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的背后论文

2024-10-19

《道德情操论》的背后论文(共5篇)

《道德情操论》的背后论文 篇1

一、《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使亚当·斯密成为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也引发了经济伦理的思考与研究。亚当·斯密认为, 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 “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 既以牟取利润为唯一目的, 他自然总会努力使他用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最大价值, 换言之, 能交换最大数量的货币或其他货物”[1]。但人又是合乎道德法则的, “对一个人来说, 以不正当的方式夺取另一个人的任何东西, 或者不正当地以他人的损失或失利来增进自己的利益, 是违背天性的”[2]“无论一个人在别人看来有多么自私, 但他的天性中显然总还是存在着一些本能, 因为这些本能, 他会关心别人的命运, 会对别人的幸福感同身受, 尽管他从他人的幸福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 一无所得”[2]。人性是利己与利他的结合, “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重要方式, 也是生产生活的基本目的与前提。然而, 一旦没有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约束, “经济人”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 便会滑向极端利己主义的深渊, 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如何确保国家经济健康合理的发展、处理好“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辩证关系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剖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承载了生命的价值, 对待食品安全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每个人都应坚守住道德底线———尊重他人生命。食品从业人员更应确保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益不受侵害, “你的行动, 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 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 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 永远不能只看做是手段”[3]。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社会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人们开始追求绿色、健康、营养的食品, 但当前缺乏营养、不健康甚至有毒有害食品屡禁不止。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一波未平, 又出现了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毒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 严重危害了百姓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可谓“每拿起一次筷子就是经历一次冒险”。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在他《资本主义的伦理学》中提出, “我们不想生活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 这个社会什么也没有;我们也不想生活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 这个社会把金钱用于不道德的目的”。计划经济时代, 人们注重公平, 耻于论钱, 形成了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富足。市场经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 也使“经济人”显露唯利是图的本性。在马克思看来, 暴利是血腥的, 也是失德的。他曾在《资本论》中深刻指出,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 它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 它就要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经济价值与道德原则在市场经济无情的竞争中成为相互对立的关系, 道德原则因其虚化的形式而逐渐被遮蔽, 经济价值却因其实质的内容而逐渐被突显。

食品监管过程也是监管者自身利益与职务责任、部门利益与公共健康的博弈过程, 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使监管部门缺乏权力制衡的约束, 直接滋生了“损公肥私”、“权力寻租”等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效益, 以GDP的增长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 权钱交易成为实现各地政企“双赢”的潜规则。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 造成事前监管不到位、事后相互推诿的现象。食品安全涉及从田头到餐桌整个生产流通环节, 而中国的食品生产还存在许多手工作坊和农户, 这也从客观上增加了排查的难度。执法部门重罚轻刑, 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者的惩处力度不大, 也就造成有毒有害食品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检举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众舆论、网络传媒的教育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中国消费者的食品知情权严重缺失, 产品信息资源的供给不足、获取渠道狭窄使消费者处于弱势, 只能在“无知”中遭受宰割。

“个人绝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 以致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 即使得到利益的人可能得到的好处比受到伤害或损害的人失去的大得多”[2]。在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市场运行过程中,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道德契约, 要求其在最大限度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担负保障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食品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 建构完善的食品伦理道德体系, 加强生产者诚信建设管理。当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相信商家时, 政府的积极干预就是维护消费者权益、增强其信心的最为迅速有效的方法。政府必须维持市场秩序, 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和规范, 严格标准, 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 尽量避免或减少在各环节产生的对百姓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 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食品监管部门的力量有限, 人民群众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如果能让食品生产者的经营活动完全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下, 使成千上万的消费者随时随地都成为食品监督员, 一旦发现不法商家的造假行为, 就可以联合政府各个职能机构, 共同进行打击制裁, 那么不良商贩就会因为这种威慑力而不敢再存侥幸心理, 以身试法。这也符合法经济学中所谓的交易成本论, 即当犯罪的成本突然增高时, 犯罪的可能性会自然降低。然而, 人都会趋利避害。在平均利润面前, 一旦利益被无限放大, 损害被无限缩小, 食品生产者就很可能演变成见利忘义的“道德滑坡者”。同样, 监管部门在只能靠罚款度日的情况下, 为了一己私利, 就会出现官商勾结、甚至“放水养鱼”等腐败现象, 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国际经验表明, 美日等国在食品监管方面早有“连坐制”, 一家企业出事, 全地区受牵连, 而这正能对抗地方保护主义, 将钻制度漏洞的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一网打尽。可以说, 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缺一不可:仅谈道德, 忽视对权利的保护与对权力的制约, 则必然导致道德衰败;也只有借助伦理道德的约束, 才能发挥制度的最大效用。

三、启示

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 从哈耶克到萨缪尔森, 西方经济学家在总结市场经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后, 得出了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守城者得市场, 失信者失人心。世界银行副行长、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 信用差是导致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国家要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为“守信”和“失信”行为制定明确的“量刑”标准, 使诚信从道德价值的抽象观念上升为社会生活中具体的法律规范, 保障诚信的“合法性基础”和道德底线约束力的有效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当前,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已深入民心。“诚信友爱”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特征, 被提到了突出重要的地位。“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马克思主义认为, 脱离物质利益空谈道德, 或是将道德立足于个人利益都不可取。“‘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道德作为人类精神现象是以社会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立德之本就是阶级的群体利益, 或人类的共同利益。道义乃是功利的化身和升华, 从根本上看, 革命道义精神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功利。随着“以人为本”、“以德治商”的普遍推行, 21世纪经济更趋向人性化发展, 和谐互信、互利共存已成为市场主体的普遍共识。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 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 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6]互利是人性的道德规范, 是对道德本质的肯定, 在承认人的利己本性前提下, 用利他手段以达到互利目的, 即以后天的德性调整和节制人的自然本性, 使人在追求和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人的社会性。互利才能实现“共赢”, 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学有一个著名观点:即使在市场和生意中, 我们也首先是人、是公民, 而不是“经济人”。作为人和公民, 我们的关系不可能仅仅归结为生意关系、金钱关系, 还有对国家、对社会、对其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市场经济关系不可能离开, 而且需要道德来规范调节。“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分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造成人与社会的失衡, 出现禁欲主义或功利主义。没有经济基础, 人无法生存, 社会无法前进;失去道德约束, 人不可能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经济社会不可能达到健康有序。利己与利他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和谐统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发表讲话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社会问题,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人文关怀。

摘要: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提出“道德人”和“经济人”两个概念, 揭示了人性中利己与利他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方面, 引发人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伦理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妥善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最终达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和谐是中国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经济伦理,食品安全,诚信和谐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 王亚南,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27.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秀莉,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1:1-155.

[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4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0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110.

《道德情操论》的背后论文 篇2

道德与个人经济利益虽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必然的藕断丝连深层的联系。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诚然,与法律相提并论而言,道德是由主体体现出来。然而,道德力度的体现并没有法律执行那样明确。相应地,法律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道德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当个人在看到与精神社会不匹配的行为时能自然流露体现出来;当个人在能动行为时不能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并且能在适当时候克制自己。正是有了道德的体现,人类社会在各种规定约束才显现出和谐。相应地,在道德的约束下,人类社会才能发展顺利;也正由于道德的约束力度,当今社会的经济运行运行成本才能有所降低。道德为社会中发展的每个成员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信任的场所。目前,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经济下行阶段,道德伦理的丧失正在使当前社会经济承受着严重的经济压力。面对经济的发展水平处于痴迷状态,而相反地忽视了道德力度的开展和建设。

二、亚当·斯密的道德观

1、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相关论证

1)仁慈与正义

亚当·斯密在开篇就论证了同情的合宜,即人们是通过他人的情感连同自己的感情标准是否一致来判断其行为的合宜[1]。个体对主体的反应是能动的,不同的主体对客观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及所产生的反应是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也并不相同。他人的感情经历仅代表他人所经历、付诸过的行动。自己所承受的感情也仅为自己所复述,两者的行为或者说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致的。

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正义和其他各种社会美德之间的最大区别是正在于此(这一点直达最近才被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学者着重指出),那就是正义对我们行为的约束比友谊、仁慈或大度更为严格”。当前,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全面”中的要点之一,依据法律来界定,并且所约束或容许诸事。道德的界定,一方面是驾驭在法律的约束力的层面上,更趋近于理性情感。另一方面,当生活在社会中的主体,面对物质极大丰富、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中时,道德的界定更加趋向于我们的精神领域,这也是彰显时代素质的进步。

2)谨慎与自制

亚当·斯密曾说过:“我们宁可谨慎小心也不愿意野心勃勃,我们更多的担忧维护记得的利益,而不是进一步鼓动自己去获得更大的利益”。社会的发展总是不断进步,我们对社会的探索以及求知欲亦是逐步扩大的,当我们获取相应的利益时,我们不应该产生更大的贪婪欲望去索取更大的物质财富。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正是基于思想和独立思考,人可以按照一定目的去执行,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所以,自制力是一种非常美好但却难能可贵品质。通常,现实生活中或许有诸多诱惑,我们有时不能把持自我。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意志比较坚强,能准确把握住个人意志。当然,意志和思想一样,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当面对各种不定性情况之时,我们能够及时的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准确把握对自身情感的控制,同样也是对自制力的考验准则。

亚当·斯密还指出:“仁慈之人缺乏自制,自制之人缺乏仁慈”。当一个法官的妻子违法犯罪,法官在执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仁慈之心而假公济私;但是,如果他依然秉公执法,旁人或者法官的亲属可能会认为他不够仁慈。所以,仁慈和自制有时候却表现为相互矛盾。万事万物均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仁慈和自制也依然在矛盾中相互交织、相互体现。

3)自傲与虚荣心

自傲的人通常都认为旁人应该以一个他本没有到达的高度来评判他自己,即个人不可一世。换句话来讲,就是指他人在相关领域所涉猎的不及自己;而虚荣的人则以为旁人同样会以一个他捏造并尽力维持的高度来评判他自己。尽管这个所谓的高度是个人所创造,但其仍然坚信他人是无法比拟的。正如亚当·斯密认为:“自傲的人很容易产生虚荣心,而有虚荣心的人通常都会自傲”。

然而,虚荣心可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的风气。不良的风气必然会导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发生。虚荣心会滋生对于财富的偏执热爱,减少对精神世界的执着。以至于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导致道德败坏,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正是建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虽然物质财富正逐步提升,精神财富还有待于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刻不容缓。

2、社会的道德体系的论述

1)道德体系的产生

道德体系的形成是鉴于人们大量的对周围事件合宜和不合意的鉴别而单独综合形成的一种大众评价体系。每个人在评判自己行为合宜性的时候,往往是假设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认为他人对与自己的行为会给出一个怎么样的评价[2]。所熟知的主观意识效应,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心理效应: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或多或少带有某种主观意识。然而,在评判外界的过程中,个人可能会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就需要一个约定成俗的道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对于某个特定的行为或品质都将形成一致的评判标准。

2)个人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影响

好的道德品质,诸如:仁慈和正义、谨慎和自制,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善和睦,整个社会也将会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诚然,虚荣心和自利会引起社会风气的败坏,正如亚当·斯密所言:“在没有嫉妒心的情况下,我们同情快乐的倾向比同情悲伤的倾向更为强烈”。人们往往更加羡慕富人和大人物,鄙视穷人和小人物,这种观念将会导致个人道德情操的败坏。

个人道德品质和社会的道德体系是相互影响的,并且个人的道德品质在未成熟构建时需要通过普遍的道德体系来进行约束。当道德风气败坏时,需要人们普遍形成一种抵制不良风气的理念去抑制不好的品格方向发展。

三、经济市场的道德建设

1、经济市场中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劳动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3],资本家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不择手段剥削工人,是贪婪的追求财富的恶棍。当前,现在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故意制作虚假广告,这是市场失灵的结果,经营者的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营者在追求自我经济价值的前提下,将商品的使用价值降低至极点,以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利益最大化。

世界经济格局中,在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美国主权危机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稳步前行。然而,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背后的道德败坏却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顾自身利益,不顾他人性命安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更不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2、经济市场中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在当前现代市场社会中,道德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之一,但道德所能够应用的疆域正在不可避免地缩小。当今社会,法制建设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法律的约束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必要的,道德建设作为法律建设的必要补充,所涉及的领域也要作适当的扩展[4]。如果把追求极大的虚荣心和贪婪的利己之心作为最大的目标,这是个体在道德建设选择中出现了歧路。同时,这同样也违背个人道德建设的理念以及触犯了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力。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道德资源的国度,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在维持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性和精神凝聚力起着重大的作用[5]。它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熟知。当前,“四个全面”正逐步在落实,依法治国将全面深入各行各业、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但是,即使是在充分的法制理论的建设中,仍然会存在着人们的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鼓励和支持各行各业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深化改革正逐渐显现出来。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变迁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必然导致上层建筑发生变化[6]。同时,国民伦理道德体系深层的变化也伴随着广大群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因此,在经济市场的道德建设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其中有着广泛的道德建设进行整合,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市场经济的道德伦理体系;在法制基础建设上,要逐步提高经济市场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和威慑力,抓好这双无形的手。从而,我们的市场经济在积累物质财富,仍然可以保持一个比较的道德标准,整个社会将会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杨冬辉.亚当斯密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探究[D].西南大学,2014.

[2]周军.“合宜性”及其伦理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5(6):232-236.

[3]杨曾宪.从马克思的观点论及资本家的劳动、监督与剥削行为——“价值学视域中的劳动价值论与剥削”系列研究之八[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5-33.

[4]熊建生.论公民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4):505-509.

[5]马玉龙.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武德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道德情操论》的背后论文 篇3

两部著作在论述人类行为动机时存在着相反的思想主张:《国富论》揭示了人的物质属性是利己的, 而《道德情操论》则指出人的精神属性是利他的。而且, 两部书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 《国富论》所阐述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而《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 同时在现今的学术定义上前者属于经济学后者属于伦理学。具有如此反差的两部著作, 竟为一人所著并交替创作, 不禁让人更加想探求其中的内在联系, 在本质上找到共同点和一致性。

一、两部著作的本质联系

《道德情操论》于1759年发表, 先于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 说明《国富论》是具有伦理学的知识背景和价值基础的。通过细致的研究发现, 《国富论》主要讲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条件的问题, 而《道德情操论》主要讲的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社会保障要求的问题。具体来说, 《国富论》讲的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 其机制条件是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竞争, 避免因政府权力干涉所导致的扭曲, 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提供了合法性的证明;《道德情操论》讲的是,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国家富强, 以及由经济发展成果而带来的全民幸福感并指出能够使市场正常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基本保障就是道德约束, 即合宜的道德规范。如果说《国富论》的主题是“财富增长”那么, 《道德情操论》的主题则是“欲望约束”。一个谈的是“自利”达致“利他”;另一个谈的是“自爱”达致“同情”, 主观点都是同一个:即个体与社会基于某种理性, 自发达成一致。[1]原来, 两部著作在思想内涵的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

也就是说, 真正的社会财富增长和积累需要有对其欲望即人的自利行为的约束, 如果忽视了其行为的约束, 势必会造成经济增长中的不平衡, 为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二、道德与财富的关系分析

财富增长的根本动机需要人类同情力的约束, 对私利和财富的追求必须在道德上受到有效的制约。只有两者相互协调, 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 长久实现企业对财富的追求。

1、良好的道德是稳定财富增长的基础和背景。

反观现在的商业社会, 各种商业道德、企业诚信问题层出不穷。小企业为“眼前小利”而使用廉价的原料或偷工减料缩减成本,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社会影响。从昔日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问题、上海染色馒头、糖脂宁胶囊假药, 到最近的深圳被曝光的大量海砂楼、黑工坊用脏水加工豆腐等种种事件……不禁寻思, 中国社会的商业道德观为何这样淡薄, 一味的对财富和利益的追求真的能带来巨大而永久的财富来源吗, 还是恰好相反, “铤而走险”只会带来最后的“自掘坟墓”?

如中国教父级的企业家柳传志对企业家们的箴言总会提到诚信道德:“好企业与差企业的差异是诚信和商业道德、信誉比金钱还重要、中国民营企业要弘扬诚信的商业正气。”在我国, 企业家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卸责, 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对处在一个背负14亿人口的转型国家来讲, 企业家需要有道德上的担当。在企业追求财富、激烈的竞争中, 讲道德立诚信才是最好的策略。真正的道德不是对财富的舍弃, 而是对于为实现稳定永久财富增长而必需的企业素养。所以, 良好的道德是实现稳定财富增长的企业基础和运营背景。

2、稳定的财富增长是良好道德的体现和激励。

一个受人们信赖的品牌、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大型企业, 不仅在财富的积累上和企业的规模上有别于小型企业, 而且其企业运营文化、企业形象和群众口碑也一定是一流而优越的。

例如, 如今早已扩展到海外市场发展的“海尔集团”在曾经结构转型的过程中, 集团总裁张瑞敏没有采用看似节约资金、见效迅速的发展建议, 而是大力投资于企业内部的各个细节的调整和治理, 为企业未来扩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坚实基础, 尽管在一时看来被看作是毫无意义的投资或浪费, 但是事实证明了, 只有真正从消费者权益考虑、重视企业道德建设的企业, 才是真正的赢家, 才能够创造稳定而持久的财富来源。海尔集团的做法, 使之树立了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 扩大了销售市场, 同时体现了对商业道德建设的重视。

拥有雄厚资金基础的大型企业, 又会继续投资在企业道德和树立诚信的建设中, 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循环和激励, 同时为社会做出榜样, 激励更多的企业重视道德的建设和诚信的积累。财富的增长与道德的基础是共生共存的, 忽视道德的利益追求只会自取灭亡。

三、总结

《国富论》的理论基础建立在《道德情操论》的基础上, 两书的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和相关联的。现在理论界也普遍认为, 《道德情操论》可以说是《国富论》的最好的哲学注脚。[2]同样, 稳定的财富也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的, 同时通过有序运营创造的丰厚财富, 更是对重视商业诚信道德的企业的奖赏和激励。不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商业道德一定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命脉, 这是永远不可忽视的命题。企业需要反观自身问题, 完善企业运营, 实现与道德建设的协调进步。

摘要:本文以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为基础, 分析其内在本质的联系, 论述了市场经济的进步与人类社会道德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协调的关系。同时引申到商业社会中, 企业所创造财富的根本动力与企业诚信道德的关系, 由此引发思考, 为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商业道德问题不断出现的我国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和分析。

关键词: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财富,道德

参考文献

[1]潘启雯.亚当·斯密的经济与道德关切[J].晶报图书评论, 2009年2月14日.[1]潘启雯.亚当·斯密的经济与道德关切[J].晶报图书评论, 2009年2月14日.

《道德情操论》的背后论文 篇4

这是一本被众多哲人先贤折服并苦心钻研、追随其理论思想的哲学著作;这是一本有史以来历经数世纪而依然焕发人性光彩的伟大作品;这是一本被经济学人顶礼膜拜的经济学“圣经”;这更是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始终应当坚守的“游戏”准则。它曾经是亚当·斯密最得意的著述, 也是被现代人重新重视、褒贬不一的经济学必读名著, 这就是《道德情操论》。

该书作者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他一生为世人奉献了两部经典论著:《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 正是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 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乍一看, 《道德情操论》不过是哲学经典, 与经济发展乃至经济的各个领域并无关联, 但时间可以评述一切。当我们经历了工业革命还沉醉于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 当我们在经济数次繁荣与危机中起起伏伏时, 当我们懊恼金融危机屡屡发生走入一个个经济发展“怪圈”时, 当我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国富论》的真谛与追求获得金钱的快意时, 人情日益淡漠、信任日趋微弱的今天我们会不由得猛然发现这本《道德情操论》带给我们的启示与铿锵有力的深远影响……

二、走入《道德情操论》充满人性光辉的殿堂

该书饱含着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人生的思考, 囊括了人性中常被忽略的方方面面。《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 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源, 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 并对各种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与评价, 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回望历史, 18世纪的英国, 市场经济已逐渐兴起。中世纪被禁锢的个人的经济动机在相当程度上得以释放, 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利的愿望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与这种人们在长期的压抑之后, 出现集中性、渴求性乃至恶性的爆发相冲突的是人类传统美德还能不能维系、或者要不要维系的思考。同一时间, 学术界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学说:一类学说坚持原有的伦理观念, 对腐败、奢侈、欺骗的盛行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商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 必将使整个社会伦理衰败、道德情操堕落, 人类文明面临衰退的危险。也就是将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维持放在了对立面。而另一种学说则是惊世骇俗地为私利和各种罪恶辩护。他们认为, 正是人邪恶的本性、自利的动机而使人们从事劳动, 创造各种财富, 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 贪婪、虚伪、欺诈、损人利己等等恶行, 正是经济活力之所在。显然,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正所谓没有统一正确的思想作指导, 任何人类创造的社会文明与成果都不会长久。斯密就在那时那刻, 以伟大的人文关怀为主题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最终, 以人们心中“客观的旁观者”之角色, 重新审视人性的本源, 试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汹涌浪潮中为道德争取一片栖身之所, 将经济发展与道德维系统一起来。

从历史上看, 相比于《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为促进人类福利这一社会事业奠定了基础。而笔者认为, 在如今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 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 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位中国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 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必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道德情操论》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

《道德情操论》中涉及了太多的理论领域, 构建了太多的知识体系, 并非所有人都能驾驭。即使你能静心俯读, 也往往只能理解其中的只言片语。当然, 笔者也同为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 只是始终怀着敬畏与谦逊的情感试图揣摩大师笔下的深义。但笔者的心灵深处的确已被它掷地有声的言语震撼, 思想情感被这前几世纪异国传来的论述深深感染。21世纪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斯密, 尊奉其为“精准预言家”;我们也不得不痴迷斯密, 感叹其理论思想在多次社会进步与变革中不曾失去现实意义。一本《道德情操论》, 不时地让我们几近被物欲充斥的心重新叩问良知, 考量道德。究竟人的一生在匆忙中追寻的是什么, 究竟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如今的我们, 是幸运的, 是进入21世纪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社会繁荣带来的一切物质财富的宠儿。但我们又是不幸的, 因为在这经济非理性亢奋与繁荣的背后, 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种不安、一种无法释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淡漠, 相互间的不信任又与日剧增。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被“磨练”成了“心有城府”的“智者”, 资本市场也似乎在金钱飞速的流转中迷失方向。

是时候啦!是时候放慢我们发展的脚步, 留一点时间, 仔细地摸一摸自己的“良心”是否还在, 审视一下我们质朴的原始性情。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怎样雄厚, 无论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怎样庞大, 无论一个人影响力是如何的深远, 如若丧失良知都将与行尸走肉无异。一个国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应时刻培育国家的“良心”, 以塑造可信任可依赖的形象;一个企业在商战竞争中应以“质量第一”为目标, 生产出精益求精的产品赢得市场, 拥有企业的“良心”;一个人更应以向善的本性对待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今, 笔者想与大家分享的仅仅是《道德情操论》中诸多论述中的小小一点, 虽不是那么全面, 但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与诚恳的文字打动更多的人们, 唤起各位也许已沉睡多时的良知, 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人的真正追求, 拥有财富的真正意义,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走过安安稳稳、丰富充实的一生。并希望各位能够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乃至我们的世界无私奉献, 真正做到在“利他”的同时也收获了“利己”的圆满结果。

斯密始终期望经由市场实现国富民强, 但这必须与道德的维系和提升一致起来。斯密曾乐观地相信, “富之路”与“德之路”能够统一。一方面, 他要尽力避免把市场看作是一个非道德的场所, 反对那种认为市场不需要道德来维系的虚无主义;另一方面, 他又要避免以维系道德为由来否定经济动机所拥有的进步意义。斯密尽力去论证, 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时代, 道德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并告诉人们:道德将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助推剂。可以发现, 这种学说更符合实际, 它是自利动机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资本本身无错, 人们的逐利动机也无可非议。然而,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道”的选取值得我们注意。从历史上看, 最初的货币仅仅是人们创造出的为了便于其他商品、劳务交换的媒介物, 等价物。正是因货币具有较强的流通性、普遍的认知性、衡量其他产品价值的功用, 才使货币有了内在的使用价值而得以沿用至今。斗转星移中, 货币的形式尽管不断改变, 但其最初的流通手段、价值尺度的职能不曾发生变化。货币出现的本意是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 并不是给我们“添堵”的, 更不是为了得到无穷无尽的它而使我们逐渐变成不择手段、利益熏心、道德沦丧的“恶魔”。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不息, 彰显人性魅力,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会让我们拥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生价值。当我们膨胀的私欲无法控制时, 却要将一切后果归结于“金钱的阴谋, 资本的肮脏”实在不合情理。

值得提出的是, 任何人类文明的创造与维护都离不开合理的“秩序”, 无序的状态将会使一切终将变得虚无。人类经济发展到现在, 毋庸置疑已经拥有了太多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成绩, 但经历却使我们越来越忽视道德的力量与传递。其实, 斯密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合理的秩序, 来达到公民的“幸福生活”。争论了很久的“斯密问题”, 本质上就是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问题, 就是社会发展“秩序”是否得到充分尊重的问题。

反观世界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 除了快速攀升、翻了又翻的经济指标, 经济发展的硕果似乎不得不让我们欢呼雀跃,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之而来的诸多新问题。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持续不断地示威游行、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 随时都有可能将世界经济的大厦倾覆。不仅要问, 这些曾经被光环笼罩的西方国家到底怎么了。而我国也屡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校车安全问题, 以温州为代表的资金链断裂的“跑路潮”等等事件, 更使我们惊呼:我们自己到底怎么了。笔者认为问题的原因是道德、信任的缺失。当下的诸多经济现象所暴露出来的人们的无度贪婪及其对公众的欺诈, 更以严酷事实证明了斯密的清醒和睿智。我们更不应该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同时忽视精神文明的筑造。

最后, 笔者要高声呐喊: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工作与学习之余, 品一杯香茗, 用心徜徉在斯密伟大的内心世界, 重新叩问自己的良知, 关注市场中发生的商业欺骗, 乃至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坚守自己心灵的那方净土, 远离尘世间的纷扰, 并用独特的伟大人性魅力感染身边的每个人, 感动我们的社会, 使自己成为精神的巨人。就让我们一起期盼和见证那阳光可以洒向每一个角落的日子。人类也将共享和平、友爱、信任的世界。

摘要:《道德情操论》诞生于市场经济在西方逐渐兴起的18世纪, 亚当·斯密一生中对其修订过六次, 它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同时, 《道德情操论》已然成为市场经济持续良性运转不可或缺的“圣经”, 在学术界堪称西方世界的经济《论语》。斯密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充满道德、诚信、良知与责任的经济, 没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 无论怎样的经济繁荣, 终将引发不可避免的灾难。本文以伟大的人文关怀为主题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最终以“客观的旁观者”之角色, 重新审视人性的本源, 试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汹涌浪潮中为道德争取一片栖身之所, 将经济发展与道德维系统一起来。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信用

参考文献

《道德情操论》的背后论文 篇5

关键词:巧妙导入,品味佳句,整合资源,感悟诗眼,小学语文

古诗词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在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词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旧教材,这既是学生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古诗词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品赏古诗词的魅力,进一步陶冶道德情操。笔者认真学习、贯彻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古诗词的水平。

一、巧妙导入,感知形象美

新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精选的古诗词意境深邃,涵义跌宕,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并非容易领会的事情,往往难以直接入境。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巧妙导入的途径,以利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美妙的意境之中。

1.趣味导入,激发兴趣。由于古诗词中的意境比较隐晦,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时必须用语言加以描述,否则,不能把学生带入其中;一般采取趣味化导入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执教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课时,就设计了如下趣味化的导语:“李白这首七言绝句是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作品,其画面非常典雅优美:彩色的云霞环绕着白帝城,滔滔长江,浪潮滚滚,一泻千里,两岸青山重岩叠嶂,猿猴在江畔欢快地啼叫,如此诗情画意的长江三峡美景图怎能不让后人陶醉?” 随着导语的戛然而止,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情不自禁的打开书本朗读起来。

2.简介导入,过渡自然。古今时空的差异很大,如果学生不熟悉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简要生平,那就不可能真正鉴赏古诗词。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简介导入的方法,以利学生人人拥有一把理解诗意的钥匙。

二、品味佳句,感受自然美

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联想,品味优美的景趣,感知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领略诗人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笔者在引导学生品味佳句时,把握“三大关:”

第一关:观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可以利用大自然中与之相似的景物,也可以借助挂图、插图等手段形象地再现作品的意境,因此,应该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联想,直接把握作品的意象。譬如,我在讲授贺知章的《咏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一句,就带领学生排队到校园里观察婀娜多姿的柳树,从而尽情享受九九艳阳天柳条吐绿的温馨与快乐。这种灵活的欣赏模式,学生轻松愉快地观其色,品其味,其乐蓉蓉。

第二关:比较。许多古诗词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创作,但不少诗词有相似点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把题材类似两首诗词中所写的情感、意境进行比较,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诸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都是千古流传的极品,两个作者一样描写庐山,但出现了出异曲同工之美:苏轼采用凝重的语调展示了峭峰林立的庐山画面;李白则用气势磅礴的语言描述了飞流瀑布。他们高超的表现力征服了全体学生,领略了作品中溢彩流光的自然美。

第三关:表演。有些古诗词简洁地叙述了人与人物之间的交往,教师在执教此类作品时,可以启迪学生进行相应的情节和角色扮演,以利学生的鉴赏兴趣倍增。

三、整合资源,享受人文美

其一,整合相同主题的诗词: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古诗词虽然背景不同,作者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旨往往是相似或相同。诸如体现“送别”主题的:李白的《赠汪伦》,描写汪伦以歌声送别友人,李白借潭水抒了友人对自已真挚情感;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以酒送友,借青柳、美酒、朝雨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忧伤情怀。假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改变按部就班(逐首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整合资源,那就有利于学生在把握基点的过程中享受人文之美。

其二,整合同一题材的诗词。在学生鉴赏古诗词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题材为中介,带动同一题材不同主旨的诗词进行探究。譬如,我在学生学完柳宗元的《江雪》后,就展示了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并提出问题:这首诗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的什么心情?希望大家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感悟这首诗。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首诗的人物、地点、事件都一样,但作者的心情完全不同:一个是苦闷彷徨,一个是怡然自得。在类似的比较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让学生学会了比较的阅读方法,深层次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达到了一举多得的功效。

上一篇:排布形式下一篇:建筑节水分析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