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时代下

2024-06-22

艺术时代下(精选12篇)

艺术时代下 篇1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漆画艺术要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中固有的思维模式,着力于对漆画中材质语言、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并把握住时代审美特征来开拓漆画新境遇。

关键词:漆画,创新,思维,材质,工艺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和观念的变革,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促进了绘画思维模式及理念相应改变。漆画作为画种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独立以来,经过几届全国美展和厦门举办的专业全国漆画双年展的大力推广,到如今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它不仅让漆画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大雅之堂,还使之成为现代画坛中一朵靓丽的奇葩。从四十余年发展历程来看,漆画现已抛弃了对纯粹工艺技法的追求和重实用性的特点,快速转入到现代漆画注重审美及精神创造的层面上来。现代漆画家不仅在技法与风格上进行广泛研究,而且在内涵的承载量等方面也进行探索与拓展。当然,我们在客观理性地肯定当前漆画所取得成绩的同时,发现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漆画家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未能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前进,还只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审美标准。导致漆画在本体语言的探索上裹足不前。从目前漆画界的创作队伍的构成可以看出,从事漆画创作的专业艺术家非常少,层次差异极大,主要表现在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上。在这样的背景层面下,漆画家们就必须打破传统漆艺中以工艺技术为主导的模式转而回归到绘画的本我境界,苦练内功注重文化修养,在继承与变革的矛盾中进行创新和提升漆画的理念,把握时代个性特征。依托传统漆艺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把漆画作为影响时代的思想体系来对待和思考,快速上升到较高理论与文化层面。所以树立一种鲜明的学术方向和明确的理论旗帜已成为漆画界的头等大事。只有如此漆画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高水平作品。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漆画的创新进行探讨:

一、拓展漆画传统思维的表现力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即是观念转换问题,它将决定漆画今后发展的出路。此时关键在于提高漆画艺术的精神内涵。目前漆画界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漆画是从漆艺中派生而来。持这种观点的作者大多数是从漆器工匠转入到漆画创作当中来的。在他们眼里,保证漆画的工艺性与材质丰富性就是唯一能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最大特点。尤其在漆原料的选用上,必须是大漆,这也是他们要捍卫的基础。另一种观点是漆艺与漆画是两码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漆画应该是纯粹的绘画艺术,持这种观点的作者多数是纯绘画工作者。他们只是借助传统漆艺中的材料和技术来表达绘画的思想与情感,而不是过于强化传统漆艺的工艺与技术部分。对当前漆画认识及现状进行分析以便我们从理论高度审视当代漆画。事实上漆画作为一个画种在技术与技巧上都是有限的,围绕技术层面争执不休是没有必要的,相对而言创造性的表现其精神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借助当代科学技术优势来拓宽漆画的创作意识及审美意趣等方面的视野。通过借助现代网络与新的媒介来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在充分保留漆画传统艺术特色同时,使漆画创作呈现出时代性与人文艺术性的独特风貌,从而赋予整个艺术作品新的灵魂。假如作者本身对时代精神都不甚了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之前的审美标准话,那创作出来的作品只不过是回锅的饭菜,不会有什么新意和时代价值,所以当前漆画创作应该注重对时代精神与审美情感的把握。

二、在材质语言上的推陈出新。

材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现已成了当代画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也成为了现代漆画研究中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现代绘画创作历程上来看,各种新材料的发现和运用在各个不同时期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点。如著名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奥·塔皮埃斯对材质语言的把握十分独到,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大量出现大理石粉、石灰粉、油画颜料等众多材料体现作品的精神内涵,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被评论家称作为“非形式主义”的开拓者。所以研究材质语言必须以精神内涵为前提,而不是材料肌理的堆砌。把材质转成绘画重要语言,让材质为画面的内涵服务,这样才能表现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图。在漆画领域里,材质语言的世界是宽广深邃的,相比其他画种在材料肌理上的选择上就显得丰富很多,因为漆画除了漆本身的丰富性(包括天然大漆、腰果漆、聚胺脂漆)还可以加入各种颜色以及金、银、铜、锡、铝、蛋壳、石等多种材料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这些都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对材质语言的归类和总结及材料特性的把握。例如,大漆的色泽温文尔雅含蓄的特点不仅给人神奇异特的朦胧之美,还具有防腐拒潮的实用功能。只有把握各种材质的特性在创作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我们将传统漆艺中材质精神层面发扬光大的同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重新赋予时代内涵。在了解传统漆艺中材质美的精髓又能体验到现代科技时尚感,也充分发挥漆画材质多样性的艺术特点。如一些作者大胆搬入金属片、电子锌版等现代科技里的综合媒材加入到现代漆画的创作中来,进行了成功且有益的新尝试。为探索漆画材质语言新领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因此,漆画创作者应精准把握材质特征所表现出的精神而不是贪恋材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

三、工艺技术上的综合表现

从事漆画创作者为什么容易陷入技术的泥潭里呢?因为漆就是一种高级实用材料并在使用时具极高的技术含量,所以具有“涂料之王”的美誉。由于漆的物理属性特点,器物在通过髹漆之后可长时间保存,漆画在受到漆艺中实用器物影响下对其工艺技术的依赖成份又比较大,这样一开始漆画就穿上了工艺技术化的外衣以至于到现在都难以脱掉。所以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恰到好处的把握传统工艺技术结合新的思维方式触发漆画的时代精神价值,更好地传达全新的视觉感受。石涛说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近些年来漆画在技法与工艺创新的路上不断发展,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但仍有一些人过分迷恋“工艺制作”,在作画中过分强调技术,造成了作品在手法上雷同,工艺上概念的弊端。从而在思想内涵上显得浅薄无力,难以打动观众。在一些展览中经常可以看见用蛋壳概念化的描摹风景画照片,从画面里根本体会不到任何美感,更看不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只见蛋壳镶嵌技术孤寂的存在。这样的漆画不仅给人一种在工艺技巧里纠缠不休的感觉,还容易让欣赏者迷失了方向,而且在气度、思想上经常被人忽视。虽然在传统漆艺中长期积累下来表现手法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彩绘的细腻、典雅;磨绘、磨显的神奇、陆离;堆塑的厚重、古朴等技法举不胜举。对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吸收和继承并加于创新,在技术工艺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工艺技术的艺术表现力,而不是模式化、套路化的作茧自缚。所以说没有好的创作意图再好的技术也是没有用的。如此,综合把握与整合漆画现有的技术手段与现代绘画创作精神内涵交织融合已经显得尤为必要。

结语

在多种流派百花争鸣的历史语境下,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艺术创作方式与思考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漆画起步虽晚,相对来说还很年轻,但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不小的成绩。尽管如此漆画面临各方面的问题还很多。现代漆画艺术要具有新的艺术特色,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对漆画中材质与工艺把握,强调时代的审美特征,将现代创新思维与传统漆文化精髓两者有效的融合,从而进入大美术、大视觉的新层面。然而我们并不希望打着某种国际潮流的旗帜,一味的迎合国际上某些主义,而是从中国文化的文化的根基上踏踏实实地研究漆画的学术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现代漆画艺术找到新出路并创下更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寇焱.中国现代漆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2]罗才福.厦门2007中国漆画展作品集[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12

[3]陈恩深.漆画之思[M].四川:重庆出版社,2007.12

[4]朱益民肖飞.中国漆画艺术的现代审视[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12

艺术时代下 篇2

互联网大时代下的艺术品经营

前言

艺术品投资和艺术品收藏行业在过去10个年头发展迅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稳健提升,中国在艺术文化领域的软实力也随之经历了“野蛮式生长”,其中艺术品市场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中国互联网经济在过去十年以人口优势和内需驱动导向的双保障护航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BAT的三巨头便是典型案例。在艺术品市场“野蛮生长”和互联网经济一枝独秀的大背景下,艺术品互联网产业何去何从,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一个题目。关键字

艺术品投资、互联网、电子商务 正文

一、电子商务与艺术品经营现状

中国艺术品交易的传统市场,从2008年开始就经历着跌宕起伏。除了作品拍卖困难,这段时间前后,一些艺术基金被逼无奈退市。雅昌艺术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在艺术市场交易链里最具话语权的苏富比、佳士得、保利等拍卖行,2012年纯艺术拍卖总额已缩水24%~50%。在2012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出现大幅跌宕之时,艺术品网络交易却出现逆势增长。最早介入艺术品电商、主打艺术品收藏品网拍的“赵涌在线”,2012年全年在线拍卖实现的成交额超过5亿,较2011年取得超过40%的增幅。另外,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艺术品网上交易额达到30亿元,同比2012年增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长了67%。随之而来的是艺术品电商触网热潮,国内大大小小的在线艺术品交易网站目不暇接的出现。《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国内在线平台已超1000家,这其中也包括众多拍卖公司旗下的艺术品在线拍卖。淘宝网也在2011试水艺术品网络拍卖,其首次推出的“曾宓书画拍卖专场”20件拍品悉数成交,总成交达80万元。这些艺术品电商试水者有着统一的观点是:现在艺术品市场被划分为两块,一块是收藏、投资市场;另一块是大众消费品市场。前者位于塔尖,是一个小众市场,后者居于塔底,尽管客单价低,却存在巨大的消费者群体和市场空间。多数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客单均价在1—3万元左右,这些平台想要抓住、发力的便是在线下还没有成规模开发的平价艺术品市场,即金字塔底部的巨大市场空间。

二、电商方面的优势

1、门槛降低与价格透明

在传统的艺术品行业,艺术作品需要经过层层繁冗环节才能成为一个投资品。策展人策划展览在各大美术馆画廊举办展览、艺术品推手活动、收藏家提前关注行情,有的作品还需要参与海外一些重要展览,经过动辄一年半载的交易链条,最后作品商业价值在拍卖行体现出来。而一件作品只有进入公开的拍卖环节,它的商业价值才会获得公众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的长期认可。对于某些拍卖行来讲,他们在意的并不是长期的利益,只要满足短期利益,这幅作品就可以在拍卖行进行拍卖。如果作品在拍卖行拍不出去,拍卖行就赚不到佣金,正是这个原因,拍卖机构的假拍现象不断。有些艺术家自己出钱把自己的作品拍到千万元之高,价格炒到高价之后再私下出售,有些假拍甚至是拍卖行和艺术家一起参与的,拍卖行不收取艺术家佣金,但却得到作品私下出售之后的更大利益。所以,一幅画报价30万还是300万甚至3000万,或许全靠行业的内部运作惯性和其长久以来形成的交易模式决定,许多买家在这种不公开、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下,只能看行业内表面将作品炒作的情况、冲着投资目的去买一幅画。种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价格因素还是欣赏因素(特别是价格因素),都将普通大隔绝在了艺术神坛之外。然而,健康的艺术品市场,核心价值不是投资、不是升值,而是消费体验。所以构建一个新的网络艺术品市场的时候,就鼓励所有的买家去享受艺术消费时候的欣赏体验,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投资回报。艺术品线上交易平台希望能以相对平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到艺术,并拉动艺术品市场的低迷状况。金字塔底端庞大的消费群体,消费的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带有艺术元素的艺术衍生品。线上市场的特点是:它不再是一个小众的,由几个玩家玩出来的资本游戏,而是一个普通消费者都可以去消费体验艺术品的新型艺术市场。互联网的另一个功能是能够解决封闭行业价格不透明的问题,把艺术品放到网上解决了线下交易价格不透明问题,暗箱操作存在的机率将会变小。

2、新生艺术家借此更易成名

各项数据表明,艺术品电商在将来或许能影响线下艺术机构的发展,艺术机构代理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一般为五五分成,对一些未成名的艺术家来说,情况更加不利,艺术机构甚至会收取超过五成的分成,但是艺术品电商平台一般将佣金定为5%左右,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特别是青年艺术家,更乐意选择与后者。除此之外,画廊在签约包装推广一个艺术家,往往需要几十年之久,然而尽管经过长时间的雪藏,艺术家成名的机率却依旧很低。因而线上的平台除了佣金低廉之外,还有一个对艺术家来说相当诱惑的条件:互联网借助高效快速的特点,能在短时间内将艺术家包装推广出去,互联网比艺术机构更有效果更快速得到反应,线上推广渠道如果能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那么艺术家作品甚至个人的推广、交易、交流都可以在线上完成,那些不能被画廊代理的艺术家或者不想再被艺术机构控制“剥削”的艺术家,便有了额外的选择空间。尽管这样的包装方式缔造曾梵志、张晓刚这样的大咖级别画家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这种线上积累的推广方式得到的结果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青年艺术家未成名之前作品无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法出售时候的经济窘迫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艺术家走艺术之路的信心,而某些不能成为艺术品的画作,也可以用其中的艺术元素开发为艺术衍生品。

3、“大数据”与云计算使得更加了解客户需求

由于消费者的兴趣点很分散,如有人喜欢古玉,有人喜欢国画,有人喜欢国画中的工笔画,有人喜欢写意画。所以,艺术品营销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找到精准的消费群。而互联网的商务功能则可以解决精准客户群聚合的问题。比如众筹,现在有很多文化项目通过众筹解决了资金问题。互联网实现了把用户转化为客户的平台功能。同时,它实现了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钱的还好,几十万上百万的就不太现实。文物艺术品的具体情况靠网络手段无法完全展现出来,很多艺术品必须“见其真容”上手研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目前在线拍卖推出的拍品主要是那些价位较低,标准化程度较高,容易辨别真伪的拍品,如珠宝、酒类和现当代书画等,而类似古代书画等拍品则很少在线拍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买家在网上难辨真伪。目前而言,除了靠自身修为以外,没有更好的解决鉴定问题的办法,这极大地局限了艺术品网拍的受众群。

3、物流与法律保障的尴尬

电子商务涉及的物流也是艺术品电商的短板。当淘宝网、京东网这些公共生活领域的电商大腕们准备建立自己的独立物流时,艺术电商们根本无力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可是艺术品恰恰却是需要特殊运输服务的行业:依靠社会上的物流公司,在安全和服务上没有办法保证,使用专业的艺术品物流公司,则成本太高。

此外,与网络拍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乏也是问题之一。据了解,目前《拍卖法》对在线拍卖尚未有明确规定,有很多在线拍卖属于类似一种电子商务性质的交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拍卖,也不会受到《拍卖法》的监管。因此容易出现竞买者串通炒作,竞买者和拍卖公司相勾结等现象。尽管中拍协公布《网络拍卖规则(试用版)》在促进网络拍卖的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步子,但对于交易所涉及物品的质量、安全或合法性以及拍卖信息的真实性或准确性,还是没有一个机构有足够的能力作出担保。电商与艺术的结合刚刚起步,短期内仍难以起到冲击主流的传统艺术品销售或拍卖的作用,更难以看到取代主流市场的可能性。艺术品电商目前可能只占市场5%~10%的份额,像一些拍卖公司开始组织在线拍卖,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技术的辅助手段。

结语

艺术品电商热潮骤起。对收藏“菜鸟”来说,比起在拍卖会上和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新技术时代下的公共艺术 篇3

公共艺术中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运用,适宜公众人群的时代性审美需求。新技术媒体的利用会铺开公共艺术新的语言体系、开拓公共艺术新的可能性。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算是新技术时代下公共艺术的一场盛宴。其中,浙江馆从城市的主题出发,立足于展现八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积淀与魅力,却结合了新时代数字媒体艺术及独创性的科学技术运用,浙江文化演绎得时尚、亲切,同时令人耳目一新并富有哲理,成为公共艺术家如何从自身与当下新语境去实现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有机交融的典型案例。在后厅《六户人家》立体家庭生活场景装置中,采用触屏播放系统,观众通过不同年代按钮可以读解不同家庭不同时代的生活图景、今昔岁月变幻展现浙江30年的人文变化。尤其当观众触摸“今天”按钮时,通过互联网会浮现四个家庭连贯性的、实时的生活场景画面,使展厅与真实的浙江城乡生活密切相连,融为一体。并且展厅里还设计了一款飞行仿真模拟器,观众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穿越无限的浙江山山水水、穿越江南小镇、穿越美丽江南的城乡风情,以雄鹰一般全新的视眼俯览大地、体察浙江城乡发展景象。在这些艺术与科技的有效结合中,公共艺术延展了空间广度、延伸了时间的纬度,甚至于由于时空的共时性出现,让人产生坐拥时空天下的幻觉和无穷想象。原方案中还设想了将后厅11个地市文化展项中,在11个地市的主要广场通过数字光缆传输,同步播放浙江馆的实时现况,以勾连起浙江11各地市公众全民参与、和展厅与浙江整个现实地域紧密的空间衔接。拓展了公共艺术的参与空间。丹麦一个叫BIG的建筑事务所于联合Flatcut,localprojects和Zumtobel在纽约时代广场中心制作了心形互动公共艺术作品(如图1),利用广场的人流、空气和触摸来启动及为心形注入活力。该作品约十英尺高,用4百根透明亚克力管造型、采用Led照明。透明管折射着时代广场的灯光熠熠生辉,当围绕在爱心周围的透明管随风摇动时,悬浮的爱心会“害羞”、会翩然而动、当公众触摸一个心形感应器时,人体的能量将会传递给爱心使它更亮并加速跳动。

如何将科技运用到艺术中不仅仅是个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问题。简单利用科技能力来实现视觉猎奇与视觉冲击力是容易做到的,科技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愉悦感官。科技的艺术化运用必须紧守一种诗意品质为内核,凝练的的情感形式为表形,以现实的哲理性思考和未来展望为依托,否者,容易陷入技术的功能性堆砌和炫技的媚俗地步。同样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的设计为例,它实现了让原创性的水面投影科技、双曲面投影、无痕升降、雾森科技等先进的科技巧妙地融合在江南千古诗情画意之中,并利用魔术般的奇幻手法让观众领略浙江八千年的传统文化风情、传达浙江精神,让观众参与互动,共同见证、创作、观看浙江历史风云变幻。“竹立方”的65536中Led灯光运用,非常诗意地表述了绿色浙江通透灵秀的江南感受。

水是大自然里人类最亲近的元素。小时玩水、瀑布赏玩、溪河里戏耍,给我们留下难以抹灭的情感记忆。在作品方案《water broad》中(图2),艺术家通过交互感应和Led背投科技让人轻松自然地“玩水”、体会淡蓝色纯净的水的细腻表情,体味与水间的亲密感情。

另外,在我们早已迈入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促使人们的视眼迅速的扩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类主体精神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再加之媒体的发展,为人类打造了越来越强大的社会交流性空间,社会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流、互动的新面相。而且,当下社会,由于信息虚拟技术带来社会许多改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思维方式的改变又表现在,‘多数传统的两极对立,如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精神与身体的对立,天与地的对立,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等等,眼看着一个个消失了。”{2}人们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元化了,对艺术尤其是发生在公共空间的艺术的需求和接受也越来越多元化。这些时代背景的改变,已经铸成了公共艺术(尤其指我国公共艺术)已不再是城市雕塑即公共艺术本体的单纯形态,公共艺术不再只是说教言理,而是越来越讲究从“功能性”向服务型转变,注重公众的参与互动。

公共艺术的互动表现出如下特色。一,公共艺术的多元互动是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媒介、各种艺术形态表达公共艺术理念,来达成作品与公众的相互影响、公众参与的审美效果。因此,多元互动体现了对公众人群一种人性化的尊重,是“公共生活中对话的公共媒介物”的价值体现。{3}二,多元互动的诉求,将公共艺术由单纯的视觉体验转向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方位多层次的身体感觉和知觉体验,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性。三,多元互动地强调将多种元素的有机融合、溶解与统一的利用,强调一种哲理性、未来性的追求为审美内涵。四多元互动体现一种抽象的诗性品格,将各种元素提炼凝聚、是一种诗性的能量汇聚而不是罗列和叠加。

其中浙江馆的创作集合了浙江地域文化的多种素材,以及雕塑、景观装置、多媒体影像、光效应、建筑等多元艺术手段,让观众可游、可观、可触、可闻、可尝,可以让自己的肖像出现在江南屋影里,出现在青瓷大碗里共同参与浙江数千年历史篇章的巨变。浙江馆将浩繁的浙江文化元素以碗、水为主线自然生动的同一起来,创造了一场对浙江文化匪夷所思的全方位体验,一场独特的诗意之旅。

再者,我们已迈入的虚拟信息化的新技术时代,数字媒体已改变了我们原来物质世界的许多概念,新一代人群在许多虚拟的空间氛围里成长。公共艺术也逐步在悄悄改变,原有的静态雕塑“政治说教”“助人伦、成教化”的单一功能性倾向已逐步变弱,公共艺术的形式与功能正在一种新的“语言”中合并转化,成为一种新的语言对话方式。在这个对化体系中逐步启动了感觉力量的相互交换,而不是派发的姿态;是试图自由地释放每个人的精微的感觉,由此公共艺术的价值指向更深层的人性化。进而,公共艺术不再被归类于某种单一的形态,如雕塑即雕塑、景观即景观、表演即表演等,却正在以一种更加有机融合的跨领域新形态出现。而且,它越来越形成一种与人的“共生”关系,而且能以一种最自然的行动造成一种变化,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周遭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强调互动,关注受众体验,让展览或欣赏变成可看可玩可品的活的过程而不是只呈现冷冰冰的静态视觉产品。譬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动力之源”(如图3)展项里,观众一起参与,金属球会做出丰富的回应。观众们越踊跃越齐心金属球产生的能量就越大,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团结会让城市更充满活力,如此理念在玩中被轻松表达了。浙江馆的影像捕捉系统的巧妙运用让观众一进场便惊讶地发现自己已融入轻烟缭绕、飘渺悠远的浙江画境。观众观赏完浙江盛景后在出口处小啄一口清茶,把浙江的秀雅流到身体里再带走,等等。更有可能的是,公共艺术越来越会产生一种将适应新人群的新技术与艺术很好的融合,创造新世纪公共艺术发展的新纬度。越来越会开放体验的空间广度与深度,让公众共享那种不确定的内在体验,开放那种种自由的无名的体验,让新技术逐渐激发那(因为工具理性)锁闭在所有生命中的无穷可能性,打开意义的新领域, 从而让实在的生命感成为公共艺术主角,体现让生命诗意地栖居于自然的理念诉求。

这里需要做进一步的假想。描述之前,先举一个例子,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曾提到过一个公共艺术项目,面对一条叫“四万十川”的河作方案(如图4)。其中有个叫“脚印景观——踏上四万十川”的方案很感人:这一创作组人员通过原大的脚印形黑色树脂蒙板窗口,用眼睛“踩踏”了整个四万十川河边。该方案通过照片展示了他们借助感官模拟光脚踩踏地面时人所能感受到的触觉感知。原研哉在文中说道:“当我们见到一副展示在一个普通方形镜框里的鱼的图片时,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鱼身上。当把鱼放到一个脚印形照片中,我们就会明显意识到鱼是一个会被踩上去的东西。当一样物体在展示时附带了对感觉通道的示意,我们便会在我们的意识中反射式地模拟这一示意的行为。作为一种可以踩上去的物体展示的鱼会引起一种感觉混合的结果,包含我们的触觉感知。”{4}在这里“混合感觉”被简单的语言调动起来了,却还原给观众丰富的感官体验。

最后,我们可以假想:随着新技术时代的发展,这个日渐丰富、复杂的社会发展结果,是否导致公共艺术也一样开始强调一种全体验的表述呢?艺术是否会诗意的摄取科技的力量,来创造一种让人还原为鲜活体验的人而不是体制规则游戏中框范的人呢?是否可以通过高科技的力量建构一个新的将人从技术和工具中解放出来的、从空间隔断物质载体中开放出来的自由的人,通过公共艺术中某种神秘的和隐匿的力量使某些事情发生、某些事物运动起来,从而让公众透过历史长河回到远古的、神秘的和诗意的原点去呢?让身体的诗性和每个人的创造性、甚至于潜在深处的梦的神秘逐渐投射出来,进而完成公共艺术新时代的意义完型。

注释:

{1}{2}[法]马克·第亚尼编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3}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395页。

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 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电视剪辑,艺术

和其他艺术形式相同, 电视艺术也有着自身的表现元素, 电视作为电影艺术的延续主要是以“画面语言”为基本词汇的。有机组合画面语言的许多元素, 然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就出现了剪辑。电视剪辑几乎是对电影剪辑艺术的理论以及手法等进行了全盘吸收与接受,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地运用。在信息化时代下, 电视作品开始由以往的人工制作转变到电脑制作的轨道中来, 以及由以往的线性编辑逐渐跨越到非线性编辑当中来, 电视剪辑的手段更趋于丰富多样, 层次也越来越高。

一、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特点

(一) 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在工作和内容上更加流畅与丰富

以往传统的电视节目在记录画面的时候主要以胶片以及磁带的方式进行, 由于电视所吸收的信息量非常大, 如果想要创作出民众喜爱的节目, 对素材进行收集就成为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信息时代下, 电视在摄制、采集以及拷贝图像上都可以在硬盘上来进行, 并且以往积累的许多剪辑素材都可以在节目库中的盘阵当中进行存储, 通过高速光纤网可以把所需素材快速搜索以及调用出来, 最终使电视剪辑工作更加科学而有效。在我国, 一些电子游戏频道节目就运用了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 通常来说, 一个电子游戏新产品会对很多内容有所涉及, 如游戏的实际操作、背景、游戏现场的气氛以及与之相似的游戏等内容。这些大量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以往传统的电视节目多对磁带所记录的信号进行模拟, 然后反复播放与转录, 这样就会降低音像的质量, 衰减磁带的磁性, 不能够对其进行长期保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信息时代下非常容易地加以解决, 数字信号可以在多次拷贝并反复播放下也不会损伤画面质量, 这就使电视剪辑艺术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二) 视频编辑软件的更新使得电视编辑艺术更加个性化

最近几年, 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都积极展现并推出全新的视频编辑软件, 为了与越来越壮大的视频编辑软件队伍相符合, 这些软件逐渐把以往的专业化软件制作得更加有利于普通人进行操作。由于电视是电子扫描成像, 它没有电影摄影机的功能, 因此, 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变速以及倒放等这些特殊效果, 运用非编软件是关键所在。视频编辑软件的不断更新, 让电视在后期剪辑上更加趋于便捷与快速, 只需要对鼠标进行稍微按动就可以把那些复杂的剪辑任务完成。而软件当中开发研制的一些特殊效果以及滤镜等可以让电视视频编辑依照自身的想法对个性化的节目进行制作。在当今时尚以及娱乐电视节目当中, 开始大量运用以帧为单位的快切与频闪效果, 以用来体现青春与明快的视觉效果。而要想实现这种特殊的剪辑手法, 先进的软件必不可少。在现如今的影视作品当中, 由于受动漫的影响, 电影中新的叙述方式就此产生, 如在电影《疯狂的石头》当中, 用小窗口的形式把不同人物的活动表现出来经常会在画面中出现, 再比如辽宁广播电视台的民生类节目《大海热线》, 也经常在同一画面中, 把不同的被救助对象显现出来, 增加了强度对比, 感人至深。这就和非编软件的功能有着密切联系。

(三) 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开始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

曾几何时,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快速流行, 冲击和启发着以往传统的影视作品。许多电视台招募了一群非专业人士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 抓拍身边的新闻和娱乐作品等各种事物。他们开始用自身的热情以及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化时代下的数字化素材, 运用超越以往传统的剪辑手段, 既创作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好看作品, 又开启了一个全民参与做电视的时代。当前, 网络视频开始在一些新闻报道以及娱乐作品当中被广泛采用, 并且这些网络视频的完成者大多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他们以自身的真实情感以及个人化的强烈色彩对主题进行了强化, 使视频的感染力越来越强。

二、信息时代下电视剪辑画面组接的方式

信息时代下, 在电视后期制作过程当中, 电视节目编导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律以及法则来进行。在组接镜头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动接动”以及“静接静”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对剪接点进行确定时, 要确保前后镜头的主体保持与剪接点中的运动状态相一致。假如画面当中的相同主体在动作上不连贯, 那么运动中以及人物形体动作当中在切换镜头的时候可以依照动作接动作的要求来进行, 但是摇的方向要接近速度才能实现顺畅与简洁过渡的目的, 这种形式被称作“动接动”。假如两个画面当中的主体运动不趋于连贯性, 那么在衔接这两个镜头时, 一定要在做完前一个主场的完整动作后, 才可以进行下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场景, 这种形式被称作“静接静”, 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动态连接形式, 在前一个镜头末停止的那一刻被称作“落幅”, 在后一个镜头运动之前停下来的那一刻被称作“起幅”, 两者在时间间隔上一般在1到2秒左右。“静接静”通常是在转场时应用, 也就是上一场在静止的画面中结束, 下一场在这种静止的画面中开始。

参考文献

[1]曹明英.节奏在电视剪辑中的合理运用[J].大众文艺 (学术版) , 2013 (02)

[2]沈艾娥.从符号学角度探讨电视专题片之剪辑[J].丝绸之路, 2013 (02)

艺术与时代需要 篇5

——浅谈社会情境对徐悲鸿及其写实绘画的选择

郭志强

内容摘要: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那么他对社会时代的感情也会深深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是一部屈辱奋斗史,在“科学、艺术救国”与反抗侵略的社会变革与**中,徐悲鸿选择了写实主义绘画,而当时的中国绘画选择了徐悲鸿,也选择了他所倡导的写实主义绘画。

关键词: 社会情境情感写实徐悲鸿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由人群构成的最大群体,个人则是社会或群体的最小单位。构成社会的诸多要素中有:个人、以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进而产生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问题,又有这些衍生的社会文明以及社会文化等。

一社会情境释义

“情”有情感、情趣、情境等,“情境”在《辞海》中被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情境”这一词在西方由威廉·托马斯所创用。①他在1927年发表《行为型式与情境》一文中强调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

按照辩证法的关系,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艺术家作为社会主体中的一员,受社会作用,同时也影响社会,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家的个人,是在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社会情境中,从事着一种既是个人行为又是社会行为的艺术创作活动。那么可以得出社会情境是艺术家个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等等的诸因素的总和。

二艺术家与作品的情感表达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和客观世界的事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于这些事物,作为社会中的个人会由于它们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采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由这种态度所引起的个体的以某种生理感觉为其特征的体验,构成了人的情感。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所以个人的情感总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随着人的立场观点诸主观条件及主体对象的客观利害关系的不同,人的具体情感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的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也会因不同的社 1

会情境而表达出不同的社会情感。

艺术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艺术家以感受世界的新眼光,由精神出发,去创造一个个腾空飞越的空间。由于艺术家生存于社会,那么艺术的意义也就并不限于艺术家本人。艺术从一开始就反映了社会的情境特征,社会也是一开始就在人于文化互动的过程中留下了艺术发展的印迹。②艺术与社会相互作用,互为内容,以其征兆与情境社会的平等对话关系,共同保持自己的全部活力与内在统一性。

艺术家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创作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把他所有的思想情感倾注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因此他的作品也集中的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境。艺术作品通过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整体性的方法来深入对象的内层结构,以意识形态为对象与材料,构成影响社会的一种文化力量,那么由构成这种文化力量要素之一的艺术家的重要作用在于:艺术家是在这种社会情境影响下的情感支配下把握现实、评价现实的。这样创造出的作品,使艺术家亲身感受过的,体验过的,代表着艺术家对事物(社会情境)的喜怒、爱憎、抑扬、褒贬之情。

对于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与所处的社会情境而言,艺术家再奔放不羁,天马行空,全身心都投入艺术创造之中,用整个灵魂进行表现,把自己的情感兴趣与艺术作品天然的结合呈现出来,也仍会对社会发生作用,而于无意间促成了最大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实现。达·芬奇在绘制《蒙娜丽莎》的时候没有把这张画看成传世经典,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大卫》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它”会成为雕塑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无论是艺术家的想象所创造的世界、艺术品的价值世界,还是艺术作品所进入的世界及其包含的召唤的力量,归根结底是艺术产生的个别丰富复杂的文化与社会情境决定的。

三中国20世纪初的社会情景

从1840年开始,中国社会接连不断地遭受着内外的挑战。由鸦片战争起,经过太平天国,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军阀混战以及八年抗战等,中国人面对这些苦难,采取了积极的反应。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对后来影响广泛的“五四”运动等,无不是中国人奋起反抗救国的壮举。但这种种努力是在一个传统文化被解体、被征服的心理下采取的被动的防卫性反抗,也就是西方在用其工业革命和科学洗礼转换的成果,以强暴的态度带

着陌生的武器和技术,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我们则为雪耻图强,乃不得不奋起反抗。

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这三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极大影响的变革思想家,皆是把美术与民族科学启蒙和近代社会变革紧密联系,他们都是从“救国”的角度切入对中国美术变革的呼吁。康有为主张改良中国画,用“尊写实、贬写意”来否定文人画那种避世写心的逸格情怀;蔡元培则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希望通过科学和美术在教育中的双相发展,达到振兴民族的目的;陈独秀更是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来改造中国绘画。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山发表文章“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③他们虽然思考美术变革的入思角度不同,但是却得出了基本相同的提倡“写实主义”的方案。在此,与其说是西画冲击了中国,不如说是中国美术借西画为武器而启动了对旧艺术的革命,中国的艺术家们正是在这样一种身负“革”传统中国画之重任的前提下,把西洋画引进了中国。

四时代选择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祖上以种田为生。徐悲鸿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年代,受“五四”运动和“科学与民主”思想的深深影响,早年留学生身负“科学与艺术救国”之重任,以及“与中国传统与世俗彻底决裂”之精神,踏出国门,走上了向西方寻求复兴强国的艺术真理之路,徐悲鸿也是众多寻求真理的学子之一。当广大艺术青年满怀信心到日本和欧美学习西方油画时,由于社会的巨变,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欧洲传统的写实绘画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传统写实绘画向现代主义转换。尽管欧洲学院派同样排斥现代艺术,但印象派以后的各种现代思潮、流派风起云涌,这也使得留学欧洲的中国学子门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时的留学生们不但引进了西方古典写实油画,而且也带回了欧洲的现代主义绘画艺术。在当时的中国艺术界出现了三大艺术趋向:

1、以徐悲鸿为首的站在改造传统绘画立场上选择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艺术家群;

2、以林风眠为首的从西方现代艺术潮流出发,回视中华本土文化,走中西艺术融合之路的艺术家群;

3、以庞薰琹、倪贻德等创建的“决澜社”和梁锡鸿、赵兽等人创办的“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为首的希望与西

方现代艺术同步发展的艺术家群。这些群体在艺术主张上相互攻击,互不向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油画初步发展的繁荣景象。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争论被帝国主义的炮火无情击碎。抗战的爆发,民族和国家的政治问题压倒一切,美术作品的目的和意义已不再是仅仅限于个人欣赏或满足某种情趣。国家和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品应该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此时艺术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抗战服务,必须保持火热的民族感情。战争的炮火将艺术家们追求和探索无情中断,战争所造成的创伤使得艺术家们开始接触真实的现实世界,了解现实中更真实的民生状态,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去“艺术救国”。此时,以林风眠等为代表的艺术潮流显然已不符合社会情境的发展,写意的、抽象的绘画艺术让位于真实的、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在狼烟四起、国破家亡的紧迫情况下,人们已不可能有吟风弄月的空间了,在到处是血的喷涌,烈火燃烧的惨烈现实中,谁能用画笔把这场悲剧的色彩表现得充满激情与壮烈,谁能用形象把这生死得战斗再现得真真切切,从而震撼、鼓舞、唤起千千万万儿女为救国而奋斗,谁才能够真正把握了这个时代民族审美的灵魂。此时,以徐悲鸿为首的写实绘画群体以其最具表现性的写实主义绘画形式,成为表现社会情境状况的最佳代表,同时这也是国共两党在战时宣传的需要。1938年秋,毛泽东在延安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波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抗战文艺作品的基本方向。艺术家们从过去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追求转向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关注,从不同角度触及现实,现实主义与民族反抗结合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西洋画在中国几乎成为写实绘画的代名词,同时这也造成了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单一性。

徐悲鸿在抗战时期的影响是巨大的,1942年,他在《新民报》上发表文章,赞扬版画家古元并号召重庆的美术家要向延安的美术家学习,鼓励艺术家们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拿起手中的画笔去表现中国人民抗战的生活。由于徐悲鸿的召唤与影响,这时期出现了一批极其赋予时代感染的力作。吴作人的《重庆大轰炸》、《不可毁灭的生命》,冯法祀的《平型关大捷》,阳太阳的《战士归来》等一批作品揭示了中华民族遭受践踏的事实。

五徐悲鸿体系对后世的影响

徐悲鸿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等思想界名人的影响,再受其所处时代情境之熏染,看到西方的科学和文艺复兴美术的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看到西方工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发达于文艺复兴的密切联系,因此对西方美术的借鉴,主张“欲救目前三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倡智之艺术,思以写实主义启其端”,倾向于学院派的理性化的教育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就是说,接受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拒绝正在流行的现代艺术。他曾经痛斥现代艺术为“乃有侥幸之小人,好捏塑涂抹,造作粗腿女子,凸凹镜人物,黑漆山水,三六角风景,八角之猫,方形之树”。④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艺术主张也与共产党的观点相通,因此他的美术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徐悲鸿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于现实主义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就是“美术应以写实主义为主”;教学方法基于“素描为一切造型之基础”和“直接师法自然”;具体理论是“新七法”;指导原则是“三宁三毋”和“尽精微、致广大”,这些言论反映了他的美学倾向与主张。

建国后,1955年文化部召开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进一步推广的契斯恰可夫素描教学体系更是坚实了写实主义绘画这一体系的普及,以至于现今多数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中,这种体系的影响还在继续。

徐悲鸿的突出成就是他将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样式移植到了中国,并经过不懈努力之后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就美术教育体系而言,作为美术教育家的徐悲鸿要比作为艺术家的他更为重要且影响更深远,这点远在林风眠、刘海粟等同时代人之上。徐悲鸿是一个古典写实主义的坚守者,更是一个艺术殉道者,而在他的周围也聚集了一大批写实主义阵营坚定的跟随者,这其中有:吴作人、吕斯百、冯法祀、孙宗慰、李宗津、董希文、艾中信、戴泽等人。

虽然徐悲鸿提倡的写实主义具有一定的专一性,他的教育思想也缺少应有的兼容并包性,甚至被后世的评论家们声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进程,但作为画家的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奔马”系列不是简单的动物,而是民族振奋的象征,他的《田横五百士》更是民族主义的象征。无论是“中西互补”还是“中西融合”,其本质还是在于改良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写实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思想基础,写实主义成为中国油画的主流,而现代艺术逐渐萎缩,都与社会情境中时代的需要和徐悲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作者简介:郭志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5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91

注释:①《辞海》,夏征农,1999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98页

②《艺术文化学》,丁亚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版第358页

③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徵》,《美术论集》第四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0页 ④《中国油画史》,刘淳,中国青年出版社,第93页

参考文献:[1]《人文社会科学概说》,何茂勋,廖明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

[2]《写作艺术大辞典》,阎景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

[3]《中西美术比较》,孔新苗,张萍著,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

[4]《中国油画史》,刘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

艺术时代下 篇6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学改革;平面构成;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对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与思维方式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改革进程也在不断地推进与深化,如何利用快速便捷的网络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又颇具特色的艺术学科,具有交叉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优质的资源,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从社会和人文的视角去深入地认知设计理念,以充满自省的精神深化和反思设计意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新平台。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在信息技术时代,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课堂内外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深度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学习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审美意识,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设计构思。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在教学改革途径上做了如下探索。

1 信息时代促进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的发展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出现,是信息时代孕育出来的新型的教学形式,它给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变革。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积极调动多媒体和移动端,实现对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梳理,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传授和设计案例分享。

“微课”是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的、精彩的教学过程,并将之制作成课例片段,以流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老师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設计微课,以便于学生针对某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反复观摩和反思。比如讲解平面构成的风格派的时候,可以将蒙德里安的绘画理念及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整体展示,再拓展至现代各类设计中对其作品的重新诠释,在这些环节中设计交互界面让学生自主互动的学习。蒙德里安曾经提出,由于人的理性的归纳,丰富而混乱的万物都变得清晰、纯净而有秩序了。他那经过历史积淀留存下来的造型语言和造型趣味,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蒙德里安风格的抽象美学观念一直影响着现代的各类艺术创作,从艺术界到时装界,再到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设计师们纷纷向他致敬,营造出“蒙德里安式”的作品,极富感染力和意境美。学生通过微课深入理解其绘画理念和作品的基础上,再来欣赏相关的设计作品,就能找到平面构成与专业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自己的设计思维。

在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吸收内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划分成几个板块,一方面将自己精心录制的教学视频下发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名校的平面构成精品课程相关视频和课件给学生分享,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更全面和立体的了解基础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再针对难点和疑点引导学生分组分享和讨论,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曾提出,学习是教和学的交流过程,要让学生达到活生生的“绽放”的状态。这种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互动阐述观点、深入交叉讨论的活跃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记忆,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

2 信息时代促成实践性和课题化教学方法的实现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其从绘画往设计上的转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内化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灌输专业设计意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存在着抽象性,对于只有具象绘画基础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刚刚接触确实会存在理解和认知上的困难,传统的教条式的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不到平面构成的重要性,更看不到平面构成的抽象概念与后期专业设计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而很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知如何具体运用到未来的设计实践当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不断促进实践性教学和课题化教学的运用,只有这样平面构成的内容才能被活学活用起来。

以往的平面构成课程实训经常是对应章节内容来展开,非常程式化和单调乏味,没有新意,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此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改良,设定与现实生活和设计更相关的,更为开放的实训进行探索。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艺术采风的过程中收集相应的图片,探寻生活中的构成现象,以摄影和速写的形式记录构成的形式,并进行信息技术分类整理和线上线下分享。再针对调研的相关物象展开融入构成形式法则的再设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于设计无处不在的认识。

除了实践性的教学形式以外,在具体的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导入课题化的形式。例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设计大师及其优秀的代表性作品进行积累和梳理,从平面构成的角度对相关作品进行点、线、面的构成要素分析和形式美法则讨论,开阔设计视野的同时积极内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平面构成的构图规律运用到学生个人的摄影小品实训中去;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运用到室内空间界面设计等具体的设计项目中,让学生在设计中获取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当然,教师还可以将适时的设计竞赛引入到教学实训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赛来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课堂将不再是与学生毫无交流的“电视教学法”,也不再是跟随老师走的“后背教学法”,而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3 信息时代推进新材料和新媒介在平面构成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进了新材料和新媒介在平面构成中的运用。艺术设计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平面构成的作业表现形式上应该调动各种元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主要是以手绘的形式完成的,手绘是思维运动在笔尖的呈现,在绘制过程中会进行延伸、思考等,经常会产生创意的火花,这是有利于我們捕捉灵感的重要途径,在前期的构思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手绘来进行,但如果实训作业全部由单一的手绘方式完成,则会比较耗时,学生也难免会产生厌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较为省时的剪切拼贴或电脑绘图等手法完成实训。例如在面的构成的作业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寻找自己喜欢的室内外设计实景图,打印成黑白的图片,再通过剪裁、折叠、撕拉、粘贴等方式进行分割和布局,综合考虑黑白灰的层次和画面感。学生在反复的尝试中思维高度活跃,能锻炼其从前期构思到作品成图的整体实操能力。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教师要引领学生以更新、更广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让学生保持一颗敏感的好奇心,通过对材料的探寻和创新性运用激发自身的创造力。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利用电脑软件来完成平面构成作品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专业设计软件不但速度快而且还便于反复修改和存储,利用设计软件辅助实训练习,可以制图更规范和精美,同时还能将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实训作品的创作构思上。

4 信息时代助力传统图案的传承及在平面构成中的再现

图案是将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运用一定装饰规律创造美的形式,其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应用在陶瓷、家具、服装、建筑设计等领域。时代在发展,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中。对于生活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里的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艺术,将有助于他们的理解与认知平面构成概念。

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指出:“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图案基础十分重要,它是连接绘画基础和专业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从事艺术设计的重要保证。”[1]就目前的平面构成教材来看,传统图案渐渐被大家所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造型观念,西方的构成理念固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东方的传统图案也内蕴含着深层的价值。中国传统图案注重师法自然,内涵丰富。譬如传统的窗棂图案就各具特色,寓意深刻。有颇为具象的图案如仙桃、葫芦、石榴、蝙蝠、瓶形等,极富装饰趣味;也有抽象的图案如盘长、方胜、菱形、双交四椀、三交六椀等样式,呈现出规整的几何图锦,具有平面构成中重复构成的美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方振鹏老师在安利办公空间设计中就巧妙地利用了窗棂的图案,创新的运用在空间的各大界面装饰中。方振鹏在“要像小孩子一样去玩设计”的讲座中提出,一些中国传统的装饰构件,比如窗花,在纷繁复杂的图案背后,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方块。无论是中式、西式的装饰构件,还是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像童年时代的积木游戏一样演绎出来,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平面的元素可以平移来做成立体的,立体的造型也可以投射做成平面的,再放大,缩小,改变材料或者变换色彩,就可以做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搜索到大量的中国传统图案,这些资源能提供给学生更多形式与技巧,很多传统图案都具有平面构成中的重复、近似、发射等特征,它们组织灵活,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优秀的范例必将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5 结语

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应根据该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基础,从多途径着手,用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构成的规律,并将设计更好的服务与生活。希望通过此教学改革探索,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创作中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真一.浅议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的对比与和谐[J].艺术教育,2007(05):107.

[2] 衣霄.信息时代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以平面构成教学改革为例[J].装饰,2013(06).

[3] 计成.园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艺术时代下 篇7

一、电视剪辑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

首先,影响电视节目的整体构思。电视节目主题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节目的类型、内容和叙事方法的不同体现的,科学有效、制作精良的电视剪辑能够完美地表达电视制作人在制作节目时的整体构思,将节目的整体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提高节目质量。其次,丰富电视节目的内容。电视节目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尤其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加强电视剪辑技巧,灵活组合不同的顺序和镜头可以有效丰富节目内容,提升节目的质感和魅力。再次,增强观众的观感体验。要想提高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必须依据观众的喜好,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增强观众的观感体验。电视剪辑艺术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能够充分挖掘有利的电视节目素材,为电视节目提供最直接的宣传,提高电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

二、我国电视剪辑艺术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我国的电视剪辑技术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比如可以通过着色改变整个色谱,或隔离画面中的不同色调单独对它们进行更改,从而呈现出粉红色的草地、紫色的天空、绿色的皮肤等,也可以利用不同的亮度和角度进行实践,获得最具现实感的效果,甚至利用一些软件的过滤器改变颜色,设置背景,合成影像。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电视剪辑行业仍然受制于资金、观念等因素的束缚,在硬件设施的配备、剪辑资源的整合以及剪辑人员的专业技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电视剪辑行业的发展,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改革与完善,那么面对复杂的编辑工作时,相关人员根本无法对镜头的长短和顺序进行科学的分配,更别说改变节目的构思,提升节目的整体效果了。

三、信息时代下电视剪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升级软硬件设施,保证画面与内容上的流畅和丰富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剪辑中,胶片和磁带是主要的画面记录方式。这样的方式将素材收集变成了一项繁重的工作,加之通过模拟磁带所记录的信号,在通过多次反复的转录与播放后,音像的质量大大降低,给节目的制作及存储带来了相当多的不便。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图像分辨率、兼容性和存储性能等方面成为了电视剪辑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和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使得胶片和磁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加速了新型的软硬件设施的开发与更新。在这一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在摄制、采集以及拷贝图像上都采用硬盘进行存储,再利用高速光纤网把所需素材快速搜索以及调用出来,不仅为剪辑工作提供了优质的物质保障,大大提升了剪辑作品的画面质量,更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使电视剪辑工作变得更加科学、有效。比如一些电子游戏频道节目在剪辑时需要涉及游戏的实际操作、背景、游戏现场的气氛以及与之相似的游戏等诸多内容,依靠数字技术便能做到在多次拷贝甚至反复播放下也不会损伤画面质量。

(二)注重细节提升,促进电视编辑艺术个性化

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在电视剪辑中,要想提升剪辑质量,获得观众认可,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体现精致与个性。首先,把握剪辑风格。电视节目的形式除了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外,更要体现节目的整体构思与独特风格,提高节目质量,让观众通过剪辑风格把握节目的创作意图。其次,保证画面连贯。连贯的画面能够更好地展示内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在电视剪辑过程中,必须保证画面连贯,必要时可采用叠化的剪辑方式,将电视节目制作成一种视觉与听觉相统一的艺术。再次,控制剪辑节奏。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尤其是大型的电视节目,内容的可变性往往非常大。想要在确保流畅性的同时完美展示电视节目的重点和精彩之处,必须高度重视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和情节的不断变化,并辅以恰当的节奏剪辑,为不同的电视节目素材选取不同的剪辑方式。最后,增添个性元素。新奇的事物能够有效吸引观众的视线,这一点无可厚非。因此,在电视剪辑中,要在良好的电视剪辑技巧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以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做好了这些细节,才能保持段落构造的饱满和完整,保证整体布局的均匀,有效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在信息化社会占据一席之地。

(三)培养专业团队,开启电视剪辑的全民参与时代

信息化时代,需要大量“术业有专攻”的专业人才,电视剪辑行业也不例外。纵观当前的行业现实,从业的剪辑人员大多要负责拍摄、合成、剪辑、播出等多个工种,真正精于剪辑的人才少之又少。这就很难制作出高、精、尖的电视节目,与当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高要求相距甚远。面对这一现实,培养专业的电视剪辑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才是行业发展的有力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剪辑出更多的精品、良品。

此外,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正在开启一个全民参与的局面。许多电视台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所拥有的专业团队,而是鼓励和支持那些有着这一爱好的社会人才利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抓拍身边的新闻和娱乐作品等各种事物。有了这些不同的数字化素材,再配以先进的剪辑手段,制作出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比如一些新闻报道以及娱乐作品当中时常会有网络视频出现,这些视频的完成者大多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所展现的真实情感及个人化色彩更加强化了电视节目的主题,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使电视节目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良好的电视剪辑技巧能够增强电视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电视节目的质量与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剪辑工作是否到位。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完善剪辑技巧,电视节目才能以更加优秀、更加丰富的节目形式与内容在信息时代获得长远的发展。

摘要:随着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剪辑面临着从时间到空间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创新与完善电视剪辑艺术已成为必然。本文从电视剪辑的重要性入手,对其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电视剪辑艺术的创新路径展开探究,希望能够借助信息化的优势促进我国电视传播行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数字化,电视剪辑

参考文献

[1]钱晓韵.现代电视意识中的剪辑发展新趋势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

[2]王萌.新时期电视剪辑艺术的转变与创新[J].中国新通信,2016(05).

[3]吴爽.信息化时代语境下电视剪辑艺术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4]孟楠.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J].新闻传播,2014(04).

艺术时代下 篇8

关键词:读“图”时代,形象符号,符号定位,思想内涵,符号传播

一、绪论

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注重精神生活。文字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少,大量图案图形化的符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这个时代,虚拟化、文字化、真实的人物形象不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卡通化的艺术形象成为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角色。

艺术创作者追求个性,多半以自我为原型创作着各具特色的个人艺术形象符号。然而,在这个时代,艺术创作者们希望被人认可自己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人们对于千奇百态的形象符号渐渐出现了视觉疲劳。然而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符号仍然占据着这个时代的领头位置,所以想要自己的作品被人们认可,要从这些经典案例中吸取精华,迎合时代的发展,探索符合“图”时代下个人艺术形象符号设计。

二、经典卡通人物形象符号分析

(一)经典卡通人物形象符号的特点

纵观那些经典的卡通人物形象符号,他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 造型特殊、识别度高、具有很强亲和力

相信提起宫崎骏,大家肯定先想起他的作品《龙猫》, 龙猫是森林的守护者,是大自然的精灵。尖尖的耳朵,圆圆的眼睛,大大的肚子,粗粗的尾巴,肥嘟嘟的,毛茸茸的, 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还有脸颊旁的小胡子开心和好奇的时候都会抖两下,脸颊上有两朵可爱的红晕。这样可爱的造型给观众很强的亲和力,包含了一种童真的趣味在里面。这种可爱的角色有谁会不喜欢呢?

再来看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只老鼠——米老鼠。米奇,可谓是典型的符号文本,总能给人带来快乐,它长着大而圆的耳朵,带着小帽,穿着靴子,吹着口哨,随轻快的音乐而跳跃。 带给我们豁达、开朗、幽默的人生态度和勤奋、上进、诚实的人生启迪。已经成为大众心目中欢乐、美好的文化符号。[1]

米老鼠是由“米奇老鼠”简化而来,它最早出现在银幕上是在动画片《威利汽船》中,在这部动画片中,它有着圆圆的耳朵、桃子形的身体、短鼻子、穿着绅士的裤子、手戴白手套、全身上下没有尖锐的线条出现,都是以圆形、弧形线条塑造,这样的塑造方式给我们柔和的感觉。

米奇拥有温柔可亲、善解人意、积极向上、诚实朴素、 聪明机智、乐于助人的好品质,但也有些小毛病、急躁粗心、 还不自量力的小家伙,不过最后米奇总能以机智和勇敢化险为夷。也许人类社会中存在太多勾心斗角和欺诈,米奇以象征小动物的坦诚和无欺,它的感召力、亲和力和丰富的情感使它最终赢得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哆啦a梦作为一个常青的角色,陪伴了好几代人的童年。 “它的口袋里到底有多少种神奇的东西啊?我要是有一个哆啦a梦就好了。”相信这是每个人曾有过得梦想。哆啦a梦是一只没有耳朵的蓝色的机器猫,爱吃铜锣烧,怕老鼠,感性。哆啦a梦是一个育儿机器人的角色,所以从造型上来说哪里都是圆滚滚的,很可爱,很天真,因此十分招孩子们喜欢,大人们看到这个可爱的造型,会回想起自己童年有过的天真的想法,对于哆啦a梦的喜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2. 富有个性,拥有符合社会精神需求的象征意义

《千与千寻》,宫崎骏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动画片里, 很多动画人物的形象都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千寻,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女孩。宫崎骏曾谈到千寻角色的塑造:“我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 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十岁日本女孩。我要让每个十岁女孩, 都从千寻那儿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 也没有特别吸引之处——《千与千寻》也令人联想到现实社会中, 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进入一间大机构做事的情形。面对陌生的环境, 冷漠的人事, 这女孩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发掘内在的潜能, 克服种种挑战, 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2]

宫崎骏说:“这是一个没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冒险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而是在善恶交错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学习人类的友爱,发挥人本身的智慧,最终千寻回到了人类社会,但这并非因为她彻底打败了恶势力, 而是由于她挖掘出了自身蕴涵的生命力的缘故。现在的日本社会越来越暧昧,好恶难辨,用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来讲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这就是我制作电影时所考虑的。”[3]

动画片中,千寻一心一意想要营救父母的决心,从艰难中习得勇敢,蜕去了从前的娇弱和任性的公主气。这成长的力量不止一次令观众惊叹。人总是这样慢慢地转变,无形却有力。这样的千寻是如此的真实。

此外那些有特色的配角形象和也令人难以忘却。有神秘的受人类污染的河神,虚无、脆弱的无脸人, 穿着波希米亚风格的服装、拥有强大魔法、对于金钱充满无限欲望却对溺爱孩子的汤婆婆等等。男女主人公,白龙与千寻之间的爱情, 代表的大自然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呼吁人们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融合成了《千与千寻》完美的形象符号体系,使《千与千寻》成为了动画界一个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二)经典人物形象符号的传播

1. 卡通人物形象符号的传播定位

不同题材和情节的作品需要不同的形象符号来表象,卡通人物形象符号是否受到大众的关注和欣赏,除了赋予其独特的性格外,受众的年龄、价值取向、审美能力、心理等客观条件也是创作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喜好的内容,创作者需要针对目标受众的需求,有目的的创作出不同题材的形象符号。

比如说宫崎骏和迪士尼的动画人物形象,宫崎骏动画是面向所有年龄段的人的,有的角色设定是针对大人,有的是针对孩子,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孩子看不懂宫崎骏的动画, 而大人却看的感慨万千。宫崎骏的宗旨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值得努力地活下去。”所以他的作品中多多少少都是以一种唯美的手法来告诉人们珍惜这个世界。而迪士尼则是为孩子们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孩子们永远享受的都是幸福圆满的大结局。

试想如果一个人物形象符号的传播没有自己的定位,无目标的传播,那这个形象符号注定走上没落之路。

2. 卡通人物形象符号的传播手段

说到人物形象符号的周边传播,在这个领域做得最好的就是迪士尼。

米奇等迪士尼的角色形象符号都可以衍生成商品,迪士尼将卡通形象,制作成精美的产品。小到耳钉、MP3,大至电脑、汽车等产品都能找到米奇符号的影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米奇诞生80多年来一直被几代人喜爱, 陪伴了无所孩童渡过快乐的童年,即使是成年人同样对米奇依然有种感情上的眷恋;另一方面是由于米奇大耳朵正面头像剪影的图形符号简洁,非常便于周边产品应用和批量生产,而且易于识别。现如今米奇已是迪士尼公司的重要标志和招牌。

迪士尼品牌开创的主题公园使人们能走进童话世界,主题公园是充满快乐的体验营销,强调个性与快乐,以人为本, 使人们真正置身于童话王国,感受卡通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童话在迪士尼乐园里不是孩子们的专属,同样是那些看着《米老鼠和唐老鸭》长大的已为人父母的大孩子们的乐园。家长可以和孩子在这里互动留下彼此最美好的回忆。 这种体验营销也成为卡通人物与动漫迷互动的平台,人们可以与朋友们分享亲临童话王国的感受,在互联网上,这样的分享比任何广告来的都更有煽动力和感染力。[4]

(三)总结

根据分析可知,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符号首先从外观上要具有亲和力,便于观者接受和亲近,然后观者才会继续深入了解这个形象符号,发现他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个时候,这个形象符号就会深深烙印在观者的心里。 当观者对于这个形象符号有足够的认知之后,把它做成外延产品,做进一步的宣传,最后一个成功的形象符号就诞生了。

三、结论与展望

一个成功的卡通人物形象符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卡通人物形象符号要与时俱进。尽管符号的造型很重要,然而保持这个形象符号魅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人文精神,它所包含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郝英良.动画形象符号传播效应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2]宫崎骏.宫崎骏谈《千与千寻》表达的理[EB/OL].http://www.totoroclub.net/movies/Spirited.htm.

[3]百度百科.千与千寻[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97059.htm#rs_1297059_10290.

艺术时代下 篇9

“公共艺术”是德国的布莱梅最早提出的概念, 简单地说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 面向大众的艺术类型。公共艺术形式极为丰富, 它的表达形式包含但不局限于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艺术类型。由于公共艺术的受众是未经过区分的、具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审美能力的大众, 所以公共艺术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多样化、服务大众、引导大众审美的特点。“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很大开放性的艺术, 它欢迎社会大众主动参与互动, 具有“互动性”的特点。

数字媒体时代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数字媒体通过计算机储存、处理、传播信息, 包含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数字媒体具有虚拟、互动、共享、开放等特点。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公共艺术, 接纳了数字媒体观念, 使用了数字媒体技术, 为自己带来了新的活力。运用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单一运用静止材料的传统公共艺术变成了跨界运用多种材料的能动的新型公共艺术。

二、大众与传统公共艺术的互动模式

面对传统的公共艺术, 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多是被动和单向的。比如, 面对一件雕塑或一副壁画, 公众与其的互动是观赏作品, 单向的接收艺术家通过作品的表达的观点。在14年举办的上海“奔牛艺术展”是自1999年开始的跨国公共艺术。“奔牛展”是在公共环境中, 放置由不同的创作者装饰过的牛雕塑。作为以静态雕塑形式呈现的公共艺术, 大众与其的互动形式主要为合影、触摸、攀爬等。随即则有报道指出, 在公众的热情互动下, 这些雕塑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建议公众在与艺术作品互动时注意对艺术作品的“保护”。此条建议一出, 在奔牛展艺术的展览现场就出现了工作人员指导公众欣赏艺术作品, 避免攀爬踩踏。这种指导下的欣赏行为较好的保护了艺术作品, 却极大的折损了原本就单一的互动, 使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回到了最原始的被动接受层面。而有的艺术家也在寻求传统公共艺术上的突破, 通过在设计中增添具有互动性的部分来主动邀请公众与之亲密接触。周阿成老师的互动性雕塑《你动我动齐动》是将自行车运动融于雕塑, 公众可以通过踏动地面上的自行车踏板来带动5米高的金属杆上部的“运动员和自行车”。这种由艺术作品本身邀请公众参与的互动较之前提到的被动互动受到了更多公众的欢迎。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 这种借助于机械传动的互动方式能够同时接纳的互动行为相对有限, 在后期的保养修护上也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在管理措施跟不上的情况下, 我们能看到的结果往往是艺术作品完全丧失掉互动功能。

三、大众与数字媒体时代下公共艺术的互动模式

对于数字媒体时代的公共艺术而言,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在成为了它的新特征的同时也增强了它原本的特征。诸如人机交互, 虚拟现实之类的数字媒体技术都为公共艺术增强了公共性、虚拟性。在此类技术的支持下, 公共艺术变得更加开放。这种开放主要表现在公共艺术作品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接纳的互动方式和公众数量的扩大。14年的索契冬奥会上的Megaface”项目, 在奥运会期间与大约17万人次进行了互动。Khan所设计的整个装置依靠10000个配有LED灯的制动器的伸缩运动来形成立体形状。参与者们首先需要在配套的“3D照片亭”进行脸部扫描, 随后制动器才开始移动, 最终形成约46.5平方米的大型扫描立体模型。此装置支持同时显示3个人的立体头像, 同时还提供参与者的脸在建筑上立体呈现过程的20秒视频。这种新型的公共艺术的互动给公众提供了选择性, 是直接参与互动, 让墙上显示出自己脸, 还是观看不同人脸的生成过程都是由公众来主动选择的互动方式。在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的公共艺术作品中, 公众不但能够主动选择互动方式获得更好的互动反馈, 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的再创作。交互灯光装置《Trees》是公众参与影响艺术作品呈现效果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荷兰的Sint Orderoad以木材作为这个城市重要经济来源, 因此树是当地的标志。“TREES”灯光装置利用人与树之间的距离, 控制灯光装置方向和光的方向。树和在道路上行走的人之间会相互连接的灯光, 这种跟随人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射光创造出新的城市照明系统。由于参与的人的不同, 同一件艺术作品在原本熟悉的环境中也能产生让人陌生的视觉效果。这些由应用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公共艺术所带来的新的互动现象、互动反馈都是公众与数字媒体时代下公共艺术之间互动的新形式。

艺术时代下 篇10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在新媒体时代快速发展下,艺术设计专业在各高等职业院校中已很普遍,很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是参照本科院校设计院校的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运作,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对艺术设计的实践环节内容缺乏,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相关设计岗位能力联系不够紧密,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有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出现了“照本宣读”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学习较差,缺乏艺术创新能力,甚至出现厌学心理,种种迹象导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无法深入开展。本文将通过社会对艺术设计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新媒体行业下高等职业院校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求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以期引起对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二、新媒体行业下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灵活性,较古板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安排缺乏灵活性,课程知识点内容陈旧,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而设计的重中之重在于创新能力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能力。当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受众口味每天都有新变化,这就要求高职艺术设计课程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紧跟随市场需求来制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2、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偏差,基本功不扎实

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以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近几年,随着高考人数的不断下降,高职生源拓宽,有单招生、对口生,因此高职生源的质量有所下降。表面上看是分数的差异,其实质则是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据调查,很多学生来高职学习,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进入高职院校很失望,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太多了解。同时,他们还对社会对其的容纳有一种怀疑,这种怀疑直接导致了自信心的不足,因而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学生对艺术及美学基本知识都不甚清楚,当然更不可能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美学素养了,甚至有很多学生没有任何专业的美术培训,更谈不上基本功了。

3、传统教学对学生模式僵化,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受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僵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理论基础为主,其次才进行绘画演示,长此以往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思考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所以教学观念要有所改革,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必须要具有实践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的缺失所带来的教学缺陷。

4、学生创新创意设计不足,学生就业水平与岗位需求差距较大

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不断扩招,生源有艺术生,还有文理科生,生源参差不齐,艺术设计功底较弱,其次高校的扩招致使师资匮乏,一些非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被迫转行,再次绝大部分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在校时间为3年,其中有半年的时间为顶岗实习,理论学习只有两年半。学生的理论教学比重较大,导致实践创新能力变弱。因此出现了学生就业水平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节。

三、新媒体行业下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途径

1、加强新媒体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相融合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到了传统艺术的设计理念、工具、表现手法、设计效率等,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艺术设计可以更多方面的去展现,加强设计的交互性,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加强计算机信息及处理能力,不断更新数字媒体软件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同时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数字能力培养,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进行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有效的数字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做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加强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艺术设计的核心就是创新创作,一旦失去了创新也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营造各种创新创造氛围,首先从根本上要摆脱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课程学习中要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实现根本意义上师生交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对艺术设计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为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符合新媒体时代发展下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打下基础。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适应新媒体时代下教学要求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快速席卷了整个设计领域,新媒体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更加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更富于表现力,设计作品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使其传播广泛、设计作品蕴含的信息量强大,这样就要求高职艺术设计教师要不断自学,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升,创造机会参与实际项目操作。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开始,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制定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师资培养计划,为教师提供去设计公司挂职锻炼的机会,必要时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外面去进行短期专业培训,这样使得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不断加强教师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4、为每一位艺术设计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学习目标

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学生生源有些是来自单招,还有些是专业调剂到艺术设计专业,所以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比较模糊,也就很难找到学习方向和动力。基于此种情况,结合当下新媒体的发展背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新生入学报到初期或者是军训期间,可以安排三次到五次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可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或是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的培训,目的是让新入校的学生认识到本专业学习目标、就业前景、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人生规划等。有了这些有经验人士传授的经验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动力,能够主动地去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及重要性。

其次,艺术设计最终的就是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和创新性,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个性化最重要,这就对艺术设计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位同学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为每位同学量身打造各自的实践教学和项目实习机会,让教学目标具体化,并且伴随学生的专业学习成长。

再次,任课教师要多关注业内行业动态,带领本专业学生多去参加专业学习和交流活动,如果有比赛,也要鼓励同学们去积极地参加,指导学生去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开拓眼界,使其认识到自身专业的不足,更为主动的去学习。

四、结语

当今新媒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迫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得不进行改革。新媒体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不但要具备一定艺术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扎实的制作能力,这样高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符合市场需求。也要求任课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水平,在育人的时候,不但要以老师的身份出现,还要以设计师、项目经理等角色出现,才能满足于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代红阳.数字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思辨[J].现代装饰(理论),2014年04期.

[2]张萍萍卢颖洁.新媒体背景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青年记者.2015年26期

时代艺术说 篇11

艺术如果想真正生效,和商业结合是最好的方式,尤其在中国。把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表达出来,是起点,但表达出来后,只有被别人消费,才会生效。

在这个人人在网络上发言、每天都随手拍照、个性化渗透到日常行为中的时代,“艺术”这个词变得很陈旧,除了艺术圈的人自己卖力的谈论或矫情的推销外,很少能让别人当回事。这时,艺术圈里回过神的人忽然明白:原来,所谓的“艺术”其实只是技术,掌握了别人没有的技术时,就拥有了用技术来说话的特权,别人即使有话却说不出来;如果技术面前人人平等,艺术家也就没有了特权。科学工作者们的努力,让大多数人轻松的掌握了技术和拥有了说话的平台,当大家不再需要比拼技术却能同台表达时,“大众”的体验和思考居然这么精彩!人人都是“精彩的人’,比人人都是“艺术家”要更贴切。 这时,“艺术家”或“艺术人’们可以继续自以为是,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就自娱自乐吧。这也算一种活法,如果自己觉得高兴,没什么不好。或者,继续在技术上追求难度,让自己拥有技术的特权。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因为科学T作者们很快又会让这些技术被“大众”轻松掌握。如果不再靠技术特权来高人一等,不再打造“艺术”的神坛让自己的屎尿屁都自动拥有光环,而是想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获得认可和重视,那么,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比别人更精彩!

这时,问题出来了:贴着“艺术家”标签的人,他的体验和思考比别人更精彩吗?或者这样看:哪些“艺术家”在艺术圈外依然被人们认可和重视?目前,好像除了一个胖子(艾未未),其他人都还是在艺术圈里面喊叫,圈外却静悄悄。如果这样看,其实很多“艺术家”的想法和做法已经很陈旧,不能让艺术不断生长、延展,反而越来越萎缩、老化。 不进则退。技术优势被拉平后,原来的“艺术人”们如果不在新的局势下转型,必然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原有优势。但从长线来看,这是螳臂当车的,落后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早晚会被淘汰,如果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会越来越难受。在当下的局势中,需要艺术家成为高素质的人,而不只是技术发达、头脑简单,或者通过装疯卖傻、撒娇发嗲来与众不同。这时,应该反观自己的不足,不断补足和提升自己作为一个“当代人’需要的素养。技术不是没用,但只有技术就没用。 艺术家最为人羡慕的是敏感,艺术最可贵的品质是自由、创造。优秀的艺术家,在对当代文明的理解方面,甚至在很多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上;艺术家对直觉、行动的强调,又让优秀的艺术家能走在公共知识分子的前面。从杜尚、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些。反观当下的中国,这样的当代艺术家能有几个呢?反而,广告设计等商业艺术的从业者们,更多的体现出这些品质。 还有,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资本全面渗透的时代,艺术如果想真正生效,和商业结合是最好的方式,尤其在中国。把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表达出来,是起点,但表达出来后,只有被别人消费,才会生效。当别人花钱购买了,这是最真实的消费,因为与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发生了最直接的关系。空谈或自娱自乐是最没有难度的,资本化并被别人实实在在的购买,是最难的,但高度也在这里。完不成这一步,再美妙的想法依然是胎死腹中。那些意识到艺术商业化、艺术资本化、艺术金融化的人,由艺术家转型为综合型的艺术商人,这些人更符合这个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

艺术时代下 篇12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北方话,突破地域性,教材整合,注重实训

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是由人类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人们主要是通过使用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 许多职业对从业人员使用普通话规范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新时代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 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以及对于个人工作、事业的积极意义与促进作用, 大力开展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深入人心, 尤其是近十几年以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 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特别是随着汉语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增设, 都使得语言交际的工具——普通话的规范教学显得特别重要。

国务院在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 (国发[1992]63号文件) 中强调指出“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范语言”“特别是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专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 同时明确规定“掌握并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社会各行各业人员, 特别是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专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 我国的许多语言文字工作者和高校相关专业教师针对普通话教学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但纵观全局, 我们发现此项研讨深入有余但全面不足, 特别是对北方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得失探究几乎为空白, 很少有学者涉猎, 基于此,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尝试摸索、探讨、归纳、提高普通话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为例, 从2010年起, 我们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播音与主持专业本科学生《实用播音教程》的普通话教学部分进行了改革实践, 通过对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在实施普通话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前后成绩的对比, 分析了实施、更新、整合教材教学的效果, 探讨了分层教学的积极作用, 积累了一定的得失经验。

二、北方高校艺术专业普通话教学现状调查

(一) 语言环境

北方高校所处的地域从汉语方言学家多年科研成果的角度来看, 属于汉语的北方方言区, 在语音及语汇的使用上都有其特殊性。狭义的北方方言是指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 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现代汉语, 其中东北方言和河北方言最接近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但彼此也有区别, 各自内部又有一定的特征。

北方高校所在地居民以北方话为日常交际口语, 在语音、语汇的使用上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 其语音特征主要表现为声母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混用、韵母中缺少舌面单韵母O、声调中一些音节的调类与普通话不一致以及高平调调值明显不够等现象。

(二) 实际学情

北方高校艺术学院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北方方言区, 入学时他们的普通话发音和用语习惯已经形成, 学生的普通话语音及词汇使用的规范意识普遍不强, 日常生活交际用语多使用北方各地的地方普通话, 积习难改, 同时, 由于近些年的高校扩招等原因, 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云南、四川等地, 我们深感学生在语音面貌上的差异性比较大, 各自语音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普通话水平基础参差不齐, 实际普通话教学中如何择时机、选佳法、创高效地“调众口”是一个大难题。

(三) 专业校情

《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基础课, 几乎所有的高校均将其开设在学生入学之初。受高校课程课时设定的影响, 虽然这是十分重要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基础课程, 但实际结果是此专业课教学课时较少, 学生数量又多, 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确是个难题。因此, 许多专业课教师只在理论知识方面做必要的讲解, 实践练习敷衍了事, 实际教学效率很低, 学生规范运用普通话表达的水平不高。

三、新形势下我们的艺术理论教学过程

(一) 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变通求新

高校本门专业课使用的教材中在普通话教学内容上都具有全面、具体但特色不足的问题, 绝大多数高校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都选择使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弘毅主编的《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一书,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 专著关于普通话的语音及词汇理论知识内容详尽准确, 但对方言地域性语音现状分析不够, 在此方面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于是我们根据北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该教材所述普通话语音知识进行了增补, 适度添加了北方方言知识, 使得普通话语音教学的目的性更明确, 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

(二) 在坚实理论的引领下加强实训

自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建立以后, 我们在播音与主持专业开设的普通话教学中, 极其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积累,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指导方针, 创新讲训结合、分层实训的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的客观性、实效性, 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主动性增强了, 教学效果卓著。

(三) 在主动探索的实践中实现价值

普通话语音教学历来在学生潜意识里是被轻视的理论基础课, 许多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拥有优美的音色和高超的技巧就足以跻身于行业之首。在普通话语音实际教学中, 我们在精准传授播音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适度增加优秀案例的分析观摩, 这种显性的教学范例功效较大, 说服力极强。

近五年的教改实践中, 学生获益极大, 教师硕果累累, 如今,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在业界已小有名气, 在总结得失之后, 我们会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文化的需求, 与高校同行同心协力, 劲装待发, 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语文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新时期文化馆工作下一篇:桥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