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知识

2024-10-22

审美知识(共3篇)

审美知识 篇1

双眼皮手术是美容外科手术中唯一需要展示动态和静态美的手术, 从这个角度来讲, 双眼皮手术也是美容手术中最难做的手术, 对手术医生审美知识、应用解剖知识、手术操作技巧以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最高。

1 观察

对眼部的审美认识和检查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因为每一个审美指标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不尽相同, 仔细观察出这些不同才能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法, 对最终效果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1.1 首先观察眼型

单睑按上睑皮肤弹性及皮下脂肪的多少分:正力型单睑 (皮肤不松、弹性好、脂肪适度, 多见于年轻人) ;无力型单睑 (皮肤松弛、弹性差、皮下脂肪少, 多见于老年人) ;超力型单睑 (皮肤紧张光亮、皮下脂肪过度充盈, 个别合并泪腺脱垂, 俗称“肿眼泡”、“肉眼泡”, 多见于体胖者) 。按眼裂的宽窄分:细窄型眼 (包括丹凤眼、眯缝眼、鼠眼) ;中等宽型眼 (杏核眼) ;宽大型眼 (包括羊眼、牛眼、金鱼眼) 。根据眼裂的倾斜度分:可有蚂蚱眼、三角眼、吊梢眼

1.2 观察眼睛的美学参数

重睑线宽度:内4~6 mm, 中6~10 mm, 外5~8 mm;眼裂高度:平视时7~12 mm;眼裂宽度符合“三停五眼”的比例, 平均为25~30 mm;两眼内眦间距相当于一个眼裂的距离, 平均约32.29 mm;内眦角 48°~55°;外眦角60°~70°;外眦较内眦稍高 (内外眦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10°) ;角膜显示率 50%~80%。

1.3 观察眼部的其他比例关系:

上睑缘位于上半角膜的上1/3线以上;下睑缘应与角膜下缘相交或稍遮盖, 下睑缘应基本是一平线;内眦角略向下开;眼台和隐约可见的下睑沟是青春活力的体现;睫毛的方向应朝向前上方;外侧露白三角>内侧露白三角;黄金点位于上睑中外1/3。

2 手术方式的选择

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双眼皮手术方式千变万化,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压线法、埋线法、切开法和小切口微创法。压线法由于患者反应重、适应证要求严且容易脱落回复在临床上已逐渐少用。小切口微创法实际上是埋线法和切开法的混合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两者的优点。

2.1 埋线法是在眼皮内埋入缝线而不切开眼睑皮肤, 它的切口非常小 (一般是1~2 mm) , 手术时间只有20~30 min, 对上睑组织的损伤小, 所以浮肿少、恢复时间短。一般术后4 d到一周的时间内, 急性浮肿就会消退, 且恢复后一般看不到疤痕。适用于年纪较轻、上睑的皮肤不松弛, 追求自然美的单睑者。上睑脂肪脱垂和皮肤松弛较重者容易失败, 应慎重选择。

2.2 切开法是在眼皮上, 合理的高度和形态划设计线, 并按设计线切开皮肤后祛除并调整必要的皮肤、肌肉、脂肪, 使切开线下的皮肤与睑板粘连, 形成重睑的手术。此手术可处理上睑皮肤厚、松弛、脂肪多、眼型不佳的单睑者。相对于埋线法, 此手术重睑变浅或消失的可能性小, 所以也适合对美观效果要求较高和重睑保持要求较长的单睑者。适合于各种类型的重睑求术者。对不同术式的理解和正确选择是保证双眼皮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 在临床上经常见到有求美者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做埋线法, 遇到这种情况医师总是不厌其烦的向求美者解释, 有时甚至把切开法的价格降低, 以便求美者能接受正确地观点, 后来笔者逐渐认识到这正是提高重睑术成功率的技巧之一!

2.3 手术设计要考虑的几个重点问题 (1) 重睑线的宽度:除非特殊职业或求美者有特殊要求, 一般不易超过7.5 mm, 否则会在术后相当常的一段时间内显得不自然; (2) 内眼角处起点的处理:国人中内眦赘皮的发生率非常高, 其对双眼皮在内眼角起点的影响很大, 如果处理不好则很难看。一般较轻的内眦赘皮可以不处理而这时要把重睑线起点设计在其下面, 超过二级的内眦赘皮则应该在做双眼皮时同时矫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否则会出现半双的外观; (3) 外眼角止点的处理:外眼角止点在睁眼和闭眼时是不在一点上的,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关键是在手术中切除眼轮匝肌的起点并进行不断的动态观察, 否则有可能出现外眼角重睑线分叉; (4) 眼轮匝肌的切除量:如果不是皮肤过厚的超力型眼睛, 一般不必去除过多的眼轮匝肌, 否则会让重睑显得干瘪假气; (5) 重睑线与睑缘的走行关系设计:可分为内窄外宽的广尾形、两端窄中间宽的新月形和全程一致的平行形, 这是书本上介绍的三种基本类型, 笔者常做的是前两者结合的清秀妩媚形。

3 体会

3.1 关于画线

每个重睑手术都必须进行重睑线的设计和描画, 这个环节对重睑的效果置关重要, 就好象装修房子之前必须进行装修设计一样, 之后的手术都是遵循设计描画好的重睑线进行的这个环节要求手术医生要有较好的美学素养和一定的绘画基础, 要求做到两侧对称、线条弧线顺畅, 所以每个美容外科医生都应该学习一些绘画素描之类, 相信对临床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3.2 内外眼角的处理

为了在睁眼时不致看见手术痕迹, 一般在设计重睑线时都不可能设计太靠近眼角, 笔者个人的处理是沿着重睑线的弧度, 将内外侧眼角的肌肉和多余的组织修除, 保留眼角皮肤的完整性, 这样在睁眼时, 弧线会得以延续, 却不需增加手术切口的长度。

3.3 关于组织的祛除

切开重睑必然要祛除多余的上睑皮肤、眼轮匝肌及脂肪, 大多数的单睑都或多或少存在上睑皮肤的松弛, 适当的祛除有利于眼形的再塑造, 睑板前的眼轮匝肌适度祛除, 这样可以使上睑缘变薄, 看上去比较清爽, 上睑的眶膈脂肪有分外、中、内三处, 笔者认为中内的眶膈脂肪祛除要特别的小心, 尽可能的不去或少去, 随年龄增长, 眶膈脂肪是程逐步萎缩状态, 祛除太多有可能出现眼窝凹陷的情况, 外侧脂肪可以考虑适度祛除, 有助于眼形的改善。

审美知识 篇2

刚参加工作时还未实施新课程, 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音乐教学主要是以唱歌为主, 实行传授教学法, 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教学生唱, 是以训练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每节音乐课除了教唱和欣赏外还讲述大量的音乐知识, 有些学生象学语文一样的做笔记, 有些学生却茫然的对着我, 只剩下讲空话的余地, 每节课下来自己很累, 学生也学得累。新课改后拿到新教材, 我发现再也看不见专门列在每单元后的理论知识了, 也曾给了我困惑, 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还要不要呢?新教材增添了很多的欣赏内容, 倘若我们老师在组织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只是听听, 不作任何分析音乐要素, 只凭对音乐原始本能的体验, 那学生何来的感受和体验呢?顶多只是听过而忘, 没有任何的印象, 更谈不上享受音乐之美了;倘若还象传统的那套教法, 只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恐惧与厌烦心理, 又何来的音乐审美教育, 谈何课改呢?

新课程要体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但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一定程度上却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影响。举个例子:要感受一首乐曲的美妙, 离不开音乐表现要素, 如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 我们之所以能从《喜洋洋》中感受到欢快, 是对音乐快的速度、强的力度思维的结果, 如果连什么是速度, 什么是力度都不懂, 就不能产生音乐思维活动, 也就不能产生欢快的美感;再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 它以优美流畅的旋律为我们描绘一幅江南秀丽的春江月夜的景色, 首先我们感知的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 旋律流畅优美, 节奏张弛有序, 速度徐缓适中, 力度随音乐情感起伏, 结尾处渐弱的力度和渐慢的速度引起人无尽的遐想, 而不同的乐器音色组合更使我们感到音乐的古朴的美。不懂得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要素, 怎么能感受到音乐的意境美呢?不能熟练的掌握演唱或演奏的技巧又怎么能通过演唱、演奏表现音乐呢?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忽略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 如何使学生既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又能实现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阐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可以看出, 新课标的“审美教育”是针对我们过去长期过于强调音乐的德育价值和强调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价值的实际提出的, 是对以往音乐学习偏离生活实践及情感世界的否定, 并要求我们尽力做到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 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如何使学生既掌握必需的知识技能又能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注重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方法和过程。

2.1 通过情感体验来实现。

新课标阐明, 在教学中, 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 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表现情感的基本要素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等, 每一种基本要素都可以表现一定的情感, 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浓淡、调式的明暗等无不具有特定的情感意义。

欢乐美是音乐表现最多的一种感情, 也是最让人接受的一种情感, 欢乐美的音乐一般具有这样的特点:旋律欢快、跳跃、紧凑的节奏、稍快的速度, 使人心情愉快、舒畅。中小学生最适宜感受这类情感的音乐, 如《阿西里西》, 欢快跳跃的旋律, 充满生活情趣, 使人听后不禁想随着音乐一起舞蹈。把感受歌曲的情感放在首位, 在对音乐初步情感体验的接触上进行学习, 拨动学生微妙的音乐审美情思, 使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时候就可以从级进与跳进的旋律、力度层次等方面入手, 使学生增加对歌曲的情感体验, 更为细致的表现音乐, 充分表现这首歌曲的音乐情趣。

音乐课要有情感, 才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 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 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 使人从中感受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播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有感而发”, 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 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 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

2.2 通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实现。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仅凭老师口头传授, 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 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技巧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一次曾看到一堂《摇篮曲》的教学设计, 通过制造一种浪漫温馨的氛围, 并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吹蜡烛”游戏, 音乐能力 (气息控制) 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又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 歌词朗诵以及旋律模唱都围绕着气息控制、探究声音, 归纳摇篮曲的风格特点:优美、抒情、恬静、柔和、安详、舒缓等, 又让学生感到轻松、摇动的动感, 经历母亲对孩子的热爱、期望、自豪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把知识技能融合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 融合在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中, 融合在充满温情爱意的情感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音乐的实践活动除了演唱、演奏、创作、欣赏之外, 还应包括表演、律动、评价。在所有这些活动中都应重视情感与思维活动, 过分侧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只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才能从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 逐步形成对音乐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3 主体参与是实施审美教育和知识技能教学的钥匙。

审美教育和知识技能教学都需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而音乐实践活动又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的相互交流, 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能否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 学生能否在这种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甚至人格的升华?这是衡量一堂音乐课成败的主要标准。为此, 我认为主动参与是开启审美教育和知识技能教学大门的钥匙。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 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享受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力, 换句话说, 也就是帮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演、创作、判断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感, 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投入音乐实践活动, 并给学生提供一方自由的舞台, 同时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实践活动, 反过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是怎样探索发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的, 从而进一步发展、提高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 还要求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 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 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 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 与音乐融为一体, 自己亲身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 才能对音乐知识技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对音乐欣赏与创造, 才会成为可能, 才能真正打开音乐审美和知识技能教学的大门。

总之,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 在实施新教材的今天, 如何处理音乐审美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这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而教学是一门高难的艺术, 教学无痕, 音乐永怛, 让我们一起努力, 为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吧。

摘要:实施音乐新课程后, 我们可以发现音乐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了, 授课形式丰富了, 学生比以前高兴了……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进步,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我们, 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就忽略了知识技能的学习, 怎样认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现象, 又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多年的摸索, 自己也有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知识技能,审美教育,音乐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音乐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中小学音乐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3]音乐知识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3]音乐知识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审美知识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知识技能,审美体验

在新课标理念下, 音乐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一种崭新的理念形成了———注重审美培养, 还音乐课以本色。每一位音乐教师也都转变了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研究实施新教学理念的最佳方法、最好途径,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一位音乐教师在实践中探索, 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惑, 都在思索音乐课“路”在何方?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同样走在课改的路上, 在教学中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不断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现在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 是一个重情感体验弱化专业技能的过程。那么是不是乐理、知识、技能就可以完全忽略呢?很多教师设计了很多多元化的教学环节, 知识是少了没了, 可花架子却多了, 眼花缭乱的一节音乐课, 课堂很热闹, 但学生很茫然, 且没有收获。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应弱化这些环节的专业性, 让这些音乐知识融于音乐的有声世界里, 更加形象化、直观化, 而不是完全取消或忽视。这些乐理、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石,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理解, 在音乐实践中展现, 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插上隐形的翅膀, 在音乐殿堂里快乐飞翔。

在学习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时, 在“课后实践与创造一”中, 让学生用杵乐节奏为歌曲伴奏;而且书中34页歌词下面有杵乐节奏, 35页有杵乐表演的图片, 那么杵乐节奏的教学就可以和歌曲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在本节课的歌曲教学中, 引入了杵乐节奏的教学。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 我结合插图简介杵乐文化, 然后引入杵乐节奏教学;师生共同探讨歌曲下面的杵乐节奏, (师生共同研究找规律读节奏, 不是让学生自己完成, 这样可以弱化专业难度, 提高学生兴趣) 并为歌曲伴奏。学生们兴趣很高, 学习得非常投入,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热烈。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不仅感受了杵乐文化和高山族音乐的特点, 而且体验到了给歌曲伴奏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音乐实践中, 有的学生节奏会不完全按书上的走, 这时教师就要允许学生的个性发挥, 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音乐;不禁锢学生的想象和实践感受, 允许学生的改变和创新。我引申出一个学生们热烈参与的环节———创造性地为歌曲伴奏 (有的用手打节奏, 有的用笔或尺子打节奏, 有的用简单的律动) , 体现了“乐”学的价值。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也有知识与技能教学, 但这不仅没有令音乐课高不可攀, 反而增进了学生对高山族音乐的感受, 激发了学习热情;让学生们从实践中收获快乐, 在快乐中收获美好心灵,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非洲的灵感———《阿伊亚》教学中, 在聆听歌曲时学生们对音乐很感兴趣, 学唱旋律兴致也很高。我就在教学中因势利导, 给学生讲解非洲音乐的特色:简单的旋律组成多声部交织的美妙和声, 并且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三声部合唱, 加深对音乐特色的感悟。

在学习合唱时从中声部———中声部与高声部合作———中高低三声部合作的环节入手, 逐步深入进行学习。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声部的感觉、和声的美妙, 而且在学习中体验了非洲音乐的风格和魅力, 最重要的是感受到合作的技巧与和谐,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化抽象为直观, 拉近与音乐的距离, 提高音乐审美素养。

在学习旋律较简单的歌曲时用视唱法教学, 如《大海啊, 故乡》、《让世界充满爱》、《阿西里西》、《青春舞曲》等, 并且结合打节拍、简单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增强音乐体验、活跃课堂气氛。较难的旋律用模唱法、听唱法等进行教学, 既能降低难度, 又能提高兴趣。这样寓音乐知识技能于活泼多样的音乐教学环节中, 使音乐教学成为一个有梯度有层次、有知识指引有音乐体验, 二者完美结合的快乐教学, 人人都可以自由歌唱的美妙世界。

上一篇:沈山高速公路下一篇:创伤性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