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情操

2024-07-20

艺术情操(精选12篇)

艺术情操 篇1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沉重的学习之余,如何兼顾学业与生活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学业自然是学校和家长教育的重点,而生活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但意味着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也意味着他们要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善良的品质,以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可以说是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教导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心态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对此,美术课则可以巧妙地肩负起这项任务,与其他科目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美术是一扇放飞学生心灵的艺术

高中阶段的知识学习虽然很重要,但是学生终究要在高考之后继续前行,不但学生日后的生活,学生现在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都需要一种健康美好的元素来调节心态、陶冶情操,美术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平衡这一点。

1.美术教学可以唤醒学生心中的善。

一副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内涵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可能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与反抗,可能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可能是对美轮美奂的自然的热爱,也可能是对人们之间深刻的情感的感动,无论是什么样的主题,美术作品呈现出的形象都能直击人的心灵,让观众得到启发并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知。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人们坚定的意志和保卫国家的勇气在《大卫》等作品中得以体现,英雄主义情怀得以宣扬。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名合格的学生不但要有学习的上进心,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善良的情操,美术作品正能满足这一点,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从中汲取正能量,通过作品中对社会上的真善美进行放大的表现来激发内心深处的纯真,通过作品中对世界丑陋一面的批判来树立正确的道德标杆。

2.美术艺术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结晶。

所有名扬海内外、流芳千古的名作除了有深刻的内涵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之外, 作者在创作中凝聚在作品中的智慧同样会给我们以启迪。在名家画作中,学生可以观察作者的构图设计、光线阴影配合, 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如何用一幅画去进行思想的传递,如何将社会的千姿百态凝聚在一幅小小的画卷中,并做到主题鲜明、动人心魄,这才是美术作品应该具备的特性。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人有很多,有高超绘画技巧的人有很多,但是只有少部分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由此可见,优秀的画作必须要求画师有卓越的智慧,可以将所看、所思、所想,用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将现实中的事物进行艺术加工,而学生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是学习这种艺术智慧的过程。比如,在《园林与民居》一课,我们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园林设计者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虚实结合、画中有画的美景,园林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设计师们的智慧。

3.美术艺术为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了引导。

正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美术创作来说,画家所具有的健康体魄同样重要。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需要作者对生活和自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在体验中可能需要深入自然中、经过长途跋涉来探寻自然中的美,也可能需要走入群众中去,长时间观察一个人物的一举一动,并经过长时间的雕琢才能完成。因此,学生才能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美术杰作,也会体会到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亲近大自然、亲身考察生活,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学生从名家所创造的艺术主题也可以看出,一篇优秀作品的诞生, 其作者也一定有颗充满正义灵魂、健康的心,还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遵循作品创作的足迹,学生也领会到充满激情和善良之心的艺术内涵,并受到启发,内外兼修是美术教学的宗旨所在。以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为例,这个名扬世界的作品耗时十一年,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难以集中十余年的精力来完成的。

二、借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艺术情操

美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来说自然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校和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没有那么浓厚,美术课被压缩、占用,课堂纪律松散,教学内容传统保守,课堂艺术氛围不浓厚等很多现象摆在我们面前, 美术教学的发展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高中美术课堂,调整从美术鉴赏的内容到课堂课外延伸各个环节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1.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发挥美术不同的风采。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随着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绘画的美术课堂并不完全适用于高中学生,因此在课堂中尝试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画作鉴赏教学是美术课堂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在带领学生体会中外名作中的艺术光彩时,可以突破传统的背景分析、内容讲解的方式,把鉴赏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现实和画作的观察来进行思考和点评。比如,在人体绘画中,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中对周围人的相貌、比例、线条等观察来分析作品的技巧,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对人物的眼神和心态进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会优秀作品的过人之处。比如,在《梅杜萨之筏》的鉴赏中,学生可以根据观看过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在有限的篇幅中发觉丰富的故事。 除此之外,绘画实践这一部分,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绘事物进行观察,包括观察事物的形态、光线和色彩等等,并通过观察来作为思考的素材,从中提炼出画作的中心, 找到绘画的重点,这样学生在思考之后落笔,其作品也就被注入了灵魂。在名作鉴赏与绘画实践的双重奏下,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2.开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艺术的殿堂丰富多彩,教材中出现的美术作品对于艺术来说就犹如沧海一粟, 而学生艺术品位的提升也是建立在广阔知识面的基础上的,因此美术教学要带领学生突破教材和课堂的限制,去探寻更多艺术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跳出教材的限制,为学生选取更多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进行评析和学习,甚至可以根据时事热点选取相应主题的作品,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选取和小说、戏剧以及与社会有关的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现代建筑》一课的教学中,在鉴赏过教材中的外国建筑之余可以选取我国现代优秀的建筑进行欣赏和评析。

除此之外,当代艺术主题展览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画展、艺术馆和博物馆等展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艺术作品,而展览馆中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美术作品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对学生的审美培养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3.让学生放飞想象、融入美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于美术来说,要真正体验其中的奥妙,融入到美术世界中去,开启艺术的情操就更需要学生将个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 激发起无尽的潜能,将艺术的美感表达到极致。

在学生欣赏艺术名作时,往往小小的篇幅内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尤其是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作品中,其微妙的细节更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也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针对同一幅画作所联想到的内涵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年少的学生、充满活力的头脑会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效果。

当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学生更需要十足的想象力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呈现在笔头,甚至可以将其他科目的学习感悟用不同的方式描绘出来,因此给学生以创作的空间,不但能激发出学生潜在的艺术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了学生的压力,给紧张的校园生活注入了活力。

艺术情操 篇2

摘 要:从注重形象引导,实现创造教育;强化情感熏陶,以实现素质教育两方面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优化语文教学。

关键词:学生;艺术情操;优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32-01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精神,就不利于个体生理、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实现不了全脑教育;也不利于完善个人人格,实现不了全人教育,不能最终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而人们具备了艺术精神,就能“全面发展自己一切的能力”“从而能够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使他们的实践活动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早就提出在学校教育中注入艺术精神的教育,反对纯科学主义。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就提出对“健全理智的呼吁”,要求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育形式都应该是艺术的和生机勃勃的,从而唤起“智慧和美感到生活之中”。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能学贯中西、文理兼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极高的艺术素养,正是这种教育的结果。由此可见,在充满了艺术魅力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精神的必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精神呢?

一、注重形象引导,实现创造教育

形象引导就是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形象的作用,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智慧,让他们带着发现美、欣赏美的眼光去掌握知识,领悟规律,既重理性,也不轻感性,促进其和谐的发展,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共同提高,以实现全脑教育。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努力发掘教材中美的形象和形式,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新教材增添了文学性,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艺术精神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中的语言美、构思美,进而领会文学的美,以“打开”他们发现美的眼睛之“门窗”。至于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之美、人物的形象之美、文体结构的形式之美随处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设置教学情境,以凸现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来观赏、领悟,就能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掌握知识,以促进左右脑共同发展,特别是形成基本的艺术感知力。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美的过程。语文教师尤其要锤炼自己的语言、注重自身的仪表,并且精心设计教案,使得堂堂语文课都上得精美:能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去感染学生,以行款讲究的板书去吸引学生,以精妙绝伦的教学构思去启发学生。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仪表、姿态、表情乃至整个人格形象都是教学中美的形式的组成部分,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以自身的完美形象在学生的眼前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启他们发现美、欣赏美的心智,促使他们面对彩虹既能明晰形成之理,也会怦然心动,这就是全脑教育理应达到的效果。

二、强化情感熏陶,以实现素质教育

情感是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它是当代人才观所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三张教育通行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的艺术精神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突出情感教育,就能培养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智慧。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备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情感就是其中的润滑剂。在语文教学中,突出情感教育的因素,首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进行情感陶冶,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感情层次进入意境。或“大江东去”或“小桥流水”;或引导学生从《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体会爱国主义激情,或引导学生从《岳阳楼记》中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或读《一件小事》学会勇于自我解剖,或读《驿骆梨花》学会关心他人……语文教材中的所有文学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只要我们用心引导,就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感情世界丰富的人。其次,为发挥情感对于认识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必然实行愉快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对语文浓厚的兴趣,并能深层地赏析到语文独特的美感,以丰富他们的情感因素。愉快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和训练的僵化教学模式,设计适宜学生接受的并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教师完全可以针对语文教材中各种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的具体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再次,情感教育还必须致力于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自身职业独具的优势,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沟通学生的桥梁,通过和学生共同赏析,交流心得体会,交流感情,绝不拘泥于教参内容,绝不强加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是和学生共同探讨,和文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使得师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情感交流中,形成和谐的关系。同时,要充分肯定学生各自的见解、感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实现全人的教育。

三、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以突出形象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精神的有效途径。而“形象性”“情感性”是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我们应该充分伸展语文教学中的这对双翼,让学生的全脑得到发展,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全人,以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品读诗词铸情操 篇3

[关键词]诗词品读塑造人格

语文肩负着传承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任,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而语文课本中编选的古诗词又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精髓,一首首诗词犹如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闪烁着诗人人格的光辉。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花季,正是塑造高尚人格、树立远大理想、陶冶美好情操、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有责任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千古诗词,帮助同学们领会诗作所创造的意境,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品析遣词造句的艺术效果,启发同学们对艺术美的感知,来汲取前贤思想精华,铸造高尚人格。诗词教学中,品读诗词铸冶情操有着广阔的空间。

1、品山水诗歌,热爱祖国风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看:高山巍峨,绿树叠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听:水波激荡,气势磅礴……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清秀美丽,从中我们不但可以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脚步游览名山大川,开阔视野,还可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感,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读边塞诗歌,生发豪迈气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美丽,“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孤寂苍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澎湃奔放,既让大家领略了塞外的奇景,祖国版图的辽阔,又会使青少年胸襟开阔,豪情万丈。

3、谈送别诗篇,感悟美好友情。青少年喜欢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同朋友相处,古人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朋友的关爱之情明月可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惜别之情化为酒干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朋友间的情谊是多么的深厚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以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唱出了友谊的最强音——好男儿当志在四方,不必卿卿我我……珍视友情,相互关爱,和睦相处,肝胆相照,共建美好人生,这也是现在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应勤勉的。

4、赏爱国诗篇,立报国之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美好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魂牵梦萦,“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壮志难酬,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赤胆忠心的爱国抱负,他们那种热切关怀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情怀不正是激励青少年立报国之志,维护祖国统一,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最好的催化剂吗?

5、析立志诗篇,树远大理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王安石“不畏浮云避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自励,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当益壮,这些都能给学生以砥砺鼓舞,从而坚定志向,奋勇前进,百折不挠。

6、学生活诗篇,论孝亲爱民。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糖罐中,却不知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无益的,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会让他们明白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会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人民的可敬,会让他们油然而生爱民之心。

7、议惜时寓劝学,青少年精力旺盛,时间充沛,正是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最佳时期,可有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玄幻小说不能自拔,古人的惜时劝学诗歌也可作为一剂良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名言经常读读。也许能唤醒那些尚未麻木的心灵,让他们迷途知返,珍惜少年光阴。

在鉴赏中陶冶情操 篇4

1987年7月27日, 新中国第一批福利彩票 (当时称奖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试点发行, 揭开了新中国彩票发行的序幕。时年, 他在徐汇区一个街道办事处主持党委工作, 销售新中国第一批福利彩票, 自然也是工作一部分。他除了积极动员居民购买彩票, 也带头买了2张, 随手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 留作纪念、欣赏。首批奖券一套分橙、黑、绿、红、蓝、深蓝6种颜色, 分别在不同省市发行, 上海发行的是橙色奖券, 天津黑色、浙江绿色……他买的是橙色的那一种。

说来也真与彩票有缘。次年, 他调到徐汇区民政局任副局长, 整天与福利彩票打交道, 面对花花绿绿的彩票, 起了收藏念头。朋友们知道他有2张第一批奖券, 也鼓励他收藏。但要收齐第一套6种颜色的奖券绝非易事。因为这6枚奖券不仅分在6个省市发行, 而且发行量少。再加上当时购奖券的人收藏意识差, 保存下来的真是“凤毛麟角”。

从此, 他开始收藏上任后发行的各类彩票, 其中有“中募奖”系列彩票、新中国纪念彩票、新中国特种彩票等共2万多张, 一有闲暇, 就拿出来玩赏。1995年退休后, 收藏、整理、研究彩票成了他的“工作”和乐趣, 家里专门做了两只特殊的书橱, 陈放这些“宝贝”。我把彩票按专题进行分类、归纳, 并结合彩票画面内容, 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赏析、研究文章。

收藏是一门特殊的学问, 收藏者不能单纯当一名“保管员”, 他踊跃参加收藏协会和社区举办的各种展览, 将自己藏有的彩票展示出来, 久而久之, 在收藏界也有了些名气, 还担任了上海市收藏协会彩票收藏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上海集彩》刊物的副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找到他, 绝非偶然, 不仅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彩票“资源”, 还了解、熟悉彩票发行的过程和脉络。想不到, 一个普通的退休干部, 到了晚年还能出版专业类书籍, 这也许是珍藏第一套彩票带来的“福分”。

情操的名言语句 篇5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李商隐

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虞世南《蝉》

5、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九章·涉江》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代谭嗣同《狱中题壁》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明代于谦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0、宁为忠臣,不作庚仆——明代王廷相《答薛君采论性书》

11、一身轻似叶,所重全名节——清代李丕《清忠谱·傲雪》

12、人无刚骨,安身不坚。——明代施耐庵《水浒传》

13、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明代夏完淳《狱中上毋书》

14、士穷乃见节义——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5、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16、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17、与其生无义,固不如烹——《史记·田单列传》

18、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汉代桓宽《盐铁论·地广》

19、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宋代梅尧臣《古意》诗

20、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唐代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附常赞府》

21、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唐代白居易《李都尉古剑》

2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

23、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2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代李清照《乌江》

2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陶”冶情操 篇6

早就听说中北大学的“陶宝部落”很有趣,今天,我和姐姐也来到这里,尽享玩陶的乐趣。

我们来到“陶宝部落”,里面的人可真不少,大部分都是大学生,一个伯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并且介绍了陶瓷是怎样做成的,他一边说一边饶有兴致地演示起拉胚的制作方法:他拿了一块泥,放在机器的转盘中央,用脚踩动踏板,转盘就转起来了。他先将泥转成一个像窝窝头一样的东西,告诉我们这叫“取圆”,接着在“窝窝头”上用两个大拇指开了个洞,转盘一直在转,那个洞也在慢慢变大,不一会,“窝窝头”就变成了一个开口大容器,形状像一个笔筒。“好神奇啊!”我不禁叫出声来。“能让我们做了吗?”我问师傅,师傅说:“还不行呢!你看这又粗又矮的,好看吗?”“不好看!”师傅又用两手的食指夹住陶壁往上提,这叫“拔高”。原来又粗又矮的笔筒变得又细又高了。“好啦,你们也来做做吧!”我早就想听这就话了。

我也拿了一块泥,放到转盘中央,学着师傅的样子,用双手紧紧地握住泥巴,脚踩踏板,大约过了五分钟,我松手一看,根本不是师傅做的那样光滑滑、圆溜溜的“窝窝头”,倒像一个满身长刺的“刺猬”。我只好让姐姐帮忙,没想到姐姐做的还不如我呢!她一走神,竟把泥巴做成了凹凸不平的“小山丘”。哎!看来真不容易呀!站在一旁的师傅说:“拉胚看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力量、角度等微小差异都会产生不同。没关系,你们慢慢锻炼吧!”就这样,一次次的失败过后,一个“窝窝头”好容易做成了。开洞——拔高——去毛边,我好像忽然来了灵感,做的还算得心应手,又经师傅帮忙修改,一个漂亮的笔筒做成了。

看着这只经过无数次修改的笔筒,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就是陶艺带给我的启示。

通过朗读教学陶冶高雅情操 篇7

一、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读书听, 有时还尝试配乐朗诵。在朗读中, 让学生领略《春》的艺术魅力, 感受《我的自白书》的震撼力量, 体会《醉翁亭记》的人文传统, 欣赏《登高》的气势与胸襟。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大高涨, 书声琅琅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心灵和语言的升华。

二、朗读体悟文章主旨

出声的读, 方能读准发音, 大声朗读, 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 体会词语的妙用, 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技巧, 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 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 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这方面的益处,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切身的体会。

三、朗读陶冶人的情操

同是一篇诗或文, 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 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着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好的朗读, 人们会由衷的发出赞叹:“真美”!朗读时, 语气的轻重, 语速的快慢, 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 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 扣击他们的灵魂, 拨动他们的心弦, 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朗读激发人的想象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 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 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 朗读, 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联想和想象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没有联想和想象就失去了语文课的魅力。这样, 他们就会有联想和想象的欲望。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

五、朗读激发学习兴趣

有人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加强朗读大有裨益。说到激发兴趣, 不单单是在课堂上, 更可以延伸到课外, 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我在网络上就经常用到“中国朗诵网”、“声之韵朗诵网”等网站寻找朗诵资料, 并向学生们推荐这些优秀网站, 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好奇心·兴趣·情趣·情操 篇8

一、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一)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二)好奇心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个体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 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

二、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按照兴趣的起因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兴趣有四种品质,包括:

(一)兴趣的倾向性,指兴趣所指向的内容,有指向物质的,还有指向精神的;有指向高尚的,还有指向卑劣的内容。

(二)兴趣的广度,指兴趣的范围大小。有人兴趣广泛,有人兴趣狭窄。一般说来,兴趣广泛的人能获得广博的知识。

(三)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长时间保持在某一或某些对象上。 只有具备了稳定性,一个人才可能在兴趣广泛的背景上形成中心兴趣,使兴趣获得深度。

(四)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发生作用的大小。凡是对实际活动发生作用大的兴趣,其效能作用也大,反之,对实际活动发生作用小的,其兴趣的效能作用也小。

三、情趣

情趣指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

(一)志趣、志向

《后汉书·刘陶传》:“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

(二)情调、趣味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沉粲》:“专工绮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唐·王昌龄《山行入泾州》诗:“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

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它符合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高雅情趣能使人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益于身心健康;它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它能催人上进,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道德高尚。

反之,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并且有可能走向犯罪。

四、情操

情操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中介,以某种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为中心的高级情感,它是由情绪、情感和思想观念等复杂心理成分综合形成的。

现代心理学中,人们习惯于把复杂的情绪称为高级情感(即情操),并把它分为道德的、审美的、理智的三种。道德感是用道德准则去感知、比较、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时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的体验。理智感是人对追求真理,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上述各种情操因它与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密切相关,所以比一般的情感有更高的稳定性、概括性、复杂性和倾向性。情操也是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所谓操守,是指人的坚定的行为方式和品行。高尚的情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调整人的行为、指导人的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是在环境、教育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能令人愉快的客观环境和环境的变化。

五、好奇心、兴趣、情趣与情操的关系

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有了好奇心,人们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发展和培养生活情趣,就必须从保护、培养、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入手。当然,对于好奇心,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对不健康的兴趣要坚决制止。

兴趣和情趣的联系非常密切。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同时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兴趣可以升华为情趣。当然,情趣和兴趣也是有区别的。兴趣是短暂的,是经常变化的,而情趣是持久的,是稳定的。

论“经济人”的道德情操 篇9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使亚当·斯密成为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也引发了经济伦理的思考与研究。亚当·斯密认为, 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 “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 既以牟取利润为唯一目的, 他自然总会努力使他用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最大价值, 换言之, 能交换最大数量的货币或其他货物”[1]。但人又是合乎道德法则的, “对一个人来说, 以不正当的方式夺取另一个人的任何东西, 或者不正当地以他人的损失或失利来增进自己的利益, 是违背天性的”[2]“无论一个人在别人看来有多么自私, 但他的天性中显然总还是存在着一些本能, 因为这些本能, 他会关心别人的命运, 会对别人的幸福感同身受, 尽管他从他人的幸福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 一无所得”[2]。人性是利己与利他的结合, “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重要方式, 也是生产生活的基本目的与前提。然而, 一旦没有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约束, “经济人”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 便会滑向极端利己主义的深渊, 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如何确保国家经济健康合理的发展、处理好“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辩证关系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剖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承载了生命的价值, 对待食品安全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每个人都应坚守住道德底线———尊重他人生命。食品从业人员更应确保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益不受侵害, “你的行动, 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 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 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 永远不能只看做是手段”[3]。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社会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人们开始追求绿色、健康、营养的食品, 但当前缺乏营养、不健康甚至有毒有害食品屡禁不止。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一波未平, 又出现了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毒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 严重危害了百姓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可谓“每拿起一次筷子就是经历一次冒险”。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在他《资本主义的伦理学》中提出, “我们不想生活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 这个社会什么也没有;我们也不想生活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 这个社会把金钱用于不道德的目的”。计划经济时代, 人们注重公平, 耻于论钱, 形成了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富足。市场经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 也使“经济人”显露唯利是图的本性。在马克思看来, 暴利是血腥的, 也是失德的。他曾在《资本论》中深刻指出,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 它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 它就要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经济价值与道德原则在市场经济无情的竞争中成为相互对立的关系, 道德原则因其虚化的形式而逐渐被遮蔽, 经济价值却因其实质的内容而逐渐被突显。

食品监管过程也是监管者自身利益与职务责任、部门利益与公共健康的博弈过程, 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使监管部门缺乏权力制衡的约束, 直接滋生了“损公肥私”、“权力寻租”等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效益, 以GDP的增长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 权钱交易成为实现各地政企“双赢”的潜规则。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 造成事前监管不到位、事后相互推诿的现象。食品安全涉及从田头到餐桌整个生产流通环节, 而中国的食品生产还存在许多手工作坊和农户, 这也从客观上增加了排查的难度。执法部门重罚轻刑, 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者的惩处力度不大, 也就造成有毒有害食品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检举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众舆论、网络传媒的教育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中国消费者的食品知情权严重缺失, 产品信息资源的供给不足、获取渠道狭窄使消费者处于弱势, 只能在“无知”中遭受宰割。

“个人绝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 以致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 即使得到利益的人可能得到的好处比受到伤害或损害的人失去的大得多”[2]。在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市场运行过程中,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道德契约, 要求其在最大限度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担负保障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食品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 建构完善的食品伦理道德体系, 加强生产者诚信建设管理。当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相信商家时, 政府的积极干预就是维护消费者权益、增强其信心的最为迅速有效的方法。政府必须维持市场秩序, 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和规范, 严格标准, 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 尽量避免或减少在各环节产生的对百姓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 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食品监管部门的力量有限, 人民群众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如果能让食品生产者的经营活动完全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下, 使成千上万的消费者随时随地都成为食品监督员, 一旦发现不法商家的造假行为, 就可以联合政府各个职能机构, 共同进行打击制裁, 那么不良商贩就会因为这种威慑力而不敢再存侥幸心理, 以身试法。这也符合法经济学中所谓的交易成本论, 即当犯罪的成本突然增高时, 犯罪的可能性会自然降低。然而, 人都会趋利避害。在平均利润面前, 一旦利益被无限放大, 损害被无限缩小, 食品生产者就很可能演变成见利忘义的“道德滑坡者”。同样, 监管部门在只能靠罚款度日的情况下, 为了一己私利, 就会出现官商勾结、甚至“放水养鱼”等腐败现象, 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国际经验表明, 美日等国在食品监管方面早有“连坐制”, 一家企业出事, 全地区受牵连, 而这正能对抗地方保护主义, 将钻制度漏洞的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一网打尽。可以说, 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缺一不可:仅谈道德, 忽视对权利的保护与对权力的制约, 则必然导致道德衰败;也只有借助伦理道德的约束, 才能发挥制度的最大效用。

三、启示

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 从哈耶克到萨缪尔森, 西方经济学家在总结市场经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后, 得出了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守城者得市场, 失信者失人心。世界银行副行长、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 信用差是导致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国家要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为“守信”和“失信”行为制定明确的“量刑”标准, 使诚信从道德价值的抽象观念上升为社会生活中具体的法律规范, 保障诚信的“合法性基础”和道德底线约束力的有效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当前,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已深入民心。“诚信友爱”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特征, 被提到了突出重要的地位。“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马克思主义认为, 脱离物质利益空谈道德, 或是将道德立足于个人利益都不可取。“‘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道德作为人类精神现象是以社会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立德之本就是阶级的群体利益, 或人类的共同利益。道义乃是功利的化身和升华, 从根本上看, 革命道义精神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功利。随着“以人为本”、“以德治商”的普遍推行, 21世纪经济更趋向人性化发展, 和谐互信、互利共存已成为市场主体的普遍共识。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 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 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6]互利是人性的道德规范, 是对道德本质的肯定, 在承认人的利己本性前提下, 用利他手段以达到互利目的, 即以后天的德性调整和节制人的自然本性, 使人在追求和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人的社会性。互利才能实现“共赢”, 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学有一个著名观点:即使在市场和生意中, 我们也首先是人、是公民, 而不是“经济人”。作为人和公民, 我们的关系不可能仅仅归结为生意关系、金钱关系, 还有对国家、对社会、对其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市场经济关系不可能离开, 而且需要道德来规范调节。“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分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造成人与社会的失衡, 出现禁欲主义或功利主义。没有经济基础, 人无法生存, 社会无法前进;失去道德约束, 人不可能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经济社会不可能达到健康有序。利己与利他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和谐统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发表讲话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社会问题,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人文关怀。

摘要: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提出“道德人”和“经济人”两个概念, 揭示了人性中利己与利他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方面, 引发人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伦理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妥善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最终达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和谐是中国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经济伦理,食品安全,诚信和谐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 王亚南,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27.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秀莉,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1:1-155.

[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4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0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2.

艺术情操 篇10

一、以生为本, 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激情引思中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 调动学生学用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拓宽学生的眼界, 提高教学效率。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从前沿媒介上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把新型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师生互动、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想流, 了解、掌握学生的生活阅历、感知能力和认知差异, 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爱好, 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 让每个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功体验。我在教学中注重关心、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个性发展, 把学生的独特思维、个性见解融入音乐教学中, 并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3.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师要从拓宽学生视野入手, 增加音乐教学的功能, 在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获取音乐信息, 使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相互贯通、相互递进。音乐教学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 其教育功效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我在教学中注重用音乐熏陶、感染、净化和震撼学生的心灵, 促其感悟音乐颂扬的平等与博爱, 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

二、创新模式, 优化方法, 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学目的、任务的差异性决定了在不同类型教学的内容中, 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1. 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上,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 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在开展激励评价的基础上, 留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上, 留给学生多维的探究路径。我在教学《送别》一课时, 先让学生聆听经典送别歌曲《梦驼铃》, 然后让学生感悟歌词中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的意境。教学活动中融听辨法、视唱法、听赏法、提示法、讨论法于一体,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催生了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理解了音乐所表述的意境的深邃, 情感的深沉。

2. 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在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需要借助于音乐常识介绍与作品鉴赏,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学生欣赏、讨论、探究, 通过“创造情境—启发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我注重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丰富形式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在教学乐器时, 我引导学生学会自选乐器的简单演奏, 并通过聆听、体验和感想等方法形成各自的审美、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由学习音乐逐步转向热爱音乐。

3. 引导学生探究合作。

为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上好音乐课, 在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基础上, 我根据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音乐基础的不同,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 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在合作探究中展现自我、发现不足、取长补短,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得出自我感受和结论,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

三、整合资源, 电化教学, 创设衔接生活的教学情境。

音乐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 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如影视、录像、多媒体等有效增强美术教学成效。

1.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教师要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进步的教学环境, 把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音画结合, 寓意于形, 直观、动态、准确地表现音乐情绪、形象和意境,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我在教学《阳关三叠》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景象, 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内容、风格和特点, 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灿烂的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提升学生学习技能。

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同等重要, 后者既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需要, 又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音乐与生活密切相关, 要提高音乐文化素质, 就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了解和掌握必备的音乐技能。我在教学中,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唱歌比赛、汇报表演等活动, 不断增强学生的表现能力。

3. 拓宽音乐教学渠道。

教师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外组织一些音乐兴趣小组, 开展音乐教学主题活动,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现、作品展示、技能竞赛等活动, 发掘音乐的内在美, 帮助学生长足发展。

陶冶情操 滋润心灵 篇11

【关键词】 文言文;思想教育;美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之丰富,博大精深之程度,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企及的。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论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咏怀言志,它们表述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当今道德教育势微的情况下,文言文可以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形成以德育为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更可以成为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屏障。语言教育专家刘国正就说过:文言文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文言文除思想教育功能外,还有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的功能。每个民族都有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情趣。正像诗《流沙河》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文言凸显形象美。阅读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诗,会发现中国人的诗画交融达到了一个境界,诗可入画,画可成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首《山居秋瞑》,活生生的就是一幅浣女归溪图展现在眼前。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以很好地体会到古代文言凸显的形象美,作者对于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徐来”描绘清风微微地、从容不迫地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勾勒出一种安谧宁静的画面,给人以舒坦爽然的感觉。用“徘徊”一词描绘天上的明月也依恋地放慢了脚步,赋予无生命的月光以知觉和感情,使人感到她似乎也与泛舟夜游的主客一样被如此美景所陶醉。又如,形容洞箫声的凄切,从各个角度形象地加以攀状。这些常见的字和词,它们本身并不存在特别美妙之处,只是由于作者依据情和景而“随物赋形”,便显得“姿态横生”,使文言赋有形象的美,可见其设想运用之妙。

文言承载思想美。“怒发冲冠,凭阑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满江红》。这些激越悲壮的词句,读来总让人禁不住热血沸腾,实在是“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陈廷焯语)词的格调既悲壮愤膺,又慷慨激昂,气势磅礴。

文言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文言文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点也不为过,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智慧,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当我们兴奋时,会高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逢我们忧郁时,会低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们好高骛远,会有人告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有了点成绩不禁沾沾自喜了,就会有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足以说明文言文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现在中学教材中收编了许多篇文言文,也是出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考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无疑肩上的责任是巨大的!

文言蕴涵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文言文中蕴含的语言美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有很大帮助。“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在《文心雕龙》)”语言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对他今后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仅四百余字,却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活泼,言简意赅。在描写醉翁亭四季的景色变化时,作者仅用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几句话,由于抓住了春夏秋冬四季中最有特色的事物,只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四幅形象鲜美的画卷,语句浅显,意境深远,驾驭语言的功力令人叹为观止。文中骈散相间,对仗工整,注重声律,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此文一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有规律地散布在全篇中,既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气氛,也增强了文章咏叹的韵味,是作者的大胆创举。它不仅使每句话的意思更加明确,而且由于它按照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形成一种节奏,使散文具有了诗的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理解的基础上经常熟读背诵这一类名篇,久而久之,在运用时就水到渠成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么。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围绕文言的德育功能来组织学习文言文呢?笔者以为现如今在课堂上,从字词到句到全文的分析,然后是思想性、艺术性写作特色的分析这一模式需要修缮。因为进入中学时代,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的情况下,仍然做童子之师,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必要的。应从课内课外一起抓。

艺术情操 篇12

信息化电子时代, 为文字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 也使小学生从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的时代: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 字却越写越难看。电脑和汉字输入技术使写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小, 同时也为“藏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能够把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写得工整漂亮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试问:写字真的没用了吗?难道有了电脑就不必写字了吗?有了汽车就不需要用腿走路了吗?

其实, 写字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用。作为学校生活中发生最频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活动, 写字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写字教育, 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涵养德行, 也可以开发多元智能, 为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 它又是实施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

1. 写字具有审美怡情的功能

写字有对错之分, 更有美丑之别。汉字是象形文字, 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 疏可走马, 密不容针。粗细、俯仰、呼应、避让、顾盼、疏密……美学中的种种深奥道理, 就蕴含在一个个汉字当中。难怪鲁迅先生感叹说:“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 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 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要想把汉字写美观, 既要了解汉字的基本构字规律, 又要有细致的“洞察力”。从笔画的长短到组块的大小、从结构的疏密到形位的斜正、从体势的收放到整体的呼应, 这些都得静观细察、把握机理, 这个处理过程, 也正是审美水平的提高过程;明白了其中道理, 还能触类旁通, 有助于领悟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美, 提高人生的品味。

2. 写字具有培智健体的功能

写字须全身心投入, 不可有杂念, 否则, 就会写错, 所以写字能培养注意力的专注;学写字要看清笔画、注意顺序, 须十分认真, 有利于形成细致的观察力;从字的识记到自由调用, 从一般书写到书法作品的创作, 写字活动可以综合开发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智能。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和视力, 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又是相辅相成的, 写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3. 写字具有塑行养德的功能

学生天天都写字, 写字的习惯和态度会逐渐内化, 形成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小时候随随便便写字, 长大后就会随随便便做工。许多好的做事习惯如严谨细心、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都可以在写字教育中渗透和培养。而这些品质, 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 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工作作风。所以, 写字的意义不在写字本身, 正如部队里的队列训练并不仅是为了训练队列一样。所以柳斌先生说“不要小看写字这一基本训练, 它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认真写字中养成地一丝不苟地习惯, 将使终身学习获益匪浅。”我们的邻国日本, 制造业发达, 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其实它并没有多少尖端科技的东西。许多在国外的汉语教师对日本学生写的汉字印象很深:虽未必有多少神采, 但是绝对工整、规矩, 与国内学生的书写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也许正是由于是写字中培养起的一丝不苟内化成了是一种“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的行为准则。行为习惯日久了, 又会进一步内化为人的德行,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 意思就是说书法是人的修养、风度、才情的对象化, 写字教学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

4. 写字具有爱国传承的功能

汉字教学更可以养“爱国之德”。汉字是中华民族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文化的流传依赖于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字这个载体, 汉字也因之成为实施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汉字是我们的, 可是很多人不懂得珍视她, 教师可以随随便便地教, 学生也可以随随便便地写。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不爱, 不加珍惜, 爱国又从何谈起?

说深了, 对写字教育的态度折射出我们对本族文化的态度, 是一个民族是否有自我认同感的问题。中国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遗产:京剧、武术、国画、相声、围棋、茶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特色的东西。改革开放了, 当我们把眼光转向世界的时候, 也不要忘了把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 发扬下去。眼下, 许多未成年人对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很着迷, 如果不能善加引导, 任凭追美、哈日、慕韩之风在年轻一代中间狂刮猛吹, 再过几年, 当这一代人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时, 中国的文化会变成怎样一种文化?中国又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吃洋食品、穿洋品牌、不就是开放的心态, 看洋卡通、唱洋歌曲、起洋名字, 也不就等于世界眼光, 放眼世界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特色, 跟世界接轨也不一定非要被别人同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定有很多人看过春节晚会上赵丽蓉老师那个小品, 可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这个命题呢?

5. 写字具有明志致远的功能

眼下,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了共同关心的话题, 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 爱国主义教育也好, 素质教育也罢, 思想道德建设亦然, 绝不能停留在一种理念、一句口号上, 而需要在一点一滴的行为规范培养和精神熏陶中把理念变为现实。从写字教育入手, 培养起未来建设者们严谨、踏实、追求完美的做事理念和准则, 理应成为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下一代营造一个充满民族自尊和自我认同感的文化氛围, 也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和各种传媒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不一定是言必就谈四大发明, 毕竟那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语言和文字无疑是一种文化中最鲜活的部分, 美国为什么一到伊拉克就要编写自己的教材?时下中国个个学生学英语, 而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 到底语言和文字对于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 我们是否真正弄清楚了。近些年全国上下英语热继续升温, 大有“全民皆英语”的架势, 中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学习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然而, 我们花这么大的气力学英语, 到底是为什么?除了升学、考证、找好工作、国际交流、办奥运, 我们能不能给英语学习找到一个更具一般意义的目的呢?

我始终觉得外语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管别人怎么想。外语要学好, 汉语汉字更要首先学好!不要连自己的中国话都说不好, 连自己的汉字都写不好, 还要大谈什么爱国主义。许多年来, 我心底里始终有着这样一个想法:今天我们努力学英语, 就是为了有那么一天, 我们的后代不必要再花这么多时间、这么多精力来学一门外语;我们今天努力学习英语, 就是为了若干年后让全世界都来学习我们的汉语!当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留学生人数直线攀升的时候, 当美国的大中小学纷纷把汉语列为必修课的时候, 当HSK考试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时候, 当孔子学院在各国落成的时候, 当法国人用闪烁的红灯与绸质灯笼给艾菲尔铁塔披上盛装来庆祝中国年的时候, 我的这种想法就变成了一种信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和奋斗, 我们的经济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很有影响、很有竞争力, 而我们的文化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与我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极其不相适应。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始终没有中断, 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中国文化有理由在世界文化当中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大型光伏电站前景分析下一篇:教育信息技术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