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自己的纪实作品

2024-07-23

拍摄自己的纪实作品(精选6篇)

拍摄自己的纪实作品 篇1

一、纪实人像摄影定义

纪实人像摄影, 顾名思义, 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 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真实再现, 它反映的是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 时代特质以及社会实况, 用写实的拍摄手法不加任何干预, 最真实地还原反映对象的本来面目, 它是纪实摄影与人像摄影的交集。因此, 一幅优秀的纪实人像摄影作品, 不仅要真实反映主体人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更要表现人物内在的心理、情感和性格特点。纪实人像摄影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摄影艺术形式, 它通过反映社会现实, 赋予影像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与审美价值, 不仅具有艺术性, 更具有社会性、现实性和思想性, 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纪实人像摄影特点

(一) 真实性

摄影技术诞生后, 由于其高度的写实性, 许多的摄影家开始把镜头对准人类的社会生活, 借助照相机记录现实生活, 推动社会进步。正如法国著名摄影师布拉塞所言:“我并不用我的相机去评论, 而是通过相机看不同的人, 并把他们凝聚在底片上。或许他们是不法之徒, 是同性恋者, 不论我通过相机看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这就是结果。”诚然, 摄影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真实性, 而恰恰是平凡的、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最能反映出社会现实。

在纪实人像摄影中, 真实性要求摄影师必须客观真实地还原反映对象的形象, 而不应有丝毫夸张或变形, 否则, 便不能算作纪实性人像摄影。这里的真实不仅包括人物形象的真实, 也包括人物所处的环境的真实。从唯物论角度讲, 人是外在一定时空中的人, 一旦脱离了时空, 人的行为亦将失去意义。正如阿诺德·纽曼的“环境肖像”那样, 将人物置于真实的环境中, 表现人物与周围环境的依存关系。美国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声称:“我站在下面三个立场去拍摄:一、不要去干涉, 对主体不要肆意更改或安排;二、拍摄对象不能破坏环境, 而应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生动地存在;三、时间上的现实意义。真实地再现被摄物体在时空上的位置, 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对被拍摄体客观存在的状态不去移动它, 改变它, 编造它。”也正因如此, 兰格的纪实人像摄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季节工母亲》是兰格的名作, 她拍下了因经济萧条而满面愁容的母亲和她的孩子们, 母亲坚毅的面容、深邃凝望的眼神, 以及孩子们背转过去的身影, 无不触动观者的心灵。

(二) 情感性

纪实人像摄影的焦点在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 只有准确把握人物的真实特征和情感才能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19世纪最具才华的法国摄影师加德帕斯·费得克斯·图尔纳松说:“一个摄影家, 不论其相机机械性如何, 都应把焦点对准人物的脸部, 抓住人物的神情, 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 使其神韵跃然纸上。”对于纪实人像摄影而言, 其感人力量主要就在于它对于情感的表现, 我们说一幅作品要想牵动观众的情绪, 情感因素必不可少。兰格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 正是由于她充满关爱的视线。于她而言, 摄影师应当靠感觉去理解他人、同情他人,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以自身的经验体恤别人的哀乐, 如此才能更加贴近拍摄对象, 拍摄的作品才更能打动观众, 可见, 伟大的、深沉的感情永远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诸多“荷赛奖”获奖作品中, 有着大量拍摄非洲难童的照片,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那片古老大地上的深重灾难, 还能看出摄影师关切的眼睛和悲悯之心。如《尼日尔干旱灾区的难民》这幅作品, 摄影师欧文·卡特以其深切的人文关怀向世界传达了干旱给尼日尔地区带来的苦难。

(三) 社会性

有些摄影师充当着科学家的角色, 有些则充当着社会记录者的角色。对于人像摄影而言, 摄影师更多的是充当社会记录者的角色。与艺术人像摄影不同, 纪实人像摄影重在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它注重选取社会现实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借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达摄影师对社会的理解与评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纪实人像摄影又是一种社会活动。诚如美国著名纪实摄影家路易斯·海因所说:“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 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 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这就是纪实人像摄影的社会性。在纪实人像摄影家手中, 照相机有着语言文字难以形容的力量, 他们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现实。如海因拍摄的童工系列, 其镜头下的影像朴实而直率, 注重画面内容的表达, 深刻地反映了童工悲惨的生活状况, 具有高度的社会性、现实性, 成为记录时代的见证。

三、纪实人像摄影拍摄技巧

对于纪实人像摄影来说, 需要摄影师有异于常人的观察领悟能力, 善于发现事物的闪光点, 即记录价值。也许在许多人看来是寻常的事情, 但是通过相机以另一角度把它记录下来, 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作品总是能历久弥新, 可以让人们重温过去, 回味无穷。下面就纪实人像摄影的拍摄方法介绍如下:

首先, 选取独特的拍摄角度。相机是我们的第三只眼睛, 拍摄的过程其实就是透过镜头去看生活, 感受生活的过程。同样的一个题材和场面, 不同的人去拍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当我们用平视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 那么拍出来的影像会具有亲和力, 但却缺少视觉冲击力。因此, 在拍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拍摄一个场面, 是用顺光、逆光还是侧逆光, 是用远景、中景还是特写, 包括对一些细节的表现都反映了摄影者独特的思维。

上面的影像中描述的是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古达罗尔, 一位妇女为在海啸中丧生的亲人悲伤不已, 摄影师选用俯拍的角度向观众展现主体的完整性, 交代了事件起因, 同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 注重故事化、人性化的表达。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 人情味越来越淡薄。在这种情况下, 摄影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 吸引观众的视线, 就应当营造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故事性的画面。用图片讲述故事, 用人情味引发观众的共鸣。

第三, 捕获精彩瞬间。纪实人像摄影以客观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为主要目的, 关注人的社会活动, 抓拍是其常用手法, 即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情况下, 摄影者运用高超的抓拍或偷拍技术, 尽可能接近被摄对象, 摄取被摄人物的某种最佳瞬间, 使画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瞬间即永恒”, 说的就是好的抓拍所能产生的效果。纪实人像摄影就是在人和事件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通过照相机将某一瞬间永久性地定格在一张图片中, 在瞬间捕捉到最能代表和反映人物精神状态、最能表现拍摄者意图的精彩画面。好的画面常常是稍纵即逝的, 因此, 抓拍要求摄影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判断力, 能在瞬间果断地按下快门。正如抓拍大师卡蒂埃·布列松所言:“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瞬间按下去的, 你就会本能地完成一个几何图案。如果没有这一点, 图片就会既没有形式, 也没有生命。”如下图所示:《替爸爸买啤酒》是布列松在巴黎的穆费塔街头抓拍到的一幅脍炙人口的纪实之作, 画面中的人物表情自然, 布列松在极短的时间内捕获了小男孩抬头微笑的典型性瞬间, 使得画面充满活力。

第四, 选取典型环境。环境可以较突出地表现主体, 有助于渲染气氛, 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 因此, 在对环境的把握与处理上, 应遵循在典型环境中突出典型主体的原则。环境人物摄影大师阿诺德·纽曼主张人应与周围环境相结合, 如果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较小, 而环境相对突出, 这也是一种间接表现主体的方式。将主体人物置于较大的环境中, 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 从而引发观众的联想, 延伸画面空间, 同时也可以较好地渲染气氛, 增加画面的意境。

最后, 单幅照片与组照综合运用。纪实人像摄影既可以用一幅照片来表现, 某个主题也可用一组照片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同一个主题思想, 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单幅照片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地点进行拍摄, 而组照则要求以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地点为中心进行连续拍摄, 在内容上信息量更大、更具可读性。

四、社会意义

美国著名摄影家罗特思说过:“所有的纪实摄影都敢面对社会, 产生互动并进行诠释, 每一个时代的社会都传递着。”纪实人像摄影以其独有的社会价值、史料价值影响着社会, 是摄影家关心人类生存状态, 并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而做出的努力, 彰显出人性的光辉。作为纪实人像摄影家, 不仅要记录表层事件, 更要注重反映社会意义、时代精神, 并通过强烈的现实感来展现纪实摄影作品的社会价值。

五、结语

纪实人像摄影以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影像来展示人们从未注意或甚少关注的事物, 用画面去影响读者, 以此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可以说, 今天的纪实照片, 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今天, 它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 到明天, 它还可作为历史见证去影响我们的后人。总之, 纪实摄影作品传播信息, 见证历史, 教育大众并使其获得审美愉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 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2]鲍昆.观看·再观看——当代影像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3]顾铮.摄影·社会·空间[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

拍摄自己的纪实作品 篇2

运动的水流是很多的,如飞瀑、湍流、喷泉等,选用1秒以上快门速度就可将其拍得宛如轻柔飘渺的云雾选用1/15秒或1/8秒快门速度可使喷泉形成多条向外辐射的线条。

2、拍摄运动光影

打开B门对准星空曝光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可拍出斗转星移的景象。如北斗星几乎正对北极,对其长时间曝光,可形成以北斗星为中心、附近星座划出同心圆的星光轨迹。夜间长时间拍摄车船来往的公路、河流,可将车、船移动的灯光轨迹全部拍摄下来,使公路、河流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3拍摄城市街景时消除杂乱的运动物体

拍城市街景和建筑时,镜头前往往会有许多来往车辆和行人干扰画面,可又无法避开,唯一的办法就是选用4秒以上的快门拍摄,动体几乎不会留下任何影像,而建筑和风景十分清晰。

4、一底多次曝光。

在黑暗的夜晚用B门长时间曝光,利用不透光的黑色物体(如黑纸片、深色帽子等)有选择地间隔遮挡镜头,通过多次曝光将时隐时现的车灯光、夜空闪电、节日礼花等记录下来,可使单调的光迹呈现出热烈生动的景象来,又不至于使周围环境杂光影响画面。拍摄有倒影的水面夜景时,如有轻风吹来或有石头等物体落入水中,倒影支离破碎,这时立即挡住镜头,等水面恢复平静后再行曝光,就能拍出清晰的倒影。拍摄小型建筑如亭子、小桥、雕塑等,可锁住B门,在闪光灯前蒙上各种色片,对建筑各个部位分别闪光,可拍出五彩斑斓的夜景建筑照片

5、加用闪光灯拍出虚实相生的影像。

被摄者手持(或身体其他部位捆上)发光物,在黑暗环境里进行动作,用B门曝光可记录下发光物运动而形成的光迹,再利用闪光灯照明姿势优美的被摄者,就能得到一幅富有流动感的光迹和优美造型动作相结合的美妙照片。若对运动的人物欠曝3EV,拍摄虚而拉长的轻淡影像,在其运动至合适位置或有优美造型时补以闪光,也能拍出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的影像来。

6、相机渐降、长时间曝光,拍出升腾动势气氛。

用B门长时间拍摄高楼大厦或建筑工地的夜景照片时,使相机徐徐下降,夜景中的灯光将拉成垂直虚化的亮影,形成奇妙的艺术效果。拍摄时,有意将虚而动的亮影设计在画面下方,大厦或工地清晰影像在上方,可形成蒸蒸日上的气氛。 慢速快门一般是指1/30秒以下的快门,使用这种快门在摄影拍摄上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效果,比如主体清晰背景有速度感的虚化的体育摄影(强调其速度感)、易于消逝无法把握的烟花表现、强调动感的舞蹈动作和街景人头攒动、夜间的晴空、弱光下表现环境与人的细节、甚至把晚间街上的人抹去等,慢速快门的神奇之处不胜枚举,如果你认真看完下面的专题,关于慢速快门的技巧可能就掌握的八九不离十了。(1.运动拍摄:背景模糊主体清晰。把快门定在1/10或1/20秒,调整合适曝

光,不断半按快门自动对焦,或快速手动对焦,或用预先对焦等方法,总

之对准你要拍摄的运动中的物体,如汽车或人跑步,按下快门的时候平移

你的相机,直到曝光完成。

2.2.拍摄烟花:长时间多重曝光。我们经常看到布满夜空的绚烂烟花的出色

照片,其实这只需要长时间多重曝光的小技巧就能拍摄出来。首先用三脚

架固定好你的相机,必须保持相机的稳定性,才能获得清晰的影像。用手

动档设置快门速度为20或30秒,并设置准确曝光的光圈和iso;然后把镜

头对准要燃放烟花的天空部分,夜空是漆黑的,进行对焦,是有点难度,您可以先自动对焦拍一个礼花,然后设定小光圈,并把对焦钮调到手动对

焦上;用一块黑布或不发光的物体遮挡你的镜头,在一个礼花结束和另一

个礼花燃放之间。

3.模糊运动:强调动感的活力。使用慢速快门和三脚架或其他相机支撑物,您或许可以用来模糊跳舞的人;做这些之前最好观察下你拍摄范围的场景,杂乱的背景容易影响人物3.4.运动轨迹:夜间汽车和星星。如果你想要捕捉模糊的汽车行驶在路上,形成光线,您需要使用慢速快门和三脚架。快门速度通常为5到10秒,根

据具体情景而定,60秒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你要捕捉运动的星星的轨迹,那么快门速度可以定在10分钟到一个小时甚至更多。

抒情镜头在纪实拍摄中的运用 篇3

一般来讲,电视创作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叙述和表现。对于纪录片摄像而言,最根本的任务是真实地记录事实,容不得拍摄者掺杂过多个人的主观情感,因此真实和客观构成了纪录片摄像的基础。可以说,叙述是纪录片摄像的主要手段。纪录片不仅是叙述的艺术,更是表现的艺术。但凡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佳作,无不是在坚持独立的叙事风格基础上,饱含着创作者的灵性与思考,让观众在审美中体验人间的真情。抒情镜头对纪录片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更好地营造一种情绪,刻画人物的内心,深化作品的主题,为作品更好地表现人物情感服务。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纪录片抒情镜头拍摄的一般方法。

用空镜头抒情。在纪录片创作中,空镜头是最为常用的抒情镜头之一。空镜头也称为景物镜头,它不仅能交代环境,渲染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与片中人物的情感有一定的相关性,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形式。我们常说“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其实就是将人的情绪借助景物表达了出来。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洒满了阳光,但当他灰心失落的时候,再美好的景物也会黯然失色。因此,空镜头的作用不在于写实,而在于写意,即通过塑造一种意境,来抒发片中人物以及拍摄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很多纪录片中,都有空镜头抒情的片段。例如,在冷冶夫的获奖纪录片《俺爹俺娘》中,有两处空镜头的运用让人回味。摄影师焦波在讲述他的爹娘的故事时,有一段画面加解说是这样的:

画面:村庄夜景,全景,固定镜头(影调偏蓝,下同)。

解说:有一天晚上,我要回去。

画面:夜幕中一个人在村庄小道上远去,全景,前移镜头。

解说:我母亲说天黑了,我拿手电给你照照亮。

画面:夜幕下的村庄小道,全景,固定镜头。

解说:她就把手电照到这个小路上,我就沿着这个光往前走。

画面:夜幕中一个人在村庄小道上远去,全景,前移镜头。

解说:我觉得越走越远,路上的光也越来越淡,我觉得我母亲已经回去了,但我猛一回头。

画面:夜幕下的村庄小道,慢推镜头。

解说:(音乐起)就看见那束光还在那晃动,一下子,我的眼泪就出来了。

在这组画面中,母亲并没有出现,在主人公的娓娓叙述中,宁静的山村小路,仿佛将观众带到了那个夜晚:儿子就要远行,母亲颤颤巍巍、步履蹒跚地跟在他身后,用手电筒微弱的光为儿子指明了道路……当舒缓的音乐响起,镜头慢慢推进,道路缓缓延伸,此刻,“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愫已从观众的心底升起,一股抒情的情怀便顺着眼泪一起流淌出来了。

第二处空镜头抒情的运用是在这部纪录片的结尾,焦波讲述了儿时和母亲一起去山间采豆角的情景:他在地头上等母亲,就冲着山上叫“娘——”,母亲就会回答“哎——”,山间的回音总能把声音传得很远。现在爹娘都去世了,儿子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回答了,就让儿子再一次深情地呼喊吧:

“娘——”(空镜头:山景,左摇)

“爹——”(空镜头:由山上空旷的景色摇向天空,结束。)

结尾的这两个空镜头伴随着焦波的呼喊,将儿子对爹娘的思念拉得很长很长,观众也因此沉浸在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感里久久回味。

空镜头在表达人物感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当拍摄者要用它来抒情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在表达细腻情感时,一般用全景拍摄,因为全景镜头较为空旷,简洁的开放式的构图能让人心情放松,容易跟随片子的思路产生联想;

拍摄时,应注意拍摄一组空镜头,单个空镜头的抒情性较差,多个赋予变化的空镜头组接在一起,可以让抒情的意味积累得更深;

要善于用镜头的运动来表现抒情的节奏,如果片子的基调是舒缓的、哀伤的或忧愁的,可以用固定镜头、慢推、慢拉、慢摇的镜头运动来表现。如果要表现强烈的情感,比如愤怒、激动、紧张,则可以用急推镜头或甩镜头等;

善于用影调来创造意境,抒发情感,比如用逆光拍摄,可以产生剪影的效果;

所拍空镜头应与片中人物有一定的关系,关联度越高,抒情味越浓;

拍摄者平时应注意积累一些空镜头素材,以便不时之需,比如朝霞、夕阳、高山、大海、红花、绿叶等具有美感的画面。

特写镜头抒情。特写镜头也具有抒情的功能。特写镜头将人物和事物的局部形象突出出来,布满于整个画面空间,能以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感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它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将人物的各种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感染观众,引起共鸣。正因如此,特写镜头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它代表了拍摄者的创作意图和镜头选择。

例如,在张以庆作品《舟舟的世界》的片头中,连续出现了几个特写镜头:

(1)举着指挥棒的手(配字幕: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配乐队演奏)

(2)按键的手

(3)拉号的手

(4)击鼓的手

这几个特写镜头配合乐队的演奏组接在一起,顿时让人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同时揭示了片子的主题。

特写镜头在表现细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像放大镜一样将人们容易忽视的细节加以强调和突出,自然地将观众的目光牵引到细节上来。《焦点访谈》中的一期节目《难圆绿色梦》中,记者就多次用特写镜头记录下种树老人徐治民饱经沧桑的脸、悲痛的眼泪、枯树般的手、战战兢兢的脚步……一个个特写镜头向人们展示了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得知自己当年栽种的树木都被后人砍伐之后的那种无助和绝望,人物的真情实感在细节的表现中得到了宣泄,新闻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给人物以面部神态的特写在表达情感时更为直接。比如在专题片《难圆绿色梦》中,当徐治民老人听说自己当年种下的树木遭到砍伐后,他抹着眼泪的特写镜头让人揪心,观众此刻也许同情徐老,也许对那些砍伐者产生痛恨之情,不管怎样,人物神态的特写是很容易打动观众,产生抒情作用的。用特写镜头来抒情,拍摄者还需注意的问题是:

要细心观察,深刻理解拍摄对象的内心世界,并抓住体现他内心具有强烈感受时的神态,因为这时候的神态才是最真实最具有震撼力的;镜头要留有一定长度,任拍摄对象在镜头前宣泄自己的情感,不要急于关机。

长镜头抒情。长镜头有纪实的作用,有时候也具有抒情的功能,因为它在时间上的延长,也为情绪的延长创造了可能。例如,《神鹿啊神鹿》纪录了中国最后一个驯鹿鄂温克部族中一位女画家柳芭的故事。她在城市生活了几年后,回到了山林的部族,可是受过现代文化熏陶的她在回到部族后倍感孤独和矛盾。在该片的最后,一个2分钟的长镜头让人感慨万千——在大山之中,柳芭渐行渐远,她孤独的背影渲染了她孤独的内心,这个长镜头让人思考和回味的是,在两种文化背景的冲突下,她到底该走向何方?

抒情镜头拍摄的其他手段。在纪录片中并不是每个镜头都是那么写实的,有时候为了抒情的需要,还需运用娴熟的拍摄技巧,来创造富有变化的画面。长焦镜头就是很好地用于抒情拍摄的手段之一。

长焦镜头的特点是,能将远处的景物拉近,使得前景与后景之间的纵深距离被压缩,产生空间上的挤压感。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电视画面:一个人迎着落日走去,他似乎走到太阳里面去了。其实,这种抒情的效果就是由长焦镜头来完成的。此外,长焦镜头还可以改变景深范围,使景物产生虚实的变化,当画面被虚化后,就更具有抒情意味了。假如我们要拍几个孩子点着生日蜡烛庆祝的场面,就可以用长焦镜头来拍摄烛光,它在镜头中会呈现出光斑效果,带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拍抒情镜头时,拍摄者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比如画面的色彩、光线等,是否与片子的整体基调一致,是否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在哪个角度拍摄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这些抒情镜头可以跟什么样的音乐匹配?做成慢镜头会是什么效果?用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开头、中间还是结尾?镜头之间怎么组接更能积累情绪,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等。

在纪实拍摄中,要拍到好的抒情镜头并不容易。它要求摄像师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用较高的摄像技术去实现艺术的创作,并且他在生活中还应该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富有创造力的人,善于观察生活,细心且具有爱心,摄像师对镜头的解读能力其实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拍摄自己的纪实作品 篇4

1 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技巧以及方法

1.1 应用交友拍摄手段

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具有很多种手段, 但是最好表现纪录片艺术性以及真实性的方法就是交友拍摄, 这也是目前拍摄纪实性专题片的一种有效手段。所谓交友拍摄, 主要是指在正式拍摄前, 和被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 能够让双方初步认识一下, 培养一定的情感,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被采访对象面对镜头的戒备心理以及陌生紧张感, 让被采访对象能够尽可能处于一种相对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使其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 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摄制人员拍摄到的画面更加客观、生动和自然。实际上, 拍摄不单单是一种技术, 也是一种艺术, 特别是在拍摄纪实性专题片的过程中, 被访问人物和摄制人员之间一定要坦诚相待, 只有双方之间建立信任, 才可以将彼此的禁忌消除, 从而使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拍摄人员捕捉到的镜头是最真实的。

1.2 跟踪拍摄

和其他的宣传片、形象片相较而言,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内容以及表现对象都重新展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也将现实社会真实地反映了出来。被拍摄对象有的情况不可预测, 事件和人物也会不断发展, 这种变化是摄制人员无法进行人为干涉, 为了确保影片整体内容的真实性, 突出整个事件的重要情节, 理清整个事件的进展脉络, 摄制人员一定要在现场实时跟踪拍摄。其次, 有的纪实性专题片也应该带有一些细腻、感人的细节, 摄制人员只有长时间在现场认真、仔细的观察, 随时抓拍或者跟踪拍摄的情况下才可以通过镜头将这些感人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比如, 《丹江纪事》主要记录了为了南水北调工程, 南阳移民含泪搬迁, 将家园舍弃, 当地联姻, 安置新家等各种感人的故事。这些感人故事都是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 摄制人员在现场跟踪及时抓拍到的情境, 通过这些细节将南阳移民高尚的牺牲精神以及伟大的家园情怀充分体现了出来, 感染了很多观众。

1.3 摄像技巧要娴熟

想要更好地表现出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真实内容, 摄制人员一定要具备娴熟的摄像技巧。对于纪实性电视专题片而言, 不仅具备基本的新闻性质, 同时也有自身真实的视觉语言, 想要形象、真实地表达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视觉语言, 摄制人员一定要熟练运用现代化电子技术手段, 在拍摄的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电视摄制设备的应用方法, 准确控制电视专题片画面的曝光, 合理调节电视画面的影调, 并且详细记录被拍摄对象的质地、色彩、体积、形状等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全过程, 这样才可以在电视上真实地表现被拍摄对象, 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2 制作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手段

2.1 科学处理影片的声画分立

实际上和普通电视片相同, 在制作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 画、乐、声是相互独立的三大模块, 但是为了配合画面内容需要, 影片的乐和声可以适当拖移、加减, 因此科学的声画分立处理对于纪实性专题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后期制作中, 会涉及到一项视频道, 还会涉及到两项音频道, 最终根据影片画面播放音乐就可以制作成电视节目。在制作纪实性专题片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合理选择纪实性专题片的合成音频, 通常会选择2音频。假如在制作的过程中应用单声道复制就可以随意改动、分离声、乐, 但是一旦成功合成音频后, 便无法分离。其次, 确保音乐完整的基础上, 可以随意增换、剪切画面, 提高整个电视画面的表现效果。

2.2 精心设置悬念, 建立戏剧冲突

我国纪实性专题片一直以来很大的弊端就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会灵活运用悬念等叙事技巧。在纪实性专题片制作中设置悬念, 更能够激发观众对于未知的好奇心, 使观众渴望、期待后续的发展, 这样有利于增强整个影片的感染力。新时期下, 编导在创作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 常常会以故事作为创作核心, 在即将讲述故事的时候, 或者在正式开展故事情节之前会设置一些悬念, 通过这些悬念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比如, 《百年人·日照魂》这部纪实性专题片的第一集导视中的很多描述性话语就为全集设置了很大的悬念, 很多观众都对其中提及的人物——丁惟汾这个人的人生产生了好奇, 也激发了广大观众的想象。

2.3 通过解说词使电视影片主题进一步深化

对于纪实性电视专题片而言, 声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解说词是声音的组成部分, 但其可以非常自然的组合电视影片画面, 因此其声画语言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 解说词可以帮助叙事影片的故事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影片主题。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广泛、积极的应用解说词, 针对不同的专题片风格采用不同风格的解说词, 如果专题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解说词的话语应该具有很强的逻辑功能;如果专题片的纪实性风格比较强的话, 一定要用平易近人的解说词来叙述人、物的存在状态, 这样才可以确保解说词能够完美的整合影片画面, 使影片充满理性。其次, 可以结合影片画面节奏以及音乐节奏, 利用解说词适当分割画面和音乐, 这样可减少两者的冲击, 实现声画同步。

2.4 引用同期声提高影片的感染力

声音和画面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极为重要的传播介质, 在声音传播中, 同期声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可以将立场更加鲜明地表达出来, 观众也可以通过同期声来考察影片中的事件是否真实。因此, 在制作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 为了有机统画面和声音, 一定要广泛引用同期声, 进而增强影片的现场感和感染力。纪实性专题片类型不同的话, 其形态结构可以通过声音更加真实地表现出来, 而且影片中具有越多的同期声成分,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就越能够明显的体现出其纪实特征, 突出专题片的真实性。

2.5 整合包装

制作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整合包装, 主要工作内容是校色、调色影像资料, 合理处理、抠像影像资料。抠像以及合成处理影像资料主要是为了整合不可能在同一时空出现的环境以及拍摄对象, 利用相应的仪器设备适当美化画面, 使其尽可能看起来真实。校色、调色影像资料, 主要是要修正前期拍摄画面的色彩, 统一影像风格。

总而言之,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和制作的难度很高, 只有熟练掌握相应的拍摄和制作技巧和方法, 才可以全面把握整个专题片的结构, 充分体现出专题片的艺术性、创作性, 进一步升华主题, 赢得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1]陈建明, 黄亚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初探[J].南方论刊, 2009 (11) .

[2]石国河.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创新[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

拍摄自己的纪实作品 篇5

很多新人拍婚纱照的时候,都是第一次面对镜头,不管是室外婚纱照还是室内婚纱照,都会有点拘谨,有点紧张,但是想要拍出漂亮的PP那就得克服这些因素,快速的投入到情景中哦!今天上海麦莎婚纱摄影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拍摄外景婚纱照的5个小技巧,希望能够帮助新人哦!

1、尽量让体型曲线分明

新娘在拍摄婚纱照时,应该尽量地让自己的体型曲线分明,不然会给人一种很呆板的感觉,而且也不能体现画面所需要的美感。比如新娘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挺胸收腹,尽量不要以正面拍摄。两腿的姿势不要太刻意地站直,可以一条腿稍微抬高些,臀部也要转过来,用一只手摆在臀部,这样可以增加画面宽度。

2、头部和身体不要在一条直线上

在拍摄外景婚纱照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头部和身体在一条直线上。比如当新人的眼睛正对镜头时,身体可以转成一定的角度。如果是身体面对镜头时,则可以将头部稍微向左右偏一点,这样看起来可以更加生动和立体。

3、双臂和双腿不要摆在平行线上

双臂和双腿如果摆放在平行线上,就会产生同手同脚的感觉,因此在拍摄婚纱照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让人觉得很机械很僵硬。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应该让自己的手脚构成一定的角度,这样看起来比较富于变化,并且会增加优雅感。

4、坐姿讲究

当新人坐着拍摄婚纱照时,一定要保持挺胸收腹的姿势,避免出现肩垂肚凸的现象。另外,坐着的时候,切记不可以跟平时一样,将身体的所有重量都放在椅子上,这样很容易让腿上多余的脂肪隆起,那样拍摄出来的效果就不好看了。正确的做法应该将身体向前移,或者往后靠着新郎,这样才可以完美地展现新娘的身姿。

5、表现好手姿

拍摄自己的纪实作品 篇6

一、长焦镜头建立彼此联系

首先, 我们要确定在初次相遇中哪一方主动, 哪一方相对被动。然后可以利用一个长长的走廊, 让双方分别处于走廊的两端。主动一方从走廊的一头走过来的时候, 长焦镜头的效果就显现了出来, 它会让主动方的行进速度变得很慢, 仿佛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到另一方身边一样。这时候导演其实是在告诉观众, 双方的联系虽然在不断加强, 或者双方虽然最终要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但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而崎岖, 需要他们共同付出努力。

然后, 接下一镜头拍摄被动一方的演员, 导演会选择焦距相对短一些的镜头, 清晰的背景会让他的出现和前者相比显得单薄, 更突出被动的特征。

最后, 当主动一方的演员来到被动演员的身边的时候, 我们应该让他走出走廊。让他身上的光线发生变化, 就是走廊里的幽暗和阳光下的灿烂的对比。他从黑暗中走到明媚里, 整个人都被照亮。预示一段过程的结束, 一种联系的建立。他已经来到观众面前, 也来到对方的面前, 完全呈现出自己真实的模样。这样的处理更为明了和坦诚, 给观众的感觉是一个问题明朗化了。

二、被阻隔的联系

有的联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被身份和地位阻隔的有情人, 抑或被监视的情报传递者。他们的联系建立起来之前需要借助障碍物的阻隔, 让联系的建立变得曲折和艰难, 这样剧情的需求就满足了。

这个障碍物可以是任何东西, 树林、纱帐、书架等。它们有共同的特点, 就是不完全的阻隔, 保留有沟通的空隙。拍摄时首先要给一个全景的镜头, 让角色站在障碍物的两端, 让观众看到他们之间的阻隔有足够的大, 并且明了角色之间的位置关系。而角色之间的交谈并没有受到障碍物的影响。然后选择长焦镜头拍摄其中的一个角色的特写, 注意这个时候一定要隔着障碍物拍摄。长焦镜头让障碍物变得模糊, 角色却很清晰。这样变换角度后的特写, 给观众的感觉是, 原来他们之间可以互相看见。前一个镜头中语言的交流就被推进到了目光的交流。这样联系就牢固地建立起来了。并且长焦镜头让被拍摄者与镜头的距离缩短了, 看起来比实际距离要近得多。

障碍物的建立是非常有效的,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忽视你所设置的障碍物, 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起作用。导演建立了这个障碍物, 然后换角度特写的时候, 突破这个障碍物, 这样的应用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三、举目眺望

还有些联系更趋向于达成一种共识, 比如两个捣毁大反派基地, 虎口脱险的英雄。当他们来到安全的地方, 就可以共同憧憬安静的未来了。最常见的方式是将这样一个趋于明朗的情节放在大自然中。角色穿过幽深的森林, 来到开阔的山岗, 前面的道路豁然开朗。

这个时候我们要处理几方面的关系:第一, 摄影机的高度要与演员头部一致, 保持较近的拍摄距离;第二, 必须保持构图的空间关系, 前景、中景、背景的层次鲜明。因为这种拍摄情况, 基本演员都是背对镜头, 观众可以看到的面部表情有限, 空间关系就格外重要了;第三, 演员在简短的对话后要望向远方。导演要设计一个理由, 远方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有共同的吸引力, 这个吸引力的重要性是观众不需要演员的对白就能够感同身受的。比如他们共同的目的地, 共同的朋友等等。这个时候当他们望向远方的时候, 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

四、角色的动与不动

男主角想方设法要对女主角表示好感, 但女主角却不领情。其实这就是一种追逐和躲避的关系, 我们的方法是, 只应用一个镜头, 并且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

上一篇:血小板测定参数下一篇:微机操作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