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选择权(精选12篇)
教育选择权 篇1
“教育选择权”是当代欧美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一。又称为“学校选择”, 是指一项复杂的学生分派计划, 其目的是使每一个家长和学生都有选择学校的自由与权利。这种权利, 有别于传统上由政府强制将学生依其居住所在地分配至学区内的公立学校入学, 并接受一致性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
美国教育选择权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 批评美国公立学校质量低劣, 他认为应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原则, 在教育系统内提供教育券 (voucher) 让家长拥有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藉此可以改进公立学校教育质量。弗里德曼的这种观点受到美国社会的重视, 所以放开教育选择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美国开始实施教育选择权改革。
美国教育选择权的实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设立新类型学校、开放多元教育选择及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等方面。
一、设立新类型学校
为了扩大教育选择权, 美国政府设立了很多新类型学校。这些新类型的学校主要包含三种, 分别是替代性学校 (alternative school) 、磁石学校 (magnet school) 和特许学校 (charter school) 。
1. 替代性学校。
替代性学校 (alternative school) 也称作另类学校, 它是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放教育思潮及人本主义之影响。加上当时美国公立学校中日益严重的“问题学生”等问题的出现。导致美国出现了各式各样形式灵活、自由的替代性学校。美国替代性学校以其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参与决策以及兼具支持性环境、师生比例高等特质, 得以迅速扩张并成为公立学校体系的重要补充, 为干预学生问题行为、预防辍学和提升学业成就做出了积极贡献。
2. 磁石学校。
磁石学校是美国公立中小学选择权的另外一种类型, 就其字义而言, 系指以专题学科或办学特色吸引学生就读之学校。磁石学校设立的最初目的在避免公立学校对少数族裔学生的隔离。发展至今, 磁石学校提供学习特殊专长的学科供学生选择, 如音乐、戏剧、计算机、法律等, 发挥以特色吸引学生的效果。磁石学校并无学区及入学条件的限制, 是一种极具学校特色及允许跨学区就读的一种学校类型。逐渐发展为扩大公立学校选择权的另一类重要学校类型。但磁石学校通常举办入学测验, 管理运营费用较高。
3. 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是一种“公办民营的学校” (private management of public school) , 这种学校是经由州政府立法通过, 特别允许教师、家长、教育专业团体或其他非营利机构等私人经营, 国家负担经费的学校。这类学校虽然由政府负担教育经费, 但却交给私人经营, 除了必须达到双方预定的教育成效之外, 不受一般教育行政法规的限制, 为例外特别许可的学校, 所以称之为“特许”学校。美国第一所特许学校于1992年于明尼苏达州成立, 它是由一群教师、家长或有兴趣者, 基于共同的理念与制定课程来经营学校, 他们不受传统学校科层体制限制, 所以又称为教师主导学校 (teacher-initiated school) 。
根据美国教育部资料, 从2000年至2004年, 美国就新成立了超过1, 000所特许学校, 成长了百分之五十。可见美国为应对民众教育选择权的需求, 有设立更多新类型学校的趋势。
二、开放多元教育选择
除了为中小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学校之外, 美国还开放了学校选择权, 给予每一位孩子有选择优质教育的权利。具体做法如下:
1. 不受学区限制。
现行美国义务教育阶段, 美国家长除了选择传统的强制分配的地方学区外, 还有更多的学校选择。包括学区内的学校选择、跨学区的学校选择及教育券式的学校选择。家长除了可“免于学区控制”自由选择普通公立学校外, 可进而选择新形式的学校或私立学校, 使得美国家长的教育选择权有更多选项。
2. 在家教育。
除了不受学区限制外, 美国家长还可以选择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在家教育是家长选择不让子女到学校接受教育, 而由父母依据需要来教导儿童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不同于公办民营的方式, 是属于非学校教育类型的一种教育选择。在家教育深受美国激进主义教育社会学家伊利奇发表的《废除学校的社会》 (De-schooling society) 一书影响。
美国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 主要原因是不满学校教育质量、担心校园暴力以及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理由。上世纪70年代, 在家教育与嬉皮、反战、学生运动、生态保护及妇女解放同时并列为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然而由于法令问题, 许多选择在家自行教育子女的父母因而触法入监。70年代末期, 英美在家自行教育案例剧增。1993年后, 在家教育在全美50个州都获得了合法地位, 但各州对父母、延聘教师资格审定不同, 评量考核标准也不一, 有41个州并未对父母的最低学历设定门槛。目前, 美国有37个州设立在家教育审核标准, 半数要求一年一次的测验评量, 其他则在一段时间内针对特定学科作考核。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2004年所作的估计:1999年美国在家教育的学生人数为八十五万人, 而2003年时已达一百一十万人。
三、制定相关法规政策
为了保证家长教育选择权, 美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及政策, 从制度上来保证家长教育选择权的实现。这些法规主要有:
1965年, 开设磁石学校 (Magnet School) , 磁石学校是根据美国1965中小学教育法案有关规定设立的。另外, 美国教育部也制定了一项“磁石学校推动计划”加以配合。
1988年, 美国总统提出学校选择计划及教育券计划, 在教育券计划中, 提供低收入家庭儿童每人一千美元的教育资助, 让他们可以在公、私与教会学校间自由选择学校。
1991年, 明尼苏达州第一个通过“特许学校法” (charter School Law) , 加利福尼亚州也于1992年通过该项法案。
1998年,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 强调发展公立学校选择权, 并且支持特许学校的建立。
2002年,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有教无类法案”, 承诺将继续推动“家长教育选择权”的改革。
这些教育选择权法案的制定和实施, 为美国家长、孩子增加了更多的教育选择, 保证了美国家长教育选择权的实现。
基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及自由市场经济原则,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法案、建立新类型的学校、开放多元教育选择等策略, 激励教育市场的竞争, 赋予和扩大家长的教育选择权, 提供给学生更多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 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公平, 提升了美国学校的教育质量, 改善了美国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成效。
教育选择权 篇2
——特岗教师先进材料
紫云县坝羊乡洛河民族学校:班 刚
二0一0年十二月十三日
教育,我无悔的选择
紫云县坝羊乡洛河民族学校:班 刚
我叫班刚,男,布依族,1974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政治二级教师。2001年7月毕业于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年8月被聘用到紫云县坝羊乡洛河民族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相继担任思想品德教学、历史教学、生物教学、班主任工作、教研组长,团支书等的工作。2006年考入紫云县特岗教师队伍并担任学校的教务工作,2009年转入当地的正式教师。
“时移则事易,事易则备变”,时代在变化,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随时都会关心自己所处时代的变化,关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投入在一种不断思考的境界中,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我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始终对本职工作要求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我的教研论文、科研成果曾在国家、省、市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并多次被县、乡表彰。如:2005年我的科研论文《如何上好一堂生物课》在《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刊物上发表并获国家级二等奖;2009年4月科研论文《中学思想政治课——精神文明大厦的奠基石》在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刊物上发表;2009年8月科研成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获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优”评选活动三等奖;2005年被县评为“2001~2005年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先进辅导教师;2006年至2009
年的年终考核考评中均被评为“优秀”等次;2009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等等。
但是,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相反,面临着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和考验,我将这时代的要求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努力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我坚信,只要扑下身子,一心为了学生,一心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科学育人,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在教学工作中,我即重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教学的灵活多变。不断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搜集资料,虑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在班主任工作中,由于我所任的班级是差班,学生普遍都是基础差,底子薄,存在着厌学心理。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组建了强有力的班委会后,就把工作重点放在补差和确保本班巩固率上。在补差方面,全面了解差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向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积极靠近。同时,根据不同差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给他们订立学习计划,确立奋斗目标,并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基础知识。在确保本班的固巩率方面,为了不让学生流失,不断深入研究学生,多次与学生家长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在家里的动向,争取家庭和社会方面的配合,做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
三、在教务工作中,我严格按照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根
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有计划地开展教务工作,严格要求各教研组、各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教育活动,使各教师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我认真作好每期的教育质量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各教研组和各任课教师,根据差距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我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始终是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一面紧抓教育教学工作,一面狠抓教务工作,做到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务工作两不务,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总之,本人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始终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用以武装自己,教育学生,认真地完成每个工作环节。“从过去的激情似火,到今天的甘于平淡,我从不后悔自己成为一名教师,选择教育,既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执着,更是一种渴求生命华彩的追求”。但是,面对新时期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今后的工作将会面临着更加坚巨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加强学习,大胆的探索,不断地开拓创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改革的热朝中去,努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鹰爸”的教育选择 篇3
见到“鹰爸”何烈胜的时候,是9月6日周五15时,他带着5岁的儿子何宜德(乳名多多)在科影厂演播室为央视的一档节目录影。
自2012年在零下13摄氏度雪地里裸跑并经网络传播一夜成名后,这一年里关于“裸跑弟”的新闻层出不穷:4岁上小学一年级,7月份参加在青岛举办的全国OP帆船锦标赛,成为年龄最小参赛选手,勇登富士山,拉出“钓鱼岛属中国,我要登岛去钓鱼”的横幅;卖报纸,录制过40多场电视访谈节目,得到不少“出场费”,这些钱现在已经成为“多多博爱基金”首笔启动款……
采访中,何烈胜也有很多问题,一直反问记者:“多多接受过很多项目的训练,滑轮车、乒乓球、武术、3公里快慢走,为什么大家只关注他开飞机?”“学帆船、开飞机不贵的呀,平均算下来,一小时不到200块的课时费,现在学一堂钢琴课不也要这么多钱吗?”
“安全问题是大家问得最多的。我决不可能拿儿子生命做实验,我玩不起也输不起。”何烈胜说,他选择“蜜蜂-3”,因为这是目前中国市面上最安全的飞机,是北航生产30年成熟定型产品,自重只有100公斤。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失去动力,“蜜蜂-3”就成了一架滑翔伞,当倾斜度超过60度,机身会自动回正。万一失去尾翼,甚至折了一只翅膀,也只会螺旋下降,不会俯冲,更不会直线坠落。况且“蜜蜂-3”飞一两百米高度,万一出事,任何地面都可以紧急迫降。而且飞行采用压舱单飞,飞行员坐在前舱自控飞行,教练员坐在后舱发布命令,遇到紧急情况,后舱教练员可以接管飞机。为了让多多更自如地驾驶飞机,“鹰爸”和教练们专门到北航对飞机进行了改装。
“碎片化新闻时代,很少有人会耐心、认真地看清事情的全貌。”何烈胜的朋友华诚说,何烈胜的鹰式教育理念是建立在阅读了大量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基础之上的。事实上,何烈胜为儿子策划的每一次训练,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风险和安全评估,做好一切铺垫准备。“比如雪地裸跑那次,跑之前,何烈胜征求过多多的意见,孩子同意后,他们先预跑了半小时,跑热了,到房间把衣服脱了,然后用毯子将身体裹好才到室外跑步。跑完后马上又用毯子裹上。一共跑了5分零7秒。”
鹰式教育 残酷吗?
在多多考61分的考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堆箱子的总体积是30立方米,每个箱子是6立方米,请问有几个箱子?
多多在题目下方写:6×5=30,换来一个大大的叉。他认真地抄上正确答案:30÷6=5。
“这是要教孩子什么?完全是扼杀儿童的思维力,创新力嘛!”何烈胜表现出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不满,“如果考试时老师用口语将题目解释一遍,他的正确率就会高很多,能超过90分。只是到了二年级,老师就不再采用这种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考试方式了。”
让何烈胜不满的,还有标准答案。“有一道很复杂的数学题,多多用珠心算很快就算出了答案,可因为他没有列算式,一分没得到。有时候我真怕,这种方式对多多这样的孩子杀伤力更强,禁锢他的思维。”
何烈胜说,制造神童不是他的目的。“孩子需要正常的同龄人一起的集体学习环境,所以我不会把他关在家里学习。让孩子4岁就上一年级,不是因为他多聪明,成绩多好。我只是想尽量缩短他花在应试教育上的时间。”作为一个有过7年班主任工作经历、毕业于南京教育学院、曾经的物理老师,何烈胜是一个强烈的“反应试教育者”。“回头想想,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学的东西有多少真正用得到?我做了十几年企业,九起九落,太知道市场不需要高分低能儿。”
目前,多多在班上成绩属于中下等,1.14米的个子,在一群普遍1.3米—1.4米的8岁孩子中,只到别人肩膀。排队时,他铁定站在最前头。小小的个子,始终一张笑脸。
何烈胜对此很满意。
如何形象地描述鹰式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老鹰教雏鹰飞翔的方法方式。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老鹰会狠心把它赶下山崖。当幼鹰往谷底下坠时,会拼命拍打翅膀阻止自己继续下坠,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飞翔本领。”何烈胜说,鹰式教育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对“断崖”环境的塑造和选择,以及现在家长内心的忍耐和对孩子所谓痛苦的承受。不过,何烈胜强调,前提是父母要遵从孩子内心诉求,绝对不能采取暴力行为。这是原则。接下来是科学的训练方法和长期的坚持。
多多是个早产儿,这或许是何烈胜“鹰式教育”理念萌芽的源动力。
多多从保育箱中抱出来第10天,何烈胜就坚持让孩子游泳,水温控制在25摄氏度。多多两岁时,跟着何烈胜爬紫金山,累了歇一歇,自己坚持爬到山顶。多多有一张从早到晚排得满满的训练表,跆拳道、乒乓球、诗歌背诵……何烈胜解释说,所有的学习并不是想让多多掌握什么,多种尝试是为了综合训练孩子的大脑和身体。他在《鹰爸三字经》里是这么说的:“跆拳道,勇气增。打乒乓,手眼捷。学舞蹈,调节律。常跳绳,小脑聪。常爬山,耐力生。”
分享和感恩也是日常训练之一——每天早上起床后,多多被要求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问候,并说出感恩的话。在外面,见了人,也必须打招呼问候:“阿姨,您今天真漂亮。”放了学,则必须感谢老师。打扫完卫生,不能把功劳归于自己,而应归功于所有伙伴。
何烈胜强调,他“逼”儿子做这么多,只是希望儿子以后成为这样一个“普通的正常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宁静的心灵,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和财富自由。
“教育理想家”
何烈胜的另一面,似乎很像陈光标。江苏当地的一家报社曾把何烈胜作为道德楷模进行介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中,何烈胜不仅捐款物达750万元,还无偿捐拍了中国第一部从志愿者的角度反映抗震,也是江苏省第一部抗震电影《重生》,免费公映。2008年9月份,何烈胜通过某报纸捐助5个家庭贫困的大学生2.5万元,重阳节拿出现金、物资17万元,慰问南京67中离退休老师。此外还多次慰问解放军和公安干警。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时,他捐去数百万元。自2008年以来,何烈胜先后获得“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好市民”、“中国好人”、“江苏省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nlc202309040507
佘涛是何烈胜多年的创业伙伴,“他大学毕业是分配到郊区的小学当老师,每天跑几十公里去上班,很不可思议。他给自己定的学习和工作目标如果没有完成,会体罚自己。”佘涛说,或许和当老师的经历有关,何烈胜的道德感很强。早年做超市生意失败,欠了很多债。许多债主见他为人老实,时间久了,看他也确实没钱还,也就不了了之。没人会料到,几年后,当他东山再起,会以“谢恩情”的名字登报寻找当年的债主并一一还债。华诚说:“我帮他写书的时候,走访了他身边,企业里百十号人,发现他是个有很浓人情味的人,也因此,他做生意起起落落,身边的人始终不离不弃,关键时刻都愿意帮他。”
而何烈胜为多多制定的人生规划,最开始是学一个体育运动。“我选择项目的标准是要有国际规则,身体不易受伤,运动寿命长。所以,不踢足球(容易受伤)、不学中国象棋(没有观赏性和国际影响力)、不学集体项目(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最后发现,高尔夫是比较理想的一个选择。”何烈胜说,“但后来我发现,运动也好,音乐也罢,专业领域里天才强手太多,而且他们最后总要面对转型。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还是经济的人。所以多多将来就是要当一名大企业家,至少有一项能拿得出手的运动项目。”
“大家都说,要赢在起跑线上。我认为,不要输在终点线上。如果我现在已经设定好了终点是要当大企业家,那倒推,我很清楚知道我现在要学什么、做什么。”
按照何烈胜的七商训练理念:雪地裸跑对应的是体商,学习珠心算、国际象棋对应智商,帆船和开飞机对应胆商,跟着父亲做慈善对应德商,卖报纸对应财商等。
尤其在财商训练方面,何烈胜加强了观念灌输,并做了很多准备。比如在南京街头卖报。他有个记账本,清楚记录着:每份报纸,价格1元,成本0.7元,利润0.3元,一共100份,利润30元。
“我不仅把账目写给多多看,还详细分析情况:同样在小区门口,下午比上午卖得好;同一时间,地铁口比小区卖得好;多多嘴甜一点比不说话卖得好,以此告诉他做生意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那天的另一个收获,是多多饿到14时才吃饭,让有时不好好吃饭的他知道“吃饭不容易”。
孩子对这些训练似懂非懂,只知皮毛,何烈胜不以为意。他说:“知识需要传承,我现在教给他10句话,他能听懂一句,我就很满意了。广种薄收,潜移默化。至少现在他知道,当大企业家,自己可以买很多玩具,可以像爸爸那样做慈善,帮助其他更多的人。”
甚至在小伙伴的选择上,何烈胜也有自己的设想。“一个人人生成功好坏,和身边一群人关系很大。多多将来至少要有7个能为他两肋插刀的朋友,最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所以,发小很重要,这关系到将来人脉资源的建立。”
何烈胜的鹰式教育,在南京市教育系统引起了很大争议,也因此,2012年4月多多被列入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作为特殊儿童研究对象。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认为:“鹰爸为孩子花了那么多精力,十分执著,难能可贵。而且,鹰爸的做法,是有科学性的。”当然,他也提醒说:“方法值得借鉴,但不适合每个孩子。”
在华诚看来,何烈胜之所以如此高调地接受采访,缘于他心里放不下的教育梦。“他常说,少年强则中国强。‘421’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是温室里的花朵,这种孩子小时候吃不了苦,受不了罪,将来如何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下一代?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教育实验引起更多人对教育的关注,别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华诚说,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在跟自己较劲。
何烈胜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这样的:“多多10岁之前,会严格按照我的规划行进,家长是教练;10岁—16岁,我作为参谋长,允许多多独立思想介入;16岁以后多多将以他的思想决定他的行为,我只是顾问;20岁以后,我成为观众,为他喝彩,为他疗伤。”
教育选择权 篇4
一、国外教育政策嬗变:限制择校与鼓励择校
“就近入学”是世界各国在普及教育后采取的通行做法, 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是发达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 美国在80年代以前, 各州均实行“划分学区、就近入学”的政策, 受教育者一般只能在学区内由公共教育当局指定的公立学校就学。择校只限于少数富裕家庭选择私立学校、有宗教信仰要求的家庭选择教会学校。
但是,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西方发达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逐渐放松了对就近入学的限制, 推行鼓励择校的政策。择校制是80年代后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莱文 (H.M.Levin) 认为这有三个背景:第一, 父母 (家庭) 有让孩子接受何种教育的权利。第二, 应重视不同孩子适合不同规模学校的差别和适应性。第三, 择校制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学校之间的竞争, 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改善学校, 提高教育效率。美国逐渐形成了“开放招生制度”、“磁石学校”、“特许学校或合同学校”等多种择校形式。
与美国一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英国政府也广泛推行择校政策。教育被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市场, 家庭是市场的消费者, 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为子女选择学校就读。1980年, 公布了《1980年教育法》。该法规定, 家长具有在公立学校系内进行选择的权力, 并能得到关于被选学校情况的资料。20世纪中期,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和著名经济学家海耶克 (F.A.Hayek) 等人再次积极倡导教育市场化。政府有意识地淡出对基础教育的直接控制, 而将竞争机制引入基础教育领域———走市场化之路, 让消费者 (学生及其家长) 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选择学校。因此, 推行择校政策也就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借鉴国外经验教训, 结合国情, 在我国, 盲目推行义务教育市场化是不现实的。
二、就近入学:权利还是义务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政策, 就近入学政策的实质和目标在于方便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保障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学校具有相对均衡的教育条件。即对义务教育阶段而言, 就近入学是其权利;对于政府来说, 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就近入学的条件则是其义务。
1. 就近入学的根本宗旨是保障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
所谓权利, 法律意义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 它表现为权利享有者可以自己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也可以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所谓义务,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 它表现为义务承担者必须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
《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可以认为, “合理设置小学、初中, 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基本条件, 也是政府的“必要义务”,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乃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
2. 限制择校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施教学区内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
既然择校是学生与家长维护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正当行为, 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坚持推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呢?这主要的还是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施教区内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
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应首先公正保障施教内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 对居民而言, 其子女进入居住地所在的学校读书, 是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即接受本学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是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义务”, 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学校, 首先必须满足本施教区内学生的入学要求。即学生并未因为政府允许“择校”而失去“就近”的权利。
三、教育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首先, 使学校有更多的选择权。在教育管理上, 应降低行政管理重心。现在对许多学校来说, 管理重心在政府, 办学的基本权利如人权、财权、课程设置权、评价权, 学校完全听命于上级安排, 学校不是自主办学实体, 也就不可能办出特色。所以, 政府要尽可能给学校以办学自主权, 自主权就是选择权, 学校才能办出活力, 办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 社会给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选择权, 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个人都享有对教育选择的权利, 家长或学生对学校的选择, 其实是对教育条件和可能的教育结果的选择。允许选择, 是教育民主性的体现, 但尊重教育选择并非当前许多家长所热衷的片面的、盲目择校。
第三, 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足够的选择性空间, 要实现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重视特色教育、个性发展教育, 要允许学生选择。应试教育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选择的主动权在教师;素质教育却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如分层教学, 是适应于学生自主选择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尊重学生的选择, 都是他们内心的需要。
要重视学校的“教育服务”, 学校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努力为学生、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自觉成为学校办学的理念共识和价值追求。
四、公平与质量:坚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
近年来, 我区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全面贯彻并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统筹城乡、坚持义务教育和谐发展、内涵发展, 制定了《江北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高标准建设学校, 启动“江北教育信息化工程”“初中强校工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和“江北区农村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努力促进江北城乡教育效率与公平的融合, 先后实现了“两基”、“两高”和“省教育强区”三大历史性跨越, 办学条件得到迅速改善, 教育现代化得到极大推进。通过实施教育共同体等手段, 实行了教育资源战略性重组, 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就学环境不断优化、全区教育事业已进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教育史选择填空 篇5
1、颜之推 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著有《颜氏家训》,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
2、蔡元培 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观。
3、诞生于江西泰和县文江村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的校长是陈鹤琴。
4、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 》,从此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统一幼稚园课程标准。
5、陶行知在南京郊区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 1.西汉政论家、文学家_______断言“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
2.《颜氏家训》的作者是__________。3.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编著的《小学》和《_______》中。4.陆振孙《书录解题》上称_________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5.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_____》。
单选题:(1.C2.B3.A4.C5.A)1.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利用育婴堂和()来培养保姆。
A女子师范学堂B女子学堂C敬节堂D初等师范学堂
2.蒙养院内教师称()。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
A幼儿园老师B保姆C乳母D保育员 3.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制度实行“蒙养家教合一”;用以训练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的,主要是()。
A封建纲常名教B近代幼儿教育知识C幼稚园教养知识D幼稚园保育知识
4.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重要著作()上。
A幼儿教育概论B家庭教育C大同书D儿童保育
5.()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相应地,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制度。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蔡元培 填空题: 1.湖北2.癸卯学制3.蒙养院4.《奏
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5.蒙养家教合一
1.1903年秋,__________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我国设立幼儿教育之始。
2.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也叫_______。3.____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4.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是___________.5.蒙养院属于近代幼稚园,但章程又明确规定_________,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蒙养院要辅助家庭教育,二是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单选题:(1.B2.B3.A4.A5.B)1.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的是()。
A促进全人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B奴化中国人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C加强国际友谊
D传播基督精神
2.中国人出国去接受学前教育的专业训练的国家,首先是()。A美国B日本C德国D法国 3.清末民初,()式幼稚教育虽然呆板但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在中国影响最深。A日本B德国C欧美D教会
4.中国近代新式幼稚教育的创办,()式最难解决的问题。
A师资B教材 C生源 D资金
5.1898年,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发展成为(),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A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B怀德幼稚师范学校C景海幼稚师范学校D杭州私立弘道女学
填空题: 1.802.欧美式3.外国化4.宗教,文化课5.英文
1.大约19世纪_________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2.近现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教会或______的。
3.近现代外国人在华创办的幼儿园占中国全部幼儿园的大多数,这些幼儿园还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人自办幼儿园施加影响,造成幼儿园教育的“_________”倾向。4.景海幼儿师范的课程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英文、_________等课,一类是________,另一类是专业课。
子矶、晓庄、和平门、迈皋桥等地先后创办了我国第一批乡村幼儿园。
A陈鹤琴B陶行知C蔡元培D梁启超 3.我国1922年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即()学制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A癸丑B壬寅C壬子D壬戌
4.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
A蒙养园B幼儿园C幼稚院D幼稚园
5.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即()。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南京燕子矶幼稚园C南京高师附属小学幼稚园D厦门集美幼稚园 6.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是1927年由陶行知创办的()幼稚园。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南京燕子矶幼稚园C南京高师附属小学幼稚园D厦门集美幼稚园 7.在我国,志厚最早介绍了()的幼儿教育思想,赞成其注重儿童早期感觉训练的观点,希望中国幼儿园和小学采用其教育法和教具。
A福禄倍尔B杜威C蒙台梭利D裴斯泰洛齐 8.创办于1901年的《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刊行的教育杂志。引进()学前教育的经验,对清末民初蒙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发生很大影响。A德国B日本C美国D英国
填空题: 1.《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2.女子师范3.恩物4.儿童中心论
5.教育方法6.设计教学法7.福禄倍尔8.制度,思想
1.1929年9月________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2.民国初年,蒙养园附设于小学、_________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
3.福禄倍尔强调以_________为课程,蒙台梭利强调以教具作为课程,都希望以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思想力。
4._________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5.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总目标、课程范围和__________三部分。
6.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就是_________。
7.“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幼教战线的实践改革中,充分肯定了________注重自然、尊重儿童等思想,但也批判了他对宗教的迷信、恩物中无乐器等缺点。8.清末民初,日本学前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多表现在________的建立和具体的实施上;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
7.幼儿白天在园,晚上回家,一般在园时间达6、7~11、12小时。这种收托形式是()。A寄宿制幼儿园B幼儿学前班C幼儿混合班D全日制幼儿园
8.我国将继续履行对《儿童权利公约》的承诺,未来10年儿童发展纲要将以()为重点,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法律保护4个领域,提出中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措施。
A维护儿童权利 B提高儿童素质C增进儿童健康D发展儿童智力
填空题: 1.《幼儿园教育纲要》2.分级3.混合4.中心5.专科6.专业7.研究生
1.1981年10月,教育颁发_____________(试行草案)指明幼儿园要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大教育观增强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效应。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___________管理的领导体制。
3.在多种收托形式的幼儿园(班)中,我国幼儿__________班多在居住分散、幼儿较少的农村举办;不过近来一些城镇幼儿园为了使独生子女获得与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经验也特设这种班。4.按规格划分,我国幼儿园可分为示范性幼儿园、乡镇___________幼儿园和一般幼儿园三类。
5.我国高师学前教育学专业的任务中,2~3年的____________教育,培养幼儿园骨干教师。
6.我国高师学前教育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教育,培养幼儿师范学校__________课教师及其他幼教工作者。
7.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____________教育培养高校学前教育教师和科研人员。名词解释.寄宿制幼儿园2.乡镇中心幼儿园3.《儿童权利公约》 简答题.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述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请简要概括多元化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论述题.论述学前教育的主要研究成果的指导思想。
外教史部分
8.俄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______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教育的民族性原则”。A别茨考伊B乌申斯基C马卡连柯D克鲁普斯卡娅 9.福禄倍尔幼儿园的引进,致使法国学前教育机构明显地形成了双轨制,普通民众的儿童所进入的是条件差的______。A编织学校B托儿所C幼儿园D免费幼儿园 10.______创建了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A伊丽莎白·皮博迪B玛格丽特·舒尔茨C威廉·哈里斯D苏珊·伯罗 11.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监事(园长)______把福禄倍尔发明的教具“恩物”介绍到日本,并使其成为幼儿园教学的重点。A饭岛半十郎B关信三C赤泽钟美D中村正直 12._____开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使学前教育在美国得到了普及。A伊丽莎白·皮博迪B玛格丽特·舒尔茨C威廉·哈里斯D苏珊·伯罗 13.《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是______政府制定的第一个幼儿园法令,奠定了该国学前教育体制的基础。A法国B英国C美国D日本 填空题: 1.新兰纳克幼儿学校2.福禄倍尔3.奥伯林4.人道主义5.福禄倍尔 6.东京女子师范7.别茨考伊8.幼儿园指南9.福禄倍尔10.简易幼儿园 1.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_________。2._________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3.在学前教育史上,一般把法国牧师_______1776年创设的“编织学校”看作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4.法国柯夏托儿所虽然模仿英国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注重对幼儿进行智育训练的做法,但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有__________特点,坚决反对体罚。5.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始于1840年___________幼儿园的成立,在此之前的学前教育设施基本上都是贫民救济性设施,不能算正规的教育设施。
6.__________学校附属幼儿园不仅是日本学
前教育机构的先驱,而且也是明治维新后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重要基地。7.18世纪中期俄国陆续出现了一些儿童慈善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创办者是__________。8.1863年伊丽莎白·皮博迪写成《_____________》一书,着重阐述了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9.__________幼儿园运动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之一是幼儿园开始减少读、写、算训练时间,增加游戏的时间,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10.19世纪80年代开始设立的____________促进了日本乡村和边远地区幼儿园的普及。第十七章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单选题:(1.B2.B3.D4.A5.C6.D
7.B8.C9.A10.C)
1.洛克的《______》明确提出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
A爱弥儿B教育漫话C林哈德和葛笃德D大教学论
2.“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是______《教育漫话》的开篇语。
A裴斯泰洛齐B洛克C卢梭D夸美纽斯 3.《林哈德和葛笃德》是______的教育著作。A乌申斯基B卢梭C洛克D裴斯泰洛齐 4.卢梭倡导的道德教育方法是______。A自然后果法B陶冶法C榜样法D说服教育法
5.______论是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的核心,5.根据《______》,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学前教育实际上发挥着教育、补偿、诊断治疗及与小学衔接的四重作用。
A巴特勒法案B戈勃莱法案C哈比法案D费里法案
6.二战后法国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______。
A母育学校B幼儿园C托儿所D小学幼儿班 7.苏联1989年制定的《______》反对将同年仅仅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忽视童年期自身价值的观点。
A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B学前教育构想C青少年法D幼儿园规程
2.爱伦·凯认为,______在人类教育中是最具建设性的要素。
A学习B家庭 C组织 D学校
3.杜威1916年出版的《____________》最系统、最集中地阐述了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A经验与教育B学校与社会C民主主义与教育D儿童与课程
4._______以“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三个重要论点来概括教育本质。
A杜威B赫尔巴特C皮亚杰D蒙台梭利 5.杜威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____”思想。A教师中心主义B教材中心主义C课堂中心认为教育过程必须从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步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
A活动教育B道德教育C要素教育D自然教育
6.赫尔巴特的《______》是西方最早以“教育学”来命名的教育专著。
A教育学讲授纲要B幼儿园教育学C教育学D普通教育学
7.赫尔巴特形式阶段教学法后被其学生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系、______、应用五个阶段。A整理B总结 C分析D叙述
8.赫尔巴特关于0~8岁婴幼儿教育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晚年的著作《______》中。A普通教育学B人的教育C教育学讲授纲要D民主主义与教育
9.《______》是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的重要教育著作。
A人的教育B母育学校C普通教育学D教育学讲授纲要
10.福禄倍尔力图用“_____”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训练他们手的活动技能。A课外活动B教学C恩物D游戏
填空题: 1.自然人或自由人2.洛克3.洛克4.爱弥儿——论教育5.自然本性
6.《林哈德和葛笃德》或《贤伉俪》7.爱8.教学9.教学法10.道德教育
1.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__________。
2._________的《教育漫话》是继夸美纽斯之后的又一本教育经典著作。3.在西方教育史上,____________是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4.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5.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的_________,即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6.裴斯泰洛齐的主要教育著作是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的教育贯穿在裴斯泰洛齐的全部教育观点和教育活动之中。
8.赫尔巴特把___________看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
9.裴斯泰洛齐在要素教育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各门学科的教学步骤,从而形成了各门学科的__________。
10.在裴斯泰洛齐看来,_____________就是“爱”的教育。
8.1922年德国政府制定《______》,强调要设立“白天的幼儿之家”。
A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B儿童福利法C幼儿园规程D青少年法
9.1840年德国幼儿教育家_______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幼儿园。
A杜威B福禄倍尔C维尔德斯平D洛克 10.二战后苏联最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是______。
A学前儿童之家B疗养幼儿园C幼儿之家D托儿所-幼儿园 填空题: 1.幼稚园令2.普洛登报告书3.戈勃莱法案4.儿童福利法5.幼儿园
6.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7.学前教育构想8.进步主义9.芝麻街
10.自由主义11.学校教育法12.托儿所13.幼保一体化14.井深大
1.1926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__________》,规定幼儿园教育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环,首次明确了幼儿园在日本教育体制中的位置。2.1966年英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发表了一篇报告,即《_________》,其中有一章呼吁大力发展英国的幼儿教育。
3.1886年法国颁布《____________》,规定凡是超过2000人的居民区都应该开办幼儿学校,免费招收2~6岁幼童。
4.1922年德国《_______________》确定了德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幼儿教育不是教育制度的一环,而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环。
5.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较多,如幼儿园、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特殊幼儿园、“白天的母亲”。其中由地方政府、教会、企业、社会团体或私人开办的____________占主导地位。
6.1962年苏联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将原来婴幼儿(0~3岁)和学前教育(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一元化。7.1989年制定的《________________》要求使教育人道主义化。
8.____________幼儿园运动是具有美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改革的开始。
9.1969年,美国许多电台开播儿童电视节目“_____________”。1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幼教届受到西方新教育运动影响,出现______________保育思想。
11.1947年日本国会通过《_____________》,规定幼儿园是受文部省管辖的正规“学校”的一种。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幼儿园主要服务于富裕阶层的儿童,归文部省领导;
__________则主要收容贫民家庭的幼儿,归内务省管辖,形成了学前教育的双轨制。13.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民主化潮流的影响,日本社会上响起了 “__________”的呼声,反对学前教育的双轨制。
14.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幼儿教育研究活跃;著名研究者有_________和铃木镇一。
第十九章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单选题:(1.A 2.B 3.C 4.A 5.D 6.B 7.A 8.B 9.C10.A 11.D 12.D)1.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瑞典女作家爱伦·凯在《______》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A儿童的世纪 B妇女运动C爱情与婚姻 D生活道路
主义D儿童中心主义
6.1907年,____________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命名为“儿童之家”。
A爱伦·凯B蒙台梭利C伊丽莎白·皮博迪D福禄倍尔
7.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开办了一所招收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命名为“____________”。
A儿童之家B托儿所C白天的母亲D幼儿园 8.____________的教育代表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A乌申斯基B克鲁普斯卡娅C杜威D别茨考伊
9.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核心是______。A认知发展阶段论B结构C发生认识论D结构主义
10.皮亚杰创立了______儿童心理学理论。A认知结构主义B道德结构主义C认知主义D结构主义
11.______的学前儿童教育观是以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的。
A卢梭B蒙台梭利C裴斯泰洛齐D皮亚杰 12.______是皮亚杰理论的逻辑起点。A结构B结构主义C系统D A和B
填空题: 1.爱伦·凯儿童的世纪2.经验3.儿童中心主义4.实用主义
5.蒙台梭利教学法6.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7.皮亚杰8.具体运算阶段
1.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被誉为“瑞典智慧女神”的女作家_________预言,20世纪将是_________。
2.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也就是“从______中学”,“从活动中学”。3.______________思想成为杜威的教育理论甚至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
4._____________哲学是杜威教育理论的首要理论基础。
5.1909年,蒙台梭利出版了一本《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也称
《________》。她在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方法。6.《______________》是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教育学和教育史。全书的重点是论述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教育费用筹划的路径选择 篇6
及早规划,防患于未然
20万~30万元的教育经费足以让许多年轻父母望而生畏。但只要及早进行理财规划,利用多种手段筹措该项经费,孩子进入理想学府,又不降低自己生活质量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教育经费的筹措当然是越早开始越好,然而就一般家庭而言,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营养费、保姆费、幼儿园学费,加上房贷在身等花费,几乎没有余钱从事储蓄或投资。所以,这样看来,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才是家庭积极规划子女教育基金的最佳时机。即便这样,也要提前做好理财规划,要知道投资的获利是缓不济急的。如果不去考虑昂贵的民办学校,可以将每年费用控制在2万元左右,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为孩子的教育费用做好储备。
教育储蓄,滴水聚成河
教育储蓄是以储蓄存款方式,为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的一种手段。在孩子一进入小学,就不妨开始进行教育储蓄。教育储蓄是一种零存整取的定期储蓄存款。存期分为一年、三年、六年。最低起存金额为50元,存入金额为50元的整倍数,可一次性存入,也可分次存入或按月存入,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2万元。教育储蓄的利率享受两大优惠政策,除免征利息所得税外,其作为零存整取储蓄将享受整存整取利率,利率优惠幅度在25%以上。而且参加过教育储蓄的储户在申请助学金贷款时,在同等条件下,可获得优先权利。
在使用教育储蓄时,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注意利息及免征利息税的多少取决于约定存款额度的大小。在同一存期内,应该尽可能地加大约定存款额度,减少续存次数。以选择三年期教育储蓄为例这样可以扩大计息的本金,增加所得利息与争取更多的免税优惠。(见下表)。
其次,尽量选择期限较长的教育储蓄存款,以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利率和免征利息税的政策,从而得到更多的实惠。一般来说,不要选择与子女离结束义务教育时间相同的存期。如子女还有一年上高中,倘若选择一年期教育储蓄是极不经济的,可选择三年或六年期教育储蓄,因为高中、大学阶段七八年都属非义务教育。
教育保险,未雨先绸缪
教育保险,一是计划性强,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选择险种和保额;二是有强制储蓄的作用;第三,投保人若在保险期内发生重大意外,可以免交以后各期保费,被投保人到期仍可得到保险公司足额的保险利益。因此,教育保险具有储蓄、保障、分红和投资的多项功能,比较优势较大。是父母为孩子设定教育基金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理财工具,专家建议将收入的10%购买教育保险。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推出的教育保险有分红型和非分红型,而且大多数是综合人身保险、意外疾病保险等。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考察选择。如平安保险推出的“育英年金保险”,中宏保险“聪明宝宝”分红终身寿险,中意人寿保险推出的“中意锦绣行子女教育保障计划”,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E(education)计划”等。
利用投资工具,锦上添花
教育经费规划的目标是在尽量稳健的前提下,积极涉足收益较高的投资领域。因此,开放式基金应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定期定额方式累积教育基金就是一个好办法,既有强制储蓄的功用,又可分散入市时点,相对减少单笔投入的风险。
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策略选择 篇7
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公平是对教育权益分配和教育服务水平的合理性和正义性的价值判断, 主要解决社会的教育资源如何分配、管理和使用问题, 它高度关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能否按照公平原则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成员所享用。
从教育公平的实际内容看, 教育公平既体现在物质层面, 也体现在精神层面;既体现在知识技术层面, 也体现在情感层面。教育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是衡量教育进步的重要尺度。从目前情况看, 教育公平的内容大体包括受教育权的保护、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援助、教育补偿、教育利益协调、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做大做强教育并向所有人员开放等。
教育公平的推进既包括质的提升, 也包括范围的扩大。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 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 从知识技术层面到情感层面, 推进教育公平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公平建设任务, 需要解决不同的教育公平问题。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教育公平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着眼未来, 集中精力解决当前制约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要立足于发展—要立足于发展, 实施以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策略。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源头活水。没有教育发展就谈不上教育公平。只有教育不断发展, 人民才能不断分享教育发展成果, 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也才能不断得到提高。教育发展不仅指数量增长、规模扩张、速度加快和效率提高, 而且应该包括质量提升、品质改善、公众满意率提高。公平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发展的标志, 这是质的提升, 体现为整体均衡、整体和谐、各得其所, 体现为民主意识的增强和不同群体教育需求的满足。
——要立足于公开—要立足于公开, 实施以公开推进教育公平策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需要政策调控, 更需要阳光操作。公开是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增强社会信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抑制权力腐败的一剂良药。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将政策交给大众, 实行阳光操作, 让群众参与, 许多问题和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要立足于因材施教—要立足于因材施教, 实施与受教育者素质、条件和发展潜力相称的教育发展潜力相称的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是教育的灵魂。真正的教育公平, 是承认区别和差异、与受教育者素质条件和发展状态相称、尊重受教育者选择权利的教育。现代教育主要实行班级授课制, 实行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素质具有相同性, 学生的发展水平、认识水平、性格特征等具有共同特点, 这是统一教学的基础。同时,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的素质其实是具有较大差异的, 不同特点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需求, 教育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和运用这些差异。实行班级授课对教学“同”与“异”的选择决不能随心所欲, 而应实事求是, 要在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下, 科学把握统一和差异的度, 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共性和差异, 也要考虑教师的教学优势、特点、精力极限和实际教学效果。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保持信心、耐心和爱心, 深入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条件、潜力和优势, 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同时要注意为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精力应大体相同, 不应厚此薄彼。
——要立足于协作和交流—要立足于协作和交流, 通过协作和交流推进和落实教育公平实教育公平。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学生的成长是众多教育者相互协作、共同培养的结果, 专业化、协作和交流是将发展和公平统一起来的制胜法宝和有效策略。推进教育公平要注意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吸引学生, 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过程师生思维同步和情感共鸣。学校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 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实现特色发展和均衡发展。要大力提倡教育交流和教育协作, 开阔视野、科学定位, 整合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实现教育公平。
当代高职人文教育的战略选择 篇8
客观地说, 近几年来, 高职的人文教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和改善, 表现在课程开设上就是人文教育课程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课程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并且也开始注意管理人性化和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然而, 从总体上看, “ (高职) 人文素质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成效亦不明显” (1) 。2007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杂志社对北京、河北、浙江、广东、山东、重庆、河南、吉林、安徽、江苏、陕西等省市所属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26所高等职业院校的987名教师、40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对有关高职院校的院 (校) 长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短, 学术底蕴不足, 加之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 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 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 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则重视不够, 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 (2) 这个结论应该说还是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实际的。据笔者了解, 目前, 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外, 大多数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性质都是公共选修课, 而且开设也不稳定, 即使是作为通识素质类必修课开设的《大学语文》也已经逐渐被应用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所代替;二是人文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大都模仿本科院校, 属于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压缩版, 教材也大多使用本科院校开发使用的教材, 真正适用于高职专用的教材非常少;三是人文课程的教学大多沿用专业教育的模式, 以知识传授和考核为主, 教学效果不明显。这就使得当前的高职人文教育呈现“鸡肋”的尴尬局面。因此, 高职人文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 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校, 特色就在于其职业性。因此, 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既具有高校人文教育的规定性, 即学生通过习得人文知识形成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同时又具有特殊性, 它不同于那种“通识形态”或“一般形态”的人文教育, 而是一种“职业形态”或“特殊形态”的人文教育, 可称之为“职业人文教育” (3) 。面向职业生活、立足职业需求、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人文教育的必然选择。
更重要的是, 当今世界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人文教育的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人文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而人文教育必须立足于职业需求, 职业教育要渗透人文教育。国际上, 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 “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 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 以“适应市场”为基点培养人们的职业道德。“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包含了工作对象对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 又包含了人与这种要求的适应性问题。这种以“创造绩效”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社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第二, 除了工作对象以外, 人与职业情景的适应性同样也影响到人事相宜的程度。在这里, 个体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企业的道德和制度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认知、学会行为选择。人与人的交往和合作构成了职业活动的又一种人文情景, 其水平是衡量职业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 是个体必须学会的基本内容。第三, “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 既看到了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又没有把职业能力看成是职业岗位对人的静态和被动的要求, 而是从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上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人对职业的社会、审美和经济及自我实现价值的体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以至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与职业岗位的相宜程度。职业化的内涵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 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导向的必要性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重要命题, 由我国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其理论核心是认为不仅要认识 (“知”) , 尤其应当实践 (“行”) , 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才能称得上“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 知行是一回事, 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 说一个工夫” (4)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 “不行”不能算“真知”。这无疑有其深刻之处。王守仁的哲学主要是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 但对我们当前的人文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 当前的高职人文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恰恰在于过于强调人文知识的系统性掌握, 过于强调个体的自觉行为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这实际上是一种“知先行后”的理论使然, 这从人文课程仍然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就可以看出来。但知识的获取并不等于能力的获得, 更不等于素质的养成, 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从现实情况来看, 这种“知先行后”的理论往往造成知行脱节的严重后果, 或者成为“知而不行”的借口。
虽然从客观上说确实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 但反思我们现在的高职人文教育, 我们就会发现, 更多的是学生“知行不一”和“知而不行”。知行不一, 表现在“信用危机”和“诚信危机”上, 比如对“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考试不能作弊”、“不能撒谎”等等道理, 恐怕每个学生都知道, 但为什么还是出现诸如欠债不还、考试作弊、当面撒谎等道德问题呢?这里当然有社会风气的原因, 但也不得不归咎于我们当前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种种迹象表明, 在一些德育课程、思政课程考试中能拿高分的学生, 其道德素质却不一定高。
至于“知而不行”, 如果排除“知行不一”和“知易行难”的因素, 最有可能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知”脱离实际, 学生根本用不上, 与学生的“行”所需要的“知”有错位, 造成事实上的“不知”;二是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知”太空洞, 不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没有办法付诸实施。无论哪一种情况, 都表明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知”不符合学生“行”的要求。因此, 需要改革教学中“知”的内容, 需要我们按照“行”的需要来组织教学, 并改革教学方法, 强调“知行合一”。一方面, 从教学内容上要按照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 面向职业生活, 立足于学生的职业需求来选择;另一方面,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评价上都要体现“知行合一”, 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的必然要求
“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无疑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必然选择。而“服务地方经济”,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无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之一。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的这种办学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无异于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提供了契机和方向。根据目前的情况,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面向省内 (或区域内) 招生,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省内 (或区域内) 就业, 区域性是高职院校的属性之一。因此, 学生必须了解该区域的历史人文、风物地理、风土人情, 为将来的就业、从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同时, 各种职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 该职业的历史背景、发展前景、职业文化等也必须提前了解, 学生尤其要了解的是从事该职业所要求具备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这样, 学生在真正从事该职业时才可能去“行”, 用自己的“知”去指导“行”, 从而有效缩短从业适应期, 尽早进入事业发展期。
我们强调学生的爱国主义要从爱家乡、爱自己的职业开始, 而爱的前提是了解和熟悉。加强区域人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了解、熟悉中去产生爱之情。如浙江省的高职院校就可以按照学生就业、创业的规律, 把“熟悉浙江、热爱浙江”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他们将来在浙江就业、创业、发展奠定人文基础, 具体措施可以考虑开发本土化教材《浙江省高职人文教育基础教程》及其配套读物《趣话浙江———浙江省高职人文趣味读本》, 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浙江精神的教育三位一体, 切实加强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趣味性。
需要指出的是, 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的人文教育还必须弱化学科体系, 注重人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培训, 强调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养成、人文实践活动的“四位一体”和有机融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以“做人”为切入点, 围绕“做人”和“做职业人”选取、组织、编排人文知识。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学生的“言”, 还要更加看重学生的“行”, 强调“做真人”、“做负责的职业人”;不但要注重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更要注重外化, 即通过人文知识应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将使人文知识和素质养成更加稳定化、习惯化, 最终通过内化外化结合形成合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文教育的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人文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而人文教育必须立足于职业需求, 职业教育要渗透人文教育, 职业化的内涵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同时, 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原则要求在“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 让学生尽快具备职业人文特征, 从而有效缩短职业适应期, 尽早进入事业发展期。因此, 高职院校加强区域人文教育是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职业生活,知行合一,区域人文教育
注释
1 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载《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8日
2 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 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8日
3 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 篇9
对小学生实施诚信教育应结合德育的实施路径选择, 即知、情、行相统一。
一、知:利用好思想品德课课堂的主渠道,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认知
课堂是诚信教育活动的主战场,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 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应充分依托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功能, 使其在诚信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诚信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要摆脱旧有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要充分重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上, 还要落到实处。第二, 在课堂教育的方法上, 除了传统的说理灌输教育, 向学生阐释诚信的含义、诚信的重要性以外, 还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手段, 如创建情境法、榜样激励法等, 提供与现实生活同构的环境, 使学生接触到更多有关诚信的具体实例。这样, 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更好地达到诚信思想的渗透效果。
二、情:要重视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的培养
诚信意识是一个人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当它升华为一种内化了的情感, 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力量的时候, 才可以真正地发挥出作用。主体内在的知、情、行是由不平衡到逐渐平衡的过程。“一个人的品德认识越深刻, 思想品德情感就越有理性去指导、驾驭, 品德情感力量越充沛, 也才能更有助于提高品德认识”。诚信意识是小学生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是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和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小学生的诚信意识更自觉、持久地转化为品德行为, 就必须重视学生诚信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在这个环节中, 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 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以身作则”的原则, 一是要有恒心和毅力, 满怀热情地去教育孩子, 面对孩子的叛逆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要身体力行, 在诚信行为的履行上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此外,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 还需要采取灵活的形式, 寓教于无形中。比如可以运用学校的“软实力”, 运用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 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等, 发动全体小学生收集《诚信摆渡人》等寓言小故事, 在故事中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 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接受教育, 强化了诚信意识和道德情感。
三、行:强化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为诚信小公民
要多组织诚信活动, 使学生身体力行, 在体验中成为诚信小公民。以体验教育为抓手, 在小学生中开展诚信品质的培养。利用各种实践的手段及方法, 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情感上得到冲击, 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取经验, 并在活动中明白社会规则、为人处世的原则, 最终使其能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 要让学生养成信守承诺的好品质, 还需让小学生在感悟——体验——再感悟——再体验的循环反复过程中不断提升诚信品质”。例如可以通过让小学生自己收集和编写诚信格言,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或者让学生猜猜关于诚信的成语字谜等课外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把诚信教育由校内引向校外。如可以带领学生去室外用眼睛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事例和违背诚信的事例, 然后对这些事例讨论, 说出自己的感想等。
教育选择权 篇10
一、生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 改革开放与就业形势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国家赋予个人的选择权利逐渐变大, 个人的主体意识也慢慢复苏。与此同时, 我国用工制度进行了变革, 由原来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由劳动力市场调节。而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明确, 又开拓了就业市场, 拓展了就业渠道。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 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同时, 应尽快优化人才结构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
作为职业起点的就业, 在这一过程中, 不论是形式还是人们的就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由等待分配到主动寻找, 职业去向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走进三资企业、民营企业, 就业领域也由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越来越多地转向第三产业, 人才的地域流动也变得司空见惯了。与此同时, 新旧职业此消彼长, 部分传统职业走向消亡和萎缩, 而融入更多的科技含量的新兴职业又迅速崛起, 社会分工由粗放走向精细。而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工作和学习相交融, 互相补充促进已成为必然要求。人们在就业的过程中, 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兴趣、自我价值的问题。创业、自由职业等就业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999年, 为了扩大内需, 延缓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和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扩招。这一举措迎合了大多数民众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身份和地位的愿望。此后,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然而, 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 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
(1) 数量激增而质量难保
1998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108.36万人, 2002年, 招生数急升至320.50万人, 到2006年,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46.05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然而此时, 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设备紧缺、教学观念、管理方法等问题都迅速呈现出来。同时, 就业市场上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用人单位也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
(2) 就业问题凸现
2003年, 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5%, 此后几年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附近, 截至2007年9月1日, 这一数字降至70.9%。就业市场有限的承受能力与人数剧增的毕业生之间产生了矛盾。
面对琳琅满目的高等院校开设的五花八门的专业, 看到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如何将个人经验、兴趣及心理动力与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活类型的抉择相结合。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高教资源, 以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在综合个人条件与外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生涯选择, 培养学生的生涯认同感, 抉择和调适的能力, 提高生涯决策能力, 为生涯发展做适当的准备。
3. 社会阶层的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阶层的构成成份变得多样化。各阶层之间出现流动, 其中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阶层的流动最为明显, 社会中间层成为整个社会中扩张最快的部分。但各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开始拉大, 而各阶层的分化也呈现出职业化的特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既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拓宽了个人发展的道路和空间。但由此引发的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这些动态因素在进行生涯教育时, 对职业定位、职业抱负及其实现途径、职业前景的好坏等都将产生影响。
二、生涯教育出现的内部动因
生涯与职业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本质不同。现代社会中, 职业已经成为个人谋生、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个人工作、生活和休闲的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职业是组织化、模式化了的人们从事物品生产、交换及服务, 意在谋生并寻求个人生涯发展的载体。职业是实现生涯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 是客观存在于历史和经济体系之中的。所以认识职业世界, 分析其影响因素, 判断其发展趋势, 有助于形成合理可行的生涯方案, 选择明智合适的生涯发展路径, 适时调整生涯管理。
生涯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首先, 生涯所包含的时间范围比职业长, 具有连续性, 即包括职前活动, 如接受教育的类型和层次等, 也包括职后活动, 如退休后, 生活类型的选择, 职业只是一系列生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生涯包括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既有个人与工作相关的角色, 又包括其家庭角色和公民角色。另外, 生涯既包括有酬的职业也包括无酬的能满足个人需求、兴趣的活动。所以, 生涯始于追求, 是人们主动选择或放弃的结果。因此, 生涯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发展形态, 它是个人凭借其知识技能、兴趣经验和所持的情感态度、理想抱负与社会的制度规则、经济形态、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相互博弈形成的动态的、综合的、发展的结果。而职业恰恰是个人在分析综合了自身的需求、价值与兴趣和外部的社会、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等影响因素后, 为了维持生存, 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追求所做出的选择。
从生涯角度出发, 获得职业发展是为了实现生涯发展目标。生涯发展具有主体性, 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其终极目标是形成适当的自我, 舒伯 (Super) 的生涯发展阶段论把生涯发展划分为五阶段, 依次是产生幻想、充满好奇心的成长期, 通过活动、任务等进行试探的探索期, 经历了经验积累、调整适应走向稳步发展的建立期, 之后往往会处于维持享受已有成果的维持期, 最后进入衰退期。所以, 生涯发展是终身的行为过程, 是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 个体能否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与适应外部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 会影响到生涯发展的成功与否。而生涯教育正是通过促进个体能力、兴趣及自我概念的发展, 适当的引导各个生涯发展阶段, 来帮助个体形成生涯意识、态度, 掌握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学会管理生涯, 走向生涯成熟。
三、生涯教育的使命:分析、选择与发展
任何一个人发展的现实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 现实的选择都是在个人历史已有选择基础上的选择;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播生涯理论, 介绍进行生涯选择和管理方法的工具, 而是必须和个人的身体、心理、经验、能力及其所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起来, 才能发挥作用。生涯教育是始于分析, 借助选择, 实现发展的过程。
生涯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着眼于未来的就业、升学和生活出发, 通过上课、讲座、活动、测试等方式, 使学生充分探究自己, 评估自己的需求, 分析自身的利弊, 收集必要的相关资料。然后从可能的选择中, 利用各种生涯决策技术, 制订可行的生涯发展方案, 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行动目标及实现途径, 最后, 学生将方案付诸行动。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挥着辅导教授的作用也有监督管理的作用, 既要帮助分析内外部条件, 收集资料、形成方案, 又要督促方案的运作, 观察学生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发生变化, 确定目标是否达成, 如何调整修订方案。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自我监督和管理, 完成生涯认知、探索、准备、定向, 达到生涯成熟的过程, 实现生涯发展目标。
生涯教育是进行生涯辅导的重要手段。随着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开发利用, 生涯教育的途径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受众面也有所扩大。然而,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之时, 生涯教育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经济飞速发展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人们所处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层出不穷的新工作岗位和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位、不完善的法律制度、贫富差距加大带来的心理变化、对特殊人群的帮助、青少年犯罪等问题都逐一呈现出来, 这些都会促使生涯教育者产生新的思考。但无论如何, 生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无论是学校的生涯教育还是其它的生涯辅导形式, 都期望个体能实现自我生涯辅导, 以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生涯教育的内外部条件, 结合生涯发展和辅导的相关理论, 提出我国生涯教育的使命是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会通过分析个体与环境的内外部条件, 选择合适的生涯发展路径, 实现生涯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发展,内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8) .
教育选择权 篇11
程伟在《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1期《“听话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一文中指出,“听话教育”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现象,有不少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孩子能够 “听话”。但是,从德育的视角审视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听话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违背儿童的成长特点,促使儿童的成人化;强调儿童对成人的服从,阻碍公民人格的养成;禁锢儿童的思维,限制创造力的培养;压制儿童的个性,造成人才的同质化。而传统德育的因袭、家庭教育的错位以及学校教育的误区是 “听话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
走出 “听话教育”的现实选择有:第一,观念转变:由 “小大人”到 “本真的儿童”。尊重儿童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体验方式、交流方式、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儿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第二,作用转移:由 “教会顺从”到 “教会选择”。教会儿童自己作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使之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引导儿童理性选择要听的“话”。第三,目标转向:由 “听话的孩子”到 “合格的公民”。家长和教师应将儿童视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努力培养儿童的独立人格;尊重儿童应当享有的权利;培养儿童的公共精神。
nlc202309081549
分析选择新闻研究生教育原因 篇12
我国新闻教育从出现到现今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 受美国新闻教育影响, 20世纪20年代我国新闻教育起步, 一路在借鉴中成长, 形成了如今传统的新闻教育。大多数开设新闻专业的学校对于新闻理论方面的教育是比较重视的。从本科开始, 就会相继开设新闻理论、新闻史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选用的教材上, 南北方的高校并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南北方新闻理论基础教育的差异性。各高校在新闻实务方面的教育种类繁多, 大多数的新闻实务课程是在本科开设的, 到了研究生阶段, 实务课程就会渐渐减少甚至在一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实务课程就消失了。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实务课程围绕着“采写编”进行, 包括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新闻编辑在内的三大实务课程的普及率极高。而新闻摄影、新闻网页制作、新闻直传等与设备与新技术沾边的实务课程开设的学校却并不多。
二、选择新闻研究生教育人群构成分析
(一) 男女比例差异
在接受调查的报考新闻专业研究生中, 男性11人占总人数的33.33%, 女性22人占总人数的66.66%。
新闻专业的招生从本科生开始就主要是面向文科专业。 在接受调查的本科新闻班中, 总人数41人的班级, 理科生只有9人只占总人数的21%。相比较理科, 女生更多地会选择文科, 这不仅与女生更偏向于感性思维有关, 更有着从众的心理在作祟。既然本科面向文科生招生占了大部分, 那么本科中女生多就理所应当了。那么报考新闻专业研究生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本科就是新闻专业的学生, 其中女生比较多是很正常的。 而那些跨专业考生呢, 因为新闻专业大多数被下设在文学院, 所以大多数也是文科专业毕业的考生报考。所以男女比例差距如此悬殊也是无需惊讶的了。
(二) 应届与在职并存
在调查中显示, 选择新闻研究生教育的人群不仅存在应届毕业生, 还存在着在职人员。在以前, 拥有工作的人很少会放弃工作选择考研。这样意味着放弃了稳定而选择了一个不一定能考上的有风险的研究生。在对在职的人后续调查中显示, 他们的收入有五个人在2000~3000元, 只有一个人的收入在3000~5000元, 说明收入大多数不高。在对他们职位的调查中显示, 他们百分百都是普通的职员, 没有中层以上的职位。他们的工作时长调查显示他们的日平均工作时长都在8小时和8小时以上。他们对于现在的工作不论是时间、性质还是收入都不满意。
(三) 本专业和跨专业并存
在接受调查的47人当中, 有46人参与了调查。本专业的毕业生是31人, 占了总人数的65.96%。非本专业的学生是15人, 占了总人数的31.91%。在非本专业的15人中, 是理工科的有8人, 占了总人数的53.33%。剩下的七人囊括了法学和医学等学科。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本专业的毕业生占了大部分, 但是跨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算少。为此我们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问题是:您觉得考研要专业对口吗?收到了47份回答, 其中选择是的有9人, 占了总人数的19.15%;选择否的有34人, 占了总人数的72.34%;选择不清楚的有4人, 占了总人数的8.51%。而我们看一下网上在2005年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00人中, 有88人选择了考研应该对口, 占了总人数的88%。十年之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选择新闻研究生教育原因分析
(一) 缓解就业压力
在此之前我们要知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 就业单位对于选择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回避职场压力不仅仅是缓解就业压力, 还有就是逃避职场竞争。不只是没找到工作的人发现就业是个严峻的问题。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 当时的要求或许会比现在低很多。新来的员工都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 对自己的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局面, 考研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了。以新闻行业为例, 越来越多的媒体对于招收员工提高了要求, 很大一部分要求有着硕士学历。越来越多的媒体要求受过专业新闻教育的人才要具有高学历, 这样在竞争力上才能压同类型行业一头。
(二) 提高生活水平
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选择生活水平提高的是31人, 占了总人数的61.7%。这里所指的生活水平当然包括物质方面, 因为有65%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会升职加薪, 收入的增多意味着物质方面的满足。之所以这么多人认为自己生活水平会提高, 是因为有29人占受访者69.7% 的认为自己会在企事业单位 (电视台、报社等) 工作;有21人认为自己会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工作, 占了总人数的44.68%;有16人认为自己会在北上广深工作, 占了总人数的34.04%。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在企事业这种有保障效益又好的单位工作, 生活水平起码物质生活方面一定会得到提高。
(三) 兴趣原因
在调查的47名受访者中, 因为兴趣原因报考新闻专业的占了29人, 是总数的61.7%。本专业的学生因为在本科接受来了四年的新闻教育, 新闻已经耳濡目染, 曝光率如此之高, 导致他们对新闻熟悉得很, 有什么乐趣, 有什么令人向往之处都十分的明白, 所以报考很正常。而对于那些非新闻专业的考生来说, 生活中新闻出现的十分频繁, 每天都是在接受各种新闻中度过的, 电视上主持人和记者们为人们奉献第一手的新闻, 报纸和广播中也会重复着那些奇闻轶事、政策方针。而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新闻, 它的幕后、它的制作过程并不是这些普通的人所能知道的, 这个秘密让他们十分的着迷, 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 很多非本专业的考生选择了这个说新不新, 说不新却最新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新华出版社, 2003:136.
【教育选择权】推荐阅读:
美国教育选择权的实施07-18
教育路径选择09-24
教育选择论文11-08
教育课题的选择06-12
选择新教育实验05-27
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11-14
学前教育学试题选择题05-13
必过教育心理学选择题06-10
教育学期末考试选择题11-27
老师,请用智慧选择心态的教育随笔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