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2024-07-06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通用10篇)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篇1

快速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 可导致每搏排血量下降, 心室舒张期时间缩短, 心肌耗氧量增加, 特别是室性心动过速[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快速房颤患者常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 可使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晕厥, 甚至危及生命, 故须紧急处理[2]。胺碘酮作为目前已被公认的治疗心律失常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于临床已多年, 作用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对近年来收治的8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对比治疗, 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0例, 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 女24例。年龄19~64岁, 平均46岁, 其中AT 46例, AF 34例。确诊器质性心脏病64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1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治疗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1) 心律在100次/分以上; (2) 呈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 如各型早搏、阵发性室上速、心房纤颤等; (3) 病程在6个月内, 此次发作时间<48 h, 每次持续时间>1 h; (4) 排除标准肝、肾及肺部等严重疾病者, 除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明显低血压, 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综合征及碘过敏者[3]。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检查及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胺碘酮稀释缓慢静脉滴注, 剂量300 mg, 时间控制至少10 min, 必要时15~30 min。后用静脉泵持续注射, 速度控制为1 mg/min, 随后调整速度为0.5 mg/min, 用药总量2200 mg/24 h, 心室率达目标值后维持2~4 h, 维持量用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治疗组给予胺碘酮150 mg稀释缓慢静脉滴注, 时间控制至少10 min, 用法与对照组相同。30 min后加用美托洛尔5 mg稀释后静脉注射, 至少5 min, 若无效可5 min后重复1次, 总量控制在15 mg以下。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及血压、心率改善情况, 用药前后监测观察重要脏器功能、血常规、电解质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有效为用药72 h内转为窦性心律, 或基础值下降>20%;未达到以上要求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律转复率及有效率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后, 治疗组窦性心律转复38例, 转复率95%;对照组窦性心律转复31例, 转复率77.5%。治疗组窦性心律转复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39例 (97.5%) ,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32例 (80%) ,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下降程度由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在用药过程中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及衰竭、过敏反应等, 对照组中2例患者窦性心动过缓, 停药后自行恢复;治疗组中2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停药后自行恢复, 1例患者发生低血压, 经对症处理恢复正常。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3 讨论

快速型心律失常为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 如处理不及时或失治易造成患者死亡, 因此积极抗心律失常至关重要。选取合理、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4]。笔者在工作中对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治疗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 治疗组窦性心律转复38例, 转复率95%;对照组窦性心律转复31例, 转复率77.5%。治疗组窦性心律转复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39例 (97.5%) ,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32例 (80%) ,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下降程度由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据相关资料研究报道,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钾离子通道及延长负极不应期的作用;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促进心肌细胞代谢等功效;其负性肌力作用较弱[5]。相对较为安全。但也有一定缺点, 在临床应用时使用方法复杂、负荷期长、心外脏器毒副作用大。而美托洛尔为β肾上腺素阻滞剂, 可减缓心率传导, 无内在拟交感作用, 降低心肌耗氧量, 对心脏有选择作用, 二者联用能够协同对抗心律失常[6], 收到良好效果, 但由于胺碘酮具有一定缺点, 临床应用较为复杂, 而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能减慢心率传导, 无内在拟交感作用, 对心脏有选择作用。二者联用可有效起到协同作用, 达到抗心律失常效果。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治疗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改善情况, 用药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 记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治疗组窦性心律转复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39例 (97.5%) ,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32例 (80%) , 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下降程度由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快速心律失常,美托洛尔

参考文献

[1]王勇.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4) :128.

[2]应明英.实用危重病监测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57.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84.

[4]赵玉霞.乌拉地尔对高血压合并心功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2 (14) :133.

[5]Frodl T, Schule C, Schmitt G, et al.Association of th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Val66Met polymorphism with reduced hippocampal volumes in major depression[J].Arch Gen Psychiatry, 2007, 64 (4) :410-416.

[6]肖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 (3) :355-357.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篇2

【关键词】硫酸镁; 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54-02

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三年期间,应用硫酸镁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32例(36例次),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对硫酸镁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机制、疗效及副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各种病因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6—64岁,平均41岁。原发病为:冠心病12例(AMI6例,OMI6例),高血压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风心病2例,先天性心脏房缺、室缺手术后各1例,预激综合征(WPW)2例,原因不明2例。36例次快速性心律失常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次,频发性室性早搏6例次,室性心动过速5例,快速性房颤8例,WPW合并房颤、房扑各1例。全部病例均在监护病房或急诊抢救室心电示波监护下进行治疗观察。注意用药前后血压的变化。血压<11/8KPa时慎用。用药前后需检查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尤其是用药前必须查血Mg++、血K+,如血Mg++正常或偏低者均可使用硫酸镁治疗,本组未见高Mg++血症。如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先用压迫眼球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来转复,无效再使用本法。

1.2 用药方法

给25%硫酸镁5—10ml,用10%葡萄糖稀释至40ml缓慢静脉注射,一般5—10分钟内推注完毕。观察15分钟,如无效,可重复注射,仍无效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如显效即以25%硫酸镁20ml和氯化钾2g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滴,以巩固疗效。第二、三天给维持量,每天给硫酸镁5g,加入极化液及10%葡萄糖500ml恒速持续静滴,一般每分钟15滴左右。

1.3 疗效评定标准

凡静注用药完毕即刻至15分钟以内心动过速消失,恢复为窦性心律,HR在100次∕分以内者为显效。凡用药后一时性好转易短期复发者或用药后仍为原心率失常图形,但心室率减慢20次∕分以上者为有效。凡用药2次以上心室率和心电图形与用药前相同者为无效。

1.4 结果

本组36例次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经用硫酸镁治疗后,恢复为窦性心律显效者为22例次,有效者为5例次,无效者为9例次。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次中,终止发作显效者为8例次,有效者为2例次。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11例次中,终止发作恢复窦性心律显效者为7例次,有效者1例次。8例次快速性房颤,恢复窦性心律显效者为2例次,有效1例次。WPW合并房颤、房扑各1例均为显效。本组病例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引起的室性或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对风心病引起的房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频发性室性早搏和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效果较差。

1.5 疗效与血Mg++、血K+浓度关系的观察

本组中血Mg++、血K+浓度均正常者8例中显效2例,有效1例。血K+浓度<3.5mmol∕L者8例中显效1例,有效1例。血Mg++<1.0mmol∕L者15例中显效11例,有效2例。血Mg++、血K+均低于正常者5例中显效3例,有效1例。

1.6 副作用

静注硫酸镁后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发热感、面部潮红,但为一过性。出现头昏恶心5例,但无呕吐。用药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轻微下降,因下降幅度不大,无明显不良后果。全组病例未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骤停。对肝、肾功能等方面未见不良影响。

2 讨论

2.1 临床疗效评价

临床观察表明,静注硫酸镁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显效率为61%,总有效率为74.9%。对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最满意,有效率为72.2%,特别是5例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例),在静注硫酸镁10分钟内恢复为窦性心律,提示硫酸镁对室性心动过速确实有效,似优于抗心律失常药,因抗心律失常药大多数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反复注射可引起严重心律紊乱等副作用〔1〕。其次是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亦较好,有效率为66.6%。对房颤疗效较差。

对低镁组疗效显著,有效率为86.6%;低钾组疗效有效率为62.5%;对合并低镁和低钾血症者疗效亦显著,有效率為80%;血镁正常者也有一定疗效,因血镁正常者不能排除细胞内缺Mg++。

2.2 硫酸镁治疗心律失常机制探讨

快速性心动过速,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造成心排量下降,同时心律增快,氧耗量增加,导致心肌缺血缺氧〔2〕。在心肌缺氧引起心肌损伤时,镁可能是首先发生变化的离子成分,心肌损伤30—60分钟就会发生细胞内Mg++的丢失;缺氧时局部组织无氧酵解增加,促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并使细胞膜上Na+-K+-ATP酶和Ca++-ATP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异常—细胞内Mg++、K+含量减少,使细胞内Na+、Ca++升高,细胞内高Na+低K+,增加了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兴奋性,同时激动传导异常,产生了心律失常的基础;细胞内Ca++的增高,产生震荡后电位,更易发生心律失常。本文提示缺镁可能是产生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子之一,纠正低镁血症和低钾血症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苏定冯. 药理学 .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3.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篇3

1.1基本资料

共选取50例为快速心律失常病状的患儿,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10.5±1.5)岁。其中29例患儿为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患儿为右房过速,12例患儿为室性心动过速。以上患儿症状均曾反复发作,使用相应心律失常控制类药物进行治疗效果较为不佳。

1.2手术方法

使患儿以仰卧位在病床上平躺,在结合患儿年龄、合作程度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基础麻醉或者是局部麻醉,于患儿右股静脉进行经皮穿刺,左锁骨下端静脉穿刺成功。利用X线进行透视,将标测导管正常置入,后进行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对患儿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进行判定,于静脉处或动脉进行穿刺,根据患儿的症状选择适合其的消融电极,设定是合适的功率进行射频消融,直至患儿的心动过速现象消失,经过反复刺激以验证无复发症状后,确定对患儿的射频消融术成功。术后进行拔管,以加压法进行止血,进行无菌包扎后经患儿送回病房。

2结果

在50例患有快速心律失常的患儿中,共有1例患儿复发室性心动过速,1例患儿复发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患儿均经二次射频消融后治愈。其中各有1例患儿的室速与房速症状未成功治愈,但后期使用心律失常的控制类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他46例患儿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均成功痊愈。患儿术后均未发生气胸、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状。

3讨论

3.1术前护理

3.1.1术前给予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通常在患儿与其家属的看来,手术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法,所以在进行手术前多会对手术过程或治疗效果比较担心。此时则需要医护人员与患儿的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使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家属讲述手术以及此病症的相关知识,告知其有效的安全措施以及治疗成功的病例,使其担忧心理解除。对患儿家属讲述术后的患儿的卧床时间、肢体制动、伤口观察以及饮食排便等护理方面的相关注意事项,使其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积极主动的进行配合。对待年纪较小患儿可使用抚摸、搂抱等方式缓解其紧张心理;对于可进行语言交谈的患儿,可使温和的语言慢慢舒缓患儿不安的情绪,消除其进行手术治疗的恐惧感[1]。

3.1.2术前要进行全面有效的准备,协助患儿进行术前相关检查,其中包括心电图检查、X线胸片检查、常规血检尿检便检、凝血功能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检查等。手术前3d患儿须停止使用心律失常控制类药物,并训练其于床上进行大小便;对于需要进行基础麻醉的患儿,其手术前需要进行6h以上的禁食;对于术前哭闹、情绪烦躁的患儿可对其肌内注射5~10mg之内的安定,以稳定患儿的情绪。于患儿的左下肢或者是头皮处静脉使用24G的留置针以作为建立静脉通道的备用[2]。

3.2术后护理

3.2.1基础麻醉后对患儿进行护理,去掉枕头使患儿平卧,将其头部向一侧偏向,于其床边备置吸痰器,以便及时对其口腔内分泌物或者呕吐物进行清除,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及时吸氧使其血氧度保持在0.95之上,患儿麻醉苏醒时若出现情绪躁动的情况,可对其四肢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避免意外的发生,必要时须设专人对其进行看护。

3.2.2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护,对患儿的呼吸、血压、心率以及心律的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若患儿的血压出现下降的状况,可能与使用镇静药物或其低血容量相关,但也须注意预防心包填塞症状的发生。若患儿发生呼吸苦难的症状,应及时检查其是否有气胸发生。

3.2.3对肢端血运进行观察与护理[3]。患儿的血管多数较细小,所以极容易因受到激惹而引起痉挛现象的发生,导致患儿术后因血运不畅造成血栓的形成。所以术后应对患儿的足背的动脉搏动情况以及肢端皮肤的温度、颜色等进行观察,以确定其是否有肿胀或静脉回流的障碍。

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给予患者及时的心理辅导以及进行射频消融知识的宣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对患儿进行观察与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状、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因此进行有效的护理是快速心律失常的患儿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颜海莲,谭兆珍,温作珍,等.CARTO室早射频消融术中配合及护理[J].使用医学杂志,2009,25(21):3703.

[2]张素芳.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60例护理[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6):187-188.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篇4

关键词 有机磷中毒 快速心律失常 胺碘酮 疗效胺碘酮是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2008~2011年使用胺碘酮治疗有机磷中毒引起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9例,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9例,年龄20~45岁,既往否认心脏疾患。其中阵发性室上速10例,快速心房纤颤3例,短阵多形性室速1例,频发室性早搏5例。

方法:胺碘酮静脉注射,首次150mg溶于5%葡萄糖溶液20ml缓慢静脉注射,维持1mg/分静滴,6小时后改0.5mg/分维持24小时,总量<1000mg/日。同时,阿托品常规应用致阿托品化后减量,维持应用;胆碱酯酶复合药常规应用,用药期间予心电监护动态监测心电图变化,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据病情变化做相应检查及治疗调整。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②有效:早搏减少,心律减慢;③无效:心律失常未纠正,心律未减慢。

结 果

阵发性室上速7例显效,3例有效;快速心房纤颤3例显效,短阵多形性室速1例显效;频发室性早搏3例显效,2例有效。

不良反应:2例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低血压,静滴多巴胺后血压恢复正常,1例患者用药后QT间期轻度延长。

讨 论

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它能阻滞钾通道,明显抑制心肌復极过程,延长APD及ERP,还能阻滞钠通道、钙通道,同时兼有扩张冠脉、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肌做功和耗氧量,保护缺血心肌等作用[1],故认为是一种高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交感神经节受刺激后可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增高,因而可发生快速心律失常,此时及时应用足量阿托品,且需反复应用,显然存在可能应用阿托品心率加速后使原有快速心律失常恶化的风险,故在常规应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合药的同时,应用胺碘酮治疗原有的快速心律失常,同时降低在快速心律失常时应用阿托品的风险。但胺碘酮临床应用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明显的剂量相关性,随着维持剂量的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下降[2]。由于应用胺碘酮时间短,故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综上所述,胺碘酮在治疗有机磷中毒的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江明性.新编实用药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李庚山.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26例临床观察.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1,15(5):291-294.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快速室上型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6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并发症、预激综合征等。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者68例,快速型心房颤动32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45~72岁,平均(61.3±2.8)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42~78岁,平均(63.3±3.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赛诺菲圣德拉堡有限公司生产)治疗,首剂150mg(3~5mg/kg)入5%葡萄糖液20m L中,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无效者10~15min后重复一次,随后1~1.5mg/min静脉滴注6h,后根据病情将药物剂量减至0.5mg/min,24h内用药总量≤2g。对照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治疗,普罗帕酮70mg入20m L生理盐水中,持续静推5~10min,后采用0.5~1mg/min速率静脉滴注,30min无效者,静脉推注70mg。两组患者经治疗无效时可改用其他药物或采用电复律治疗。用药期间注意监测患者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治疗前后采取心电图检查记录结果并记录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

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24h后无早搏发生或早搏发生次数≤10次/h;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24h后早搏次数有所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心房颤动显效:房颤转复,恢复窦性心律;有效:房颤转复,心室率≥100次/min;无效:未恢复窦性心率[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0.05,当P<0.05时,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照,见表1。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照,见表2。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诊科患者病因病情复杂,出现心律失常概率较高,类型多样化,在治疗病因、纠正内环境紊乱时,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稳定血流动力学,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3]。快速型心律失常是急诊科常见疾病,当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时,可造成不同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因心室率过快,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降低,心搏出量下降,特别是对于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能短时间降低心功能,诱发心力衰竭或室颤[4],引起短期转复心室率,增加心搏出量,维持正常循环尤为重要。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轻度Ⅰ类及Ⅳ类抗心律失常性质,同时具有轻度非竞争性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作用,此外胺碘酮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成为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等心律失常均有良好的效果,表现在抑制房室结及交界处的自律性[5],减慢心房、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室肌、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长和不应期,延长旁路逆向及前向不应期,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在本组资料中,可看到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1.7%,纠正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快速心房颤动疗效显著,这为急诊科实施心肺复苏提高了成功率。

胺碘酮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经深入研究,发现其对降低心力衰竭、猝死有益,是严重心律失常的可选治疗药物,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曾一度受到质疑,主要因其肺毒性[6],能诱发甲状腺功能障碍,近年来,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其副作用发生率较低,早期停药均可逆转,因胺碘酮能阻滞钾通道,低钾致心动过缓,可引起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在本组资料中,未发生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因此在用药时要特别注意保持电解质血钾、血镁的平衡,保持Qtc正常[7]。此外胺碘酮副作用还包括严重心动过缓,在本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最低心室率45次/分,停药后自主恢复。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快速室上型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普罗帕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快速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张岁龙,叶莎.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60例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5):579-581.

[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5):377-385.

[3]刘利君,贺集贤,何元军.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l,23(6):1026-1028.

[4]赵贵锋,葛德元,胡桃红.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的短时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3.

[5]周东民,幸芳,黄静,等.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老年肿瘤患者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0,9(8):597-598.

[6]Fareh S,Villemaire C,NaRd S.Importance of refractoriness hete-rogeneity in the enhanced vulnerability to atrial fibrillation induct-ioncaused by tachycardia—induced atrial electrical modeling[J].Circulation,2008,98(20):2202-2209.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篇6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邹城市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接受胺碘酮治疗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72例, 男性43例, 女性29例, 年龄38~72岁, 平均 (47.9±11.7) 岁。其中冠心病并发心肌梗死5 1例 (7 0.8%) , 扩张型心肌病9例 (12.5%) , 心肌炎7例 (9.7%) , 急性酒精中毒伴心肌损害1例 (1.4%) , 无明确心脏病史4例 (5.6%) 。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6 4例 (8 8.9%) 。快速心律失常类型:阵发性房颤伴A型预激综合征8例 (1 1.1%) 、持续性房颤伴短阵性室速6例 (8.3%) 、阵发性室上速15例 (2 0.8%) 、室性心动过速1 7例 (2 3.6%) 、频发多源性室早2 6例 (3 6.1%) 。

1.2 心功能分级

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 Y H A) 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级:Ⅰ级7例 (9.7%) 、Ⅱ级15例 (20.8%) 、Ⅲ级41例 (56.9%) 、Ⅳ级9例 (12.5%) 。1.3治疗方法胺碘酮 (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 首剂静脉注射负荷量150mg, 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ml, 10min内注入;继之以1.0~1.5 m g/m i n静脉滴注维持。若心率控制不满意, 可间隔15~30min后再静脉推注75~150mg, 追加负荷量2~3次, 24h总剂量600~900mg。

1.4 观察指标

观察用药后6h心率下降幅度, 阵发性室上速、房颤、室速24h之内是否转为窦性心律。用药期间,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治疗前后查心电图。

1.5 疗效评价

有效:心室率降至1 0 0次/m i n以下, 或较基础心率水平下降>2 0%, 或室上速、阵发性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效:心室率>100次/m i n, 较基础心率下降<2 0%。

2 结果

经胺碘酮治疗, 本文72例中, 有效66例 (91.7%) , 其中阵发性房颤伴A型预激综合征8例 (8/8) , 阵发性室上速13例 (13/15) , 持续性房颤伴短阵性室速5例 (5/6) , 频发多源性室早23例 (23/26) , 室性心动过速1 7例 (1 7/1 7) ;无效6例 (8.3%) 。

3 讨论

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多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和预激综合征所伴发的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对难治性心律失常及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的心律失常, 胺碘酮的作用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1]。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胺碘酮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反复发生的心室颤动 (V F)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 (V T) 。胺碘酮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但它具有第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 并且可非竞争性抑制α、β肾上腺能受体, 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负性肌力作用很轻, 可降低主动脉和外周阻力, 从而降低心脏的后负荷, 维持心输出量, 抵消负性肌力作用。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 各种心律失常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疗, 胺碘酮应作为首选药物[2]。

静脉应用胺碘酮我们有以下体会: (1) 胺碘酮静脉注射负荷量后, 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 可追加负荷量, 在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终止前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前, 不要终止应用胺碘酮。 (2) 如果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应及时除颤, 这是缩短血流动力学恶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3) 胺碘酮能降低外周血管张力, 静脉注射应缓慢, 血压降低时需静脉应用多巴胺维持血压。 (4) 长期大量静脉注射时宜选用深静脉用药以防止静脉炎发生。 (5) 个别患者在应用胺碘酮时, 会引起心动过缓或本身存在缓慢心室率, 应置入临时起搏器。 (6) 用药期间应进行心电监护描记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Q-T间期。

参考文献

[1]李庚山.胺碘酮临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 15 (5) :291-294.

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篇7

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76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入院后均给于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确诊, 包括频发多源性早搏,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连发室性早搏以及持续性室速, 患者排除:甲状腺疾病患者;外长QT间期综合征≥0.44 s;因药物导致心律失常者。其中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26例, 患者年龄42~77岁, 平均54.6岁, 患者病程为3个月~6年, 平均27个月,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必要检查, 常规应用B受体阻滞剂、利多可因连用2周治疗的基础上, 我们使用胺碘酮治疗。具体用法是:口服胺碘酮0.2, bid, 7 d后改为0.1 g/d, bid, 连服7 d, 维持剂量。患者用药期间, 我们严密监测患者血、尿常规、心电图以及血压的变化情况。密切观察治疗前后QT间期的延长度和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情况的变化[2]。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76例经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及静脉应用胺碘嗣后, 于治疗2 h内起效, 持续应用胺碘嗣5~18 h, 72例改善和室性心律失常消失, 4倒经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患有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 大多数同时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患者发病时心率加快, 以及出现血液动力学改变, 病人常常具有恐惧、濒死的感觉。因此在患者入院后, 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环境, 护理人员关心、理患者, 需要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多做的感情沟通, 针对每一个病人具体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于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创造良好的氛围, 用药前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心里负担。多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 鼓舞、激励患者, 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2.2 心电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给于患者持续血压监测以及心电监护, 心电监护波形识别技术是临床常用又是重症患者监护抢救的基本技能[3].护理人员要牢牢掌握心电图的基本知识。临床护生必须掌握心电波形的识别, 尤其是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室颤动等异常心电图的快速识别。患者用药过程中, 护理人员更好认真监测心电图变化, 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及时停止用药或减慢用药速度, 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心电波和血压时, 要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及时对症处理。对于出现出现室速和室颤严重心律失常患者, 要及时给予电复律。

2.3 用药时护理

护理人员将胺碘酮充分溶解后, 给患者静脉推注, 推注药液速度慢, 保证时间在10~15 min内, 在推注药液过程中要询问患者的感受, 严密观察心电示波上患者心率、心律的变化, 接下来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 同样注意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患者如果出现咳嗽、恶心、共济失调、震颤、睡眠障碍、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及时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

2.4 静脉炎的预防

在给于患者持续胺碘酮的泵人时, 我们一般是选择中心静脉给药, 在选择患者外周静脉时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给药, 而选择上肢管径粗直的静脉, 另外单开一路静脉通路, 用药前后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10 m L静脉推注。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 认真、仔细观察患者注射部位皮肤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疼痛以及灼热, 我们立即给于患者局部硫酸镁或新鲜马铃薯片湿敷, 同时更换注射部位。

2.5 饮食指导

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应用胺碘酮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所以用药期间患者要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注意患者食物搭配, 增进患者的食欲, 宜进食低胆固醇、低脂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对于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要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

3 小结

总之胺碘酮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之一, 具有I、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 临床疗效确切, 广泛应用于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护理人员在用药前向家属告知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电、血压变化以及用药反应, 同时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一般对症处理, 加强观察和防护, 熟练掌握微量泵应用, 选择合适的血管, 加强用药后心率, 血压监护, 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提高安全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汉云.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4) :358.

[2]蒋文平.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12 (8) :1068-1069.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来源于本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住院患者, 均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快速心房颤动或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25~76岁;平均48.5岁。基础病诊断:陈旧性心肌梗塞4例, 急性心肌梗塞10例, 扩张型心肌病4例, 心脏瓣膜病5例;缺血性心脏病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临床表现:心功能Ⅰ~Ⅱ级21例, Ⅲ~Ⅳ级1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3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 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7例, 成对室性早搏2例。

1.2 治疗方法

在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降血压、调血脂、纠正电解质紊乱、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等治疗基础上,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快速心房颤动或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合并低血压、肺水肿、晕厥等) 或发生心室颤动者, 立即给予同步或非同步电复律, 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 再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预防复发。胺碘酮150 mg+生理盐水20 ml, 10 min内静脉推注, 然后以1.0~1.5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 24 h总量<1.0 g, 而后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同时口服胺碘酮0.2 g, 3次/d。3 d后停止静脉用药, 1周后改为口服胺碘酮0.2 g, 2次/d, 再1周后改为口服胺碘酮0.2 g, 每日或隔日1次维持。对服用地戈辛的患者, 不宜加用胺碘酮, 胺碘酮也不应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

1.3 疗效判定

显效:房颤、室速及频发室早消失转复为窦性心律;有效:心律失常未完全纠正但室性早搏减少90%以上或心率明显减慢;无效:心律失常未纠正、心率未减慢。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32例心律失常患者, 在应用胺碘酮治疗48 h内显效20例, 其中有6例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14例室速消失;有效9例, 其中室早减少90%以上7例, 2例房颤心室率明显减慢;无效4例, 包括1例因持续性心动过速而死亡, 2例早搏未减少, 总有效率为90.6%。经过上述治疗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者20例, 改善1级者7例, 总改善率84.4%。

2.2 不良反应

因持续性心动过速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死亡1例;2例患者在应用胺碘酮期间出现低血压, 静脉滴注多巴胺后, 血压恢复正常;14例患者用药后QT间期轻度延长。

3讨论

近年来胺碘酮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药物, 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主要电生理作用为抑制钾通道延长不应期及复极时间, 并且有非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 即胺碘酮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 同时兼有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 因而成为一种高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对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及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心律失常均有很好的疗效, 且胺碘酮有抗心肌缺血作用[1], 它不抑制心肌收缩, 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 也是唯一可以用于心力衰竭的抗心律失常药物[2]。但胺碘酮在临床应用的个体差异较大,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明显的剂量相关性, 随着维持剂量的下降,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下降 [3] 。由于半衰期长, 胺碘酮潜在的器官毒性比半衰期短的药物更严重, 而重要器官的毒性, 可能是致命的[4] 。本组资料32例患者中用胺碘酮治疗48 h内有20例转为窦性心律, 7例室性早搏减少90%以上, 2例房颤心室率明显减慢, 总有效率达90.6%, 与文献报道[5]相一致;心功能改善27例, 占84.4%。本组有14例QT间期轻度延长, 有2例出现低血压, 静脉滴注多巴胺后, 血压恢复正常, 未发现咳嗽、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无间质性肺, 无炎肝、肾功能损害表现。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少, 是安全可靠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 18 (6) :401.

[2]吴宗华.胺腆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26例临床观察.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 15 (5) :291-294.

[3]李庚山.胺碘酮临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01, 15 (5, 增刊) :5.

[4]苏加林泽.临床医生应用胺碘酮实用指南.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01, 15 (5, 增刊) :49, 51.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篇9

关键词 快速性心律失常 辨证论治 中医证候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78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扑动、颤动等。本病属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范畴。目前在临床上对此类疾病大多数采用西医治疗,其疗效确切,但其不良反应大,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而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正确的辨证,探索其相关相规律,对快速而准确地辨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纳入与排除标准:中医诊断依据:⑴病名诊断:①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精神紧张,心悸不安。②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③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④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⑤血常规、血沉、抗“O”、T3、T4及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测血压等有助明确诊断。⑵证候分类:①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疲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②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③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④心血瘀阻: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舌质紫气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⑤水气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⑥心阳虚弱:心悸动则为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⑦痰火拢心:心悸不宁,心胸满闷,口干口腻,痰黏黄稠,头晕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纳入标准:属于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朴动、颤动等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者。

中医排除标准:①肺胀、哮证、喘证等肺系疾病伴有心悸;②厥脱、中风、高热等其他疾病伴有心悸者。

西医排除标准:①非心脏疾病所致心动过速。如失血,高热等。②以心功能衰竭为主,心功三级以上者。③急性心肌梗死所并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④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晕厥者。

方法:对2009~2011年住院与门诊观察病历,按照上述纳入与排除标准,共计收集病例123例,根据《标准》进行证候分类,分别与年龄、性别、病程、西医疾病等进行统计对照。其中年龄按16~40岁、40~60岁、60岁以上。病程0~6个月、6个月~1年、1~3年、3年以上。

123例患者中,男67例,女58例,年龄16~85岁,病程1天~30年,冠心病30例,高血压病21例,病毒性心肌炎25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病例47例。

结 果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候分型与年龄、性别等进行对照时,发现心虚胆怯证多出现在16~40年龄组,占心虚胆怯型心悸总数的近70%,心脾两虚型心悸在16~60岁占绝大多数,60岁以上则少见。其余各型心悸与年龄无明显关系。经对照,各型心悸与性别无明显关联。见表1。

各型心悸与基础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心虚胆型心悸、心脾两虚型心悸多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而其余各类型心悸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见表2。

各型心悸与病程长短的关系,病程越长虚证型心悸的病例越多,尤以水气凌心型比较突出。在实证型心悸中,心脉瘀阻型心悸病程越长,病例越多,痰热扰心型心悸中,病程越长,病例越少。见表3。

收集有效病例123例,各型心悸总数之和大于123例,缘于有些病例不能单纯归于某类,而是虚实夹杂,两种以上病机类型兼见。

讨 论

心悸病因病机纷繁复杂,多数医家经临床研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先天禀赋不足、大病久病失养等,导致机体出现虚实两大证候。实证多为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经郁火等;虚证多为气阴两虚、阳气虚衰、阴血不足等。实证心神扰乱而动,虚证心失所养而悸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此外,虚实二者又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其具有虚实夹杂、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病理特点。在本文中,各类型心悸的病例总数大于所收集的病例总数,即是由于一部分病例为虚实夹杂。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免疫介导所产生的炎性反应。所以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追溯到上呼吸道感染史,而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状,中医学认为是由于风热、风温、瘟毒等所致,邪毒内陷,损及于心,躁扰心神,故出现心悸。日久邪胜正伤,热盛伤阴,而致阴虚火旺,或心阳受损,阳不制水,出现水气凌心。或不气不足,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而致瘀。本观察发现痰热扰心型心悸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且随着病程延长而痰热扰心型心悸减少。

有相当一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查找不到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心脏的传导系统异常有关,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早搏等,而以年青人多见。中医学认为年轻人心智发育未成熟,易出现心虚胆怯,心无所主,故心悸、怔冲。是故心虚胆怯型心悸多见于青少年。青壮年及中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易产生情志失调,久则劳伤心脾;或因饮食失调,脾胃受损,久则累有于心;或因大病久病失于调养导致心脾两虚,出现心悸。而老年人脏腑阴阳俱损,常累有于肾,偏于阳虚者,阳不制水,水气上泛;偏于阴虚者,阴不敛阳,而致虚火上扰。是以心虚胆怯、心脾两虚见于年龄相对年青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断乳200例者,而老年人少见。

血脉的运行,赖于气的推动,气滞不畅,则血行阻滞;正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而致血液瘀阻。是以过劳、久病耗伤正气,或年老体弱,正气虚损,皆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而致血瘀。是以气滞血瘀型心悸随着病程长、年龄增大而多见。

由于本文所收集到的病例相对较少,西医病种不多,难免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韩立新.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吉林中医药,2006,26(1).

4 张春芳,王炎焱.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2003,20(3):11-13.

5 刘远恩,李满生.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甘肃科技,2006,3:172-173.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篇10

关键词:胺碘酮,快速心率失常,疗效

快速心率失常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该发病急, 病情发展快, 如不及时控制病情, 则容易危及患者生命[1], 因治疗该病的常见药物的抗心率作用和促心率失常作用同时存在, 所以选择安全、有效和见效快的药物治疗是关键。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急诊科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率失常患者的疗效, 旨在为评估胺碘酮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临床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6年1月接受胺碘酮治疗的快速性心率失常患者67例, 根据给药方式将67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胺碘酮组, 常规组中, 男19例, 女13例;年龄19~76 (42.47±17.25) 岁, 病程 (8.54±4.52) 年。胺碘酮组中, 男20例, 女15例;年龄21~76 (43.52±16.08) 岁, 病程 (7.38±6.21)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的心室率均≥120次/min, 心功能均≤Ⅲ级; (2) 合并室性心率失常; (3) 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经排除标准: (1) 存在肝肾功能不全者; (2) 由于食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致心率失常者。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给予止痛、吸氧等常规治疗, 口服普罗帕酮150mg, 3次/d。胺碘酮组则在此基础上服用盐酸胺碘酮片, 在心电监控的条件下为所有快速心率失常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 首次进行静脉注射时负荷剂量控制在75~150mg, 以微量泵维持注射。如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 则可在半小时后追加负荷量2~3次, 每次追加的负荷量为75~150mg, 维持量为0.5mg/min, 24h内总剂量不超过900mg。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检查, 注射期间, 实时进行心率、心律和血压监控。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8w。

1.3 观察指标

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动脉血压和心率进行监测。观察并记录快速心率失常的转复率、有效率与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2]

将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级别, 分别是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房颤型患者或心动过速型患者转复成窦性心率;有效:心室率低于100次/min或心室率下降幅度高于20%, 或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率。无效:病情控制效果不明显, 心室率大于100次/min。

2 结果

2.1 胺碘酮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的效果

经过治疗, 胺碘酮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动脉压、心率的变化

经过治疗, 胺碘酮组的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等均较常规组低 (P<0.05) 见表2。

2.3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

在治疗的过程中, 常规组共出现2例不良反应, 1例口干, 1例口舌麻木。胺碘酮组共3例发生不良反应, 2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 1例出现呕心呕吐, 经调解输液速度后, 半小时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二者不良反应基本相同, 无显著差异 (χ2=0.036, P>0.05) 。

3 讨论

快速心率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主要表现为微循环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和心脏血流的动力学不稳定。发病时, 医师不仅需要快速判断患者病情和起因, 还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 以缓解快速心率失常的症状, 减少由于快速心率失常带来的心力衰竭和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3]。据文献报道, 快速心率失常的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且多伴有其他并发症, 尤其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如不及时缓解心率失常的症状, 则可导致心肌缺血, 进一步诱发心功能恶化[4]。目前, 尚未见有不会导致心率失常的药物的抗心率药物的报道, 故合理选择相对安全的抗心率药物来控制患者病情是治疗的关键。I类抗心率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心肌与心脏传到系统钠通道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不宜用于缺血心肌和病态心肌等有心肌功能障碍的患者的治疗, 使用局限性较大。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为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其治疗作用较强, 但诱发心率失常的衰竭的风险也较大。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亦为钙通道阻滞药, 治疗室上心快速心率失常效果较好, 但静脉注射给药容易导致血压降低。

而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代表药物, 半衰期长, 具有光谱的抗心率失常作用, 已有几十年的抗心率失常的临床应用历史, 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血压降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但发生率较低。胺碘酮不仅具有Ⅲ类药物延长动作电位的时程的典型作用, 还具有Ⅰ、Ⅱ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效应, 即可延长心肌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 对发生自律性的异位节律点抑制作用强, 对阵发性房颤和室性早搏的转复作用效果好[5,6]。凭借其诸多优势, 胺碘酮于2000年入选为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治疗心律失常的首选药。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32例接受胺碘酮治疗的快速心率失常患者, 仅3例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未见心功能恶化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显著低于其他文献报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可能与本研究的研究例数较低有关, 亦可能是与本研究的调节静脉注射的速度事宜等因素有关。据报道, 使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率失常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且能有效改善心肌功能[7], 因此, 胺碘酮用于治疗伴有心力衰竭的心脏病的快速心率失常患者安全性和疗效较高。本研究中, 胺碘酮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的总有效率高达94.28%, 且其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等均较常规组低, 提示胺碘酮应用于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分析其原因:快速心率失常可致患者每搏的排出量减少, 从而缩短了心室舒张期的时间, 导致心肌氧供应失衡, 从而降低患者的心功能胺碘酮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效果良好, 可通过作用与冠脉血管的平滑肌来达到增加冠脉的血流量的目的, 降低心肌耗氧。此外, 静脉注射胺碘酮能阻滞钙离子和钠离子通道, 抗肾上腺能作用更快更强。胺碘酮后期则主要通过阻滞钾离子通道, 达到延长房室结、心房及心室的动作时程和不应期的效果[8], 且能有效减少由于微折返导致的房颤和心动过速。同时, 胺碘酮延长QT间期, 减少了QT的离散度, 使得其致颤阈值也相应提高, 从而降低了心率失常的机率。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疗效较好, 安全性较高, 但在静脉注射的过程中仍需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罗兴文, 史海燕.盐酸胺碘酮片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14) :4402-4403.

[2]张桂成.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2) :49.

[3]陈松涛, 吕晓鹏.中医治疗快速心率失常7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3) :269-270.

[4]李双喜.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7) :68-68.

[5]张国天, 陈永生, 梁海军.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5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1) :2632-2633.

[6]王萍.胺碘酮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21) :2154-2154.

[7]杨淑芳, 秦俭, 王晶, 等.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3) :218-219.

上一篇:信息修养论文下一篇:研究性会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