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2024-12-18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精选6篇)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篇1

在心律失常类型中,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 积极有效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降低患者病死率, 提高预后。稳心颗粒是中药制剂, 倍他乐克是β1受体阻滞剂。本文观察二药在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虹山片区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共75例。上述患者均符合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所致的心律失常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动过缓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38例, 其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为 (61.2±6.2) 岁;本组患者中冠心病患者共27例,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3例, 甲亢患者共3例, 心肌病患者共3例, 其他2例。对照组患者共37例, 其中男19例, 女18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为 (60.4±7.4) 岁;本组患者中冠心病患者共26例,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4例, 甲亢患者共2例, 心肌病患者共3例, 其他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治疗原发心脏疾病, 同时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稳心颗粒, 9 g/次口服, 3次/d, 温开水送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倍他乐克治疗, 最初剂量为12.5 mg, 2次/d,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用药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心率及心律的改变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者行定期动态心电图监测, 定期测定肝肾功能等。

1.3 临床疗效和心律失常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 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 为无效。心律失常疗效标准: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心律失常较治疗前较少超过90%以上, 为显效;治疗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 为有效;没有达到上述评定标准, 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 (94.7%) 和对照组总有效率 (72.9%) 比较, 前者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评定

观察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评定结果: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评定结果: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11例。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 (92.1%) 高于对照组 (70.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房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 主要有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房性期前收缩等。有效的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倍他乐克是β1受体阻滞剂, 在高血压和心绞痛治疗中应用较多, 同时也是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但倍他乐克可引起恶心呕吐、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稳心颗粒是三七、党参等中药制成。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稳心颗粒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如对房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1], 稳心颗粒能够提高心肌细胞膜钾离子外流, 同时对过度的钠离子内流有抑制作用。再者稳心颗粒能够提高冠脉流量, 降低心肌的耗氧量, 能够提高心输出量, 对心功能有改善作用[2,3]。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和心电图改善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提示稳心颗粒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栾虹, 墨俊卓.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7 (1) :23.

[2]王雪梅, 熊汗莲, 张芝辉.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4) :32-34.

[3]吉俭, 邱健强, 黄艳平, 等.稳心颗粒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2, 22 (11) :704.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于心内科门诊或普通病房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患者97例,病历资料完整,EH诊断符合2004 年JNC-7 诊断标准,且排除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甲亢等影响左房室重塑疾病。

所有EH病人均服用1~2种降压药物(钙拮抗剂、利尿剂),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药物治疗剂量、血压水平在研究组间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经Holter记录24 h,根据记录结果分为2组,EH合并RAA组为记录到RAA的高血压患者,RAA定义为快速房颤(持续性、阵发性)、房扑、阵发性房速(连续>3个房性异位搏动,频率>100次/min),单纯EH组为无上述RAA的EH患者。 EH合并RAA组共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0~68岁,平均(71.93±4.62)岁;其中阵发性房速19例,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11例。单纯EH组共67例,男35例,女32例,年龄66~83岁,平均(63.12±2.84)岁,2组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

1.2 超声心动图检查

所有患者均经Simens公司 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由同一检查者进行操作。采用2.0~2.5 MHz探头经胸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长轴及心尖四腔切面分别测量所有受试者左心房前后径(D1)、上下径(D2)及左右径(D3),左房容积(left atrial volume, LAV)=4/3π×D1/2× D2/2×D3/2 [2],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 LAVI)=LAV/体表面积。并测量舒张末期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同时测量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2(m2)]。根据Penn公式计算左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 LVM) = 1. 05 [(LVPWd + IVSTd + LVEDd)3-LVEDd3]-13.6,按Devereux[3] 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LVM/体表面积。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伴发RAA的高血压患者年龄、病程较单纯EH组增高(P<0.01)。BMI、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等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注:与单纯EH组比较,**P<0.01

2.2 左房重塑改变

伴发RAA高血压患者左房D1、D2、D3均明显大于单纯EH组;LAV、LAVI亦显著大于单纯EH组。但D2/D1、D2/D3、2×D2/(D1+D3)比值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注:与单纯EH组比较,**P<0.01

2.3 左室重塑改变

EH合并RAA组左室收缩末容量高于单纯EH组,差异显著;LVESd、LVMI在EH合并RAA组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IVSTd、LVPWd、LVEDd、左室舒张末容量2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3。

注:与单纯EH组比较,*P<0.05

3 讨论

普通人群房颤的发生率为0.4%~1%,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高血压时体循环压力水平增高使左室后负荷增加,左室肥厚,顺应性降低[5];左室充盈受损而相应左心房压力增加,进而引起左房电重构、解剖重构,易于产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6,7]。本研究中EH合并RAA患者年龄、病程显著大于单纯EH病人,年龄和病程的增加反映压力负荷增加时间延长和引起心脏重塑因素的作用累积。

Framingham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最常见的病因[8],左心房扩大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心脏结构损害,左房扩大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心房扩大可触发心房肌的纤维化形成[9],据“房颤多子波学说”,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均使房颤易于发生[10]。本研究中EH合并RAA组不仅有阵发性、持续性房颤的患者,还包括较多阵发性房速的高血压病人(58.82%),合并RAA的高血压患者左房D1、D2、D3均显著大于单纯EH组,LAV、LAVI亦明显大于单纯EH者,提示高血压患者合并RAA时,即有明显的左房重塑,各径线值、容量增加。但本研究中EH合并RAA患者左房D2/D1、D2/D3、2×D2/(D1+D3)比值与单纯EH组无统计学差异,提示LAV增加时几何构形上并未出现类似于左室重构时发生的横径增加成球形样变。

与合并RAA的EH患者左房已发生明显重塑相比,左室IVSTd、LVPWd、LVEDd、左室舒张末容量在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EH合并RAA患者仅表现为左室收缩末容量高于单纯EH组患者,LVESd、LVMI在EH合并RAA组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提示EH合并RAA患者左室重构虽已发生,LVESd、容量增加有向球形发展的趋势,重构尚处于初始阶段。但此时左房的重构则已明显,说明左房重构的程度可能更能预测高血压患者是否发生RAA。

本研究中EH合并RAA患者,较大部分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提示高血压对左房重构影响引发RAA可能是一进展性过程,早期可能表现为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速,后期则为心房颤动发生增加。随着对高血压患者左房室重塑过程深入了解,在临床中早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大大减少RAA发生,减少卒中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Verdecchia P,Reboldi G,Gattobigio R,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in hypertension:predictors and outcome[J].Hyper-tension,2003,41(2):218-223.

[2]吴雅峰.实用心脏超声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239.

[3]Devereux RB,Alonso DR,Lutas EM,et al.Echocar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Compari-son to necropsy finding[J].Am J Cardiol,1986,57(6):450-458.

[4]Go AS,Hylek EM,Phillips KA,et al.Prevalence of diag-nose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dults:national implications for rhythm management and stroke prevention:the Anticoagula-tion and Risk Factors in Atrial Fibrillation(ATRIA)Study[J].JAMA,2001,285(18):2370-2375.

[5]辛俊.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血液黏度的关系[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2):114-115.

[6]Okazaki H,Minamino T,Tsukamoto O,et al.AngiotensinⅡtype1receptor blocker prevents atrial structural remode-ling in rats with hypertension induced by chronic oxide inhi-bition[J].Hypertens Res,2006,29(4):277-284.

[7]Schoonderwoerd BA,Van Gelder IC,Van Veldhuissen DJ,et al.Electrical and structural remodeling:role in the gene-sis and maintena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Prog Cardio-vasc Dis,2005,48(3):153-168.

[8]Vasan RS,Larson MG,Benjamin EJ,et al.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subjects with normal versus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J].J Am Coll Cardiol,1999,33(7):1948-1955.

[9]Pokharel S,van Geel PP,Sharma UC,et al.Increased my-ocardial collagen content in transgenic rats overexpressing cardiac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s related to enhanced breakdown of N-acetyl-Ser-Asp-Lys-Pro and increased phos-phorylation of Smad2/3[J].Circulation,2004,110(19):3129-3135.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篇3

关键词:稳心颗粒,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 为多见, 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房性心律失常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但在治疗上不太容易, 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大量医学报道证实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可增加缺血性心脏患者的病死率, 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中, 除了胺碘酮外, 其它可供选择的药物不多。但是胺碘酮长期使用的副作用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所以我们根据中医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的理论采用复方制剂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房性心律失常,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和住院患者中被确诊为房性心律失常早搏大于1 000次/d, 或短阵房速大于10次/d以上, 且有明显症状者80例, 按完全随机单盲的方法,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用步长稳心颗粒9g (陕西步长制药集团生产) , 3次/d, 对照组用普罗帕酮 (心律平) 150mg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3次/d或胺碘酮 (有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者) 200mg, 3次d, 1周后改为2次/d, 再1周后改为每日1次维持。疗程均为1个月。患者年龄在39~78岁之间, 男42例, 女38例, 47例患者房性早搏, 23例患者房性早搏合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10例患者自律性房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开始治疗后每周定时听诊心脏, 观察心率、心律变化, 治疗前查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 每周复查心电图, 病情变化随时复查, 治疗结束后常规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治疗前行HOLTER检查, 治疗1月后再行HOLTER检查。

1.2 疗效判定

显效:房性早搏消失或明显减少, 早搏次数较服药前减少75%以上;有效:房性早搏较服药前减少50%~75%;无效:房性早搏无变化或较服药前增多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的疗效结果分析比较, 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平均心率:治疗组:治疗前78次/min, 治疗后75次/min;对照组:治疗前84次/min, 治疗后62次/min。症状方

中西医结合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干预研究

罗令

(长沙市八医院, 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均给予西医治疗,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药治疗, 在两个疗程后, 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结果:干预组临床疗效达90.00%, 骨密度以及血钙、血磷含量测定结果与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是一种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实用方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骨质疏松;临床干预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1.44文献标识码:A

骨质疏松症是指患者每单位体积的骨组织中的骨量减少, 但是骨矿物质和骨基质之间的构成比例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非特异性、全身性以及代谢性的骨病[1]。据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骨质疏松发病率约为12.4%, 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所以我们在西医基文章编号:1673-2197 (2010) 07-0040-02

础上加用中医方法对此类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治疗,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 (第二

!!!!!!!!!!!!!!!!!!!!!!!!!!!!!!!!!!!!!!!!!!!!!!!!!!!!!!!!!!!

面:治疗组胸闷、心悸、乏力及失眠等症状的改善率亦明显优于心律平组, 但是在房性早搏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但严重心功过缓、传导阻滞、PR延长等副作用明显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范畴, 多由于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内伤七情、气滞血瘀交互作用致心失所养、心脉失畅而引起。中医治疗方法分为药物、针灸及耳穴电针治疗等。一般可分下列几型辨治: (1) 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 神疲自汗, 头晕目眩, 失眠多梦, 面色苍白或萎黄, 证属气血不足、心脉失养, 治宜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2) 若患者表现为心悸不宁, 心中烦热, 失眠梦多, 头晕耳鸣, 面赤咽干, 腰酸盗汗, 小便短黄, 证属心阴亏虚、心失所养, 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3) 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 面色苍白, 少气无力、怔忡, 声低息弱, 劳累后尤甚, 胸中痞闷, 入夜为甚, 畏寒喜温, 证属心阳不振、气血运行无力、心失所养, 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4) 若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 时有胸痛, 痛如针刺, 或向后背、上肢放射痛, 唇甲青紫, 舌质有瘀点或瘀斑, 脉涩或有结代等, 证属心脉痹阻、心失所养, 治宜理气活血、通脉安神。通过分型辨证选用适宜的中药, 对于改善上述症状、控制病情有较好的疗效, 步长稳心颗粒的中药组成为:党参、黄精、琥珀、甘松、三七等[1]。方中党参可健脾益气;黄精有养阴生津之效, 并能提高机体抗自由基能力[2];甘松可理气止痛、醒脾健胃;其所含的缬草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三七可活血化瘀;琥珀可镇惊安神、宁心复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七提取液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其所含的五加A素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3];琥珀可镇惊安神, 《本草别录》谓之可“定魂魄”[4], 在本方用以宁心复脉。全方合用, 可使心气渐足、心阴得充, 临床研究证实稳心颗粒对房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玲, 张申, 高慧展, 等.炙甘草、党参、黄芪对心气虚患者心脏功能和血管状况影响比较研究[J].中医研究, 1997, 10 (2) :31-32.

[2]陈兴荣, 王成军, 李龙显.滇黄精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02, 13 (9) :560-561.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 (上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567.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17例, 男5例, 女12例, 年龄 (62.1±16) 岁, 器质性心血管疾病13例 (冠心病4例, 高血压8例, 肥厚性心肌病1例) , 特发性房颤4例。治疗前房性心律失常为持续性房颤3例, 频发房性早搏及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颤14例, 合并频发室性早搏3例, 其中1例伴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1.2 服药方法:

所有患者服用可达龙前均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 作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其心率、QT间期及心律失常以后, 开始可达龙负荷量治疗 (口服可达龙片200 mg/次, 3次/日, 持续5~7 d) , 之后改为维持量 (100~200 mg/日, 5~7 d/周) [1]长期服药, 定期临床随访 (随访时间3~24月) 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复查。

1.3 动态心电图检测评价:

采用美国产Biomedical-System动态心电图仪, 对所有患者于可达龙用药前后及负荷量以后行三导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 对比分析用药前后的心搏总数/24 h、平均心率、房性早搏总数/24 h、房性早搏减少、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发作阵次/24 h及QT间期变化、新出现的心律失常事件等检测指标, 对可达龙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均采用t检验,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所有患者服药后房性心律失常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改善, 心悸、胸闷、头昏等症状有所缓解, 服药负荷量以后动态心电图复查与服药前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心率明显减慢, 房性心律失常事件明显减少;3例持续性房颤服药后房颤虽未终止, 平均心室率明显减慢 (113~89 次/min) ;3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及1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服药后完全消失;获得了明显的疗效。

所有患者服用可达龙耐受良好, 随访未发现因明显不良反应而停药, X线胸片及甲状腺机能检测尚未发现肺损伤及甲状腺机能异常。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用药后QT间期有所延长, 未发现明显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等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事件及黑朦、晕厥、猝死等临床事件, 安全性较好。

3讨论

可达龙即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代表药, 兼有I、Ⅲ、Ⅳ类药物的特性, 可以多因素作用干预心律失常发生的许多环节, 对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疗效。本文患者用药后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均得到明显控制, 动态心电图检测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房性早搏、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及房颤明显减少 (减少87.5 %, P<0.05) , 持续性房颤虽未能终止、转律, 其过快的心室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获得了明显疗效并对疗效作了定量检测评价。提示服用可达龙可有效控制或缓解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检测可对其疗效作出较为全而客观的定量分析评价。胺碘酮可通过延缓及阻断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而使QT间期延长, 在低血钾等情况下可引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其β抑制作用可减缓心率并减慢窦房及房室传导, 因而在用药过程中对其可能产生的促/致心律失常作用应予关注;长期服药还应注意可能出现的眼睛、甲状腺、肺等损伤, 这些构成了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问题, 特别是其促/致心律失常作可导致严重的后果, 需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价。本文通过较长时间的临床随访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事件和临床事件;动态心电图对QT间期的检测显示用药后QT间期平均值 (QTmean) 明显延长 (P<0.05) , QT间期最小值 (QTmin) 及最大值 (QTmax) 亦有一定延长, 但较用药前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反映QT间期随心率增快而缩短的指标QT间期斜率 (QT slope) 也未见明显改变 (P>0.05) 。提示按正规的用药方法, 长期小剂量服用可达龙是较为安全的, 该药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 致心律失常作用很小, 在其用药安全性监测评价中, 定期作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可以对心律失常事件、QT间期改变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动态定量分析评价, 有关QT间期的改变及其安全限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篇5

2007年6月19日上午9时10分心电图示:以V1导联为例, P波为三种形态和QRS波群为两种形态出现。其中P一1、3、5、7、9、11、13为窦性P波, 呈先正后负型, P一-P一相等为1.9S, P一—R一间期0.12s, 其后的QRS波群为窦性P波下传激动心室所致。P二2、4、6、8、10、12、14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 P二--P二相等为1.9s, 与其后出现的QRS波群融合, 而R01、3、5、7、9、11、13呈rS一型, rS一为0.1S, R—R0为窦性P波下传心室产生的QRS波群, R一一S2、4、6、8、10、12、14呈rsR二型, rsR二为0.11s, 为不完全右束支阻滞图型, R一R一为1.9s, 此rsR二与前面的P二波相融合, 示房室交界区心律。另外, 在每一个正常的窦性QRS波群后, 约0.08s处可见一个逆行P三波, P三倒置, 宽度为0.04s, 为一个房性早波, 未下传。综上分析情况考虑:此心电图为窦房结频率与房室结频率相等, 呈交替性控制心率。心电图诊断:双重性等频心律, 房性早搏未下传, 房室交界性心律伴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讨论

双重性并行心律在临床上经常发生, 以双重性室性并行心律最多见, 联律间期不等是并行心律的重要特点, 而联律间期相等的并行心律极少见, 本例为双重性等频心律伴房性早搏未下传和交界性心律时不完全右束支阻滞交替现象, 临床更少见。

其发生机理可能为:

1.因左室下壁的迷走神经分布较多, 当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 由于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而抑制窦房结自律性, 使窦房结的频率逐渐下降, 在窦性频率与房室交界区逸搏频率相接近或完全相等时, 则构成双重性等频心律, 交替竞争下传控制心室。

2.P一与随后出现的QRS波群 (rS一) 有固定关系, P-R间期为0.2s, 示窦性激动下传心室所致。而在QRS波后约0.08s处出现的逆行P三波为房性早搏, 而房性早搏为何不能逆行上传, 使窦房结除极, 其发生机理可能为: (1) 窦房结自律性细胞舒张期自动除极不仅能引起冲动发放, 还能阻止冲动的传入。 (2) 在特殊传导系统中有一个小区域含有程度以外到里损害逐步增加的细胞群, 处于低极化状态而引起单向传入阻滞。 (3) 起搏点周围的传导组织具有由⑶相阻滞和⑷相阻滞联合作用造成的不应期, 当⑶相与⑷相阻滞之间的正常传导间隙相当狭窄就形成完整的传入保护作用。 (4) 如果并行起搏点原始频率快, 但伴有II度传导阻滞, 所有表面上看来频率缓慢, 而内在的快频率可以起到防止外界冲动传入的作用。另外, 当房性早搏P三的激动下传时, 因正好落在房室结的绝对不应期上而不能下传除极心室[1]。

3.rs R二为房室交界区逸搏心律下传控制心室所致。因右束支的生理不应期较左束支长当房室交界区逸搏并行心律发放冲动下传到达右束支时, 右束支可能正处于相对不应期, 故其冲动在右束支传导时间较左束支略长而产生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 (rsR二) 。

因为并行心律最常见的是在窦性心律基础上发生, 其临床预后较好, 所以, 我们认为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 改善心肌缺血, 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 尽早解除病因, 可使心律失常早日终止。该患者在积极治疗心肌梗死的第五天后心电监测和心电图完全恢复窦性心律 (图略) 。

参考文献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篇6

讨论: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多年, 冠心病可累及窦房结、房室结及心房, 故心电图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被动性的引起次级起搏点——房室交界区替代心律, 呈现交界性逸搏心律。这是为了避免心室停搏过久而发生的, 是一种生理性的、保护性心律。本例交界性逸搏心律继发于窦性心动过缓之后, P波与QRS波群无关, 产生房室分离。此时, 交界性心律未逆行上传心房, 心房仍由缓慢的窦房结控制着, 其原因为: (1) 存在逆行性房室传导 (2) 房室交界区上部不应期比下部长, 地位起搏点的激动逆传至交界区上部时, 该处正处于窦性激动通过后的不应期, 故不能逆传心房, 心房仍由窦房结控制[1]。仔细观察可发现逸搏-夺获是逸搏性QRS波群之后接一个窦性P波且下传心室, 表现QRS-P'-QRS序列。在窦性搏动与逸搏的关系中, 窦性激动似“提前”出现。而提前的QRS-T波群, 却在其之前之后无P波, 为交界性期前收缩, 并和交界性逸搏心律并存时交界性期前收缩表现为等周期代偿间歇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A行“QRS-P'-QRS”序列, 说明交界性搏动顺利下传心室产生一个QRS波群, 同一个激动通过部分纤维又逆行上传入心房, 产生逆行P波, 又下传心室产生QRS波群, 形成反复搏动。反复搏动是房室结内一种特殊的折返激动, 在房室交界组织中存有纵向分离, 即被纵向分为抑制不同的两半, 抑制转轻的一侧可双向传导, 抑制明显的一侧则单向传导阻滞仅能向前传导, 此时结性冲动通过抑制转轻的一侧纤维下传心室和逆行入心房, 后者有缓慢通过抑制明显的纤维向前传导再次激动心室, 形成反复搏动[2]本例心电图符合上述特点。

关键词: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房性融合波,交界性期前收缩

参考文献

[1]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413

上一篇:绿色信息下一篇:现患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