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精选12篇)
基层医院财务管理 篇1
关键词:消毒管理,医院感染
基层医院是疫源地, 它具备存在传染源和曾经存在过传染源的场所的特点, 因此, 医院应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又具有无明确传染源存在的特征, 因此, 也应做好预防性消毒[1]。做好医院清洁、消毒和隔离必将减少医院感染。消毒是切断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基层医院的空气质量、医疗器械的消毒措施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2], 为此现将我县级一所医院的消毒工作进行监测分析, 分析不足, 以达到完善的效果。
1消毒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医院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点科室的消毒管理不规范。检验科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工作时不着工作帽、口罩、工作衣不干净。治疗室清洁区污染区不分, 有的重点科室没有洗手或消毒设施。治疗室、处置室未进行相对的洁污分区, 物品存放时消毒物品和一般物品混放。手术室术前洗手不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擅自减少洗手环节。
2消毒方法
2.1 根据作用选择
灭菌法包括热力、EO、戊二醛、过氧乙酸;高效消毒法包括紫外线、氯制剂、臭氧;中效消毒法包括碘、醇、酚类消毒剂;低效消毒法包括单链季胺盐、双胍类。
2.2 根据污染程度选择
凡是高度危险性的物品, 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凡是中度危险性的物品, 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 可选用高、中效消毒法;凡是低度危险性的物品, 一般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 仅在特殊情况下, 如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后, 必须针对污染微生物的性质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2.3 病区消毒
病区的消毒包括病区的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的消毒, 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使用物品的消毒, 运载患者的交通工具及用具的消毒, 手术器械的消毒, 口腔科消毒, 医护人员的手消毒, 污水的处理, 患者尸体的处理, 终末消毒等。
3消毒管理具体方法
3.1 基层医院室内空气消毒
医院空气消毒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定期消毒的有ICU病房、隔离病房、放射科机房、病区值班室、更衣室、配餐食、患者电梯间、门诊候诊室、病区走廊及其他非典型肺炎患者所涉及的区域。空气净化机采用科学的三级净化消毒的原理 (预过滤, 高效过滤, 活性碳吸附) , 可以净化空气使室内空气达到洁净清晰。可以在有人的状态下持续进行消毒, 空气中的菌落数随消毒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空气消毒器械, 特别适用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导管室、新生儿监护室、血透室等重点部门的空气消毒, 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能起到重要作用[3]。可选择臭氧空气消毒机消毒、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剂熏蒸或喷雾消毒。另外,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注意病房的通风, 特别是自然风的通风对流, 保持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交换。
3.2 医护人员手消毒
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患者后应立即进行卫生手消毒, 以防止因医护人员的手造成交叉感染。外科手消毒采用刷洗手臂法, 在用肥皂流动水洗手的基础上, 取无菌小刷蘸取洗手液涂擦手、臂, 两手交替刷, 刷约2min, 丢弃小刷, 以无菌水冲洗干净后, 另取无菌刷蘸取洗手液刷手、臂2min, 无菌水冲净后待干, 或取无菌擦手巾擦干。将胍类 (氯己定等) —醇类 (异丙醇或乙醇等) 消毒液3~5ml涂擦于手和前臂, 约1min即干, 然后戴上灭菌手套。
4对策
经过对我基层医院的监测探索, 基层医院的消毒管理必须从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德做起, 包括对患者的极端负责精神和提高医院消毒的技术水平[4]。尤其是重点科室的消毒, 加强院内空气消毒, 保证医院消毒灭菌质量, 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S].
[2]王文清.消毒管理办法[J].中国消毒学杂志, 1992, 9 (2) :112.
[3]段兰芳.护理人员手清洁消毒及效果监测[J].1998, 8 (4) :234.
[4]尚少梅, 郑修霞, 王宜芝.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6) :554-555.
基层医院财务管理 篇2
【摘 要】加强供应室医院感染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供应室医院感染;探讨基层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采取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的科学管理;使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424-01
消毒供应室是承担医院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包括手术器械和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并实行下收下送等工作的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为此,我院于2011年重建了消毒供应室,使消毒供应室进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并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了等级医院评审。现就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浅谈如下:制度管理
1.1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供应室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应建立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每年对相关制度、流程等进行修订和整改。使人人掌握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1.2科室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质检员、区域组长等组成。质控组每月两次不定期抽查,并在科内设一兼职院感监督员和科护士长一起加强消毒隔离的管理,采取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定期检测,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人员管理
2.1科室成立了继续教育培训小组,由护士长、区域组长、A级护士等组成。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培训计划,每月进行两次科内消毒灭菌等专科知识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每月进行一次理论、操作技能测试,建立业务档案,记学分制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与层级晋升挂钩,激发工作人员的进取心,拓宽知识面,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2消毒供应室应有一套完整的医院保洁运行方法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定期对保洁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掌握基础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同时对保洁员进行考核,提高工作质量,严格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环境管理
3.1建筑布局合理,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域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域之间设实际屏障,进出各区有缓冲间。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各区域人员相对固定,不得来回穿越。
3.2坚持执行清洁卫生制度,工作区每周一次大扫除,专人负责擦拭,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并记录在案,每月做好各项监测。物品管理
4.1耗材管理:首先严把质量关,设专人负责入库前检查其卫生许可证及有效期,妥善存放,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安全使用。了解各区耗材使用情况,掌握库存状态,保证及时供应。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由设备管理部门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设专人监管,入库前检查、产品名称、规格、质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期等,妥善存放,定期检查,保证安全使用。建立无菌物品质量追踪登记本,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时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及时上报并采样送检,不得自行作退货、换货处理。
4.3医疗器械及物品管理:
医疗器械由医院器械科统一采购、管理和维修。供应室设专人负责医疗器械请领和保管,严格使用管理。控制医疗器材的流向和实行分区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严格区分三类器材,即污染器材、清洁器材和无菌器材,从临床科室收回的所有器械,不论使用与否,均视为污染器械,只能进入消毒供应室去污区,进行清洗消毒干燥后的器械只能在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包装,灭菌后经确认合格的物品在无菌物品存放区储存和发放。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经高水平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例如湿化瓶、螺纹管、呼吸面罩、压脉带等,干燥后及时包装,存放在专柜或专架上,在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定位放置,不得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发放时从清洁物品传递窗发出。质量管理
5.1拟定工作程序及质量标准:健全岗位责任制,各区人员相对固定,对每个工作人员各岗位轮岗3个月,定人定岗,各岗位皆有明确分工,以熟悉各岗位的工作程序,便于督促和检查。同时制定出质量标准,增强质量意识,把质量第一的思想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质控组每月、护士长每周随机以环境、质量、流程、安全、文件记录、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督导。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形势分析会,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服务缺陷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要求进行改进,同时进行效果评价并及时考评改进效果,达到质量保证与持续质量改进。
5.2严把质量监测关:为保证供应室质量有序运转,应有专人负责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同时应对清洗、消毒、干燥、包装和灭菌的设备及耗材进行检测与验证,并进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追踪。建立灭菌物品召回制度,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
基层医院财务管理 篇3
【关键词】 医院感染;基层医院;控制与管理
【中国分类号】 R25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10-01
医院感染不但对医院的整理医疗护理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还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1]。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卫生部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列为对医院管理工作考核的必要部分,而且患者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因医院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2,3]。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势在必行。我院是一所县级“二甲”综合性医院,拥有300张病床、21个临床及医技科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自2007年我院建立感染管理科,专职从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以来,我院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为进一步保障全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患者就医的安全性以及医院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笔者就本院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其防治对策总结、分析如下:
1 常见问题
1.1 感染控制意识不强 我院虽已建立健全的感染管理科,但一线临床科室的大部分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观念不强,对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不足,认为不是本部门职责,常导致无协作意识、上报不及时等问题的发生。
1.2 基础设施较为简陋 部分科室布局不合理,存在建筑老化、卫生条件及状况差等问题,造成医院感染控制效果差、效率低。
1.3 控制医院感染相关制度未得到严格执行 ①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如医务人员不能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手卫生规范依从性差、环境不湿式清扫,终末消毒落实不到位等[4];②抗生素的应用的不合理,如存在多联、长期、大剂量或不对症使用等情况;③医疗废弃物处理不规范,如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区分不严格、未进行分类处理、回收及交接内容登记不详。
1.4 护工、保洁员及后勤人员缺乏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护工及保洁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少必要的卫生常识,往往只重视消毒灭菌,而易忽视清洗质量,而他们从事的又是环境的清扫、床单位的消毒、各种医疗生活垃圾的处理等消毒处置工作。
2 防范措施
2.1 构建管理体系、加强执行力度 ①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科管理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法规,建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感染控制小组组成的医院感染三级管理体系,以加强对全院、科室、病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监测及督导;②对各科室醫院感染控制工作定人定岗、明确职责,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定期检测科室感染控制工作,并纳入医疗质量考评体系,考核结果与奖罚措施挂钩,以促进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位。
2.2 全面提高全院工作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①增加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对先进医疗单位医院感染工作经验的学习与交流;②定期、分批次为全院工作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专题讲座与培训,印制发放《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医院感染知识手册,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手段,以增强全院上下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③对文化水平较低、卫生知识匮乏的护工及保洁人员单独开展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使其认识到其工作对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2.3 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来制约,才能使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5,6]。①严格控制院内消毒灭菌质量,如加强紫外线消毒的管理以保证医院科室内空气的消毒质量,加强高压灭菌的管理以保证无菌用品的供应质量,统一监测和管理全院消毒剂的配制方法、使用浓度、更换时间及使用注意事项;②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严格按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制定给药途径、次数、时间及其使用剂量,并及时观察抗生素使用效果,避免滥用、产生耐药菌株、二重感染等现象的发生;③制定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对一线临床医护人员做到跟班检查,观察其是否符合无菌操作程序,尤其是在急救情况下是否符合要求;④加强监测,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应时刻掌握全院上下的医院感染动态,并详细统计每月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发生部位及构成比,以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对科室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积极寻找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监督其定期整改,并做好医院感染管理法规、管理新技术及新方法的宣传与培训。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李淑清,魏巍,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
[2] Ducel G, Fabry J, Nicolle L.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J]. 北京:卫生部医政司组织编译,2004:48-49.
[3] 唐平,张乐萍. 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的难点调查与对策[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76-977,1030.
[4] 胡素容,吴英,胡庆新. 基层医院消毒灭菌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3.
[5] 徐凤敏. 护理管理与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病案,2010,11(1):40-41.
[6] 毛晓清,杨超群,唐春莲.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6.
基层医院财务管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 规章制度不健全, 无内镜室消毒灭菌制度、消毒灭菌监测制度、内镜操作规范、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等, 内镜清洗消毒质控检查制度等, 以致从业人员无章可循。
(2) 布局、流程不合理, 清洗消毒、诊疗、贮镜室同在一室, 房屋有限或管理层院感意识淡薄, 布局流程不符合院感控制要求, 造成人为的污染。
(3) 人员及基本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欠缺, 基层医院大都规模小、设施简陋、工作量不饱和, 无专职人员、单独的胃、肠镜清洗槽、专用内镜涮、高压水枪、酶洗剂、干燥机、超声清洗器、消毒、灭菌液监测试纸[1], 没有基本的设备, 更谈不上清洗消毒、灭菌效果, 基本的洗消程序:酶洗、清洗、消毒、清洗、干燥更无从保证。
(4) 清洗、消毒不彻底, 因内镜管道狭长, 结构复杂, 有活动的旋钮, 闭塞的盲端、尖锐的钳辩、清洗、消毒存在一定的难度[2], 洗刷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若没有慎独精神和一套严格的质控体系、相应设施的保障, 清洗、消毒质量就成为空话。
(5) 胃肠镜及附件数量少, 就诊病人多, 接台操作频繁, 为达到减少病人等候时间, 只有人为地缩短清洗、消毒、灭菌时间[3], 如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 胃肠镜浸泡达不到10min, 支气管镜浸泡达不到20min, 清洗、消毒灭菌效果大打折扣, 如活检钳无周转基数或数量少, 若浸泡灭菌, 要达到浸泡10小时灭菌就是空话。
(6) 忽视对相关胃肠镜之外的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如引流管、内镜四槽, 泠光源机器表面, 贮水槽, 治疗车表面。若不及时清洁、消毒导致环境贮源潜藏病原菌机会增多。
(7) 参加内镜规范培训少, 知识老化, 内镜从业人员对卫生部已出台《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不了解, 未参加专业的培训, 未及时更新医院感染新知识、新观念, 对消毒剂知识掌握不全、浸泡消毒时间不够、消毒液浓度监测未有落实等。
(8) 职业安全防护不到位, 对内镜室职业安全危害性认识不足, 标准预防落实不到位, 无相应的防护设施, 如防水围裙、袖套等, 诊疗室通风效果欠佳, 密闭、阴暗潮湿, 戊二醛消毒液浓度>0.05ppm, (国外最新规定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05ppm, ) 使用浓度的戊二醛对皮肤粘膜有轻度刺激性, 少数人可产生皮炎和过敏[5]。气味浓度大, 消毒液未及时加盖等。
2 对策
(1) 建章立制, 健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各级医院, 不论规模大小, 均要以卫生部出台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为基础,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落实本院制定的内镜操作规程。
(2) 强化三级管理网络, 院感管理委员会、院感科、科控感小组三级管理职责明确, 科室自查、院感科督查、院感管理委员会落实质量控制奖罚。建立科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发现问题及时实施干预措施。
(3) 强化院领导院感控制意识, 利用院周会、院务会向院长及相关管理人员讲解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及案例, 结合国内当前形势, 生动形象上好领导的思想课, 提高院领导对院感工作的认识, 增加对胃肠镜室人员、设备、场地的投入与政策上的扶持。
(4) 加强培训, 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让全院工作人员认识院感工作的重要性, 对内镜室从业人员重在解读卫生部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的构造、保养、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物体表面的消毒, 手卫生规范的落实, 各种监测方法等。
(5) 完善布局及流程, 建筑布局及工作流程应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原则, 根据医院条件应满足基本的院感控制要求, 对不合理的布局及流程应及时改建及调整, 做到功能流程合理, 洁污分开, 通风良好。
(6) 合理安排诊疗人次, 根据每个医院内镜的基数, 有计划的安排内镜诊疗人次。
(7) 建立科学的院感监测体系, 常规做好消毒液、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内镜室物体表面消毒每天1次, 消毒液浓度监测每天1次, 内镜消毒效果监测每季1次。灭菌内镜每月1次, 掌握消毒、灭菌标准, 消毒后内镜每季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细菌数应<20CFU/件, 灭菌后内镜及活检钳每月生物学检测,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对不合格项目要查找原因, 提出整改意见并在实施后再监测, 直到合格为止。
(8)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 管理层要大力改善内镜室工作条件, 从业人员操作时要作好标准预防, 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 房间应注意开窗、通风、安装换气设备、戊二醛消毒液要及时加盖、尽量选用替代戊二醛的其它高效消毒剂, 医院建立完善的职工安全保障体系[4]。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4) .
[2]黄靖雄.软式内镜的再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53~655.
[3]李六亿.内镜医院感染现状、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423~425.
[4]许慧琼, 潘晓平.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 :31.
基层医院经济管理工作要点 篇5
因而做好基层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基层医院的核心,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提高卫生服务水平,进而推动促进基层医院不断发展。
一、基层医院经济管理基本概述
第一,基层医院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是一级医院以下等级的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医院。
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第四条规定的,医院按功能、任务不同分为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一级医院是指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和卫生院。
基层医院在在设施、设备、医疗技术等条件和科学管理上,相对于二、三级医院较弱,因而基层医院必须更加科学地加强经济管理,改善设施设备和医疗技术,进而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医院的不断发展。
第二,基层医院经济管理是指对医院运行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使得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物力得到充分的利用,财务方面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科学,进而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层医院的经济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卫生服务管理等方面。
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对基层医院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是,逐步改善了基层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促使经济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推动基层医院的发展;二是,提高了社会效益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更多人民的支持,提升了基层医院的信誉和形象;三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在财务管理中得到改善,进而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水平[1]。
二、基层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基层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管理工作的效果不太好,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第一,基层医院经济管理理念不够先进,社会责任感还不够强,对社会效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没有把社会效益放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首位;第二,基层医院的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缺乏竞争意识,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服务水平欠缺。
第三,基层医院的.成本核算不合理,财务状况不够公开,财务管理水平不高,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第四,经济管理人员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三、做好基层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几个要点
(一)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第一,基层医院要提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良好的科学的管理计划,以便于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另外要使得绩效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使得管理人员的薪酬更加公平;第二,基层医院要提高全院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全院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基层医院经济上是主要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导致许多基层医院不够重视长远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一方面,基层医院也要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的,因而,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同时由于民营医院的不断发展,使得基层医院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因而增强竞争意识也是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基层医院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得到稳步发展,必须增强基层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每个工作人员工作动力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服务水平[2]。
(二)提高医院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合理配置管理人员资源
第一,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要求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质,要保持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坚决遵守职业操守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强化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保持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心态,要做到微笑服务和全方位服务,遇到突发事件要冷静对待,遇到不公平事件要平常心面对,提高应变能力;第二,医院要合理配置经济管理人员,让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3]。
(三)把卫生公益事业效益放在第一位,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基层医院具有为人们提供医疗、保健、疾病预防、康复服务的社会功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只有把社会责任感深入人心,才能让基层医院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进而提高服务水平高和管理质量,因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务必要把基层医院的卫生事业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享受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也要向国家和社会反馈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的健康水平。
(四)更新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降低医院经济管理成本
由于基层医院也是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成本核算的,因而,为了降低医院的经济管理成本,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要不断革新,要不断采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这时基层医院可以参照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的财务部门,建设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团队,使得财务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科学化,另外,基层医院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利益,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4]。
四、结论
基层医院在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国家对医疗改革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而基层医院着眼长远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经济管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更科学的经济管理工作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和医院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基层医院在改革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鸿玮.对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J].现代交际.2013.8(23):1-2.
[2]于娜;王君;李哲海.刍议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粗略[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10(15):1-2.
[3]付葳.论新形势如何强化医院经济管理工作[J].财经界.2013.1(10):1.
浅析基层医院实验室管理 篇6
【中图分类号】R848.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40-01
近几十年来我国医院实验室建设已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先进科学仪器普及和应用,我国检验医学事业也在飞速发展,不断朝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迈进,先进的全自动检验仪器的应用,实验室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管理的概念在检验医学应用中的建立,都充分说明这些。但在我国较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医院的实验室管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检验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质量,实验室只有为临床提供可靠、真实的实验结果,才能使临床做出高质量的诊断,现在的基层医院检验科虽在硬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不少基层医院实验室本科毕业生已成为检验科的骨干力量,实验方法也由原来的手工操作变为全自动但在管理上还很落后,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的管理
不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验室工作人员只能满足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或只追求经济效益,在培养提高技术人员水平上,不愿意投资,不能充分发挥高技术职称人员的学科带头作用。
2设备管理
对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仍沿用几十年前的管理方式。定人定时使用,既不能满足临床速诊需要,同时也未体现出自动化的优势,由于管理方式不科学,也直接影响检验质量,如全自动生化仪的检测结果不稳定,全自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与手工计数结果差异很大等,都证明在实验室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3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一些基层医院对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只能简单的将检验科看做一个辅助科室,没有充分认识到飞速发展检验医学,已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忽略了实验室的内部建设和质量管理以及质量控制这个核心问题,在质量控制方面采取应付检验中心检查的思想,实际工作中怕麻烦,只是象征性的买一些标准品,突击应对室间质评,不进行室内质控,没有真正意义上把质量控制工作作为检验科管理工作的重点。
4 信息化管理
对检验科的一些文字性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只登记每日的检测结果上,对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没有一套简便快捷的管理方法,对检验医学乃至现代医学的专业信息获取的极少,未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从以上存在的几个方面问题,我认为“管理”是一个很广泛的定义,各部门、各专业都应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基层小规模医院的实验室同样应有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管理模式,虽然在基层存在着地域偏远信息缺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及资金、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个实验室的发展与建设,但我们还是在现有条件下,创造条件,朝着建设一个科学的高质量的先进的实验室的方向努力,这是当今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掌握一些科学的管理实验室的方法,有科学的管理知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同样也不适应基层医院的实验了,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形式同样要求我们要积极面对和参与市场竞争,这个竞争既包括经济方面更主要是科学管理条件下高质量的竞争。
随着医学检验手段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普及,医院检验科工作量越来越大,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更大限度的发挥现代化仪器的优势,否则同样一套高科技全自动分析仪器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同,它所带来的实验室结果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就大不相同.
目前计算机已进入大多数中小型医院,实验室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让计算机网络全面进入实验室管理,這也是现代医学及检验医学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
在质量控制方面实验室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学习,学习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管理经验,脚踏实地的从点滴做起,如试剂的配置、保管、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检查以及结果的报告等都应有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方法,认真进行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提高实验室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加大在实验室质量控制这个核心工作的管理力度。
基层医院麻醉风险管理 篇7
1 麻醉风险的主要成因
1.1 病情严重复杂
许多疾病本身即是造成死亡的原因,尤其以心血管疾病为多,如为如此危重病人实施麻醉,其风险性也就不言而喻。麻醉医生在保护病人免受手术痛苦、维护生命的过程中,因疾病因素、麻醉因素、手术因素的影响,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麻醉安全性也会因人(如病人本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等)、因病、因药物、因设备、因技术而异。
1.2 术前准备不足
若术前各项常规检查,与外科疾病合并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的特殊检查,对既往疾病史、用药史、治疗史及现在的病人情况等有疏忽或准备不完善,都可诱发新的医疗情况。尤其在经受麻醉和手术的应激和创伤打击期间,可能会加重病情,加大麻醉风险。
1.3 麻醉本身风险
1.3.1 麻醉药品的剧毒性:
由于病人情况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发生药物性相关并发症的内在危险仍难以避免,仍会有少数病人对药物出现高敏反应、毒性反应,导致生命体征的剧烈波动,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1.3.2 病人的无意识性:
绝大部分麻醉病人处于无意识状态,甚至无呼吸状态,完全丧失了机体在遇袭伤害刺激时的自我保护、自我躲避反应。
1.3.3 麻醉操作的伤害性:
麻醉伤害性操作如气管内插管、硬膜外穿刺、动静脉穿刺等有诱发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如局部血肿、误伤脊髓、病人致伤致残甚至呼吸和心跳停止等危险。据报道近几年与深静脉导管相关的损害赔偿有增加趋势[1]。
1.3.4 手术的伤害性:
手术在祛除外科疾病的同时,也给机体造成新的伤害。手术创伤愈大,意味着其给麻醉医生带来的风险愈大。
1.3.5 麻醉及监护相关设备仪器的故障:
某些突发医疗事件是由于麻醉和监护相关设备仪器的机械故障引起的。许多麻醉医生不能正确使用麻醉机及监护设备。据统计有48%的麻醉医生在使用新仪器设备前不阅读使用手册,也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正规的培训[2]。
1.4 人为主观错误
1.4.1 与技术有关的错误,主要表现为注意
力不集中而导致习惯常用的操作程序出错,如疲乏、厌倦、失望、过劳、紧张甚至酒后工作等。
1.4.2 与知识、经验有关的问题,通常发生
在低年资医生处理紧急或突发事件时,因对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足够的经验而出错。
1.5 医患沟通不通
由于病人的知识背景不同,疾病和治疗的复杂性及医护人员沟通技巧不够全面、对病情和诊治风险解释不足,使得病人及其亲属未能明白、理解或接纳医护人员的解释,从而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投诉。
1.6 麻醉范畴扩大
进入21世纪,麻醉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麻醉科工作领域由原来的手术室扩大到门诊与病房,业务范围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心肺脑复苏、疼痛的研究与治疗,临床麻醉的重点转向人体生理机能的监测与调控以及麻醉并发症的治疗[3]。麻醉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风险,麻醉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也给麻醉带来风险:全凭静脉麻醉、全身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等技术增加了术中知晓的发生[4]。
2 麻醉风险管理的目标
麻醉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或科室对现有和潜在的麻醉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有组织、有系统地减少麻醉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不断提高麻醉质量,提高医疗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6]。医院实施医疗风险管理的首要目的,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为了医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另外,医疗风险管理还应考虑防范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加强麻醉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麻醉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的管理
3.1.1 组织机构的管理:
(1)进行麻醉风险管理教育;(2)制订涉及法律责任的麻醉风险管理措施;(3)加强医护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4)加强医疗信息数据的保护和安全管理培训;(5)加强员工投诉和违纪管理;(6)加强医疗资料的保密和维护患者隐私权的教育和管理;(7)协调麻醉科与相关手术室的矛盾与合作等。
3.1.2 工作制度的管理: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术前会诊、讨论制,术后访视制,交接班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安全防范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保管制度,麻醉用具保管消毒制度;严格执行临床麻醉技术操作规程和合理用药;统一医疗文书记录格式和表格,制订医疗记录管理标准和手册,全方位实行医疗质量控制计划等。
3.1.3 风险事件的管理:
麻醉科经常发生的风险事件不外乎医疗事故、医疗差错、麻醉意外、麻醉相关并发症等。对每一起风险事件,都必须及时向医务科汇报,并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学习、总结,还应积极做好相关材料和法律程序的准备,以应对医疗投诉和法律起诉。
3.2 人力资源的管理
3.2.1 麻醉科人员的管理:
麻醉科工作人员组成复杂,人员受教育及受训程度差异较大,临床经验差异也大,因此要针对不同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采取主治医师负责制,科主任巡视制,对低年资医生、进修医生、实习医生进行严密监控,做到放手不放眼。
3.2.2 手术相关科室人员的管理:
麻醉科、手术室是外科医生展示高超医术的舞台,但他们的出现也大大加剧了麻醉科人员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其言行和医术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麻醉科的风险管理。
3.3 麻醉安全的管理
3.3.1 术前访视:
麻醉前一天由实施麻醉者到病房访视病人,详细了解病情,查看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必要的体检,估计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选定麻醉方案,与病人介绍麻醉方式及必须注意与配合的事项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对疑难危重病人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组织科室进行重点讨论,对麻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积极的防范对策。
3.3.2 术中管理:
手术必须要在麻醉科医生的麻醉和监护下实施。一般情况下,手术病人均处于无意识甚至无呼吸状态,完全丧失了自我保护、呼救的能力,其生命活动完全赖于麻醉医生的照顾。同时,病人的安全还取决于手术医生和病人自身的情况。应针对不同的术者、麻醉医生以及患者的手术部位和类型、大小、时间及病情、合并症、年龄等,对手术病人实施全程监控,防患于未然。
3.3.3 术后回访:
术后24小时内对麻醉后病人进行首次回访,特殊病人特殊情况应随时加强回访,以便及时了解术后有关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回访期间发现麻醉有关的并发症,应会同经治医生共同处理,直至情况好转。
3.3.4 毒麻药物管理:
麻醉科医生从事的不仅仅是高风险的工作,连常用的药物都是高风险的毒麻药,对毒麻药品实施“六专”(专人、专柜、专锁、专册、专处方、专交班)管理[7],抢救药品定量按规定地点和顺序放置,保证供应,应及时补充消耗药品和清理过期失效药品。
3.3.5 设备管理:
贵重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严格按规程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平时要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发现故障后,立即报告仪器设备保管负责人或科主任,并联系工程师维修;建立健全贵重仪器设备档案,定期对仪器设备清洁除尘、性能检测、仪表数据校准、易损件定期更换,计量设备定期鉴定。
3.4 环境管理
要加强麻醉科安全系统及相关安全责任人的培训,加强员工防火安全教育及培训,加强医疗、化学、放射性及其麻醉科废物处理,加强麻醉用气体和其他医用气体的贮存和使用管理,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教育,加强员工职业安全和职业风险的教育和管理。
总之,麻醉风险是麻醉科的职业风险,是一个客观存在又无法回避的事实。在医改转型期,只有通过不断改善基层医院麻醉工作条件、提高麻醉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麻醉管理、增强麻醉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将麻醉风险降至最低水平,才能将我们的麻醉工作做得更好,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
摘要:分析了医改转型期基层医院麻醉风险的主要成因,明确了麻醉风险管理的目标,具体提出了加强麻醉风险管理的措施,认为要加强麻醉风险管理中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的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及麻醉安全管理,以确保手术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麻醉,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Domino KB,Bowolle TA,Posner KL,etal.Injuries and liability related central vascular catheters:A closed claim analysis[J].Anesthesiology,2004Jun;100(6):1411-1418.
[2]Webb RK,Van Der Walt JH,Runciman WB,et al.Which monitor?An analysis of2000incident reports[J].Anaesth Inensive Care,1993;21:650-652.
[3]曾因明.进一步加强我国麻醉科建设促进医院整体发展[J].中国医院,2010,14(1):22-24.
[4]Kent CD.Libility associated with awareness during anesthesia.ASA[J].Newsletter,2006;70(6)8-10.
[5]张仲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确保医疗质量[J].中华医院箫理杂志,1999,15(9):569-572.
[6]黄冰,温文钊.对麻醉风险及其对策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3):148-149.
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
要想让基层医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拥有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做好医院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基层医院而言,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就相当于把握住了医院的核心工作。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 对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展开讨论。
1 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 些问题
虽然城市化的脚步一直在进行, 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 在医疗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基层医院不仅是在医疗技术、设备等方面, 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
1. 1 在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基层医院里面, 对于预算的编制是非常不严谨的。在多数的情况下, 基层医院所进行的预算编制仅仅是为了应付一些偶尔的上级检查, 这种编制是不科学的, 非常随意的, 甚至编制方法都可以随便进行改动[1]。在执行相关政策的时候更加随意, 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启用资金, 管理非常盲目和随意。
1. 2 在固定资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固定资产方面, 基层医院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 就是购置先进设备和仪器的问题, 许多人为因素都会对大型仪器的购买产生影响, 在决策以及审批的过程当中都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行为; 其次, 是在基层医院当中有一部分的固定资产产权不够明晰, 和实际的账目存在一定的出入; 最后, 就是基层医院的固定资产在报废和转让方面存在问题, 相关的手续不够健全, 相关的审批程序也不够规范, 没有严格的规范可循, 在资源上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
1. 3 在管理流动资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极其缺乏有效性, 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则都欠缺规则性, 在实施具体的管理方法时会产生很多混乱的现象。由于在管理上存在的种种漏洞, 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自然就欠缺了力度, 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和资源流失的现象[2]。比如在采购药品时, 就会在采购、入账、登记入库等环节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1. 4 在竞争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院在我国医院当中扮演的角色是有些许不同的, 它们大多都是承担了一定程度福利职能的单位, 在经营的过程当中并不把赢利当做主要目标, 所以, 在财政方面, 需要的资金也往往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发放的, 维持基本的公益职能即可。这种潜在市场竞争意识的弱化, 就使得基层医院在进行相关财务管理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管理水平不断下降。
2 我国基层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改善策略
2. 1 相关管理机制的完善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我国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 最关键的就是对医院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简单来说, 就是在满足基层医院基本工作的前提下, 明确医院各个部门的职责, 做好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 使得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在完善相关财务管理机制的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财务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医院上下的整体管理效果。为了有效保证财产的安全和资金成本财务的风险性, 医院在现金收支、采购等方面都应该建立严格的环环审批制度, 对于物品和收款情况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医院应该制定严格的财务预算制度和定期检查分析制度, 寻找财务出现偏差的原因, 并及时予以纠正, 做出适当的控制。在实际工作中, 医院应该建立合理的授权原则, 建立严格的财务考核和审批制度, 对于财务人员的权限范围要明确予以规定, 并明确指出所承担的相应责任, 使每一个人都能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依法办事, 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了防止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医院对于财务支出活动应及时予以控制和监督, 有效加强控制,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掌控财务状况, 防止物资流失、浪费的现象出现[3]。
2. 2 提高医院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 强化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实现财务管理的关键。而大多基层医院的领导财务管理意识并不强, 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 在进行医院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只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如果医院只重视业务管理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的价值, 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使得医院的成本变高。医院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很强, 对于管理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 然而实际上, 医院并没有充分重视到管理人员的培养, 使得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甚是匮乏, 造成医院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2. 3 制定有效的预算管理措施,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实行有效的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有效进行财务管理的必要环节。财务预算是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和计划而进行编制的预算开支, 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 医院在进行财务预算时, 要全面进行预算管理, 以医院的长远发展为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和变化, 调整具体项目。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 必须要坚持稳妥投资、统筹兼顾的原则, 在制定合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合理进行财务支出。因此, 医院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要制定科学的现金流动制度, 要根据现金的收入量来决定流出量。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 对于各个部门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监督, 如果预算的支出和实际计划发生重大的偏差, 要及时予以纠正和调整。
2. 4 贯彻成本观念, 加强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医院费用和成本的管理, 只有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才能够决定资金的流出量。利用财务管理手段进行成本预算, 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 避免浪费, 降低劳动费用的支出, 只有这样, 才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 5 加强医院的资产管理
很多基层医院的过期器材占有大量的固定成本, 使得实际的资金流动严重不足, 难以高效运转。因此,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 使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对于过期的器材要及时进行处理, 避免物资的浪费, 占用大量的资金。医院还应该建立清查制度, 准确进行核实。同时, 还应该加强员工的职业素质, 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和管理才能, 以保证资产的安全性[4]。
3 结 论
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 对于医院整体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同时也是提高医院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新的医疗体制下, 基层医院在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的时候也必须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实现全方位和动态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华.新财务制度背景下的基层医院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1) :213-214.
[2]周银芝.基层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25) :3370-3371.
[3]裴芳英.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J].中国市场, 2011 (48) :94-95.
[4]杨琼芳.新医改下的基层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创新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18) :6.
[5]宋岩松.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人员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市场, 2014 (9) .
浅谈基层医院的药房管理 篇9
1 药剂科人员的管理
基层药房工作人员有其特殊性, 非药剂专业人员居多, 药师及执业药师少之又少, 因此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素质迫在眉睫。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 医院药房工作有单一的药品调配型转变为药学综合服务型, 因此不仅要加强药剂从业人员的素质, 而且更要加深药师及执业药师的培训。药剂从业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 还要懂得临床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才能适应医疗改革现代化的需求。
加强药房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也是不能忽视的要点, 药房的管理水品、工作质量、服务态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救治成效, 甚至生命安全, 同时间接代表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形象, 是一个窗口行业。因此作为药房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定期进行爱岗敬业的培训,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其次要要有极强的人文关怀精神, 提倡“微笑服务”[1], 不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坚决杜绝药房工作人员与医药代表相串通而购进不需要的药品或抬高药价而吃回扣的不良风气。
药房工作比较繁杂, 要根据不同的人员进行不同的分工, 是每个人都能发挥各自的长处。药房工作也比较枯燥, 因此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影响也比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创造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使工作人员有种归属感, 从而产生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创造性, 这样工作就会有种愉悦的感觉。
由于基层医院药房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这就必须要有亲和力, 有特殊用法的药品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病人交代清楚, 并给病人相关的药学信息服务。
2 普通药品的管理
2.1 药品采购
购进药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卡, 严格把握药品的进货渠道。要求药品供货企业有GSP证书, 并且能提供齐全有效的资质, 他所提供的药品必须是MP证书的企业所生产。
2.2 药品验收入库
每次购进的药品都要做好验收记录。在验收药品时要认真仔细。对于西药和中成药而言不但要对品名、规格、数量、有效期、批号、国药准字、生产厂家等, 做到票物相符, 还要看其外包装是否完好, 有必要时可打开其包装查看是否合格。对中草药而言, 不但要对其数量, 更要从色泽、气味、形状等几个方面入手, 如发现有变色、走油、虫蛀、霉变等现象的药品不得入库, 有必要时送药监部门进行检验。
现在基层卫生院基本都有药品的管理系统, 要确保药品信息录入的准确。如果一旦发现药品有不良临床反应等, 可及时查看管理系统, 以最少的时间查出医院是否库存该药品,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而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药品储存管理
2.3.1 特殊储存药品的管理
有些药品要遮光保存, 如甘露醇就要防止光线照射;有些药物要冷藏保存, 如头孢曲松钠等冻干粉针剂类。中药饮片要防止其变色、走油、虫蛀等。饮片库要经常用硫磺熏蒸防止虫蛀。对含油脂类的药材 (如柏子仁、酸枣仁、郁李仁等) , 可按药材量2%的比例称取明矾放入药材中防虫害[2]。对含挥发油类的药材 (如当归、党参、枸杞等) 可采用乙醇挥发法以防止走油[3]。
2.3.2 药品的摆放
药品摆放时要做到清洁整齐, 从大的方面按照药品的剂型进行摆放, 对于同剂型的药品在按照药品的功能主治进行摆放, 对于需要堆垛的药品必须要做到“五距” (即药品与墙面、顶面、地面、散热管道、垛与垛之间的距离) 满足要求。
2.3.3 药品有效期的管理
药品的“有效期”是指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 能够保持质量的期限。从2001年12月1日起, 所有新生产的药品 (中药饮片除外) , 标签或说明书都必须注明有效期[4]。基层药房在药品的有效期管理上应当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在日常发药中要做到近效期的药品先用, 拆零销售的药品必须用原包装瓶进行存放, 不得将剩余的零药品混装入新拆的药瓶中。其次要指定专人对药品的效期进行管理, 把近一年中要到期的药品按月进行分类, 并填写效期药品一览表, 挂在药房醒目的位置, 以便大家掌握情况;在药品到期前6个月, 一方面要通知临床医生使用, 另一方面通知药库联系医药公司退货, 使医药公司调配给用药量大的单位使用, 这样可以减少药品因过期失效造成的浪费。对已失效的药品要进行盘点并做好登记后下架销毁。
2.4 药品的调剂
药房每天都要对不同的处方进行调剂, 调剂药品时一定要做到“四查十对”, 对于不合格的处方药师无权自行修改, 必须提醒处方医师修改, 有必要时需处方医师重新签字, 修改合格后方可调剂。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一经发出, 不得退换”[5]。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退药现象还是时常发生, 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性, 药师必须严格的按照退药程序进行退药, 对于不合格的药品要及时收回, 并做好不合格药品的记录, 有必要时可送当地药监部门进行检验。
3 贵重药品的管理
药品管理人员每天必须对贵重药品进行盘点, 并做好记录, 在交接班时认真核对, 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核对解决。
4 特殊药品的管理
特殊药品包括精神类药品、放射性药品、有毒药品、麻醉药品。特殊药品的管理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 遵循专用处方、专人负责、专用账册、专柜保存、专人登记的原则, 强化特殊药品管理[6]。每天做好评特殊药品消耗数量的登记, 落实日清月结的工作制度, 确保帐物相符。对于处方要进行分类装订。麻醉药品处方至少保存3年, 精神药品处方至少保存2年, 并将各项资料保留2年以便备查。严格按照规定控制处方用量, 执行双人调配、复核、签字的工作程序。
5 药品废弃物的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药品废弃物的处置管理, 防止药品废弃物流入非法渠道, 要实行药品废弃物的处置工作。现将药品废弃物的处置流程叙述如下:
除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而发放的包装外, 其余废弃包装及过期药品都应统一处置, 不得私自处理。处理流程为:过期药品→做好登记→报院委会→经批准→三人以上烧毁→登记记录报会计处做账。药品废弃包装:药品使用部门统一收集→本部门负责人组织人员集中销毁。
各科室要加强对药品废弃包装处置工作的监督工作, 发现存在隐患的, 要责令及时纠正, 消除隐患。力求保证药品废弃包装处置到位。
6 结语
总之, 药房是医院的一个重点窗口, 只有从管理制度、手段等方面入手, 切实抓好药房管理, 耐心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服务, 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准, 才能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才能不断地满足百姓的需求, 保证医院的效益和形象。
参考文献
[1]姜雪秋.加强医院药房管理至关重要[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4) :159-160.
[2]曹洪梅.如何加强中药饮片的仓库管理[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3 (2) :52.
[3]艾丽萍.浅谈中药饮片的入库验收与储藏保管[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 (10) :25.
[4]冯淑梅, 张清文, 董永华.浅谈如何做好药房管理[A].临床合理用药, 2012, 11 (2) :16-20.
[5]杨晓荣.医院药师如何为患者服务[J].中国药业, 2011, 20 (1) :57-58.
基层医院输血安全管理探讨 篇10
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必要措施,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青海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结合我院输血科的实际, 确立了以“质量为本、强化管理、全员培训、持续改进、优质高效、患者满意”的质量方针, 成立了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建立了较完善的临床输血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 作为我院临床输血工作的指导。
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及医院输血管理文件的培训, 提高安全输血意识
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而且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许多差错事故、医疗纠纷都是由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规范操作引起, 因此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很重要[1]。我院院领导首先透彻了解了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并对输血科的软硬件建设加大了投入。其次我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 由医务科组织输血管理委员会成员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制定的临床输血管理文件。以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 规范输血医疗文书的书写及存档要求, 防止医疗差错,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提高输血诊治水平
我院采取派医护人员赴省血液中心短期培训、邀请省血液中心老师来我院授课和进行技术指导、临床科主任对全科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输血科主任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技术操作考核等方式, 更新我院医护人员的输血知识, 使其了解各种成分血的作用和输注特征, 合理应用成分血, 以此不断提高输血诊治水平。
4 及时与临床沟通
与临床医护人员做好及时沟通也是安全输血工作中的重点, 输血科要经常与临床联系, 针对输血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解决, 杜绝安全隐患。对于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实施方法, 要做好充分的解释和宣传工作:印发输血通讯到临床各科室;并在医院内网上发布通告[2];或者由输血科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讲课, 推广新技术、新项目, 指导临床规范工作。
5 细心做好技术工作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是输血科最关键的工作, 因此, 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工作过程中要谨慎、细致[2], 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并做好复核工作, 避免任何细小的疏忽。
6 加强质量控制
建立健全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输血科室内质量控制, 配备专用的血液冷藏箱、专用离心机等设备, 按规范做好设备的保养维护、室内温湿度等各项监测记录, 不断提高临床输血技术操作水平, 确保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水平。
总之, 输血是医疗、护理、医技共同完成的治疗措施,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输血质量, 规范输血科管理、不断提高输血工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及输血安全意识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兆珍, 王晓翠.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2 (6) :323-324.
基层医院药剂科管理体会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08-02
药剂科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之一,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的业务和经济活动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负责医院药品的供应、调剂、配制制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监督检查药品质量,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经济的药品,指导正确的服药方法,使患者获得最佳的疗效以提高生存质量,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负责。如何加强基层医院药剂科的管理,使药剂科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是摆在药剂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医院药剂科的工作主要仍以药品供应为中心。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药品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结合参考文献,总结基层医院药剂科管理,现报告如下。
1完善药剂科各项管理制度
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 成立由业务院长任主任委员,药剂科主任任副主任委员,各临床科室主任或高年资医师、医师任委员的药事会员会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医院基本药物筛选,确立基本药物名单,规定新药的临床观察及药物毒副作用。药剂科主任要做好输液不良反应资料收集和登记制度,并定期向药事委员会汇报,以利于临床医药发展。
2加强药剂人员管理,提高综合素质
多年来,对药剂人员的要求,仅是能发药、发好药就可以了,导致部分药剂人员忽略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基层医院的药剂科工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员受到过药学专业课程的教育,另一部分人由护理专业或其他专业课程教育并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到药剂科工作。随着医院药学的不断发展,医院药学模式已转变为医药结合和协作的新模式,调剂工作也由传统的窗口供应服务型向技术型转变,这就对药剂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药剂人员应该刻苦专研药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因为,药学专业技能是药师为患者服务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药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技能,熟练掌握药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精通各类药物的主治功能、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用法用量等各项专业技能,指导患者合理用药[2]。
对药剂人员要经常参加专业培训,特别是对中青年药师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训,如参加各类药剂专业短期培训,外出进修,各类讲座及本专业学术经验交流会,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及时掌握药物的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提高药剂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精通药学的工作者,提升药剂科综合业务能力。
3加强药品采购和验收工作
3.1 加强药品采购、验收和保管的管理
药品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身体健康。因此药剂科应把对药品质量的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对药品质量的把关包括药品采购、验收和保管过程。首先医院成立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药品遴选专家库和药事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在制定本院基本用药目录时优先考虑中标药品、医保目录、新农合目录药品。根据医院医疗需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既要考虑满足临床用药需要,又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抢救药品和医院基本用药品种常备不断,高档贵重药品合理控制使用。每月根据本院基本用药目录拟好药品的采购计划,由药剂科主任、主管院长审批后,采购员根据计划从广西集中招标采购,网上发送采购订单,以公开、公平、公正、诚信交易的原则。所购药品必须从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证照齐备的生产企业或药品经销商购进,以确保药品质优、价格合理,同时应与药品经销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明确经销商所承担的法律责任[5]。
并严格做好入库验收工作,检查项目包括药品的合格证、药品标签或说明书、药品外包装、批准文号、批号和有效期、注册商标、外观等,对没有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和有效期的药品及质量有可疑的药品拒绝入库。
3.2 加强药品的管理,确保药品质量
入库后的药品要加强管理,加强药品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药品要分类管理。住院药房药剂人员要及时掌握各类药品的有效期,并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沟通,及时调整临床各科急救药品的效期。对接近效期的药物及时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及时使用。严格控制药品存放温度及干湿度,并积极配合药品质检部门对药品质量定期检查,确保药品质量[3]。加强对贵重药品及毒、麻药品的管理,贵重药品应储藏在安全可靠的专库或专柜内,要有专人负责保管,药物进出库时要认真查对,在调配这类药物时必须准确、细致、认真,并及时进行销存,做到账物相符[4]。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要严格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专人管理、专库(柜)、双人双锁、专用账册,专库须有防盗设施并安装报警装置,专柜必须使用保险柜。药品入库双人验收,出库双人复核。严格把关,只有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的医师,才可在本医疗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随着新药品种的不断增多以及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药物不良反应及中毒情况时有发生,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减少此类似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基层医院一项新的任务。药剂科要结合临床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协助医生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力求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合理、有效。正确的给药方案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增加病床周转率。治疗药物监测(TDM)可给患者提供最佳的用药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我国TDM工作开展还很局限,但开展临床用药临护,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药物滥用,给临床提供更合理的给药方案设计,十分必要。
5 逐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臨床药学是一门研究用药规律,将药学知识与临床密切配合的一门学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能使医与药有机的结合起来,填补了学医学在药学方面的欠缺和学药在医学方面的空白。同时是实现医院药剂科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内容,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保险的全面实施和OTC制度的建立,对医院药房的药品销售带来不利[加上传统的观念使人认为,药剂科的调剂人员就是照方拿药,没有技术性。两方面因素,致使药剂科在医院的经济地位和重视程度受到影响,药剂科面对新的形式和旧的观念,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及工作重点。为适应新的形式,医院药剂科应在保证病人用药的条件下,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使药师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走出药房,参与临床医师一起共同制订给药方案,使临床用药趋于个体化,有利地指导了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了医疗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6 加强医院信息网络化建设,逐步实现药剂科信息化管理
药剂科信息化是指药剂科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药剂科管理、科研及日常工作的水平,进而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效益和科研成果水平。计算机网络化是医院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药剂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应该逐步推广应用计算机管理。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通过利用更多更新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设备,将极大地提高医院药师的工作效率,加强药学服务力量,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推动临床药学发展,从而提高药剂科各项工作的最终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林文鑫.医院药房采用敞开柜台式发药的可行性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7):944.
[2]朱立勤,娄建石.临床药师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34):2717.
[3]王钢柱,李青素.如何提高医院药剂科的管理水平[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8):146-147.
基层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探讨 篇12
关键词:基层医院,财务内部控制
虽然卫生部早在2006年就制定颁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内控规定》两部关于医疗机构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法律, 但到目前为止, 基层医院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加强基层医院财务管理,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 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合理、有效地使用各项资金, 堵塞管理漏洞, 必须加强基层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
一、目前基层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基层医院是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疗单位, 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特征。目前基层医院还没有意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就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此外, 制度也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进行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有制度但缺乏严格执行和监督的情况, 更有单位甚至对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概念。
(二) 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财务管理, 目前, 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如:账目混乱、账实不符、账务处理不规范, 导致医院会计信息失真;手续不完整、责任分工不明确;涉及往来款项的收入与支出没有及时核对与处理, 导致收入支出不实;支出的申请、审批、审核和支付程序等各个岗位之间没有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不相容职务没有做到严格的相互分离;对药品等财产物资的缺损、报废、失效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医疗成本过高, 资产流失。
(三) 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精通财务知识、审计知识, 还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基层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 (甚至财务负责人) 只有初级会计水平, 对相关业务知识不精通、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 更不了解相关审计知识, 对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原则没有落实到位, 监管不力, 各岗位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从而导致部分人员出现违纪违规的行为。
(四) 缺乏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对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对日常财务工作、内控工作的再次审查。但是, 目前基层医院没有设立内审机构或独立的审计人员, 审计制度不健全, 没有开展常规的内部审计工作, 缺乏对相关财务决策的监督以及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
二、强化基层医院内部控制的措施及建议
(一) 增强基层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医院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内控的重要性, 把内控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宣传和学习, 使医院每个人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并参与到内部控制管理中来。只有形成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意识, 才能保障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从而确保基层医院各种资金的安全、有效和合理使用, 防止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 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1.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只有各个岗位互相监督、相互制约才能有效地防止各种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单位业务的审批人、经办人、出纳人员、财产保管人员、审核人员的职责、权限要明确, 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相互之间要形成制约关系。这是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
2. 财产、库存物资控制
财产、库存物资的请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保管与清查、处置执行与会计记录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合理设置岗位, 相互监督。保护财产、库存物资的安全性, 储存与保管要实行限制接触,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与盘点, 对财产、库存财产物资的缺损、报废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并及时做出账务处理, 确保账实相符。
3. 债权、债务的控制
基层医院财务部门要及时检查和清理各种应收、应付款项, 减少因债权形成的损失、保证单位收入的真实、及时、完整;费用及时列支, 减少挂账在其他应付款的各种支出。
(三) 提高基层医院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财务工作者有很强的自律性, 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道德品质的考核。在关键领导岗位的财务工作人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 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时地为医院领导者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
(四) 加强医院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
2011年后, 财政部门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方法, 多渠道弥补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后造成的经费不足。通过购买服务的办法对基层医疗单位提供的服务进行合理补偿, 来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次年, 财政部门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但目前, 并没有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为此笔者建议, 因两者均关注财务报告质量与财务风险, 审计过程中形成的证据可以相互支持和利用, 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对基层医院的年度报表审计时, 可以增加一项内部控制审计。
加强基层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医院自身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而且可以对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提供有力保障, 所以, 建立健全基层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讲座[Z].2007 (9) .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Z].2014 (4) .
[3]顾凯宏.关于公立医院内务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J].会计师, 2013 (9) .
【基层医院财务管理】推荐阅读:
基层医院消毒管理分析07-14
基层医院财务分析06-10
基层医院输血工作管理06-13
基层医院麻醉药品管理10-18
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08-12
基层公立医院管理模式论文11-23
基层医院档案管理的策略分析论文05-31
基层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07-14
基层医院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