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性与艺术性

2024-10-06

时代性与艺术性(共12篇)

时代性与艺术性 篇1

摘要:从有了原始的装饰纹样开始到现在, 装饰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个时期, 并根据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进行改进、革新, 在每个不同的阶段, 装饰设计都有其时代特色,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所以装饰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情感和文化意识, 也反映了人们处于当时当地对自己所处于的生活空间的认识和要求, 不仅从形式、色彩等表象上给人们带来美感, 在功能性的使用上也越来越向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要求而靠拢, 使装饰设计中的美化作用和实用性相结合。

关键词:美感,时代性,发展方向

一、装饰的产生

“装饰”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17——18世纪, 泛指艺术修饰;在中国最早出现在6——7世纪, 指打扮、修饰。由此可以看出, 装饰与美、装饰与设计都有着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无论这个美是出于设计美还是工艺美。

“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 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 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设计可称之为设计。设计即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又要满足心理需求, 设计师在创造某种使用功能时更重要的是赋予所设计的东西以人类情感, 通过它的载体——材质、形式、色彩来传达作品的艺术性和功能性。

在设计活动中, 装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是使画面达到更完善的一个重要活动, 是人的本质的体现的一种方式, 是潜意识中的需要, 装饰为设计活动带来了积极而丰富的特征。

原始的装饰由于受到在当时生产力水平, 人们的思维能力及知识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仅仅是功能的需要, 所以当时的装饰所含的设计成分即科学成分是很少的。但正是由此,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原始的装饰形式多是粗矿又简单的, 所反映的也是当时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如原始装饰中的水纹及鱼形纹, 它们频繁出现在史前记录中, 这是因为当时的人类以渔猎为生。此后人类在不断的进步, 开始出现一些复杂的、细腻的, 带有功能性的装饰设计, 如骨针、美观的石器。

由此可以看出, 装饰是起源与生活的, 并非是凭空想象而得到的。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向着文明发展, 装饰也会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而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满足人们的需要, 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 也就是说科学含量越来越高, 所含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在家居、家具、服饰、饰品等等各方面, 都可以体现时代的特征

二、装饰审美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首先, 装饰是具有民族差异性的, 从大处看, 有着东西方的差异:有中国古典的美, 埃及神秘的美, 也有法国浪漫的美, 古希腊严谨的美;从小处讲, 中国各地区、民族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南方水镇的细腻美, 也有北方黄土的豪放美, 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装饰的发展和美的着眼点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墨子说过“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衣必常暖, 然后求丽”即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基础之后才能欣赏所谓的美。比如, 人们当初学会造房子是为了抵挡野兽袭击和抵御寒冷,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人们的人身安全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 他们开始装饰自己的房子, 在墙壁上绘出图案, 涂上颜色。同时也学会装饰自己, 制造一些装饰品, 比如骨链, 贝饰。

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 对美的要求更高了。例如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经济发达, 社会安定, 生活富足, 那时人们有条件将装饰提高到生活日程之中, 所以当时的建筑雕龙画凤, 金碧辉煌, 服饰的颜色和式样也变的丰富, 加上了刺绣, 金银点缀等装饰, 所以唐朝时期的装饰体现出一定的富贵华丽的特色。这都是当时社会所处的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风格。

所以装饰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从装饰的发展可以侧面的了解到社会发展的情况。人们常说“美好的生活”, 这里的‘美好’除了基本生存得到满足, 就是希望把生活装饰的更美, 让生活的环境更富有色彩和人情味。

三、装饰要符合美的标准

美的第一条件是:根据理性法则和合理结构造出来的符合功能的作品。如果说原始时期的人类是因为对美没有系统的理解, 只是用一种直接的不成熟的手法将他们周围的事物简单的记录或表现出来。那今天的人类由于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繁琐而又沉重的社会压力和生存压力, 使人们重新认识原始的简单美, 为的是使人们的精神处在一种轻松简单的环境中。所以现代装饰又在寻找一种简洁美。这并不是否定繁琐的装饰设计, 而是现代设计更适合了当今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原始时期由于人们的思维不发达, 所以简单。而现代的人们思维及智商都已经很完善, 所以不可能再象原始人那样只是简单的表现, 也不能只满足于表现, 而要归纳、提取, 使设计简洁但不简单, 要使装饰不但具有好看的基本功能, 还要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这就对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德国威斯旺曾提出:好的设计必须具备九个标准, 即创造性、适用性、装饰性、直观性、人性、永恒性、精致性、简洁性、平衡性。使设计融入更多的人性意识。

装饰是为了美化生活, 丰富生活, 这首先是装饰的要具有的功能现代的装饰设计更多的将视觉上的实用和功能性结合起来, 使设计更多的为人们服务, 满足当时当地的人们的物质及情感需要。装饰性和实用性对现代社会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设计缺少任何一部分, 那么这个设计将是不完整的。

比如现代主义设计, 它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产物, 现代主义设计的倡导者反对传统的手工艺形式, 主张机械美、功能美、主张理性化的设计, 主张简洁、实用, 否定装饰的作用, 把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对立起来, 形式服从功能, 现代主义设计反感装饰, 认为装饰是一种精力的浪费, 材料的浪费。

但是试想, 如果人民生活在一个只有功能性而没有装饰性的社会中, 将是一个怎样的景象?每个人穿着暖和但一样的衣服, 屋子只有空空的四面墙, 房顶只吊着可以照明的光秃秃的灯泡, 等等。这种过分强调功能性的设计, 虽然满足了人们对实用及简洁的要求, 但却满足不了设计中美化, 装饰的作用。所以这种设计必将被人们反感。功能重要, 形式也同样重要;忽视了形式, 产品的美感和价值也会受到损失, 而且也满足不了精神上审美的要求。意大利设计师索特萨斯说过:设计应该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 未来的设计实质上就是对生活方式设计, 而合理的装饰正是设计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 同时也使设计充满了人性化和艺术化。

只要是合理的装饰, 不但不会影响物品的实用性, 而且还会使物品在视觉上更赏心悦

四、装饰设计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社会的发展也给设计带来了很多新的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新的材料、技术、意识等。我们应该更好的利用这些新的元素, 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创新设计, 通过新的手法, 将设计以一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它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设计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必须紧跟社会前进步伐, 将艺术和人性结合起来, 使创作既有形式又有内涵, 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 即有美化作用又有实用性的设计作品, 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赵农著.《设计概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威尔德.《为艺术清除障碍》.1894年

[3] (英) 贡布里希.《秩序感》

[4]李砚祖.《现代艺术百年历程与装饰的意义》

[5]李砚祖.《告别现代主义》

[6]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时代性与艺术性 篇2

但由于国内现代纤维艺术起步较晚,与国际纤维艺术的发展观念和意识脱节,使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进程进行研究,以期对纤维艺术在国内的教育、创作和艺术品市场方面能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纤维艺术 材料 技法 发展进程 反思

纤维的运用在中国由来已久,我们古老的祖先认识并利用纤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纤维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和保暖性,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为人类提供基本的温暖保障之外,还传达着愉悦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

千百年来,人类在不知不觉纤维材料造物的过程中将纤维织物造就成了一个承载体,承载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承载了不同民族的信仰和希望,将不同民族的情感织进了各类纤维实用品和艺术品中,并且与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的经纬交织中融为一体,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纤维艺术在原有平面织造的基础上也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众多画家、工艺美术家、艺术院校的师生积极参与到纤维艺术的创作中,多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也使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步入了世界纤维艺术的行列,中国的纤维艺术进入了空前的多元的创新与探索时代。

现代中国的纤维艺术经历了从临摹为主追求绘画真实效果到主观能动的追求对纤维肌理、材质、空间及观念的结合以及对立体形态表现的过程,然而,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积极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值得艺术家们思考的。

一 纤维艺术材料多样性而产生的艺术现状

纤维艺术的材料的丰富性和制作手法的多样性,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近现代的纤维艺术早期脱胎于本土的绘画艺术临摹和地毯工艺,后期受国外纤维艺术选材和创作手法影响,中间没有有效的衔接过程,致使很多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没有体现出作者想表达的初衷,再加上选材和创作手法选择的不协调,观众也无法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作品想表达的深刻内涵,感受到的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不同而已。

首先,不同纤维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有利于表达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和主题,但是从目前很多探索和实验性的纤维艺术作品来看,选择纤维材料的局面不容乐观,创作者虽然是从探索的目的出发来选择材料的,但是并没有将纤维材质本身的特点发挥出来,很多西方艺术家虽然选用多种不同纤维材料和多种表现形式来进行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探索,但是其作品根源上并未脱离纤维“细”和“柔软”的特性,并且更多地选用天然纤维表达作品主题和内涵,这也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不能单纯为了表达作品的与众不同而抛开纤维材料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其次,一些纤维艺术作品除了不注重纤维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外,单纯着重精神和内涵表现,这作为欣赏性的艺术作品也无不可,但是任何艺术作品的最终归宿不能在展览后就收归仓库,这也背离了纤维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温暖”和“柔软”特性,这些特征是其他艺术作品所不能体现和替代的,因此,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除了在着重表达画面内涵外更应该注重与实际环境的契合,以此来达到装饰空间、温暖空间视觉效果的目的。

再次,从创意入手,还原纤维艺术作品的手工性,但是保有纤维艺术手工性的艺术价值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现代装饰品市场上手工技艺的廉价性再次出现,市场上涌现大量廉价仿手工制品,从作品的选材到制作工艺和用途都毫无艺术性可言,只冠以纤维的名称进行极度市场化的翻版制作,失去了纤维艺术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艺术魅力。

二 传统与现代纤维艺术材质多样性的结合

纤维历经千百年的变化,纤维材料大大丰富,用于纤维艺术创作的纤维材料从天然的棉纤维、麻纤维、丝纤维、毛纤维发展到现代的化学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如锦纶、腈纶、氯纶、维纶、丙纶、涤纶等,甚至金属纤维也大量运用到纤维艺术的创作中,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形式和作品表现形式使艺术家的创作主旨表达得更为鲜明和充分。

纵观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展览和各大双年展上的纤维艺术作品,对纤维艺术材料语言的探索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坚持选用传统纤维材料并根据材料的特点探索新的编织或表现形式和手法,另一类是选用现代特质的新型纤维材料,并根据新材料的光泽度、柔软度、韧性程度及绝缘、防腐、阻燃等特性,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编织技法或表现形式,虽然两者选用的纤维材料不同。

但是由于制作手段上的交叉应用,使得纤维艺术材料的选用和作品的面貌极具装饰个性,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进程近年来受国外艺术家的选材和表现形式的影响,虽然在纤维艺术选材上有较大的突破,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用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的材料并不都适合于作品主旨的表达,对于选材和编织工艺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虽然纤维都具备如下特质,轻薄感、厚重感、粗糙感、细腻感、柔软感、坚硬感、疏松感、紧密感等,但是这些独特的艺术视觉或触觉的心理感受,并不能被每一位艺术家游刃有余得体现到艺术作品中,因此,虽然现代新材料的出现有利于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表现,但我们还是建议在现代新纤维材料运用的基础上适当保有传统编织和纤维艺术的根源,让两者能够充分地融合,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表达纤维艺术所具有的种种特质,这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三 民族元素和特征在纤维艺术中的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丝织大国,但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各大纤维展览上,丝织材料和工艺几乎销声匿迹,大量新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充分展现了我国织造技术特点艺术作品除了少量传统的簇绒工艺外,其他制作形式和材料的作品则很难见到,因此,突出表达纤维艺术作品的本土特征也是一个难点,而其他国家的艺术作品我们却能感受到很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应该意识到在纤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纤维艺术内涵和意趣,也是发展我国纤维艺术值得探讨的问题。

各国艺术家的材质选择和技法结合充分使人感受到本国纤维艺术的源流和历史,前苏联功勋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在艺术创作中一直使用古老的高比林技法来表现作品,如《山泉旁的歌声》通过高比林技法表现了格鲁吉亚高加索山民节日的欢乐场景,技法的怀旧性与民族性表现无疑;再如,日本著名纤维艺术家福本潮子的《夏夜》是用日本传统染色技艺来表现“海上生明月”的意境,也充分展现了具有日本传统特色和代表的染色工艺;又如,美国拼布,拼布历史在美国由来已久,艺术家充分运用此项技艺创作做艺术作品,充分表达作品的艺术内涵。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纤维艺术家们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体验,体现在作品上的是一种文化的蜕变,是与美国现代文化的融合,美国艺术家的思维极其活跃、大胆,然而现代观念并不影响他们学习传统和从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汇总汲取营养,创造性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因此他们的成就必然是多元化的。

书画艺术与时代发展 篇3

艺术创作虽然是个体劳动,但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明,太平时代应当是出大师的时代,但动荡的社会乱象也难以阻止艺术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秦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到民国,动荡的社会乱象之后,出现了新的民族融合,艺术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新时期。敦煌壁画、盛唐文化、唐宋八大家、明四王、扬帅八怪到近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大师辈出,时代呼唤精英,唯此才能推动和促进艺术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是出大师的时代?北宋苏轼的诗做了绝好的注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要明白何为大师。美术评论家,书画家邱振亮先生认为,所谓的大师,是在你百年之后,甚至是50年、100年之后,有许多人还能记得你,记得你的作品。艺术的传承有“师承说”、“流派说”,真正的大师其作品能够影响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那可真正称得上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但可惜的是,我们不少的所谓大师,人还没死,艺术已经死了。

图象时代的生活与艺术设计 篇4

一、艺术设计对图象的影响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现在的人们对图象的质量的需要也在不断地提高, 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单调的画面来对视觉的充斥。艺术的社会作用有认识、教育和美感作用三种, 三者有时融为一体, 但也不排除在某一作品中以某种作用为主充分发挥艺术的多种功能, 开拓一切有益的途径, 将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所谓艺术作品的内容, 就是既包括着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的现实生活, 又包括着艺术家对这些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体。作为艺术设计来讲, 它只是艺术中的一个部分, 并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从大范围的艺术创作 (视觉方面) 来讲, 有着其固有的感性成份, 在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 它的创作过程没有单纯的视觉艺术那样多的感性成分, 也就是说在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时不可能象艺术创作那样可以由作者进行自由的发挥, 凭着作者的思想活动任意进行创作。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往往都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前题, 作者一般是在这个范围来进行创作, 在中国八十年代左右, 艺术设计往往会被加以“商业美术”这顶帽子, 当工业化与商品经济相结合以后, 艺术设计是有着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 它与商品经济的联系更是紧密。但即便如此, 它还是在“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的, 在作者对图象进行构思时要考虑到所要进行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的主题与图象的融合关系、图象上诸元素之间的处理、加工设计思路的手段与方法、所设计的作品呈现在观众视线范围内的方式等等。至于对其所要表达的主题选用或写实、或夸张、或隐喻曲折的视觉语言来进行表达, 这些都需要作者根据所要进行设计的主题来确定。这些都将直接会对形成的图象造成直接的影响。

二、图象与艺术设计的结合对当今生活的影响

艺术设计正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正被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现已成为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生活必需。艺术设计这种利用知识、智慧及文化密集型的创造活动满足着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正改变着社会,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当图象与艺术设计结合起来以后,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会是十分明显的, 这与人们的认识需要与人的审美要求有关。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及复杂性的客观存在, 人们只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 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 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段, 才能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再者,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也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产生了对美的需要。人们在欣赏某一件作品时, 除了能获得对信息的吸收以外, 也更希望得到某种美感享受。这种人类特有的审美需求也只有饱含着审美感染力的图象才能给予满足。

在当今的图象生活中, 图像极大地提高人类对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要求, 在商品流通迅速的经济社会中, 信息的重要性是不会被我们低估的。我们除了通过运用图象享受这些大量信息的高速吸收外, 对美的追求也是一刻没有停息过。我们仅从中国的美术设计发展中就可以看到人们对视觉审美提高的迅速, 更何况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全球覆盖、快速沟通的时代, 这也对图象的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势必将互相促进与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图象正在改变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在我们现在的商品社会中, 含有艺术设计的图象正在对开发产品、诱导消费, 提高商品竞争力,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结构, 创造新的生活环境起着极大的失去作用。尤其在高信息社会, 艺术设计将信息转化为商品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作着贡献。21世纪, 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历史使命, 未来的时代将是决策、是技术与人的竞争, 同时也将是以艺术设计决定胜负的时代。

摘要:本文以图象时代的生活为背景, 试论艺术设计对图象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结合对当今生活的影响。

时代性与艺术性 篇5

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1965年秋

这是毛泽东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它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毛泽东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蓬间雀就是指前苏联修正主义领导人赫鲁晓夫,而鲲鹏当然象征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因此,显而易见,这首诗是一首政治寓言诗。上阕

全诗上阕,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鲲鹏展翅九万里,上下扶摇翻飞的伟岸情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鲲鹏形象,在此古为今用,另有所指,堪称谙熟古典,而又食而化之的典范。接着诗人借鲲鹏的目光背负着浩瀚的青天往下看,到处是大城连小城的尘世。诗人仿佛这时已变成了那高瞻远瞩的鲲鹏,大气磅礴、吐纳风云,大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不仅有此气势,而且的确世界革命的风云正在漫卷全球,到处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世界在当时正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从1963年到1965年,毛泽东前后共发表了六个支持世界革命人民正义斗争的声明。就在这世界人民在争解放、争自由的硝烟弥漫的斗争中,鲲鹏漫卷长空,背负青天,壮志沉稳;而蓬间雀呢?却吓得要命,连喊着怎么得了呀,急于惊惶逃跑,一副惨相。下阕

下阕开始一句承接蓬间雀的情况,诗人试问:这雀儿究竟要去哪里?然后就展开了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整个下半阕以问答形式贯穿始终。先是雀儿答道:要去蓬莱仙境。诗人在此以讥讽调侃的语气暗示人间哪有这样的幻景。雀儿继续恬不知耻地说,你不知道吗?去年秋天明月当空,我们还订了三家条约。这三家条约指1963年7月至8月苏联与美、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的实质,已被诗人毛泽东看空,它本质上想剥夺其他国家为抗拒少数核大国的核讹诈而进行核试验的权力,并进而维护几个核大国的核垄断地位。

接着诗人又以戏谑的笔调一转,“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对赫鲁晓夫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因为赫鲁晓夫曾于1964年4月1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电机厂演说时,将他所谓的“共产主义”总结为“需要有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这种“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后来在全中国范围内成了一种“苏修”的代名词,也成了国人讽刺“苏修”的口头禅。

全诗最后二行,诗人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雷霆万钧之力对“苏修”当头棒喝。

对于其中“不须放屁”一句,从来就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好,另一些人又认为不好。有论者认为,这一句用得极好。尤其在通读全篇之后,更有此感觉,诗人在这里以一句让人想不到的话对敌人给予了愤怒的痛斥。而且纵贯古今,无一人敢将这四字入诗,只有毛泽东敢,他用词句决不瞻前顾后,忐忑不安,而是君子坦荡荡的心胸。没有他这么大的气魄,谁有胆敢这样写呢?这不仅是一个发明创造,也是塑造人心灵的一个伟大的飞跃,其中意义极为深远。

杂言诗·八连颂

毛泽东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963年8月1日

毛泽东晚年诗词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艺术特色

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毛泽东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我们遍检毛诗,会发现他在前期所写,最多的是为反抗国内阶级压迫,为建立新中国而百折不挠的英勇奋斗,慷慨悲壮的激越的歌唱,这可以《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为代表。但这还只是表现了中国被压迫阶级对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精神,而不足以表现整个中华民族在面临外族入侵时的不屈的民族气节。众所周知,在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忙于指挥对日作战,几乎没有写诗,目前只有约写于1943年3 月的一首《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面对当时国际上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围攻,毛泽东写下了最能显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雄伟史诗,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歌唱的最强音。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中所表现战斗精神,爱国情怀,是几千年来从许穆夫人到屈原,从陆游到秋瑾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这些诗词不仅放在毛泽东全部诗词中是最光彩夺目的,放在整个中国诗史上也是最优秀的,堪称千古绝唱。

其次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元人元好问论诗注重“骨力标格”,常以“风云气少,儿女情多”自警。借用元好问的话来说,毛泽东晚年诗词最突出的审美价值便是“风云气壮”。据毛泽东卫士张仙朋回忆,毛泽东在一次跟他谈话中说:“你看过我的诗词吗?我喜欢有英雄气的。你们应当有雄心大志,要英雄气壮,不要儿女情长。” 毛泽东的反修反霸诗,像《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和《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是何等英雄气壮啊!诗词中所表现出来不信邪、不怕鬼、不向任何敌人低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的英雄气概,应是一个长期处于被压迫现在也还时时面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威胁的民族全体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永远保持并发扬光大,决不能因毛泽东已离开人世而有丝毫动摇甚至抛弃。

第三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人不能没有理想,也不能没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毛泽东是伟人,当然更应该有比常人伟大的理想。毛泽东的理想是什么呢?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也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毛泽东说:“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建设一个人间天堂,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可以说是毛泽东一以贯之从未动摇过的一生追求,而且越到晚年越执着。《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的梅花已经完全成了共产主义战士的化身。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敌对势力多么强大,她都能坚守信仰,坚持斗争,保持革命气节。她没有任何私欲,只有为共产主义在全球实现而奋斗的豪情。任何美好的理想要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艰难险阻,倘若没有蔑视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一遇挫折,那么,“英雄气壮”是很容易变成“英雄气短”的。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首先表现在他的无比自信,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做学生时就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再后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了晚年,他的乐观一是表现在他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极端蔑视:“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二是表现为他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坚信不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常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第四是圣洁的人间真情的歌咏。我曾说过“‘情圣’既然已被梁启超送给了杜甫,而又有人称毛泽东为‘诗雄’,我再给他上个尊号:‘情雄’。‘雄’者,雄视百代也。他既豪情似火万丈,又柔情似水无边。”“从情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诗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抒豪情的,一类是诉柔情的。”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晚年诗词中有两首极为特殊,一是《七律·答友人》(1961年),另一首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对《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解说虽也有分歧,但基本上都还说得过去。而对《七律·答友人》一诗,解说虽多,但几乎都没搔着痒处。据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介绍,1975年,一天,他对在身边给他读书的芦荻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而‘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我们以为,此诗必须从怀念杨开慧角度来解,方是的解。前两句是九嶷山上白云飘飘,帝子——杨开慧离开了“重霄九”居所,凭着天风驾着白云降到了“九嶷山”上,在一枝枝当年曾因洒下娥皇女英泪水而留下斑斑点点的湘妃竹上,还有她不久前听到“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而流下的泪滴,她身穿用万朵红霞织成艳丽夺目的百重衣衫,站在高高的九嶷山上,放眼望去,只见故乡的洞庭湖涌起雪白的波浪欲直上与天连,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正唱着非常动人的欢歌。我(毛泽东)也因为她回到家乡而梦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整个芙蓉国——中国是一片朝霞映红的神奇的世界。竹内实先生说:“这是一首歌颂祖国的爱国诗,像这样内容充实,诗句华丽的赞美祖国的诗,过去任何一位诗人也未曾做过。” 我以为这更是一首无比美丽的爱情诗,也是过去任何一位诗人未曾做过的,是毛泽东一往情深的最美的爱的歌唱。

以上我们分析了毛泽东晚年诗词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下面我们再简要分析一下艺术上的特色。

第一,意象壮阔,意气风发。毛泽东前期诗作艺术上气势磅礴而又含蕴深厚,可说是意与境浑。晚年略有不同,除极少数如《七律·答友人》、《卜算子·咏梅》外,其它大部分不再像前期作品那样情景交融,往往是或以意胜或以气胜。而且借景抒情越来越少,借题发挥越来越多,像《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一首诗中两次用到“天”,还有他特别喜欢用的“万”、“飞”字,可如果你对诗有感觉的话,你会发现它一点不像他自己极力称赞的唐诗,而更像他不大赞成的宋诗。毛泽东写这首诗不是“言志”,不是“抒情”,而是“说话”,是“出气”,你首先不是被它感动像你读他的也是写冬天的《沁园春·雪》那样,而是被他“英雄气壮”所征服,有“说得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早已想说的话”的那种解气的快感。

第二,汪洋恣肆,款坎鞺鞳。毛泽东前期诗词语言,设色浓丽,音韵和谐。到了晚年,他的诗词的语言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诗词如《七律·答友人》和《七律·登庐山》外,其它绝大多数作品的都不是云灿风华,而是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肆口而成,风华绝代。是拿诗词当散曲写,像读报诗,基本上采用赋的铺陈描画法,或者拿诗词当文章写,而且是当杂文写。以口语入诗,以俗语入诗,以对话入诗。例如作于1963年1月9日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和作于1965年秋的《念奴娇·鸟儿问答》特别是作于1963年8月1日的《杂言诗·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诗词的语言真正做到了随意驱遣,纵情挥洒,全不受清规戒律束缚,较之东坡的铁板铜琶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毛

泽东晚年诗词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勤劳勇敢、酷爱自由、不畏强暴、脚踏实地、坚毅不拔的现实奋斗壮志;豪迈奔放、追求理想、脱略俗尘、雄视高翥、慷慨纵横的浪漫求索雄心。

毛泽东晚年诗词全面展示了一代天骄的崇高形象——光辉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从不服输的顽强意志;革命的豪情,乐观的精神,英雄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胆略与气魄。

毛泽东诗词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善于创新的典范。毛泽东晚年诗词中优秀作品更是达到了文成法立,独步当代,雄视千古,比他其它任何时期诗词更为出色的境界。

毛泽东是诗国中当之无愧的诗天子,毛泽东晚年诗词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无人可比的最新的高峰。

100多年来,中国几代人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珍贵的东西——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绝不能被廉价拍卖。中华民族终归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最能表现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毛泽东诗词,必将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流传千秋万万代。2003年7月30日星期三17点

参考资料:

艺术家的独立基因与时代镜像 篇6

“私信力”群展放大个体思想与魅力

2016年4 月 23 日,玉衡艺术中心推出了最新群展——“私信力”。展览由青年策展人朱小钧策划,呈现在此主题下包括党震、郝世明、姜吉安、彭薇、桑火尧、曾健勇共六位艺术家的多样题材作品,涉及架上绘画、当代水墨、拼贴、装置、雕塑等。开幕当日还举办了相关主题的座谈会。

该展试图在一个公信力不断沉降的时代,充分展现个人“私信力”的自由。所谓私信力,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这个展览选择了六位艺术家作为个案,他们对艺术的执念和持守,在作品中呈现出对私信力的笃定和放大。而从作品出发,策展人更关注他们身上思想、情感的格局和性格魅力:彭薇将中国画的观看模式陌生化,却持守中国文脉中的典雅趣味;曾健勇的悲悯情怀,从纸本到雕塑,始终贯穿着信仰的力量;荒石是党震内心的锋芒,拼贴则显现了他理性从容的另一面;姜吉安突破材料的边界,是对“物性”体认的浑然天成;郝世明采用双勾的传统方法,将东方精神转换为个人趣味;桑火尧独特的“桑氏方块”,构建出完整的一套个人视觉表现体系。

在展览的呈现中,“私信力”被尊重和强调,观众既能看到艺术家和这个时代互为镜像,又能触摸到根植在其作品中的性格基因。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清晰而独立的个体面貌。展览将持续展出至 6 月 10 日。

探索可见与不可见的界限

马焘个展“荒诞的虚置”

2016年4月22日, 马焘个展“荒诞的虚置”在芮欧百货五楼紫禁轩画廊开幕,展览为期一个月。其作品浓丽的色彩和荒诞的故事性,不禁令观众在每幅画前驻足,仔细品味其中妙意,常常忍俊不禁。

马焘以其80后的角度将新奇各异的线索巧妙地植入其图像,实践着一种腹语的行径;这种独特性与他创造的绘画之间构成了一种互为关系——相互翻译、相互阐释、相互图解、相互修饰。其绘画能让人感受到他善于用戏谑诙谐却不低俗的手段满足着自己和观者的好奇心;他的作品放大了易被我们忽视的微观局部,将时间与空间压缩成可以被我们捕捉到的规格;并试图用荒诞、肆无忌惮的手法改变时间、转换地域,将毫无逻辑的游戏并置在共存的“空间”里。

这几年来他的绘画从城市景观的迷幻,延展到静物摆置的强调,作品中充斥着荒诞的味道,实际上是他的艺术思考的延伸。他以其豁达的艺术胸怀,将现实关注、流行文化以及自我于现实返照的种种经验理喻呈现在画面之中。基于这种跟现实相关联的阅读体验,不少观众很喜欢他的作品,据说连大明星成龙都曾经收藏过马焘作品。

聆听艺术之美 导览艺术未来

“玺阅”产品发布会暨体验活动拉开帷幕

2016年4月20日,玺喜艺术金融旗下线上展览平台“玺阅”产品发布会于上海云·艺术中心成功举办。玺喜艺术金融创始人孙星辰女士、现代传播创意总监及知名策展人健崔先生、嘉禾拍卖公司副总裁夏磊女士、梧桐美术馆副馆长汪东东先生、上海喜盈门营销企划总监兼云艺术中心负责人杨蕾女士等业内专业人士分别从艺术和科技的多重角度分析并分享“玺阅”给艺术带来的创新和改变。现场来宾还在活动中纷纷亲自体验了“玺阅”产品的各项功能,感受艺术科技新魅力。

“玺阅”是玺喜艺术金融最新推出的一款为艺术展览爱好者提供全方位艺术资讯和服务的专业线上平台,与国内重量级的艺术机构包括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拍卖公司等携手合作,聚焦于国内最新的艺术展览动态,涵盖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玺阅”的使命是为观展者提供完善的艺术展览信息,从关注展讯、选择展览、到深入获得展品信息并感知其内涵,为观展者提供近期展讯、信息分类、交通定位、导览解说等功能,全程满足观展者对于艺术的需求。目前已免费推出玺阅导览APP与公众微信端体验。

玺喜艺术金融创始人孙星辰表示,“艺术品的最好归宿不应是在展览馆中,而是用科技的手段让它无所不在,只有艺术品数字化可以满足‘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艺术梦想和享受”。

那是一种让空间充满能量的魔力

龙美术馆举办埃利亚松中国首展 获得无数赞誉

目前至2016年6月19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中国首次个展“无相万象”将继续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向公众开放。该展气势宏大,光影变幻令观众目不暇给,唯有不断摁下手机相机之快门,才能把此番美好更为长久地留驻。

该展集中呈现了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从1990年代至今艺术生涯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包括装置、雕塑、绘画、手稿和影像等。艺术家还为本次展览空间特别创作了几件新作,其中包括大型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开放的金字塔》(2016)。 展览中多数作品包含基础几何原理结构,而其中大量作品都蕴含石、冰、水、或光等基本媒材,那些光学器件、镜头、镜子和玻璃球加强了视觉感知的活力与主观性。毫无疑问,这是个非常美妙的展览。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表示,他想通过艺术作品来放大龙美术馆展厅空间的洞穴感。这些艺术作品将邀请观众向内观看,探讨感官在其中将如何作用,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梦想乌托邦提供可能……他很希望为观者带来一些这样的启示和疑问。在他看来,质疑“这是什么”是个开放的契机,它将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提供协商与改变的可能。

nlc202309091144

近日,意大利场景雕塑家Edoardo Tresoldi凭借其惊人想象力,使用数千立方英尺金属丝在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Siponto还原了一座早期基督教堂。这座高耸起的建筑雕塑唤起人们对失去已久的圣地的想象。这个巨大的雕塑位于始建于11至12世纪,在13世纪的一场地震后沉寂多年的罗马教会遗址上。装置以其巨大、惊人的体积,重新定义着建筑和空间的关系。“我想象着在空中作画,同时保持环境的直接对应关系,”艺术家Edoardo Tresoldi说,追求的就是空灵圣洁。他史诗般的诠释了曾矗立在意大利南部海洋不远处的一座早期基督教教堂。

据悉,艺术家Edoardo Tresoldi和他的团队使用液压升降系统等操纵预先做好的雕塑模块,整个工程历时五个月完成。

目前,近400名伊拉克当代艺术家资料可通过Ruya在线数据库(Ruya Artist Database)检索了,这个数据库在Ruya基金会数年的不懈努力下在4月下旬正式启动。Ruya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是关注伊拉克当代文化的非营利、非官方组织,致力把区域文化推向更宽广的国际平台。“在缺乏空间和机构的伊拉克创意行业,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显的很重要。”Ruya基金会总监兼联合创始人塔玛拉·沙拉比说。

沙拉比提到伊拉克目前唯一的一个类似的叫做伊拉克现代艺术档案(MAIA)的项目,主要侧重于该国的现代艺术遗产,而Ruya在线数据库更强调当代艺术实践。

按姓名、性别、居住地和媒介检索,Ruya数据库将出现艺术家的简历和该艺术家在线展览链接。这些信息均来自基金会经考察走访、工作坊等多种项目的调查研究。虽然,视觉艺术是目前网站上的主导,有绘画、纺织和数码艺术等,创始人计划未来把作家、音乐人、电影人和表演艺术家等也囊括进来。 4月13日,纽约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拉开帷幕,今年共有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部影片参展。开幕的星期三晚上,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饰展览为主题的纪录片《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The First Monday in May,2016)展映,立即聚集了超高人气。除此之外,今年翠贝卡电影节期间,还将有克里斯·伯顿(Chris Burden)和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两位艺术家的个人纪录片,以及一部关于大卫·拜恩(David Byrne)举办的掌旗仪仗队竞赛的纪录片首映。关注过社会问题、摇滚明星、法律、政治和体育故事后,纪录片正在渴望着新的话题。翠贝卡电影节依然备受追捧。

Yana Peel,Outset当代艺术基金联合创始人以及Intelligence Squared CEO,近日被任命为伦敦蛇形画廊CEO。她将与画廊艺术总监汉斯-尤利希·奥布里斯特密切合作,负责画廊运营。

2009年迁居亚洲之前,Peel担任Outset联合总监长达七年之久,为公共艺术项目赞助筹资开拓了新的模式并帮助泰特美术馆通过Outset Frieze艺术博览会收购基金购入一百多件艺术作品。从2015年开始,她就是蛇形画廊的信托受托人,也是香港Para Site的联合主席,与总监/策展人康喆明合作,把Para Site从一个政府赞助机构转变为私人基金赞助空间。

由于她出色的筹资能力和在视觉艺术领域所做的发展工作,她曾获万宝龙文化艺术赞助人奖,也经常作为发言人和主持人出席达沃斯年会,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之一。2015年她被《南华早报》评为“年度十大杰出女性”之一。

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克洛斯特新堡的埃索博物馆(Essl Museum),是世界最大的私人博物馆之一,将自今年7月1日起停止展览开放。

据4月5日埃索博物馆网站发表的声明显示,由于缺乏奥地利政府的支持,博物馆将“被迫停止展览活动”。埃索博物馆的创始人为卡尔海因茨·埃索,2014年时他曾出售博物馆的部分藏品给奥地利政府以筹集资金注入他濒临破产的家居连锁店Baumax。

展馆暂停向公众开放后,藏品的整理归档和必要的保护措施还将继续。埃索在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提到,38名员工将被辞退,剩余6名员工用来监管博物馆藏品。埃索博物馆成立于1999年,收藏有创办人卡尔海因茨·埃索和妻子阿格尼丝的大量当代艺术藏品。这些藏品多达7千多件,众多藏品多来自奥地利艺术家,如赫尔曼·尼特西等,同时也不乏国际大腕,如格哈德·里希特、安妮施·卡普尔和安塞姆·基弗等。

美国一只黑色拉布拉多犬因为它的艺术天赋在网络上得到瞩目,网友给它取了个昵称“狗狗达·芬奇”。这还要多亏狗狗“小刀”的主人伊凡妮发掘了它的绘画技能,主人伊凡妮就是一名画家,她在家中作画时观察到小刀对她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于是她问小刀是否想画画,小刀兴高采烈地摇了摇尾巴。于是伊凡妮用卫生纸和胶带为小刀改装了一把特制的画笔,方便它能用嘴叼着笔作画,并且配上无毒环保颜料和大小合适的画布,就这样,小刀开始了它的创作之旅。

当伊凡妮把小刀的作品展示到网络时,网友们赞叹不绝,甚至有网友求购小刀的画作小刀的处女作以50美元的价格被卖出,由于小刀的画作意外地抢手,伊凡妮决定把这些收入捐献给一家残疾人服务犬训练组织,小刀就曾在该组织受训。目前,小刀已为该组织筹集超过1000美元的善款。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温哥华一间画廊日前在光天化日下,被人抢走了一幅本地华裔艺术家的名画。

该间画廊是位于固兰湖街(Granville St。)的Ian Tan Gallery,画廊顾问拉卡班尼(Eve Lacabanne)称,事发时,她与画廊东主都在画廊内,但不是在最前方;画廊的门铃响起,表示有人刚走进画廊,当他们走近画廊前方,准备招呼该个顾客时,匪徒已把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作抢走,逃去无踪。该幅作品名为《Dragon Boats at Science World》,出自洋名沃伦(Warren)的赵姓(Chiu,译音)温哥华艺术家,高36英寸,阔48英寸,价值4000元加元。拉卡班尼说,实不敢相信光天化日下会发生这种事情。画廊主指该幅画作形像突出,黑市上转手不容易。

柏林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去年11月推出“会面点”(Meeting Point)项目,培训难民成为导览员,带领其他难民游览博物馆。从11月至今,该博物馆已接待超过1600个叙利亚和伊拉克难民参观者。柏林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阿拉伯语导览员拉赞·纳斯尔丁告诉路透社,参观该博物馆的叙利亚难民会问她那些文物的来由,如何从叙利亚来到德国首都。另一些难民则会开玩笑地问她,那些有数百年历史的文物上的孔洞,是不是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反对派打仗留下的。

35岁的叙利亚难民扎菲尔在观赏了有400年历史的犹太、基督和伊斯兰画作后说:“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我们的家园黎凡特(Levant)一直以来都是不同宗教和文化共存的地方。当我回过头看那里正在发生的一切,真让我感到心痛。”馆长韦伯说,参观了博物馆的难民表示,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让他们感到“能够抬起头来”。他说:“这个项目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告诉那些失去家园的人,那里还有一些值得他们骄傲的东西;这确实做到了。”

时代性与艺术性 篇7

一、电视剪辑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

首先,影响电视节目的整体构思。电视节目主题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节目的类型、内容和叙事方法的不同体现的,科学有效、制作精良的电视剪辑能够完美地表达电视制作人在制作节目时的整体构思,将节目的整体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提高节目质量。其次,丰富电视节目的内容。电视节目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尤其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加强电视剪辑技巧,灵活组合不同的顺序和镜头可以有效丰富节目内容,提升节目的质感和魅力。再次,增强观众的观感体验。要想提高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必须依据观众的喜好,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增强观众的观感体验。电视剪辑艺术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能够充分挖掘有利的电视节目素材,为电视节目提供最直接的宣传,提高电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

二、我国电视剪辑艺术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我国的电视剪辑技术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比如可以通过着色改变整个色谱,或隔离画面中的不同色调单独对它们进行更改,从而呈现出粉红色的草地、紫色的天空、绿色的皮肤等,也可以利用不同的亮度和角度进行实践,获得最具现实感的效果,甚至利用一些软件的过滤器改变颜色,设置背景,合成影像。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电视剪辑行业仍然受制于资金、观念等因素的束缚,在硬件设施的配备、剪辑资源的整合以及剪辑人员的专业技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电视剪辑行业的发展,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改革与完善,那么面对复杂的编辑工作时,相关人员根本无法对镜头的长短和顺序进行科学的分配,更别说改变节目的构思,提升节目的整体效果了。

三、信息时代下电视剪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升级软硬件设施,保证画面与内容上的流畅和丰富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剪辑中,胶片和磁带是主要的画面记录方式。这样的方式将素材收集变成了一项繁重的工作,加之通过模拟磁带所记录的信号,在通过多次反复的转录与播放后,音像的质量大大降低,给节目的制作及存储带来了相当多的不便。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图像分辨率、兼容性和存储性能等方面成为了电视剪辑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和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使得胶片和磁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加速了新型的软硬件设施的开发与更新。在这一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在摄制、采集以及拷贝图像上都采用硬盘进行存储,再利用高速光纤网把所需素材快速搜索以及调用出来,不仅为剪辑工作提供了优质的物质保障,大大提升了剪辑作品的画面质量,更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使电视剪辑工作变得更加科学、有效。比如一些电子游戏频道节目在剪辑时需要涉及游戏的实际操作、背景、游戏现场的气氛以及与之相似的游戏等诸多内容,依靠数字技术便能做到在多次拷贝甚至反复播放下也不会损伤画面质量。

(二)注重细节提升,促进电视编辑艺术个性化

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在电视剪辑中,要想提升剪辑质量,获得观众认可,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体现精致与个性。首先,把握剪辑风格。电视节目的形式除了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外,更要体现节目的整体构思与独特风格,提高节目质量,让观众通过剪辑风格把握节目的创作意图。其次,保证画面连贯。连贯的画面能够更好地展示内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在电视剪辑过程中,必须保证画面连贯,必要时可采用叠化的剪辑方式,将电视节目制作成一种视觉与听觉相统一的艺术。再次,控制剪辑节奏。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尤其是大型的电视节目,内容的可变性往往非常大。想要在确保流畅性的同时完美展示电视节目的重点和精彩之处,必须高度重视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和情节的不断变化,并辅以恰当的节奏剪辑,为不同的电视节目素材选取不同的剪辑方式。最后,增添个性元素。新奇的事物能够有效吸引观众的视线,这一点无可厚非。因此,在电视剪辑中,要在良好的电视剪辑技巧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以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做好了这些细节,才能保持段落构造的饱满和完整,保证整体布局的均匀,有效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在信息化社会占据一席之地。

(三)培养专业团队,开启电视剪辑的全民参与时代

信息化时代,需要大量“术业有专攻”的专业人才,电视剪辑行业也不例外。纵观当前的行业现实,从业的剪辑人员大多要负责拍摄、合成、剪辑、播出等多个工种,真正精于剪辑的人才少之又少。这就很难制作出高、精、尖的电视节目,与当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高要求相距甚远。面对这一现实,培养专业的电视剪辑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才是行业发展的有力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剪辑出更多的精品、良品。

此外,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正在开启一个全民参与的局面。许多电视台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所拥有的专业团队,而是鼓励和支持那些有着这一爱好的社会人才利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抓拍身边的新闻和娱乐作品等各种事物。有了这些不同的数字化素材,再配以先进的剪辑手段,制作出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比如一些新闻报道以及娱乐作品当中时常会有网络视频出现,这些视频的完成者大多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所展现的真实情感及个人化色彩更加强化了电视节目的主题,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使电视节目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良好的电视剪辑技巧能够增强电视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电视节目的质量与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剪辑工作是否到位。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完善剪辑技巧,电视节目才能以更加优秀、更加丰富的节目形式与内容在信息时代获得长远的发展。

摘要:随着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剪辑面临着从时间到空间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创新与完善电视剪辑艺术已成为必然。本文从电视剪辑的重要性入手,对其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电视剪辑艺术的创新路径展开探究,希望能够借助信息化的优势促进我国电视传播行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数字化,电视剪辑

参考文献

[1]钱晓韵.现代电视意识中的剪辑发展新趋势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

[2]王萌.新时期电视剪辑艺术的转变与创新[J].中国新通信,2016(05).

[3]吴爽.信息化时代语境下电视剪辑艺术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4]孟楠.信息时代下的电视剪辑艺术[J].新闻传播,2014(04).

时代性与艺术性 篇8

我想,《茶馆》之所以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它选取了“茶馆”这样一个具有典型“中国符号”意味的特殊场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此汇集,演绎出一幕幕世态百相。其次,是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作者完全冲破了戏剧创作“三一律”的艺术法则,颠覆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戏剧的印象。该剧把上世纪的中国史大刀阔斧地切成三大块,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出场人物多达70个,在舞台上呈现出一幅宏大的世态风俗画卷。戏中没有横跨全剧的矛盾冲突,没有纵贯始终的情节链条,而是以小人物遭遇、小单元故事四下铺展、彼此联缀,勾勒出三个历史时代的传神剪影。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剧中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为加上演员出神入化的二度创作,使该剧散发出震憾观众心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提笼架鸟的松二爷、正直善良的常四爷、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逆来顺受的王掌柜、八面玲珑的唐铁嘴、见利忘义的刘麻子,一连串个性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立在台前,让人过目难忘。当二德子在撒泼打人时,马五爷不紧不慢地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一下子就怂了。马五爷下场时,很有礼貌地对常四爷道声“再见!”然后一丝不苟地戴上礼帽,迈着庄重的步子,从台前绕至台中,此时,教堂祈祷的钟声敲响,他停步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接着戴上帽子快步走出大门。这些举动将马五爷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可谓神来之笔。

王利发是个老实本分人的小商人,打年轻时就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就不会出什么岔子。他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兵荒马乱的年月,别的大茶馆都歇业了,他还靠不断改良苦撑着。可是,官僚权贵、恶霸地痞、特务警察等无数魔爪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后小刘麻子要开办“大托拉斯”,在当局的怂恿下强占王利发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终于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这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就连王利发这样一个见人作揖说好话、胆小精明、善于应酬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社会底层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京味十足且独具个性的人物语言,构成了该剧的一大艺术特色。王掌柜“这年头,谁逃出去谁得活命”的悲凉,“全世界你能找出这样的政府找不出来?”的愤懑,“说话留点神,一句话不对,什么都能成为‘逆产’”的嘲讽,“说不定我今儿晚上死了呢”的无奈,“死马不能再活,活马早晚得死”的绝望;唐铁嘴“我现在不抽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的可笑;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的心酸;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可谁爱我呢”的悲愤,这些经典台词,每一句都让人百感交集,久久回味。

最后一幕中,茶馆中的三个好人——不断改良一心只想混口饭吃的顺民王利发,好打抱不平、敢喊“大清国要完”、自立更生的常四爷,想通过办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最后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秦二爷的资产被作为“逆产”没收,工厂被拆,机器当作废铁变卖;常四爷靠卖花生艰难度日;王利发数辈经营的裕泰茶馆被霸占。三位老人绕着舞台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而我们的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渐渐涌上的苍凉和悲愤所吞噬……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茶馆》让我懂得,一个剧作家要对时代和人性始终保持严肃关注的态度,并且可以摒弃一切章法,运用自己的生活底蕴和独特视角来演绎和呈现。老舍先生正是坚持按照人物性格与社会现实背景的逻辑来发展剧情,而并未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或感情需求,刻意地安排高潮和结局。在茶馆里,生命是鲜活的,历史是鲜活的。里面许多熟悉的人物,甚至超越了历史,至今依然存在于我们周围,只是换了一身装扮而已。当一辈子顺民是否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从善如流、老实巴交能否换来一生平安?人在现实社会里能有多大的自我主宰的权利?这是一个跨世纪的谜题。

历史与现实、舞台与生活是多么惊人地相似。我想,这或许是《茶馆》最令人震撼之处,也将是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息的波澜。

摘要:《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和各类人物命运变迁的描写,反映了清末、明初和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本文从戏剧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现实背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而领悟到戏剧创作既是有章可循的,也是法无定法的。

时代性与艺术性 篇9

1 播音与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和规定的创造性

作为语言艺术的播音有声语言, 它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显而易见的。

它一方面在于播音与主持人那纯正的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圆润动听的嗓音、字正腔圆富于美感的发音与真情实感语言色彩变化多样的语言表达。可以说优秀的播音与主持人就其声音与语音本身就有其丰富的美感。

另一方面, 它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还在于它能够用有声语言表达出丰富的节目内涵, 甚至表达出稿件作者、节目编排者所意料之外的弦外之音, 使稿件节目增色、锦上添花, 使听众观众获得一般稿件所达不到的审美愉悦和感受。

播音有声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性是受稿件节目的新闻性和艺术性规定和制约的, 这又是播音与主持创造性的特点所在。因此播音与主持人应该努力在这种制约性和规定性中去寻求创造。那种认为稿件和节目限制了播音与主持人创造性的发挥, 试图在稿件和节目之外去表现的观点和做法, 是错误的。离开了稿件节目编排意图的随心所欲的所谓编辑意图, 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播音与主持创作道路。

2 构建新时代播音与主持意境的艺术美感

言为心声, 语言的表达, 不仅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 表现出个人对于客体世界以及对于主体世界的认识, 同时, 又可以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 呈现出自身的个性与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语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一样, 都是语言工作者。主持人通过语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 与受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为了使传播交流达到准确、方便和高效, 主持人的语言要做到规范、纯正, 这是对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是体现主持人个性特点的最为突出的方面。一个节目的基调是由节目的性质、内容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它是节目各部分的思想感情的总和, 体现着节目思想感染力的整体。节目主持入贵在运用语言确定节目基调, 渲染主题, 准确地表现出节目“思想感情的总和”

2.1 表述语言的艺术美感

播音与主持人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表述方式的职业。由于播音与主持人作为传播角色具有独特性, 播音与主持人的语言较之其他大众传播者常用的语言有很大不同。播音与主持人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 播音与主持人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白式的人际传播语言, 而且, 主持人的语言又是作为播音与主持人的个人语言出现的, 因此, 必须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

富有文化感的语言表述, 具有纯朴厚重、气度雍容见长的特点。播音与主持人的这类语言表述常常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 语气温和、委婉, 富有磁性, 以对知识的把握, 昭显出自己学识的深厚和知识的魅力。在这类语言中, 时常不乏对遣词造句的不露痕迹的追求, 以及对于词汇的造型和形象化的关注, 使语言表达的流程体现出一定的韵律美和节奏感。而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之中, 又间或融入象征、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艺术手法, 更能体现播音与主持人的智慧与才华。

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述, 可以突出其温馨、娴雅、恬静、可亲的特色。播音与主持人一般不对语言做过多的雕饰, 不使人感到智慧与才气的外露, 而是在一种平和与自由的气氛中让观众体味到平等对话的愉悦。这种表述方式, 一般呈现出清新淡雅、洒脱清纯、活泼明丽的气息, 往往能够使人感受到播音与主持人的亲切和平易, 从而享受对话的自由和交流的畅快。

富有幽默感的语言风格, 则时常体现出风趣、诙谐的语言特色。播音与主持这类节目, 往往最能够反映出播音与主持人的机敏与才智, 其语言的主要特点, 即时常以巧妙的比附、善意的嘲讽、欲扬故抑、旁敲侧击等语言的技巧来赢得受众惬意的欢笑以及对困惑的化解。有经验的主持人往往以巧妙、机智的语言, 时而将复杂、艰涩的问题转化为轻松、有趣的对话, 时而把受众从沉重和压抑的境地引导到和谐的、充满谐趣的氛围, 从而有效调动节目嘉宾和观众参与节目的兴趣。

2.2 形态语言的艺术美感

播音与主持人的形态往往与节目的风格息息相关, 是观众理解节目内容、记住播音与主持人最直观的依据。播音与主持人的形态语言包括主持人的相貌、服饰、表情、体态等。在主持人参与的这种类似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中, 形态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不容忽视。研究表明, 在有两个人传播的局面中, 有一半以上的含义是通过形态语言传播的。在播音与主持人的传播活动中, 虽然播音与主持人更多地是借助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 但形态语言也时时都在对有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着必不可少的补充、强调、解释和说明。有了这些形态语言, 播音与主持人所传播的内容及其传播意图就可以更加清晰地到达受众心里, 并在受众充分注意和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传播效果。播音与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注意对形态语言的运用, 如借助适当的服饰、道具、手势、动作等等, 甚至还能起到消除紧张、展现主持人潇洒风度和气质的作用。

2.3 情感语言的艺术美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合者听”, 这里所说的情就是感情这一类的心理活动。就播音与主持人而言, 便是播音与主持人的真情、热情、激情以及对传播对象的一往情深。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真诚是吸引他人的核心品质, 对人们印象的产生有着强烈的影响, 是人们产生喜欢态度的基础。而说到激情, 人际交往的经验则准确地告诉我们:对一切人和事缺乏激情和坦诚的人, 人们不会对他存有激情, 更不要说对他产生喜欢的心理感受。如果主持人的心理不能与受众的心理产生共鸣, 主持人自己先不能感动自己, 或自己不为传播内容感动的话, 又岂能期待受众与主持人产生心理共鸣。

3 结语

播音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主要手段是“说话”。播音与主持人不能把播音与主持节目时的“说话”看作平常事, 而应视为一种艺术去执著地追求。作为一名主持人应该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 最终创立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时代性与艺术性 篇10

关键词:手绘艺术,现状,未来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因为科技的渗透而充满了新鲜元素的设计感。这样的结合便出现了新鲜的产物,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犹如暴风骤雨, 仿佛一夜之间席卷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从宇宙太空, 到人的衣食住行, 随处都充满了数字媒体的身影, 几乎所有行业都穿上了数字媒体的时装, 让人耳目一新, 眼花缭乱。它几乎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所有观念和生活态度, 大大加快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艺术中的平面设计领域同样受到巨大的影响。数字媒体设计作品几乎完全消灭了手绘设计作品。也就是说在我国, 数字媒体设计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霸权的今天, 手绘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逐渐走向没落, 如今市场上很难再发现手绘作品。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其不正常的现象。因为艺术,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也就是说“个性”是界定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现在随处可见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千篇一律的, 从而导致了视觉疲劳, 大大减弱了“广而告之”的商业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有一些手绘设计作品出现, 定会让人耳目一新, 记忆深刻, 甚至爱不释手。手绘艺术设计必定会重拾往日风采, 倍受欢迎。

毫无疑问, 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全方位的被数字媒体所覆盖。各个领域都被数字媒体“粉刷一新”, 艺术领域的平面设计也不例外。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街小巷林立的广告、报刊杂志上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数字媒体的杰作。你想看到那些以往充满朴实的人文精神和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手绘作品却很难。造成这种单一局面的原因很复杂, 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而这种行为也反映了全社会民众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通常人们称之为“浮躁”, 如此说来当下之所以出现清一色的无所不在的、缺少激情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局面, 最根本的还不是人的问题, 而是社会问题。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 市场上什么时候出现或大量出现平面设计的手绘作品, 什么时候社会就进步了。这就是我呼吁或提倡手绘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意义和原因。

由于商业促销周期的缩短, 自助式经营方式中, 顾客对商品信息需求的增大, 以及审美感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 欧美和东南亚的发达国家的超级市场, 开始大量应用软件制作广告来进行商品和公司品牌宣传。资料表明, 欧美零售门店的销售型广告用量平均为130张/百平方米, 每张广告平均悬挂时间为3天。而国内零售门店平均使用量为15张/百平方米, 每张广告平均悬挂时间为15天。在欧美零售业发达的国家, 广告大多由专业软件设计完成, 通过专业打印设备进行批量输出, 制作的广告清晰美观、格式统一, 充分发挥了“最佳销售员”的效用。

在十余年前, 收款系统还没有进入中国, 商家普遍习惯手工收款。当收款机出现后, 立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手工收款的种种问题也暴露出来。今天, 对于大型零售商而言, 没有收款机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究其原因, 手工收款是一种没有创造性的重复劳动, 但对操作人员仍然具有较高的要求, 人员的管理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 却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的更进一步的需要。在工业社会以后, 任何没有创造性的手工重复劳动的工作必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被机器取代。广告的制作过程也不例外, 对于大型零售企业而言, 广告的系统类似于POS系统, 最终将成为企业的标准配置。

国内现状:据了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全国各大艺术院校从基础到专业以及毕业创作都是手绘, 因为那时国内电脑还没有普及, 即使有了电脑那时的电脑技术还是比较初级, 还做不到今天这样无所不能, 所以手绘作品依然占主流。而到了21世纪电脑技术飞速发展, 电脑变得无所不能, 一夜之间数字媒体设计作品遍布全国。手绘作品突然消失了, 新的数字媒体时代开始了, 同时手绘平面设计作品就这样无奈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手绘平面设计作品在不多的部分艺术院校教学中依然存在, 而这仅仅是作为艺术规律和教学规律层面存在。学生们学会了手绘的技能之后只是为了使自己今后做起电脑设计作品更加熟练和自如, 而不是为了自己将来要做出很出色的手绘作品。因为他们知道市场需要的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 并非考核你手绘能力如何, 但我相信手绘能力薄弱的人也不会创作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手绘平面设计作品还会悄悄地回到喜欢和需要它的人群中来。

国外现状:手绘与数字媒体并存, 应当更偏重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然而手绘早已成为另一流派, 被广泛用于街头艺术, 成为新时代的另一坐标。

在发达的西方和欧美国家与我们国家大体一致, 数字媒体作品也很盛行, 不同的是手绘平面设计作品在市场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因为他们深知“艺术”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艺术在表现了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品位和企业的形象。有的企业在自己产品的商标上直接选用世界级大师的手绘艺术作品以展示自己产品的高贵品质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责任编辑:陈贵娟

中国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 篇11

对“当代”的界定

当代艺术的前瞻性。当代艺术家应该有其独特的当代视角。这一视角要求当代艺术家应该对当下社会的状态及发展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判断,应该具有冷静清醒的头脑。艺术创作虽然与情感和激情难以割舍,但是这种情感和激情,将不可回避的源于客观现实。艺术自其产生之日起,它的发生发展就与社会的演进有着不解的缘分。然而并不是与当下时代发生着关系的艺术都可以称之为当代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与时代发生着密切关系的艺术不胜枚举。比如说在中国特殊政治时期的版画艺术、大字报,甚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被称为北大荒版画。当代艺术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所谓前瞻性,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意味着矛盾,意味着碰撞,当然也就意味着取代和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时代完全迎合和谄媚的不能称之为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思辨性。我们的时代总有其双面性,有其喜悦就有其痛楚;有明就有暗。这就要求当代艺术应该具有思辨性。当代艺术应该是关注时代灰暗面的。艺术家往往是疯狂而冷静的。当代艺术的锻造者,应该是那些虽站在时代的当下,却冷静的看着这个时代的明暗的人。他们即生活在当下,却也一直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符号,来完成自身与当下时代的剥离。这种剥离产生的阵痛让他们更具思辨性。当代艺术的前瞻性与思辨性,使其与当下时代发生着不可避免的断裂。这种断裂源自于艺术家对于当代的理解与判断,也源自于艺术家对于当代的期许。

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

艺术与时代的联系是必然的,不管我们是否察觉,它们都不可避免的紧紧相关。当代艺术家们是带有犀利敏锐眼光的特殊群体,也许他们将声称与社会无关、与世界无关,然而正是他们这种与世界无关的决然态度作用于艺术事业上,却进发出对人类社会秩序、文明起着重大而推动作用的作品。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艺术家是独立的,艺术创作是独立的,而艺术本身却离不开时代。

回顾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艺术的一次大断裂,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政治上的垄断局面引导着人民进入类宗教般的狂热崇拜,导致人们对艺术等上层建筑领域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1976年3月复刊的《美术》杂志创刊词中写道:“美术战线从来是两个阶级斗争的战场。”①当时的美术创作与艺术评论都被称为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社会主义美术评论。这些社会主义的美术创作要坚决贯彻执行革命文艺路线。而“《美术》杂志也成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工具。”②同时,信仰上的偏执,影射在艺术等上层建筑领域就出现了如同那个年代的蓝毛料衣服和胶底布鞋一样的千篇一律,也如同那段时间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同志”一样的模式化。在那段政治事件占据中国人全部生活的日子里,艺术的创造力被长期压抑着,以至于后来政治事件平息后,中国人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后,心里迫切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这种新生活是未知的,对未知的等待,让中国人内心焦虑而复杂。时代的压抑给当时迷失的中国人心里埋下了渴望求新和突破的种子。

经历了80年代的萌芽,则必然走向90年代的裂变。90年代的中国,有着让人为之疯狂、为之落寞、为之奋斗、也为之迷茫的力量。分析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如果说70年代人们的心里是僵化麻木的,那么80年代的巨大转变,则加重了人们内心的自省以及接踵而来的彷徨;90年代的机遇来得悄无声息,裂变如无声的烟花,加重了人们方向感的缺失。这些来自于时代对人们心理上产生的影响,对于已经开始关注自我的艺术家来说,推动了他们从迷茫中走出来,开始用犀利尖锐的眼光,冷眼旁观这个世界。这一代画面们在描述客观现实的同时对其意义进行消解,带有批判现实的倾向,实现了对客观现实的嘲讽和调侃。至此,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开始了。

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下时代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它超越以往所有时代的繁荣和丰富。当下时代有三个显性特征。最明显的表象特征就是速度。这是一个超速的时代,无论是发展的脚步,还是推陈出新的速度,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反映到文化中,就出现了速食文化。当前在自媒体中泛滥的文章,就是速食文化的产物。而这一切速度的来源,皆源于当下时代的第二特征——互联网与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缩短了人与人时空的距离,实现了信息的傳输和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带动了当下时代的第三个特征——社会化大消费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代,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无处不在。消费的思想也深入了人们的思想中,并迅速蔓延。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是冷静的、客观的,具有前瞻性的,带有批判性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即应该看到当下时代的弊端,又应该敏锐的捕捉到在时代的作用下,艺术向前发展所探求的全球性世界性的协同和交流。艺术家徐冰2014年的新作装置艺术《凤凰》,以各种废弃的工业零件组建的凤与凰华彩而深沉。凤凰是古老中国象征吉祥的图腾。废弃的工业零件表现了它的伤痕和沧桑,象征着一路经历磨难而最终走到现在的中国。与此同时它也表现了工业社会的繁华与冷酷。对时代与社会的反思,不仅是中国艺术家的课题也是全人类的课题。

中国在走向全球化,中国艺术更应该走向国际化。艺术是全人类的,本不该有国界。艺术该关注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繁衍生息最质朴而本质的问题,该表现的是对当下时代最客观而冷静的思考。中国当代艺术承担着挖掘和表现时代与社会中最本质的矛盾的重任!

时代性与艺术性 篇12

一、时代呼唤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

当今的观众, 他们的审美取向,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的变革, 时代的变迁, 深层的改变着人们的心理, 最细腻的, 最直接的反应着时代。他们不再接受十全十美的“高大全”, 看腻了脸谱式的人物, 他们想看到一个完美人物的背后那些不完美的部分, 想看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脆弱的一面, 想看到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灵魂深处的那一缕阳光, 他们想看到人性的扭曲, 蜕变, 升华。影视、舞台艺术的受重主体是观众, 所以, 演员的表演必须保持与观者同步, 要高于观者的审美层次, 起到引领作用, 不能跟随, 更不能滞后。

“高大全”式脸谱化的表演, 故作深沉的“硬汉”, 超越人物的“大气质”表演, 至今在影视剧中还经常看到。“高大全”脸谱化, 是文化大革命的遗留思维, 是当时历史的产物, 精神楷模每个时代都需要, 但作为演员要塑造今天的精神楷模就必须在此基础上, 使其多侧面、多角度、加深、加厚, 付之于更多的人性的成分, 使其当今的精神楷模真正的有血有肉, 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故作深沉的“硬汉”是七十年代后期形成的, 当时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打开, 外来文化并不多, 中国的影视剧艺术正处在复苏时期, 演员的表演在稳步提升, 观众也看的津津乐道。突然, 一部日本电影《追捕》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 使得中国观众和中国的演员措手不及, 虽然《追捕》当时在国际上还算不上一流作品, 但剧中的横路进二, 长冈了介, 唐塔医生, 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尤其杜丘、真优美、史村警长这三个人物形象给中国的观众和演员以巨大的冲击, 来势之凶猛, 可谓横扫千军, 甚至中国观众的审美也为之改变。高仓健的冷漠表演, 使得中国很多男演员从此在银幕中不敢笑了, 不是硬汉的演员也开始“演”硬汉, 不该冷漠也装出冷漠, 感情不到也深沉, 没办法, 如果你微笑你就是“奶油小生”, 于是, 就出现一种表演现象, 故作深沉。但这种畸型的表演方法并没有保持多久就不为观众所欣赏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 外来文化大量引进, 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 逐渐从惊奇兴奋中恢复了理智, 演员也从整齐划一回到了原本的个性。

二、创新的艺术需要不断汲取、吸纳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发展创新文化, 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效成果。进行文化艺术创新, 不是为创新而创新, 而是为使文化艺术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艺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 更能吸引观众。电视剧《潜伏》人物鲜活可信, 极具时代感, 既演出了三十年代的革命激情, 时代风貌, 又恰到好处的渗透着当代的气息。拉近了观演两者的距离, 更有亲近感, 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相反, 也有一些作品, 故事很好, 但剧中的演员由于处在当今时代, 浮躁的心理没有解决好, 而找不到过去年代感, 只是把当今的灰色情绪附加角色身上, 从而失去过去的时代风貌, 致使所塑造的人物模棱两可, 尤为突出的是经典作品的复拍, 部分作品留有遗憾, 实属不该。

今天的观众, 他们分得清什么是演员的感情, 什么是角色的情感, 看得准演员的表演何时是真的动了真情, 何时是用虚假的眼泪欺骗自己, 欺骗观众, 他们知道, 演员的泪水并不都是来自心里, 会流泪的演员不一定是个好演员, 他们已经不再喜欢“舞台腔”, “朗诵调”。当今的演员要真真切切的生活在今天的生活中, 用今天观众的心理节奏, 观赏习惯, 审美的层次, 来确定表演的方式、节奏, 路线。不能用装出来的感情欺骗自己, 用技术的眼泪欺骗观众, 眼泪有真有假, 过去的时代, 这种技术是可行的, 因为观众与表演相对陌生, 有着较大的距离, 而今天观众与表演无论从心理距离, 还是物理距离都相对接近, 近在咫尺。所以, 作为一个演员, 面对今天的观众, 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真情都很难打动的他们, 以前的老技术最好不用了。

三、创新要把握好继承和恢复优秀艺术作品的关系

“舞台腔”, 是历史遗留物。它不仅表现在舞台表演艺术上, 电视剧、电影都存在, 话剧舞台尤为突出。1907年中国出现话剧, 当时的演出没有话筒, 没有扩音设备, 偌大的剧场, 上千的观众, 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说的每一句话要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见, 听清楚, 这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做到的, 靠自然发声是很难办到, 大多靠后天长时间的训练, 才可能做到。“舞台腔”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就的, 是逼出来的。

在艺术创新过程中, 艺术家所投入的创造性精神, 冲撞和突破陈规束缚的精神, 才是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生命, 也才有艺术魅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重排的大型童话剧《十二个月》就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时代气息, 深受少年儿童观众喜爱。《韶山出了个毛泽东》是中国儿艺在原创基础上着力重新打造的弘扬主旋律的大型青春励志剧, 为使这个剧目更符合时代需要, 更贴近生活和青少年观众, 进一步挖掘、展现人生哲理和毛泽东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 创作人员深入韶山亲身体验生活, 感受毛泽东的情怀。我们对剧本进行精雕细刻的修改, 使作品的故事性更强, 发展主线更加清晰, 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更加鲜明, 个性更加强烈, 舞台布景虚实结合大气磅礴, 极具视觉冲击力。

上一篇:生理健康状况下一篇:乒乓球赛前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