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赛前的心理准备

2024-10-06

乒乓球赛前的心理准备(精选5篇)

乒乓球赛前的心理准备 篇1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速度快、变化多的项目, 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战术, 也要保持良好的赛前战术心理状态。尤其是“11分制”实施后, 运动员间的竞技水平差距日益缩小, 对于实力相当的运动员来说, 最后的胜利与失败往往取决与他们的战术准备与心理调节能力。运动员赛前中的战术打法并非临场即兴而来, 必须是赛前充分准备训练的结果。因此对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战术心理准备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11分制”对乒乓球比赛带来的新变化

1.“11分制”要求运动员很快进入比赛状态

由于“21分制”比分相对较多, 如果开局不利, 因中局时间较长, 还可能有机会扭转被动局面, 甚至反败为胜。改为每局11分制后, 中局时间明显缩短, 开始进入不了比赛状态, 反败为胜的机会大大减小。这对运动员自身技术、战术心理的适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主要的还是战术心理状态在比赛中起主要作用。

2.“11分制”使比赛结果很难预料

“11分制”使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术的机会减少, 拉近了强手与弱手之间的距离, 每局比赛的偶然性大大增加, 比赛结果也很难预料。赛前运动员要对一切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要作好心理准备。

3.“11分制”增大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

“11分制”使比赛的局点和关键球相应增加, 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赛场上注意力高度集中, 变化打法思路要清晰适应对手能力要强, 一局比赛对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心理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赛前战术心理准备的必要性

在乒乓球比赛中, 进攻与防守, 主动与被动、进攻与反击经常在短时间内交替出现, 相互转化, 因而赛前没有自己的战术准备, 心里不明确, 自己发某个路线的回应点, 某种旋转球, 比赛中自己心里就先乱了, 平时训练基本功再好, 也是对手摆布的棋。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注意带着战术和比赛的观念练技术, 练活而不死板, 形成适合自己打法的多种战术, 这样在比赛中才能体现以我为主, 心中有数积极主动, 机动灵活的思想, 打出风格, 打出水平。赛前有了一定的战术准备, 心理上才会镇定、沉着, 也就是面对比赛有了自信心。乒乓球运动员有了自信心, 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打出战术, 也就是能掌控球的速度、旋转、弧线、落点、力量, 适应一切打法。总之赛前战术上的心理准备是不容忽视的, 这对比赛中正常的发挥水平扫除心理上的障碍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赛前战术心理准备的路径

1.赛前运动员应该明确比赛任务, 培养良好的参赛动机

比赛前有必要开个动员大会, 使每一位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 增强责任感, 动员一切力量投身到比赛中去, 以健康的心态对待比赛结果, 使运动员制定赛前个人参赛目标。

动机是激发运动员去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原因, 是对训练和比赛起着首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因此, 赛前要设法激发运动员的自觉性刻苦性和积极性, 教育他们树立高度的事业心, 责任感和荣誉感, 把参加比赛与集体的荣誉紧密联系起来, 端正参赛动机, 积极比赛。

2. 赛前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提高运用战术能力

战术意识, 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球场意识, 它除了我们常说进攻意识和防守意识外, 还包括随时注意场上变化,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提高制胜信心。

乒乓球的制胜因素为“快、转、准、狠、变”。这五因素中“快”占主导, 不仅要求球速快, 还要战术意识转变快, 节奏变化快, 适应对手快。“练为战”的思想就是把赛前培养的战术意识, 积累的战术理论及经验知识, 在赛前有针对性, 目的性的组成战术, 做到特定问题运用特定战术。

3. 赛前运动员应该在战术上保持自己的风格, 树立信心, 坚信实力

平时训练为比赛作准备, 自己适合那种打法, 进攻型、防守型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根据自身的训练情况, 扬长避短, 设置独特的打法, 增强信心, 坚信自己能在场上发挥出水平。树立信心主要靠平时训练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 赛前科学合理的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要做到心态技术稳定统一。

4. 全面分析比赛形式, 制定相应战术方案

在参加比赛前, 应对比赛的地点、气候、场地、器材设备各主要对手的技术、战术、身体、心理特点, 具体打法和对手近期的比赛情况作以分析, 在考虑客观情况的同时也要分析主观因素, 采取有效的战术布局。

首先, 分析自己的有利因素和优势。这样可高涨运动员情绪, 提高作战士气, 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 战术上可采用连续进攻, 凶、快结合, 也可速战速决, 进攻取胜;

其次, 分析对手的特长, 找到自己的劣势。扬长避短, 战术上可采用破敌优势, 以长取胜, 避其锋芒, 变化取胜 (力量、路线上的变化是最有效最基础的) ;如果遇到对手相当强可采用拼子当头, 虽败犹荣;如果对手是进攻型的, 可采取压制持续, 以简单心态面对;如果强强相遇, 只能比拼实力, 想法不要多, 尽量变化防守, 找机会后发制人, 给对手心理和战术的双重压力。

最后, 尽可能将在赛场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

赛前安排战术训练, 充分准备, 做到办法要比困难多, 杜绝练死套路。要能根据赛场上千变万化的局势, 灵活机动的坚持运用有效战术, 力争主动, 避免被动, 做到情绪稳定, 思想集中, 达到取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瑞平.球赛前的心理准备[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 (3) :51-55

[2]张小玲.现行乒乓球赛制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1) :38-39

[3]须晓东, 刘守古, 周映春.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周期研究——兼谈11分新赛制的特征及赛前心理训练的必要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 (1) .44-45.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乒乓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45-250.

乒乓球赛前的心理准备 篇2

实际上,面试也是供需双方心理上的较量。作为求职者来说,了解对方的心理特征,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因此,适当学习些心理学,掌握面试考官的基本心理特征,有准备、有针对性地参加面试,对提高应聘的成功率是大有好处的。根据笔者了解,面试考官有这么三个基本心理特征应考者应当掌握,即:招聘者最初印象形成、录用压力下的考官心态、招聘者对非言语信息的关注。

1)招聘者最初印象形成

招聘者在看到你的简历时,已经对你有利最初的印象,其次,最初印象还包括考官刚见到你时对你形成的印象,这对面试的过程和结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考官对你的最初印象是消极影响,那么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你要改变这种印象将是很困难的,你多倍的努力才可能转变考官印象。

2)录用压力下的招聘者心态

招聘者面临完成招聘任务的压力,这对应聘者来说是个机会。当然,面试者较难知道招聘者的压力,但是,在面试中,招聘者完全可能无意识地流露出这种情绪。比如,招聘者认为你的`回答是正确时,他会面露微笑,或轻轻地点头。不失时机地把握考官的雇佣压力,及时地领会暗示,并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就可能达到目的。

3)招聘者对非言语信息的关注

招聘者对非言语信息的关注不仅是指应聘者的穿着打扮,而更强调的是求职者在应聘时的眼睛、面部表情,

那些善于用眼睛、面部表情,甚至简单的小动作来表现自己情绪的应聘者的成功率,远高于那些目不斜视、笑不露齿的人。

2、认清你自己

如何认识自己呢?首先,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等方面的情况,一般大专院校都会为毕业生聘请专家学者,辅导社会新人如何在社会上求职,并分析个人专业及志向,因此可充分运用这一渠道,为求职预先做好准备。或者多与家人及有社会经验的亲友沟通并交换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并衡量个人志愿。

3、克服不良的心理情绪

面试者最常出现的就是焦虑,它要来便来,绝不会因人欲摆脱它的心理愿望而消失。这种生理层面的焦虑,会让你越想摆脱,反而变得越焦虑,唯一办法便是自己 心里暗示自己“由它去罢”。一旦你不再注意你身上的焦虑,焦虑状态便会自然而然地“要去便去”了。

信心是面试成功的根基

在现实中很多考生除了被“完美心理”拖累,更多的则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面试还没有开始,信心就已经垮掉。很多考生都知道,在公务员录用中,面试是最关健的一关,也习惯性地无限度地夸大面试中的每一个因素,却不知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自己的心理压力。

幼儿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篇3

正常的孩子到了三岁时都能走会跑,既能听懂成人的话,也能用语言来跟别人交流思想。就是说,他们无论从生理上或是心理上都已具备了从事社会交往的条件了。这时,父母应该让幼儿跨出家门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

孩子的入园,标志着孩子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这确实是件大事。可是,孩子中却出现了上面所说的一些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孩子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离开了朝夕与共的亲人,来到了幼儿园,环境的变化,使幼儿产生了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第二,入园前的孩子受到家庭的个别照顾,教育;而入园时,则因生活方式改变,由个别生活方式突变为集体生活方式,幼儿在思想感情和习惯上必然产生了不适应的现象。

由于紧张、恐惧的心理,再加上生活上的不习惯,必然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变化。为了消除或减少上述的现象,家长应该给孩子作如下一些心理准备。

一、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愿望。

如何激发幼儿入园的愿望呢?家长可以经常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的生活,宣传幼儿园的生活是如何如何的好。如:“幼儿园里有许多老师和小朋友,还有许多玩具。”“老师会讲故事,还教小朋友唱歌、跳舞。”“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老鹰抓小鸡,可好玩啦”等等。父母还可以通过编“小白兔爱上幼儿园”之类的故事,通过扮演幼儿园老师带着小朋友游戏,学本领的活动等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同时,父母还要告诉幼儿:小朋友上了幼儿园可以使爸爸、妈妈安心工作,小朋友自己也还可以学会很多本领。总之,要让孩子入园前在脑中留下“上幼儿园是一件高兴的事”的印象,並促使幼儿产生盼望入团的情绪。

二、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老师,消除孩子紧张、恐惧的心理。

家庭是孩子从小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家庭里,孩子无拘无束。可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家庭,来到了陌生的幼儿园,这种巨大的环境变化便会使得多数孩子产生紧张、恐惧感。再加上有些父母平时不仅不注意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相反,却用“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如:“你不听话,我就送你到幼儿园去!”或者说:“你再闹,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关起来!”等等,把幼儿园当作惩罚孩子的地方,使孩子在未入园前,就对幼儿园产生反感,以为幼儿园就是打骂孩子的地方,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凶狠可怕的人。还有一些家长,经常吓唬孩子说:“不听话,把你关到大门外让老拐子(骗子)拐去!”这样的恐吓,使得幼儿更加不能离开父母寸步,不敢离开家门半尺。

因此,为了消除孩子上幼儿园的紧张、恐惧心理,父母平时不要以“关进幼儿园”或“逐出家门”相威胁。同时,在孩子入园前,父母一定要带孩子到幼儿园去玩一两次,让孩子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並让孩子和老师接触,使孩子感到老师可亲。这样,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可怕了,这也就自然地消除了紧张和恐惧感。

三、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家庭是采取个别教养的方式,而幼儿园是采取集体教养的方式。集体生活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这就要求家庭在幼儿入园前加以培养。

可是,有些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许多家长都把他们当作掌上明珠,以他们为中心,一切围着他们转。好吃的东西都挑给他,零食不离口,好玩的东西,只要他要,就立即替他买;给他扣扣子,给他穿鞋袜,一切都不要他亲自动手;对孩子百依百顺,呼之即应,召之即来,把孩子培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唯我独尊的人。这样的娇生惯养和溺爱,怎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呢?根据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约有半数以上的独生子女缺乏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样的孩子怎么去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呢?

为了让孩子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做父母的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如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穿衣、穿鞋,自己扣扣子……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动作慢、不灵活而包办代劳。

四、注意从小培养“合群”的性格。

根据调查研究的材料表明:十个孩子中有七个孩子在三岁前是喜欢独自一个人玩的。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因为没有兄弟姊妹,一切都以他为中心,这就更容易使他形成“不合群”的性格,使他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道玩玩具,游戏时,也不能很好地遵守交往中的一般规则。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父母应该注意从小就引导孩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玩,启发他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别人一道玩。这样,有了“合群”的性格,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就容易愉快地和同伴友爱相处了。

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按时作息和遵守集体生活的常规的习惯。

为了使家庭生活与幼儿园集体生活更好地衔接,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入园前了解幼儿园的一般生活制度和常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挑食,午饭后要睡午觉,醒后不吵闹,不影响别人,游戏时爱护玩具,不污损,不乱扔,玩后要收拾整理……家长要尽量使孩子在家中的生活习惯接近幼儿园的生活常规,使孩子的行为符合幼儿园的要求。这样,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能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了。

经验证明,只要父母注意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多数孩子是会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的,而且会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当然,也会有少数孩子暂时不适应,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对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父母要坚持天天送孩子上幼儿园。决不要因为孩子哭闹,怕影响孩子健康,就让他在幼儿园呆两天,又在家中留两天。这样送送停停的结果,使孩子反而长期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根据经验,一般孩子两三天就能适应了,少数孩子可能会长一点。所以,父母一定要坚持天天送孩子上幼儿园。

第二、当孩子哭闹着不肯进幼儿园时,父母决不能有愁眉苦脸的表情,更不要因舍不得孩子,而当着孩子的面落泪,一定要高高兴兴地送孩子,力争用愉快的心情来感染孩子。

第三、当孩子哭闹着不肯进幼儿园大门时,父母将孩子交给老师后,就应该立即离去,决不要一见孩子哭闹就惶恐起来,或不断地回头、留恋地张望。

第四,孩子入园开始时哭闹的原因之一是怕父母不来接他,因而总是望眼欲穿地盼着父母来接。父母在孩子刚入园的一周内,应该坚持每天早一点去接。这样,可使孩子确信爸爸、妈妈每天一定会来接他的,可以消除他的顾虑和恐惧心理。

乒乓球赛前的心理准备 篇4

一 调查——了解学生实习前的心理状态

1. 问卷调查

辅导小组对二年级服装专业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还有一年即将顶岗实习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结果显示:

2. 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及对往届学生实习资料的分析, 我们综合得出以下结论:

现状一: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企业的要求知之甚少, 进而产生自卑、不安、焦虑心理, 影响面试及入职后的表现。

现状二:“学生对未来职业有美好的憧憬 (即心理学中的幻想期) , 对工作的期望值往往会远远高于现实情况, 忽视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表现为盲目乐观。这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

现状三:对未来工作情况估计不足, 使部分学生上岗后自信心受到重创并伴随巨大的失落感。另外, 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及其社会经验的缺乏, 使这些学生无法马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中, 进而出现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做好”的困惑。“很多学生因为无法接受新的环境、新的角色而选择转岗。”

二 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岗位职责要求

调查问卷阶段了解到的三个现状中, 学生对于未来就职企业的用人要求、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困难性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由此可见, 对用人单位的深入了解, 是解答学生实习就业前心理问题的关键。我们对于企业的调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到用人单位做调研, 了解用人单位对岗位人员有什么样的要求, 由学生完成调研报告。

调研的过程, 我们心理课题组组织了两次共104人次到华邦制衣厂、梦之岛进行调研, 主要以企业人事部给师生进行直接会谈, 提问回答以及过后电话访谈为主, 另外, 两位老师也利用暑假下企业的机会与我校的对口实习单位的东莞联亚制衣有限公司人事主管进行面谈调研。

第二, 让预备实习学生上网查资料, 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岗位的要求, 对照学习, 努力按要求提升自己, 按职业岗位要求做好自己。

通过调研, 同学们了解并认识到企业对员工的一些要求。普遍认可度较高的有: (1) 工作态度认真、技术好; (2) 遵守规则, 按时上班; (3) 谦虚好学、勤快; (4) 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吃苦耐劳。

三 训练——渗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是指运用心理学方法、理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活动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面了解自己并在各种活动中提升自我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训练中, 学生将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学习、锻炼习惯,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培养爱岗敬业、勇于创业的精神, 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一, 训练重点: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优良品质 (如集体观念、服从意识、文明礼貌、乐于奉献、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等) 。

第二, 训练难点: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训练。

第三, 具体训练方法:首先, 引导学生: (1)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从小事做起, 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从自我做起, 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 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增强职业意识, 遵守职业规范;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职业素养。 (3)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 (4)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体验生活, 经常进行“内省”。学习榜样, 努力做到“慎独”。 (5)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其次, 为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1) 召开系列主题班会——《专业前景学习内容及重要性》《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 (2) 写周记:进行心理训练; (3) 心理素质系列讲座:了解自我、学习能力、意志力、行业职业道德训练, 适应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 (4) 职业体验, 搜集、整理、讨论、学习所学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通过训练, 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坚持参加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为实习就业做准备。

四 集体心理辅导——面对实习就业, 你准备好了吗?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集体心理辅导, 我们分别以以下形式进行。

1. 辅导课形式进行

针对当前中职生心理素质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这一普遍问题, 在辅导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在集体辅导的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没有压力的深入交流。

第一, 辅导问题: (1) 了解实习就业将面临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等; (2) 了解实习就业前, 应做好哪些准备; (3) 树立爱岗敬业思想, 干一行, 爱一行, 以主人翁精神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工作, 为就业铺平道路。

第二, 活动过程:此次辅导课通过讨论与讲述、角色扮演、游戏等环节去体验。

首先, 故事引入——知道面对“想家、生活不习惯, 工作中受气挨骂”这三关我们应该怎么办?面对实习就业中遇到的困难,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同学间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有事可通过网络、电话和老师交流, 相信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其次, 角色扮演。小品一:《宿舍风波》面对不理想的住宿环境, 你将怎么办?小品二:《加班》当实习单位需要加班时, 你会以怎样的心态对待?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们要学会面对现实, 做生活的强者,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素质来赢得别人的赞誉。

最后, 游戏:“传字条”回答问题。 (1) 在实习就业中, 你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是抱着玩玩的心理, 还是努力工作证明自己的实力, 珍惜这次的实习机会。) (2) 在实习中你怎样与上司、同事相处? (3) 面对严厉的上司, 你怎么办? (4) 如何在困难面前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 活动成果。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问题, 只要我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2. 企业指导——请企业人事主管到学校进行讲座

在整个中职学习过程中, 学校每年会有计划地请企业相关人事部门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 就行业的前景和现状对学生进行介绍, 还特别介绍员工的具体职责要求, 并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 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同学们都感慨地说:能与用人单位直接交流, 我们对将来就业更有信心了。

3. 优秀毕业生回校和师生交流

开学第一周学校各专业都会有针对性地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与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让学生感受师兄师姐的成长经历及成功历练过程。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更多的是分享他们在成功路上所作出的努力, 以及怎样按职场规则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些优秀毕业生都有共同的特质, 就是勤奋、谦虚、敬业、坚忍不拔等, 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以上活动, 同学们对实习就业前做好哪些心理准备加深了认识, 同时对职业道德与就业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这些认识和理解为同学们实习就业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我们相信。只要同学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就一定能顺利通过实习就业关。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习前的心理辅导训练, 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能力较好、想家情况减少的心理状态, 大家均能互帮互助解决问题。心理承受力、抗压能力明显增强, 遇到工作、生活上的问题会寻求师长、同事帮助, 及时解开心结;工作态度、行动较为积极, 较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同时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摘要: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 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毕业生, 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 存在着复杂的就业心理。中职生的实习就业问题也备受学校、家长及学生的关注。如何使学生做好实习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如何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显得格外重要, 并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生,实习就业,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李迪、成功.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状况调查分析[EB/OL].http://www.zhyz.net.cn/jxzyk/show.asp?id=/05

浅谈高三学生高考前的心理准备 篇5

从现行的教育体制看,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途径。面对高考,难免会给高三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此,对考生应试心理的训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希望考生要注意自我心理调适,同时也要求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因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心态,从而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和复习迎考效率。下面谈谈有关高考前的心理准备。

一、调节情绪积极暗示,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高三这一年是同学竭尽全力拼搏的阶段,高考更是对同学综合素质的检阅。要能够在知识覆盖面广,注重考查能力的选拔性高考中取胜,唯有全面提高素质。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自我心理调适,以踏实准备这个不变,来应付高考复杂的多变。以良好的情绪投入临考的复习,从而提高复习考试效率。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像是染色剂,使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它又似加速器,使人的学习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只有积极、快乐的情绪,才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动力。

1、情感乐观,活跃思维能力。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显得更聪明、更能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想象贫乏、思维迟钝、心灰意冷。不能否认,现在的高考制度的确给高三同学的学业造成很重的负担,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大学依旧是教育的瓶颈,因而升学竞争异常激烈,这个事实不可能不对考生情绪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情绪又会影响一个人智力的发展:一 组儿童在情绪良好情况下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状态下却降至91,两者相差十分显著。因而,高高兴兴地学与愁眉苦脸地学,效果大不一样。心情舒畅,情绪高涨时,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会感到大脑象海绵吸水一样,比较容易把知识“吸”进去。而烦恼愁闷、焦虑恐惧时,会降低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抑制思维活动,从而影响智力发展。

2、适度焦虑,激发学习动机。焦虑指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不少同学会因成绩不理想而担忧,害怕看到老师和家长失望的目光。眼看高考越来越临近,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虽然天天奋战到深夜,但效率并不高,睡眠质量差,常作恶梦,第二天头脑昏昏沉沉„„如此的学习负担,再加上家长、社会过高的期望,使不少同学的情绪处于过度焦虑状态,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其实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学试验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呈倒“U”形关系。无焦虑或焦虑水平过低,学习无紧迫感,对什么都无所谓,肯定学不好;而焦虑水平过高,精神过度紧张,又会影响人的正常思维;只有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同学才能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变压力为动力,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就提醒我们要懂得调节情绪,保持适度焦虑。

3、积极暗示,挖掘内在潜能。消除过分焦虑可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若总是沉浸在不愉快的回忆中,或满脑子都在想我怎么学不好、记不住时,情绪肯定低落、焦虑,效率一定不高。因为这种心态不利于大脑正常发挥作用。同学们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当你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时,脑海中先浮现出令你最自豪、最愉快的画面1分钟,并在心中默念3-5遍:“高考前我已经复习好了”、“我绝对有能力考出好成绩”,然后充满信心、精神

振奋地投入学习,不妨试试,会有明显的效果。因为在我们每位同学的体内都有一颗成功的种子,也许有的还在休眠,若能快些把它唤醒,它会把你带到成功的高峰。因为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排除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沉着冷静增强自信,排除考试怯场因素

据心理学家测试,有75%左右的学生临考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高考,同学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很重,很容易怯场。比如一进考场心跳加快,头脑晕乎乎的,甚至个别同学还会打哆嗦;面对试卷脑海中一片空白,一走出考场,又感到题题会解,但一切已追悔莫及。考试结果也说明,许多落榜同学,并不全是因为考题太难,而是因为考试时情绪过分紧张,从而导致记忆混乱、思维阻滞而发生失误。可见考场不只是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考生有无良好心理素质的检验。因此,对每个考生来说都应树立必胜的信心,冷静应考,自觉排除考试怯场因素。据此,同学们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处理好几个问题,避免考场失利。

1、丰富考试经验。一是高考之前应扎实、认真、全面地搞好复习工作。许多考生之所以考试怯场,很大程度是因为复习没有全面或复习没有透彻,这样心里没底难免心慌。二是了解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在考前复习阶段,同学们要了解个学科考试题形和内容要求,学会根据各种题形提出问题,以促进积极的思维,提高自己应试的判断力和灵活性。三是缓行忌谈,沉着应战。在赴考场的路上,行速要慢,以免加速心跳,导致情绪紧张。进入考场前不要高谈阔论,也不要与人交谈讨论复习题目,以免原来“胸有成竹”的良好感觉一扫而光。考完后不要校对答案,千万不可以一题之小换来心理情绪之大失。四是先易后难,从容作答。拿到试卷后,通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即使看到暂时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慌,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一定会有区分度的。先做易解的题,待思路流畅后再做难题,这是应试技巧,更是增强信心的心理调适方法,每解一题便会增加一份自信。此外,还需要有一种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你感觉难时别人更是无从下手的心态,这样想想心理会平静很多,利于提高士气、正常发挥。如果在作出以上努力后,仍出现怯场,也不必惊慌,可先搁下试卷,稍做一下揉面等活动,或伏案休息片刻,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助于克服紧张情绪。也可采取深呼吸的方法,即慢慢吸气、后慢慢呼气;或做全身肌肉放松动作,即微闭双眼,心中默念:我的头部开始放松,更加放松;我的面部开始放松,更加放松;我的躯干开始放松,更加放松;我的上肢开始放松,更加放松;我的呼吸平稳而深沉,我的心率平稳而有规律。经过这种简单的练习,也能消除过度紧张状态。

2、客观评价自我。人需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自我,在人生的坐标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作为考生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适合自己合理的期望水平,既不过高要求自己,以免力不从心,精神负担过重,精疲力竭,使自己产生失望的心情,又不过低评价自我,以免限制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抓不住成功的机会,丧失理想的前程。因此在学习中要扬长避短,讲究学习方法,为实现理想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注意用脑卫生。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了防止大脑神经细胞过度受损,大脑会自动转入抑制、阻止回忆活动。有些考生考前开夜车,用脑过度,睡眠不足,加上心理紧张,引起回忆反应暂时抑制造成怯场。所以,同学们应该要讲究用脑卫生,即注意动静结合,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一天一般8小时),从实际意义上说,注意用脑卫生并不是单纯为了健康,同时也能改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业成绩。

三、科学安排从容应试,充分发挥应有水平

临近高考时,考生应该有意识地采取某些特殊措施,科学地安排时间,从容地应对考试的到来,确保考前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应有水平。

1、考前两天,择要复习。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基本弄清就可以了。所谓重点: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如确认这些方面已没有问题,就可以安下心来。并在晚上睡觉前反复暗示自己“复习很充分,一定能够考出好成绩”,然后安静入睡,这无疑能增加自信心。此时,家长也要留意观察孩子,如发现孩子过于紧张,说明其自信心不足,家长要给予鼓励,巧妙暗示孩子“你一定会考好的”。只有让孩子在十分自信的竞技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水平。

2、考试前夕,睡眠充足。当有了信心之后,考试前夕的休息十分重要,切莫在考试前夜牺牲睡眠、熬夜复习。这样做,不但不能提高考试成绩,相反,却容易造成过度紧张、疲劳、头昏脑胀、反应迟钝,影响考试成绩。因此临考前夕,要尽情放松。看看花草散散步,减轻心理紧张程度,听听音乐打打球,调剂大脑愉悦心情;早些休息,避免思考过多,精疲力竭。同时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安静的家庭氛围。

3、考试当天,安排从容。一是吃早吃好,营养合理。要有充足的用餐时间,最好在考前一个半小时用餐完毕。否则会因过多血液用于消化系统,使大脑相对缺血,影响大脑功能的发挥。要注意主食粗细、卫生,有足量的蛋白质和热卡,要合理搭配副食荤素,多吃一些高维生素食物,如蔬菜、水果,以保证紧张状态下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此外,还要有意识多喝一点水,以促进新陈代谢,加强排泄。二是欣赏音乐,放松心理。出门前十分钟听段欢快活泼的轻音乐,既可使人心情愉快,又可活跃思维,还可一面欣赏音乐一面检查准考证、文具用品等是否携带齐全。三是适时到校,避免慌乱。一般在进考场前20分钟到达为宜。太早了,遇到偶发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极易破坏良好的心态;过迟了,来不及安心定神,考试角色心理准备时间太短,有可能导致整场考试在慌乱中度过,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上一篇:时代性与艺术性下一篇:病人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