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明

2024-07-24

体育文明(精选10篇)

体育文明 篇1

凤城市蓝旗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于凤城市最南端, 由蓝旗中学与蓝旗镇中心小学合并而成, 是一所普通农村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2384平方米, 教师人数62人, 学生人数535人。

构建学校特色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我校始终秉承着“体育是学校的窗口”的教育理念, 多年来,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 取得了一系列丰收成果。

一、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工作始终以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精神为指导,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学有所长、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 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题, 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竞赛活动;以“活”“新”“趣”“全”的“快乐大课间”为主旨,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 狠抓体育常规教学, 面向全体, 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

(一)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抓好体育教学工作

课堂改革大潮蜂拥而至, 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也紧随其后。只有转变教育观念, 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标精神, 才能用创新的思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变原来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逐步确定了“健康第一、兴趣为主”的教学目标, 建立了“尊重、信任、和谐、共赢” 的师生关系, 形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共赢”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和施展。

(二) “以人为本、兴趣为主”, 抓实体育竞赛活动

“阳光体育”在我校得到充分落实,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培养全体学生终身体育观。如我校开展的“飞绳大赛”, 由原来的“精英赛”变成“普及赛”;接力赛, 由原来的班级几个“精英”参与变成现在所有学生都参与。

以往学校运动会, 只有每个班级的“精英者”参加, 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参与运动而逐步对校运动会失去兴趣。为此, 学校将运动会进行了转变, 即变竞技性项目为趣味性项目;变少数学生参与为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变学生个人参与为师生共同参与;变学生单独参与为家庭共同参与。学生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 亲身体验, 亲身感受, 享受运动快乐。

(三) 特色大课间, 亮丽“风景线”

大课间是我校始终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大课间活动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缩影, 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我校结合“阳光体育运动”“体艺2+1”活动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 努力让校园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

1.夏季大课间

夏季大课间积极落实“六个化”, 即号令音乐化、内容校本化、动作整齐化、班级阵地化、队形多样化、退操军事化。

号令音乐化指整个课间操全部由优美欢快的校园歌曲、激励歌曲以及军队乐曲贯穿始终, 学生的集合、进出场均由其指挥。

内容校本化指课间操的内容丰富多彩, 既符合上级要求, 又体现了学校特色。我校的大课间包括音乐指挥下的跳大绳、国家统一推广的第三套广播操、学校自主研发的搏击操、3分钟的花样跳绳、1分钟的速度跳绳等。

动作整齐化是对做操质量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做到出操快、静、齐;二是要求学生做操时动作规范、美观、大方。

班级队伍阵地化就是改变以往以班级为单位的两排纵队, 使之变为四排 “小方阵”的形式。这样的“阵地化”, 有利于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队形多样化指大课间活动结束后, 队形先以班级为单位的四排变成两排, 再以全校为单位整体集中, 最后按音乐指挥进行分列式。

退操军事化指大课间活动结束后, 学生在 《解放军进行曲》 的指挥下进行走直线、拐直角大摆臂的班级集合———全校集中———分列式回到教室。

2.冬季大课间

进入冬季后, 我校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积极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冬季大课间长跑活动。冬季跑步把原来枯燥、单一的跑步形式变为现在欢快、节凑感极强的跑步形式, 这样既严明学生的组织纪律, 又能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的跑步兴趣。

经过努力, 大课间活动已经成为我校体育特色的一部分, 成为校园最亮的一道风景线。由于我校大课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先后荣获辽宁省教育厅颁发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一等奖、丹东市教育局颁发的“大课间活动先进学校”荣誉奖状。

(四) 坚持“健康第一”,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学校一直把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 积极开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的锻炼与测验工作。

1.明确责任分工

(1) 校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应当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

(2) 班主任教师负责监督班级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求。

(3) 体育教师利用体育课给学生传授技术动作和要领。

(4) 教导处负责监督、检查体育课程开齐开足的情况。

2.明确检测要求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的检测, 采取集中检测方法, 严格把握各项标准, 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学校要求各达标班级认真开展 《标准》 训练和测试工作, 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学校齐抓共管, 积极发动全体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 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活动。今年全校学生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达标率达98.12%。

(五) 整理体育材料, 健全体育档案

建立健全体育档案是学校规范体育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有利于体育教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扩大知识领域, 从而全面开展学校的体育工作。学校将收集的材料加以整理、分类、汇集成册, 并编排年月、次序和目录, 方便体育教师的查阅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参观。

今后, 我校将抓住契机, 不断创新, 大力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的青少年, 为进一步提高体育工作水平、创建和谐健康校园而不懈努力。

体育文明 篇2

为了鼓励并且引导同学们走出寝室、离开电脑、沐浴阳光、享受健康,我院启动“阳光体育工程”。***年*月*日,**学院在篮球场举办“阳光体育工程”开幕式。

开幕式上,**书记就开展“阳光体育及创建文明寝室系列活动”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阐述。接着,*书记宣布“阳光体育工程”正式启动,拉开本次活动的帷幕。随后,由总裁判长宣读游戏规则。最后,开展阳光体育及创建文明寝室活动之游园会。

在灿烂的阳光下,书记简明扼要却又充满睿智的开幕致辞引来同学们阵阵喝彩,一句“在阳光下开始我们的阳光体育活动”更是一语双关。在游园会中,各个寝室成员不顾天气的炎热,积极参与各个游戏环节,现场不时爆发出开心爽朗的笑声。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体会了体育锻炼的乐趣,也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并且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同时在游戏中学会了团队的合作。

本次活动由学工办**老师主持。参加本次开幕式的有**书记、**老师、团总支学生会干部、和多个寝室成员。

相关链接:

(一)创建文明寝室——为鼓励同学们创建文明卫生寝室,做新时代文化人,我院举办“寝室文化节”活动,一方面督促同学创建文明卫生寝室,另一方面举行游园会等系列活动。

体育文明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休闲体育;竞技体系;学校教育

【Abstract】The grand blueprint of constructing beautiful China put forward in the 18th congress of the CPC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 key to the survival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b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leisure sports system, developing popularization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system and expanding the nationaliz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leisure sports system: building a recreational type rural leisure sports service mode and perfec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organization system.

【Key words】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eisure sports; competitive system; school education

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民族传统体育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为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建设本国生态文明中的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的获得的方针政策。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李强先生指出,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和发展迅速的国民经济相比较而言,我国其他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代价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当前,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实深刻地表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环境所遭到的破坏已经到了危及其生存的地步。重建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文明,维护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关乎民族传统体育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举。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给正处于困顿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美丽中国建设表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建设充分融合,从建设生态型休闲体育体系、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系和拓展民族化学校教育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生态型休闲体育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历来倡导天人合一、注重自然的和谐理念,这是我国建设生态型休闲体育体系的着眼点。建设生态型休闲体育体系要以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首先,完善农家乐休闲体育服务体系。要把民间体育活动和户外拓展运动相结合,充实到农家乐服务活动体系中来,构建游艺式农家乐休闲体育服务模式。选择一些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发展的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竞技和游戏项目,例如跳绳、踢毽子和打陀螺等,采用游乐的方式增进参与人员之间的友谊和提高游戏者的团队合作精神。〔1〕其次,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系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开展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的各式各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组织要以该地域独具特色的武术拳种、气功养生等为主要形式,建立规模层次不等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队和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形成组织表演和开展研究相互促进的组织体系。例如,为组织所在地的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民族传统体育爱好者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参与农村传统的重大节庆民俗活动,同时尽快建立属于该组织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宣传网站和传播基地,扩大组织的知名度,从而有效提高组织服务民众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能力。

2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系

大众化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体系的开发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方式,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但它是与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运动有着根本区别的独具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竞技体育。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系,形成大众化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品牌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题中之意,因为任何事物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该事物的生命存在为基础,而建设大众化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体系则是保证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时代生存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2〕在文化全球化和体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竞技体育越来越显示其无孔不入的渗透威力,为此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相抗衡和维持自身生态系统的出路之一。首先,挑选出民族文化内涵深厚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如健身气功、武术养生等,通过对其进行竞技化改造和改良,争取早日与主流体育文化融合,扩大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知名度和在世界健身人群中的影响力。其次,借助国家权力和地方政府的财力,运用多种手段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中的知名度的提升,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奠定广阔的群众基础。再次,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系,要将各个地区的群众作为重要的推广对象和普及范围,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开发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在苗族聚居地区开展武术比赛,在蒙古族聚居区开展摔跤活动等。最后,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系,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要与高等院校进行充分合作,政府将其所认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人推荐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开发大众化的民族竞技体系准备人才基础。

3拓展民族化学校教育体系

各级各类学校是否真正将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落到实处,决定着该民族和国家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拓展民族化学校教育体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维持生存状态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栖息之所,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恰好能够借助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在本校开展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年一代明白自己的来历和去处。新时期以来,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纷纷在高等院校立足,取得发展之机。〔3〕然而,除武术等少数几个项目外,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然游离在民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其生存已经到了必须进行保护的程度。对于这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言,首先要保证其生存,然后才能够根据该项目的开展情况实施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拓展民族化学校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拓展学校教育思维,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增添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民族文化成分,形成有机融合现代性、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应时代发展、学校教育现实和学生接受程度的内容重组和开展方式改革,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扎下根基。

4结语

重建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文明,维护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关乎民族传统体育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举。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建设生态型休闲体育体系、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系和拓展民族化学校教育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型休闲体育体系:把民间体育活动和户外拓展运动相结合,充实到农家乐服务活动体系中来,构建游艺式农家乐休闲体育服务模式;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系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开展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的各式各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系:挑选出民族文化内涵深厚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对其进行竞技化改造和改良,争取早日与主流体育文化融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民众中知名度的提升,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奠定广阔的群众基础;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开发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政府将其所认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人推荐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开发大众化的民族竞技体系准备人才基础。拓展民族化学校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增添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民族文化成分,形成有机融合现代性、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应时代发展、学校教育现实和学生接受程度的内容重组和开展方式改革,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扎下根基。

参考文献

〔1〕王俊.我国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1(2):95-97.

〔2〕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与文化创新〔J〕.体育学刊,2004,11(1):59-61.

〔3〕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36(1):10-13.

古印度文明下的体育发展研究 篇4

1921年随着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座古城的出土, 证明在公元前2500-1500年, 在古印度河及其支流拉维河沿岸出现过高度发达的文明。虽然对于这些城市的衰落原因还有不少疑问和争议, 但得到普遍认同的是,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 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进入古印度, 他们拥有强大的战斗能力, 战胜了古印度的原住民。古印度南部的文化早于雅利安文明, 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 人们对其早期文明知之甚少。印度教是古印度的宗教和社会制度, 它建立的基础是宗教美德和种姓制度。原来的雅利安人被视为是阳刚和充满活力的人种, 他们的士兵勇猛顽强, 智力超群, 雅利安人的种姓是高级种姓。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变得越来越僵化, 薄伽梵歌 (神之歌) 所宣扬的艰苦生活逐渐让位于沉思、礼仪和神秘的宗教习俗, 男人们通过这些方式寻求进入“永恒的精神”。通过放弃享受生活, 放弃个人的野心和行动, 男人们希望磨灭自己的个性, 实现与梵天的融合。印度教的禁欲主义从起初的自我节制发展到狂热的自我折磨。在公元前250-500年间, 佛教在古印度盛行。佛教不是一个新的宗教, 而是为了反对种姓制度而发起的一项改革运动。虽然佛教徒回避了一些祭祀仪式, 并谴责极端禁欲主义, 但他们被禁止参加一些体育和娱乐活动, 自我放纵、感官愉悦和性行为也被严格禁止。佛教非常重视和平、非暴力和虔诚, 以至于缺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世俗事务的驱动力。

二、古印度的教育

古印度人热衷于教育孩子在神圣秩序中寻求自己的位置, 教育孩子维护种姓制度。印度教强调来生而不是当下。种姓制度主导了古印度的文化。种姓制度是从旧部落的习俗例如种族、阶级、职业偏见等演化而来, 在公元前500年就已相当好地建立起来。四大种姓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又被细分为数以百计的组别, 第五种人则被称为放逐者。古印度的这种社会分类使得每个人的地位在出生时就已确立, 种姓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定位、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机会。种姓制度对一个人做什么工作、吃什么食物、和谁结婚都有严格的规定。虽然服从于宗教目标, 但印度教的教育目的是职业。该系统不考虑孩子的潜能, 而是根据种姓强迫他们进入某种职业。婆罗门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是教育工作者或祭司, 他们主导和延续着整个社会系统。接下来的两个特权种姓是刹帝利和吠舍, 前者从事军事和政府方面的工作, 后者则从事商业和养殖业方面的工作。首陀罗属于低级别种姓, 主要从事仆人的工作。而放逐者则没有职业, 或者从事废物处理之类的工作, 被迫生活在隔离区。印度教特别重视来生, 因此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但这种文化缺乏进步的动力, 任由个体自生自灭。

三、古印度的体育

(一) 体育的社会地位及其产生原因

体育在古印度不受重视, 因为古印度的宗教哲学强调对生命的克制, 而种姓制度则对人进行地位分类、阶层划分和社会分工, 这造成了社会的僵化和停滞不前。另外, 古印度在外族势力的支配下经历了漫长的和平年代, 保持高水平体能免受外来侵略的欲望不强。古印度强调精神的圆满, 对于身体本身的态度偏向于消极的克制, 有时甚至是变态的折磨, 素食主义、禁欲主义和苦行就是其典型表现。

(二) 体育的开展形式及其参与群体

体育活动主要存在于某些特殊群体, 例如主要负责军事的刹帝利种姓, 就非常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发展。还有一些女性被训练为舞者, 通过舞蹈来表达宗教观念或为观众提供娱乐。另外就是一些苦行者, 通过练习一些高难度的身体技能为表达自身思想提供帮助。在宗教活动和节日盛典中, 会出现一些形式的体育活动, 而能够进行系统体育训练的仅有寺庙里的舞者和军队里的士兵。在某些时代, 当皇帝加冕时, 会举办特殊的仪式, 在仪式上会有一些体育能力展示, 例如射箭。当佛教占据主导时, 如阿育王统治时期, 非暴力的学说盛行, 寺院教育蓬勃发展, 寺院中教授瑜伽, 这吸引了众多古印度和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个人的清洁、卫生与体育锻炼是古印度人寻求精神福祉的手段, 古印度的体育主要考虑公众卫生和健康。在五千年前的古印度城市中就有优良的封闭式排水系统, 古印度人的家庭中就有清洁用的浴室。许多文献记载, 对污染公共道路或河流、出售变质食品或假药的行为都有严厉的处罚。在印度教的宗教教学中交织着许多有关健康的规则。可“再生”的种姓成员都是身体和灵魂纯净的。摩奴法典中记录有许多条例和法规, 例如使用烈性酒会使人丧失气力, 禁止食用某些食物, 建议空腹治疗疾病, 建议全神贯注冥想, 抑制动物本性, 洗澡是每日所需, 象征着洗去罪孽。印度教的医学著作中包含了许多卫生准则, 而欧洲在这方面的知识直到十字军东征后才出现。军事贵族在早期古印度的影响力非常大, 军事种姓的人被训练成步兵、骑兵、驾驶战车或是驯象师。射箭受到特别重视, 但士兵也学会了使用长矛、标枪、战斧、剑和吊索。在和平时期, 军队受到闲置, 男人们主要进行狩猎和消遣性的体育活动。狩猎狮子、野猪、水牛、鹿和鸟类是一种流行的消遣, 捕鱼在古印度的文献中也经常出现。猎人狩猎时经常使用弓箭、陷阱、绳索、网以及猎狗等辅助工具。在远古时代, 君主差不多有半年时间都在进行狩猎活动。狩猎的流行不仅是因为它有乐趣, 还因为它有实际用途:和平时期保持军队的作战能力、保护农作物免受野兽的蹂躏, 捕捉大象为军队和农业生产服务等。古印度人喜欢狩猎, 但反感莫卧儿人对动物的滥杀行为。对古印度人来说, 宗教典礼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调息和拜日式。瑜伽, 是一个系统的宗教冥想活动。大约公元前300年, 古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 许多身体活动被纳入其中。瑜伽需要一种强烈的意志来控制身体的发展, 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冥想姿势 (体位) 和呼吸的调节控制。通过瑜伽练习, 以求达到心理放松和精神矍铄, 这被认为可以与天主融为一体。现在的瑜伽练习与古代古印度的瑜伽已大大不同。古印度的医学权威, 例如卡罗迦和妙闻, 提倡运用牵引放松、油浴和按摩来保持和恢复健康。妙闻认为, 古代瑜伽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迅速促进疲劳恢复。卡罗迦认为, 体育锻炼能够抵御疾病、减少肥胖、助消化, 能够驻容养颜、延年益寿。按摩和油浴在古印度被广泛使用, 医疗人员强烈建议男性使用。古印度的医书对按摩技术做了详细的技术指导。例如, 卡罗迦制定了三种按摩方式:运动性、医疗性和卫生性的按摩 (运动按摩、医疗按摩和保健按摩) 。他还提到了润滑、按摩、揉捏、关节运动、振动、敲击、猛击、抚摸、发汗等按摩技术。游戏方面, 虽然佛教徒试图劝阻赌博, 但掷骰子和赌博游戏仍然是最流行的消遣活动。对动物争斗的赌博也非常流行, 例如公牛、公鸡、大象、羊、犀牛等。马可波罗说, 该类游戏在伊斯兰教征服古印度时期特别是莫卧尔时期 (16世纪征服并统治古印度, 并建立穆斯林帝国的蒙古族人) 特别流行。在古印度的体育世界里, 摔跤占据着重要地位, 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印度儿童从事不少娱乐活动, 例如追逐打闹、掷骰子、玩球、玩弹珠以及和鸟类、动物、人类的互动游戏等。在古印度人早期的定居点出土过大量的儿童玩具, 古印度儿童也玩泥巴黏土。舞蹈在古印度有悠久的历史, 它与宗教密切相关。摩亨佐-达罗古城中发现的青铜舞女显示了古印度的艺术。早期文献中也揭示了古印度人喜欢跳舞, 跳舞在他们的宗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 印度教三大神之一, 被称为舞王神的湿婆神, 就进行宗教和世俗的舞蹈。寺庙里的女孩在她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可以研究宗教舞蹈, 并为了自己或他人的罪行进行跳舞祈祷, 音乐、阅读和写作也被列入她们的课程。另一类的舞蹈者是在婚姻和宴会上的表演者。虽然舞蹈非常流行, 其艺术成就也备受尊崇, 但是由于不断形成的社会分层, 舞蹈表演者的社会地位始终不高, 受到社会的轻视和侮辱。

四、总结

古印度的体育受到盛行的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极大影响。一方面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派生和促进了民族特色体育的发展, 例如瑜伽术和运动性的按摩术;另一方面, 印度教的消极思想和种姓制度的隔离政策限制和阻碍了体育的健康发展, 使其走向偏狭和畸形。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

[2]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郝勤.体育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4]郝勤.论历史上体育与宗教的关系[J].体育文史, 1988

体育文明 篇5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机关市级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日常教育体育业务工作千头万绪,对文明单位建设工作抓得还不够实、不够细。机关内部开展的文明单位主题实践活动还不够丰富。

(二)台账资料不够规范。文明单位创建台账资料中出现图片时间备注不明确,个别照片没有显示出单位名称,图片资料来自于学校居多。

二、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提高认识,狠抓任务落实。局文明办作为牵头科室,积极协调各科室全力做好日常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依据新的市级文明单位动态管理细则,制定2021年实施方案和创建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创建内容和具体要求,并对“文明单位动态管理系统”目标责任按季度进行分解,并督促相关科室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将相关资料进行认真汇总并上传。

(二)大力宣传,浓厚创建氛围。加大教体系统对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定期对公益广告、宣传橱窗进行检查和更换。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利用丛台教育公众号、微信工作群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引导,全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表率型、和谐型、清廉型五型机关,确保创建工作落实落细。

体育文明 篇6

【关键词】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工作;重要性

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摇篮,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地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人才的素质培养,因此,各体育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认清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明确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精神文明的主要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1986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

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主要是“根椐全面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要“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加强协调,中央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建立相应的机构。”〔2〕

1997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党中央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责是: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有关问题,总结推广交流先进经验〔3〕。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市)也相继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本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机构。各高等学校也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或明确相关部门具体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

可以看出,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有经验有教训。随着1997年全国上下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的设立,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绩。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场所,加强和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具体体现。

2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2.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体育院校一项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青年学生明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要通过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教育等的开展,让广大体育院校的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乐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和活力。

nlc202309031919

2.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体育院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4〕德育是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是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

2.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学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是思想道德的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通过加强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模范评选、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文明礼仪、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教育思想正确、道德情操高尚、学识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从而为培育“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2.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5〕有德无才难干成事,有才无德则会危害社会,故德才兼备是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的一致要求。通过加强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杜绝不良习俗,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2.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体育院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不良思想侵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在这种条件下,在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弘扬正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不良思想侵蚀,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2.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弘扬体育精神,充分发挥竞体成绩的鼓舞作用

体育院校是传授知识、研究相关科学、训练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活动高素质组织人员的高等学府,其师生经常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比赛,往往成为特定环境中精神文明的窗口。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师生文明素质,有利于弘扬竞技体育的拼搏、超越、团结精神,增强凝聚力,鼓舞人民群众更加齐心协力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体育院校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社会构成和经济利益多元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不再是一片净土。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工作敷衍了事,甚至一味追求享乐,心浮气躁;部分学生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志向和动力,整天浑浑噩噩,经常旷课,沉溺于网络游戏,存在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新手段、新技术不断涌现,对老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故在当前条件下,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式方法非常必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确保体育院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创新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3.2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体育院校适应社会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成为信息社会。博客、微博、论坛、QQ等新的媒体和传播方式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原有的工作方法显然难以适应;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参与到新媒体、新途径的传播方式之中,占领舆论阵地的制高点,把握宣传舆论的主动权,传播正能量,打造新品牌。

3.3创新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促进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不断创新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及时引导和把握师生思想动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和环境,有利于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有利于凝心聚气,攻坚克难,为本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促进体育院校的健康科学发展。

4结论

体育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和运动人才、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摇篮,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关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在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体育院校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体育院校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北京:1986928

〔2〕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北京:19961010

〔3〕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中委[1997]53号)〔C〕北京:1997421

〔4〕〔5〕《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1-68

〔6〕李江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9:13(3):135—137

〔7〕廖济忠对提升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41-43

〔8〕朱宏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23-25

〔9〕刘洪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27):55

(责任编辑:李宏斌)

体育文明 篇7

1高校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的成因

目前在高校所开展的校园体育竞赛中,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由于大学 生的竞争 意识提升, 对于比赛 迫切求胜 心理的刺激,促使在校园体育竞赛的竞赛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文明、不和谐的 现象。大学 生心理发 育尚未成 熟, 具有很强 的不稳定性,易冲动,因此在紧张、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很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导致校园体育竞赛中不文明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概括。

1 . 1组织者和裁判员方面

一场体育竞赛、一个体育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体育竞赛组织者的合理策划与安排,在校园体育竞赛和活动中扮演组织者这一角色的有很多,包括学校的体育部门、团委、学生会、社团,甚至是班委,这些都由体育比赛的规模而定。校园体育竞赛组织者在组织比赛时的一些不公平行为常常会诱发不文明现象,例如分组抽签的不公开不透明,为了让某一队或是某一人在比赛中小组顺利出线而安排实力较弱的对手;还有比赛裁判员的任用上缺乏考虑,大学比赛的裁判员通常来自于学校的体育老师、体育院系的学生或是经过培训的学生会学生,因此在裁判员的选派上如果缺乏考虑就会导致,体育老师执裁了自己所带学生的比赛,学生执裁了自己所在学院所在年级的比赛,很多时候裁判员由于个人情感倾向会使比赛缺乏公平性。另外裁判作为一场比赛的法官,往往决定着一场比赛的公平与否,除了上述情感倾向的原因外,大学的裁判除体育教师外有很多学生裁判,在业务能力方面比较差,导致判罚不准确,也会引起不文明现象。

1.2运动员方面

运动员作为体育竞赛的直接参与者本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夺取比赛胜利上,然而却经常成为校园体育竞赛中不文明行为的实施者。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常常由于球员的动作粗野,而引发相互间的谩骂甚至打架。2008年11月,北京知名艺术类院校的足球场发生了惊人的暴力群殴,起因是由于双方队员在比赛中动作粗野,并不是发生口角,最终演变为两方球员的暴力群殴。再例如很多高校的校园体育竞赛中经常出现的假球现象,多半是由于现如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缺失所导致的,在比赛中弄虚作假、消极比赛而令其他运动员被淘汰,遭到不公平对待。

1.3观众方面

观众是一场体育比赛不可或缺的部分,观众在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是不文明观赛,包括:谩骂、喝倒彩、向比赛场地投掷杂物、侮辱性手势甚至球场暴力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很多大学生将观看体育竞赛作为其减压排解不满的场所;其二是很多观众对于体育竞赛本身的规则不熟悉,认为裁判或是运动员行为不当而造成不满情绪,并以不文明行为表现出来。每年在全国各高校的各种校园体育竞赛的赛场上都不难看到场下支持者由于各种不满情绪,而表现出的过激言语和行为。2011年9月据新浪体育新闻报道:在黑龙江生态工程学院的一场篮球赛上,一名观众冲进了场内,指着对手破口大骂,瞬间引发了全场观众多达100多人的群殴。

2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

王艳云、左成在《探析我 国高校校 园体育文 化》的研究 中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4]这一观点在马万凤等关于《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的研究与梁培根等关于《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的研究中都得到了体现,即校园体育文化包含着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而陈媛媛等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中根据文化学的观点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亚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包括体育精神、道德、观念、风尚等等,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而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包含的体育教学、竞赛、规则、制度、场地、器材等等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1]

因此,校园体育竞赛不文明现象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消极影响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2 . 1意识方面的消极影响

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现代健康所提出的全新概念,说明了健康不仅仅是指人体机能的健康,它还包括精神和社会的健康,因此校园体育竞赛中的不文明现象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意识层面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假球、黑哨等不公平现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追求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就那些不文明的语言或行为本身而言,就已经与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相偏离。在狠抓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一个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的意义往往大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于自己所在集体参加体育竞赛的结果非常关注,这体现了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然而这种凝聚力有时却被用在了集体不文明的行为中,例如对于裁判、队员以及对方观众集体性的谩骂、侮辱性手势,甚至暴力行为等常常会在高校体育竞赛中发生。

2 . 2行为方面的消极影响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达到身心健康,并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体育竞赛中作为运动员的大学生常常因为个人失误而遭到来自观众的谩骂、队友的指责、对手的羞辱等等,而造成其再次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负担增加,打击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恶性循环之下将会导致他们放弃参加体育运动,这显然是与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相背离的。观众在体育竞赛中遭到不文明行为时,也同样会影响其对参与体育的兴趣。在调查的高校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纷纷表示如果在参与体育竞赛中受到伤害,就会丧失对于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心理方面的伤害,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会对体育产生厌恶感。

2 . 3物质方面的消极影响

充足的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是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活动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将大学里的操场、健身器械等也被视为是重要的指标。在高校体育竞赛进行时,一旦发生运动员或观众冲突,会同时伴有对体育器材或设施造成损毁,甚至运动场周边配套设施也会受到影响。2005年山西省某高校的校级足球比赛决赛中,两方观众在比赛结束后爆发了冲突,双方在看台两侧互掷杂物,更有甚者将杂物扔进比赛场地、投向对方运动员,当局面控制后,场地管理人员经过检查发现塑胶跑道多处被砸,场地周边垃圾桶也被作为“武器”使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校园体育竞赛中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对高校体育器材、场地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建议

3 . 1将赛事组织公开化、透明化

对校园体育竞赛的科学管理,可以促进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将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校举办的每个比赛、每个活动都要加以重视,并且做到每一环节都公开、透明,特别应当注意比赛抽签分组和裁判选派方面,例如在关键场次的比赛邀请外校裁判进行执裁,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赛场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另外在比赛安保措施方面借鉴竞技体育比赛中的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很多高校在校级体育竞赛活动中的组织管理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一些院系、年级、班级自己组织的比赛往往被忽视,而这些比赛的组织者又缺乏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的经验,因此学校应当对于这类型比赛加以重视,协调专门的体育老师进行指导。

3 . 2提高学生裁判员业务水平

高校应当有意识的在本校学生中选取裁判后备人才,为本校各类体育竞赛服务。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很多高校的学生裁判员都是在比赛前,由体育教师临时找人,简单培训后就开始参与裁判工作,这一点在没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尤为突出。高校中对于裁判工作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训和选拔本校的学生裁判员。

3 . 3树立正确的对待体育竞赛的观念

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学生们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功利心极强,这导致了其过分注重体育竞赛的结果,而忽视了体育竞赛过程本身。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导者——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体育比赛,一场体育比赛所能带给人们的远远不止是比赛的结果,比如从体育竞赛中感受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等等意志品质。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看待体育竞赛的观念更是有着亦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欣赏体育比赛,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

3 . 4普及体育竞赛知识

大学体育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体育项目技能时,同时应该将体育的基本知识进行传播,特别是相关体育竞赛的规则。在实际授课中,体育教师大多数只能将所用的一些知识进行讲授,而能将体育竞赛的知识系统讲授的并不多,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提高传授学生体育竞赛知识的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以课外兴趣小组、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对现今主流运动项目的体育竞赛知识向广大学生进行普及,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比赛,能真正看懂比赛。

4结语

体育文明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体育,困境,突破

1 生态文明与自然生态体育

生态文明又称绿色文明,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

体育的生态学就是将生态观念融入到体育,形成的一种新型体育发展模式,它是对传统体育内涵的生态再发展[2]。胡晓明[3]认为:“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是亲近自然、贴近自然,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一方面人们利用自然界各种资源增进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自然生态体育的各类活动反过来向人们倾注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最终达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终极目标。

2 我国自然生态体育发展的困境

章家恩[4]指出:生态体育是指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开展的、对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对人身心健康最有利的体育运动。但现实中,自然生态体育项目致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本文采用郭芳[5]对自然生态体育项目进行的分类,从相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1 污染

空气、空间类自然生态体育项目,如滑翔运动中的有动力滑翔和飞机跳伞的燃油废气造成空气污染,频繁起降,产生极强的噪音污染。

而利用水资源的项目如水上摩托艇、水上飞机耗油量大,尾气、排泄物直接污染水资源;潜水、冲浪等体育活动产生的垃圾、机油、船用清洁剂和洗涤剂的残留物将污染水体和海滩,进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2012年2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空气中PM2.5值越高,表示污染越严重。而利用山地资源类的山地越野、利用水资源类的摩托艇,以及利用沙漠或丛林资源类的越野比赛,溯溪和野外生存活动中生火,景区的大量机动车、餐饮油烟、燃烧煤炭的浴室、锅炉和宾馆、场馆建筑施工的扬尘、喷漆装修,都会产生大量PM2.5。

2.2 破坏生态

东北地区冰雪资源丰富,大量不规范的小雪场盲目开发,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修建的附属设施甚至使其遭致覆灭性破坏。游客产生的垃圾、停车场等设施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土壤等自然资源。

新疆干旱少雨,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多,生态状况相当脆弱。近年来,盲目开发雪场,导致了山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

沙漠自然生态体育的开展,如沙漠越野比赛将有限的植被破坏,燃油和废气更使得原本稀少的水资源污染加剧,危害动植物的生存,还使得土壤被覆盖废机油,造成土质污染和缺氧,植被无法生长。久之,必将导致沙漠化面积的扩张,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被蚕食。

海滩项目的开展破坏海洋生物自然生态,影响濒临灭绝的海龟类动物上岸产卵繁殖。游客丢弃垃圾造成白色污染。山地生态体育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场地的修建与开辟对山地资源造成了大面积破坏性,导致山林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我国森林破坏现象严重,草原也在丧失和退化。无论在森林还是草原开展的自然生态体育项目,都难免产生一定的污染和伤害,所以要注重环保和给这些生态资源一定的修复期,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3 耗费资源

北京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由于降雪稀少,滑雪场均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且一律使用地下水造雪,属于用水、用电大户,严重违背了自然生态体育开展的初衷。又如山地生态体育资源大多不可再生,一旦遭到破坏,就不能复原。因此,此类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3 生态背景下,开展自然生态体育的措施与建议

3.1 宏观管理方面:政府强制力宏观管理为主,以市场机制为辅

自然生态体育的发展消耗自然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自然环境。因此政府要坚持采用行政手段调控所需资源,保障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关部门要深入调查,制定适宜的指导规划,结合地形地貌开展因地制宜的自然生态体育项目,如:西部适合开发利用山地资源、森林资源类;沿海地区则适合进行沙滩类、海洋类;在东北三省就可以充分利用冰雪类自然资源。相反,缺水严重的北京、新疆抽取地下水人工造雪,将会耗费大量水电,不符合生态保护和低碳政策。类似这种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不能开展相应自然生态体育的地方要重点监管,必要时应该将已经营业的企业强制关停或转移。

3.2 法律、政策机制方面:修改《体育法》,进行体育法学的理论创新

近几年自然生态体育发展极快,而与之相配套的法律,立法和法制建设滞后。要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通过生态化法律来制约。

由于时代限制,1995年的《体育法》缺乏生态化的理念,也缺乏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所以建议修改《体育法》。在总则部分要将“保护生态环境,秉持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理念确定为《体育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建议应当在社会体育部分、体育产业部分、规定体育训练、体育竞赛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建议在法律责任部分,规定破坏环境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6]。

《体育法》应该强调政府在发展自然生态体育项目中的主导和管理地位,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将国家权力介入体育的管理。另外,《体育法》法律责任的规定很不匹配,无法与通篇设定的行为模式形成呼应,必须在修法中通过增加法律责任规范来保证《体育法》的强制实施效力[7]。所以,在体育法增加环境保护条款的同时,也应该强调法律责任,这样才能违法必究,更好地促进自然生态体育的健康发展。

3.3 生态伦理方面:提高生态意识,进行生态教育

自然生态体育项目开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为因素。一方面,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薄弱,项目建设规划者、决策者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项目运营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无视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广大自然运动项目的参与者缺乏生态教育,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全社会要倡导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伦理学思想。一方面,我们要构建全民性、终身性、全方位的生态伦理、社会道德教育体系,将环境保护、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纳入普通教育(包括少儿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必修课体系;同时,要将强化生态伦理的制度化建设放在首位,改变生态伦理教育中“观念重于实践、宣传重于教育、知识传授重于素质培养”现状[8]。总之,要在全社会倡导利于环境的消费习惯,树立绿色观念,促进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4 资源开发方面:各部门联合管理,减小对环境破坏,增加科技含量

在体育资源开发中,要进行绿色管理科学的规范和引导,要重视土管、环保、工商、消防等部门联合管理,严格审核、评估、把关。在项目的设计、运营、管理和承载负荷上都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力,给所耗资源以一定的恢复期,考虑可持续发展。脆弱的自然资源要坚持以保护为主,谨慎开发。

在资源开发建设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以现代绿色高科技作支撑,如高效节能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等等。

参考文献

[1]蔡守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J].中州学刊,2008,(2):72-76.

[2]孙嫄,郭芳,刘少冲.滑雪旅游对山地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1,(4):110-113.

[3]胡小明.生态体育[N].羊城晚报,2005-09-24(8).

[4]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2.

[5]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9.

[6]郭芳,张强,王贵成.现代体育的自然回归及其生态化路径探析[J].学术交流,2010,(6):206-209.

[7]于善旭.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改的基本路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5):369-373.

体育文明 篇9

在中国的长期历史进程中, 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占据了历史的主流,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夏商周时期, 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生活主要来源,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成为华夏民族的生活特色。基于这样的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叙述中有许多关于治水和农业建设的描述, 如, “尽力乎沟洫”、“决九川, 距四海, 浚畎浍, 距川。”这些描述都说明水利对于中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禹平洪水, 定九州, 制土田, 各因所生远近, 赋入贡棐”, 并由于治水的功绩而受到民众拥戴, 建立了夏朝。进入封建社会, 农业更是被作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并由此而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井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对中国历史影响颇深的土地制度而言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促进, 也体现了土地对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性。由于农业经济的主体作用,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表达出明显的重农轻商的倾向, 认为“力田为生之本也”, “工商众则国贫”, 对于统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民农则朴, 朴则易用”。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使中国大地上的子民们大都安土重迁, 与土地形成完整的结合, 而不愿背井离乡, 土地成为他们生命的全部和最重的束缚。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每一次农民起义都与土地兼并有着直接的逻辑关联, 黄巾军起义、唐末农民大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元末农民大起义、明末农民大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都包含有农民对土地的诉求。土地兼并成为影响中国王朝更迭和历史循环的关健性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传统身体文化结晶的民族传统体育, 既是中华先民对身体层面的思想建构与技术总结的二元统一, 也是农耕文明与自然经济在身体文化层面的映射和反映。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农耕文明的封闭性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 自然经济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满足了基本的物质要求, 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忙来时耕田, 闲来时造拳。”一方面体现出生活的从容与无争,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深厚的农业文化影响。其次, 民族传统体育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文化体系, 所以其本体就带有农业社会特有的文化色彩。自然经济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格的形成。中国古代体育的众多项目都不是以竞争为主要目标, 而是以身心的独特体验作为自己参与的目标。无为, 不争, 追求娱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表征。

体育文明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校,体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用

学校体育是社会主义体育的基础,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学校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高职学校体育就是配合德育和智育造就着一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在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革命导师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指明了体育在培养共产主义一代新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职学校体育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是由自身的职能所决定的。其一:学校体育有教育、教养和练身三个方面的任务。教育任务是要通过体育过程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作风的培养; 教养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练身任务就是使学生身体发育发达,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这里可以看出学校体育过程, 自身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其二:从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关系看来, 体育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 并对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造就一代物质文明建设者和精神文明建设者方面, 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 为我国建设为世界体育强国服务

高职学校体育是大学生的体育, 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我国目前大约有一百二十万所大、中、小学, 在校生达二亿多人, 相当于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青少年儿童, 今天六、七岁至二十几岁, 到二十一世纪末, 是二十四、五岁至四十来岁。那是他们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现在的健康状况和体质强弱, 不仅会影响到在校期间德育和智育的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将来在四化建设中能否任重致远, 作出更大贡献。所以, 发展高职学校体育, 为大学生身体打下良好基础, 这对从根本上改善中华民族体质和健康具有战略意义。

3、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 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 长知识的时期, 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倾城的关键时刻。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都处在形成的过程中,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最有效的年龄期。因此, 利用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的教育, 是非常有利的。

学校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影响着人的有机体, 而且有很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无论是一次课或者一次活动, 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精神文明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真正意义, 在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 从而更加自觉地促使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

人体在体育锻炼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 要克服一定的困难。这样可以在困难中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许多体育项目的集体性, 可培养集体主义, 团结互助、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竞赛是体育的特点, 学校体育要经常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活、坚毅、果断、进取心、自信心等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形体美和心灵美的教育, 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培养审美观点。

近几年来, 我省高职学校体育工作, 在各级党委和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也应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 仍有不少问题, 发展不平衡, 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与当前两个文明建设还不相适应。因此, 必须认真总结经验, 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开创一个新局面, 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 必须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提高教育与质量。

当前影响高职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是片面追求就业率和升学率, 重智育德育和体育, 这是一种陈腐的教育思想, 也是对体育的传统偏见。目前我省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好, 这与某些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直接的关系。据学生视力低下较为严重的四个市的最近资料统计: 城市小学生视力低下率达29.7%, 中学生达43%; 农村小学生也达16.4%, 中学达25.7%。这些市地城乡学生视力低下率与去年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另外, 今年高考体检受限率和征兵不合格率 (四市的统计数字) , 随比去年稍有好转, 但仍分别达35.6%和30.5%。这些数字足以说明, 继续下去, 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

分析造成以上的原因是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问题。从学校内部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从转变教育思想入手, 改革教育方法, 按照教育规律办学, 坚持德智体一起抓, 教书与育人结合, 特别是要抓好学校体育这一薄弱环节, 把学校体育与为”四化“培养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 切实加强领导, 做好工作, 使学生德智体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第二, 要建设一支有红又专的体育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这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因此, 大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是靠窗我省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的一环。

近几年来, 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总体看, 还尚未根本改变大中专体育教师队伍量少质低的状况。从学历情况看, 据今年统计:我省现有高中体育教师1180人, 本科毕业的只有302人, 仅占总数的25.6%; 初中体育教师共有5763人, 其高校本、专科毕业仅有778人, 占总数的13.5%。与全国相比, 我省处于中下游水平, 按国家规定要求, 有5000名左右中学体育教师需要进修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情况更为严重。

值得提出的是, 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 必须首先抓好思想建设。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面广机会多, 他们的文化修养、思想觉悟、道德风貌、言行举止, 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 为改变校风和社会风气做贡献。

第三, 要增加学校体育投资, 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

目前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开支中无一定比例, 体育经费的多少全靠领导重视的程度决定, 重视就有钱, 不重视就没钱。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第四, 面向全体学生,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

学校体育确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正确指导思想, 真正做到“三个为主”, 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在具体工作生必须做到:认真上好体育课,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这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必须积极开展早间操、课间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总之, 加强高职体育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 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战略措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负有光荣的责任, 为开创高职学校体育的新局面, 为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明克诚.把学校办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J].安徽教育, 1982, (4) .

[2]曹少华.充分发挥中专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 1997, (7) .

[3]沈佳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 .

[4]卢炽辉.重视学校体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J].体育师友, 1980, (1) .

[5]钱根录, 朱侗荣.关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几个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 1981, (9) .

上一篇:防火宣传下一篇:人才培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