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精选12篇)
原型范畴 篇1
经典范畴理论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遵循二元互斥,every A is A,各从其类,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即一个事物若存在于一个范畴,它就不能同时存在于其他范畴,那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是不是可以驳斥这个观点呢?作为社会中的个人都会有多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出去代课身份就变成了老师。如果我们用这些例子来批判二元互斥就太肤浅化了。在子女面前,当身份属于父亲这一范畴时,就否定了不是父亲的可能性。在父母面前,只能归属于儿子的范畴。所以,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构成范畴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为什么范畴内部成员是平等的呢?因为它们享有共同特征被划分到同一范畴内部,不存在典型或非典型成员。大象和老鼠都属于动物范畴内,大象是动物,老鼠也是动物,在这个范畴内,他们地位平等,你不能说因为大象的个头大,体积大,而老鼠个头小,体积小,大象就比老鼠更是动物吧,动物要具有的属性,无论是大象还是老鼠,都具备了。说他们地位不平等,这样太不科学了。同样,一匹高大健壮的马并不比一匹矮小瘦弱的马更是马,正常的人也不比残疾人更是人。
经典范畴理论还涉及到一个另范畴化的问题。经典范畴理论以二元互斥不容否定为基本点。二元互斥才是我们把握世界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对于人来说,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二元互斥。那么中性人呢?既不能把它分到男性范畴内,也不能把它分到女性范畴内,它应该自成一家,这就产生了另一个概念——另范畴化,它是范畴的重组。另范畴化与范畴化并不矛盾,另范畴化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
自维特根斯坦之后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体验哲学为依托,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而且,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悖,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构成同一范畴的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有“核心”和“边缘”之分。那么,范畴中的这个原型是怎样确立的呢?根据家族相似性足以进行范畴化?什么程度的相似可以被划到一个范畴内部?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原型的确立只是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作为重要标准。这样来看,问题就出来了。不同的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纳入了主观性因素,和排除主观性因素的经典范畴理论截然相反。亚里斯多德说:“范畴是抽象的容器”。范畴是抽象的,范畴原型处于不同的层次,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范畴指涉思维规律;原型适于识解方式。比如,说到鸟这个范畴,美国人想到的是知更鸟,中国人想到的是麻雀。那到底知更鸟还是麻雀是鸟的原型呢?难道说同一个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原型还不一样?再者,提起宠物这一范畴,每个人家里养的不可能都一样,我们从主观性出发给出的原型肯定不一样。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确立中心成员这一概念是游离不定的,深受不同文化,个人经验的影响,根本不科学,不能拿来当为分类的标准。只要属于同一范畴,成员地位就是相等的,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大区别。像上文所说,不能说大象比老鼠更是动物,那狮子,老虎和大象相比呢,谁又更是动物?不仅如此,原型范畴理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它否认二元互斥,但是原型与非原型,边缘与非边缘也是二元互斥,所以它的理论并不统一。
“家族相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及范畴问题的全新阐释,催生了原型理论。范畴不是因为共同特性而是因为成员之间重叠交叉的相似性结合在一起的,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原型的相似性而被认为是范畴的成员。可见,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于所有的范畴化过程。这本身就是在否认范畴的边界,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判断是基于本身的心理现实性和直观感知而做出的。而心理现实性并不是心理真实性,直观感知也并不等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抛弃对事物本质的研究那就不成其为科学。所以,人们对范畴边界认识的不统一并不等于范畴边界本身的模糊或不存在,就像人的认知能力不够时并不能说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根据“家族相似性”,相似性程度高的就可以纳入同一范畴,那么这个相似度怎么把握呢,相似度低到何种程度才把它划入同一范畴的边缘成员而不是范畴外?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其实只是外部特征,而外部特征是不可靠的,人类的遗传取决于基因而不是表象的相似性。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外形方面有相似之处,若以相似作为评判标准,岂不是可以纳入同一个家族?比如说明星的“撞脸”,娱乐圈中有很多刚出道的小明星因为和大明星外貌形气质相似被拿来比较,像“小范冰冰、小章子怡”等。我个人觉得房祖名和张默简直太像了,难道就因为相似说房祖名和张默是一家的?“各从其类”取决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本质是一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根本的属性,以相似来瓦解本质太荒谬了。
以上的论述表明了所谓的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论核心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的曲解和亵渎。只有坚持经典范畴理论,通过对认知事物本质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各从其类”。
摘要:经典范畴理论是以充分必要条件和二元互斥论来界定范畴成员,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原型范畴理论则认为范畴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本文对比论证了经典范畴理论的超拔和原型范畴理论的荒谬。
关键词:范畴,本质,原型,相似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1959a.《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亚里士多德1959b.《范畴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赵彦春《范畴篇》博客世界诗学赵彦春http://blog.sina.com.cn/zycsisu
原型范畴 篇2
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看英汉指示
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分析了英汉指示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里指示的基本层次的典型成员都是时间、方位、人称指示;非典型成员都是社会和语篇指示.两种语言的下位层次的`指示在典型代表和非典型代表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诠释语用学现象是可行的.
作 者:杨洪艳 YANG Hong-yan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11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年,卷(期):28(9)分类号:H04关键词:原型指示 非典型指示 基本层次 下位层次
原型范畴理论和现代汉语新词语 篇3
关键词:新词语 原型范畴理论
中国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在我国,古代书面——文言文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初,根据阅读先秦典籍的需要,人们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讲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传统语文学。虽然语言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不过是近40年的事。认知语言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这表明了语言研究新的发展趋势。
一、新词语的产生和词汇研究
(一)新词语产生的三个时期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慢慢加深,许多新词语也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使得很多新词语得以进入书面语系统中,为书面语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这是汉语新词语产生的第一个高潮;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扎根于中国,这时,产生了许多带有时代特色的新词语。这是汉语新词语产生的第二个高潮;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新词语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这是新词语产生的第三个高潮。
(二)词汇研究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符号,用它可以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定名,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语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受到语言学理论的指导和影响。
1.传统语文学对词汇的研究
在现代语言学产生之前,传统语言学就对词汇有了广泛的研究。归结起来,传统语文词汇学理论产生并服务于以下三个领域:词源分析;修辞教学;词典编纂。
2.结构主义语义学对词汇的研究
总的来说,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语义学的兴趣不大。只有英国的乌尔曼等少数人作了比较细致的语义研究。结构主义语义学的主要成就就是研究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关系、下义关系、反义关系。[1]
此外,转换生成语义学是结构主义语义学的高峰。
3.认知语义学对词汇的研究
认知语义学是当下语义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关于语义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有20世纪60年代Berlin & kay的色彩范畴理论、Rosch的原型范畴理论、Lay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推动了词汇研究的进程。
二、原型范畴理论对新词语的研究
(一)原型范畴理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2000多年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时期。经典理论的范畴观是离散且绝对的。对此,首先提出质疑的是维特根斯坦,他指出范畴各个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学者在这一方面又进行了各种研究,使得这一原理不断完善,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原型范畴理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词汇意义可用客观主义的真值对应论、真值条件论来描写,是绝对客观主义的,认为词语的意义跟人的主观认识没有关系。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认识和命名一件新事物是确定其范畴的认知过程”[2],也就是范畴化。这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过范畴化运作之后建立的范畴就以某种方式储存于人类的心智之中,与范畴对应的是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意义,有些学者将其称为“心智词汇”,将意义或心理词汇赋予一定的语言形式后,就表现为外部的语言符号。[3]
一般来说,一个词语对应一个范畴。单义词对应的是只有一个成员的范畴,而多义词对应的是拥有多个成员的范畴。在多义词这个范畴中,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这个多义词的核心意义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而非核心意义则是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譬如,“ball”这个词,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中这样解释:
noun,verb
noun
a round object used for throwing, hitting or kicking in games and sports:a golf/tennis/cricket ball ◆ Bounce the ball and try and hit it over the net.
a round object or a thing that has been formed into a round shape:The sun was a huge ball of fire low on the horizon.◆ a ball of string ◆ Some animals roll themselves into a ball for protection.
a kick or hit of the ball in some sports,or(in cricket)a throw of the ball by the BOWLER to the BATSMAN:He sent over a high ball.
(in baseball)a throw by the PITCHER that the BATTER does not have to hit because it is not accurate
~ of the foot/hand the part underneath the big toe or the thumb
[usually pl.](!!!,informal)aTESTICLE See also BALLS
a large formal party with dancing
名词“ball”共有七个义项,但是只有第一个义项是它的核心意义,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其他义项均是非典型成员。其他义项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跟核心意义相联系,成为范畴中的一员。
(二)词汇范畴化的层级系统
对客观事物范畴化或者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得出一个层级系统心理学。Roseh的实验证明,人类概念层级中最重要的不是较高层次的范畴如“动物、交通工具、家具”,也不是较低层次的范畴如“哈巴狗、波斯猫、扶手电梯”,而是位置居中的“猫、汽车、椅子”。这证明,人类大多数思维都是建立在对基本层级范畴词的认识基础上的。
基本范畴词汇的概念基本就是我们传统词汇研究中的“基本词汇”,它具有以下特征:感觉上的完整性;心理上的易辨性;认识上的优先性;行为反映上的一致性;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上位范畴的最大特征就是缺乏具有普遍特征的整体形象,所以对于上位范畴的成员很难通过完形结构来把握。下位范畴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进一步细化。它们的完形结构跟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有很强的相似性,只有部分特征是属于下位范畴自身的,大多数特征是属于基本层次范畴的。
李福印将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以及基本层次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归纳为下表[4]:
表1:
范畴层级参数
属性结构功能形式
上位层次范畴一个或很少的范畴属性家族相似性结构聚合与凸显功能复合词
基本层次范畴大量的范畴属性原型结构指向世界的“自
然”通道单纯词
派生词
下位层次范畴大量的范畴属性凸显具体属性范畴成员之间高度的同源性具体指向功能复合词
短语词
(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新词语进行分析
1.新词语类型
在语言中,相对于语音、语法,词汇的变化是最频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语言作为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世界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更新,产生了很多新概念、新范畴。与此对应,新词语也不断产生。新词语是词形和概念的结合体。当这两方面中的一方面发生变化时,新词语也就产生了。
通过分析新词语词形和概念的关系,可以将新词语分为以下四种:
(1)词形是新的,概念是新的,如“中央八项规定、自贸试验区、单独二胎、H7N9、文化暴发户、女汉子”;
(2)词形是旧的,概念是新的,如“屌丝、土豪、奇葩、光盘、中国大妈”;
(3)词形是新的,概念是旧的,如“孩纸、赶脚、尼玛、肿么了”;
(4)还有一类比较特殊,它的词形和概念都是旧的,但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又被重新使用。这样的词语数量较少,常见的有“当铺、老板、太太、期货”等。
2.新词语词长
词长是一个词汇单位的长度。通过分析李兴健等主编的《新词新语词典》所收新词新语总数为8400条,,其中双音节的占总数的32.2%,而多音节词语即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词语占总数的67.3%。[5]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词语中双音节词语不再占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多音节词语。
范畴层次体系分为三层。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基本就是“基本词汇”的集合,这些词具有全民性、稳固性和能产性的特征。基本范畴层次的词汇具有凸显性,是最先被建立起来的语义概念。基本范畴层次的词汇构成较简单,使用频率高。汉语中,“树”是基本范畴词,“榆树、柏树、松树、香樟树”都是下位范畴的词,是对“树”种类的细分。汉语的词长和词所在的范畴层次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处于下位范畴的词语词长要短于基本层次范畴中的词汇。而新词语往往是对已有范畴或概念的细化、延伸和转化,所以一般都是下位范畴中的词,所以词长一般要比基本范畴层次中的词汇词长要长。
同时,我们发现,新词语中派生词大量增加。类词缀大量出现,构成了许多新词语。例如:-族:追星族、单身族、上班族、打工族;-领:白领、金领、粉领、蓝领、黑领;-奴:卡奴、房奴、车奴、证奴、考奴;股-:股民、股盲、股市、股友;多-: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多方位等。
新词词群多是基于一定的词语模式和语义框架不断类推形成的,类词缀是各同素类义词群的造词原型和意义原型,在人们认知和创制新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原型范畴理论指出一个词的所指事物不必具有共同的属性才能被理解和使用,词的意义不必满足范畴成员的充分必要条件,意义是由人的认知原型来决定的。例如“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展示自己的东西或信息”,其实,“晒”的东西还可以是他人或单位、集体、社团的,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晒”,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等“晒”。
注释:
[1]徐烈炯:《语义学》(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杨博:《现代汉语新词语多角度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 篇4
随着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当中, 但是研究过程中发现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在国外, 许多语言学家对其持保留态度。例如Posner (1986:58) 表明:“虽然Rosch的研究很有分量, 但我对Rosch与Aristotle之战却很难有多大兴趣。”Wierzhick (1996:167) 则提出:“还不能说Rosch的研究对语义描写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认为必须从语义描写而不是从语义理论来证实原型理论的应用价值。”同样在国内, 对于原型范畴理论, 赵彦春教授曾做出了经典又准确的批判, 该文主要讲述原型范畴理论在应用中的一些缺陷:
1 中心成员的确定问题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 某一范畴内地位最高的就是原型, 即中心成员。如何确定中心成员无疑是展开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心成员处于整个范畴的核心位置, 但是中心成员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整个范畴的意义。在选择方面, 不同的人, 环境, 地区等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 导致中心成员有变化。比如, 在“鱼类”这个范畴中, 要分析特征和意义, 首先要确定一个中心成员, 中国北方的大部分人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无疑是鲤鱼, 以鲤鱼的性状, 外形等特点为中心, 来分析其他成员与其相似的地方, 和鲤鱼相似处多的成员则地位高, 反之则地位低;如果是美国人来分析, 他们平时吃金枪鱼较多, 大多数人会以金枪鱼作为中心成员, 金枪鱼和鲤鱼的性状, 外形等大相径庭, 那往下再分析, 其他成员和中心成员的相似性就不同了, 可见, 同一个范畴内, 由于地区差异确定了不同的中心成员, 使整个分析混沌不堪。另外, 还有可能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范畴, 它们的中心成员却相同, 但这些范畴却是不同的类型, 那就不能区分不同范畴了。例如, 宠物这个范畴, 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狗, 所以狗可以当做中心成员, 而在哺乳动物这个范畴中, 狗仍然是典型, 仍然可以当做中心成员, 但是宠物和哺乳动物两个范畴的差别很大, 根据中心成员是无法区分的。
2 家族相似性的不足
家族相似性首先由维特根斯坦提出, 后来Rosch将其用于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此范畴的原型有相似性而被归入此范畴, 但是由于各个成员与原型的相似性有差异, 各个成员的地位则不同, 与原型的相似性越高, 此成员的地位则越高, 反之则地位低。首先是如何判断“相似性”的问题, 在判断相似性的过程中, 原型范畴理论通过实验, 观察来确定相似性, 这确实是一个掺杂了太多主观因素的过程, 这就导致在评判相似性的时候不确定因素太多, 不同的人, 心态, 或者环境都会导致相似性的判断不同。其次, 凭借相似性就真的能判断某成员的范畴了吗?这种以表象为依据的判断方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例如, 人的基因是成对出现的, 基因决定了性状。一对相对性状是由基因的显性或者隐性决定的, 如:双眼皮基因, 其显性基因为A, 隐性基因为a, 当A出现时, 性状表现为双眼皮, 没有A时表现为单眼皮, 由于是成对基因, 就导致在产生后代时发生变化, 比如一对都为双眼皮的夫妇, 其基因都为杂合体Aa, 虽然性状都表现为双眼皮, 但本质上夫妇俩都是单眼皮基因的携带者, 所以二者所生的孩子的此基因就有三种情况:AA, Aa, aa。aa就是单眼皮了, 也就是说一对双眼皮的夫妇有可能生出单眼皮的孩子, 那么如果根据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 这个单眼皮的孩子一定不会是这对夫妇的孩子, 可见, 家族相似性是存在重大漏洞的。本质是固定的, 特有的, 表征可能受到外界等一系列条件的影响, 如果仅仅根据主观判断的表征来确定相似性, 从而确定范畴, 那研究将陷入怎样的混乱。
根据家族相似性, 某一范畴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中心成员比边缘成员的地位高, 因为它有着与原型更高的相似性。Rosch曾在1975年做过一实验, 通过研究和对比表明, 在鸟类这个范畴中, 最典型的成员是知更鸟, 因为它具有鸟类的所有特征。麻雀、金丝雀、鸽子等属于地位比较高的成员, 因为相比起其它鸟, 它们和知更鸟之间的相似性较多。企鹅、鸵鸟等则地位较低, 处于鸟类范畴内的边缘位置, 因为它们和知更鸟的相似性很少。但是知更鸟中心成员地位的确立是人为的, 主观的,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其次, 为什么和知更鸟相似度高的鸟地位就高呢, 难道说在鸟的世界里, 知更鸟比其他鸟更是鸟吗?比如哺乳动物, 最典型的首先想到是狗, 但是鲸鱼同属于哺乳动物, 和狗的相似性非常低, 若根据此理论, 鲸鱼地位最低, 那难道狗比鲸鱼更是哺乳动物?二者都符合哺乳动物的判定标准, 为什么狗的地位就高呢?这又有什么客观标准可言呢, 可见, 成员之间地位高低不同是存在问题的。
3 范畴间边界的模糊问题
Langacker (1987) 认为:一个事物在该范畴的范围内可以偏离原型的距离, 没有固定的限制, 只要实施范畴化的人足够的灵敏和灵活, 就能够找到该成员和原型成员的共同点其观点究其本质而言否认了边界的存在。Langacker (1987, 25) 曾明确否认词法与句法之间的对立, 指出:“明确区分句法和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为这样做的人根本没有全面考察过词库本身, 这样的讨论建立在某种值得怀疑的假设之上, 只是为了构建必要的句法特征”。Ungerer和Schmid (2001) 引用Labov关于杯子状物体实验讨论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认为模糊的边界是“毗邻范畴之间的边缘点带。这些观点后来慢慢也受到了质疑, 下面来论述其缺陷:是非是分明的, 二元永远互斥, 是非之间有清晰的, 明确的界限。例如马和驴之间虽然有相似性, 但是马永远是马, 驴也永远属于驴的范畴。有人会说骡是介于马和驴之间的, 所以马和驴的界限不明晰。这个问题其实是忽略了范畴的层级性, 骡子既不是马也不是驴, 它属于另一个范畴, 骡本身就是一个范畴, 不能把其归入马的范畴或者是驴的范畴, 也就是说, 骡的范畴, 马的范畴, 驴的范畴这三个范畴都从属于动物这个大的范畴, 三者在动物这个范畴内是平等的成员关系, 并且两两相互排斥, 界限分明, 所以范畴之间的界限还是分明的, 二元互斥的, 离散的。有人会争论在语言中二元互斥并非绝对, 至少在语义范围内不是完全互斥的, 因为有一词多意的现象。例如:英文中“right”一词既可以解释为“右边的”, 也解释为“正确的”。听话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right的意义, 即使听话者不明确说话者所指的意义, 说话者自己还是明白的, 并可以通过进一步阐释来让听话者明白其意思。对词语含义理解的模糊并不能否认语义本身的明晰性,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会造成语义的变化或者衍生, 新形成的语义与原来的语义在范畴中仍然具有边界清晰性, 也就是说, “right”一词是“右边的”和“正确的”两个意义合用了同一个形式, 两个意义是异质同构, 但二者之间的界线仍是明晰的, 并不模糊, 当“right”指“右边的”这一意义的时候, 就不能同时指“正确的”这一意义。
由于原型范畴理论坚持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导致原型范畴理论没有明确的层级, 点出一个中心点, 以辐射的形式形成网状关系, 网状结构交互错杂, 所有节点都是联系起来的, 而任何一个点一旦变化, 整个辐射状的网状结构就全部变化了, 整个平面的研究就是一片大混乱了, 况且从源头开始时若不同个体找的中心点不同, 这个研究体系必然不同, 是不是都可自成一派了?还有和客观根据可言?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4 结束语
本文从中心成员的确定、家族相似性、边界模糊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种种缺陷, 旨在说明任何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根基的学科, 其基础、出发点就是有固有缺陷的, 当一个学科其基础就有明显漏洞缺陷时, 那么整个学科的理论无疑是空中楼阁, 海市蜃楼, 毫无说服力。呼吁各位学者回归经典范畴理论, 坚持二元互斥, 边界清晰, 结构层级明确, 各成员地位平等的重要理论基础。
摘要: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其实存在很多缺陷, 该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 (1) 中心成员确定方面的缺陷; (2) 家族相似性的不足; (3) 边界间模糊性的缺陷。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中心成员,家族相似性,边界模糊性
参考文献
[1]Rosch E H Human.Communications;Theoretical Explorations[M].New York;Halsted Press, 1974.
[2]Wierzbicka A Semantics.Primes and Universal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Ungerer F, 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赵彦春.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原型范畴 篇5
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功能的特殊性、高度的封闭性等特性使其在词类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学界以往对指示代词的`分类有得有失.借鉴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指示代词进行重新分类,在此基础上挖掘不同类型指示代词的差异,对进一步认识指示代词的功能是一种新的尝试.
作 者:田宇贺 TIAN Yu-he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刊 名: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24(2) 分类号:H146.2 关键词:现代汉语 指示代词 原型范畴理论 分类★ 模糊语言学与我国口译理论的构建
★ 英美文学的模糊语言翻译分析论文
★ 范畴的近义词
★ 用模糊怎么造句
★ If条件句的原型论文
★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论文
★ 从话语控效理论看广告语言
★ 全球化与文化的碎化
★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浅析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现象 篇6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一词多义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观察语言中词汇的组织和规律,以人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基础说明语言中词汇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它是对传统范畴观的批判发展而来的。一词多义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一直倍受语言学家的关注,而原型范畴理论为一词多义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性。本文试图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析一词多义现象,旨在探讨其对词汇习得和记忆的意义。
二、原型范畴理论
1.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从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客观主义的经典范畴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对于范畴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著名哲学家L.Wittgenstein(1958)首先提出了“家族相似性”概念,在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哲学研究》中批判了经典范畴化理论。他通过对“游戏”例子的研究发现,棋类游戏、牌类游戏、球类游戏以及其他一些以娱乐为目的的日常游戏各自内部和它们之间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几乎找不到一条共享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以及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和隶属度的差异,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即是指一个家族成员的容貌都有一些相似,但彼此相似的程度不一样。这可以说是原型理论的雏形。20世纪60、70年代,Berlin和Kay在研究颜色词时,提出了基本颜色词的概念。认为在颜色词的范畴中有些颜色词具有焦点颜色的特征,并发现了一个范畴中有焦点成员和非焦点成员之分。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针对传统的范畴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并在发展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形理论”,即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该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例如在“水果” 范畴内,“苹果”、“梨”、“桔子” 常被视为范畴的典型成员,而“甘蔗”、“木瓜”、“椰子”被视为范畴里的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原型理论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提出了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即“典型”和“非典型”这个事实。在范畴化过程中,这些具有“突显性”的典型成员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它们也最接近人们的期待和预料。
2.原型范畴理论的特点
原型理论认为:(1)一个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但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它们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2)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而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最好、最典型的成员;(3)范畴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临近范畴属性交叉;(4)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照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了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简单地说,原型理论的实质就是人们在解释某种现象时,将属于这类现象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并在对原型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把握这类现象中的其他个体特征。
三、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polysemy)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更多的义项,该术语首先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提出来的。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某个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总是单义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涌现出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而语言中用来表达客观事物的词汇是相对有限的,且又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新词,所以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人们势必要用原有的一些词来表达与之相关的一些事物。于是,这些词就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出其他义项,甚至再转化出别的义项,这样就出现了一词多义。我们习惯上把一个词最开始具有的意义称为“原始意义”或“本义”,随之逐渐形成的其他义项称为“延伸义”、“扩展义”或“派生义”。
四、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
在词汇习得中,英语学习者习惯填鸭式地在单一语境下作一词一例式的学习或者脱离语境对某一词汇的意义进行一次性的数量上的简单记忆。忽视词汇多义项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尤其是一词多义的词汇。如此单一的学习和反复机械的操练,加重了学习者习得和记忆词汇的负担。英语学习者也会因生词量的增加而对词汇学习丧失信心,故我们有必要对词汇中一词多义习得进行适当的理据分析。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总有一个是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成为其他意义的原型,其他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词义的辐射范畴,并且一词多义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词言现象,各义项是围绕原型义项通过一系列家族相似性相互联系的。 多义词的语义范畴可以看作是一个原形范畴,其义项成员不具有同等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义项是原形义项。原形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或语言符号最早具有的义项,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或核心意义,其他非原形义项则是由原形义项衍生而来,即派生意义。下面以climb和face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Climb:(1)The boy climbed the tree.(2)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3)The plane climbed to 30,000 feet.(4)The temperature climbed into the 90s.(5)The boy climbed down the tree and over the wal1.在(1)句中,climb的意义为“通过肢体的非常费力的抓爬动作使身体从低处向高处运动”。通常,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被要求举例说明动词climb的意义时,他们脱口而出的是和(1)句相类似的句子,因此,(1)句中的climb 的意义为该词义范畴的原型义项。在(2)句中,climb的意义为“通过轮子的转动靠自身的力量向上推动或拉动”。在(3)句中,climb的意义为“以自身的力量向上拉动自己”。在(4)句中,climb一词通过隐喻机制被用于数值域。毫无疑问,四个climb都具备一个意义核心——(ascend)(逐步上升)。(5)句中,climb的方向性受后面的down和over的影响,丢失了(逐步上升)的语义特征,突出的是(clamber)(攀爬)的特征,但我们能够看到(5)句和(1)句中的climb在“利用四肢攀爬”(clamber)上的相似性。
Face:名词,有十几种含义,现只列举其中的五种:(1)the front of the head;(2)the expression of the countenance;(3)a surface of a thing;(4)the side or surface that is marked,as of a clock,playing card,domino,etc.;(5)the appearance;outward aspect;resemblance;(1)是基本词义,处于中心位置,其他词义都是围绕它而逐步产生的且与(1)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最后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1)为脸部;(2)由以 (1) 延伸为面部表情;(3)是物体的表面;(4)为带有标记的一面或表面;(5)为外观或相似处。由此可见,(2)-(5)的含义都是(1)的辐射意义,延伸出一系列与脸有关的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climb或face所构成的多义范畴(polysemy),有一个共有的“意义核心”(meaning core)。而且语义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通过扩大、缩小、比喻、迁移等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最终就获得了许多与基本意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多次心理学实验表明:在单词记忆中,以词形为线索的回忆最少,以语音为线索的回忆次之;以核心意义相关联的记忆是最多的,原因很简单,前二者属浅层的认知,记忆效果差,而第三者是词汇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在词汇记忆的深层次加工方面,说明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习得具有明显优势。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范畴是原型范畴,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该范畴的不同子范畴就是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义项成员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其他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通过隐喻和转喻,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构成一条意义链。语义分析越多,加工深度就越深,英语词汇多为多义词,因而我们在词汇学习时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避免孤立地记单词,做到事半功倍。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一词多义的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客观外界的结构,人类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寻得逻辑推理依据,一词多义不是任意的语言现象,它是有一定理据性的,而原型范畴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我们在理解一个多义词的时候,要重点把握它的原型义项,有意识地去寻找各义项中的家族相似性,充分利用原型义项来帮助理解其他扩展义项,利用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一词多义习得的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1.John B Best,黄常庭,等(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Taylor,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Peking:Foreign Language
3.Teaching an 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p 2001
4.Rosch,E.&Mervis,C.B. 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
5.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湖北大学学报,2006(4)
6.李福印.语义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刘志群.原型、图式与英语词汇学习.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原型范畴理论不足之初探 篇7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近几十年来在经典范畴理论(classical theo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主流范畴理论。国内语言学界对该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内语言学者运用原型理论阐述在语义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介绍和评述、语义的历时演变和多义词语义范畴的原型理论分析、语义模糊探究。原型范畴起先只用于研究单个原型特征的概念范畴,如birds,cups,colors等;后来,Fillmore等把原型理论用于多义词,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存在的理据,并试图揭示多义词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近些年国内语言学界在该理论下对于一词多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词多义的认知分析、课堂一词多义教学研究、认知角度下二语多义习得等。迄今,原型范畴理论也招致了国内外学者的质疑,如针对反训词的深入考察和研究就证实了原型理论存在许多片面性,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原型范畴理论的进步与局限。本文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之下,通过对于“exchange”和“organ”的认知分析,望形成鲜明对比,证明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二、原型范畴理论下对名词exchange的认知分析
以下是exchange的义项:
1.交换;互换;交流;掉换
2.交谈;争论
3.兑换;汇兑
4.(不同国家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互访
5.交易所
见表1,义项(1)是中心的、典型的义项,而义项(5)则属于边缘义项。(1)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其他意思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向外扩展,以辐射型或连锁型模式构成意义链或意义网络。以上分析强有力的证明了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力。但原型范畴理论并非完美,请看下例。
三、原型范畴理论下对名词organ的认知分析
以下是organ的义项:
1.(人体或动物的)器官
2.阳物;阴茎
3.管风琴
4.风琴
5.(官方的)机构;机关
6.机关报刊;(某团体的)宣传工具
见表2,义项1是该词的中心、基本义项。义项2作为男性的重要生殖器官,凸显了义项1作为生命器官重要性的一面。义项5与基本义项1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即都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身体中的器官映射到政府部门的机构、机关,由于它们二者所处的域不同,即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可以被认为是隐喻。义项6作为义项5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代指整体,则带有转喻的色彩。义项3作为义项4中的一种同样向我们传达了以部分代指整体的转喻词义延伸模式。但是,义项3、4与organ的其余义项有什么联系,原本属于乐器的两个义项为何会属于organ的义项,对于此处的疑问原型范畴理论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
四、结语
从原型理论看“铁”范畴 篇8
关键词:原型理论,“铁”范畴
一、引入
原型范畴理论简称为原型理论, 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 其哲学根源基于W 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研究。本文以“铁”为例, 分析和阐述原型理论在范畴的归类及多义词建立的语义微系统两个层面的运用。
二、范畴的归类
《辞海》中“金属”定义为:具有光泽和延展性, 容易导电、传热等单质, 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如金、银、铜、铁、锰、锌。从中提取[金属]中成员的特性包括:金属光泽、延展性、常温固体、单质、导电传热等, 金银铜铁完全满足这些特征, 将其归入金属, 没有异议。但是将谁作为原型范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调查统计发现50%的人认为是“铁”, 25%的人认为是“金”, 25%的人认为是“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 大多数语言范畴呈现出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 而是多中心结构。也就是说, 它们通常表现出多个原型, 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相互连接。因此, [金属]中金、银、铜、铁都极具典型性, 都可以视为原型。本文中将“铁”视为原型进行分析。
目前关于范畴[金属]主要存在以下两个个疑问:1) “汞”能否归入[金属]?2) “石墨”、“硅”、“锑”能否归入[金属]?关于问题一:原型理论认为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的条件。“汞”虽然在常温下是液体, 不满足常温固体的特征, 但它具备传电导热等特征, 仍应是[金属]的范畴成员。关于问题二:原型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 相邻范畴相互重叠、渗透。实际上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它们的性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非金属具有一些金属的性质, 如石墨是非金属, 但具有灰黑色的金属光泽, 是电的良导体, 在化学反应中可做还原剂;又如硅是非金属, 但也具有金属光泽, 硅既不是导体也不是绝缘体, 而是半导体。也有某些金属具有一些非金属的性质, 如锑虽然是金属, 但它的性质非常脆, 灰锑的熔点低、易挥发等, 这些都属于非金属的性质。因此, 我们将“石墨”、“硅”、“锑”作为[金属]的边缘成员, 同时也可认定为[非金属]的边缘成员。从中可以看出范畴成员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 它们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范畴具有原型范畴和边缘成员的区分。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征最多, 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边缘成员与该范畴成员相似的特征较少, 而与其他范畴成员共性更多。
范畴可以从横向的平行关系和纵向的垂直关系两个层面来考察。基本层次范畴从横纵考察。范畴包括上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下位范畴。“铁”作为一个基本层次范畴, 其上位范畴是金属。提及金属特征时, 我们很自然的会到其基本层次范畴中借取其特征:金 (光泽) 、铁 (延展性) 、铜 (导电传热) 等。上位范畴的特征多是从各个不同的基本范畴的特征中借取的, 并且这些特征多是重合的, 这正是因为范畴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在“铁”这一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多个下位范畴。在汉语中, 基本层次范畴的语言形式多为短小的单词语素, 而下位范畴多是复合语素词。从构词方法上看, 下位范畴基本采用“种差+属”法。典型的下位范畴是由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的形-名式偏正结构。查阅《汉语双序辞海》中“铁”的逆序词, 铁的下位范畴包括“白铁、槽铁、锻铁、灰铁、铅铁、生铁、熟铁、衔铁、洋铁等”, 从不同侧面规定铁的性质。相比于基本层次范畴“铁”, 这些词使用频率低, 专业性强, 不常用。
三、原型理论用于一词多义的分析
原型理论对于一个多义词所建立的语义微系统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词义以中心意义为基础不断扩展开成了一个意校学校和体育教师应有的课程改革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 恰恰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
中等专业学校专体育课程改革意味着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者角色。他们要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 转变为体育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这对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师来说, 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相当数量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尚不具备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实施课程改革的学校大体上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第一, 要有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学校要根据本校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办学宗旨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第二, 要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课程改革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的产物, 它只有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 通过横向交流体制发挥作用。校长必须具备相应的领导素质:具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 具备与上级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协调合作的能力、与教职工进行不断的对话并鼓励合作的能力、必要时运用权力而又不至于强加于人的艺术, 以及开放意识。第三, 要有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的校园文化。这可以营造一种责任分担和积极追求的氛围, 包括教学骨干力量的广泛参与、群策群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第四, 要有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 而且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国家很难采用类似于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不断地反思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自我批评、自我改进, 这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五、中等专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设备器材陈旧
中等专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设备器材陈旧造成体育教师工作量大, 缺乏传授现代体育知识观念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能力。
除此之外, 要保证课程改革成功, 还需要课程、教学、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等等。
六、对策
一是展开对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性质的讨论, 求同存异;二是从中等专业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实际出发, 先把体育活动课定义为“课 (活动) ”, 但并不反对作为课程进行改革。三是对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师加强课程论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基本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技能。四是国家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改革的政策倾向, 加大对中等专业学校的投资,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锻炼条件, 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振德:《汉语双序辞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原型范畴理论下out的语义分析 篇9
在传统的语言学中, 隐喻 (metaphor) 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 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正如考恩所言, “隐喻渗透了语言活动的全部领域并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历程, 它在现代思想中获得了空前的重要性。”Lakoff将隐喻分为三类:空间隐喻, 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其中最根本的应为空间隐喻。大量语言现象证明, 人类的多数隐喻概念都是参照空间概念而组建的, 在空间方位中, out图式产生了很多隐喻意义, 从认知经验出发考察这一图式能更好地解其隐喻意义的演变过程。
1 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化” (categorization)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 是建构范畴的基础”, 是“人类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人类能够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找到相似性, 并据此对其进行分类的过程”。原型 (prototype) 是范畴内的典型成员, 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 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而其他成员则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Rosch和Lavobe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经典范畴理论”中“家族相似性”原理的基础上, 提出了“原型范畴” (prototype category) 这一概念。
2 空间隐喻
Lakoff&Johnson认为,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从本质上说, 隐喻是一个认知域到另外一个认知域的过程。“隐喻是从始源域 (source domain) 向目标域 (target domain) 的结构映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
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是由Langacke所提出, 是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 它们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它主要由射体 (trajector, TR) 、界标 (landmark, LM) 和路径 (path) 组成。TR为主体, 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 LM为参照物, 为主体的方位提供参照。TR经过的路径为path。当二者表示静态关系时, path为零。空间隐喻实质就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
3 Out的空间概念及拓展意义
3.1 Out的空间概念
Out的空间概念被认为是原型概念, 其它含义是在原型范畴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查阅字典看out表示的空间位置和关系是“在外, 从事物内部离开”。“在外”的空间概念表示的是静态意象图式, TR在LM外, 两者之间的path为零。“从事物内部离开”的空间概念表示的是动态意象图式, TR从LM内部出去, 从LM出去的途径就是path。例如:
(1) I tried to get in touch with you yesterday evening, but I think you were out.
(2) She shook the bag and some coins fell out.
在例 (1) 中, 我昨晚尽力与你联系, 但是我认为你不在家。“you”是TR, 句中未提到的“your home”是LM。你不在家, 就是处于家的外面。TR和LM是一种静态的关系。在例 (2) 中, 她抖落衣袋, 一些硬币掉落下来。“some coins”是TR, “the bag”是LM, “some coins”从“the bag”中掉出来, 就是TR从事物内部离开。硬币从口袋掉出来的路线就path。
3.2 Out的拓展意义
3.2.1 盛开的, 盛开地
Out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被隐喻扩展到花开的领域。例如:
(3) Well, the daffodils are out in the gardens and they’re always a beautiful show.
I usually put it in my diary when I see the wild flowers coming out.
在例 (3) 中, 花园里的水仙开了, 它们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the daffodils”是TR。水仙花开了是不在叶子的包裹内了, 处在外面, 所以被隐喻为盛开。这句中的out是静态语义的扩展。在例 (4) 中, 我看到野花盛开时, 通常会记在日记本里, “the wild flowers”是TR。这里是指花开的动作, 是out的动态语义的扩展。
3.2.2 过时的, 落伍的
空间概念是人类最先体验到的, 最直接的。人类往往通过空间概念去体验其他概念。而通过空间去体验时间是最为常见的。比如“前”本是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前方, 常被隐喻为时间概念, “多少多少年前”。那out也有这样的用法。由网络流行语而来, 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你out了”。这里的out就是“过时”的意思。时间被视为一个大的LM, 处于这个时间内就是in, 就是跟得上时间的潮流;相反, out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例如:
Romance is making a comeback.Reality is out.
That idea is out, I’m afraid.
在例 (5) 中“reality”是TR。浪漫回归, 现实已经过时了, 现实在时代的外面了。在例 (6) 中, 恐怕那个观点已经过时了, “that idea”是TR, 那个观点应经过时了, 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3.2.3 (计算、测量) 不准确的
空间概念也可以被用来理解计算, 测量单位的精准度。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 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正确的毫无误差的测量是参照物LM, 而偏离准确值的误差就是TR。TR在LM外, 超出准确值就是不准确的。例如:
(7) When the two ends of the tunnel met in the middle they were only a few inches out.
在上面的例 (7) 中, “only a few inches”就是TR, 隧道两端在中间相接时, 只有几英寸的误差。几英寸的误差是在准确值的外面, 所以被隐喻为你不准确的。
3.2.4 没有
我们生活在一个空间内。一切的活动与行为都是在这个空间内进行的, 所以人们感受实实在在的空间, 并利用自己得这个空间感受去感知去它无法客观触摸的非空间的, 抽象的概念。这个抽象概念就包括否定含义。例如:
I can’t find the sugar and we’re out of milk.
I have been out of work for three months.
在例 (8) 中, 我不能找到糖, 并且我们没有牛奶了。在例 (9) 中, 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 “I”为移动主体TR, “work”为参照物LM。我在工作的外面就是没有工作, 失业了。
3.2.5 出柜
出柜 (英语:Coming out) 为向别人表达自己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者的行为。出柜的行为源自于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它是一种向周围的人公开自己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一致的状况的行为。在这里社会大众的观点被认为是参照物LM。小众的观点是TR。当小众人宣布自己的观点在大众的观点out的时候, 就是出柜。
(10) Sheadded:“The books are for homosexuals and anyone who is coming out, or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these subjects”.
(11) Olson said there is no universal path to coming out, but this advice to those in the closet is:“The loss is farless than imagined and the gain is far more.
在例 (10) 她还说:“这些书是为同性性行为者, 已出柜的同志和对这些题材感兴趣的读者而准备的。”
在例 (11) 中, 欧森说没有一条放诸四海皆准的出柜方法, 但他给在柜子里的人一个建议:失去的远比想象中的少, 而得到的远比想象中的多。在例 (10) 、 (11) 中的“coming out”都是出柜的意思。
3.2.6 不能参赛的, 出局的
Out在外面这种空间结构可以被隐喻扩展到比赛游戏等项目中。英语中常说“I am in”表示参加什么。因为in是在里面。相对应的out就是在什么的外面, 那在比赛游戏的外面就是出局了, 不能参赛了。参加者就是TR, 比赛游戏就是LM。
The batsman was given out.
A difficult ball came through, the batsman played onto his wicket and was out.
在例 (12) 中, 那个击球手被判出局。在例 (13) 中, 一个难球传来, 击球队员把它打到自己的三柱门而后出局。在例 (12) (13) 中, “the batsman”为TR, 一个是被判出局, 一个是因败而出局。在比赛中, 被打败或是不能参赛就是出局。
3.2.7 从……中 (挑出一个或一组等)
某一个群体可以被看成一个整体, 比如一个群体有十个人, 如果有三个人从中出来了, 就是不在群体里了, 就是out。例如:
Two out of five thought the business would be sold privately on their retirement or death.
在例 (14) 中, “two”是TR, “five”是LM。2/5的人认为该企业会在他们退休或去世后被私下卖掉。
4 小结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空间隐喻的理论框架下, 分析了英语介词out的意义。Out的意义和其空间概念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了这些, 会有利于对介词out的掌握及使用本文篇幅有限, 分析不够深入, 还有许多有待提高和改善的部分。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崔风娟.IN/OUT (容器图式) 的空间隐喻研究[J].大连名族学院学报, 2007.
[4]黄苗苗.英汉方位词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以“In/Out”“内/外”为例[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9.
[5]王惠霞.介词out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 2011.
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原型范畴研究 篇10
1 英语动词进行体的语义实质
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多义性使人们往往抓不住其语义实质,而陷入单纯地意义总结与用法归纳之中。易仲良先生认识到了阐释英语动词进行体语义实质的重要性。他(1999)指出,英语动词进行体的语义实质是过程性。这一过程指任一动态情况由始至终的全部或局部的中间历程,它不计始终而又可及始终。本文认为易仲良先生所提出的这一观点是对进行体语义实质的成功揭示。为了对其作进一步的论证,我们可以从进行体的一些用法来考察。
首先,探讨进行体与静态动词的关系。静态是指缺乏内部结构的同性质的稳定状况,它没有活动和连续的阶段。一般认为,静态动词不能与进行体连用是因为它们缺乏动态。但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一些具有动态的动词也不能用于进行体,例如:
1)A tree limb is breaking during the storm.
所以,静态动词一般不能与进行体连用,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与动态的过程性意义相悖,缺乏内部结构和变化。但是,当静态动词与进行体连用时,则获得了过程意义。例如,
2)A:Do you hear a bell just now?
B:No,I can't hear a thing.
A:There it goes again,I'm hearing it now.
用hear只是强调听的结果,而用be hearing则强调听的过程。
其次,探讨进行体与瞬间动词的关系。人们对那些内部活动变化极快、始终于瞬间的动态情况,难以感知其过程。这样,语言实践中便通常不用进行体表示单一的短暂事件或行为。这进一步表明进行体的实质是过程性。当瞬间动词所在的句子提供了“重复发生”的语境时,其可与进行体连用,具备了过程性,表示动作的重复。例如,
3)Many tree limbs are breaking during the storm.
A tree limb is breaking during the storm.
2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动词进行体
原型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人们在理解这一类概念和区别于其他类似概念时的一个认知参照点,它是最先进入人的认知领域并最频繁的被人们所接触的。作为一个多义范畴,英语动词进行体必有其原型与非原型。本章将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进行体的原型和非原型成员。
2.1 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原型及其表达形式
2.1.1 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原型
Lakoff(1987)认为人们基于感知(主要是视觉、触觉)逐步认识了自己所生存的空间,形成了有关空间结构和动觉运动等意象图式,影射入人们的头脑后就形成了范畴和概念结构。进行体作为一个范畴概念必然首先来源于人们对人体动觉运动的认知体验。所以英语动词进行体的最初的意象图式应为:动作过程。动作有起点和终点,两点之间表示动作发生的过程。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说话者不再对动作的起点和终点感兴趣,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两点之间,因此动作的过程性成为了进行体的原型。
2.1.2 表达形式
作为英语动词进行体原型的动作过程在语言的表达中主要有两种形式:动作持续的过程和动作重复的过程。
首先,持续的过程表示动作连续不断地发生。
4)The boys were swimming across the estuary.
5)I am driving along this country road and I am completely lost.Then I see an old fellow.He is leaning against a gate.
从例4)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进行体最常见的用法,用于描述在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正在进行的动作;在例5)中,我们可以看到进行体动作的持续给人展现出了一幅生动的动作画面。所以在语言的表达中,进行体常用于描述故事或事件的背景。
其次,动作重复的过程指动作不断地重复发生的过程。
6)John was nodding his head.
7)He is going to bed late these days.
瞬间发生的动作是难以被人察觉的,但是由于动作的不断重复,犹如将一张张细小的碎片拼凑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副具有过程性的画面,因此例7)中的瞬间动词与进行体连用表示了重复的过程。在例8)中,动词与进行体连用表示在特定的时段或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动作重复发生的过程,通常称为习惯性动作。
2.2 英语动词进行体的非原型及其表达形式
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作为进行体原型的动作过程逐步投射到了时间过程上。也就是说,英语动词进行体表示的不再仅仅是具体的动作过程,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的持续过程。随后,人们又通过时间过程来认识更为抽象模糊的心理过程。因此英语动词进行体的非原型成员为时间过程和心理过程。
2.2.1 时间过程及其表达形式
时间过程是英语动词进行体的非原型成员,它的意向图式可解释为:有A、B两点,A为动作的计划和打算,B为动作的实际发生,A、B之间为时间上的持续过程。A、B两点之间也成为了人们注意的焦点。
时间过程的表达形式为:表主观设定的将来动作。
8)The train is arriving at Platform 4.
9)I'm spending my holidays in Switzerland this year.
瞬间发生的动作一般与进行体的过程性是不相容的。在例9)中,瞬间动作与进行体的连用表达的不是动作过程,而是动作的计划安排与动作的实际发生之间的时间过程。而在例10)中,延续性动词虽可与进行体连用表示动作过程,但当句中出现将来时间状语时,进行体则表达出的是一种时间过程。这也证明了进行体由动作过程向时间过程的逐步投射。
另外,动作的计划安排与动作的实际发生之间的时间延续过程使得该动作行为具有可变性。这就是为什么与进行体连用的动作行为可能出现变动的原因。
2.2.2 心理过程及其表达形式
心理过程是一种最抽象,最模糊的经验领域,人们通过动作过程和时间过程而慢慢开始洞悉心理过程。它处在英语动词进行体这一范畴的边缘,用意向图式可解释为:有A、B两点,分别表示说话者某种心理状态的起点和终点,A、B两点之间为说话者内心的心理过程。通过动作过程和时间过程的映射,人们也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说话者的心理过程上。心理过程在语言表达上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表达说话者的内心情感,二是表达委婉的语气。
首先是进行体表达说话者的情感。例如,
10)I am hating this weather.
在这里,进行体表达的既不是动作过程,也不是时间过程,而是一种心理过程。说话者通过内心的情感过程表达出了自己的厌恶之情。
其次是表达委婉的语气。例如,
11)a.I hope you will lend me some money.
b.I am hoping you will lend me some money.
例11)中,b句比a句委婉。这是因为进行体的使用表示说话人的希望正在经历一个心理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使询问具有了不确定性,从而给听话者更多的自由,表示出了客气。
3 英语动词进行体原型向非原型扩展的机制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创造性,得益于隐喻在概念上的形成和使用。英语动词进行体由原型向非原型的扩展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成为了其意义扩展的机制。
陈友良(2005)曾在其文章中借鉴Langacker所提出的限界过程图式,例释了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原型认知图式(参看下图1)。他指出,最内层的叫直接范围(immediate scope,略作IS),它框出时间切面(粗体线段标示)里展现变化的不计始、终的持续过程(无端粗体波浪线标示);中间层称为心理范围(psychological scope,略作PS),也就是说话人在意念上对动态情景的始终是由所思的;其波浪线超出直接范围由粗体变为细体(表示未展现的变化)、向两头延伸并遇到垂直虚线而封闭(表示暗含始、终)。这一原型认知图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实质意义,并为本文提供了指导意义。由于笔者在文中提出了动作过程为英语动词进行体原型的观点,所以在原型意象图式上着重强调了动作过程性(参看下图2)。图2中,有A、B两点,A为动作起点,B为动作终点,A、B之间的粗体波浪为动作过程。A、B两点以及未展现的变化不是焦点。
图2所示的动作过程投射到时间过程上便得到图3。其中,A'表示动作的计划打算,B'为动作的实际发生,两点之间表示时间过程。A'、B'动作计划与动作实际发生之间的时间过程与A、B之间动作发生的过程在结构上是相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从图式2到图式3的投射过程,理解为投射性隐喻过程。不过,时间过程图式的呈现并不是粗体波浪,内部变化的程度为零,隐含的变化仅限于过程的终点,暗示动作的开始。
在完成将意象图式2从动作过程投射到时间过程后,人们又将它隐喻性地投射到更为抽象的心理过程当中。图4中A"表说话者某种心理状态的起点,B"表说话者心理状态的终点。
A"与B"之间为说话者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难以被他人所察觉,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达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心理过程图式呈现出的是粗体波浪与直线的共存。始原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另一种相似性(即与动作的不断发生过程和时间的持续过程的相似性)又在隐喻性投射中被创造出来。
4 结束语
本文首先提出了英语动词进行体过程性的语义实质。然后围绕过程性,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原型与非原型。文章指出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原型为动作过程,然后通过隐喻机制,从动作过程映射到时间过程上,最后投射到更为抽象的心理过程上。对英语动词进行体的认知分析,有助于理清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使外语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摘要:文章提出了英语动词进行体的语义实质是过程性的观点。并从这一语义实质出发,以原型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进行体的原型和非原型,以及由原型向非原型转化过程中所运用到的隐喻拓展机制。
关键词:进行体,过程性,原型范畴,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I)[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Quirk R.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4]陈友良.英语动词进行体认知图式探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9-11.
[5]易仲良.英语动词语义语法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原型范畴 篇11
[关键词]空间隐喻;原型范畴化理论;映射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4-0094-05
一引 言
英语中共有一百多个介词(preposition),其中大部分的原型都是表示空间位置关系的,如in、on、at、through、within、over等等。空间介词表现十分活跃,用法灵活多变,在固定短语中的意义尤为纷繁复杂。能否正确地运用介词,已被认为是能否真正掌握现代英语的标尺之一。要掌握介词,首先要掌握介词的原始空间概念,进而认知其空间隐喻。在西方,Lakoff提出了“意象图式(image—scheme)”结构,即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一下,前一后,部分一整体,中心-边缘;在中国,有些学者探讨空间隐喻的共性与个性,也有些学者用意象图示、容器图示来解释空间隐喻,还有许多学者研究空间方位词的隐喻认知意义,如陶文好分析了“up”和“over”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认知,聂亚宁阐释了“Beyond”的中心一边缘图式和空间概念隐喻意义,胡涛晖对英语介词“through”做了空间隐喻认知分析,毛智慧川则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英语介词“within”的空间隐喻等等。本文基于原型范畴化理论来研究介词“from”从原始空间意义到概念隐喻意义的拓展途径。
二相关理论
基于原型范畴化理论来探讨英语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主要涉及到的理论有空间隐喻和原型范畴化理论。
1空间隐喻
Lakoff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用比较熟悉的概念来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隐喻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结构映射”。
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映射到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上。空间方位是我们最初感知到的,是其他抽象概念产生的源泉,它应用在如情感、权力、地位等抽象概念的建构和组织上,并由此而产生空间隐喻。心理的相似性在纯物理的空间方位和其他抽象概念之间架起了桥梁,一些空间隐喻往往利用的就是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础与某些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如“I'm feeling up today”,up为上,隐喻人的心情也是一种向上升展、处于一片高涨的境地。“The young nlan seemed to be loaded down with the worrles”,down为下,隐喻人的心情处于一片低谷,情绪低落,忧愁满腹。
2原型范畴化
原型是指范畴内典型代表,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如在“鸟”的范畴化过程中,知更鸟可以充当典型代表。范畴化指在差异中找出相似。范畴化的最直接作用是减轻认识过程中的工作负担。根据这一基本特征,Rosch提出了范畴化的两个基本原则:1)在功能上达到认知经济性,范畴系统必须以最小的认知投入提供最大量的信息。2)在结构上提供的最大量的信息必须反映出感知世界的结构。好的、清楚的样本即原型/典型,充当非典型实体范畴化的参照点。根据典型实体类比而得出的范畴即为原型范畴。原型范畴化是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进行认知组织的一种手段和原则。原型范畴化理论的代表人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员在范畴内的地位根据其拥有范畴特征的重要性和数量有中心成员、次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等的区别,可用图1表示。
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具有共同的四个特征的成员,它们是范畴内的最典型成员,即原型。有三个特征交叉的还算得上典型成员,随着交叉特征的减少,成员的地位逐渐远离原型。原型具有范畴内最多的重要特征。
三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认知分析
介词“from”从初始的空间概念拓展到非空间概念,在拓展过程中始终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隐喻为认知机制,逐步离开原型,形成“from”一系列新的语义项。
(一)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途径
语言学家认为空间和身体是人类概念和语言之始源。人类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之上沿着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和空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逐步发展起来的。
1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
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性,甚至可以说,人类思维的普遍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事件总是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就像物体总是要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一样,事件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物体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连续体中,空间概念的形成往往要先于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是人类自身躯体对于空间环境中位置、运动直接体验的结果。时间概念是在具体空间概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从人类认知顺序来说,空间域总是先于时间域,空间域是具体、鲜明、可体验的,而时间域是抽象、模糊、难以掌握的。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概念映射遵循着人类的认知规律。隐喻帮助人们把“from”的空间概念结构映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中,使得“from”的语义得到拓展,产生了“从(时间)……”,“自(时间)……”的意义。例如:
(1)We have been working from morning to night,(我们从早到晚一直工作。)
(2)He will be here tomorrow from about seveno’clock onwards,(他将明天7点左右到这儿。)
用来认识时间概念的模式在本质上都是空间的,主要模式包括直线性时间、圆形循环性时间和螺线性时间。“from morning to night(从早到晚)”和“from about seven o’clock onwards(大约7
点)”都是属于直线性时间概念,介词“from”充当时间段或时间起始点的连接词,可以说缺少介词“from”的中介作用,这一基本的时间概念就会难以表达。
2从空间域拓展到状态域
方位主义认为获得某种性质或进入某种状态可以用从一个处所到达另一个处所这样的观点来解释。实体的位移通过隐喻可以用来表示抽象的位移,事体范畴及其特征可以用从一个地方或状态转移到(travel)另一个地方或状态这样的方所观来重新阐述。“from”从空间域映射到状态域,从而获得了新的语义:“从(某位置、某状态)开始。”
例如:
(3)He rose from office boy to managing director in ten years,(他在十年内从办公室工作人员升到了董事总经理。)
(4)When she arrived,things just went from bad to worse!(当她到达时,事情变得更糟糕了。)
“from office boy to managing director(从办公室人员到董事总经理)”和“from bad to worse(每况愈下)”都表示状态变化。状态的变化用一个处所到达另一个处所这样的方所观来解释,介词“from”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了这种角色,使原本表示处所的变化结构映射到表状态的变化上来。
3从空间域拓展到范围域
Lakoff&Turner曾提出意象图示隐喻(image-schema metaphor)这一概念,认为意象图示是以空间概念为源域来构建其他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在映射的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了。意象图式提供了一种轮廓性的结构,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从而使我们能运用空间思维来思考和理解非空间概念。“from”从空间域映射到范围域,产生了“从较低或较高限度算起”的隐喻意义。例如:
(5)The jackets are from 35 dollars,(这夹克35美元起价。)
(6)The sizes range from a hundred down to twen—ty,(尺寸范围从100到20)
“from 35 dollars(从35美元起)”和“from a hun-dred down to twenty(从100到20)”都表示范围。人类最初把抽象的范围想象为一个空间实体,那么空间范畴里的点、线、面和体、域等概念就可以用来喻指范围的大小和宽广。“from”在空间范畴里表示某物件的起始点,它的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通过隐喻映射到范围域,来喻指范围的大小和宽广。
4从空间域拓展到原因域
空间不仅是用以构建时间、状态、范围的源域,也是用以构建事件结构的源域。事件结构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像状态、变化、过程、活动、原因、目的、手段等,在认知上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通过空间(space)、运动(motion)和施力(force)的隐喻来实现。
(7)She told him the truth from a sense of loyal-ty,(是出于忠诚感而告诉他真相。)
(8)His difficulties issue from his lack of knowl—ease,(他的困难是源于缺乏知识。)
介词“from”表示空间上的起点,在“from a sense
of loyalty(出于忠诚感)”和“from his lack of knowl—edge(由于缺乏知识)”这两句短语中,“from”隐喻为导致某一事件结构的原因。某一事件结构所包含的某个方面如原因可以通过空间隐喻来实现,“from”从空间域映射到原因域,产生了新的语义:“由于”、“因为”。
5从空间域拓展到否定域
人们生活在一个神妙莫测的四维空间,但只能感知到前后-上下-左右,由长、宽、高所构成的三维空间。于是,人们就会利用已知的、熟悉的、易懂的概念和概念系统来理解未知的、陌生的、难懂的抽象概念。否定域是一个抽象的领域,相对难以把握,人类通过隐喻认知机制把清晰的空间域映射到否定域,产生“免于,免遭”的隐喻意义。例如:
(9)Wild fruit kept us from dying of starvation,(野果子使我们免于饥渴而死。)
(10)I am free from anxiety everyday,(我每天无忧无虑。)
介词“from”的空间原始意义“从(某个地方)……”和否定意义“免于,免遭”好像从字面意义上看没有直接联系,但隐喻的神奇之处就是能够使人们把具体与抽象、熟悉与不熟悉、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语义拓展。
6从空间域拓展到其他域
Lakoff&Johnson认为每个空间隐喻都有自己的内在系统。方位隐喻并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我们的物理经验和文化观验,物理经验和文化观验为空间隐喻的表达提供了很多可能性。“from”从空间原始意义拓展到其他与原型义相去甚远的含义,这与我们的物理经验和文化经验密不可分。例如:
(11)表示分开、隔开:separate the good from the evil(把好人与坏人分开)
(12)表示消失、消除:The plane soon disap—peared from sight,(飞机很快消失在视线之外。)
(13)表示缺席、不在:be absent from a class(缺课)
(14)表示区别:Chinese differs(is different)from Japanese,m many ways,(中国与日本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许多空间隐喻的认知原型是人的身体,通过身体的体验衍生出许多意象图示和空间隐喻。只有一少部分空间词可以成为隐喻的基础,如英语中愉快情绪的表达只能用表高度的词语,如“Happy is up,”,表深度的词语就不行。在“separate from ”、“disappear from ”、“be absent from”、“differ…from…”等固定搭配中,只能用“from”,不能用其他介词来代替。人们经过反复身体体验和认知,将“from”的用法固定下来,一代一代流传至今,“from”的这种隐喻用法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不知不觉融入日常生活。
(二)原型范畴化理论对介词“from”空间隐喻拓展的解读
根据原型范畴化理论,我们可以把介词中空间介词的语义范畴看成是介词的原型范畴,每个空间介词有不同的义项,有原型义项、边缘义项之分,其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语义,是人们首先认知到的,也是介词最初获得的义项,即“空间义”。其他义项是以“空间义”即原型
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构成一条意义链,最终从始源域映射到目的域,形成丰富多彩的介词多义网。
在介词“from”的语义范畴中,它的原型义项是“从(空间)……”、“自(空间)……”,是人们最初认知到的义项,拥有最多的重要范畴特征,是“from”语义范畴中的中心成员;表示时间、状态、范围、原因的义项拥有较少的重要范畴特征,是“from”语义范畴中的次中心成员;表示“离开”“消失”、“缺席”、“免于”、“免遭”等意义的义项拥有最少的重要范畴特征,是“from”语义范畴中的边缘成员。随着边缘义项抽象程度的不断提高,其语义逐渐离开原型。但无论边缘义项的语义怎样抽象,始终与原型义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from”的语义拓展可用下例过程表示:来自某个空间或方向、表示物件的源点到从某个时间点起、时间的源点再到从某种状态起、状态的源点到从某一范围的限度起、范围的源点到事情发生的原因、某一事件发生起因的源点到由于不在原来空间位置而产生“离开”、“消失”、“消除”、“缺席”、“不在”最后到“离开”、“缺席”、“不在”而导致“免于”、“免遭”某事的发生。介词“from”从空间域到时间域再到状态、范围、原因域以及其他域的认知过程也遵循了海因等学者的观点,即,人类认知世界时,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存在着一般规律:人>物>事>率间>时间>性质。图2清楚地显示介词“from”从其空间意义向隐喻意义映射的认知全过程。
介词“from”是以“某物件空间源点”这一原型义项为中心,通过隐喻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延伸和拓展。隐喻在词义交叉演变过程中犹如一根红线,始终把位于始端的原型义项和位于终端的边缘义项连成一串。“from”引申出来的边缘义项呈现出与原型不同的外部表征,就像同一家庭成员在眼睛、高矮、步态等方面会存在差异,但他们的基因基础是一样的,“from”的原型基因决定着每一项语义延伸。总之,介词“from”的语义延伸就像一个大家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四结语
从认知角度看,介词的大部分抽象用法是一种隐喻拓展。“from”等空间介词,其原型语义范畴是空间义,由于隐喻认知机制的作用和结果使其意义向外拓展,由空间意义拓展为非空问的抽象意义。介词的用法复杂、多变,但掌握好隐喻的认知机制,对于介词的用法会有更加透彻、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好介词。对隐喻认知过程的了解不仅使学习者对介词的用法有着全新的认识,而且还能拓展学习者的联想力,从而帮助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多义词歧义、同义词的区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Lakott,G.W0mel,i,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陶文好.论up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认知[J].外语学刊,2000,(4):52—61.
[4]陶文好.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31—33.
[5]聂亚宁.Beyond的中心一边缘图示和空间概念隐喻意义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36—38.
[6]胡涛晖.英语介词Thloug}l的空间隐喻认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6):46—48.
[7]毛智慧.从认知角度看英语介词Within的空间隐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4):46—50.
[8]Lakoff,G.&M.J0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ea—go:University of Chieago Press,1980.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Rose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mal ofExpreimental P~chdogy,General,1975,104—106.
[11]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oes in Linguisfic Theory[M].Oxford:OUP,1989.
[12]Roseh,E.Principles 0f Categofization[A].In Roseh&Lloyd(eds.):1978,(27—48).
[13]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4]Givon,T.Prototypes:Between Plato and Wittgenstein[A].In Craig(ed.),1986(77—102).
[15]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6]Gluoksberg,s.&B.Keysar.&M.s.McGlone.Metaph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ssing conceptual schema:RepJy to Gibb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2,(3):578—581.
[1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8]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19]lyons,J.Serealltics[M].Cambridge:carn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0]Lakoff,G.&M.TurneL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led Guide to Poetic Metapher[M].Chicago:universl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1]吴云.认知框架下的空间隐喻研究[J].修辞学习,2003.(4):24—27.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应用 篇12
1 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
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语言按区别性本质特征对客体进行概括和分类的认知活动被称作范畴化,而概括出来的类别就是范畴[1]。范畴是各科知识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既是以往认识成果的总结,又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起点。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先获得范畴,再形成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思维、判断、推理并作出理性认识。
在人类历史上,范畴经历了两个时期。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2000多年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时期。经典范畴理论认为: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事体要么属于这个范畴,要么就不属于这个范畴,不可能有其他的情况;在某个范畴的所有成员中,没有一个成员会比另一些成员更加典型,不存在范畴成员地位的程度问题。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曾经将经典范畴理论所论述的范畴隐喻性地比作“抽象性的容器(Abstract Containers)”,即范畴就像是一个容器,具备范畴定义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2]。经典范畴理论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范畴,如“警察”,只有两种可能,是或者不是;对于数学、逻辑、物理、化学等一些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概念也是可行的。比如,几何中的“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符合这一特征的就是梯形,不符合这个特征的就不是梯形。按照这一严格明确的标准,矩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就不是梯形,尽管他们有两组对边,但两组对边却都互相平行,从而不属于梯形。由于经典范畴理论能够解释现实中类似上述的这些范畴,因此,在维氏之前的2000多年里,人们一直认为范畴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众多学者将亚氏的观点视为理所当然。但是人们渐渐发现,当运用经典理论来解释更多的现象,尤其是自然范畴、社会现象时,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大部分范畴不具有二分性,而是建立在原型之上的,它们具有家族相似性、边界模糊性等特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进行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以及隶属制度,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原理。他在《哲学研究》中指出,家族相似性原理的本义是指:一个家族成员的容貌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彼此的相似情况和程度不很一样,例如:儿子的容貌特征在某些方面像父母,另外一些容貌特征有可能像祖父或者外祖父等;女儿的容貌特征可能像父母,另外一些可能像姑姑、祖母或外祖母等[3]。因此,一家人的容貌虽然彼此之间有差异,但总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相似性。但是一个家族成员不会拥有该家族全部的容貌特征,也不会有两个完全具备相同特征的家族成员(即使是双胞胎,也有细微区别),所有家族成员都会有某些或这样或那样的共同点,只是有的成员多一些,有的成员少一些而已。维特根斯坦把范畴比作家族,认为范畴中的成员与家族中的成员一样,彼此之间仅仅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或完全一致,意在摆脱传统客观主义哲学观的束缚。由此而来,一个范畴中的众多成员之间或者众多成员与原型样本成员之间就会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也正是这些共同的属性,才使得该范畴能够与其他范畴区别开来,人类就是根据事体之间的属性是否具有“相似联系”来进行概括的,而这种相似联系就是维氏所说的“家族相似性”。
自维氏之后,人们对范畴有了新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分必要条件不能很好地说明它们,这些成员只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4]。原型范畴理论(The Prototype Theory)是对维氏家族相似性原理的一个应用和发展。根据维氏的观点,人们是从一个典型实例出发,然后靠家族相似性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而学会了一个范畴的全部所指;范畴的成员靠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这就是原型样本范畴化的观点,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good,clear exemplar)之上的,然后将其它实体根据它们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或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实例范畴化的参照点;据此,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有核心与边缘之分,有较好样本和较差样本之分。
2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教授Eleanor Rosch和她的同事们在实验中发现了“范畴成员的非对称性(Asymmetries)”现象。范畴中普遍存在着非对称性结构,范畴中的某些成员比其他的成员更具有代表性,范畴中的非代表性成员常常被认为更像代表性成员,而不是相反;有关代表性成员的新信息更有可能扩大到非代表性成员,而不是相反,这种非对称性就被称为原型效应。比如,说到“蔬菜”这一范畴,“卷心菜”比“葱、蒜、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经常会认为葱更像卷心菜,而一般不会想到卷心菜更像葱。有关卷心菜的新信息更加可能会被赋予葱,而反过来的可能性较小。
人们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很好地认识客观世界。Lakoff和Taylor都认为:语言结构就像非语言的概念结构一样,也有原型效应。语言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像对自然物体一样对语言进行范畴化[5],而对词性的分析就是其中的一种。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对词类划分及其划分标准感兴趣,比如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就曾采用时间性作为名词和动词的区分标准:名词没有时间性,而动词是带有时间性的[6]。Taylor主张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词类进行描写,他说:主要词类与原型语义值有关;名词标明物体,动词表明过程(和状态),形容词标明(物体的)特性,而介词标明事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空间的关系);这主要是对主要词类的原型用法进行的描写,然后在这些原型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方法不断扩展其范畴,从而形成语言中辐射性词类范畴[7]。Taylor的这一观点合理地解释了词类范畴的形成及扩展过程,语言中的词汇可以划分成几种基本类别范畴,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各类词性中甚至是不同词性之间都存在着原型和原型效应现象。因此,不能用某几项特征作为标准来给所有的词进行分类,或者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因为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忽视了某个词类范畴中的那些非原型性成员,导致所作出的定义不够完善。
历史上也有很多学者都在寻求词类区分的标准问题。通常传统语法划分词性往往采用两个标准:定义描写和句法描写。下文将在这两个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论述原型范畴理论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中的体现以说明:词性范畴不是特征范畴,而是原型范畴;类似于经典范畴理论的清晰严格的词类划分标准并不妥善,而应通过严格与宽泛相结合的方法对词性作出定义。
2.1 名词
在英语语法中,名词的定义常被表述为: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这个定义表明的是最具原型性的核心名词,即表示具体事物的具体名词。然后逐步向外扩展,把表示概念、事件等非具体的名词,即抽象名词也概括进来;把表示特定事物的名称的词,即专有名词也概括进来;同时也包括非离散的实体,如集体名词[8]。这些共同形成一个大类,都叫做名词。以table、university、evening、hobby、kindness五个名词为例:table是一个典型名词,是“名词”这一语法范畴中的中心成员,因为它是具体的物质、可见、可触摸、占有三维空间。university则比table的典型性稍差一点,它指非具体的实体,但还是有具体存在的。而时间名词evening的典型性则更差,没有具体的存在。hobby是指一个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动词,而kindness指的是一个性质,更像一个形容词。上述五个名词在“名词”这个语法范畴中的排列顺序基本符合“从中心到边缘”的顺序。这一点在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也能得到印证,他们最先是认识一个一个具体的、离散的、完整的人和物,然后才有可能识别其他的非典型的、较为抽象的、十分抽象的名词。
名词的句法描写包括:性、数、格,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等。其实这个描写也只是就其原型成员而言的,但解释不了非原型性成员。例如:
1)You are not an idiot.
2)You idiot!
名词"idiot"在句子1)中做表语,按照名词的句法描写标准,它不是最典型成员。而在句子2)中做谓语,此时的典型性更差。
从上述举例分析可以看出,名词范畴具有明显的原型特点;人们现有的对名词作出的定义,不论是从性质方面还是句法方面的描述,都不能全面完整地涵盖所有名词。相对周全的定义方法则是,参照原型成员制定一个较为严格清晰的标准,并且同时针对非原型性成员的特点作出一个较为宽泛的补充说明,这样才能使得定义更加完善。切忌用一条绝对的界限来划分词类或者定义词类。
2.2 动词
在传统英语语法中,动词的定义常常被表述为:表示动作、过程、状态的词。这是对最典型的动词作出的描述,即那些具体的、可见的、有效的、由参与者执行并且对参与者产生影响的动作,比如eat、run、come等。而beware就是一个非原型性的动词,因为它的意思为“当心、谨防”,并不是具体的、可见的、有效的动作,也看不出会产生什么具体影响。
动词的句法特征常常被描述为:带主语、有人称、数、时、体、态、式的变化等。beware在句法上也只是具有动词的部分特征,例如可以说:
1)You must beware of the car.
2)I will beware.
但一般不说:
3)They beware of the car.
4)He bewares.
即beware一般不能带主语,并且也不存在bewared和bewaring等形式的变化。因此,对动词所作出的这种定义描述也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应把类似于beware这种边缘成员的情况也适当列举,作出宽泛的说明。
不仅是在某一特定的词类内部可以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进行分析,不同的词类之间也体现出原型范畴理论。与Taylor的观点相似,Bates&MacWhinney也曾经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名词进行过研究,得出结论:名词范畴的边缘成分还可被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活动性的名词可视为介于名词和动词两范畴之间的成分,或两范畴交叉的成分[9]。介于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词被称为动名词,它一方面具有名词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动词的特征,例如:
5)We appreciated your inviting us to your party.
inviting既有名词特征,可以作动词宾语,可以被所有格代词修饰;同时也有动词的特征,可以接宾语。
2.3 形容词
英语中典型的形容词主要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被修饰词的特征。它的句法特征是:可以作表语和定语,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相对而言,非典型形容词只符合其中的一部分特征,例如ill、aware、well等只能作表语;而only、main、elder等只能作定语;west、unique、excellent等没有比较级或最高级……这些就被看作是形容词范畴的边缘成分,但显然他们的这些特殊情况没有被列入形容词定义的说明之中。
2.4 副词
在英语中,副词是一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以及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与这一概念相比,袁毓林对副词作出的定义就显得更完善,他说副词是基本上只能做状语的词;并认为绝大多数副词是粘着词。这一定义的典型性很好,它体现了绝大多数副词只能作状语这一事实;同时“基本上”和“绝大多数”这两个词也为边缘成员留有余地,并且他在随后的补充说明中也作出了相应的列举。这样,那些在句子中做其它成分的副词,或者可以单独成句的副词,就也都被包括其中,例如:
1)Let him out!(作补语)
2)Is she in?(作表语)
3)The villagers there are busy getting in wheat.(作定语)
4)Maybe.(单独成句)
5)No!(单独成句)
此外,形容词与副词之间,似乎也存在着边缘地带。例如,"forever"本来是副词,表示“永远地、永恒地”,但现在很多人把它当作"everlasting"的同义词去使用,比如"forever love"、"forever friend"等,并且这种用法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深入应用,以及基于这一理论所窥探出的词性定义和区分方面存在的复杂局面,并参照该理论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内容,它所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伸缩性和尽量小的严格性的特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语言。国内外学者已经纷纷运用该理论解释了众多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去探讨更多的语言现象,进一步加强对语言内部机制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论范畴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2(5).
[2]Lakoff G.Women,Fire,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 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Ludwig W.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李步楼,译,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7-48.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91).
[5]John T.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 ry[M].OUP,1989(142).
[6]Aristotle.De Interpretatione[M].方书春,译,解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5-56.
[7]Taylor,John.Cognitive Grammar[M].OUP,2002(168).
[8]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原型范畴】推荐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06-28
范畴化原型03-24
原型范畴理论大学英语论文06-09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09-14
研究范畴06-04
比较范畴07-22
考核范畴08-10
认知范畴09-11
管理范畴10-22
设计范畴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