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团与艺术档案

2025-01-18

艺术院团与艺术档案(精选12篇)

艺术院团与艺术档案 篇1

艺术档案管理引入信息化将极大地方便对艺术档案和资源的整理与收集, 艺术档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与建设工作是一项可持续的工作, 新时期和新环境下对于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化资源档案管理平台和技术的应用成为艺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 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和艺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成为现代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该工作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一、信息化资源建设及其在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 时代发展的必然, 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抓手。

信息化资源管理建设的基础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和自媒体等新的网络传播形式的发展为现代艺术档案的发展新的契机, 现代很多的图书馆和高校建立了艺术档案数字化数据库和计算机管理档案, 这是对艺术档案管理的有益探索。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和建立数据库的形式具有很大的区别, 艺术类档案具有其特殊的形式, 这与艺术形式和艺术家本身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多种, 具有图画和纸质以及金属雕塑和影像艺术以及音频和装置等艺术形式, 这成为建立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因, 成为新时期艺术档案管理建设工作的新的抓手和手段。

(二) 资源平台互动, 档案管理工作形式更加灵活。

对于艺术档案资料的获取和整理是信息化资源管理平台的重要优势, 也是与传统的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档案管理的重要区别, 传统的数据库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只是通过数据和资料以及技术的整理和存档, 将艺术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保存, 人们想获取其艺术档案资料变得很困难, 这也就使得本身具有丰富艺术内涵和文化传播及传承价值的艺术档案成为放置于艺术馆和图书馆的数字或硬盘数据, 这与现阶段艺术档案工作是相违背的, 不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 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平台是基于互动理论和自媒体技术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除了基本的艺术档案数据存储和整理之外更多的是对艺术档案资料的传播和艺术文化的传承, 让久远珍贵的艺术档案资料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三) 开发资源共享利用新平台, 艺术档案管理更具标准化。

现代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从纸质资料的整理与整合逐渐变成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信息化的艺术档案建设和管理, 对于艺术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已成为现阶段进行艺术档案管理建设工作的重点, 艺术档案是人们经过长期艺术活动和艺术资料以及艺术工艺的记载, 对于现代对于艺术的传承和汲取养分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平台对于人们获取资源和资料, 以及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平台系统的使用为艺术档案工作的不足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建立标准化的艺术档案资源管理, 为现阶段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开拓了新局面。

二、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建设的特征分析

(一) 信息化技术的整合, 新平台建设。

随着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的艺术档案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只有将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整合才能让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新时期进行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应结合现代的发展脉络进行, 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像传统的管理工作单纯地对艺术档案进行存储和分类整理, 应将艺术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的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进行互动交流, 方便人们进行艺术档案资料的下载和整理以及传播, 使得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艺术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艺术档案工作的根本应以对艺术档案的利用为目的, 让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 理念与信息化结合, 加强艺术档案传播。

思想观念是支撑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形式, 信息化与现代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化互动等理论的结合, 对于发展艺术档案管理和艺术档案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是将信息化发展理念和可持续思想进行融合, 将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与理念进行结合, 形成新的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主线, 传统的艺术档案管理和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对艺术档案资料的存档和整理以及分类, 只是将传统纸质艺术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工作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进行数据库建设, 这种简单的存档和保存对于新时期的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再适用, 新时期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以可持续思想为主线, 建立一系列以艺术档案管理可持续建设为目标的信息化资源平台, 加强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和传播。

(三) 信息化资源管理, 新技术媒体互动。

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和平台不算是新技术, 我国近些年对于艺术档案和其他门类行业的档案管理在数字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在数字化艺术档案管理和存储以及能源的节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新时期的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的整理和管理更多的强调资料与人们思想的互动, 通过对艺术档案资料的下载和传播, 以移动电话和手机为载体的信息化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可以很好地将艺术档案资源进行转化和管理, 将传统原本放置在硬盘和数据库的艺术档案资料具有鲜活的生命并在实际的传播中将艺术文化进行继承, 传承艺术档案中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 我国很多艺术形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或者失传, 只能成为一种简单的书面记载, 通过新媒体等形式对艺术档案资源的整合互动将使其在传播中更好地发展。

三、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与互动开发

(一) 信息化资源整合艺术档案管理开发多元化。

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与资源平台开发是将艺术档案资源通过互联网和新的媒体客户端进行资源的传播和整合, 将艺术档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最大化的传播, 使得艺术档案在实际的下载和传播过程中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现阶段对于艺术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形式, 信息化资源管理与整合区别于数字化的资源整理, 信息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基础上, 对于人们获取艺术档案资源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 以移动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使得资源的获取更为灵活, 在进行传播和艺术档案资源获取上更为多元化, 同时云技术的应用为艺术档案资源的保存提供了先进条件, 相较之于数据库和磁盘保存形式更为稳定可靠, 信息化为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二) 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构建。

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构建现代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对艺术信息的传播和艺术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信息化档案资源互动平台的构建是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构架以及云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 更多地突出资源的互动传播和艺术文化技术的传承, 将信息传播与服务进行整合, 增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时代性。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在平台进行资源的获取和传播以及共享, 通过整合艺术资源达到艺术形式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 让我国艺术档案文化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 我国的艺术文化需要不断地进行传播决不可以在新时期发展中消失和断层, 只有建立起一个信息资源互动互助平台将艺术文化信息进行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三) 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与互动开发展望。

新时期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和资源共享与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需要进行思想观念和信息技术以及档案管理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资源平台是面向社会和个人的互联网环境的艺术档案资料获取和传播以及交流的重要平台, 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平台的构建和开发需要整合社会和学校以及政府多方面的资源, 对平台开发建设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对于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建设和互动平台的开发是进行艺术资料和艺术文化价值信息传播以及非物质文化形式传播的重要建设开发, 有利于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档案信息资源互动交流平台, 让艺术文化在新时期进行传播和传承艺术文化, 加快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和艺术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四、结束语

艺术类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和系统的建设是现代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完善艺术档案和艺术建设体系, 艺术档案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健全是现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人们通过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平台进行美术设计和音乐以及戏剧等档案资料的获取, 并通过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进行艺术档案数字资源的信息下载和传播以及整合, 对于艺术档案文化资源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相信艺术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将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 对于丰富现代艺术档案管理方式和与时俱进的管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青艳.艺术档案资源数字化与管理探讨[J].四川戏剧, 2016 (04) .

[2]李青艳.信息时代艺术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5 (08) .

[3]孟根其其格.加强艺术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05) .

[4]孙婧.浅谈艺术档案的电子信息化趋势[J].戏剧之家, 2014 (08) .

[5]熊友菊.信息化社会对传统档案信息管理的挑战[J].档案学通讯, 2011 (03) .

艺术院团与艺术档案 篇2

(2010年6月29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档案局令第64号公布 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影艺术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电影艺术档案,更好地为电影创作、生产、教学、研究和普及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电影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境内的电影摄制单位和电影艺术档案机构,以及与电影艺术档案相关的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电影艺术档案,是指在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标准拷贝、数字母版、影片素材等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第四条 电影艺术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实行统一管理。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电影艺术档案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影艺术档案工作,并应当督促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影摄制单位,按照本规定履行电影艺术档案移交义务。

第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关电影艺术档案保管、复制、修复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第六条 电影艺术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者职务,按照国家档案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规定评定与聘任。

第七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给予奖励:

(一)为发展电影艺术档案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

(二)收集、整理、保管、修复电影艺术档案有显著成绩的;

(三)提供电影艺术档案获得显著效益的;

(四)将重要或者珍贵电影艺术档案捐赠给国家的。

第二章 档案构成

第八条 电影艺术档案由影片类和文字、图片类组成。

第九条 影片类档案包括:

国产影片、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及外国合作摄制的影片的全新原底标准拷贝或者数字母版,画原底、画翻正、画翻底,片头、片尾、唱词等各类字幕原底,片头、片尾、衬景原底,十格小底片,光号卡,国际乐效,混录声底、混录光学声底等。

第十条 文字、图片类档案包括:

(一)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译制片台本;

(二)完成台本(含字幕表);

(三)对国外发行的国产影片各语种和国内民族语言的翻译本;

(四)导演阐述;

(五)影片审查决定书;

(六)有关部门对影片的审查意见和决定;

(七)影片海报、宣传画、工作照、剧照、说明书、特刊;

(八)国产影片在国内外获奖的证件复印件及有关照片;

(九)剧本内容的有关依据和历史考证材料,以及取材或者改编前的原作;

(十)主创人员的创作设想和音乐总谱、歌词;

(十一)场景气氛图,服装、化妆、道具设计图,演员定妆照;

(十二)有关摄制决定;

(十三)分场分景表;

(十四)摄制工作日志;

(十五)摄制工作总结;

(十六)主创人员艺术创作总结;

(十七)其他在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第十一条 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的内容为故事影片艺术档案构成。其他片种可视工艺和工作程序不同参照执行。

第三章 归档和管理

第十二条 国家设立中国电影资料馆等电影艺术档案机构,负责依法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电影艺术档案等工作。

第十三条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依法搜集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影艺术档案,接收有关组织或者个人通过移交、捐赠等方式提供的电影艺术档案,积极收集散失的国产影片艺术档案。

依据本规定移交电影艺术档案,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可以对有关单位予以适度补贴。

第十四条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应当具有适宜长久保存、合理利用电影艺术档案的场所、设备、条件和专业人员,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保存与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

用于保存电影艺术档案的库房温度、湿度等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应当加强防火、防盗、防虫、防霉、防光、防尘、防水(潮)、防有害气体等安全保卫工作。

第十五条 电影摄制单位应当设立专门部门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电影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切实履行电影艺术档案移交、保管义务。

第十六条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和电影摄制单位应当有计划地做好电影艺术档案编目和研究工作。

第十七条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应当逐步将电影艺术档案转换成数字化形式,加强档案的数字化修护和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和电影摄制单位应当定期检查档案保存状况,对破损或者变质的电影艺术档案应当及时修补、复制或者进行其他技术处理。

第十九条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应当确保易燃片基的安全,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对易燃片基进行单独的妥善保管,并有计划地转换复制成安全片基。

第四章 移交、捐赠和寄存

第二十条 电影摄制单位应当在影片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后三个月内向中国电影资料馆移交下列电影艺术档案,并永久保存,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影片类档案中的标准拷贝或者数字母版;

(二)本规定第十条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的文字、图片类档案。

电影摄制单位应当在影片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后一年内向中国电影资料馆移交其他影片类档案;经依法审查未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影片,电影摄制单位如不再重新报请审查,应当在接到审查决定后一年内向中国电影资料馆移交电影艺术档案。

其他电影艺术档案,电影摄制单位可以参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向中国电影资料馆移交。

第二十一条 电影摄制单位应当依据本规定履行电影艺术档案移交义务,不得拒绝归档;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应当依据本规定履行电影艺术档案管理义务,为移交人提供服务。

第二十二条 电影摄制单位注销或者合并时,应当将其保存的电影艺术档案移交中国电影资料馆或者新组建的电影摄制单位妥善保管。

第二十三条 电影摄制组应当负责电影艺术档案的形成、积累,指定专人负责电影艺术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在影片摄制完成后将属于电影艺术档案归档范围的资料及时移交电影摄制单位档案部门归档。

第二十四条 国家鼓励任何组织、个人向电影艺术档案机构捐赠、寄存其拥有的电影艺术档案。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可以按照电影艺术档案的保存价值,作出是否接受捐赠、寄存的决定。

第二十五条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应当依据捐赠协议、寄存协议,对捐赠、寄存的电影艺术档案,予以妥善保管,并依法维护捐赠人、寄存人的合法权益。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可以向寄存人适当收取费用。

第二十六条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应当与电影艺术档案的捐赠人、寄存人,就档案利用事宜在捐赠、寄存协议中进行约定。

第二十七条 向电影艺术档案机构捐赠、寄存电影艺术档案的组织、个人,对其档案有优先使用权。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电影艺术档案保护社会基金,专门用于电影艺术档案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五章 档案利用

第二十九条 国家鼓励任何组织、个人积极开展对电影艺术档案的利用。电影艺术档案机构保存的电影艺术档案,应当向社会公众开放。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电影艺术档案目录,简化利用手续、减少利用限制,为电影艺术档案公益性利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应当按照分类向社会提供使用;并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维护电影艺术档案有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利用电影艺术档案机构的电影艺术档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缴纳费用。

第三十条 对涉及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以及可能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电影艺术档案的利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任何组织、个人不得擅自利用上述电影艺术档案。

第三十一条 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下列电影艺术档案不得携带出境:

(一)构成限制出境的文物的;

(二)涉及国家秘密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限制出境的其他电影艺术档案。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电影艺术档案机构在保管、利用属于国家所有的电影艺术档案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单位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以并处5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电影艺术档案发生超额损伤的;

(二)损毁、丢失和擅自销毁电影艺术档案的;

(三)利用电影艺术档案谋取非法利益的;

(四)未经批准利用电影艺术档案的。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逾期未移交电影艺术档案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七章 附则

艺术院团与艺术档案 篇3

关键词:【选择标准 审查 互联网】

人们喜欢互联网首先是因为它不是选择性的—或者说它的选择性至少比博物馆或者传统的出版社要少得多。实际上,始终困扰艺术家的问题是博物馆关心的选择标准—为什么一些艺术品可以进入到博物馆而其他的却不行?打个譬喻说,我们知道天主教的选择理论基于哪件作品值得放在博物馆里:它们应该是好的,美丽的,激动人心的,原创的,有创造性的,强有力的,富于表现的,历史相关的—人们可以举出一千个类似的标准。然而,这些理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已经崩溃了,因为没有人能够解释一件艺术品为何会比另一件更美丽或更有创意。因此,其他理论,更多新教理论,甚至加尔文主义理论替代了它们。根据这些理论,艺术品被选择是因为它们被选择。神权的概念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不需要任何的合法化就可转移到博物馆。这种强调了选择者的绝对权力的新教的选择理论是体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的一个先决条件—博物馆因它们如何使用以及滥用它们声称的权力而受到批评。

这种体制批判对互联网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实行互联网的审查,但没有美感审查(aesthetic censorship)。任何人都可以把任何文本或者任何形式的视觉材料放在互联网上,并受到全球范围内的访问。当然,艺术家常抱怨说他们的艺术生产淹没在互联网的数据海洋里。互联网将自己呈现为一个巨大的垃圾桶,在那里一切事物都消失了,从来没有得到人们渴望获得的公众关注度。但是,博物馆和画廊系统对昔日美感审查(即查看艺术的品质、创新以及创造力)的乡愁是行不通的。最终,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上搜索自己朋友的信息—他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呢。人们追随某些博客、电子杂志以及网页,忽视了其他东西。艺术世界仅仅只是这个数字化公共空间的一小部分—艺术世界本身是非常碎片化的。因此即使存在着对互联网不可观测性的不满,也没有人是真正对总体观察感兴趣的:每个人都在寻找特殊的信息—并且准备忽略其他东西。

关键词:【当代主体 网络战争 监控 透明度】

现今,人们听到了许多关于监控度不断提高的信息,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但是监控既不是互联网外部的某个东西,也不是使用互联网的某种特殊技术。互联网本质上就是一个监控机器。它把数据流分成了小型的、可追踪的以及可逆的运作,因此它使每个使用者暴露在监控之下—真实而可能。互联网创建了一个完全可视、可访问以及透明的领域。

当然,个人和机构都努力通过创建复杂的密码以及数据保护系统来逃脱这种完全的可视性。今天,主体性已成为一种技术架构:当代主体被定义为他或她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的一组密码的拥有者。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主体的一种非常传统的定义:主体很长时间被定义为知道一些关于自身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只有上帝知道,其他人不知道,因为在本体论上他们是被禁止“读心术”的。然而,今天,主体已与本体论的保护没有多大的关系了,而更多的是与技术上的保密有关。互联网最初是主体能够在此变成一个透明的、可观察的主体的一个空间—后来才开始受到了技术上的保护,为了掩盖原先暴露的秘密。然而,每一个技术保护都有可能被攻破。今天,解释学家已成为了黑客。当代互联网是网络战争之地,而其战利品即是秘密。想要知道这个秘密就要控制由这个秘密构成的主体—网络战争是主体化和去主体化之间的战争。但是这些战争得以发生仅仅是因为互联网原本就是一个透明的地方。

这种原有的透明度对艺术家意味着什么呢?在我看来,互联网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它是艺术分配以及展示的地方,而在于它是一个创造之地。在博物馆的管理体制下,艺术在某个地方(艺术家的工作室)生产,并且在另一地方(博物馆)展示。互联网的出现消除了艺术生产以及展示之间的差异。艺术生产的过程总是暴露在外—从始至终,因为它利用了互联网。早先时候,只有产业工人在他人的凝视下—在这种由米歇尔·福柯描述的永久控制下操作着(互联网)。作家或者艺术家隐居式的创作使他们避开了全景式的公共控制。然而,假如创作家使用了互联网,那么他或她将会像福柯式工人那样遭受同样的甚或更为强大的监控。这种监控的唯一区别与其说是学科化的,还不如说是解释学的。

关键词:【解释学货币化 世界观众 凝视 真我】

人们不应该忘记互联网是私有的。并且利润大多数来自定向广告。此时我们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解释学的货币化。结构主义以及“细读”(close reading)的理论家批评这种在作品背后搜寻作者的经典的解释学,他们认为根据定义追逐不可访问的本体论秘密毫无意义。今天,这种陈旧的、传统的解释学脱胎换骨成互联网经济剥削的一种手段,在那里一切秘密皆被揭晓。此时,主体不再躲藏在他的或她的作品之后。这样一个主体生产的并被互联网公司占用的剩余价值即是解释学的价值:主体不仅在互联网上有所作为,还把自己表现为具有一定兴趣、欲望以及需要的人类。经典解释学的货币化是近几十年来出现的最有趣的过程之一。

初看,这种永久曝光对艺术家而言似乎是利大于弊。艺术生产的再同步以及通过互联网的艺术曝光似乎令事物变的更好而不是更坏。实际上,这种再同步意味着艺术家不再需要生产任何最终产品,任何艺术品。艺术制作过程的纪录已是艺术品。艺术生产、再现以及分配同时发生了。几乎当代艺术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博主的角色—个体艺术家,也有艺术机构,包括博物馆。巴尔扎克笔下的从未呈现过自己杰作的艺术家在这些新情况面前不会有问题:他努力创造杰作的过程纪录将是他的杰作。因此,与博物馆相比,互联网的运作表现得更像是教堂。在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之后,他继续道:我们已经失去了观众。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世界观众的重返。因此我们似乎回到了天堂,就像圣徒一样,在神圣的凝视下干着纯存在的非物质工作。事实上,圣徒的生活可以描述成被上帝阅读的一个博客,即使是圣徒死亡也从未间断。因此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秘密?我们为什么要拒绝这种激进的透明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与互联网相关的更为基础的问题的答案:互联网让上帝回归了吗,或者精灵(malin génie)带着他的邪恶之眼重返了吗?

nlc202309020600

我认为互联网并不是天堂而是地狱—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说天堂和地狱共存。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曾说他人即地狱—在他人凝视下的生活。(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后来说他者之眼总是邪恶之眼)萨特辩道他人的凝视将我们“客观化”了—以这种方式否定了改变我们主体性定义的可能性。萨特将人类主体性定义为指向未来的一个“计划”—并且这个计划有一个本体论上受到保证的秘密,因为它不会在此时此地,但只会在未来暴露自己。换句话说,萨特明白人类主体正与社会赋予他们的身份作斗争。这就是他为何把他人的凝视解释为地狱的原因:在他人的凝视下,我们明白我们已经失败了,只剩下社会给我们编造好的囚犯身份。

因此,我们努力避开他人的凝视一段时间,这样我们在一定时期的隐居之后就可以揭露我们的“真我”了—以新形态,新形式重现在公众面前。这种暂时缺席的状态构成了我们所称的创作过程。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讲述了一个法国诗人的故事,这位诗人在睡前贴了张标志在门上,上面写道:“请安静—诗人正在工作。”这段趣闻总结了创造性工作的传统看法:创造性工作之所以是创造性的是因为它超越了公共控制—甚至超越了作者的意识控制。不在场的时间可以持续到日、月、年—甚或一生。只有在结束不在场的时间时,作者才期望呈现将被认为是富于创造性的作品(也许是在他死后的纸稿上找到的作品),因为这似乎浮现出了虚无。换句话说,创造性工作从其结果的曝光时间里预先假定了创作时间的去同时性。创造性工作在孤立的一个平行时间里秘密地实践着—所以当这个平行时间和观众时间获得再同步时,令人惊喜的效果出现了。这就是传统艺术实践的主体为何想要被隐藏,变得不可见,抽离时间的原因。这个缘由不是因为艺术家犯了一些罪行或者隐瞒了一些肮脏的秘密,而是他们想要避开他人的凝视。艺术实践常被理解为是个体的和个人的。但是个体或者个人是指什么呢?个体通常被认为是不同于其他人。(譬如:在极权主义社会,一切都是相似的。在民主、多元社会,一切都是不同的,被尊为是不同的。)然而,此处的重点不在于一个人是多么不同于其他人,而在于一个人和他自身的差异—拒绝根据认同的一般标准来识别。现代性处于欲求乌托邦的时代。乌托邦的期望无外乎是真我计划探索或构建成功的期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换句话说,寻找真我的个人计划获得了一个政治的维度。艺术计划成为了社会总体变革以及消除现有分类法的革命计划。此处真我被重新社会化了—通过创建真实的社会。

关键词:【乌托邦 后乌托邦 名义身份 复制】

博物馆系统对这种乌托邦的渴望是持矛盾态度的。一方面,博物馆将使用所有的分类法以及名义身份来提供给艺术家一个超越他或她自己时间的机会。博物馆承诺将艺术家的作品带到未来—这是一个乌托邦的承诺。艺术家的作品被带到未来—但是艺术家的名义身份又重新强加给他或她的作品上。在博物馆的画册里,我们读到了相同的名字、出生日期以及地点、国籍等等。那就是现代艺术为什么想要毁掉博物馆的原因。然而,互联网背叛了以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搜寻的真我:互联网从一开始—不仅是在结尾—就铭记了这种搜寻,回到社会编造的名义身份上。反过来说,革命计划变得历史化。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前共产主义人类变得重新国有化,并重新铭记在俄罗斯、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上。

在所谓的后现代时期,真我的搜寻以及真我可被揭示的真实社会被宣称是陈旧的。因此我们倾向于谈论后现代是一个后乌托邦时代。但是这不完全准确。后现代没有放弃与主体的名义身份斗争—事实上,它甚至让斗争激进化了。后现代有它自己的乌托邦——主体在无限的、匿名的能量、欲望或者能指游戏涌流中自我分解的一个乌托邦。而不是废除名义的社会自我来发现艺术生产的真我,后现代艺术理论希望通过复制的过程使身份彻底丧失:追求相同目标的一种不同的策略。

复制品之流溢出了博物馆—而个体身份淹没在此涌流之中。互联网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了保护这些后现代乌托邦梦想的地方——关于分解能指的无限游戏中所有身份的梦想。全球化的根茎取代了共产主义人类。

关键词:【主体性死亡 数字灵魂】

然而,互联网已不再是后现代乌托邦得以实现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墓地—就像博物馆变成现代乌托邦的墓地一样。实际上,互联网最重要的一面即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原创与复制之间的关系,正如本雅明描述的—因此让复制的匿名过程变得可预测以及个人化。在互联网上,每个自由漂浮的能指都有一个地址。去疆界化的数据流变得再疆界化。

在机械复制时代,我们听闻了大量关于主体性的死亡。我们听说了海德格尔的“语言说”(“语言自己言说”),并且个体使用语言并不是很多。我们听说了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之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德勒兹的欲望机器教会我们丢弃对主体性认同以及稳定化的最后幻想。然而,现在我们的“数字灵魂”已再次变得可追踪和可见。我们的当代经验很少由事物在我们作为观众的在场来界定,而是由我们在隐蔽和未知观众的凝视下的在场来确定。然而,我们对这个观众一无所知。我们无法访问它的图像—假如这个观众只要有一张图像的话。换句话说,互联网隐藏着的世界观众可以被认为是仅仅只是世界阴谋的一个主体。对这个世界阴谋的反应必然采取了反阴谋的形式:人们将会保护自己的灵魂免受邪恶之眼的侵袭。当代主体性可能不再依赖它在能指流中的分解,因为这股涌流已变得可控制和可追踪。因此一个新的乌托邦梦想出现了—一个真正的当代梦想。这是牢不可破的密码词的梦想,可以永久的保护我们的主体性。我们想把我们自己定义为一个比本体论秘密更为秘密的秘密—甚至上帝都无法发现的秘密。这种梦想的范例可以在维基解密中找到。

维基解密的目标常被看作是免费的数据流,被认为是可以免费访问国家秘密的组织。但是同时,维基解密的实践说明了只有在世界阴谋的形式下才可以获得世界访问。在访谈中,朱利安·阿森奇(Julian Assange)说:因此假如你和我赞成一个特殊的加密编码,那么此编码在数学方面就会变得很强大,然后每个超级大国的军队承载那个仍坚不可破的编码。因此一个国家希望能在个体上有所作为,然而这对国家而言根本不可能—在此意义上,数学和个体要比超级大国强大。

nlc202309020600

此时,透明度基于激进的非透明度。世界的开放基于最完美的封闭。主体变得隐蔽、不可见,它使时间停止了运转。当代主体性的不可见性在其加密编码不受到黑客攻击的范围内得到了保证—在主体仍是匿名的、不可辨认的范围内。单独的密码保护的不可见性保证了主体在其数字运作以及表现上的控制。

此处,我当然是在讨论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互联网。但是我期望即将来临的网络战争能够彻底地改变互联网。这些网络战争已经公布了—它们将毁坏或者至少严重损害互联网作为主导市场以及交流工具的地位。当代世界看起来非常像19世纪的世界。那个世界由开放市场的政策、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名人文化、宗教的回归、恐怖主义以及反恐怖主义来界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这个世界并使开放市场的政策成为不可能。最后,民族国家的地缘政治以及军事利益显得比经济利益更为强大。长期的战争和革命随之而来。让我们看看在不远的未来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关键词:【乌托邦愿景 档案】

我想以一个对乌托邦和档案之间关系的更综合的考虑来结束本文。正如我努力展示的那样,乌托邦的冲动总是与主体想要冲破它自身的历史界定的身份的欲望有关,与主体想要离开历史分类法里的位置有关。在某种意义上,档案给了主体保存自己的当代性以及揭示自己在未来中的真我的希望,因为档案承诺在他或她死亡之后,该主体的文本或艺术品可以得到维持和访问。这种乌托邦,或者,至少是异托邦的承诺对主体疏离它自己的时间和直接观众的能力,以及对它们(主体自己的时间和直接观众)的批评态度至关重要。

档案常被解释为保存过去的一种手段—在现在呈现过去。但是同时,档案又是将现在传送到未来的机器。艺术家总是在创作,不仅为了他们自己的时间,还为了艺术档案—艺术家的作品在未来仍会存在。这就产生了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差别。艺术家和政治家分享着共同的公共空间的“此时此地”,并且他们都想要塑造未来。那就是将艺术与政治联合起来的东西,但艺术和政治又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未来。政治明白作为行动结果的未来发生在此时此地。政治行动必须是有效的,必须生产结果的,必须转换社会生活的。换句话说,政治实践塑造着未来—但是它通过这种未来消失了,它完全被它自己的结果、后果给吸收了。政治的目标将变得陈旧—让道给未来的政治。

但是艺术家不仅是在他们时代的公共空间内创作。他们还在艺术档案的异质空间内创作,在那里他们的作品被置于过去与未来的作品之间。艺术在艺术品完成之后并不会消失,正如它在现代性中起的作用并在我们的时代里也依然起着作用。当然,艺术品在未来仍然存在。这个预期的艺术的未来在场恰恰保证了它对未来的影响以及塑造未来的机会。政治通过它自己的消失来塑造未来。艺术通过它自己的延长的在场来塑造未来。这形成了艺术与政治的一道裂缝—常贯穿并出现在20世纪左翼艺术和左翼政治之间关系的悲剧历史中的裂缝。

我们的档案当然是由历史建构的。并且我们对这些档案的使用仍然由19世纪的历史主义传统来界定。因此,我们倾向于将死后的艺术家铭记在他们实际上想要逃避的历史语境里。在此意义上,19世纪历史主义之前的艺术收藏—想要成为纯粹美例子的收藏—似乎只有在初看时是天真的。事实上,他们更忠诚于最初的乌托邦冲动,而不是他们的更复杂的历史主义的相对物。在我看来,我们正开始越来越对通往过去的非历史主义的途径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更多的是过去个体现象的去脉络化和重现,而不是他们的历史的去脉络化,我们感兴趣的更多的是带领艺术家离开他们的历史语境的乌托邦愿景,而不是这些语境本身。并且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的发展,因为它加强了档案乌托邦的潜在性以及削弱了违背乌托邦承诺的潜在性—这种潜在性在任何一个档案里都是与生俱来的,无论它是如何构建。

艺术院团与艺术档案 篇4

艺术类院校档案是艺术类院校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电子信息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的总和, 它全方位地反映了学校在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学校的整体实力。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等管理活动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评估艺术类院校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只有提高学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行政的指导作用, 才能更好地组织、协调和监督各种活动的举行。

一、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

1. 专业性。

艺术类院校的主体档案是反映其艺术教学、艺术成果等方面的档案,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通常是按照教学的科系来分门别类的, 笔者所在的阳泉艺校就是分为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四大类以及文化和学校外来文件两个补充类型。同时, 由于艺术院校的学生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多, 这也就需要在档案的管理上要有一定的专业性。

2. 真实性。

真实性是所有档案管理活动的必然属性, 即你所记录的内容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相合, 记载的获奖人物、论文名字、取得的奖项都必须清楚, 能给后人起到榜样、参考的作用。

3. 保密性。

保密性主要表现在艺术成果档案及外来文件或公文方面。反映学校艺术教学方法、内容入成果的档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 学校对其拥有知识产权。由于一些公文是保密甚至绝密文件, 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法律效力。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认真保存这部分文件, 单独存档保管, 不能与其他普通文件相互混淆。而对文件的内容, 则要严格的保密。

4. 现实参考。

艺术类院校档案中蕴含了大量艺术创作劳动的成果, 能够有效地对教学等活动进行指导, 产生巨大的使用价值, 如开放老师、同学在文化方面获奖的论文、演讲稿等档案材料, 可以供后来的老师、同学方便调阅、学习, 而这也就成为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

二、管理现状

笔者认为, 目前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较混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 相当一部分人员对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认为档案管理就是裁剪、装订、保管等事务工作, 与教学和科研没有直接联系, 不能为艺术类院校创造经济效益, 只要不丢失、不泄密, 能应付查档工作就行。二是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落实不到位。有的艺术类院校没有明确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缺乏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有的只有查 (借) 阅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制度, 但由于管理不规范, 在工作中无法落实, 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三是多数艺术类院校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偏低。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一些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 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 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信息化管理。而人工操作下的档案没有办法完成对档案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 由此导致很多档案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 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改进措施

1. 增强档案意识。

加强宣传, 提高全校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 让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成为艺术类院校管理的一部分。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 艺术类院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学校应当加强管理, 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艺术类院校也有义务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第5条规定, 艺术类院校档案工作由高等学校校长领导, 且明确了其领导职责。艺术类院校应按照法律规范加大档案管理宣传力度, 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 让所有人都认识到档案管理是促进艺术类院校发展的重要工作, 更是社会各项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是无法替代的资源, 明确档案管理方法, 便于档案的集中管理和利用, 以形成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

2. 实行信息化管理。

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建立艺术类院校, 特别是艺术类院校档案信息库, 通过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 完成“固化”档案资料到“活化”信息资料的转变。全面加强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 促进档案管理尽快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从手工操作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 从实体档案管理向虚拟档案管理转变, 使档案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转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学中相关文件、数据库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网, 使档案信息传递及时, 使广大师生能够方便迅速地查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 为学院的整体发展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 还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3. 加强编研工作。

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利用现有的艺术类院校资源, 将原本零散的各种档案系统化、条理化, 以便为学校提供更准确的档案资料。通过编研, 可将整合后的档案信息成果从不同方面反映学校、学生的情况, 对于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业务查考具有现实作用, 是系统的、高效的参考资料。同时, 学校的档案、图书、情报、资料同属文献范畴, 共同构成学校的信息服务体系, 因此, 应形成资源联合, 促进资源共享, 使各文献部门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促进档案信息的互补, 减少在管理中出现的不必要浪费, 更好地满足艺术类院校多方面的需要。

4. 提升业务素质。

档案管理是一项要求严格的技术型工作,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并保持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能够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完成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 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因此, 艺术类院校应积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使其不断学习、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注重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的学习掌握。促进其工作能力的提高, 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根据档案管理自身的特点, 档案管理者应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 提升档案的有效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安琪.浅谈艺术类院校教学管理档案的建设与发展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2.13

群众文化艺术的档案管理论文 篇5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

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中,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文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为此,本文将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自身价值入手,对如何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自身价值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使用价值以及潜在价值。下面我们逐一对这些价值展开分析。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所彰显出的史料价值

作为形式各异的群众文艺活动而言,其与其它档案相比较来看,不仅仅是对群众文艺活动的记录,更能够为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得以科学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照,还有就是,群众文艺档案不仅仅采取和使用了文字形式加以记载,更囊括了诸多的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内容。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记载了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艺术风格形成、发展的全貌及非凡的艺术成就,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果实,具有无法估量的保存价值。另外就是,群众文艺档案能够实现对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客观记载和呈像,从而彰显出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所彰显出的利用价值

群众艺术档案产生于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这些文艺档案能够得到不同层面地使用,具体表现为:这些档案可以为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同时亦能够被用于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交流目的。还有就是,通过对群众文艺档案的归档与建档,将为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研究素材。

(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所彰显出的潜在价值

此种价值同前面几种价值的不同之处在于,前面几种价值为显性价值,此种价值为隐形价值,有待于档案管理机构对群众文艺档案进行深度挖掘。此种价值具体表现为:群众文艺档案的这种价值已经客观存在,不过目前档案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尚且未能够实现对此种价值的认知与利用,其次,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即把静态的档案资源变成动态的信息源。只有充分地挖掘艺术档案的价值,真正把艺术档案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

二、如何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

(一)加强对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工作

各级文化主管机构应当基于对群众文艺档案所具备的价值的完整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群众文艺档案的系统管理。第一,各级文化馆等文化部门应当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培训与提升,具体的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外派学习与交流、在职深造等形式,借助这些方式,确保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切实地提升;第二,各级文化馆等文化部门应当建立群众文艺档案管理工作的督查机制,以便借助此种方式,使具体的档案管理部门实现对此项工作的高度认识,同时亦能够实现对群众文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意识地提高。在督查过程之中发现问题时,应当遵循责任倒追制度,以便实现对群众文艺档案的制度化管理;最后,各级文化馆等文化部门应当组织群众文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学习,以便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广大群众文艺档案管理人员实现彼此之间工作经验的充分交流、工作心得的有效分享。收集档案材料是整理档案的最基础工作,并且由于收集的途径复杂、收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使得材料收集比较困难,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档案材料收集的工作,应该创新收集方法和思想,从而使资料更加的真实、完善,继而整理出完善的档案。

(二)切实保障对群众文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1.注重对大型群众文艺活动的活动素材收集在收集大型群众文艺活动档案的过程之中,文化馆等文化部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所要收集的活动素材包括活动策划案、活动的整体实施进程以及活动最终所取得的成果与收效。通过这样的收集方式,将确保档案管理部门在对群众文艺档案进行归档与建档的过程之中,不会出现工作上的瑕疵与遗漏。2.注重对民间文艺素材的充分搜集与整理群众文化源自民间,因此,档案管理机构在对群众文艺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之中,应当注重对本地民间表演艺术家以及民间文艺活动的充分收集。3.注重对群众文艺活动档案媒介的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在收集、整理群众文艺档案的过程之中,应当在传统的文字媒介之外,注重采取影像、音频、图片等方式,对群众文艺活动加以记录。并且也要对这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的保护,最大限度的延长材料的保质期。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更加真实的反映文化艺术。

(三)通过信息化方式提升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效度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文化馆等文化部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在对群众文艺档案进行归档以及建档的过程之中,要善于发挥和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具体而言,一方面,文化部门积极推进艺术档案数字化管理;另一方面,新媒体为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提供海量信息资源,为艺术档案信息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如此,将使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与利用能够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了对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效度。有鉴于此,各级文化主管机构应当把握信息时代的契机,积极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载体引入到群众文艺档案的管理工作之中,以此实现对群众文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使群众文艺档案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研究 篇6

关键词: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历史;管理;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在物质基础有所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约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文化建设事业就此崛起,并在短期内取得长足发展。艺术档案工作对文化基础性工作的落实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起在国家档案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1]在历经三十余年的演变进程,当前的艺术档案工作已初具规模,但与预期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为此,本文围绕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展开系列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档案工作水平略尽绵力。

1 艺术档案工作价值

艺术档案主要源自文化艺术组织与艺术工作者在开展与艺术相关的创作、演出、保护等系列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片等形式的艺术记录。这些资料均对国家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2]而艺术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借助科学手段和管理方法,完成对档案内容的采集与整合,保管与应用,充分挖掘其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不断丰富国家档案种类和内容。艺术档案工作时国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一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后期各项艺术生产活动以及文化历史研究是否得以顺利开展。落实好艺术档案工作不仅是现代文化艺术工作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继承文化艺术财富的根本途径,是维护国家档案完整性的有力措施。

2 做好艺术档案工作的措施

2.1 提高管理水平

《档案法》是开展档案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的主要衍生来源。作为艺术档案工作的从业者,学好这一系列的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是基本要求。在开展档案工作的过程中,从业者务必要确保自身工作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应高度重视档案宣传工作,不断强化全体文化艺术事业从业者遵纪守法管理档案的意识,积极转变旧的思想观念,端正自身工作态度,明确自身使命,带有强烈的责任感去落实各项工作。同时,各级领导均应对此予以重视,在日常工作例会中,加强宣传力度,强调档案工作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价值。为调动从业者工作积极性,规范其工作行为,还可将艺术档案工作纳入年终考评中,并设置相应奖惩措施,以实现艺术档案重要性的贯彻落实。

2.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艺术档案工作涉及多领域范畴,难度系数高,现有大部分从业者都是兼职状态,岗位专职人员较少。新时期,若想实现对档案工作的优质管理,务必要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相关制度,将工作内容具体化,工作流程规范化。从事艺术档案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充分发挥《档案法》等法律法规赋予自身的权力,建立健全艺术档案管理制度,包括《艺术档案归档范围》等。只有相关制度的编制与实施,才能确保艺术档案相关工作的合理合法性,使其不再无章可循,无理可依。尤其是在艺术档案归档范围这一板块,应根据艺术门类的差异,设定合理的归档范畴,明确艺术档案的不同层次,为其完整性提供有力保障。

2.3 重视档案的征集和抢救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单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现有工作进行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保护文化历史资料的同时,注重对其的开发与利用,以实现艺术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3]应加大文化艺术档案采集、整合力度,妥善保管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获取的各类艺术档案资料,不断丰富、充实文化档案的种类和内容,并将珍贵、重要和濒危文化艺术档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档案,以实现对消失艺术瑰宝的抢救。另外,散存于社会上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包括西区、手工艺品、民俗活动等,同样可纳入艺术档案采集范畴,其作为传承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异常的重要载体,对建设、弘扬我国艺术文化事业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影响。

2.4 提高队伍素质

从工作性质上来看,艺术档案工作对技术性的要求十分高,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均需从业者耐心梳理。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档案从业者,其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并对文化艺术事业怀抱着极大的热情,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一份工作。另外,从业者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众所周知,优质的人才队伍是保障艺术档案工作保质保量顺利开展的关键,决策层务必对此予以重视。新时期,各级领导应加强对艺术档案从业者的培养,适当提高人才选拔要求,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艺术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对从业者文化艺术理论、相关业务知识及最新资讯的灌输,使从业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同时,还应为从业者提供具有保障的待遇,对其生活、工作给予足够关心,以确保现有人力资源的稳定性,避免优质人才的流逝。

2.5 加强资源开发

艺术档案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只有对其充分挖掘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季相关单位,应充分重视关于艺术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艺术档案工作的重要价值,不断提升艺术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4]在落实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充分运用艺术档案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利用不同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添加不竭动力。此外,要充分掌握社会与公众的文化需求,积极挖掘文化艺术档案开发的新思路,使社会大众均能从文化艺术档案衍生产品中受益,从而愿意对文化艺术档案给予更多的认可与支持。

2.6 推进信息化建设

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均应主动迎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对艺术档案工作效率与质量的进一步优化。切实落实艺术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快艺术档案工作现代化进程。应推行艺术档案库藏数字化,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将纸质与模拟信号载体的艺术档案进行处理,尤其是一些弥足珍贵的艺术档案,这些不易保存的信息均应尽早妥善处理,并尝试借助高新技术,保存其原貌。艺术档案信息数字化,是艺术档案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夯实基础。同时,可运用成熟的档案管理软件等,对档案目录进行著录,这种方式能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减轻从业者的工作强度。

3 结语

艺术档案作为现代文化建设工作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对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有着深远影响。其作为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智慧结晶,见证了文化历史的发展轨迹,也为现代文化艺术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凭证。新时期,艺术档案工作的落实务必要谨慎妥帖,从业者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秉承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工作态度,处理好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为文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倩.艺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分析[J].科技资讯,2012(1):12-14.

[2]韩华.数字化时代全息术与媒体艺术的融合[J].科技与致富导读,2013(2):98-99.

[3]张鑫.从数字图书馆展望数字档案馆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2(1):26-28.

艺术院团与艺术档案 篇7

当今,经费紧张已是困扰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主要因素。在戏剧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市属、县属艺术院团又面临着机构改革,资金紧张不说、人员流动频繁。更别说要安心负责的管理本院团的档案了。同样在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单位中也存在着无专业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等诸多情况,在只保饭碗的情况下各个单位用于文化艺术档案的经费是杯水车薪,甚至就无法继续工作。长此下去肯定会影响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以致影响文化艺术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文化艺术档案出现“断档”。在无经费的保障下,档案的收集和保护无疑会受到影响。如在收集过程中付给资料提供者报酬,购置必要的档案保管设备等等就更加吃力了。这些都阻碍了文化艺术档案科学发展的脚步。为了保证文化艺术档案工作顺利发展,就要建立省级的文化艺术档案馆。这样除了在经费上得到大力的支援外也对下面各个院团有指导职能,从管理方面更加科学。这样对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求得继续发展创造提供必要条件和保证。

正式建立省级文化艺术档案馆,有利于文化艺术档案的建设发展及广泛利用。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益为艺术生产服务。以省文化艺术档案馆为中心辐射全省各个院团或市级文化艺术档案馆,统一标准,编制各类档案目录方便检索。实现信息化管理,把我省文化艺术档案连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使利用者在文化艺术档案馆就可以及时地查阅我省各地剧目档案、曲目档案、节目档案、影目档案、书画作品档案、工艺美术品档案,城市雕塑作品档案;业余文艺汇演、 业余文艺作品展览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艺术档案,民间民族艺术遗产、群众文化活动等调查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文化艺术档案;艺术教学档案;艺术研究档案;专业表演艺术汇演档案以及个人文化艺术档案和史料等等。而目前这种条块分割,分散的管理不利于文化艺术档案的保存、互通和利用。利用者想要查阅某一种艺术资料或档案不知道要跑多少地方,费了多少口舌,简直像大海捞针,而大量的文化艺术档案处于封闭或者已经散失的状态,被束之高阁或者当垃圾丢弃无人问津。我们收集和整理文化艺术档案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保管好这些珍贵的资料,另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为人们服务,不能把文化艺术档案馆建成封闭式的只管借借还还的“藏经阁”,而是让文化艺术档案馆成为能够互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这样才有利于文化艺术档案资料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益。

正式建立省文化艺术档案馆之后,就可以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收集艺术档案规则和目标。开展诸如知名老艺术家调查, 文化交流、文艺演出、文化市场、艺术科研、教育,各种文化艺术研讨会、讲座,报告会等项目的艺术资料建档工作,这会使馆藏内容极大地丰富起来。而现今艺术档案收集对象都是以各个单位自己为主, 内容上比较单一。再有从收集途径上来讲就可以多条腿走路,以指导名义下到各市采取多途径收集,平时收集、定期接收、广泛征集等多种手段。有个丰富的馆藏之后,以此基础充分展开编研工作,编制出具有专业特色和史料价值的各类文集、汇编。如戏剧节资料汇编, 剧本集,老艺人专辑,艺术年鉴,传统剧目汇编等等。在收集上采用文字、实物、声像等手段,从而对挖掘和抢救文化市场,反映历年文化艺术活动,记录文化艺术发展轨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艺术档案之所以为人们所重视,并且能够世代流传,是因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具有重要实践的意义。一个文化部门或文化艺术单位的管理水平高低,以其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水平即可见一斑。现实的文化工作,文艺活动,艺术创作展演, 只有通过各种相应的载体,艺术手段才能记录下来,成为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文化艺术历史的传承中,艺术档案工作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应是公认的常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是靠文字、绘画、雕刻、建筑等手段记载下来的,没有丰富的史料,我们就无从了解历史。如何培养专业的艺术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呢?

正式建立省文化艺术档案馆有利于对艺术档案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能高素质艺术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在各个行业中人是最主要因素,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好。艺术档案员是艺术档案管理的承担者,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好坏。除了少数单位外其他各个院团从事档案工作的大多是兼职人员,他们中有的是演员、业务人员改行的。有的是部门精简下来的老、弱、病等富余人员。总体上讲他们对艺术专业部门领域的业务知识非常熟悉。而不足之处就是文化水平和档案业务知识和思想觉悟与修养等高低不一。随着文化机构的大改革艺术档案队伍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艺术档案岗位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容易被忽视,是一种默默无闻,“为人做嫁衣”不被认同的职业,几乎与 “名“”利”无关,所以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缺乏动力和自主权。正式建立省级文化艺术档案馆,会使艺术档案人员有一种归属感。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文化艺术档案将会越来越多,逐步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要适应网站,就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而正式成立省级文化艺术档案馆就向培养和教育艺术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浅议 篇8

艺术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祖国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艺术生产、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历史面貌和工作成果, 记录了表演艺术家、艺术研究者和艺术教育者的足迹, 是进行艺术创作、研究、史志编纂、艺术交流等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保障。科学管理、有效利用艺术档案, 对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实际工作, 就如何做好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谈几点个人体会。

1. 提高对艺术档案的认识。

首先, 要提高单位领导的思想认识。领导是一个单位的核心, 领导档案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单位档案工作的好坏和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在档案岗位的设置上、档案设施的投入上、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上, 都需要单位领导的决策,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艺术档案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其次, 要提高业务人员的档案意识。艺术档案产生的源头是组织艺术活动的业务人员, 他们的档案意识不强, 在工作中就不会有意识地留存档案资料;如果他们对档案知识不是十分了解, 就不知道要保存哪些档案资料。为此, 对业务人员加强档案法制教育、传授档案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档案意识提高了, 档案知识掌握了, 才能从档案产生的源头把好关, 保障艺术档案的完整性。

2. 建立和完善艺术档案管理制度。

严格遵循《档案法》和《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艺术档案归档制度》、《艺术档案借阅制度》等, 使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并把这些制度真正执行起来,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 把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列入有关业务部门和演职人员的职责范围, 制定奖惩措施, 并把这些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汇编成册, 打印上墙, 做到组织上有保证, 制度上有规定, 监督管理有依据。利用制度约束有关部门做好艺术档案的收集、移交工作, 从而保证艺术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 使艺术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

3. 明确归档范围和方法。

一是形式分类法, 即根据档案的形式 (文字、音像、形象) 对每一项艺术活动形成的档案进行分类。二是年度分类法, 根据艺术档案的所属年度对档案进行分类。三是内容分类法, 即按艺术档案的内容进行分类。可设综合类、剧目类、个人艺术档案等。由于艺术档案材料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 大多是将几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我院的艺术档案整体上采用形式分类法, 将纸质、音像、形象分别陈列, 并按时间、内容进一步分类。此外, 艺术档案材料在归档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文字、音响、形象资料要分别按主题活动的时间顺序整理、编排。其次, 形象资料、图片资料不能因主题活动的同一系列而将其与文字资料混编在一起, 要另辟专盒 (袋) 、专柜存放, 以便于保管、查找。再次, 所有绘画作品都应作简裱处理、平置保管, 颜料容易黏连的要用拷贝纸隔开。同时, 要注意防潮、防水、防折叠、不宜卷成筒状以免损伤作品;主体活动的系列照片可用资料册编插。

4. 推进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是做好艺术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传统艺术档案管理都有目录检索册, 要实现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 首先要建立目录数据库, 以便于艺术档案目录的检索和查阅。案卷级目录要实现机检, 重要全宗档案应逐步实现文件级目录机检。二是做好艺术档案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艺术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艺术档案工作管理要求, 加强电子文件的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 确保本单位各部门形成的电子文件及时归档。制定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 实现从电子文件到数字档案的“无缝连接”, 这是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三是做好传统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所谓传统艺术档案的数字化主要是指纸质档案、图片档案、声像档案等的数字化。借助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手段, 实现实体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换。其实质是信息形式的转变, 是将现实世界中的记录于各载体的图、文、音、像等艺术档案信息转化为可以在网络中存储、处理和传递的数字化信息。

5. 挖掘室藏资源, 走“特色”之路。

在优化艺术档案室藏过程中, 既要保持综合档案室的“综合性”, 加强集中统一管理, 又要突出文化艺术档案的特点, 彰显个性和特殊性, 满足公众对艺术档案越来越高的利用要求。我院根据照片档案内容丰富、能集中展现院文化艺术工作面貌的有利条件, 重点对室藏的照片档案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针对照片档案来源分散、随机性强、涉及面广等难题, 改革了照片档案的收集模式, 改原来的集中收集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 对院部重大活动如重要领导视察、重点剧目创排、重大参赛演出、对外文化交流等形成的照片档案进行及时跟踪收集和归档。室藏艺术照片档案在提高院团的社会知名度、扩大演出市场、推销艺术产品、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色”档案不仅可以提高艺术单位的知名度, 还密切了与社会和公众的沟通联系, 极大地促进了与其他各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和艺术文化的传播。如我院档案室已为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和报社等十几家新闻单位提供声像档案的利用, 并多次向市文化城墙贴画、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画册、市文化年鉴等的筹办、编纂工作提供珍贵的照片。

6. 强化艺术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浅议艺术档案资料管理 篇9

艺术档案资料是为艺术工作、艺术研究需要而收集、购买的图书、报刊、录音、录像、照片、剧本等相关资料, 是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演出、研究、文化交流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较高价值的各种历史记录,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剧种、文化、民族乃至国家艺术文化发展的真实历史记录, 其范围广、内容多、数量大。做好艺术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既是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

二、艺术档案资料的分类及保管特点

(一) 按照类型划分, 艺术档案资料可分为“文字、图像、影音、实物”四大类:

1.文字:文化艺术单位建成以来的历史;所有编排节目的剧本、资料;所有艺术家的个人生平;在各地演出的证明、资料;国内外艺术报纸、刊物等的相关剪辑、收藏等。2.图像:所有节目演出的相关图像;国内外同类优秀剧种节目图像;各种采访、访问、访谈节目的资料图片等。3.影音:节目的录像、音乐、音频;戏剧电影的影像;各种采访、访问、访谈节目的资料录像等。4.实物:获奖证书、奖状、奖杯、奖牌、书画美术作品;戏曲相关模型、道具等。

(二) 四类档案资料整理、保管的差异性。

由于形态、形式不同, 规格多种, 载体多样, 来源多方, 由此形成了对四类档案资料整理、保管的差异性:

1.文字、图像:可分为实物文字、实物图像资料和电子文字、电子图像资料。实物文字、实物图像资料是以纸张为载体, 大多数年代比较久远, 艺术价值很高, 因此应针对纸张和字体墨水的特点加以保管。要保证存放设备的干燥和通风, 避免纸张发霉腐烂, 定期查看、维护, 必要时要使用特制的保存设备加以封存。电子文字、电子图像资料是以计算机虚拟电子文件为载体存放在电脑硬盘、光盘之中, 具有调取方便、可操作性强、易于备份等特点, 是现今非常实用的资料保存方式。根据其特性, 管理人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多次备份, 并存放在不同的磁盘中, 以防因电脑病毒、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资料丢失。2.影音:影音资料由于录制形式的不同, 有卡带、录像带、光盘、电子文件等形式。与上述文字、图像资料保存原理相同。3.实物:实物资料的保管无法进行大量的备份, 随意其保管主要是日常定期清洁、维护, 做好相关记录, 以便物品损坏或丢失后进行再造和修复。

三、目前艺术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在当前的现实工作中, 艺术档案资料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尴尬和困境:一是长期经费投入不足, 存放设备陈旧, 管理仍处于手工操作状态, 导致很多纸质资料损坏, 字迹模糊、纸张发霉, 使很多有文化价值的珍贵历史手稿被破坏。二是专业人员缺编, 加上管理人员待遇偏低, 工作积极性受挫, 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足。三是多数从事艺术档案资料管理的人员都没有进行过专业和计算机培训, 对档案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知之甚少, 造成管理中资料损失极大。

四、艺术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是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艺术档案资料精心维护, 严格遵循资料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二是要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素养, 做到专人专职。工作中能定期对实物资料进行清洁和维护, 对电子资料进行更新、备份, 对外借的资料做好登记, 定时收回, 防止遗失。三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避免无法适应岗位需求或因误操作导致电子资料损坏和丢失。四是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体系, 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五、艺术档案资料管理必须严谨合理、科学规范

(一) 收集整理方面。

管理人员要对收集来的艺术档案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 不同形式的资料要专人分类存放。各类资料可根据创作时间、收集时间、作者、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排序, 做好目录索引, 方便管理和提取。 (二) 保存方面。要将各类资料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存放。同时可依据资料的具体现状, 尽可能使用现代科技保存设备进行存储。 (三) 保养方面。做好备份,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定期进行清洁、维护、查看, 如有破损应及时修复。 (四) 借阅管理方面。要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建立科学严谨的借阅制度, 严格按照规定登记借阅人、借阅物品及借阅时间, 告知借阅人注意事项及归还期限。对到期未及时归还的, 管理人员应及时追索, 并按规定对相应人员进行处罚。

六、对艺术档案资料管理的一些建议

随着文化艺术市场的日渐繁荣, 社会特别是文艺事业团体对各种艺术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艺术档案资料管理必须增强服务、推动现实艺术发展的意识, 把艺术档案资料管理建成开放、动态的艺术信息服务系统, 主动、开放地去适应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另外, 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已被运用到各个领域, 艺术档案资料管理应把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放在首位, 以适应各类群体对文化艺术信息的需求。

总之, 新时期的艺术档案资料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概念已有了较大的差异。在新时期, 艺术档案资料管理要更好地服务于艺术事业发展, 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强自身建设。管理人员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通过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增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日新月异的危机感, 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更好地适应艺术档案管理的发展需要。

摘要:艺术档案资料管理是文化艺术单位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稳步向前发展的关键, 对推动文化艺术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文化艺术单位对艺术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叙述了艺术档案资料的分类、保管特点、目前管理工作的现状等,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艺术档案资料管理的一些措施。

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艺术发微 篇10

可是人事档案作为档案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长期以来一直由人事部门管理, 在档案管理的重大改革中, 人事档案管理还没有受到任何冲击, 造成了人事档案管理相对滞后的状况。

一、现阶段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弊端

人事档案是综合记录和反映个人经历、品德、业绩才学和工作表现, 并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起来的文件材料, 是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了解、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信息源。现阶段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既陈旧又不健全的管理模式。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可行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 社会有关各高校事业单位关、停、并、转和整改等, 使大量的失业、择业人员涌入市场, 流动人口增大, 人事档案调动频繁, 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和个人对人事档案的作用认识不够, 造成无档或死档。

现阶段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人事档案隶属混乱;人事档案管理极其分散;人事档案管理不规范;没有建立平时立卷的制度;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及业务水平低下;人事档案管理条例不健全, 即原有的人事档案内容陈旧贫乏, 不能及时反映个人学历、职称等方面的变化和工作业绩情况等。

以上人事档案存在的问题, 将严重地阻碍我国高校人事档案事业的发展, 妨碍了我国人才的合理配置, 极大地影响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对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我国现阶段人事档案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电子时代的今天应思索出一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路子, 使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完善化、法制法。

二、高校人事档案的整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许多档案都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开放, 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人事档案历来不对档案的本人开放, 这是不正常的。人事档案中有许多内容是由本人产生或与本人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材料。除了需要保密的部分外 (不过这类材料将会越来越少) , 应对本人开放, 增加透明度。这样有利于一些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安定, 以前为了政治运动的需要在人事档案中装入不符合事实的材料而产生的冤假错案的教训是深刻的。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整理装订方法, 就不利于人事档案的查阅、利用与开放。

人事档案的整理、装订也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最好是按每份材料装订, 而按类别排列的方法组卷。这样, 谁需要哪份材料或哪类材料都可以灵活提取, 使用很方便。同时也能更好地针对查阅人员和控制使用范围, 起到保密作用。但由于材料按份装订而不是按卷装订, 所以每份材料除了填写卷内目录外, 还应编排档号、分类号及序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排列的混乱和遗失, 也方便借阅的登记, 同时也便于按份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

三、构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的优越性

高校构建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是我国档案界专家为重组人事档案管理又一个新的理念。从国外经验看, 随着电子化工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 许多国家也先后设立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心, 其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构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可以集中管理各地区的人事档案, 有利于科学地管理人事档案。通过利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人力资源的整体配置和合理开发, 在“人档分离”为主要特征的人事代理制度的基础上可以随时做到“档随人走”, 使人事档案随人员有序流动, 有利于保障人事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第二, 构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可以缩小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外延, 丰富人事档案管理的内涵, 便于推广人事档案科技管理水平。第三, 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中心可以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档案, 让专职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地管理人事档案, 使人事档案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个人经历、品德、才学和工作表现, 是树立人事档案权威性及管理水平的又一新举措。第四, 我国正从一个法制不太完善的国家走向一个全新的、法制健全的国家, 而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中心来管理人事档案, 可防止别有用心的人篡改人事档案, 也可以防止一些不法分子上网破坏人事档案, 这样便于维护高校人事档案的安全。第五, 建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心, 有助于国家人事信息网的建设。各级各地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和规划, 对高校人事档案进行开发, 建立各种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 人们据此上网查阅高校人事档案, 这样可以避免人事档案在各单位之间的流动, 减少人事档案传递失误的可能性。

四、高校人事档案发展的趋势

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中心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实现网络管理。在我国加入世贸的今天, 构建国家人事档案中心是一种适应发展需要的新理念。电子上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人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或拖动鼠标来查询网上信息, 这不仅操作简单, 利用方便, 而且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网络服务传输档案信息, 不仅能使用户享受到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服务, 同时也促使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 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在发达国家档案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 人们通过网络查询资料是国外电影中常见的镜头, 如某死者不知其姓名、住址, 通过死者照片上网查询, 便可知该死者的一切信息资材。网络以其快捷、便利的优点成为世界各国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手段。建立了我国各级各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后, 可以对各种高校人事档案信息数据进行开发、编研, 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在全国构建一个统一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网络, 为人才市场提供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利用者通过互联网进入人事档案网页后, 经登录办理相关手续后, 允许进入网站的相关数据库检索, 阅读所需的人事档案信息或通过留言、电话、电子邮件等与人事档案中心联系, 高校人事档案中心可以通过邮政传递为利用者提供档案复印件或档案证明, 以达到利用人事档案的目的。由此可见, 网络查询高校人事档案以其快捷、便利等特点全方位的为用户服务, 它是人事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必然结果, 也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

总之, 通过互联网络开展人事档案利用服务是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实现产业化的途径之一, 也是高校人事档案工作走向现代化管理艺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校 文化艺术档案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23-02

文化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文化艺术档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档案价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在加强高校文化艺术教育背景下,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也是积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课程的一种有益探索。本文试结合课程目标,对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特色做一探讨,以促进文化艺术档案课程建设。

一、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意义

文化艺术档案既是民族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近年来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不同载体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进展顺利,为国家存留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文化部门收集、整理、保存了数量可观的文化艺术档案,并已在艺术生产、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文化工作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档案价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在加强高校文化艺术教育背景下,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也是积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课程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相关内容

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是学校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结合课程目标和文化艺术档案特点,文化艺术档案课程可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和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两部分教学内容。

(一)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文化艺术档案,学生应初步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内涵十分丰富,课程应使学生主要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整理方法和利用检索。

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活动是丰富文化艺术档案藏品的重要途径。学生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特别是熟悉了解各类文化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能够初步判断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哪些艺术材料具有保存价值,有利于增强文化艺术档案收集保护意识,促进国家宝贵文化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传承。

文化艺术档案系统化整理便于科学管理。从文化艺术档案发展的特点出发,了解文化艺术档案整理的方法和标准化要求,了解对文化艺术材料进行系统分类、组合、排列、编目和数字化处理等工作,可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化艺术生产规律,便于迅速地从浩瀚的材料中找出需要利用的内容,提高利用效率。如文化艺术档案要以剧(节)目或艺术活动为单位进行整理。一台剧目必然有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设计、宣传评论等不同载体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作品,不能因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特点而将这些材料任意分割成若干类别进行组合。了解了文化艺术活动材料的完整性和成套性,学生利用文化艺术档案时会首先想到按剧目中某一项目和活动来进行查阅。

文化艺术档案利用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馆(室)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手段,是整个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中最有活力的环节。为了更好地使用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学生应了解文化艺术档案馆(室)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借阅、复制、展览、编纂档案文献等各种服务手段。同时,学生还应了解各种档案检索工具,能够利用目录、索引、指南等档案检索工具查找文化艺术档案。

(二)文化艺术档案鉴赏知识

根据课程目标,文化艺术档案鉴赏应是文化艺术档案课的核心内容。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主要是对业务类档案的鉴赏,其中可选择艺术表演档案、文学创作档案、美术、摄影档案、社会文化艺术档案作为主要专题内容。

艺术表演档案是在戏剧、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电影、电视等各类艺术形式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艺术表演档案鉴赏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剧目档案,主要是戏剧、舞剧、歌剧等表演单位在创作、设计、排练、演出各种形式的剧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2)曲目档案,主要是曲艺、音乐演出单位在创作、设计、排练、演出曲艺、乐曲(歌曲)过程中形成的档案。(3)节目档案,主要是歌舞、杂技演出单位创作、设计、排练、演出歌舞、杂技节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4)影视档案,主要是各类电影制片厂和其他电影、电视制作单位在创作、设计、摄制影视片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艺术表演档案的内容比较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套性很强,如一个剧(节)目的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包括剧本、曲谱、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音响、道具、剧照及其他方面的大量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艺术表演档案的特点,在文化艺术档案鉴赏教学过程中,应以艺术表演活动为项目单位开展专题教学。

文学创作档案是文化工作者在各种文学创作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材料。文学创作档案鉴赏可包括文学本(手稿与印刷本)、创作素材材料、采风材料等内容。美术、摄影档案是各类美术、书画、摄影单位和个人在创作、设计、绘制、摄影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档案鉴赏内容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书法篆刻、美术和摄影展览等。社会文化艺术档案主要是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档案鉴赏内容可包括群众艺术(各种演出)活动形成的材料、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材料等。

三、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特色把握

(一)突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艺术档案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要突出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突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的鉴赏,课程可主要选择以下文化艺术档案类别开展教学:(1)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档案,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反映各族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历史、信仰与情感、审美与艺术情趣的民间文学作品。由于这类作品主要以口耳方式传播,又称“口述文学”。(2)民族民间音乐档案,是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可细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乐曲。(3)民族民间美术档案,包括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雕塑、剪纸、工艺等。(4)民族民间舞蹈档案,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民族舞蹈。如汉族的龙舞和狮子舞,苗族的芦笙舞等。(5)民族民间戏曲档案,包括古老剧种和流行剧种,如昆剧、梆子戏、秦腔、京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等。(6)民族民间曲艺档案,包括评书评话类、鼓曲唱曲类、快书快板类、相声滑稽类等。

(二)突出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的鉴赏

地方特色档案就是带有地方独特色彩的档案,是在某一地区形成且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格的档案。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具有艺术档案的一般属性,同时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还具有地域性、独特性特征,即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是能代表和反映一个地区独特文化艺术活动的档案,是当地特有、别的地方没有或少有的文化艺术档案。

地方特色档案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记忆,彰显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应突出对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档案的鉴赏,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秦淮灯彩、南京白局、金陵琴派是江苏省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秦淮灯彩是秦淮民俗中最重要的色彩符号,秦淮灯彩作品《金鸡吉祥》、《秦淮娃娃闹春节》等在中国民间文艺第七届“山花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金两银三项大奖。著名民间艺术家陆有昌扎制的秦淮灯彩作品“荷花灯”被国家邮政总局选定为春节特种纪念邮票。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源自清代,常用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演唱。金陵古琴艺术流传1000多年,形成了金陵琴派的风格特点。由此,江苏省高校可将秦淮灯彩、南京白局、金陵古琴等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作为课程内容。又如,广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如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桂南采茶戏、桂剧、壮剧、邕剧、彩调剧、瑶族铜鼓舞等等,广西高校可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档案选作鉴赏内容,以丰富文化艺术档案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艺术档案管理读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意见[EB/OL].(2008-09-18)[2014-09-18].http://59.252.212.6/auto255/200812/t20081230_20056.html

[3]刘国能.档案观[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2013B16);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2014JGA2152014A03)

【作者简介】李 琳(1979-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艺术档案管理。

艺术高校人物档案管理探究 篇12

首先, 艺术高校人物档案管理是艺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档案管理、教学等各项业务中都有重要作用。人物档案的简历, 关系到传承历史、文物保护等, 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档案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均属国家档案之列”。所以, 艺术高校人物档案的建立正是以这个条文为依据。

其次, 艺术高校的学者和教授, 他们的杰出成就和突出成绩, 以及他们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 是青年学生的学习榜样, 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激励着学生们在艺术的道路上, 不懈追求、勇于进取、不畏艰难、刻苦奋斗, 为我国的艺术事业献身。由此可见, 艺术院校人物档案的建立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 艺术院校人物档案的建立, 对于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促进国内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 艺术高校的教师多是蜚声国内外的名家名师, 他们不但教学经验丰富, 而且视野开阔, 具有创新精神, 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新一代青年艺术家有重要作用, 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这些名家名师建立档案, 有多重意义:一是对这些作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二是为新一代青年艺术家树立榜样, 引导他们努力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为繁荣我国艺术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三是提高学校知名度, 促进与其他同类院校的合作交流。

总之, 艺术院校人物档案的建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今天, 这项工作更是非常必要和非常迫切的。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在许多艺术院校还没有建立人物档案, 这不仅给党政府管理、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 对社会也是一种损失。如果各艺术院校还不高度重视, 不加快进行这项工作, 许多重要参考数据将丢失, 对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加快建立艺术高校人物档案迫在眉睫。

二、艺术院校人物档案管理的内容

艺术院校的人物档案, 是指学校内的专家, 教授和知名学者, 以及其他艺术工作者在教学工作或科研实践或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与本院校有关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各种形式的, 是在各种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教学活动、商业活动以及科研、理论实践中形成的文件、档案。由于艺术院校的人物档案有其自身的特点, 需要对他们分开收集、整理和保管, 集中收集每个人的档案材料, 这样不仅查阅和管理方便, 而且能系统地保留其完整性。

艺术院校的教学科研与其他实践内容都与高等普通院校有明显的不同, 所以其人物档案的建立也有其特殊性。相对普通院校的技术档案, 它的特点是相互渗透, 相互交叉的。从载体层面来说, 可以是纸质的、照片形式的, 也可以是录像带、磁带、光盘等等;从内容角度来说, 可以是教学档案、活动档案等。具体来说, 大体可归纳为:自传、生平介绍等;著作、发表论文, 编写的教材, 参考书等;职称评定表 (或艺术经历职业档案表) ;个人演出、创作作品, 创作稿件、美术、音乐、舞蹈等设计原稿等;书评、海报、座谈会、访谈录、电视采访等;各类获奖证书, 各种颁奖活动的记录;受聘书和各种职称评定材料;教学心得、记事本、工作信件、电报及艺术作品等;参加的活动照片、影音材料等;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三、艺术院校人物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人物档案建档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可以在校内部举办全校动员大会, 大力宣传档案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普及人物档案建设知识, 保证全校教职工都能从思想上认可这项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 还可以召开局部的座谈会, 包括学校领导、老教授等, 灌输档案建设的方针思想, 宣传国家在人物档案方面的法律法规, 打消疑虑, 提高建档意识, 争取他们的支持。其次, 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其他形式的宣传手段, 增强全校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养成良好的习惯, 积极提交各种活动资料。再次, 要提高领导和行政人员的意识, 把人物档案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 积极配合, 高度重视, 尽职尽责地收集整理, 归档工作以确保建档工作顺利开展。

2. 从实际情况出发, 做好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

这些在教学实践, 科研或其他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材料是艺术高校人物档案的核心内容。在收集过程中, 要从实际出发, 合理分工, 确定收集渠道, 全面集中收集档案材料, 包括各种载体的材料, 尽量保持资料的真实性, 不要人为改动, 不管是成功或失败正确或错误的材料, 这些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资料, 是非常珍贵的, 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在备案过程中, 我们必须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并与其他类别的档案分开处理。人物档案有着特定的对象和内容, 因此, 它可作为一类特殊的分类。它的内容广泛, 包括文字、艺术、音视频等内容。它们之间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收集、整理、保存、处理好与其他档案的关系, 注意分门别类, 明确与其他档案的界限, 防止数据重复收集。

3. 健全档案制度, 实行规范化管理。

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根据人物的不同, 分门别类, 明确归档范围归档要求, 实行规范化管理, 重点是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以防止资料散落损失。在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中, 要根据规则和法规, 制定出有效的实施措施, 依法管理, 明确责任。此外, 学校还要采取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方法, 还要加大监督指导力度, 把档案建立工作作为考核内容, 制定档案管理奖励和惩罚制度, 定期进行评估, 对那些档案齐全的系或院进行适度奖励, 促进艺术高校人物档案建设的规范化、高效率, 逐步培养起相关人员建档意识。

4. 实现信息化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艺术高校人物档案的管理在传统的模式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 要使人物档案得到长久完整的保存, 必须使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化管理在资源共享, 实时查询更新, 延长寿命有重要的作用。艺术院校人物档案管理, 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套路, 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充分采取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现档案建设的信息化、高效化、科学化管理, 建立一个统一的, 全面的人物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各院系应注意收集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 包括纸质的和各种非纸质的, 要统一录入到系统中, 保证每个资料都有备份, 以防资料的丢失或破坏。而且还要定期检查, 整理, 将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归档。建立人物信息系统, 不仅方便整理、查询, 而且易于管理。还可以及时更新更新数据, 方便教师快速提交材料, 方便管理人员归档和审核, 极大程度的保证了材料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5. 加大业务培训, 提高管理素质。

档案工作的改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加强, 因此要加强档案管理相关的培训, 充分认识到艺术院校人物档案管理是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并提高各种技能, 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 做好收集管理工作。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建档和管理水平, 更好的为学校服务。首先, 要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奉献, 敬业, 认真收集和管理档案。其次, 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 使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 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艺术高校人物档案从侧面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记载着学校的各种优秀成果, 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院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建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积极探索管理手段, 做好档案的建立管理工作,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扩大学校知名度, 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 使人物档案踏上信息化发展道路, 更好地为学校和社会服务, 这也是档案建设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 艺术高校人物档案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 在保管过程中, 应该是科学地分类、存储, 不仅要远离火源, 定期清理, 防止灰尘的侵蚀, 还要放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 防止变潮变质等问题, 也要注意备份, 定期检查, 防止电子文件的损坏, 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总之, 这项工作是细致的, 要达到合理保存, 方便查询。艺术高校人物档案是宝贵的财富, 在档案的收集和管理中, 要做到科学分类, 保存, 为更好地利用教师资源贡献一份力量, 这是档案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闫继芬.人物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之我见[J].学校档案, 2001.

[2]鲍戎.从行为科学看名人档案的收集[J].档案与建设, 2000.

[3]陈兴宇.艺术档案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上一篇:供应商的管理下一篇:新会计准则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