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合同

2024-10-13

撤销合同(共10篇)

撤销合同 篇1

十九世纪的英国著名历史法学家在他誉享后世的经典著作中论述“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 到此处为止, 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尤其是那句脍炙人口的“从身份到契约”, 准确地抓住了最能概括近现代社会根本特征的两个东西“身份”与“契约”, 并把它们作为区别不同社会的一个根本标准。合同的生命在于它的拘束力, 但又并非所有的合同都能满足法律上要求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 并且被双方当事人严格地遵守, 在学理中把合同的效力作了具体的分类, 其中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相比其他类型的合同来讲比较难以认定, 本文讨论的中心就是如何认定可撤销合同以及撤销权究竟应该如何认定。

一、法律行为与合同行为

首先, 什么是法律行为, 著名法偐曾告诉我们: 法律不问琐碎之事, 它告诉我们: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 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属于法律行为, 受到民法调整。在民法教材中, 通常把法律行为定义为: 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取得、变更、消灭并且受到民法调整的行为被称作是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效力的认定依据则是根据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否具备, 通常, 依据两个划分标准: 精神状态和年龄, 并以此将民事主体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类, 法律行为的有效、无效或是可撤销均要结合行为人的行为能力和具体实施的行为来加以判断。在台湾民法中, 对于法律行为的分类之一是单方行为、契约行为和合同行为, 本文中所要论述的合同行为当然属于法律行为, 但属于台湾民法中的契约行为, 并非台湾民法中的合同行为, 大陆民法所谓的合同是指: 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因此, 合同行为是法律行为中的一类, 是受合同法调整的行为。我国法律对于无效合同有予以确认的制度, 不发生撤销、解除等问题。而对于尚末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则有所谓撤回, 例如意思表示 ( 要约) 之撇回。法理上言之, 撤销之本质在于使效力未定之民事行为归于无效。

二、有效合同、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及合同的解除

一般情况下, 一个合同订立后只要具备了三个要件合同即生效: 1. 合同主体备完全民事责任能力2. 合同内容合法, 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符合公序良俗3. 合同的内容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 没有瑕疵。以上三点是对于一般合同的规定, 对于其他特殊的合同还需要办理了其他的必要手续或是满足了一些要件以后才能生效, 成为有效的合同。民法通则第57 条和52 条, 都对于无效的合同也做出了列举式的概括规定。除此之外, 在第40 条也对两类无效的格式条款作了规定, 也构成了无效合同的一部分。同时还规定合同中的两种免责条款无效。结合民法通则的规定, 通过从民事行为能力的角度对合同的成立条件来看可知, 无效合同还应当包括以下两种: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可撤销合同和合同的解除不同, 可撤销合同既不同于有效合同, 也不同于无效合同, 却又既有成为有效合同的可能, 也有成为无效合同的可能, 而是处于有效无效尚不确定的状态, 性质上属于效力未定。须加说明的是, 关于可撤销合同之性质是否为效力未定, 在传统民法理论上有肯定与否定二种主张。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 可撤销合同自成立时起因具备生效条件效力即已确定, 与完全有效合同并无区别, 仅因其意思表示具有瑕疵, 因此法律使一方享有撤销权。按照这种观点, 可撤销合同实际上是附撤销权的有效合同, 与效力未定是完全不同的。本人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未正确解释撤销权的实质。法律因合同之意思表示有瑕疵或其他原因, 赋予合同一方当事人以撤销权, 撤销权的存在当然阻碍了法律效力的产生。有撤销权的一方并不受合同的约束, 他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变更合同内容或撤销合同, 也可仍放弃撤销权而使合同产生完全的法律效力。实际上, 可撤销合同仅对另一方当事人有约束力, 谓之为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而否认其处于效力不确定状态, 在理论上难称妥当。

三、可撤销合同三种情形的具体认定

( 一)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1. 拥有撤销权的主体

法条中的原话为: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在这句话中, 很明显缺少了一个主语, 究竟是哪一方拥有撤销权? 法条并没有规定的足够详细; 但是此处只需要通过对法条进行文义解释即可, 因为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撤销应当由产生误解一方有权行使; 假设允许没有产生误解的一方撤销权, 其行为实际上是对合同的违反, 是违约行为合, 同的拘束力也将不再发挥它的作用。法律是不可能纵容合同中的任何一方出尔反尔, 危害到交易安全和市场秩序的稳定。因此, 对于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只有产生误解的一方当事人有权主张撤销。

2. 重大误解的认定

以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对“重大误解”进行解释, 从字面上可知, 此处的“误解”必须重大, 不能是鸡毛蒜皮、无关宏旨的误解。其次, 从王泽鉴先生在《民法概要》的意思表示一节对意思表示错误的分析可推知, 对于重大误解的内容须为法律上规定的态样, 第一种是意思表示内容上的错误, 它是指表意人为其所为的表示, 但误认其表示的客观意义 ( 表示意义错误) , 包括了以下三种: 1. 对当事人本身的认定错误; 2. 对标的物本身的认识错误; 3. 是对合同行为性质认识的错误。第二种是表示行为错误, 即表意人误为表示其所意欲者。第四类为传达错误, 因为传达人或者传达机关传达不实者, 产生误解一方可主张撤销合同。

3. 重大误解的产生时间

重大误解必须是意思表示一致之前所产生的, 如果意思表示达成一致之后在草拟的合同中出现了用字、用词、语法上的错误, 不被认为构成重大误解, 正所谓“误载不害真意”是解释先行于错误规则的延伸。

4. 动机错误

狭义上的动机错误并不构成重大误解, 因为动机错误并非法律行为的组成部分, 因为即便是动机错误, 那么在订立合同之时所为的意思表示也是真实有效的, 具有法律意义。

( 二) 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合同必须满足三点才算是在订立合同时显示公平的情形: 1. 双方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 意味着此类合同必须是双务、有偿的合同, 如果是单务、无偿的合同, 其权利和义务本身就不可能对等。2. 显失公平的情事必须出现在合同成立时, 如果合同成立后又出现了显失公平的事由, 由于合同在成立之时双方并没有互相欺瞒的意思, 只是后来出现的事由令原本公平的合同不再对双方公平, 应该看作是情势变更或者其他情形。3. 显失公平的原因应当是一方利用了自己的优势或者利用了对方急迫、轻率、没有经验、意志力显著薄弱、爱慕虚荣的不利境地;

( 三)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的手段, 这三种描述, 仅仅是对手段的描述, 真正的核心在于后半句“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从而可知, 符合这种情形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这种欺诈、胁迫必须是出于故意。2. 出于错误认识或者是恐惧从而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这种情形, 应该当然地包括如果没有欺诈可以使错误消除掉却因为欺诈使错误得以继续维持的情形。3. 对于“欺诈”, 要求欺诈、欺骗具有不正当性, 如果是对商业秘密正当的保护或者为了做广告而适度的对商品的性质在程度上有所夸张, 则不属于欺诈。另外, 与重大误解不同的是, 欺诈本身不要求受欺诈人遭受的损失重大, 凡是行为本身构成欺诈并且使对方意思表示不真实就拥有撤销权。乘人之危的合同, 是指一方乘另一方出于危难之际或急迫需要, 逼迫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情形。

按照民法理论, 可撤销合同之撤销权为形成权, 其产生系由于法律直接规定, 不需要当事人意思表示, 因此在合同成立时约定抛弃撤销权者, 其约定无效。

撤销合同 篇2

投保人申请日期年 月 日 保单号码

一、填写说明:请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在变更项目前的□内打√,并正楷填写变更内容。

二、变更项目和内容: 501 □犹豫期退保如果勾选“整单犹豫期退保”,无需填写“附加险的险种简称及代码”。如果勾选“附加险犹豫期退保”,必须填写“附加险的险种简称及代码”,每行只能填写一个附加险。

502 □退保如果勾选“整单退保”,无需填写“附加险的险种简称及代码”,无需勾选“退保对象”。

如果勾选“附加险退保”,必须填写“附加险的险种简称及代码”,并且勾选“退保对象”。

“退保原因”必须勾选,如果选择“6其他”,请在横线上说明原因。以下几点说明,请您仔细阅读 尊敬的客户:

您好,在您签下保险合同解除申请书之前,请仔细斟酌,因为保险合同解除对您来说有以下五大损失:

1、合同解除后,您就失去了保险保障。

2、合同解除后,您所领取的退保金有可能比所交保费少。

3、合同解除后,如果您想再次投保,保险公司要按新投保时实际的年龄计算保费,年龄越大,保费可能越高。

4、合同解除后,如果您想再次投保,保险公司要考虑您的身体状况,若身体状况不佳,将会提高保险费率或被拒保。

5、合同解除后,如果您想再次投保,保险公司会根据条款的约定重新计算健康保险的等待期。退保金转账支付授权客户须知

1、账户所有人须以本人真实姓名开立结算账户,并授权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使用指定银行结算账户(以 下简称授权账户)用于退保金转账支付。

2、如果因授权人提供的授权账户错误、账户注销或者不符合本公司对授权账户的要求而导致转账不成功,本公司有权改用其他方式支 付退保金,并无须承担由此引起的责任。

3、如果申请人提供的账户为他人所有,本公司视同申请人可以从该账户中取得该笔退费,由此引起的纠纷,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4、三、退保金支付方式: □转账方式如果“转账方式”勾选“续期交费账户”,无需填写账户信息。如果“转账方式”勾选“其他账户”,必须填写本栏账户信息;

“开户银行”可以填写银行简称,例如:工商银行,非外币险种,无需勾选“钞汇类型”。□柜面收付方式只有柜面申请才能勾选“柜面收付方式”。

四、批单∕函件送达方式:必须勾选,但是不能同时选择1、2。

五、申请类型:必须勾选,但是不能同时选择1、2、3,如果选择2、3,必须在“代办人/协办人”栏签名,并填写代办人/协办人信息。

六、投保人签名:

七、代办人/协办人填写:签名:

八、公司受理人员填写: 签名:__________受理日期: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备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 0 0 1 0 0 0 0 1 2 3 4 5 6 7 投保人 郝 忻申请日期2007 年 10 月 20 日 保单号码

请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在变更项目前的□内打√,并正楷填写变更内容。

一、填写说明:

二、变更项目和内容: 以下几点说明,请您仔细阅读 尊敬的客户:

您好,在您签下保险合同解除申请书之前,请仔细斟酌,因为保险合同解除对您来说有以下五大损失:

1、合同解除后,您就失去了保险保障。

2、合同解除后,您所领取的退保金有可能比所交保费少。

3、合同解除后,如果您想再次投保,保险公司要按新投保时实际的年龄计算保费,年龄越大,保费可能越高。

4、合同解除后,如果您想再次投保,保险公司要考虑您的身体状况,若身体状况不佳,将会提高保险费率或被拒保。

5、合同解除后,如果您想再次投保,保险公司会根据条款的约定重新计算健康保险的等待期。退保金转账支付授权客户须知

3、账户所有人须以本人真实姓名开立结算账户,并授权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使用指定银行结算账户(以 下简称授权账户)用于退保金转账支付。

4、如果因授权人提供的授权账户错误、账户注销或者不符合本公司对授权账户的要求而导致转账不成功,本公司有权改用其他方式支 付退保金,并无须承担由此引起的责任。

3、如果申请人提供的账户为他人所有,本公司视同申请人可以从该账户中取得该笔退费,由此引起的纠纷,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4、五、申请类型:1□本人申请 2□委托服务人员代办 3□委托他人代办

六、投保人签名: √

七、代办人/协办人填写: 业务代码:____________________代办人电话:区号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名:__________证件类型:___________

八、公司受理人员填写: 签名:__________受理日期: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备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三:解除保险合同时

如何解除保险合同的退费处理

1、合同解除前提及手续要求(1)投保人自已提出退保申请:此种情况要投保人亲自填写终止合同申请书,连同保险单、投保人身份证明和最近一期保险费收据,交给本公司业务员代为办理或亲自到本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办理;(2)保险公司解除合同:保险公司发现保户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知义务的,或者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根据条款规定,不承担保险责任的;这种情况,由保险公司向保户发出终止合同通知书,寄达或由业务员送达保户。

2、解除合同时退保金计算(1)退保时,投保时间未满两年或未缴足两年保费的,保险公司在扣除手续费后,向投保人退还保险费;(2)退保时,投保时间已满两年及以上且已缴足两年以上的保费,按照保险合同的现金价值给付退保金;(3)如投保人已领取生存金,须在退保金中扣除生存金后再给付退保金。

3、解除合同的法律规定--《保险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投保人解除合同,已交足二年以上保费的,保险人应当直接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未交足二年保险费的,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保险费。--《保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其他享有权利的受益人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保险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其自身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单退还其现价值。保险辞典:解除保险合同的退费处理是怎样的

一、可退还保费或保单现金价值有以下几种

1、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

2、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并且其真实年龄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的,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并在扣除手续费后,向投保人退还保险费,但是自合同成立之日起逾二年的除外。

3、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投保人未交足二年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保险费。解除保险合同时,退保险金如何计算?

投保人收到保险单后10日内退保的,保险公司扣除保单工本费(一般每份保单为10元)和体检费后退还已收取的保险费;收到保单10日后至2年内退保的,保险公司扣除约定的手续费后退还保险费;2年后退保的,退还保险公司扣除约定的手续费后退还保险费现金价值或现金价值的计算方法在保单上列明。

你好,我于2011年8月底在长兴生命人寿保险公司买了份10年交(每年交3148元)20年还的人寿保险(保险产品名称:生命吉祥三宝a款两全保险(分红型);),买了有4个月了,于12月12日解除合同,(是在保险保全变更申请书上签字的,保险公司说解除合同申请书就是保险保全变更申请书)。请问多长时间能退我保费?退多少?是给我现金价值,还是保险公司扣除约定的手续费后退还保险费。我于12月12日提出辞职申请,保险公司说必须要等1个月后先给我办好离职手续才能给我办退保(因为我是公司的未转正的业务员),是这样的吗?保险公司还说只能退现金价值,可我在保险法上查到买了保险几个月后退保是退保费减手续费的,是吗?

买卖合同被撤销后返还房屋的登记 篇3

主流观点认为,《合同法》第56条规定,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甲、乙虽然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并共同申请完成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但该房屋买卖合同一旦被撤销,溯及到合同签订时,其效力就不存在,基于合同已经转移登记到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应当自动恢复到合同签订前的状态,即自动恢复为卖方甲所有。换言之,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虽然只撤销了甲、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但是,依《合同法》第56条的规定,该判决也同时确认卖方甲取得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房屋所有权,故登记机构可应卖方甲的单方申请,凭生效的撤销房屋买卖合同的判决书,先行撤销乙的房屋所有权登记,收回乙的房屋所有权证书或公告其作废,恢复原登记簿的记载,即恢复甲原来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并向甲补发房屋所有权证。笔者对此很赞同。

一、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撤销的是基于房屋买卖合同建立的债权,不是记载在登记簿上的物权———房屋所有权

从理论上看,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撤销了房屋买卖合同,是否及于因该合同取得的物权———房屋所有权,须通过公示与物权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目前,公示与物权关系的体现主要有公示生效主义与公示对抗主义两种模式。公示生效主义,即不动产物权非经公示不发生效力,如《瑞士民法典》第972条第1款规定,物权在不动产登记簿里记载后,始得成立并依次列顺序日期。该主义以严格区分物权和债权为背景。公示对抗主义,即不动产物权未经公示也发生效力,但未经公示的物权不能对抗第三人,如《日本民法典》第177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丧失及变更,除非依登记法规定进行登记,不得以之对抗第三人。该主义对物权和债权的区分模糊,或者说,物权和债权并无实质区别。我国《物权法》第14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上时发生效力。在我国,公示与物权的关系采公示生效主义。申言之,我国是严格区分物权和债权的。故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撤销了房屋买卖合同,只是撤销了基于该合同建立的债权,并不及于因该合同取得的物权———房屋所有权。

从法律规范上看,《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该条规定明确体现了《物权法》中债权和物权相区分的原则。《民法通则》第84条第1款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据此可知,债权即债权人享有的权利。本案中,买方乙基于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建立了债权,该债权是乙享有的请求卖方甲交付房屋并协助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的权利,债权是请求权。《物权法》第2条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物权是支配权,具体到房屋所有权,权利人无须他人同意或配合,依自己的意思直接对房屋享有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因此,债权和物权是两种不同的财产性权利,债权是物权变动的原因,物权是债权实现的结果。本案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只是撤销了作为物权变动原因的债权,没有撤销债权实现结果的物权———房屋所有权,即只消灭了物权产生的原因,而没有消灭物权本身。

《物权法》第16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依据。记载在登记簿上的物权,没有被撤销或注销的,仍然依法有效。本案中,虽然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因法定原因撤销了甲、乙间的房屋买卖合同,但没有撤销已经依法转移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故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仍然依法有效。

二、房屋买卖合同被撤销后,“返还房屋”不是物权,是请求权

本案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虽然撤销了卖方甲与买方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但没有撤销已经转移登记到买方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更没有将该房屋所有权确认给卖方甲,笔者据此认为,卖方甲只是基于该判决取得了返还房屋的两种请求权。

一是基于买方乙的不当得利取得的债权请求权。《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取得利益并致他人利益受损的行为。不当得利成立后,在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即不当得利之债。买方乙与卖方甲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被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撤销后,基于该合同转移登记到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失去法律上的支撑依据,乙取得的房屋所有权遂构成不当得利,甲则因失去房屋所有权而使利益受损,甲、乙间形成不当得利之债。甲因该不当得利之债取得请求权,可以直接请求乙或诉请人民法院判决乙履行返还房屋所有权的义务,而不能直接享有现时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

二是基于返还财产取得的物权请求权。《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申言之,卖方甲可以凭撤销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判决书,直接请求乙或诉请人民法院判决乙将登记在其名下的房屋所有权复原登记到自己名下,即甲享有的是房屋所有权的复原登记请求权,不是直接的房屋所有权。复原登记请求权也属于物权请求权。

因此,本案中,房屋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基于该买卖合同已经转移的房屋所有权不能自动恢复到卖方甲名下,甲须通过行使请求权才能恢复其原来的房屋所有权。

三、登记机构不能凭生效撤销房屋买卖合同的判决书注销或撤销登记在买方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应当适用转移登记办理返还的房屋登记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房屋登记办法》第41条规定,经登记的房屋所有权消灭后,原权利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屋登记机构可以依据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办理注销登记。人民法院生效的确认房屋所有权消灭的法律文书,才能作为登记机构办理注销登记的依据。本案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仅仅是撤销了甲、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没有确认已经转移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消灭,也没有将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确认给甲,即不能体现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消灭,故不能用作登记机构办理注销登记的依据。

《房屋登记办法》第81条规定,司法机关生效的文件证明当事人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获取房屋登记的,登记机构可撤销原房屋登记。人民法院生效的确认当事人以非法手段获取房屋登记的法律文书,方可用作登记机构办理撤销房屋登记的依据。本案中,人民法院以显失公平为由撤销了甲、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不能证明甲、乙因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获取房屋登记,因此,登记机构不能凭该判决书撤销转移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

登记机构怎样才能将乙返还甲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到甲名下呢?

笔者认为,本案中,由卖方甲单方申请恢复其原来的房屋所有权登记是不当的。在房屋登记实务中,《房屋登记办法》第12条第(二)项规定,因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取得的房屋权利,属于权利人单方申请登记的情形,如前所述,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只撤销了甲、乙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并没有将因该合同已经转移的房屋所有权确认给甲,即甲没有因该生效的判决书取得房屋所有权,故不能单方申请登记。

欲将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到甲名下,系因房屋权利主体变动产生的登记,属于转移登记。如前所述,甲只能行使物权请求权或债权请求权,直接请求乙协助办理转移登记,将房屋转移登记到自己名下,如果乙配合,甲、乙共同持撤销合同的生效判决书等材料申请转移登记即可,无须另行提交房屋所有权须转移的材料。如果乙不配合,甲可以诉请人民法院判决乙返还房屋,或履行返还房屋义务。无论人民法院判决乙返还房屋,还是履行返还房屋义务,均不是直接确认房屋所有权属于甲,而是确认乙不向甲返还房屋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仍然需要乙协助,通过共同申请转移登记,才能将房屋登记到甲名下。该判决只是在乙再不返还房屋时,为甲奠定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基础,即若乙还不履行生效判决书确认的返还房屋义务的,甲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登记机构可凭人民法院的执行文书办理转移登记。

房屋买卖合同被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撤销后,因该合同已经转移的房屋所有权须通过行使请求权才能恢复到卖方名下,才符合法律规定,但费时费力,且增加当事人的经济成本,建议从法律规范上规定“当事人订立的不动产物权合同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不动产物权自动恢复原状”。若如此,本案中,甲可单方持生效的判决书申请登记,且快速、经济、方便。

加盟遇陷阱撤销合同要申请 篇4

合同水分多细看是关键

张帆一心想当老板, 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 她上看到了某时尚产品加盟店的广告, 广告称该时尚品牌知名度很高, 市场占有率很大, 总部为加盟商提供充分的广告、技术、培训、管理等支持, 给加盟商超低折扣, 加盟商可以毫不费力, 坐享滚滚财源。张帆很激动, 马上交纳了数万元的加盟费和保证金, 签订了加盟合同。

但签了约, 交了钱, 张帆却傻了眼。所谓的技术支持、管理培训就是发给一本经营手册, 而总部提供的货品与当初宣传的品质相差甚远, 毫无特色, 随便在小商品批发市场就能买到, 而且价格比总部给的还低。张帆又租房、又装修、又雇人, 结果却严重亏损, 连成本也赚不回来。张帆觉得受了骗, 向法院起诉, 以违约为由要求解除与总部签订的加盟合同, 要求总部退还加盟费、保证金, 退还货款。

法院经审理查明, 张帆与总部签订的合同中, 根本没有张帆所述的那些令人心动的承诺, 也没有广告支持、技术培训方面的具体约定, 关于总部提供的产品, 既没有约定品质也没有验货的细节, 根本无法判定总部存在足以导致合同解除的违约行为, 最后只得驳回张帆的诉讼请求。

评析:张帆的问题就出在太轻信总部的加盟宣传, 而没有认真审慎地查看推敲合同内容。宣传得再天花乱坠, 最终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还是合同。张帆签订的合同中, 就一些对维护张帆权益至关重要的内容根本没有约定, 或者约定的模棱两可, 合同中没有约定总部有提供广告支持的义务, 而对于至关重要的产品质量问题, 既没有约定产品品牌, 也没有约定质量标准, 只是约定加盟商能够证明质量有问题的, 总部可以换货、再换货, 至于怎么换、多长时间给换、换了还有问题怎么办, 一概不提, 而就技术培训和管理支持, 合同中也没有约定具体的内容及提供的时间和方式。因此, 发生纠纷的时候, 张帆拿着一份对自己的保护非常不到位的合同, 是很难胜诉的。

提示:在决定加盟之前, 不要光听信总部的宣传, 一定要自己做一些市场调查, 以确定加盟总部的实力, 心中有数, 才能不被忽悠。签约时应有风险防范意识, 想一想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就相关条款, 要尽量约定得明确、详细。通常, 总部会提供事先制作好的格式化合同, 加盟商一定要仔细阅读, 就约定得不清楚的问题, 或者认为有必要修改的条款, 一定要签订补充条款予以明确, 千万不能只听总部一口答应。真到对簿公堂的时候, 口说无凭, 白纸黑字的合同才是硬道理。

宣传材料保存好诉讼也要讲技巧

李小华也是在网上看到了某国际企业管理公司的加盟宣传, 很是动心, 总部公司向李小华提供了加盟手册。该加盟手册上载明, 公司具有国际背景, 涉足服装营销几十年, 集合国内外名牌货品, 资金实力雄厚, 品牌纯正, 质量上乘。李小华还到总部的样品室参观考察, 看到的服装样式新颖, 做工精细。李小华看后认为值得一干, 于是交纳了高额加盟费, 签订了加盟合同。但是后来发现, 总部根本没有什么国际背景, 提供的货物及服务与当初承诺的有很大差距, 不但不是名牌, 而且款式陈旧, 质量低劣, 都是过季的库存积压品, 价格还比市场上高出许多。李小华意识到自己上了当, 但是总部态度强硬, 坚决不同意退钱。

李小华采取了与前例中的张帆不同的诉讼角度, 她向法院起诉, 认为总部存在欺诈, 要求撤销双方签订的合同, 并退还加盟费, 赔偿损失。

经过审理, 李小华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虽然李小华与总部签订的合同内容对李小华也很不利, 但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采取了对自己更为有利的诉讼策略。李小华以欺诈为由, 要求撤销合同, 这样, 在签订合同之前, 总部向其提供的加盟手册虽然不能作为总部履约行为的依据, 却可以有力地证明李小华系出于对宣传内容的信赖才签订了合同, 而实际情况却与宣传的内容严重不符, 因此, 这纸合同并不能反映李小华的真实意思, 是李小华在受加盟商蒙骗的情况下签订的, 应该予以撤销。

评析:李小华的胜诉,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诉讼角度。李小华在签约时, 也没有足够的细心和清醒, 合同内容对她也很不利。但李小华没有选择违约之诉, 而是以加盟总部欺诈为由, 要求撤销合同。可以说, 撤销合同是加盟商寻求保护的有力途径。根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 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属可撤销的合同。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 可以认定为欺诈。

在近年审理的加盟纠纷中, 授权人夸大宣传、不实宣传的现象很普遍。例如李小华的案子, 总部向李小华提供的宣传手册的内容, 应视为其对加盟相关信息的披露, 在该加盟手册中总部对加盟品牌的历史、知名度、经营产品的品质、经营管理的模式均做出了不实宣传, 足以诱使李小华做出错误意思表示与其订立加盟合同, 因此总部公司违反了如实披露义务, 提供了虚假信息, 该行为已构成欺诈, 其与李小华签订的合同应该予以撤销, 并返还李小华交纳的费用, 赔偿李小华的损失。而且, 根据国务院去年出台的相关条例, 授权总部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被特许人也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赠与合同的撤销 篇5

数月前,市民张大爷在侄女张女士的搀扶下来到了南京公证处,要办理房屋赠与公证,把自己名下的唯一住房,赠与自己的侄女张女士。今年60多的张大爷,为何把房子要留给侄女,不留给自己的孩子呢?

原来,张大爷早年丧偶,只育有一个独子。前些年大爷的独子因癌症不幸早逝,张大爷在悲痛之余,身体垮了,生活也没有了着落,后来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张女士是张大爷亲弟弟的女儿,两年前张大爷的弟弟去世了,张女士的家里就空出了一个房间。眼见张大爷无依无靠,张女士于心不忍,就将张大爷接到家里来一起生活。时间一晃就是两年,张女士一家对待张大爷一直都很好。感动之余,张大爷就想将自己唯一的一套房产赠与张女士。虽然张女士一直表示自己不是图张大爷的房子,但是拗不过张大爷最终还是来到了公证处。

公证员在办理公证之前仔细地向张大爷解释了赠与的含义,告诉张大爷一旦办理了赠与合同公证,赠与合同就不能随意撤销了,毕竟房产是大宗财产,希望张大爷能考虑清楚。张大爷听了之后也连连点头,表示房子现在就过户给张女士正是自己的`心愿。见张大爷态度坚决,公证员最终还是为张大爷和张女士办理了赠与合同公证,并指导二人前往房产局办理了过户手续。但前些日子,张大爷气冲冲地独自来到公证处,找到公证员说张女士拿到房产以后就不怎么照顾自己了,要求撤销赠与并将房子过回自己名下。但此时房产都已经过户了,合同又是公证过的,没法撤销!公证员反复向张大爷解释说,房产过户以后产权就属于张女士了,张大爷对于这套房子已经没有处分的权利了,可是张大爷就是不听,并且情绪激动地大声嚷嚷起来。

无奈之下公证员联系了张女士。原来张女士数月前怀孕了,最近这段时间妊娠反应比较严重,自己照顾自己都不太容易,对于照顾张大爷只能马虎一些了。张大爷当初一时兴起非要将房产过户给张女士,现在名下没有了房子心里却很不踏实,加上张女士疏于照顾自己,竟开始怀疑张女士当初照顾自己是为了房子。张女士在电话中一再表示,虽然房产赠与已经不能撤销了,但是自己愿意再将房产赠与给张大爷,让张大爷放心。公证员将张女士的态度转达给了张大爷,张大爷顿时默然不语。半晌,张大爷告诉公证员,是自己没了房子以后疑神疑鬼的,忽视了侄女的身体情况。现在见到张女士确实是真心对自己好,张大爷不仅怒意全消,反倒觉得对不起张女士的一片真心。随后,张大爷在公证员的劝慰声中离开了公证处,放弃了索还房屋的要求。

公证员点评:赠与合同一旦公证过后,非经法定事由不能随意撤销,赠与方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将标的赠与受赠方。所以财产赠与一定要谨慎。老人要解决用房屋换养老的难题,可以选择遗赠的形式。具体形式为老人立一份遗嘱并公证,保障老人的权益的前提下,房屋在老人去世后由指定继承人继承。如果之后老人对继承人行为不满意,可以撤销遗嘱,作为对继承人的约束。

什么样的赠与合同可以任意撤消

赠与合同可以随时撤销,但是如果存在一下情况,则不能撤销: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但是如果受赠人存在一下情况,也可以撤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对赠与人有抚养义务而不履行的;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法律义务的。

赠与人的撤销全,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赠与合同的终止事由有哪3种

合同终止指合同当事人双方在合同关系建立以后,因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使合同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那么赠与合同作为一种诺成合同和单务合同,其终止的事由有哪几种呢?本文为您详细解答。

撤销合同 篇6

您好!我的弟弟和弟媳从老家来到本市后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一家5口的生活比较清苦。我父母心疼弟弟,也苦于平时没人专门照顾年迈的自己,就和弟弟弟媳达成协议,把父母名下的房子赠与弟弟一家,而父母的养老送终由他们一家负责。签订协议后我父母就把房子过户给了弟弟和弟媳,我对此也没有意见。可是不承想,弟弟和弟媳照顾了父母两年后,弟弟在一次事故中死亡。如今,弟媳想要改嫁,她想带走这处房子,并且也不愿意承担二位老人养老送终的义务。我父母知道弟媳再婚是在所难免,可是当初房子过户到弟弟弟媳名下的时候,是要求他们夫妻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的,现在房子已经给了,可是弟媳却不愿意履行义务,我们能否主张撤销赠与合同,要回房子呢?

临沂张纯芳

张纯芳:

您好!您父母与儿子儿媳签订的协议属于附义务的赠与协议。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赠与可以附义务。赠与附义务的,受赠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老人将房子产权过户到他们名下,视为对儿子和儿媳两个人的赠与。儿子和儿媳作为受赠人应该按照协议的约定,承担老人的赡养义务。虽然您弟弟已经去世了,但是您弟媳也不能因此拒绝履行合同义务。您可以让父母把这个道理告诉您的弟媳,如果她还是执意不愿意履行对老人的赡养义务,您父母可以撤销赠与合同,要求您弟媳返还房产。

好友仗义借款如今反目是否可以讨要利息

律师:

您好!我和好友小赵是从小的邻居,关系一直很好。前几年,我结婚时非常缺钱,小赵非常义气地借给我5万元钱。我当时主动给他写了借条,但是没有约定什么时候还款,更没有约定给利息。现在,我和小赵因为一些误会把关系搞僵了,我的解释他也听不进去,还要求我立即偿还欠他的钱并支付利息。虽然,我现在也比较困难,但是欠的钱我还是打算立即偿还的。我想请问,按照法律规定我是否需要向小赵支付借款利息呢?

济南杨明

杨明

您好!对于您的情况,我国《合同法》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您与小赵的借款并没有约定支付利息,所以您是不需要支付利息的。但是,当小赵向您要求还款并给出合理的期限后,如果您不能如期还钱,那么拖欠的这段时间是需要向小赵支付利息的。所以,您应该尽快完成还款,避免加深朋友之间的误会,还要支付借款利息。

(案例由山东李晓明律师事务所刘洪涛律师提供)

浅谈我国赠与合同及其任意撤销权 篇7

(一) 赠与合同的定义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 受赠人表示接受的合同。按照意思自治理论, 一项合同, 经过要约、承诺, 法律进行效力检验这三个层次而生效后, 双方自愿设立的合同义务因包含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而被法律所尊重, 双方均应受到合同效力的约束。赠与是一种重要的财产所有权流转方式, 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 是一种无偿的利他行为, 赠与合同是无偿合同的典型代表。

(二) 赠与合同的特点

1. 单务合同

赠与人并不因为赠与而享受相应的收益, 受赠人不需要因为接受赠与物而付出相应的对价。故赠与人不享有双务合同当事人可享有的合同抗辩权, 受赠人也不要求具备给付对价的能力, 因此受赠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同样可以成为赠与合同的受赠人, 赠与人不能以受赠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为由而主张合同无效。虽然赠与合同的单务性并不排斥受赠人可能负担一些义务, 但是一般情况下赠与合同所附加的义务目的是为了对受赠人加以一定的限制, 使赠与人不会因为受赠而另外受益。因此虽然受赠人所为不是赠与的对价, 赠与合同是单务合同。

2. 不要式合同

法律不要求赠与合同的成立不需具备书面或经公证等其他特殊形式, 只要经双方当事人合意, 合同即可成立。

3. 诺成合同

诺成性是指只要合同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合同即可成立, 不需要赠与物的交付。赠与合同为诺成性符合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即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 必须意图诚实、行为守信, 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 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 不得滥用权力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赠与合同采纳的诺成性规定, 对各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更为合理。

4. 无偿合同

赠与具有强烈的社会伦理性和道德性, 有一定的人身性质, 赠与合同缔结和存在的基础, 是双方之间良好朴素的情感关系的延续。因此, 笔者认为, 无偿性是设计赠与合同各项法律制度的价值基础, 是其最典型的特点。即使在附负担的赠与合同中, 其无偿性依然存在。

二、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内涵

综上所述, 通过对赠与合同的概述, 我们知道赠与合同的单务性、无偿性、诺成性。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在赠与合同中赠与人和受赠人意思表示一致时合同成立, 赠与人在无利益回报的情况下为给付, 受赠人在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收获利益。如果该合同一经成立,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撤销, 那么对赠与人未免过于苛刻, 从而也会对赠与行为本身产生不良影响。法律应当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 尽力平衡当事人的利益。这就为赠与合同撤销权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法律基础。

(一) 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含义

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是指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 由赠与人依其意思任意撤销赠与合同。《合同法》第186条规定了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 即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为了保护受赠人的利益, 第186条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的条件进行了限制, 主要是时间限制和范围限制。《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的时间加以了限制, 即只能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体而言, 对于动产, 需在交付之前撤销;对于不动产和需要登记的动产, 需在登记之前撤销。第186条第2款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的范围进行了限制, 即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行使任意撤销权。对于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来说, 赠与人不仅负有承诺赠与的法律义务, 而且负有赈灾扶贫救困的道德义务。为了维护这类赠与法律关系的稳定, 完成道德义务, 本条款明确规定赠与是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 不适用在交付赠与财产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的规定。

(二) 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意义

赠与合同中的撤销权, 笔者认为有平衡利益的功能。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 这并不意味着什么, 在赠与人交付赠与物之前, 赠与人可以行使任意撤销权, 具有平衡当事人利益的功能。任意撤销权的例外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合同和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这两类合同赠与人不能行使撤销权, 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 具有平衡当事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功能。

三、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各国规定简述

目前规定有任意撤销权的国家或地区有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日本民法典》第549条规定:“赠与, 因当事人一方表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他方的意思表示, 相对方接受, 而发生效力。”第550条规定:“非依书面的赠与, 各当事人可以撤回。但已履行完毕的部分, 不在此限。”可见, 只要赠与人与受赠人达成合意, 不需要交付或完成其他给付, 也不需要公证等特定形式, 赠与合同就发生效力, 是典型的诺成合同。同时, 除以书面形式达成的赠与不能撤销外, 赠与双方均可行使任意撤销权撤销, 从而在立法上首次确认了任意撤销权。

四、我国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评价

(一) 与合同法总则中的撤销权规定不同

合同效力状态具有多样性, 可变更可撤销合同中存在撤销其人的撤销权, 主要存在于合同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情形, 这种撤销权体现了合同的特殊效力状态, 即合同法总则中规定的撤销权。赠与合同是诺成性合同, 那么只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则合同成立, 如果不存在无效、效力瑕疵情形或附条件、附期限情形, 则合同在成立之时也就立即产生效力。而其中效力瑕疵包括了可撤销的情形。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 如果法律行为的作出是意思表示存在瑕疵即受到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或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事由, 则行为虽己成立但不能生效, 而是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当事人一方享有“撤销权”, 因此一般情况下赠与合同只要合法成立便应当有效, 如果不存在前述可撤销事由, 当事人不可能有所谓的“撤销权”。

(二) 任意撤销权与信赖利益保护的矛盾

合同法既然规定了赠与人有任意的撤销权, 那么赠与人在将赠与财产交付给受赠人之前, 受赠人是无权强制赠与人交付财产的。然而, 《合同法》却在第189条规定了“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若此条内容针对的是所有的赠与合同而言, 那么, 此条款所反映的内容就与合同法条的规定相矛盾。由于合同法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所以在赠与人将赠与财产交付给受赠人之前, 受赠人既没有取得赠与物的所有权, 也无要求赠与人交付赠与物的债权, 那么, 因为赠与人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受赠人有什么权利要求赔偿呢?妄图在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立法模式下保护受赠人的信赖利益, 达到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利益的平衡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 任意撤销权与赠与人履行不能责任制度契合的矛盾

在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立法模式下, 为适当保护受赠人, 我国《合同法》第189条规定:“因赠与人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 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该条文规定的是赠与人履行不能的合同责任。笔者认为这与《合同法》第186条规定的任意撤销权存在矛盾。如果赠与人撤销赠与, 使赠与合同失效, 那赠与人可以说是毫无利益损失的。而受赠人因赠与被撤销而无利益可得, 相反, 为了接受赠与所发生的行为及损失, 为自己增加了负担, 而这种负担对其来说原本是毫无必要去承担的。这种结果对受赠人来说, 显然是不公平的。

五、进一步完善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立法构想

鉴于赠与合同的无偿性, 为保护赠与人的利益, 法律赋予赠与人以任意撤销权。但任意撤销权的立法弊端甚多, 不仅违背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而且造成了赠与合同内在体系的矛盾。通过解读, 笔者认识到, 立法不仅应当考虑价值取向问题, 更应该关注该制度在其体系内的协调关系以及与既有制度的契合关系。为更好地保护赠与人, 在赠与的立法规定上, 主要有两张规范思路。一是事后补救型, 即放宽赠与合同的生效要件, 承认赠与合同成立即生效, 并赋予赠与人以任意撤销权来补救;二是事前规范型, 即严格赠与合同的生效要件, 必须履行特定的形式, 赠与合同才能生效。经过分析, 笔者认识到, 我国任意撤销权立法模式下所导致的赠与合同体系的紊乱以及与其他既有制度的矛盾冲突, 根源在于对赠与合同成立即生效的效力认定上, 正是由于赠与合同成立即生效, 才引发了任意撤销权立法所导致的种种弊端。表面上看是任意撤销权的问题, 实质上却是对赠与合同生效要件的反思。因此, 要解决任意撤销权的弊病, 就要在赠与合同的生效要件上下功夫。而要打破一种既有的立法模式, 成本太大且不大可能变为现实。如果能通过法律解释, 重新认定赠与合同的生效要件, 使立法趋于完善, 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在此, 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建议结合《合同法》第186条第2款, 重新认定赠与合同的生效要件:具有特殊目的的 (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 , 自合同成立时起生效;其他性质的赠与合同, 须经公证形式才生效;即时交付的, 因履行而生效;仅有一般合意的, 赠与合同仅仅成立并未生效, 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 此时赠与合同的效力非常的薄弱。这样, 不但体现了保护赠与人的价值取向, 也解决了理论困惑。

参考文献

[1]王利明, 方绍坤, 王轶.合同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撤销合同 篇8

关键词:公证,赠与合同,撤销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应地, 社会生活中的赠与行为也明显增多, 赠与物也从价值不大的普通物品逐步过渡到以房产、汽车、公司股权等价值较大的物品、权利为主, 赠与在物品流转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赠与合同在非对价领域己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合同形式, 与买卖合同一起在各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赠与合同的单务、无偿性特征, 合同法在肯定赠与合同是诺成性合同的基础上, 在赠与合同有效成立并生效的情况下赋予赠与人任意撤销权, 但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我国现行合同法也规定凡是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赠与人不得单方行使任意撤销权否定其合同效力, 只有在法定情形下方可行使法定撤销权。法定撤销权是对任意撤销权的有益补充, 有利于防止在公证过赠与合同后, 由于受赠人的原因使赠与人的利益受到损失时, 在缺少任意撤销权支持的情况下, 赠与人的权利得不到救济。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合同法关于赠与合同之法定撤销权的规定在公证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就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权现行规定、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意见进行阐述。

一、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权之现行规定

(一) 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的行使限制

由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往往缺少特定的受赠人, 故实践中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的行使受客观条件 (无法向特定主体主张权利) 的制约往往缺少实际意义。所以法定撤销权的行使实践中更多地适用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即发生在特定主体之间。

(二) 何种情况下可以撤销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我国《合同法》第192、193条规定, 不论赠与合同是否已经生效, 也不论是否已经履行完毕 (动产为交付, 不动产为已办完转移登记, 亦或债权转让已通知债务人) 均得在以下情况下单方可随时行使其撤销赠与之权利。赠与人撤销的法定事由[1]: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三) 法律如此规定的原因

实践中赠与人往往基于友情、亲情、道德等法定义务之外的情感方面的因素而做出赠与, 其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而非物质利益。这一过程使赠与人获得心理慰藉的同时, 作为生活中需要支付对价的物权转移方式的例外 (相对于买卖、易货等交易常态) , 更是对人类真、善、美的高尚道德情感的体现。在发生以上情况时, 由于受赠人的非道义行为, 合同双方原先建立起的感情基础被破坏, 如果不赋予赠与人撤销合同的权利, 在遭受伤害的同时, 更无恰当的方式对赠与人予以弥补。如果仍然不许撤销, 便与普通民众的情感及法律所要保护的普世价值观相违背, 不利于使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不利于“正能量”的伸张。纵观其他国家立法状况均有类似规定, 如德国《民法典》第530条第一款规定, 受赠人对赠与人或者其近亲属有重大侵害行为或者重大忘恩负义行为时, 赠与人可以撤销其赠与。

二、现行规定存在的问题

(一) 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有意见认为从此规定看首先是受赠人实施了侵害行为, 其次是该行为必须达到严重的程度, 再次是对象限定为赠与人或其近亲属[2]。实践中考虑到实际情况, 本情形存在以下问题。

1. 实践中司法部门对何为“严重”难以界定。

“严重侵害”是对侵害程度的要求, 即必须达到侵害行为严重的程度, 但何为“严重”立法部门应当予以明确。笔者在此举一例:甲将其房产公证赠与给乙后, 乙因其他事由与甲发生争执并致甲轻微伤。事后, 公安机关对乙予以行政处罚且由乙给予甲一定的经济赔偿。乙的侵权行为仍在民事争议的范畴, 并未受到刑事制裁。但此时甲获知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后, 便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赠与。法院审理中, 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便集中在乙的侵权行为是否构成“严重侵害”。甲认为乙的行为违法并对自己造成了伤害, 应该符合“严重”的要求。而乙认为所谓“严重”应当不仅违法而且应构成犯罪, 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对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即某一方面的社会秩序构成严重侵害, 才符合立法的初衷。否则, 普通的侵权行为如果都构成“严重侵害”, 导致赠与人可以随意主张法定撤销权, 岂不是太不严肃, 况且乙已经赔偿了甲并向甲赔礼道歉。在此种情况下, 乙认为如果人民法院支持甲的诉讼请求对自己很不公平。由于甲乙的主张都有一定道理, 主审法官陷入两难。此时, 案件的审判结果只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了。所以相同的案情, 不同的结果也就在所难免。这样就不可避免使法律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降低了法律执行的社会效果。

2. 近亲属的范围不明确。

这一点在我国《合同法》中未予以明确。我国法律关于近亲属的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律中, 但在民事法律领域一般认为至少应当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二) 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此处的扶养义务是指法定的扶养义务而非约定的扶养义务。在民事法律领域与“扶养”相近的法律概念还有“抚养”、“赡养”。一般来讲, 扶养是指平等的同辈之间在一方生病或缺乏经济来源导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 另一方对该方所负的义务。而抚养是保护并教养[3], 指长辈对晚辈, 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之间发生的照顾义务。赡养是供给生活所需, 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4]。

从此规定的情形分析, 按照体系解释赠与可以发生在平辈之间。比如在有夫妻财产约定的夫妻之间, 如果夫妻约定A-A财产制, 那么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制的例外, 丈夫可以送某样东西给妻子。假设之后丈夫生病住院, 花光了个人积蓄, 基于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 妻子如果不履行, 丈夫撤销其先前的赠与完全可行。这种情形与本项规定的字面理解一致。

但是如果赠与发生在不同辈分的人之间, 情形就不同了。先看赡养的情形, 即将本项理解为“对赠与人有赡养义务而不履行”。举例说明:年迈的父母辛劳一生, 老两口单位分别分到一套住房, 但眼见子女生活困难, 至今没有自己的住房。老人便将自己的房产赠与一套给该子女。此种情形下, 子女对父母即有法定的赡养义务, 如不履行, 父母依此体系解释可撤销上述赠与。再看抚养的情形, 抚养针对的对象是未成年子女,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 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以年龄划分) , 其作为赠与人出现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我国《民法通则》第18条、《合同法》第47条规定监护人除非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 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在未成年人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情况下, 其本人缺乏对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赠与他人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的充分理解的能力。由于赠与财产给第三人非合同法上纯获利益的合同, 如果赠与物价值较高亦不符合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情形, 此种情况下实践中监护人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将被监护人的财产赠与第三人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故未成年人不具备成为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的相应的行为能力,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对赠与人有抚养义务而不履行”的情形甚难实现。

(三) 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此即附义务或称附负担的赠与。双方达成赠与合同的同时形成合意, 受赠人接受赠与但其必须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以满足赠与人的某种需求。该情形要求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合同中有约定的义务, 其次受赠人不履行。依据民事领域意思自治的原则, 双方自愿达成的合意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故受赠人接受赠与后应当依约履行合同所附的义务。但依赠与合同的性质, 该约定的义务并非合同中赠与人义务的对价, 故改变不了赠与合同单务、无偿的法律特征。通常认为, 不履行包括了不完全履行等受赠人部分履行的情况, 考虑到受赠人可能部分履行义务的情况, 从平衡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角度公平考虑, 我国合同法应对此种情况下赠与人的撤销权适当限制, 即在受赠人已履行义务的限度内, 赠与人可以在未履行部分相对应的范围内行使撤销权。

三、对现行规定的修改建议

(一) 明确严重程度

我国可以参考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规定, 再次修订合同法时将何种情况属于“严重侵害”予以明确, 使其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从而使法律执行的社会效果大幅提升, 起到定纷止争的强大作用, 有利于司法部门判案结果的统一。众所周知, 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其对犯罪危害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他们都认为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均是对刑法所保护的客体构成严重侵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往往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针对自然人而言, 不论是侵财型犯罪还是侵犯人身权益类的犯罪, 其后果给受害人不是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就是造成人身伤害, 而后者有时可能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结合我们的国情, 该标准不利于平衡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 还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 更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如何使我国的“严重侵害”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便于实施, 笔者考虑是否可以参照我国刑法上关于量刑情节的规定, 将程度标准尽量量化, 比如:造成身体伤害的达到轻伤, 给赠与人造成财产损失的达到2000元以上等等。当然, 这里笔者只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如何具体细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 那就是不以构成犯罪为必要。

(二) 扩大近亲属的范围

笔者认为参考我国《婚姻法》关于近亲的规定, 将本人及配偶的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均包括在内比较符合我国的传统风俗。这样既照顾到了我国比较看重血缘关系的传统, 符合大多数普通人的观念, 又可以避免争议, 提高司法审判效率, 节约司法资源。

(三) 对“扶养”一词的内涵作扩大解释

笔者认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情形中, “扶养”不但包括其字面意思本身而且包括“赡养”, 但并不包括“抚养”。笔者建议在有关法律文件中对上述问题予以明确。

(四) 明确不履行的情况

合同法上的不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或者履行合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行为[5]。根据立法原意此处的不履行是指主观上故意不履行, 同时客观上具有履行扶养义务的能力。并非指主观上愿意履行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的履行不能。如果受赠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义务, 则不论是拒绝履行还是不适当履行, 从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角度考虑, 无保护受赠人的必要, 当然应赋予赠与人法定撤销权。故此, 在此应当主要考察履行不能的情况。笔者认为, 基于赠与合同的单务、无偿特性, 法律应对赠与人以特别优待, 尽量保护赠与人的积极性, 创造良好地社会氛围, 弘扬乐于奉献的无私精神。故此, 只要发生不履行的情况则不问主观方面如何, 法律均应给予赠与人单方撤销合同的权利。

总之, 在法定撤销权较多地适用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的情况下, 笔者认为立法者及司法部门在修订合同法以及审判实践中还需综合考虑相关问题, 维护赠与人利益的同时尽量保护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的严肃性、稳定性, 以期体现公证这一制度设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江平.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一版683页.

[2]李辉.赠与合同撤销权制度研究[EB/OL].第28页, 网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696536.aspx 2010年6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 1983年1月第2版341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 1983年1月第2版1000页.

撤销合同 篇9

撤销, 顾名思义, 是指取消。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 撤销权是行为人在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情况下, 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中村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民事行为的权利。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撤销权属于形成权的一种。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 可撤销民事行为撤销权的产生包括以下原因: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以上合同,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撤销权的效力可使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归于消灭。保护受损害方的合理利益。法国民法典第1304条第1款规定:“请求宣告契约无效或取消契约之诉, 应在5年内提起;有特别法律规定更短期限之所有情形, 依特别法的规定。”按照法国民法典, 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唯一办法为通过诉讼, 而且在提出撤销权之诉时, 必须明确表明错误、胁迫、欺诈等撤销理由。德国民法典第142条规定:“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被撤销者, 其法律行为视为自始无效。”德国民法典第143条第1款规定:“撤销以向撤销相对人做出意思表示的方式进行。”日本民法典第121条规定:“得撤销之行为, 视为自始无效。”中国民法的规定, 与德、日两国的规定不同, 却似法国立法例的发展。按照民法通则第59条、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 我国撤销权的效力既包括撤销的效力, 也包括变更的效力。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二、我国撤销权的行使方式

撤销权的行使, 是撤销权人的单方行为, 无须相对人的同意。这也是形成权的基本特征。有关撤销权的行使, 在德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 都仅仅要求以独立的意思表示向相对人为之。而我国民法的规定则更接近法国民法的立法例。从立法目的来看, 我国关于撤销权的行使, 则是追随的法国立法例, 即撤销权的行使应当采取请求撤销之诉或申请仲裁的方式。因为“有权请求”即意味着当事人无撤销合同的权利, 只有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有裁决合同是否撤销的权利。

然而, 对我国撤销权之行使方式的质疑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撤销权本质上是一种私法权利, 目的在于维护当事人的私法利益。我国法律规定民事行为是否会被撤销, 法院或仲裁机构只有在审查之后才会做出决定, 而当事人是没有决定权。这一规定有利于加强国家对民事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但是未能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2.撤销权在性质上, 属于形成权。形成权是以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发生变动。即实现形成权无需向法院提出请求。但是依照我国民法之规定, 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 应当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变更或者撤销其实施的民事行为的请求,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撤销权的形成权性质, 从而使其拥有了一部分请求权的特征, 没有充分考虑撤销权作为形成权的本质属性, 撤销权人无法决定能否撤销, 最终决定权无法掌握在撤销权人手中, 致使公权力过度干预私权。3.提高了撤销权人目的实现的成本, 同时提高了制度目的实现的成本。首先, 撤销权人有权利选择对其最为简便快捷的方式, 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权益。其次, 撤销诉讼或仲裁制度并不能充分保护撤销权人的利益, 相反在制度目的实现的成本上, 远远高于采取意思表示的方式行使撤销权。最后, 如果当事人对撤销权的行使产生争议, 必然会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重新确定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 但如果规定必须以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行使撤销权, 只会额外增加当事人实现权利的成本而已。

三、我国撤销权行使方式的完善

基于撤销权的性质, 尤其基于其私权属性, 关于可撤销民事行为撤销权行使的方式, 参酌德、日等国民事立法例, 对完善我国民事立法提出建议:

1.撤销权原则上不应该限制其行使方式, 仅关涉当事人之间利益的法律行为撤销, 撤销权人仅需意思表示即可撤销民事行为, 自撤销的意思表示到达对方时生效。当事人最为清楚和明晰双方的法律行为是否存在意思表示瑕疵或利益损害, 依据尊重意思自治的原则, 应由当事人自行行使撤销权。

2.立法上可规定例外情况, 要求撤销权人必须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行使撤销权。如我国台湾地区规定暴利行为必须以诉讼方式撤销, 当事人之间利益是否平衡应该借助司法权进行判定。在这种情况下, 诉讼的目的是确认撤销权人有没有合理行使此项权利。

3.撤销权的行使如果涉及到第三人利益或者多数人利益的, 则必须通过形成之诉明确, 不能听由撤销权人仅仅凭借其独立的意思表示就撤销相关民事行为。只有如此方能防止撤销权人的滥用其权利。例如债权人撤销权、业主撤销权等关涉到诸多主体的利益的保护, 需要司法机关的直接干涉。

北大“撤销令”风波 篇10

3月25日,北京大学发布一则公告。根据此公告,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北京大学宪政研究中心四机构被撤销。“上述机构自公告之日不再挂靠北京大学,对于被撤销机构的一切行为,北京大学不承担管理责任。”公告说。

被撤销的四个中心中,公法研究中心和宪政研究中心最先引起外界关注。这两个中心的研究人员中,有沈岿、王锡锌、陈端洪、姜明安四人参与了2009年极有影响的“北大五教授上书全国人大建言废改《拆迁条例》”事件。猜想随之而来,一篇名为《北大五教授上书全国人大建言的结局,结果他们的研究中心被北大撤销了》的网帖迅速流传。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副部长萧群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撤销、调整和新建机构都是很正常的情况,没有什么特殊背景。过去也有撤销,这次反响这么大出乎意料。”

萧群介绍,北京大学每年新建和调整的研究中心都在10个左右。此次撤销四个中心,虽原因各不相同,但總的宗旨是整合资源、规范管理、提升水平、打造品牌。

而据本刊记者了解,公法研究中心和宪政研究中心以及财经新闻研究中心的撤销的确并无不妥,真正复杂的是由知名维权人士郭建梅担任主任的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的被撤销。

三中心撤销无特殊背景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北大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请记者“赶快帮我们澄清一下”,“此次公法研究中心和宪政研究中心的撤销,并没有特殊的背景。北大应该写清楚。”

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2年申请更名为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并于2004年得以确认。

更名后,原来的公法研究中心名字依然存在,但实际上已经没有活动和经费,和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因此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姜明安介绍说,北大的研究中心有两个层级。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和学院平级,属于较高的一级。因其重要性,每年教育部和北大校方都会给予资金支持,活动经费、课题经费等费用一般可达百万元以上。

此次同时撤销的宪政研究中心则属较低一级,为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子中心。与公法研究中心不同的是,宪政研究中心的撤销是因为缺少活动和经费。曾为北大宪政研究中心主任的陈端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因为自己性格原因,不喜欢搞活动,所以自己向学校申请撤销了中心。

另一方面,作为子中心的管理机构,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也另有打算。姜明安说,中心正计划成立一个新的监狱法研究中心,并已获得资金来源。由于北大对研究机构的整体数量有限制,撤销了宪政研究中心,正好可补充一个新的子中心。

北大财经新闻研究中心的撤销与此类似。据萧群介绍,由于要建立一个新的视听传播中心,而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力量有限,申请新机构的同时就要撤销老机构,保持总体数量规模。

为什么要把我们开除出去

与上述三个中心不同,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既非主动申请撤销,也非缺少活动或经费不足。

《北京青年报》引述北大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的话说,撤销四个机构属于学术机构的“新陈代谢”。但中心主任郭建梅对此并不认可:“新陈代谢也代谢不到我们,我们一直在旺盛地运作,现在手里还有180个案子在力、理。”

在此次被撤销的四个中心中,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时间最早。1995年12月,这个专门从事妇女法律援助及研究的中心成立,作为一个公益性民间组织,开全国风气之先。

15年来,该中心被称为妇女维权的典范,媒体对此颇多笔墨。在该中心的介绍里,有一长串荣誉:2002年,中心被《财经》杂志选为中国十大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之一;2005年,中心被《南风窗》杂志评选为年度公益人物,并被《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选人2006公益维权人物候选榜。郭建梅本人亦获奖众多:2005年,她与全球千名杰出妇女一起共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7年,希拉里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向郭建梅颁发了“2007全球女性领导者奖”;今年1月,她获得了2009年度西蒙娜·德·渡伏娃奖,该奖专门颁发给世界各地对妇女运动、妇女权利有杰出贡献的女性。

该中心还获得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每年资金运作规模达100万元以上。这在北京大学240多个人文社科研究机构中也属上乘。

“这些是社会给我们的评价,北京大学也给了我们很多肯定和认可。既然是这样,我就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要把我们开除出去?”郭建梅说,一直以来,中心的管理、财务和工作都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对于北大做出的决定,她感到很悲凉,“我在等待北大官方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不要接“外面的案子”

北大作出此次撤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2006年颁布的《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对机构设立人员和队伍要求的原文表述为:研究机构负责人一般应为校内教学研究人员。而郭建梅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副教授。

郭建梅认为,这个规定本身就存在问题。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早在规定出台前11年就已经成立,通过了北大所有的批准,一直以来都受到北大的认可。而早在1995年中心成立之前,时为《中国律师》杂志社主编助理的郭建梅就向单位递交了辞呈,一心投入中心的筹备工作。

是不是中心没有什么研究成果而难达到北大的要求呢?郭建梅说,虽说公益法本就偏重实践,但他们同样做出了大量成绩。“我们15年来出了13本书,写了各种研究报告,像刚刚完成的8万字的家政工立法研究,商务部、全国妇联、国务院妇女协调委员会都邀请我们来谈这个报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大教授告诉本刊记者,实际上,北大早就对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的处理方案进行过多次讨论,但内部争论一直比较大。本刊记者还了解到,去年北大法学院领导曾就该中心提出过处理方案,希望中心以后不再接“外面的案子”。这被认为是撤销该中心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今年2月开始,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就没有再从北大领过工资。尽管如此,目前中心的16名工作人员仍然在继续工作,其中有一人还在云南出差办案。

郭建梅向中心的工作人员保证,她会尽快解决中心注册的事情。目前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或者进行工商注册。

在中国,NGO的注册一直是公益人士为之苦恼的问题。根据民政部的要求,NGO进行登记必须先找到挂靠的主管单位,这成为众多NGO成立的门槛。

郭建梅说,她正在找相关部门协商,具体要看哪个途径比较快,“也要看司法局的态度,因为这方面控制得很严。”注册之后,原有的资金和人员都将从北大转接过来。

北大单方面做出的撤销决定令郭建梅感到“透心儿凉”,不过她说做公益律师15年,已经习惯了面对困难。“别了,北大,但是我们将继续推动中国的公益法事业。”她说。

奇瑞汽车喜迎第200万辆下线

3月26日,国产自主品牌奇瑞汽车第200万辆汽车在万众瞩目之中缓缓下线。随着第200万辆汽车的下线,奇瑞汽车一跃成为国内继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和广州率田后第五家达到200万辆级别的乘用车企业,也是第一家达到200万辆级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标志着奇瑞汽车在进入多品牌发展阶段后又跃上了一个新高度,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经过十多年的自主创新,在产品技术、质量、产能和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

发布会上,来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财政部等部委领导、政府老领导和行业老专家、金融系统领导、高校领导、安徽省和芜湖市的领导、新闻媒体及奇瑞合作伙伴等共13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同日,奇瑞还宣布威麟X5、H5两款新车上市,作为企业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奇瑞汽车还向正遭遇百年一遇严重旱灾的云南和贵州灾区捐赠了30辆开瑞“优劲”水罐车及10辆瑞虎抗灾指挥车,帮助灾区人民抗旱救灾。

上一篇:非法集资诈骗下一篇:多目标无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