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析

2024-08-30

文化解析(精选12篇)

文化解析 篇1

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历史、一个企业的发展,它凝聚了一个企业的精神和传承。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站在战略高度精辟指出, “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作用。企业有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它就会重视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赢得客户、 打响品牌,终成“百年老店”。 因此,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灵魂和支柱。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文化在历史上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渲染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在战争中也有摧枯拉朽之功能。 管仲作歌,士兵日行千里,斗志昂扬;项羽军壁垓下,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淝水之战,风声鹤唳,北军大败而归;音乐之声,哆唻咪,引领国外儿女共反侵略。 纵观古今中外,文化的作用非同凡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反过来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既使“改朝换代”,企业精神也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如“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的大庆精神,至今鼓舞着大庆人奋勇向前、再创辉煌。

可以说,有文化的企业未必成功,但是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

(一)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通过寻求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追求的一致, 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目标和理想上, 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并自觉为共同的价值目标而行动。 因此说,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能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 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能影响企业整体及每个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二)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战略目标, 形成集体与个人双赢的局面;企业还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使大家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想企业前途之所想,急企业前途之所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人心齐,泰山移”,在市场竞争中无往不胜。

所以,企业文化是“粘合剂”,可以把全体员工紧紧粘合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激励作用

企业如何把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万物之灵—人的智能的发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成为人的主要追求。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本理论能使人产生成就感、归属感、自尊感,从而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诱发其潜在的智慧,提升其智能,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焕发出其荣誉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奋力拼搏,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同时也满足了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能从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约束企业成员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

首先,作为企业文化内容之一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在创建与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是企业内令行禁止的“总规章”。 它从行为上约束员工,具有强制性。

其次,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道德、团队意识等,对成员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那种长期积淀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软”规定,胜过千言万语,有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员工从思想上、 心理上形成自我控制,增强免疫力,莫作南郭先生,是企业发展的“软件”。

(五)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内部产生作用,而且通过广告、宣传、自身行为等各种形式向外界辐射自己的信息,形成企业形象;企业外部形象又反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口碑和美誉度,有利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二、企业文化现状

(一)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走入困境

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企业选择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造福人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生存发展。 不然,事与愿违。

安庆钢铁公司是上海地区一家小型乡镇钢铁公司,设备工艺落后, 不环保,耗能高。 尤为严重的是废弃物直接排入渭安河,此河乃当地居民饮用、灌溉之主要水源,村民已多次与其发生冲突。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如果安庆钢铁公司不能实施战略改革措施,扭转价值观念, 将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局面。

(二)没有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导致破产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在追求合理利润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严把质量关,不能置企业文化的道德规范与不顾,置起码的人性与不顾,只追求利润。

2008年,三鹿集团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导致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病例,此事在社会上影响极坏,严重侵犯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 为此,三鹿集团管理者及其直接责任人承担了沉重的道德的和法律的责任, 三鹿企业也因此而破产。

(三)企业精神未得正确引导,酿成苦果

良好的企业精神需要领导以身作则、处变不惊,这样,群体才能有正确向上的精神风貌,企业内部才能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员工在友好的气氛中发挥特长、创造奇迹。 反之,员工将无所适从,企业何谈可持续发展。

王君利用十年时间,将自己的电脑软件公司打理的成绩斐然,在业界有了知名度。 一次大客户招标会上,王君本以为凭本公司实力,稳操胜券。 可是山外有山,半路上被更有实力的人抢走订单,从此,王君失去了他曾经有条不紊、镇静自如的做事风格,变得焦虑急躁,并且对员工施压,不许出差错。 整个公司因此蒙上了一层紧张的气氛,大家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员工的创新精神受到重创, 自尊心受到损伤,几名核心骨干人员承受不了心里压力,辞职而去。 可是王君仍未改变,一错再错,公司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尽头,当王君醒悟时,已是回天乏力。

(四)忽略企业间文化差异,并购失败

并购后,企业文化整合的关键是找出双方文化上的异同点,对那些在不同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各种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 继承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之在各群体员工中被广泛接受,融合成一种新的共同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 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

2003年,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后,两国复杂的国情、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是两个企业各具特色的文化不相兼容,给并购后的整合带来了种种不和谐,以至于TCL对并购后的企业基本失控。

2005年10月,西门子将其手机业务转交给台湾明基,而明基没有意识到双方最大的文化差异在于做事风格上, 在西门子相对强势文化下,明基的理念没有灌输到西门子员工中,西门子继续其“慢工出细活” 的作风,终于酿成亏损6亿欧元的苦酒。

三、企业文化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既是传统的产物,更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文化经验,不断挖掘、改进、吐故纳新,形成本企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 如果以企业文化的不变来应实际情况的万变,只能使企业文化源流枯竭,落后于时代, 被社会淘汰。 可见,创新可为企业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充满活力,是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十分注意荟萃世界优秀企业文化, 其在国外的子公司使命之一便是研究各国文化, 回国述职时, 首先报告所在国家、地区的文化特点,以便取长补短,融合自身企业文化因素,找出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文化,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

(二)塑造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企业有多种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调查显示:出类拔萃的企业,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无一不根植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因此,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对企业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 使员工的知识能力充分发挥,有效获取各种资源和技术,并用长远的眼光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从而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海尔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 吸收了日本特色的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以及美国个性舒展的创新意识,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文化”,成为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使海尔在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上一展风采。

(三)打造企业文化品牌

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品牌效应的无形资产, 虽不能直接打造经济效益,但能通过对人的管理,影响生产、销售、市场、消费,从而影响企业效益,是一种潜力无穷的生产力。

我国的同仁堂药业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结合自身特点,适应市场形势,开创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作为广大员工的行为准则。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字里行间透露出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美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约束着同仁堂全体员工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济世救人、效力社会,打造出“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之文化品牌,使同仁堂药业长盛不衰, 成为“百年老店”。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实现宏伟蓝图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创新、超越自我,为企业提供了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愿景、追求卓越的源头活水。

摘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影响着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企业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内外部政治、经济、技术、资源等因素的变化,着力在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品牌建设、企业形象等方面持续推动企业文化创新,通过不断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跨越。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品牌

参考文献

[1]孙建.海尔的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胡书林.论企业文化创新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5.12

[3]徐国华.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文化解析 篇2

【摘要】企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起来,并且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自从我国引进国外“企业文化”开始,不少企业家就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然而因企业性质、规模及起步不同使得这些企业的文化各有千秋,甚至于成功或者失败,企业文化对一个公司、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以青岛海尔集团的“三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为例,浅析企业文化的作用。

【关键字】集体荣誉 持续发展 吃休克鱼 员工利益

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品牌价值855亿元,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了128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案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集体荣誉感,并热爱着企业。

在海尔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海尔的一洗衣机分厂,有一个姑娘在19岁的时候走进了海尔集团,并接受了三年海尔文化的洗礼,三年之后得了疾病,被诊断为得了白血病,就在她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她给她的亲人提出了最后一个愿望:我要最后再看一眼我所工作的海尔。这说明了什么?就是海尔的文化,海尔文化的魅力,使得海尔人这样的热爱这个集体。

案例二:企业文化可以使一个企业败落,也可以使一个企业兴盛或者持续发展。

海尔独创的一种文化,叫吃休克鱼,它的理论是:对于一个企业,如果它的设备上,还有它的资金上都可以,它仅仅是管理模式不行,那这个鱼仅仅是暂时的一个休克而没有死的鱼,不是烂鱼,不是臭鱼,不是腐败鱼,那么,这个鱼可以吃。激活休克鱼的方法就是用文化,用无形资产来激活休克鱼。

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就是用激活休克鱼的方法。青岛红星电器厂在95年之前,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生产洗衣机的电器厂,在95年以前,它曾经是同行业内的前三名,由于它后期的管理不善,到了95年初期的时候,它已经是资不抵债,当时的亏损达到一个多亿,而且3500多个职工基本上都没有工作干,厂里出厂的洗衣机常常在发出去之后又被退了回来。当时,青岛的市政府就做了一个决定,让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对于海尔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兼并事件,因为在95年之前,海尔还没有大规模的扩张它的企业,去兼并企业。随后,海尔的总经理对红星电器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间,他们发现青岛红星洗衣机总厂第一不缺资金,第二它们有现代化的生产流程的设备,第三它也不缺技术力量,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红星电器败在它的管理模式上和它的企业文化上。于是,海尔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之后,决定用无形资产,用文化来盘活红星电器厂,并同时对红星电器厂做了这样一个收购战略:目标---2-3年使红星电器厂成为同行老大;策略---用文化,用管理激活红星电器厂;资源---海尔文化+红星电器厂现有资源;行动---立即行动。

在做出战备之后,海尔迅速地派出第一批人进驻红星电器厂。海尔派去的第一批进驻红星电器厂的人,不是总裁,不是财务人员,也不是盘库的,而是海尔文化中心的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文化先行,并做为他们整个兼并的战略。到了红星电器厂之后,现在海尔集团最高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分几次亲自到红星电器厂,给它所有的员工讲企业的价值观、讲文化。他们到了之后,以市场为中心,告诉全员职工,我们卖的是信誉,要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第二,发动所有的员工找自己的问题,要降成本,要增大盈利;第三,给员工们定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我们用2-3年的时间成为洗衣机行业的老大。三个月的时间,就便得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到了第五个月,它第一次盈利了150万,用了二年的时间,红星电器厂洗衣机总厂成为洗衣机行业的第一名。

案例三:企业文化能够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在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厂并进驻其厂的前一个月内,曾发生了一件漏检事件,结果第二天就被公布出来,漏检的这个检查工被罚款了50元。谁出错谁罚款,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红星电器厂已经被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大家都认可的事情,但是恰恰就是这样一件事情,体现出了海尔特色的企业文化。当时,海尔派出的柴永森,做为兼并红星电器厂的总经理,他决定抓住这样一个的机会来教育红星电器厂的职工什么叫做文化。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在《海尔人》的报纸上,发出了一个公开的大家都可以讨论的论题:出了这样的差错,谁来负责任,是该罚员工还是该罚领导?这样的一个论题,在红星电器厂展开了一个非常激烈的讨论,这个质量漏检是谁的原因,是你复检没有复检出来,还是你的检查体系不到位?红星电器厂的人认为罚员工是正常的;但是海尔的文化是少数人在制约着多数人,少数人要负多数人的责任,即如果出差错的话,首先领导要承担责任。在通过大讨论之后,结果是柴永森自罚了500元,另外就是红星电器厂的各级有关人员,各级领导,每个人都自罚了1元。随后,这件事情便在红星电器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红星电器厂的人彻底地感受到了海尔文化的特色,即海尔20/80原则,就是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便是海尔人的一种文化理念。

案例四:优秀的企业文化里,员工始终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海尔20/80原则,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一条”,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海尔文化理念。在海尔的质检中心,有一个质检处的处长检查海尔流水线最后一关,如果合格,成品就可以出厂。但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他在第一个检查工序里头拿了一张小白纸团放在了冰箱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冰箱的后壳里,到他在最后一关检查的时候工序的质检员没有检查出来。于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就被罚款,同时依海尔人力资源的管理被动地降了一级。别人问他,你在放纸的时候,你想到过今天会被降级吗?你会遭到罚款吗?他说,我想到过,我想到过这个纸很可能会被检查员漏检。那你还那样做?我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海尔出厂的产品是最优的产品,保证海尔产品的质量。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解析 篇3

[关键词] 现代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一、现代企业应建立的文化

为进入新的世纪,市场环境较之以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从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实际出发,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文化建设工作:

第一,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关注,已升华为一种社会主题。同时从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现实需要出发,创新也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企业只有保持适当速度的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长盛不衰。

第二,增强企业员工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意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典型要求就是要具有在虚拟的条件下与外部环境的协同能力。这个要求尤其在与信息紧密联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里体现的更为突出。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要求:其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能为企业服务的优势资源;其二,保持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为满足顾客需求所要求的在国际分工体系内的研发设计能力。

第三,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现代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通过在内部组建“学习团体”强化员工对营销服务理念的学习,提高其服务技能,实现企业的“服务增值”。

二、建设企业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建设企业文化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1.历史性原则。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在企业中表现为人们做事和习惯性思维的方式,因此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应考虑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留现有文化中合理因素,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改善和提升,使之能符合企业的现状。

2.前瞻性原则。由于企业文化的稳定性,它的调整是长期的、渐变的过程。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和适应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完成后,不能在短时间里对其内容进行太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所建立的企业文化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考虑到未来几年后企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3.适应性原则。企业文化的建设重在解决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和吸收本企业员工和领导的意见,同时,认真借鉴国际国内优秀企业的文化特点。使建成后的企业文化符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要求。真正能起到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

4.社会性原则。企业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其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后,才能顺利开展。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要融合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并且要符合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使企业的价值观受到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风貌和本民族文化的要求,使其易于被员工理解和接受。

三、企业文化的建设步骤

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进行一次组织变革,解决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通过建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执行机制。同时,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整个企业在思想上、组织上、氛围上作好迎接企业文化建设的准备。

第二步,对企业已有文化进行回顾和总结。由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等因素一旦形成,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并且已有文化会对下一阶段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前对已有文化进行回顾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调研方法,如:访谈法、问卷法,资料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对企业现有文化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企业现有文化的状况和员工的基本情况,分析企业应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下一步企业文化的设计打下基础。

第三步,对企业文化进行设计。企业文化是一个层次体系,其每一层次的内容对企业来说都有特定的作用,体现企业的个性。因此,在对企业文化进行设计时,我们应遵循前面所提到的原则,使我们设计出的文化能够合理、有效。对此,应做好以下几步工作:

1.总结企业精神文化,形成企业理念体系。对企业理念体系的设计,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整体效果。我们应在调研,诊断,评估的基础上,对包括企业使命、宗旨、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全部价值理念进行总结和提炼,并结合当今先进经营理念,形成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

2.遵循企业的精神文化,设计企业的制度规范系统。企业制度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把企业文化变革的成果巩固下来。在企业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制定一些符合企业实际的独特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的制度体系,其中应做到:建立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用人标准;把企业核心价值观贯彻于员工的培训;把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员工的绩效考核和激励中,建立与员工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日常沟通机制。

3.树立企业形象,形成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我们应以多层次的表层形象来传达企业价值理念,对包括企业标识、广告包装、员工服饰、企业物理环境等方面,进行创作,形成具有特色的视觉识别系统。

第四步,对企业文化的实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在企业文化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应检查企业文化的实施效果与我们所期望的是否一致。及时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文化建设能更加有序的开展。

文化产业融资解析 篇4

一、文化产业融资现状

(一) 融资渠道狭窄, 银行信贷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 依然主要依赖国家, 政府财政投资占62%, 而社会投资较少, 其中民营投资占27%, 外商投资占11%, 尚未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投融资格局中, 信贷资金占有较大比重, 而我国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则明显不足。以文化产业大省湖南为例, 2008年末, 湖南省金融机构文化产业贷款总额为46.8亿元, 仅占全部贷款的0.7%, 远低于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5.1%;从供需对比看, 2009年全省70个重点文化项目的资金需求总额达300亿元, 其中贷款需求150亿元, 而近年来该省每年增加的文化产业贷款均不足10亿元, 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当前阻碍银行信贷投入的因素包括:一是贷款抵押担保难。与传统的工商企业相比, 文化企业大多具有固定资产少、以无形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轻型化特点, 其核心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版权与收费权, 而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产。二是风险大。文化产品属于特殊消费品, 政策性风险与市场风险巨大。据业内人士透露, 目前30%~40%的影视作品因为没有通过政审而难以收回成本。即使通过政审, 其市场价值的高低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 比如作品的风格、流派以及作者、导演、演员等创作团队的审美观、价值观、艺术修养等决定其市场销售状况, 较多的不确定性使商业银行望而却步。三是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差。一些大型文化项目的投资额度大, 建设周期长, 建成后社会效益大, 而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商业银行从自身经营效益角度考虑难以放贷。四是无形资产评估难、处置难。近年来, 一些银行也在试图为文化企业开办无形资产抵押贷款, 但实践中却遇到了障碍, 我国缺乏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 缺乏权威的评估标准与方法, 评估的随意性很大, 评估后确定的资产价值难以得到银行的认同;同时无形资产的流转市场不健全, 一旦贷款不能按期偿还, 作为抵押物的无形资产难以及时处置、变现。

(二) 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民间资本参与较少

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是产业低成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发达国家将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取得过很好的经验, 如美国文化产业的繁荣, 得益于吸收全球投资并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而目前我国除深圳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有少数几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外, 其他地区还处于空白。主要是现行政策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与发行债券多有阻隔, 准入门槛较高, 加上文化体制改革不到位, 文化资源整合不够, 企业经营规模偏小, 运作管理不规范, 大多不具备直接融资条件, 导致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同时, 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参与较少。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调动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如日本几乎所有一流大型企业都以各种不同形式支持与参与文化活动, 如著名的“丰田杯足球赛”、“NEC中日围棋擂台赛”等;美国各大公司、基金会与个人对特定文化活动的捐助金额是政府投资的2~3倍。而我国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仍然存在诸多限制, 并且缺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激励政策, 民间资本难以介入或不愿介入, 文化产业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二、文化产业融资完善措施

(一) 加快金融创新, 构建多元化融资格局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出, 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 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 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 因而《规划》要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确保文化产业的合理资金需求。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 创新信贷产品, 加大信贷投入, 同时降低准入门槛, 制定激励政策,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与外资广泛参与文化建设, 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

其一, 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新产品, 加大信贷投入。由于文化企业具有固定资产少、以无形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轻型化特点, 缺乏土地、房产等约定俗成的抵押物, 因而各银行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拓宽贷款抵押范围, 引入知识产权、版权、收费权等新型抵押物, 尝试开办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版权抵押贷款、电影电视制作权抵押贷款、收费权抵押贷款等新的贷款品种。同时, 还要对文化企业进行必要的市场细分, 根据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融资方案。比如, 对于具有稳定物流与现金流的企业, 可发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抵押贷款;对于租赁影视制作基地与设备的企业, 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企业, 可发放银团贷款、组合贷款。

其二, 推行知识产权证券化, 实现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有效结合。资产证券化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创新之一,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以金融技术为依托, 以知识产权作担保, 以证券化为载体的融资方式, 具有融资成本低, 实施难度小, 不影响知识产权权属等优点。在美国, 知识产权证券化已运用于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 包括电子游戏、音乐、电影、休闲娱乐、演艺、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 几乎都已成为证券化的对象。我国文化企业应积极利用这种先进的融资方式, 变现债权来改善现金流状况, 优化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 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其三, 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文化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与需求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大型文化企业, 应积极申请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高科技中小文化企业, 可通过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 可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合作, 采用收购、兼并、托管、资产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 达到“捆绑上市”或“借壳上市”的目的;符合发债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 可运用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债务工具进行低成本融资。

其四, 扩大利用外资, 推进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我国应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 降低准入门槛, 鼓励外商在更广阔的领域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积极探索利用国际资本的新方式, 努力与跨国文化集团开展多形式合作, 大力发展中外合资文化企业, 利用境外合作者的资金、技术与营销渠道, 生产高智能化、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 进而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 还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 利用期限长、利率低的国际优惠贷款来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二) 制定激励政策, 建立融资配套服务体系

制定激励政策, 建立融资配套服务体系, 是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的前提与保障。从发达国家看, 早在1917年, 美国联邦税法就规定对非盈利性文化单位免征所得税, 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 以鼓励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与支持。从新兴的文化产业强国韩国看, 韩国政府制定了大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对进驻文化产业园区的单位提供贷款贴息与项目补助, 并由政府出资设立各种专项基金, 如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 以“杠杆方式”撬动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文化建设。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各级政府应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 用于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对符合政策导向的文化产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对银行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 引导信贷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同时还应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对处于初创阶段的动漫、数字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性、示范性投资, 进而带动民间资本与外资进入,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制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设施建设与经营, 引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 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此外, 还应加快建立文化产业融资配套服务体系。开办无形资产抵押贷款, 加大信贷投入, 仅靠商业银行自身努力是不够的, 还必须借助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持, 以解决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物处置难等问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应设立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 专门从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咨询;二是建立知识产权二级交易市场, 为知识产权拍卖、信息发布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 以弥补文化企业抵押担保的不足;四是保险部门要大力开办文化产业保险业务, 拓宽保险范围, 以降低文化产业的经营风险与贷款风险, 消除银行的“惧贷”心理。

参考文献

[1]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 《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2期。

[2]周晓强:《金融支持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金融时报》2009年8月3日。

历史文化试题解析 篇5

?C、《尚书》?D、《论语》我的答案:A3《仪礼》是礼制文论的汇编1.0分?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我的答案:D4()衍生于论辩明实问题的形名家传统1.0分?A、

名家?B、法家?C、墨家?D、儒家我的答案:A5我国第一部算数经典是()1.0分?A、《周髀算经》?B、《九章算数》?C、《缀术》?D、《五曹算经》我的答案:A6()被列为“六经”之首

1.0分?A、《尚书》?B、《诗经》?C、《春秋》?D、《周易》我的答案:D7反映宇宙事物必然性的本质和法则称为:1.0分?A、民为邦本?B、国家?C、道心?D、民心我的答案:C

文化解析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油田软实力;青年团员

一、企业文化软实力概述

企业软实力是一种能力,最初指的是一个国家利用文化和理念的因素来获取影响力的能力。最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力,是一个国家为了能够让其他国家效仿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而造就一种形势的能力。这个权力一般来自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国际机制规则和制度资源。

我国是从2007年开始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在当前,文化作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来源和彰显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被国家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软实力除了表现于国家,还体现在其他层面,例如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等。

企业软实力是从另一角度来表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它通过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的。在企业的软实力中,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它能够在精神文化存在形态转变为企业现实存在的竞争力和企业持久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

(一)立足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因为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在影响力的时效性上有所差距,经常被企业所忽略。特别是当前的油田企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尤其受企业体制和发展阶段的限制,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技术,重规模,轻文化,完全忽视了软实力在企业中的作用,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导致了很多油田在打造企业品牌中处于劣势,从而影响了市场竞争力。所以,油田企业应当借助硬实力,重视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企业文化为企业创造更加长远的发展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树立正能量的油田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灵相沟通

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面的思想引导可以改变员工的消极和烦躁的态度。在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中,从为员工服务的角度出发,了解员工的想法和观念,对自身的企业文化不断的创新和改革,真正的了解到员工的想法。为遇到困难的员工伸以援手,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并给予激励,才能在根本上消除员工的疑虑,以达到企业思想的凝聚力。

(三)加大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队伍建设

青年是引领文化的先锋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青年员工也是企业最具鲜活力量的重要群体,直接关系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当前的油田企业应当重视青年工作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1.强化油田人员组织架构,吸引年轻的高科技人才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力。长庆油田在现有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应当加强企业的队伍建设,使企业队伍知识化,科技化,年轻化,才能真正的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2.提高对青年员工重视程度

青年正处在学习力和创新思维较强的阶段。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没有青年的个性发挥,没有青年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有生机和活力的。基于油田的发展现状,一方面要组织宣传工会共青团,对企业的的文化进行宣传,做好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的青年员工给予技术支持和鼓励,增加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使油田企业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3.为青年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工作平台

企业的青年群体可以利用组织多项的公益和环保活动,积极参与社会中的爱心互助事业,弘扬文明友爱的企业精神文化,体现油田企业对社会具有关爱之心,对环保具有重视之意。企业青年积极参加社会的救援活动,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和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结束语

总之,一个企业想在社会中长久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的。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不断的创新,并吸引高科技人才,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重视企业内部的宣传工作,支持青年群体的良好发展,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共青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1(11).

[2] 符庭彬.基于共青团参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01).

黎族祖先崇拜文化解析 篇7

黎族是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 除少数分布在贵州等省外, 90%以上都聚居在海南岛。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海南黎族人口为127.74万, 主要分布在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以及陵水、保亭、乐东、昌江、白沙、琼中等黎族 (部分苗族) 自治县。黎族自称“赛”, “黎”是他称, 其内部分五个支系, 即哈方言 (哈黎) 、杞方言 (杞黎) 、润方言 (润黎) 、美孚方言 (美孚黎) 、赛方言 (赛黎)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黎族人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形态, 使黎族文化也呈现出古朴和虔诚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祭祖求鬼活动非常频繁, 如婚娶、丧葬、乔迁移居、驱邪安家、得子还愿、幼儿取名、体弱多病等, 都要请道公念经做法事。祖先鬼, 是最大的鬼, 也是最让人害怕的鬼, 民间流传有“天上怕雷公, 人间怕禁公, 地下怕祖公”的说法。因此, 黎族的祖先崇拜文化不但特点突出, 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人生礼仪中的祖先崇拜

黎族宗教信奉万物有灵, 认为日、月、天、地、山、水、田、木等都有灵魂, 人们对其十分敬畏和崇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人们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 由自然界的无机物、动物和植物扩大到人类自身, 黎族信仰就从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 体现了人类发展从对自然的崇拜到对人的尊重与重视。在黎族人的观念中, 人死之后变成鬼, 他们凶恶贪婪, 四处游荡, 人遇到他们灵魂就会被勾走, 轻则生病, 重则死亡。因此, 祖先鬼是最大的鬼, 也是最让人害怕的鬼。为了趋吉避凶、祈祥纳福, 人们不得不借助于通灵的道公举行各种各样的法事活动, 以取悦于鬼魂。纵观黎族人的一生, 从出生到成年, 从结婚成家到年老过世, 无不浸润着祖先崇拜的浓厚印迹。

孩子出生后要向祖先汇报, 孩子生病时要到家族祠堂去改名。过去的黎族少女在月经初潮后就要举行文身仪式开始绣面文身, 否则人们就认为其悖逆了先辈, 死后祖先也不会认她。黎族结婚仪式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请黎道公到家里向祖先汇报, 祈求祖先的庇佑和赐福。最能体现黎族祖先崇拜文化的人生礼仪是其丧葬习俗。黎族普遍认为人死灵魂不灭, 生时附于躯体, 死后独立存在, 或栖附于其他物体, 或游离于村落住所, 或往来于阴阳两界[2]133, 因此鬼是时时在, 处处有的, 人们对其非常惧怕。为了摆脱鬼魂的纠缠, 人们要请来能通灵道公唱经做法事, 帮助亡灵尽快离开家园, 顺利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黎族普遍讲究速葬, 一般是人上午过世, 下午就出殡, 很少在家里隔夜。当人们出殡回来时, 丢掉从坟地带的树叶、到亡者家中先洗手、给子孙更改称呼, 与亡灵彻底决裂, 不把鬼魂带回家来。即使是这样, 人们对于亡灵依然放心不下, 怕它伺机回家或者到处徘徊作祟, 于是, 人们不遗余力地通过一系列的丧葬仪式来安抚亡灵。如点亮灯为亡灵照明, 引魂到西方极乐;向六道神灵祭奠, 为亡灵解去平生罪愆;护送亡灵过奈何桥, 到达西天极乐世界;给亡魂封土占地, 划出势力范围, 让其庇佑子孙平安等。

二、岁时节日中的祖先崇拜

在美孚方言黎中, 每年除夕, 各家都要到本宗族祠堂里给祖先牌位、神像 (正常死亡的祖先是牌位, 非正常死亡的祖先是木偶像) 挂红, 意为送新衣;大年初一, 汉道公到各家各户举行“圣跑” (指供奉祭拜祖先神龛的宗教仪式) 、“圣梃” (指供奉祭拜家中已经外嫁的女儿亡灵的宗教仪式) 的祭祖活动, 通过念经做法, 拿肉和糍粑供奉祖先, 然后打筊杯卦给家人看新年运;大年初二, 同宗族各家各户再去祠堂拜祖, 并且从初一到十五, 各家轮流派人到家族祠堂里烧香、倒茶、敲锣、打鼓等活动, 与祖先同欢娱。美孚黎各家各户厅堂墙壁上都设有一个小神台, 家里过世的男性先祖都在此供奉, 另外还供奉家中已经外嫁的女性先祖。每年春节, 各家都会杀一头猪来祭拜神台, 然后将下颚在神台的旁边或者下面挂成一排。在美孚黎的观念中, 神台是连接祖先和家人的桥梁, 是祖先灵魂回来时休息的地方。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发端于美孚黎, 这个根源于祖先崇拜的民俗节日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 尽管事象的内容不断演变和丰富, 缅怀先辈、祭祀祖先的核心内容却一直未曾改变。而润方言黎在春节时有“赶鬼”祭祖习俗, 每当黎明时分, 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 手拿粽粿叶, 先从居家厅堂开始, 边赶边喊:“老人 (指祖灵) 啊, 快快起来梳妆啰, 别家老人早出门了, 你们也赶快起身出门啰!”走出大门口, 燃放鞭炮后继续重复动作, 一直赶到村路口才把粽粿叶扔掉, 又大声喊:“老人啊!快去黎安、桐海 (均属沿海村庄) 吃大鱼、大肉!”仪式才结束。其仪式大意是, 除夕时每个黎家都把祖灵迎接家中过年, 现在大年时间已过, 所有祖灵都得离家外出自行谋生了, 不要留在家中作祟于活人[3]678。

三、日常生活中的祖先崇拜

说祖先的鬼名是黎族最大的禁忌, 因为黎族人普遍认为不慎说出祖先名字, 他就会出来作祟制乱祸害生者。各个村落, 以自己父子血缘男性正常死亡的远祖和祖先构成人们意识上所崇拜的祖先鬼的主干, 本族同一祖先的直系血亲的妇女, 外嫁后正常死亡的也被归入其行列。在日常生活中, 除了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中的祭祖活动, 如果有人久病不起、或者霉运连连等, 家人都会举行法事祭拜祖先鬼, 以求得平安。祭祖先鬼时, 杀水牛、黄牛或猪供奉。祭品不同, 念鬼名的方法也不同。杀水牛的念鬼名, 就从最早的一个祖先的鬼名念起;杀黄牛的就从第二个祖先的鬼名念起;杀猪的就从第三个祖先的鬼名念起。祭祖活动的主持者———娘母或者道公, 要把死者的鬼名牢牢记住, 以便代代相传[4]162。时至今日, 在许多地方的黎族社会中, 一块土地如果为某家的先祖所开垦, 其他家户就很自觉地遵守这个没有字据与界碑的约定, 宁可在狭小的空间中坦然生活而不会去侵占。

四、姓名与亲属称谓中的祖先崇拜

黎族人继承祖先姓氏, 以父传子的方式世代相传。在美孚方言中, 每人都有两个名字, 汉名 (又叫学名) 和黎语名字。如在东方市东河镇的西方村, 有六个宗族, 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字派, 字是由本宗族道公倡立, 族内议定通过, 本族人必须严格遵守不可随意更改, 因此每个人的汉名都是根据这个字而取的名。其黎语名字更加简单直接, 如男孩通称“老”, 女孩通称“翁”, 但这个名字又是时时变动的, 如家中有老人去世, 孩子父母与操办丧事的黑公一块商量, 根据亡者与孩子之间特定的辈分关系斟酌变更孩子的称谓。按照风俗, 老爸过世长子负责操办丧事, 其小孩的名字就要更改, 老妈过世老二负责, 其小孩也要改名。“跑” (音) 即爷爷, “走”即奶奶, 那么其原来叫“老福”的孙儿, 叫“翁冲”的孙女, 就会改称为“老便走”、“翁便走”, 意为没有奶奶的孙儿孙女。“帝”是父亲, 假如父亲去世, 其儿女会改称为“老拍帝”、“翁拍帝”, 意为失去父亲的男孩女孩。总之, 家族长辈亲人等的去世,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 都有更改黎名称谓的可能, 同时孩子们对父母亲的称呼也要做相应改呼。同时, 新称谓不能与村里已有的别人的称谓相雷同。所以在美孚方言中, 一听孩子的叫名, 不用问就知道其失去了哪位亲人。

总之, “祖先崇拜对于向来重视血缘关系的黎族来说, 显然具有一种精神纽带的作用, 它召唤和约束着同一祖先的子孙在现世的生活中齐心协力, 彼此关照, 追求幸福”[5]。正是这种特殊的宗教文化情绪, 使黎族社会长期以来带有封闭性和凝聚性的特点, 公众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张扬。时至今日, 在美孚黎聚居村落中,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我们曾经做调查的美孚黎村落中, 即使出门两三天, 住处不上锁, 也不会发生盗窃现象, 这在鱼目混杂的现代社会中是很难想象的。

参考文献

[1]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M].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2]符兴恩.黎族——美孚方言[M] (.香港) 银河出版社, 2007.

[3]吕大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黎族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4]广东省编辑组.黎族社会历史调查[M].民族出版社, 2009.

跆拳道品势文化解析 篇8

品势的修炼目的是帮助修炼者在格斗上有良好的反应, 所以说品势是格斗的训练基本。每套品势都有固定的起势和收势, 并且每套品势都有其各自的沿走路线和文化内涵。跆拳道品势作为一种极具文化特色的运动形式, 是区别与其他民族格斗运动的独特形式。品势的形成突出的反应了东方文化的特征, 不断的延续着东方文化的精髓之所在[1]。

1 跆拳道品势的动作性质

动作是品势系统的基本单位, 是我们分析和演练品势的切入点, 首先从品势的动作来看, 它是对格斗的抽象。品势是将击打和防御的技术体现在规定的形式 (套路) 里面, 使其能够自身修炼的动作, 并且是将攻击和防御的基本动作连贯修炼来提高对练技术和动作应用的能力, 有着能够熟悉和掌握在基本动作中无法掌握的特殊技术特点。

品势在原始形态时是对真实格斗的描述和格斗状态的追求, 但随着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对格斗的抽象和美的关怀, 把实战中的“打斗”演变为品势的击、打、刺、踢、基本站式、基本格挡六大主体部分组成, 额外其中还包涵了抓、拧折、擒拿和解脱的动作。这几大主体部分都有着独特的动作体系, 就像参天大树的几大枝干一样, 每个单个技术动作就是它们的枝叶。虽然“打斗”的实体抽象化了, 但还保留着击打的目的性, 在品势动作演练的过程中, 每一次击打都设定了目标, 不可以随便设定在身体某一处, 人体中存在着很多的“要害”, 即暴露于皮肤表面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这些地方受到小的打击也足以给人以致命的伤害, 像这些构成要害的攻击目标在人体中有28 0多处, 然而在品势中把这些“要害”分成了三大部分:锁骨以上为上段是以人中穴位为主, 还有例如百会、囱会、印堂、太阳等穴位, 锁骨到髋关节为中段是以心胸为主还有例如紫宫、檀中、极泉、京门等穴位, 髋关节以下为下段是以丹田为主还有例如中极、箕门、中渎、上巨虚等穴位。由此看来品势的单个攻击动作或单个防御动作的构成是由使用部位+目标+打的种类或防御方法来完成的。例如:品势中的上段防御动作=外腕+上段+上提动作、品势中的背拳前击=拳背+上段 (人中) +前击[4]。

总之, 品势在保留了原始击打的意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向技艺的方向发展了, 呈现了审美和想象的特点。但格斗的本意并未丧失, 品势动作既没有脱离技击之“真”, 也没有完全执着于格斗之“实”。

再从动作的角度分析来看, 品势的追求目标是协调统一 (和谐力的统一、上下肢的统一、技术与意念的统一) , 在练习品势动作时要求手脚同步, 视线与攻击方向一致, 做到心神合一, 因此要求动作规范、整齐、招势清楚、准确。动作过程要自然流畅, 有起程转折的统一。跆拳道品势技术动作的起落、转换都要求配合呼吸, 随着动作的变化自如运行, 不能强作吞吐。还有就是各个动作之间不能有间歇的空隙, 要做到一气呵成, 善于运用内在的意念活动, 通过视线、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连接起来, 使动作贯穿一气。在发力上要刚柔相济, 发出和谐的力。正所谓:“刚不意味着持久, 柔不意味着被动, 刚柔相济方为杰士”、“柔中有刚攻不破, 刚中有柔力无边”。以准备势开始, 又以准备势结束, 是自然界回归现象在跆拳道品势中的体现, 反映了跆拳道运动“始终归一, 循环往复”的精神哲理。练习跆拳道的人非常讲究礼仪精神, 在品势中大多数的品势动作都是以防御为先攻击为后的, 这显示了跆拳道的礼仪精神和君子之拳的道理。要求跆拳道练习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 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不断向长辈、教练、队友鞠躬施礼, 使跆拳道练习者养成发自内心的行礼习惯, 以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互相学习的作风, 并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 跆拳道品势的文化意蕴

跆拳道品势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与东方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在跆拳道品势中有8套品势太极一章到太极八章是源于《易经》的阴阳文化、八卦文化, 在文化内涵、演走路线和攻防拳理方面确立了以太极和八卦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太极所指的是宇宙生成的原理和人类生活的规范。太极本身与无极和两仪共存, 围绕太极的是无极, 红半部和蓝半部是两仪。太极是光、是宇宙世界和人生统一的中心体, 无极是力量、是生命的源泉, 两仪表示宇宙和人生的发展动态, 是阴阳、强弱、物质和精神等对称的两者反复相生相克的自然现象[4]。八卦和太极一同, 秩序井然地运行, 卦中的“—”是阳、“——”是阴, 生成发展宇宙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协调。八卦是一种表达人与自然的所有现象的象征方式, 它的生化是古人解释宇宙万物的一种方法, 古人通过象征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揭示宇宙和生命的规律以及阴阳消长变化的细微过程[5]。它包括所有互相矛盾的概念, 它们通过结合和变易有永不止息的发展和生长。天和地、光和暗、善和恶、男和女都是所有宇宙现象照着一定的规则彼此结合和互动。八卦将这种神秘的东方哲学用于跆拳道的动作, 可以让修炼者来理解跆拳道的基本原理, 它由变化与合作、冲突与和谐组成, 使各个构成元素达到对立统一与和谐之境[5]。

品势太极一章至八章这八套动作就是按照这八种自然想象的理念和内涵进行演练的, 首先它们的演武路线是八卦的八种卦号, 最终所有的演武线形成是个“王”字, 这也映视着王道的蕴意。其次每一章的含义是与八卦相符的, 太极一章的动作是对八卦中“乾”的运用。【乾】是八卦的第一卦本体象征物为天, 它的象征意义为刚健, 有着阳刚、进取和原始的特点。正如《易经》中所讲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务必遵循自然界的阳刚、进取规律, 努力地效法天的自强不息精神, 开拓未来, 获取成功。太极是万物之源, 由乾开始。有天就有光和雨, 这两者是生长和继续所必需的。天始地成, 天始万物, 地成万物, 所以则具有宇宙万物根源初始之意。太极一章可视为跆拳道品势招式的基础。姿势由最简单的走步、弓步开始, 基本的防御是有下段防御、中段防御、上段防御组成的, 攻击由正拳中段直击和前踢构成, 所以初学者也能获得充分修炼, 从太极一章进行修身和修炼的开始。太极二章是应用八卦中表示欢悦的一套动作, 此卦为“兑”, 【兑】卦的本体象征物为泽, 象征意义为欣悦, 这是人的思想虽然显出柔弱却保持强壮的阶段, 因此呈现出的微笑与美德。沼泽的本身也体现的是外柔内刚也正与太极二章的动作相吻合, 虽然动作温柔但是力在其中, 有厚积薄发之意蕴。

太极三章是以八卦中的“离”卦为基底和依托的, 【离】卦的本体象征物为火, 象征意义为附着。因为人能使用火, 所以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点火能给人光明、温暖、热力和希望。通过火的传递告诫人们内心要坚守道义, 才能达到光明磊落的思想竟界。因此, 太极三章的形态, 充满活力和富有精神, 这套动作多变、热烈可以帮助修炼者获得活力, 有蓬勃向上之意。

太极四章源于八卦中的“震”卦, 【震】卦的本体象征物为雷, 象征意义为奋动。惊雷震动万物惊恐, 戒惧慎行的人却能够谈笑自若。其原理告诫我们对待突然的震动, 一不要害怕, 不要惊慌失措;二要常存戒惧之心, 谨慎行事。而平时则要培养自己的胆识, 经常反躬自省, 以便于防患于未然。太极四章有威严、力量、平静、勇敢之意。

太极五章的动作来表明对八卦中的“巽”的应用。【巽】卦的本体象征物为风, 象征意义为逊顺。这一章告诉我们, 逊顺的目的是为了进取, 而优柔寡断, 进退不决, 绝不是逊顺, 而是缺乏志气的表现, 所以要培养自己果敢、刚毅的作风, 使逊顺能有所作为。一个人要具有逊顺柔和的美德, 才肯能具有建树。太极五章的动作要做的温柔, 如微风拂面, 但是有时候则要风暴一样有力, 正如自然界得风是温柔的, 但也有飓风和龙卷风。

太极六章是对“坎”卦的应用, 【坎】卦的本体象征物为水, 象征意义为重叠险阻。表示如流水般的柔软, 平静。或一泻千里, 奔流不息。即使是千回百折, 九曲十八弯也始终不舍昼夜的流淌。演练此章要效仿水的精神, 川流不息或汹涌澎湃, 不论困难重重, 都要意志坚强毫不退缩, 勇往直前, 进取拼搏, 战胜困难, 超越自我。

在太极七章里八卦中的“艮”由一系列的动作来应用。【艮】卦的本体象征物为山, 象征意义为抑止。这一式告诫我们, 高潮过后必然会出现低潮, 所以该静止时就需要静止, 静止是为了改过而重新奋发。而这正需要提高自己的克制能力, 不使思想信马由缰, 要冷静行事, 如此才能避免灾祸, 使事情顺利完成。要完成一件事, 行止应当同时并存。山从来不动, 止于定点, 所以我们应学习她的稳定。正如《易经》中说的:“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其道光明”。太极七章里虽然快速的动作看起来漂亮, 但我们应当知道何时何处该止住。演练时要有强劲的内力, 身法沉稳, 动作混厚。有厚重坚硬, 坚强, 稳重之意。

太极八章应用了八卦中的“坤”。【坤】卦的本体象征物为地, 象征意义为纯阴至顺, 有着宽厚、柔顺的特点, 是对“乾”的阳刚、进取的辅助和补充。大地厚实, 承载万物, 品德与天合拍, 顺从和承接了天的功能。它谦恭、朴实, 任人踩踏始终不变, 无限广大, 包含养育一切, 各类事物都在大地的怀抱中顺利成长。同时这一式也告诫我们大地的气势厚实温顺, 君子因此要效仿大地, 胸怀宽广, 带人厚道。人生处世, 不可一味刚强, 宽厚、博大、柔顺是做人的基础。正所谓:“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太极八章正是这一卦的诠释, 在成为黑带 (入段) 之前, 前七章的站式步法、防御和攻击等基本的动作都在这一套动作里回顾并温习了。而且又新增加了助手外格挡、二段前踢, 半山型防御、拉拽击颚、助手下段防御、跳踢、肘部旋击等新动作, 有着对“乾”的回应和延续, 正如天生万物, 地以载之[5]。

在跆拳道品势中除了对《易经》中阴阳、八卦文化的融合之外, 与老子的道家文化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据韩国《三国史记》载, 6 2 4年 (高丽荣留王七年) , 应高句丽国王之请, 唐高祖“命道士以天尊像及道法, 往高句丽为之讲老子, (高句丽) 王及国人听之”。翌年, 高句丽荣留王复“遣使入唐, 求学佛、老教法, (唐) 帝许之。此后道教遂在高句丽逐渐传播。643年 (高句丽宝臧王二年) 唐太宗派叔达等8名道士赴高句丽, 并赠送老子《道德经》。国王宝臧十分重视这些道士, “以佛寺为道馆, 尊道士坐儒士之上”。从此道家文化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影响深远[2]。

在跆拳道的品势中道家文化的印记也很明显, 特别是对道家“水”的领悟。在黑带八段的必修品势汉水中蕴含了对水的解读。汉水品势的演武线是“水”字。汉水品势意为着滋养万物生命的水, 它体现出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强与弱、强大的包容力和融合力以及适应能力。水造福万物, 滋养万物, 却不与万物争高下, 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 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 所以成为百谷之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 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 没有什么能超过它, 例如滴水穿石, 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 柔可克刚。水既能安静平和, 也能狂野猛烈。水的流动性和顺应性, 以及这些品质正是我们人类所要学习运用的。

3 跆拳道品势的审美情怀

跆拳道品势的审美是多方面的, 可以说品势是由技术转向艺术的。将技术艺术化是一种本质的升华。

3.1 跆拳道品势的形体美

形体美即身体的形态、体态的美感, 在日常生活的范畴里直观的视觉可以感受到赏心悦目的形状和姿态。通过对跆拳道品势的修炼之后, 修炼者在基本形态上表现出挺拔、匀称、舒展、大方、丰满、强健、有力量等美的特征, 让肌肉线条匀称、平直, 增加了肌肉的横断面积但又不失典雅。让人感到平衡、匀称的人体曲线美感。朱光潜说:“美的形体无论如何复杂, 大概都有一个基本原则, 就是平衡 (b a lance) 和匀称 (sy m m etry) , 这在自然中已可见出[6]。”

3.2 跆拳道品势的运动美

跆拳道品势有许多特点, 其中应物象形, 气力合一等更具有审美的价值。应物象形, 顾名思义是观物取象。在跆拳道的品势中存在着很多人对自然美态的模仿, 例如:金刚品势的山型防御、金刚防御包含着自然的强劲和稳重, 十进品势中的推岩石式、天拳品势的推泰山式凝聚着人们对改造自然的向往, 地跆品势的牛角防御、天拳品势的展翅即追求了象形的生动灵活又追求着内在精神的充沛、专注。品势中的禽飞兽舞、举鼎拔山是对自然本质的歌颂并寄托着人的美好期望。

气力合一, 则是指心、神、意、气等心志活动与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达到高度的协调和一致, 从而心动形随, 意发神传。品势中的眼神视线与攻击、防御方向始终保持一致, 有眼到手到, 手到脚到之配合[7]。另外在每套品势中都有“气合”的发声体现, 声音犹如洪钟震慑、穿透, 从而表现轩昂的气宇和摄人神魄的气概。跆拳道品势的美就在于这种非凡的气势之中, 内在的气是在凝聚一种势、是在发放一种力, 以气催力, 气力相合, 和外在的宇宙相呼应。

跆拳道品势中的每套动作的演练有其固定的演武线, 然而每套动作的演武线都有其特定的路线、内涵和审美价值。例如:金刚品势演武线为“山”字, 其含义为雄壮安定。平原品势演武线为“一”字, 象征平原的一望无际。一如品势演武线为“卍”字, 象征着吉祥无比。跆拳道品势的这种有具体形态和具体内涵的演武路线是其他套路类动作演练都无法媲美的。

3.3 跆拳道品势的人性美

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 既有自然的属性, 又有社会的属性, 因此对人性美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8]。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人性, 人性美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和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型文化, 礼仪之帮, 中外颂扬, 对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跆拳道品势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贴近, 从礼节、精神、代表寓意、规则、制度、服饰等方面都表现出人性化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转换, 跆拳道品势也随着人们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而改变, 无论从动作本身还是文化内涵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拼搏和互助这些美德, 而这正是人文关怀和人性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审美的核心便是人们对自我现实生活进行向真、向善、向他所理解的美的方向的关注、改造、提升乃至创造[9]。

4 结语

总之, 文化是这个时代的强音, 就国家、民族来说是一种软实力。任何物质都含有精神层面。人们抽象出它的形象、魅力和品格, 于是各种文化得以体现, 文化若水, 无处不到。跆拳道品势演化于人类从野蛮时代、蒙昧时代、文明时代走过来的整个历程。它蕴含着文化的力量、放射着文化的光芒、辉映着文化的风采, 承载着文化的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跆拳道品势和中国的武术一样, 绝不是一个体育项目, 而是一个庞大的身体运动的文化载体, 承载着人与运动与未来的关系。在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今天, 往往使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的发展, 而忽略其文化内涵。从2006年世界跆拳道联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跆拳道品势锦标赛开始, 中国跆拳道品势的发展如雨后的春笋, 但无论是从运动员、教练员还是裁判员他们所探讨的更多的是技术的准确性、熟练度和表现力, 几乎很少有人去谈论品势的历史由来、文化意蕴、审美的情怀。进入当今社会, 可能仅有竞争就欠缺了, 所以必须还要有伦理、文化和精神作为支撑, 才能让社会平衡。工业文明带来的竞争, 滋长了人们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欲主义, 恰恰需要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共融、道德的轮回, 这一切都在文化之中。学会一个品势的动作不会有多难, 但要领会那心神意气的配合, 以及它所赋予的哲理, 就需要人们坚持不懈的去领悟、去修炼。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 修其身心同感、意境之美。真正的提高修炼者和欣赏者的思想境界, 对传统的东方文化有所了解。并让更多的人不仅“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跆拳道品势文化的教育和渗透正是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传统文化底蕴、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所不可多得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所以我们要让“型的灵魂”去引导“心的修炼”。

参考文献

[1] (美) Soon Man Leem, 甘藤·里克.现代跆拳道[M].现代出版社, 2004.

[2]杨昭全.韩国文化史[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3]关硕.跆拳道[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1.

[4]中国跆拳道协会, 跆拳道苍明研究院[编译].国技院跆拳道教程[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

[5]司马哲.周易全书[M].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7.

[6]金大陆.体育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7]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8]周雁林.跆拳道品势的审美角度分析[M].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17) :84.

涉“牛”熟语文化意蕴解析 篇9

“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1]汉语熟语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汉民族思维和认知模式、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也就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和科学的发展, 熟语现象也逐渐进入多种学术领域的视野, 它几乎涉及政治、军事、宗教、哲学、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它高度凝练, 承载着我国劳动人民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牛是人类较早驯服的动物, 人类的畜牧、农耕生活中都少不了它, 它不但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之源, 在它身上还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信仰。远古的牛崇拜意识已经深深地扎在人们心里, 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致使后世人们的语言中能够经常使用“牛”或与牛有关的文化事象来表情达意。

语言建构并传承着这种文化, 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同时, 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产生了语言, 推动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体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渗性、双向性。汉语中大量的涉“牛”熟语 (以下简称牛熟语) , 体现出较强的语义汇聚力, 在构成上具有并用性和关联性的特点, 呈现着较强的系统性, 反映了汉民族隐喻认知的思维特性, 体现了以物观物的审美感应方式, 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大一统性和包容性, 体现了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性,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映射和负载。牛熟语就其比喻义所包含的文化涵义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 以牛喻神鬼。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 处于农耕文明之中, 都把牛视为宝, 这是因为农作物的耕作与收获, 直接关系到人的衣食住行, 而牛为农耕生活中最重要的劳力, 当然被人们尊为最神圣的事物, 加以膜拜。俗语“牛王”、“牛魔王”, 指牛神。元曲作家石德玉在《秋胡戏妻》第二折里唱到:“门首吹打响, 敢是赛牛王社的。”说明牛王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另外“牛王”也是佛的异名, 用来比喻佛有运载众生的大力。《入楞伽经》卷五:“大慧, 我于娑婆世界, 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 诸凡愚人虽闻虽说, 而不知是如来异名。其中或有知如来者……知牛王者。”可见, 牛王是僧人、百姓信仰的大力士。另外像“牛头马面”、“牛鬼少年”、“牛鬼蛇神”等成语中的“牛头”、“牛鬼”都是指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 头像牛, 比喻各种丑恶的人。宋代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中也说到:“释迦是牛头狱卒, 祖师是马面阿婆。”可见, 不论牛神还是牛鬼, 都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总之, “牛王”“牛头”、“牛鬼”都表明了人们对于朝夕相处的牛的深刻印象, 还反映了佛教在我国的深远传播。

第二, 以牛喻人。

汉民族善于自喻, 在日常的生活劳作中, 经常用牛指代人及其性格脾气, 大量的涉“牛”熟语反映了这个方面的内容。这其中有喻官、喻民、喻道士、喻脾气倔强的人, 形形色色的人都以“牛”这种动物本身高大、力强、犟脾气等特点为比喻。像“牛人”和“牛吏”都指掌管牧牛的官员。“牛人”也可以指佃户。清代俞樾在《茶香室续钞·牛人牛兵》中记载:“汴人谓佃户为牛人。”在《后汉书·刘盆子传》中也有记载:“盆子与茂留军中, 属右校卒吏刘侠卿, 刍牧牛, 号曰牛吏。”再如“牛李”专指唐文宗时的大臣牛僧孺、宗闵。《新唐书·李逢吉李宗闵等传赞》:“僧孺、宗闵以方正敢言进, 既当国, 反奋私昵党, 排撆所憎, 是时权震天下, 人指曰‘牛李’。”唐代诗人元稹《新秋》诗:“殷勤寄牛女, 河汉正相望。”“牛女”以及成语“牵牛织女”、“牛郎织女”都是指牵牛、织女两星或者两位神话传说主人公, 明代才子唐寅的《江南四季歌》中也有:“梧桐忽报秋风起, 鹊桥牛女渡银河。”而明代周履靖的《锦笺记·婆奸》:中“银河远隔无蹊径, 牛郎好孤零。”“牛郎”就是放牛娃, 也是牵牛星的别称, 亦指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神话人物。“牛郎”还可以比喻佳偶的男方。还有像“牛童”、“牛竖”专指牧童。宋·王安石《有感》诗:“放斥仆与马, 独身步田畴。牛竖歌我傍, 听之为久留。”还有“牛觔”是元曲中称农村有财势或好事的少年子弟。此外, 俗语“牛山叹”、“牛山泪”、“牛山悲”、“牛山下涕”等都是悲叹人生苦短。“牛山客”喻指哀叹人生短暂的人。《晏子春秋·谏上十七》:“景公游于牛山, 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之二三:“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物苦不知足, 得陇又望蜀。”“牛衣客”指贫寒之士。宋·司马光《又和二月五日夜风雪》:“帘踈声淅沥, 灯冷晕微茫。此夕牛衣客, 成名不可忘。”典故“牛折齿”则形象地比喻长辈过分溺爱子女, 典出《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杜预注:“孺子, 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 使荼牵之, 荼顿地, 故折其齿。”爱吹牛的人通常被人称为“牛皮筒”、“牛皮灯笼”。还有“牛医儿”, 牛医之子, 喻出身微贱而有声望的人。“牛侩”是买卖牛的中间人。“牛鼻子”和“牛鼻子老道”是对道士的戏称, 以道士梳髻高起如牛鼻, 故称。一说是道教所奉的始祖老子曾骑青牛过函谷关, 故称。像“牛脖子”用牛的脖子僵硬来比喻人的脾气倔强。老舍的小说《赵子曰》里第十二:“好在我不介意, 我知道那个小胖子有些牛脖子。”由此可见, 牛与人不仅是生产劳动生活里息息相关, 牛本身及其本性特征中的倔强特点也常常用来比喻人。

第三, 以牛喻物。

牛全身都是宝, 劳动人民爱牛、敬牛。因此, 有大量与牛毛、牛皮、牛角、牛头、牛蹄、牛尾巴、牛屁股、牛粪等牛本身事物为核心的俗谚, 用来比喻抽象事物的细碎、夸张、灵活以及可惜等特点。“牛毛细雨, 点点入地”指细雨随下随渗入泥土, 比喻扎实、深入。牛身上的毛细小繁多, 因此常被用来比喻事物琐碎繁杂。像“九牛身上拔一毛”和“九牛亡一毛”, 其中“九”是虚数, 形容多。从好多牛身上拔去一根毛, 比喻微不足道, 无所谓的意思, 像“牵羊拔牛毛”、“九牛去得一毛”等等也都是这个意思。

人爱说大话, 不讲实际都被喻为“吹牛”或者“吹牛皮”, 类似的说法还有俗语“牛皮不是吹的, 泰山不是垒的”、“牛皮不是吹哩, 猫儿不是骑哩”, 与此相反的俗语“牛皮不是吹的, 火车不是推的”指不凭空说大话, 要看真本事。而“牛皮不做灯笼”是说牛皮做成的灯笼不能照亮, 否则里面全部都能看到, 因此比喻不要受蒙蔽。而“牛皮灯笼肚里亮”是说用牛皮做的灯笼, 外面不亮里头亮, 比喻心里明白。

牛角的形状是尖的, 而且坚硬无比。因此人们用牛角的这一特性来比喻人的奸 (尖) 滑、不妥协。“钻牛角尖”通常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也指思想方法狭窄。类似的俗谚还有“钻牛犄角”和“钻牛犄角找套里问”。比喻无知、自满自大、偏激和油滑等人性中的缺陷的内涵更加形象地体现在大量的歇后语中:“耗子爬到牛角上———自高自大”、“蚂蚁爬上牛角尖———自以为上了高山”、“牛角对菱角———一对奸 (尖) ”、“牛角尖对牛角尖——对奸 (尖) ”、“牛角堵住嘴———不吹也得吹”、“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象”、“牛角里的虫——硬钻”、“老鼠钻进了牛角———越往后越紧”、“耗子钻牛角———越钻越紧”、“牛角上抹油———又奸 (尖) 又滑”、“布袋里装牛角———内中有弯”、“牛毛口袋装牛角———七拱八翘”、“牛角上套绳子———弯酸 (拴) ”、“怀里揣牛角——朝自己顶”。比喻做事恰到好处、不费劲的有:“笋壳套牛角———正合适”、“牛角套竹笋———正合适”、“牛角上挂稻草———轻巧”、“牛角上挂草———捎带不费劲”、“牛角上挂茶罐———底 (抵) 乎 (壶) ”。比喻做事情无所谓、顺其自然的有:“牛角对羊角——各管各”、“牛角挂书———顺带江流”、“牛角上挂书本———走到哪里学到哪里”、“牛角尖敲锣———只象 (响) 一点”、“蚊子叮牛角———没感觉”。

通常在人们眼里的牛头不好看而且僵硬, 所以人们常常用牛头来比喻人的性格直率, 生硬不委婉。大量反映这点的歇后语如下:“牛头马面———太难看”、“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牛头不对马尾———胡拉乱扯”、“牛头刨床开车———直来直去”、“牛头刨床削平板———直来直去”、“牛头不烂———多费些柴炭”、“牛头上长角———差 (叉) 得远”、“牛不喝水强按头———办不到”、“牛头扎进尿罐里———能进去拔不出来”。

牛毛多而密且细小, 人们以此来比喻事情的琐碎和微不足道。以牛毛为喻的歇后语有:“牛背上的毛———数不清”、“牛毛织毯子———非方方不行”、“牛毛炒茴香———乱七八糟”、“牛毛上解锯———刻薄”、“牛身上拔毛———算不了啥”、“牛身上拔根汗毛———毫不在意”、“牛身上拔根毛———无伤大体”、“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牯牛身上拔根毛———微乎其微”、“牯牛身上拔根毛———不觉得”。

牛皮的韧性大, 而且很厚, 牛皮做成的灯笼很难照明, 牛皮做了鼓也是韧性十足, 因此人们经常用牛皮来比喻顽固。以牛皮为喻的歇后语数量较多, 主要有:“牛皮浸水———韧得很”、“牛皮饭碗———打不烂、打不破”、“牛皮袄反穿———逗虱子走弯路”、“牛皮灯笼———点极都照明”、“牛皮灯笼———不亮”、“牛皮灯笼———肚里明白”、“牛皮灯笼———照里不照外”、“牛皮灯笼加黑漆———照理不照外”、“牛皮灯笼咸蜡烛———点极都唔 (不) 明”、“牛皮鼓———声大肚子空”、“牛皮鼓———不打不响”、“牛皮鼓———不怕敲打”、“牛皮鼓———声大腹空”、“牛皮纸糊的鼓面———经不住敲打”、“腿上的牛皮癣———顽固不化”、“牛皮篮球———不打就不跳”、“牛皮衫领———好顶颈”、“牛皮上打针———无反应”。

表达事物具有两面性、两极性多用偶蹄目的牛蹄为喻, 像“牛蹄子———两半 (瓣) 儿”、“牛蹄两半———闹不到一块儿”、“牛蹄子踏的坑洼———两半”。对比事物的好坏两面也用牛蹄来作比喻, 有“牛蹄充手掌———权 (拳) 太大”、“牛蹄子上供———就显你脚 (角) 大”、“牛蹄儿里盖楼房———不宽敞”、“牛蹄子耍把戏———漏宝了”、“牛蹄窝里的水———翻不起大浪”。

人们还用牛尾巴比喻灵活、钻空子、投机取巧, 用牛屁股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牛尾巴———两边摆”、“牛尾巴吊谷草———想吃够不着”、“牛尾巴拍苍蝇———碰巧”、“牛尾巴上的蚂蟥———甩不掉”、“蚂蟥爬在牛尾上———甩不脱”、“过河的牛尾巴———拽不动”、“牛屁股缝里的牛虻虫———又会钻空子, 又会吸血”、“牛屁股后面念祭文———不起作用、空话”。

人们在形容婚姻不般配、姻缘可惜的时候通常会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好花插在牛粪上”、“鲜花插在牛粪上”、“鲜花插到粪堆上”、“好花插在牛粪上———真可惜”等等。牛屎、牛粪虽然都是废弃物, 但是用它们和最美好的事物作对比可以表达出更加强烈的鄙视、谩骂、臭美、可惜等情感。以牛屎、牛粪为喻形成了大量的歇后语有:“牛屎虫搬家———滚蛋”、“牛屎虫打哈欠———张臭嘴”、“牛屎虫戴花———臭美”、“牛粪带笑———臭美”、“牛屎公公钻牯牛角——两眼墨黑”、“牛屎上插花———不合身份”、“牛屎上插牡丹———不配”、“牛屎上放炮仗———哧得开, 打得响”、“脚踩牛屎———一塌糊涂”、“好花插在牛屎上———真可惜”、“牛粪烧成灰———还有多大热气”、“花鞋踩在牛粪上———底子臭”。

牛熟语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畜牧农耕文化中不可缺少“牛”的反映, 它在描绘记录古代劳动人民农耕畜牧文化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这种民族心理就像一条幽暗的地下长河, 涌动在一个民族意识的岩层里, 流贯在该民族的血脉中。”[2]由于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词义不断引申发展, 除了表层的概念之外, 负载了许多其他文化信息, 特别是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 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牛熟语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牛熟语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 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二是它与民族文化, 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互相交叉, 相互渗透。戴昭铭先生在《文化语言学导论》中指出, “语言不是人精心构造起来表达先已存在的思想的人工媒介, 它是人类心灵过程的外化形式, 它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同人类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不可分割, 要理解和解释语言就必须深入到人的精神活动中去, 通过‘重新体验’而揭示语言形式背后的‘内在的东西’即‘意义’。”[3]中华民族对牛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耕作时期, 有农业劳作的出生, 就伴有牛的辅佐。因此反映在文化层面的牛熟语中, 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牛熟语反映了人性的崇拜与畏惧。

人类的文化起源于史前先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对自然现象及人类自身的认识, 诸如:风云雷电、日月星辰、生殖繁衍等, 不仅认识到它们那不可抗拒的威力, 无法思议的奇妙;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它们对于人类或利或害的两面性。野牛变家牛的驯化工作, 在中国有很悠远的历史。中国的四川、山西、河南等地出土过数千年的牛骨化石, 近年在浙江又出土了牛头盖骨、肢骨、牙骨等化石三百多件。这些出土的牛骨化石证明, 在五六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完成了野牛的驯化工作, 牛已能用作农耕。被驯服了的牛一代代传承下来, 成为人们的驯服工具。据记载, 商朝人的高祖王亥就曾经赶着牛群到河北和“有易氏”进行过贸易活动, 商朝人在牛的肩胛骨上刻写的文字, 为后代保留了古老的珍贵文化信息。在某种意义上说, 它们就是文化的载体, 文明成果的物化。

“牛”不但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之源, 在它身上还寄托着人们的某些精神信仰。远古的牛崇拜意识已经深深地扎在人们心里, 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以致使后世人们的语言中能够经常使用“牛”或与牛有关的文化事象来表达情意。“牛”被视为图腾, 不仅在汉民族中被视为神圣, 更多的华夏少数民族顶礼膜拜。外型上通常放大牛角的对称牛头图腾饱含着对于牛的敬畏及敬仰。对坚硬牛角的无限放大是“不服输”、“坚硬”、“坚韧”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儿女历来吃苦耐劳、不怕困苦, 在漫长的社会历程中, 无不有“牛脾气”来默默地做着“老黄牛”般的生产生活劳作, 正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影响极为深刻, 它是一把思想的双刃剑, 它既可以调节各种利益矛盾所产生的心理失衡, 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亦使得大多数中国人抱着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 牛熟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言语作为维系各民族内部以及个民族之间情感的纽带, 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体现。最早的文字记载中无不有“牛”的记载, 因为它历来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牛在耕作劳动中的无所不能以及力大无比给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人们一种无限的依赖、崇拜之情。人生仪礼习俗也是社会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仪礼, 即人生不同年龄阶段所必须通过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 (含寿礼) 、婚礼、葬礼等。在这人生三大礼俗中, 都可以找到牛文化的印迹。牛熟语也渗透在人生仪礼习俗中, 体现出汉民族尊老爱幼、脚踏实地的谦恭心理。

以牛为生肖, 是全国都流行的生诞习俗。而有些地区在为小孩过生日或为老人做寿时, 不管他属不属牛, 都要以牛来称呼他, 或者送给他与牛有关的礼物。广西恭城等地在小孩过生日时, 不能出屋, 要在家里守一天, 母亲和祖母要煮四个鸡蛋和一碗挂面给孩子吃, 当地称为“牛崽过桥”。陕西留坝等地称为老人过生日为“赶牛王会”。因为牛在十二属相中位居第二, 老牛一生辛勤工作, 有功于人类, 所以用牛来比喻为子孙操劳一生的老人。每家有老人过生日时, 都有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热闹非凡, 就像赶庙会一样。

“牛”还在死者的墓葬中经常出现。真正作为随葬品出现的“牛”是在商代。商代妇孺墓中出土的随葬礼器中有大量玉器制品, 其中有数十件动物雕像, 其中就有栩栩如生的牛的造型。商代以后, 玉制、铜制、铁制的牛作为随葬品更是经常可见。到了隋代, 人们还开始将十二生肖俑用于陪葬, 唐代以后则盛行。人们除了在死者的墓葬中随葬一些牛形器物外, 在举行祭奠死者的一些仪式上也经常使用牛形冥物。旧时在全国许多地方流行着为死者“送纸牛”的习俗。为祭奠死者, 他们用树枝和纸扎制成牛, 与真牛一样大小, 然后带到死者的墓地焚化。他们认为这样, 死者在阴间就有了财富, 有了可供使用的一切。送葬时很多地方举行敲牛皮鼓、跳牛舞的仪式。牛为农耕社会的重要畜力, 又是财富的象征, 所以才有了以牛形器物为随葬品以及为死者送纸牛的习俗。

牛熟语的产生是语言使用习俗化的结果, 是语言使用者代代相传的集体性语言规约、语言传统和语言定式。这种集体性语言规约、语言传统和语言定式在类型、结构意义和语用上呈现出不同特点。源自民间口语的牛熟语是历代群众创造的口头语汇, 主要是谚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四种形式:谚语“媳妇到门前, 还得个老牛钱”及歇后语“卖牛卖地娶回个哑巴———无话可说”也说明娶媳妇离不开牛聘礼。“牛脾气”、“牛性子”、“缰牛鼻”、“青暝牛”、“牛人”、“老黄牛”、“勤牛身上鞭子多”等俗语和惯用语则常常用来指不同性格的人。

牛熟语不仅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蕴涵着更为真挚的民族情感,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折射出我们伟大祖国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辉。[4]通过以上对牛熟语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剖析, 我们可以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熟语所展现出的鲜明的民族性格以及所蕴涵的民族精神。语言传承不息,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开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商务印书馆, 1997

[2]顾嘉祖《语言与文化》第45页,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第42页, 语文出版社, 2003

解析中日“忠”文化的差异 篇1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自古辐射到亚洲的众多地方, 形成世界上几种主要的文化圈之一, 即中华文化圈 (又叫儒家文化圈)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早就被我们的近邻日本消化吸收, 并成为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当下, 日本时常被一些西方人士称为“儒教之国”, 甚至有西方学者提出“几乎一亿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的说法。作为同属于一个儒家文化圈内的中日两国, 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学在中国集中表现为“仁”, 而“忠”在“仁”中处于关键地位, 这是适应当时封建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产物;儒学在日本则集中表现为“忠”, 同样也是为了维护当时日本封建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忠”在儒家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但是中日两国的“忠”文化两者之间的内涵却有着本质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忠”文化差异来探讨中日儒文化的区别,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日本“忠”文化的发展

中日交往的最早时间, 学说界尚有争论, 但是学术界一致认为中日最起始的交流是以文字为载体, 因为文字能反映一国的文化思想。毋庸置疑, 这种最初交往的内容同儒家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神天皇十五年 (公元284年) , 王仁到日本, 献天皇《论语》十卷, 后被被作为皇太子学习之用的必修书目。200年后, 五经博士段扬尔、汉安茂东渡日本, 呈天皇《礼》、《论语》、《乐》、《孝经》和《书》等五种儒家经典, 被日本皇室争相阅读。圣德太子摄政的30年间 (公元593—622年) , 致力于仿效中国当时的封建制度, 改革和更新日本的社会体制, 最终目的是建立和当时中国相似的封建体制。圣德太子在公元603年颁布冠位授予制, 制定“冠位十二阶”, 包括“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十二阶, 其内容凸显强烈的儒家思想。圣德太子在公元604年颁布的《十七宪法》, 是最早确立将“忠”定为不可动摇的伦理道德准则。公元645年, 孝德天皇首次建立了政权, 并创建了“大化”年号, 次年颁布诏书进行改革, 史称“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无论在政权建制方面, 还是在土地分配、赋税征收、选任免职、学校设置等众多方面, 很大程度都在仿唐制, 这应是儒家思想在日本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历史进入江户时代后, 中国的朱子学说被推上了至尊无上的地位, 成为了日本社会的“官学”。至此, 儒家思想文化在日本扎根发芽, 逐渐盛行, 形成了一个“儒教之国”的雏形。

在日本, “忠”是强制性的, 而不是一种自发自觉的思想和行为。此外, 这种“忠”在日本人心中是通过各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都无法全部偿还清的。日本封建社会等级极其森严, “忠”是上级对下级的规定, 下级对上级的“忠”是下级的绝对义务, 没有任何附带条件, 换一种说法即下级的本性是忠于自己的上级。美国学者贝拉曾指出:“忠诚是德川时代重要的中心价值, 由于受到上述所讲的有关权力普遍化方面的制约, 仍然残留着某些模糊不清的东西。这一模糊性衍生于对谁忠诚的问题。关于忠诚的道德说教通常讲的是对自己主君的忠诚, 而主君一词在其意义内容上并无特殊性。”这种个性的“忠”让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 (天皇) 巩固了自己统治地位, 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民族的精神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愚化了自己的臣民。

二、中日“忠”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忠”的意义, 从古籍上可以追寻。《论语·八佾》中有:“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认为君先要以礼施与臣, 臣受礼要对君主以忠。可见中国的“忠”是有前提的, 作为一国之君要想“家天下”, 必须学会做到“使臣以礼”, 才能维系自己的“万代为君”。若君不施臣以“礼”, 做臣的就没必要对君尽“忠”。纵观中国历史, 宫廷动乱、武装起义等事件大都起因是君对臣民“不礼”。正如《孟子·离娄》中:“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大凡成为一国之君的历史人物无不在成事之前对有才之士以厚礼待之,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出山后, 殚精竭力地为刘备“治国平天下”;后又感恩其“礼”, 尽心辅佐后主刘禅, 《出师表》里所言就是有力的佐证。由上所述, 不难发现在中国“忠”是有代价的、有条件的。君对臣施恩, 臣受恩而后忠。只有统治阶级先“礼”后才有“忠”, 否则“忠”不成立。较之日本, 中国的“忠”可以说这是一种感情的投资。

此外, 从忠的对象来看, 两国亦不同。日本的“忠”具有双重意义, 其一是对天皇的“忠”, 其二是对国家的“忠”, 日本的天皇与国家是融为一体的, 忠天皇即忠国家。而在中国这种对国家的“忠”的意识淡薄。国人通常对“忠”有曲解, 误把“忠”认为是对国的忠, 但实质上是对君主的忠。民族英雄文天祥菜市口慷慨就义, 其精神为后人所扬。如此事迹在中国历史上不绝于耳, 细考之, 无不是对主的忠一不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 改朝换代频繁, 国家具有不稳定性, 与其说是忠于国家, 不如说是忠于某个朝代的君主。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人的思想只能从保国家逐渐转移到保天下。即使是被认为宣扬忠国家典范的顾炎武, 其所著文章本意也非忠国家。顾炎武在《日知录》指出:“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 谓之亡国;仁义充塞, 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是故,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见, 他认为应“保天下”而非“保国家”。

为什么儒家文化圈内的忠文化有如此区别?这还得从社会的类型说起。中国社会持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的观点, 已被大多学界所认同。中国人偏重于家庭生活, 集体生活相对来说要淡漠得多。这样一来, 家庭关系在个人的生涯中尤其重要。“忠”首先始于家庭, 并发展于家庭。子对父忠, 臣对君忠。中国著名哲学家梁漱溟指出:“人一生下来, 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 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 如此则知, 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 即是种种伦理。”“是关系, 皆是伦理, 伦理始于家庭, 而不止于家庭。”在封建社会的中国, 皇帝就是一个大家的家长。“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这种“变态”的伦理关系维系着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 可见中国的“忠”是有条件的。“忠”之上是“仁”的道德, 父母必须具有“仁”, 民之父母 (统治者) 也必须具有“仁”, 否则上下关系就会不稳定。“仁”先于“忠”, 但此前提日本从未吸收。“在日本, 这些观点显然与天皇制不相容, 所以, 即使作为学术理论, 也未全盘接受过。‘仁’, 作为中国伦理体系中最重德目, 被完全排斥在日本人的伦理体系外, 且没有任何其它的足以代替‘仁’来制约‘义务’的德目。恰恰是‘仁’的缺失使日本在封建社会里始终没能成为伦理社会。伦理社会其间关系准乎情理而定, 而封建社会的关系是待定的”。于是不难得出, 中日“忠”文化的差异根源, 正是由封建伦理社会所造成的。

参考文献

[1]安淑英.中日文化的异同比较.宁夏社会科学, 2005, (6) .

[2]王中田.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3][美]贝拉著.戴茸译.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解析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篇11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品牌文化;城乡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40-1

将文化送到基层中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发展。从城乡人民公共文化不均衡现象出发,制定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性发展的核心策略。一些城市和城乡结合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好,能够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同时在一些偏远的小乡村以及农民弱势群体,文化活动相对匮乏,电影等文艺表现形式很难接触到,对一些文艺演出更是常年看不到,所以我们要做好将文化送到基层去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偏远山区以及弱势群体中。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对基层地区影响的做法

制定周密的计划将公共文化演出送到基层地区,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指导,将服務的对象重点的放在一些偏远的落后山区。

(一)保证每月每村能够完成一场电影的播放量,为偏远山区免费播放电影

(二)地方文化馆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将工作思路转变为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并将一些艺术培训专业班级免费开放在基层地区。

(三)为工作在生产一线的职工带去专场的慰问演出。

(四)结合当前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基层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多多开设文化知识讲座,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农村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基层职工的积极性。

(五)为农民子弟以及下岗职工子女开办舞蹈及相应的美术培训,这样能够使孩子受到初级的美育教育。

(六)将图书以及文体用具送到偏远地区。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一)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壮大文化服务队伍,使文艺工作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细致的培养工作,加强对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方面的培养。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这也是实现文化持久性的重要发展手段,这样才能够树立相关的专业文化服务意识,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

(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坚持专业文化进修培养,将在工作中的典型进行充分的宣传,这样能够提升服务质量。

(三)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这样能够提升专业人员以及艺术骨干的文化鉴赏能力。

(四)建立以专家为首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机构,定期开展文化研讨活动,改进工作方式,拓宽服务发展。

(五)对文化馆工作人员定期举办业务培训工作,为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培养一大批的文艺创作人员,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六)每年定期举办专业业务技能比赛,促进相关业务发展与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整体服务意识,实现文化全面繁荣发展,加强文化站之间的经验交流,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壮大文体干部,促进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

三、建立以文化品牌,提升总体公共机构文化服务的质量

充分的建设好将文化送到基层去的工作,我们还要注重文化品牌的建立,实现文化大繁荣的目标,提升整体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建基层文艺创作为基础的发展中心,外聘专业人才用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并且保证创作精品的数量。将创作的作品进行排练之后可以将其中的精品在社区或偏远地区进行推广播放,这样能够使群众感受到文化生活带来的乐趣,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

(二)定期在所在区域进行文艺作品的汇演工作以及征文,将汇演中的精品进行加工,发挥团队力量的实力。

(三)加强地区的品牌文化创建,对所在区域的特色民间文艺进行加工处理、创新实践,增强民间文化的艺术含量以及观赏性,这样有利于品牌文化的创新。

(四)各基层地区要建立民间艺术团体以及研究发展中心,对当地的民间文化进行创新性的改进,推动精品化的发展,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五)在发展地区文化创新的同时,还要积极吸收外地的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为群众打造更多的精品文化,为群众展示高质量的文化艺术表演,促进文化大繁荣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基层文化馆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现象,一些公共设施的面积也不达标,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公共文化的提升,并且使人民免费获取文化服务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当多的文化馆新老艺术人才交接不上,人才矛盾问题突出。业务精湛的特殊人才不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才是决定事件成败的第一要素,在新时期,我们应该以崭新的姿态以及绝对的信心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与繁荣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建珍.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J].黄河之声,2012,(10).

[2]曾文兵,何俊,薛玉龙.推进文化广场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 (10).

作者简介:

体育异化之文化角度解析 篇12

体育异化是指体育参与者 (主体) 在从事体育运动 (客体) 过程中, 从体育参与者 (主体) 中分裂出来的体育 (客体) 在摆脱竞技体育参与者 (主体) 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 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体育参与者 (主体) 。

2 体育异化的分类

2.1 体育目的异化

起初, 体育运动没有所谓的目的, 强调的是过程, 强调为了活动而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与体育的目的也从非功利性变为了一种功利性的活动。体育目的异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作为政治工具的体育、作为经济手段的体育, 体育被披上不同“色彩”的外衣。体育在政治、经济、还有各种利益的博弈中挣扎着, 挣脱着。

2.2 体育手段 (技术) 异化

体育目的的异化体现在操作层面上就是方法与手段的异化。体育参与主体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得不在训练、比赛等规则的限制下, 最大化利用规则。而当其打破规则的框架, 甚至是对规则的制定者, 执行者进行干预, 则异化随之产生。此外, 由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比较薄弱, 人们要么就很少进行或者不进行身体锻炼, 要么就是所选择的体育活动方式不科学不正确。

2.3 体育效果异化

目的的异化以及手段和方法的异化必然会导致结果的异化。一些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在长期不良的环境中, 忽视了道德、文化素养和伦理知识的学习, 把歪曲的理论当做是一种正确的理论。许多大众媒体, 也在一种歪曲的风气中加剧了体育效果异化的作用。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考虑的不是如何去拼搏, 去争取胜利, 而是过多地考虑比赛结果和个人得失。一些比赛的观赏者也往往因所支持的球队、队员的失败而导致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3 异化的文化解析

3.1 体育内在核心价值观

体育的内在价值观核心结构是一个民族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体育价值目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低层需要是产生高层需要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当人处于低层次需要时, 体育在人们心中的份量和地位要取决于是否能为谋生带来便利。所谓的体育只是人的肉体力量和运动技巧构成的工具。《孟子》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长期以来, 这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体育的看法。然而, 西方则以一种人身与心全面健全发展的思想来延伸着体育精神, 鼓励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更崇尚体育的自我实现价值。其实, 造成这种情景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因为究其深源, 体育是一种外来文化。起初体育只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它是一种工业文明社会的城市文化。当“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体育”真正传到中国这个农业文明大国, 是一种被迫不情愿的接受过程。这是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矛盾又融合的过程。然而冲突大于融合, 也不难解释为何体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了民众低度认同的困境中。

3.2 体育机构的组织架构及权力分配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体育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对于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 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成绩的取得不得不归因于行政力量的主导, 以国家为中心, 主导开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 “举国体制”由此诞生。举国体制可以简要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即: (1) 以各级政府下属体育部门为架构的垂直型管理体制; (2) 以国家与省级两级专业队为中心, 以市、县两级业余体校为基础的一条龙训练体制; (3) 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赛体制。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三足鼎立, 构成是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三大支柱和内在结构。

一元化的管理体制, 使得政府权力高于一切。这种至上而下的协调管理根本不可能更多的调动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 只是利用了一种强制力去被动实施。中央占有着绝大部分的资源, 随着行政层级的依次递减, 资源占有和力量支持也至上而下得递减。然而, “上”的人口和“下”的人口却与资源最终分配不成比例。这种矛盾造成了体育管理体制的缺位, 处于社会底层的体育事业无人管、无钱管。

3.3 体育技术

体育技术是影响体育运动开展及体育科研管理等环境的手段、活动和规则、制度体系。当今时代, 科技飞速发展, 推动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体育技术的进步源于科学技术的渗透, 成为了体育发展的加速器。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更科学、更方便、更具人性化的运动装备、运动场所, 也为人类挑战自身极限提供可能。通过科学设计、改进技术动作、及时跟踪和分析训练和比赛情况等, 形成了新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提高了训练和比赛的水平和质量。一些体育项目的规则和组织制度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然而,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体育技术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完善性, 引发一系列值得思考的伦理问题, 体育参与主体与体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甚至改变了体育运动的性质, 完全依靠技术去实现目标, 成为了胜利的“法宝”。由于技术的使用, 使不同国家体育的开展更大的拉开了差距, 严重的不平衡性也使得公平竞赛无法得到保障。一些兴奋剂的滥用不仅有违体育道德价值, 更严重的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极端的体育技术化是一种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过度的技术化不仅会给运动员造成伤害, 更违背了体育最原始最本真的价值。在技术与理性的博弈中, 我们应该深刻反思, 为了体育长久健康的发展, 到底孰轻孰重。

3.4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就是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发生的质变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的部分质变或量变过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转型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从程度看则是深层次的。这种转变实质上是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社会形态模式。具体表现在: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从具有依附型特征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具有自立型特征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变。这种社会转变会带来很多问题, 例如:结构性冲突, 利益冲突, 以及价值观的冲突。在社会转型时期, 旧的制度、价值体系已经不能合理地规范和解释社会生活, 而新的制度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原有的社会体制就与现实的实际情况产生矛盾, 社会也失去了主导价值观念。

4 时代的呼吁——体育人文精神价值

《体育价值论》将体育满足人们主要需求的价值分为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这里我们着重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 即人类对自身的完满性的一种追求。表现为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 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 以追求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为主题。它是指体育中所蕴涵的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知识、思想和意识, 其内涵可以确定为对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关怀, 对人类自身身心健康的关怀。通过体育优化人的生活方式, 鼓励对人性的弘扬与追求。

由于各种原因, 人文体育思想在我国体育界还未得到完全的认同。在功利性的价值观影响下, 物质利益、金钱诱惑、标榜政绩等畸形的思想, 在体育界中也蔓延、扩散。歪曲了体育价值取向, 降低了体育道德水平。这与体育最原始最本质的内涵是想违背的, 异化泛滥, 直接导致体育参与度的降低以及在人们心中地位和支持程度急剧下降。

体育的人文精神势必会成为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体育作为大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它不仅有着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 而且一个进步的、良性运行的社会需要成熟发达的体育事业作为支撑。他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体育人文精神能更充分地诠释体育的魅力, 能更大范围引发更强烈的体育需求, 并在这种需求之下, 更加和谐的整合社会资源而形成集聚效应, 促进更大规模的体育, 惠及更多人。

摘要:从人类起源的那天起, 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自身更完善的追求。从最初的, 仅仅为了休闲与娱乐的“play”到当今有组织有规模的“game”, 这种进化历程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人类智慧的光辉。然而,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出现许多新的“枝桠”, 这些或促进事物更好的发展, 亦或曲解事物的本质, 让其走入歧途。体育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 有独特的特点, 从本质上强调身与心的和谐统一, 然而异化的体育就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颗毒瘤。

关键词:体育异化,文化三层次理论,体育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兰久富.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 3:97-102.

[2]刘青.论“举国体制”与我国体育体制和制度的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5, 7:90-94.

[3]戴敬东.中国体育体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1:10-14.

[4]张建新, 张克勤, 晋隆冈.论体育技术同伦理的冲突与融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71-73.

[5]董传升.体育技术化人文困境的审思[J].体育学刊, 2006, 11:5-8.

[6]陈琦, 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 2006, 3:1-4.

[7]施霏霏.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剖析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7, 6:83—85.

上一篇:承压类特种设备下一篇:父母要听孩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