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期

2024-08-22

改革攻坚期(共10篇)

改革攻坚期 篇1

3月1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做主旨演讲。

在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中, 李克强表示,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虽然出现了一些变化, 有一些好兆头, 但是前景仍不明朗, 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 全球流动性明显增加, 经济下滑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已, 人们对前景忧虑挥之不去。与此同时, 支撑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正在进行, 储蓄与消费、出口与进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结构性调整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们期待通过调整和创新拓展积极因素, 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局面, 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针对中国经济走势, 李克强表示, 中国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总体态势平稳,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李克强强调, 中国将在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一是立足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 特别是在今年国际市场仍然不景气, 扩大内需对中国来说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活力,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政府引导, 增强各方面资金投资, 全面地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提高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和创新驱动, 从而来实现结构和产业升级。三是依靠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刻不容缓。转方式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是实现经济转型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 中国将深化财税、金融、价格、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 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决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攻坚期 篇2

16.在对困难群众因物价上涨而实施政府临时价格补贴政策的同时,中央财政将继续按现行

渠道加大对城乡低保和抚恤优待等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具体实施精准扶贫措施。这

些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用途

③体现了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④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0.不到六年时间,实现7000多万人口脱贫,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000多万,每月减贫100万。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被称为“最艰巨的任务”。但我们有底气实现这个目标。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个底气来自

①GDP增速长期保持的中高速增长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④市场决定作用的充分发挥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扶贫脱贫现实状况,中央提出了实施扶贫精准脱贫的宏伟目标,并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创新扶贫攻坚新机制,实施扶持对象、项目安排、措施到户、脱贫成效等“6个精准”,要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施策,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材料二 W市着力在精准扶贫中突出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智力优势,积极争取争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1项,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纽织开展一系列科技宣传服务活动,加快转变贫困群众的科技意识,提高了脱贫能力;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优良品种,提高了农业科技在贫困村生产中的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打造好基于IP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三屏互动”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各类科普信息、开展在线答疑等形式的农业科技传播活动。努力发挥科技在精准扶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1)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嘴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央为什么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发挥科技在确准扶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10分)

(3)结合材料,请你就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总书记到某山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为脱贫指明了 根本方向。

针对山村交通不便,产业缺乏,基础薄弱的实际,某县扶贫工作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把握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首先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扶贫先扶志。注重创新载体、激发内生动力,让精神的力量发挥先导作用。开设“道德讲堂”,让文明意识渗透到村民的心底;开展苗年、赶秋等民族文化活动团结凝聚村寨人心等,帮助群众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

精准发展致富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千亩精品猕猴桃,以股份合作扶贫的新模式,进行公司化运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模式。201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3580元,增长115%,先后荣获“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省文明村”等殊荣,成了全国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摇篮”。

(1)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说明,该县是如何通过创新“精准扶贫”的?(10分)

(3)在我国尚有7000万贫困人口的今天,请你从唯物史观角度为“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4分)

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中央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

后来,习近平在各地调研时又多次提及精准扶贫这一理念,并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1)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实施精准扶贫?(12分)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14)

38.材料二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5年10月16日,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精准扶贫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2分)

51.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央扶贫会议中提出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

并分析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4分)

38.(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脱贫攻坚,湖北自我加压。到2019年,192万户、590万人全部脱贫,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家庭和个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注定是艰巨的任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做到精准扶贫。(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的合理性,并说明该扶贫模式是如何实现贫困户脱贫的。(18分)合理性分析(6分)。

如何实现脱贫(8分)

38.(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吹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材料一 据《闽北日报》报道,“十二五”期间,南平市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下图为南平市十二五”期间扶贫工作情况一览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南平币以增强群众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优势、特游业,着力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特色产业扶贫体系,探索“产业链式扶贫”新机制。材料二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某市政府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卡的方式,摸清贫困人口的情况;召开扶贫项目推介会,邀请工商企业界代表和参加,解决帮扶项目的资金、技术困难,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加大“互联网乏,支持邮政、供销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优先安排“文化、科技、乡活动到贫困乡、村,完善贫困地区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打好扶贫攻坚战的经济意义。(12分)

(2)运用政府生活知识,说明某市政府在打好扶贫攻坚战是如何履行职能和责任的。(12分)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现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重点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必须运用科学有效手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要特别重视发展乡村教育,转变农民观念,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材料二:“精准扶贫”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做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工作要经得起老百姓挑毛病。同时,精准扶贫工作要加强法治思维、注重法治方式,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保障。

(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的经济学依据。(14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政府该如何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12分)

34.2015年12月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 定》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清醒认识列,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G省贫困地区集中在民族地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为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科学制定“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大幅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总量投入,出台更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坚持分类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l)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6分)

(3)结合材料,分析G省省委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措施的政治学依据。(6分)

26.(8分)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0月16日在国际扶贫会议上指出,未来5年,我国将使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我国政府将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大幅增加扶贫投入。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成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体育改革:攻坚与突破 篇3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蒋志学司长和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从奥运会科学大会看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论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报告。

会议期间,博士们和专家学者围绕体制改革与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组织支撑缺失;竞技体育结构失衡与后备人才培养;体育文化产业与传统体育对接4个专题展开积极讨论与沟通,质疑交流研讨,观点碰撞不断,产生了不少新思维、新方法和新观点。

从本次论坛交流成果来看,在研究层次上,既有全民健身服务、竞技体育发展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体育发展方式变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现实问题研究;在研究类型上,既有考察运动训练整体规律、竞技体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宏观性研究,也有针对阜新市的全民健身个案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既有针对青少年、幼儿人群、肥胖大学生和老年女性等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份群体的体质研究,也有如咏春拳、长阳巴山舞等特色项目的民俗体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以古典文学诗歌考证为基础的民俗体育内在价值研究,也有利用解释现象学分析及敏感化概念,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质性研究;在研究视角上,既有立足于国情如南京青奥会节俭办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本土研究,也有“金砖五国”体育发展,中、日、韩三国足球竞赛,NBA王朝变迁,美国中小学以冒险教育的异域体育比较与借鉴研究;既有针对我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改革、大型场馆的后续利用和资金投入等研究,也有绿色体育、体育话语权、体能与技术重新认识等研究;在研究思路上,既有学理思辨、对策建议,也有模型构建、内涵分析。

改革攻坚期 篇4

准确把握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十三五”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基础,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结构,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十三五”标准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战略全面实施,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基本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大幅提升,我国迈入世界标准强国行列。具体来讲:

一是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在技术发展快、市场创新活跃的领域,加快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到2年以内。在农产品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9,000项,标准供给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标准化效益充分显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提高到30%以上,主要高耗能行业和终端用能产品实现节能标准全覆盖,主要工业产品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新增500个以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标准化服务创新成效更加有力,科技成果标准转化率持续提高。

三是标准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到“十三五”末,我国参与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达到年度国际标准制修订数的50%,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合作更加密切,中外标准互认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积极推广。

四是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标准化技术组织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建设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50个以上,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标准化科研机构,建设形成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标准化专业人才基本满足发展需要,标准化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互联互通的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台。

认真抓好规划的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

首先,要注重“大体系、全过程”建设,完成好六大任务。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就是第一次把标准化作为一个体系提了出来,从标准的研制、实施、监督、服务、国际化等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规划。一是要优化标准体系。结合标准化工作改革,推进标准体系结构性调整。完善标准制定程序,提高标准制修订效率。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二是要推动标准实施。完善标准实施推进机制,建立健全标准化统计制度。应用标准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建立促进技术进步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标准化工作机制。三是要强化标准监督。建立标准分类监督机制,完善标准实施监督和实施后评估制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加强标准化社会教育,强化标准实施的社会监督。四是要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建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机构,引导标准化服务新兴业态发展。五是要推进标准国际化。鼓励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机构、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培育、发展和推动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中外标准互认与合作,提升我国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六是要夯实标准化基础。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标准化人才需求。规范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加强标准化科研机构建设,提高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紧扣“全方位、广覆盖”布局,建设好5大领域。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从过去主要面向经济领域进行规划布局,转向围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五位一体”总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的“全域标准化”架构。一要加强经济建设标准化,以统一市场规则、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着力点,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二要加强社会治理标准化,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为着力点,提高社会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促进保障改善民生。三要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以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为着力点,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服务绿色发展。四要加强文化建设标准化,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着力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文化繁荣。五要加强政府管理标准化,以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着力点,构建政府管理标准化体系,提高行政效能。

其三,要着眼“守底线、保基本”要求,实施好十大工程。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紧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提出了十大重点工程,每一项工程都跨行业、跨部门,需要群策群力,共同推进。一要围绕保障质量安全,实施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实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工程,促进我国消费品安全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二要围绕支撑产业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化工程,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推进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标准化工程,提升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工程,满足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三要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程,提升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工程,有效降低污染水平。四要围绕提高开放水平,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工程,以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服务、技术、装备走出去。五要围绕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增强标准化发展内生动力和可持续能力。

改革篇:深水区,攻坚战 篇5

宋晓梧:推进财税改革,调整收入分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提出多年,为何难以推进?关键在于国内消费不足。未来必须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解决居民消费不足,当务之急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这就必须启动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劳动者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要将多年来形成的主要依赖外资和投资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内消费,关键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要求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不是简单发个红包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政策调整的全局性问题。其中,加快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最为重要。

未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是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在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上,一要推动工会转型,二要发挥雇主组织作用,三要完善劳资集体谈判的相关法律法规。

(宋晓梧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迟福林:改革将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

“十二五”期间,中国改革的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下,中国改革发展至少面临三大挑战:外部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即使有所恢复,也不是原来数量的简单恢复,而将伴随着重大的结构调整;后哥本哈根时代,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压力逐步增加;世界经济格局的整体性变动对我国开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三大变化迫使我们要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与此同时,要把改革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基础上。从内部环境看,我国改革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现实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危机,要清醒认识我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5年。可以预见,发展方式转变必将引起复杂深刻的社会变化。

所以,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做出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

“十二五”改革攻坚的总体思路,就是推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一是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坚持“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必须要“大力推进”;二是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稳妥推进”;三是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以要“加快推进”。这三个“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依赖政治体制改革,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够加快推进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

(迟福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吴敬琏:全面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

一个全面的改革,经济上主要就是减少政府、国企控制的资源,要实现民进国退;司法上,要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的审判要保证独立性。

“十一五”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定一个好的规划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十一五”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规划,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的执行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怎么样从过去几年总结出经验来,我们“十二五”能够制订一个好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中,有几个方面的改革应该优先考虑,一是国企的改革;二是财政体制的改革;三是金融体系的改革;四是建立公正竞争的或者是法制基础上的市场体系;五是政府自身的改革。

过去30多年来,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特别是十五次代表大会以来,很多方面都在全面地推进,可是它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消除体制性障碍,才能够建立有利于创新和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环境。

总而言之,这些问题当然并不是谁说的或者我说的就是定论,就完全符合实际,这需要探讨,我们需要从现在起就是把我们的精力放在这个方面,放在如何推进改革,怎么建立一个好的体制,作为我们实现“十二五”一个制度的、机制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已故有名的经济学家孙冶芳过去说过一句话,“不要抬牛腿,要牵牛鼻子”,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使得把这个“牛鼻子”牵好,我们“十二五”一个很好的规划就能够落实。

改革攻坚期 篇6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 切实落实监测预警汇报制、会商制和预警制, 四川省5月就启动了值班周报制, 安排专人值守病虫信息, 确保信息渠道畅通。7月8日, 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会商了水稻穗期主要病虫偏重发生趋势后, 分别在四川卫视、四川日报宣传穗期病虫防控形势, 四川省植保站发布了穗期病虫预报。据统计, 全省各级已发布大春作物重大病虫情报、警报745期, 发布电视预报282期 (次) , 科学指导病虫防治工作。

二是强化组织发动 四川省农业厅印发《关于切实抓好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要求各地切实落实防控责任和措施。南充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通知, 自贡市农牧局召开稻瘟病防治现场会, 达州市、泸州市等农牧局先后下发文件通知, 组织开展穗期病虫害防控工作。

三是强化统防统治 各地抢抓穗期病虫防控时机, 充分发挥已建植保专合组织的骨干作用, 组织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目前, 全省已出动植保专合组织1 778个, 出动机动喷雾器16.35万台次, 手动喷雾器312.17万台次, 已开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 042.57万亩, 占防治面积的30.79%。

改革攻坚期 篇7

2013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创历史新高。与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形成显著对比的是, 社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数却相对减少。2003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 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为850万个, 供需比约为1:4;2009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10万人, 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为1102万个, 供需比约为1:2;2013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 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为900万个, 供需比为1:1.28, 毕业大学生人数与新增就业岗位数比例创历史新低。【1】这种供需比的缩小致使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复杂而严峻。据统计, 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各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普遍低于往年, 因此, 2013年也被社会上喻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季”。【2】

大学生就业困难除了上述高校毕业生规模增加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减少之间供需失衡等客观原因外, 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此外,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高、就业观念落后、就业竞争力不强,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家庭及个人就业期望值偏高等主观因素也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期”就业工作概况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在每一自然年度的下半年启动 (10月份左右) , 从启动到次年三月份的这段时间是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 大部分用人单位通过在地方人才市场或者进入校园举行专场招聘会, 与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签定就业协议或达成就业意向。这一阶段就业进度比较快, 就业率每月都有明显地增长。

次年的第二季度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攻坚期”, 这一时期是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 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任务的重要时期, 也是高校就业工作最后的“冲刺”阶段。就业“攻坚期”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淡季, 是毕业生就业“青黄不接”的时期。此时用人单位大多已经举办过招聘会, 招聘工作已经结束, 签约工作已近尾声, 这一时期就业进度比较缓慢, 且有一部分学生尚无就业意向, 如就业有困难、考研不达线、仍在观望徘徊中, 或者另有其它想法, 等等。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攻坚期”常见做法

各大高校就业工作部门 (主要指就业工作处或就业指导中心) 在毕业生就业“攻坚期”, 也都想尽各种办法, 出台各类措施, 搭建就业平台, 提供就业信息, 通过各种渠道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程服务。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一)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为了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工作部门领导带领工作人员走出校园, 携带就业宣传资料奔赴全国各地人事部门、联系用人单位, 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 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入校园, 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或者参加校园大型就业洽谈会。

(二) 发布就业需求信息

就业工作人员积极搜集各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整合归类, 在学校就业网站发布, 同时提供选调生、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等信息和国家政策,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 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

(三) 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学校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网络视频会议) 为契机, 召开本校的就业工作推进会, 进一步分析研究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工作进展, 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 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攻坚期”的就业工作进行再推动、再部署。

(四) 开展就业工作调研活动

为落实学校就业工作计划, 进一步促进各学院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业工作部门一般会在就业“攻坚期”对各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走访调研, 了解各学院前一阶段的就业进展, 征询学院在当前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及下一步打算等。

(五) 公布院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为进一步推动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部门会定期公布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展, 通报各学院、各专业的就业情况, 如专业人数、已签约人数, 签约比率, 与往年就业相比情况, 以便有效分析就业形势和采取下一步措施。

(六) 提供相关的指导咨询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期”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 这段时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各高校的工作重点, 围绕就业工作有很多内容, 如在就业签约环节、就业派遣过程等会遇到各种问题, 就业工作部门就要提供全方位指导咨询工作, 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全程服务。

四、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的工作现状及不足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攻坚期”采取的就业工作措施, 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就业工作, 不过这些做法主要停留在学校层面上, 范围广, 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限。真正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主要还是由二级学院来完成, 而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则是由学院毕业班辅导员来完成, 毕业班辅导员是毕业生就业“攻坚期”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人物。

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目前各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的现状仍不令人满意, 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有的高校还存在对辅导员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不足, 未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师生配比;有些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 难以将就业工作做到“精细化”。此外, 学校对辅导员就业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重视不足, 在就业工作方面的业务培训跟不上, 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二) 日常工作事务繁杂

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决定了辅导员日常工作事务十分繁杂, 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压力大。有的毕业班辅导员兼职过多、精力分散, 无法保证他们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三) 自身业务水平不足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由于辅导员专业出身不同, 加上在学生就业工作方面普遍缺乏系统化、专门化的学习和培训, 毕业班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过程中, 辅导员由于自身理论学习的薄弱和工作经验的不足, 致使他们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困惑和问题, 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稳定大学毕业生思想情绪, 解决求职困惑, 做好心理疏导, 进行人文关怀, 及时准确传达学校及用人单位信息, 指导毕业生求职技巧, 开展个性化求职方法。【3】这就要求毕业班辅导员平时就要注重就业政策的学习和就业理论知识的积累, 不断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 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 在“攻坚期”实际工作中, 克服主观、客观上的种种困难, 以学生就业为根本, 关注学生的就业动态, 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和心理疏导。

五、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工作对策

在当前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毕业班辅导员如果能够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的特点,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个人的潜在能力, 在促进学生就业进程中还是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有其天然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开展工作角色优势明显, 开展工作针对性较强, 开展工作实效性较强。【4】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全程中既要做就业指导的“导师”角色, 又要发挥就业过程的“中介”作用, 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 是高校推进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力“推手”。他们在就业“攻坚期”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完善的工作对策, 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 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 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一) 建立学生就业服务组织机构

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会在二级院系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成立就业工作领导组, 实施“一把手”工程, 一般由学院院长或党委书记担任, 毕业班辅导员是主要成员之一。因此, 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把就业工作摆在毕业班学生工作的主要位置。学院除了在就业工作组中发挥辅导员的成员作用外, 还要在下一级建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成立由毕业班辅导员为组长、学生党员和班级干部组成的“班级就业信息服务小组”, 为广大师生服务。辅导员认真选拔、任用就业工作助理, 明确责任、细化分工, 调动学生干部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不仅实现学生骨干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还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就业互助的作用。在就业“攻坚期”, 辅导员既要获得就业工作组领导的帮助, 又要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

(二) 建立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

1. 就业信息采集工作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攻坚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做好未就业学生的基本信息统计工作, 对尚未就业的学生的信息有比较全面的掌握,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辅导员组织未就业学生填写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表, 信息登记表内容除填写个人的基本情况外, 还要登记学生的就业意向行业、就业意向地域、就业期望等内容。辅导员在进行个人信息系统化管理过程中, 认真做好就业分类工作, 建立较为完整的未就业学生信息分类数据库, 为未就业的学生建档立册, 准确摸排学生就业情况, 为下一步做好分类指导和分类推荐工作打好基础。

2. 实施就业动态管理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每隔一段时间, 就业人数及比率都会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辅导员做好动态统计工作, 及时准确更新就业信息库内的内容。同时建立学生就业状况动态监控制度, 实行每两周一次的就业率动态统计和定期通报制度, 做到就业工作情况能掌握、工作进展有比较、工作成效能衡量。辅导员通过加强学生信息规范化管理, 推进就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三) 整合各方面力量促进就业

辅导员具备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 他们与学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与学院领导和专业课教师联系较多, 可以借助各方力量来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帮助。辅导员发挥好他们的“中介”作用, 调动学院各方力量, 整合各方面的就业资源, 形成合力创造就业氛围, 依靠全员力量, 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 为全体毕业生服务。

1. 利用校外基地的作用

高校就业部门在学校层面上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学院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根据学院各专业的特点, 开辟各类比较稳定的产学研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与企业交流, 通过学院与校外基地的良性互动, 促进毕业生就业。

辅导员借助学院相关领导联系和考察就业创业、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教学实习等实习基地单位之际, 广泛搜集需求信息, 积极向实习单位推荐毕业生, 邀请单位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 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2. 借用学院校友的优势

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他们关心关注学校的发展, 在学生就业方面也是如此。学院要充分开发校友资源, 在校友中选聘一批就业信息联络员, 建立校友群, 借用他们在企业的人脉优势, 为母校提供单位需求信息。有些专业会每一年举办周年校友会, 如在就业“攻坚期”适逢校友会, 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可以以此为契机, 捕捉校友单位用人信息, 向其推荐毕业生, 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3. 发挥学生导师的作用

大四第二学期覆盖整个就业“攻坚期”, 毕业班学生这段时间主要是在跟导师做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 他们跟导师接触最多、交流最多。有些导师在社会上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 比如他们当初的同学、以前带过的学生、有横向课题来往的企业领导等等, 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辅导员就要主动与学生导师联系, 借助导师的优势和作用, 为未就业的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四) 实行未就业学生分类指导

辅导员在对未就业学生的信息采集时, 通过认真摸排, 准确掌握未签约毕业生的详细信息, 积极开展分类就业指导和“一对一”帮扶工作, 做到点面结合, 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式多元化形势, 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强化就业指导“精细化”的理念, 充分运用三分法, 做到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指导, 努力实现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5】根据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个体的实际情况, 将未就业学生进行归类, 大致可以分为:一、一般企业工作, 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二、报考类工作, 如选调生、公务员、事业单位项目。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 如大学生村官、选聘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四、就业困难生, 如双困生。五、创业类工作。六、其他类, 如准备第二年再次考研的学生、暂时不想就业的学生。

辅导员对未就业学生分类后, 就要对不同类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工作措施, 进行分类就业指导、分类就业咨询、分类就业推荐、分类提供就业信息、分类进行就业帮扶。在就业指导形式上, 除传统方式的分层分批面对面咨询辅导外, 还要辅以现代化网络手段, 根据未就业学生分类建立QQ群、飞信组等。在就业指导内容上, 就要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比如对准备到企业工作的学生, 做其思想工作, 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 帮其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意识。对有意向面向基层工作的学生, 向其宣传国家政策, 让学生对于基层就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进一步坚定其到基层工作的信念, 同时在其招考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辅导员是在学校里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 感情最深的老师。他们长期处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 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信息了解比较全面, 在一定程度上, 为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供了可能, 有利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6】针对就业困难生 (女生、贫困生、心理问题生、学业困难生等) 和其它类特殊学生, 可开展有针对性咨询, 给予个性化辅导, 进行“点对点”指导, “一对一”帮扶, 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五) 构建就业网络信息化平台

毕业班辅导员充分利用学院为学生搭建的就业平台, 联系用人单位,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建立以学院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及时、准确发布就业信息, 实现就业工作网络化, 就业市场服务信息化, 为学生提供快捷, 高效的信息服务。

辅导员有效利用好现代通讯手段, 根据未就业学生的分类, 通过掌握学生的求职意向和具体情况, 利用手机短信、飞信、QQ等信息平台等形式, 针对不同类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 将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情况、招聘需求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未就业的学生, 做到分类分层分批服务。辅导员或“班级就业信息服务小组”通过就业信息发布, 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到每一位学生, 保障学生就业需求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全面、及时。

(六) 完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高校要以人为本,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 为毕业生排忧解难, 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辅导员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们与用人单位、学校就业工作部门、与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都有着广泛的联系, 这就要求他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发挥好就业过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求择业过程中遭遇心理困境时, 辅导员更容易借助角色优势, 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认知, 准确定位, 从而解决问题。【7】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客观认清就业形势, 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同时随时接受就业咨询, 对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一帮一”的个性化帮扶,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统计和回访工作, 尽个人的最大努力去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此外, 辅导员还要及时了解未就业学生的思想动态, 重视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保证校园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699万大学生900万个岗位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EB/OL].[2013-05-02].http://www.guancha.cn/Macroeconomy/2013_05_02_142063.shtml.

[2]张骞.毕业生签约进程低于上届同期水平[EB/OL].[2013-01-23].http://www.jfdaily.com/a/5059986.htm.

[3]邓晓文.试论高校辅导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EB/OL].[2011-12-14].http://www.studa.net/gaodeng/111214/09155738.html.

[4]湛利华.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12) :23-24.

[5]蔡立丰.试论“精细化”理论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9) :164-165.

[6]曾艳.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就业, 2012 (6) :110-142.

结构性改革要攻坚克难 篇8

日前明确的2016年10个领域50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 牵动转型发展全局。要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必须攻坚克难, 做好几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 要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重点, 推进结构性政策调整与结构性改革;要尽快形成“十三五”服务业市场开放的行动计划;要加快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双向市场开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明确10个领域50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该文件对破题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 牵动转型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改革也有了明晰的思路。要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必须攻坚克难, 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 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重点, 推进结构性政策调整与结构性改革。

市场经济条件下, 供给侧改革的主角应该是企业和企业家。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需要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倡导企业家精神作为结构性改革优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 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因素出发, 还要努力寻求短期应对危机与中长期转型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比如, 加快企业结构调整,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以信息产业为重点,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 确实需要淘汰的企业要逐步退出市场。

当然, 还要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 尽快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形成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宽松环境。

其次, 尽快形成“十三五”服务业市场开放的行动计划。

目前, 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已成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突出短板”。我们必须尽快补齐短板, 让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出市场化改革的“最大红利”, 给社会资本带来巨大投资空间。

服务业市场开放有助于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比如, 要想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必须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来扩大服务供给能力;要想推进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 需要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并通过服务业市场的双向开放, 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为此, 今年我们要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精神, 尽快制定“十三五”服务业市场开放的行动计划, 明确目标和路线图。

再次, 加快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双向市场开放。

目前,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服务贸易的依赖性明显增强。为此, 必须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当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但服务贸易比重过低。2014年, 全球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为20%左右, 我国却仅为12.3%。这就需要把加快提升服务贸易水平作为优化贸易结构的重点。此外,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进双边、多边、区域性、全局性自由贸易进程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具体来说, 就是要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共建自由贸易区网络, 扩大双边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 打破服务贸易壁垒。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篇9

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 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 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向前推进的。实践充分证明,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没有改革开放, 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我们要看到,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敏感和复杂, 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不仅如此,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 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 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 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艰巨, 需要攻克的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比较顽固。比如,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 等等。要破解这些难题,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深化改革, 别无他途。

我们还要看到,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现阶段, 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 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 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 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 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 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共振效果, 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同时, 我们也要增强机遇意识,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 激发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

打好改革攻坚战必须突出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 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专家学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不少国有企业纷纷推出了对非公有资本进行混合的项目清单, 有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可以相信,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很快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但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变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涉及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破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另一个是找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从目前的多方反映和以往的改革经验来看, 以下几个方面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会遇到和需要着力破解的突出问题:

一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进行混合的积极性问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使双方有混合的意愿和动力。虽然目前双方都表示出有意混合的热情, 但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关键是控股权之争。从国有企业来看, 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出于做大做强企业的考虑, 需要营业收入和实现利润合并报表, 因此, 在引进社会资本时往往要求绝对控股;一些处于行业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则存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 不愿别人分“一杯羹”;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担心优质资产拿出去进行混合, 剩下的创利能力较弱的资产和大量富余职工难以维持。从民营企业来看, 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所有者存有不让控股不愿混合的思想;还有不少民营企业所有者担心混合后没有话语权, 权益得不到保障;不少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进行混合主要是为逐利而去, 如果无利可图或获利有限, 则不愿与其进行混合。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找到有效解决方式, 则会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民营资本投资能力与巨量国有资本的匹配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身影, 中国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也已经接近40%, 但总体上看, 单个民营企业的规模还相对较小, 难以拿出巨额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资运营。

三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差异问题。由于资本的属性不同,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许多差异, 包括经营理念方面的差异, 国有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 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等;民营企业所追求的主要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 一些民营企业往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生态关注不够, 侵犯知识产权和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相对较多。此外, 在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企业文化等方面,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存在不少差异。

四是企业员工持股的问题。员工持股作为一种长效激励机制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实, 员工持股在多年之前就已被引入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之中, 但进展和成效都不大, 主要原因在于员工持股有多重难题有待破解。一个棘手问题是谁来持股, 是管理层持股, 或是技术骨干持股, 还是全体员工持股。只规定少数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持股很容易引发广大员工的不满, 全体员工持股很容易成为一种企业内部福利, 丧失了股权激励的本来意义。另一个棘手问题是持股比例, 股权过于集中于管理层容易导致国有企业职工在经营管理中缺乏话语权, 股权过于分散则容易导致决策和执行效率下降。所有这些问题, 都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五是国有企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与混合所有制适应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是根据现有国有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安排的, 这些年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已经显示出现行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及相应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 现行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与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不相适应的矛盾势必会加剧, 如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要更多地由不同的资本所有者来选择和确定, 高管人员要更多地由市场来选聘和确认, 相应的, 企业经营者和高管人员的薪酬方式和薪酬水平也要由其他资本所有者和市场来决定, 这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六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 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融合存在一些争论, 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时有发生, 导致一些国有企业重大改革措施受阻甚至停滞不前。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时,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推进, 防止国有产权在流转或交易时受到损害, 造成损失, 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破解改革难题关键在细则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 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直接关系到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进度, 关系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败。现在, 方向已经明确, 关键在于细则。

一是要抓紧制定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文件, 搞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抓紧起草出台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文件和规定, 为发展混合所有制提供依据和规范;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改革意见, 为发展混合所有制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积极拓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途径和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将这“三个允许”和“一个鼓励”进一步具体化、明细化, 同时, 积极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多种有效形式。

三是选择易于突破的领域和环节先行推开。方式上可以先易后难, 选择能够加快推进的领域和环节先行一步。相对于高管选聘、员工持股这类比较敏感、比较复杂的改革措施, 可以尽可能选择一些重大项目对民营资本先行开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不断推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的项目清单, 以确保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尽快取得实质性的重大进展。

四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垄断行业往往是民营资本有意投向的行业和领域,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也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助推器。除自然垄断业务外, 竞争业务应尽可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要抓紧提出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对非国有资本开放的具体业务和项目。

2005年改革攻坚的新突破 篇10

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国务院发布《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上年的8个扩大到28个,其他3个省份的国家级贫困县也免征农业税,全年减轻农民负担约220亿元,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预计可以提前两年实现。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已在29个省份展开,其中,黑龙江、吉林、重庆三地全面推开。

二是垄断行业改革在多方面迈出新步伐。在电力领域,东北、华东、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大用户直接购电试点开始实施,《电力监管条例》颁布施行。在信息产业领域,国务院批准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政企分开和监管机构组建等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在铁路领域,实行铁路局(公司)直接管理站段体制;除个别地区外,全国铁路基本完成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在交通领域,国家出台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在烟草领域,出台进一步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烟草企业改革的意见。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全国263个企业和项目签署了特许经营协议,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继《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各有关部门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非公有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四是银行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2005年启动了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目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财务状况明显改善,公司治理改革和内控机制建设进程加快,其中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相继成功在香港上市,工商银行已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公司设立。

五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国内外引起积极反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继出台:加快发展外汇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交易避险工具;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同时允许银行自行制定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价格;提高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限额和居民个人因私购汇指导性限额。

六是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按照“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妥善解决”的步骤和“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思路,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规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至年末,共有16批上市公司完成这项改革或进入改革程序。

七是金融市场制度创新步伐加快。金融业综合经营取得突破,工商银行与长江航运集团共同成立债转股公司,并直接持股45%。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启动,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第1批企业年金管理人资格认定工作完成,新增QFII机构3家、新增外汇投资额度60亿美元。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公司设立,加大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力度。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等产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稳步推进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发展,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

上一篇:甘露聚糖肽注射液下一篇:性能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