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产业(精选9篇)
旅游演艺产业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居民对文化的消费越来越大, 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不管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两个既有共性, 又有特性的行业, 在发展中产生了产业融合。实景演艺正是这两者融合的产物。继《印象·刘三姐》成功以来, 国内旅游界掀起了一股实景演艺之风。实景演艺近年来成为旅游业的新宠, 成为旅游者追捧的对象。本文尝试从产业融合的一般理论出发, 运用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必然性及融合过程, 通过对《印象·刘三姐》进行分析, 希望能得出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 但没有对产业融合进行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 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 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从文化的角度看, 实景演艺是传统文艺演出与旅游演出结合的新型演出形式。从旅游业的角度说, 实景演艺是旅游城市和景区 (点) 深化的旅游促销产品。实景演艺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的一个产品。本文从这一角度对其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进行探讨。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本质上具有很多的共性。文化产业, 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旅游、文化是其属性, 旅游是其功能, 而文化又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和文化业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 由于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创新, 两者逐步走向融合, 并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文化旅游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透过产业融合这一中介传导机制, 两大产业之间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1.产业融合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
(1) 文化产业项目为旅游“造景”、“增点”, 增加新的旅游产品
传统的旅游景点多是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资源或人文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 予以静态的展示, 缺少吸引游客的文化内涵或互动参与的活动项目。成功演出了《芙蓉国粹》的成都艺术剧院院长贾磊说:“优秀的旅游演出为城市旅游注入了更多的文化成分”。实景演艺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 同时为景区“造景”、“增点”, 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2) 文化产业项目增添新的旅游项目, 改变了旅游目的地传统的游览方式
实景演艺被编入旅游行程, 看旅游演出成为丰富游客晚间生活的一项内容。让观众在白天观看实景后, 晚上体验不同的韵味。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方式。
(3) 实景演艺的开发淡化了旅游目的地旅游的淡旺季
很多旅游目的地受当地的气候影响, 有明显的季节性。桂林主要开发观光旅游产品, 季节性非常的明显。一般在3~10月份为旅游旺季, 一到秋季, 桂林的旅游就进入了淡季。而文化产业产品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发利用, 没有明显的季节之分。比如现在的《印象·刘三姐》拥有春夏秋冬四季以及雨天晴天等不同的版本, 而针对漓江水流、水位的变化, 也设计了相应的调整措施。
2.产业融合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1) 旅游业的发展, 客观上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创作源泉
旅游的发展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文化不只是高雅的艺术, 而是来源于民间, 走向民众。旅游业的发展,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作源泉。同时艺术家在景区获得了巨大的灵感与创意, 以景区为舞台, 使艺术获得了升华。如谭盾创作的《禅宗·少林》正是汲取大自然的精华, 沐浴嵩山少林的禅宗文化, 创新艺术的“超级大秀”。
(2) 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 扩大文化产业市场空间
旅游城市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旅游者到来, 这在客观上给实景演艺的发展提供了受众。因为仅靠本地的观众难以创造出规模巨大的客源市场, 而旅游者中很大一部分有文化消费的需求。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的需求, 是拉动演艺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项目的技术升级
《印象·刘三姐》通过高新技术对其传统的舞台背景、灯光等进行创新改造, 以增强其美学效果。在剧目演出和山水剧场的建设方面, 引进了现代科技手段, 投入巨资建造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视觉及烟雾效果工程。在演出售票方面, 较好利用了旅游的营销机制和营销网络。
三、《印象·刘三姐》的实证分析
《印象·刘三姐》是一台融真山真水和民歌于一体的超大型演出。她运用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 在阳朔1.654平方公里水域上, 以12座著名山峰为背景, 以流淌的漓江为舞台, 600多位演员在漓江中划着竹排, 举着渔火, 唱着原生态的民歌。
1.《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桂林旅游产业的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广的工程, 其模式为一个立体同心圆结构, 可分为三个层面:资源层面、市场层面、机制层面。
(1) 《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桂林旅游产业的资源融合
《印象·刘三姐》的文化产业发掘, 利用了“刘三姐“文化品牌的效应及吸纳广西壮、侗、苗、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 还利用了桂林阳朔的山水文化, 漓江的秀丽风景及其在旅游界的影响力。《印象·刘三姐》主题公园整合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 在建设初期, 加大了开发的含金量, 提升了土地的价格。
(2) 《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桂林旅游产业的市场融合
《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作为公益事业, 其市场主要面向桂林市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其场面宏大, 员工众多, 如果仅依赖于桂林的民众, 最终还是会跟以往的剧团一样经营不善。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名城, 每年都吸引上百万的游客前来。但很多游客凭印象, 认为来桂林就是看山水, 来阳朔就是看漓江和西街。《印象·刘三姐》与旅游产业融合, 其市场会更广, 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而且《印象·刘三姐》利用了旅行社的销售机制和网上订票等, 改变了传统的市场销售模式。这些保证了稳定的客源和收入。
(3) 《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桂林旅游产业的机制融合
《印象·刘三姐》构建了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新机制, 坚持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如除了文化厅为业主申请了自治区政府20万元前期启动经费外, 其余投资由企业运作。这改变了传统的演艺产品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的俗套。但在营造环境和优质服务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演出售票方面, 充分利用了旅游的营销机制和网络, 保障了固定客源和收入。在运作方面大致分为:旅游及文化部门的充分合作;国内顶级艺术家的参与;演出本身的水准、规模及影响力;宣传机构的全面开动及炒作;品牌的建立;主体项目附加值的提升;配套项目的连带开发等。
2.《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拓展了产业链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促进了两者的发展, 同时拉长了产业链, 衍生出一些相关产品, 从而取得更广的经济效益。两者融合所带来的额外利润, 即一次投资多处收益。《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拓展了两者的产业链, 涵盖了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业、艺术教育业。少数民族服装制造业、酒店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工艺品制造及销售业、会展旅游业、灯光制造业、房地产业、服装制造业等。
四、《印象·刘三姐》的启示
《印象·刘三姐》自开演以来持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之后诞生了“印象”系列, 也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 引来了越南下龙湾、柬埔寨的吴哥向桂林《印象·刘三姐》“取经”。《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对今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很多的借鉴和启示。
(一) 提高认识, 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
进入21世纪以来, 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不管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 不但为各自的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而且会衍生新的产业。各有关利益方必须认识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会给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带来广泛的发展机会, 从而把握机会, 积极促进两者融合发展。
1.发掘当地富有特色及内涵的文化产业, 凸显文化创意
实景演艺通过该旅游地文化内涵的发掘, 文化主题的提炼和文化形象的展现, 形成强而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整合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迎合市场的需求。
2.文化理念、科技手段及市场机制三者完美结合, 创造出文旅结合的良好环境
《印象·刘三姐》依赖于文化理念的发掘和创新。经过67位中外艺术家参与, 历经5年零5个月的创作、经过109次不断的修改、经过100场公开演出, 现在《印象·刘三姐》主题面貌才基本确定。其次《印象·刘三姐》通过科技手段, 创造出一场令人震撼的演出。再次, 采用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实现了文化创意与资本的有效结合。资本与文化产业结合, 一方面实现了文化理念的物化。另一方面产生出经营和管理机制, 最终文化产业走向市场, 走向大众化。《印象·刘三姐》项目, 政府出少部分资金, 营造 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投资者资本的进入。文化理念、科技手段及市场机制三者完美结合, 创造出有利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良好环境。
(二) 政府积极主导, 形成发展合力
在中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需要“助推器”。《印象·刘三姐》从创意、立项、投资、论证、演出、推广, 始终发挥着政府的前瞻性引导和超前的促进功效作用。这使政府的引导作用与市场的推动力相结合, 大大加快了项目的成功。值得一提的是,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是完全的政府包办, 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 把企业、艺术家、当地村民、非政府组织等有效结合起来, 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三)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印象·刘三姐》成功出演, 使实景演出成为时尚新潮。由广西维尼纶集团、河南省兆腾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天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嵩山少林寺联合投资组建, 具体负责《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项目开发经营, 自2007年试演以来取得了良好效应。2006年9月, 《关于在越南广宁省下龙湾地区投资建设山水实景演出剧场并开展商业演出的协议》在南宁签订。放射性的仿效在国内迅猛展开, 形成较大规模的“走出去, 引进来”的版权产业交流态势。
参考文献
[1]诸葛艺婷, 崔凤军.我国旅游演出产品精品化策略探讨[J].社会科学家, 2005 (5) :122—123.
[2]汤莉萍, 殷瑜, 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李蕾蕾, 张晗, 卢嘉杰, 文俊, 王玺瑞.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旅游科学, 2005, 19 (6) :44-51.
[5]张婷婷.壮族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研究——以《印象.刘三姐》和《走进花山》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7.
[6]容小宁.《印象.刘三姐》的产业化运作.中国文化报[N].2005-12-23.
[7]陆军.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3) .
旅游演艺产业 篇2
我县旅游演示事业越来越受旅游景区的推崇,把演艺这项活动与旅游结合起来,才能算是完整的旅游项目。
为打造我县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推进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我中心精心编排了一台富有石城特色的民俗节目,定期在各景区演出。文艺进景区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让游客景区美景的同时,了解和感受石城客家文化、体验客家风情,弘扬客家精神。2019年我中心在景区演出100场,观看人数达到近万人。我们的节目形式多样化,有本土特色节目、客家婚俗节目《喜相逢》、赣南小戏《补皮鞋》、石城民歌《腊翻哥》《瓜子仁》、客家风情舞蹈《农家表嫂》《榕树底下一枝花》等等。我们的节目受到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无论对我们的音乐、服装还是演员们的精彩表演都赞不绝口。通过游客的广泛好评,石城灯彩的知名度迅速上升,2019年7月,我中心在通天寨景区大畲古戏台配合完成了新华网的专题拍摄演出工作,大力宣传了我县的旅游文化。
旅游演艺的实践与探索 篇3
不仅如此,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 还带动起中国旅游演出这样一个新的产业。2000至2004年间, 旅游业与演艺业良好互动, 在全国许多旅游景区开始了旅游演艺节目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发展, 总结影响旅游演艺项目收益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演出质量是决定项目盈利的核心因素。首先, 旅游演艺节目应与景区当地特色尤其是民族文化内涵高度融合;其次, 政府支持和政策利好是旅游演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加速器;最后, 旅游演艺节目要注重雅俗共赏性。
营销——有效的商业化运作是演出成功的必要条件。《印象·刘三姐》在商业运作中, 首先是抓住游客看腻了传统舞台演出的心理, 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声誉;其次是与旅行社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强化当地导游的口碑宣传, 迅速占领市场。
《印象·刘三姐》表演现场
价格——恰当定价有助于项目顺利实现盈利。2003年《印象·刘三姐》首次公演时, 投资方依托全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的品牌, 塑造了该演出相对高端的形象。
区位——区位优势影响演出早期盈利甚至整体成败。比如《天门狐仙》选址张家界天门山风景区, 周边配套成熟, 原有游客基础较有保证, 因此公演当年就盈利。
虽然国内的旅游演艺产业已经取得巨大发展, 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国际优秀演出一般具有极高的经济贡献率。以美国纽约百老汇为例, 在2008-2009演出年度, 美国纽约百老汇创造的票房收入达到9.43亿美元, 对纽约州经济的拉动达到98亿美元, 对经济的贡献高达十分之一以上。国际优秀演出还具有广泛而持久的生命力。例如, 《猫》是全球最负盛名的音乐剧, 它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而中国旅游演艺行业与国外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演艺创作、演艺制作、人员质量、营销推广、商业运作、经济效益等方面。中国旅游演艺行业仍需创作精品, 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演艺经验。
国内旅游演出需要坚持“内容为王”, 要从单一表演向演艺文化综合转变, 围绕演出内容的创作、引进、表现做好文章, 出创意、出品牌, 同时发展文化衍生品,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上海旅游演艺发展路径探索 篇4
旅管142 彭莉
14451040223
一、旅游演艺概念
旅游演艺并非简单的文娱演出。从产品角度分为六部分:第一,地域性的文娱演出。第二,相匹配的多功能综合型娱乐剧场(剧院)。第三,以演出为核心产品之一的主题公园,为项目收益的保障点。第四,项目周边的旅游休闲综合配套区,这是产业链延伸部分。第五,围绕演艺项目构建历史文明的话语体系,则属于营销和推广部分。第六,产权质押和股权交易,此为最关键的融资和流转部分。
二、产品设计
地点:外滩
表演内容:上海近代发展到现代繁荣的历程、改变
依托条件:
1、借助整条黄浦江,用整条河流作为时间点,在表演是顺着河流的方向将上海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逐渐表演出来。
2、借助黄浦江东西两岸的建筑特色和灯光效果,在表演时根据剧情需要,通过灯光的明亮变化,起到辅助作用。
3、黄浦江两岸巨大的平台可以作为观众席设置、两岸高楼层建筑中的露天台也可作为观众席设置。
产品盈利性:
1、这是在上海地区表演上海繁荣发展的历程,相对于观众而言会有强烈的代入感。
2、外滩是旅游者观光游览比较频繁的地方,在此地开展旅游演艺一方面可以丰富外滩比较单一的观光,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外滩两岸商店的收入。
鄂西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开发探究 篇5
一、旅游演艺产品的发展与创新
1.旅游演艺概述
对旅游演艺概念最早的提法应该来自1998年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 当时称作“主题公园文娱表演”。后来根据学界根据各自的习惯和需要, 提出了不同的叫法, 但在称谓上”旅游”和“演艺”逐渐紧密, 出现了”旅游演出”“、旅游表演”和”旅游演艺”等说法, 其中旅游演艺的说法比较普遍。结合各学者的观点, 旅游演艺一般指的是在旅游景区内开展的, 针对游客的, 有专门的演出人员、以及特定的演出场所 (含剧院、酒店、大型广场等) , 以展现区域内历史文化或风俗民情为内容的艺术表演。
旅游演艺是旅游业和文化业相结合的新业态, 其发展有助于完善旅游区的产业结构, 延长旅客的停留时间游客停留时间;拉长产业链,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创新发展, 延伸景区生命周期;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 提升旅游地知名度;提高旅游地经济效益;演绎旅游地文化精髓, 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近年来, 我国旅游市场持续繁荣, 数据显示, 2015年中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 比2014年分别增长10%和12%。与此同时带动了旅游演艺市场的发展, 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旅游演出票房达27.1亿元, 观众为3591万人, 各地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特点, 推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演出产品。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定时定点上演的旅游文化演出已逾200台, 一大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之作在全国各景区展演。
2.旅游演艺产品的发展历程
旅游演艺最初只是一般的娱乐表演项目, 以增加旅游趣味性、体验性和吸引力为主要目的, 处于偏向于单一式的观赏和游玩阶段。常常是为了增加主题公园的游玩点, 其作为附属产品呈现出的一个简单形态, 这个阶段以深圳“锦绣中华”等相关演出为代表。
进入新世纪以后, 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推动了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重要选择。旅游演艺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文化深度融合, 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尤其以2004年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标识, 此后, 国内旅游演艺产业从不自觉走向了自发主动的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地域文脉相承接、与现代技术相匹配的业态持续创新发展的新高潮。2009年9月, 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打造当地优秀旅游演艺产品, 我国旅游演艺从常规演艺进入到演艺成为独立景点或旅游吸引物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 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地区, 如丽江、昆明、泰山、平遥以及贵州、河南等省, 都依托优质自然山水或人文遗产资源, 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上,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模式, 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演艺产品开发, 有效激活了潜在的旅游演艺市场, 成为增强本地区旅游观光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势头的重要支撑。
3.旅游演艺产品创新与分类
当前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新呈现出了地域文化与高新科技深度融合, 立体享受与宏大场景互相融合, 演艺特色与区域特色完美融合, 巨额投资与名创团队紧密结合的特点, 旅游演艺产品也藉此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类别。李幼常根据演艺场所的不同, 把旅游演艺业态类型分为广场类 (含景区广场类和社区广场类) 、实景类、剧院类、宴舞类等四种;徐世丕则根据演出产品的类别, 把我国旅游演艺划分为民族风情、山水实景、文化遗产三种类型;黄炜则认为当前旅游演艺业态主要可以划分为山水实景演艺、综合性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风情表演和城市传统曲艺及延伸业态四大类型。在这三位学者的分类中, 山水实景演出和歌舞表演都属于常见的分类, 表明了在实际情况中实景演出和歌舞演出是旅游演艺产品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鄂西旅游演艺产品发展现状
鄂西一般指的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包括鄂西6市1州1区, 简称“鄂西圈”) , 鄂西圈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包括武当山、明显陵、唐崖土司城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 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长江三峡、古隆中、襄阳古城、荆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等诸多文化旅游符号, 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五大资源优势, 集中了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生态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文化体系。
1.鄂西圈旅游演艺项目发展现状
目前鄂西圈旅游演艺的项目类型多样, 包含了实景演出、民俗风情演出和歌舞剧等类型, 各表演项目在内容上也极力吸收区域文化特色, 各区域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鄂西圈十大旅游区是鄂西圈旅游产业发展的集中代表, 包括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旅游区、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神农架旅游区、襄阳古隆中———鱼梁洲旅游区、荆州古城旅游区、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明显陵———漳河旅游区、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区、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旅游区。十大旅游区中有八个都已经有自己的旅游演艺项目, 选用的演艺类型各不相同。
从全国范围内看,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 2014年旅游演出6.02万场, 票房收入38.37亿元 (含被分账收入) 。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还指出在2014年全国旅游演艺票房收入中, 三大系列票房收入占据过半, 其中”印象系列”占据了30.5%, “千古情”系列收入占据了27%, ”山水系列”占据了11.5%, 其余占42.5%, 而鄂西圈旅游演艺市场目前并没有三大集团的参与, 其票房收入理论上在全国占比较小。2015年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评选2014年全国旅游演艺票房20强的过程中, 其40强入围名单中浙江、云南、广东、湖南等省市表现突出, 而湖北省仅有万达集团的《汉秀》项目, 鄂西圈内更是无一项目入选。
2.鄂西圈旅游演艺产品主要问题剖析
纵观全国的旅游演艺近年来的发展, 虽然为旅游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成本巨大, 过亿项目屡见不鲜;另外众多旅游演艺产品投资虚火过旺, 逐渐演变为地方政绩工程、产业吸金利器, 很多省市在没有详细调研论证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马旅游演出项目;加上市场的激烈竞争, 很多的旅游演艺产品面临亏损。在全国旅游演艺发展呈现的问题中, 鄂西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也重点呈现出了四方面的不足:
(1) 文化创意不足, 对文化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鄂西圈旅游演艺项目文化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文化内涵挖掘比较单薄, 以剧团和剧院演出为主, 实景演出类项目较少, 重艺术、重文化, 而在娱乐性、创意性和参与互动性方面发展不足, 应用的高新技术也很少。且在一些地区存在重复开发、同质化开发的问题。
(2) 市场水平不高, 投资主体以政府导向为主
鄂西圈旅游演艺市场机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政府主导项目投资为主, 民营资本投资较少, 社会主体参与力量不足, 演艺项目的市场化水平不高, 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内容的动力, 导致项目整体吸引力不强, 制约了旅游演艺的市场活力和影响力。
(3) 知名品牌不够, 与旅游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鄂西圈旅游演艺项目在国内旅游演出市场中品牌知名度较低, 宣传工作尚未到位。旅游演出规模较小, 缺乏著名演艺企业和导演, 和旅游发达地区相比, 还未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演艺剧目和品牌。
(4) 区域联动不强, 缺乏主题整合与互补
根据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实现树立整体区域旅游形象和增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目的。鄂西圈内的旅游演艺项目大多是“另起炉灶”式的开发, 例如《夷水丽川》、《江山美人》和《西兰·卡普》虽然艺术风格有区别, 但都表现的是土家族风情文化, 造成了几个演出在市场互换和要素协同上的困难。另一个方面, 区域联动不强还体现在区域外的合作上, 鄂西旅游演艺项目的开发少有湖北外的集团和企业承担, 未形成区域外旅游演艺的换血与再造的优势。
三、鄂西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开发的思考
1.依托鄂西圈内文化资源禀赋, 明确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定位
依托鄂西圈内具有特异性和标志性的资源禀赋、区域旅游资源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 综合文化学者、旅游专家、艺术专家等专业人士的意见, 挑选具有较大文化影响力、丰厚文化资源基础、可预见产业前景的产品支持对象。选择国内知名的旅游演艺策划和运作团队来制作各旅游区的演艺项目, 重点的项目邀请知名导演、剧作家和演员担纲主创。打造具有明确文化与市场定位的, 符合区域资源特征的旅游演艺项目。
2.立足鄂西圈内旅游资源的多元性, 注重内容模式的创新
鄂西圈内旅游资源丰富多元, 产品间的特色容易形成互补效应, 增强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引导重点景区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文化旅游节目来吸引游客注意。同时在多元的旅游资源基础上, 要注重内容模式的创新, 一是在内容上体现特色, 即展示出鄂西圈最有特点的文化内容, 如进行原生态文化的展现;二是在演出设计上进行创新, 多选用实景演出、宴舞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 或者是多种演出形式的结合;三是在运用技术上积极与高新科技融合, 提升旅游演艺产品的感染力和震撼效果;四是在宣传上改进方式, 可考虑采用全国巡演、与景区”一票制”等方式, 提高旅游演艺的知名度和上座率。
3.结合鄂西圈内旅游节庆活动, 配合文化遗产传承
旅游演艺可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得以重现, 例如云南就利用了《丽水金沙》、《云南映象》、《印象丽江》和《云岭天籁》几台节目使得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鄂西圈现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 是鄂西旅游演艺开发的重要资源库。另外结合鄂西众多的旅游节庆活动, 例如三峡国际旅游节、恩施女儿会、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荆州国际龙舟节、荆门油菜花节、武当国际旅游节、清江闯滩节、神农架生态文化节、编钟音乐节等, 做足节庆营销, 利用优秀的旅游演艺产品吸引游客, 宣传圈内文化旅游资源。
4.利用鄂西圈内政策支持, 做好旅游演艺产品的顶层设计
旅游演艺开发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项目的资本运作和投资同样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在旅游演艺产品涉及的用地、资金、税收、劳动用工等方面进行政策指导, 在项目启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围绕“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项目推动”为开发理念, 在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运作过程中, 以项目为核心, 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密切合作, 特别是营销过程中政府倾力进行的社会推介与企业进行的宣传促销相互配合, 互为促动, 共同推动鄂西旅游演艺市场的繁荣。
5.引进社会资金, 突出市场的指向作用
旅游演艺项目投资大、运营成本高, 政府更多是引导的作用, 而更多的活力则来源于市场。政府可以为各旅游区的演艺项目提供启动资金, 但需要给出空间让民间投资, 转变”办文化”的角色, 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让旅游演艺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同时, 将文化旅游产业的活跃资本、著名导演创作家和演艺团体有机结合, 实现资本、智慧与市场充分对接, 遵循并突出各个具体项目的特色, 因地制宜发展关联产业, 处理好生态、文化、可持续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鄂西旅游演艺的发展还处于探索培育阶段, 有成功的借鉴, 也有失败后产生的问题。本文就鄂西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提出了实际可行的开发原则和路径, 其核心仍然是立足区域文化特质, 利用政府、市场和企业多方的力量创新开发模式, 引领市场的需求。当然关于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过程中涉及的产业链打造、市场营销和核心竞争力建构等众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的研究。鄂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 对于其旅游演艺产品的成功开发将给予资源丰厚区域旅游开发重要借鉴。
摘要:旅游演艺产品在繁荣区域经济, 吸引游客注意力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是提升和利用区域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鄂西是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本文在分析我国旅游演艺产品发展历程和新时期鄂西旅游演艺产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了鄂西旅游演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鄂西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路径, 对于资源丰富区域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区域,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开发,鄂西
参考文献
[1]徐菊凤.中国主题公园及其文娱表演研讨会综述[J].旅游学刊, 1998, 13 (5) :18-2.
[2]陈叶萍.基于价值链的国内旅游演艺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中国旅游研究院.2015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6年发展预测[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4]李幼常.国内旅游演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7.
[5]徐世丕.旅游演艺对我国传统演出市场的冲击和拓展[J].中国戏剧, 2008 (09) :14-17.
[6]黄炜.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D].南开大学, 2012.
旅游演艺产业 篇6
演艺是指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旅游演艺则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依托著名旅游景区景点,表现地域文化背景、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形式多样的主题商业表演活动。在旅游景区现场进行的各种表演活动,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统称为旅游演艺。
1 旅游演艺的发展历程
我国以旅游游客为观众的旅游演艺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满足旅游消费者求乐、求美、求新、求知欲望的文化创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华侨城集团为开发文化旅游主题园区、增加文化魅力,推出了在旅游园区内上演的大型驻场演艺节目,其观众主要是购票入园的游客。这一创新模式获得了游客的热烈欢迎,演艺节目的高水平艺术质量,更成为华侨城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要素。
其后,以雄厚的文物资源称雄文化旅游市场的陕西省,为了改变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市场资源“浪费”的格局,也开始发展旅游演艺。他们的观众面更广,不仅包括国内游客,更有大批外国旅游者。陕西省当时创作生产这类演艺产品的主力是国有剧院团,其演出场地也是在自己的剧院,因此,他们在吸引来西安旅游的团体游客的同时,也面向社会零散观众。陕西省歌舞剧院为此精心打造的《仿唐乐舞》和《唐·长安乐舞》等一批旅游演艺产品,成为我国最早的文化遗产演绎型旅游演艺品牌。而在首都北京,宣武区恢复了湖广馆京剧老戏台由北京京剧院驻场演出、前门饭店首创的“梨园剧场”茶座欣赏模式、东城区雅宝路北京歌舞团常年演出的旅游歌舞《北京之夜》等等,都是以游客为夜间演出的目标观众的旅游演艺产品,它们为开拓旅游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旅游景区大型演艺活动风起云涌,各地陆续推出的品牌项目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丽江》、杭州的《印象·西湖》、湖北的《盛世峡江》等,均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时尚。
2 我国演艺旅游产品的特点
与传统演出相比,旅游演出具有独特的特点:演出地点大多在室外或者在旅游地的剧院里,演出时间基本是在晚间游客休闲时段,游客就是观众,演出内容为旅游城市或景区(点)的特色文化。传统演出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旅游演出则自由得多,既可根据剧情需要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也可在剧院的舞台上。传统演出观众只是观看演出的人,而在旅游演出中,观众同时也是参与者。旅游演艺产品主要强调以下特征:
2.1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演艺产品非常重视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文化内涵的开发,力图将文化资源与演艺科技手段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演艺大餐。如,印象·刘三姐在策划初期,广泛邀请多学科专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行调查与研究。旅游演艺把桂林的山水文化,侗、壮、苗等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突出了桂林独特的地方文化。
2.2 注重娱乐性,强调旅游者观赏与参与体验的结合
传统的文艺演出偏重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而旅游演艺因其是为旅游者提供的休闲娱乐的精神文化产品,所以在保证艺术性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娱乐性,让游客能够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放松,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旅游演艺产品首先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舞蹈、杂技、武术、魔术等,使演出欢快、热闹、幽默,雅俗共赏,使观众喜闻乐见。桂林的梦幻漓江,节目汇集了杂技、武术、舞蹈,《梦幻漓江》中展示了漓江山水育化和人文风采。其次,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强化视听效果,营造娱乐氛围。如横店影视城在电影《英雄》的拍摄地———秦王宫景区,复原了部分经典场景,专门聘请了武打指导对进行表演的演员的动作一一锤炼,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再加上高空飞腾特技,生动地再现了电影中“水幕棋馆”打斗的激烈场面,并且利用电影原声烘托氛围,增加了表演的效果,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这种独特的娱乐形式极大地改进了传统的游乐方式,无疑是最具吸引力和参与性的活动。它容易调动游客的各种感觉器官,刺激游客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觉,使游客对活动的感受更丰富,印象更深刻,从而获得更愉悦的体验。《梦回延安保卫战》,不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出真枪实弹的战争场面,而且突出了台上与台下的互动。演出后期在表现军民欢庆胜利的场面时,演员将花生、红枣等“胜利果实”送到了每一位观众的手里,那份喜悦让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欢庆队伍中去,扭起秧歌唱起来。
2.3 旅游演艺主题与景区主题相一致
旅游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一般都有着比较鲜明的主题形象。主题是景区的核心和灵魂,是景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创立主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重叠性的市场竞争,实现有序的、细致的市场分割。好的主题需要相应地好的内容、好的产品来表现。旅游演艺作为生动展现景区形象的重要手段,要在进行市场分析、了解游客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出能从不同方面表现、深化景区主题形象的产品来。也就是说,景区的演艺活动可以形式各异,但在内容上要与景区主题相一致。
2.4 商业性质
演艺项目的开展能吸引旅游者,延长其逗留时间,从而产生溢出效益,带来商业利益。如桂林阳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誉为“与上帝合作的杰作”。演出以真实的山水景观为舞台,以大自然为剧场,四季景色不同,晴雨变化不同,演出也不相同,色彩与光的配合运用效果非常好,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感受。漓江南北的旅游演艺大潮,尤其以山水实景类最为火爆。
3 旅游演艺产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高层次、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需求的增加,旅游演艺成为旅游景区发展的助推器。旅游演艺对旅游业的影响日益明显,成为旅游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1 为旅游业增添旅游资源,增强旅游吸引力
挖掘、整理、开发丰富而零散的文化资源,并使之进行产业化组合,建立大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即可发挥其独特的旅游吸引功能。旅游与文化的交融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展现出文化旅游的巨大魅力,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具有垄断性的吸引力,增加了旅游产品的竞争能力,为旅游增添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带动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可以拓展市场空间,强化产品差异,从而增强旅游吸引力。
3.2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旅游景区及旅游地的经济发展
在景区中,文娱表演相对于其他静态展示和动态机械类娱乐项目有更大的挖掘、发展和创新空间,因而演艺产品成为旅游景区产品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对景区来说,每推出一项演艺产品,特别是大型的演艺产品,就有可能吸引大批游客的到来,从而成为景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旅游地来说,成功的大型演艺产品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印象·刘三姐》就给阳朔带来了多重的效益。阳朔县在《印象·刘三姐》公演的2003-2006年内,旅游总收入共增加了5亿多元,县城土地增值平均达到5倍以上。据广西旅游部门统计,2006年桂林市旅游收入在连续增长3年后,达到68.75亿元,接待游客1337万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8.63%和11.03%。这样,公司的收入不仅是演出门票,而且有旅游、房地产、品牌、景区经营等,产业链得到了迅速扩张。
3.3 作为营销手段,提升旅游地及景区的形象和知名度
旅游景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在潜在旅游者心目中构建景区形象,以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形象是一个潜在顾客在对总体印象的选择性注意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或内心上的认知与理解,它是在形象塑造者精心打造、不断充实与创新的创造性过程中形成的。形象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向潜在旅游者传递目的地或景区的核心本质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从而使游客对目的地产生预期的感受。
研究表明,景区形象确实能够影响旅游者行为。在旅游决策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会选择和考虑具有强烈鲜明形象的旅游景区。同时,由于旅游演艺产品能够以现代科技手段和精巧的构思策划,鲜明地展现景区和旅游地文化,生动地演绎景区主题,从而成为展示景区和旅游地形象的立体名片。如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不仅使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旅游形象中增添了浪漫的人文气息,也使阳朔的知名度有了更大提升;登封嵩山景区推出的由梅帅元策划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禅宗音乐丰富了嵩山景区的文化底蕴,也改变了许多人只知少林寺不知登封的情形,登封终于引起世人关注,知名度迅速提高。
3.4 改变了传统的游览方式,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由于旅游演艺产品的渗入,改变了传统的“白天看庙、下车撒尿、晚上睡觉”,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而今,旅游演艺的开发利用,使旅游者可以参与到旅游体验当中,身临其境、自我参与地体验一些当地的文化。很多旅游城市针对旅游者的需求,推出了“白天看山水,晚上看人文”的旅游方式。这改变了传统的游览方式,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旅游演艺在丰富景区及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地形象,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已越来越为各地政府、企业和旅游研究者所重视。旅游演艺的现实发展需要对旅游演艺进行深入研究。在参考了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旅游演艺的基本概念、旅游演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了旅游演艺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等问题。
关键词:旅游演艺,发展历程,影响
参考文献
[1]杨艺.区域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研究——桂林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新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09).
[2]张蕾.旅游目的地演艺项目开发模式探讨(上)[N].中国旅游报,2008-04-18.
[3]陈蕊.中国旅游演艺市场发展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9).
[4]徐世丕.旅游演艺对我国传统演出市场的冲击和拓展[J].中国戏剧,2008,(09).
[5]李幼常.国内旅游演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6]徐世丕.旅游演艺市场日渐火爆[N].今日信息报,2006-03-02.
湘西县域打造旅游演艺的可行性 篇7
目前我国各旅游胜地都探寻符合自身特色的旅游演艺形式。据相关资料统计, 目前约有150台民俗文化旅游演出每年投资在百万元以上, 总投资达17.9亿元, 参加演出的的专业和业余人员1.76万人, 每年接待观众达1.67亿人次, 并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得到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的广泛好评。
自1982年9月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在西安推出的《仿唐乐舞》开启了我国旅游演艺的序幕后, 2004年桂林阳朔打造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更是把我国的旅游演艺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旅游演艺的快速发展是民俗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阶段, 它是演艺和旅游的共同推动作用下的产物。旅游发展需要一个助推器, 需要一定的内容和形式来实现其自身价值, 而演艺这一舞台恰恰能十分体现和拓展旅游的内在空间。而演艺发展又需旅游来创造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在当代, 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也为演艺市场的繁荣提供重要动力。将旅游与演艺结合起来, 创造新的旅游演艺市场, 已成为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新浪潮。
二、湘西县域打造旅游演艺的可行性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 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 湘西各县域旅游资源发达, 资源密布。境内有凤凰古城、南方长城、边城茶峒、矮寨特大悬索桥、龙山里耶、天下第一漂猛洞河、大地传奇坐龙峡等自然风光和永顺老司城、明代建筑祖司殿和沈从文故居、德夯苗寨等人文景观。因此, 充分发展湘西地区旅游演艺业既是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也使其自身形成价值产业的必然途径。
作为湘西的世界闻名旅游品牌——张家界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其丰富的民俗文化, 使演艺随着张家界旅游的发展而得到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张家界·魅力湘西》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旅游演艺为该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了丰富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湘西县域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地广人稀, 因地理和文化等原因, 制约了湘西县域旅游演艺产业发展, 运行资金成制约湘西旅游演艺发展的重要因素。湘西地区经济落后, 与发达地区相比开放程度不高。没有成熟的市场环境也缺乏相对应融资模式需要完整而开发的体系和健全的法规制度。
(一) 湘西县域旅游演艺产业资金源分析
1. 政府支持。
从我国其他地区旅游演艺发展现状来看, 政府支持是文化产业项目进行的坚实保障, 从旅游演艺的项目审批、场地报批、环护质监、质量审核等问题上都需要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政策上的支持。在旅游演艺后期项目的管理和推广上, 政府也能给演艺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2. 市场运作。
通过商业银行贷款与风险公司投资, 把旅游演艺作为一个企业在开放的市场中运营。其中传统的银行融资具有资金稳定、手续简便、方便灵活等优势, 但是, 传统银行的贷款门槛相对较高, 贷款周期相对较短, 成为许多中小型旅游演艺企业发展障碍。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民营企业或者私人公司、个人、境外投资, 如果湘西县域中小演艺公司与其共同形成一个合伙制的基金, 可以通过共享风险与利益来进行运作。目前, 在大湘西地区这也众多旅游演艺公司的资金源主要还是来自民营公司和创业者资金。
(二) 湘西县域旅游演艺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张家界·魅力湘西》公演以来, 大湘西地域的旅游演艺发展进入到一个快速上升时期, 《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旅游演艺项目获得国家级挂牌试点区, 但是其他的旅游演艺项目于发达地区相比, 仍然存在一点差距, 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表现在资金运作能力方面:
1. 投资渠道单一, 制约满足湘西旅游演艺产业发展。
旅游演艺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有待更一步的摸索, 外来资金投入较为稀少, 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 融资体系落后也一个主要的原因。
大湘西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边远, 与发达地区比没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融资体系。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民间融资的可信度并不高, 加之旅游演艺至今尚未形成强大的市场规模, 所以融资难度较大。
(三) 湘西县域演艺的商业可行性探索
1. 建立新的经营模式, 集团化经营可以拓展旅游活动空间, 增加经营范围。
游客除旅游外, 把吃、住、购、娱包含在旅游活动的各方面, 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经营。在这一套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既能在投资上节约人员、管理的成本, 让集团与地产商、风险投资公司结盟在快速获得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同时, 还可以扩大产业链, 实现产业化运作, 加快资金的回笼。
2. 优胜劣汰, 合理兼并。
目前湘西旅游演艺市场比较混乱, 演艺团体规模不一, 节目内容几乎都是民族风俗展示, 因为其民族元素的滥用, 造成了游客的审美疲劳, 也影响了旅游演艺的品牌化打造。如果大湘西地区的旅游演艺产品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 演艺行业本身需要进调整, 有效争取国家政府大力扶持, 整合资源, 重点发展少数有潜力有实力的产品, 加大宣传力度, 打造精品, 增加知名度和品牌意识
3. 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社会资本。
通过对外公开发行股份和债券, 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利用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优势, 可以获得较大经营自主权。同时投融资市场化具有反应快、决策效率高, 筹资成本低廉的特点, 有利于实现政府由全面投资向重点投资转变, 为社会资本进军旅游演艺产业创造基本的体制环境。经过市场化的融资机制, 不仅可以脱离地域限制, 获得更多的资金源, 更可以扩大市场关注度和利益提, 也有利于演艺整体质量提升。
三、结语
总之, 湘西县域作为旅游资源发的地区, 其旅游业已经成为湘西地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2011年始, 吉茶等高速公路与枝柳铁路复线、吉恩铁路交通项目及“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
佛教文化及梵呗对峨眉山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张俊萍1.2李姣1白海燕1 (1.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乐山614000;2.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峨眉山是四川省重要的以秀丽山水及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自然风光绮丽多姿, 人文景观厚重凝练, 特别是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在建筑风格上极具特色, 佛教节日、法会、开光、祈福仪式众多, 保留了众多佛教文化遗产。其中佛教梵呗是佛教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音乐风格, 在佛事活动中, 具有独特的音乐审美价值, 极大的增强了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魅力, 使得中外游客更充分的感受佛教文化的神韵。
关键词:佛教文化;梵呗;旅游业
项目支持: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课题:峨眉山佛教音乐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12SB039
乐山师范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峨眉山佛事梵呗的文化研究, 项目编号:S1101
峨眉山秀冠天下, 是中国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在峨眉山的翠林蹊径中游走仿若进入仙境一般, 正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峨眉山自然风光绮丽多姿, 人文景观厚重凝练, 特别是峨眉山的佛教文化、佛教梵呗。自唐朝以来峨眉山就是佛教圣地,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有大量的信徒来到峨眉山朝拜,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的佛教文化是峨眉山旅游的灵魂所在。没有文化积淀的旅游景点、景区在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得不到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 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 对待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人们希望在欣赏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 拓展视野和体会不同文化经历。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久信众众多, 佛教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深远影响, 佛教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众多文化领域中。人们对佛教文化都有些初步的认识, 但佛教文化具体的哲理思想、仪式、艺术成就对于普通游客就比较陌生。也因此, 使得普通游客对佛教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佛教仪式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诵经, 诵经相配合的即“梵呗”。佛教梵呗也就是佛教音乐, 她是佛教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音乐风格。佛教梵呗发源于印度, 是释迦摩尼佛为了让更多人亲近佛学故以唱咏的形式让僧众来熟读经文。以梵呗来礼佛事的形式就此流传下来, 并传到其他国家。梵呗的曲谱大都是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 如中国古老的民间音乐。在佛
项目进展顺利, 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县域也开始对着手打造自身景点, 凤凰龙头景区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加快推进10大旅游提质项目;乾州古城“城、园、坊”三位一体雏形基本形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芙蓉镇景点圈整合资金近3亿元, 争取资金2.7亿元, 重点进行了游客服务中心、土王宫等重点项目建设;老司城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 编制了《老司城文物本体抢救性维修方案》;红石林景区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景区通道及景观提质等建设工程。湘西各县域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借助国家的良好政策及经济形式发展旅游演艺业不仅是湘西县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旅游业自身持续发展和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必然。因此, 合理地解决好湘西落后地区的融资困难和其他操作上的技术性问题是发展湘西县域旅游演艺事业的基础, 也是进一步开发湘西旅游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中梵呗的具体曲谱比较少见, 现有的曲谱大多都是由艺术工作者调查、研究、整理、翻译完成的, 这种口耳相传的佛教音乐艺术更加显得珍贵。峨眉山佛教梵呗是峨眉山旅游的特色所在, 佛教梵呗在传送佛教哲学思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具有独特魅力的佛教梵呗又在旅游活动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一、佛教文化对峨眉山旅游的影响
峨眉山除其秀美景观之外, 还弥散着最引人入胜的千年佛教文化,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深广茂密的峨眉山有着众多神秘幽静的千年古刹, 吸引着海内外佛教信徒顶礼膜拜。普通的游客来到峨眉也深受佛教文化的感染, 心灵得到荡涤, 在游览名山之外倾听沉稳、悠远的佛教梵呗别有一番心灵的收获。峨眉山以佛教文化闻名, 佛教文化也对峨眉山旅游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名山,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不久, 佛家就开始在此建立寺庙。在唐朝时期佛教兴盛, 峨眉山上重新修缮了荒废的寺庙, 并且香火日渐旺盛。时至今日峨眉山一共有28座佛教寺院, 这些寺院当中很多供奉了普贤菩萨, 是中外公认的普贤菩萨的道场, 其中著名的有金顶华藏寺、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洪椿坪、洗象池、仙峰寺、清音阁等八大寺庙。我国著名的“四川峨眉山佛学院”校址最初就建在报国寺, 现今校址迁至“大佛禅院”“女众部”校址选在伏虎寺。佛学院为僧人和比丘尼开设了佛教梵呗课程。在这古静的翠峰深处, 一座座禅寺不断的传出梵呗声, 通过梵呗, 僧人们诵读古老宗教的经典。
峨眉山是中国较早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文化古迹之一, 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山的千年古寺不管是在佛教文化的传承上还是寺院建筑本身都是难得的人类文化遗产。在这些古老的寺庙中珍藏着很多佛教文化瑰宝, 即使是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是难得一见的。第一, 是供奉于华藏寺的佛牙舍利。这颗佛牙舍利来之不易, 是宋代的一位高僧步远万里到印度取经, 在斯里兰卡请得,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回到峨眉的, 这枚供奉千年的佛牙舍利是华藏寺的镇寺之宝。其二, 贝叶经。贝叶经来自于印度, 当时造纸术还没有传入印度, 佛经都是刻写在贝树叶子上, 可见这样的经文珍本是多么难得。
摘要:湘西县域作为老、少、穷边区, 传统的农业、工业都无较大的发展潜力, 而旅游业作为湘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景远大。根据可靠数据, 湘西州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1486.26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 同期增长分别达到18.37%和21.11%, 旅游总收入占全州GDP的21.3%。因此, 围绕旅游业开展湘西旅游演艺具有重大的前瞻性意义。而旅游演艺能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但作为新兴崛起的商业模式, 其可行性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旅游演艺,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怀亮.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J], 改革与战略, 2008 (12) .
[3]何敏等.成都市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探析[J], 理论探讨, 2011 (02) .
[4]王海慧:《企业自主创新融资现状及金融对策》, 《中国金融》2007 (24) 。
国内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现状探析 篇8
一、概念界定
旅游演艺产品作为一种跨产业的综合性产品, 很难给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从其最根本的特征来看, 旅游演艺产品可界定为:在旅游景区现场进行的各种表演活动, 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 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 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简而言之, 旅游演艺产品是演艺类节目与旅游活动的对接, 是在不同类型的时空场合以表现地方文化精华为主要内容, 以吸引游客推动旅游消费为目的的旅游产品类型。
二、国内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兴起的原因
旅游演艺产品之所以倍受旅游目的地及游客的青睐, 在于它具有旅游与文化的双重魅力。
对旅游目的地而言, 旅游演艺产品可以丰富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 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增强旅游吸引力, 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 提高其消费水平, 甚至成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同时还带动了旅游目的地文艺院团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游客而言, 旅游演艺产品也满足了他们渴望更深地感悟景点、品味景点, 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的需求。因此, 精心挖掘、提炼、创作、包装能够真正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 吸引有兴趣的旅游者, 展示本地特色, 借以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极好地宣传自己, 扩大影响, 且已成为不少景区和地方发展的共识。
三、国内目前较有影响力旅游演艺产品概览
相对而言, 国内目前以下旅游演艺产品市场影响力较大。
资料来源:通过Google (谷歌) 网站搜索相关资料统计整理而成。
四、国内目前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所呈现出的特点
1. 大制作, 高投资。
从制作班底来看, 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演艺产品都由国内该领域顶级人物亲自担纲, 尤其是从作曲、灯光、音响、舞美到服装等几乎一律由国内一流专家全程指导, 力求在视觉效果上造成轰动效应。例如, 北京欢乐谷上演的大型舞剧《金面王朝》总导演为林树森, 作曲为国内著名作曲家刘刚宝和张千一, 灯光舞美总设计鞠毅、主题歌作词冯双白及演唱者谭晶均为我国文艺界著名人士。高投资表现在一场节目往往投资数千万乃至数亿元, 并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例如, 云南大理的大型梦幻风情歌舞《蝴蝶之梦》投资2000多万元, 《金面王朝》则是由华侨城集团投资两亿元精心打造。与此相应的是, 一台节目的演职人员动辄上百人, 而且随着这些产品不断创新、改版、提升, 后期需要追加的投资也较为庞大。例如, 《宋城千古情》每年投入改进节目的费用就高达1000万元。
2. 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
目前, 市场上绝大部分具有影响力的旅游演艺产品均离不开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营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例如《丽水金沙》的成功运作背后, 是云南丽江市财政一次性拿出100多万元, 把演出单位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由国有事业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 解决了人员身份置换及社会保险问题。同时, 丽江市政府主动出击, 寻求合作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 深圳能量公司与丽江市民族歌舞团共同组建了“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能量公司投入800万元进行演出场地改造、舞美、灯光、布景及节目排练。丽江市把政府投资建设的丽江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租借给演出团作为演出场地, 此举不仅每年为政府节约了60万元的管理成本, 政府每年还获得50万元的租金收入, 同时减轻了新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压力。通过4个月的努力, 2002年5月1日, 大型歌舞《丽水金沙》正式公演并最终通过市场检验, 得到广大市民及游客的认可。从2002-2008年5月, 《丽水金沙》已累计演出4100多场, 接待观众240万人次, 总收入2.2亿元, 实现税利4000多万元, 收入占丽江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
3. 注重品牌化。
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开发每个旅游演艺产品的根本目标, 而旅游演艺产品品牌化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例如, 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铁三角团队”共同指导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系列, 先后推出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和《印象·海南岛》, 借助品牌效应, 均取得了成功。又如,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策划创编了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并获得巨大成功后, 又指导完成了情景歌舞剧《香巴拉映象》, 而由她领衔的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剧《藏谜》, 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但是, 国内目前旅游演艺产品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最突出的是, 由于运作成本较高, 不少产品在刚推向市场时反响良好, 但后续发展资金一旦不能及时跟上, 热闹一段时间后便迅速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 甚至很快销声匿迹。其次, 开发主题雷同、盲目跟风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目前旅游演艺产品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幼常.国内旅游演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 2007
[2]杨艺.区域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研究——桂林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新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7)
[3]张蕾.旅游目的地演艺项目开发模式探讨 (上) [N].中国旅游报, 2008
[4]杨军.寻求旅游演艺健康发展之路[N].中国旅游报, 2006
[5]解非, 张娟.云南民族歌舞市场飘红[EB/OL].http://search.yndaily.com/html/20051116/news_88_664643.html, 2005-11-16/2009-09-22
[6]北京欢乐谷.两亿元打造.金面王朝[EB/OL].http://bj.happyvalley.com.cn/Html/News/2007-08/703.s Html, 2007-08-27/2009-09-22
[7]张乐.宋城千古情:文化创意现生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6/25/content_11599786.htm, 2009-06-25/2009-09-22
中国武术演艺艺术与产业现状分析 篇9
关键词:中国武术,演艺,艺术,产业,现状
1 前言
演艺, 是一门表演艺术。在过去, 戏剧、歌舞、杂技等均属于演艺的范畴。而现如今, 演艺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演艺产业, 活跃在大众文化的舞台之上, 丰富人们群众的生活, 成为了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中的主角。演艺产业是最早、最传统并且最具专业性和市场化特点的艺术行业, 也是最具有再开发和产品衍生潜力的原创型文化产业。无论中外各国、各民族都是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异彩纷呈的舞台表演形式, 最终成为面向演出市场、从多层次的观众群体中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艺术产品。
中国武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大的文化遗产, 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武术, 其发展也需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透过当前学界的研究理论与实践, 中国武术的当代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以及文化形态的武术。其中文化形态的武术更是包罗万象、种类诸多。这当中, 演艺的武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拥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性, 其表现形式完全是最具传统艺术精神的手段, 它所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更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表现手段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 因而具有了成为演艺行业的先天条件, 因此, 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中国武术理应可以成为演艺产业的一个分支得以发展。
在当今社会,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已经延伸到了文化争夺的局面, 各国文化之间话语权的争夺已成为国际上国家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演艺产业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成为文化传播领域中一个非常重大和关键的问题。因此, 中国武术的发展也需要开始关注这一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新兴领域。基于此, 本研究选择中国武术与演艺产业的结合点———中国武术演艺艺术作为研究对象, 确立文化产业和演艺产业作为研究的视角。
2 演艺之艺:中国武术所具有的丰盈艺术元素
2.1 中国武术由“技击”向“技击艺术”的转变
在中国的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与独特, 体现出具有东方神韵的艺术文化属性, 其中包括有书画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剪纸艺术等,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却忽视了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 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武术。
“一直以来, 人们都很钟情于武术的技击性, 把武术的发展放在一个狭小的视野中, 从而限制了武术的发展。几乎没有人否认, 武术本身还含有艺术、健身、娱乐的功能……”, 我们不可否认, 在远古时期“人民少而禽兽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中, 中国武术搏杀功能最为凸显, 表现为中国武术技击性的一面, 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个为学界和世界各族人们皆认同的一个事实, 那就是在中国武技向中国武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其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 “退却了原始武技的‘搏斗’本元之后, 在回避了‘决斗’功能之后, 在淡化了‘技击’色调之后, 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国武术”;从“作为一种生死搏杀手段的传统武术技击”逐渐淡化技击性而追求其健身功能、艺术功能的中国武术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中国武术所带来的艺术享受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感性需求, 它还帮助人们找到了一种审视艺术的心态”, 一种对生活积极追求的心态。
中国武术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从以追求中国武术“技击”属性转向以追求中国武术的“艺术”属性转变过程逐渐形成, 直至当今的中国武术更加偏重于其艺术功能的发展, 如中国武术舞台艺术和武术的影视艺术, 从而造就了中国武术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使得中国武术具有了丰富的艺术因子。
2.2 主体与客体:中国武术的艺术审美体验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肢体艺术形式, 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 融摄历代武术家的精神思想, 他们创造出众多拳种或套路, 如太极拳、二郎拳、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 在这些拳种套路当中, 含有武术家的知识与智慧及其个人情感, 可以说, 每一个拳种套路的创造过程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需要他们长时间去体悟武术动作科学性与合理性, 融入了个体对武术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武术家的精神情感。
中国武术是一种追求精神性的艺术形态, 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 演练的创造者是由技到艺、由艺及道, 以物态的人体形象诉诸人的感知, 传递艺术的审美信息, 并获得永恒的存在。一种艺术“如果不显出精神, 或者说没有精神, 艺术作品也就不复存在”, 而中国武术能够呈现给世人一种精神, 审美主体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渗入了个人的情感, 通过武术的一招一式把武术中所蕴含的气势、韵味、节奏等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人们通过观察武术外在的形式来体味中国武术的精神, 这种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中所孕育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3 技击语言的表达:中国武术的艺术表现性
中国武术在演练的过程中, 要时刻体现出中国武术技击特性, 体现出演练者的精、气、神, 要突出表现出动势美, 通过长期武术训练, 首先可以解放身体的各个环节, 大大增强力度、速度、柔韧等身体素质, 达到四肢灵活、姿态稳健、造型挺拔, 进而使习武者在演练过程中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具有壮健匀称、自然和谐的塑形美, 塑造各种人物形象, 深刻表现人物内涵。在太极拳演练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演练者一种活力的充盈美, 而且在演练过程中用的全是人的肢体动作, 踢、打、摔、拿等运动形式使武术动作具有表现力, 观赏者都从这些动作中, 直接感受的是或优美柔或粗犷有力的形态, 再由此感受到的是人的生命力 (活力) 的体现, 人的情感、情绪的表达, 还可由此领悟与思考到人的生存环境、社会与政治、道德伦理、法律等的内在意蕴。
2.4 中国武术技击艺术的审美内涵
中国武术的艺术美最为世人瞩目的应该是在套路中表现出来的美, 套路作为中国武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种承载着中国艺术审美的内涵和民族情节肢体表现形式, 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形式,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缺失了中国武术的套路也就失去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核心。
中国武术套路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以技击动作为内容, 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或整套练习, 在其运行中时刻体现出一种艺术美, 从其性质上来看, 武术的技击美是“对技击素材的艺术化处理, 而表达对武术技击的一种理想”, 这种以原点的“技击性”去追求“技击的艺术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以艺术性高低为标杆, 形成了以“打”去追求“不打”中国武术行为目标, 导致了“武术将‘术’与‘艺’的结合, 通过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的感悟。通过由武悟道, 超越武术技击的外在, 实现高层次的自我生命的实现和体悟, 使武术成为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3 武术演艺产业现状归类与分析
3.1 武术演艺产业现状归类
目前众多从事武术演艺产业的团队, 大多集中在繁华大都市, 如北京、上海等地, 除此之外, 还有大量以武术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中国北方省份, 如山东、河南、安徽等。这些武术大省群众基础好, 大都有习武风气很浓的武术之乡, 武术在当地的社会影响面比较大, 表演机会多, 代表政府或在政府举办的庆典活动中经常参与演出, 继而走出去到海内外公演或商业巡演。
尤其是以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为龙头的演艺产业现已进行得如火如荼, 其表演队伍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超, 其知名度和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外加各级政府支持力度都相对较大。还有少数是由企业投资在大都市成立的武术演艺团体, 借助文化交流广泛、商业演出渠道广的优势, 在节目制作方面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剧本创作、策划、编排, 根据剧情进行服装设计、音乐编写, 另外舞台场景效果、灯光音响都量身打造, 演员选拔面广, 可以挑选出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优秀演员, 节目整体水平比较高。武术演艺节目类型以整场节目为主, 以演出时间为依据剧本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定。演出节目的风格、内容、形式多样, 有以武术为表演形式、以戏剧故事贯穿全剧的舞台节目;有将武术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队组合而成的全明星豪华阵容;有“拳”新定义中国武术美学和解读中国武术内涵;有展示中国武术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技术;也有竞技武术与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大范围武术演艺产业的细致查阅, 获取了大量的武术演艺产业现状, 归类如下: (见表1)
3.2 武术演艺产业现状分析
3.2.1 武术演艺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
纵观整个武术演艺产业, 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武术演艺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不仅在国内市场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如舞台剧《功夫传奇》, 创造性地将武术同芭蕾、现代舞、杂技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加上别具匠心的舞美、灯光设计以及原创音乐, 创造出了瑰丽的舞台奇观, 该剧上演后被北京的英文媒体赞誉为“一台将北京剧场艺术带入一个新时代的演出。”《功夫传奇》在北京取得了极佳的票房成绩, 应加拿大及美国演出商之约, 《功夫传奇》一团于2005年赴北美巡演150场, 票房收入高达300万美金, 广受海外观众好评。再如《少林雄风》, 于2000年2001年两度在北京参加文化部“相约北京”艺术节演出, 并连续三年赴北美、两度赴澳洲巡回演出, 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七十余城市, 中外观众40万人, 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武术演艺艺术的蓬勃发展, 充分显示了武术演艺产业的潜力, 也充分论证了中国武术由“技击”的具体本质向“技击艺术化”发展的可行性。以武术艺术性特征为切入点来开展武术演艺, 不仅弘扬了中国武术, 同时也将中国武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带出国门, 走向世界。
3.2.2 武术演艺产业发展的特点
从宏观层面来看, 中国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不同地域文化特点造就了不同的武术文化。而武术演艺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和中国地域文化特点息息相关, 具体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从南北地域文化角度来看, 武术演艺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北派 (北方) 武术文化为主, 以北京、山东、河南和四川等地为代表的武术演艺市场发展势头迅猛, 演艺产业目标清晰, 产业链完善, 格局较大。而南派 (南方) 武术 (如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 的演艺则相对较为稀少。
(2) 武术演艺产业多数形成和发展于北方地域文化底蕴浓厚的传统武术寺庙。在北派 (北方) 武术演艺文化产业中, 以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和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等演艺单位为龙头演艺产业, 武当派武术演艺也逐渐崭露头角。
(3) 从城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文化氛围来看, 以北京、上海等为首的经济发达的大都市的武术演艺产业发展较为兴盛。而传统武术文化氛围浓厚的著名的旅游景点, 其武术演艺产业发展相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 结论
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表现出的已经不仅仅是它格杀的功用性, 而更为凸显的是其艺术性。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人体的艺术, 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枝繁叶茂的拳种流派,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武术家的精神风貌、思想和情感, 我们可以欣赏中国武术演练的肢体艺术形象, 及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摈弃中国武术原始野蛮的血腥而去追求其技击的艺术, 从而造就了具有丰盈艺术内涵的中国武术。
因此, 武术演艺产业的发展从创作开始就要注意突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把武术所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等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以及象征人们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作品中去, 使演出作品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 以此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价值认同与社会识别等人文需要, 从而从情感上触动消费者, 促使观众消费行为的系列活动, 而且还要拓展其文化的延伸产品。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3]曹春宇.风中少林:中华武术振兴与繁荣的典范[J].搏击·武术科学, 2008 (1) .
[4]程大力.完美:再论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8) .
[5]乔凤杰.本然与超然——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与圣道[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6]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J].体育与科学, 2005 (5) :26.
[7]马志明.谈技击性武术向礼仪武术的渐进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9) .
【旅游演艺产业】推荐阅读:
旅游演艺文化06-09
地方演艺产业发展研究12-13
宣武区演艺产业发展概况09-21
演艺集团07-13
演艺中心08-20
演艺资源09-03
演艺市场09-22
演艺看板10-29
演艺工作01-01
演艺活动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