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解析

2024-07-30

原因解析(精选12篇)

原因解析 篇1

随着柳河县黄牛繁殖改良进程的不断加快, 纯种基础黄牛的不断减少, 基础母牛绝大部分是由西门塔尔、夏洛来等优良品种改良的多元高代母牛。改良代次的不断增加, 使得基础母牛的黄牛基因不断减少、商品牛的生产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 也带来反作用, 外来品种的高度杂交可导致牛对环境适应性差及繁殖性能下降等问题, 尤其是繁殖障碍问题, 直接影响母牛的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

影响母牛繁殖的因素有品种、饲养管理与疾病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母牛发情时间推迟、发情终止后子宫阴道出血、阴道脱出、子宫脱出、胎衣不下及子宫内膜炎等症状。

1 品种方面的影响

根据本地区所饲养的母牛调查发现, 做基础母牛的原品种是夏洛来改良的母牛和用西门塔尔改良的母牛, 繁殖障碍发病率较本地黄牛做母本的母牛发病率要高。具体情况如下:柳河县用夏洛来和西门塔尔改良本地黄牛已有20多牛的历史, 近10年时间基本全用西门塔尔进行改良, 改良有4~6代, 从一乡镇12 030头母牛调查发现, 改良1~2代和本地黄牛基本相似, 到4~6代有些疾病就看出来了, 推迟发情的分育成牛2岁以上不发情有1%左右, 产后5个月不发情能占20%左右, 改良4~6代阴道脱出的母牛在10%左右, 子宫脱落占到6%左右, 胎衣不下占10%左右。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外来品种的高度杂交并不是有利无弊的。从某种程度上说, 本地黄牛在繁殖性能方面要明显地优于外来的优良品种, 且杂交次代越多, 发生繁殖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 本地黄牛对外界环境 (东北地区) 的适应能力、抗逆性、对疾病的抵抗力等方面也优于外来品种。

2 饲养管理方面的影响

牛的饲养方式一般分为舍饲、半舍饲和散养 (放牧) , 舍饲牛由于光照及运动等因素, 对饲草选择的自由度受限, 所以导致舍饲牛的维生素、矿物质供应不足, 运动量不够, 体质不够健康, 易造成繁殖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调查发现, 舍饲母牛发情后出血的发病率最高, 半舍饲次之, 放牧的发病率最低。如果饲养外来品种高度杂交的母牛, 并且采用舍饲的方式, 势必会导致繁殖障碍的发病率很高, 这些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适当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饲养管理的另一方面是营养, 饲料营养维持了母牛的繁殖能力。若营养缺乏, 如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中的钙、磷、硒、铁、铜、锰等营养成分, 将导致青年母牛初情期推迟, 成年母牛出现乏情, 发情周期不正常, 卵泡发育和排卵迟缓, 早期胚胎发育与附植受阻, 增加早期胚胎死亡率和初生犊牛死亡率, 严重的将造成母牛繁殖障碍, 失去繁殖力。

3 其它影响因素

造成繁殖障碍的另一大问题是疾病及繁殖技术因素。家畜的繁殖是系统完整复杂的生理生殖过程。若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干扰和破坏, 将出现繁殖疾病而发生繁殖障碍。配种人员的技术素质也会引起母牛的繁殖障碍。

综上所述, 要想预防母牛繁殖障碍, 需要从品种改良、饲养管理方面解决问题, 要保护好地方良种, 保住基因库, 合理管理、全价饲养, 充分运动, 才能养出健康的牛。

原因解析 篇2

·对内部信息缺乏敏感性,了解企业内部微观情况的能力不足

·对事业的认识深度不足,导致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假设

·战略的制定与操作脱节,导致战略指导不了操作,因此被放弃,

·制定战略时,没有考虑相应的战略管理能力,致使战略被架空,最终陷入实物论和无战略的随机战、游击战。

一个大脑的局限性

传统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制定战略的过程是由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完成的。在战略制定完成后,再由大多数人进行细化和实施,

然后再由少数人感知、评估战略的效率、效能,根据大多数人的反应来修正战略。

在有一个或几个大脑决策的过程中,有几个貌似正常的荒谬之处:

• 少数人的大脑可以驾御大多数人的大脑

• 决策者天然而然的假设自己能感知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 决策者在发展预测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盲区

• 企业常常做出一些荒谬的假设,并对此一无所知

传统产业中的垂直式管理方法,使大多数人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但对于今天的知识型企业和创新过程来说,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纷繁的信息,必须不断提高组织的内外部信息觉察能力,单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能力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而正确的做法应是集体评估信息,完善和修正预测,协助(请注意,这很重要)少数人共同完成战略的制订。

决策者天然而然的假设自己能感知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亏损原因解析 篇3

(一)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但进展缓慢。主要实践活动:一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二是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循环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之间冲突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但地方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循环经济仍然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机制,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鼓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鼓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等。不解决制度和鼓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亏损原因简析

(一)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政策原因 主要包括:

(1)发展循环经济给企业业带来成本投入的增加。发展循环经济要考虑环境保护因素,这会在很多方面增加成本。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需要投入一定的环保设备,采购清洁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这比同行业没有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背上更多的负担,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从而偏离“成本最低”的原则,导致“绿色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买方的角度来讲,尤其对普通消费者,同等质量的产品,价格上的优势要比环境品质更为重要。这种市场需求直接构成了循环经济的技术障碍。

(2)循环经济企业“循环”不“经济”。国家对废弃物排放的管理体系不健全,废弃物排放成本过低,降低了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比较利益。 循环经济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料”进行生产,节约了资源,但付出高昂成本。比如煤矿每年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矿井水,这些水如果不利用,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如果建设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处理后的矿井水达到再生水用作冷却用水的水质控制指标,不仅可以满足电厂和煤化工项目的生产用水需要,还可提供部分生活用水,成为矿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但处理后的矿井水比直接用地下水和河流水成本要高。

(3)发展循环经济一些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政府制定的短期循环经济优惠政策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涉及许多利益主体,有些政策需要增加一些部门的成本,降低现行考核指标下的部门业绩,因此,有些政策在实践中难以落实,大大影响了循环经济主体企业的积极性。例如,税务部门的业绩是征税数量和增长速度,对循环经济企业减免税影响税务部门的业绩,因而税务部门对减免税政策往往不积极。同样,废弃物循环利用将减少环境保护部门的排污费收入,循环经济项目占用土地将挤占其他效益更高的项目的用地指标,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准入优先将加大有关部门的管理成本,对循环经济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将增加地方财政负担等,都制约着循环经济发展。

(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技术原因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技术经济范式,它必须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同时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和赢利性。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往往取决于技术效率的高低。必须使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比利用新资源具有更高的效益,至少是在制度确定的优惠政策情况下具有更高的效益,循环经济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中国许多循环利用资源领域还存在着技术瓶颈,使得循环利用资源成本过高,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废旧电子产品循环利用方面,在废旧电池循环利用方面,在有毒有害的有色金属矿渣再生利用方面等,都存在技术瓶颈制约经济效益问题。

(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经营原因 近年来,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再生资源产业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的污染损害,还推动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但有的企业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试点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总体来看,工业经济以能源、基础原材料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影响循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造成企业亏损的深层次原因。

(四)循环经济制度有待完善 循环经济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循环经济模式缺乏稳定的长效运行机制支撑,使很多种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亏损,有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不得不靠政府临时补贴等短期政策支持勉强运行。对制度的稳定性预期低,影响了社会资金对循环经济的投入。

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亏损解决办法

(一)政策引导与调整 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和价格等政策手段,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实现良性循环。

(1)政府采取物价补贴。对符合环境保护、社会效益较好,但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政府应在物价方面给予照顾或倾斜。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较好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解决,企业从自身盈利的要求出发就会主动贯彻“3R原则”,进行清洁生产就不再是“赔本买卖”。如矿井水项目,由于成本高无法与地表水竞争,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扶持政策。

(2)企业亏损补贴。市场经济下,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通過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政府原则上不干预企业经营。但在我国实行循环经济,一般来说,投资效果主要是形成一定的环境效益,而不会形成直接的经济效益,导致企业销售收入不足以弥补按规定摊入的生产成本费用、原始进价及有关税金,从而形成亏损,因而国家财政还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所以清偿这部分债务的资金主要是地方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另外部分项目的投入,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导致企业计划性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计划价格水平偏低,不足以抵补产品的生产成本。

(3)财政贴息。企业能够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经营一些社会需要,但由于客观原因使生产经营出现亏损的产品,而向这些企业拨付的财政补贴。通过政府面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以大大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着整个社会资源想循环经济的方向的发展。

(4)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政府绿色采购,是指法律承认的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等利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的条件下,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推动国家循环经济战略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同时对社会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绿色采购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为绿色生产创造了强有力的市场需求,而且对公司、民间机构和家庭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政府机关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立即会对相关的供应商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带动并产生绿色消费市场。

(5)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政府按照“污染者付费、再利用者可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提供服务,为废弃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例如建立再生资源的交易市场和信息网络,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

(6)税前还贷。“税前还贷”是指用基本建设或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的新增利润,在征收所得税前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一种制度。税前还贷好处是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额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减少企业纳税基数。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盈利空间小,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照顾。

(二)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对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工艺与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或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加速折旧等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应充分考虑煤炭企业的实际, 改进成本核算体系,增加环境成本,通过理顺煤炭成本价格机制, 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加大对工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构建新形势下推动工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

(三)大力推动工业循环经济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工业系统改造现有的生产技术体系。微观层面上,依据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工业生产,促进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宏观层面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在现行体制下,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GDP,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如若没有良好的制度予以保障,循环经济必然难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青云、李金华:《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辨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7期。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发展循环经济财税政策问题研究”(批准号2009FJJ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杜 昌)

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解析 篇4

一、角色的不同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

文化———源远流长、繁衍不息,以其无穷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规定和塑造着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文化对角色的塑造和影响,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做父亲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已经从自己的父亲那里,从其他扮演父亲角色的人那里,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作为父亲应具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和“孝”都讲究尊重父母,这不仅天然赋予了父母“权威”,而且这种“家长”地位往往意味着他们具有高子女一等的资格和尊严,这也导致了本应是“主体—客体—主体”的亲子关系成了主客体关系。家长认为子女尤其是婴幼儿期的子女是“纯”客体,他们的行为是由各种主体,尤其是父母主体塑造的。[1]于是,古代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子女发生问题,父母往往承受沉重的舆论压力和道德指责,为了子女教育,家长们宁愿付出任何牺牲。在这种权威和期望下,家长们就会对孩子产生各种期望,而他人的期待必然会在其情感倾向、态度和表情等方面通过各种生活事件表达出来。[2]于是家长可能会为了达到期望采取一定的压制措施。学生从内心对长辈,尤其对家长是叛逆的,其本质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心理世界的控制,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经之路。[4]这种管制与反管制、控制与自由的冲突便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他人角色期望过高也是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之一。虽然代际间的冲突多数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导致的,但孩子对父母的过高期望同样也会导致亲子冲突。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孩子们不可能体验父母的责任,而且在与同学、朋友交往、攀比中,有些孩子会期望父母满足自己的高消费愿望,有些孩子期望父母能给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背景,还有些孩子希望忙碌的父母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玩耍、交流等,当过高的期望实现不了,当他们对父母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时,亲子间的冲突也会发生。

二、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了代际冲突

代沟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加速在代际关系上的必然反映。[4]由于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各代在生存时空和生存环境上的差异,由此造成了各代持有一些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对道德价值有着一些不同的判断和选择。这样的几代人同处时,代沟的出现便不可避免了。在社会转型期,亲子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一般表现为:青年人容易代表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而老年一代容易代表着传统的价值观。传统是过去的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理论,它主要是为旧时代服务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出现基于现实生活、代表现时代的现代价值观。成年人会凭着自己过往的经验而维护传统道德和既有道德,而青少年则对新道德更易接受和认同,于是,成年人和青少年常常在伦理观念上发生冲突,对同一个道德现象往往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得出迥异的结论。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难免会出现因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代际冲突。

三、代际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争斗,乃至战争的动因、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利益。[5]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中惟一的、起普遍作用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矛盾根源,一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利益那里得到解释。[5]

17世纪荷兰唯物论者斯宾诺莎认为,人为了保存自身而尔虞我诈,彼此处于敌对状态。他把人的自私需要看做社会冲突的原因。他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都只是我们的好处、我们的利益……驱使我们去爱去恨某些东西。[7]人们永远服从自己的利益,人们的意见纷纭,在于他们的利益各异。当两代人由于利益差别而产生矛盾,并且矛盾差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代际间的道德冲突就会发生。而且,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希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他们需要自由、需要独立,长辈们需要权威、需要继续控制孩子们。于是代际双方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代际道德冲突就可能会发生。

四、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

青少年思维发展对代际影响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曾经盲目遵从的父母权威开始提出质疑,[8]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从而导致原有的亲子关系格局被打破,进入一个需要从父母居支配地位的单向权威向亲子双方居于相对平等地位的双向权威转变的时期,[9]形成代际隔阂。随着青少年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膨胀,“成人感”显著增强,[10]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独特的新成分是产生了他已经不是孩子而是成人的观念,他渴望成为成人,并且要求周围的人承认他是成人,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两代人的代际差异日益明显。而且,虽然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逻辑思维都得到了发展,但还未达到成熟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激进与抵触。青少年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11](2)青少年心理活动呈现矛盾与多变。[12]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的控制,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不成熟而摆脱不了,从生理到心理都是既依赖又独立。而许多父母往往不理解青少年心理,不善于或不愿意使青少年获得和自己平等的新地位。代际关系中的独立性和平等的问题,成为他们在交往中和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最复杂和最尖锐的问题。[13]父母一方面因为惯性想继续控制,一方面又感到力不从心控制不了,这种矛盾是不可逾越的,当这种矛盾严重起来,就产生了代际道德冲突。

五、文化反哺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

网络时代,传统纵向传递式的代际关系受到了猛烈冲击,网络使文化传递方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长辈们正面临着新挑战。[14]在40岁到45岁以上的人群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并不占多数。但是我们的孩子幸运得多。去年,江苏省大学生毛录取率81%。[15]这样,上辈人对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器物、新规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因此,文化传承的重任也渐渐落到了青少年身上。与此同时,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影视、期刊、互联网、广告等以其足够的开放性与无限制性、介入性与非统一性、形象性与感染性,时时处处向青少年的头脑输入大量新颖的信息,从而增强了青少年摆脱父母的控制进而影响父母的能力,那种单向的“父为子纲”的传统文化传承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文化反哺”现象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亲代开始失去天赋教化者的地位,扮演起被子代教化的角色,子代施教于亲代、影响亲代的“文化反哺”现象正成为亲子关系的新模式。[16]“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动摇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地位,使得上代人常常会遇到来自下代人的各种反叛和挑战。[17]这种挑战加上青少年自身的不足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

六、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及自主要求的程度是不同的。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认同程度最高,对行为自主期望最低(这种最高与最低并不是说它们处于极端水平,完全服从父母权威或一点儿也不期望自主,实际上,权威型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与对行为自主的期望均为中等水平)。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认同程度最低,而专制与放任型下青少年居于中间,但忽视型、专制与溺爱型下的青少年对行为自主的期望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也是不同的。根据Baumrind (1967)的观点,权威型的父母能对儿童的要求作出反应,并且给予儿童适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进儿童适应性行为和能力的发展。相比之下,专制型的父母经常使用专断的权利、禁止和惩罚等高控策略,强调儿童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禁止的策略与使用专断的权利策略可能与儿童的焦虑、恐惧和挫折感有关,所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不良行为与适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有研究者对父母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控制力度高低把控制策略分成了强控制型和弱控制型。强控制型策略包括直接命令、批评、否定控制等;控制型策略包括间接命令、说理、协商等(KuczynskiL)。研究发现,强控制型如批评和斥责与对抗和生气呈正相关(James LC)。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关系。[18]所以,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加剧代际道德冲突。

经济秩序失范原因的伦理解析 篇5

关于经济秩序失范原因的伦理解析

对市场经济秩序失范原因作伦理学的理性分析有利于在更广泛的领域形成共识,培植合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责任.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制度伦理有失公正、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堕落、市场经济应有的道德理性基础不牢、经济运行的现实环境为缺德商人的无德行为提供了外在的可乘之机.

作 者:罗建文 陆自荣 朱春晖 作者单位:湘潭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湘潭,411201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4(2)分类号:B82-053关键词:经济秩序 失范原因 伦理解析 道德理性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与原因解析 篇6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质量问题 原因 措施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正在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相应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更是日新月异,但伴随着建筑技术的日益进步,在建筑质量方面也出现了诸多的质量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危害到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功能,此类问题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诸多不便和不安全的因素。而建筑业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也是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建筑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绝不容忽视,因此质量问题均应认真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严格处理,直至符合有关重量标准的要求。

相信我们都不会忘记5.12汶川大地震,这次灾难无情的夺走了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强度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部分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也是造成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通过对灾难事件的分析和对近几年来建筑问题的探究,我们总结了一下的主要建筑工程质量问题:

首先就是因为材料的不合格导致的建筑质量问题,当今社会太多的企业都是注重效益而忽略了质量,在建筑工程中更是屡见不鲜,施工企业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或者就直接从废品收购站买来生锈的钢材,只是钢结构强度和韧度不能达到要求,以次充好,而这些材料一旦应用于居民楼房建造中,往往就会出现断筋、开裂、墙体变形等质量问题,使用的钢筋不合格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混凝土裂缝,在建筑工程中常见到千缩裂缝现象,宽度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砂子杂质含量大,施工企业会为了省工钱赶进度,该用石砂时不用石砂,而用价格稍低的石粉代替或掺杂部分石粉,还有就是使用的砂子不上铁筛,不分大小一并加入到混凝土中,最后是因为沙子中泥土含量太高,不经水洗,直接用于施工,致使最后混凝土的强度不够,用在基础上容易诱发桩基偏位,基础下坠,而用于顶部时发生顶部开裂渗漏的现象。混凝土裂缝除了因为使用的砂子含量部分和标准,还有一原因就是混凝土的养护不当,会造成水泥水化热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水分过早蒸发或冻结,混凝土表面和内部体积收缩不同,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能开裂和强度降低;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温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混凝土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等。

在房屋建设工程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屋面工程和厕浴间渗漏和水泥地面起砂、空鼓,关于屋面工程和厕浴间渗漏的原因是很多漏水主要部位细部构造未按规范执行,施工粗糙造成的。以及由于温度的变化使防水层遭到破坏或者由于水蒸汽的压力,使卷材空鼓,破裂后造成渗漏等原因。除此之外还有设计的原因,有材料的原因,以及施工工序上的原因,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渗漏。而水泥地面的起砂和空鼓则是因为水泥砂浆水灰比过大、工序安排不当,以及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养护不当、水泥地面冬季施工时受冻、原材料不合要求;水泥标号过低,砂子粒度过细,还有就是垫层(或基层)的问题,例如表面清理不干净;不浇水湿润或浇水不足;表面有积水,影响面层和垫层之间的黏结;水泥浆结合层刷浆过早等。

针对以上种种的质量问题,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改善的措施,对于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要加大质量行政监管处罚力度,对于建设工地出现的违章违法行为绝不姑息迁就,要从重从严处罚,还要严把建筑材料进场关,对于无出厂合格证材料、无试验报告材料、超出误差范围内的材料、破损的材料、超出失效的材料、假冒伪劣产品都不予使用等。还要对混凝土进行及时的养护,要制造让其硬化必须的湿度、温度等条件,露天堆放是要进行覆盖并定期洒水,保持湿润,还应对混凝在终凝前土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缩量。而针对屋面工程和厕浴间渗漏和水泥地面起砂、空鼓等质量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注意细节,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万无一失,这就是对施工方面的一个考验了,要严格工程施工操作规范,还要加强工程监理,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质量监督作用。

以上是针对常见的建筑工程中具体质量问题所做的阐述和预防方法,對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我们还需从整体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我们要制定治理质量问题方案:目前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治理起来还具有一定难度,不可能再短时期内消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分期分批,有重点的目的来控制治理质量通病,当有些质量通病涉及多个方面因素时,还要通过协调或组织力量攻关,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要消除涉及欠周出现的质量问题,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如果属于设计欠周造成的,应通过改进设计方案来处理;同时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素质,改进施工工艺,提高质量意识;还要重点把好材料、制品及设备质量关做到:择优选购,慎重使用,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的产品的流入社会;要适当提高质量通病的易发部门工程的造价:杜绝一味地减低工程造价,而护士工程质量的现象;最后还要加强现场监理:各监理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项目监理机构的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备监理人员,督促现场监理人员认真履行各自监理职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提升施工现场监理质量。

总结

建筑工程质量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审美和正常使用,更影响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从根本上杜绝建筑工程质量,必须从材料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才能真正做“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造福子孙后代,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质量问题。我们要从整体到细节都把握好,建筑好的工程来保证人民的利益与安全。

参考文献:

[1]周盛世. 工程质量的各方问题与对策[J]建筑管理现代化, 1999,(04).

[2] 李德全.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探源[J]建筑经济, 1996,(10).

[3]张廷荣.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与预防400例M.郑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王朝熙. 简明防水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李继业、宋学东.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与防治M. 山东: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高校过期档案销毁难原因解析 篇7

一、机构不健全, 专职队伍不稳定, 阻碍了销毁过期档案工作的开展

到目前为止, 高校档案工作仍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承认和肯定的工作, 发展处境也比较艰难, 很多高校没有设立独立的档案部门, 甚至连专职档案人员都没有配备。笔者在福建、安徽两省的高校档案工作岗位任职至今, 每年都参加所在省的高校档案工作协会年会, 遇到的“同行”中大多数都身兼数职, 或第二年再见, 又都换了新人。高校档案工作如此处境, 档案机构不健全, 分管领导流动频繁, 专职队伍不稳定, 遑论开展销毁过期档案工作。笔者所在单位的档案工作发展史或许是高校档案工作的一个缩影。我校档案馆的前身是隶属于校党委办公室的文书档案室。1992年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 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档案馆。但由于领导及工作队伍的不稳定, 档案馆的本职工作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自然也谈不上去思考销毁过期档案的问题。到2000年, 学校进行机构改革, 档案馆精简为校办的一个科室, 编制为两名, 实际情形是人数最少时仅有一个在岗, 人手严重不足, 只能疲于应付日常事务, 岂敢奢谈销毁档案之事。我校档案工作的转折点, 是在学校经历了“八十校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2007年, 为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 学校最终决定恢复档案馆正处级建制, 此次将分管多年档案工作的校办副主任提拔到档案馆任馆长, 解决了历年来馆领导不熟悉档案工作之痼疾。这期间, 建成了档案目录数据库, 在2011年6月25日通过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特级单位的评审, 使我校的档案工作跨入省先进队伍行列。但由于早期档案工作发展迟滞, 致使销毁过期档案工作一直没来得及开展。

二、对档案价值的认定存在分歧, 阻碍了销毁过期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档案鉴定工作是销毁过期档案的先决条件, 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价值鉴定, 其结论往往是不一致的, 这也是销毁过期档案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档案价值有个特点, 就是它随着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 而逐步显现和实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集体的利益一直大于了变化, 人们对个人档案信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查阅与自己个人利益有关的档案信息。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同志在档案工作者年会会议上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就这样强调:“在档案价值上, 要进一步转变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观念和认识, 重视所有涉及到人的档案的价值, 树立‘人的档案最重要、最具有价值’的新观念、新认识。在档案服务观念上, 要进一步转变重机关团体、轻个人特别是轻普通个人的观念和认识, 像重视为机关团体服务、为重点人物服务那样, 重视为个人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树立‘群众至上’、‘人民最大’的新观念。”随后, 国家开始对民生档案重视起来, 高校档案工作也逐渐把服务师生作为服务社会的一个切入点, 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相关且有利用价值的档案的保管期限都适当给予了延长, 由原来的长期变更为永久。这一变化, 也改变了档案工作者对过期档案的看法, 大家逐渐萌生了过期档案留着到将来或许有用的念头, 这种顾虑阻碍了销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没有奖惩机制的约束, 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延缓了过期档案的销毁

水表检定过程中误差原因解析 篇8

一、水表检定简介

水表检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检查水表的示值与对应已知量值之间的偏差, 并对其进行校正, 使偏差小于水表相关管理标准规定的最大偏差, 检定结果出来后,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水表的使用状态进行声明, 比如是否可以继续使用, 是否需要维修管理等等。水表检定是一个强制性的评定过程中, 检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项目、条件、方法等等内容进行开展, 水表的检定工作必须由相关计量部门或授权组织进行。

水表检定时间不同, 对检定结果的要求会有所区别, 首次检定及后续检定时, 水表的准确度等级不同, 水温范围不同, 水表在高区及低区的最大允许误差也不同。就1 级水表而言, 当水温在0.1℃ ~30℃之间时, 高区最大允许误差为±1%, 低区为 ±3%, 水温在30℃以上时, 高区±2%, 低区不变;2 级水表水温在0.1℃ ~30℃之间时, 高区 ±2%, 低区为 ±5%, 水温在30℃以上时, 高区 ±3%, 低区为 ±5%。冷水水表与热水水表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会有差别, 水表温度等级为T30 的冷水水表最高允许工作温度为30℃, T50 的则为50℃, 二者的最低允许工作温度相同, 均为0.1℃。水表使用过程中检定时, 根据水表准确度等级, 水表的最大允许误差为上述标准的2 倍。检定合格的水表需要填发等级检定证书、合格证, 不合格的需要将相应的不合格项目标明。水表的检定结果具有法律效应, 因此, 检定单位必须在检定过程中严格操作, 保证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二、水表检定误差产生的原因

1、水表的零部件质量存在问题, 零部件加工及装配过程中出现误差

为了保证水表的质量, 设计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选择零部件的材质、规格, 零部件加工过程中必须遵守生产标准。水表中含有涡轮、蜗杆等部件, 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温度、出模时间等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零部件加工出现误差。水表的装配过程中, 如果零部件存在毛刺等不良现象或者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装配工艺标准进行施工, 就很容易出现装配误差。比如, 水表外罩必须保证松紧度适宜, 避免漏水、上下夹板变形等问题出现, 水表外壳在铸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砂眼, 也会导致水表漏水, 影响其性能。

2、水表检定装置存在误差

水表检定工作需要使用专业的检定装置进行, 一般来说, 检定装置的准确度为0.2%。检定装置本身存在的设备误差会影响检定工作的准确性。检定装置的设备误差受到零部件质量、安装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 检定装置的安装时应该保证光线充足、通风、空气湿度低于85%, 为了避免外界振动源等因素的干扰, 检定装置必须与振动源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些检定装置的瞬时流量指示针为玻璃转子流量计, 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流量计垂直, 不得出现歪斜, 转子流量计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被沾污、转子表层有气泡, 转子被摩擦都会导致误差。

3、人为操作过程存在的误差

检定操作过程中, 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会对检定结果造成比较严重的误差。检定过程中, 首先需要将水表安置在检定台上, 然后开启夹紧器将水表夹紧, 之后关闭流量调节阀, 打开进水阀。一般情况下, 管道、水表承受水压时, 水表或者管道内的空气无法完全排出。水表检定过程中, 如果工作量器内的水位符合相关规定, 此时流量调节阀可以关闭。当工作量器内的水位不再发生变化, 且与设计值存在一定区别后, 就可以进行读数、计算。水表检定过程中, 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检定规范进行操作, 为了确保读数计算过程中数值精确度, 水表检定装置的标尺、刻度线等读数部位必须清晰, 没有出现脏污、磨损等现象。水表检定时, 密封性检查必不可少, 密封性检查时, 试验压力为水表最大允许压力, 试验时间应该1min以上。检定装置中的O型耐油橡胶圈是夹紧器、放水底闸等装置十分重要的密封件, 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磨损, 进而导致漏水, 影响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对其进行检查, 及时更换。

4、检定环境或其他方面出现的误差

外界环境也会影响检定的准确性。在水表检定过程中, 标准大气压下, 应该保证检定环境的温度在10℃~ 20℃, 检定湿度低于85%, 水的温度应该满足相关的检定标准, 水温偏差应该低于5℃。此外, 水表检定时, 水源压力改变会影响检表, 因此,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水源压力对检表的影响, 应该保证压力稳定, 将瞬时流量波动系数控制在一定百分比之下。

三、水表检定的自动化改造

水表检定装置的自动化改造, 能够增强检定装置的数据处理能力, 提高水表检定工作的效率及准确度。水表检定的自动化改造时, 不同型号的水表检定装置自动化改造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改造DN15-50 节水型水表检定装置时, 首先在被检水表的上方安装摄像头, 实时监测水表的表盘, 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信号输入到计算机的图像采集卡后, 计算机会识别检定水表的指示流量, 并对水表盘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其次, 在水表检定装置的标准量器水位指示装置上安装水位测量仪和水位感应头, 水位感应头通过光电感应控制水位。

四、结束语

水表检定是保证水表计量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但水表检定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水表检定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有所降低。因此, 相关计量部门或法定授权组织必须认真分析检定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 并及时采取相关解决措施, 保证检定工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红.水表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06) .

谈判机制建立迟缓的原因解析 篇9

谈判协商既是一种市场机制,又是一种社会机制和政策工具。医疗保险谈判虽然主要围绕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展开,但绝不仅仅与价格有关。从政府定价走向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商价,从按服务项目定价到或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总量的一揽子打包价,其变革之深、变化之大可想而知。可以说,谈判协商机制的建立过程,是政府价格管制转变为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程,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是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过程。

在我国,谈判机制的建立,有待于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这些谈判主体自身改革的深化和对市场体制的适应程度,取决于整个社会体制机制对市场体制的适应程度。纵然,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但从社会体制转轨而言,时间毕竟不长,市场机制的许多东西还不够成熟,谈判机制就是其一。

那么,谈判协商机制建立迟缓的主要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成熟、服务型政府建设不够到位、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健全、谈判协商文化不够厚实和谈判协商动因不够给力。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够成熟,习惯于靠政策、靠行政协调机制解决问题

在成熟完善的市场体制下,市场交易行为的实现离不开谈判,小至零售市场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大至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的价格谈判乃至国际贸易的谈判。应当承认,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有不少堪称经典的谈判案例,可以说谈判机制己经日臻成熟,这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效。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我国距离全面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路要走。主要体现在市场机制覆盖的范围过窄,仅囿于商品交换的市场。在社会管理领域和政府治理过程中,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则表现得比较保守,思想不解放,路径不清晰,方法不熟练,有待进一步拓展。医疗保险运行涉及政府治理、社会管理、商品交换等多个领域,涉及医疗服务提供方、药品供应方和费用支付方等多方利益,我们习惯于靠政策,靠政府行政协调机制去协调彼此利益关系的机制和方法,对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平等谈判平等协商的方法平衡协调彼此利益关系,则比较生疏,远不如像使用行政协调机制那样轻车熟路,这是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不适应症。表现在医疗保险运行中,经办机构还不善于主动就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开展谈判协商,并通过协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费用降下来,通过建立分担机制,控制过快增长的不合理费用。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不够到位,政府包得越多,谈判机制越难建立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企业改革走在前,相对而言,政府改革滞后些。众所周知,服务型政府建设正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刚刚开始。受计划经济传统惯力作用,政府包揽过多、政事不分、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附属物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政事不分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政府运作的基本模式还没有完成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蜕变。应该通过市场或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常常由政府越俎代庖或运用行政管制机制去解决。医疗服务费用就是一种,这是在服务型政府建成前难以完全避免的。特别是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都以所谓事业单位出现在社会交际中,由于他们与政府有着说不清、割不断的千丝万缕关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在试行阶段等多层原因,他们的行为很难分清是其自身所为还是背后政府所为,由政府作主是这些机构运作的常态化处事方式。其结果则是,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谈判往往转换成政府部门之间的对话,最终又回到行政协调机制的老路上来。过多依赖政府和政府过度包揽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从而形成了强势政府的特征。从好的方面讲,工作效率高,提高了执行力。从不利的方面讲,民主协商差,弱化了包括谈判机制在内的市场机制作用,社会公平规则受损,经济效率低下。如果从社会机制的视角看,传统政府管制也不利于社会民主协商机制的成长。总之,政府包得越多,谈判机制越弱,服务型政府建设越不到位,谈判机制越难建立。

三、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健全,谈判机制不可能顺利建立起来

价格是市场灵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价格改革开始。但目前医药价格特别是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政府管制过细、过宽、过死。过细者,按一个个医疗服务项目定价,服务项目分类太细、重复,导致完成一个服务过程要重复收费。过宽者,既不区分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的服务价格,又不区别基本医疗服务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过死者,完全政府管制,没有市场调节余地。把政府指导价视作金科玉律,不仅消费者失去了选择权,消费者代表也没有参与权。在这种价格形成机制中,只有政府价格管制,没有价格协商;只有政府和医疗服务药品供应方代表,没有参保人代表;只有政府行政机制作用,没有市场机制作用。要把谈判协商机制建立起来,必须从改革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入手,走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之路,给消费者以话语权,充分发挥第三方在市场调节中的独特作用。不解决好医疗保险运行中的价格形成机制问题,谈判机制不可能顺利建立起来。

四、谈判协商文化不够厚实,缺乏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的谈判协商文化基因

中国有重农抑商歧视商人的文化传统。漫长的封建社会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与商品经济相伴的谈判协商文化也比较薄弱。商人谈判求的是利,与儒家传统价值观有较大距离。儒家重道德,视商业谈判为术,而非道,是商场中的一种伎俩。这是在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里更没有谈判协商文化的地位。五千年封建王朝统治,造就皇帝一言九鼎、金口玉言的专制文化,国事没得商量,臣民只能服从。西方不同,资产阶级标谤自由平等,为营造平等协商、平等谈判打造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至今像德国、法国为什么合作伙伴机制盛行,谈判协商机制充斥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中发挥独特作用,包括在社会保险管理中,欧洲各国普遍实行由雇主雇员组成的合作自治机构管理,原因就在于此。在我国,开放以后虽然也强调贯彻国际劳工组织的政府、雇主、雇员三方协商原则,但考察实践可见,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在企业年金谈判中,如果没有政府执政力的强大助推,谈判协商的力量仍然是多么软弱,在私营企业里真正由雇主与雇员通过民主协商达成协议的实在少得可怜。一方面,故然雇员组织的力量不够强大,即工会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确实缺乏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的谈判协商文化基因,这是不能忽视的谈判协商机制建立迟缓的重要根源。

五、谈判协商动因不够给力,谈判主体因缺乏利益驱动而少有谈判激情

谈判协商要成为一种机制发挥作用,参与谈判协商的主体必须具有给力的动因。一般而言,商业谈判的动因在利。从经办机构来看,经办机构理论上代表参保人,组织体系则是政府系列。通过谈判协商购买价廉物美的服务和药品,降低制度运行成本,赢得参保人满意,是经办机构的道义责任。但由于经办的垄断性、分散化,由于与财政捆绑得太紧,由于参保人对委托人参与谈判缺乏机制体制的约束,由于对医保制度运行绩效缺乏制度化考核,缺乏考核结果与管理者利益挂钩,经办机构参与谈判协商的积极性并不高,对谈判协商的结果并无更大压力。他们参与协商是迫于行政压力而非利益驱动,这也是一切公共部门效率低下的共同根源。从医疗服务提供方看,与国外不同,我国的医生不是独立的谈判对手,医生是医院人,左右医生行为的不是保险方,而是依赖他们创收的医院,所以经办机构只能与医院进行谈判。医院的情况苦乐不均,起着标杆作用的中心医院在当地处于垄断地位,不可能取消其定点资格,在医疗资源缺少的地区尤其如此,他们缺乏通过谈判协商寻求更广阔服务市场的激情,对品牌的追求也放在医疗技术上而非费用上。加上废除药品加成政策以后补偿政策不落实,公立医院在改革之中,医疗机构经济责任不明确,创收仍是医疗机构最现实的选择,企图通过谈判制约医疗服务费用的难度很大。能积极参与谈判的要数药品供应商,他们最关心的是进“基本目录”,至于价格,反正买的没有卖的精,他们并无太大压力。再说,目前药品价格决定机制仍由政府定价,在政府管制过多未完全退出之前,谈判多此一举。已占领市场的药品价格要真正降下来很难,他们可以改头换面变相涨价。由于药品生产研发、销售成本的复杂性和机密性,经办机构信息不对称,在价格谈判中多处于被动地位。药品供应商积极的是形式,重视的是过程,而非谈判结果。因为,目前情况下主导谈判的经办机构不可能真正撼动企业的价格预期。

综上分析,谈判机制建立是个艰难过程,要做大量工作,需要从长计议。因此不能急,太急了会使谈判形式化、行政化。也不能等,靠等是等不来机制的。正确的态度是积极探索。当前最迫切的是需要国家制定谈判规则,对谈判指导思想、主体、形式、内容、结果执行、僵局调解等作出规定,核心是授权经办机构,鼓励和支持进行探索,通过谈判制约医疗费用。关于谈判内容,不设禁区,什么都可以谈,是政府指导价的,可以在指导价下谈,讨论可否再降低价格。是市场调节价的,更应该谈。对经办机构而言,谈判重点是医疗服务费用和绩效。就费用来说,可以谈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也可以谈病种收费标准,还可以谈医疗机构年度服务总量和费用总额,但都别忘了服务绩效。医疗服务谈判可由统筹区医保经办机构主导,吸纳相关专家参加,并将谈判结果载入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政府的责任则是制定规则和监督。

参考文献

[1]晓前.谈判:一靠实力二靠能力[J].中国医疗保险,2010(23)8:5.

空调制热效果差的原因解析 篇10

(1) 天气太冷导致空调结霜。 空调制热不给力很可能是由于天气寒冷的原因导致空调换热器结霜, 无法正常启动。 这时可以把室内机的气温传感器用电吹风吹一下或用热毛巾捂一下。

(2) 没有及时清洗。 空调在夏季长期使用后没有及时清洗滤网和内部, 造成空气流通堵塞,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 蒸发器、冷凝器尘垢太厚, 也会降低制热效果, 导致制热能力下降, 耗电量增加。

(3) 空调内部四通阀串气。 热泵型空调通过四通阀来切换制冷和制热状态。 若四通阀串气, 则有部分本应参与热交换的制冷剂在四通阀处直接由压缩机出气管返回到回气管, 导致参与热交换的制冷剂减少, 热交换效率下降, 从而引起制热量不足。

原因解析 篇11

关键词:路桥施工;病害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8-0148-02

路桥施工中的病害主要包括功能性病害以及结构性病害,其中功能性病害指的是路面不平整,影响路桥的正常使用功能,而结构性病害指的是路面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组成部分出现的病害,也可以是路面整体结构的病害,导致路桥不能支撑车辆的荷载。路桥施工中的病害类型有许多,施工单位应该重视产生这些病害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这些病害对路桥造成损害,以此保证通行车辆的安全。

1 路桥施工中常见病害出现的原因

1.1 路桥图纸设计不合理

路桥图纸是路桥施工的依据,在路桥施工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对施工现场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勘察后,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图纸,不能只考虑路桥的外形,而不考虑周边环境以及地基等状况。因此,路桥的施工图纸应该根据路段的具体状况,确定相应的指标参数,然后再确定施工方案,最终确定施工图纸,并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难考虑到所有的影响因素,再加上一些监理单位的不重视,很容易导致路桥出现问题。

1.2 混凝土自身性质的限制

裂缝是路桥工程的常见病害,其形成有车流量以及车载的影响,但是其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受混凝土自身性质的影响,施工过程中,空气中水分的含量以及环境温度影响混凝土的凝结,及时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混凝土也会出现体积缩小的现象,并且当混凝土在体积变化的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在其内部形成拉应力,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1.3 路面厚度不合理

路桥的路面厚度应该符合相关的工程规定,这也是国家强制性的标准,但是在实际的路桥施工中,一些施工单位在利益的趋势下,或者是为了赶工期,私自降低路桥路面的厚度,这样当路桥施工完成后,经常出现质量问题,并且其还缩短了路桥工程的使用年限。

1.4 施工控制不严格

施工控制不严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材料的检验不严格,当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施工的单位并没有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给路桥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有的施工单位不重视混合料的配合比,也没有根据相关的设计规定使用相应的材料,致使路面出现坑槽、油包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在进行碾压时,碾压不及时,或者碾压温度过高,都会导致路面出现微裂或者推移等问题。

1.5 改造方案不合理

路桥改造是路桥施工的重要环节,在进行路桥改造时,其改造方案的制定,应该先对该路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然后根据该路段的弯沉指标、强度、等级等客观的指数确定该路桥的改造方案。但是,在实际的路桥改造工程中,施工单位并没有根据相关的规定对路桥的状况进行实地勘察,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类似路桥的改造方案,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管,致使路桥出现路面强度较低、裂缝等病害。

2 处理路桥施工中病害的应对措施

2.1 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在进行路桥施工之前,应该对该路段的气候、水文、地质等众多状况进行实地勘察,以及掌握路桥的确切数据和资料,尽可能避免由于缺乏相应的勘察资料而影响最终施工方案的设计。此外,当确定施工方案后,还应该有专门设计人员对施工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确保施工干干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以后路桥的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科学的处理各种常见病害

路桥施工中裂缝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这些裂缝的处理过程中,应该准确的找出造成这些病害的原因,然后对引起这种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对于大面积的结构性病害,通常选用罩面进行处理;对于严重露骨的病害,应该采取整段处理的方法;对于裂缝宽度超过2.5 mm的病害,通常采用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均匀拌合物进行灌注;对于板角断裂破损病害,通常采用局部修补法进行处理;对于缝口局部相对较宽的裂缝,通常选用扩缝灌浆法。在进行这些病害的处理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控制,保证设计值与施工值的一致性。此外,在进行路桥碾压时,应该严格的控制水分含量,以此保证路基的强度、压实度,提升路基处理的质量,进而满足路桥的正常使用功能的需求。

2.3 严格的控制整个施工过程

在路桥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控制整个施工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控制:其一,当材料进场时,应该检查其是否具备生产许可证、合格证书,必要时应该有专门的检测人员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并将取样送至具有试验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当检测结果合格后才允许材料进场;其二,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施工方案,制定完善的施工计划,然后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以及施工工艺进行施工,例如,在碾压施工中,应该保证碾压的均匀性、强度、稳定性以及密实性;在混凝土振捣施工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振捣工艺进行施工;预留的伸缩缝应该满足相关的施工需求等;其三,严格的控制路桥的养护工作,当路桥施工完成后,应该对路面进行及时的养护,严格的控制整个施工过程,对保证路桥的施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科学、合理的改造旧路桥

在旧路桥的改造工程中,加铺沥青层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补强措施,通过加铺沥青层,不但灯光消除裂缝处形成的脱空、卿泥、断裂等病害,还能有效的增强路桥的承载能力,提高路面的平整度以及抗滑能力,进而改善路桥的使用性能。

2.5 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想要有效的改善路桥的施工质量,仅仅通过改进施工方案以及采用苦学的施工工艺是行不通的,还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质量管理标准对路桥施工进行约束和监督,保证路桥的各项施工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因此,路桥施工管理部门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提升管理层以及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将施工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对影响施工质量的行为进行处罚。此外,路桥施工单位聘请的员工人员,应该持有从业许可证或者专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以此保证整个路桥的施工质量。

3 结 语

在路桥施工中,应该准确的找到引起病害的原因,从而从源头上尽可能避免任何病害的发生,以此不断的提高路桥的质量,延长路桥的施工寿命。此外,提高了路桥的施工质量,能够显著的提高路桥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自身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举多得。因此,路桥施工的病害应该引起路桥施工单位的重视,然后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提高路桥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志海.浅析路桥施工中病害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12).

[2] 王秋环,袁平,万萍.浅析路桥施工中的病害处理[J].科技传播,2010,(4).

[3] 梁勇.路桥施工中的病害处理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8).

解析隔离刀闸发热的原因及措施 篇12

关键词:隔离刀闸,发热,原因与措施

1 引言

隔离开关是高压配电网当中至关重要的电气设备, 通常情况下会与高压断路器一起使用, 以此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隔离开关在电网当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所以其在运行当中的发热现象越来越明显, 因为发热而引起的故障也经常发生。如果产生发热故障, 就一定要限制负荷或是进行停电处理, 进而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 我们必须要对隔离开关发热的原因进行探讨, 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2 隔离刀闸发热引起的危害

2.1 不同部分的发热导致危害不同

在变电站中, 假如是线路中的侧面刀闸发热, 就必须要让发热线路停止运行工作, 然后进行及时的处理;要是线路中的主线侧刀闸发热或者是主线连接的刀闸的主线侧接头发热, 就要使整条线路的主线停止供电, 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一但要是整个变电器的侧刀闸发热, 立马要停止变电站的输送电流的工作, 在夏季后电力负荷达到高峰的时期, 整个变电站则使用一台变电器进行运行, 通常情况下就要对一部分指线进行限电, 从而影响整个变电站的实际电流负荷的供给, 以及整个系统电力系统再稳定运行条件下电压、功率的分布。

2.2 温度过高, 会降低其使用寿命

由于变电站的刀闸产时间在高温环境下运行, 导致其金属材料在高温下发生退火软化, 其原本的绝缘性能降低, 机械强度也逐渐减弱, 导致使用年限受到影响而降低。情况严重时就会导致短路现象发生, 有可能导致停电事故的突然出现。

3 隔离开关发热原因分析

3.1 连接部分接触不良

连接导线在外界空气或者负荷的影响之下, 会使得连接件热胀冷缩, 进而导致连接螺丝变得松动, 减小了部件的有效接触面积, 增大了收缩电阻;如果外界出现大风, 滚动触头会因为风力的影响使得接触压力失衡, 将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而发热;因为管母摆动, 使得刀闸夹件变松, 进而导致动静触头位置处的弧光放电;隔离开关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因为电流引发发热现象, 使得弹簧的弹性变差, 这样周而复始, 往复循环, 将会烧损部件。

3.2 安装工艺欠佳

第一次装设调试的时候, 如果导电系统的接触面处理不到位, 比如接触面不平整、存在毛刺、导体扭转弯曲的角度错误、紧固螺丝有松动、固定螺丝受力不平衡、涂抹导电膏或者电力复合脂的时候混入杂质、利用凡士林代替导电膏或者电力复合脂以及涂抹导电膏太多等;触头接触压力、触头插入深度或者回路电阻没有达到相关的规定, 都会增大接触电阻, 导致接触面发热。

3.3 环境温度过高

实际上, 导体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 所能承载的实际电流也是不相同的。由于外界环境升高, 导体本身的电阻值也在相应的增大, 电阻增大会使导体自身的热量提高, 然后温度的提升又会导致电阻增加,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实际上的电流还没有达到实际的额定值, 温度的提升也有可能超过标准。

3.4 刀闸结构设计和实际容量的不正确

我们就以JYN2-10-31D型手车开关为例, 这种型号的隔离开关的所使用的插头方式是点接触结构方式, 实际上的接触面积不大;安装工艺没有达到实际要求标准, 刀闸内部的动静触头长时间的分合没有到达所要的位置;部分刀闸的施加设计容量不高, 又长时间处在超负荷的状态下流经电流过大, 使刀闸中的各部分温度超出了实际的温度提升标准。

3.5 运行维护不当

运行维护不当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倒闸操作质量不合格进而导致动静触头接触无法达到接触的要求;②在进行手动操作的时候不规范, 发力过渡将会引起机械磨损, 使得触头变形、卡死;③闭合操作的速度比较慢, 进而导致触头过热;④在运行巡检中不够仔细, 没有尽早发现隔离开关的发热状况, 使得发热变得更加严重。

4 隔离开关发热故障处理的措施

4.1 触指故障处理

具体的处理措施如下:取下防雨罩, 取下槽型卡板上面的螺钉, 用手指用力压住触指, 使得其端头位置处的定位销正好离开导电杆, 同时把锈蚀以及弹性较差的弹簧、触指等部件取出来, 把弹簧进行更换。然后用细平板锉缓缓锉掉已经损坏的突出部分, 然后用砂布进行轻轻的打磨, 使得接触面非常平整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光泽, 尽量降低对于镶银层的影响。如果触指与触头基本没有什么损伤就不需要更换, 可以利用机油、白布清洗其接触面, 除去表面的灰尘与氧化膜, 然后涂抹少许凡士林。

4.2 增强温度、检测工作

现阶段常用的测温方法有两种:①蜡片测温;②红外线测温。在实际观测刀闸温度时可以通过蜡片颜色的变化还有红外线图谱的变化来对温度进行监控,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能给出温度监控的实时数据。由于变电站的快速发展, 对设备进行巡检难度就会更大。所以就需要安装电气节点温度在线检测系统, 这种系统有效的减少了人工劳动力, 也可以准确的测定发热情况, 提前进行报警, 预防和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4.3 提高技术人员的岗位素质

运行维护人员在对隔离开关进行开、合闸操作的时候, 动作一定要快, 以此减少燃弧的时间, 与此同时, 还要确保合闸到位。检修工作人员在对隔离开关进行检修的过程当中, 需要严格依据规范进行, 仔细对隔离开关进行必需的维护, 确保检修维护的质量。在检修工作结束之后, 还应该认真检查隔离开关每个部件的接头是否紧密结合, 防止因为接触不良而产生的发热故障。

4.4 合理安排负荷能力

结合隔离开关的额定容量以及负荷承受能力来合理安排运行的方式, 使得负荷分散, 防止过载运行。如果隔离开关的工作电流超过其额定电流70%的时候, 将会产生过热故障, 如果适当加大隔离开关的负载能力, 就可以有效应对过载运行。可以对承担大负荷的隔离开关进行增容改造工作, 取代额定容量裕度大的隔离开关, 计算出最大工作电流, 实现工作电流不超过额定容量的70%, 这样就能够加大隔离开关的负载能力, 减少触头发热故障发生的概率。

4.5 参照使用说明, 合理使用刀闸

在安装工程结束后一定要对刀闸的使用说明有一定的了解, 正确认识到刀闸间隔合适的重要性, 合理的控制检测维修的周期时间,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维护工作, 杜绝设备发热现象的发生。在工作人员进行刀闸闭合操作时, 一定要在动静触头接触时快速闭合刀闸, 一定不要使用太大的力气, 避免出现刀闸合闸不到位或者是过度闭合的现象, 导致电阻阻值的增大。

4.6 保证设计、施工质量

在设计开始之前, 就要结合实际的变电站负荷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运行环境, 准确的计算出每个刀闸的实际参数, 不能把典型图纸拿过来就使用。在施工进行过程中一定按照施工工艺以及设计进行施工, 防止不平衡的现象发生, 在线路进行压接时一定要均匀, 其表面不能有划痕或者是毛刺出现。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 对于电网设备的要求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而隔离开关是电网设备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因为各个方面条件的约束, 我们只能通过检修管理与运行维护来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我们要从本质上防止隔离开关的发热故障, 采取最为有效的措施不断对隔离开关进行改造与更新, 杜绝发热现象的发生, 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桂轩, 朱启斌, 王涛, 等.变电站刀闸发热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分析[J].消费电子, 2013 (22) .

[2]崔艳.刀闸接点发热能源损耗的检查及处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08) .

上一篇:双核城市群下一篇:随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