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攻坚期”

2024-10-17

就业“攻坚期”(精选4篇)

就业“攻坚期” 篇1

一、前言

2013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创历史新高。与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形成显著对比的是, 社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数却相对减少。2003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 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为850万个, 供需比约为1:4;2009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10万人, 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为1102万个, 供需比约为1:2;2013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 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为900万个, 供需比为1:1.28, 毕业大学生人数与新增就业岗位数比例创历史新低。【1】这种供需比的缩小致使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复杂而严峻。据统计, 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各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普遍低于往年, 因此, 2013年也被社会上喻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季”。【2】

大学生就业困难除了上述高校毕业生规模增加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减少之间供需失衡等客观原因外, 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此外,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高、就业观念落后、就业竞争力不强,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家庭及个人就业期望值偏高等主观因素也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期”就业工作概况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在每一自然年度的下半年启动 (10月份左右) , 从启动到次年三月份的这段时间是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 大部分用人单位通过在地方人才市场或者进入校园举行专场招聘会, 与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签定就业协议或达成就业意向。这一阶段就业进度比较快, 就业率每月都有明显地增长。

次年的第二季度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攻坚期”, 这一时期是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 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任务的重要时期, 也是高校就业工作最后的“冲刺”阶段。就业“攻坚期”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淡季, 是毕业生就业“青黄不接”的时期。此时用人单位大多已经举办过招聘会, 招聘工作已经结束, 签约工作已近尾声, 这一时期就业进度比较缓慢, 且有一部分学生尚无就业意向, 如就业有困难、考研不达线、仍在观望徘徊中, 或者另有其它想法, 等等。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攻坚期”常见做法

各大高校就业工作部门 (主要指就业工作处或就业指导中心) 在毕业生就业“攻坚期”, 也都想尽各种办法, 出台各类措施, 搭建就业平台, 提供就业信息, 通过各种渠道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程服务。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一)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为了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工作部门领导带领工作人员走出校园, 携带就业宣传资料奔赴全国各地人事部门、联系用人单位, 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 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入校园, 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或者参加校园大型就业洽谈会。

(二) 发布就业需求信息

就业工作人员积极搜集各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整合归类, 在学校就业网站发布, 同时提供选调生、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等信息和国家政策,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 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

(三) 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学校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网络视频会议) 为契机, 召开本校的就业工作推进会, 进一步分析研究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工作进展, 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 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攻坚期”的就业工作进行再推动、再部署。

(四) 开展就业工作调研活动

为落实学校就业工作计划, 进一步促进各学院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业工作部门一般会在就业“攻坚期”对各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走访调研, 了解各学院前一阶段的就业进展, 征询学院在当前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及下一步打算等。

(五) 公布院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为进一步推动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部门会定期公布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展, 通报各学院、各专业的就业情况, 如专业人数、已签约人数, 签约比率, 与往年就业相比情况, 以便有效分析就业形势和采取下一步措施。

(六) 提供相关的指导咨询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期”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 这段时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各高校的工作重点, 围绕就业工作有很多内容, 如在就业签约环节、就业派遣过程等会遇到各种问题, 就业工作部门就要提供全方位指导咨询工作, 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全程服务。

四、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的工作现状及不足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攻坚期”采取的就业工作措施, 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就业工作, 不过这些做法主要停留在学校层面上, 范围广, 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限。真正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主要还是由二级学院来完成, 而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则是由学院毕业班辅导员来完成, 毕业班辅导员是毕业生就业“攻坚期”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人物。

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目前各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的现状仍不令人满意, 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有的高校还存在对辅导员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不足, 未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师生配比;有些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 难以将就业工作做到“精细化”。此外, 学校对辅导员就业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重视不足, 在就业工作方面的业务培训跟不上, 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二) 日常工作事务繁杂

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决定了辅导员日常工作事务十分繁杂, 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压力大。有的毕业班辅导员兼职过多、精力分散, 无法保证他们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三) 自身业务水平不足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由于辅导员专业出身不同, 加上在学生就业工作方面普遍缺乏系统化、专门化的学习和培训, 毕业班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过程中, 辅导员由于自身理论学习的薄弱和工作经验的不足, 致使他们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困惑和问题, 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稳定大学毕业生思想情绪, 解决求职困惑, 做好心理疏导, 进行人文关怀, 及时准确传达学校及用人单位信息, 指导毕业生求职技巧, 开展个性化求职方法。【3】这就要求毕业班辅导员平时就要注重就业政策的学习和就业理论知识的积累, 不断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 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 在“攻坚期”实际工作中, 克服主观、客观上的种种困难, 以学生就业为根本, 关注学生的就业动态, 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和心理疏导。

五、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工作对策

在当前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毕业班辅导员如果能够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的特点,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个人的潜在能力, 在促进学生就业进程中还是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有其天然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开展工作角色优势明显, 开展工作针对性较强, 开展工作实效性较强。【4】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全程中既要做就业指导的“导师”角色, 又要发挥就业过程的“中介”作用, 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 是高校推进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力“推手”。他们在就业“攻坚期”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完善的工作对策, 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 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 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一) 建立学生就业服务组织机构

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会在二级院系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成立就业工作领导组, 实施“一把手”工程, 一般由学院院长或党委书记担任, 毕业班辅导员是主要成员之一。因此, 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把就业工作摆在毕业班学生工作的主要位置。学院除了在就业工作组中发挥辅导员的成员作用外, 还要在下一级建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成立由毕业班辅导员为组长、学生党员和班级干部组成的“班级就业信息服务小组”, 为广大师生服务。辅导员认真选拔、任用就业工作助理, 明确责任、细化分工, 调动学生干部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不仅实现学生骨干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还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就业互助的作用。在就业“攻坚期”, 辅导员既要获得就业工作组领导的帮助, 又要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

(二) 建立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

1. 就业信息采集工作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做好未就业学生的基本信息统计工作, 对尚未就业的学生的信息有比较全面的掌握,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辅导员组织未就业学生填写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表, 信息登记表内容除填写个人的基本情况外, 还要登记学生的就业意向行业、就业意向地域、就业期望等内容。辅导员在进行个人信息系统化管理过程中, 认真做好就业分类工作, 建立较为完整的未就业学生信息分类数据库, 为未就业的学生建档立册, 准确摸排学生就业情况, 为下一步做好分类指导和分类推荐工作打好基础。

2. 实施就业动态管理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每隔一段时间, 就业人数及比率都会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辅导员做好动态统计工作, 及时准确更新就业信息库内的内容。同时建立学生就业状况动态监控制度, 实行每两周一次的就业率动态统计和定期通报制度, 做到就业工作情况能掌握、工作进展有比较、工作成效能衡量。辅导员通过加强学生信息规范化管理, 推进就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三) 整合各方面力量促进就业

辅导员具备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 他们与学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与学院领导和专业课教师联系较多, 可以借助各方力量来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帮助。辅导员发挥好他们的“中介”作用, 调动学院各方力量, 整合各方面的就业资源, 形成合力创造就业氛围, 依靠全员力量, 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 为全体毕业生服务。

1. 利用校外基地的作用

高校就业部门在学校层面上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学院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根据学院各专业的特点, 开辟各类比较稳定的产学研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与企业交流, 通过学院与校外基地的良性互动, 促进毕业生就业。

辅导员借助学院相关领导联系和考察就业创业、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教学实习等实习基地单位之际, 广泛搜集需求信息, 积极向实习单位推荐毕业生, 邀请单位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 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2. 借用学院校友的优势

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他们关心关注学校的发展, 在学生就业方面也是如此。学院要充分开发校友资源, 在校友中选聘一批就业信息联络员, 建立校友群, 借用他们在企业的人脉优势, 为母校提供单位需求信息。有些专业会每一年举办周年校友会, 如在就业“攻坚期”适逢校友会, 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可以以此为契机, 捕捉校友单位用人信息, 向其推荐毕业生, 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3. 发挥学生导师的作用

大四第二学期覆盖整个就业“攻坚期”, 毕业班学生这段时间主要是在跟导师做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 他们跟导师接触最多、交流最多。有些导师在社会上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 比如他们当初的同学、以前带过的学生、有横向课题来往的企业领导等等, 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辅导员就要主动与学生导师联系, 借助导师的优势和作用, 为未就业的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四) 实行未就业学生分类指导

辅导员在对未就业学生的信息采集时, 通过认真摸排, 准确掌握未签约毕业生的详细信息, 积极开展分类就业指导和“一对一”帮扶工作, 做到点面结合, 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式多元化形势, 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强化就业指导“精细化”的理念, 充分运用三分法, 做到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指导, 努力实现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5】根据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个体的实际情况, 将未就业学生进行归类, 大致可以分为:一、一般企业工作, 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二、报考类工作, 如选调生、公务员、事业单位项目。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 如大学生村官、选聘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四、就业困难生, 如双困生。五、创业类工作。六、其他类, 如准备第二年再次考研的学生、暂时不想就业的学生。

辅导员对未就业学生分类后, 就要对不同类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工作措施, 进行分类就业指导、分类就业咨询、分类就业推荐、分类提供就业信息、分类进行就业帮扶。在就业指导形式上, 除传统方式的分层分批面对面咨询辅导外, 还要辅以现代化网络手段, 根据未就业学生分类建立QQ群、飞信组等。在就业指导内容上, 就要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比如对准备到企业工作的学生, 做其思想工作, 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 帮其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意识。对有意向面向基层工作的学生, 向其宣传国家政策, 让学生对于基层就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进一步坚定其到基层工作的信念, 同时在其招考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辅导员是在学校里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 感情最深的老师。他们长期处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 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信息了解比较全面, 在一定程度上, 为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供了可能, 有利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6】针对就业困难生 (女生、贫困生、心理问题生、学业困难生等) 和其它类特殊学生, 可开展有针对性咨询, 给予个性化辅导, 进行“点对点”指导, “一对一”帮扶, 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五) 构建就业网络信息化平台

毕业班辅导员充分利用学院为学生搭建的就业平台, 联系用人单位,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建立以学院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及时、准确发布就业信息, 实现就业工作网络化, 就业市场服务信息化, 为学生提供快捷, 高效的信息服务。

辅导员有效利用好现代通讯手段, 根据未就业学生的分类, 通过掌握学生的求职意向和具体情况, 利用手机短信、飞信、QQ等信息平台等形式, 针对不同类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 将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情况、招聘需求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未就业的学生, 做到分类分层分批服务。辅导员或“班级就业信息服务小组”通过就业信息发布, 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到每一位学生, 保障学生就业需求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全面、及时。

(六) 完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高校要以人为本,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 为毕业生排忧解难, 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辅导员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们与用人单位、学校就业工作部门、与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都有着广泛的联系, 这就要求他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发挥好就业过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求择业过程中遭遇心理困境时, 辅导员更容易借助角色优势, 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认知, 准确定位, 从而解决问题。【7】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客观认清就业形势, 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同时随时接受就业咨询, 对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一帮一”的个性化帮扶,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统计和回访工作, 尽个人的最大努力去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此外, 辅导员还要及时了解未就业学生的思想动态, 重视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保证校园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699万大学生900万个岗位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EB/OL].[2013-05-02].http://www.guancha.cn/Macroeconomy/2013_05_02_142063.shtml.

[2]张骞.毕业生签约进程低于上届同期水平[EB/OL].[2013-01-23].http://www.jfdaily.com/a/5059986.htm.

[3]邓晓文.试论高校辅导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EB/OL].[2011-12-14].http://www.studa.net/gaodeng/111214/09155738.html.

[4]湛利华.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12) :23-24.

[5]蔡立丰.试论“精细化”理论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9) :164-165.

[6]曾艳.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就业, 2012 (6) :110-142.

[7]任跃辉.高校辅导员就业工作问题探析[J].群文天地, 2012 (3) :114-114.

李克强: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 篇2

3月1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做主旨演讲。

在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中, 李克强表示,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虽然出现了一些变化, 有一些好兆头, 但是前景仍不明朗, 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 全球流动性明显增加, 经济下滑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已, 人们对前景忧虑挥之不去。与此同时, 支撑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正在进行, 储蓄与消费、出口与进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结构性调整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们期待通过调整和创新拓展积极因素, 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局面, 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针对中国经济走势, 李克强表示, 中国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总体态势平稳,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李克强强调, 中国将在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一是立足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 特别是在今年国际市场仍然不景气, 扩大内需对中国来说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活力,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政府引导, 增强各方面资金投资, 全面地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提高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和创新驱动, 从而来实现结构和产业升级。三是依靠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刻不容缓。转方式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是实现经济转型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 中国将深化财税、金融、价格、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 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决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就业“攻坚期” 篇3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 切实落实监测预警汇报制、会商制和预警制, 四川省5月就启动了值班周报制, 安排专人值守病虫信息, 确保信息渠道畅通。7月8日, 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会商了水稻穗期主要病虫偏重发生趋势后, 分别在四川卫视、四川日报宣传穗期病虫防控形势, 四川省植保站发布了穗期病虫预报。据统计, 全省各级已发布大春作物重大病虫情报、警报745期, 发布电视预报282期 (次) , 科学指导病虫防治工作。

二是强化组织发动 四川省农业厅印发《关于切实抓好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要求各地切实落实防控责任和措施。南充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通知, 自贡市农牧局召开稻瘟病防治现场会, 达州市、泸州市等农牧局先后下发文件通知, 组织开展穗期病虫害防控工作。

三是强化统防统治 各地抢抓穗期病虫防控时机, 充分发挥已建植保专合组织的骨干作用, 组织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目前, 全省已出动植保专合组织1 778个, 出动机动喷雾器16.35万台次, 手动喷雾器312.17万台次, 已开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 042.57万亩, 占防治面积的30.79%。

就业“攻坚期” 篇4

准确把握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十三五”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基础,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结构,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十三五”标准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战略全面实施,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基本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大幅提升,我国迈入世界标准强国行列。具体来讲:

一是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在技术发展快、市场创新活跃的领域,加快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到2年以内。在农产品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9,000项,标准供给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标准化效益充分显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提高到30%以上,主要高耗能行业和终端用能产品实现节能标准全覆盖,主要工业产品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新增500个以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标准化服务创新成效更加有力,科技成果标准转化率持续提高。

三是标准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到“十三五”末,我国参与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达到年度国际标准制修订数的50%,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合作更加密切,中外标准互认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积极推广。

四是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标准化技术组织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建设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50个以上,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标准化科研机构,建设形成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标准化专业人才基本满足发展需要,标准化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互联互通的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台。

认真抓好规划的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

首先,要注重“大体系、全过程”建设,完成好六大任务。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就是第一次把标准化作为一个体系提了出来,从标准的研制、实施、监督、服务、国际化等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规划。一是要优化标准体系。结合标准化工作改革,推进标准体系结构性调整。完善标准制定程序,提高标准制修订效率。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二是要推动标准实施。完善标准实施推进机制,建立健全标准化统计制度。应用标准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建立促进技术进步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标准化工作机制。三是要强化标准监督。建立标准分类监督机制,完善标准实施监督和实施后评估制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加强标准化社会教育,强化标准实施的社会监督。四是要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建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机构,引导标准化服务新兴业态发展。五是要推进标准国际化。鼓励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机构、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培育、发展和推动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中外标准互认与合作,提升我国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六是要夯实标准化基础。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标准化人才需求。规范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加强标准化科研机构建设,提高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紧扣“全方位、广覆盖”布局,建设好5大领域。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从过去主要面向经济领域进行规划布局,转向围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五位一体”总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的“全域标准化”架构。一要加强经济建设标准化,以统一市场规则、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着力点,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二要加强社会治理标准化,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为着力点,提高社会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促进保障改善民生。三要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以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为着力点,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服务绿色发展。四要加强文化建设标准化,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着力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文化繁荣。五要加强政府管理标准化,以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着力点,构建政府管理标准化体系,提高行政效能。

其三,要着眼“守底线、保基本”要求,实施好十大工程。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紧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提出了十大重点工程,每一项工程都跨行业、跨部门,需要群策群力,共同推进。一要围绕保障质量安全,实施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实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工程,促进我国消费品安全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二要围绕支撑产业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化工程,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推进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标准化工程,提升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工程,满足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三要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程,提升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工程,有效降低污染水平。四要围绕提高开放水平,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工程,以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服务、技术、装备走出去。五要围绕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增强标准化发展内生动力和可持续能力。

上一篇:传统商业化论文下一篇:医院网络管理系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