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减少

2024-10-31

血小板计数减少(精选11篇)

血小板计数减少 篇1

利奈唑胺(linezolid)为噁唑烷酮类抗菌药,2000年于美国首次上市,2007年进入我国临床使用。该药通过与细菌50S亚基的23S核糖体核糖核酸(RNA)上的位点结合,阻止形成功能性70S始动复合物,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包括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近年来随着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增多,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其中发生率较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为血小板计数减少。本文就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综述,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判定标准及发生率

Gerson等[1]在2002年汇总了7个Ⅲ期阳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血小板计数减少判定标准为血小板基线值(开始治疗前血小板检测值)≤参考范围下限(血小板计数≤100×109/L)、用药后血小板计数<参考范围下限的75%;或血小板基线值<参考范围下限(血小板计数<100×109/L)、用药后血小板计数<基线值的75%。结果成年患者出现明显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为2.4%(发生率为0.3%~10.0%),对照组万古霉素为1.5%(发生率为0.4%~7.0%)。

国内研究除采用上述判定标准外,多以用药后血小板计数<参考范围下限(即<100×109/L)作为诊断标准。如郭代红等[2]和梁军[3]以血小板计数<100×109/L定义为血小板计数减少,分别对410例、578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9.0%和22.5%。为有效评估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严重程度,王海燕等[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化疗急性/亚急性毒副反应表现/分度标准[5],按血小板下降的程度分为五度,0度:≥100×109/L;Ⅰ度(75~99)×109/L;Ⅱ度(50~74)×109/L;Ⅲ度(26~49)×109/L;Ⅳ度≤25×109/L,观察血小板的变化,结果102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32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31.3%,其中6例血小板计数<50×109/L,需要输血小板、新鲜血浆等治疗,一例癌症晚期合并MRSA肺炎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治疗7d后血小板下降至6.0×109/L。

张抗怀等[6]以血小板计数小于参考范围下限(<100×109/L)判定为血小板计数减少,以万古霉素为对照,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的变化,结果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的血小板计数减少发生率分别为40.2%和8.0%;进一步用“全变量模型(Enter)”进行二变量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与万古霉素组相比,利奈唑胺组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相对危险度(RR)为6.30,95%CI(2.69,14.77),提示利奈唑胺组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风险显著增高。

从上述文献报道可见,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研究设计的不同、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定义、样本量的不同以及其他治疗因素的影响,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也差异较大,但均显著高于利奈唑胺产品资料所报道的Ⅲ期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1],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风险不容忽视。

根据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卫生科学中心采用的药物相关性血小板计数减少标准[7]判断利奈唑胺与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相关性,其评估方法为[8]:(1)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前应用利奈唑胺,且停用该药后血小板减少症状减轻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2)起病前仅用了利奈唑胺,或同时使用了其他药物,但在停用该药后继续使用其他药物不影响血小板计数;(3)基本排除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4)重新使用该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又复发。4项都符合可确诊,符合前3项为很可能相关,符合第1项为有可能,不符合第1项为不可能。

2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病机制

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Gerson等[1]体外实验表明,利奈唑胺对二磷酸腺苷(ADP)或者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无生物学相关抑制作用,由此排除了血小板聚集的机制。现有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与其他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计数减少机制相似,主要有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氧化应激等三种学说[9]。一般认为其致病机制是利奈唑胺说明书所报道的骨髓抑制,但也有学者对利奈唑胺的骨髓抑制机制产生质疑。王海燕等[4]报道,6例血小板<50×109/L的病例需输血小板、新鲜血浆等治疗,但无明显出血表现,凝血功能检查正常,且骨髓象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数均正常,认为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作用机制与免疫介导相关,而不是骨髓抑制。而张抗怀等[6]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平均使用利奈唑胺6~8d,治疗时间与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无显著关联,也支持免疫机制的观点。

3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

3.1 高龄

刘岩等[10]对53例高龄感染患者〔>80岁,平均年龄(90.3±3.9)岁〕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血小板计数减少发生率为67.9%,其中血小板计数减少>50.0%者占39.6%,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者占17.0%,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中25.0%出现出血并发症,36.1%需要给予静脉输注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计数减少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以往文献报道。陈超等[11]通过逐步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年龄≥82岁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至异常的发生率(22/41,53.6%)远高于其他患者(37/167,22.1%,P<0.01),危险因素(OR)=4.07〔95%CI(2.05,8.08)〕,提示高龄是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的患者越容易发生血小板减少症。这可能与老年患者组织器官退化,药物代谢速度减慢易产生蓄积毒性,用药者多为重症混合感染,治疗时间长、用药总量大等因素有关。

3.2 低基础血小板计数

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表明基础血小板值是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陈璋璋等[12]对使用利奈唑胺的1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利奈唑胺前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风险是血小板正常患者的4.54倍〔OR=4.54,95%CI(1.53,13.50),P<0.01〕。陈超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低基础血小板计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础血小板计数≤204×109/L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至异常的发生率(48/121,39.7%)远高于其他患者(11/87,12.6%,P<0.05),OR=4.54〔95%CI为(2.27,9.11)〕。而在郑琛等[13]的调查中,86.67%的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的基础血小板计数<200×109/L,表明基础血小板值是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3.3 肾功能不全

近年来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不良事件明显增加。黄进等[14]对43例因革兰阳性菌致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治疗,其中肾功能不全组22例,肾功能正常组21例。用药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在参考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肾功能不全组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07±94)×109/L、(131±97)×109/L,有统计学差异。肾功能正常组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08±89)×109/L和(181±94)×109/L,无统计学差异。肾功能不全组血小板计数减少发生率(13/22,59.1%)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6/21,28.6%),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者均无出血症状,停药3~10(5.7±3.3)d后均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但两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前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利奈唑胺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陈璋璋等[12]的研究结果显示,162例患者中47例(29.0%)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药前肾功能不全者(Ccr<50ml/min)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风险是肾功能正常者的6.75倍〔OR=6.75,95%CI(2.93,15.58),P<0.01〕,Kruskal-Wallis H检验也显示轻度与中重度血小板计数减少者之间用药前血清肌酐清除率(Ccr)<50ml/min者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肾功能不全程度不仅与是否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相关,还与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严重程度相关。

3.4 长时间使用

已有较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用药时间>2周,其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将明显增加[15]。黄丽等[16]通过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发现,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1周,首日用药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情况很少见,其中发生在8~14d之间的比例高达51.52%,提示长时间使用为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高危因素。血小板正常生长周期为7~14d,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大部分可于7~14d后恢复,符合血小板生长规律,证实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是可逆的。陈璋璋等[12]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d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风险增加4倍〔OR=4.00,95%CI(1.40,11.39),P=0.009〕,可能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梁军等[3]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超过14d时,OR值达3.45,也证明以上观点。

4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防治措施

根据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与发生规律分析,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性:(1)遵照适应证、用法用量、疗程使用利奈唑胺。(2)用药前、用药期间及用药后1周,均应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用药1周后应加强血小板计数监测频率[16]。(3)避免长时间应用,疗程一般不宜超过2周[15]。(3)治疗前基础血小板值计数偏低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高龄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谨慎用药,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4)尽量避免与其他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联用。重症感染患者考虑到可能涉及Gd+、G-、厌氧菌、真菌等多重感染,联用抗生素经常多达3~4种。有文献报道,糖肽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氟康唑等均可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联用利奈唑胺后可能会促进或加重血小板减少症[17]。确需联用时应注意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发生严重的药源性不良反应。(5)根据血象及有无出血倾向及时采取措施。用药期间一旦发现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需立即停药。轻度血小板减少症停药1周多可自行恢复。当血小板计数≤30×109/L和/或发生严重出血倾向时,应考虑静脉输注血小板,加用糖皮质激素。伴发红细胞减少时给予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伴发白细胞减少时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8]。

5 小结

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由于研究的设计、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定义、样本量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文献报道的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差异较大,但均明显高于利奈唑胺Ⅲ期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值得引起临床重视。高龄、低基础血小板计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及长时间使用等会增加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性。

摘要:利奈唑胺为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主要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临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为血小板计数减少。由于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判断标准不一,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利奈唑胺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机制可能为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为高龄、低基础血小板计数、肾功能不全及长时间使用等。其防治措施为用药期间监测血小板计数;避免长时间应用;避免与可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的药物联用;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应停药,严重者可输注血小板等。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减少,利奈唑胺,药物毒性,综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 篇2

1、预防出血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避免穿着过紧的衣裤加重皮肤紫癜。应指导病人学会自我防护,避免外伤引起出血,防摔碰损伤,纠正挖鼻,耳的习惯,不吃硬韧易塞牙的食物,否则剔牙易引发出血。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如何护理是大家需要认识的,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若伴有贫血应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忌用温补,应以偏凉或性平者为好,多选用蔬菜水果性凉者对止血有利。注意忌油腻、生硬食物并忌用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等。消化道出血者酌情改进流食或禁食,以静脉补充营养。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粗硬食物及油炸或有刺激的食物,以免易形成口腔血泡乃至诱发消化道出血。多食含维生素C、P的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更应注意饮食调节,要根据情况给予禁食,或进流食或冷流食,出血情况好转,方可逐步改为少渣半流、软饭、普食等。同时要禁酒。

4、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要科学合理,如有口腔粘膜与齿龈出血,应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定时以溶液漱口。如齿龈及舌体出现血泡,小血泡一般无须处理,大的影响进食的血泡,可用无菌空针抽吸积血,局部以纱布卷加压至出血停止。

四、春、夏之际易发本病,因此在此期间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以免诱发发作。

5、不同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护理期间要选择好适合的食物,饮食宜软而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宜凉不宜热。患者中脾虚可稍多进肉、蛋、禽等滋补品,但亦要注意不要过于温补。有热可给蔬菜水果、绿豆汤、莲子粥,忌用发物如鱼、虾、蟹、腥味之食物。

6、在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护理期间要观察病情,特别对急性或慢性型发作期的病人随时注意观察皮肤、粘膜、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颅脑等部位的出血倾向,一旦发生大出血的征象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给予及时的对症处理,做好抢救物资的准备,应有专人护理,定时测量记录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及神志等生命体征,随时做好救治处置的配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样治疗 篇3

我今年80岁,自感有头昏沉、精神不振、消化不良、乏力易疲劳、紫癜等征象。经医院检查,结果是血小板过低、骨髓增生减低。对此,我不知该怎样治疗.有朋友说中药卷柏紫癜方治疗效果很好,但又不知该方是哪些药组成的,何处有买。请问:我这种病应怎样治疗调理?

广丰县 李××

李××同志:

你已80岁高龄,有头昏沉、精神不振、消化不良、乏力易疲劳、紫癜等征象,经医院检查结果为血小板过低、骨髓增生减低。这在中医来说是属于疑难病症,治疗比较棘手。由于我僅从信中知道你这些病况.未对你进行望闻问切诊察,故不便轻易处方.建议你到两医血液科再做些检查诊断。这里仅就你信中提到的咨询回答几点,供当地经治医师参考:

1.你问到中药卷柏紫癜方是由哪些药组成的,我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很遗憾。我认为这种传说的药方,若未经医师诊察处方,最好不要轻易服用,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2.至于说到紫癜.这是一种血小板减少或药物过敏等引起的疾病。紫癜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你属于慢性型,辨证分型多以阴虚火旺、气血不摄、脾虚阳虚、气滞血瘀等类型。对其治疗,方以化斑汤为主进行化裁,即:水牛角30克或犀角3克、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6克、玄参12克。在此方基础上加北黄芪、参、当归、金银花、紫草、丹皮、黄芩炭、生地、漂白术等。

3.日常生活应有规律,劳逸适度,心情愉快,充足睡眠,平日饮食以清淡为宜。

教授 主任医师 黄存垣

血小板假性减少1例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 58岁, 因7年前检查出血小板减少, 治疗后恢复正常, 因近期下肢出现紫癜, 乏力, 来我院检查, 血小板计数32×109, 对该标本进行血涂片复检, 因发现镜下有血小板聚集现象改用肝素抗凝剂重新抽血检查。

1.2 仪器和方法

1.2.1 仪器:

Sysmex XT-1800i、EDTA-K2、抗凝管和肝素抗凝管均有浙江拱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双目显微镜 (OLYM-PUS) ;瑞氏吉姆萨染液。

1.2.2 方法:

由本科室工作人员对该例患者重新抽血, 分别放入EDTA-K2抗凝管、肝素抗凝管及不加任何抗凝剂的小试管内, 在这期间应避免因采血不顺造成的血小板计数误差。手工计数时在0.38ml血小板稀释液中, 加入20ul不加任何抗凝剂的全血, 且确保操作准确。分别对不同抗凝剂血进行血涂片的制片、染色与显微镜检查, 观察镜下有无血小板聚集现象及血小板分布情况。见表1。

2 结果

EDTA-K2抗凝血检测到的血小板数量最少, 且经过血涂片镜检后发现血小板有大量聚集现象, 肝素抗凝血血小板数量虽有所升高, 但血涂片镜检中仍有凝集现象。用手工计数法重新计数后发现血小板数量比前2种抗凝血都高。

3 讨论

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 建议, EDTA-K2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 适用于血液学检查, 尤其是血小板计数。被推荐为血细胞分析仪的首选抗凝剂[1]。但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发现EDTA-K2可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 主要是由于在EDTA-K2作为抗凝剂的前提下出现的免疫介导血液中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使血小板互相发生凝集现象[2];其次是可能与血小板表面存在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EDTA-K2抗凝血中EDTA诱导血小板中的特殊蛋白使血小板发生凝集, 而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据Onder等报道,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因人而异, 其发生率为1.26%, 患者或健康体检者都有可能发生, 有时或是一过性的, 这可能与人的自身状况有关。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是根据血小板的体积大小及通过微孔时产生的脉冲数计数的, 当血小板互相发生凝集时, 会致使一些血小板被误认为是小红细胞而不作为血小板的计数, 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这种情况一旦发生, 就会导致临床医师的漏诊、误诊。

在该患者中血小板数量虽本身较少, 但涂片镜检后仍有聚集现象, 说明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的血小板数量不准确, 笔者认为血小板计数较为准确地方法仍为血小板手工计数法, 虽然此种方法精密度较差, 有时对一些血小板与某些非特异性颗粒难以辨别, 但对于异常血小板结果的复检, 仍不失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假性减少,EDTA-K2抗凝,肝素抗凝,手工计数法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治愈吗 篇5

我女儿今年5岁。几个月前,我发现她出现了皮下瘀血的症状。到医院检查后,她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请问,这种病能治愈吗?

山东 李洁

李洁读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出血性疾病。该病多因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了过量的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被大量破坏而引起。目前,临床上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其中急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多为2~6岁的儿童。此类患者发病较急,多在发病前的1~3周内患过感染性疾病。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见其血小板数量较少,而且出血症状明显。其病程一般为2~6周,最长的病程不超过半年。一般来说,多数急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不需要进行治疗即可痊愈,而且愈后不会复发,仅有少数患者会转为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多为成年人,以女性居多。此类患者起病较缓,在发病前无明显诱因,但病程多在半年以上,甚至可迁延数年不愈。此类患者皮下出血的症状可反复发作,而且发作后不能自行缓解,必须进行治疗。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首选口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该疗法的优点是短期有效率可达70%~90%,缺点是停药后易复发(停药后不再复发者不足20%),但复发的患者使用此疗法仍然有效。另外,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如果能在使用此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可提高此疗法的疗效。使用以上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脾切除治疗,以降低体内抗血小板抗体的水平。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使用上述疗法没有效果,此类患者只能靠输入血小板来维持生命。

从你女儿的发病年龄来看,我认为她得的是急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此不需要进行治疗即可痊愈。不过,你仍然要带她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以明确其所患疾病的类型。同时,你还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防止其转为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 篇6

1血小板生理特性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

血小板为多功能的细胞, 在生理止血及某些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血小板的特点易于黏附、聚集, 当标本中血小板体积偏大和 (或) 聚集成较大颗粒时, 血小板被误认为小红细胞而未计入血小板总数中, 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1]。

2采血方面所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

采血过程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采血速度和出血是否顺利是保证血小板数目准确的关键。手指采血时若方法掌握不当, 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 都会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2]。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水肿及皮下出血时, 因组织损伤, 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 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出现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 所以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应注意阅片, 必要时重新采血[3]。

3标本放置时间不足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在实际工作中, 采集标本后立即进行检测, 有时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现象。这是由于血小板离体后, 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 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 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 数个这样的血小板伪足相互缠绕, 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 致使这些血小板误认为是小红细胞而不纳入血小板计数范围。血小板也会因离体时间太长, 发生变形、自溶、体积变小或黏附聚集和破坏, 致使计数减少。所以, 血小板测定最佳时间为抽血后30~60min, 最迟应在120min内完成, 以避免由于混匀时间过短或过长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情况发生[4]。

4抗凝剂EDTA所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 的建议, 1.5~2.2mg的EDTA-K2抗凝1ml的全血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但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 反而会出现引起血小板聚集, 这种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抗血小板抗体和 (或) 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关, 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免疫病、肺心病、晚期孕妇、肝病、毒血症及一些不明原因疾病, 此现象是其他疾病发生的伴随现象, 出现于其他疾病开始或治疗过程中, 随着疾病好转可消失。另外一种现象是血小板黏附于白细胞上的“血小板卫星现象”, 它是由于白细胞表面的GPⅡb/Ⅲa结合所致, 与疾病和药物无关。对于这类标本, 只能换用非EDTA抗凝剂进行重新计数, 比如枸橼酸盐或在EDTA抗凝血中加入肝磷脂[5]。此外, 对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可以手工计数血小板加以矫正, 同时可通过血小板直方图来协助。

5高镁血症及脂类与蛋白的聚集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

临床上常用MgSO4来预防控制妊高症子痫的发作及用于治疗先兆子痫及子痫患者, 其治疗的有效血镁浓度1.0~3.0mmol/L[6] 。高浓度的镁离子有类似钙离子的生理作用, 通过改变血小板胞内cAMP水平而引起血小板的聚集, 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脂类与蛋白的聚集体, 多因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100可促进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凝固因子活性增强, 纤溶性降低,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而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此外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都可以使血小板聚集性升高, 易出现血小板假性减低, 也应引起注意。

6输血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

大量的输入血液制品时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这种情况多在4~6d后恢复正常;此外, 某些患者在输血后1周左右, 出现血小板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患者对外源性血小板抗原产生同种免疫, 再次输入相应的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使输入的血小板受到破坏, 也使患者自身血小板破坏, 引起血小板的明显降低[7]。

7冷凝集素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

冷凝集素是一种自身抗体, 冷凝集素在受冷后很快出现凝集, 不但能凝集红细胞, 而且能凝集有核细胞和血小板, 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遇到疑为冷凝集素干扰的患者标本, 应该在37℃温箱温育一定时间后, 再进行血常规计数。

由此可见, 虽然仪器法全血细胞分析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 计数的精确性均较高, 但仪器法有它的局限性, 它只是一种筛选手段, 在日常血常规检验中, 当我们遇到血小板计数与临床不符的情况, 检验报告暂不直接发出, 仔细了解核实患者的病情即临床指证或以前的化验结果, 情况不符者, 立即查找原因并进行手工计数复查, 必要时涂片染色观察, 以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江燕, 钱厚明, 吴亦宏.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8, 13 (2) :127.

[2]王谦, 展凤霞, 王传新, 等.血细胞计数上限区干扰对缺血性贫血血小板计数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 199, 17 (2) :110.

[3]李永红, 鈡步云.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结果偏低的原因及纠正方法[J].临床检验杂志, 2001, 19 (2) :112.

[4]古宏心.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假性减低的因素[J].医药产业资讯, 2007, 3 (5) :52.

[5]朱中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手册, 2002, 23 (3) :131-132.

[6]张军力, 高建钢.现代检验医学临床应用指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农民出版社, 2001:1.

血小板减少原因120例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6~2008年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共计120例。其中男性33例, 女性87例。年龄16~78岁。

1.2 诊断标准

诊断均符合张之南的《血液病诊断标准》[1]。

2 结果

临床表现

⑴淤点;⑵口腔齿龈及舌黏膜血庖;⑶月经过多;⑷视网膜出血;⑸内脏出血;⑹手术后出血。

2.2 治疗

(1) 去除诱因; (2) 输血小板; (3) 应用激素, 丙球。

3 讨论

3.1 本文资料表明

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共71例占59.2%, 应用激素后, 预后良好。82.6%缓解。与文献80%相近[2]。女:男=4:1, 轻中度血小板减少见于服药, 感染, 脾功亢进, 慢性肾功不全, 重度血小板减少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再障,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2 血小板基本功能

包括黏附, 聚集和释放。在正常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正常人1/3的血小板在脾脏内暂时被扣留, 脾脏内的血小板与外周血循环中的血小板保持动态平衡, 血小板在体内平均寿命为10d。此后, 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系统清除。血小板与粒细胞不同, 在骨髓中并无储备[3]。

3.3 血小板数量异常包括

(1) 血小板生成减少, 如再障, 化疗后; (2) 血小板破坏过多, 其中包括免疫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非免疫性, 如感染, 肝素诱导,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4 预后

⑴病毒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出血症状轻, 感染治愈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⑵慢性肾功不全所致血小板减少原因可能由于产生与排泄琥珀酸和酚类化合物障碍有关, 透析后, 血中毒性物质被清除, 功能可部分或全部恢复。⑶对临床上血小板重度减低而又无出血倾向者要注意EDTA抵抗。⑷对重症感染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注意监测血小板情况, 警惕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⑸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在无应用激素禁忌征的情况下, 可考虑早期应用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季林祥, 杨德光, 王枚, 等.西艾克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5, 16 (3) :42.

假性血小板减少163例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住院患者的血常规样本中选出PLT<80×109/L的样本163例, 由于患者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正常值, 且与临床症状不符, 考虑其属于假性血小板减少, 遂进行复检。163例患者中男性92例, 女性71例。患者年龄23岁-67岁。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OLYMPUS双筒显微镜。按照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配置草酸铵稀释液[1];瑞氏染液。

1.3 检验方法

运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血小板数, 对163例PLT<100×109/L的患者重新抽新鲜血2mL, 加入枸橼酸钠抗凝管, 充分均匀。另抽取患者末梢血20μL, 加入0.38mL草酸铵稀释液试管。两种标本37℃放置15min, 然后由检验人员进行血小板人工计数, 每份标本均计数2次并取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1h后抗凝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 检查有无血小板聚集, 综合分析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容积等。

1.4 统计学分析

检验人员对两种方法计数的血小板检测结果加以对比, 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3例样本中108例EDTA-K2抗凝血涂片中有大量血小板聚集, 但枸橼酸钠抗凝血及末梢血涂片中血小板分布均匀, 无聚集显现, 经综合分析判定为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另有23例为大血小板造成, 18例为小红细胞和细胞碎片影响造成, 6例为采血不顺造成, 其他因素引发假性血小板减少8例。重新抽血检验结果与初次检验结果相比,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血小板数量是临床检测的重要项目,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方便、快速, 在临床检验中已广泛应用。但仪器本身的局限性也会使检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2]。本组163例样本初次检验时出现血小板明显偏低的症状, 而患者未出现出血症状, 出凝血时间正常, 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不符, 因而初步判定为假性血小板减少, 并重新抽血复检。复检结果均排除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可能, 与初次检验结果相比,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组163例标本中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包括PTCP、大血小板、小红细胞、采血不顺及其他因素。

EDTA依赖性凝集是假性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原因, 本组108例样本属于此类情况, 占总数的66.26%。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 EDTA盐抗凝血中EDTA会诱导血小板中的特殊蛋白, 使血小板凝集, 但分析仪无法对凝集的血小板计数, 所以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3]。但是抗凝血采集后超过30min, 凝集可自发解聚。临床检验时可将采集的血液放置30min后再进行检测, 或是使用不含抗凝剂的稀释液、其他种类抗凝剂也能避免仪器自身的干扰。上述108例样本的枸橼酸钠抗凝血及末梢血涂片中, 血小板分布均匀, 无聚集现象。

血小板体积亦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血细胞分析仪是根据血小板体积大小, 通过微较大孔产生的脉冲数作为血小板的计数。通常血小板阈值在2-24 fL, 分析仪只识别颗粒的体积大小, 并不能对颗粒本身的性质进行识别。目前很多血细胞分析仪都不能将大血小板和小红细胞区分。如果标本中出现细胞碎片、血小板聚集, 导致血小板体积超出阈值范围, 也会引起计数不准。当血小板体积大于24 fL时, 血小板会被误认为小红细胞, 所以血小板计数偏低;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 有很多血小板呈较大体积, 部分大血小板被血细胞分析仪遗漏, 也会产生血小板计数偏低。例如糖尿病患者, 体内大血小板增多, 有可能被认定是白细胞或红细胞。因此, 为消除此类影响, 检验人员可实行手工计数和血涂片染色镜检, 或应用核酸荧光染色法检验。由于血小板中含有RNA, 可被荧光着色, 成熟红细胞无RNA, 不能被着色。通过着色判定可鉴别血小板的实际数量。但荧光染色法的成本很高, 尚不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此外, 由于采血不顺也可致假性血小板减少。采血不顺易引起肉眼不可见的微小凝块, 使血小板计数偏低。这与采血人员技术熟练程度、患者自身体质有直接的关联。采血人员技术不熟练会延长抽血时间, 或是导致反复穿刺, 组织液混入血液形成血块;采血后标本与抗凝剂融合不充分, 或抗凝剂比例不当, 将使抗凝剂作用发挥有限;患者有肥胖症或是新生儿采血也有可能出现不顺。采血人员应确保技术熟练、规范, 对采血工作认真负责, 尽可能避免误差的出现。

在检验过程中, 检验人员对异常血小板结果的判断应注意甄别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若检验结果出现报警信号, 显示患者血小板减少, 检验人员可首先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 观察血小板有无聚集, 并分析患者临床病症是否与之相符。确认患者无出血症状、出凝血时间正常, 检验人员可通过使用不含抗凝剂的稀释液、其他抗凝剂和手工计数的方法复检, 最终排除血小板减少的可能, 提高检验准确性, 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36-137.

[2]许蕾, 宋颖, 沈薇, 等.血液分析仪计数低值血小板的误差[J].临床检验杂志, 2010 (02) :151-152.

血小板计数减少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2012年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112例, 孕妇年龄20岁~39岁, 平均年龄27.3岁;孕周36周~42周, 平均 (38.4±2.6) 周。其中妊娠前即存在血小板减少的患者13例, 占11.61%;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者89例, 占79.46%。导致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妊娠期合并症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共计10例, 所占比例为8.92%。

1.2 方法

1.2.1 研究分组

将本文收集的112例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按照血小板计数分为3组, 其中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82例为A组, 血小板计数在20×109/L~50×109/L之间的患者21例为B组, 血小板<20×109/L的患者9例为C组。

1.2.2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者均经由血常规检查获取血小板计数数据, 采血日为分娩前及分娩后3 d, 比照不同时期的组间血小板水平差异及同组分娩前后血小板水平的变化。

1.2.3 临床治疗

A组无出血征象者仅需密切监测血小板, 无需给药。B组若是有出血征象, 给予每日叶酸0.4 mg及肌苷0.4 g口服, 再给予三维亚铁口服液每日3次口服、每次饮20 m L。无出血征象的B组患者给予与有出血征象的A组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C组及显著出血的B组则需应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 根据血象缓解情况日治疗剂量在15~60 mg内浮动。此外, B组及C组应予输注血小板200 m L其剖宫产前30 min或分娩活跃前。全部孕妇若是分娩时大量失血, 则需及时进行持续预防性的血浆及血小板输注, 输注量结合临床确定。若是其他原发病诱发的血小板减少, 可予双嘧达莫25 m日3次口服及乙酰水杨酸日50 mg口服。目的是使产妇血小板恢复至正常范围 (100×109/L~300×109/L) [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患者分娩前和分娩后3 d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A组合计80例、B组合计9例、C组合计2例其血小板计数在分娩3 d内回升至100×109/L~300×109/L;剩余21例有20例其血小板计数相继在产后2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 1例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加重应用环磷酰胺治疗而产生显著骨髓抑制, 故始终其血小板计数始终未恢复至100×109/L以上。

注:q、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q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是与妊娠有关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良性疾病, 临床文献[3]表明,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拥有多种冠名, 如流行性血小板减少、围生期血小板减少、偶发性血小板减少、无症状性血小板减少、妊娠关联性血小板减少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均为无明显症状、体征的良性病变, 大部分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在50×109/L~100×109/L之间, 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 或因为妊娠期血容量上升, 使胎盘对血细胞的生物利用活性增强所致, 而并非血小板遭受病理性破坏[4]。还有观点认为, 健康孕妇其机体血管内即可发生慢性血管内凝血过程变化, 进而诱发血小板减少[5]。绝大多数诱发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其本质是妊娠期发生的生理性血小板减少, 80%的孕妇属于此类良性生理变化范畴, 发现的时间大多在产前常规检查时, 大多在妊娠期的中期和晚期发生, 此前没有血小板减少史和出血史, 在产后几天之内, 血小板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 (100×109/L~300×109/L) , 此类患者大多无需治疗, 能达到自愈的效果。通过对3组患者分娩前和分娩后3 d血小板水平的变化分析, 我们认为只要不是临近分娩时血小板水平低于一定水平, 均可自愈。所以在本次研究中, 血小板水平在50×109/L以上且出血征象不明显者, 均无需进行临床干预[6]。而同样无出血征象然其血小板计数区间在20×109/L~50×109/L者, 应用叶酸、肌苷及铁剂进行了姑息性的对症药物支持干预。若孕妇分娩前夕其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临床推荐[7,8]实施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进行干预, 首选泼尼松及丙种球蛋白, 本次研究中在不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前提下仅应用泼尼松即达到血象恢复的目的。而在分娩前夕若是孕妇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 即应予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以防止分娩时及分娩后产后出血情况的发生。静脉补充血小板适应证[9,10,11]: (1) 尚未发生活动性出血但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孕妇的预防性治疗。 (2) 恶性肿瘤、体内感染、应用可诱发出血的药物等多种可能引发出血的因素同时存在, 且其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 (3) 创伤或手术前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或即将为其实施特大手术或出血量大的手术, 且血小板计数低于70×109/L。许多临床研究也未发现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必然会发生产后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以,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在临床上应当慎重进行临床干预, 慎重遴选分娩方式、麻醉方案, 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征, 以期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综合应对方案, 以避免此类患者因不科学的临床干预处置而遭受损失。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干预措施, 为今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012年妊娠期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 探讨妊娠期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结果 112例患者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89例, 占79.46%。部分患者在分娩前施行简单药物支持或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或者在剖宫产时输注血小板。91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在分娩3 d内即正常 (100×109/L300×109/L) , 20例血小板计数相继在产后2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 1例因原发病治疗产生骨髓抑制血小板始终未能恢复正常。结论 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应选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 密切注意产妇分娩过程中血小板水平的变化, 如血小板水平较低时可采用注射血小板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妊娠,血小板减少,临床干预,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刘映麟, 牛秀敏, 陈述.妊娠特发及相关性疾病诊断治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258.

[2]Schwartz KA.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an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p regnancy[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2000, 14 (5) :1101-1116.

[3]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 General Haematology Task Force.Guidelin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n adults, children and in pregnancy[J].Br J Haematol, 2003, 120 (4) :574-596.

[4]沈晔.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10) :619-620.

[5]华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处理的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2000, 27 (1) :29-32.

[6]Payne SD, Resnik R, Moore TR, et al.Ma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of severe 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pregnancies complicated by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a[J].Am J Obstet Gynecol, 1997, 177 (1) :149-155.

[7]罗丽莉, 陈涤瑕.妊娠期血小板减少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4) :221-222.

[8]Federici L, Serraj K, Maloisel F, et al.Thrombocytopenia during pregnancy:from etiologic diagnosis to therapeutic management[J].Presse Med, 2008, 37 (9) :1299-1307.

[9]俞丽丽, 李力, 易萍, 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93例临床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7, 16 (9) :644-646.

[10]Wegnelius G, Elinder G.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pregnancy:The risk in connection with umbilical blood sampling is probably greater than the benefit[J].Lakartidningen, 2001, 98 (32-33) :3403-3409.

血小板计数减少 篇10

1一般资料

26例患者诉有刷牙出血史,无急性感染及活动性出血,排除凝血机制异常。年龄30—70岁,拔除各类牙26颗,血小板(PLT)大于90×109/L6例,40×109/L—90×109/L16例,30×109/L以下4例。

2方法

2.1麻醉。注射麻醉剂应缓慢,传导麻醉时进针深度宜浅。

2.2拔牙。若骨阻力明显,宜采用劈牙的方式减少阻力,减少组织损伤,刮净肉芽组织及牙碎片,缝合牙龈。

2.3拔牙创处理。压迫止血10分钟,若有活动性出血,取止血海绵蘸凝血酶松松放入拔牙创,用浸用止血芳酸纱布压迫止血,观察30分钟,如创口仍有渗血,以浸有盐酸肾上腺素的棉球压迫,待出血减少时重复上述方法。

3结果

6例PLT大于90×109/L患者拔牙创经常规压迫可止血,16例PLT40×109/L—90×109/L患者中,有3例常规压迫可止血,13例需用外用止血药;4例PLT小于30×109/L患者中,1例仅使用一次止血药止即可,3例需多次用药方可止血。

4讨论

血小板减少患者拔牙应持谨慎态度,急性期,不稳定期都是拔牙禁忌症。一般认为PLT大于90×109/L不发生异常出血,PLT小于50×109/L手术时会有异常渗血,有些血小板减少患者输血小板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产生无效性输血板,因此局部止血尤为重要。

血小板计数减少 篇11

关键词:妊娠,血小板减少,出血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孕妇常见合并症之一, 其危害除了临床上常见的皮肤、黏膜出血外, 严重时可导致分娩时大出血, 甚至危及孕妇及胎儿生命, 故应重视预防由于血小板减少所致的严重并发症, 正确的分析病因及护理, 是母婴安全的重要保证。本院近3年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146人,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产科2009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孕妇17000余人次, 其中合并血小板减少146人次, 约占0.9%左右。年龄18~39岁, 其中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GT) 81例, 占全部病例55.48%, (标准: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 妊娠7月后出现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70×109/L, 产后1~6周血小板恢复正常) ;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39例, 约占26.71% (妊娠前确诊ITP28例, 妊娠后确诊ITP11例) ;妊娠合并巨幼细胞贫血引起血小板减少 (MA) 16例, 占10.96%, (血清叶酸, 维生素B12含量明显减低) ;妊娠合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4例, 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MDS) 4例, 分别占2.73%;HELLP综合症2例, 占1.37%。

1.2 治疗方法

GT组由于血小板计数在70×109/L, 无出血症状, 无需特殊处理。ITP组未足月孕妇, 血小板>30×109/L, 无出血症状、分娩先兆者, 加强监护, 避免剧烈运动, 未予用药。血小板<30×109/L, 给予地塞米松10 mg/d, ivgtt, 7~14d;经济条件允许时输注丙种球蛋白400 mg/ (kg·d) , 5 d/疗程;需要终止妊娠时, 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 使血小板>50×109/L, 并均在血小板>50×109/L后4 h内剖宫产分娩出胎儿, 术后继续糖皮质激素治疗。MA组血小板均>30×109/L, 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后均好转, CAA和MDS组产前血小板>20×109/L且无出血症状者继续妊娠, 需要立即终止妊娠时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 4小时内剖宫产分娩出胎儿, 术后给予雄激素、免疫抑制剂 (如康力龙, 环孢素等) , 血小板<20×109/L, 权衡利弊决定是否继续妊娠或终止妊娠, 强烈要求继续妊娠者间断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 使血小板维持在20×109/L左右;HELLP综合症2例血小板50×109/L左右, 未输注血小板, 适时剖宫产分娩出胎儿, 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

2 结果

由于注重孕期保健治疗, 所有患者分娩时无一例发生产后大出血 (>500 ml) , 产后血小板计数除8例CAA和MDS维持在10×109/L~30×109/L之间均上升, 平均达到80×109/L左右。新生儿根据Agar评分有9例出生后1 min评分4~6分, 为轻度窒息, 但通过积极抢救和护理, 预后均良好;35例合并ITP孕妇所产新生儿中有3例出现血小板减少 (BPC70×109/L~90×109/L之间) , 一月随访时均恢复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3 护理

3.1 产前护理

3.1.1 根据不同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及程度和出血情况, 予不同方式治疗护理:

血小板>50×109/L, 无出血症状, 可在严密观察下继续妊娠, 足月分娩;血小板<20×109/L, 且出血症状明显, 根据经济情况选用静脉免疫球蛋白[400 mg/ (kg·d) ×5 d]和/或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 mg/ (kg·d) 或地塞米松10 mg/d) 治疗, 一旦血小板计数开始上升即逐渐减量至维持量:强的松5~10 mg/d, 同时注意糖皮质激素有升高血压、血糖、增加感染等副作用, 用药期间需严密观察体温、血压、血糖变化, 对症处理, 同时加强病区环境卫生管理, 病房紫外线消毒, (1次/d, 60 min/次) , 控制陪护及家属探望人数。

3.1.2 正确进行饮食指导

患者应多食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铁、钙等食物, 膳食不宜过热、过硬, 避免食用硬壳类食物, 以免刺伤, 引起牙龈出血;低盐饮食, 减少水钠潴留。

3.1.3 正确进行饮食指导

患者应多食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铁、钙等食物, 膳食不宜过热、过硬, 避免食用硬壳类食物, 以免刺伤, 引起牙龈出血;低盐饮食, 减少水钠潴留。

3.1.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尽可能让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情

孕妇如血小板计数持续性<20×109/L, 为了确保孕妇安全, 应考虑中止妊娠, 但也有孕妇求子心切, 不顾医生的劝告, 带着恐惧与焦虑心态继续妊娠, 所以应根据病情及化验结果, 及时与家属沟通, 严密监测并积极治疗, 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适时终止妊娠或继续妊娠。

3.1.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血小板减少的出血以皮肤、黏膜紫癜多见, 严重时可出现颅内出血, 应密切观察有无头痛、呕吐, 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及血压变化, 大、小便情况等, 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抢救措施。146例均未发生严重出血症状。

3.1.6 加强胎儿监测

指导孕妇正确自测胎动, 适当控制母体活动量, 防止外伤;定时进行胎心监护, 保障母儿安全。

3.2 产时护理

3.2.1 根据血小板计数高低选择分娩方式

因血小板减少, 分娩时容易致大出血, 要及时准备新鲜机采血小板, 必要时输入。对于剖宫产者, 应准备缩宫药物, 以便术中加强宫缩使用, 预防产后出血。对于准备阴道分娩者, 严格缩宫药物的应用, 避免产程过快、产道损伤所致出血量增加, 提前接产尽量不做会阴切开术;为减少出血量, 要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认真检查软产道, 及时发现有无软产道损伤或血肿形成, 对症处理。

3.3 产后护理

3.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子宫底高度、硬度及子宫复旧等情况, 了解恶露的量、色、味、伤口有无渗血。

加强口腔护理, 早晚餐前刷牙, 餐后及时漱口,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产妇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破损, 住院期间2次/d会阴擦洗消毒, 并嘱便后及时清洁;出院后每天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以预防感染。

3.3.2 产后哺乳

大多数产妇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个别产妇依据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剂量和病情稳定情况, 决定是否母乳喂养。出院后嘱其每周复查血常规, 如有异常及时血液科就诊。

4 小结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危害是产后大出血和/或颅内出血, 而且一旦发生, 后果非常严重, 病死率极高。目前认为孕产妇病死率已不单单是衡量生殖健康的指标, 而是衡量妇女地位, 人类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和敏感的指标。本院通过做好产前各种化验, 积极有效的观察、治疗、护理, 产时选择恰当分娩方式、正确处理, 产后加强护理,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成功治疗护理14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无一例出现产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使她们顺利度过围产期, 创造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志莲, 郝敏, 郝琦蓉, 等.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87例临床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 6 (8) :623-625.

[2]车荣华, 李爱红.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84例临床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9, 18 (12) :959-960.

上一篇:生态园林绿化下一篇:儿童便秘的危害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