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工程

2024-09-08

攻坚工程(共12篇)

攻坚工程 篇1

2014年, 是江西省广昌县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攻坚年, 这一年还是广昌“共创·小康”工程的开局年。为加快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广昌县委、县政府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突出重点、示范先行, 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要求, 从2014年开始至2018年, 连续五年在全县全面深入实施“共创·小康”工程, 突出抓好生活扶贫和产业扶贫, 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近一年来, 广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太多令人欣喜的变化,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一切都得益于广昌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共创.小康”工程的有力实施。

一、贫困群众住得好了, 才能踏踏实实奔小康

“五年之后, 贫困群众都能住上新房, 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 就是我目前工作的最大意义”, 广昌县县委书记许爱军在谈起“共创·小康”工程生活扶贫时如是说道。生活扶贫即以广昌县11个乡 (镇) 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以59个省级贫困村为攻坚重点, 以4.4万贫困人口为重点帮扶对象, 重点对贫困户的土坯 (危) 房进行改造, 同时配套改造道路、用电、安全饮水、村庄环境等为主的基础设施, 着力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目前, 已启动农村土坯 (危) 房改造1056户, 其中集中改造点10个、307户。

在广昌县头陂镇前山村土坯 (危) 房改造集中安置点, 记者一行看到的是一栋栋正在抓紧建设的二层小楼, 这些楼房的主人曾经都住在冬天漏风, 雨天漏水的土坯房里, 贫困使得他们只能忍受现状, 无力筹建新房。依托“共创·小康”工程的帮助, 土坯房改造户户均能得到2—3万元的现金补助, 加上自筹资金, 住新房的梦想已经触手可及, 过上幸福生活的憧憬即将变成现实。

二、有了产业才能断穷根、谋发展、共致富

住进新房, 家就更温暖了, 脱贫致富的意愿也就更加强烈, 要断穷根就必须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许爱军书记说:“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政策、调动一切力量, 为贫困户发展生产铺平道路”。广昌县自2014年开始实施“共创·小康”工程产业扶贫以来, 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引导和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普遍参与一项特色产业发展, 每户掌握1—2项特色种养产业发展技术, 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和组织贫困户开发、引进有资源、有市场、有发展潜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项目。如白莲、烟叶、茶薪菇、高产油茶、蔬菜以及肉牛、能繁母猪、肉鸡、肉鸭等特色种养产业。大力推行“公司 + 基地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的特色种养产业扶贫模式, 切实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产增收,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共创·小康”工程产业扶贫实施近一年以来, 很多贫困户从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抱团取暖, 成立各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由大户牵头, 贫困户投资、投劳, 共同发展产业。甘竹镇坪上村的魏一山正是这样一个从贫困户到大户再到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人物。魏一山的父辈们从事的都是牛贩子行当, 贩牛虽然轻松却也贫穷, 不甘穷困的魏一山从2008年开始肉牛养殖, 在当地扶贫部门的帮助下, 借助“共创·小康”工程的东风, 当年的小打小闹已发展成如今年出栏300头的广昌肉牛养殖最大户, 带动周边12户农户参与肉牛养殖, 其中贫困户6户。魏一山指着不远处的工地说:“正在修建的是我们的新牛棚, 修好后养殖规模可以扩大到1000头, “共创·小康”工程的产业补贴可以帮我们解决修建牛棚的所有费用, 如今我家里有一部私家车, 两台农业车, 在县城还买了房子, 这是当牛贩子那会儿想都不敢想的。”

三、尊重群众, 因地制宜是“共创·小康”工程的真谛

当贫困群众还在感叹“屋漏偏逢连夜雨”时, 或许他们还顾不上考虑什么叫致富, 当贫困群众面对的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时, 或许他们只能抱怨家中无良田, 老天不养人。“共创·小康”正是本着尊重群众, 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生活扶贫和产业扶贫。只有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才能建立起致富的信心, 全身心地投入发展生产;在选择产业项目时, “共创·小康”工程帮助贫困群众拨开迷雾, 根据广昌特有的资源因地制宜选择高能效、高产出的扶贫产业, 肉牛养殖就以病害少、收益高、当年可见效等优势成为广昌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贫困户发展的特色产业。

此次广昌之行记者感受到, “共创·小康”工程所做的不仅仅是锦上添花, 它与广昌扶贫移民工作同气连枝。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不仅仅是广昌扶贫人的使命, 更是广昌县委、县政府为实现全县2018年整体脱贫、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吹起的扶贫号角。

攻坚工程 篇2

这次全县(市)脱贫攻坚工程推动会,是在我们县(市)掀起新一轮跨越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既是×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总结会,又是×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会,加压会.刚才,×同志代表县(市)委,县(市)X府作了很好的报告,几个部门作了表态发言,省(市)委扶贫工作队,县(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与各乡(镇)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省(市)交通厅×厅长也对我们县(市)今年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重要意见,我完全同意,大家仔细贯彻落实.下一步大家依照要求,联系实际,创新实干,加快推动,确保率先完成脱贫攻坚每一个目标任务.,就更加深切加快推动全县(市)脱贫攻坚工作,我再强调三点,即, 三个到位:

一,认识要到位

一是要从省(市)委战略决策的非常来提升认识..省(市)委×书记,×省(市)长等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就脱贫攻坚作出批示,省(市)委常委,副省(市)长×经常来我们县(市)具体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并确定要求,“凡是省(市)派工作队员帮扶的村,各后方单位要加强支持力度,力争年底大致达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所以我们要自加压力,激发动力,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要从我们县(市)跨越发展的目标来提升认识..今年,我们县(市)确立了“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县(市),争当×沿海开发排头兵,争进全国综

合实力百强县(市)”的“三争”奋斗目标.要实现“三争”目标,保证脱贫工作是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各乡(镇)镇,各部门,要从实现全县(市)跨越发展的非常来对待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帮扶脱贫力度,今年全县(市)要大致消除 对贫困现象,确保全县(市)实现“三争”目标.三是要从广大贫困群 众脱贫的期盼来提升认识..两年多来,通过全县(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工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离“五年任务,三年大致完成”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到现在为止,全县(市)还有×万户贫困户,×万人有待于更加深切增收致富,×个经济薄弱村有待于更加深切达到和巩固完善提升“八有”目标,迫切需要使改X发展成果尽快普惠于民.二,措施要到位

一是选好项目,保证落实..通过项目脱贫是我们的主要途径,产业扶贫是我们的重点,最终要把资金切实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与此同时还可以推动集体经济增收.年初,通过会议和不同的场合,要求财政奖补资金重点用于食用菌产业,除了逐渐提升县(市)农业园区的规模档次外,每乡(镇)镇也要建立食用菌产业项目,新上日产两万包的工厂化纯白金针菇龙头企业.通过层层筛选,到现在为止,全县(市)已经敲定农业产业化项目×个,在此之中,工厂化食用菌项目×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凸出一个“早”X,即早启动,早

实施,早见效.各乡(镇)镇党委书记要亲身过问项目实施进展情形,确保在今年×月份前全部达产见效;实现一个“带”X,即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产业,资金,就业机制的捆绑,力争实现帮扶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和持续增收.二是整合资源,用足用好..在持续主动争取和用足用好财政奖补资金,省(市)“五方挂钩”和县(市)结对帮扶资金,地方X府配套资金等三类资金和扶贫小额货款的与此同时,要逐渐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总量,用于发展包括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在内的各类扶贫项目.各乡(镇)镇要充分使用挂联单位,挂联企业的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整合各类资源,通过资金支持,劳务合作,技能集训,盘活资产等方式,努力发展富民产业,推动贫困户增收,增加村里集体经济收入.三是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就是要严格资金管理,严格监督检查,严处违纪行为.使用财政奖补资金是有责任的,必须全部用于带动贫困户增收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专款专用,任何条线,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任何个人都不得挪用,套用,乡(镇)镇党委书记一定要有政X敏感性,千万不能在使用扶贫资金上出问题,当然,谁出问题就处理谁, 不姑息迁就.三,责任要到位

今天,各乡(镇)镇党委书记,挂联单位负责人都来了,乡(镇)镇党委书记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人”,领头人,不仅要当指挥员,更要做战斗员和服务员,要深切调研,亲历亲为,靠前指挥,带头落实,要联系实际,把工作责任逐一分解到有关领导,责任单位和承办人员,确定水准,时限,做到职责确定,责任靠身.各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临一线,分管负责人要具体保证落实,班子成员要确定挂钩帮扶责任,一定要确定挂联的职责是什么,帮扶的项目有哪些,怎样实施帮扶计划,经常深切基层,研究新情形,解决新问题,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实实在在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位.要做到俯下身子,沉到脱贫攻坚线,融入实实在在的帮扶项目中,多办实事,多出效果,为全县(市)脱贫攻坚工程出力流汗,添砖加瓦,建功立业.各乡(镇)镇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市)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协调,搞好配合,提供服务,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实实在在畅通脱贫攻坚的“绿色通道”,切实形成党委领导,X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现在离年底还有半年的时间,大家把的精力向脱贫攻坚倾斜,更加深切加强力度,加快进度,全部推动,确保如期高水准完成每一个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志们,脱贫攻坚是省(市)委,省(市)X府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全县(市)广大干群非常是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是我们全县(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不懈追求的共同目标.全县(市)上下要以科

攻坚工程 篇3

一、总体情况

为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力消除校舍安全隐患,芒市于2009年8月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并将校安工程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及学前教育改造工程等专项资金有机整合,同时,大胆采用BT模式运作实施地方教育重点工程,强力推进学校基本建设工作。截至2014年10月底,共开工新建校舍257个单体,建筑面积28.57万平方米;竣工并交付使用229个单体建筑,建筑面积25.62万平方米。完成维修加固校舍9.4万平方米。实施项日估算总投资4.81亿元。随着各学校建设项目的陆续竣工,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师生热情高涨,学校管理不断完善,教育效益逐步显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举措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芒市校安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教育局,全面负责校安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做到“专人、专事、专干”。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校安工程实施方案以及排查和鉴定方案等,并召开全市校安工程专题会议,明确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责任,对全市校安工程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

(二)拉网排查,科学规划。芒市校点分散,点多面广,为全面开展排查鉴定,市政府成立了校安工程排查鉴定工作组,从土地、城建、水利、抗震、消防、财政、教育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中小学校舍和场址进行全面的普查,完成数据录入工作。并根据排查和鉴定结果,按照“统筹考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重点突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实施校安工程与学校布局调整有机结合,制定并上报了《芒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

(三)积极筹资,全面启动。市委、市政府竭尽所能,克服重重困难,采取“争、投、捐、免、贷、垫”的方式筹措校安工程资金3.59亿元,强力推进校安工程。

(四)严格管理,确保质量。按照乡镇划分片区,实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片区责任人、学校校长、驻场人”五级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日标责任书,确保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四制”,即:项日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人,层层抓、级级管。 (五)狠抓落实,保证安全。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所有在建项日必须严格落实相关安全管理规范,做到工地有警示牌、有隔离带、有安全防护设施。所有项日施工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必须与项日学校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检查督促到位。学校通过校会、班会、板报等形式,对广大师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并指定专人负责工程安全管理,做到警钟长鸣,长抓不懈。全市在校安工程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人员伤亡安全事故。

攻坚工程 篇4

2016年6月16日,“善济江西脱贫攻坚”慈善扶贫专项工程启动仪式在南昌举行。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出席启动仪式并点亮启动球,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李本公,省领导洪礼和、尹建业、郑小燕出席。

“善济江西脱贫攻坚”慈善扶贫专项工程将设立慈善扶贫专项基金,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县为重点,实施“五大任务”:通过开展慈善助学活动,支持困难家庭子女学习、掌握各种职业技能,逐步走向自立;引导慈善资源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在贫困地区发展种养结合的现代农业,助力产业扶贫;主动化解贫困家庭看病难问题,调动更多的慈善资源,对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群众予以慈善救助;通过助孤助残慈善活动关爱贫困地区残疾人、孤儿,通过心理疏导、亲情陪护关爱留守儿童;发动慈善志愿者,为鳏寡孤独老人开展慈善志愿服务。

启动仪式上,受助代表、志愿者代表、贫困地区政府代表、爱心企业家代表先后发言,现场还举行了捐赠仪式。

农村寄宿制攻坚工程规划编制通知 篇5

黔教计发„2011‟288号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编报农村寄宿制学校

建设攻坚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地)教育局、财政局:

为切实改善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教师的学习、生活条件,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1]23号)和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电视电话启动会精神,请各地认真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力加强农村学校食堂建设,强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中小学生就餐难、住宿难和教师住宿难的问题,为实现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二、分年任务

(一)2011年,完成农村中小学学生食堂建设,实现农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的目标。

(二)2012-2015年,进行农村学生宿舍建设。到2015年,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达到30%,初中在校生寄宿率达到70%。分年建设任务按总任务的1/4安排。

(三)2011-2015年,进行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分年建设任务按总任务的1/5安排。

三、规划原则

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分年实施。要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学龄人口变化、自然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服务半径等因素,在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基础上,整体编制“工程”规划,分年度实施。要统筹安排好各项农村中小学建设工程,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已列入2011年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学生食堂、宿舍建设项目,已申报全省第二期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11-2015年)中央资金项目的宿舍、食堂建设项目,已列入2010-2011年建设计划的国家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项目等都不纳入“工程”规划。

四、实施范围

“工程”覆盖全省农村地区。

五、有关标准

(一)村小和农村片区完小食堂建设:包括维修改造、食堂设备购置等内容,投入标准为每校不少于3万元,其中省级按2万元/校给予补助,其余资金由市(州、地,以下简称市)、县(市、区、特区,以下简称县)自筹解决。

(二)土建造价均按1000元/平方米测算。

(三)乡镇(含县城,下同)所在地小学食堂建设:每校按不少于100平方米进行建设,省级按10万元/校给予补助,2

其余资金由市、县自筹解决。已建有食堂且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学校不纳入“工程”规划。

(四)农村初中食堂建设:每校按不少于200平方米进行建设,省级按20万元/校给予补助。其余资金由市、县自筹解决。已建有食堂且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学校不纳入“工程”规划。

(五)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教师周转宿舍按35平方米/套、每套住2人测算。拟通过公租房方式解决的,省级财政按每平方米200元补助,市、县按每平方米800元承担建设资金进行规划(实施过程中获得的中央补助将相应抵减市、县承担的建设资金)。各县对教师周转宿舍的需求数不能突破今年4月初各县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填写报送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情况表的补充通知》(黔府办发电[2011]92号)要求上报给省人民政府的数据。

(六)学生宿舍建设:学生宿舍按住宿学生3平方米/生测算,“建强”县(全省27个“建强”县为:南明区、云岩区、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白云区、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钟山区、盘县、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桐梓县、赤水县、仁怀县、西秀区、平坝县、铜仁市、兴义市、毕节市、金沙县、凯里市、都匀市、福泉市)所需建设资金全部由市、县自筹解决,“非建强”县暂按500元/平方米申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缺口由市、县自筹解决。“建强”县和“非建强”县地方承担资金由市和县按1:2的比例分担。

(七)初中和乡镇所在地小学学生食堂、宿舍设施设备配置所需资金由市、县自筹解决。

六、时间及其他要求

(一)“工程”规划采用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工程管理软件》进行编制,请各市、县自行下载(下载地址 3

)。请各市于9月4日前完成规划编制汇总工作(规划包括软件生成的表格和市及所辖县规划文本报告,报告内容要求见附件)。软件中的教工宿舍即指教师周转宿舍。

(二)9月5日起,省将审查各市规划。审查具体时间、地点、顺序另行通知。

(三)规划经省审查通过后,请各市加盖政府(行署)公章正式报省教育厅项目办备案。

(四)为做好与国家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项目的衔接工作,请各县一并填报《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项目方案表》(见附件2)

(五)在编制规划的同时,各地务必不等不靠,抓紧暑期的有利时机提前进行村小和片区完小食堂的建设,确保国庆前完成。

附件:

1、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规划文本

主要内容参考提纲

2、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

项目方案表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联系人:罗忠勇,周桂林、孙婧 电话:0851-5287896

主题词:教育 寄宿制 工程 规划 通知 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1年8月23日印发

附件1:

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

规划文本主要内容参考提纲

一、现状分析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趋势和城镇化进程等因素,在充分调研本地区项目县现有学校数、学生数、寄宿生数、学生生活用房情况等重要指标的基础上,对2015年前项目县和项目学校学生生活类校舍指标需求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二、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提出建设规划总体目标,测算出2011-2015年本地区按项目县平均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主要包括学校数、校均规模、学生在校寄宿率、生均食堂面积、生均厕所面积、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以及预期的受益学生人数、建设总规模等。

三、建设规模及投资安排

攻坚克难 篇6

“上马”不易,“备鞍”更难。现在还是可以坚持这样的判断:开放大学在中国,其内部和外部发展环境仍不能说已然完全成熟。既然不能坐等环境自然成熟以后再推进开放大学建设进程,那就只能面对因此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促使环境逐渐成熟。就电大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坚决而扎实地推进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实体的基本建设,基于开放大学的宗旨、定位、功能及其对于质量和特色的追求,不断提升和显现其作为新型大学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于各类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许多瓶颈问题有待突破。至于外部,最关键的,可能还是国家能否为开放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相应制度保障,看来同样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或许可以说,国家开放大学揭牌标志电大的改革正步入所谓“深水区”。各种层面的问题“纠结”在一起,颇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意味。还是那句话,无论老问题还是新问题,都只能在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解决。人们注意到,《教育规划纲要》说的是“办好开放大学”,实践中却很容易首先理解为“办开放大学”,搞不好就有可能偏离试点初衷。刘延东对开放大学提出的五点希望,应该就是试点所要实现的主要改革目标。尤其是“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相关各方亟待凝聚共识。还有如何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建设,包括如何处理所涉及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效控制风险以尽可能减少改革成本,看来已成为首当其冲的难题。

攻坚工程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专报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钦南区统计局。

1.2统计方法

收集钦南区2010-2014年HIV/AIDS病例及其他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得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行趋势

钦州市钦南区2000年报告第1例本土HIV病例,2003年报告第1例本土AIDS病例,截止2014年12月31日,累计新报告HIV/AIDS病例1 001例,其中HIV528例 (占52.75%),AIDS 473例 (占47.25%);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累计死亡337例, 年均病死率为33.67%。

2.2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

2010-2014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及发病率分别为260例 (4.02/万)、190例 (2.89/万)、209例 (3.45/万)、188例(3.06/万)和154例(2.44/万),年均发病率为3.17/万。

2.2.2地区分布

发病率较高分别为尖山镇 (5.79/万)、钦州港区 (5.01/万)、钦城区(4.32/万)、犀牛脚镇(3.44/万)和沙埠镇(3.33/万),最低的是久隆镇(1.24/万)。按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最多的前5个乡镇及地区分别为钦城区(328例)、犀牛脚镇(113例)、尖山镇(79例)、沙埠镇 (69例)和那彭镇 (65例),占总病例 数65.33%。

2.2.3人群分布

性别构成男性占71.73%,女性占28.27%;男女比为2.54∶1。 民族构成 汉族占91.01%,壮族8.69%;文化程度构成以初中比例最大占41.26%,其次是小学占36.96%;婚姻状况以已婚有配偶最多,占66.13%;职业构成 最多的前5位分别为 农民占51.05%、家政家务及待业占25.37%、工人占6.69%、 离退休人员占3.80%和服务类人员占3.40%。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94岁,年龄组构成比例最多的前3位分别为≥60岁占27.00%、30~39岁占21.10%和50 ~59岁占16.90%。最少是0~9岁占1.20%。见表1。

2.2.4传播途径

以性传播途径 为主 (占91.2%),其中异性 传播90.3%,同性传播0.9%;注射毒品传播6.4%;母婴传播传播1.2%。见表2。

2.2.5发现病例途径

发现病例途径占比例最多的前3位分别为自愿咨询检测占43.46%、其他就诊者检测占30.00%和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占5.79%。

2.2.6治疗

2010-2014年,各年抗病 毒治疗率 病例分别 为65.20%(73人)、55.20%(66人)、85.10%(405人)、 77.10% (438人)和76.40% (598人),年均治疗 率71.80%。

2.2.7自愿咨询检测

2010-2014年,自愿咨询检测人数分别为1 911人、2 218人、2 840人、3 540人和4 043人,共检测14 552人。

3讨论

3.1流行趋势

钦南区新报告HIV/AIDS病例由2010年260例降至2014年154例,呈逐年下 降趋势,年均下降8.15%,与广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广西柳州市报道的结果一致[1,2],但与全国以及广西部分县区同期报道的艾滋病疫情仍处于上升的趋势不相符[3,4,5,6]。艾滋病作为一种慢性病,通过短期的干预能否使发病率快速下降,有待思考和研判。年均病死率为33.67%, 接近全国病死率31.37%的水平[3]。钦南区艾滋病病死率较高,尤其30~39岁组病死率高达32.23%,可能与晚发现有关。

3.2传播途径

结果表明,性传播已成为钦南区艾滋病传播的绝对途径,与广西杨 艳及梁健 报道同期 结果一致[1,7]。 但明显高于钦南区此前报道的结果[8];而且同性传播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与全国报道的结果一致[9]。正如吴尊友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性传播成了我国艾滋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性传播比例上应该作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10];钦南区吸毒传播率呈逐年下降的 趋势,与广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同期结果一致[1]。 母婴传播率的构成稳定在实施攻坚工程前的水平(1% 左右),流行趋势没有显著改变。这些特征与实施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大力推行针具交换和加强母婴阻断的措施有关。

3.3流行地区

钦南区HIV/AIDS病例主要分布在钦城区、犀牛脚镇、尖山镇、沙埠镇和那彭镇,占总病例的65.33%。 与沈平此前报道的结果一致[8]。原因与这些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和暗娼活动活跃密切关联,提示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这些地区。

3.4人群特征

结果显示,男女比例2.54∶1,与全国报道2011年的结果高度一致[11]。但低于钦南区此前报道的结果[10]。男女比例逐年缩小,说明钦南区同全国一样, 艾滋病已在家庭内广泛传播,作为普通人群的妇女已经成为艾滋病侵害的重要对象之一。

文化程度构 成以初中 及以下人 群为主,占84.02%。职业构成则以农民、家政家务及待业、工人和离退休人员为主,占86.91%,与广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及柳州市同期报道的结果大致相同[1,2],不过农民发病构成的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远高于本地区此前报道的结果[8]。提示艾滋病传播范围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年龄构成以 ≥60岁占比例最高(27.00%),其次为30~39岁(占21.10%),与广西省同期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1,12]。如果采用国际上艾滋病研究领域常用的50岁为老年 人,钦南区老 年人群感 染率高达43.90%,与比本地 区此前报 道的结果 呈明显上 升[8,13]。最大的病例年龄达到94岁,在国内罕见,这一鲜明的特征应引起重视和关注。而导致钦南区老年人群艾滋病感染率高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性观念改变,暗娼活动活跃,自我保护意识差,发生不安全性行为频率高[13]。

3.5抗艾滋病病毒治疗

2014年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3个90%的目标,即90%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得到确诊;已经确诊 的感染者 有90% 得到抗病 毒治疗; 90%的接受治疗者中,病毒载量被抑制到检查不到的水平[14]。钦南区在实施艾滋病防治攻坚工程5年间, 虽然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率略有上升,但年均治疗率仅为71.8%。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及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所提出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钦南区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率低,主要受国家制定CD4水平高低的标准以及钦州市治疗机构的局限、治疗过度集中和自行承担部分的治疗费用过高等综合客观因素的限制所导致。由于治疗率低从而导致钦南区艾滋病病死率高。

3.6自愿咨询检测

钦南区自愿咨询检测逐年提高,而且通过自愿咨询检测发现的病例占43.46%,说明通过实施艾滋病防治攻坚工程,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人群防艾意识得到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率的提高,是降低晚发现率及提高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率一种有效的办法。

攻坚工程 篇8

一、江西省精准扶贫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第一,扶贫氛围日益浓厚

一是共识已经形成。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凝聚力量。通过一年多来的深入传达学习,全省各级干部普遍认识到,精准扶贫、率先脱贫既是党中央的嘱托、也是老百姓的期望,既是省委制定的战略决策、也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既是当为必为之事、也是可为能为之事。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全省广大群众普遍感受到,江西省这一轮全面铺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既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突击行为”,而是实打实、硬碰硬、动真格、算总账的中心工作和攻坚战役;不但要靠政府的领导、干部的推动、外力的扶持,更需要内生的动力和自我的努力。“第一民生工程”的共识已广泛形成,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深入有序开展打通了思想障碍。

二是决心更加坚定。立下愚公移山志,方能打赢扶贫攻坚战。纵观当前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各级党政的决心异常坚定,不仅层层签订了责任状,下达了考核方案,而且出台了工作规划、落实了具体举措、建立了扶贫台账、进行了总体动员;各级干部的决心十分坚定,既认领了任务、落实了责任、明确了要求,又主动接受群众评议、上级督查、阶段考核和纪律问责;广大群众的决心同样坚定,包括社会能人的带动、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力量的支持,也包括贫困户自身的内在动力和为之做出的努力实践,自上而下、方方面面更加坚定的决心,转化为江西省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强大信心。

三是合力有效汇聚。众志成城方能合力攻坚。全省上下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一方面是做好统筹文章,既统筹全省各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方案,又统筹好力量和进度,确保全省的精准扶贫工作上下科学衔接、谋干有效对接,更好地按规划和计划有序推进、深入铺开;另一方面是做好整合文章,包括纵向横向人、财、物、项目、技术等要素的整合,使之捆绑打包、有效聚集、统一调配、精准投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要素的使用率,也包括“内力”(贫困户自身的愿望和力量等)、“外力”(外在帮扶力)的有效对接和整合,从而做到在群策群力的基础上精准发力,更好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二,脱贫成效日渐突显

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2015年全省减贫72万人,贫困人口下降了200万。“十二五”全省贫困人口减少238万人,减少了54%;贫困发生率由12.6%降至5.7%左右,下降了6.9个百分点。

二是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25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0元,增长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十二五”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三是贫困地区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用于3400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专项资金达到近30亿元,同时较好地整合了新农村建设、村组公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农村危房改造、农网升级改造等项目和资金,用于村庄整治建设,五年完成了1.5万个贫困村村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这些贫困村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贫困村由3400个调减到2900个。五年来全省整合各级资金,投入300多亿元,帮助34.6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和农村重点污染地区,搬迁到城区、工业园区、乡镇和中心村。

四是贫困群众“内力”显著增强。“十二五”落实各类培训经费1亿元以上,扶助贫困户劳力和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达20万人次以上,创业就业已成为越来越多贫困户的内在追求,更多的贫困户已由先前的“要我脱贫”被动心理向“我要脱贫”的主观愿望所转变。

第三,发展势头日趋向好

一是区域战略布局更加科学。从大格局看,江西省同时毗邻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区,在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原中央苏区等区域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带一路”等区域战略的融入共建,江西省的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从省内来看,近年来,我省按照“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思路,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形成了全省南北两个国家战略相互呼应、东西两翼各具特色、多极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随着区域战略的深入推进,势必会进一步促成区域联动均衡发展,带动江西发展升级、绿色崛起。

二是基础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十二五”以来,江西省的硬件优势更加明显,已经初步构建了畅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拓宽了陆上、海上、空中和数字四大开放通道,统筹推进了与长珠闽、长江经济带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管道、通信和输变电线路建设,推动了口岸通关协作和产业合作发展。全省已经创建了近百个工业园(经开区),为下一个阶段的江西发展提供了可承载的平台。基础功能配套的不断完善,为江西新一轮的发展赶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产业核心支撑更加强劲。当前,江西省从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出发,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特色新兴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南昌光谷”为引领的LED特色产业和以江中集团为龙头的传统中医药优强产业;与此同时,江西省还拥有航空、汽车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可紧密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加快南昌航空城和重点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拥有有色金属铜和钨、锂、稀土等资源优势,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四是新生动能转换更加优越。一方面,改革动力得到释放。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西省从生产端入手,加法减法一起做,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求端入手,加强和改进需求管理,推进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并带动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落实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创新活力得到激发。通过抓好“重创”,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通过推进“众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通过聚集“人才”,为推动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搞活“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创新力变成了生产力和竞争力。2015年,全省GDP增长9.1%,增速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发展升级、绿色崛起的赶超战略持续深入推进。

综上分析,在现行扶贫标准下,江西省2018年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通过全省上下的群策群力、精准发力、传承接力,是完全能够顺利实现的。

二、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第一,导向问题

——表现在党政干部导向上:一要克服扶贫认识浅层化倾向。扶贫的根本路径,要么是财富总量做大后的辐射延伸,要么是现有财富的再分配再调整。在当前全球整体经济形势普遍下滑、持续低迷的形势下,我们开展的精准扶贫,更多的是财富的再分配再调整这“治标”的办法,扶贫攻坚虽可为、全面脱贫虽有望,但绝非易事。二要克服扶贫操作一刀切模式。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根本要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三要克服脱贫任务统计化倾向。精准扶贫更应该是一项工作而非一项工程(工程有工期工作无止境),而杜绝统计抽样化、概数化等现象,尤其是要杜绝检查验收之年财政兜底突击脱贫再返贫的现象发生。

——表现在基层群众导向上:一要纠正贫困“有能耐”的错误认识。有不少基层群众,认为能评上贫困户、低保户,既是有门路的体现,又能得到不少实惠,所以趋之若骛,有意隐瞒收支情况,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千方百计挤进去,达到脱贫标准的想方设法不调出,既影响了扶贫的精准度,也带坏了社会风气。二要克服脱贫“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有少数贫困户,认为自家脱贫是政府的事、是干部的事、是别人的事,明明自己有一定的要素、资源、能力,却不想干、不愿干、不去干,导致扶贫难度增加,脱贫成本增加。

第二,效率问题

一是成本效率问题。要规避为推动和完成精准扶贫这一“政治任务”而不算成本、不讲效益现象,甚至出现成本远高收益的怪现象。以某县为例,该县2016年初,全县贫困人口为7896户、15706人,按照人均3000元纯收入标准计算,即使以上贫困户零纯收入、全部由财政兜底,每年支出也不过数千万元,可该县全县上下每年为开展精准扶贫所花费的各方面的工作经费和相关开支,可能甚至超过了这个数字。要从根本上杜绝工作不讲成本、投入不算产出的现象发生。

二是行政效率问题。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中心工作、政治任务,但由于乡村两级人财物力和时间精力有限,往往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盯住了精准扶贫这项中心工作重点摆布力量就统筹不好改革、发展、服务等其他固有工作,导致两脱节、两张皮。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技术效率问题。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围绕“精”字出招发力,盯住“准”字落地见效,这就要求动态管理、及时清洗、时时刷新。这就对基层干部的技术力、工作设备的科技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推广先进设备、普及相应技术、提高技术效率便成了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了亟待解决的迫切和突出问题。

第三,政策问题

一是指标核定政策。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省各地(或许全国亦如此)的贫困户指标还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最终核定下达,由于没有弹性空间,地方的差异性、事态的突发性难以考虑和应对,一些地方迫于指标限定,在僧多粥少(或僧少粥多)、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都采取倒排法,按名额切到哪里是哪里。这就有可能让一些符合基本条件的轻度贫困户游离在精准扶贫序列之外,也给“2020年现有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造成了不确定性和公平性。

二是工作保障政策。县乡两级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在上级没有安排工作经费的前提下,不仅要配套所需的各项扶贫资金,而且要投注大量的人财物等工作成本。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行、可用财力吃紧(计生、土地、跑项争资、营改增等收入大幅缩水)的现状下,可谓“压力山大”,勉力支撑,长期以往,恐难为继。

三是考核奖惩政策。由于层层签订了责任状,下达了考核方案,所以,省委提出的虽然是“2018年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但基层在迎检中,为了能交账或是争先进,往往是致力于“全面消除”(哪怕是财政兜底先脱再返)。因此,上级制定的考核方案,既要重考核结果,又要重考核过程;既要重静态考核,更要重动态考核,不断提升考核的精准性、导向性、科学性。

第四,机制问题

一是资源整合机制。通过一年多来的精准扶贫工作来看,虽然各级的涉农、涉民、涉贫等方方面面的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有了一定的整合捆绑、精准投放,但由于部门利益、协调机制、操作途径等限制,整合的领域还不宽、力度还不大、成效还不够,还有待进一步予以重视、研究推进、不断深化。

二是部门联动机制。精准扶贫是一项高要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相关口子的协同作战、联动推进。以精准识别难为例,由于人口的流动性、收入的隐蔽性、申报的单边性,靠乡村干部的了解、审核、把关就很难确保真实性和精准度,就迫切需要建立由统计、金融、卫生、房管、车管、工商、税务等部门组成的贫困识别工作联席会,整合力量、统一口径做好精准识别工作。

三、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参考性建议

第一,“上下联动”求突破

一是“顶层设计”接“地气”。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作出的决策、出台的政策、下达的任务、制定的举措,既要“体制内”研究,也要“专家们”咨询,更要“泥腿子”参与;在征求基层意见时,既要安排干部代表,更要安排群众代表,既要召开会议集中谈,更要进村入户个别问,通过接地气、解实情、重民意、汇民智,有效确保决策的正确性、政策的严谨性、任务的科学性、举措的操作性。当前,重点是要对上面分析的指标核定、工作保障、考核奖惩“三大政策”和资源整合、部门联动“两大机制”予以重视、研究、调整和完善,既注重“三大政策”的协作与导向,又注重“两大机制”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基层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营造优越环境。

二是“基层声音”接“天线”。一方面,基层干部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意愿、心声、诉求怎么畅通渠道能够“上得来”而不是“消化”在乡村一级,让高层掌握基层实情、了解群众心声,便于及时调整施策;另一方面,已经被实践证明的群众欢迎、行之有效的基层群众探索、群众创造、群众经验(如吉安的“群众倒排法”、赣州的实名签字全程摄像终生追责等),如何更有效的上得来、出得去,可复制、能推广,从而更好地启发、指导、推动全省各地的精准扶贫工作。这方面,目前省有关部门作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下一步,还有待进一步引起重视、力争更大的突破。

第二,“破立并举”求突破

一是深化改革破“堵点”。要用改革的思维、举措,来疏通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堵点,攻克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深入开展。比如针对收入核准难、精准识别难问题,能否从省里层面调整现有贫困户识别认定办法,形成工商、房管、车辆、税务、金融等涉及部门大数据联审机制,并制定“若干不准”(有小汽车不准、有干部家庭不准、有大额现金存款不准等),从而减轻精准识别工作体量,强化精准识别操作性,提高精准识别真实度。

二是强化创新立“规矩”。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要善于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方法创新来予以解决、谋求突破。比如关于贫困户退出难问题,能否考虑创新出台贫困户退出创业扶持政策,对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户主动申请退出的,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扶助和有关政策扶持,从而形成正确导向,破解这一难题。比如对贫困户数据及时清理、动态管理难问题,可以考虑启动大数据信息化管理试点并逐步推广、逐级延伸。

第三,“大小统筹”求突破

一是立足大局讲战略。一方面,要立足贫困户的构成情况,在精准施策上宏观分类、准确把握。贫困户的总体构成,无非是阶段性(如子女就学致贫)、突发性(如天灾人祸致贫)、能动性(如“等靠要”思想)、根本性(丧失帮扶条件)等几类,对症施策也大体上要“帮一批”、“扶一批”、“促一批”、“养一批”,形成科学管用的战略体系。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区域情况,在精准施策上因地制宜、力求实效。就某一个地方而言,贫困户的构成主因和解决的主路径是不尽相同的。以产业扶贫为例,是主要依托创业还是就业展开精准扶贫,是主要依托新型工业还是现代农业还是现代服务业进行精准扶贫,都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力求实效。

二是聚焦局部讲战术。在制定区域和类属精准扶贫大战略的基础上,针对贫困户个体情况,要摸深研透、区别对待,整合力量、精准施策。重点是规避两个误区:其一是简单化的产业扶贫认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能人自己的产业做大都面临很大的困难,想带领贫困户通过产业脱贫,更多还是要靠能人割舍自己的财富让出自己的利益扶持贫困户脱贫(以上饶广丰为例,该区的芋头、马家柚等产业扶贫针对贫困户推出了“三个10%”,即土地等要素入股分工比普通社员高10%、优先安排务工且工资比普通工人高10%、分散种植的农产品回购价比其他社员高10%)。所以,产业扶贫的落地见效,还需要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其二是“一刀切”的精准扶贫模式。针对要素匮乏、基础薄弱的贫困户而言,如果能种蜜柚的就种蜜柚,能种葡萄的就种葡萄,能养鸡的就养鸡,整合资源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干好一件事,才是脱贫的可取之道。

第四,“软硬兼施”求突破

一是优化扶贫“硬条件”。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在逐年加大财政预算的同时,将项目、资金等要素多方整合、有效筹集,更多地向薄弱区域倾斜和延伸,不断完善老少边穷地区的水、电、路等设施的功能配套,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尤其是要抓好整村搬迁、安居扶贫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基础建设和功能完善,让贫困群众心无顾虑的搬迁,真正实现挪穷窝、摘穷根的目标。

二是注入扶贫“软要素”。要营造浓郁的氛围,更加注重对贫困群众的智力、文化、技术、精神等方面的帮扶,既加大科教文卫设施投入和功能布局,也加大对贫困户的联系带动和长期帮扶,为精准扶贫注入更多“软要素”,进而激活内生动力。这里要重点指出的是,特色化、个性化、传承式的村落文化,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根本,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既不能简单化一拆到底、一搬了之,让更多的村庄尤其是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庄进入“衰败高发期”,也不能在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中简单统一规划建设,导致千村一面,而是要结合村庄个性和特色,做好经营村庄产业的大文章,从而做到“两结合、两促进”。婺源篁岭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经营为江西如何经营村庄产业打开了思路、作出了示范,可以让更多的村庄以启发和借鉴。

第五,“内外合力”求突破

一是整合外力帮扶贫。政府要做好主导和引导文章,既有效地整合省内外“体制内”的资源和力量(如向上争取、向外求援等),实现精准投放、精准发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更要创新思路举措,打开视野和局面,有效撬动社会和市场的资源、要素、力量,共同汇聚成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汪洋之力。如省非公企业协会推出的企业包村助脱贫、上饶等地尝试的能人包户带脱贫等经验做法,要大力宣传推广,积极扩面成势,努力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

攻坚克难奋力脱贫攻坚 篇9

一、安排部署周密

一是突出一个早字。九江市办根据中央、省、市的统一安排, 坚持早动员、早部署、早深入, 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全市扶贫开发推进会。12月上旬, 九江市召开常委会, 会上强调“一个率先、三个明显”就是要实现减贫摘帽在全省率先完成, 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二是突出一个新字。改革在于创新, 创新在于落实。为确保《九江市“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接地气、可操作、有创新, 九江市创造性的提出了“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 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 即大力实施“一塘鱼、一亩果、一棚禽、一处景、一个人”的“五个一”工程, 并就每一项工程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三是突出一个实字。落实中央扶贫开发会议特别是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始终坚持不走过场, 不图形式。

二、攻坚克难坚决

攻坚工程 篇10

那五年,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段时期以来,各地各级都在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出政策出措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打好扶贫攻坚战到打赢脱贫攻坚战,透出了更坚定、更强烈的信号。

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更明桷。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扶贫领域,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新世纪扶贫开发纲要,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明显,从1990 年的60% 以上,下降2014 年的7.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扶贫攻战,强调“扶”;脱贫攻坚,强调“脱“。这表明到2020 年,我国将实现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脱贫、贫困县全摘帽。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更严格。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最低标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好这块“短板”。确保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汇聚各方力量,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攻克脱贫难关,是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路径更清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小康、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等针对性举措。精准扶贫的新方略,即要求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扶贫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五个一批”,以及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加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缩小收入差距等。这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出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独有的优越性,也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规定了总体思路、基本方略、行动路线和保障措施。

攻坚克难治顽疾 篇11

电子废弃物污染可谓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的“老大难”。当地电子拆解行业由来已久,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已成为一个产业。高峰时期,当地有各类拆解加工厂(场)6000多家,从业人员将近30万人。近年来,在政府整治和市场原因的双重压力下,当地的拆解加工厂(场)已减少到2000多家,从业人员降至2万多人。该行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解决群众就业、提高群众收入作出过积极贡献。但无序的产业发展、落后的加工方式,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破坏。

是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清山”?痛定思痛,加快转型发展的清远市和清城区,在创文、创卫、创模的新征程中,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是翻身战也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清远市委、市政府要求,清城区要以创建工作和产业转型为契机,全面打好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综合整治战。

这一次,清城迎难而上;这一次,清城勇不言退。

领导重视、群众拥护、顺势而为,打响整治翻身战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清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为整治行动提供了最坚强的保障。

“全力奋战两个月,坚决打好专项整治这场攻坚战。”2015年7月22日,清城区加温鼓劲加快推进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清远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清城区委书记温湛滨撂下“狠”话:“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因为哪个环节、哪个单位、哪个人不认真履职,影响整治工作大局、拖后腿的,将坚决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7月31日,在石角镇电子废弃物污染整治现场,清城区区长余国平语重心长地指出:“石角镇要迎难而上,坚决打好、打赢专项整治这场翻身仗和攻坚战,还群众一片蓝天净土和绿水青山。”

下定决心,明确目标。清城区人民政府印发《清远市清城区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整治工作方案》,要求9月30日前,清城区要全面取缔清理园外非法经营拆解散户,制定出台规范园区及定点厂、入园企业等日常经营管理的相关制度,完成园区及定点企业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在线实时联网监控;从2016年开始,每年按20%的进度,加快规范清运、安全处置户外电子废弃物拆解残渣,确保2020年前全部处置完毕。

加强领导,保障资金。清城区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4名区党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龙塘、石角两镇一把手为成员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区一级专门设立了整治工作办公室,由分管副区长任办公室主任,从相关部门抽调13名领导干部,专职负责该项整治工作,切实加强了对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清城区千方百计筹集整治资金。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区、镇两级就筹集中央及地方整治经费1亿多元,其中区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龙塘、石角两个镇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专项执法费用、拆解遗留场地综合整治、区级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拆解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有力保障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电子废弃物污染整治,是城市加快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地老百姓改善环境的现实要求。无论是久居于此的本地人还是新迁入住的“外来人”,无不渴望留住这里的青山绿水。

今年2月6日,春节前夕召开的一次业主代表沟通会,让当时履新不到8个月的清城区环保局局长邓军红记忆犹新。“这些从广州来的业主们,对清城环境格外期待,对清城的环保工作也格外期待。” 从此,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整治成为这位新局长的一块“心痛”,也成为他最牵挂的一项工作。

本地人对电子拆解业也不再“热衷”。据摸底调查统计,现阶段园外非法拆解散户90%是外省人。为了保护家乡的青山绿水,本地房东已不太愿意出租物业用作拆解场地了。

此时,又恰逢电子拆解业的“寒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下跌,让该产业发展遭遇困境,一些拆解散户已自行解散。

抓住契机,顺势而为。宣传先行,早在今年1月,清城区政府就专门发出了《清城区关于取缔电子废弃物园外非法拆解行为的通告》,明确告知广大园外非法拆解散户,于2015年9月30日前全面取缔园外非法经营。自4月起,一轮轮声势浩大、行之有效的宣传,把整治工作任务、要求和意义,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干部、群众中去,营造了全民参与、齐抓共治的良好工作氛围。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清城区各级就投入经费200多万元,制作各类宣传牌500多个,墙体宣传栏300多幅,悬挂横幅700多条,张贴标语、公告4万多份,派发宣传资料10万多份,制作户外大型广告6个,在清远电视、《南方日报》、《清远日报》报道整治工作近100次,编印工作简报22份,并出动宣传车全日不间断巡行宣传。同时,龙塘、石角两镇还实行有奖举报机制,对举报人员给予1万元到5万元的奖励,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整治行动。实践证明,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为综合整治的开展,赢得了民心,创造了良好条件。

依法取缔、彻底清理、堵疏结合,打赢整治攻坚战

9月30日前,全面取缔清理园外非法经营拆解的散户。

这是一项铁的任务,是检验前期整治成效的试金石,也是推进后期整治工作的先决条件。这一战,成与否,至关重要。

这又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面对多年来遗留下的历史问题,面对园外两千多家散户,如何妥善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发展与环保、依法行政与社会维稳的关系,全面完成整治任务?这一战,考验着清城管理者的谋略与智慧、能力与水平。

开弓没有回头箭。言必行,行必果。面对群众的热切期盼,面对时不再来的机遇,清城管理者迎难而上,誓言拿下这场攻坚战!

依法取缔,彻底清理。清城区政府组织环保、公安、供电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密集开展取缔清理园外非法拆解散户专项整治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共组织开展大型取缔行动54次,出动人员约2万人次;大型清理行动127次,出动人员约1万人次。截止9月14日,龙塘、石角两个镇登记在册的2358家园外非法拆解散户已得到了全面取缔,并基本上达到了加工设备设施清、货物清、场地周边垃圾残渣清、从业人员清的“四清”要求。

“7月、8月、9月,龙塘镇每月都组织了两到三次大型的专项整治行动。每次都出动1000多人员,仅公安人员就有700多人,因为我们前期认真做好了整治动员和解释疏导工作,每次仅用一个上午,就分别一举取缔了定安、沙溪和长冲村委会内所有非法拆解散户。”据清城区龙塘镇党委委员卢继泉介绍,声势浩大的整治行动,彰显了政府坚决治污的决心,让非法拆解散户断了侥幸和观望的心理。

“在整治行动现场,我们不仅对非法拆解户进行断电处理,包括断电、拆除电表等措施;还抓好拆解场内的“四清”工作,即全面清理拆解场内所有生产设备设施、货物、周边各类垃圾残渣和从业人员,防止死灰复燃。而且,我们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环保巡查,通过全面回头看,对死灰复燃的拆解场进行从严打击,予以彻底清除。”

源头监控,加强监管。清城区区长余国平认为,“只有做到釜底抽薪、切断货源,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此,清城区在龙塘、石角两镇科学选取了6个路面查验点,组织公安、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对进入辖区范围内载有固体废物的货运车辆开展不定时流动查验,坚决遏制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非法进口、倒卖固体废物等违法行为。查验工作开展以来,共查验载货车辆1万多辆次,劝返不符合规定的372辆次,有效堵住了面上的非法货源流入拆解散户。同时,为加强对定点企业的监管,清城区专门成立了定点企业巡查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区26家进口固废加工利用企业开展专项巡查。今年以来,共组织专项巡查行动46次,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26份,并及时督促定点企业对视频监控失效、货物露天堆放、日常运行台帐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整改。此外,清城区还投入近100万元建设区级视频监控系统,对拆解集聚园区及定点企业的货物进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有力杜绝了进口固废非法流出定点加工利用企业。

规范经营,引导转型。针对现有园区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清城区专门制定了《清城区固体废物加工集聚园区规范化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要求4个集聚园区及入园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经营管理,并加快完善了现有园区的道路、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推动相关园区及企业逐步走上规范经营、规范管理的轨道。同时,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清城区积极整合、盘活现有园区及定点企业的闲置土地资源,努力腾挪出空间,引导部分有意愿的拆解散户合并重组,组成公司入园经营。并大力鼓励扶持定点企业和入园个体户引进先进机械拆解技术,逐步淘汰落后手工拆解方式,切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化解矛盾,做好维稳。全面取缔清理园外的非法拆解散户,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从业人员的生计,不可避免地减少当地群众的场地租金收入,信访维稳压力可想而知。为此,清城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始终热情接待群众来访,耐心倾听群众诉求,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解释说服等工作,妥善处置因取缔园外非法拆解散户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有力保障了综合整治的顺利开展。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930”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是被清城管理者“拿”下!从此,延续30多年的园外非法经营拆解散户成为历史!龙塘、石角两镇赢来发展的新生!

综合整治、积极引导、产业升级,打好整治持久战

绿油油草地,生机盎然;新栽的树苗,在风中摇曳,仿佛向人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这是记者在龙塘镇长冲村委会肖屋村见到的景象。数月前,这片与万科小区相距不远的山洼,还是当地进口废物遗留废物的集散地。在整治行动中,清城区人民政府与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对该遗留固废堆点进行科学清运,并采用联单管理的办法对清运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共计规范清运处置遗留固废3611吨。清理处置完毕后,又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对该点进行了生态恢复。

“我们将全面推进电子拆解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首先是完成道路两旁,村前屋后所有工业、生活垃圾的清理工作。然后,结合拆解污染场地的综合整治,加快龙塘、石角两个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的规划建设,以点带面把污染场地所在地的村庄打造成为美丽乡村。”清城区副区长袁志武说。

“当然,我们还要全面加快拆解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袁志武看来,固废拆解行业总体是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行业。如何结合这一次取缔整治,进一步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仍是清城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据介绍,为推进企业科学管理和产业转型升级,下一阶段清城区将全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全面规范园区及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快整合园区闲置资源及完善配套设施,坚决防止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当前重点抓好已确定意向的9家定点企业约260亩闲置土地资源的整合、盘活工作,努力为部分有意愿而且符合条件的拆解散户提供入园空间。二是充分发挥再生金属行业协会的力量,引导扶持拆解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切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延长下游产业链。三是由区经信、工商、环保等部门加强指引,引导入园个体户合并重组,转变经营模式,提升经营档次。四是着力抓好拆解遗留场地的综合利用,加快把其打造成为环保工业、商业、广场、公园、美丽乡村或其他民生工程的示范点。

攻坚克难展风采 篇12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一个个创新成果的背后, 凝聚的是李士明的心血;一张张奖状的背后, 渗透的是辛劳的汗水。

2006年5月, 修试工区QC小组成立了, 对工作上的压力和挑战, 李士明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自任修试工区主任以来, 他几乎放弃了所有双休日。

2011年5月20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在这一天内宁国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工程会战形式完成了35 k V南门变电站10 k V箱站整体更换、安装、调试直至设备投运。整个立体工程在生产部主任李士明的组织与指挥下顺利圆满完成。

2012年11月, 宁国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劳模工作室和员工创新工作室, 由李士明牵头负责。工作室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生产、经营实践, 整合优质资源, 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班组建设上的重点难点等开展技术攻关、管理创新、技能竞赛、专题合理化建议、“五小”活动等, 产生更多创新成果。按照对劳模工作室的定位, 李士明结合亲身经历与多年来的业务实践体会, 倾尽所能地投入了全部心思。他自我加压主动提出2013年创新活动目标, 即“形成1项专利、2项科技成果, 解决6项技术难题, 全年创新专题培训或研讨不少于8次”。

上一篇:煤矿沉陷区下一篇:三阶段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