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会计教学

2024-07-06

研究性会计教学(共11篇)

研究性会计教学 篇1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相应,会计学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而我国部分理工科院校,则已经在探索和试行将会计学教育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切入点(张健,2010a;杨娜,201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会计学课程对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与此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因为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摆脱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影响,并未能形成适宜于非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在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所意图实现的教育目的的达成。本文试图基于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提高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从各种角度论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其中大量的问题具有共性。部分文献主要采用问卷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定量描述。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1年,调查对象包含了应用型研究生(MBA)、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不同类别的非专业学生,且包含了自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不同年级(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刘向,2010;张健,2010;赵莹和曹峥,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2009)。各文献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从已有文献看,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高。上述调查文献也支持这一结论:湖南大学调查显示,教学效果评价均值显著低于“一般”,说明教学效果还未达到基本要求(陈敏、徐梅和颜刘瑶,2009);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调查显示,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和低于一般的学生占比达到82.45%(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其他文献尽管并未直接针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但所有文献均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各项目均不满意,显示出教学效果不好的事实。(2)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学生偏好相差较大。根据上述文献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并不了解会计学与本专业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同学对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内容过于专业化,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兴趣(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大部分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现行教材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远(陈敏等,2009),学生反映教材理论性太强且会计业务处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调查研究发现,各类别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有着明确的偏好,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共性而言,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在所有涉及该项调查的文献中均居于前三位,管理会计则除陈敏等(2009)的调查显示学生不感兴趣外,在其他研究中均进入前三位。就个性而言,上述文献均显示各专业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表现出强烈偏好。此外,财经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在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学习和具体企业理财活动联系较为紧密,因而更倾向于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学习,而工科类专业更倾向于间接了解财会信息(张健,2010)。(3)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赵莹等,2006),对案例教学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陈敏等,2009),对师生互动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基本开设了模拟实习课程。就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对模拟实习均持肯定态度,但将模拟实习移植到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则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文献调查也显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模拟实习基本持否定态度——7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因为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太难(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只有一份研究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可能跟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有关(张健,2010);就考核方式而言,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学生占比达到75.98%(丁丽华和吕静静,2012)。更有研究显示,尽管当前会计学课程考核形式尝试过一些变化,但实质上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倾向并未调整,造成学生对各类考核方式的认同度均不高(张健,2010)。(4)目标无分歧落实却困难。自文献来看,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直至2011年,共计八年,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共性问题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善教学效果、改进课程与教学设计,相关高校和教学人员实际上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甚至经验规则的指导。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目标决定设计。有关文献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进行过明确的阐述(王新红和师萍,2005;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并得到了文献的广泛认可。但尽管目标无分歧,但如何落实却不得其法。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满意度低,原因不在于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就在于课程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教学内容与教材,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都属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必须考虑的内容。正如本文此前所言,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基本目标,文献中并无分歧。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落实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文献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可行性并不高。如文献中普遍赞同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建议,因为课时、知识体系、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等因素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可行(赵莹和曹峥,2006);而文献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方法,即使在MBA课堂实践中,也存在因学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而难以开展讨论的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在课时有限、学生需求多样化而会计学又自有一套体系的客观情形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与考核方法究竟应如何取舍与协调的问题,只能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解决。(2)对教学与考核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前述文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普遍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但针对学生的不满意,文献中又一面倒地倾向于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不得要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乃至自学、自研以及其他方法,教学任务、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办学实力条件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因此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中面向学生的一切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方法,这种研究别人很难替代,尤其是对方法艺术性的研究、实践和感受(杜作润和廖文武,2003)。与教学方法相应,考核方法也存在显著的多样性,文献中即提及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小组分析报告、独立分析报告、小论文、作业、出勤、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法(张健,2010;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从取向的角度,可将迄今为止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大类,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从模式的角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目标达成模式、差别模式、外貌模式和回应模式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张华,2001)。正如教学方法一样,考核方法也各有优缺点,且内涵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对此没有深入了解而强行引入某一考核方法,将难以扬长避短,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实现不了考核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如有文献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喜欢团队案例考,且有理有据(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3)专业人员投入不足。在我国中,尽管有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院系保留了一定的会计学师资,但绝大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依赖于会计专业院系的师资。如在调查涉及的重庆四所高校中均无专门师资(张健,2010)。当然,问题不在于非会计专业院系是否保留了会计学师资,而在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通常被会计学院系视为非主流的教学任务,往往被视为会计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学这一“主业”之外承担的“副业”工作。这一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仅仅是将会计学知识中与各专业相关的部分切割出来进行教学,相关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主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子集,因此“主业”之外再无“副业”。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与此观念背道而驰———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而大学讲台上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课程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交叉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美国的“群集课程”试验(杜作润和廖文武,2003)。此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显著的约束———课时有限,且增加课时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前述文献提供的信息显示,非会计专业至多开设两三门会计相关课程,非经济管理专业通常只开设一门《会计学》,且单就《会计学》而言,其课时量最多为64课时,最少仅为32课时。与调查中显示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比,上述总课时明显不足。如果跨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则必然面临先融合后教学还是先教学后融合的问题,且必然要求选择先融合后教学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师必然无法胜任。正因为专业人员投入不足,所以课程内容不可能先融合后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满意、对会计学与本专业深层关系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而专业人员投入不足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则是导致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储备专门的师资队伍

非专业教学要求采用先融合后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配备专职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师。相应师资应对专业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融合相关知识。会计学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交叉教学是会计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专职教师可以在授课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也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但应重点关注非专业会计教学。由于目前专门师资队伍缺乏,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培训与储备力度。

(二)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课程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即为空谈。文献中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存在分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应以“懂会计”从而为其专业服务为目标,而不应以“如何做会计”为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具体目标:(1)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即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并掌握如何使用这些信息;(2)学会进行财务分析,学会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王新红和师萍,2005);MBA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不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更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更关注今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会计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但上述目标明显属于普遍性目标,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四种典型的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并不否认行为目标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张华,2001)。为了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应结合具体专业,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开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借鉴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开发合适的行为目标,将来再逐步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过渡。

(三)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与考核方法选择,受特定教育价值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影响。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上述条件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以讲授法为代表的提示型教学方法,而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模拟实习又不为学生认可,因此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而更倾向于案例教学法,或者更为自主的其他教学方式。问题在于,调查显示非专业学生在课程之前对会计学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也是如此,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必然居于基础性地位,绝对不能弃用。但教师可在采用提示型教学法建立一定基础后,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献研究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法,不同类别学生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某些类别学生所偏好的结合案例教学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案例的示范或展示,本质上仍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因而与MBA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讨论法存在本质区别。就考核方法而言,传统的考试方式较难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非专业教学则更强调应用,因此应该予以改进。但在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时应慎重——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则应慎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考核方式。

(四)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

意义对教学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在Yelon(2003)所列的十条有效教学原则中,意义性便居于首位。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意味着帮助学生在所学主题与其过去的经验、当前的情景(需求、兴趣、价值)和未来的目的之间建立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以激发其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动机(Stephen L.Yelon著,单文经等译,2003)。调查显示,辅助未来工作和了解财经知识以提高自我素养,是非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财经类专业更偏向前者,而工科类专业更偏好后者(张健,2010;赵莹和曹峥,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2009)。专业学生因为就业的原因,本身赋予了会计教学以意义,而非专业学生则未必能建立这种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在设计时即考虑赋予其意义的问题。这就意味着非专业会计教学,必须能真正实现会计学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或者能真正显著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该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的确没有意义,就应该停开该课程。

参考文献

[1]Stephen L.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庄胡蝶、翟卫华:《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肖华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5]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10期。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杨娜:《通识教育平台下会计教学问题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6期。

[8]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1期。

[9]赵莹、许小建、曹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0期。

[10]王新红、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1]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2期。

[12]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研究 篇2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7-01

一、传统会计教育的不足

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汇总、分析、记录,也就是《会计法》中提出的核算和监督,强调记账方法以及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反映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会计教材的更新比较滞后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已经深入人心,但从目前的会计教材来看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更新,但是,教材的更新赶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材仍然侧重于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解释、理解,对会计理论的分析。这样学生只会将老师理论上讲的会计分录按照固定的模式搬到记账凭证中,培养的学生缺乏各会计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记。学生思维闭塞被动学习。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上课抄笔记” “复习抄笔记” “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材,以教师为主体,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二、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学习会计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我们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我们可以采用密切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会计学习的有用。例如假设他作为一个投资者,想要了解上千只股票中哪只最具投资价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通过报表了解企业的资金运转和盈利情况。而财务报表就是会计人员的工作成果,也是基础会计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不仅可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更易直观上给学生成就感。例如在讲授凭证填制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填发票、支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快就能让学生投入到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结合教材,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无非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原本就枯燥无味的内容显得更无趣,所以,我们在讲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适当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任务分解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分享教学法等,现举两例说明。

对于刚接触会计的学生来讲,很难站在企业会计人员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在《基础会计》“经济业务会计分录处理”教学中, 我们可以在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先给学生一个简明的企业实例,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分别从案例企业自身角度来剖析会计案例,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之后要求学生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见解,总结出最完善的想法。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突出了可操作性,会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由3-5人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随时展开讨论,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学习会计科目表时,可互相默写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时,互相检查会计分录正确与否;学习会计核算程序时,可明确分工共同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孤独,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应根据当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补充设置相关课程

应根据当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补充设置相关课程,特别为了适应会计工作重心转移到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后的需要,必须加强会计监督、评价分析、决策预测等技术知识的应用,加大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聘请企业界成功人士与学校教师相结合、以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教学的内容的授。

五、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教材体系

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优秀会计人才;鼓励教师进修或脱产学习,补充实践知识的不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的工作实际,弥补自身不足;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职业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等,这样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可以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会计实训教材的选定,对于提高会计实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师要慎重选用教材。一是选定和编写的会计实训教材要结合中职财经类会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实用、内容新颖;二是教材要形成体系,各实训教材之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三是注重实训教材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结合,实训教材中不仅要训练会计核算方法,同时也要编写一些有问题的凭证,让学生识别、审核。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教学改革是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学生具体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以社会需要和会计岗位必备的业务技能为基础,突出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实用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把中职会计学生培养成具有“双证”的优秀会计中职生。

参考文献:

[1] 荆 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

研究性会计教学 篇3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会计工作的整体架构, 熟悉会计基本原理、知识, 并能以模拟制造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基本经济业务为例, 完成从账簿启用、建账、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审核、登记账簿、对账、结账、财产清查、报表编制、会计资料整理, 归档与保管一整套会计岗位操作基础技能。而目前大部分非会计专业在开设此课程时, 依然沿用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并没有体现出非会计专业设置本门课程的作用。

教师教学目标的不明确, 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模糊的。笔者对所教的学生做了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80%的同学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此门课程, 他们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 对将来的就业没有任何帮助。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更重视运输、包装、仓储等方面的课程, 他们并未充分认识到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 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 教学内容选取不合理

目前市面上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非常有限, 所以教师一般选用的教材与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 并没有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 也没有相关专业的针对性。

有些学校为了保证会计原理的完整性, 通常也选取与会计专业相同的教学内容, 包括了会计要素与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原理与运用、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设置的是十分合理的, 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 课时有限, 加上之前没有相应的先修课程, 后续也没有其他会计课程, 要让他们能够短时间内理解企业经济活动上的各种会计概念和原理, 并对会计原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国务院总理刘延东在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话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着手布局信息化, 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标志。”的确,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改变了我们知识获取与生产的方式, 改变了我们日常交流的方式, 也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但在教育领域, 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目前会计的教学方法仍是以简单的PPT和板书为主,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特别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对这个课程认同度较低, 加之入门的会计原理较难较枯燥, 学习效果就更差了。另外, 会计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选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会计课程中抽象的名词和概念以及会计核算的流程变得通俗易懂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 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会计基础》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单一方式, 这种方式不注重过程管理, 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难以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二是采用平时、实践、期末三部分来考核, 较上一种方式来说已经有所改进, 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之中。非会计专业在评价学习效果时也沿用上述方法, 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建议

(一) 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专业服务的, 对他们而言, 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才, 而是通过了解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般程序, 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 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在将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能够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 成为符合当代经济、社会会计发展的时代对人才需求的通用性、综合性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从知识目标看, 应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工作主要的原理和流程;从能力目标看, 应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从素质目标看, 应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明确了教学目标, 各专业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本专业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比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 庞大而先进的ERP管理系统在企业的运用, 其覆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 需要各部门联合处理信息。作为销售部门来说, 这时就不仅仅只负责业务联系, 更要负责销售结算手续等, 所以要求各部门人员都要熟悉业务流程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当营销专业学生认识到学习会计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时, 自然就会主动学习, 提升学习效果。

(二) 整合教学内容, 强调综合性和针对性

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 应摒弃原有的传统观点, 不再追求会计体系的完整性, 而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总体设计思路是一要删除会计核算的内容, 以适用为原则简化教学内容;二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从报表结构框架开始引入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本原理;三要增加适合各专业的财经知识和财务知识, 利用专题讲解来体现各专业的针对性。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 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授课内容, 比如财务专题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来选择相应专题或者补充。并且各专业的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如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编排销售、仓库、物流、税费计算等内容。在举例和讲授凭证等内容时, 可以选择相应的销售业务结合供应链知识讲解业务流程以及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 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开具销售发票的实践操作等。

(三) 以学生为主体, 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建立起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011年, 萨尔曼·汗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改善目前学生课后不会主动学习的现象, 更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运用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 所以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为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堂下的教学, 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化为先学后教。首先在课堂下, 学生需要提前学习教师录制或者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 对视频讲解做出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点, 这些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其次在课堂上, 教师就学生没有学懂的知识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惑, 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 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 优化教学评价, 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需求,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

本课程评价思路是:第一, 在学生能力评价中, 尽可能引入过程评价机制、自评与互评机制。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 以便学生及时改进提高。第二, 教学评价应“以生为本”,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财务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 即注重显性教学效果和隐性教学效果评价的结合。

根据上述评价思路, 笔者对考核方式进行了重新安排。新的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 学生课堂下的学习情况。考核依据主要是学生的网络学习记录, 包括视频的在线学习时间、QQ、微信等在线工具的互动时间、以及练习完成情况。第二, 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考核依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记录, 包括学生课上提问情况、与教师交流情况、案例讨论情况, 以及会计实务操作情况等。第三, 每个项目的理论考试成绩。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小测验, 并且记录成绩。第四, 学生完成专项实训任务的情况。针对会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各专业的教学目标, 设计一部分专项的实训任务, 每次任务成绩都计算到课程考核中去。第五, 分组教学形成的教师评价成绩和学生互评成绩。实施分组教学后,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解答、习题练习、实训操作、成绩考评等均以该教学小组为单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相互协助能力, 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团队意识。

摘要:“学好会计才能做好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所以《会计基础》是高职经管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但该课程专业性强, 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齐励, 康乐.“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4, (07) .

[2]徐珏.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试探[J].科教导刊, 2012, (02) .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研究 篇4

包括课程内容项目化,学习过程工作化;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合作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合理设计评价方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合作式教学;项目化

“成本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依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重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素养和水平。

一、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碎片化,学科体系突出

教材是教师教学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围绕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组合,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必须适应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依据本科、高职、中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同一门课程教材的呈现形式应当存在差异。

近年来,高职院校极力推动各类课程改革,努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尽力突破教材学科体系的色彩,重新编写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教材。

然而,将本科、高职、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本科、高职、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的教材基本上大同小异,编排的顺序基本都是成本会计概述、费用要素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方法概述、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成本分析等。

如果仅从教材的编排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一时难以分清哪一本教材更适合高职学生,其中的差异只在于本科教材侧重理论描述,案例相对少一些;高职教材理论描述少一些,案例相对充实一点;中职教材介绍各种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方法相对少一些。

但是,纵观本科、高职、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教材编写,均未脱离学科体系的束缚,现有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材内容学科体系色彩仍很浓厚,未能依据高职教育基本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编写,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各章节内容衔接性不够,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需要。

(二)费用分配方法多样化,主次难以分清

依据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师会详细讲授生产费用的各种要素费用归集与分配方法及累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但学生在学完了全部分配方法之后,经常会出现多种分配方法相混的状况,

《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再研究 篇5

【关键词】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     创新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专业性、理论性很强,任课教师若以传统的教学内容顺序以及以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难懂,逐渐失去专业兴趣,从而影响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理解会计原理,并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目前《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及安排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章是总论;第二章是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三章是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第四章是复式记账法。这四章内容集中讲述了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會计要素、会计原则和会计前提,以及会计的基本核算理论和核算方法,后边几章内容才开始介绍会计凭证及账簿等实务内容。这对于刚刚接触到会计学习的学生来说,纯粹理论的教授,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知识。学生可能会通过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勤加练习,多做题,考试时候可能也会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理解,更没有很好掌握。传统的纯粹理论授课,不利于新经济形势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另外,各高校对于《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安排也不尽一致。有些高校基本就是纯粹理论教授,没有安排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内容,有些高校是将实践教学内容集中安排在理论教学内容以后,有些高校则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在毕业班的学期,集中进行一次校内综合实训教学。以上几种情况均不利于学生对《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如果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仅仅是理论学习,对于会计的学习停留在枯燥无味的概念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内容后集中进行,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教学进行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觉得学习困难,概念抽象、枯燥,这样的理论授课很难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等到集中实践教学的时候,面对一系列的凭证、账簿,学生动手的新奇、热情很快就会被烦琐的填写要求和不断的差错所消磨殆尽;另外,有些高校将实践教学安排在毕业班的综合实训中,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时候的疑问等则会在毕业班的综合实训部分里解决,学生很可能对会计分录常用的会计原理等熟悉,而凭证账簿以及账务处理程序则比较陌生,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基础会计》课程授课过程中,没有将理论部分实践部分有效结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后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和安排

1.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基础会计》中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以及会计证的考核有关要求,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设想将本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有机结合,把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的顺序重新安排,分成七个具体可行的模块。总体思路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发生前后顺序,将学习的内容依次抛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依照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讲授。首先,给学生介绍经济业务的载体、原始凭证,让学生具体了解一个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有哪些,企业的原始凭证有哪些种类、来源,如何填写,如何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具体的原始凭证,了解了企业的具体业务,就会有一个学习欲求,如何核算呢?要想知道如何核算,那就要知道什么是会计。以此引入第二部分的内容,会计的含义、对象,要素、职能、核算前提条件等。从实践内容引入的理论教学,学生就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了原始凭证,了解了会计含义和核算内容等,如何核算呢?接着可以介绍科目账户、复式记账法等。那如何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呢?就需要教授学生如何认识记账凭证了,可以让学生在记账凭证上练习填写会计分录,这样枯燥的教学内容一下就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生动很多,也能激发学生的动手学习兴趣。在第三部分的教授中,利用原始凭证,让学生练习填写记账凭证和学会审核。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一个熟练过程。学生面对自己编制审核后的诸多记账凭证,如何汇总?自然引出第四部分会计账簿。在编制会计报表前,如何保证账实一致,进而引出财产清查。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这样的一个程序,就是账务处理程序,这就是第六部分。在第七部分,会计报表前,学生根据业务的处理流程,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财产清查和账务处理程序及报表的编制。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讲解理论的时候,学生同时动手操作,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地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认识原始凭证的时候,就将会计的前提条件及会计核算内容融合在一起。以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讲到会计主体等几个会计前提时,学生总是觉得远不可及,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通过让学生认识原始凭证后,自然就知道什么是会计主体了,因为每个外来原始凭证上都有客户名称一栏,这个就让学生知道了这是哪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对于如何填写和审核原始凭证,可以让学生动手填写,并通过其他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经济业务、错账更正等。纯粹的理论讲解起来,非常空洞无趣,但让学生亲自动手登记账簿,效果就不同了。在登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错误,可以顺势教会学生如何更正,哪些情况用哪个更正方法,如此既感性生动,又有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认为《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是:从实际的经济业务出发,引入会计的基本理论,从理论再次引入实际的经济业务,再指导学生的会计动手操作实践,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基础会计》教学内容改革预期效果

1.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教学主体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

依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能有机地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将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专业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服务。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任课教师的“教”为辅,让学生“学” 与“做”相结合,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技能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把学习和就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3.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们通过本次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受系统的会计基础理论学习和仿真模拟训练,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四、《基础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与特色

以认识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作为起点,展开基础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从实践出发,到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教学内容按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实际动手中领悟会计的基本原理,并经过自己独立处理的经济业务来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从而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夯实会计的基本技能,并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教育与教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刘爱英.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1(5).

[3]梁飞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J].财会月刊,2011(5).

研究性会计教学 篇6

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当前, 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本文对我国学者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依照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程度来划分, 分为3个阶段, 即1990-1995年的介绍性引入阶段、1996-1999年的初步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的逐步反思并走向成熟的阶段。

1.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规范会计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则较为鲜见。随着美国实证会计研究渐渐成为主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 我国学者发现以演绎法为主的规范会计研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 应开展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学者翻译了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 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正式介绍到中国, 打破了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与此同时, 我国会计学界的权威杂志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介绍和讨论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苏锡嘉等 (1991) 将会计研究方法视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 呼吁中国学者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建设。文章系统地分析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 引出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探讨, 并系统地介绍了实证研究方法———这种在当时的中国会计领域还较少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论述了中国开展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实证检验是学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为今后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初期应用指明了道路。苏锡嘉等对实证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中国引入实证研究方法后的研究建议对于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肖泽忠 (1993) 首次对实证研究的过程和其中用到的技术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文章依照实证研究的步骤逐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举例说明。这篇文章对我国的学者开展实证研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对于方法的详细介绍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刘峰、雷科罗 (1993) 在《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认识》中总结了我国会计研究当前的特征:中国会计研究正从纯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会计研究成果的实用效果差;不规范的传统研究方法在中国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这篇论文在提倡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 首先通过自身作出了表率。文章通过分析5年间所发表论文实际情况的数据, 用事实验证了自身的观点, 在实证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较好应用的初级阶段将实证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简单的说理中, 为接下来实证研究的开展树立了一个榜样。虽然实证研究方法有其缺点, 但对我国当前的会计研究来讲是必要的。文章理性地评判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2 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初步应用阶段

1996-1999年, 在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后, 我国学术界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空前热烈的讨论, 这一时期的观点已不再是对实证研究方法的简单介绍和倡导, 更多的是解决中国学者在应用中遭遇的难题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阎达五、赵月园 (1996) 从历史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和国际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 他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会计理论研究中还应当逐渐扩大研究工作者的视野, 摆脱个人的偏好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还特别指出:当我们选择研究方法时, 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我国学者仍不太了解, 需要加强学习。秦荣生 (1997) 在《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中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规范研究的成果形态上的特征后, 总结出我国在此阶段从事实证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我国实证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陈小悦 (1997) 指出, 财务经济学中的实证理论与方法的渗透带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虽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着模型选择、数据采集、噪声的控制及清除等多种困难, 但因实证研究能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证据的支持、严谨的论证体系, 以及将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指导, 故而实证研究的开展是非常有其自身价值的。此时的中国学者已经从经验交流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实证研究方法, 不再是介绍和解释, 更多的是对实际应用的探讨。刘汝军 (1997) , 陈汉文、林志毅 (1997) , 刘泽兵 (1999) 总结了实证研究的应用领域及其主要结论。在总结的基础上肯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在说服力和对未来的预测方面的优势, 指出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必要性。但也列举了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他们指出在逻辑体系中假设的提出和模型的构建都不能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左右, 这是规范研究备受诟病但实际上实证研究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实证研究的定位问题上我国学者应该清醒地认识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 将两者互为补充, 促进学术的蓬勃发展。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最理想的选择是两种研究方法承认彼此的价值, 并促进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

1.3 实证研究在我国逐步成熟阶段

在2000年以后我国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中国学者对实证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和更清醒的认识。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 (2000) 以严谨的态度, 从会计的角度, 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 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多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卢永华 (2000) 运用哲学原理辨析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层次和相互的影响作用。这篇文章从方法论的高度对会计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刘玉廷 (2000) 认为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 会计理论研究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实践中探求真理, 应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 在坚持规范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注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和有机结合, 重视采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规范研究成果, 总结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陈珉、孙铮 (2003) 就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 以及会计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批评5个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实证研究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这决定了实证研究的广泛应用。他们从多角度对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大力倡导中国学者应该营造一个严肃、认真、科学、宽松的学术氛围, 敢于批评和验证固有的理论, 促进会计学术的发展。李连军 (2006) 对实证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 同时以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的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为例, 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标准范式进行了归纳分析。文章建议我国学者应从学习和完善实证研究方法入手, 从模仿走向创新, 开拓研究视野以促进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盖地、吕志明 (2007) 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二者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文章首先对比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位和发展轨迹, 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指出了规范会计研究体系的演绎方法论至今仍统治着整个会计研究领域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证伪主义在逻辑上存在困境的现实状况。他们对我国会计研究提出了坚持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和谐发展, 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并完善规范会计研究的建议。陈孟贤 (2007) 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实证方法的应用和学术界对其的批评, 另外介绍了西方的一些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 对中国会计学者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还指出了中国的会计发展相对于西方的滞后性, 建议中国的会计研究工作者现在要有超前性, 在实证会计研究潮流还未完全过去的今天, 便应该在取经于西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同时, 掌握西方学者现在已经探索的其他人文诠释研究方法, 先知先觉地兼收并蓄各种方法的精粹, 将中国会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带上更高的一个台阶。这为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条捷径。杨雄胜、薛清梅等 (2008) 根据科学哲学的一般理论推导出一项有价值的实证会计研究必须具备3个前提:逻辑前提、事实前提和研究条件前提, 构成判断实证研究质量的基本标准。于玉林 (2009) 在厘清有关实证、实证会计、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作用与局限。龚翔 (2009) 就我国1997年至2007年6月间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和《中国会计评论》等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从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管理会计问题、审计问题和会计规范问题等4个领域进行综述与分析, 是对我国10年来开展的实证研究成果的一个详细的总结。从2000年至今我国对于实证研究的应用是日趋成熟的, 会计学术界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已不再停留在对于缺陷的探讨、应用领域的建议等, 更多的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或深入到细节的探讨。

2 我国实证会计教学状况

2.1 实践教育的缺失使实证会计教学无的放矢

实证会计研究以生产实践为研究对象, 要求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育这一环。原有的教育模式对应于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 会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 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环节, 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训练, 脱离社会、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会计人员不再是企业法人的附庸, 而是决策者有力的参谋和助手, 是与企业法人一起争取最大市场份额的管理者之一。据一份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 在我国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一栏中, 有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最长时间, 3个月的为40%, 半年以内的为34%。因此, 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并不能等到学生毕业以后, 而应当是在学生的在校期间就加深其对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 这种抢先一步的培养方式往往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所面临的环境, 明显缩短人才的适应期和成熟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环节, 实证会计的研究对象客观上要求会计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2 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备

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原始数据的整理加工, 尤其是各种复杂的计算。国内常用的软件有SPSS、SAS、Excel、Stata、Eview等, 各种软件各有优劣。在我国目前状况下, 取得数据的成本还很高, 除个别高校具备较完备的国内国外相关研究的数据库外, 其他高校数据库建设较为滞后, 同时, 很多研究需要的数据还需手工收集, 费时费力, 重复劳动, 使得实证研究的范围受到局限, 研究领域较窄。

2.3 忽视经济理论与分析假设基础

近20年来,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人们对产权认识的深入和对人的行为的经济分析的深入, 经济学带给人们许多颇具解释力的理论和思想, 实证会计理论亦深受其影响。许多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践者在其研究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缺乏解释力。同时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忽视学术研究的假设和基础, 一些研究忽视经济环境的巨大差异, 照搬模型、假设等。

3 实证会计教学模块优化设计

3.1 构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良性互动关系

推动会计研究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无限发展的经济实践。经济发展的空间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延伸, 促使会计研究空间也在不断延伸, 研究方法也必然要与之相适应。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系, 但两者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因为: (1)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 是为管理决策和考核评价提供政策性建议, 两大会计研究是认知过程各有侧重的不同阶段, 促成事实性、描述性的阐述向伦理性、规范性的理论过渡, 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向前发展。 (2) 会计理论是研究人员思维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价值判断的介入在所难免。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 导致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模式的建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3) 会计研究的结论, 最终必然体现在会计理论之中。因此, 在会计研究过程中, 首先必须力避价值判断, 侧重于实证性研究, 以客观揭示会计实务的本质属性, 然后, 以指导会计实践为己任, 设立适宜的价值判断标准, 通过理性思维建构会计理论, 并接受经验检验, 不断充实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会计理论既有逻辑性和严密性, 又具有真理性和精确性。

3.2 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决定了会计教学取向应以实践为先导

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为实证研究提出了很多课题, 也提供了数据上的可能。其次, 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特有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还刚刚起步, 模仿、继承、创新都值得鼓励, 研究的视角也可以不同。同时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企业实地调查和企业实践环节, 可以为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选题。

3.3 建立适合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从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未来挑战来分析,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逻辑思路与会计人才将必须面对的非程序化决策是相吻合的。所谓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经济环境中, 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 在没有过去的规章制度可沿用的条件下所必须作出的决策。会计人员的非程序化决策能力更多地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而非知识, 依赖于决策者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研究生是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研究工作将推动实证会计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研究生在这方面的作用。

3.3.1 改变实证会计课程的讲授方式

不同的教学讲授方式各有利弊, 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会计实证教学的授课方式较为传统, 应当提倡和鼓励采用更为活跃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根据调查,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证会计课程的讲授方式采用“教师讲授, 学生听课”的方式, 就我国现在的师资状况、学生状况和对实证会计课程的认识与把握而言, 教师授课, 辅以学生课上口头报告与上交书面报告;课前将讲课大纲发给学生自学, 课上讨论;开列充分的阅读材料目录供学生阅读, 再进行课上讨论等形式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较好地达到研究式教学的目的。

3.3.2 实证会计教学教材选用

会计实证教学采用什么形式的教材, 各高校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有中文教科书、英文教科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学术期刊等, 采用不同教材, 对教师和学生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 以英文教科书和英文学术期刊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 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地掌握英文, 且要求学校拥有较多的英文专业资料。将英文教科书和英文学术期刊作为会计实证教学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有助于我国高校在会计前沿课程的教学上与国际会计教育的接轨。

3.3.3 实证会计教学内容的变革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旨在提高学生实证会计研究能力的课程体系, 见表1。

4 总结

实证会计研究教学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其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化而走向成熟, 针对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会计教学及研究,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目前, 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起到示范作用,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 会计教育如何审时度势、改革创新, 以增强教育的生存力、发展力和吸引力, 为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创新的过程。

摘要:在我国,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经历了引入、初步应用和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本文针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教学的现状, 提出会计专业研究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方案, 以期对实证会计的教学和科研有所裨益。

关键词:实证会计,教学方案,教学模块

参考文献

[1]苏锡嘉, 彼得.西科德.会计研究方法——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J].会计研究, 1992 (5) .

[2]肖泽忠.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J].会计研究, 1993 (6) .

[3]陈珉, 孙铮.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J].财经研究, 2003 (10) .

[4]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5]杨海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应用的透视与述评[J].财会通讯, 2004 (1) .

[6]张朝宓, 苏文兵.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7]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8]蔡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之友, 2003 (12) .

[9][美]罗斯.L.瓦茨, 本罗杰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陈少华, 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研究性会计教学 篇7

为了了解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于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情况, 以便进一步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笔者在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的五个非会计专业进行了两次抽样问卷调查。第一次为摸底调查, 安排在开课前, 针对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学习习惯等设计了问卷, 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4份;第二次为反馈调查, 安排在考试后, 针对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效果的认可程度等设计了问卷, 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2份。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作为主要依据的同时, 结合实践教学中班级学生课堂表现、实训作业完成情况及笔试成绩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 兴趣不高, 认为与自身专业无关

在调查中, 表示对会计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仅占39%。而针对这部分同学开放式问题中, 39%的学生表示是因为高自考或升本会考虑选择会计方面专业;68%的学生表示认可会计证书的含金量, 希望考取会计资格证;仅有19%觉得会计课程对于其以后的工作会有帮助。

(二) 学习主动性不强

调查显示, 73%的学生都意识到, 基础会计是一门需要在课下大量练习巩固的专业课程, 但是平均只有24%的学生在课下时间曾复习过会计, 事实上, 课下自习的比例在其它专业课程中也并没有显著提高, 平均仅有29%。

(三) 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教师队伍已经意识到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 所以, 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情景模拟、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已经大量引入实践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在反馈调查中也得到体现, 84%的学生喜欢多样教学方法的运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即使是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涉及到具体业务, 在一段时间后的知识点综合运用中, 依旧错误百出, 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二、解决的方法及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 根据调查反馈问卷中的数据, 结合教学实践情况和课程考核结果, 认为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 强化会计基础技能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开设一门基础会计课程, 在课程内容可以拓展点钞与验钞技能, 虽然这对会计理论学习没有什么影响, 但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反馈问卷中对于点钞与验钞技能, 兴趣度达到98%。强化会计书写技能既是课程需要, 又可以解决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如开票等书写问题。

(二) 针对专业性质调整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内容不能一成不变, 应结合工作岗位需求及各专业不同特征调整课程内容。譬如, 物流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对于采购仓储业务要求较高。在原始凭证教学中, 采购部门的单据, 从采购计划表、到采购合同、到采购订单、再到采购合同执行情况表, 仓储部门涉及到的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出入库单, 库存台账及盘点表等一系列单据, 进行展示讲解, 重点介绍多联单据每一联涉及到的部门, 并由学生模拟业务流程。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在业务流程中体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便于学生理解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 并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 严格要求与爱的教育相结合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的对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要求中严格程度不同。要求严格的班级, 无论是在课堂表现、实训任务、课后习题以及期末考试中的情况都要远好于要求相对宽松的班级。自习学生的比例, 要求严格的班级达到45%, 而宽松的只有19%。严格要求与爱的教育并不矛盾, 一方面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的教育, 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 严格要求则会帮助学生提高约束力。在摸底调查中, 学生希望教师可以严格要求的比例占到了78%, 在反馈调查中, 这个比例增加到了86%。

(四)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 合理应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情景模拟、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 应注意对教学效果做进一步的巩固, 保证提高学生懂流程的同时做到技能精。

丰富教学手段, 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将大量的数据、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 形象而又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 如利用投影显示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图文声并茂的方法将业务流程用电子课件或视频演示的形式播放等。但是, 需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 应结合传统板书形式讲解知识要点。

在反馈调查中, 26%的学生表示当课堂运用电子课件的时候愿意记笔记, 即使明确告知PPT不会发放, 这个比例也仅上升到45%。但是运用板书, 则有73%的学生表示会记笔记。如果用多媒体手段如电子课件替代板书, 可能会造成以下几种弊端:由于PPT翻页功能本身的快捷性, 学生记笔记会急于先抄下来, 而忽略了思考过程, 即使教师留足时间也难以避免这种心理;由于电子课件的可拷贝性, 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如果运用传统板书, 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思考和理解, 合理的板书布局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摘要:《基础会计》作为经贸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平台课,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 有利于完善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分析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解决途径。

关键词:基础会计,非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文华, 赵泽敏, 王桂梅, 丁明利.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J].职教论坛, 2011.05

[2]解媚霞.基础会计项目教学内容设计探讨[J].财会月刊, 2011.12

[3]兰茜.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 2009 (14)

高校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究 篇8

基础教育或通识教育, 近年来受到高度的重视, 说明我们对当今高等教育侧重专业教育、忽略基本素养和广博视野的弊端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教育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 本文通过研究合理的教育培养模式及知识结构内容以及总结一年来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提出适合目前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构想及建议。

一教材选择与课程设置分析1教材选择分析

其实目前难有适合通识教育的广、博等要求的教材。基本上是教师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教材, 但是也是专业教材的入门书, 而这种入门级的教材在专业上往往会有后续课程衔接, 没有把知识结构的编排拓展到本专业以外以及同其他专业的联系上, 如“会计学原理”课在非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中有必要提示不做账的人该学些什么, 但是目前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 如管理类、经济类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时依然在学习如何做账, 并没有选择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在教学。相应课程的担当者应对所担任基础课程的大纲和教案重新编写, 应有别于目前对专业课学生所使用课程大纲, 增加辅助性内容帮助非 (全) 本专业学生学习, 同时建议学校支持、辅助教师编写适用于非本专业的通识教育的教材。

2课程设置分析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 基础 (通识) 教育课程设置上还大有可完善的余地。如从2009年开始的通识教育课在会计学系是提供两门课程, 会计学基础和理财学基础, 分别是会计系的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两门基础导论课。工商管理系也开设旅游学概论也是旅游系的基础课等。基本上就属于目前的争论比较多的话题内容, 即:要不要以概论、导论的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由于各基础 (通识) 教育课程的内容本身五花八门, 现在的学科非常多。学校安排通识教育课程时希望每个专业学生都有被选择的希望, 最终结果是一门通识课程包含了全校的就是全部专业的学生, 人多时还会采用抽签的方法选课, 对于通识课程没有形成课程板块, 东学一点“概论”, 西学一点“基础”, 几乎就是学了各个星星点点是“点”资源的内容, 缺乏整体概念。

学校教育依然停留在课堂之上, 对于个别热门课程, 由于教师开课少, 学生也就不得不抽签, 运气不好等上几次。

二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1增加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和分量

目前的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显示出本校特色, 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从各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可知都有着本国的目的性。目前的课程结构上存在着必修课多、选修课少, 专业课杂、人文课少, 课堂内多、课堂外无的问题。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果缺乏通识性、科学性和综合性, 无完整课程体系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个性, 知识结构不合理, 也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的需要, 必须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扩充选修课的比例。对于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实行奖励制度, 鼓励新设课程, 改变目前新课老课无区别的现状。

2明确通识课程模块的小线条

前述课程设置中, 专业课程分化过细, 过份强调课程的专业化, 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的培养。许多院校在专业基础改革上都有尝试, 比如我校的经管学院的经济系大类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等, 增加宽厚的基础课程, 在经济大系的各专业范围内扩大了学习内容。但步子仍然太小, 基础教育课程中应避免强调过去学科分化的弊端, 专业壁垒深不可测的弊端。如日本的大学就把类似于我国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课程合并成一个专业工商管理 (日本称“经营学”) 专业。在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也要求在高校教学中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实行宽口径教学。

在教育课程设置中建议固定模块, 在模块设置上要选择性、综合性、系统性。选择性要求开设的课程量要有一定量, 并且固定一、二个模块, 教师可换模块不变, 学生今年选不了, 明年还可选;综合性是指课程中所包含内容能够就一定的宽广度;系统性要求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必须有一定的课程相对应或匹配, 不能对某类专业课程无原则选择。

建议各院系分别开设小模块构成“小线条”模式, 摈弃单一某一课程的“点”的模式, 所谓“小线条”模式, 如设计“做账系列”开设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2门课;设计“成本管理系列”开设会计学和成本管理会计2门课;设计工商管理专业也可设计诸多的“劳务人事管理”、“营销管理”、“旅游管理 (水上旅游还是我校的特色) ”等小线条, 也可以如“物流成本管理”小线条, 就有“物流学原理”和“物流成本管理”的2个系别联合开设。这样小线条内设置几门课形成。这样每一模块至少会开设二、三门以上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小线条内的课程全部修完才能算通识教育的某一模块结束。模块内的课程应该形成小体系, 各模块之间要能够相对独立。这样“点”、“线”结合, 相比只有“点”资源的一门门独立的选修课, 小线条有一定的内容导向, 这将有别与目前基础教育的做法, 形成一定的通识教育特色。

三引入研究型教学实践活动模块

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实施基础 (通识) 教育时, 都在1年级或者一、二年级实施的, 进入三年级由于专业课程的数量较多, 相关课程也就消失了。随着年级的变化在不断增加专业教育课程的比重。

我们认为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活动是个融基础 (通识) 教育内容与能力培养的非常好的模式。本校会计系已从2010年9月开始在二年级实施教改项目“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活动”, 将直至他们毕业, 并且是全系教师参与, 纳入学院级别教改尝试。虽说这一模式有类似与在日本的seminar模式, 国内也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探讨, 但都止步与探讨, 未进入实践环节。也不同于研究生阶段的小组研讨。

本系会计学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尝试采用研究型教学实践活动模式进行学生能力培养, 以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由于大二年级本身尚无专业课程或刚刚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无法展开实质性的研讨, 但该模式跳出了一般课堂教育模式, 在各指导教师引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题学习, 目前以二年级学生为主体, 每个老师指导的小组人数为8名左右, 每二、三周开展一次活动、每次两小节课;地点自由安排在教师的办公室, 会议室、其他活动教室等。

一年多下来, 会计系各老师根据自身研究细分方向及特点, 充分安排了专业课堂教育内容的补充和扩展, 特别是某些活动专题基本上是课堂中不可能或者无时间安排的内容, 如:系统讲解具体会计准则并展开讨论的;对会计发展历史、会计领域及会计职业资格与职场规划的经验与体会;通过同学去图书馆查阅某个专业方向主题有关的一本专著、一本期刊、一份报纸,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规范的专业文章写作。通过让同学们寻找具体企业分析行业状况及企业自身发展, 发现审计线索, 也有据此进一步了解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 从而了解对宏观经济、公司分析直接的关系, 以及如何利用ENDNOTE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及整理;使理论与实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有小组直接参与教师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及分析;深入了解我国近期的财税问题, 交流探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控制问题, 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财税问题。从而回避了学完有关课程却完全不能在实际中运用的尴尬窘况。

由于学生是二年级属初入会计之门, 所以, 初期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会计学方面的主要期刊与网站、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 使他们对会计学术研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定期布置他们阅读一些文献, 从最简单有趣的文献开始, 组织教学活动上由同学主讲, 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教师点评和补充, 讨论的文献从简单有趣逐渐转向学术性更强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学术演讲的能力。

总的来看, 通过会计学研究型教学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文献阅读查找能力、资料整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使他们对如何从事会计学术研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相信这一届学生持续开展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将好于以往各届。

把研究型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教改模块引入通识教育体系, 进行一定规范, 这样通识教育课程就不再仅仅是学点人文知识, 而是直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扩展为综合能力的养成。

总之, 可以预见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对现今高等教育的改革发挥一定的作用, 其成功的经验一定会发挥其价值导向的功能。通过增加通识教育的比重, 促使人们不断反省教育观念;通过适当的知识价值导向, 将大学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大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明确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可实现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粱美仪《.通识教育的使命与中国文化教学的实践》,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暨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 2001.11.

[2]于淑文.略谈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1) .

会计专业实习教学问题研究 篇9

1.1 开展专业实习的可能性

问卷调查表明, 学生对本次专业实习任务的总体感受是任务量适中, 对专业实习难度的总体感受是难度适中可以接受。这说明专科生虽然综合理论水平和实践知识缺乏, 但是只要能提供适合他们学习锻炼的机会, 并且教师对实践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 他们还是有能力完成整个实践过程的学习任务。

1.2 开展专业实习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对专科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点讲清楚。在教师的影响下, 学生一般也只注重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对某一学科的认识往往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缺乏全局性。在专科阶段, 我国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科生的学习工具主要是教材, 吸收理论知识也主要是来源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缺乏感性认识, 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差, 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希望能有一定的了解, 并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专业实习包含了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内容, 反映的知识具有综合性, 因此, 学生能对已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建立起一定的感性认识, 也能提高已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表2是对参加专业实习收获内容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该项问卷统计表明:通过专业实习, 确实可以达到上述目的。除此以外, 也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专业实习能弥补现阶段专科生理论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 学生可以学到现有理论课程体系不能学到的知识。因此参加专业实习的绝大部分同学认为, 专业实习训练有比较大的收益 (见表3) , 在专科阶段有必要开设专业实习环节 (见表4) 。

2 专业实习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与讨论

给专科学生开设会计专业实习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实习采用何种形式、选择多大难度、什么类型的实习方式。因为如果专业实习内容太少, 难度太低, 与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相差甚远, 从而失去了安排会计专业实习环节的意义。而如果实习内容太多, 难度太高, 学生不能完成实习的训练项目, 也难以达到会计专业实习的目的。

2.1 本次专业实习的教学内容介绍

对于大学二年级的专科学生, 由于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 且通过初期的实验课程和部分课程设计的训练,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初步的实践能力, 他们所欠缺的是对社会上专业知识需求程度的了解和更深一步的实践能力的加强。

本次专业实习为期3周, 采用了5个模块交叉进行的混合式实训模式, 包括校外参观实习、校内专题讲座、票据模拟填写、商业沙盘训练以及金蝶KIS训练5个模块。一是参观实习部分,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大型企业的生产基地以及工作场所。二是校内专题讲座部分, 聘请校外财务专家进行财务会计专场讲座。三是票据模拟填写环节, 根据给出的结算业务填制结算凭证 (转账支票、进账单、信汇凭证、汇票申请书、银行汇票、托收凭证、送存银行汇票的进账单、日计表等) , 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票据填写的熟悉程度, 使即将毕业的学生能够尽早进入会计、出纳工作的角色。四是商业沙盘训练环节, 将学生分成小组, 进行团队运作。五是金蝶KIS上机环节, 在学生学习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后, 进入计算机会计课程学习之前, 进行金蝶KIS上机操作与训练。

就上述专业实习的学习难度来说,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 选修专业实习的大部分同学认为, 从总体上看实习难度适中, 部分同学认为实习有点难 (见表5) 。而对专业实习这门课程任务量的看法是大部分同学认为实习任务量适中或者有点多 (见表6) 。

在上述5个训练环节中,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 对实习模块收获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票据填写、沙盘模拟、金蝶KIS上机、专家讲座、参观实习 (见表7) 。由此可知学生收获最大的模块是票据填写和沙盘模拟。收获最少的模块是参观实习。

2.2 对专业实习教学问题的讨论

2.2.1 专业实习形式的问题

由于专业实习针对的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而非毕业班的学生, 因此我们选择的是集中式实习而非分散性实习, 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集中式实习;同时采用了认知实习和动手实习, 会计电算化实习和会计手工模拟实习。当然, 分散式的社会性会计实习可以更加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的真谛, 但是, 可能不适合理论体系尚不完整的大学二年级专科学生。

2.2.2 专实习难度的问题

从学习效果方面考虑, 用于专业实习的训练项目应该要有一定的难度, 即学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案例的学习任务。因为, 实习训练的大部分理论知识学生在其它课程中都已经学过, 如果实习项目比较简单, 仅重复已经学过的知识, 没有一定的难度, 就不能吸引学生深入地探索、研究实训中内含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只有当训练有一定难度时, 才能吸引学生去研究它, 在实习过程中, 达到实习课程的学习目的。

2.2.3 是专业实习内容的问题

本次专业实习训练中票据模拟填写环节包含了填制各式结算凭证的内容, 金蝶KIS训练包含了简单的计算机会计知识, 商业沙盘训练包含了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管理、资产评估等方面内容;校内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要点, 了解会计专业就业前景;校外参观实习令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通过专业实习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作为为会计学专业专科学生开设的会计专业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只包含以上内容, 而应该更广泛地反映会计学专业主要课程体系的内容。对学生的问卷表明, 专业实习还应该包含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等方面的内容。

3 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

专业实习的基本程序如下:一是专业实习前的准备, 包括教师为学生准备实习资料, 做出实习计划, 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材料;二是专业实习活动的参与, 包括分小组参与讨论, 小组代表在班级公开发言与公开讨论等;三是专业实习后的总结。在本次专业实习中也采用了与上述程序相似的步骤。第一步, 教师简要介绍专业实习的内容与安排。如沙盘实习中, 案例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特点、生产工艺流程等, 案例分析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规等知识。第二步, 学生分小组讨论参与实习各项内容, 写出小组讨论总结 (如沙盘实习) 或项目结果 (金蝶KIS、票据模拟) 。第三步, 对总结进行公开讨论, 学生写出专业实习报告。

从专业实习教学步骤来看, 专业实习教学方式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讲授, 学生听课方式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般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专业实习是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专科生来说, 能否适应、认同这种教学方式, 对此, 此次问卷调查结论是:75%的学生认为本学期会计专业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基本适合本课程的特点, 9.52%的学生认为非常适合本课程的特点, 15.47%的学生认为不适合本课程的特点 (见表8) 。从调查结论来看, 大部分专科学生能适应、认同该专业实习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问卷调查中, 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如某学生认为参观实习中应该多增加参观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凭证、账簿及报表等问题。这是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伟, 邰桂香.对会计专业实习改革的探讨[J].商业经济, 2007.

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 会计教学 应用 实施方案

前言

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由于会计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所以在会计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工作,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枯燥无聊的会计理论知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整个会计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恰当的实例,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研究,相互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提出案例的解决方案,老师再通过对方案的指导与相关注意事项的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教学工作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目前的会计教学工作只是重视对于学生的理论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我国目前会计行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只注重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是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学生经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能够了解如何编写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知从何下手的现象,对于会计信息的了解也不充分,不知道如何利用会计信息来完成会计实务,所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案例信息资料落后,实践案例缺乏

案例教学因为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得以在教育学科中广泛的应用,很多学校在会计教学中开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是对于案例自身和案例的分析处理方法不具有时效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这种案例的分析学习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根本起不到起不到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会计分析和会计评价。

(三)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条件落后

我国的会计教学只是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案例教学缺乏实际的教学条件的依托,会计教学的教学设备简单,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多媒体中案例大多数是很多年之前的会计教学案例,不适用于当代的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难免存在着不适应,讲解不详细的问题,尽管老师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掌握很多会计实践应用的资料,但是由于案例教学经验的不足,致使案例教学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二、案例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教学工作必须注重对于学生会计实践经验的培养,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教学重点出现偏差,使得培养的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处理,能够让学生巩固会计理论知识,掌握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方法,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的处理分析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把学生引导到创设的案例情境当中,找寻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解决会计实务的相关问题,把零散的会计知识汇总起来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操作能力。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的讨论,共同学习掌握之前不熟悉,理解不深刻的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综合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优化学校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采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的教学方法

会计学科不但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会计实践经验。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应该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同时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作为基础,案例教学又是理论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优势互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处理会计实务的综合能力,优化会计教学的质量。

(二)完善案例教学案例数据资料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工作,同时案例必须具有时效性,符合当前我国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案例信息资料要尽可能的全面,涉及各方各面的会计知识,能够在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习中综合的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师重视案例教学的交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老师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满足实际的会计实务的分析处理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工作,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处理教学案例,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对不熟悉不能够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扫清学生的知识盲区,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务的综合能力。

结语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会计实务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推动了会计教学工作的发展,提高了会计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婉丽. 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8:72.

[2]周箭. 试论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194+197.

[3]赵茂林. 解析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商,2013,11:84.

[4]吴玉烁. 论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134-135.

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篇11

1.1 实践教学方式与内容脱离实际

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为主, 大致分为单项实验和综合模拟实验, 单项实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融合于每门课程中, 一般在相关课程学完之后进行, 结合每门课程理论知识, 通过试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中, 以巩固理论知识。综合模拟实验一般是在会计主干课程学完之后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 进行会计模拟实验。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主要在实验室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 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差很大, 并且往往是一个学生完成所有岗位工作, 这显然与实际不符。

1.2 实践教学项目单一, 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应合理选择有关会计政策和方法, 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目前各高校的会计实验大多数模拟制造业工业企业, 且局限在会计核算上, 其他行业核算及审计、税务、财务管理实践目前开展的很少, 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3 实践指导教师经验不足

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数是由会计专业教师或者实验员担任, 而这类指导人员对于具体的经济业务环境一般也未亲身经历过, 在指导实验过程中, 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凭自己的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 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会计操作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不够准确, 脱离实践, 缺乏权威性。

2 强调教师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强调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没有问题, 但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 教师所说的都是对的, 要以教师说的去完成, 大多数学生养成碰到问题不是自己学习如何解决, 而是找教师帮忙解决的习惯, 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强调会计实践教学最终结果的一致性

看学生所提交的实践报告及得出结果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 也是以“标准答案”作为解决问题的评判依据。

4 对会计实践教学发展的思考

将会计模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会计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比例, 以体现实践教学的地位, 切实解决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也可将会计模拟实验作为一门课程, 列为考试课, 编制教学大纲, 制定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等教学性文件, 使教师在指导实验时有可依据的标准。

配备有经验的专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种纸上谈兵的状况, 学校可以选择那些既有深厚会计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 还要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会计人员, 担任学生的实验指导教师。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 增加学生实验的现场真实感。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年轻教师来说, 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机会, 让他们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后, 再去指导会计实验, 以保证实验质量。

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和电算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手段都停留在手工阶段, 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会计实践教学的手段应更新, 采用手工、电算化、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 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 而会计电算化和网络会计的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 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 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 目的是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 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各类企业中的普及率在逐年提高, 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 学校应该考虑到企业的这种需求, 利用现有的资源, 在手工会计模拟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共同进行, 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电算化实践结果可以和手工会计的实践结果相互验证, 以检验会计实践结果的正确性, 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各自的特点, 以期对会计学科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达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摘要: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 还需要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会计实践教学密切相关, 因此, 如何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质量, 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水平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模拟

参考文献

[1]赵建新, 刘育峰.职教理论与会计教学实践研究..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5.

上一篇: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下一篇:开展英语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