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时代

2024-06-07

艺术与时代(精选12篇)

艺术与时代 篇1

图象的表达大体上分为两种, 一种是各种纯形式的手工操作, 另一种是利用电脑及其它形式辅助制作的图形、图象。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这两者都有可能被用到, 但后者的频率更大些。无论是用手工操作还是用其它的辅助形式都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只是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手工操作的图象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感性世界, 而后者所产生的作品则是有着其自身的严谨性与理性的丰富变化。一幅好的图象作品是能直接地反映作者的设计意图, 并且能让观众对此意图也能在尽短的时间内了解。图象作为一种最能为人们所直接接受信息的渠道, 有着其它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性, 它在信息量的包含上, 在信息速度的高效上, 在对人们视觉的冲击下都有着其它媒体所不具备的效果, 它较文字与声音来讲有着时间上的快速性, 而文字与声音在让观众接收时则存在一个时间段落与连续的问题, 同时图象的客观实在也容易加强观众的记忆。

一、艺术设计对图象的影响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现在的人们对图象的质量的需要也在不断地提高, 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单调的画面来对视觉的充斥。艺术的社会作用有认识、教育和美感作用三种, 三者有时融为一体, 但也不排除在某一作品中以某种作用为主充分发挥艺术的多种功能, 开拓一切有益的途径, 将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所谓艺术作品的内容, 就是既包括着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的现实生活, 又包括着艺术家对这些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体。作为艺术设计来讲, 它只是艺术中的一个部分, 并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从大范围的艺术创作 (视觉方面) 来讲, 有着其固有的感性成份, 在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 它的创作过程没有单纯的视觉艺术那样多的感性成分, 也就是说在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时不可能象艺术创作那样可以由作者进行自由的发挥, 凭着作者的思想活动任意进行创作。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往往都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前题, 作者一般是在这个范围来进行创作, 在中国八十年代左右, 艺术设计往往会被加以“商业美术”这顶帽子, 当工业化与商品经济相结合以后, 艺术设计是有着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 它与商品经济的联系更是紧密。但即便如此, 它还是在“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的, 在作者对图象进行构思时要考虑到所要进行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的主题与图象的融合关系、图象上诸元素之间的处理、加工设计思路的手段与方法、所设计的作品呈现在观众视线范围内的方式等等。至于对其所要表达的主题选用或写实、或夸张、或隐喻曲折的视觉语言来进行表达, 这些都需要作者根据所要进行设计的主题来确定。这些都将直接会对形成的图象造成直接的影响。

二、图象与艺术设计的结合对当今生活的影响

艺术设计正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正被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现已成为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生活必需。艺术设计这种利用知识、智慧及文化密集型的创造活动满足着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正改变着社会,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当图象与艺术设计结合起来以后,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会是十分明显的, 这与人们的认识需要与人的审美要求有关。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及复杂性的客观存在, 人们只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 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 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段, 才能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再者,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也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产生了对美的需要。人们在欣赏某一件作品时, 除了能获得对信息的吸收以外, 也更希望得到某种美感享受。这种人类特有的审美需求也只有饱含着审美感染力的图象才能给予满足。

在当今的图象生活中, 图像极大地提高人类对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要求, 在商品流通迅速的经济社会中, 信息的重要性是不会被我们低估的。我们除了通过运用图象享受这些大量信息的高速吸收外, 对美的追求也是一刻没有停息过。我们仅从中国的美术设计发展中就可以看到人们对视觉审美提高的迅速, 更何况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全球覆盖、快速沟通的时代, 这也对图象的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势必将互相促进与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图象正在改变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在我们现在的商品社会中, 含有艺术设计的图象正在对开发产品、诱导消费, 提高商品竞争力,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结构, 创造新的生活环境起着极大的失去作用。尤其在高信息社会, 艺术设计将信息转化为商品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作着贡献。21世纪, 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历史使命, 未来的时代将是决策、是技术与人的竞争, 同时也将是以艺术设计决定胜负的时代。

摘要:本文以图象时代的生活为背景, 试论艺术设计对图象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结合对当今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图象,艺术,设计

艺术与时代 篇2

【论文关键词】科学与艺术;源泉;推动力;创新性;时代性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历史。论证了科学领域的进步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分析了信息时代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并展望了信息时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倡导艺术家积极地去应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用新的观念和形式反映新的时代。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谱写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也强烈地冲击着艺术的各个领域,在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而引起了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忧虑和思考。我们所熟知的呐喊者、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政道先生,就多次发起组织了“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还与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合作举办了“清华大学科学与艺术展览会”,来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特征和相互影响,促进科学与艺术的交流,他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同样是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却指出,现代科学呈现出越来越远离哲学和艺术的趋势,各门自然科学之间形成了严格的分类,研究范围日趋狭窄,研究方法也偏重于理性、单向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的感性思维日益对立、分裂,而许多艺术家也固守在“自我表现”的精神领地里,以不变应万变,从传统中来获得一丝慰籍,不敢正视现代科技和媒介带来的挑战。那么,在跨入新世纪后,艺术的发展应该自成一统,坚守门户,还是融入信息化的大潮,与时俱进创造新的艺术?在这里我们不妨以古推今,从艺术与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本质特征中去寻找答案。

一、历史上艺术与科学密不可分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艺术史上的几个辉煌时代和重大飞跃,无不与科学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直接的动因。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因审美理想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那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处处震撼人心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连同哲学第一次在人们中间觉醒”。希腊人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毫无成见地探索事物的本性,在科学、哲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并且奠定了崇尚科学的基础。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提出“美是和谐”的原则,对美的形式原理进行数学研究,从而发现了“黄金分割”规律,并把这些原理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使希腊的艺术成为艺术史上不朽的经典,至今人们还在不断地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因而可以说,没有科学精神的觉醒,就没有希腊艺术的辉煌。

艺术史的第二个高峰,是在欧洲科学与艺术联姻的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文明衰落后,逐渐走入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阴影。14至16世纪,在经历了千年禁锢后,新生的资产阶级以人文精神为武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古典规范和科学精神的指引下,追求艺术和文学的复兴,让艺术去表现人性而非神权,让科学为社会服务,为人而创造,于是,忠于自然的科学精神复苏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极大地震撼了封建传统,使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艺术家为了尽可能像镜子一样去表现真实,而研究几何学、透视学、解剖学、印刷术等,最终造就了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达·芬奇就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之一,他不但是天才的艺术家,还是卓越的科学家、机械工程师和建筑师,他的研究范围涉及音乐、绘画、透视、数学、解剖学、光学、力学、植物学、地质学、工程机械、军事技术等领域,并且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建树,这些知识也为他的艺术追求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他的经典作品《最后的晚餐》中,严谨的透视关系,不但从视觉上延伸了修道院大堂的空间,而且还巧妙地利用透视的灭点突出了画面的核心人物;而面对《蒙娜丽莎》永恒、神秘的微笑,人们不得不惊叹达·芬奇娴熟的解剖知识和空气透视法的运用。很难想象,如果达·芬奇对自然科学没有深入的研究,也就诞生不了这些旷世杰作。文艺复兴另一巨匠米开朗基罗,描绘在西斯庭礼拜堂天顶上千变万化的人体运动,所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美感,之所以令世人为之震惊,与其充分运用解剖学、透视学的科学成果是分不开的。科学精神的回归,终于使艺术走出了千年的神权阴影。

第三次艺术上的繁荣出现在20世纪中期之后,高科技使人类社会跨入信息时代,各种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面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人工智能、人机交流、虚拟技术以及声、光、电、磁等科研成果,迅速地影响和渗透到艺术活动之中。如摄影技术从黑白、彩色到数码,电影也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蒙太奇到三维动画特技;绘画从传统的写实到综合材料、超写实主义、构成主义,动态艺术,装置和超前卫艺术等,艺术家们的创作已不仅限于颜料、纸、布,立体与平面的界限在逐渐消失。还有电视、电脑绘画、虚拟现实等,不但为艺术家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传播媒介,而且已经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种类,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代。

通过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回顾,不难发现,科学与艺术始终是交织在一起,共同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科学家们不懈地努力,用美的原则去探索、认识世界,而艺术家则借助于科学的进步,孜孜不倦地创造美的形式。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总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与当代社会,不但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繁荣的时代,艺术的发展和革新,无不是从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理论的引导而开始,这种现象的历史重复,有力地证明它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肯定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它为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和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应用到艺术领域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从艺术的本质特征来讲,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创新性和时代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也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信息时代也不例外。

二、信息时代艺术与科学联系紧密

书画艺术与时代发展 篇3

艺术创作虽然是个体劳动,但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明,太平时代应当是出大师的时代,但动荡的社会乱象也难以阻止艺术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秦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到民国,动荡的社会乱象之后,出现了新的民族融合,艺术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新时期。敦煌壁画、盛唐文化、唐宋八大家、明四王、扬帅八怪到近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大师辈出,时代呼唤精英,唯此才能推动和促进艺术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是出大师的时代?北宋苏轼的诗做了绝好的注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要明白何为大师。美术评论家,书画家邱振亮先生认为,所谓的大师,是在你百年之后,甚至是50年、100年之后,有许多人还能记得你,记得你的作品。艺术的传承有“师承说”、“流派说”,真正的大师其作品能够影响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那可真正称得上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但可惜的是,我们不少的所谓大师,人还没死,艺术已经死了。

机械复制时代的人与艺术 篇4

关键词:机械复制,艺术观念,电影艺术,大众图像

21世纪的今天, 是一个由高科技和大众文化所操作的时代, 一个丰盈与匮乏相交织的时代, 也是一个充满了喧嚣与躁动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众传媒的狂轰滥炸、日复一日的感官刺激, 使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态度从最初的震惊走向麻木, 导致现代人整体经验的破碎与贫乏。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科技彻底改变和塑造了现代人的生活, 而且推动了精神文化产品的蓬勃发展, 使人们的思维、行动乃至整个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一、不同时代感知艺术的方式

历史的斗转星移常常会改变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方式。史料记载最早的艺术作品起源于某种礼仪——起初是巫术礼仪, 后来是宗教礼仪。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写道:原始的审美或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 它们只是潜藏在一种原始巫术礼仪或图腾活动之中。我们不清楚早期人类是否信仰神灵的存在, 但他们相信通过艺术可以激发出超自然力量的观念相当明显, 于是人类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无法理解的力量的崇拜。所以, 在远古时代, 艺术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 人们并没有把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进行审美观照。

中世纪以来, 雕塑被视为一种偶像崇拜, 《圣经》成为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 西方的雕塑和绘画有许多关于宗教题材, 有些作品直接被置入教堂供人膜拜, 比如耶稣受难的雕塑。在基督徒看来, 这是上帝赋予了艺术家技艺, 因而艺术只能用来传递上帝的旨意。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人们开始站在世俗立场从审美角度看待这些宗教题材的作品, 继续表达着对它们的崇敬和赞美。实际上东方的雕塑, 尤其是与佛教有关的雕塑, 也是作为崇拜对象来对待的。当然, 人们寄托宗教情怀的同时, 也会被这些雕塑本身的美感所打动。

19世纪下半叶,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公开拒绝常规的艺术观念和态度, 开始追求表现主观感受和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他们之中有人运用科学的色彩理论表现艺术, 有人以新颖简化的风格融合艺术, 有人运用明亮的色彩渲染情绪表达艺术, 更有人以不同的视角呈现物体, 带给我们全新的艺术体验。艺术家们不断抛弃传统, 进行各种不同的尝试, 使艺术风格包罗万象。

不管如何, 人们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时候, 或多或少也带着一种崇拜的心理。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技巧, 那些由艺术品本身带来的感染力, 那些笼罩在艺术家身上的神秘光环, 都使得世人对之心生叹服而顶礼膜拜, 这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是人们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

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 艺术品不断地被大量复制及再创造,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出现更加显现了先锋派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 当我们看到蒙娜丽莎的两撇小胡子出现在我们面前时, 我们对于这幅世界名画的敬畏感早已全然消失不见, 一种荒诞感涌上心头。当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让位与展示价值时, 也就是说“光晕”在渐渐消逝, 同时说明传统艺术已经没落。

二、技术手段的进步

艺术生产过程中, 最初的艺术创作活动是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前提, 复制活动则是艺术创造的技术化和扩大化, 技术的更新大大推进复制, 使艺术活动走出“象牙塔”, 让艺术品更有效地表现日常生活, 拉近普通大众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

不难发现以照相、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会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 或者说更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抵达的境地。比如我们用摄像机拍摄一尊雕像, 我们可以任意选择拍摄角度, 或者通过放大局部来凸显肉眼看不到或易忽略的部分, 以取代最佳视觉效果。又或者我们用摄像机将一场音乐会全程录制下来, 带回家随时随地欣赏, 还可以将其制成唱片让那些没到现场的人也能听到。可见, 20世纪以来, 机械复制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意味着它不仅将全面取代手工复制, 而且将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的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人们习惯了快餐式阅读、数字图片、网络文化, 我们面对新事物能立即做出回应, 也能从旧事物中找到新的规律, 艺术观念及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也更全面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三、电影艺术带来的思考

电影艺术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产物。它几乎覆盖了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传统艺术之美。自诞生的那一刻起, 人们就对它倍加关注。在一些人看来, 电影不断引导人们进入虚假的美梦和许诺中, 容易被制造者意识形态同化。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万万不能以顽固保守的姿态来衡量它, 我们深知电影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一部好的电影, 能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艺术美的享受, 同时还使得我们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的关系。表面上看, 艺术和科学技术是对立的,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技术手段成了艺术生产和消费方式改变的内在动力。优秀的艺术家会凭借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来捕捉到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 拓宽人类的感知范围。《蜻蜓之眼》是首部既没有摄影师也没有演员的剧情长片, 影像全部来自公共渠道的监控视频。我们会发现无处不在的监控系统是一种真正的散点透视, 这个特殊的视角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参照与思考。科技的进步使艺术更确切、更犀利地直指事物本质, 让传统文化、道德、法律和旧有的概念在新的艺术面前获得新的审视方式。

四、大众图像的生产与传播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更好、更直接地了解艺术、关注艺术, 如今网络与电子产品的过度消费, 视觉修辞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网络上, 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夸张、搞笑, 并且带着讽刺意味的图片, 这些图片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我们。被誉为20 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之所以被人们崇拜, 并不是他做出让大众难以理解的先锋艺术, 而是因为他创作的强烈的视觉符号代表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在机器大生产带来的物质丰富下精神状态的空虚, 因而具有了其视觉符号的生命力。

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图像文化。首先, 图像试图通过直观的形式向社会传递规范的意义, 建立有效的社会秩序, 并具备某种隐藏的攻击性和说服性。其次, 图像文化有其特殊的年代性, 能很容易让小众群体产生共鸣。所以不难发现图像能得到广泛传播, 使人们感受到它的趣味性。

俄国文学家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的狂欢节时指出, 狂欢节精神及其指向未来的、自由的、乌托邦的色彩逐渐蜕变为一种纯粹的节日情绪。现如今, 每个聊天工具中, 表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对图像的分享与占有,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种追求平等的欲望, 但是不可否认, 也有不少表情是完全无意义的、粗俗的、恶搞的, 这样脆弱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结语

笔者认为,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推进艺术的进步, 面对机械复制时代衍生出来的艺术和艺术消费方式, 人们要用客观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它, 不断发掘和引导出正面潜能, 使其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 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2][法]丹纳.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艺术与时代 篇5

一、简述莒县过门笺

1、过门笺的起源

过门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种类,过门笺是一种装饰在门楣上的装饰物。又称为活门钱、吊钱、罗门笺、挂钱、门吊、纸挂、吊挂、花纸等等。

在莒县方言中,人们称其为“过门钱子”。寓意新的一年富贵平安。春节贴过门笺是莒县尽人皆知的民俗文化。

2、莒县过门笺的特点

2.1广义的特点莒县过门笺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其在,其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以上可见莒县过过门笺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莒县过门笺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2.1.1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莒县过门笺的最本质的属性。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过门笺是物质性的,但是它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内涵是费物质性的。

2.1.2传承性民间艺术得以保留下来,并被后人发扬光大,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只有传承,才能使民间艺术渊远流传,莒县过门笺之所以延续至今,得益于先辈的传承。

2.1.3地域性莒县过门笺是在日照市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过门笺自身的地域性文化存在于每一位当地民众的心中。

2.2狭义的特点

2.2.1制作工艺,以“刻”为主莒县过门笺制作时,时用的工具是:刻刀。过门笺都是用刻刀刻出来的。并且这些工具大多数是手艺人自己制作的,大大小小十几件,每一件都不一样。

2.2.2色彩鲜艳,五颜六色过门笺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五颜六色。刚开始发展时,颜色大概有五种:赤、黄、青、白、黑,后来当地居民对于黑色和白色有所忌讳,所以把颜色确定为为大红、粉红、黄、绿和紫,最后把蓝色也加上,此后,过门笺的颜色是一套六色,有六六大顺的寓意。

2.2.3外形简单、结构和谐过门笺的外形非常简单,全部都是长方形的。分三部分,上下分别是装饰纹样,中间部分是主题刻画。过门笺中间的.主题刻画上的图案、文字种类丰富。最常见的是中间部分为镂空的图案、文字,四周刻有装饰纹样,如:万字纹、水波纹、鱼鳞纹、蝙蝠纹、花瓣纹、菱形纹等等。。

2.2.4文字朴实,情感真挚作为一种装饰物,它的题材的选取出自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恭喜发财”、“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等,这些题材都贴近生活,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3、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创新

莒县过门笺发展到今天,面临很大的传承与创新的难题,已经有很少的人知道这一民间艺术文化,包括当地居民。90年代,国民间手艺人有50几户人家在做,但是,从开始,全村子只有史龙江一个人在做。他是现在唯一的一个莒县过门笺的守护者。因此,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创新迫在眉睫。

二、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应用

1、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设计原则

1.1创意性手机壁纸设计,要能够呈现鲜明的风格,并且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创意性原则,使用传统过门笺元素创新手机主题,增强手机主题的视觉冲击力。

1.2交互性手机壁纸设计服务于手机的使用。在设计手机壁纸时,设计师要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过门笺在手机主题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交互性原则,使过门笺元素与手机功能相对应。

1.3一致性手机壁纸设计,要注重手机壁纸与手机界面风格的一致性。过门笺在手机主题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使手机壁纸风格一致。

1.4简洁性手機壁纸的简洁性要求手机壁纸能够给人以清晰的视觉感受,主题元素简单明了。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简洁性原则,增强手机壁纸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1.5美观性美观性是设计手机壁纸时的重点,美观大方的界面可以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从而导致手机壁纸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因此,过门笺在手机壁纸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美观性原则,运用过门笺艺术和过门笺元素美化手机壁纸。

2、莒县过门笺在手机壁纸中的实际应用

在手机壁纸设计中运用过门笺元素,可以采用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图案元素,也可以使用十二生肖系列、古典人物图案等元素。还可以将现代动漫图案以过门笺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图案作为手机屏幕背景(参见图1)。

三、结语

当今社会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壁纸设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将过门笺的元素运用在手机壁纸的设计中,不仅有利于创新手机壁纸的设计方法,而且对民间艺术莒县过门笺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孙福生.《中国挂钱图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版;

[2]土海霞.《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问艺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版;

二、期刊论文

艺术家的独立基因与时代镜像 篇6

“私信力”群展放大个体思想与魅力

2016年4 月 23 日,玉衡艺术中心推出了最新群展——“私信力”。展览由青年策展人朱小钧策划,呈现在此主题下包括党震、郝世明、姜吉安、彭薇、桑火尧、曾健勇共六位艺术家的多样题材作品,涉及架上绘画、当代水墨、拼贴、装置、雕塑等。开幕当日还举办了相关主题的座谈会。

该展试图在一个公信力不断沉降的时代,充分展现个人“私信力”的自由。所谓私信力,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这个展览选择了六位艺术家作为个案,他们对艺术的执念和持守,在作品中呈现出对私信力的笃定和放大。而从作品出发,策展人更关注他们身上思想、情感的格局和性格魅力:彭薇将中国画的观看模式陌生化,却持守中国文脉中的典雅趣味;曾健勇的悲悯情怀,从纸本到雕塑,始终贯穿着信仰的力量;荒石是党震内心的锋芒,拼贴则显现了他理性从容的另一面;姜吉安突破材料的边界,是对“物性”体认的浑然天成;郝世明采用双勾的传统方法,将东方精神转换为个人趣味;桑火尧独特的“桑氏方块”,构建出完整的一套个人视觉表现体系。

在展览的呈现中,“私信力”被尊重和强调,观众既能看到艺术家和这个时代互为镜像,又能触摸到根植在其作品中的性格基因。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清晰而独立的个体面貌。展览将持续展出至 6 月 10 日。

探索可见与不可见的界限

马焘个展“荒诞的虚置”

2016年4月22日, 马焘个展“荒诞的虚置”在芮欧百货五楼紫禁轩画廊开幕,展览为期一个月。其作品浓丽的色彩和荒诞的故事性,不禁令观众在每幅画前驻足,仔细品味其中妙意,常常忍俊不禁。

马焘以其80后的角度将新奇各异的线索巧妙地植入其图像,实践着一种腹语的行径;这种独特性与他创造的绘画之间构成了一种互为关系——相互翻译、相互阐释、相互图解、相互修饰。其绘画能让人感受到他善于用戏谑诙谐却不低俗的手段满足着自己和观者的好奇心;他的作品放大了易被我们忽视的微观局部,将时间与空间压缩成可以被我们捕捉到的规格;并试图用荒诞、肆无忌惮的手法改变时间、转换地域,将毫无逻辑的游戏并置在共存的“空间”里。

这几年来他的绘画从城市景观的迷幻,延展到静物摆置的强调,作品中充斥着荒诞的味道,实际上是他的艺术思考的延伸。他以其豁达的艺术胸怀,将现实关注、流行文化以及自我于现实返照的种种经验理喻呈现在画面之中。基于这种跟现实相关联的阅读体验,不少观众很喜欢他的作品,据说连大明星成龙都曾经收藏过马焘作品。

聆听艺术之美 导览艺术未来

“玺阅”产品发布会暨体验活动拉开帷幕

2016年4月20日,玺喜艺术金融旗下线上展览平台“玺阅”产品发布会于上海云·艺术中心成功举办。玺喜艺术金融创始人孙星辰女士、现代传播创意总监及知名策展人健崔先生、嘉禾拍卖公司副总裁夏磊女士、梧桐美术馆副馆长汪东东先生、上海喜盈门营销企划总监兼云艺术中心负责人杨蕾女士等业内专业人士分别从艺术和科技的多重角度分析并分享“玺阅”给艺术带来的创新和改变。现场来宾还在活动中纷纷亲自体验了“玺阅”产品的各项功能,感受艺术科技新魅力。

“玺阅”是玺喜艺术金融最新推出的一款为艺术展览爱好者提供全方位艺术资讯和服务的专业线上平台,与国内重量级的艺术机构包括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拍卖公司等携手合作,聚焦于国内最新的艺术展览动态,涵盖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玺阅”的使命是为观展者提供完善的艺术展览信息,从关注展讯、选择展览、到深入获得展品信息并感知其内涵,为观展者提供近期展讯、信息分类、交通定位、导览解说等功能,全程满足观展者对于艺术的需求。目前已免费推出玺阅导览APP与公众微信端体验。

玺喜艺术金融创始人孙星辰表示,“艺术品的最好归宿不应是在展览馆中,而是用科技的手段让它无所不在,只有艺术品数字化可以满足‘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艺术梦想和享受”。

那是一种让空间充满能量的魔力

龙美术馆举办埃利亚松中国首展 获得无数赞誉

目前至2016年6月19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中国首次个展“无相万象”将继续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向公众开放。该展气势宏大,光影变幻令观众目不暇给,唯有不断摁下手机相机之快门,才能把此番美好更为长久地留驻。

该展集中呈现了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从1990年代至今艺术生涯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包括装置、雕塑、绘画、手稿和影像等。艺术家还为本次展览空间特别创作了几件新作,其中包括大型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开放的金字塔》(2016)。 展览中多数作品包含基础几何原理结构,而其中大量作品都蕴含石、冰、水、或光等基本媒材,那些光学器件、镜头、镜子和玻璃球加强了视觉感知的活力与主观性。毫无疑问,这是个非常美妙的展览。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表示,他想通过艺术作品来放大龙美术馆展厅空间的洞穴感。这些艺术作品将邀请观众向内观看,探讨感官在其中将如何作用,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梦想乌托邦提供可能……他很希望为观者带来一些这样的启示和疑问。在他看来,质疑“这是什么”是个开放的契机,它将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提供协商与改变的可能。

nlc202309091144

近日,意大利场景雕塑家Edoardo Tresoldi凭借其惊人想象力,使用数千立方英尺金属丝在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Siponto还原了一座早期基督教堂。这座高耸起的建筑雕塑唤起人们对失去已久的圣地的想象。这个巨大的雕塑位于始建于11至12世纪,在13世纪的一场地震后沉寂多年的罗马教会遗址上。装置以其巨大、惊人的体积,重新定义着建筑和空间的关系。“我想象着在空中作画,同时保持环境的直接对应关系,”艺术家Edoardo Tresoldi说,追求的就是空灵圣洁。他史诗般的诠释了曾矗立在意大利南部海洋不远处的一座早期基督教教堂。

据悉,艺术家Edoardo Tresoldi和他的团队使用液压升降系统等操纵预先做好的雕塑模块,整个工程历时五个月完成。

目前,近400名伊拉克当代艺术家资料可通过Ruya在线数据库(Ruya Artist Database)检索了,这个数据库在Ruya基金会数年的不懈努力下在4月下旬正式启动。Ruya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是关注伊拉克当代文化的非营利、非官方组织,致力把区域文化推向更宽广的国际平台。“在缺乏空间和机构的伊拉克创意行业,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显的很重要。”Ruya基金会总监兼联合创始人塔玛拉·沙拉比说。

沙拉比提到伊拉克目前唯一的一个类似的叫做伊拉克现代艺术档案(MAIA)的项目,主要侧重于该国的现代艺术遗产,而Ruya在线数据库更强调当代艺术实践。

按姓名、性别、居住地和媒介检索,Ruya数据库将出现艺术家的简历和该艺术家在线展览链接。这些信息均来自基金会经考察走访、工作坊等多种项目的调查研究。虽然,视觉艺术是目前网站上的主导,有绘画、纺织和数码艺术等,创始人计划未来把作家、音乐人、电影人和表演艺术家等也囊括进来。 4月13日,纽约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拉开帷幕,今年共有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部影片参展。开幕的星期三晚上,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饰展览为主题的纪录片《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The First Monday in May,2016)展映,立即聚集了超高人气。除此之外,今年翠贝卡电影节期间,还将有克里斯·伯顿(Chris Burden)和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两位艺术家的个人纪录片,以及一部关于大卫·拜恩(David Byrne)举办的掌旗仪仗队竞赛的纪录片首映。关注过社会问题、摇滚明星、法律、政治和体育故事后,纪录片正在渴望着新的话题。翠贝卡电影节依然备受追捧。

Yana Peel,Outset当代艺术基金联合创始人以及Intelligence Squared CEO,近日被任命为伦敦蛇形画廊CEO。她将与画廊艺术总监汉斯-尤利希·奥布里斯特密切合作,负责画廊运营。

2009年迁居亚洲之前,Peel担任Outset联合总监长达七年之久,为公共艺术项目赞助筹资开拓了新的模式并帮助泰特美术馆通过Outset Frieze艺术博览会收购基金购入一百多件艺术作品。从2015年开始,她就是蛇形画廊的信托受托人,也是香港Para Site的联合主席,与总监/策展人康喆明合作,把Para Site从一个政府赞助机构转变为私人基金赞助空间。

由于她出色的筹资能力和在视觉艺术领域所做的发展工作,她曾获万宝龙文化艺术赞助人奖,也经常作为发言人和主持人出席达沃斯年会,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之一。2015年她被《南华早报》评为“年度十大杰出女性”之一。

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克洛斯特新堡的埃索博物馆(Essl Museum),是世界最大的私人博物馆之一,将自今年7月1日起停止展览开放。

据4月5日埃索博物馆网站发表的声明显示,由于缺乏奥地利政府的支持,博物馆将“被迫停止展览活动”。埃索博物馆的创始人为卡尔海因茨·埃索,2014年时他曾出售博物馆的部分藏品给奥地利政府以筹集资金注入他濒临破产的家居连锁店Baumax。

展馆暂停向公众开放后,藏品的整理归档和必要的保护措施还将继续。埃索在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提到,38名员工将被辞退,剩余6名员工用来监管博物馆藏品。埃索博物馆成立于1999年,收藏有创办人卡尔海因茨·埃索和妻子阿格尼丝的大量当代艺术藏品。这些藏品多达7千多件,众多藏品多来自奥地利艺术家,如赫尔曼·尼特西等,同时也不乏国际大腕,如格哈德·里希特、安妮施·卡普尔和安塞姆·基弗等。

美国一只黑色拉布拉多犬因为它的艺术天赋在网络上得到瞩目,网友给它取了个昵称“狗狗达·芬奇”。这还要多亏狗狗“小刀”的主人伊凡妮发掘了它的绘画技能,主人伊凡妮就是一名画家,她在家中作画时观察到小刀对她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于是她问小刀是否想画画,小刀兴高采烈地摇了摇尾巴。于是伊凡妮用卫生纸和胶带为小刀改装了一把特制的画笔,方便它能用嘴叼着笔作画,并且配上无毒环保颜料和大小合适的画布,就这样,小刀开始了它的创作之旅。

当伊凡妮把小刀的作品展示到网络时,网友们赞叹不绝,甚至有网友求购小刀的画作小刀的处女作以50美元的价格被卖出,由于小刀的画作意外地抢手,伊凡妮决定把这些收入捐献给一家残疾人服务犬训练组织,小刀就曾在该组织受训。目前,小刀已为该组织筹集超过1000美元的善款。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温哥华一间画廊日前在光天化日下,被人抢走了一幅本地华裔艺术家的名画。

该间画廊是位于固兰湖街(Granville St。)的Ian Tan Gallery,画廊顾问拉卡班尼(Eve Lacabanne)称,事发时,她与画廊东主都在画廊内,但不是在最前方;画廊的门铃响起,表示有人刚走进画廊,当他们走近画廊前方,准备招呼该个顾客时,匪徒已把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作抢走,逃去无踪。该幅作品名为《Dragon Boats at Science World》,出自洋名沃伦(Warren)的赵姓(Chiu,译音)温哥华艺术家,高36英寸,阔48英寸,价值4000元加元。拉卡班尼说,实不敢相信光天化日下会发生这种事情。画廊主指该幅画作形像突出,黑市上转手不容易。

柏林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去年11月推出“会面点”(Meeting Point)项目,培训难民成为导览员,带领其他难民游览博物馆。从11月至今,该博物馆已接待超过1600个叙利亚和伊拉克难民参观者。柏林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阿拉伯语导览员拉赞·纳斯尔丁告诉路透社,参观该博物馆的叙利亚难民会问她那些文物的来由,如何从叙利亚来到德国首都。另一些难民则会开玩笑地问她,那些有数百年历史的文物上的孔洞,是不是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反对派打仗留下的。

35岁的叙利亚难民扎菲尔在观赏了有400年历史的犹太、基督和伊斯兰画作后说:“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我们的家园黎凡特(Levant)一直以来都是不同宗教和文化共存的地方。当我回过头看那里正在发生的一切,真让我感到心痛。”馆长韦伯说,参观了博物馆的难民表示,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让他们感到“能够抬起头来”。他说:“这个项目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告诉那些失去家园的人,那里还有一些值得他们骄傲的东西;这确实做到了。”

艺术与时代 篇7

我想,《茶馆》之所以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它选取了“茶馆”这样一个具有典型“中国符号”意味的特殊场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此汇集,演绎出一幕幕世态百相。其次,是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作者完全冲破了戏剧创作“三一律”的艺术法则,颠覆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戏剧的印象。该剧把上世纪的中国史大刀阔斧地切成三大块,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出场人物多达70个,在舞台上呈现出一幅宏大的世态风俗画卷。戏中没有横跨全剧的矛盾冲突,没有纵贯始终的情节链条,而是以小人物遭遇、小单元故事四下铺展、彼此联缀,勾勒出三个历史时代的传神剪影。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剧中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为加上演员出神入化的二度创作,使该剧散发出震憾观众心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提笼架鸟的松二爷、正直善良的常四爷、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逆来顺受的王掌柜、八面玲珑的唐铁嘴、见利忘义的刘麻子,一连串个性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立在台前,让人过目难忘。当二德子在撒泼打人时,马五爷不紧不慢地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一下子就怂了。马五爷下场时,很有礼貌地对常四爷道声“再见!”然后一丝不苟地戴上礼帽,迈着庄重的步子,从台前绕至台中,此时,教堂祈祷的钟声敲响,他停步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接着戴上帽子快步走出大门。这些举动将马五爷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可谓神来之笔。

王利发是个老实本分人的小商人,打年轻时就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就不会出什么岔子。他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兵荒马乱的年月,别的大茶馆都歇业了,他还靠不断改良苦撑着。可是,官僚权贵、恶霸地痞、特务警察等无数魔爪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后小刘麻子要开办“大托拉斯”,在当局的怂恿下强占王利发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终于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这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就连王利发这样一个见人作揖说好话、胆小精明、善于应酬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社会底层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京味十足且独具个性的人物语言,构成了该剧的一大艺术特色。王掌柜“这年头,谁逃出去谁得活命”的悲凉,“全世界你能找出这样的政府找不出来?”的愤懑,“说话留点神,一句话不对,什么都能成为‘逆产’”的嘲讽,“说不定我今儿晚上死了呢”的无奈,“死马不能再活,活马早晚得死”的绝望;唐铁嘴“我现在不抽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的可笑;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的心酸;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可谁爱我呢”的悲愤,这些经典台词,每一句都让人百感交集,久久回味。

最后一幕中,茶馆中的三个好人——不断改良一心只想混口饭吃的顺民王利发,好打抱不平、敢喊“大清国要完”、自立更生的常四爷,想通过办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最后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秦二爷的资产被作为“逆产”没收,工厂被拆,机器当作废铁变卖;常四爷靠卖花生艰难度日;王利发数辈经营的裕泰茶馆被霸占。三位老人绕着舞台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而我们的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渐渐涌上的苍凉和悲愤所吞噬……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茶馆》让我懂得,一个剧作家要对时代和人性始终保持严肃关注的态度,并且可以摒弃一切章法,运用自己的生活底蕴和独特视角来演绎和呈现。老舍先生正是坚持按照人物性格与社会现实背景的逻辑来发展剧情,而并未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或感情需求,刻意地安排高潮和结局。在茶馆里,生命是鲜活的,历史是鲜活的。里面许多熟悉的人物,甚至超越了历史,至今依然存在于我们周围,只是换了一身装扮而已。当一辈子顺民是否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从善如流、老实巴交能否换来一生平安?人在现实社会里能有多大的自我主宰的权利?这是一个跨世纪的谜题。

历史与现实、舞台与生活是多么惊人地相似。我想,这或许是《茶馆》最令人震撼之处,也将是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息的波澜。

摘要:《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和各类人物命运变迁的描写,反映了清末、明初和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本文从戏剧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现实背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而领悟到戏剧创作既是有章可循的,也是法无定法的。

晋国青铜器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 篇8

晋国青铜器跨度时间很长, 从西周初期到战国晚期。在这里我们主要看东周晋国青铜器。晋国青铜器代表了东周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每个时代的艺术品,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 青铜器作为当时最高尖端的“科技”产品, 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最佳折射。东周是个不乏精彩的时代, 是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 周王朝无所适从的没落, 列国蜂起、诸侯争霸, 新兴势力不断出现, 文化由于创新与个性变得纷繁多彩。中央集权的文化垄断在已被打破, 以士为中心的新文化体系开始全面崛起。社会的解体应运而生着观念的解放, 无神论思潮蔚然成风, 殷周以来的宗教传统失去主流地位, 作为礼乐象征的青铜文化在这时走向衰落。青铜器从宗教礼仪的笼罩中解脱, 摆脱了王室的绝对控制, 不再是不可僭越的象征王权的国之重器。其铸造逐渐趋向实用, 同时开始萌发对美的自觉追求。列国青铜浓烈犀利, 遍地风流, 方寸吉金之间, 永远是色彩绚烂的光影琉璃, 背后永远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此时的晋国青铜器, 造型打破旧传统的束缚, 出现一些新器类和器型, 造型由庄严肃穆走向华丽精巧, 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审美性, 并出现了浓烈的地域风格。礼器比例渐小, 日用器比例增大。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开始取代礼器地位。

1923年山西浑源县城西南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的牺尊, 高33.7厘米、长58.7厘米, 尊体为水牛形, 牛腹中空, 牛脊有三孔, 中间一孔套一锅形器, 可盛酒, 两侧空穴可注水用来温酒。此器形态稳重, 水牛四足粗壮, 牛角卷曲, 牛目圆瞪, 通体用模印法施以精美的兽面等纹, 容器口沿装饰一圈造型生动的牛、虎、豹等浮雕。这件牺尊集盛酒温酒为一体, 目前发现的青铜器仅此一件, 是极为珍贵的青铜精品。[3]

另外, 战争的频繁促使兵器铸造技术水平突飞猛进。1961年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出土的, 现藏山西省博物馆的春秋晚王子于戈, 通高24.5厘米, 援长16厘米, 胡长9.5厘米。一式两件, 戈援刃犀利, 胡端平齐, 栏侧三穿, 长方形内有横穿一个, 后端饰错金卷云纹。戈上有错金鸟书铭文7字, 正面为“王子于之用戈”6字, 背面为“王”字。此戈当为吴王僚为王子时之兵器, 可能铸于前530年—前526年间, 为东周铜戈精品。[4]晋国建立初期, 仅为一不足百里的弱小偏国, 后经励精图治, 不断发展壮大, 逐渐发展为春秋时期最重要的霸主之一。晋国拥有多元文化, 它以中原青铜文化为基础, 同时又兼具显著自身特色, 凸现独特的青铜造诣。1988年太原金胜村出土春秋匏壶, 高40.8厘米, 最大腹径18.2厘米, 器形类似葫芦, 顶部为一小鸟。据考证, 匏壶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匏瓜星有关。由此可以推断, 早在春秋时期, 人们对于匏瓜星就有了一定认识。[5] (图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东周时期晋国青铜铸造工艺也有了极大提高。错金银、嵌红铜、贴金等工艺在春秋中晚期得到长足发展, 成为青铜器表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 鎏金、包银、镀锡等装饰工艺的出现, 更使青铜器美轮美奂五彩缤纷。山西省博物馆藏的战国前期的镶嵌蟠兽纹盖豆, 通高19.2厘米, 口径17厘米。深腹, 圆底, 短柄, 捉手较大, 倒置似盘, 盘形圈足, 内侧有四穿孔, 豆身饰垂叶纹, 盖顶饰云纹, 莲瓣纹和斜三角云纹带, 盖面及缘、器口及腹皆饰蟠兽纹。通体纹饰全部使用错金法装饰, 技艺相当高超。另外, 失蜡法也在这一时期广为应用, 为新奇灵秀的青铜器平添了从未有过的华美色彩, 制造出各种曼妙剔透, 巧夺天工的青铜精品。其造型之独特, 结构之精巧, 纹饰之精美, 充分显示了晋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 1988年在山西太原出土的春秋中期莲盖方壶, 高40厘米, 方口, 口沿外侈, 长颈, 鼓腹下垂, 方形圈足。顶为莲瓣形雕镂花纹。盖与口沿相合。颈部两侧伏龙状兽耳。颈、腹、圈足均饰细密的蟠螭纹和夔龙纹, 为东周青铜器难得一件的精品。

晋国青铜器的制造者们在不断完善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工艺的同时, 还不断吸收新的时代思想及实践经验, 为青铜器注入了新的审美理念和精神元素。青铜器不仅以实用为目的, 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同时也表达了时人独特的审美追求, 是包含了审美理念的艺术品, 是实用功能与审美意向达到完美结合。反映了东周时期艺术创造和审美观念的新变化。这一时期艺术家, 已经掌握了形式美的基本原则, 寓变化于整合, 对立中求统一, 既继承了西周时期对称布局的平衡原则, 又开始运用非对称的平衡原则。造型设计由玲珑浪漫, 结构均匀协调, 布局平衡有序, 纹饰注重与器形协调和谐, 相得益彰。总体上说, 器形由厚重庄严变为轻灵奇巧, 追求一种圆润和谐之美, 不再刻意夸张变形。

伴随着新的金属铸造工艺的出现和应用, 东周晋国青铜器的装饰风格较前代更加精美圆熟, 在写实性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画面的动感和层次, 富有生活情趣, 充分表现了现实生活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这个时期, 晋国青铜器的纹饰种类较商代西周有很大的变化。一方面, 由于制作技艺的进步, 大批精美绝伦、巧夺天工青器物应运而生。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鸟尊, 高25.3厘米, 长33厘米, 形如鸷鸟, 鸟身昂首挺立, 周身羽纹华丽清晰。细颈尖喙, 上喙可自由启合, 倾倒酒液时自动开启, 复位时自动闭合。该青铜器设计精致巧妙。器身比例适度, 装饰工艺精巧, 纹饰范模拼接严丝合缝, 不露半点瑕疵, 为晋国晚期青铜的杰作。 (图二) [6]

1965年在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的铜牺立人擎盘, 高14.5厘米, 长18厘米, 盘径14厘米, 重1.38公斤。牺身为一昂首竖耳的神兽, 其背立一女子, 束发披肩, 双手前伸, 环握圆柱, 柱顶置一可转动的镂空蟠虺纹圆盘。该器造型独到奇巧, 牺部稳健厚重, 女子灵巧别致, 器表光润典雅, 纹饰华美大方, 工艺精湛, 体现了战国时期晋国青铜制作技术的卓越水平。 (图三) [7]

另一方面, 由于三代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已逐步走向最后的历程, 不少晋国青铜器开始摒弃繁复华美的装饰手法, 追求朴素清丽的审美理想, 打破商周以来错彩镂金的单一审美追求, 突现简约自然的清新风格。这是社会思想解放, 也是审美多元化的体现。

随着国家的强盛和自身文化特点的形成, 春秋中期以后, 晋国青铜进入大繁荣时期。青铜纹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写实性塑造, 纹饰内容较之前更加生活化、多样化, 出现了人物画像类纹饰。纹饰除了最求写实之外, 同时注重画面的动感和韵律,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纹, 都着重表现其动态, 富有生活情趣。与此同时, 晋国青铜器上的铭文书史目的趋于衰落, 装饰作用逐渐变为主要目的。铭文摆脱了宗教礼仪的束缚, 表现出强烈自觉的审美意识, 刻划用笔劲美端方, 在相当一部分晋国青铜器上已作为独立的装饰因素, 构成青铜器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 多姿多彩晋国青铜器无论在冶铸技术、造型纹饰, 还是审美意蕴上, 都是人类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对中华文明往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摘要:青铜器是东周文化的重要标签之一, 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生动展示。随着主体性的提升, 东周晋国青铜器打破了固有的审美观念, 在审美关系上表现为从客体向主体、由神性向人性的转化, 表现出时代性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晋国青铜器,东周,时代特征

注释

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M].文物出版社.1996;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国赵卿墓[M].文物出版社.2004.

2[2]李夏廷.略谈晋国晚期青铜器动物纹[J].文物世界.1990 (01) .

3[3]薛超.周代的牺牲、牺尊--兼论山西省博物馆藏“铜牺立人擎盘”[J].考古与文物.2004 (3) .

4[4]谢元璐、张颔.晋阳古城勘察记[J]文物.1962 (4、5合刊) .

5[5][6]同[1].

艺术与时代 篇9

1 播音与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和规定的创造性

作为语言艺术的播音有声语言, 它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显而易见的。

它一方面在于播音与主持人那纯正的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圆润动听的嗓音、字正腔圆富于美感的发音与真情实感语言色彩变化多样的语言表达。可以说优秀的播音与主持人就其声音与语音本身就有其丰富的美感。

另一方面, 它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还在于它能够用有声语言表达出丰富的节目内涵, 甚至表达出稿件作者、节目编排者所意料之外的弦外之音, 使稿件节目增色、锦上添花, 使听众观众获得一般稿件所达不到的审美愉悦和感受。

播音有声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性是受稿件节目的新闻性和艺术性规定和制约的, 这又是播音与主持创造性的特点所在。因此播音与主持人应该努力在这种制约性和规定性中去寻求创造。那种认为稿件和节目限制了播音与主持人创造性的发挥, 试图在稿件和节目之外去表现的观点和做法, 是错误的。离开了稿件节目编排意图的随心所欲的所谓编辑意图, 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播音与主持创作道路。

2 构建新时代播音与主持意境的艺术美感

言为心声, 语言的表达, 不仅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 表现出个人对于客体世界以及对于主体世界的认识, 同时, 又可以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 呈现出自身的个性与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语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一样, 都是语言工作者。主持人通过语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 与受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为了使传播交流达到准确、方便和高效, 主持人的语言要做到规范、纯正, 这是对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是体现主持人个性特点的最为突出的方面。一个节目的基调是由节目的性质、内容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它是节目各部分的思想感情的总和, 体现着节目思想感染力的整体。节目主持入贵在运用语言确定节目基调, 渲染主题, 准确地表现出节目“思想感情的总和”

2.1 表述语言的艺术美感

播音与主持人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表述方式的职业。由于播音与主持人作为传播角色具有独特性, 播音与主持人的语言较之其他大众传播者常用的语言有很大不同。播音与主持人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 播音与主持人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白式的人际传播语言, 而且, 主持人的语言又是作为播音与主持人的个人语言出现的, 因此, 必须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

富有文化感的语言表述, 具有纯朴厚重、气度雍容见长的特点。播音与主持人的这类语言表述常常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 语气温和、委婉, 富有磁性, 以对知识的把握, 昭显出自己学识的深厚和知识的魅力。在这类语言中, 时常不乏对遣词造句的不露痕迹的追求, 以及对于词汇的造型和形象化的关注, 使语言表达的流程体现出一定的韵律美和节奏感。而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之中, 又间或融入象征、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艺术手法, 更能体现播音与主持人的智慧与才华。

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述, 可以突出其温馨、娴雅、恬静、可亲的特色。播音与主持人一般不对语言做过多的雕饰, 不使人感到智慧与才气的外露, 而是在一种平和与自由的气氛中让观众体味到平等对话的愉悦。这种表述方式, 一般呈现出清新淡雅、洒脱清纯、活泼明丽的气息, 往往能够使人感受到播音与主持人的亲切和平易, 从而享受对话的自由和交流的畅快。

富有幽默感的语言风格, 则时常体现出风趣、诙谐的语言特色。播音与主持这类节目, 往往最能够反映出播音与主持人的机敏与才智, 其语言的主要特点, 即时常以巧妙的比附、善意的嘲讽、欲扬故抑、旁敲侧击等语言的技巧来赢得受众惬意的欢笑以及对困惑的化解。有经验的主持人往往以巧妙、机智的语言, 时而将复杂、艰涩的问题转化为轻松、有趣的对话, 时而把受众从沉重和压抑的境地引导到和谐的、充满谐趣的氛围, 从而有效调动节目嘉宾和观众参与节目的兴趣。

2.2 形态语言的艺术美感

播音与主持人的形态往往与节目的风格息息相关, 是观众理解节目内容、记住播音与主持人最直观的依据。播音与主持人的形态语言包括主持人的相貌、服饰、表情、体态等。在主持人参与的这种类似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中, 形态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不容忽视。研究表明, 在有两个人传播的局面中, 有一半以上的含义是通过形态语言传播的。在播音与主持人的传播活动中, 虽然播音与主持人更多地是借助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 但形态语言也时时都在对有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着必不可少的补充、强调、解释和说明。有了这些形态语言, 播音与主持人所传播的内容及其传播意图就可以更加清晰地到达受众心里, 并在受众充分注意和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传播效果。播音与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注意对形态语言的运用, 如借助适当的服饰、道具、手势、动作等等, 甚至还能起到消除紧张、展现主持人潇洒风度和气质的作用。

2.3 情感语言的艺术美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合者听”, 这里所说的情就是感情这一类的心理活动。就播音与主持人而言, 便是播音与主持人的真情、热情、激情以及对传播对象的一往情深。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真诚是吸引他人的核心品质, 对人们印象的产生有着强烈的影响, 是人们产生喜欢态度的基础。而说到激情, 人际交往的经验则准确地告诉我们:对一切人和事缺乏激情和坦诚的人, 人们不会对他存有激情, 更不要说对他产生喜欢的心理感受。如果主持人的心理不能与受众的心理产生共鸣, 主持人自己先不能感动自己, 或自己不为传播内容感动的话, 又岂能期待受众与主持人产生心理共鸣。

3 结语

播音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主要手段是“说话”。播音与主持人不能把播音与主持节目时的“说话”看作平常事, 而应视为一种艺术去执著地追求。作为一名主持人应该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 最终创立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艺术与时代 篇10

关键词:手绘艺术,现状,未来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因为科技的渗透而充满了新鲜元素的设计感。这样的结合便出现了新鲜的产物,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犹如暴风骤雨, 仿佛一夜之间席卷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从宇宙太空, 到人的衣食住行, 随处都充满了数字媒体的身影, 几乎所有行业都穿上了数字媒体的时装, 让人耳目一新, 眼花缭乱。它几乎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所有观念和生活态度, 大大加快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艺术中的平面设计领域同样受到巨大的影响。数字媒体设计作品几乎完全消灭了手绘设计作品。也就是说在我国, 数字媒体设计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霸权的今天, 手绘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逐渐走向没落, 如今市场上很难再发现手绘作品。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其不正常的现象。因为艺术,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也就是说“个性”是界定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现在随处可见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千篇一律的, 从而导致了视觉疲劳, 大大减弱了“广而告之”的商业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有一些手绘设计作品出现, 定会让人耳目一新, 记忆深刻, 甚至爱不释手。手绘艺术设计必定会重拾往日风采, 倍受欢迎。

毫无疑问, 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全方位的被数字媒体所覆盖。各个领域都被数字媒体“粉刷一新”, 艺术领域的平面设计也不例外。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街小巷林立的广告、报刊杂志上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数字媒体的杰作。你想看到那些以往充满朴实的人文精神和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手绘作品却很难。造成这种单一局面的原因很复杂, 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而这种行为也反映了全社会民众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通常人们称之为“浮躁”, 如此说来当下之所以出现清一色的无所不在的、缺少激情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局面, 最根本的还不是人的问题, 而是社会问题。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 市场上什么时候出现或大量出现平面设计的手绘作品, 什么时候社会就进步了。这就是我呼吁或提倡手绘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意义和原因。

由于商业促销周期的缩短, 自助式经营方式中, 顾客对商品信息需求的增大, 以及审美感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 欧美和东南亚的发达国家的超级市场, 开始大量应用软件制作广告来进行商品和公司品牌宣传。资料表明, 欧美零售门店的销售型广告用量平均为130张/百平方米, 每张广告平均悬挂时间为3天。而国内零售门店平均使用量为15张/百平方米, 每张广告平均悬挂时间为15天。在欧美零售业发达的国家, 广告大多由专业软件设计完成, 通过专业打印设备进行批量输出, 制作的广告清晰美观、格式统一, 充分发挥了“最佳销售员”的效用。

在十余年前, 收款系统还没有进入中国, 商家普遍习惯手工收款。当收款机出现后, 立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手工收款的种种问题也暴露出来。今天, 对于大型零售商而言, 没有收款机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究其原因, 手工收款是一种没有创造性的重复劳动, 但对操作人员仍然具有较高的要求, 人员的管理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 却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的更进一步的需要。在工业社会以后, 任何没有创造性的手工重复劳动的工作必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被机器取代。广告的制作过程也不例外, 对于大型零售企业而言, 广告的系统类似于POS系统, 最终将成为企业的标准配置。

国内现状:据了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全国各大艺术院校从基础到专业以及毕业创作都是手绘, 因为那时国内电脑还没有普及, 即使有了电脑那时的电脑技术还是比较初级, 还做不到今天这样无所不能, 所以手绘作品依然占主流。而到了21世纪电脑技术飞速发展, 电脑变得无所不能, 一夜之间数字媒体设计作品遍布全国。手绘作品突然消失了, 新的数字媒体时代开始了, 同时手绘平面设计作品就这样无奈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手绘平面设计作品在不多的部分艺术院校教学中依然存在, 而这仅仅是作为艺术规律和教学规律层面存在。学生们学会了手绘的技能之后只是为了使自己今后做起电脑设计作品更加熟练和自如, 而不是为了自己将来要做出很出色的手绘作品。因为他们知道市场需要的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 并非考核你手绘能力如何, 但我相信手绘能力薄弱的人也不会创作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手绘平面设计作品还会悄悄地回到喜欢和需要它的人群中来。

国外现状:手绘与数字媒体并存, 应当更偏重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然而手绘早已成为另一流派, 被广泛用于街头艺术, 成为新时代的另一坐标。

在发达的西方和欧美国家与我们国家大体一致, 数字媒体作品也很盛行, 不同的是手绘平面设计作品在市场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因为他们深知“艺术”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艺术在表现了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品位和企业的形象。有的企业在自己产品的商标上直接选用世界级大师的手绘艺术作品以展示自己产品的高贵品质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责任编辑:陈贵娟

中国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 篇11

对“当代”的界定

当代艺术的前瞻性。当代艺术家应该有其独特的当代视角。这一视角要求当代艺术家应该对当下社会的状态及发展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判断,应该具有冷静清醒的头脑。艺术创作虽然与情感和激情难以割舍,但是这种情感和激情,将不可回避的源于客观现实。艺术自其产生之日起,它的发生发展就与社会的演进有着不解的缘分。然而并不是与当下时代发生着关系的艺术都可以称之为当代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与时代发生着密切关系的艺术不胜枚举。比如说在中国特殊政治时期的版画艺术、大字报,甚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被称为北大荒版画。当代艺术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所谓前瞻性,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意味着矛盾,意味着碰撞,当然也就意味着取代和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时代完全迎合和谄媚的不能称之为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思辨性。我们的时代总有其双面性,有其喜悦就有其痛楚;有明就有暗。这就要求当代艺术应该具有思辨性。当代艺术应该是关注时代灰暗面的。艺术家往往是疯狂而冷静的。当代艺术的锻造者,应该是那些虽站在时代的当下,却冷静的看着这个时代的明暗的人。他们即生活在当下,却也一直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符号,来完成自身与当下时代的剥离。这种剥离产生的阵痛让他们更具思辨性。当代艺术的前瞻性与思辨性,使其与当下时代发生着不可避免的断裂。这种断裂源自于艺术家对于当代的理解与判断,也源自于艺术家对于当代的期许。

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

艺术与时代的联系是必然的,不管我们是否察觉,它们都不可避免的紧紧相关。当代艺术家们是带有犀利敏锐眼光的特殊群体,也许他们将声称与社会无关、与世界无关,然而正是他们这种与世界无关的决然态度作用于艺术事业上,却进发出对人类社会秩序、文明起着重大而推动作用的作品。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艺术家是独立的,艺术创作是独立的,而艺术本身却离不开时代。

回顾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艺术的一次大断裂,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政治上的垄断局面引导着人民进入类宗教般的狂热崇拜,导致人们对艺术等上层建筑领域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1976年3月复刊的《美术》杂志创刊词中写道:“美术战线从来是两个阶级斗争的战场。”①当时的美术创作与艺术评论都被称为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社会主义美术评论。这些社会主义的美术创作要坚决贯彻执行革命文艺路线。而“《美术》杂志也成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工具。”②同时,信仰上的偏执,影射在艺术等上层建筑领域就出现了如同那个年代的蓝毛料衣服和胶底布鞋一样的千篇一律,也如同那段时间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同志”一样的模式化。在那段政治事件占据中国人全部生活的日子里,艺术的创造力被长期压抑着,以至于后来政治事件平息后,中国人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后,心里迫切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这种新生活是未知的,对未知的等待,让中国人内心焦虑而复杂。时代的压抑给当时迷失的中国人心里埋下了渴望求新和突破的种子。

经历了80年代的萌芽,则必然走向90年代的裂变。90年代的中国,有着让人为之疯狂、为之落寞、为之奋斗、也为之迷茫的力量。分析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如果说70年代人们的心里是僵化麻木的,那么80年代的巨大转变,则加重了人们内心的自省以及接踵而来的彷徨;90年代的机遇来得悄无声息,裂变如无声的烟花,加重了人们方向感的缺失。这些来自于时代对人们心理上产生的影响,对于已经开始关注自我的艺术家来说,推动了他们从迷茫中走出来,开始用犀利尖锐的眼光,冷眼旁观这个世界。这一代画面们在描述客观现实的同时对其意义进行消解,带有批判现实的倾向,实现了对客观现实的嘲讽和调侃。至此,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开始了。

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下时代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它超越以往所有时代的繁荣和丰富。当下时代有三个显性特征。最明显的表象特征就是速度。这是一个超速的时代,无论是发展的脚步,还是推陈出新的速度,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反映到文化中,就出现了速食文化。当前在自媒体中泛滥的文章,就是速食文化的产物。而这一切速度的来源,皆源于当下时代的第二特征——互联网与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缩短了人与人时空的距离,实现了信息的傳输和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带动了当下时代的第三个特征——社会化大消费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代,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无处不在。消费的思想也深入了人们的思想中,并迅速蔓延。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是冷静的、客观的,具有前瞻性的,带有批判性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即应该看到当下时代的弊端,又应该敏锐的捕捉到在时代的作用下,艺术向前发展所探求的全球性世界性的协同和交流。艺术家徐冰2014年的新作装置艺术《凤凰》,以各种废弃的工业零件组建的凤与凰华彩而深沉。凤凰是古老中国象征吉祥的图腾。废弃的工业零件表现了它的伤痕和沧桑,象征着一路经历磨难而最终走到现在的中国。与此同时它也表现了工业社会的繁华与冷酷。对时代与社会的反思,不仅是中国艺术家的课题也是全人类的课题。

中国在走向全球化,中国艺术更应该走向国际化。艺术是全人类的,本不该有国界。艺术该关注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繁衍生息最质朴而本质的问题,该表现的是对当下时代最客观而冷静的思考。中国当代艺术承担着挖掘和表现时代与社会中最本质的矛盾的重任!

艺术与时代 篇12

一、时代呼唤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

当今的观众, 他们的审美取向,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的变革, 时代的变迁, 深层的改变着人们的心理, 最细腻的, 最直接的反应着时代。他们不再接受十全十美的“高大全”, 看腻了脸谱式的人物, 他们想看到一个完美人物的背后那些不完美的部分, 想看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脆弱的一面, 想看到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灵魂深处的那一缕阳光, 他们想看到人性的扭曲, 蜕变, 升华。影视、舞台艺术的受重主体是观众, 所以, 演员的表演必须保持与观者同步, 要高于观者的审美层次, 起到引领作用, 不能跟随, 更不能滞后。

“高大全”式脸谱化的表演, 故作深沉的“硬汉”, 超越人物的“大气质”表演, 至今在影视剧中还经常看到。“高大全”脸谱化, 是文化大革命的遗留思维, 是当时历史的产物, 精神楷模每个时代都需要, 但作为演员要塑造今天的精神楷模就必须在此基础上, 使其多侧面、多角度、加深、加厚, 付之于更多的人性的成分, 使其当今的精神楷模真正的有血有肉, 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故作深沉的“硬汉”是七十年代后期形成的, 当时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打开, 外来文化并不多, 中国的影视剧艺术正处在复苏时期, 演员的表演在稳步提升, 观众也看的津津乐道。突然, 一部日本电影《追捕》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 使得中国观众和中国的演员措手不及, 虽然《追捕》当时在国际上还算不上一流作品, 但剧中的横路进二, 长冈了介, 唐塔医生, 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尤其杜丘、真优美、史村警长这三个人物形象给中国的观众和演员以巨大的冲击, 来势之凶猛, 可谓横扫千军, 甚至中国观众的审美也为之改变。高仓健的冷漠表演, 使得中国很多男演员从此在银幕中不敢笑了, 不是硬汉的演员也开始“演”硬汉, 不该冷漠也装出冷漠, 感情不到也深沉, 没办法, 如果你微笑你就是“奶油小生”, 于是, 就出现一种表演现象, 故作深沉。但这种畸型的表演方法并没有保持多久就不为观众所欣赏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 外来文化大量引进, 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 逐渐从惊奇兴奋中恢复了理智, 演员也从整齐划一回到了原本的个性。

二、创新的艺术需要不断汲取、吸纳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发展创新文化, 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效成果。进行文化艺术创新, 不是为创新而创新, 而是为使文化艺术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艺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 更能吸引观众。电视剧《潜伏》人物鲜活可信, 极具时代感, 既演出了三十年代的革命激情, 时代风貌, 又恰到好处的渗透着当代的气息。拉近了观演两者的距离, 更有亲近感, 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相反, 也有一些作品, 故事很好, 但剧中的演员由于处在当今时代, 浮躁的心理没有解决好, 而找不到过去年代感, 只是把当今的灰色情绪附加角色身上, 从而失去过去的时代风貌, 致使所塑造的人物模棱两可, 尤为突出的是经典作品的复拍, 部分作品留有遗憾, 实属不该。

今天的观众, 他们分得清什么是演员的感情, 什么是角色的情感, 看得准演员的表演何时是真的动了真情, 何时是用虚假的眼泪欺骗自己, 欺骗观众, 他们知道, 演员的泪水并不都是来自心里, 会流泪的演员不一定是个好演员, 他们已经不再喜欢“舞台腔”, “朗诵调”。当今的演员要真真切切的生活在今天的生活中, 用今天观众的心理节奏, 观赏习惯, 审美的层次, 来确定表演的方式、节奏, 路线。不能用装出来的感情欺骗自己, 用技术的眼泪欺骗观众, 眼泪有真有假, 过去的时代, 这种技术是可行的, 因为观众与表演相对陌生, 有着较大的距离, 而今天观众与表演无论从心理距离, 还是物理距离都相对接近, 近在咫尺。所以, 作为一个演员, 面对今天的观众, 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真情都很难打动的他们, 以前的老技术最好不用了。

三、创新要把握好继承和恢复优秀艺术作品的关系

“舞台腔”, 是历史遗留物。它不仅表现在舞台表演艺术上, 电视剧、电影都存在, 话剧舞台尤为突出。1907年中国出现话剧, 当时的演出没有话筒, 没有扩音设备, 偌大的剧场, 上千的观众, 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说的每一句话要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见, 听清楚, 这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做到的, 靠自然发声是很难办到, 大多靠后天长时间的训练, 才可能做到。“舞台腔”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就的, 是逼出来的。

在艺术创新过程中, 艺术家所投入的创造性精神, 冲撞和突破陈规束缚的精神, 才是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生命, 也才有艺术魅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重排的大型童话剧《十二个月》就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时代气息, 深受少年儿童观众喜爱。《韶山出了个毛泽东》是中国儿艺在原创基础上着力重新打造的弘扬主旋律的大型青春励志剧, 为使这个剧目更符合时代需要, 更贴近生活和青少年观众, 进一步挖掘、展现人生哲理和毛泽东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 创作人员深入韶山亲身体验生活, 感受毛泽东的情怀。我们对剧本进行精雕细刻的修改, 使作品的故事性更强, 发展主线更加清晰, 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更加鲜明, 个性更加强烈, 舞台布景虚实结合大气磅礴, 极具视觉冲击力。

上一篇:海外投资策略下一篇:降低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