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2024-10-01

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共12篇)

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篇1

一、引言

从中国低碳发展的时间轴上可以看到, 2007年“十七大”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主动高调出击, “十二五”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承诺的2011年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但是, 低碳经济又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应当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

二、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的界定

2003年2月24日英国工业贸易部发表了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文中提到要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体:发展、应用以及探索前沿科技、营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在发展有助于全球各地经济增长的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可靠、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方面, 成为欧洲乃至国际上的领路人。就是这个资源不丰富的欧洲岛国对气候变化的威胁和能源安全问题的未雨绸缪让“低碳经济”走入大众视界。

“低碳经济”, 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格局。究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率利用, 碳排放量的降低和清洁能源开发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交通运输领域运用更多低碳排放的车辆及高效燃料;在能源行业中, 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节能材质及建筑风格在商品房及办公写字楼广泛应用;工业生产领域内, 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清洁能源更多地利用。

“低碳金融”作为一个尚不成熟的概念进入我们的视线是近两三年的事情, 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低碳金融”, 又有一些学者称为“碳金融”。前者认为“低碳金融”特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后者则认为这是一种旨在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和碳权交易等金融活动。笔者认为, 其实“低碳金融”更确切地应该归类为“生态金融”, 是经济活动生态化一个过程, 其目的是为实现金融业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的金融交易活动及金融制度规范。

三、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金融的依附关系

发展低碳金融是金融机构自身创新和转型的必经之路。金融机构主要是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银行机构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机构, 其中商业银行是银行机构中最基础的元素, 也是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随着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高度繁荣, 商业银行之间业务的竞争不断加剧, 常常是一个银行开发出某种理财产品, 其他银行就会有相应的改名产品面世, 形成一种狼多肉少的尴尬格局。但是, 在现今社会的大背景下, 这种封闭的, 低竞争水平、监管宽松的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这就要求我们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实现业务转型。从气候的视角考察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 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诸如气候变化信贷、环境信贷和环境法律等风险以及利益相关者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创新压力。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比如银行客户、供应商、政府、国际金融机构等开始对商业银行提出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要求, 这恰恰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一开始就震撼着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思维。重看历史,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离开不了金融创新。有人极其形象地把“低碳经济”比喻成一条三条腿的板凳, 意在说明低碳经济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上的扶持、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和资本的支撑这个三位一体的框架。不管是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条腿, 都将导致板凳的不稳。在这三个因素中, 最重要的莫过于金融。“低碳技术”的创新突破及推广应用离不开“低碳金融”的支撑, 资金的流动也要依靠融资手段的支持来促进, 因此, 低碳经济的背后实际上形成了巨额的资金供给与流动机制。但是作为资本来说, 它是属于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 整个社会资金需求矛盾突出, 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常是杯水车薪, 一些金融机构自身存在资金短缺, 期望加大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支持确实不容易。

四、发展低碳金融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的境况, 应大力培育发展本土的DOE, 完善碳交易中介服务。同时也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力度和低碳信贷人才的培养, 并不断开发创新碳金融产品, 最后还应加强低碳金融相关制度建设与政策的支持。总的来说,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通过走低碳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断“脱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而低碳金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的金融机构应该在充分把握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国际市场最新走势的基础上架构适合自己的碳金融体系, 更好地发挥“低碳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 能源结构, 实现经济社会稳定, 生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篇2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政府的白皮书对低碳经济的解释是指:既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自从低碳经济被定位英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起,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传播。总结前面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不同定义,文章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特征,同时兼具高效能、高效益的发展优势。总体来说,低碳经济就是在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尤其体现在开发新能源和使用低耗能和低排放相关能源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二)碳金融的概念介绍

碳金融主要是指一系列为了支持低碳经济而建立的管理和支撑低碳模式可持续进行的金融投资活动和相关的金融制度。碳金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碳排放权和相关衍生物的交易等内容,其次是风险投资等相关活动,最后是商业银行和相关信贷机构提供的低碳信贷支持。碳金融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应运而生的一种金融支持。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比国外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相对起步较晚。因此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方面还不够成熟,要想加快低碳经济的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必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加强对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控制和调整。同时也为低碳经济的深化推广和有效进行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完整的法规和政策,并在低碳经济的运行和推广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为碳金融市场持续高效运行提供规范的环境。

(二)构建有效的碳金融市场

低碳经济的运行必须得到相关资金和金融市场的支持,比如我们经常提倡的低碳出行,零排放等,这些就需要相应的加大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提供力度,较少私家车的出行使用必然会加大对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量。因此,必须加大对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从而提高低碳经济运行的金融支撑。从当前来看,我国只具有区域性的碳金融交易市场,没有形成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全国性碳金融交易平台,而且存在交易量较小的缺陷,这也是导致我国始终处于排放权交易低端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构建统一完善碳金融交易市场机制,从增强碳金融支持的核心竞争力入手,努力探索高端价值链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另外,大力发展清洁减排项目、能源管理交易、节能减排技术等,是增强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同时,大力开发和创新相关的碳金融衍生产品,通过不断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进行。

(三)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要想提高金融对低碳经济支持的力度和效益,除了建立统一完整的碳金融交易市场,还应该具备一套合理有效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建设碳金融中介机构来提高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服务水平,由于但金融交易市场的手续相对繁琐,交易时期较长,有时会广泛涉及到与境外客户的交易,因此提高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和执行能力,就必须通过发展专业性机构来提高谈金融交易市场的服务能力,当前,我国碳金融遭遇市场的交易中介机构还存在很大的发展力度和提升空间,因此必须从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入手,在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不断扩大中介机构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数量。加上专业咨询机构对碳金融市场交易的参与力度,发挥其对碳金融市场的指导作用,比如,一些基金公司、保持谈金融业务的相关银行、还有一些保险机构的介入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和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力发展碳金融的服务体系,以此来加强和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

加强金融市场对于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当然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控制,只有督促相关金融市场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活动才能保障和发挥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有效支持作用,因此,必须金融监管部门要从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入手,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服务理念和监管模式,不断开创新的监管方式。另外,相关监管部门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我国的碳金融发展现状,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监管体系。从而为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空间和运行秩序。总结: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发和推广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运行离不开相关金融体系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来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产品供给单一、法律法规空白、监管力度不足等方面的阻碍和缺陷,因此必须从政策法规、服务体系、监管力度、金融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此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和有效运行,充分发挥金融对于低碳经济的支持作用。作为一名中学生更应该积极接受和履行这种低碳经济所提倡的消费和生活理念,努力将其践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赵晖.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10):91-93.

[2]刘林波.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59+63.

[3]王伟.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加强金融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型;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全球提上了战略的高度,它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的增加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首先将金融服务放到第一位,同时要有保证金融服务要先行的思想。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金融的走向,低碳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变革,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这样无形中也带动了国际金融业发生了结构性革命。低碳经济发展不是只需要资金,而是要有配套的金融强有力的支撑。而反过来,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个过程是艰辛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实现。

一、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如何使金融对低碳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架起一道桥梁,一直是业内深思熟虑的问题,各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的政策也是各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和谐、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金融机构在推动低碳金融活动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就是推动主体。但是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其贡献的支持力度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市场的主导作用未形成,投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实现全产业链的优化。政府投资主导为主,环保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没有做到市场来主导,而是更多的是非市场化行为来主导,对投资者来讲,面对的非市场主导的阶段,那存在着很多的顾虑,这个时候就很难保证投资者得到相应的投资收益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最终营造出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的场景,必然就会致使投融资渠道狭窄,使投融资各链条上的积极性大受影响。从而环保投资的多元化受到严重的制约,环保产业也是艰难的前行。

(二)政策性银行在有效调节下带来了调控力度不足。近年来,政策性银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上,体现了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尤为突出,宏观调控能力发挥着想象的作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实现了有效的整合和协调,得到了综合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使微观投资主体的利益得到了实现,进而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地调节。但是承担着相应的职能的时候,也出现相应的弊端。一方面政策性银行在政府融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承担自身的职能同时,对经济利益驱动的项目凸显逐利性,使其对经济利益小的环保项目不感兴趣,对其经济利益大的项目争夺严重,资金内耗严重,不利于环保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严重,融资规模总是根据红头文件有所调整,但是资金总量总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环保项目动力不足;当然政策性银行在进行相应的投资时,地方政府进行相应的信用担保,还款主体仍然由财政承担,最终由政府买单。

(三)金融机构在环保产业的融资体制上过于保守。我国金融机构在对待环保产业的融资体制上还较保守,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对环保产业缺乏深入研究和认识,对环保产业项目投资信心不足,从而导致环保企业间接融资困难。虽然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给予了一定的利率补贴和优惠政策,但大多数环保企业在现金流方面都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对环保产业的融资支持十分有限。

二、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使低碳经济与金融支持相互促进,把金融作为动力源,支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金融业的共赢发展。我国要借鉴外国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完善银行“低碳间接融资”体系。建立并完善银行“低碳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要求政府应当建立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相应的促进银行低碳信贷投放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商业银行推进低碳信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成为低碳经济的“践行者”,优先支持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企业和低碳项目,,大力推广低碳抵押贷款,为低碳、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积极组织“银团贷款”,积极发展信用担保融资,对重点低碳经济项目建设给予贷款审核、贷款发放、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的必要优惠,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二)大力开发低碳衍生金融产品。随着国际国家对碳市场的重视,近几年碳交易市场不断壮大,碳货币化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其货币化的程度也日益提高,碳排放权也由之前粗放式开始向精细化转变,并且慢慢的衍生出来了具有流动性和投资价值的金融资产,成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全球碳减排需求量逐年增加,碳交易市场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基于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如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等。它们的出现摆脱了之前的单一化产品。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低碳间接融资体系,建设低碳资本市场建设的同时,应当借鉴国际其他国家的先行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产品的市场化,把低碳融资市场更加顺畅,从而实现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三)积极利用外资。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的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制定相应的孤立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引进外资的政策,使外资在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吸引外资投放更多的领域,如高端新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在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独资、参股、并购等,使我国的低碳经济市场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取了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资本。

结束语:低碳经济在国际其他国家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对我国来讲也是有参考借鉴作用的,我国要保持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如何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这就需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群里群策,共谋发展,尤其是金融行业,需要我国政府政府制定有效可行的措施,使金融市场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低碳项目的落地和实施。使参与企业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获益。最终实现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 白璐. 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 2014

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篇4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对策,碳金融产品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碳金融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关于碳金融的政策与制度尚不完善,主要体现:第一,我国关于碳金融的法律屈指可数。现今存在的一些关于碳金融的发展的制度都是一些没有上升到法律的暂行办法,没有对碳金融实施企业起到完善的保护与限定作用,碳金融在政策与制度层面发展不完善。第二,我国现今存在的关于碳金融的法律都是比较零散的,没有被合并统一起来,因此碳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碳金融法律政策不健全,直接导致碳金融的发展没有了保障,政策风险提升,甚至成为了碳交易中的主要风险。

2、碳金融交易市场不完善

(1)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单一

在我国,参与碳金融发展研究项目的只是少数的商业银行,参与者种类较少,覆盖行业不全面,就连商业银行的领头羊———中国人民银行,都没有参与到碳金融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也导致为数不多的参与此项项目的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领导者与前进目标,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在我国,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这些金融机构都没有投身于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时,会有孤立无援的感受。此外,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参与度不高,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参与者总是浅踏一脚,不会深深涉足,一方面,使得国内的碳金融市场进步空间很小,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不积极地参与国际碳金融的发展进程,易丧失了碳金融交易时的定价权,碳金融产品都会以美元和欧元来定价,没有了碳金融产品的定价权,我们无疑会被牵着鼻子走,在交易中就会很被动,甚至影响我国碳金融的发展道路,使得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2)碳金融市场风险众多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平台不健全,交易制度不完善,使得碳金融交易发展所承担的风险增大了很多,主要存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价格风险等。其中政策风险是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风险,我国政府的不专业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政策风险不可避免的产生。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购买碳金融产品的客户会存在违约的可能,也就是所说的企业经营风险,这无疑与交易双方所达成的项目有着很大的关系,项目是否能按时完成,项目的后期运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信用风险的体现。碳金融技术风险的存在是因为低碳经济的碳金融是一个发展的新领域,尚且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遵循的标准和技术都是很不成熟的,因此,产出也不稳定,由于技术原因而制约碳金融的发展。而价格风险,比如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汇率等方面,这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都很大,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球的碳金融产品现今都是以美元与欧元来定价计算的,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了碳金融产品的价格。

(3)碳金融产品创新度不高

我国现今的碳金融产品种类还是比较欠缺的,产品样式非常单一,许多产品都只是与减少二氧化碳挂钩的绿色信贷业务产品为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项目,且碳金融发展参与者与政府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间合作的产品少之甚少。在不专业与不重视碳金融发展的现今,碳金融参与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领悟度不够,导致与碳金融挂钩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没有市场,得不到密切的关注,就会产生滞销情况,滞销的市场现实又会使得参与碳金融发展的机构没有研发新产品的动力,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产品的创新与进步更是难上加难。

3、公众对碳金融的关注度不够

我国现今的公众对低碳环保理念是比较熟知的,这是因为在生活中大家都能明显感受到温室气体的危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与碳金融的关系就显得不那么密切,因此,对于碳金融就变得鲜为人知,碳金融的市场相对比较封闭。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商业银行产品更新的速度和创新程度都会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态势,市场动力不足,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发展也就萎靡不前了。

二、促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对策

1、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第一,要提供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支持,才能让碳金融发展更进一步,政策与制度的支持,会让更多的企业减少顾虑,主动加入到碳金融的发展中;第二,政府还可以建立完善的政策激励制度和协调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参与碳金融项目发展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来加入到碳金融项目的建设中,完善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使碳金融项目更加完善;第三,我们可以效仿外国成功的经验,将不成文的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将零散的法律合并成一部完善的法律,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减少碳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风险的阻碍。

2、完善碳金融市场是发展碳金融的前提

(1)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

我国现在碳金融的发展机构,仅是商业银行中的一小部分人员,没有专门研究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无疑是阻碍了碳金融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分离出专门研究碳金融的部门或机构,使责任变得明确,专业人员也会根据调查出来的结论,结合我国的国情而做出关于碳金融发展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从可行性还是科学性都是能经得起考验的,实施这样的结论也会使得我国碳金融发展步入正轨,发展进度也会突飞猛进。

(2)规范碳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

现在我国碳交易制度不健全,碳交易市场不规范,碳金融参与者不专业,使得碳金融的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价格风险等风险大量存在,碳金融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参与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碳金融风险预防机制,熟知政府相关政策,准确把握政府所做出的政策,领悟政府的方向,这样在发展方向方面就不会有问题,能较高效率地降低政策风险。而对于信用风险来说,则需要在金融机构中设立专门机构,提高人员的专业化与产品的专业化,来实现科学操作与专业操作,高效地完成碳金融项目,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机率;对于技术风险来说,专业的技术人员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发展碳金融的过程中吸取失败的经验,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来发展碳金融事业,减少技术风险带来的风险;而从价格风险方面来看,无论是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还是汇率方面,都对我国的碳金融定价权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碳金融事务中。定价权能够减少汇率风险与交易价格的风险,而完善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制度,能有效地控制交易风险,使得交易能够正常地进行,提高碳金融市场的交易率。这两者的结合,会让我国的碳金融发展更进一步。

(3)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我国碳金融事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很大程度上也和碳金融产品种类少、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国,碳金融产品仅限于绿色信贷业务,多样性明显的不足,而国外的碳金融产品不仅仅包括绿色信贷业务,还包括一些中间业务,比如碳金融理财、咨询、财务顾问业务;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等账户管理业务;信用评估与保函、信用证、担保等信用增级服务业务。国外的业务包括这些,却又不仅限于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发展我国特色的碳金融产品,增强产品的创新度,适应市场的需求。

3、增加公众与金融机构的参与度

(1)提高公众对碳金融的认识

知道、了解碳金融的人往往是只限于在金融机构工作或与金融机构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大部分的人群对碳金融还是不清楚的,使得商业银行发行的关于碳金融的产品无人问津,创新产品的动力就明显不足了。我国应该加强碳金融的宣传力度,将专业术语平民化,让公众都能了解碳金融知识,公众的力量会让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跨越一大步。

(2)金融机构应该培养专业的核心人员

拥有专业的人员是发展一项事业的核心所在,碳金融事业也不例外,无论从世界的宏观角度看,还是从个人的微观角度观察,碳金融事业将是一项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与发展的事业,这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那么,培养一批专业的人员就非常必要了。专业的人员能使我国的碳金融事业向着专业的方向发展,能顺应世界经济潮流发展我国的碳金融事业,减小我国与国外一些国家碳金融事业存在的差距,发展并生产出适合我国市场、满足我国消费者需求的碳金融产品,带领我国碳金融项目向着另一个高度进发。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张斌: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财经分析,2015(2).

[2]王曼怡、马妍娇:低碳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14(4).

[3]林立:低碳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及风险研究[J].当代财经,2012(2).

[4]陈柳钦: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3(2).

低碳经济和低碳文明 篇5

刘宗超

低碳的含义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现在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全球的气候形势都在迫使我们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我们要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时期,归根到底是进入一个能源变革的新时代。

低碳经济既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也是能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利用效率低就会造成污染,浪费了本来能利用的东西。什么是浪费呢?一是所费多于当所费,而不是说花费少就不是浪费,花费多就是浪费;二是所得少于当所得。做一件事情之后本来可以得到这么多,最后却没有得到,这也是浪费。人们应该反思对于能源的利用是不是恰到好处,真实地说,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管理程度,它的能源浪费也是超过50%的,而我国浪费得更多。所以在能源的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像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要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英国一个生态学家舒马赫说小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不要贪大求洋。低碳就是把往往是大的东西,变成小一点的,耗费少一点,恰到好处。

在能源结构方面,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能源30%是生产型的消费,70%是生活型的消费,就是供应城市的照明、公共设施等。而对于中国来说,70%是生产型的消费,30%是用于居民生活的消费。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了,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是通过低碳来完成工业化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这个过程都是通过煤炭、电力、天然气来实现其工业发展的,当传统工业转移到一些落后地区、国家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了,主要发展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耗能比较少的产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了,能源方式也发生变化了,现在欧洲已经进入了一个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什么叫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就是把原来弄得灰蒙蒙的东西洗刷翻新后能用的接着用。到欧洲去以后,感觉他们的好多建筑、公路都比较破旧,不像到中国到哪儿都能眼前一亮,到处都是新的。我们去欧洲考察,接待方经常要提醒我们,这个房子非常老,电梯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就站不下了,而且还“咯吱咯吱”地响。一进房间,地板也在响。最后人家开玩笑说,你们住的是十七世纪的房子,享受的是历史。有时候感觉欧洲的生活质量不是很高,但他们还都在克勤克俭地使用那些老东西,这就是一种低碳生活,把历史上的东西用起来,而不是一下子把它们毁掉。

目前我国消费的资源中有一半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国外建造一座房子的使用寿命是多久呢?一般要用250年左右,而我国的房子使用周期是50年,最多到70年。50年的房子就被认为是旧房子,该拆掉了。不见得有高楼大厦就是城市,不见得房子低矮破旧就是农村。城市和农村的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套统一的下水系统,对这一点很多人并不理解。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周边仿佛一夜之间就建起一个镇子,但是一下雨就是污水遍地,垃圾随意堆放,因为垃圾、污水的处理是家家各自为战,这样搞得一个城镇臭不堪闻。实际上,只要是大一点的农村,或者楼盖得高一点,一个随随便便建的镇子都住几十万人,如果放在欧洲一定是一个中等城市了,但我们这里却并没有按照城市规划来,经常是昨天建的今天就开始拆,造成重复性建设,这都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同样是能源,我国消耗的能源70%是煤,法国77%用的是核电,如果他们非要跟中国拼能源、拼低碳的话,来一个刚性的调整,那我们的经济就完了,很多重化工业都不能生产,但我们又不能轻易关闭工厂,因为那会带来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是中国要搞低碳经济所遇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未来在能源方面,中国特色的能源路线就是城市要节省能源保证中国重化工的发展。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制定了《京都协议书》,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地球是唯一的,全球要协调气侯变化,但是怎么样控制、调整是一个问题。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为了减排的问题而不断较劲,欧洲国家进入灰色经济阶段,发展力比较低,再者欧洲国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立场或者声音。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就说,中国可以减排,但要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45%,德国提出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日本下降25%,俄罗斯也是以1990年为标准,美国提出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17%。如果用1990年的数据来比较,我国只下降了4%。无论中国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一直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为主,减排不能影响中国的正常发展。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能节省一定会节省。

中国提出减排不仅仅是迫于国际压力,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源出现紧缺,这个紧缺本身逼着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大家一般认为核电比较危险,俄罗斯核电站泄露事件发生后,那个地区封闭了大概二十多年。其实核泄漏属于小概率事件,随着核能技术的提高,这种危险会越来越少,所以到2020年中国准备把核电的比例提高到4%,美国准备提高到27%,日本准备提高到45%。中国目前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发展核能,其次才是太阳能等其他能源。

我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发现,其实碳仅仅是全球气侯升温的一个方面,在低碳的同时,还要做到低氮,这是个比较新的理念。十八世纪末,一个科学家就发明了氮素。最初有一个科学家发现人们种作物的时候,产量会慢慢下降,他加了一些矿石到土壤里,产量就增加了。后来大家在寻找矿石的过程中找到一些鸟粪,把鸟粪放到土壤里也能使作物增产,其实鸟粪在山里头比较多,已经没什么肥效了。人们化验以后发现其中有磷,于是就把磷放到土地里,结果产量也在增加。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琢磨肥料这个概念,一开始是农业肥料,后来发现豆科植物可以固氮,非豆科植物不能固氮,一个化学家就发明了氮肥的生产工艺,人们能够生产氮肥了。氮施入田里以后,增产比较快,可以这么说,从最近人类100多年中,人类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得益于氮肥,如果没有氮肥的施入,世界上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

肥料也有一个木桶原理,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硅等13种的物质,研究发现这13种物质只要一个没了或是少了,粮食产量就是随之变化,所以它就像个水桶似的,里面每一个板都很长,盛的水才能多。一开始我们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木桶原理,只知道氮肥,也就是尿素,一施就增产,但是慢慢地再施这种肥增产效果就不明显了,于是就多施肥,比如本来一亩地有10公斤尿素就够了,现在一亩地上大概40公斤甚至50公斤。实际上氮素的利用率只有20%,不会超过30%,那70%进入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还有煤气中含有甲烷这一类物质也对大气污染很严重,一个甲烷分子增温作用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00倍。现在碳和氮基本上都被作为温室气体了,不仅仅污染大气,它们还污染水源。比如最近频频出现的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一般的湖区周围都是农田,农田里施过氮肥以后这个湖就被污染了。像福建、上海等地的水面出现了一种水葫芦,就是土壤里用不完的氮和磷跑到水里,水生植物一层一层繁茂生长。有些人提出,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可以利用生物能源。其实问题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需要玉米作为能源,那么生产玉米的过程中是不是要施肥以增产?如果把肥料所生产的温室效应和生物能源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拿来比较一下,使用生物能源很可能比不用生物能源还要污染大气。所以以玉米等粮食作为生物能源的项目,实际不仅在科学上是不可行的,而且在经济上也属于伪项目,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搞这些所谓的生物能源开发。比如美国的一个州在用玉米做生物能源,这个州老是向国家要补贴,用生产出来的大量玉米制造酒精。中国在2007年、2008年也学过个项目,也用玉米来搞酒精。结果这个项目刚开始没多久就导致连锁反应了。玉米是制作饲料的一种主要原料,玉米拿去制造酒精之后就变得紧缺,饲料价格升高,这样以来大家就开始不养猪了,于是猪肉开始涨价。生物能源跟人们的饮食紧密相关。

我认为现在大力提倡的低碳经济要引发一场能源革命、一场农业革命。但是现在大家要注意一个情况,那就是有些发达国家在挖陷阱,一个典型的陷阱就是他们宣传有机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甚至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对这个概念也不理解,也在那里跟着说。其实在氮素发明之前,所有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40年前中国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用不起肥料,天天搞高温堆肥。但是化肥确实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农药也增加了,这样种出来的东西就不那么健康了。对此穷人觉得无所谓,能吃饱就不错啦,但富人觉得这样不行,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女王,她不说有机也不说无机,就说我只想吃我从小吃的那些东西,不吃其他东西。这就给英国政府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社会进步了,农业生产要用化肥,女王却要按照几十年前的方法去种植。可以说有机是贵族生活的一种要求。

所以我认为生态安全就行了,食物达到国家制定的那些指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就行了。实际上,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否则不仅没有产量,养分也是不全的。如果真的要做到有机的标准,是很不划算的,生产有机食品的成本是非有机食品的14、15倍,这样的费用在中国有多少人能承受?所以,真正有机的东西在中国从农业、经济上是不可实现的,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陷阱,最先跳进这个陷阱的是台湾投资商,他们在南方很多地方投资农业,搞了很多有机庄园、有机农场,但是四、五年后大多都亏了。所谓有机农业其实是贵族的农业,是有钱人的农业,它只是一种安全的观念,却未必就是营养全面的。

在低碳成为经济行为乃至基本的政策导向之后,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个地区甚至国家都应该有一个考量和把握,但是也不能调整过度,抑制了生产,那会带来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将创造出一种低碳式生活,但也给有些人提供了一种借口,我为什么不买你东西啊?因为你高碳,这将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所以这将是中国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国际贸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几乎是跨过了兵器时代,以更隐蔽、更堂而皇之的理由在调整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我国跟别国之间的贸易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离我们很近。

从绿色壁垒出现以后,中国茶叶出口一跌千丈,原来世界各国都买中国的茶叶,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总出口的70%左右,现在可能只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有了低碳以后,从绿色壁垒又增加到碳壁垒,又增加了碳关税,将来还可能增加氮关税,国际贸易会更加复杂。

全球生态与气候现状

现在全球的气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首脑去开会解决气候问题呢?由于全球气温升高,使得大气层被污染,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得很不稳定。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规模化灾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1950年的时候大概是每年100次多一点,到1979年已经涨到了400多次,出现干旱灾害的次数比之前增加了十几倍。温度升高以后,细菌、病毒各种东西都出现了,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也多了。现在全世界大概有10亿人生活质量还得不到保障,饥荒的人还在数亿之间,挨饿的人有几个亿。

是什么引发了这些自然灾害呢?除了冰川融化以外,冻土层的破坏也可以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大家知道,地球冷的地方既有冰川也有地下有冻土,比如北极、俄罗斯的很多地方以及我国的青藏高原都有冻土分布。冻土是以亿年为单位的,有很多山的年龄都不会超过一亿年,冻土的年龄往往是比很多岩石的年龄还长。大家知道,地球历史上的植物种类是很丰富的,植物的高度和生殖量比现在要大得多。平均起来说,树一般是在200米到400米之间,一种南方的植物叫蕨菜,高度曾经是20米到40米。今天的蕨菜只有一米多到两米。历史上的水稻是多高呢?去年在江西找到的野生水稻是3.7米。

冻土地带埋了大量的沼气,这就叫固体冰,它们被埋了几亿年、几百万年,现在溶解以后就开始冒气了,这些气体可以燃烧,是比二氧化碳厉害200倍,比氮厉害300倍的气体,要是整个地球冻土地带的气体都释放出来,那全球升温的速度就不是今天可以想象的了。

低碳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焦点,你可以不理它,但它很快就要来管你,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最终还是要拿出一个约束性的东西来。本来哥本哈根会议就准备给各国戴上一个碳排放的紧箍,结果只签了一个没有约束力的协议,但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个紧箍就会戴到各国的头上。一旦带上这个紧箍,就会使各国的生产发生变化,各国都要思考如何既在客观上节省能源、改变能源结构,保证自身发展,又能防止别人给自己挖陷阱。

世界上压力最大的是中国,美国说现在中国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第一个需要减排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就说,美国已经发展过了,而且现在的碳排放也很多,那么美国就应该不仅是多减排,还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相关的技术。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就形成了一个商业模式,即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围绕这个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一个金融行为,可以挂牌交易。

我研究全球生态文明已经20年了,以我的研究来看,全球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它实际上是一个文明延续的问题。现在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才能解决全球遇到的问题,而目前还没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只靠一些国际组织协调。人类进化到今天,关于整个全球性的文明还没有建立,比如没有统一货币,大家完全可以通过货币中间差额的调控攫取利润,这基本上就是不劳而获。在20世纪初的一次金融危机中,英国人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靠吃利息生活的,他们向全世界发放高利贷,全世界的人给它挣钱。

全世界文明的程度不够高,现在人们正在努力尝试性地进行全球性的公共管理,但还在努力之中,还很遥远,谁也不能打保票说,再过一千年全球的公共管理就能建立起来。全球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气候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基本上都与大规模的干旱有关系。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冰川融化以后,水域面积扩大,湖区生态欣欣向荣,与此同时还会有很多灾难性的事情发生,比如春天要抗洪,春天新疆就总是在抗洪,因为那里雪山的融化在加速。雪在融化过程中还有个正反馈的机制,越湿的雪吸收的太阳能越多,融化得越快,可能头十天、半个月只能化1毫米的雪,一旦进入融化、潮湿状态以后,一天可以化1米。干雪对太阳能的反射率99.99%,几乎把太阳能都反射了,而湿雪的反射率不到6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一个事情。当时我就跟那些生物学家说,积雪一旦融化,就会渗下去,而底下是冻土,如果冻土从下往上融解,这样一来雪水就不往下渗流,而是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道,马上就形成洪水了,必然会深刻影响到我国的绿洲经济,稍有不慎在绿洲居住的人们就会成为生态难民。

全球实际上是三个冰坛,南极、北极和中国喜马拉雅山为主的青藏高原。这三大冰坛融化以后所形成的淡水将占世界所有淡水的95%。而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淡水只占5%。这三个冰坛融化以后,地球海水就可增加60米高,而它的融化速度并不是原来想象的要经过多少年慢慢地融化。如果100年或者200年海平面上升60米,人类还可以慢慢迁移,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60米,那整个地球沿海的工业经济区、生活区都会被淹没。中国承受不了这个60米,那样的话广州没了,上海没有了,南京没有了。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海水上涨是真实的,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现在海水一涨,海浪一大,海边的房子被水淹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所以,全球气侯变化是真真实实地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很快,对人类来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主动地调整,能调整多少调整多少。但是,如果海平面真的上升60米,我们肯定保不住上海,只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能保多少保多少,最起码让这灾难来得更慢一点。

低碳经济引发产业结构调整

未来的能源主要来自风力、海浪、太阳能、地热、藻类、核能。关于核能现在是核裂变,还可以搞核聚变,核聚变没有放射性,是比较安全的能源,核裂变在目前是有放射性的,这些都是我们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

关于水电的开发和利用,美国的开发超过70%,甚至到80%,北欧一些国家的开发程度到90%多。中国的开发程度是很低的,大概还不到30%。这样的水平不要说赶上欧洲了,离美国的开发程度还差得太远,因为我国太热衷于大型水电站了,应该搞更多中型水电站,这样可以把水能利用得更充分,不要寄希望建一个大的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现在世界上大型的水坝、水电站有很多都要炸掉,还原成比较小的。大型水电站三峡已经做到极致了,慢慢还要建一些小的,整个世界趋势是这样的。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第一是核电,然后是水电,再是太阳能,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可再生资源,比如用秸秆制造酒精的技术在逐渐成熟,秸秆这些东西可以变成沼气,沼气可以发电。未来的能源利用形式和现在也不太一样,现在是大型的网络供电,以后很可能是分开供电。氢燃烧电池是一个供电的好形式,煤气或者天然气进去就能发电,只要有氢就能发电,这种燃烧电池的效率是很高的,可以给一个小区供电。比如一个小区3000户人家,一个十几立方大的氢燃料电池就可以给这个小区供电了。甚至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比如影剧院都可以用燃烧电池来供电,以后的汽车也会用到氢燃料电池。

未来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出路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比如发展低碳经济产业,诸如仓储、旅游、设计、创意等。

刚才我们批判了作为未来农业主导方向的有机农业,那么我们坚持的是什么?是现代生态农业,即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路子。

此外还要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当然低碳生活很难定义,无非是节省能源、节省资源,这涉及到很多建筑上的浪费,比如窗子能不能都用双层防止气漏的,这样就能少开空调。海淀区一个科技馆就用地热来进行采暖,冬暖夏凉。只要想到了就能实现,成本也没有高太多。再比如在房顶上装太阳能板,安一个小风车,这两样东西都可以产生电力,有了电力以后如果专门在楼道布线,成本就太高了,那么如何简单高效地利用好这些电还有待我们认真研究。

另外在整个城市设计中,可以根据物联网和互感网的办法把整个城市建设起来,那将体现出城市建设的最大智慧。其次,要建设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想办法供应氢能源,这个效率是很高的。上海世博会带来先进的新能源理念,我们要把这些新能源理念抓紧应用到城市建设中。

金融因素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机制 篇6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一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发挥金融因素在低碳经济中的功能,促使人们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来改变人类的消费观念,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2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人类消费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保持和促进全球生态平衡,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技术创新是解决气候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所在。

3金融因素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金融因素促进低碳研发企业积累资本和技术创新,同时带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发挥金融因素的便利交易、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揭示及公司治理等功能。因此可以得到以下逻辑关系,即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增长的本质,金融因素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将两者结合就可以得出:如果金融因素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进而就可以促进低碳经济增长。

3金融因素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

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应该是一个由研发、中间试用、商品化、产业化等多个阶段组成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低碳技术的创新过程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要想实现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作用于实体经济并促进低碳经济的增长,就必须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进行技术上的研发,还要涉及技术的应用及转化成最终的产品。为了理论上分析的方便,这里假设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主要有三个主体参与,即低碳技术研发企业、使用低碳技术的生产企业和购买低碳产品的消费者。在本文的假设下,一个完整的低碳技术创新过程因该是:研发企业要研发低碳技术;其次需要生产企业对研发技术进行购买并投入生产;最后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低碳产品投入市场供消费者购买。只有这一过程的完整实现,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够起到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作用。

那么如果要发挥金融因素的功能,实现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低碳经济增长,就必须让金融因素完整的作用于上述三个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就是需要金融因素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促进生产企业使用低碳技术、促进消费者消费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低碳产品。

金融因素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像所有的技术研发企业一样,低碳技术研发企业同样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性。长期以来制约低碳经济研发企业进行研发的两个最大障碍是资金问题和风险问题。低碳技术研发是包含创新研究、知识发现,技术或工艺的发明等一系列过程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共同配合,尤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低碳技术研发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问题,因为一项新的技术研发出来后如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那么前期的巨大投资就得不到及时的补偿。如果将金融因素的金融功能运用到低碳技术的研发企业中,上述两大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首先,金融因素可以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为低碳技术企业筹集资金。为解决低碳技术研发前期巨大的资金投资,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就必须与多个储蓄者进行双边的金融交易,毕竟单个储蓄者凭借个人财富很难为整个项目融资,但这一过程企业将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这时如果金融体系通过发挥它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分散的储蓄资金集中起来,再将筹集的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研发企业,就会使低碳技术研发企业能够有充裕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大大的提高了研发的效率。

其次,金融因素通过风险管理功能,可以为低碳技术研发企业分散风险。由于低碳研发企业在研发期间同时面临着流动性风险和收益率风险,所以在这两大风险的约束下,投资者往往偏好于短期投资和专业化程度低的投资。而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为投资者迅速变现提供了便利,有利于长期资本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并分散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的收益率风险,从而促进低碳技术的成功研发。因此,金融因素通过发挥风险管理功能可以分散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和收益率风险。

金融因素促进生产企业使用低碳技术。过去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常常选择“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技术来进行生产。而金融因素可以通过发挥金融功能来促使生产企业采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

首先,金融因素可以利用资源配置功能对生产企业购买并使用低碳技术形成两种作用:一是约束作用,二是激励作用。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使用高碳技术的企业进行融资限制。例如,银行可以对从事“三高”的企业提高贷款利率,或实施信贷退出,最终迫使这些生产企业采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购买低碳技术的生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项新技术从购买到投入使用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一般的生产企业很难单独支付这一花费,这便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比如银行对生产企业购买低碳技术提供授信支持,或贷款优惠,从而促进生产企业购买低碳技术进行生产。

其次,金融因素通过提供便利交换功能来推动生产企业采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一般来说,便利交易功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专业化、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碳交易就是金融因素发挥便利交易功能的产物。碳交易是指各国政府为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的减额排承诺,对本国企业施行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控制的同时允许进行交易,一个企业如果减排少于预期的二氧化碳,那么就可以出售剩余的额度,并得到回报,而对那些排放量超标的企业,必须购买额外的许可额度,这样就可以避免政府的罚款和制裁。碳交易的产生,可以为相关企业以最低的成本使用低碳技术提供动力,激励生产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生产。将节约下来的二氧化碳额度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可以获得收益。

金融因素促进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金融因素可以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来引导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消费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因素可以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来转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对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合理的、科学的指导。例如利用一些利率优惠等手段来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为低碳产品创造需求。或者商业银行对购买使用低碳材料、引用清洁能源等符合政府环保标准的住房提供优惠抵押贷款。通过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金融因素可以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来引导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形成低碳消费理念,最终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增长。

通过对金融因素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可以得出金融因素通过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低碳经济增长。而金融因素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前提是金融因素完整的作用于低碳技术创新的三个主体:即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促进生产企业使用低碳技术,促进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只有在低碳技术创新的这三个主体上充分发挥金融因素的功能,才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低碳经济增长。

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篇7

一、碳金融的产生及涵义

当前, 学术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 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在这一过程中, 必然要求作为现代经济调节和配置的核心的金融加入之中, 并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因素开拓性地引入到金融学中, 并使学术界开始关注金融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是以马赛尔·杰肯为代表的经济金融学家。20世纪末期, 出现了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环境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碳金融, 其作为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型的只要作用是规制碳排放。确切地说,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

目前, 学术界贵碳金融涵义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大体来看, 有以下几种: (1) 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 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1]。 (2) 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分支, 主要指创造基于市场的、用来完成环境目标和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2]。 (3) 所谓碳金融, 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 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买卖, 亦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3]。 (4) 所谓碳金融, 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开发项目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4]。 (5) 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 也可以叫做“碳融资”, 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5]。

由上述几种定义可以看出, 碳金融泛指与限制碳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

二、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之一, 对碳金融的认识较晚。2007年以来, 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等监管部门, 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的总过方案, 加强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并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服务, 如针对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服务指南等。

目前, 国际市场上, 中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在CMD框架下进行, 且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 中国的CMD交易份额已经成为全球最多的卖家, 同时也是CMD项目的主要开发者, 其涉及的交易内容包括CMD项目开发及减少碳排量的CERS交易。此外, 国内关于碳金融的金融活动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领域, 所谓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对绿色经济给予扶持, 而对污染经济给予贷款额度限制等政策手段的信贷方式。2007年7月, 国家环保总局和银监会联合颁布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到中国减排领域[6]。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中国碳金融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 碳金融发展迟缓, 业务模式较为单一, 这与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潜力严重不符, 造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一) 碳金融的重视度不够

2012年前, 中国不需要承担碳排量的减排义务, 且在中国, 碳金融尚属新生事物, 中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对其还不够重视, 对碳金融的作用还没意识到。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发展空间不看好, 对其运作模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认识水平较低, 国内只有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了碳金融业务, 其他金融机构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二) 碳金融的交易程序复杂

碳金融不但具有经济效益, 而且具有社会效益, 由于经济利益涉及国内减排单位和国外购买企业, 社会效益中涉及政府部门和环保企业, 因此, 在协调多方利益的前提下的碳金融交易程序就比一般的项目交易复杂的多。同时, 金融机构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主要针对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 这使得环保风险评价程序变得复杂, 项目审查的难度和交易成本增加了。以CMD项目为例, 项目的开展需要经历项目设计、项目审定。项目实施等步骤, 这一开发程序的过程复杂且交易规则严格, 故而项目开发和执行不是专业机构难以实现。

(三) 碳金融面临的风险较多

碳金融除了面临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外, 还面临政府所带来的政策延续性风险, 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2009年, 哥本哈根的国际气候大会的失望落幕, 使得《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将于2012年结束, 因此, 碳金融的发展将面临最大的政策延续性风险, 当前的各种政策制度, 在2012年后是否延续具有不确定性, 这使得碳金融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此外, 中国低碳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 生产技术也不成熟,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严重, 这给碳金融的发展带来可持续发展风险[7]。

(四) 碳金融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涉及诸多领域和部门, 其发展需要政府、环保及监管部门等的大力扶持, 并出台各项配套政策, 然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中国碳金融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无法起到支持作用。例如, 2007年7月,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是中国目前与碳金融发展有关的主要政策法规, 但是其环境风向评价指标等政策, 缺少具体的指导政策, 可操作性不强。此外, 中国的宏观政策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引导作用有限, 国内还没有形成对这些项目支持的政府投入机制。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作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 需要在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 才能实现中国碳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 政府部门:加强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

碳金融发展的特点是政策性强、参与度高以及涉及面广, 不但要在碳金融认知程度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开展碳金融业务, 而且要加强企业对碳金融需求的培育, 因此, 发展碳金融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 政府应根据国际通行的环保标准, 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碳金融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同时, 在有关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制订过程中, 中国政府要积极参与其中, 以期在国际碳交易过程中, 中国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有所提高, 为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其次, 政府应将碳金融的发展纳入到低碳经济的整体规划中, 制订专门的扶持政策。例如, 可以对碳金融业务提供税收优惠, 碳金融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扩大和贷款本金要求降低等。此外, 在进行国际碳交易时, 中国政府应抓住机遇, 鼓励人民币结算, 以提高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二) 金融机构:加快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碳金融的发展不仅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还要有政府部门的各项配套政策相扶持, 更需要金融机构树立服务低碳经济的新理念的深入人心, 只要金融机头碳金融产品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才能使低碳经济中的各个行业均能受益, 因此, 金融机构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 就目前中国的绿色信贷领域来讲, 中国金融机构应拓宽绿色信贷领域, 同时针对绿色信贷缺乏抵押品的问题, 进行抵押品创新;其次, 在现有时间的基础上, 为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环保企业发行碳基金产品, 这不但为客户提供了投资机会, 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最后, 由于碳交易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 中国保险机构应开展碳交易保险, 并不断丰富碳交易保险的品种和范围, 以达到转嫁项目风险的目的[8]。

参考文献

[1]索尼亚·拉巴特 (Sonia Labatt) , 罗德尼R.怀特 (Rodney R.White) .碳金融[M].王震, 王宇, 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2]连平.你知道碳金融吗?哥本哈根争的就是它[N].南方都市报, 2009-12-10.

[3]本报记者.碳金融试水中国仍有些“水土不服”[N].金融时报, 2009-08-08.

[4]苑德军.发展碳金融对中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EB/OL].新华网, 2009-10-19.

[5]新华社经济信息编辑部低碳经济研究小组.构建碳金融体系抢占未来制高点[N].经济参考报, 2010-04-07.

[6]颜海轶, 郁璇.中国碳金融的发展限制和存在的问题[J].华北金融, 2011, (1) :18-21.

[7]丁玉梅, 刘应元.邹议构建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J].经济问题, 2010, (12) :48-52.

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篇8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时代,碳金融应当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王琳琳(2010)、邹亚生(2010)等人认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正处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突破口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制度安排和创新工具,大力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技术、资金的流动和聚集,推进低碳经济的进程。陈游(2009)归纳和总结了碳金融的内容及相关功能,指出节能减排融资可望从目前技改项目融资延伸到碳金融等新兴业务。谢怀筑、于李娜(2010)分析了“碳金融”市场生发的经济学原因,在对世界碳金融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碳金融”市场区别于传统大宗商品市场的最本质特征在于交易产品的异质性。李东卫(2010)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金融”的发展,在制度安排和观念转换等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和渐进过程,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提出碳金融的目标和功能,在描述碳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我国积极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高三低”(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第五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产业领域,而且还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创新。碳金融就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是金融体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它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GHG)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新事物,呈现出快速发展、深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碳交易市场活跃、日益扩大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碳交易规模增长迅速,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碳排放权也逐渐演变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初步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产品、以欧元为主要交易货币、以各类金融机构为主要推动力量、以欧盟排放权交易制为核心交易平台的碳金融体系。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4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及澳洲国家信托,全部由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正在试图构建碳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减排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减排成本与排放信用额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全球碳排放权交易规模逐渐增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两大交易市场:一是配额交易市场,即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二是项目交易市场,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

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 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 315亿美元,4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 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t CO2e)迅速攀升至4 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t CO2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截至2010年4月,全球已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另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如图1所示。

2.碳金融衍生产品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基于经济实力、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进行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碳排放量成为一种可以获利的能力和资产。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都与碳市场联系起来,碳排放量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碳金融衍生产品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如何建立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如何开展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议题。纵观全球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于欧盟排放许可权(EUAs)的传统衍生产品。由于EUAs目前还是全球“碳金融”市场上最大宗交易的“权益”,所以最初的“碳衍生”自此开始。欧洲气候交易所先后推出了与EUAs挂钩的期货与期权,使得“碳排放权益”可自由流通,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2)基于“核证减排量”的衍生品。其主要是基于CERs和ERUs的传统衍生品,如CERs远期合约、CERs期货合约、CERs期权合约、ERUs远期合约、ERUs期货合约和ERUs期权合约以及基于CERs和EUAs之间价差的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等产品。(3)“碳金融”市场的新型衍生品。基于投资碳资产未来应收账款的证券化产品、碳保险以及各类挂钩“碳资产”的结构性产品或结构性证券。另外,将“碳资产”挂钩传统的气候衍生品,比如气候看涨期权、气候看跌期权、重灾保险、重灾债券等,而由此形成的结构性产品也在不断开发和设计当中。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目标和功能

如前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支持。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有着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特定目标和功能。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背后支撑力和推动力是现代金融发展。被誉为现代经济发展“润滑剂”和“发动机”的金融业,兼具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功效。低碳经济条件下,基于市场机制运作的金融业,应当在追求盈利、提高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其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围绕碳排放开展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也为金融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构筑了一道环保防火墙。传统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换及其引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围绕低碳经济进行,并能促进低碳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下金融应当是与碳有关系的,区别与传统金融活动的一切金融活动,是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因此,从金融的本质出发,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低碳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和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功能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本文认为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具备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独特功能。(1)碳排放权的价值发现功能。低碳经济中的关键因素是碳排放权。在理论和实践上可用两大类典型的方法或工具来控制碳排放,即征收“庇古转移税”和排放权交易。前者实质上是通过政府定价的方法来推动碳排放的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在经济学上可以说是失灵或没有效率的;后者则是通过市场机制,使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利用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内化为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受总量控制的约束,碳排放权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最为稀缺的商品之一。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提高,碳排放权日益衍生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价格将通过金融市场体现出来并最终流向经济价值最高、生产效率最好的生产部门,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也成为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生产方式转型的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功能。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是传统金融体系最本质的功能,传统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功能是粗放型生产方式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在低碳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必须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从高能耗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转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肩负着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的使命。因此,这一阶段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能够引导资金向低碳产业转移,促进清洁能源和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的开发为经济低碳化和生产低碳化提供保障。

三、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对金融业而言,低碳经济的巨大前景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到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依靠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效益,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金融业能从低碳经济中找到新的盈利空间。

1.低碳经济的崛起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与设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是长期的,一旦投入使用,其二次调整或者转换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将十分巨大。为此,在能源投资的源头就应尽量克服传统煤电技术的弊端,采用低碳的先进技术。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我国2010年的能源结构中,煤、气、油等化石燃料电站将占总装机容量的91.9%,水电占6.8%,核电占0.9%,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0.4%,在此基础上,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供给需要,同时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向可再生性能源的倾斜,我国未来在能源建设上的投入将十分巨大。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的预计,2006-2030年我国在能源部门的投资累计将达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融资需求巨大。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需要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作出适应性调整。

2.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巨大挑战。(1)市场分割。目前,碳交易主要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碳金融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碎片化的态势: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场内交易机制;既有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市场主体自愿形成的市场。这些碎片化的市场大多依托于国家或地区,在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排放配额的制定及分配方式等),导致不同的市场之间难以对接,跨市场交易难以达成,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步履维艰。(2)政策风险。首先,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滋生了碳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尽管经过国际社会的不懈努力,各国已经就碳减排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但一方面《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限仅涵盖2008-2012年,其后能否达成有效的国际公约尚未知可否;另一方面,即使是临时性的国际公约,国际社会对《京都议定书》的具体交易条款仍存有广泛争议,这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减排认证的政策风险也阻碍碳金融市场发展。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由监管部门按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来进行认证,而技术发展的不稳定性及政策意图的持续变化又导致难以对认定标准和程序形成合理预期,这就使政策风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3)交易成本巨大,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项目交易涉及跨国报批和技术认证,监管部门要求由指定运营机构(DOE)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费用高昂。此外,交易成本巨大还表现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目前缺乏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有些中介机构在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推进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思考

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别无选择,必须尽快进入角色,不断推进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步伐。

从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其次,要推进碳金融市场形成统一的行业规则或惯例,协调碳交易的内容、标准和程序,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等。再次,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鼓励和优惠力度,支持各市场主体在碳金融方面的产品或业务创新,提高碳金融创新的技术水平。最后是发挥政府在风险承担方面的优势,提供风险监管指导,引导碳金融市场主体制订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降低碳金融领域的风险水平。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银行业作为当前碳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不但应当关注传统的节能减排信贷项目,还要重视绿色信贷相关的中间业务,即在提供间接融资的过程中,加大与碳排放权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碳交易金融服务。其次,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应当加快涉足碳金融市场的步伐,通过业务渗透和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产品的丰富。再次,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种私募基金、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也应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股权投资或直接投资,扩大碳金融市场规模和范围,通过业务创新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从更长远的全球碳金融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此外,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碳金融市场和碳金融工具,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参考文献

[1]谢怀筑,于李娜.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

[2]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2009,Washington,D1C1:World Bank,2009.111.

[3]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

[4]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

[5]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篇9

一、绿色金融:低碳经济下发展势头迅猛

“绿色金融”是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领域的一个新概念, 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所谓绿色金融, 具体地讲, 绿色金融包含两层涵义:一是, 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 重新审视金融, 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 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二是, 以绿色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 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 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 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可见, 绿色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扩展, 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金融”提出于1997年。在此前后, 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在环保领域进行了多种尝试, 取得了不少经验。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 调查结果显示, 2002年, 欧美共有绿色风险投资约45家, 总投资额达1亿欧元, 主要投资领域为再生能源、水和清洁技术设备。2003年6月, 花旗银行 (Citigroup) 、巴克莱银行 (Barclays) 、荷兰银行 (ABNAMRO) 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 (West LB) 等10家国际领先银行 (分属7个国家) 宣布实行“赤道原则” (Equator Principles, 简称EP) , 即参照国际金融公司 (IFC) 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 制定的、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这些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有产业部门的项目融资实行这些原则, 包括采矿、石油与天然气、以及林业部门。“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 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和谐统一, 推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新阶段发展。某种程度上, “赤道银行”已经成为推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理念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领跑者。三年后赤道原则金融机构遍布全球, 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绿色保险”“绿色资本市场”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业务, 近年来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势头十分迅速。

近年来, 兴业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掀起了一股绿色金融创新之风, 成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的一面旗帜,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2006年5月17日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 成为国际金融公司开展中国能效融资项目合作的首家中资银行。截至2008年2月25日, 能效融资二期合作协议签订时, 能效融资一期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国际金融公司为兴业银行发放能效贷款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贷款本金风险分担;兴业银行为中国46个节能减排项目提供9亿元人民币的贷款, 其中绝大多数贷款企业为中小企业。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能效融资项目合作协议创造性地引入了国际金融公司贷款的本金损失分担机制, 类似于伊斯兰金融模式的“收益共享, 风险共担”原则。2008年10月31日, 兴业银行正式对外承诺采纳赤道原则, 成为中国第一家本土赤道银行。这一举动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国内银行业已逐渐意识到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与作用, 开始利用先进的金融技术来管理面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2009年1月, 兴业银行成立了国内首个可持续金融业务专门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 希望能更有效地开展金融创新、规避项目风险, 并聚集资源, 做大做强可持续金融业务。2009年12月3日, 兴业银行在福建永安市宣布, 其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福建华电永安发电2×300MW扩建项目正式落地, 这也是我国银行业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

2007年以来, 中国环保总局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出“环保新政”, 相继出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绿色金融”产品, 从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绿色金融”风暴。2008年, 浦发银行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首个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 具体包括国际金融公司能效融资方案、法国开发署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财务顾问方案, 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 形成业内最全的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产品体系。2009年10月25日, 浦发银行与天津中新生态城投资管理公司等在天津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联合组织—生态城绿色产业协会 (Eco-City Green Industry Association, 简称EGIA) 。浦发银行作为唯一的金融业代表成为十家发起单位之一, 旨在通过推广低碳金融解决方案, 助推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全面推行。2010年1月, 浦发银行发布了“建设低碳银行倡议书”, 郑重宣告:“浦发银行将致力于打造中国金融业的'低碳银行',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做出努力。我们倡导低碳生活, 提升全员低碳实践力;我们倡导绿色金融, 增强低碳产业竞争力;我们倡导绿色责任, 成就低碳价值责任力。”在贷款方面, 民生银行创新推出了基于CDM (清洁开发机制) 的节能减排融资项目。在理财产品方面, 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推出挂钩排放权交易的理财产品。国家开发银行等也探索出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各种创新融资方案.如节能服务商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随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绿色金融也从被动的社会责任层面, 上升到了主动的可持续金融层面。金融机构应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保险等金融支持, 而对污染企业进行金融限制的政策和制度, 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良好企业流动的效果。

二、碳金融交易市场:低碳经济制高点

1、碳金融。随着“绿色金融”的深化, 人们开始用“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金融通过各种手段介入低碳经济, 不仅是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也有利于金融业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能源行业思想先驱彼得·C·福萨洛 (Peter C.Fusaro) 早于2006年在其《能源与环境对冲基金:新投资范式》 (Energy and Environment Hedge Fund--New Investment Paradigm) 中所说:金融模型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 包括更多的股权投资、商品交易, 开始模糊了投资银行, 风险投资和对冲基金的业务范围。推动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最近出现的“环境金融市场”, 这里的“环境金融市场”就是碳金融。2010年5月7日-9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在本次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上, 碳金融成为引发与会代表热议的一个重要议题。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主任迈克尔·克鲁斯 (Michael Cruz) 说, 全世界没有哪一个研究所或技术部门可以单打独斗地解决能源技术创新问题, 光靠自身的科学研究不行, 光靠开发技术也不行, 必须要把这些技术推向市场, 让世界真正得益于技术的开发。而只有解决了资金问题, 才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项目中, 才可以把规模不断扩大。而说到融资, 就不能不提碳金融。从理论上讲, 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 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通常来看, 国际范围内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四方面: (1) “碳交易”市场机制, 包括基于碳交易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 (2) 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介入的碳金融活动; (3) 碳减排期货, 期权市场。 (4) 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碳金融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的不同在于: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 基于经济实力、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进行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碳排放量成为一种可以获利的能力和资产, 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因此, 碳金融无疑成为金融机构尚待开掘的“富矿”。

2、碳金融市场的源起。碳金融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 由于二氧化碳在其中占据绝对地位而得名。这一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 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 (各种减排单位) 的项目的交易, 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碳金融交易产生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以下简称《框架公约》) 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Kyoto Protocol)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 1992年6月, 150多个国家制定了《框架公约》, 设定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 1997年12月有关国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成为具体的实施纲领。《京都议定书》设定了发达国家 (《框架公约》附录1中所列国家) 在既定时期 (2008-2012年) 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要求实现2012年底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的水平降低5.2%, 此外, 《京都议定书》还规定了各国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 即欧盟削减8%, 美国削减7%, 日本和加拿大削减6%。《京都议定书》在对发达国家减排义务作出规定的同时, 也提供了3种灵活的履行义务方式:其一是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 (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IET) , 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它们的排放配额。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是承担定量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开展合作的一种灵活机制,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可以参与排放贸易, 但任何这种贸易应是对为实现规定的量化的减排或限排承诺的目的而采取的对本国行动的补充。其二是联合实施机制 (Joint Implementation, JI) , 指发达国家从其在具有减排义务的其他发达国家投资的节能减排项目中获取减排信用, 用于抵减其排减义务。联合实施机制是苏联和东欧转型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基于项目的合作机制, 它类似于CDM, 但有其独立的管理机构、注册程序、方法学等。转型国家也是附录1国家, 本应承担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 但由于《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基准年是1990年, 而这些国家在当时经济比较繁荣, 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较高。进入转型期后, 经济大幅下滑, 在制定《京都议定书》时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大大低于1990年的水平, 遂存在大量的“热空气”。如果按照排放贸易机制, 允许这些没有采取任何减排行动而获得的排放配额进入全球碳市场, 既不公平, 也会扰乱碳市场, 于是针对转型国家制定了联合履约的机制。其三是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 CDM) , 指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中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CER) , 以抵减其排减义务。其目的有两个, 一是降低附件一国家履行其在议定书中所承担的约束性减排义务的成本;二是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转移,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而, CDM被看成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双赢的合作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唯一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实施的双效机制。

3、碳金融交易的市场体系。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正是国际碳交易市场。根据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以是否受京都议定书辖定为标准, 可以将国际碳交易市场分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其中, 京都市场主要由欧盟排放贸易体系 (EUETS) 、CDM市场和JI市场组成, 非京都市场包括自愿实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强制实施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GGAS) 和零售市场等。

碳交易市场也可以划分为履行减排义务驱动的市场和自愿型市场。履行减排义务驱动的市场是指由强制性减排义务驱动的碳市场, 大部分买家从事碳交易是为了满足 (目前或预计) 国际、国内或国内某些区域的碳排放约束的要求。而自愿型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出发 (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 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其目标, 其市场需求并不由履行减排义务的要求来推动,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供碳减排额是不确定的。

目前碳市场尚处于过渡阶段, 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 规则还在制定、完善中, 尚未形成全球市场, 呈现出各区域竞争发展的特点。各国、各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的碳市场。在众多碳交易市场中, 主要有四个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所, 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TS等。其中,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2008年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近60%, 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对欧盟27国实行“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制度, 是一个欧盟内部的强制减排配额市场。而英国的伦敦金融城和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经成为全球碳交易的两大中心。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 也是碳排放权额期货交易模式的开创者。

按照交易原理划分, 碳交易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市场 (Allowance-based Markets) , 以配额为基础的市场的原理为限量—交易 (Cap and Trade) , 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 并在参与者间进行分配, 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国际排放权交易、EUETS和一些自愿交易机制均属于这类市场。二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市场 (Project-based Markets) 。以项目为基础的市场 (Project-based Markets) 的原理为基准—交易 (Baseline and Trade) 。在这类交易下, 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 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 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 (AAUs) 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ETS) 下的欧盟配额 (EUAs) 。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 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 这类交易主要涉及到具体项目的开发。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 (JI) 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 (CERs) 和减排单位 (ERUs) 。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 以此为基础, 相关的原生产品 (碳排放权) 和衍生产品交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4、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 碳金融交易市场在近几年发展迅猛。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 碳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交易平台和交易工具日趋多元化, 交易规模逐年成倍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 全球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7.1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48.1亿吨, 年均增长率达到89.2%;碳交易额从2005年的108.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63.5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高达126.6%。其中, 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规模远大于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2008年, 以配额为基础的市场交易额为920亿美元, 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74%左右;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成交金额为72亿美元。此外, 以CDM为基础, 从事CERs现货、远期和期货交易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迅速。2008年, 该市场的交易金额为260亿美元, 是2007年的5倍, 占全部碳交易总额的21%。据世界银行预测, 2008-2012年每年的碳金融交易市场规模至少达600亿美元, 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 有望超过石油市场而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 拓展了金融业的盈利空间。金融机构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融资支持, 即通过成立各种低碳基金或环保基金或直接贷款支持相关产业;二是围绕现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各种融资、产品创新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据麦肯锡预计, 到2020年, 全球银行业仅从碳交易、基础设施融资和咨询业务的一小部分业务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 就可能高达150亿美元, 相当于目前银行所有企业相关投融资业务的6%。此外,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日渐成熟,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企业甚至私募资本涉足碳金融领域, 这有助于金融业提升创新能力。除了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积极介入碳金融活动、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碳排放信用等环保衍生品之外, 碳交易指数也成为重要的市场指标。例如, 纽约-泛欧交易所2008年推出低碳100欧洲指数, 这是一个确认有低碳排放记录的欧洲公司碳指数;标准普尔等指数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低碳环保指数。因此可以预计, 碳排放量交易有可能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创新性因素, 这极有可能导致未来几十年全球定价权格局的重新安排。

作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 基于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包括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及掉期产品不断出现。因此, 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 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三、碳金融助推中国低碳经济腾飞

1、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几年来, 无论是注册成功的CDM合作项目和CER签发量都得到了迅猛地增长, 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 (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ER) 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2008年3月14日, 中国最大的CDM项目之一——中国石油辽阳石化氧化二氮CDM减排项目正式引气开车。这一项目是国内能源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规则推进节能减排的一次成功尝试, 也为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开辟了道路。据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 (EB) 的信息显示, 截止到2009年11月25日, 中国已注册项目671个, 占EB全部注册项目总数的35.15%, 已获得核发CER1.69亿吨, 占核发总量47.5l%, 项目数和减排量均居世界首位。2009年11月2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据有关专家预测, 中国在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可达20亿~30亿吨, 超过欧洲国家减排量的总和。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 中国碳排放市场备受瞩目。碳金融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 也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备内容。巨大的碳排放资源是中国建立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坚实基础,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

为了适应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重庆排污权交易所和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等交易机构相继成立, 为统一和规范中国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准备推出中国国内首个碳市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于2008年12月15日发出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公告, 七家单位参与竞价。2008年12月23日, 天津弘鹏有限公司以每吨3100元的价格竞购成功, 这是国内排污权网上竞价第一单, 标志着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在天津启动。2009年6月18日, 北交所与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所BlueNext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8月5日, 北交所达成了首单自愿碳减排交易, 奥运会限行期间部分市民通过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北交所挂牌, 其中的8026吨指标被一家汽车保险公司以27.7万元的价格购得。此前一天, 上交所也宣布正式启动“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平台。2009年9月, 天交所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 并达成了国内第一笔以碳足迹盘查为基础的碳中和交易。广东、江苏等省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开始在中国活跃起来。

2、中国应积极发展碳金融, 获得主动权。虽然国内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 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 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 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 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 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更为重要的是, 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目前, 美元、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上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碳交易市场上的不平等。没有碳金融的支撑, 中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 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 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 为了让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地融资和资金流, 更为了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 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 这将对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刻不容缓。

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思考 篇10

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与现有碳金融体系等方面。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以及一些公募和私募基金是目前该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包括世界银行集团和许多非政府组织, 也在为各种环境友好技术的开发提供着持续的资金支持, 也由此产生了“绿色贷款”和“社会责任基金”等概念。低碳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不断增加, 推动着全球碳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1 我国低碳经济下金融创新的现状及问题

就目前而言, 全球相关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较为丰富, 为今后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我国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以2006年5月兴业银行推出“能效贷款”为标志, 我国低碳经济迈出了金融创新的第一步, 近年来, 我国支持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金融政策制度的确立、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推行、环境交易所的设立等方面, 但这些金融创新目前只初具雏形,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仍面临巨大挑战。

1.1 绿色金融制度存空白, 金融创新政策不完善

我国在绿色金融制度方面主要推出了“绿色信贷”制度、“绿色保险”制度和“绿色证券”制度。“绿色信贷”制度成型标志是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随后, 银监会相继发布《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具体措施》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各金融机构也相继制定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和管理制度。2008年2月, 国家环保总局和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 正式推出“绿色保险”制度。同月,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 正式推出“绿色证券”制度。虽然在宏观方面绿色金融制度初具框架, 但在微观操作层面绿色金融制度存在大量空白, 现有制度较粗疏和原则化, 对现实指导意义有限。

在金融创新扶持政策方面, 除了2007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外, 没有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另外, 从各金融机构来看, 商业银行也因此没有指定针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对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的贷款手段、贷款方式、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规则的制定以及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的建立也遥遥无期。总之, 金融创新政策推出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1.2 金融机构信心不足, 参与主体较少

金融机构信心不足根源于国内许多企业对碳金融的认识不足, 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 因此企业对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较少。这造成了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能够带来的经济利润还不能做出准确、科学的预测, 还存在着观望和浅尝辄止的态度, 因此金融机构内部对碳经济项目的重视程度不高, 基本上都是尝试性的发展, 并且对碳经济投入资金比较少, 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多尚不熟悉, 控制低碳项目风险的能力较差。

我国碳金融的市场参与主体以政府设立的公募基金和商业银行为主, 其他参入主体较少。目前关注碳金融的主要是一些商业银行, 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缺乏从事CDM项目的评估和开发机构, 也缺乏专业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金融机构的信心不足以及金融参与主体的缺乏是金融创新之路上的一大阻碍。

1.3 碳交易市场刚起步, 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发展滞后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已经开始起步, 我国一些省市已经设立起地方碳交易所, 2008年8月,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宣告成立, 同年9月,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挂牌成立, 随后, 广州、武汉、杭州、大连、昆明、河北、新疆、安徽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相继成立。同时, 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及香港RE-SET公司将联合发起成立亚洲排放权交易所。这些省市成立的碳交易所只是地方设立, 存在着盲目、无序发展的现象, 至今还没有国家碳交易所。

在我国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 2006年5月, 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 (IFC) 签署了《能效贷款合作协议》, 成为与IFC一起开展能效贷款的首家国内银行;2007年, 中国交通银行推出收益率与三支水资源和两支铀能源组成的全球股票篮子表现挂钩的基金;2007和2008年, 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先后推出二氧化碳挂钩型本外币理财产品;2010年, 中国银行办理国内首笔清洁发展机制 (CDM) 项目碳交易融资配套掉期业务。虽然我国碳金融产品和碳金融服务也随低碳经济发展而推陈出新,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形成的碳金融体系相比, 无论从覆盖面还是细致度上都有差距。

2 我国低碳经济下金融创新的策略探究

为了更好发挥金融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 应从法律政策及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共同激励金融创新并防范相关风险, 同时在金融创新中借鉴外国经验,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2.1 完善金融创新立法及政策

要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积极性, 首先可以通过金融创新立法手段保护创新者的权益, 对最先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应给予收益保护期或专利应用保护期;其次通过法律法规规范限制随意、盲目的金融创新产品, 确保金融创新处于可控范围内, 规避金融风险, 保护投资人与企业的利益。

在政策扶持方面, 目前针对环境金融的政策还很少, 难以促进行业的发展。因此, 低碳经济下的环境金融创新首先要从政策方面创新, 政府应当制定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在具体操作层面, 政策的细化和具体化也要到位, 政策要能用于指导实践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金融创新。

2.2 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如何调动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要靠外部推力也要靠内部激励, 从外部影响因素来看, 除了上述法律政策的优惠和扶持, 还要做好低碳金融的宣传, 从根本上解决对金融创新需求不足的问题。从金融业内部激励来看, 一方面, 通过建立创新绩效考评体系的激励方式, 从内部激活金融业, 积极推动支持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 注重人才建设和人事管理、业务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人才且能留住人才的环境。

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风险防范机制, 也要从内部构建和外部监管两方面着手, 从金融业内部来看, 金融机构应该根据新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分析风险和薄弱环节, 有针对地制定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同时, 为了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 监管部门也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创新金融监管内容和监管手段, 减低金融创新的风险。

2.3 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全球碳金融体系日渐完善的背景下, 我国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应逐步增加现有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内容, 完善市场结构, 扩大市场规模, 尽快构建我国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伴随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应使人民币逐步成为碳交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加快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获得定价权。

另一方面, 努力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 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 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 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 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摘要:在我国进入调结构、转方式关键期, 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重要, 而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文中基于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创新, 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下金融创新现状及问题, 探讨加快我国低碳经济下金融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碳金融

参考文献

[1]周彧.低碳经济与我国环境金融创新——一个战略的视角[J].求索, 2010, 04:42-44.

[2]谢清河.发展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效应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06:21-25.

[3]王卉彤.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 2010, 07:35-39.

[4]罗晓娜, 林震.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10, 09:21-25.

[5]冯登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快金融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04:71-74.

[6]武魏巍.以金融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09:60-61+74.

碳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碳金融;低碳金融;物流技术

一、我国物流技术经济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对传统运输、仓储等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使得我国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和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并出现了几十家在我国A股股市筹资成功的物流企业,在我国海洋物流、航空物流和铁路公路物流领域,都有了中国A股股市的股票上市公司。但是,我国A股里面国有企业利用金融杠杆去转移财富,不利于保证小股民的股本收益,使得小股民投资亏损,大量的国有物流企业的产业资本,皆热衷于炒楼炒股或炒物价,国企资本掀起金融泡沫。加之,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滞后,也导致了我国现代物流技术研发及其应用的落后,导致了我国物流业高能耗、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我国物流技术经济层次的提高。

二、我国物流技术经济及物流技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加快我国物流技术经济的崛起,有必要对当下制约我国物流技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梳理,并分析如下:

(一)我国很多地方的物流协会的会长没有挑选到最合适的人选。物流协会应该是一个能广泛代表整个物流发展现状的组织,应该是由仓储、运输业为主,辅以学校(提供专业人才)、信息设备商(提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劳务公司(提供专业的装卸队伍)、政府机构(提供政策)组成的一个综合性民间组织。假如物流秘书长的越权和贪婪,造成很多会员单位只有缴纳会费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物流组织的关怀或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既不能反映物流产业现状,会员心怀鬼胎,都在想如何获取利益,且还相互瞧不起对方;既不能为会员带来实惠和物流政策咨询,又不能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政府需要的服务或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此的物流组织势必贻笑大方于国际物流界。物流协会不能把院校、设备及仓库承建商、劳务公司剔除,物流行业不只是一个运输业,否则,还称为物流业?商务局是不能指定物流协会会长,物流企业和物流业界独立选择德才兼备的会长。

(二)我国国家层面物流政策只补贴仓储企业没有对症下药。2012年初,出台了一个仓储企业的优惠政策,减免仓储企业的城镇建设性收费的优惠政策,大约可以为全国的仓储企业减免30亿左右,是否这将给十大振兴产业里的唯一服务型行业——物流服务业吹来一缕春风?根据优惠政策,条件是必须仓储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这条件对物流企业来说不是难事,也就是10亩地不到的仓库面积。但我国现在冠名为物流公司的企业,不低于30万家。其中从事仓储的物流企业预计不到5万家。按照30亿计算,优惠到每家企业大约6万元左右。如果从做一个现代化物流企业的角度,6万元就是在贵阳也只能买0.2亩地。那么在沿海呢?这点财政补贴可以说是毛毛细雨,怎么能救火焰山的大火?我国物流补贴政策的本意是好的。但摊薄饼式的补贴无助于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财政部这次的补贴特意指明了是补贴仓储企业。那么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顽疾是在仓储这个环节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是不全面的。物流业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零库存。当然零库存在目前情况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困扰物流行业发展的顽疾是多方面的。信息技术的落后、高昂的过路费、装卸设备及运输单元化装备的落伍、现代化物流人才的匮乏、仓储设备及仓库的老化等都是困扰物流行业发展的顽疾。为何单独对仓储业减免?由于网络营销的盛行及全国高速公路铁路网络的健全,现代快递业才是物流行业特殊物资(危化品、冷链物流、特殊矿等)的运输工具,改造现代快递业,使其更具安全性、方便性。不能执行简单的、遍地撒盐巴的补贴减免政策。这样只能对某些人员进行权力寻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而对于整个物流行业起不了啥决定性的作用。

(三)我国物流企业技术设备的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机械化不够。2011年,物流产业搭上了我国十大振兴规划的末班车,成为十大振兴规划里的唯一的服务行业。在这个政策春风的暖吹下,我国的物流行业将出现一个大跃进的发展,不过物流业却只有量的迅速放大,但质却停滞不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1.对物流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出现一个较大的理解误区。国家出台物流产业规划并不是说要把物流产值扩大;不是说要修多少库房园区;并不是要购买多少车辆等。而是希望通过这种国家战略的方式让我们的物流产业从目前的低端、低效率、高成本的现状向现代物流发展,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終实现物流业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规范化、零库存的目标。把现在生产企业高昂的物流成本降低。汇总来说,中央的意思是希望物流产值总量降低,单位能耗降低。而让我国的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所以,从对物流认识的角度上就发生了南辕北撤的现象。

2.我国物流标准化落后。由于我国的现代物流起步较晚,相对物流发达的日本、欧美国家,显然落后几十年。从而导致我国在物流技术设备标准化上没有发言权。目前的集装箱货柜的标准都是日本的。现在,我国现代物流所需要的仓库、机械设备、托盘、车皮(含货柜)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全国各地的设施都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整体作业效率的低下。在这方面,国家必须出台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行业标准,且要强制执行。但目前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出台了一些标准,让人感觉不全面的同时,执行力度也很差。

3.我国物流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在对浙江、江苏、贵州、上海、福建、广东很多地方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都还是一种半原始化的作业模式,机械化极度很低,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机械设备,还是靠人工作业。这里面有现在人工成本还相对比较低的原因,更多的是体现现在所谓的物流企业数量太多太散太小而形成的局面。以零担货运为例,骑车或开面包车、轻卡车收货(带装卸工人),然后入库,再撞车、然后运往目的驻点城市,卸货、装货、送货,其中以人工作业居多,即使目前拥有点机械作业,也是简单的半机械化作业。当然物流产业还有很多的特殊物流品种,如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矿产资源物流。但都是统一机械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以典型的现在的生活物资运输来讲,很多时候以铁路运输,而铁路运输都是用以前的老式盖车车皮。如果用人工卸货,一般情况下都要三个小时以上方能卸一个车皮。铁路上规定是一条专用线所挂进来的车皮必须在三小时以内卸完。就目前了解的情况来说,如果按照铁路规定,按照全人工卸货,可以说全国80%的专用线都必须缴纳高昂的铁路延时费。

4.我国物流信息化技术层次及技术应用程度较低。我国目前物流行业网络化程度不够、资源不能共享。所谓物流,其实就是从原材料到后面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现在要求废旧物资回收)的整个过程。如果信息化程度高,追求从原材料开始,就必须进入一个信息录入系统,包括后面运输过程中的货物配置等都需要一个很好的信息化处理系统。但在目前物流企业太散且物流行业有很多不规范的前提下,想要一步进入欧美国家那种程度还很难。

5.我国物流行业技术尖端服务型人才的缺失。物流技术是综合技术,既有工程技术方面硬技术,也有经济管理方面的软技术。复合型物流技术经济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有些运输企业冠名为物流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夫妻店的汽车运输门面。很多的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都是一些低学历、低技能的人员。一些物流企业本质上几部汽车加上一部电话和一批苦力。很多在某些区域内做的比较大得企业都是靠很强的人脉资源支撑。就连全国有名的一些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的从业素质也不高。在进行揽储业务时,也仅仅靠一些非正规手段获取业务。物流行业是一个对人才需求面比较广的行业。物流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人力资源。这需要我国在培养物流人才时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我国物流院系培养的物流业人才,面对物流企业界融资难题,既缺少实际锻炼的经验,也没有施展所学物流技术操作的机会与技术平台。

6.我国物流园区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非常严重。很多地方都盲目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极度不相称的物流园区。更严重的是这些园区还是按照一些落伍的物流标准来建设。这将导致大量的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就以贵州为例,很多县份甚至乡镇都建设一些超规格的物流园区。其实其中很多都是打着物流项目的幌子,然后骗取资金,获取土地。这里面的政府一些政绩心态及一些特权心态体现得一览无余。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国的物流行业如果需要迅速的赶上发达国家,就需要国家对物流基础技术设施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要严格的按照高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投入。加大对物流人才的技能及实训教育。杜绝大跃进式的发展思维,踏踏实实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经验。从而超越欧美,走向世界的前列。

(四)我国物流服务业内物联网产业投资不足且投资融资渠道缺乏。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包括网络、电子、射频、感应、无线、人工智能、条码、云计算、自动化、嵌入式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及应用,它要让孤立的物品(冰箱、汽车、设备、家具、货品等等)接入网络世界,让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让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软件系统操纵物流过程。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包括物联网以及延伸的人工智能必定推进我国的物流业发展。低碳金融制度就是在我国物流服务业加大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研发及应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物联网技术,让我国物流领域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目前物联网是新兴事物,新事物的风险和机遇并存。物流技术必须特别投资: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电力、智能工业、质量追溯(物流追踪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物流是物联网目前比较容易兴起的应用,它能帮助物流行业提高服务水平,让物流管理可视化,物联网技术在这块的应用也日趋成熟。但是,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上,我国很多物流企业,既缺乏领军人才,又急缺资金,亟待提高物流金融机制的效率。

三、对我国发展物流技术经济的策略及政策建议的思考

基于对我国物流技术经济不足之处,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有必要对症下药。我国的物流业发展策略和政策可以考虑实际和实践的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物流技术经济政策和策略。

(一)由本地物流企业民主选择各地方技术经济水平较高的物流业组织的责任人

选择一个地方的物流产业负责人,一定要坚持三个原则,德才兼备、实践第一和不拘一格。德是一个人的品行。除了忠厚、老实外,还包含着义、信、勇、谋等。这里所说的才,则是指具有物流行业的经营管理知识,掌握一定的物流科学技术,有分析、解决物流业各种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对快递企业减免高速公路过路费

要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需要加大投资,更需要国家对物流业制定金融和税收方面的政策照顾推广低碳技术降低延时成本。曾有专家称,我国“高速公路收费似乎被当成了印钞机、提款机。”从2010年的财务报表的信息分析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速路收费公司主营利润超50%,其暴利远超石油、房地产业,而且很多高速公路收费站严重堵车。我国高速公路实行收费通行。目前有不少路桥已经平衡了成本,早就应当免费通行。因为在人们的眼中,高速公路就是公共马路,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属于国家也属于每个人。我国不少高速公路并没有公共性,而国人的出行权也不在自己手中,对于个人而言,在高速公路上自由出行常常是奢侈品,对于国家物流而言,则严重加大了物流成本,减少了我国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据对顺丰快递公司的报道,对快递企业减免高速公路过路费是快递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

(三)大力研制和推广我国先进的物流自动化和标准化的低碳技术设备

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 篇12

关键词:低碳经济,银行金融,创新

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重, 世界各国积极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低碳经济的发展合乎我国国情, 顺应世界潮流,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通过利用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的方式,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协作配合。银行金融业对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资本积累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低碳经济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决定了其更需要有银行金融业的支持。因此,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对银行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业存在的限制因素

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的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 银行金融业对于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还存在很多限制因素。

(一) 银行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没有充分的认识

低碳经济从提出到现在的发展经历时间较短, 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的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熟悉, 并且对于开展低碳金融业务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存在疑惑或是理解上的偏差。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对于低碳金融的立项、审查、批复、实施以及风险管理不能很好地理解, 并且对于低碳金融相关联的业务规范和利润空间也缺乏足够了解。因此, 由于对低碳经济没有充分的认识, 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缺乏动力, 要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过渡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务, 短期内很难实现。

(二) 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存在矛盾

低碳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 要求经济活动要在低碳环保的环境中进行。在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 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保障制度,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会使得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 影响企业追求的最大利益, 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企业社会效益提升但是经济效益受阻的情况下, 同样会提升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成本, 导致低碳经济相关项目所面临的融资环境更加严峻。

(三) 没有建立起专业的中介机构

低碳经济相关项目的开发, 相较于一般融资项目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 要经历周期较长较复杂的审核过程, 只有专业的机构才能推动此类项目的实施。但是, 我国没有建立起专业的相关中介机构进行此类项目的开发。同时, 对于帮助银行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的专业技术咨询机构仍然缺乏, 使银行金融机构在选择支持项目上更加谨慎和严格。

(四) 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风险限制

当前, 人们对于低碳经济还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对于低碳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存在很多的疑惑和不确定性, 并且对世界各国签订协议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此外, 低碳经济本身的认证程序与认证标准没有得到全面的完善, 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是潜在的风险。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的创新发展

(一) 银行金融要全面认识低碳经济, 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

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程度和态度取决于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以及低碳经济带给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和市场。因此, 要实现银行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进行全面支持和配合, 促进低碳经济与金融银行业的发展, 就要全面认识低碳经济, 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要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银行金融业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 促使整个银行金融业充分认识低碳经济。这样, 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提高了, 相对应地就能够更加明确低碳经济效益的产生, 促进低碳金融服务的开展。

(二) 银行金融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低碳经济发展促使银行金融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正确处理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关系, 进行绿色信贷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关系, 以及担负社会责任与负责股东利益的关系。首先, 银行金融业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时, 短期内会对经济效益有重大的影响, 损害银行金融机构的短期利益。但是银行金融业放弃对采用高耗能与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的贷款支持, 会大大降低潜在的信贷危机, 促进银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推行低碳经济, 银行金融机构可能会失去某些固定客户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但是放弃高耗能高污染同时具有高利润的客户与市场, 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 扩大低碳经济市场的占有率, 推行绿色信贷, 可以大大促进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银行金融机构是一个复杂的机构, 牵涉许多社会的关系, 不仅要维护股东的利益, 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 银行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担负的社会责任与维护股东利益的关系, 保证社会、股东与客户的共同利益, 促进实现共赢的局面。

(三) 注重培养低碳金融创新的人才

金融创新人才是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的保证。培养合格的金融创新人才, 有利于市场主动权的掌握。

1. 建立专业的低碳金融管理队伍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新型模型化的投资风险的评估和计量技术。加强对低碳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促进管理人员对于低碳经济的专业知识与评估技术的掌握, 促进低碳银行金融的发展。

2. 注重培训低碳金融服务人员

银行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制定金融服务人员的培训内容和方法, 提高银行金融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 能够公正公平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 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可以将员工的绩效考核与低碳业务的销售相联系, 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 提高员工对低碳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视, 促进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创新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手段

银行金融业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要具有针对性, 客户所处的环境与地位不同以及对于低碳经济的影响不同, 所采用的金融支持手段也要不同。因此, 银行金融机构要创新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手段,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例如, 对于大型低碳产业项目的建设由国家的大型银行提供贷款的支持, 商业银行在建设的后期进行贷款支持, 保证大型的低碳产业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顺利进行;针对具有强辐射的低碳核心企业, 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融资与贸易融资, 保障产业的绿色环保;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采用知识产权抵押以及未来货权质押等新型的方式对掌握新技术的企业进行担保, 实现融资, 促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实行节能减排改造的高碳企业, 要提供低碳设备的融资租赁服务以解决节能减排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对于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企业, 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融资理财的服务, 促使低碳的产业项目向高碳行业进行渗透和发展。

(五) 加强监管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银行金融的创新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以及各种风险, 鉴于此, 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与准则进行指导, 尽可能消除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 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们国家在世界低碳交易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监管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其次, 创新低碳客户的信息监测制度。在对低碳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要对客户的节能减排意向与环保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跟踪, 并且设立专门的技术部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处理, 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相关的调控政策, 建立信贷评估标准, 对于低碳金融服务提出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确定特色的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 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的设计和方案。

(六) 建立低碳金融服务的风险补偿制度

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益具有不可预见性, 以及高碳经济等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常有退出市场竞争的状况, 使得银行金融业必须及时把握和分析低碳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风险, 建立潜在的风险补偿制度。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中介机构进行合作创立低碳经济的风险保障基金, 确立对低碳经济的知识产权质押等保障措施进行价值的评估以及处置的体系;银行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低碳经济项目的贷款作为标的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 并对贷款的风险进行专项的管理。

三、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银行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银行金融行业推行低碳金融服务, 促进实现低碳经济是具有很多风险的复杂过程。银行金融业促进低碳经济建设需要各个系统和领域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因此, 银行金融机构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金融支持手段的创新以及服务内容的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低碳经济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果.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8) .[1]杨果.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8) .

[2]刘书伊.基于低碳经济下的银行金融探讨[J].时代金融, 2012 (27) .[2]刘书伊.基于低碳经济下的银行金融探讨[J].时代金融, 2012 (27) .

[3]徐珅.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开展的有效应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3]徐珅.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开展的有效应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

[4]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3) .[4]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3) .

[5]任轶.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的发展及我国银行策略[J].企业导报, 2012 (22) .[5]任轶.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的发展及我国银行策略[J].企业导报, 2012 (22) .

[6]张雨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8) .[6]张雨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8) .

上一篇:香港叙事下一篇:实时图像显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