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中药

2024-08-19

抗心律失常中药(精选8篇)

抗心律失常中药 篇1

摘要: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研究从作用效果、作用机制及未来发展趋势上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自律性异常或激动传导障碍导致的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或异位心律的一类病症,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大约占自然死亡人数的11%[1]。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2],其中90%是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因此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已成为广大医药工作者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临床上对心律失常的西药治疗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等特点,但其副作用较大,都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近年来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如稳心颗粒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中药抗心律失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研究作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1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

1.1 单味中药抗心律失常

中药抗心律失常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据报道有131味中药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中包括人参、三七、西洋参、苦参、山楂等。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目前从人参中共分离得到30余种人参皂苷[3],其中,原人参二醇型皂苷(panaxadiol saponins,PDS)和原人参三醇型皂苷(panaxatriol saponins isolated from Panax notoginseng,PTS)占大部分[4]。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e(ginsenoside Re)、人参皂苷Rb(ginsenoside Rb)、人参皂苷Rh(ginsenoside Rh)、人参皂苷Rg(ginsenoside Rg)、人参皂苷Ro(ginsenoside Ro)均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中Re作用最强,具有胺碘酮样作用。有研究表明,当苷元不同,连接糖的数目相同时,其抗心律失常的活性顺序为:原人参三醇型>齐墩果酸型>原人参二醇型[5]。Re属三醇型皂苷,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家兔室性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致心律失常具有对抗作用,能够使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这些结果表明,Re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6]。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亦为五加科植物,对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研究多集中于三七中的人参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及其主要成分PDS和PTS。黄震宇等[7]发现PNS对多种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延长豚鼠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8];非竞争性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并且发现该作用不为阿托品抑制,提示其抗心律失常机制不是通过竞争性阻断肾上腺素β2受体或兴奋M2胆碱受体所致,而是与心肌的直接抑制有关[9]。还有报道认为,PDS能明显对抗乌头碱和氯化钡诱发大鼠的室性心律失常及乙酰胆碱混合液诱发的小鼠房颤;在家兔和大鼠的心电图实验中发现,PDS有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10]。李学军等[11]研究发现,PTS对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及冠脉结扎诱发的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作用迅速且较强;在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模型中,PTS能使大部分动物恢复为窦性心律,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人参总皂苷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来自于PDS和PTS。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系豆科槐属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和黄酮类物质[12],前者包括苦参碱(matrine,Mat)、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金雀花碱(cytisine)、槐定碱(sophoridine)等,它们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其中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作用显著。有研究表明,大鼠静注苦参碱可显著对抗乌头碱、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且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尤佳[13]。在冠脉结扎诱发的心律失常中,预先给苦参碱能同时延长缺血区和正常区心肌ERP,减少室颤的发生;在结扎后给药,对缺血区作用不明显,但明显延长了正常区ERP,加剧了ERP的不均一性,提示苦参碱延长ERP是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同时在人体腔内电生理研究中也发现同样的现象,因此在肯定了从动物实验得到的结论的同时,也为苦参碱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4]。OMT为一种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能显著对抗乌头碱、哇巴因、氯化钙、冠脉结扎诱发的实验性心律失常[15,16],目前以OMT为主要成分的心律宁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室性早搏和阵发性心动过速[17],但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属蔷薇科植物,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和三萜两大类[18]。黄酮类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药理作用,能对抗氯化钡、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静注山楂提取物可对抗脑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扩张血管,改善冠脉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关[19]。传统医学认为,心律失常常见于气滞型和血瘀型,山楂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胸闷憋气,基于其对早搏的治疗效果,可开发其用于辅助治疗气滞血瘀型心律失常,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18]。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Bunge)Hu]的干燥成熟种子。酸枣仁的水溶液可推迟乌头碱诱发小鼠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对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显著治疗作用,治疗组在20 s内全部恢复为窦性心律[20]。酸枣仁皂苷A是其水溶液的主要成分,亦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21,22],其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可抑制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心肌组织Bcl-2降低和Bax表达的升高,这些发现可以为其抗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发现一些药食两用的植物,如葡萄(Vitis vinifera)、花生(Arachis hypogaea)均富含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23],Res是目前研究和报道较多的从植物中得到的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化合物。研究表明,其对哇巴因、乌头碱、冠状动脉结扎诱发的心律失常具有抑制作用[24]。杜景霞等[25]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发现Res可浓度依赖性的抑制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电流,作用快、可逆,推测为其抗心律失常机制。

1.2 复方中药抗心律失常

复方中药抗心律失常目前在临床上也有很多应用,如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

稳心颗粒是以党参为君药,黄精为臣药,与三七、琥珀、甘松配伍制得的纯中药,能预防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可能性很小。王晞等[26]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发现其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L-type calcium current,ICa-L)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效应,可避免因动作电位时程延长而发生兴奋性折返,进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27],推测为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参松养心养胶囊是由人参、麦冬、甘松等12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可以明显抑制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在其机制研究中发现,其对ICa-L、钠通道电流(INa)、Ito、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s)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心室肌离子通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调控多种离子通道有关[28]。

复方刺五加注射液是由刺五加叶总皂苷与西洋参叶二醇组皂苷为原料按1∶1配伍研制的复方注射液。其对氯化钡、哇巴因、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有明显对抗作用,对心律失常的作用与维拉帕米相一致,提示复方刺五加注射液可能通过钙通道阻滞作用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与钠通道无明显相关性[29]。

律复康胶囊是由红参、麦冬、沙参、龙眼肉、龙齿等组成,能够显著提高电刺激致家兔心律失常模型的电压水平,说明律复康胶囊对电刺激致家兔心律失常模型有一定对抗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0,31]。

2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目前,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疗效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普遍认可,但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在探索中。综合近年来文献报道,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自主神经主要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以引起各种心律失常。中药抗心律失常机制可以为抑制交感神经,使外周交感传出放电减弱,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从而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2)对离子通道的影响。中药抗心律失常对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研究是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心肌细胞钠、钾、钙等离子通道保持动态平衡是心脏正常工作的基础。一些心律失常诱发因素因引起离子通道间平衡失调,导致心肌电信号传导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32]。(3)对细胞受体的影响。中药对心肌细胞膜受体及酶类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β受体、儿茶酚胺和Na+-K+-ATP酶活性的研究,其中,兴奋β受体可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治疗意义;促进儿茶酚胺释放和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均与强心作用有关。(4)其他。最新研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小分子RNA(mi R-1,mi R-133,mi R-590)、缝隙连接蛋白、M3受体有关[33],这些新作用机制的发现,都可为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及新的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研究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中药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研究和应用仍存在很多不足,致使心律失常在临床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1)中药对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和应用的报道偏少,会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内容。(2)在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中,其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多半是药物造成的心律失常动物模型,而没有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心律失常的症候、机制、病因、病机来对心律失常进行研究,且以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为大部分,这样对于评价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是有缺陷的。(3)中药的作用靶点多,作用机制相对复杂,因此,许多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存在很多盲点。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植物的基因组计划的开展,从细胞、分子的角度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会是一个新的趋势。(4)联合用药发展空间广阔,临床试验表明,中西药联合用药可以减少西药的毒副反应,提高中药治疗的速度和疗效,这也是未来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一个趋势。

抗心律失常中药 篇2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

(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临床应用:

(1)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交感过度活跃有关的,包括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此时常与强心苷合用);也可用于焦虑或甲亢等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首选);

(2)室性心律失常:对运动或情绪激动引发的效果良好;预防心梗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下降25%。普萘洛尔禁忌症:

①房室传导阻滞;②病窦综合症;③支气管哮喘;④慢性肺病;⑤严重心衰

(五)Ⅲ类--胺碘酮、索他洛尔 胺碘酮: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 抑制K+外流,抑制Ca+、Na+内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性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抑制T3、T4受体;抑制α受体、β受体。适用于:房颤、房扑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合并预激综合症更好;广谱。胺碘酮不良反应: ①胃肠道反应;②心血管系统;③甲状腺功能失常;④角膜微沉积物;⑤其他:皮肤光过敏,周围神经症状,肺炎,肺间质纤维化

索他洛尔: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选择性抑制K+外流,通过抑制β受体抑制Ca+、Na+内流。自律性下降;传导性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强效β受体抑制。治疗心律失常同胺碘酮。

(六)Ⅳ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抑制Ca+内流。

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及触发活动;传导性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房性早搏及房性心动过速;对大部分室性心律失常无效。

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注意事项: ①一般不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②对预激旁路无明显抑制作用,反而增加心室率; ③一般不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尤其是维拉帕米; ④禁用于窦房结功能不全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⑤特别适用于伴高血压和/或冠心病者。

(七)腺苷: 药理作用:

①降低自律性:与其受体A结合后,激活与C蛋白偶联的钾通道,促进钾外流,超极化 ②减慢传导和延长ERP ③抑制早后和晚后除极

④扩张血管,抑制缺血区钙内流及增加能量; ⑤在脑内起抑制性调质作用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临床应用:

阵发性室上速,包括WPW综合征

不良反应:极短暂,常见头晕、恶心、呼吸困难、胸部不适、颜面潮红等。吸入给药可诱发支气管收缩,有时可引起心动过缓、停搏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选药:

1、窦速:对因治疗,β受体阻滞剂或者维拉帕米

2、房颤或房扑:转律用奎尼丁(先给强心苷),防复发可加用或单用胺碘酮,控制心室率用强心苷或加用维拉帕米或者普萘洛尔

3、房早:必要时选用普萘洛尔、维拉帕米、胺碘酮

4、阵发性室上速:先选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也可选用维拉帕米、普萘洛尔、胺碘酮、奎尼丁、普罗帕酮

抗心律失常中药 篇3

1 中药甘松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甘松为败酱科甘松属植物, 目前甘松属植物全世界发现有3种, 我国有2种, 分别为甘松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及匙叶甘松 (N.jatamansi DC) [5]。甘松又名甘松香、香松, 主要分布于四川省松潘、南坪、若而盖地区, 为四川省地道中药材品种[6]。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萜类成分;后者又以倍半萜种类最多, 主要为甘松香醇、甘松酮、马兜铃酮、广藿香醇及缬草酮等[7]。甘松干燥的根及根茎可入药, 其气味芬芳, 味辛、甘, 性温, 具有理气止痛, 开郁醒脾的功能。古代临床应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 也可以用于医治牙痛、脚气等[8]。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松除具有镇静降压、抗溃疡、细胞毒活性及抗疟疾等作用外, 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9,10,11]。

中医学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临床上以气血两虚兼心脉淤阻型多见, 故主张治以益气养阴[12]。目前临床上以甘松为主要成分的常用方剂有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 甘松等组成, 具有定悸复脉、活血化瘀之功, 对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 可改善微循环功能并增加心脏收缩力, 明显减轻症状[13]。动物研究也表明:稳心颗粒能很大程度改善由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功能障碍, 并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14]。临床实验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对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达到80%以上, 且在临床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同时也未见有不良反应, 表明稳心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15]。另一方剂参松养心胶囊, 主要由人参、甘松、五味子、冬麦等组成,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定神之功效, 对氯化钙、喹巴因、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能够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心律失常程度, 可显著降低冠脉阻力和心肌耗氧量[16]。小规模临床试验也提示参松养心胶囊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 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安全而有效的药物[17]。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膜片钳技术的应用, 甘松各种提取物及配伍方剂抗心律失常机制也得到了一定的阐明。

2 甘松及其方剂抗心律失常电生理机理

2.1 参松养心胶囊

参松养心胶囊确有抗心律失常之功效在前已叙述。李宁等[18]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参松养心胶囊对豚鼠和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膜各种离子通道的影响来揭示其抗心律失常机理。实验结果提示: (1) 参松养心胶囊对单个心室肌细胞钠通道 (INa) 、L-型钙通道 (ICa-L) 、延迟整流钾电流 (IK) 、瞬时外向钾电流 (Ito) 和内向整流钾电流 (IK1) 多种通道有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且对INa、ICa-L的激活电位、电位峰值和反转电位并不产生影响; (2) 当参松养心浓度在0.50g/ml时分别将INa峰值和ICa-L峰值降低 (44.84±7.65) %和 (44.82±6.50) %;在当膜电位60mV电压时使Ito降低50.60%, 且使失活曲线负向改变和通道的恢复时间延迟;在当膜电位50mV时可以降低IK尾电流的 (30.77±1.11) % , 时间依赖性也受到抑制; (3) 类似对IK的影响, 也可以抑制IK1, 在测试脉冲-100mV时可以降低IK1电流的33.10%, 但对IK1翻转电位和整流特性几乎没有影响。经典的Vaughan Williams分类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Ⅰ、Ⅱ、Ⅲ及Ⅳ类。Ⅰ类阻滞钠通道, 减少1期去极化动作电位的程度, 并减慢整个心脏冲动的传导;Ⅱ类药物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Ⅲ类药物通常为钾通道阻滞剂;Ⅳ类阻滞钙通道, 减慢房室结的传导。由此可推测参松养心胶囊可能同时具有Ⅰ、Ⅲ及Ⅳ 3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特性而发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主要成分甘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2 甘松乙醇提取物

早期马传庚等[19]自备甘松乙醇提取液, 记录其对大鼠和家兔心电图Ⅱ导联的影响。实验结果提示:甘松乙醇提取液对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和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并且还发现甘松乙醇提取液能延长家兔离体心房的有效不应期 (ERP) 。但其确切的电生理、药理机制及药物直接作用靶点在当时并不完全清楚, 这也使得甘松抗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3 甘松水提取物

唐其柱[20,21]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甘松水提取物 (以1∶12规格的甘松水提取物) 对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INa、ICa-L、IK、Ito、IK1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甘松对INa、ICa-L、IK、Ito均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 使INa、ICa-L的Ⅰ-Ⅴ曲线上移、IK、Ito的Ⅰ-Ⅴ曲线下移而形态不变, 不改变它们的激活电位、电位峰值和反转电位, 但对IK1无明显影响; (2) 甘松浓度为5g/L时, 将INa峰值降低23.4%、ICa-L峰值降低43.8%、对IK抑制率为20.9%、对Ito抑制率达41.9%。 (3) 甘松浓度为10g/L时, 抑制幅度变大, 但大于10g/L时会导致大部分细胞死亡。结果还显示, 甘松水提取物使INa灭活后恢复曲线右移, 说明其作用与钠通道的失活态, 从而延长ERP。这也证实了早前对甘松可能具有延长ERP作用的推论[19];对钙通道的阻断作用也从细胞水平证实了甘松乙醇提取液对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和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19]。由此, 我们也可以推测甘松水提取物同参松养心胶囊一样可能同时具有Ⅰ、Ⅲ及Ⅳ3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特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 甘松水提取物对IK1无明显影响而参松养心胶囊则能将其抑制, 提示参松养心胶囊其它成分有此作用, 或者说其它成分与甘松配伍后具有此作用。

2.4 甘松挥发油

甘松挥发油是甘松有效浓缩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定表明其以化合物为主, 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和高级脂肪酸酯等化合物是主要成分, 包括上文已提及的甘松酮、马兜铃酮、广藿香醇及缬草酮等甘松主要成分[22,23]。葛郁芝等[24,25]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单个心肌细胞内向电流的影响, 结果提示:甘松挥发油1∶20K的浓度在钳位电压-80mV时, 对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有明显的内向电流阻滞作用。这一结果能部分解释甘松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靶点及细胞电生理机制是通过抑制损伤性内向电流而发挥作用的。由于甘松挥发油是一种挥发性物质, 易于从吸入途径给药从而发挥作用。临床上多年来一般用口服和静脉给药抗心律失常, 但是心律失常往往为阵发性, 而口服药物作用较慢, 静脉给药又多在医院进行。国外统计数据显示, 大部分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医院外[26]。而挥发性的药物半衰期短, 副作用小, 携带方便, 便于急救, 所以甘松挥发油很有可能弥补此药物治疗的不足之处, 故对甘松挥发油抗心律失常的研究有很大的临床价值。甘松挥发油对整体动物的有关抗心律失常作用方面的研究以及甘松挥发油对单个心室肌细胞其他离子通道的影响目前还未有报道, 进一步的研究将为甘松挥发油进入临床试验和应用提供必要的依据。

常用抗心律失常中成药的研究 篇4

1 稳心颗粒

稳心颗粒是在多年治疗心律失常经验古方的基础上, 应用现代制药工艺研制而成。全方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药组成, 君臣佐使配伍共奏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祛瘀、定悸安神之功效。目前该药物组成和处方工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自上市以来国内外对其研究颇多。

1.1疗效研究

稳心颗粒对各种心律失常治疗均有效, 尤其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 为功能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刘书光[3]报道, 稳心颗粒能有效控制室性过早搏动及房性过早搏动并降低最快心室率及平均心室率。杨杰孚等[4]研究表明,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功能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张新军等[5]对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发现, 服用稳心颗粒组对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89.8%, 明显优于普罗帕酮 (心律平) 组, 两组动态心电图对房性过早搏动及室性过早搏动总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贾中海[6]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 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用心律平, 尤其对功能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优势明显。姚保富[7]对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长期观察发现, 长期服用稳心颗粒对轻、中度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尤其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稳心颗粒除了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有效, 单用或联用对各种有基础病变的心律失常亦发挥作用。许晶[8]发现, 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与盐酸胺碘酮片 (可达龙) 无明显差异。彭绍杰等[9]发现, 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与西药无明显差异, 还能降血脂及血液黏稠度等。王志远等[10]研究表明, 稳心颗粒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及显效率与可达龙无明显差异, 但前者还可改善Q-T离散度。侯湘岭[11]等对稳心颗粒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后显示, 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单用西药, 治疗后过早搏动总数显著低于单用胺碘酮, 联用稳心颗粒组降低QT离散度的幅度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 但未增加其副反应。表明稳心颗粒具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 与西药合用能更有效地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 稳心颗粒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扩张型心肌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糖尿病等患者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12,13,14,15,16,17]。细胞水平的研究证明, 稳心颗粒兼有钠通道阻滞药 (Ⅰ类) 、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 (Ⅲ类) 、钙拮抗药 (Ⅳ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 对多种离子通道有抑制作用, 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1.2安全性

目前抗心律失常西药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 有的药物甚至增加死亡率。郝玉明[18]等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研究, 发现稳心颗粒对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心律平相当, 但对心率、房室传导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应用安全、方便。其与心律平的对照试验发现, 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血脂、血糖等实验室监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亦未发现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5]。长期应用稳心颗粒不仅在减少心律失常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一些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心律平组, 且心律失常复发率、再住院率均低[7]。

2 参松养心胶囊

参松养心胶囊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赤芍、土鳖虫、黄连、桑寄生、山茱萸、酸枣仁、甘松、龙骨组成。

胡昊[19]等对2010年以来关于参松养心胶囊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在抗心律失常作用方面优于心律平、美西律, 与胺碘酮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与常规西药相比, 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表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过早搏动、房性过早搏动、房颤疗效较好。认为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的疗效与西药相当, 而安全性则优于西药。值得注意的是,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有优势。邓广业[20]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36例, 总有效率为88.8%。赵丽华[21]提示, 参松养心胶囊在提高心率, 改善心悸症状方面优于银杏叶片。贺学魁等[22]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伴长R-R间期, 发现其可升高最慢心率、平均心率、24小时总心率, 降低最快心率及长R-R间期频次, 减少过早搏动次数, 且较心宝丸组改善明显。

3 宁心宝胶囊

宁心宝胶囊为新鲜冬虫夏草分离得到的麦角菌科真菌虫草头孢菌丝体, 有提高窦性心律, 改善窦房结、房室传导功能的作用, 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孙红[23]观察发现, 宁心宝胶囊对除房颤外的各种心律失常均有较好效果, 尤其是缓慢型心律失常, 且长期服用未见不良反应。张小云等[24]观察发现, 宁心宝胶囊组治疗器质性心脏病伴缓慢型心律失常平均心率、最小心率、小时计最小心率的改变均优于常规组, 提示宁心宝胶囊能提高器质性心脏病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王欣等[25]用宁心宝胶囊配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倍他乐克)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过早搏动63例, 可明显降低室性过早搏动的发生率。王欣等[26]发现, 宁心宝胶囊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4 心宝丸

心宝丸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 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很好疗效, 主要用于病窦综合征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组成为洋金花、鹿茸、人参、附子、肉桂、田七、麝香、蟾酥等。

抗心律失常中药 篇5

1 氨茶碱

本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心脏性水肿的治疗, 近年经研究和临床应用证实该药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发现心肌缺血时, 腺苷释放明显增加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氨茶碱可阻断其发生。静脉滴注三磷酸腺苷后也可引起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 小剂量氨茶碱即可消除。

2 多虑平

本药为弱中枢兴奋药, 可兴奋精神, 提高抑郁患者的情绪, 对抗抑郁状态。近年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该药具有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用法:多虑平25~50mg口服, 每天3次, 可酌情增减, 疗程7~14d。

3 烟酰胺

烟酰胺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糙皮病、口炎、舌炎以及烟酸缺乏病。近年来经临床研究表明, 烟酰胺能明显加速窦房结动作电位4位相自动除极, 缩短窦性周期, 而增强窦房结的功能, 还通过促进钙离子内流, 明显缩短房室传导时间, 改善房室阻滞。可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房室传导阻滞。用法:200~4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1~4周为1个疗程。

4 辅酶Q10

本药主要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的辅助治疗药物, 近年来经临床研究表明该药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据报道辅酶Q10对冠心病、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等所致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均有显著效果。用法:10~15mg/次, 每天3次, 饭后服, 2~4周为1个疗程。

5 磷酸氯喹

本品为抗疟药, 主要用于治疗疟疾急性发作, 控制疟疾症状。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该药对心肌的作用类似奎尼丁, 但不如奎尼丁明显, 能抑制心肌、延长心肌不应期, 减慢传导, 终止折返, 抑制异位起搏点故能消除早搏使房颤转为正常窦性心律, 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用法:磷酸氯喹0.25g, 每天3次口服, 10d为1个疗程。

6 黄连素

黄连素为中药黄连、黄柏或三颗针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又名小蘗碱。黄连素作为一种抗生素只用于肠道感染的治疗。近年来通过研究及临床应用证实其还能治疗多种类型的心律紊乱, 而且对心率、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无不良影响。绝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具有减弱心肌收缩力的缺点, 而黄连素则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如对多种心动过速患者每次口服0.3~0.6g, 每天4次, 2~4个星期为1个疗程, 一般7d左右奏效。

7 谷维素

谷维素系由米糠油中提取的一种以环木菠萝醇类为主的阿魏酸酯混合物, 该药不良反应少, 使用安全, 临床用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血管性头痛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 该药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使心肌兴奋性减低, 另一方面谷维素有降血酯作用, 使血黏度减低, 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尤其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显著。用法:每次30mg, 每天3次, 疗程一般为2~6周。

8 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又称654-2, 自应用于临床以来, 首先用于暴发型流脑、中毒型菌痢。近年来随着对其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该药还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有人用山莨菪碱治疗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用药后10min内可转成窦性心律, Q-T间期恢复正常。山莨菪碱可能是通过延长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过程, 二者比值增加, 使心肌细胞自律性降低而起作用, 方法:山莨菪碱40mg, 静脉注射。

9 甲氰咪呱

甲氰咪呱又名西米替丁,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随着对其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实践, 发现其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 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对窦性和结性早搏效果较好, 但对房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较差, 其机制不详。方法为: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加甲氰咪呱0.4g静脉注射, 约3~5min注完, 每天2次, 1周为1个疗程。

1 0 烟酰胺

抗心律失常中药 篇6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房颤动,现状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心房颤动分为两种, 一种是阵发性心房颤动, 另外一种是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 每一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临床表现症状都不相同。若是心房颤动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 则会诱发并发症, 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 选用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类型众多,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是关键。

1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现状分析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两类, 一类是控制心率药物, 另外一类是转律药物, 其中转律药物又有两类, 即Ⅰ类药物与Ⅲ类药物。Ⅰ类药物比较常用的是奎尼丁与普罗帕酮, 奎尼丁治疗房颤, 主要是起到延长传导的作用, 避免心房颤动出现复发现象。但是, 使用该药物治疗, 会出现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症状, 严重时还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 使用该类药物进行治疗时,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 对于Q-T间期延长的患者, 奎尼丁禁止使用[1]。而普罗帕酮属于一种钠通道阻断剂, 将其用于心房颤动治疗中, 可减慢传动, 对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但是, 此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缺血等患者并不适用, 主要原因是该类药物抑制心肌, 服用之后加重患者病情, 甚至导致死亡。

Ⅲ类药物的种类比较多, 索他洛尔、胺碘酮、依布利特等, 都属于Ⅲ类药物。索他洛尔在治疗心房颤动中, 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并改善心房颤动的转律, 一般情况下, 此类药物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多为气道痉挛、尖端扭转性室速等, 患者服用此药物之后, 医务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严密观察, 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立马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碘胺酮是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率高达50%以上, 但是, 碘胺酮存在一个缺点, 就是不良反应众多, 很多患者因为使用碘胺酮之后产生不良反应而停止使用, 碘胺酮会产生肺间质纤维化、尖端扭转性室速等不良反应, 并且对甲状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很少有患者可以坚持使用此药物进行治疗[2]。依布利特是一种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在临床中使用的范围并不广, 其作用是通过延长Q-T的时间来改善病情, 在静脉浓度较低的环境下依布利特将内向钠电流激活, 达到转复心房颤动的作用。使用依布利特治疗, 有效率达到40%左右, 但是, 此药物依然存在弊端。患者服用之后, 可能会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等并发症, 患者使用药物之后若是出现心律失常现象, 在药物服用40 min之后就立即出现, 医务人员对服用此药物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其病情。依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时, 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 与安慰剂治疗相比较, 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较低。另外, 在治疗心房颤动上, 临床上还使用到一种新型的药物——Tedsamil。Tedsamil具有两大功效, 一个是可有效抑制心肌缺血, 另外一个是抑制心律失常, 该药物在多通道阻滞剂的范畴内, 对心室、心房等动作电位, 具有延长的作用。已有相关研究表明, Tedsamil在治疗心绞痛上也有理想的临床效果, 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上, 其效果还有待研究。

控制心室率药物, 目前临床上多使用三种控制心室率药物, 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以及Ca2+通道阻滞剂。临床通常使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肌梗死, 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 也常使用到此类药物, 临床将其运用于永久性心房颤动治疗中, 通常还联合洋地黄类进行治疗, 洋地黄类具有正性肌力、减慢心率的作用, 心力衰竭治疗中首选此类药物, 但是, 患者若是体温异常、感染等, 采用此药物治疗, 效果并不理想[3]。Ca2+通道阻滞剂能有效改善运动耐量, 一般使用的Ca2+通道阻滞剂为地尔硫卓、维拉帕米这两种药物。当患者处于运动状态时, 心室率会明显加快, 临床症状明显, 服用Ca2+通道阻滞剂后, 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2展望

心房颤动的致病因素众多, 在临床治疗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其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每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具有其缺点, 患者服用之后产生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病情康复。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对症下药, 每一种患者的病情都不相同, 对症药物治疗, 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避免患者出现血栓等症状。对症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依然具有局限性, 现如今, 我国医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心房颤动治疗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要求治疗心房颤动药物不但临床疗效理想, 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4]。

Vernakalant有希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心房颤动药物, 该药物虽然还处于试验阶段, 但是, 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 Vernakalant具有显著的Ito阻滞作用, 在患者心率加快的时候, 此药物的Ito阻滞作用会随之加强, 缓解患者的病情。在电生理实验研究中, 可知Vernakalant可影响到心室的传导性, 将其减慢;患者服用之后, 不具有副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显示, Vernakalant可转复房颤, 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5]。目前, 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现如今的药物治疗, 还未达到人们的期望, 不良反应较多, 给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药物治疗是将来治疗心房颤动主要的方法, 药物治疗的目的不但要对心室率进行良好的控制, 还要对窦性心律进行维持, 现如今所使用的药物都未达到这一目的, 在研究新型药物研究中, 需要面临的问题众多, Ⅲ类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临床治疗心房颤动所使用的药物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治疗心房颤动药物的研究, 任重道远, 结合患者的病情, 研究出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药物才是治疗心房颤动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钟敬泉.心脏颤动的进展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2, 3 (31) :46-50.

[2]刘俊, 方丕华, 侯煜, 等.恢复窦性心律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效果的研究.中国循环杂志, 2010, 17 (24) :127-128.

[3]董建增, 刘兴增, 马长生, 等.导管消融治疗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的临床评价.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0 (15) :255-257.

[4]张澍.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新进展.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1, 26 (8) :177-178.

抗心律失常中药 篇7

关键词:广枣提取物,乌头碱,哇巴因,结扎冠状动脉,心律失常

广枣,又名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 Burtt et Hill,系漆树科南酸枣属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为蒙医常用药材之一,具有行气活血、养心、安神之功效,主治气滞血瘀、胸痹作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宁等,临床上用于抗心律失常和增强心泵功能疗效显著[1]。药理实验也证明,广枣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和保护心肌缺血作用[2],并一直认为广枣的心血管活性成分为黄酮类[2,3,4]。但广枣的这些作用究竟是总黄酮在发挥作用还是其中某一个成分或某一些组分在发挥作用?为了从广枣中找到一种抗心律失常作用较强的主要化学单体或简单复合物,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得到16种广枣提取物。经我室试验,首先筛选出三种对心脏有较强活性的提取物,即样品1、样品2、样品3。本实验拟观察比较这三种提取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广枣提取物

由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提供,批号030811。样品1:乙醇提取,醋酸乙酯萃取,生药质量浓度为8.25g/mL;样品2:乙醇提取,NKA树脂分离,10%乙醇淋洗浓缩,生药质量浓度为1.72g/mL;样品3:乙醇提取,NKA树脂分离,70%乙醇淋洗浓缩,生药质量浓度为2.41g/mL。实验时将三种被试药分别配成1.15、0.58、0.29g/mL的溶液。

1.2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许可证号SCXK(蒙)2002-0001(清洁级),购自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豚鼠,购自内蒙古生物制药厂。

1.3 主要试剂

乌头碱,E.Merck产品,加盐酸溶解,调pH值7~8之间,用生理盐水配成所需浓度。哇巴因,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分装的标准品,批号1970.18(4)。维拉帕米,山东鲁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2293。奎尼丁(硫酸喹尼啶),中国医药公司北京采购供应站,批号950527。肝素,中国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5111。

1.4 主要仪器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自动抽注机ZCZ-50(浙江医科大学医学仪器实验厂)。DH-140型动物人工呼吸机(浙江医科大学医学仪器实验厂)。

1.5 方法

1.5.1 药物对乌头碱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健康大鼠,雌雄兼用,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只。(1)对照组:生理盐水20mL/kg;(2)奎宁丁组:15mg/kg;(3)~(5)分别为样品1大剂量组:23.0g/kg、中剂量组:11.5g/kg、小剂量组:5.8g/kg;(6)~(8)分别为样品2大剂量组:23.0g/kg、中剂量组:11.5g/kg、小剂量组:5.8g/kg;(9)~(11)分别为样品3大剂量组:23.0g/kg、中剂量组:11.5g/kg、小剂量组:5.8g/kg。各组大鼠均以2mL/100g的容量灌胃给药,连续3天。于末次给药后1h,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1mL/kg麻醉后,仰位固定,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并记录Ⅱ导ECG。静注10μg/mL乌头碱25μg/kg,5s注完,观察并记录30min内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纤颤(室颤)、心脏停搏(停搏)的出现时间,进行组间t检验或χ2检验。

1.5.2 药物对哇巴因所致豚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健康豚鼠,雌雄兼用,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只。组别及给药剂量同1.5.1。各组豚鼠均以2mL/100g的容量灌胃给药,连续3天。于末次给药后1h,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1mL/kg麻醉后,仰位固定,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并记录Ⅱ导ECG。用自动抽注机通过左侧颈外静脉恒速注射30μg/kg的蛙巴因0.3mL/min,观察并记录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1.5.3 药物对结扎冠脉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健康大鼠,雌雄兼用,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只。(1)结扎冠状动脉+生理盐水,(2)结扎冠状动脉+维拉帕米(20mg/kg),(3)结扎冠状动脉+样品1(23g/kg),(4)结扎冠状动脉+样品1(12g/kg),(5)结扎冠状动脉+样品1(6g/kg),(6)结扎冠状动脉+样品2(23g/kg),(7)结扎冠状动脉+样品2(12g/kg),(8)结扎冠状动脉+样品2(6g/kg),(9)结扎冠状动脉+样品3(23g/kg),(10)结扎冠状动脉+样品3(12g/kg),(11)结扎冠状动脉+样品3(6g/kg)。各组大鼠分笼喂养,观察2d后,均以2mL/100g的容量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15d。于末次给药后1h,3%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仰位固定,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并记录Ⅱ导ECG,人工呼吸下在胸骨左侧剪断3、4肋间,切开心包膜,轻压胸壁挤出心脏,在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之间用0号丝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然后将心脏送回胸腔,缝合胸壁。记录结扎冠脉后30min内室性异位搏动数(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室速持续时间、室颤发生率及心律失常出现时间。

2 结果

2.1 药物对乌头碱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样品1、样品2显著延长大鼠早搏、室速、室颤、心脏停搏出现时间,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样品3使大鼠室速、室颤出现时间缩短,且也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早搏、心脏停搏出现时间虽然随着剂量加大也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药物对哇巴因所致豚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样品1、样品2使豚鼠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延长,出现心律失常所需哇巴因的量增加,并呈剂量依赖性。样品3却可使豚鼠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出现心律失常所需哇巴因的量减少。详见表2。

2.3 药物对结扎冠脉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样品1和样品2可明显减少结扎大鼠冠状动脉所导致的室性异位搏动数,推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室速时程,降低室颤发生率。样品3对室颤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室性异位搏动数、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和室速时程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影响。详见表3。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行t检验 *P<0.05,**P<0.01,***P<0.001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行t检验 *P<0.05,**P<0.01,***P<0.001

与生理盐水组比,行t检验或χ2检验 *P<0.05 ,**P<0.01,***P<0.001

3 讨论

乌头碱能直接兴奋心肌,激活Na+通道,促进Na+内流,加速细胞膜的去极化,提高心房传导组织和房室束—浦顷野系统等快反应细胞的自律性,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哇巴因通过抑制Na-KATP酶,导致细胞内Na+高K+低、自律性升高、传导阻滞,并由于Ca2+内流紊乱而导致振荡性后电位,从而诱发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扎冠状动脉可使传导阻滞和兴奋折返,从而造成心肌缺血梗死诱发心律失常,且引起的室性早搏第一高峰期对Ca2+拮抗剂特别敏感[5]。实验结果表明,样品1、样品2可显著延长乌头碱所致大鼠早搏、室速、室颤、心脏停搏出现时间,使哇巴因所致豚鼠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延长,明显减少结扎大鼠冠状动脉所导致的室性异位搏动数、推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室速时程、降低室颤发生率,并呈剂量依赖性。结果提示,样品1和样品2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且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组织上的Na+、Ca2+离子转运有关,这与我室前期实验结果是一致的[2,4,6]。

实验中发现,样品3使乌头碱所致大鼠室速、室颤出现时间缩短,使哇巴因所致豚鼠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对结扎大鼠冠状动脉所导致的大鼠室性异位搏动数、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和室速时程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影响。提示样品3不仅没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反而可能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一般认为,只有使心率减慢的药物才具有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而加快心率的药物往往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7]。离体心功能实验证明,样品1、样品2和样品3均可明显减慢大鼠离体心脏的心率而不影响心肌收缩力[8]。本实验结果提示,并非所有能减慢心率的药物都具有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

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样品1中主要含有黄酮、脱氧尿苷、α-谷甾醇、没食子酸以及原儿茶酸;样品2中主要含有黄酮、脱氧尿苷及α-谷甾醇;样品3中则主要含有黄酮类。其中脱氧尿苷是首次在广枣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天然产物[9]。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广枣中的心血管活性成分为黄酮类[3]。本实验表明,主要含有黄酮类的样品3却没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而样品1和样品2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无明显差异。这至少给我们如下提示:(1)广枣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黄酮类无关;(2)广枣黄酮类必须与其他成分合用可能才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3)没食子酸以及原儿茶酸不是广枣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成分;(4)新的天然产物脱氧尿苷可能在广枣抗心律失常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一亭.广枣总黄酮对心脏舒缩功能,缺血型心电图改变和心律失常的即时效应[J].内蒙古中医药,1986,(1):33.

[2]李增唏,田凤居,石山,等.蒙药广枣总黄酮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84,5(4):251.

[3]邓丽嘉,王月梅,顾维彰.蒙药广枣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989,20(8):3.

[4]徐继辉,杨玉梅,宋一亭,等.蒙药广枣总黄酮对大鼠离体心脏的抗心律失常作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1,7(2):25.

[5]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65.

[6]杨玉梅,覃建民,宋一亭,等.广枣总黄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Ca、Ito和细胞[Ca2+]i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7):768.

[7]王培德,张慧灵,杨玉梅,等.刺乌头碱对麻醉大鼠心电图的影响及其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13(3):263.

[8]王凤华,杨玉梅,徐继辉,等.蒙药广枣三种黄酮类成分对离体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11(5):27.

抗心律失常中药 篇8

在目前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支持在未行抗心律失常药物下行阵发性AF消融, 加拿大的当前心血管指南中射频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对药物无反应患者, 美国指南甚至更严格。RAAFT2研究支持射频消融肺静脉隔离作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

RAAFT2试验随机入选127位没有使用AAD的患者, 其中87.5%有阵发性房颤病史, 其余为持续房颤患者, 在4到6周内接受射频消融或者开始服用AAD药物, 90天内达到滴定剂量。患者大部分来自加拿大或德国, 也有来自意大利、捷克和美国的患者, 收缩功能正常, 没有高血压或者心衰, 所有的接受TTM随访。入选患者在6个月前平均发作AF47次;尽管卒中风险较低, CHADS2评分消融组平均为0.5, AAD组为0.7。在消融组, 15.2%的患者需要再次消融, 其中一例在首次治疗期, 另外9例在随访期。7例患者 (10.6%) 继续服用AAD治疗。在AAD治疗组, 59%中断至少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物, 29位患者 (47.5%) 在随访中接受导管消融。AAD包括氟卡尼或普罗帕酮 (Rythmol, Glaxo Smith Kline) 。两组中19%“完全符合”TTM (每两周传递一次或者症状事件) 。合作时间达到75%, 消融组为86.4%, AAD组为78.7%。当除外电话传输监测, 两组在复发事件中没有任何差异, 抗心律失常药物组31%, 导管消融组27%。强调了在这些患者要严格的监测只到能够定义为成功结局。在主要安全结果上, RF消融也优于AAD治疗, 具体到每个治疗方法都有一系列不良事件。在消融组, 7.7%的患者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死亡, 填塞, 严重肺静脉狭窄, 血栓, 血管并发症, 膈神经损伤, 或者30天内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几乎完全填塞。在AAD组患者, 19.7%涉及到安全问题, 包括死亡, 尖端扭转型室速, 心动过缓需要起搏器, 晕厥, QRS间期较基线延长大于50%, 房扑, 及其他导致停药的重大事件——这些占了安全问题大多数。

上一篇:儿童龋齿充填下一篇:班干部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