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考美术教育

2024-07-26

现代高考美术教育(通用12篇)

现代高考美术教育 篇1

有史以来美术教育一直是一种历史久远却只见其实未闻其名的教育门类。直到19世纪, 美术教育这一名称才在德国出现。最初, 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美术人才的教育, 而是为了提高普通人的艺术趣味和欣赏能力。其直接的动因是为了改善当时欧洲社会工业文明导致的唯理是则, 机械呆板, 了无生趣的生存状况。由此甚至还引发了一场蔓延欧洲的美术教育运动。

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广廷勃曾说:“美术教育应该把美术具有启迪和挖掘人们的创造力的功能列为首要任务。”现代中国美术教育正在从总结归纳与发展探索的的形式中逐渐转变为一种模式化的美术教育形式, 高考美术教育基本大体属于一种模式化的畸形体系, 打破传统并非是摒弃传统的开拓性与引导性, 培养与开发优秀的现代美术人才是首要的目的, 另外, “应试教育”的阴影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我就现代中国高考美术教育如何走出误区浅谈下自己的看法并建议。

一、高考美术教育现状

很多中学在办学上面临着相对的压力, 为了发展和生存, 普遍都办起了美术特长班来进行美术特长教育提高高考的升学率。于是, 美术特长教育便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也因此, 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分便准等方面都是紧密围绕高考的, 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可以说, 美术特长教育存在着许多误区, 现分析如下。

首先, 现在中国多数地区的多数美术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已经逐渐转向了几种固定的培养模式当中。比如常在学生口中说的“央美风格”“国美风格”。不同地区美术教学课程的模式不同, 训练方式各有特点, 也使得很多人开始关注现代中国高考美术教育现状的同时并对此展开了相对应的不同看法。其次, 高中生在步入高中的时候, 学校领导怕学生文化成绩跟不上, 不允许进行专业学习, 使得学生在忙碌一天后在期盼中精神得不到集中的学习而白白浪费了2年的时间, 而进入高三时学生又要抓紧学习又要抓专业, 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两边都抓不好或者一边倒, 这便使得高中美术教育逐步畸形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高考美术的方式也越来越趋向简单化取巧化, 一些美术高校为了考试时省事和减少考试费用, 一些学校在校考是考默写或者画照片的。所以, 很多考生出现了针对性的训练最后在考试时只会默写而不懂得写生、只会画头像而不懂得画静物、只会画照片而不懂得画模特等现象。再次, 有些美术高考班为了提高升学率, 会指导学生“背画”, 把一些取巧性质的东西教给学生, 使得学生达不到高考美术标准, 这种行为以牺牲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的同时带给社会的只剩下诸多的负面影响了。此外高考美术教育也成了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的便捷途径, 学校将一些文化成绩较低的学生利用思想上的引导, 使一部分学生加入了美术高考生的行列中, 便形成了另外一种文化成绩低, 专业成绩低的现象, 最后学生升入高等院校后也逐渐变得很盲目起来。而且如今高考美术教育大多都是临时抱佛脚, 这些学生基本对美就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 也不知道如何去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 大多为了考上大学而转投美术, 这样便使得如今美术考试的评分标准及入取标准越加不公平起来, 往往一些绘画功底不够的学生因为文化课好便被入取, 使得一些好苗子因为文化成绩不够不得不被淘汰到了并非专业的综合性大学, 使得大量人才被这种现象所埋没。

二、应试美术教育应改革

著名的教育家朱青生曾这样讲;“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必要组合;是人性完善的滋养手段。当人类的灵魂泯灭之后, 唯靠艺术维系人类精神生存。”在当今社会, 现代高考美术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如何学会画画, 而是应该在学会画画之前学会认识美、评价美, 从而再去传授绘画并去创造美。并通过美术教育陶冶他们思想情操,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现在的高考美术的专业训练基本还是以传统美术教育中的素描、色彩为主, 训练上也大多按照老师教的模式进行, 从而出现一种现象一个画室学生他们的风格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绘画的思考已经被限制住了。当然传统美术教育中所讲的美术基本功训练, 也不单纯就是素描、色彩写生, 对美的敏锐、独到的感觉以及迅速扑捉这种感觉的能力, 也是一种重要基本功, 而不是有的人所认为的“无用功”。因此, 现代美术教育实施变革, 破除与新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得成规、定律, 解放美术教育生产力。将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核心, 按如今时代对新的人才综合化、整体化的要求, 将原有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合理的、有生命力的部分结构保留下来, 不再去寻求建立的统一美术教育体系, 而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互相拉开距离, 以多元化的风格流派适应现代信息时代社会的不同需要。这是扬弃, 不意味着放弃传统和基本功的训练。高考美术教育不应以为大学输送一批又一批的美术生为其唯一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们的创造力、培养能与信息时代接轨的美术人才, 培养和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只有这样, 高考美术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把握住并使得人才不会浪费;只有这样, 高考美术教育才能尽早地与社会结合, 并且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高考美术教育的改革问题势在必行, 郝京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中说:“中国的艺术教育把艺术当成知识技能来教, 没有把它当成生命中不可缺的东西来教。当把艺术看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 艺术才真正地有价值。”

参考文献

[1][美]V·罗恩菲德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王德育译) ,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

[2]钟启泉主编.《课程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著, 李雁冰译《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王大根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7]各期《中国美术教育》杂志

现代高考美术教育 篇2

1.(原创题)2009年9月14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代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回顾历史,早在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过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有关50年代的“双百”方针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针对政治领域 B.主要针对艺术领域 C.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D.和新时期的“双百”性质相同

2.(2010·江西模拟题)“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表现在()①生活视野扩大,新的题材和主题的开始出现 ②出现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③小说、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 ④文艺期刊大量增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专心

爱心

用心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解析:D本题考查我国不同时期“百家争鸣”内容的侧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和比较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种历史现象,当时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争论内容侧重于政治主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一种文化方针,其基本含义是在我国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允许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其争论内容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A、B、C三项表述错误。

6.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

“破四旧”运动中的僧人①破坏了文物

专心

爱心

用心

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A、B两项是文艺“凋零”的表现,不是原因,故错误;“双百”方针是正确的,C项表述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凋零”的主要原因在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故D项正确。

9.(2009·福建会考)下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10.(2010·广东学业水平模拟)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专心

爱心

用心

A.1957年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解析:C本题考查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我国发展基础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C项符合题意要求;其他选项不能说具有标志性意义,也并非仅仅是针对发展基础教育而言的,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14.1998年对大学生做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④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⑤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解析:D本题考查邓小平对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本史实和对课外知识的了解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④错误;1958年,学校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掀起史无前例的教育大革命,故⑤不合题意。本题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④和⑤即可。

专心

爱心

用心 的阶级签……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闻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材料三“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 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2)简述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由此得出什么经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双百”方针后来在执行中遭遇挫折的原因。

(4)21世纪的今天,“双百”方针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双百”方针含义、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后来遭到挫折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理解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第(1)问根据教材即可回答;第(2)问“重要成果”亦属识记内容,“经验”可以说是我国在文艺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注意概括归纳;第(3)问要注意从“左倾”错误对 “双百”方针影响的表现作答;第(4)问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正走向世界方面作答。

答案:(1)含义:在艺术上问题上“百花齐放”,允许文艺有创作和批

专心

爱心

用心

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优先发展教育有何战略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问题以及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第(1)问,注意从多方面进行论述,注意要点全面,同时突出教育的基础地位;第(2)问,注意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同时注意基本观点的运用;第(3)问,注意结合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联系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等方面分析。

答案:(1)关系: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而这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2)现象:反映了当今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

(3)意义: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又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取决于劳

专心

爱心

用心

刍议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19-01

现代文阅读在整个试卷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会拉动包括写作、语基和语言运用三大考点的能力提高。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块,每届高考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卜几点:一是重视立竿见影的语言基础训练,轻视效率不明显的阅读;二是重视题干的审读,轻视对语言环境的揣摩;三是重视题目的阅读区间的分析,轻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尤其缺少对截取自阅读材料的语言进行剪裁的训练。鉴于此,我们应该从以卜几个方面复习备考:

一、要侧重要求学生掌握命题特点

1.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旱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在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⑧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二、要侧重正视训练,注重做好练习分析,加强能力培养

练习题要精选,切勿求多。根据高考说明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精选近几年高考题中的精品题。虽然说高三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经过几年的训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解答开放性题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但仪抓训练不行,还得对练习作分析。分析练习绝不是对答案,而应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章学知识,以及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套路,即使用正确的套话,再添加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正确答案就出来了。如问“作用”,它的答题套路是:于法+于法结合内容产生的效果。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作者用了反衬于法,反衬的作用是以次衬主,突出主体。第三段描写主体是山峰的气势,夜晚看到的是“山影”,山影在火光的衬托卜-“令人魂悸魄悚”。整合起来就是这一描写反衬张家界夜空山影的摄人魂魄。

另外,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题中主观性表述题的解题步骤归纳为五步:第一步,对试题中的文章(段)作仔细通读。第二步,审清题干包含的有关信息,如要解答什么问题,表述上有什么要求,字数多少,叙述角度有无限制等等。第三步,找准题干所提问题在语段中的具体位置。第四步,在通读语段后,确定哪些文字与要解答的问题有关,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第五步,按答题要求,对文中的信息作必要的整合,使答案表意准确全面、文字简洁、结构合理、符合答题要求。

三、要侧重摸索规律,总结答题方法

现代高考美术教育 篇4

一、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在应试的压力下, 职业学校内的师生通常聚焦于考核得分, 而考评方式也局限于单一的试卷测查。从现状来看, 很多学校仍旧沿用单一测试的流程用来考核学生。这种考核固然有助于提升应试的分数, 但在根本上却没能摆脱应试考评的思路, 因而也很难代表学员现有的真实水准。为了应对测试, 学员通常都会选择突击背诵知识点的方式来复习, 但却忽视了平日内的点滴知识积累。经过考试之后, 多数学生就会立即忘掉突击学习的知识。由此可见, 单一性的期末考评通常掺入了较多偶然性, 测试成绩也很难代表真正的综合水准。

长期以来, 职业学校都习惯沿用单一性的考评, 因此压抑了学员的创造性, 同时也缺失了全方位的真实能力测查。最近几年, 新教改正在不断扩展, 职业学校为适应新的趋势, 也相应改进了测试评价, 与此同时, 引入了新设置的考评指标。然而从整体来讲, 这种考评仍倾向于理论测查, 并没能融入更多模块的实践技能。在安排考核时, 相关人员设置的考评指标很难吻合技能高考的新要求。学员一旦面对真正的技能考核, 通常就会觉得很迷茫。

由此可见, 偏重根本原理的应试考评忽视了针对真实技能的培育, 无法从根本上培育优良学风。为了改进学风, 职业学校就有必要扩展视野, 不仅局限于较窄的根本原理测查, 同时还需要适当扩展至实践和技能这个层次。只有这样做, 才能适应现今的职业教育技能高考, 从全面的角度入手来建成实践的学风, 在全校范围内构建浓厚的实践氛围。

二、完善职业教育的学风建设

技能高考是湖北和辽宁在2012年首创并推行的一项重要高考改革, 高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 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 文化考试为辅。这一创新性举措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职业教育只有从考评环节入手, 才能够改进现今的学风状态, 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应试。为了强化各环节的学风建设, 职业学校就需要遵循如下的具体思路。

(一) 引入实践考核

职业学校针对于各环节的测试以及考核, 都需要引入适当比例的实践考评。这是由于, 现今各行业都亟待引入高水准的实践人才, 职业学校培育出来的新式人才也应当拥有更高的技能性。为此, 学校有必要改进理论测查的单一方式, 这就可以逐步融入实践考评。在考核环节中, 实践能力应当构成核心环节, 是不可缺少的。例如, 针对即将毕业的学员, 可以适当引入模拟职场的考评, 在考评流程中增加逼真的求职场面。这样做, 就能让学员尝试着冷静去面对求职, 从而有效融入实践。

(二) 增加多元结构

在考核过程中, 职业学校有必要致力于优化多元结构, 在各阶段考核流程中都需要引入多元的分值。只有引入多元式的考评结构, 才能够摒除单一性的测试流程。具体来讲, 多元结构下的分值构成包括英语口语、实验报告处理、课堂的积极性、毕业论文得分、参与实践的真实能力等。在引入多元考评结构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学生可以承受的限度, 因地制宜改进现有的考核结构。如果能够融入多元性的测试, 那么就可以在整体上优化考核, 从而突显实践的重点所在。

(三) 紧跟现今的形势

为了建成职业学校的良好学风, 师生都应当紧跟现今的就业形势。职业学校培育学员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推进就业, 进而为各行业输送实践型的优良人才。针对于专业课以及其他学科, 都需要设置适合就业的考核模式。在考核过程中, 职业学校可以适当融入各岗位所需的技能以及常识, 既应当重视专业性, 也要增加考试环节中的技能性。

总之, 现代职业教育引入了技能高考的新模式, 因而在客观上也需要扭转不适当的学风。为了改进学风, 职业学校需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入手, 不断强化现今阶段的学风建设。然而截至目前, 某些职业学校仍没能改进日常教学, 因此也很难设置多元化的考评。未来的实践中, 职业教育还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不断强化根本的教学质量。促进优良的学风建设, 用这种方式来提高综合的职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白英龙.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J].理论界, 2011 (8) :196-197.

[2]赵忠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助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 :125-128.

高考现代文 篇5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答案:D

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提示: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学上对真理开放,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提示: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有助于写出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映,让读者全面了解时间的发展。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提示:(1)点明时间,渲染氛围;(2)表明车站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到了极致,深化了主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要 篇6

[关键词]新课改现代文阅读谨防雷区掌握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25

新课改高考试题中,第一大题是现代文阅读,考察学生对社科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读起来枯燥乏味,往往会失分。俗话说:文无定法亦有法。只要精于思考,勤于实践,善于总结,还是有章可循的。

一、 谨防八个雷区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特别要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外等。

如湖南卷第8题原文:“比如藏医,对……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试题B项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所有”显而易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如福建卷第7题,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此题D项将原文中氢原子核的“冠”戴到了“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头”上,这个表述就不妥了。

3.因果混乱。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如广西、海南卷第9题原文讲“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行不通的原因是新药品不断出现”, C项说是人生太短暂,显然是强加的原因。

4.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和“次要”倒置。

如吉林卷第8题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A、B、C三项虽然都是白鹤梁需要保护的理由,但不是急需的理由,这些选项就有喧宾夺主的味道。

5.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如对朊毒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由文章内容可知,朊毒体是一种蛋白质,而不是病毒,A项将它归结为一种病毒,D项将它归结为细胞,都明显地在偷梁换柱。

6.无中生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如福建卷第10题A项人体氢原子核发出的射电信号和释放的能量也高于CT数倍。这个信息在原文中没有丝毫依据,属典型的无中生有,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靠了。

7. 混淆时间。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后期表述倒置。

如江苏卷第9题原文中是说:“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显然这是假设的一种情况,B项错在“当前”两字上,选项却对它作了超前判断。

8.混淆条件。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把或然说成必然和把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必然是指一定发生。

如四川卷原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D项忽略了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的前提,把尚未实现的“可能”变为了现实。

二、谨记六个步骤

1.读:通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将难理解的语句,用笔标记,然后结合上文,认真揣摩,把握基本内容。

2.筛:筛选信息。阅读时对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要做标记。关键词主要指一些名词术语、关联词语、起重要作用的修饰和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诸如“其、这、如此”等词语。关键句主要指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以及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

3.代:代入原文。认真阅读选项和题干,将所涉及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选项相对应的句子,并仔细辨别筛选整合,弄清句与文的关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4.比:比较鉴别。仔细审查提干选项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注意范围的扩大缩小,数量的增减。注意先后顺序,因果条件,主次关系的颠倒。

5.排:排除干扰。每道题都设有干绕项,但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选项有的不够科学或不够准确,因此排除干扰项,必须忠实于原文。

6.验:验证答案。这是最后一道关口,一定要注意回头望。要从意图体裁内容特色诸方面加以权衡,最后确定答案。

三、掌握四个技巧

1.快速浏览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2.牢记一句话:答案就在原文中。速读材料,确定问题在原材料的哪一段,细读该段筛选出准确答案。

3.排除法,是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4.抓关键词、找对应点,在比较中筛选答案。

高考现代文答题方法探索 篇7

一、掌握阅读现代文的途径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的第五题, 文章是茅盾的《海南杂忆》。文章后面交代了写作时间, 即1963年5月13日。这个时间很重要, 因为1963年我国正进入经济建设时期, 那么作者写海南, 表现它的什么呢?表现海南的新变化, 以及归国华侨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了解了这一点, 就会理解作者谈古说今的意图。否则, 我们就不理解作者引用苏轼的诗《儋耳山》和王佐的诗《天南星》的作用。

2. 熟悉文章的表达技巧

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的第五题, 文章是季羡林的《马缨花》。这篇文章的第二、三两段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用了什么技巧呢?原来作者写大院子里的生活是为马缨花的出现作反衬。正因为如此, 作者对马缨花才有感激的心情。不仅如此, 这篇文章的第十一段写了“光与影的对比”, 这里作者用了对比手法, 将新旧时代的马缨花作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 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所以, 学生如果不懂这篇文章运用的表达技巧,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不准确, 回答文后的问题就会有偏差。

3. 品味文章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 阅读张承志的《大河家》回答第14—17题。要能够准确回答文后的四个问题, 就必须品读文章。怎样品味这篇文章呢?在整体通读全文, 疏通文义之后, 就要研读重要内容, 即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河家, 要表现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韩三十八这个人物, 要表现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 再去阅读文章, 就自然地进入品读阶段。经过一番思考, 就会理解, 作者描写大河家, 因为它虽然不为人所知, 却沟通着中国, 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 看见黄河奔腾的雄姿, 还能感悟黄河与人民的依存关系;作者描写韩三十八, 是要表现经历险境、具有坎坷人生的人遇事胸有成竹, 而且在他心里, 对黄河有一种感激之情。对这两个问题的研读, 就是品味作者对黄河、黄土地和底层人民的依恋之情。如果不品读文章, 就难以把握作家要表达的情感。

二、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

1. 理解句子的方法

如《大河家》这篇文章第15题的第一问:理解“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这就要联系语境, 理解大河家所起的“沟通”作用, 即 (1) 大河虽然偏疏, 原始, 不为人知, 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 (2) 在大河家, 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 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3) 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所以, 解释一个句子的语境义, 就要联系语境, 归纳句子在文中涉及的信息, 即用归纳法解答句意。

又如,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第15小题的第一问:理解“等到回程, 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表明天色已晚。难道只有这一层含意?我们应从太阳联想到主人公黑妮, 这句话表现了黑妮的什么品质或精神呢?这句话表现了黑妮一天的行程紧张, 工作辛劳。所以, 理解一个句子的联想义, 就要由物及人, 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即用联想法解答句意。

再如,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 第五题第15题的第一问:解释“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煤油灯如同家产, 表现它的宝贵。那么, “累世的家业”隐含着什么深意呢?这句话中隐含的深意有: (1) 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 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宝贵的; (2) 灯下的温馨和苦读, 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财富。所以, 理解一个句子的隐含义, 就要由浅入深, 由物及人, 探寻句子内在的情感, 即用剥笋法解答句意。

2. 分析综合文意的方法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 第五题第17小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 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 灯火在作者心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全文, 筛选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的信息, 结果找出三个信息, 再概括回答。即 (1) 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2) 灯火下的祖孙相牵, 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3) 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 这是作者人生的第一步。所以, 回答一个问题的多项义, 就要分析筛选它的信息, 即用筛选法解答问题。

又如,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第14题: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第一、三自然段, 分析产生孤寂之感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我孤零零一个人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另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城一片黑暗”。依据这两个原因, 可以概括出答案。所以, 回答一个问题的原因义, 就要分析它的内在原因, 即用分析原因法解答问题。

3. 鉴赏写作技巧的方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 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怎样解答这道题呢?回忆文章开头的作用, 再联系《大河家》分析, 就会得出答案: (1) 开门见山, 点出文章的主题; (2) 挑明写作缘由,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展现思想深沉, 情感饱满的特点; (4) 总领下文, 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 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所以, 鉴赏文章开头的作用, 就要联系旧有的知识, 即用联系法解答。

又如,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第17题: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 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 请加以分析。怎样解答这道题呢?筛选文中使用了对比手法的内容, 共有三项, 即 (1) 古代的海南岛是险恶之地, 如今是新天地; (2) 古代流放的人被弃置不用, 如今归国华侨大显身手; (3) 在明朝时老百姓把鸭脚粟当做粮食, 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牲畜。所以, 鉴赏文中使用对比手法的内容, 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对比的内容, 即用筛选法解答。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 篇8

策略一:着眼整体, 建立阅读的全局意识

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 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中心信息, 再紧扣中心信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这是考场解题的基本的策略。

所谓整体阅读, 是说通过阅读能抓住中心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至少包括如下几项:

(1) 内容——所写事件、所述道理、所抒情感。

(2) 立意——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

(3) 构思——作者实现其立意的手段、技巧。

(4) 结构——布局谋篇的顺序, 段落之间的关系。

同时, 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 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的内容及其特点, 对象的价值及其作用, 说明的顺序、方法等;阅读社科文, 应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明确议论说理的角度与论证结构, 把握语言特色与文体风格等;阅读文学作品, 要从作品的体裁特点出发, 弄清作品写作内容 (什么人或事) , 把握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策略二:明确思路, 重点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

分析:即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 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当我们根据需要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息时, 分析便已开始, 许多所筛选出的信息只有经过我们合理分解, 才能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

综合:即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部分之间各个部分、个别特征、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思考的过程。信息的整合, 文章中心意思、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等都需要综合能力。综合需要分析为基础, 分析透彻到位了, 综合才能水到渠成, 在综合思考上之所以出问题, 往往是分析存在不细致造成的。

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考生做语文试卷中多数题目 (个别识记题目除外) 都要使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 现代文阅读题目中, 对词语句子的理解, 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 信息的筛选, 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 对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 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高考现文阅读试题中, 随鉴赏评价内容的加强, 有时“分析、综合”不单是“手段”“方法”, 而是作为“目的”出现在考题中。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 第16题要求从“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 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这类题目虽然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但同时也直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策略三:强化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层级的训练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省市卷, 都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其命题表述多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好处) ?”“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好处) ”等。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这样做更能体现对文艺作品阅读能力考查的特点。可见, 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已成为一个重点, 而且鉴赏、评价考测的分值也高。07年课改省区卷还考探究能力题。因此, 这两种层级能力的训练必须强化。

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因各自的特点不同, 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情节、人物)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小说的主题, 体会小说的表达技巧;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技巧, 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探究能力的考测包括三个考查点: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二是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训练学生解答探究能力中, 要让学生明确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发掘必须要依托文本, 注重点面结合。强调发掘其中的时代特征和反映出的人生价值。能够通过研究文本的疑难问题, 根据自己的现实积累提出见解。

现代高考美术教育 篇9

《六指猴》小说的人物 (东家江大佬、车夫侯六、护院的、当铺老板贾仁义、师爷马皮金、吴知府等) 、故事 (东家有玉、侯六盗玉、主动投案、盗窃账本等) 及叙述风格, 免不了让人联想起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型小说———四川籍老作家马识途的《夜谭十记》 之《盗官记》:土匪王大麻子 (后改名为张牧之) 、县太爷、陈师爷的传奇故事, 亦如侯六、江大佬、吴知府的故事, 很有魔力。马先生开篇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声明:“我不想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年。那个时候, 县衙门已经改名叫县政府, 大堂上坐的已经不是知事大老爷, 而是县长了。”———如果说, 《盗官记》表现的是民国年间川东的世相、人性, 那么说《六指猴》的故事也是表现民国时期的世相、人性不至大谬, 不同的只是:故事的地点换成了泗州城;“盗官”记变成了“盗玉”记而已。

小说的题目自然可以理解成“六指侯”———指的是主人公“侯”六是个“六指” (右手) 。这样倒也简单省事。不过, 我还有另一种想法。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有一个“指猴”的词条, 并有着相似的介绍:“指猴”是一种少见而显得神秘的小动物, 是马达加斯加特产的一种猴, 最大特点是中指细长, 因此得名。目前已经濒危。它具有夜行性———白天在树叉间的巢穴里睡觉, 黄昏前后出外觅食。觅食时一般单独行动, 有时也群体外出。据说, 1780年法国探险家初见指猴时, 还以为它是松鼠的一种, 直到1860年, 经分类学家解剖验证, 才知道它是灵长类动物。———我于是大胆地想:神秘, 夜行, 作为江洋大盗的“六指猴” (侯六) 与那种少见而神秘的小动物“指猴”不是太契合了吗?

显然, 神奇的形象、独特的故事乃至别致的作者名字……这一切, 令墨中白和他的作品等待被“解密”。笔者姑且做些“解码”, 以飨读者。

其实《六指猴》在被湖北省选作2014高考测试文本之前, 已经流播甚广:这篇微型小说原刊于郑州市文联主办的《百花园》杂志2008年2月刊。同年获得《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联合举办的“全国小小说原创作品奖”。史为昆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的《中国最好看的微型小说》, 王蒙主编、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9年第1版《60年小小说精选》均收录了该小说。长短错落的分段、简洁的语言是这篇微型小说的鲜明外部特征。主人公侯六属于奇人, 除了右手六指, 还有爱夜行的“指猴”一般的神出鬼没的本领, 行侠仗义、知恩图报、迷途知返。重要角色东家江大佬有钱却不坏, 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待人宽厚, 如关心侯六的婚事、舍玉救人……一仆一主, 一侠义一仁义, 互相辉映, 形象鲜活。细说起来, 墨中白的“泗州传奇”系列小说中的刘一手、拉马王、九头猴、陈小脚等人物, 每人都有一手传奇技艺在身, 他们都是一些奇人、高人。

相形之下, 关于《六指猴》的作者“墨中白”的文字很稀缺, 他可以说是“人以文传”。来自《宿迁日报》等平面媒体的报道显示:“墨中白”原名陈亮, 是江苏省作协会员, 1977年出生。与《戏说乾隆》的剧作者宋项如、《我的兄弟叫顺溜》 的制片人蔡传道都是泗洪县人 (见《大湖徐风下的泗洪作家群落》) , 曾获《小小 说选刊》2007-2008年度全国小小说佳作奖、2008—2009年度全国小小说优秀原创作品奖、2009年度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评选一等奖、第二届吴承恩文学奖、《小说选刊》首届蒲松龄文学奖等奖项。他的小小说集《天安门的天》 入选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 中短篇小说集《苏北往事》入选江苏省青年作家“壹丛书”。著有 长篇小说《九 龙口》———通过一位演唱泗州戏的少女梅娘的传奇人生, 引发出一幕幕人间真情, 梅家班唱功了得的戏子、春香楼绝色美貌的歌妓、十里香精通古玩的东家、逍遥池心善如佛的神偷、皇华楼身怀绝技的糖人唐、府衙内八面玲珑的师爷……一切看似穿越时空, 实是历史生活的再现;小说围绕梅家班一尊神奇老郎像的争夺, 真实再现了清康熙十九年间泗州人那段热闹、繁华却面对水患无奈、无助的生活画面。小说句句呈现抑恶扬善, 字字流露人间真情, 表现人性温暖 (读《六指猴》似乎也有这个感觉?) 。

读者不免好奇:这个尚未达“不惑之年”的青年作家, 脑袋里怎么那么多的奇人奇事?

人们往往将作家与一个地方密切“捆绑”, 如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史铁生的“地坛”、贾平凹的“商州”、迟子建的“北极村”……墨中白也有一个写作的“根据地”———泗州。泗州城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 历史上曾是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 扼守淮河两岸及南北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 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位置。泗州城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 (580年) ;清康熙十九年 (1680年) 黄河夺汴入淮, 泗州城遭没顶之灾, 至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 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 被喻为“中国的庞贝城”。墨中白的家乡泗洪地处苏北平原, 是古徐文化孕育地, 历史悠久, 文化内涵丰富, 这些都是文学人难得的创作源泉。泗州城奇, 是因为其神秘难寻的踪影, 更因为那被湖水淹没百年的泗州文化和城内众多已成往事的生活画卷。墨中白也说:我身边的人就是生活在遥远泗州城的百姓, 他们的哭笑, 他们的善良和纯朴, 无时不感动着我, 这一直是我创作古泗州题材小说的动力和源泉。他还透露, 之所以赋予他们那么多传奇的本领, 是源于其对生活中认识的众生的一种理解和尊重:“只要我们留心, 就会发现每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每个传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只是我把生活中许多平凡人的一技之长汇聚素描成一个人, 这样一来, 他想不成为传奇人物都难。” (2012年2月17日宿迁晚报《墨中白:坚守自己心灵的文字》)

关于名字。墨中白的原名“陈亮”, 与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词人“陈亮”完全相同。南宋陈亮原名汝能, 字同甫, 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 (今属浙江) 人。婺州以解头荐, 因上《中兴五论》, 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 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 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 未行而卒, 谥号文毅。词作豪放, 从他为即将出使金国的章德茂写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可以管窥其强烈的爱国心与民族自豪感:“不见南师久, 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 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 得似洋洋河水, 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 会向藁街逢。尧之都, 舜之壤, 禹之封, 于中应有, 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 千古英灵安在, 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 赫日自当中。”另外, 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词, 曾让眼睛基本失明的毛泽东在1975年阅读时“涕泪滂沱” (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毛泽东暮年三哭》一文, 作者韩剑飞) 。墨中白原名陈亮, 写小说时署名“墨中白”, 自言是由于个人对大自然色彩中黑、白二色的偏爱, 同时也是在告诫自己写作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力求文有个性之意。

还要一说的是, 现实中的墨中白是泗洪县梅花镇的一个通讯员, 在乡镇写新闻报道已有十几年。基层的生活给他提供了太多的文学创作素材。作为“文学苏军”的年轻一员, 他的小说生动感人, 充满生命力, 或许正是他“接地气”的结果。据说, 他也有过生活的焦灼感———每每痛苦于一方面要养家糊口, 一方面要坚持创作, 他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当专职作家。

现代高考美术教育 篇10

1.联系上下文, 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 我吃惊了”, “我”为什么“吃惊”?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

3.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年老女人生子的故事, 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这篇散文特点和设题要求, 从以下几方面解读:

一、抓脉络, 理思路

抓文章脉络, 理文章思路, 是快速阅读散文的前提。《古藤》开篇写古藤的形态, 展现了“万般花样”、“不知多少轮回”的生命。由此看1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二、找主旨, 明态度

散文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因此只有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 答题才不会离题太远。要抓主旨, 必须抓关键词句。如统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疑问句等。在《古藤》中, “人其实如同古藤一样”, “只要一息尚存, 就以藤的个性, 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就是中心句, 把握了这样的句子, 2题就不难回答了。

三、明手法, 细评价

鉴赏散文离不开表达技巧。首先要搞清用了哪些方法。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设问等;写作手法有铺垫、渲染、衬托、类比、对比、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谋篇布局角度有过渡、照应、详略、主次、点面结合等;表达方式上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其次是弄清这些表现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并作具体分析。

《古藤》运用了托物言志、拟人、设问等方法, 还用何仙姑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和老年女子生子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复习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考 现代文 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进行考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以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现代文阅读延伸为主。在考查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上主要是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及延伸探究。从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来看,对文章分析与概括、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理解所占分值比较大。因而加强对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分析研究,进而提出应试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

所谓整体阅读是指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之所以强调整体阅读和整体把握,是因为学生接受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明显部分:前者为认识问题,即认识、了解把握材料;后者为解决问题,即借助认识把握、解决具体问题。没有前者或前者做得不够好,认识理解不到位,后者对具体题目的解答也难以准确到位。所以说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答好现代文阅读题,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的阐释;综合即概括,就是再现各部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做语文试题中多数题目(个别识记题目除外)都要使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只不过因题目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综合,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孰重孰轻,难分彼此。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因卷Ⅰ、卷Ⅱ的命题形式不同,对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角度亦有区别。在卷Ⅰ中“分析、综合”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方法”和“手段”使用的。如何分析综合,则在卷面中没有表现。在卷Ⅱ中“分析、综合”虽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以“方法”的面貌出现,但随着鉴赏内容的加强,有时“分析”不单是“手段”“方法”,而是作为“目的”出现在考题中。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呢?

分析在方法上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可把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组合在一起,形成答案,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说了多层意思,依据答案的要求,所做的概括不能遗漏,这时就需要舍取法,将有关的几个意思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多用于并列式结构或有分论点的文章中。

三、触类旁通,学会迁移

语文教学的目的决定了语文大阅读的测试命题要取材于课本之外,因此语文教师的眼光应盯在能力的迁移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应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取向。在平时备考训练中,一些老师丢掉了教材,过于追求课外文章的练习,结果丢掉了根本,违背了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最终失败的教训是十分沉重的。以课本为“本”,这不仅是因为“别无选择”,而且又是“最佳选择”。因为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有代表性,这些有代表性的“例子”,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语言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课文是“一”,其他文章是“三”。举一以反三为目的,反三以举一为前提条件。我们的应试对策就是尽可能高质量地举好“一”,垫好底,修好起飞的机场。

四、真题模战促提高

针对语文材料选择题目设计方面的特点,平时训练要克服材料选择上的盲目性。针对语文试题命制的特点,可以强化两方面的练习:第一,对选择题在做完题目明确答案后,可从命题的角度加以审视,明确命题的意图、设题的角度,认识干扰项编制的特点,增强对选择题命题方式的理性认识。第二,做简答题,要提出详细审题、准确答题的要求,克服答题的随意性。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答题应循序而进,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材,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成功率就会更高。

现代高考美术教育 篇12

现代文阅读题, 关键在于准确审题。抓住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的审题, 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 把握题目要求, 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文章中作者的话, 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的内容, 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哪一段或哪些句子,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锁定答题的区间,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义, 准确抓住关键句, 准确把握住答案的信息,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找到的。

一、凸显命题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 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 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 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 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 所以, 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 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以湖南2006年卷《在山阴道上》第四题为例。命题是“浙江绍兴, 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 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这个命题由两个材料和一个设问构成。材料一说“山阴”即绍兴, 中学生不难想象出绍兴即是鲁迅的故乡。材料二引用《世说新语》, 落脚点在“美景”“应接不暇”上。这些是命题者为考生创设的情境, 而设问的角度则是由果探因, 答出文章文题命名的原因。那么, 考生就应该想命题者为什么要提供这两个材料。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考卷上字字珠玑, 字字千金, 绝无多余赘语, 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只可能是在引导你思考文题命名的原因。这就是考生必须挖掘出的隐含信息。结合文本来看, 这是一篇以时间为序, 以作者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文本具体写了参观鲁迅故居, 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 以及一路所见和平而壮美的山川, 美丽而和谐的田园风光, 恬静而幸福的人民生活, 表达了对鲁迅精神的颂扬和追寻, 对鲁迅当日心中“好的故事”在今天得以实现的欣慰, 从而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 “山阴道”是作者一天的行踪所在, “山阴道”也是鲁迅求索精神的折射, “山阴道”的美景折射的是鲁迅理想的美好和实现, “山阴道”美景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的反映。可以说以“山阴道”为题, 既是形式的需要, 亦是内容的诠释。参考答案为: (1) 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 (2) 暗寓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题干的信息已然将答案要点隐含其中。

二、暗示答题方向

题干能暗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 遵循方向, 就能少走弯路,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 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 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让我们来看看2005年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第一题。题干是:“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 是因为————”这个题干中设问的方向比较明确, 是由果探因。但如何做仍需分析, 要从已知条件去探寻隐含信息。情境之一是贝多芬对来访的客人的问话。文本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怪异之人, 性格孤僻, 对外界采取不合作态度, 难于理解别人, 他也难于被外界理解。但实际上贝多芬内心又迫切渴望被外界理解。这是一个矛盾的内心世界。情境之二, 贝多芬对客人称自己是吓人的“老狮”, 把自己的居所称为“兽穴”, 很明显这是一个违背常理的说法。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如果这真是他内心的想法, 那么这句话是对来访者的拒绝甚或是恐吓。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过来坐在我旁边”, 可见他对客人不是拒之千里的, 而是一种看似隔阂实则渴望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情境中的话实在是一种幽默, 一种调侃。通过分析, 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是: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 难以了解的怪人, 厌恶别人的打扰;了解别人的来访意图后, 他感到欣慰, 语带幽默。

三、定位答题区间

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 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 要仔细分析题干, 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 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 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我们来看2003年全国高考卷《乡土情结》第一题。题干是“从文中看, 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不超过28个字) ”这道题问的是“哪些”, 是对文中的概念“童年的乡土情结”的外延的考查。那我们就要扣住“童年的烙印”这个关键信息。那么会在哪里呢?题干的情境是“从文中看”, 我们不难发现, 关于“童年的烙印”出现在第一段文末, 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也就是告诉我们信息集中在此段。对文本稍微整理会发现, 关于“童年的烙印”信息又集中于第五句到第九句。对信息进行概括整理后, 不难得到答案: (1) 父母亲族的爱; (2) 家乡的山水草木; (3) 悲欢离合的家史; (4) 邻里相亲。

上一篇:健身内容下一篇:党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