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企业

2024-09-21

德化陶瓷企业(精选9篇)

德化陶瓷企业 篇1

知识经济时代, 德化陶瓷企业要抢占市场制高点, 谋求快速、持续发展, 人才已成为关键因素。多年来, 德化县在引进、培养、管理、使用各类陶瓷企业人才,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陶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源动力。但是在新形势下, 直面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状况, 不难发现,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陶瓷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 加强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一、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 长期以来不论是县委、县政府还是企业用人单位, 都十分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引进、培养和发挥企业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着力在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 政府主导, 重视人才。德化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德化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和《德化县关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 (试行) 》, 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同部署同落实,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 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招商选资的同时, 加大“招商引智”力度,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境外人才到德化县创业;同时, 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第二, 创新理念, 开发人才。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的观念, 不唯学历、资历, 注重实干、实际工作能力, 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如龙鹏集团公司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年龄、工龄、资历界线, 重贡献, 重成果, 对企业人才实行动态管理, 能上能下。

第三, 以人为本, 留住人才。政府建立健全表彰奖励、职称评审、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 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同时, 为专业人才家庭的住房、子女的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企业积极创造条件留用人才, 建立完善“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用人机制, 实行人性化管理。如东盛公司在人才的管理上, 除了工资、福利、工作待遇上从优, 还努力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与条件。

第四, 拓宽渠道, 广纳人才。发挥县人才市场龙头作用, 在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乡镇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 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大型招聘交流会;创建“德化人才网”, 实行在线招聘;在各大城市的名瓷展销上设立“人才馆”, 广纳陶瓷专业人才。

第五, 注重培训, 提升人才。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短期培训。有的企业每年根据需要还分批分期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 另外, 有的企业还选拔一些专门人才送到大专院校去深造, 使人才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

二、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尽管近年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但目前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 人才总量不足

目前, 德化陶瓷企业员工总数8.3万人, 以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作为人才统计标准来计算, 陶瓷企业中实际的人才数量仅占12.8%, 这与德化县陶瓷企业发展的要求很不相称。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来看, 全县平均每万人口拥有量为83人, 明显低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二) 结构组合不佳

从年龄结构来看, 有学历、有职称、有技术的人才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 后备力量不足。从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分布看, 陶瓷基础工艺人才比重很高, 而陶瓷研发人才的比重很低, 仅占1.40%, 这对于陶瓷企业的技术进步显然是一根软肋。

(三) 总体素质不高

从陶瓷企业员工队伍总体情况看, 大专学历、中高级职称、技工等级的分别占总数5.41%、0.51%、0.53%。陶瓷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偏低, 对于德化县企业的产业升级、二次创业是一大严峻挑战。

(四) 人才“瓶颈”明显

德化陶瓷企业“低、散、小”的现象较为明显, 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中, 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科研人员和技能工人偏少, 已经成为制约陶瓷企业发展的“瓶颈”。

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存在的以上问题和矛盾。究其原因, 主要有:

一是业主观念没解放, 人才工作难深入。德化县陶瓷企业主尽管知道“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道理, 但是难以落实在行动上, 关注更多的是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 人才资源开发优先投入的观念更为淡薄, 存在着重视人才引进不重视人才使用、重视人才发挥作用不重视人才发展空间的现象, 致使引进的人才发挥不了作用、已有的人才严重流失。

二是客观条件限制, 优秀人才难引进。德化县地处偏僻山区, 交通不便, 信息失灵, 不论是薪酬待遇还是工作条件, 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难以满足中高级人才的要求, 致使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三是培训机制不健全, 人才素质难提高。一些规模以上企业近年来逐步重视员工队伍的教育培训, 但从全县来看, 总体上还比较欠缺。由于企业怕人才流失, 担心“为他人作嫁衣”, 不愿意在人才培训上加大投入。陶瓷企业人才培训的服务机构不健全, 完善的教育培训基地尚未形成。政府对企业人才培训工作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四是社会保障不完善, 人才激情难调动。由于种种原因, 陶瓷企业执行社会保险制度不严格、不规范, 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不合法现象, 陶瓷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足够的保障, 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也打击了社会上各类人才投身企业的热情。

三、推进德化县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针对德化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切实改进和加强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 革新教育, 培养本土人才

一是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整合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和社会现有职业培训机构的场所设施、师资力量等资源, 采取政府补贴, 企业定向培训的办法, 开展岗前培训, 提高技术人才队伍素质, 培育新生应用型人才和劳动力。要推进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大力推进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培养”、“委托培养”, 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 着重要输送到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培训。二是名师带徒。要组织民间老艺人、工艺大师扎实开展“师技传徒、子承父艺、设点育人”的传、帮、带活动, 形成独具德化本地特色的民间陶瓷文化传艺机制。三是学术交流。要开设陶瓷产业论坛, 举办国际、国内当代陶艺家研讨会和陶瓷生产工艺研讨会, 吸引国内外陶艺家前来开展学术交流, 提升本土人才知名度。四是高校进修。要组织德化县规模企业副总以上及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成长型企业经营者等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到省内外高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互动研讨、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进行短期脱产进修, 进一步提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 政策引导, 引进急需人才

在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方面, 要按照德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拓展县外人才市场, 主动接受沿海城市人才市场的辐射, 建立完善与各地人才市场的合作机制, 加快实现内外人才市场的接轨, 建立高层次人才来去自由的市场机制, 方便高层次人才来德化县创业服务。网上人才市场要加快与沿海城市的接轨, 县人才网要实现与沿海城市及各地人事部门、人才网站和高校网站的链接, 即时获取各地人才市场及人才供求信息, 及时把握引进人才的时机。同时, 要利用好“招商选资”这一载体进行“招才引智”, 通过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带进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不断壮大企业家队伍, 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

(三) 优化环境, 用活现有人才

要构筑一个为企业家创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保障体系, 倡导合法经营, 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陶瓷企业员工维权体系建设, 加强劳动法和人事人才政策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增强企业主和各类人才的法制意识。要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县、乡镇经济工作顾问, 参与重大的经济活动, 提升企业人才的社会地位, 大力营造“以投身企业为荣, 以发展经济为能”的社会氛围, 克服小进则满, 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 激发全社会做大事、创大业的激情。大力开展“人才兴县宣传月”活动, 积极发挥工青妇等社团组织的作用, 引导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形成“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气。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上门服务。切实抓好高中低层次人才库、智力合作人才库、德化籍外地人才库、本地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库等“四库”建设, 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信息服务。要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陶瓷企业及优秀人才制度, 及时了解陶瓷企业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 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继续做大做强瓷都生态品牌, 做好瓷都文化文章, 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高标准完善生活、休闲、娱乐设施, 优化德化人居环境, 把德化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休闲胜地、生活家园。要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建造“人才公寓”、“专家居住群”以及“人才廉租房”, 以优惠的政策为各类人才来德化施展才华提供优良的住房条件, 吸引人才来德化安家落户, 创业发展。

(四) 落实保障, 留住优秀人才

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体制, 建立陶瓷企业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解决陶瓷企业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结合新形势和德化县实际, 全面系统地制定加快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政策。要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单位间各自封闭的壁垒, 允许其人才通过各种渠道流动, 形成一个开放型的人才流动机制, 为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要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自筹、社会捐资等方式筹集人才开发资金,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为陶瓷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要坚持用事业来凝聚人才, 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 提供宽广的创业平台。推出优惠举措, 吸引相关人才来德化县投资创业、工作服务。要在全县进一步营造“合力兴企”的良好环境, 促进陶瓷企业的发展, 增强吸引人才的潜力。要为员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陶瓷企业的检查力度, 监督企业及时交纳社会保障金, 积极引导企业遵守人事人才政策法规, 对于违法者要给予严肃处理, 消除用工不合法的现象。

德化陶瓷企业 篇2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20高考录取查询

录取规则1.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做到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2.录取批次为高职高专批、美术类其他专科批、高职单招专科批,最低控制线为高职高专分数线。3.投档比例按照招生所在省规定的投档比例执行。4.尊重志愿填报我院的考生,并执行省级招委会制定的有关加分、降分政策。5.对非艺术类的进档考生原则上按考生考分高低择优录取,对艺术类的进档考生原则上按专业考分高低择优录取。咨询、联系方式凡有意报考我院的考生可以登录福建省教育厅网站&阳光高考“平台首.

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点探究 篇3

关键词:德化陶瓷;审美;特点;艺术

1 关于德化陶瓷的简要介绍

德化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地,其制造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德化就开始制造陶瓷,到了宋唐明清时期,德化陶瓷的发展到达巅峰状态,以制作工业精湛、制作作品美观而著称。可以说,中国的陶瓷文化就是从德化诞生的,同时德化还是我国的三大古瓷都之一。之所以被称为“德化陶瓷”是以地名而命名的,因为在最早的时候,陶瓷是在德化县制造出来的。

在宋代,德化陶瓷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精湛,制作出来的青瓷、白瓷、青柚器可以称作艺术品,十分的精致。当时来到中国的西方人,都对德化陶瓷爱不释手,于是就有了德化陶瓷的出口。从此,德化陶瓷作为商品,被销往世界各地。

在明代,有一位对德化陶瓷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瓷艺人,名叫何朝宗,他是当时非常出名的陶瓷艺人。他制作陶瓷的技法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十分精湛,他还创造了雕、塑、贴、接、刮等八种制瓷技法,大大地发展了制瓷工艺。另外,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加强了中国与当时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一方面,郑和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工艺品带到了国外,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德化陶瓷。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也對德化陶瓷赞赏有加,并且在离开中国的时候,还带走了一些德化陶瓷。很多西方人通过马可·波罗了解中国文明,了解德化陶瓷。德化陶瓷流传到国外,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明代是德化陶瓷发展最巅峰的时期,当时中国人的制瓷技术已经炉火纯青。

到了清代,德化陶瓷业从鼎盛时期走上,逐渐走向了衰落。整个清代,德化陶瓷都黯淡无光,不见以前的风光。直到新中国成立,德化陶瓷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陶瓷艺术家坚持复苏德化陶瓷业,并且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众多陶瓷艺术家的辛勤付出下,德化陶瓷重新焕发了生机,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在陶瓷市场上重新绽放光芒。

2 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点

德化陶瓷雕塑是德化陶瓷的一个重要种类,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从古至今,都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分析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点,可以从雕塑的胎釉特点、雕塑的造型和雕塑的历史价值三个方面来展开。这三个方面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性。

(1)胎釉特点。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明末清初时期,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开始发生变化,由此带动了整个德化陶瓷业的转变。在陶瓷雕塑烧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配方原料的不同、窑炉结构的变化以及烧成气氛的变化,会影响陶瓷最后呈现出的色泽。有了这个发现以后,人们开始研究其中的规律,于是可以通过改变烧制条件,来制作出其他色泽的陶瓷。除了传统的乳白色的陶瓷以后,人们还制作出淡青色的陶瓷雕塑。而且人们还发现,这种淡青色的白釉,与其他质地的白釉相比,质地要坚实得多。从外观上看,与传统的色泽不一样,也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其观赏价值也得到了大大提高。这种淡青色的白釉后来被广泛运用,也是德化陶瓷雕塑重要特征。从此以后,胎釉性质便成了重要的审美特点之一。

(2)造型特点。德化陶瓷在中国工艺史上的地位,是其他工艺所无法取代的,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制造工艺的高水平。德化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个陶瓷雕塑的形成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就有可能导致陶瓷雕塑不能制作成令人满意的状态。德化陶瓷雕塑的品种也非常多,很受人们的欢迎。一方面,这些雕塑能够作为生活中的实用器皿,比如作为花瓶用等,另一方面其精致的制作和精美的外观,使得很多人都将其当作艺术品来观赏,人们把它们放在家中,是做陈设装饰来使用的。不仅是中国人喜欢德化陶瓷,德化陶瓷还远销海外,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在西方各大博物馆中,仅仅是何朝宗的作品就有200多件。德化陶瓷雕塑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外销陶瓷之一,收到了很多来自欧洲的订单。德化陶瓷根据欧洲人的审美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在产品造型上不断加以改进,研制出了供欧洲家庭使用的银餐具,以及欧洲人喜爱的陶瓷样式。可以说,德化陶瓷雕塑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造型的多样性是分不开的。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审美需求都不同,德化陶瓷能够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其多样化的造型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其造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至于其内在质地,主要以细腻坚实为主。各种各样的造型,吸引了各层次人群关注的目光。现在的德化陶瓷雕塑在造型上也做到了与时俱进,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口味和审美特征,将很多现代的流行元素融入陶瓷雕塑的制度中,制作出现代人喜欢的陶瓷雕塑作品,这样陶瓷雕塑才能有市场,才能持续地发展下去。在注意造型的多样化的同时,德化陶瓷雕塑也没有放弃其内在的品质,无论是什么尺寸的陶瓷雕塑,都采用非常细致和完善的加工工艺制作完成。

(3)历史价值。德化陶瓷雕塑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优美的造型、温柔雅静的釉色和洁白透明的胎体。每一件德化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都是无可挑剔的,每一件都可以称为工艺美术史上的瑰宝。尤其是建白瓷,更是德化陶瓷的典型代表,也是其最高成就的代表,享有“中国白”的盛誉。每一件建白瓷器,都被国内外陶瓷爱好者争相购买,视同拱璧。在吴仁敬的《中国陶瓷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建白瓷自宁波如日本,日本富人,至不惜以万金争购之,足见其精美矣。”因此,人们将德化陶瓷称为“白建”,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德化白瓷固然代表了德化陶瓷的最高成就,但是德化陶瓷雕塑也是德化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也不亚于其他种类的陶瓷。德化陶瓷雕塑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数量一直都很大。在我国古代,德化陶瓷雕塑也十分受欢迎,并且得到广泛应用。在宫廷中,常常将德化陶瓷雕塑当作装饰用,作为观赏品。随着德化陶瓷业的兴起,陶瓷雕塑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并且远销海外。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走出国门的同时,相当于是将中国的文化传到了国外,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另外,德化陶瓷雕塑的流通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品位和生活质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德化陶瓷雕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也是德化陶瓷雕塑的重要审美特点。

3 总结

德化陶瓷雕塑是我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价值是被人们肯定了的,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目前来看,德化陶瓷雕塑只要做到与时俱进,依然很有市场,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其发展前景是光明而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岳麓书社,2005.

[2] 邱振亮.中国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 黄振辉.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精雅创作画苑,2002(30).

德化陶瓷企业 篇4

为搭建企业和高校对接桥梁,进一步拓展荐才渠道,5月16日,德化县人社局、经信局、工商联联合组织县内18家陶瓷企业及泉州工艺美术学院,由德化县人社局局长陈琴堂带队,赴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展“福建省德化县陶瓷企业现场招聘会”活动。德化县各陶瓷企业提供了包括总监经理、技师、设计等岗位57个,需要人才149人。时值毕业季,吸引了大量在校毕业生前来咨询,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60多人。招聘活动结束后,他们先后到江西极具文化底蕴和发展内涵的红叶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法蓝瓷公司、康舒陶瓷等大型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就两地的陶瓷文化展开交流。参观考察后,大家纷纷表示,景德镇、黎川县陶瓷企业在陶瓷设计、生产工艺、创新等方面为德化县陶瓷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德化陶瓷企业 篇5

长期以来,德化陶瓷企业以生产为经营管理的核心,总是热衷于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扩展,而产品变化却不大,甚至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大同小异,以致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最终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客户却“渔翁得利”。这种在低技术层次上的生产能力的上升并非好事,一旦这种生产的扩大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德化的陶瓷经济发展便会陷入困境。解决德化陶瓷经济发展这一深层次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推动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一个新的陶瓷经济发展战略

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应用的过程。技术创新在西方国家已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甚至新的工业宗教。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德化的陶瓷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多为销往欧美的小工艺瓷,科技含量低,艺术含量低,几乎没有什么附加值。虽数量巨大,但登不了“大雅之堂”,因而价格十分低贱。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用“既多且美,购价甚贱”来描述德化的陶瓷,而新近从南中国海打捞起来的“的星”号沉船竞一次运载35.6万件的清代德化青花瓷,足见德化瓷器“量多价贱”是古已如是,也许这也可以说是德化陶瓷的一个“传统”了。

步入WTO的门槛,我们感受到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德化到了顺应世界潮流用技术创新作为陶瓷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时候了。

二、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最终要通过企业这个环节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企业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一直发挥着主要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利用和开发新资源等。从基础研究、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最初设想到研制、开发,再到工程化、商业化的生产,直至通过市场推广应用而产生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的全过程都是在企业进行的,在这种科研与生产直接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下,科研直接为生产服务,企业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使得产品层出不穷,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规律。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提高陶瓷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县陶瓷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形成以陶瓷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我县的陶瓷科研机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而陶瓷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科技开发队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使陶瓷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首先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其次要出台面向所有陶瓷企业的、针对研究开发能力建设和活动本身的减免税政策;第三要颁布更具体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第四,应有强度更大的、针对企业家和创新者的创新激励政策。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要正确把握二对现实关系。一是产品和工艺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发明或技术进步。技术开发从一开始到工程化阶段、生产阶段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同时与市场、组织管理、生产过程、资金运用、技术背景等各方面交互作用。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无法自动与其他要素实现重新组合,单纯技术无法实现产品创新或工艺

创新,而必须依靠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来实现。二是首创创新与改创和仿创创新的关系。技术发明的意义要靠技术创新去实现,而首创创新的意义要靠改创创新和仿创创新去实现。任何一项或一群技术创新中,进行首创创新者只能是少数一两家企业,其余企业或者跟在首创企业之后,瞄准首创技术发展进行技术跟踪,随时准备进行生产组织和市场战略的调整以实现创新,或者与首创者保持相当距离,节省研究开发费用,只投入少量资源于技术服务、培训,把注意力放在一旦新的市场出现后迅速进入市场,占有可能占得的市场份额,也即大多数企业只能做改创创新和仿创创新。

三、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的关键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逐渐接近尾声,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

然而直面我县的人力资源状况,不难发现,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人力资本缺乏,即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这是发展陶瓷经济的薄弱环节。首先,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低,从高中阶段升学率不足50%可见一斑。其次,劳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普遍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技术高超的比例极低。第三,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数量偏少,加上陶瓷企业普遍实行家族化管理,家长制、结构简单、规范性差等因素也制约了技术的创新。

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县陶瓷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要根据县情,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改变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劣势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着眼点。一要转变观念,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础战略。二要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累人力资本。三要改革分配制度,把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放在同等位置,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四要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追求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总之,企业要由以生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为主,“知识主管”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千方百计培育和发展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大力开展创新活动。

四、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同龄人中70%的年轻人都得接受“在企业是学徒,在学校是学生”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说过:“经过很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而日本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明天的经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作用于经济,影响甚至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德化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

(一)在纵向上,要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拓展高中后职教和高等职业教育。我县中等职业教育由于主动适应和服务于陶瓷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层次偏低,而高中后的职教还是空白,大量的高考落第生未经职业技术培训而流入人才市场。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迫在眉睫。目前县委、县政府正积极筹建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德化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极具前瞻性的重大举措。未来的陶瓷学院,必将成为德化陶瓷技术创新人才的摇篮,成为陶瓷技术创新的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中心,为德化陶瓷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使德化陶瓷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在横向上,要以陶瓷产业发展为目标,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改变目前专业单一的现状,要做好陶瓷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围绕陶瓷行业关键技术,新兴技术、优势技术不断开设新专业,特别是陶瓷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类人才、科技人才、涉外类人才、营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高学历、高职称师资的匮乏成了建设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的“瓶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标准》规定,要有100个本科学历的教师且专任教师中的25%应是高等学校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方可批办。因此,独立办一所学院要走一段较长的路程。实现办陶瓷学院目标的最佳途径是分步实施、先联后独:第一步,先与高校联合办学,办成某高校的教学点;第二步,办成某高校的一个二级分院(如泉州大学陶瓷学院);第三步,独立举办德化陶瓷学院。

试论宋元德化陶瓷的外销及原因 篇6

宋元时期的德化瓷业, 以青白瓷为主, 包括白釉器, 还有青瓷、黑釉等。其发展脉络大略是:北宋晚期为迅速崛起期, 持续至南宋, 宋元之交工艺略有衰退, 入元以后渐趋鼎盛。宋元德化瓷窑以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为代表。

德化盖德碗坪仑窑由福建考古工作者于1976年进行发掘出土器物中, 以碗、粉盒、军持为主, 釉色以影青为主, 有部分白釉、黑釉瓷。经研究表明:碗坪仑的发展, 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 北宋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 南宋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 兼烧黑釉瓷器。其产品在东南亚国家都有发现, 菲律宾出土的盖碗、粉盒、军持、小瓶和该窑的产品相似。

同年福建考古工作者又发掘了屈斗宫遗址。屈斗宫是一座比较完整的龙窑遗址, 这座窑全长57.1米, 宽1.4-2.95米, 其窑床、窑门、火膛、火道、烟孔、窑壁、挡火墙、护墙等结构还基本保存, 同时出土各类瓷器近七千多件, 还有大量的各种窑具等。屈斗宫窑土选料精, 烧成技术显著提高, 主要生产影青瓷和白瓷, 该窑的高足杯、瓷粉盒、军持、壶、花瓶、枢府式碗等产品在日本、东南亚等地都有出土。

这两座窑仅仅是宋元时期已知德化大窑场的代表, 而这样的大窑场在宋元时期应该还有很多, 现在已知宋元窑址就已经发现42处。

德化窑出土的各类宋元外销瓷, 品类齐全, 数量很多, 概括有如下一些类型产品, 在外销品类中是较有代表性的, 青白釉印花军持 (或称军持壶、净瓶) 、青白瓷印花益盒 (或称粉盒) 、青白釉花瓶、青白釉印花盖壶、青白釉印花罐形壶、青白釉弦纹洗、青白釉印莲纹碟、青白釉印花高足杯, 等等。

从上述宋元时期德化窑址的发现及其产品、技术等特点可以看出宋元时期德化具有明显的外销倾向和性质, 本文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论证。

二、沉船与国外的考古发现及相关论证

外销华瓷输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内瓷外销。即原本国内市场销瓷的外流, 这类瓷器以人物、山水、鸟兽、花草、典故、传说、乡俗等为主题, 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型和瓷绘装饰艺术;二是特瓷专销, 即根据销售地的社会背景和世俗民风特制的瓷器。此种瓷器特征鲜明, 适销对路, 由销地瓷商送来图样定做, 因而诞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外销瓷。德化古陶瓷产品除部分供应本地区需要外, 相当大一部分是专供外销, 这已为沉船考古和国内外发现所证实。

泉州湾沉船遗址位于泉州湾后渚港。1974年, 国家、省、市考古工作者对该船进行考古发掘, 船残长24.2米, 宽9.15米。复原后长度30米, 宽10.5米, 载重量200吨, 船体结构为尖底造型, 呈“V”字型, 共有13个隔舱, 现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古船馆内陈列展出。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出水了许多陶瓷器, 其中有一些是德化窑宋代的器物, 有碗、盒、碟等。

1987年, 中国水下考古队在广东省阳江市海域发现一艘宋代沉船, 定名为“南海1号”。2001年对该沉船进行搜寻定位。考古发掘出水的大批陶瓷器, 经专家鉴定, 大部分是德化窑的产品, 器物以碗坪仑窑的碗、洗、盒、罐为主。

1998年12月, 华光礁水下沉船遗址发掘出水了大量南宋末至元代初期的外销陶瓷制品, 这些瓷器大部分产自福建省的德化窑, 以青釉和青白釉色为主, 造型有碗、碟、盘、壶、罐、盆、粉盒等。

德化“屈斗宫窑的标本在国外都有发现, 证明宋代曾大量外销”。冯先铭在《中国陶瓷考古概论》中写道:“德化窑盒子, 在东南亚的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均有发现”。

叶文程整理的《中国古代外销陶瓷学术讨论会纪要》指出: 德化的外销瓷器主要是宋元之际, 盖德窑出土的青白釉云纹军持, 青白釉盖碗, 青白釉瓶, 以及各种纹饰的盒、盘, 青白釉划花大碗等, 在西沙群岛的全富岛上也有发现。这些器物的年代, 有的属南宋, 有的早到北宋。由此可见, 德化窑瓷器早在北宋就开始外销了。在德化已发现的与外销有关的古窑址有“碗坪仑、屈斗宫、家春岭、岭兜窑、石排格窑、石坊窑、宝寮格窑、大垅口窑、内坂窑、桐岭窑、岭头窑、水尾窑、坎脚窑、溪碧窑和尾林窑等48处”。

此外庄良有、陈万里、陈建中、叶文程、林忠干等人都有许多关于宋元德化陶瓷外销方面的著述, 这里不一一列举。

以上是国内对德化窑宋元时期陶瓷的一些著述, 而在国外也有较多这方面的著述。

元代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中, 盛赞德化“制造碗瓷器, 既有且美”, 并称“除此港外, 他港皆不制此物”。因此有人把德化外销的瓷器, 称为马可波罗瓷。马氏于1292年归国时, 从福建带回中国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 存于威尼斯市的圣马可宝藏所。据英国首任驻华大使艾惕思到德化参观后证实, 至今在意大利博物馆还保留马氏当年带回的德化家春岭窑的小花插。

除上面整理材料中提到的关于东南亚发现大量德化外销瓷器外, 在日本的中部出土德化盖德窑青白釉印花大盒子、青白瓷小瓶等;在其他地方也出土有青白瓷的人物像、小壶、青白瓷百合花口瓶以及青瓷莲池鱼藻纹碟等。1976年在南朝鲜新安海域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 船舱内出土的瓷器有1.5万多件, 其中有一些黑褐色釉敞口小碗, 经考古工作者鉴定是德化窑的产品, 这是一艘经朝鲜至日本的贸易船, 可见当时德化瓷器外销日本的很多。

非洲的坦桑尼亚的基尔瓦 (即基尔瓦和基西瓦尼的简称) 岛, 也出土有德化的瓷器。

三、宋元德化陶瓷外销的原因

1、宋元泉州航海技术、造船工艺以及泉州港的崛起推动

(1) 宋元的外销瓷离不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的应用, 航线的多样化及航率的提高

宋元福建的海上交通发达, 造船技术的提高, 使得福建有许多可以驶向世界其它地区的工具。宋元航海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出现了航海罗盘, 使得航海效率大为提高, 航路的多样化推进了陶瓷消费市场向纵深发展, 加之船舶较大, 载货量多, 都对德化瓷业的产业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伊本·巴图泰的《伊本·巴图泰游记》描述:“这是一巨大城市, 此地织造的锦级和绸缎, 也以刺桐 ( 泉州城 ) 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的约百艘, 小船多得无数。”

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将精美的刺桐缎和德化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

(2) 宋元时德化窑外销陶瓷随着泉州港的发展而繁荣

宋元时期, 泉州的海外交通更呈现空前繁荣。宋元祐二年 (公元1087年) , 泉州正式设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云:“若欲船泛外国买卖, 则自泉州便可出洋。”元时, 泉州发展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后人亦把泉州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泉州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商贸往来。泉州港对外贸易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西亚、东非等, 而这些地方正是国际陶瓷市场需求量最多的地方, 通过便利的交通到达泉州港的德化陶瓷就可以顺着泉州港远洋贸易运向世界的陶瓷市场。

宋元时期德化的外销瓷器大多从泉州运出去, 泉州聚集着众多的蕃商, 蕃商运来香料珠宝, 运走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其他货物。因此来泉州经商的蕃商就起着联系泉州与海外贸易, 联系德化瓷器外销的一座桥梁, 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而蕃商能够从瓷器买卖中获取较大的利润, 因此大量的价廉物美的德化瓷器被购买、定制, 从而反过来促进德化陶瓷的生产。

但值得一提的是, 德化窑在元代晚期泉州港的衰退之后却依然盛烧不衰。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 泉州的陶瓷产品还是通过民间船只, 周边的港口不断运销海外, 从德化窑明代窑址考古发掘所获取的元明堆积层和窑炉更替信息也反映了民窑陶瓷生产与外销受市场制约而不因朝代更替而改变的史实。

2、推动作用的政策

德化陶瓷的大量外销与宋元时期政府政策分不开, 主要表现为宋元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以及防止国内钱荒时兴以瓷器博易交换商品等方面, 从而促使陶瓷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 也从而促进了德化顺应政策和市场的要求大量打造外销陶瓷器。

宋代立国以后, 由于陆路阻塞, 十分重视海外贸易, 视此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 朝廷曾派内侍到海外招徕贡市贸易。《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宗雍熙四年 (987年) “遣内侍八人, 赍敕书、金帛, 分四纲, 各往海南诸蕃国, 勾召进奉, 博买香药、犀牙、珍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 于所至处赐之。”又《宋会要辑稿》记载, 绍兴七年 (公元1137年) , 高宗曾下过这样的诏书, 提到“市舶之利最厚, 若措置合宜, 所得动以百万计……”至绍兴十六年 (1146年) , 诏书又提到“市舶之利, 颇助国用, 宜循旧法, 以招徕远人, 阜通贸贿。”为了招诱外商, 宋王朝并授商以官, 以此奖励对外贸易。

南宋时, 巨大的海外贸易一度造成钱币的严重流失, 致使国内钱荒, 《宋史·食货志》中“宁宗嘉定十二年 (1219) , 臣僚言, 以金钱博易买, 泄之远夷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娟易, 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 听其来之多少, 若不至, 则任之, 不必以为重也。”即规定凡外来货物, 以绢帛、瓷器为价替代金银铜钱, 遏止钱币外流。这个措施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和外销。在《诸蕃志》里也频繁出现, 诸如“番商兴贩用瓷器博易”、“番商兴贩用青白瓷器交易”、“商人以白瓷器货金易之”、“以瓷器为货”等。

元世祖统一华夏之后, 即命中书右丞索多等奉玺书十通, 诏谕诸蕃输诚内向, 于是占城等南洋诸国均入朝奉贡, 而回回商贾与中国海陆两路均有交通往来。

3、丰富的自然资源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也是德化窑盛烧外销的一个原因。

宋元德化外销瓷的基础条件离不开自身的制瓷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德化位于闽江支流大樟溪的上游, 境内“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环德皆山也……俯瞰长流, 曲折奔注。” (《德化县志·山川志》) , 用水交通都较方便。据地质部门调查, 全县发现瓷土矿藏30余处, 储量达四十多万吨, “瓷土分布之广, 几各区各乡无不有之”。制瓷原料和釉料极为丰富; 而德化的山区丘陵遍植松树, 大量的松树资源为德化的瓷器烧造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因此, 这里是烧造瓷器理想的地方。

4、国际市场需求的驱动和把握市场需要的能力

(1) 广阔的市场需求

瓷器在古代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是畅销国际市场的热门货。“宋末, 荷兰人由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 价值每与黄金相等, 且有供不应用之势。

“元代以前, 亚非各国还没有瓷器, 中国的瓷器是独一无二的, 是各国人民大量需求的商品。”在我国瓷器输入之前, 东南亚许多国家人们的饮食大多不用器皿的, 《诸蕃志》对此就有所记述, 如“登流眉 (今马来半岛) ”条记载:“饮食以葵叶为碗, 不施起筋, 掬而食之”;“苏吉丹 (今属印尼) ”条载:“饮食不用器皿, 缄树叶以从事, 食已则弃之”;“渤泥 (今文莱) ”条载:“无器皿, 以竹编、贝多叶为器, 食毕则弃之”;“波斯”条也记载只有国王饮食, 才“盛以瓷器, 掬而之舀之”。菲律宾人把“拥有陶瓷成为估量个人财富及声望的主要准绳”。由此可见当时从我国输入的实用饮食陶瓷器, 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而争相购买。

宋《诸蕃志》中记载有35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中国瓷器, 元《岛夷志略》中记载则有58个国家和地区购买, 可见宋元时期中国陶瓷器在世界市场是十分广阔的, 而德化外销瓷中除军持粉盒等外, 其生产的性质主要是依靠市场的需求来生产的。

(2) 依市场需求仿造陶瓷制品

李知宴先生的论文曾写道:“当时的情形应该是瓷窑生产什么就买什么, 贩瓷商人能买到什么货物, 就运出什么货物, 而那些货物大抵是国际市场畅销的产品……”

宋代景德镇创烧的青白瓷以质量优秀著称于世, 这一名瓷不但流行国内, 而且也博得了海外的青睐而作为贸易瓷行销亚洲各国。青白瓷是当时国际市场的畅销品, 德化陶瓷在宋元此种背景下正是以市场为基点, 专门大量打造青白瓷, 这从德化的出土文物都可以看出来。

宋代中国的饮茶习俗传入日本, 黑釉盏也随之传入日本, 在日本颇受欢迎, 因此德化窑的窑工就也烧制黑釉盏, 在德化盖德碗坪仑宋代窑址曾出土了大批黑釉盏, 以黑釉为主, 另见有白釉, 褐釉或酱釉, 但兔毫状的流纹和釉色逊于水吉窑, 应是为适应国际市场对黑釉盏的大量需求而生产的外销瓷。

特别还有德化窑工专门为外销打造的军持、粉盒等产品, 都是德化窑工的顺应市场经济而打造的。

从德化遗存的实物看, 也有很多根据蕃商来样加工的需要专门烧制, 是其为外国人定制的, 极富异域风情。这样也就促进了德化外销瓷美名于国际市场, 并且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

生产出如此丰富多彩又适应市场需求的外销瓷, 离不开德化窑工的辛苦劳作, 更离不开窑场整合和技术改造改进。

5、大窑场的出现和窑炉的改进

宋元时代随着外销的空前繁荣, 德化瓷业出现了较大的作坊和工场。像屈斗宫窑这样大的窑场, 既不是官窑, 也不是单家独户经营的私窑, 而是由几家几户合建的民窑。这些合建的有姓郑的、姓张的、姓颜的。可见当时的生产已经逾越了单家独姓的界线, 进入到联合起来, 统一经营的大规模发展阶段。而这样的家族式的大工坊联合又遍布德化的主要陶瓷生产地。

陶瓷的发展与窑炉的改进和烧成密切相关, 一定结构的窑炉才能焙烧成一定质量的瓷器。碗坪仑两宋时期, 使用平底斜坡式的平焰龙窑, 瓷器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但北宋的龙窑, 窑身较窄较短, 装烧两比较少。到了南宋, 窑身加宽, 窑体变长, 从瓷器胎釉结构和呈色看, 南宋时期的窑炉火候控制技术较北宋有所提高, 其青瓷瓷面光泽, 玻璃质感强, 为北宋白而不莹的白瓷所不能比拟, 同时使得瓷器的质量有了大幅提高。

元代屈斗宫瓷, 已从宋代的平地斜式平焰窑改进为平地斜坡分间的半倒焰窑, 这种火焰流向的改变, 火路的缩短, 燃烧室的建立, 克服了平焰窑因火路过长所造成的窑温不足和火候难以控制的弊病。在窑床坡度上, 已由南宋的10度增加到12-24度, 并且在隔墙底部设通火孔, 在隔墙两边设大路沟, 窑内结构的改进, 改变了室内空气的流向, 便于空气流通, 使升温加快, 温度更加均匀, 火候更易于控制, 大大地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成品率。

通过大窑场和作坊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 而窑炉的改进又提高了瓷器的成品率和质量, 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和市场, 这也是德化窑产品大量销往国外的自身技术原因。

6、其它:如伊斯兰教的传播, 作为船运压舱物都对德化外销有促进作用

伊斯兰教传播的地方更加广泛, 对军持的需用量急剧增加由此也产生需求大量带有宗教色彩的器物。

陶瓷器既是当时的出口畅销品, 又是船运的理想压舱物。史书称“船舶设阔数十丈, 商人分占贮货, 人得数尺许, 下以贮物, 夜卧其上。货多陶器, 大小相套, 无少隙地”。 (《萍洲可谈》卷20) 因此宋元阿拉伯和印度商人喜欢到中国收购瓷器, 用瓷器作为压舱物, 到了目的地后再将瓷器贩得高价, 一举两得。

四、总结

国外沉船及考古发掘大量的德化窑产品 , 充分表明了德化陶瓷在宋元时期外销到世界各地的事实和成就。德化窑的外销离不开当时的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的驱动, 离不开当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等政策, 离不开德化的制陶瓷的条件, 离不开德化窑工的辛勤劳作的模仿和创造及其对窑炉的改进、窑场的规模化, 以及一些其它的原因。德化窑就是利用这些条件赢得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适应了国际市场的要求, 反过来又推动了德化窑瓷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相信随着德化更多关于宋元时期的德化窑的产品和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以及对德化窑研究的深入, 德化窑外销成就和原因会更加明瞭, 这对推进当下德化陶瓷外销具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摘要:德化制瓷历史悠久, 有着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作为民窑, 德化窑一直未能引起官方的重视, 其陶瓷文化也鲜见于史书记载。近年来, 德化窑产品屡屡现身于考古遗址、沉船发现和海外收藏之中, 其深厚的陶瓷文化才逐渐为世人所知。迄今为止, 德化共发现古瓷窑址一百余处, 其中宋元窑址42处, 多数窑口发现外销瓷器。宋元德化外销瓷窑的发现突破了以往学者所公认的德化自元明始烧白瓷的固有认识, 本文拟在还原宋元德化窑火兴旺的历史面貌的同时, 尝试着从多方面和角度来探讨宋元德化陶瓷的外销及原因。

德化陶瓷企业 篇7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国陶瓷文化就是从这里诞生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制作出了德化陶瓷,在宋唐明清时期德化陶瓷发展的最为昌盛,其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作品美观具有文化价值,传承至今。德化陶瓷最早是在德化县制造出来的,因此得名。唐宋时期,制作出的青釉器、白瓷、青瓷都非常精致,许多西方的文人学者都对其爱不释手,此后德化瓷器被当做商品大量出口。明代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德化瓷艺人,他叫何朝宗,他的制瓷艺术非常精湛,他利用刮、接、贴、塑、雕等八种技法,采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来制作外观精美的德化瓷器,是中国白瓷艺术家的代表之一,推动了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另外,郑和下西洋时将中国的德化陶瓷带到了国外,马可·波罗在福建旅游时对当地的德化陶瓷赞赏有加,并将其带回海外,德化陶瓷的流通促进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明代属于德化陶瓷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此时中国的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水平,清代以后德化陶瓷业逐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陶瓷艺术家的坚持下,德化陶瓷业再次复苏,优秀的艺术设计和风格,使得德化陶瓷在市场上闪耀着新的光芒。

二、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设计

后唐长兴四年,德化陶瓷艺术在福建省德化县初步形成。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实践寻求更好更高效的制陶方法,后来随着技术的完善和不断的经验总结德化陶瓷艺术的第一本巨作《陶业法》就此诞生。第一批德化陶瓷雕塑名家将德化陶瓷艺术传播致海内外,也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和赞扬,从此德化陶瓷雕塑艺术就此发展开来。到了明代德化陶瓷雕塑艺术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德化陶瓷雕塑的创作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雕塑大师何朝宗将雕塑艺术彻底融入陶瓷中,开创了陶瓷雕塑的一个新纪元。

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设计特点鲜明,线条流畅圆润、整体均匀柔和、做工精巧细致表达出一种简洁生动的艺术风格。通过研读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其制作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以优质的高岭土为原材料,直接人工将其塑造成型即可。另一种先制作出模具,再进行拓印或注浆工序即可成型。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烧制出日用器皿,这是最早的德化陶瓷,在当时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些器皿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具、装饰、供器等。设计者在设计日常生活用具时,充分考虑了陶瓷的材料及陶瓷加工技术的特点,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加工或再创造,使得德化陶瓷雕塑的形态更美观、更多样化。德化陶瓷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自身的外观美、材料的上乘以及设计制造者的精湛技巧,优秀的传统造型包括狮首筒形瓶、筒形双螭壶、犀角杯等,这些陶瓷雕塑造型精美别致,加工工艺较难,样式独特,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和观赏价值。

德化陶瓷雕塑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德化陶瓷选材、制作技巧和外形的要求都相当高,加工工艺比较繁琐和细致,和其他的许多作品相比,德化陶瓷雕塑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其作品的生命力更强。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胎釉材料,德化陶瓷雕塑的好坏基本上由胎釉的质量来决定,在制作和加工时必须十分注意作品的形体和釉面。胎釉的好坏能够直接反映出陶瓷雕塑的品质,在加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性,才能使得陶瓷雕塑的艺术价值更完美的展现出来。

2.许多优秀的德化陶瓷雕塑都源自于设计者特殊的灵感,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能够抓住作品的整体布局,按照丰富的想象进行设计造型。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精心细致的揣摩,能准确掌握事物的比例,事物的形态特征,从而设计创造出好的陶瓷雕塑作品,使得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展现的更强。

3.设计者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设计者在创造人物雕塑时,都会牢牢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了解,从而使得雕塑更形象。德化陶瓷的工序繁多就意味着工人的制作雕塑时必须严谨,才能使得陶瓷雕塑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德化陶瓷促进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其雕塑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德化陶瓷雕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种雕塑形式,设计者在设计雕塑作品时下了很大功夫,多采用传统雕塑形式,对其进行革新,将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德化陶瓷多为风格独特的民族风格,我国的德化陶瓷雕塑在世界上都具有非凡的成就。

三、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征

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征可以从雕塑的胎釉特点、陶瓷雕塑的造型以及陶瓷雕塑历史价值来分析,这些特性就是其审美特性,常反映出陶瓷雕塑的好坏,主要表现如下:

1.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特点

在我国明末清初,德化陶瓷雕塑发生了新的转变,胎釉的变化带动了德化陶瓷雕塑业的发展,在烧制德化陶瓷雕塑的时候由于其窑炉结构的变化、配方原料的升级以及烧成气氛的不断变化,其色泽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德化陶瓷雕塑的观赏价值大大提高,传统的陶瓷雕塑的色泽多为乳白色,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演变逐渐变为含有淡青色的白釉,这种色调的白釉的质地非常坚实,后来得到广泛应用,德化陶瓷雕塑的胎釉性质成为其审美的主要特征。

2.德化陶瓷雕塑的造型

德化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繁杂,这就意味着其品种非常多,许多的陶瓷雕塑被大量运用到生活中,做陈设观赏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深知远销海外。德化陶瓷雕塑之所以这么畅销是由于其精美的外观造型,其造型繁多,可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其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外部形态上,形态的多样性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设计者在设计陶瓷雕塑的造型时多将当时流行的元素和形式融入到雕塑中,无论尺寸大小其加工工艺都是非常细致的。

3.德化陶瓷雕塑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德化陶瓷也有“白建”的流称,这是对德化陶瓷的一种片面看法,德化陶瓷雕塑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是相当大的。德化陶瓷雕塑在中国古代就已得到应用,宫廷常用其做装饰用,随着陶瓷雕塑业的兴起和大力发展,德化陶瓷雕塑远销海外,成为国内外最后欢迎的装饰用品之一,德化陶瓷雕塑的流通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味,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流通和发展。同时,由于各时代陶瓷艺术家在创作陶瓷雕塑作品的时候将当时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使得陶瓷雕塑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总结

德化陶瓷雕塑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德化陶瓷雕塑的市场前景受到其艺术设计和审美特征的影响,致力于陶瓷雕塑设计的艺术家们只有对传统的德化陶瓷雕塑进行研究,在传统艺术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造,充分考虑到陶瓷雕塑的内涵,对其设计加工进行不断的钻研,才能使得德化陶瓷的发展更加迅速和平稳。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2005.

[2]邱振亮,中国美术史[J].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3]黄振辉,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精雅创作画苑,2002(30).

德化陶瓷企业 篇8

1 产业融合互动模式

产业融合互动模式是指原来分立的两个或者多个产业通过产业互动衍生出新的产业的过程,其原有的产业边界会逐渐模糊或者消失。产业融合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三网融合就是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互动融合的典型。此外,传统工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酒店服务业与房地产业之间的融合,生物业与能源业之间的融合,建筑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食品、医药与化工业之间的融合等也是产业融合的例子[1]。

在产业融合互动模式下,促使产业实现互动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使原有产业运行模式发生了变化,产业有了业务流程重组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管制的变化,原有的政府的一些规制措施被改变从而使产业消除了融合的政策障碍。产业融合互动模式下产业互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技术的融合,共性技术的产生替代原来多样化的低效率的传统技术;第二个层面是产品的融合,新产品实现原有多种产品的功能替代传统产品;第三个层面是市场的融合,原有的不同市场空间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市场;第四个层面是管制的融合,原来分头管理的政府部门也在产业融合背景下融合为一个单一部门。该模式下产业互动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各个产业是分立发展的;融合互动的初期阶段,分立发展的产业之间开始融合,技术和产品开始实现部分融合,在互动的过程中,产业互动不断加深融合的程度,逐渐使市场和规制也开始融合;在产业融合成熟阶段,新的产业开始确立和发展,新的融合在酝酿过程中。产业融合的主体是企业和政府。企业有着融合发展的动力,而政府的规制是决定融合能不能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政府需要对融合的过程、程度、途径和方式作出规范和限定。

2 陶瓷工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

陶瓷产业与旅游业都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性、产业关联性和社会推动性,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2]。从两大产业的构成看,陶瓷产业与旅游业相互延伸与渗透,还有重叠部分,主要表现在陶瓷业的展卖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许多客商。在目的地接待方面,都由餐饮、住宿、旅行社等旅游业部门承担,这是因为参与会展和旅游的主体都是人,都有吃、住、行等基本的共性需求。另外,由于德化很多制瓷企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工艺生产活动,特别是有些企业至今仍保留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形态。这些作坊连同陶瓷生产过程本身已经作为旅游吸引物,对很多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些都使得两大产业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

2.1 旅游业为德化陶瓷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首先,由于各种展会的组织者、承办者、参加者都属于旅游者。旅游业中的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行社等部门为陶瓷展卖会的有关人员提供着基本服务。其次,旅游者的增多间接地增加了陶瓷购买机会,进而增加德化当地政府收入。这些进而会督促他们加强对一些重点企业和一些传统作坊及传统生产工艺的保护。

2.2 德化陶瓷业的发展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陶瓷业的发展要求有相应水准的旅游服务设施与之配套,这就促使旅游业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改善和更新。另外,陶瓷业的发展能够增强德化城市对外的知名度,这些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由于两者间的关联性,使陶瓷业和旅游业的功能都得到了提升,而且使社会资源进一步优化。陶瓷生产与旅游活动之间就有着这样的内在产业联系——陶瓷旅游。陶瓷旅游是陶瓷生产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陶瓷工业与旅游业相交融、陶瓷经济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产物[3]。

一个城市自身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有没有个性、特色。毋庸置疑,在德化县众多特色中,最具有特色、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瓷文化优势。比如中国景德镇,因瓷兴市,因瓷驰名。通过美轮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景德镇名声大噪,因“天下窑器所聚”而成为全国陶瓷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逐渐确立了瓷都的历史地位。景德镇作为文化旅游依托城市,对外塑造了良好的陶瓷文化旅游形象,同时也加快了当地陶瓷产业的壮大繁荣[4]。

3 德化陶瓷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德化陶瓷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程度还不高,还没有实现两大产业的有效整合,仍存在着脱节现象[5]。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模式可以用“外推”两个字来概括。所谓外推,单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即指陶瓷工业将陶瓷会展商、陶瓷批发商和购买散客推向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滞后接待、被动受益;旅游部门在整体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旅游业对陶瓷产业发展的支撑效果不明显[6]。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旅游业对陶瓷业的支持作用不明显

不少人士认为陶瓷生产纯粹是一种工业生产活动,并未认识到它也能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产生经济效益。因而导致陶瓷业与旅游业缺乏真正有效的合作,即使是有合作,旅游业也是被动的受益,陶瓷给旅游业带来的综合效益远未得到充分体现。旅游业为德化陶瓷业提供的配套服务主要是住宿和餐饮、购物,服务项目明显不足。且在旅游业内部,住宿、餐饮、交通获利多,游览、购物、娱乐获利少,现有潜在无形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

3.2 陶瓷业与旅游业缺乏联合促销

由于行业的多头管理,企业的单纯经济利益导向尚未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与分工协作体系,导致政府在组织陶瓷生产企业与旅游企业联合开展宣传促销时存在较大困难,而事实上两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大多数陶瓷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既没有与旅游部门合作,也没有借助宣传来提高吸引力,至少在意识上还没有。

3.3 德化陶瓷业和旅游业的融合缺乏政府长远期的规划

表现在现在德化某些陶瓷企业也认识到了与旅游业的合作能为自身带来一定效益,所以也参与到了旅游活动中来。但是,这种行为是自发的行为,较为松散,不成体系。当地政府在制定地区发展方针时,没有这方面的规划,导致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较为缓慢。

4 德化陶瓷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

4.1 加强合作,走产业化道路

表现为要促使一些有实力的陶瓷生产企业多元化经营,培育一批集团企业。应当鼓励有实力的陶瓷企业或旅游公司以股份合作、品牌联合或业务渗透等方式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陶瓷集团企业或旅游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升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各级政府应摒弃行业利益保护,鼓励企业在竞争中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战略重组,强化陶瓷厂商与旅游企业间的协同作用,促使陶瓷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连带效应得到巨大释放,实现双赢的效果。

4.2 加强整体营销,做好综合配套服务

要联合开发陶瓷展销与旅游市场。旅游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参加当地的各类陶瓷行业组织,借助这个平台,与其他区域的陶瓷行业组织进行深入沟通和合作,吸引更多的参展商、收藏家和陶瓷消费群体。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前来进行业务的厂商和团体个人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陶瓷展卖活动结合起来。陶瓷企业在开展营销推广活动时,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将陶瓷展卖活动的宣传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旅游产品的宣传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营销。旅游企业和陶瓷企业联合行动,将旅游宣传渗透到陶瓷商务活动每一阶段,同时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强化商务客人的旅游意识,最终实现销售陶瓷产品和旅游产品。

旅游部门要为申办陶瓷博览会和陶瓷行业大型展销会的组织机构提供各类服务,包括培训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以此提高申办大型陶瓷博览会和展销会的成功率。陶瓷企业也要为各类旅游节事活动、旅游交易会等提供活动设施和场地,并在必要的时候参与进来。

4.3 加强管理体制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德化可以学习景德镇的做法,在陶瓷行业协会内部成立专门的陶瓷旅游项目部,将旅游业纳入其中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促销,从而提高两者的融合度。

5 结束语

陶瓷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是当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两大产业的衍生品——陶瓷文化旅游,也必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优化陶瓷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产业关系,推动两者有效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德化陶瓷业与旅游业互利双赢、振兴德化陶瓷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彭亮.产业互动模式的背景及其现实因应[J].产业经济,2010,(10):68-72.

[2]李爽.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看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J].亚太经济,2004,(3):79-81.

[3]国珈.会展旅游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J].成功·教育,2009,(6):288.

[4]江旺龙,刘志强.景德镇区域品牌体系下的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7(,10):109-111.

[5]王春雷.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构建[J].旅游学刊,2002,17(2):44-48.

德化陶瓷企业 篇9

德化陶瓷历史悠久,素以巧夺天工闻名于世,先人们在浮雕的基础上利用德化陶瓷材料可塑性好的特性进行捏塑装饰,并逐步发展成具有独立工艺价值的陶瓷手工艺产品。近年来,随着德化白瓷在市场上重新获得人们的喜爱,以及德化陶瓷品牌效应的不断发酵,促进了德化传统工艺陶瓷市场的不断升温,手工艺产品得到空前的重视。国内外工艺品市场的巨大需求,也推动了陶瓷花卉捏塑艺术的繁荣发展。

1 优质的德化陶瓷材质与娴熟的塑造技艺,造就陶瓷花卉捏塑艺术的新纪元

1.1 优质陶瓷材料提供陶瓷花卉捏塑艺术的物质保障

优质陶瓷材料提供陶瓷花卉捏塑艺术的物质保障,主要是德化白瓷材料柔韧的可塑性,使得它可以根据塑造物体造型的需要而进行拉长与缩短,或捻成各种形状的线条、块状,大小不同的特点等;也可以根据造型的需要进行切割或粘结,以便结合成不同的结构造型。因此,在德化传统瓷塑艺术中,材料的可塑性是成功塑造各种造型艺术的基础。

1.2 传统瓷塑娴熟的塑造技艺提供花卉捏塑艺术基础

在德化陶瓷产区,不仅传统上的陶瓷材料优良,就是在成型工艺上也同样积累丰富实践经验,以明朝瓷塑大师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塑大师,在作品中飘逸的衣饰造型和表现手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何朝宗通过创立了“何氏八法”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于一体的完整性塑造之法,根据材料特性和不同形象需要采用不同的塑造方法,为后来陶瓷塑造技法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演绎和发展的基础。在德化陶瓷产品发展的过程中,从“何氏八法”中继承与发展起来的瓷塑技法,成功地塑造了各类工艺品,为德化陶瓷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为陶瓷花卉捏塑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前期基础。

1.3 陶瓷新工艺的成功,开启了陶瓷花卉捏塑艺术新纪元

尽管在德化传统工艺雕塑中不乏捏塑工艺的技法展现,但是,只能是以附属性的装饰内容存在,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清朝末期,德化苏学金(1869—1919)又名光铨,号蕴玉,别号博及渔人,可为一代承前启后的匠师,在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中,将之发扬光大。不仅总结了先人,尤其是何氏技法,而且还从木雕、石雕等姊妹工艺雕刻中习得技法,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传统的瓷塑成型技法。不仅如此,苏学金还将自己所发展的技艺广泛传播开来,使得德化传统瓷塑得到发扬和光大。苏学金还是一代陶瓷捏塑高手,在陶瓷艺术产品的制作中,不仅制作了大量的雕塑作品,而且还将捏塑艺术作品推到了新的高度。1915年,他创作的陶瓷捏塑艺术作品《瓷梅花》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到了空前的轰动,并获得奖金。这不仅说明德化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成就,也使德化窑陶瓷重温了世界荣誉的旧梦。—使德化白瓷艺术再度漂洋过海,赢得了广泛的经济价值及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在这种种荣誉的刺激下,德化陶瓷艺术探索一条新的发展思路获得了成功,从此开启了陶瓷花卉捏塑艺术以主体性的形式展示的新纪元。

2 工艺品市场的巨大需求,促进陶瓷花卉捏塑艺术的繁荣发展

人类有审美文化需求,工艺品的出现正是符合这种精神需要的产物;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是旷古不变的规律。世界各地文化市场的形成,为德化陶瓷工艺品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

2.1 国外工艺品市场需求,推动花卉捏塑技艺的挖掘与传承

德化工艺陶瓷,在唐、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近代欧洲工艺品市场的高消费、高价格、高成本,为德化陶瓷工艺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再次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1985年7月,时任德化第五瓷厂厂长温克仁先生根据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亲自到西欧的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考察。在考察中,他随时随地盯住各地外国人所用所玩的各种瓷器的品类、式样、风格、特点、市场价格与销售行情,并带回大量图片。通过考察,提出:“日用瓷工艺化,工艺瓷日用化”的发展方向与决策。从而推动了德化西洋工艺陶瓷的发展,随着小工艺品陶瓷的生产不断深入与推广,陶瓷花卉艺术产品的生产与繁荣成为现实。另外,捏塑瓷制品,是以技艺高超的员工手工捏制而成,欧美国家的高技能人才生产成本非常高,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低廉成本和适销产品、客商的高利润是欧美市场接受的主因。于是,以手工捏塑艺术为代表的陶瓷产品在德化日渐兴起,陶瓷捏塑花卉(如陶瓷小花蓝、陶瓷花卉小动物、陶瓷花卉首饰盒、花插等陶瓷工艺品)的生产与繁荣就是那个时代的成果。

2.2 礼品陶瓷市场需求,促进花卉捏塑技艺水平提高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享受改革成果已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继承德化传统成型技法的基础上,利用德化优质的陶瓷材料开发在国际市场走俏的捏塑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成为德化陶瓷继陶瓷工艺品之后的又一亮点。德化陶瓷特色工艺产品是白瓷,以精湛工艺著称的德化捏塑工艺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成熟,以价格适中,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中、高档并具特色礼品陶瓷,出现在手工艺品市场和陶瓷礼品市场,便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接受,这就促进以手工捏塑为主的陶瓷花卉市场的繁荣发展。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德化白瓷捏塑作品日产丰富,经济效益良好。不少成功之作,可谓争芳斗艳。

德化陶瓷产业化翻新与发展的重要所在,是国内外工艺品市场、陶瓷礼品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的结果。因此,陶瓷工艺品捏塑产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德化陶瓷捏塑生产发展的驱动力。

3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德化传统陶瓷捏塑艺术在发展中应进一步提高其艺术审美价值

当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德化陶瓷捏塑花卉艺术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不断有传统陶瓷企业加入该领域进行艺术产品开发,市场交易量不断创新高。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使是在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艺术审美仍然是设计师最为重要的追求之一,才能确保陶瓷捏塑艺术产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3.1 改变现代德化陶瓷捏塑创新的一些现象,努力提高其艺术审美水平

目前,德化陶瓷花卉捏塑艺术在创新中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单一的追求工艺上的繁杂和逼真,忽略艺术水平的提高,德化陶瓷花卉捏塑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对大自然的模仿,就像是一个还有待进一步雕琢的美玉;虽然很美,但细细品尝之下,大部分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不高。如捏塑花卉的花瓣形态及花卉造型与现实花卉没有区别,过度追求它的原生态真实性;曾有一位陶瓷花卉捏塑高手在行业内被成称为“花仙子”,其成功秘籍主要是对现实花卉进行模仿,逼真程度受到业内同行的赞扬和认同,少有人对其提出建设性意见,可见行业对仿真的主流思想,这是当下德化陶瓷花卉捏塑艺术片面追求技艺的写照。“用工太过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局部,还表现在整体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上。这种全局性的用工太过就是违背形象大于思想的客观规律,不尊重艺术形象本身固有的无限复杂性,而试图用某种有限的思想理念,意识去规范之,结果干涉太多,反而破坏了艺术形象的复杂性、丰满性。”用工太过也就是单一的追求工艺上的繁杂与逼真,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如何提高陶瓷花卉艺术创造的审美水平,就需要创作者加强艺术理论的学习,通过对构图设计、素材取舍、疏密变化、技法运用、形式美感等的前期规划来达到艺术审美的要求。如“金樽华夏”(图1),工艺手法娴熟精细,德化白瓷的运用突出体现了寒梅的傲骨之气,但梅花布局松散,似有雪后疲惫之感,体现不出积极向上的艺术审美情趣。又如“世博和鼎”(图2),做工精细,造型复杂多变,表现了德化优质的瓷质和精湛的工艺,作品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字“难”,在陶瓷花卉设计上其一味追求花卉捏塑工艺的精湛技艺水平,让审美体验者眼花缭乱,只能停留在对工艺水平的赞叹,却不能有审美的遐想和愉悦。如果能将以上作品根据美的法则进行创造,就能克服存在的问题,取得技艺为艺术创作服务的成果。

3.2 转变固有创作思维,进一步提高陶瓷艺术创新水平

陶瓷发展与文化需要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历史上看来,陶瓷似乎就是为了文化需要而诞生的。法蓝瓷有限公司总裁陈立恒从他2001年创立法蓝瓷至今,运用外文名“Franz”所寓意的“无拘无束、充满创意”的品牌精神,融合了东西方美学,以新颖大胆的瓷艺创作理念,开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新瓷器时代”。法蓝瓷“蝶舞系列”在2002年纽约精品展中从上万件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最佳礼品收藏首选,这个作品出彩之处正是在于用柔美的色彩和线条传递出“齐物天地美,逍遥仁者心”的东方哲学意象。这之后,法蓝瓷同样融传统文化于现代陶瓷制造,创造出了一系列代表作品。同为陶瓷花卉艺术为主的工艺品,法蓝瓷“蝶舞系列”(图3)的成功就在于其色彩与线条之中能体现出一种东方文化精髓及审美价值,是对大自然进行一种艺术再创造的升华。反观“寒江秋水”(图4),色彩鲜艳,没有统一的色调,作者情感融入得不到体现,也缺失了文化创意的内涵,只有再现现实之中的繁花似锦,虽然技艺的娴熟是表现基础,文化创意的提高才能改变创作者对艺术设计的理念更新,这才是德化陶瓷捏塑花卉艺术创作思维创新的重要手段。

花卉捏塑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达形式,代表了德化传统陶瓷艺术发展及其创新的一个方向。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经验的影响,在德化陶瓷产区,过分追求技艺表现的能力,缺失了对审美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对艺术创新内涵认识不足,导致对艺术创新方法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进而制约了陶瓷艺术创作的发展。因此,取得艺术审美创新水平提高的共识,才是确保德化陶瓷花卉捏塑艺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在传统工艺品受到社会市场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作为德化陶瓷捏塑技艺之一的“陶瓷花卉制作工艺”,成为挖掘、传承和发展、丰富德化主流陶瓷艺术品种的一个新亮点,备受市场关注。德化陶瓷花卉捏塑技艺虽然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但它的发展只能依靠艺术审美价值的进一步提高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不断焕发新的光芒。

摘要:优质的德化陶瓷材质与娴熟的塑造技艺,造就陶瓷花卉捏塑艺术发展的新纪元;工艺品市场的巨大需求,促进陶瓷花卉捏塑艺术的繁荣发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德化陶瓷捏塑在发展中应提炼其艺术审美价值,从而保持陶瓷花卉捏塑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德化陶瓷,花卉捏塑艺术,市场需求推动,提高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坛古今百家[M].华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上一篇:高校规章制度下一篇:本科类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