发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工作座谈会纪要和有关问题解答的通知(1996年5月1 公安部户政局关于“农转非专用章”不属于户口专用章范畴的复函(1996年6月5日公户政1996068号)

公安部关于修改暂住人口统计报表的通知(1997年4月8日公通字199718号)

人事部公安部关于变更使用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印章的通知

(1998年9月25日人发19988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1986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1986年11月28日公安部发布;1991年12月3 国务院关于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有关问题的批复(2001年6月13日国函200162号)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

公安部关于不得随意更改户口簿出生年月日的通知(1986年9月2日公信传(86)59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摘录)(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印发《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的通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公安部关于办理干部退(离)休等手续时认定出生日期问题的通知(1990年8月30日组通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摘录)(1991年2月15日国务院第74号令发布1991年5月1日起

公安部关于戴霓申报出生登记居民户口簿填写英文曾用名问题的批复(1999年4月27日公治1999586号)

公安部三局关于对《关于于明瀚监护人的请示》的批复(1999年9月17日公治19991464号)

公安部三局关于对加入中国籍的朝鲜族居民申请更正户口登记项目有关问题的批复(2000年4月7日公治2000133

公安部三局对《关于行政执法有关户政问题的请示》的答复(2000年9月8日公治2000373号)

公安部三局关于对中国公民姓名用字有关问题的答复(2001年6月14日公治200160号)

公安部三局关于对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关于张晶申请更改姓名的请示》的批复(2001年9月24日公治2001 其他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国防尖端部门职工家属的户口管理、案件处理等

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制订的《关于汉族地区佛教道教寺观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摘录)(1981年12月26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商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转发陕西省西安市《关于办理离婚、房产案件中有关户粮

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商业部全国妇联关于解决被干涉婚姻自由的当事人户口、粮食关系问题的联合通知(1987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汉族地区佛教寺庙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摘录)(1987年12月31日(87)宗发字56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工人夫妻两地分居不得收取费用的通知(1991年2月24日国办发199111号)

公安部关于加强涉外收养儿童出国管理工作的通知(1996年7月17日公通字199642号)

公安部户政局关于对出国人员出具户籍证明有关问题的复函(1996年

5月15日公户政1996054号)

公安部对《关于申办赴台定居台胞、台属户籍证明事的函》的复函(1997年9月8日公户政1997150号)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派出所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1997年6月4日公通字199732号)

公安部户政管理局关于认真做好城市特困户居民家属等落户审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8年3月3日公户政1998 公安部三局关于认真做好三峡工程外迁移民户口迁移工作的通知(2000年3月27日公治2000107号)

公安部关于对门(楼)牌编制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2000年6月6日公治2000248号)

公安部三局关于转发《国家粮食局关于取消〈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的通知》的通知(2001年3月23日公传

> 分类号相同的书

1.常用禁毒法律法规, ,人民法院出版社,7-80056-760-5,D922.1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全书,檀文祥,吉林人民出版社,7-206-03090-4,D922.14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全集(第一卷),鲍遂献,中国检察出版社,7-80086-249-6,D922.1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全集(第二卷),鲍遂献,中国检察出版社,7-80086-249-6,D922.14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全集(第三卷),鲍遂献,中国检察出版社,7-80086-249-6,D922.14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全集(第四卷),鲍遂献,中国检察出版社,7-80086-249-6,D922.149 7.常用治安管理法律法规, ,人民法院出版社,7-80056-717-6,D922.149 8.整治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法规汇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7-80182-037-1,D922.149 9.办理治安处罚案件法律依据, ,中国法制出版社,7-80182-058-4,D922.14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

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

国办发〔2015〕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依法登记户口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户口登记管理工作,近年来对加强户口登记管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等问题多次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下大力气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政策性障碍等因素,部分公民无户口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并直接影响国家新型户籍制度的建立完善。为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的《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和构建新型户籍制度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坚持依法办理,切实维护每个公民依法登记户口的合法权益;坚持区别情况,分类实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政策;坚持综合配套,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与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收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国籍管理等相关领域政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三)任务目标。进一步完善户口登记政策,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加强户口登记管理,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切实保障每个公民依法登记一个常住户口,努力实现全国户口和公民身份号码准确性、唯一性、权威性的目标。

二、依法为无户口人员登记常住户口

(一)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按照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政策,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申请随父落户的非婚生育无户口人员,需一并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

(二)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无户口人员。在助产机构内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向该助产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在助产机构外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向拟落户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无户口人员或者其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三)未办理收养手续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未办理收养登记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当事人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按照规定办理收养登记,凭申领的《收养登记证》、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1999年4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决定》施行前,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未办理收养登记的,当事人可以按照规定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事实收养公证,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尚未办理户口登记的,可以凭事实收养公证书、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四)被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户口被注销人员。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现的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失踪(死亡)的生效判决书,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五)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的人员。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的人员,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未在其他地方落户的,可以在原户口注销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后,符合现居住地落户条件的,可以办理户口迁移登记。

(六)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或者超过有效期限造成的无户口人员。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或者超过有效期限造成的无户口人员,可以向签发地公安机关申请补领、换领户口迁移证件,凭补领、换领的户口迁移证件办理户口迁移登记。不符合迁入地现行户口迁移政策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可以在原籍户口所在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其他人员可以在户口迁出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七)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在国内非婚生育、未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具有我国国籍的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的非婚生育说明、我国公民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

(八)其他无户口人员。其他原因造成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承担监护职责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提出申请,经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可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三、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无户口人员落户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本意见精神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研究部署,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工作要求,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二)认真核查办理。各地区要深入开展摸底调查,认真梳理本地区户口重点问题,摸清本行政区域内无户口人员底数及有关情况。要规范受理审批程序,严格工作要求,及时办理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要升级完善人口信息系统,加强对无户口人员人像、指纹信息备案和比对核验,确保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户口的唯一性。要严密户籍档案管理,对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材料逐一建档,确保档案资料完整有效。公安机关应当将办理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的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三)完善配套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对与本意见精神不一致的政策措施进行一次集中清理,该修改的认真修改,该废止的坚决废止。公安部、民政部、卫生

计生委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按程序修订户口登记、流浪乞讨救助、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四)积极做好宣传引导。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公民登记户口的权利和义务,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努力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积极动员无户口人员主动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五)强化责任落实。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分解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公安部要会同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加强对各地区的督查指导,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凡以前文件规定与本意见规定不一致的,按本意见规定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12月31日

集体成员资格 篇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强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下简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我认为要落实好这一点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明确农民集体成员资格。着重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农民集体成员身份与村民身份混同的问题。“村民”是其所在的村民自治组织的成员,是一种公民身份;而“农民集体成员”是其所在的经济组织的成员,二者完全是两个不同意义上的概念。“村民”只对其所在村或村民小组的公共事务享有发言权,“农民集体成员”才真正具备对集体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实际操作,集体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诸如土地发包、荒地拍卖、宅基地审批、征地手续的办理等,都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或村委会行使,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应该由农民集体成员会议行使。退一步说,村民会议只能行使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而不能越俎代庖地行使村民小组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当前,农村居民的身份越来越复杂,不但有农民集体成员,还有村民,甚至还有城市居民。如果不加区分,必将损害真正的农民集体成员的权利。二是身份变化所引起的农民集体成员资格取得和丧失问题。新出生人口、超生人口、嫁入妇女、入赘婿、收养子女、移民等是否取得农民集体成员资格,死亡人员、外嫁女、大学生、入伍人员、进城就业人员等是否丧失集体成员资格等问题,在实践中长期未得到解决。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不丧失成员资格,甚至出现了姑娘不外嫁的现象。因此,必须尽快对农民集体成员资格的取得与丧失做出合理规定。否则,真正的农民集体成员的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要明确界定集体成员的权利内容和行使方式。一是保证农民集体成员在土地发包、宅基地分配、机动地调整、“四荒地”拍卖、集体建设用地的批准及流转、收益分配等事项上享有充分的决策权;二是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成员行使权利的程序和方式,逐步完善重大事项的表决形式、会议记录、代表签字和文件归档等程序和制度。

再次,要充分保障农民集体成员的土地权益。一是要保护好其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留山自留地使用权等集体土地使用权;二是要防止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在征地中侵犯其应得的土地收益;三是要防止基层组织或农民集体领导人侵犯其应得的其他集体土地的收益,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等。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农民集体成员权救济制度。保证农民集体成员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排除妨害,得到公平补偿。只有做到以上四点,才能真正保障农民集体成员的土地权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 篇4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收, 因征地款分配而引发的纠纷也日渐增多,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如若处理不当将会对农村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解决此类纠纷的核心就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问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不仅对城市化进程有着巨大影响, 也牵涉这农村群众的民主权利。而由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利益纠纷, 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引发的矛盾纠纷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安全。

(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的现状

当前,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应该怎么认定, 认定标准是什么, 由谁来认定, 意见多种多样。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尚无明确的规定, 司法解释也未对其有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并且还出现了不同法律不同意思的情况, 从而导致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认识出现了差别, 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

1. 通过村委会认定

村民委员会有经营、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能, 又有村民自治、协助行政的职能。就我国目前来说, 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覆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此情况下, 农村集体基础成员资格由村民委员会进行认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如果从法律角度来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不属于村民自治的内容, 而应该是集体经济组织的事务。所以, 由村民委员会来认定农村集体基础组织成员资格有一定的越俎代庖的嫌疑。只等弄粗集体经济组织相关制度趋于完善, 村委会对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权力终须还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2. 通过法院认定

通过人民法院认定, 即司法认定, 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由法院通过司法途径进行认定。司法认定具有其不完善之处, 具有事后性、被动性, 即只有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其资格被剥夺, 并采取法律行动, 以寻求司法救济, 法院才可以对其资格认定进行审查。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是否属于“村民自治”, 这一说法也曾引起了理论和实践届的思考和讨论。人民法院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认定不仅仅是有法律依据的, 而且是对权力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认定具有滞后性和事后性, 不应将通过司法程序确定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作为经常性的方式, 而应将其作为一个补充方法, 维护权益最后的屏障。

3. 通过立法认定

截止当前, 我国还未制定全国性的、相对明确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也没有其他相关的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如何认定做出明确规定。只有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进行统一立法, 对成员资格的认定做出原则式或列举式的规范, 才能真正达到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 规制不法行为的效果。

(二) 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中存在问题

1. 由村民委员会认定的缺陷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由村民委员会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在这里, 一般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首先, 判断收益应该归谁所享有, 涉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问题;其次, 收益应该怎么分配, 分配多少, 除非政府对支付金额有指导性意见, 但在规定的数额外, 村民委员会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笔者认为, 由村民委员会认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是不合适的。据前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分析, 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是具有自我管理功能的集体组织, 对于其成员资格认定, 应由其自主确定。

2. 以户籍制度为依据认定的缺陷

目前, 认定成员资格标准, 以户籍为基础, 严格确定, 这是不利于保护广大成员的利益的。目前, 在某些地方对于成员资格的定人, 基于户籍制度, 同时对收益做出其他的限定条件, 这个标准是相当苛刻的。不能只考虑户口应迁而未迁的, 不得享受这样收益, 比如外嫁女;还要从严把握迁入人员, 只要没有一直居住在村中, 就应该视为挂靠户;二婚或者多婚者, 其配偶户籍均迁往该村, 则只能认定当前配偶有享受村集体收益的权力等等。诸如此类的分配方案大同小异, 剥夺了一些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人的资格, 其中有很多地方市违反法律规定的。且与我国的土地制度背道而驰。

3.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从判例来看, 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的判决, 大多数都没有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明确的解释说明, 且不同地区判决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外嫁女、空挂户、退伍军人、外出上学群体等, 他们有的被剥夺了分配权, 有的保留了其分配权益, 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判决, 法院都没有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作出定性或者明确。《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三条:“承包地被依法征收, 放弃统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 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安置补助费的, 应予支持。”是大多数法院判决时的依据。就算法院的判决在事实上支持了当事人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 但其态度依然是犹豫不决, 不敢明确表态。这种做法, 实际上是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维权设置了障碍。且由于法院的判决不可借鉴性, 也照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司法资源的浪费。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村民会议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市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 也是解决此类争议的基本途径。而实际情况是,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纠纷产生后, 不管市从村民自治还是行政或者司法维权路都异常困难。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于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

(一) 村民自治的局限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纠纷的产生, 争议之处正是集中于, 村小组会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是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的村民自治方式。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的社会风气逐渐开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简单, 但是在农村中传统观念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血缘、姻亲以及长久传承下来的家族关系仍然是农村社会关系的主体, 相对于法律, 这种关系更加具有优先权。

尽管98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第二十条第二款中做出规定,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但现实状况是, 在许多农村在中却有另外规定。“民主”成为了剥夺、“外嫁女”“入赘男”等群体的合法利益的工具。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户籍不在本村, 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的公民是否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交予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这对于杜绝“民主”对小众集体的权益损害, 是没有根本性作用的。

(二) 司法救济的困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纠纷的出现, 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群体寻求司法救济, 但往往纠结果并不理想。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后, 那时就有法院受理过一些设计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认定的案件, 主要体现为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及安置补偿费用等纠纷, 大多数法院并作出了判决。但是, 由于那时的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是独立的法人, 所以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导致即使判决纠纷当事人胜诉, 也很难执行到位。

2010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做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 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表面上看, 条款似乎为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纠纷提供了司法救济途径, 但依照此条款, 纠纷当事人却必须拥有“村民身份”, 试问如若具备“村民身份”, 何来纠纷之有呢?村民身份的概念在该法中也没有明确。

(三) 行政介入的不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在第一条第二款做出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要求取得该权利的, 应当向集体经济组织和指导该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行政机关提出, 而不能作为民事诉讼提出”, 这就是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纠纷还可以通过行政程序来解决。但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行政机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纠纷并不能纳入行政救济的范围。且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的认定属于村民自治, 行政命令等强制解决方式市基层政府不能用的;而就算政府出面调解纠纷, 即便达成合意, 村委会也可以反悔不履行。

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特意强化了政府的指导地位。但是, “责令改正”“指导、支持、帮助”等权力对村并没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且内容、方法与方式也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村民“自治”并没有在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的对策与思路

(一)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经过长期发展, 根据当时国情推出的一种独有的经济组织形式, 但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很多问题和不适用暴露出来。当前来说,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没有实际的职能和地位, 组织方式还很薄弱, 其运转维持只能依靠农村的行政机构或自治组织。因此,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机构,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运行的管理、决策、监督, 自主经营, 自主决策, 才能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前发展

更应该重视的是, 集体经济组织法的重要性。目前, 我国没有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及其成员资格、成员权力作出规定, 有的只是零散的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而且, 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相似, 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照成了严重阻碍, 同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力也难以保障。因此, 根据当前国庆,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制定一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是解决此类纠纷最紧迫、最有效的方法

(二) 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主体资格认定的法律主体

1. 从严发挥村民自治作用

由村民自治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虽然具有不确定性, 但成员资格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相关人员的利益分配, 也直接影响其他村民的利益, 因此也是合理的。由该组织内成员通过村民自治的机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员大会) 决定成员资格, 这是尊重既有的成员权利的重要体现, 也是限制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少数群体利益损害的手段。

2. 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仲裁机构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来解决因土地承包经营产生的纠纷。但申请仲裁只能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获得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农村土地承包法》这一规定将申请仲裁的事项限制于“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本文认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成员资格是问题的两个方面, 不能将其泾渭分明, 司法机关作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裁决权, 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条件。

3. 发挥乡镇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作用

乡镇人民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是基层行政机构, 他们直接对农村负责, 接触群众最多, 了解农村情况也最实际, 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都是靠他们最终贯彻实施的。因此, 将其乡镇府和农业主管部门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的确认机关, 是政府发挥职能的体现。

4. 人民法院给予司法救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纠纷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其法定职责进行裁决。人民法院裁决的存在使侵害少部分特殊群体的利益的几率变得更加渺小, 且他们收到侵害后的合法权益也有了救济渠道。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在第一条二款做出规定:“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 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很多人认为该项条款导致人民法院对未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纠纷缺乏主管的权力。其实该项法条依然保留村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重要前提条件, 即法院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界定权利。

(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必须明确

立法上没有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 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 必须在立法上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作出相应的规定, 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本文以为, 如下规定可供立法时参考:1.可以给予户籍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 由于工作或其他需要, 迁出原集体经济组织, 在原经济组织内不享有成员权, 同在经新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接纳入户的;2.可以给予成员资格的, 需与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结婚的农民, 婚后落户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

3. 可以给予其成员资格,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生或收养的子女, 户籍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的,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时起。

(四) 城乡一体社会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完善

我国部分省市及相关部门为探索符合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并进行了相关试点, 已出台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性的文件, 我国社会保障机制正在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 从农村开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计划生育保险和医疗保健制度等看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些保障措施仍是片面的、单一的, 大都是以一定社区范围的村民为保障对象的福利制度, 主要是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来决定着福利的多少, 并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但这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民带来了福利。

后现代化的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纠纷的产生是紧密相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 只有在明确的主体下, 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 在严密的司法救济下, 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下, 新情况和新问题才能逐步解决, 村民自治才能更加科学有效, 期望最终消除此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纠纷, 平衡农村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09.

[2]康宝奇.征地款分配纠纷审判实务与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1.

[3]金荣标.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

[4]孙宪忠.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吴津.浅论村民资格的法律性质和确认程序[J].丽水学院学报, 2007, (8) .

[6]张志红.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研究[J].商情, 2011.

新调整班子成员进行集体廉政谈话 篇5

近期,随着县(市、区)级党委政府换届工作的进行,玉林市部分县(市、区)审计局也相应调整了班子成员。为了加强对审计机关新任职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帮助新任职领导正确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廉洁从政,使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有更大作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近日,玉林市审计局长、局党组书记黄业诚亲自组织了容县、兴业县、陆川县审计局新调整班子成员分别进行集体廉政谈话

廉政谈话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一是明确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要求;二是结合现任岗位提出廉政纪律要求;三是听取新任领导干部对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以及任职后如何进一步严于律已,勤政廉政。黄业诚局长就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作了重要讲话,对新任领导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要勤奋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学,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学多一点,不断丰富做好领导工作的知识储备。要善于思考,把学习的收获体现在工作成效上,转化为谋求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的措施。二要正视自己,不断增强干劲,激发活力。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多看自已的不足。做人要以正为贵,不怕吃亏。做事要勤,不怕吃苦。为官要廉,秉公办事。能力上要多些危机感,少些自满。工作上要焕发激情,多些干劲。三要注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讲政治抓大事,思想要解放,工作要创新。要珍惜干事创业平台,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和领导本领。注重在总结思考中创新,在吸收消化中探索,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开拓创新中破解难题,不断推动审计

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四要团结和谐,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班子成员、审计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彼此协作,多一份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份责任、少一点推卸,多一份业绩、少一点闲言,要多用宽厚包容之心对待同事,多用换位思考之法对待分歧,形成良性互动。五是要廉洁从政,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报”和“三乱”现象。认真执行廉洁从审“八不准”的审计纪律。把勤政廉洁、客观公正的要求贯穿于机关作风建设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审计回访和廉政责任制度,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作风。

集体成员资格 篇6

一、土地流转优先权的法律属性

土地流转优先权是指农地发包或者流转时,法定优先权人在同等条件下和法定期限内享有承包该土地的优先权利。传统理论上的优先权是一种法定担保物权,也称优先受偿权。土地流转优先权是基于集体组织成员权而派生的一项法定权利。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特殊的共同共有,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共有,表现为集体成员集体所有。土地流转虽应按市场原则进行,但出于在同等条件下保护本集体组织成员的土地权利,照顾组织成员的利益,法律赋予其优先权。关于土地流转优先权的性质,我国《民法通则》没有明确规定, 理论界说法各异,概况起来,主要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债权说,此观点认为, 相对其它债权,优先权是具有优先性的债权。第二种是物权说,有的认为优先权虽在本质上是债权,但因法律规定而具有物权效力,是债权的物权化;有的认为优先权是权利保护的一种方法,应归担保物权范畴。第三种是折衷说,认为优先权既有物权性质,又有债权性质,兼具两权效力。前述观点,虽均从民事权利内涵的不同侧面对优先权的属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合理的一面,但各自的缺陷比较明显。依笔者之见,从民事权利的作用分析,土地流转优先权既不是债权,也不是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应定为一种形成权,权利一经行使即可发生债的主体变更,而优先受偿权则是对财产价值分配结果的优先。也就是说,权利人可依据这一法定权利,无须义务人承诺,以自己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使权利发生、变更、消灭或者产生其他法律效果,形成以所有权人与第三人同等条件为内容的合同,在所有权人与优先权人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排除所有权人将财产处分给他人的可能。具体而言,可从该项权利的以下特征进一步认识。

1.创设的法定性。土地流转优先权是立法赋予集体组织成员的一种权利,并非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基于意思自治,当事人虽可约定一定权利的享有,但约定的内容不能改变或限制集体组织成员的优先权,否则,该约定无效。

2.主体的特定性。土地流转优先权是基于特定的身份关系即集体组织成员资格而产生的,具有成员权属性和特定的人身属性,只能由集体组织成员享有。集体组织成员是生产或生活在集体组织中,与该组织依法形成权利义务关系的自然人,通常表现为农民个体。土地流转中的农户也称农村承包经营户,以家庭为单位,是经营性非法人组织。虽在诉讼中两者均可成为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但在优先权享有上不同。所以,优先权的主体只能是集体组织成员,而不包括农户。

3.物权的绝对性。从本质上讲,物权是权利人在法定范围内对物的支配及其权利的实现方面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土地流转优先权体现了物权绝对性的特 点,具有对抗权利主体以外的第三人的效力。在土地流转中,同等条件下,相对人取得承包权应以优先权人放弃或丧失权利其权利为前提。反之,发包方或流转人无视优先权与相对人形成的土地流转关系则不发生法律效力。

4.内容的实体性。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看,土地流转优先权的主体包括发包方或流转方与集体组织成员,双方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客体是这一民事权利义务指向的物权关系,即发包或流转的土地,并非民事诉讼中案件争议事实;内容是实体法规定的法定的权利、义务。

5.类型的创新性。从历史渊源看,在古代欧洲日耳曼时期,实行土地权利总有制度,耕地为公社所有,各家庭从公社获得分配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只能卖给本公社成员,不能擅自转让他人。这一制度虽与我国农村土地成员集体所有相类似,但本质不同。近代以来,西方大多国家的土地归个人所有,在其民事法律中自然不涉及土地流转优先权问题。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农地所有权归成员集体, 农户享有承包权和经营权,土地流转优先权的设定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事权利。

二、土地流转优先权的表现形式及 取得

(一)表现形式

按承包方式和流转主体不同,可将土地流转优先权分为三种。

1.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经营权流转的优先权。流转是财产权利经济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照法定方式流转其经营权。但按照《承包 法》33条第5项和47条之规定,转让方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如果受让方中有本集体组织成员,那么在流转条件同等情况下,组织成员优先取得受让权。为了使该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好的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1条、第19条中又作了补充规定,从价款、期限等主要流转条件上进一步充实了优先权的内容。

2. 外来承包者以转让方式流转时的优先权。这种转让是对通过家庭承包以外的方式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一方面,法律赋权经营权人可以协商或招投标的方式将其经营权有偿转让他人,解除原承包合同关系,由受让方与发包方重新建立新的承包合同;另一方面, 按照《承包法》第48条的要求,在外来承包者以转让方式流转土地时,本集体组织成员如有承包意向,在同等条件下,应享有优先权。

3. 外来承包者以租赁方式流转时的优先权。依照《承包法》第49条规定,在承包期内,经发包方同意,承包方可以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将经营权依法租赁他人。这种租赁形式没有改变原土地承包关系,与《合同法》第224条第1款规定的有关转租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如果发包方不同意转租,则组织成员就有行使优先权的可能性。

(二)取得要件

依权利是否已经实际取得为标准, 可将民事权利分为既得权与期待权,土地流转优先权是将来可能取得的一种权利,应属期待权的范畴。

1.有明确的流转行为。民事行为是一种表意行为。当事人明确的意思表示是民事行为的重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发包方或流转方作出真实的流转意思表示 时,优先权人才有主张行使优先权的可能。同时,流转行为的内容必须适法,不能违反强制性规范,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原则,否则行为无效。

2.流转条件同等。按合同法一般原理,同等条件的主要内容可理解为合同成立必备的主要条款。《合同法》第12条所列举的内容是合同的一般条款,具体合同的主要条款应按法律的直接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确定。就承包经营权流转来说,判定条件同等可参照《承包法》37条第2款中所列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一般条款,重点从流转土地用途、价款及支付方式、期限等方面来衡量。

3.在合理期限内主张。《承包法》没有明确优先权行使的期限,《解释》第11条第2款规定了除斥期间。因此,一般而言,优先权人主张优先权的期限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如果采取书面公示形式流转土地,权利主张的提出要在公示期内;二是未公示的,必须在他人使用承包地后两个月内提出主张请求。以其他方式发包的,发包方应预先通知本集体组织成员参加,否则,本集体组织成员可诉请法院宣告发包行为无效。

4.以明示方式提出请求。从意思表示形式的角度看,民事法律行为有明示和默示两种方式。默示方式的效力是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交易习惯或当事人的约定而产生,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结合优先权的法定性特点和土地流转实践,优先权人向发包方或流转方主张优先权利时,必须以口头、书面等其他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进行。

三、土地流转优先权适用中的几个 问题

尽管立法对土地流转优先权的行使作了较为清晰的规定,但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优先权的限制。优先权虽是法定权利,但其行使与保护有一定限度的。农村“四荒”地属特定集体组织成员集体所有,且在一些贫困山区,往往也是组织内部成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释》第19条同时规定,以其他方式承包“四荒”地时,鼓励组织外部的单位和个人参与,这并非排除组织内部成员的承包权利。

2.优先权的丧失。优先权不是优先权人的绝对权。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优先权人如有下列行为,则权利丧失。一是未在合理期限内向发包方或流转方明确主张自己优先受让的;二是以明示方式自愿放弃权利行使,不论相对方是否收到该意思表示;三是严重违约或擅自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对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被解除承包关系。优先权丧失后,权利人请求保护,法律不予救济。

3.优先权竞合的处理。实践中,经常出现数个组织成员均主张行使优先权的事实。这一竞合实际上是同体同权的并存现象,它不同于民法上通常讲的责任竞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现行相关立法规定不明确。大多数人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应遵循《民法通则》所确定的民事活动基本原则和《承包法》第33条规定的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原则具体加以处理。第一,初次流转时,若有上述竞合情形,应从平等、自愿要求出发, 尊重发包方或流转方的意愿,由其自主选择其中一个优先权人为受让人。第二,再次流转时,如果原受让人也同样享有为优先权,且都主张权利,通常应流转给原受让人,这样,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维护原受让人的投入利益, 实现流转的目的。

摘要:集体组织成员土地流转优先权是一种形成权。随着农地流转进程加快,组织成员主张、请求保护其优先权的要求日益强烈。文章着眼于促进农地合法有序流转,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对这一优先权的法律属性、表现形式、取得要件及适用中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

集体成员资格 篇7

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也是贯彻“十六字”原则的首要环节。实现集体领导, 既要求党委正副书记平等待人, 强化民主意识, 又要求党委委员摆正位置, 强化参与意识, 认真负责地行使权利, 为此, 党委成员应注重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在不断提高认识、增强自身能力素质上下工夫

紧紧围绕争做合格的党委委员, 深化认识,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是正视差距。在一个党委班子内部, 委员成分不同, 经历不一, 考虑问题、参与决策的水平各不相同, 且多数与正副书记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干具体事可以, 但出谋划策就显得吃力;有的讨论简单的问题还有话说, 遇到复杂问题便束手无策;还有的安于现状, 认为自己水平不高能应付, 办法不多能对付, 缺乏提高素质的紧迫感。因此, 做一名合格的党委委员, 必须正视差距, 看到不足, 努力在参与集体领导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明确目标。盯着做合格的、称职的、有作为的委员, 在工作中努力实现三个做到:即做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运用这些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 在是非面前保持清醒;做到科学统筹谋划, 精于设计部队建设, 既能吃透上情, 又准确把握下情, 既会抓重点工作, 又能兼顾一般, 既抓眼前, 又想长远, 能从全局出发, 及时向党委提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建议;做到善于协调关系, 认真落实党委决议, 检查督促抓好落实, 要善于联系群众,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能围绕党委决心意图组织群众开展工作。三是勤奋学习。精选学习内容, 优化学习方法, 明确学习目的。特别是要反复学习《党章》、《党委工作条例》、《民主集中制学习资料》等理论知识, 认真领会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民主集中制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上级的指示精神, 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 掌握集体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步骤, 加深对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把握, 不断增强参与集体决策的水平和能力。这样就会在参与集体领导时不说“外行话”、不办“外行事”, 真正为党委分忧解难。同时要注重调查研究, 摸准基层实情, 把基层官兵的心声带到党委决策之中, 确保党委每次决策都符合部队和官兵的利益,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二、要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永葆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一是自觉培养高尚的人格。做到襟怀坦荡, 不媚上, 不媚俗, 坚持说实话, 讲实情, 办实事, 求实效,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把职位看成干事业的舞台, 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 多享受工作, 少享受权力。只有人格高尚了, 才能想官兵之所想, 急官兵之所急, 帮官兵之所需, 抱着对党的事业和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 积极主动参与党委集体决策。二是要培养良好的议事品格。正确处理好分工负责和集体领导、行政职务和党内职务的关系, 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大胆行使议事权,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当自己的意见被否定时, 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 虚心听取不同意见, 既不要当场打断作解释, 也不能会后违反原则闹情绪, 以良好的议事品格, 使班子内部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氛围。三要自觉维护班子团结。有事没事多走动, 大事小事勤商量, 多通气, 多谈心, 多点拨, 多提醒。自觉做到考虑工作讲大局, 处理关系讲大度, 不同意见求大同, 反对“小心眼”, 克服“小脾气”, 纠正“小动作”, 刹住“小广播”;坚持在团结的时候讲团结, 及时通报日常工作情况, 做到日常情况定期通气, 重要情况当天通气, 紧急情况及时通气。实践中, 只要班子成员坚持这样做了, 大家在参与党委决策时才没有顾虑, 才能愿意乐意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为党委的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三、要在遵守制度规定、落实党委决策上下工夫

在党委集体决议形成之后, 党委的意图是靠首长的行政权力推动落实的, 而首长的分工是军政两名主官的分工, 军政首长向党委负责。作为副职要向正职负责, 认真领会正职的意图, 落实正职的要求, 尽到一个助手的职责。一是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持积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虚心听取其他委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宣传党委的决议和主张, 自觉维护党委的威信, 主动汇报个人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参加党委民主生活会, 自觉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 主动亮思想, 自觉揭短亮丑, 达到统一思想、增进信任的目的。要严格按《党委议事规则》办事, 严格遵守议事保密纪律, 防止跑风漏气, 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比如, 党委在研究干部晋职, 战士提干、选改士官、学技术等敏感问题时, 作为班子成员, 决不能提前走漏风声, 更不能在会后把每个委员讨论发言的细节散布出去。否则, 不但影响班子内部的团结, 还会降低党委的威信。二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委员, 要防止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强调到不适合的位置, 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 抓啥啥重要。工作中, 由于每个委员都负责着某一方面或一个部门的工作, 在有些工作的联系和交叉中, 还有一个协调好各种关系和相关力量的问题。不论是不是自己分管的工作都要发挥能动性, 主动想问题, 积极参与其中, 主动为党委出谋划策, 以“合唱演员”的身份, 与班子成员一起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在参与决策、落实决议时, 要自觉做到“三处”和“三个到位”, 即:站得要恰到巧处, 说得要恰到妙处, 做得要恰到好处;班子中定准位, 工作中干到位, 用权中不越位。每个委员只有把各自的位置摆正了, 相互间的关系协调了, 党委班子才能形成合力, 各项工作任务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三是要抓好工作落实。首先要谋划到位, 按照党委的决议和首长的意图科学计划, 合理安排, 充分调动所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把措施定在前、要求提到前、困难想在前, 找准切入点, 形成明确的抓落实的思路, 有针对性地落实好党委的决议。其次要落实到位。副职是正职的左膀右臂, 必须通过自己具体的实际工作, 使正职的意图、决策得以兑现和落实。副职抓落实中要具体扎实, 不怕麻烦。党委、正职的决策往往是全局、宏观上的, 要转化为实际效果, 还需副职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如组织和协调机关力量, 制定具体的督促检查、跟踪指导的办法和措施, 具体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等等, 都要由副职协调抓好落实。再次要对落实的情况主动向党委和军政首长汇报, 做到安排的工作事事有落实, 件件有回音, 把党委、军政首长的意图变为现实。

党委成员如何更好地参与党委集体领导, 需要把握和注意的方面还很多, 但只要我们每个党委成员不断研究参与集体决策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参与集体领导, 党委决策就会更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准确性, 部队建设也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摘要:党委成员如何更好地参与党委集体领导, 只要我们每个党委成员不断研究参与集体决策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参与集体领导, 党委决策就会更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准确性, 部队建设也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上一篇:投资咨询公司下一篇:农药化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