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型心律失常(共10篇)
快速型心律失常 篇1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8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5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心电图检查以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为表现者38例, 室性心动过速6例, 心电图在复律后提示预激综合征4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心动过速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下降, 室性心动过速伴有血压、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36例, 其余2例为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因病情危重及窒息新生儿未实施检查8例, 完成检查的13例心内结构均提示正常,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患儿在2个月以下者有少量心包积液伴发且心脏收缩功能显著下降。因暴发性心肌炎死亡1例, 新生儿死亡3例, 好转率显著高于死亡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依据心脏彩超对病情程度及治疗的预后效果加以评估, 频繁发作的年长儿可射频消融术, 以全面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断思路,治疗方法
儿科临床疾病中, 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发生机率, 其中快速型心律失常病情危重, 起病急骤, 复发率高, 严重威胁着患儿的身心健康, 针对临床特点, 行积极明确的诊断, 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治疗, 是对预后及生存质量进行改善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50例, 均为我院儿科2008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儿, 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50例, 男38例, 女12例, 年龄1d~12岁。对患儿的情况在入院时行密切观察, 加强心电监护, 包括血压水平测定、血氧饱和度检测、心律监测等。并采用心电图作诊断及分析, 对快速型心律失常进行确诊。因重度窒息入院21例, 心律失常在入院后第3d发生, 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突然下降;因胎心快而以宫内窘迫诊断的患儿3例, 出生后即因发绀、反应差而就诊。患儿中生后23d~2个月因不吃奶、反应差就诊5例。因胸闷、心慌就诊的8岁以上患儿16例, 因休克及胸闷就诊的10岁患儿2例。
1.2 方法
确诊后采用药物行复律治疗, 即给予首次剂量为100μg/kg的ATP静脉快速推注, 若剂量在首次应用后效果不明显, 在用药2min后将药物加倍应用。给予首次剂量为1mg kg的普罗帕酮于加入10%葡萄糖20ml中静脉缓慢推注, 若效果不明显, 可在治疗10min后重复以剂量相同的药物应用, 所用剂量应在2mg/kg以内。患儿在复律成功后行心脏彩超检查, 对器质性心脏疾病进行排除, 临床症状反复发作者可行射频消融术或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控制, 加强观察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电图检查
实施心电图检查, 以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为表现者38例, 室性心动过速6例, 心电图在复律后提示预激综合征4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心动过速2例。
2.2 血压监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下降, 室性心动过速伴有血压、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36例, 其余2例为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2.3 彩超心动图检查
因病情危重及为窒息新生儿未实施检查8例, 完成检查的13例心内结构均提示正常,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儿在2个月以下者有少量心包积液伴发且心脏收缩功能显著下降。
2.4 转归
(1)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此类型的患者共38例, 在疾病初次发作时均采用ATP处理使复律成功完成, 其中失访2例, 复发36例, 其中采用ATP效果不明显的20例年长儿给予普罗帕酮应用成功完成复律, 16例仍用ATP在复发时应用完成复律。 (2) 室性心动过速:共12例患儿, 其中新生儿重度窒息在起病第3d有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采取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治疗, 因暴发性心肌炎死亡1例。新生儿死亡3例, 好转率显著高于死亡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儿科急诊心律失常类型中, 快速型心律失常较为多见, 病情程度及治疗的预后效果在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类型特征中差别较大[2]。本次研究中年长儿仅1例因发生暴发性心肌炎, 未成功抢救而死亡, 其它患儿一般情况尚可, 因胸闷、头晕、心慌等典型症状就诊, 采用心电图进行检查, 在做出临床诊断时并不十分困难。反之, 若婴幼儿无典型临床表现, 通常因少哭、嗜睡、拒奶、面色苍白等主诉到院就诊, 急诊医生及家长均易忽视, 造成持续发作的时间较长, 未采取有效措施行积极治疗, 而使患者发生心力衰竭, 对生命造成威胁。儿科急诊医生需提高专业知识的认识, 避免漏诊、误诊情况发生。小儿疾病在发生率方面, 室性心动过速类型虽呈较低水平, 但一旦发病, 则为急危重症, 具有较高病死率, 常有多种其它因素伴发[3]。大部分室性心动过速在新生儿期出现均认为与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相关, 在对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进行纠正的同时给予具有抗心律失常效果的药物应用可使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因新生儿期相对特殊, 故在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选择时, 范围较少, 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有较低的转律成功率。此类型的新生儿易在发生重度窒息后, 因室性心动过速而死亡, 同时血压及血氧饱和度会出现下降, 而患儿年龄稍长者则易有器质性心脏病暴发, 具有正常心脏结构者, 在治疗后可复律成功, 但若有心源性休克发生时, 易出现死亡。提示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 多有其它原发疾病伴发, 与病史特点结合, 及病情发作时有较显著的血氧饱和度及低血压改变表现, 诊断心电图P波与QRS波群分离及QRS波群宽大畸形等特点难度并不大, 但在药物的选择上仍需进一步探讨。
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疾病中,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较常见, 虽有较好的预后, 但发作若频繁, 会出现不可逆转的心肌病发生, 作用机制常为隐匿旁路、预激综合征导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及发生慢快通路而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临床认为, 患儿<1岁, 具有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隐匿性传导及预激综合征, 60%~90%在之后生长发育过程中会自然消失, 但若5岁后仍伴有心脏结构异常或持续发作, 则需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或药物应用控制发生, 有较低的自然消失率。
在对药物选择上尚无确切定论, 普罗帕酮被认为是首选的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 但在传导系统中其可能出现抑制等不良反应, 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故婴幼儿发作时, 此药物需慎重应用。而ATP具有较短的半衰期, 起效较快, 可在室上性阵发生心动过速中应用。出于鉴别诊断用药为目的, 可在窄QRS波群型心律失常中应用。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在完成复律后, 对其发作加以控制时, 因其年龄、病因、诱发因素及发作类型的差异, 在选择药物时也有较大的差别。
综上, 需与心电图检查及生命体征密切监测的结果结合, 以对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做出明确诊断, 依据心脏彩超对病情程度及治疗的预后效果加以评估, 若药物应用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在复律后又有如首次发作的情况发生, 可快速静脉推注ATP, 可达到成功复律的效果。年长儿病情再次发作时, 给予普罗帕酮应用效果良好, 应依据患儿年龄、发作类型、诱因在控制疾病发作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选择, 频繁发作的年长儿可射频消融术, 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全面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小瑜, 候聪慧, 赖美蓉.小儿心律失常97例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1.17 (11) :981-982.
[2]Yilmaz U, Oztop I, Ciloglu A, et al.5-fluorouracil increases the num-ber and complexity of premature complexes in the heart:a prospec-tive study using ambulatory ECG monitoring[J].Int J Clin Pract, 2007, 61 (5) :795-801.
[3]候建萍, 陈新民, 林文珍, 等.小儿心律失常72例长期随访结果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10, 7, 28 (7) :653-654.
可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新药 篇2
伊布利特是一种新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不同的药理特点。此药可同时激活人体细胞膜上的钾、钠、钙通道,从而对心肌起到迅速、显著的作用(其对心房肌的作用强度是对心室肌作用强度的10倍)。临床实践证实,大多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在使用此药5~20分钟后即可复律(治疗的有效率可达40%~90%),而且其发生窦性停搏的几率可大大减少。因此,医学界普遍认为伊布利特是当前疗效最好、安全性最高的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药物。目前,许多国家都将此药列为治疗房扑和房颤的一线药物。
伊布利特对发病时间在90天以内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可作为电转复(以电能进行复律)治疗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辅助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广。伊布利特注射剂的用法为:每次静脉推注1支(内含1毫克的伊布利特),应在10分钟内缓慢地推注。在注射此药后的10分钟以内,若患者的心律失常未消失,可在10分钟后再次注射1支此药。一般来说,上述心律失常患者在复律成功后无需再次使用此药,若日后有病情复发的迹象可按上述方法再次使用此药进行治疗。
快速型心律失常 篇3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护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1,2]。快速型心律失常病因复杂, 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但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一定毒副作用。2013年3月~2014年2月, 本院共收治快速心律失常88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 男47例, 女41例;年龄23~82岁, 平均年龄52岁;所患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等。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美心率、普罗帕酮、胺碘酮、维拉帕米、腺苷等。
1.2 用药护理
1.2.1 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证
利多卡因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首选药。转复和预防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强心苷中毒及外科手术等引起的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美西律适应证与利多卡因相似。普罗帕酮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伴发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能使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及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为窦性心律。索他洛尔可用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也可转复和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以及各种室性心动过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腺苷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治疗[3]。
1.2.2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利多卡因较大剂量时出现烦躁不安, 肌肉抽搐, 低血压及传导阻滞等。静脉用药偶尔可产生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美西律有胃肠道反应, 少数用药者出现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普罗帕酮常见于消化道反应, 如口味改变、便秘, 量大者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或使心功能不全症状恶化。索他洛尔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 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和哮喘、低血压等。胺碘酮其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常见心血管反应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本品长期应用可见角膜褐色微粒沉着, 少数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及肝坏死;个别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腺苷快速注射后可见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和头痛。偶见胸痛或心动过缓。
1.4 护理效果评价
理想:用药后病情明显改善,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并达到有效防治。基本理想:用药后病情改善, 发现不良反应, 并达到防治。不理想:用药后病情未改善或加重, 未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防治效果不佳。护理理想率= (理想+基本理想) /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88例, 护理效果理想76例, 护理效果基本理想8例, 护理效果不理想4例。总护理理想率95.45% (84/88) 。
3 讨论
3.1 掌握患者综合病情, 实施个体化用药护理方案
抗心律失常药物很多不良反应与药物用量或血药浓度有关。临床患者受不同病理因素影响, 可能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 以致在常规治疗剂量下, 亦可能发生血药浓度偏高的现象, 故必须强化个体的用药护理方案。患者的年龄、心理、体质、心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平衡状况, 都会对药物的反应有效, 在确定治疗护理方案时, 均应予以重视。适时进行药物浓度监测, 有利于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2 掌握用药禁忌及毒副作用, 减少危险因素
不同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差异, 决定他们有着不同的临床用药禁忌, 为防止严重不良反应, 需十分注意临床用药禁忌。如利多卡因禁用于对利多卡因过敏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美西律禁用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缓慢心律失常和心室内传导阻滞。胺碘酮禁用于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房阻滞、高度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异常、碘过敏、妊娠期和哺乳期。普罗帕酮禁用于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本药一般不宜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用, 以避免心脏抑制[4]。
3.3 加强用药护理, 提高用药护理理想率
作为护士, 关系用药的全过程, 从配药、注射、病情及疗效观察, 每一环节, 都离不开护士。护士只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及时发现, 就能有效防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毒副作用, 降低用药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本组88例, 经护士密切观察等综合护理, 总的用药护理理想率达95.45%。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0.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77.
[3]李俊.临床药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76-278.
快速型心律失常 篇4
【摘要】论述林慧娟教授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之法,并举验案一则,以析其法。
【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悸; 虚实夹杂;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33-02
林慧娟教授从事中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工作40余年,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林慧娟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疾病,处方思路独到,用药量小而精,疗效明显。
1 中医病因病机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1],其属中医心悸范畴。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神而主血脉。心之气血阴阳协调,心神则安。若先天不足、久病、饮食劳倦、情志不调或感受邪毒,导致心之气血阴阳失调,必将影响心藏神、心主血脉的功能,心不藏神,心神失养,或血脉流通不畅,以致心悸不安。林教授指出临床最常见为阴虚火旺者,多由禀赋不足,久病失养,或劳倦思虑太过,或久坐久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阴血虚少,心失所养,又心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热扰心神,而发为心悸。正如张景岳所言:“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吴澄:“阴气内虚,虚火旺动,体瘦心悸”。心悸的病机不外乎本虚标实,本虚者为气、血、阴、阳亏虚失衡,则心失所养作悸;标实为外邪、气滞、血瘀、痰饮、火热,心被邪扰而作悸。林教授强调虚实之间可以兼见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耗伤正气,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而兼有实证表现。
2 辨证论治
2.1 以虚证为主的心悸治疗 心气虚者症见:心悸,气短,自汗,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动则气耗,故活动后诸症加剧。治宜健脾益气、行气活血,方选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人参、黄芪、党参为君药,益气养血生津,且人参有较强抗心律失常的作用[2],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麦冬、五味子合人参益气敛阴,加丹参、桃仁、三七、川芎行气活血。
心阳虚者症见:心悸,胸闷,乏力,畏寒喜暖,面色[XC字1.EPS;P]白,舌质淡胖。心阳虚者,鼓动无力,心动失常,故见心悸;胸阳不展,可见心胸憋闷;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则见畏寒肢冷;气为血之帅,阳虚则血行不畅,故面色[XC字1.EPS;P]白或晦暗。当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多选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加减。林教授强调阳虚则气虚,故阳虚者需注重益气温阳,故多加人参、黄芪。心肾阳虚者,多见于心力衰竭的病人,肾阳虚则水饮运化失常,可见憋喘或四肢肿胀。治则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选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林教授指出:阴阳互根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原理,阳虚患者在治疗中如过用热药、利尿剂,均可导致阴虚。应加用麦冬、天冬养阴生津药,或生地、知母滋阴泄火。另心衰病人心肾阳虚,脾阳亦虚,病人多有纳呆、腹胀、恶心等症,治疗还应加干姜、茯苓,温运脾阳,健脾养心。
心阴虚者症见:心悸,心烦,失眠,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阴液亏少,心失濡养,故见心悸;津液不能濡润口舌,故见口干,少津;脉管不充,故脉细数;心神失养,可见心烦,失眠。治当滋阴养血、养心安神,方选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若心烦甚者,手足心热,盗汗,颧红,则为阴虚火旺,林教授指出当在滋阴养血基础上加入黄连、知母等苦寒药清泻心火,方选心疾宁(人参、当归、白芍、紫石英、知母、炒枣仁、生地、黄连、虎杖等)。心疾宁是林教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之方,方中生地黄与当归为君药,滋阴养血清热,黄连、知母、白芍、人参共为臣,黄连知母苦寒,滋阴清热,白芍、人参益气养血。紫石英、虎杖、柏子仁、酸枣仁、三七粉为佐使,紫石英镇心安神,虎杖清心止痛,三七粉活血化瘀,柏子仁与酸枣仁相须为用,养心安神,虎杖、柏子仁通便泻热。以上诸药共奏滋阴养血、泻火安神之功。
血虚者症见:心悸,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淡。血虚则心失濡养,神不守舍,故见心动不安,失眠多梦;头目失养,见头晕眼花。当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选归脾汤合养心汤加减。“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重在补气,意在生血,适当木香、川芎加行气活血之品,补而不滞。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益气健脾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2.2 以实证为主心悸的治疗 痰湿、痰热者症见:心悸,胸脘痞满、纳呆、心烦、失眠,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痰湿停聚,久而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出现上述症状。当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选黄连温胆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本证型临床多见,且症状多变。若兼心前区疼痛,则为心脉失养,加川芎、当归、葛根、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活血通脉;纳呆嗳气者加木香、砂仁行气除胀;便稀苔腻者加苍术、白术健脾除湿;虚烦失眠者加知母、夜交藤、合欢皮清心安神;心悸发作频繁者加具有抗心律失常药理作用的药物,如胆南星、石菖蒲、元胡、甘松、人参等[3-4]。
气滞者,多以肝气郁结为主,因情志刺激而发作,伴有胁胀,善太息。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或功能性心律失常。治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然气滞证临床多与血瘀证相兼为病。林教授指出心主血脉,脉络以通达为要,气血以周流为和。气滞则血瘀,血行瘀滞致心脏失于气血的滋养,导致心气不宁,而出现心律失常。血瘀者,多伴有胸闷,胸痛,气滞重者为胀痛,血瘀重者为刺痛,舌晦暗或有瘀点。治以行气活血,益气通脉。方选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丹参、赤芍、三七行气活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人参、黄芪、天冬、麦冬益气养阴,加用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元胡、郁金、甘松既行气止痛,又具有控制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4]。
3 典型病案
患者鄭某,男,36岁,因“阵发性心慌2月余”就诊,患者近2月因工作劳累,压力大,出现阵发性心慌,伴头晕,短气,乏力,口干,纳可,二便调,眠差,需服“安定”入睡,自服“养心氏”等药物,效果不佳。故于林教授门诊就诊。查体:形体略瘦,面色少华,体态如常,舌淡,苔薄黄,脉细促,T:36.2℃,P:90次/分,R:22次/分,BP:130/80mmhg,律不齐,每分钟可闻及3~4个早搏。辅助检查:EKG:多发房早,holter:①多发房早,3670次/24h。②短阵房速,共9阵,最长28次/阵。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多发房早,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林教授分析指出:本病当属“心悸”,证属“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治则治法:补虚固本为主,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选:心疾宁合生脉散加减,整方如下:生地、黄连、虎杖、人参、天冬、麦冬、五味子、知母、紫石英、白芍、柏子仁、炒枣仁、炙甘草,服用7剂后复诊:患者诉其心慌减轻,仍失眠、头晕,纳可,二便可。舌脉同上。处方:上方加白蒺藜、夜交藤、水煎服7剂,1周后三诊:患者心慌减轻,头晕改善,夜寐有所好转,仍乏力短气口干,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复查holter:房早570次/24h,短阵房速,2阵,最长19次/阵。处方:上方人参加量,加玄参,水煎服14剂。四诊:药后症减,基本无心慌发作,活动后无胸闷气短,纳眠可,舌脉同上。处方:上方继服14剂。随访至今,患者已无早搏发作。
按:综合脉症,四诊合参,本病当属“心悸”,证属“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证”,患者因工作劳累,思虑过度,耗伤气阴,心神失养,故出现心慌,短气,乏力;心神失养,神不得守,故见失眠;头面失其濡养,故头晕,面色少华;阴虚则火旺,上灼口舌,故见口干,苔黄。治当益气养阴,清心安神。方选心疾宁加减,方中生地黄为君药,滋阴养血清热,黄连、知母、人参、天冬、麦冬、五味子、白芍共为臣,白芍、天冬滋阴养血,人参、麦冬、五味子取生脉散之用,益气养阴,黄连、知母苦寒,滋阴清热。紫石英、虎杖、柏子仁、酸枣仁为佐使,紫石英镇心安神,虎杖清心止痛,柏子仁与酸枣仁相须为用,养心安神,虎杖、柏子仁通便泻热。复诊仍头晕、失眠,故加白蒺藜活血祛风平眩,夜交藤养心安神。三诊乏力、短气症状明显,人参大补元气,故人参加量,配合玄参滋阴凉血。服用14剂后,早搏无发作。
总之,快速性心律失常属心悸范畴,林教授指出由于气血关系密切及阴阳互根,临床往往虚实夹杂,证型兼杂,病机复杂,因此临床要仔细辨证,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方可取得疗效。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7-178.
[2]王天成.人参皂苷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4):309-310.
[3]秦彩玲.有毒中药天南星的安全性和药理活性的研究[J].中草药,1994,25(10):527-530.
[4]魏华民.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2015,13(2):152-158.
快速型心律失常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5.6±5.8)岁;病程1~31年,平均病程(6.3±1.2)年;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6.2±5.2)岁;病程2~25年,平均病程(6.5±1.3)年;纳入标准:符合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者;30~80岁;与本组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肺等器官功能障碍者;严重免疫性疾病者;胺碘酮过敏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措施控制心肌供血,提高心脏功能,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胺碘酮治疗,首剂量为7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10min,随后以1.2mg/min速度静脉滴注维持,可根据病情追加剂量,24h静脉滴注剂量为800mg以下。心率下降后,逐渐将静脉给药转为胺碘酮600mg/d口服治疗,随病情缓解减轻剂量,逐渐过度为口服维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指标,判断治疗后静脉压、低血压及窦性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治疗后血浆脑钠肽(BNP)、肺动脉压力、LVEF值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DBP、SBP、HR等指标无差异,经治疗后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静脉炎、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与对照组20.00%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3 讨论
心衰为心脏结构异常、功能变化等因素而引发的心室充盈、射血功能受损形成的临床列症状,机体中肺循环、体循环有淤血,形成呼吸系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心律失常为心脏活动的传导及起搏障碍,形成心脏搏动节律失常。心衰伴心律失常是最为严重的心脏疾病之一,其发病突然,可导致患者猝死,因此,选择一种有效药物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3]。
有研究显示[4],β受体阻滞剂能促使心衰死亡率降低,减少心律失常发作次数。目前,临床上对心衰及快速心律失常治疗药物较多,但是对患者预后具有不利影响,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痛苦。胺碘酮是唯一不产生负性肌力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衰伴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且不会影响患者生存终点[5]。经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及心率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显示胺碘酮对控制心率及血压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胺碘酮具有显著抗心律失常作用,可促使心房与心室肌纤维、房室结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减慢传导[6]。相较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不仅半衰期长,经口服后,其清除半衰期为60d以上,注射治疗后,血药浓度下降快速,但是其清除半衰期依然较长,可经血浆向各个组织分布[7]。胺碘酮会产生乙基胺碘酮,其清除期更长。许多患者对胺碘酮使用安全性存在疑虑,本组研究对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无差异(P>0.05),可见,胺碘酮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8]。
综合上述,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采取胺碘酮治疗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血压及心率水平,且安全性高,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向钊,张冬梅,刘明舟等.胺碘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9):905-907.
[2]段晨初,谷疆蓉,甄丽娜等.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58(5):79-82.
[3]宋淑芬,徐涛,史萍等.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8(30):59-60.
[4]杨琦,姚青海,吴尚勤等.伊布利特及胺碘酮转复房颤时对Tpeak-end/QT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4,42(1):35-37.
[5]张艳霞.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3):134-135.
[6]赵强,王辉宇,张海勤等.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89(35):103-104.
[7]唐慧莉.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2):147-150.
快速型心律失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83例, 排除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严重低血压、心肌病或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及对胺碘酮过敏者。按就诊顺序随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 男24例, 女17例, 年龄36~78岁, 平均年龄 (59.24±6.72) 岁, 快速型房颤者12例, 室性期前收缩9例, 室上型心动过速患者20例。观察组42例, 男26例, 女16例, 年龄35~74岁, 平均年龄 (60.30±6.48) 岁, 快速型房颤患者13例, 室性期前收缩患者8例, 室上型心动过速患者21例,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 普罗帕酮7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 缓慢静脉推注, 10 min内注射完毕, 之后应用普罗帕酮0.5~1 mg/min静脉滴注, 30 min后如无效, 可再次按上方法静脉推注70 mg。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 首次剂量予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 缓慢静脉推注, 10 min内注射完毕, 然后胺碘酮0.3~1.0 mg/min维持静脉滴注, 30 min后如无效可按以上方法静脉注射150 mg, 最多静脉推注3次[3], 24 h用量不超过900 mg。两组在用药治疗期间, 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症状变化。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3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1~3 h症状、体征正常或明显好转, 心率60~100次/min, 转为窦性, 心电图检查正常或有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发作频率减少, 心率较治疗前下降20%以上, 心电图检查有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均未见好转或者加重[4]。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胃肠道反应3例, 头痛头晕3例, 心动过缓1例, 低血压2例, 静脉炎2例, 发生率:26.8%;观察组:胃肠道反应1例, 心动过缓1例, 低血压1例, 发生率:7.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73, P<0.05) 。
3 讨论
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发病较急, 病情变化较快, 患者非常痛苦, 常由急诊入院。临床主要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由于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出现血压下降、心功能衰竭等, 从而使心脏疾病加重, 导致死亡。因此在急诊此类患者需要争分夺秒的进行抗心律失常抢救治疗。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 且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纠正心律失常的同时还可促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因此, 必须选择一种既能有效抗心律失常, 但又不会促发心律失常的药物, 而胺碘酮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最小,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药物[5]。尤其在急诊科, 应用胺碘酮及时治疗可有效避免低血压、休克及心力衰竭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发生。
胺碘酮是临床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轻度的非竞争性的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及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其电生理作用主要是延长心肌 (心房肌及心室肌) 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 使旁路前向和逆向的有效不应期均延长, 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 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 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6]。因此, 胺碘酮具有广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对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及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心律失常均有很好的疗效, 并且有很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无负性肌力作用[7]。因此, 本次临床观察显示, 应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研究亦显示,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均无明显延长PR间期, 增加QRS波时限的作用, 虽然胺碘酮具有更强的延长QT间期作用, 但未见因QT间期延长而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8]。
综上所述, 应用胺碘酮在急诊科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不仅疗效显著, 而且不良反应较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首选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胺碘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分析。方法 83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1例, 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42例, 给予胺碘酮治疗, 治疗后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比较。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 (95.2%) 显著优于对照组 (8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 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快速型心律失常,胺碘酮,疗效
参考文献
[1]胺郭晋, 吴晓飞, 许超.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6) :845.
[2]莫秋萍.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 (24) :5022.
[3]王小伟.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0) :107-108.
[4]郭旭昌, 钟淑琼, 管健.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6) :73-74.
[5]周彤, 曾秋棠.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机制及急诊急救应用进展.临床急诊杂志, 2013, 14 (8) :398-402.
[6]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 (2008)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 22 (5) :377-385.
[7]尹宏磊.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应用中的临床效果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6) :49-50.
快速型心律失常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例来自门诊或者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27例中, 男10例, 女17例;年龄46~65岁;病程1~3年;其中室性心律失常者16例, 室上性心律失常者11例;心率最快140次/min。对照组26例中, 男11例, 女15例;年龄45~64岁;病程3个月~2年;其中室性心律失常者16例, 室上性心律失常者10例;心率最快136次/min。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治疗组符合西医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和中医心悸诊断标准, 辨证为血虚阴亏, 心血瘀阻型。对照组仅符合西医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中医血虚阴亏, 心血瘀阻型心悸舌脉症:心悸头晕, 面色不华, 倦怠乏力腰酸, 手足心热, 胸闷不舒, 心痛时作。舌质暗红, 舌下淤血点, 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或涩或结代。
1.3 给药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参松养心胶囊, 4粒/次, 3次/d;疗程均为8周。
1.4 观察指标
每日检查患者的心率、血压、心律失常情况, 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观察自觉心悸不安、气短乏力、神倦懒言、胸部闷痛等中医证候及24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5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1]。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显效7例, 有效10例, 无效9例;治疗组显效16例, 有效8例, 无效3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 主要是通过药物消融或者电刺激等方式来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在影响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发挥抗心律失常的同时, 同样隐藏着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的可能。甚至有时, 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要比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更高, 这正是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日常或者长期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2]。
参松养心胶囊是由人参、甘松、山茱萸、麦冬、五味子、酸枣仁、桑寄牛、丹参、赤芍、黄连、土鳖虫、龙骨组成, 是一种抗心律失常的纯中药制剂,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镇静、安神及镇痛作用, 能显著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3]。参松养心胶囊在抗心律失常方面作用机制可能有: (1) 缬草酮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上的特异蛋白相结合可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 (2) 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间; (3) 阻断折返激动。同时还有改善心肌供血、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纤维蛋白作用。参松养心胶囊足以改变这一现状, 且不良反应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纯中药制剂。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
[2]陈小剑, 周进辉.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7 (10) :878-879.
快速型心律失常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ICU2010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并发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32例, 其中冠心病20例 (心功能Ⅲ级5例, 心功能Ⅳ级15例) , 扩张性心肌病7例, 风湿性心脏病5例。男17例, 女15例, 年龄32~85岁。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分型:阵发性室上速3例, 快速型心房纤颤4例, 心房扑动9例, 频发室性早搏、多源室性早搏、成对或连续室性早搏15例,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各自原发病进行基础治疗, 稳定一般情况, 同时监测心肌酶、肝肾功能, 检查血尿常规, 进行心电监护。胺碘酮口服为主, 紧急情况下使用静脉推注。口服200 mg/d, 静注首剂胺碘酮150 mg, 加入生理盐水20 ml, 10 min内静脉缓慢推注完毕, 后0.1~0.3 mg/min静脉点滴, 30 min后视患者情况间隔15~30 min追加, 24 h总量不超过900 mg。
1.3 评价指标
心室率100次/min以下, 或下降20%以上, 或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为有效;反之, 心率保持在100次/min以上, 或下降20%以下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32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 有效28例 (87.50%) 。4例无效的患者中, 1例为静注胺碘酮无效后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 放弃治疗, 宣告无效;其余3例达不到有效标准而宣告无效。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 出现不良反应3例 (9.38%) , 其中1例患者血压降至90/60 mm Hg, 暂停用药, 静注多巴胺20 min后血压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 心率55~57次/min, 停药90 min后心率恢复至60次/min以上;1例患者出现呕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停药后症状减轻, 第2天恢复正常。
3 讨论
快速型心律失常大致可分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发作时心脏各部分搏动不协调, 常引起休克、心功能不全等, 后果严重[3,4,5]。但是任何一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均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所以选择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对ICU里的危重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 临床上常用胺碘酮。胺碘酮能抑制钾离子通道,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从而延长复极时间;抑制快通道钠离子内流, 减慢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传导速度;阻滞慢钙通道从而减慢房室传导速度;抑制窦房结房室结自律性, 延长心室心房不应期[6,7,8,9,10]。这些电生理特点, 决定了胺碘酮的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 其对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均有较好的疗效, 也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时, 胺碘酮不增加重症心血管患者的死亡率, 也不促使心功能恶化, 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3]。
本次研究中, 笔者发现胺碘酮治疗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87.50%, 患者治疗后表现为血压、心率下降, 心律恢复为窦性心律,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验证了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确实有较好的疗效;同时, 发现有9.38%的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 提示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 发现情况及时停药, 积极对症治疗, 为患者的康复努力[11,12]。本研究包含病例有限, 缺乏长期随访, 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 仍需长期随访研究, 评估该药物对人的长期影响。
快速型心律失常 篇9
【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地兰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心功能、应激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各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起效迅速并能明显缓解机体的应激状态,同时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急诊;胺碘酮;西地兰;危重症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9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ients with tachyarrhythmia of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amiodarone and cedilanid in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Methods choose 50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associated with rapi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of 25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edilanid, the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eart function, stress index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bservation index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Conclusion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with fast arrhythmia were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rapid onset of action and relieve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body, and less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wort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Keywords:Rapid Arrhythmia;Emergency;Amiodarone;Cedilanid
急诊是抢救各种急重症的第一场所,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呼吸衰竭、電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均会并发快速型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现将我院用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危重症及快速心律失常的相关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心肌梗死、重症肺炎等危重症病史均明确,心电监护等均提示快速心律失常,均知情同意。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3.51±6.32)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4.12±6.2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2.57±6.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支持性抢救措施,对照组给予西地兰(无锡市第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538)静脉推注,首剂量0.4mg静脉推注,15min内推注完毕;如若心律控制不满意,首剂量推完后30min追加推注0.4mg;仍无效者再次给予0.2mg静脉推注,总剂量不应超过1.0mg。观察组给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108)静脉推注,首剂量为150mg,10min推注完毕;然后选用1.0mg/min微量泵维持注射;如心律复转效果不满意,可在首剂量应用30min后追加剂量150mg,24h总用量不应超过900mg。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包括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例数、起效时间、治疗后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指标包括A峰(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E峰(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A比值、LVEF(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治疗后即刻抽血检测血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以及心理应激指标,包括疼痛、情绪、焦虑、抑郁等,疼痛情绪采用NRS自评量表[3]、焦虑采用HAMA自评量表,抑郁采用HAMD自评量表[4];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血磷升高、血肌酐升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转复窦性心律、起效时间、心室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A峰、E峰、E/A值、LVEF、LVEDD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即刻应激指标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HAMD评分、NRS评分和HAMA评分等即刻应激指标均均优于对照组,组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快速型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常常与多种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重型疾病如全身烧伤、电解质紊乱、电击伤、心肌梗死、呼吸衰竭等合并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彻底紊乱了心脏的正常节律,血液无法有效地泵出,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终止异常心律,复转成为窦性心律,将使病情更加危重,严重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及患者的预后。因此,选择有效且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急诊抢救、治疗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重点之一[5]。
西地兰属于洋地黄类的一种,是经典的快速强心药物,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其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减慢心率与传导,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别是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有着较好的作用,但是西地兰用药安全窗口较窄,稍微不甚就会达到中毒剂量造成洋地黄中毒,同时其还会增加心肌负荷,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使用时更需慎用[6]。
胺碘酮是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是其有着I、II、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负性肌力作用较轻,更能降低心脏后负荷,保证心输出量的稳定,根据最新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7],胺碘酮可以作为各种室性、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线药物。GESICA研究显示[8],胺碘酮可将心力衰竭死亡危险降低约28%,并使心功能改善至少一个级别。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中遇到的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胺碘酮進行治疗,能够较快的复转心律,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隋兵强.宽QRS波心律失常的I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7):3478-3479.
[2]李志忠.美托洛尔、西地兰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73-74.
[3]马相飞,蒋宗滨. 疼痛的评估方法与临床应用新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10(12):112-113.
[4]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12,26(9):676-677.
[5]田一帆,王淑梅,李绍冰.胺碘酮的临床应用现状及不良反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7):2203-2204.
[6]杨彦平.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老年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09,49(1):32.
[7]马荣,杨粤峰.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6):611-612.
[8]小军,谢东明,廖伟.静脉注射西地兰、普罗帕酮、胺碘酮控制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98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40):476-477.
快速型心律失常 篇10
关键词:美托洛尔,急性左心衰竭,快速型心律失常,安全性,有效性
急性左心衰竭是常见的内科急症, 发病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 大量的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释放而对心肌造成损害[1]。美托洛尔是一种不具有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心脏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能保护心脏免受过量儿茶酚胺的毒性损害, 减慢心率, 降低心肌的耗氧量, 有利于心力衰竭的改善, 但由于其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在心力衰竭的应用中存在顾虑。我院对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左心衰竭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美托洛尔治疗, 现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50例急性左心衰竭并快速型心律失常住院患者, 男35例, 女15例, 年龄35岁~95岁, 平均年龄 (65.8±6.3) 岁。全部患者均为经应用盐酸吗啡、足量洋地黄、利尿、扩张血管等综合性治疗后症状已有好转, 但仍有心悸、胸闷, 心室率仍大于110次/min.其中心房纤颤16例, 窦性心动过速17例, 窦性心动过速并频发室性早搏8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50例患者均有基础心脏病, 其中冠心病22例, 高血压心脏病12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6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5例, 老年退行性瓣膜病2例, 扩张型心肌病3例。发病的诱因:情绪刺激3例, 肺部感染12例, 急性心肌缺血9例, 停服降压药导致血压升高8例, 劳累、失眠5例, 其余诱因不明。
1.2 方法
美托洛尔5 mg加生理盐水15 m L, 静脉缓慢注射大于5 min, 观察15 min如无效重复1~2次, 有效则给予口服美托洛尔12.5 mg, 1 d 2次, 逐渐增加剂量至25 mg, 1 d 2次, 长期服用。静脉用药前后观察临床表现 (心悸、胸闷、气促及双肺听诊情况的变化) , 心电血压监护, 每15 min记录心率及血压1次, 至首次用药后2 h, 以后视情况记录。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2 h内心室率下降至90次/min以下, 心悸、胸闷症状消失, 无心力衰竭加重;有效:2 h内心室率下降至100次/min以下, 心悸、胸闷症状明显改善, 无心力衰竭加重;无效:2 h内心室率无下降, 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临床疗效判定有效以上者4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达94%;用药前后心室率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前为 (123.2±11.5) 次/min, 用药后为 (85.1±8.0) 次/min, P<0.05]。8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者消失或明显减少, 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均恢复为窦性心律。不良反应:5例患者在第2次用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心室率降至52~60次/min, 但无症状,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组病例均有基础性心脏病, 平时已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引起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增高造成细胞内钙积聚, 三磷酸腺苷 (ATP) 酶活性过高, 能量耗竭, 同时β受体数目下调, 对正性肌力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时, 由于急性应激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促使血中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水平进一步上升, 而此时抑制性传入反射明显受损, 不能阻止过量的儿茶酚胺对心脏的直接损伤作用, 导致传导系统自律性紊乱, 心室壁局部运动异常, 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血压上升, 心率增快, 心排血量下降, 加重心功能不全, 同时诱发心律失常。
心室率增快常是心力衰竭加重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研究表明:心室率增快, 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 左室舒张末压升高, 心排血量下降, 心肌耗氧量增加。美托洛尔能阻断增强的交感活性, 减慢心率, 使舒张期延长, 心输出量及冠脉血流量增加, 同时利用负性肌力作用减少心肌耗氧量, 降低血压, 减轻心脏后负荷, 以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肌活动的不均一性, 从而改善左室的总体舒张功能[2]。本组病例, 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 症状改善明显, 有效率达94%, 心室率下降明显。
此外, 美托洛尔还可通过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 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3]。本组病例中8例合并室性早搏者用药后消失或明显减少, 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均恢复为窦性心律。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 我们认为,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 在利尿、应用吗啡、扩张血管、足量洋地黄等综合性治疗后, 如仍合并有快速型心律失常, 应用美托洛尔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可进一步改善症状及心脏功能。但用药过程中须密切观察心悸、胸闷、气促、体位、双肺啰音等临床表现, 以及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马长生.心血管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4-127.
[2]石燕, 卞绍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80例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 2003, 32 (8) :29-32.
【快速型心律失常】推荐阅读:
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论文08-19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07-06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12-18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论文05-10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论文10-31
快速型房颤12-11
快速反应型供应链07-30
心律失常09-29
慢性心律失常06-09
严重心律失常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