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控制

2024-06-07

心律控制(共7篇)

心律控制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方法 将52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参松组与参美组,各52例,分别使用参松养心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改善情况。结果 参美组在短期抗心律失常方面疗效同参松养心胶囊组接近(P>0.05),两组在3个月后抗心律失常作用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具有稳定心肌细胞膜电活动,降低冠脉阻力、心肌耗氧的作用。对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有治疗作用。

关键词:参松养心胶囊,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参松养心胶囊主要成分为桑寄生、山茱萸、酸枣仁、土鳖虫、甘松、黄连、龙骨、人参、独活、丹参、赤芍,对心肌兴奋性有双相调节作用[1,2,3]。本研究主要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作用,为冠心病的突发心血管事件提供治疗及预防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 年10月—2008年7 月住院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04例,年龄55岁~65 岁。所有患者均反复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脏彩色超声、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均有心电图T波改变且有室性心律失常达到myerburg 4D级标准,同时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排除了心肌梗死,患者纳入试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参松组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61岁±2岁;参美组52例,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0岁±2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参松组单用参松养心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粒0.4 g),4粒/次,3次/日;参美组在应用参松养心胶囊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每片25 mg×20片)每次12.5 mg,2次/日。室性早搏频率分级从4级达到2级或(和)室性早搏的形态分级从D级达到A级为治疗有效,否则记为无效。

1.3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行心电监护记录相关数据和检测指标,1周后行Holter检查评价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 参松组与参美组治疗后1周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1周时,室性早搏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4.83,P>0.05),两组在改善患者室性早搏变化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参松组与参美组治疗3个月后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3个月后,室性早搏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两组效果均稳定,对患者长期预后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 论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起效快,弥补了参松养心胶囊作用慢的不足,且美托洛尔片用量较小,避免了大剂量受体阻滞剂的副反应。参松养心胶囊中的甘松具有稳定细胞膜电位作用,可通过对心肌细胞膜上钙、钠、钾等多种离子通道的影响,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阻断折返环路和降低异位起搏点兴奋性来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黄连清心安神,可增加乙酰胆碱作用,阻滞钠通道,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山茱萸、酸枣仁养心阴、益肝血,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提高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阈值,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有关[4,5]。参松养心胶囊可降低冠状动脉阻

力,减少了心肌的做功、降低了心肌能耗,从而减轻心肌能量不足状态下细胞膜的电活动不稳定状态,增强心肌细胞抗干扰刺激能力。多种中药成分联合改善了机体应激状态,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起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6]。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配合运用治疗室性早搏效果良好,但是对于合并有传导阻滞的患者没有入选,在合并有传导阻滞的室性早搏患者中联合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卫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43例临床疗效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7):1550.

[2]吴建军.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杂志,2007,5(7):81.

[3]张文凌,贾秀杰,薛莲.参松养心胶囊配合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早搏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6):31-32.

[4]唐其柱,黄峥嵘,史锡腾,等.甘松提取物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通道的影响[D].步长稳心颗粒临床应用征文论文集,2003,12:3-7.

[5]谷春华,吴以岭,田书彦.参松养心胶囊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疗效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9):783-786.

[6]王多,宋成伟,刘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0(9):1291-1292.

心律控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心肌炎心律失常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 均有心悸乏力、气短气促、胸闷疼痛、面色苍白、发热等临床表现。动态心电图监测提示发生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高于正常范围。研究对象剔除合并肝肾功能障碍、造血系统疾病、糖尿病、精神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β-受体功能亢进症、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心律失常、未成年人、高龄、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等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患者共计30例, 其中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18例;年龄20~56岁, 平均年龄 (37.84±10.43) 岁;体质量47~80kg, 平均体质量 (58.63±11.25) kg;病程2~15 d, 平均病程 (5.68±1.21) d;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单源性室性早搏16例、成对室性早搏5例、房性早搏3例, 短阵室速4例、短阵房速2例。实验组患者共计30例, 其中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17例;年龄20~58岁, 平均年龄 (38.12±10.57) 岁;体质量48~81kg, 平均体质量 (58.54±11.37) kg;病程3~14年, 平均病程 (5.54±1.35) d;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单源性室性早搏14例、成对室性早搏6例、房性早搏2例, 短阵室速5例、短阵房速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心律失常类型等方面,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病毒性心肌炎常规治疗, 卧床休息, 静脉注射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心肌保护剂果糖二磷酸钠、大剂量维生素C和辅酶Q10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盐酸胺碘酮片 (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公司生产, 规格:200 mg, 国药准字H19993254) 治疗, 初始剂量为200毫克/次, 3次/天, 3 d后减量至100毫克/次, 3次/天维持, 连续用药7 d[2]。实验组患者接受盐酸普罗帕酮片 (商品名:心律平, 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5 0 mg, 国药准字H13021670) 治疗, 初始剂量为200毫克/次, 3次/天, 3 d后减量至100毫克/次, 3次/天维持, 连续用药7 d[3]。

1.3 评价指标

显效:用药后胸闷胸痛、心悸气促等症状消失, 或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80%;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 限量运动试验转阴。有效:用药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下降的ST段回复>1.0 mm以上, T波倒置改变>50%, 期前收缩减少>50%。无效:用药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少<50%;静息心电图无变化[4]。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 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我们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转复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我们发现实验组转复时间明显较短, 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柯萨奇病毒、艾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引起的心肌间隙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 病毒的直接毒性及其引发的免疫反应可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损坏, 病变可累及心包、心内膜, 当侵犯冠脉后引起心肌缺血,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电活动异常, 可促发各种异常自律, 缩短不应期、改变传导性。心律失常如不及时纠正, 可进展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甚至引起猝死[5]。

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心肌自律性增高、传导速度增快和不应期缩短等异常, 提高室颤阈值, 减慢心率, 减轻室壁张力, 同时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 降低心肌耗氧量, 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6]。普罗帕酮具有快速抗心律失常作用, 可直接稳定心肌细胞膜, 减慢心肌传导速度,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同时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发兴奋性, 消除折返激动。

本研究中采用心律平治疗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胺碘酮治疗者, 转复时间明显短于采用胺碘酮治疗者,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心律平用于治疗心肌炎心律失常可迅速缓解心律失常症状, 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今后可将其作为心肌炎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坚, 陈晓.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治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2, 7 (4) :23-24.

[2]赵晓敏.病毒性心肌炎26例心律失常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1) :36.

[3]梁丽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室性早搏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7) :2282-2283.

[4]刘桂勇, 余均知, 李云珍.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评估[J].大家健康, 2013, 7 (1) :78-79.

[5]王梅琴.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68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 (1) :80-83.

心律控制 篇3

1 氨茶碱

本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心脏性水肿的治疗, 近年经研究和临床应用证实该药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发现心肌缺血时, 腺苷释放明显增加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氨茶碱可阻断其发生。静脉滴注三磷酸腺苷后也可引起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 小剂量氨茶碱即可消除。

2 多虑平

本药为弱中枢兴奋药, 可兴奋精神, 提高抑郁患者的情绪, 对抗抑郁状态。近年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该药具有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用法:多虑平25~50mg口服, 每天3次, 可酌情增减, 疗程7~14d。

3 烟酰胺

烟酰胺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糙皮病、口炎、舌炎以及烟酸缺乏病。近年来经临床研究表明, 烟酰胺能明显加速窦房结动作电位4位相自动除极, 缩短窦性周期, 而增强窦房结的功能, 还通过促进钙离子内流, 明显缩短房室传导时间, 改善房室阻滞。可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房室传导阻滞。用法:200~4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1~4周为1个疗程。

4 辅酶Q10

本药主要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的辅助治疗药物, 近年来经临床研究表明该药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据报道辅酶Q10对冠心病、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等所致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均有显著效果。用法:10~15mg/次, 每天3次, 饭后服, 2~4周为1个疗程。

5 磷酸氯喹

本品为抗疟药, 主要用于治疗疟疾急性发作, 控制疟疾症状。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该药对心肌的作用类似奎尼丁, 但不如奎尼丁明显, 能抑制心肌、延长心肌不应期, 减慢传导, 终止折返, 抑制异位起搏点故能消除早搏使房颤转为正常窦性心律, 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用法:磷酸氯喹0.25g, 每天3次口服, 10d为1个疗程。

6 黄连素

黄连素为中药黄连、黄柏或三颗针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又名小蘗碱。黄连素作为一种抗生素只用于肠道感染的治疗。近年来通过研究及临床应用证实其还能治疗多种类型的心律紊乱, 而且对心率、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无不良影响。绝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具有减弱心肌收缩力的缺点, 而黄连素则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如对多种心动过速患者每次口服0.3~0.6g, 每天4次, 2~4个星期为1个疗程, 一般7d左右奏效。

7 谷维素

谷维素系由米糠油中提取的一种以环木菠萝醇类为主的阿魏酸酯混合物, 该药不良反应少, 使用安全, 临床用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血管性头痛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 该药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使心肌兴奋性减低, 另一方面谷维素有降血酯作用, 使血黏度减低, 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尤其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显著。用法:每次30mg, 每天3次, 疗程一般为2~6周。

8 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又称654-2, 自应用于临床以来, 首先用于暴发型流脑、中毒型菌痢。近年来随着对其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该药还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有人用山莨菪碱治疗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用药后10min内可转成窦性心律, Q-T间期恢复正常。山莨菪碱可能是通过延长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过程, 二者比值增加, 使心肌细胞自律性降低而起作用, 方法:山莨菪碱40mg, 静脉注射。

9 甲氰咪呱

甲氰咪呱又名西米替丁,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随着对其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实践, 发现其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 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对窦性和结性早搏效果较好, 但对房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较差, 其机制不详。方法为: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加甲氰咪呱0.4g静脉注射, 约3~5min注完, 每天2次, 1周为1个疗程。

1 0 烟酰胺

心律控制 篇4

选择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 将心室率低于60次/分或伴有心房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者予以排除, 共90例, 均早搏>1000次/d, 包括短阵室速及室上速, 伴有心悸、胸闷、失眠等症状,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45例, 观察组男21例, 女24例, 年龄52~78岁, 平均71.2±10.1岁, 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 年龄53~80岁, 平均71.5±11.3岁, 两组性别、年龄, 心律失常类型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1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步长稳心颗粒1包, 3次/d;对照组口服心律平100mg, 3次/d, 疗程均为4周, 用药前后分别检查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血脂, 服药后每周复查心电图1次, 4周后复查Holter, 同时观察症状的改善和不良反应情况。

1.2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1985年修订的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早搏消失或较治疗前下降75%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早搏数较治疗前下降50%~75%;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早搏无明显变化或增多。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用χ2检验及t检验, 计数资料用F检验, 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观察组房性早搏改善的总有效率71.2%, 显效率10.9%, 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及多源性室早的总有效率82.7%, 显效率23.6%。对照组房性早搏改善的总有效率73.1%, 显效率24%, 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80.8%, 显效率26.2%, 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观察组2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头晕, 1例出现恶心, 勿须停药。对照组出现1例窦性心动过缓, 1例房室传导阻滞, 1例窦房传导阻滞, 恶心4例。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令人关注的是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对老年人应用心律平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

步长稳心颗粒是国家标准的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新药, 其主要成分是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等药物。其中甘松所含结草酮具有膜的稳定作用, 能延长动作电位, 阻断折返激动, 能有效治疗心律失常, 尤其是室性早搏。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能够增加心脏血流量, 减轻心肌耗氧量, 改善微循环;琥珀具有镇静安神、利尿、活血作用;黄精具有抗动脉硬化, 增加冠状动脉流量的作用;党参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诸药伍用, 很好地起到了抗早搏, 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2]。本文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表明, 稳心颗粒在控制老年快速心律失常 (尤其是早搏) 方面与心律平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心律平 (P<0.05) , 并且不良反应小, 应用安全。其在老年患者中使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患者对其治疗的依从性好。提示步长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快速心律失常, 尤其是各类型早搏安全有效, 是一种较好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适宜在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稳心颗粒与心律平对老年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和心律平组, 每组各45例, 疗程均4周, 观察用药前后早搏次数、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论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心律平相当, 但在临床症状的改善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心律平。

关键词:稳心颗粒,心律平,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曹克将, 陈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1) :14-17.

心律控制 篇5

1 心肾相关, 辨证施治

导师指出:心律失常以脏腑功能失常为本, 心脏失养为标。五脏六腑皆可致悸, 心悸虽病位在心, 但勿拘泥于治心, 应兼顾它脏。老师重点提出心肾相关, 对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1 心肾阳虚

《内经》曰:“心病, 治不得, 索之水, 水者肾也。”肾阳为诸阳之本, 命门之火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 命火充足, 则心阳旺盛, 心中阳气得肾中真火之助,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血脉之功能;肾阳不足, 既会出现心阳失于温煦, 又可以表现为阳虚水泛, 都会出现心悸怔忡之证。导师认为心律失常患者中病程较长, 伴有忐忑怔忡, 头昏乏力, 胸时作闷, 畏寒乏力, 舌质多黯淡、舌体胖嫩、或兼有齿印, 舌淡苔白, 脉迟或结、或沉细而迟之人, 多证属心肾阳虚, 当培补生理, 非短期用药可获效。犹如点油灯一般, 灯光黯然之际, 添油是关键, 故需温补心肾。需注意的是: (1) 培补之法不可过于辛温, 当以强壮为主, 据此老师喜于肾气丸中加用枸杞、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等温而不燥的补肾药。如有遗精、阳痿史, 见有此类病况, 用之甚为合拍。 (2) 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 通过补阴为阳气的生化补充物质基础, 主任善于在使用温补心肾阳气药物的同时佐以滋养阴液之品, 取其阴中求阳之意。

1.2 心肾不交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物皆因天地阴阳交感而化生。正常情况下, 心血为体, 心气为用;肾水为体, 肾气为用。心气入下焦, 肾水上济, 在下的水须肾阳蒸动才能上腾;在上的火热须水津滋润制约其偏亢。若肾水不能上济心火, 心火上炎而不下达, 阴虚火旺, 邪火扰乱心神, 就会出现病态。明·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中论述到:“悸之为病, 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 动而为火邪者也。盖心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 火为阳, 阳主动, 君火之下, 阴精承之, 相火之下, 水气承之。夫如是而动, 则得其正而清净光明, 为生之气也。若乏所承, 则君火过而不正, 变为烦热, 相火妄动, 既热且动, 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导师发现, 不少心律失常患者, 尤其是久治不愈, 寒热错杂者, 除心悸症状外, 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烦、不寐、口苦、面红、时而烘热时而畏寒, 渴而不欲饮等心肾不交诸证。予交通心肾, 宁心安神, 老师喜在滋肾阴降心火的药物加之磁石重镇潜降, 或交泰丸交通心肾, 功取良效。

临床上心悸为患以年长者居多, 因为年老脏器虚衰, 尤以肾虚为根本, 诸脏不足, 均与肾虚有关, 治肾之法是根除和防治心病复发的关键。活动时心悸发作, 休息时稳定为肾虚, 主张心肾并治, 气血兼顾, 有些患者即使无肾虚症状, 也习于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一些补肾的药物。

2 宁心安神贯穿始终

老师认为, 心的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 心不藏神或邪扰心神, 均可发为心悸。临床上心律失常的患者同时伴有夜寐不安, 心神不宁的表现, 且两者互为因果, 故老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宁心安神, 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怔忡惊恐》所谓:“惊悸宜安养心神”。心悸受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心烦喜哭者, 可加用淮小麦、郁金、合欢皮、首乌藤等疏肝理气、解郁宁心。触事易惊, 多梦汗出者, 加用磁石、生龙骨、牡蛎等定惊宁神;伴眩晕肢麻、舌苔厚腻者, 酌选法半夏、天麻、瓜蒌皮、陈皮、白术、胆南星等宽胸化痰理气, 宁心安神;伴有胸部刺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或代者, 酌选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等活血化瘀。伴头晕目涩者可加天麻、枸杞、潼白蒺藜等补益肝肾, 潜降肝阳, 宁心安神。

3 病证结合, 合理用药

多种疾病可引起心律失常, 中医证型分析亦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冠心病之心悸, 多因嗜食肥甘厚腻, 喜逸恶劳, 瘀血痰浊闭阻心脉, 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可加补气活血祛痰之品, 如人参、当归、赤芍药、红花、山楂等;病毒性心肌炎之心悸, 多由邪毒外侵、内舍于心所致, 治疗加用宣肺通窍、清热解毒之品:大青叶, 金银花, 苦参, 连翘等。高血压性心脏病之心悸, 多与肝相关, 累及心脾, 或肝肾虚损, 阴虚阳亢或肝阳化火, 可采用平肝潜阳、引血下行的药物, 如首乌藤、牡丹皮、丹参、天麻、钩藤等沉降之品。风湿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悸, 多为感受风寒湿邪, 或心脾两虚, 水湿运化乏力, 瘀血阻滞, 以痰饮血瘀痹阻心脉为主, 治疗可加用祛风、宣痹、通阳的药物, 如荆芥、防风、五加皮、附子等。更年期妇女可从调理冲任角度治疗。如因外感而诱发心悸, 则加入解表作用的药物。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药中有多种有效成分可对心律失常起到干预的作用。甘松主要成分缬草酮, 可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有一定的镇静和抗心律失常作用[1]。苦参碱能明显对抗药物诱发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2]。藏红花增加实验性心房纤颤的兔房室结的不应期及隐匿区, 对房室结的频率依赖性有抑制作用, 可增加文氏阻滞周期长度、功能性不应期, 对心房纤颤时房室结的电重构有重建作用[3]。丹参的水溶性活性成分丹参素不仅可逆转异丙基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 还可下调连接蛋白Cx43表达, 对冠状动脉结扎再灌注导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还可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 起到心肌保护作用[4]。以上中药有明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临床可根据具体的病情辨证使用。

4 病例举要

病例1:患者, 女, 47岁, 2014年10月12日就诊。

患者近20 d心悸呈阵发性, 活动后尤甚, 伴面色潮红, 失眠, 多梦, 口干, 心烦易怒, 近日左上肢酸痛, 麻木。查体:血压120/80 mm Hg, 心率82次/min, 律齐, 杂音 (-) 。舌质红, 苔光, 脉细弦。西医诊断:心悸待查;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为心肾不交。治以交通心肾, 宁心安神。

处方:生地15 g, 赤白芍各12 g, 栀子3 g, 淡豆豉10g, 女贞子12 g, 旱莲草15 g, 沙苑子12 g, 川芎10 g, 稀莶草15 g, 桑枝15 g, 酸枣仁10 g, 煅龙牡各30 g, 夜交藤30 g, 甘草5 g。

患者服药后心悸减轻, 汗出减少, 左上肢疼痛减轻, 夜寐好转, 苔脉同前, 前法继入。上方去桑枝, 加葛根15g, 灵磁石30 g先下, 丹皮6 g。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天癸竭”, 更年期妇女肾气渐衰, 冲任亏虚, 容易出现阴阳失衡, 肾阴亏虚, 冲任亏虚、精血不足, 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肾不交, 故而失眠心悸不愈。方中生地为主药, 养血滋阴, 赤白芍养血柔肝, 栀子豉汤清心安神, 二至丸滋肾养阴, 酸枣仁、首乌藤养血安神, 煅龙牡敛汗镇惊, 加以重镇潜降之磁石引火归原, 沙苑子温补肾阳, 藉以调和阴阳, 交通心肾, 患者肢体酸痛, 加用稀莶草、桑枝清热除湿通络。

病例2:患者, 男, 72岁。2015年3月6日就诊。

患者反复心悸、头晕3年余, 2008年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窦缓, 偶见窦性停搏, Ⅱ度窦房阻滞, 房性早搏。既往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血压病史, 血压最高达160/98 mm Hg, 平素服氨氯地平片治疗。近日头晕, 心悸胸闷, 气短, 面色苍白, 腰背酸痛, 肢体不温, 夜尿频数, 舌淡苔薄, 脉象弦细迟结。血压120/75 mm Hg, 心率50次/min, 律齐。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高血压。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肾阳虚, 心气不足。治以温阳益气, 和血复脉。

处方:附子10 g, 先煎桂枝10 g, 肉桂10 g, 干姜5 g, 川芎15 g, 黄芪15 g, 当归10 g, 菟丝子10 g, 覆盆子10 g, 沙苑子10 g, 肉苁蓉15 g, 淫羊藿10 g, 鸡内金10 g甘草5 g。

服上方7剂, 头晕、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减轻, 它症同前。继服前方3个月余, 诸症明显好转, 心率62次/min, 律齐, 现能生活自理。

按:此例为心肾阳虚致脉象迟而结, 治用温阳散寒法以调脉。方中以附子、肉桂、桂枝、干姜温阳散寒, 菟丝子、沙苑子、覆盆子、肉苁蓉、仙灵脾益肾固本, 鸡内金健脾理气, 黄芪、川芎、当归益气活血通脉。全方共奏温阳散寒, 活血生脉之功效。

参考文献

[1]袁捷, 韩祖成, 王敏, 等.中药甘松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16 (16) :57-59.

[2]ZHOU Y, SHAN H, QIAO G, et al.Inotropic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matrine, a main alkaloid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AIT[J].Biol Pharm Bull, 2008, 31 (11) :2057-2062.

[3]KHORI V, ALIZADEH A M, YAZDI H, et al.Frequency dependent electrophysiological remodeling of the AV node by hydroalcohol extract of Crocus sativus L. (saffron) during experimental atrial fibrillation:The role ofendogenousnitricoxide[J].Phytother Res, 2012, 26 (6) :826、832.

心律控制 篇6

关键词:胺碘酮,心律平,心律失常,复律,疗效

心律失常在急诊就诊中非常常见,而且大部分以突发为主[1]。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急诊及时平稳有效的复律对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复律中常用的药物有心律平及胺碘酮等[2]。而我院近期对比研究了这两种复律药物的疗效差异情况,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入选患者均经心电图等明确诊断。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3~69岁,平均为52.7±6.3岁,病程0.3~2h,平均病程为1.1±0.4h,心率为119~197次/min,平均为148.94±12.36次/min,心律失常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例、心房扑动7例、快速型心房颤动1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例;原发病类型:高血压15例、冠状动脉硬化13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心肌炎2例和扩张型心肌病2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33~68岁,平均为52.8±6.2岁,病程0.3~2h,平均病程为1.2±0.4h,心率为118~199次/min,平均为149.02±12.31次/min,心律失常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7例、心房扑动8例、快速型心房颤动10 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 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原发病类型:高血压15例、冠状动脉硬化12 例、肺源性心脏病6 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心肌炎3例和扩张型心肌病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快速心律失常类型和原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图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律平70mg,每8小时静注。试验组患者给予胺碘酮150mg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注。期间注意仔细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密切监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体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治疗后患者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心率恢复正常,心电图提示期前收缩消失或次数减少90%以上;2有效:患者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心率好转,心电图提示期前收缩次数减少范围50%~90%;3无效:患者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心率未见好转,期前收缩次数减少低于5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a=0.05为标准,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02%(40/4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41%(32/43),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改善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心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猝死、恶性心率失常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其中试验组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0例、消化道不适2例、低血压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4/43);对照组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消化道不适5例、低血压4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8%(11/4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P<0.05)。

3 讨论

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常见的类型有房性和室性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及预激综合征等其他类型[3]。快速型心律失常会最终导致心室率增快,心脏的舒张期缩短,心脏舒缩功能紊乱,引起血流动力学失衡,进而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力衰竭及猝死等风险[4]。故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早期及时有效的复律[5,6]。

我们此次就两种复律药物胺碘酮与心律平作了对比,结果发现1治疗后胺碘酮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心律平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说明胺碘酮在早期复律中可以达到明显的效果,可以较快的缓解患者的胸闷、心悸等临床不适;2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比较无差异,治疗后明显改善,且胺碘酮组治疗后心率改善情况优于心律平组,对于快速早期稳定心率,胺碘酮更加优越;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猝死、恶性心率失常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反应情况,证明两种药物的用药安全性是比较高的。但是任何一种复律药物都有一定的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而胺碘酮组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消化道不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比较低,用药相对安全。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的电生理作用机制是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窦房、房内和结区传导速度,但不影响心室内传导,表现为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保证有效的心电传导[7,8]。心律平属于Ic类的抗心律失常药,可降低收缩期的去极化作用,从而延长传导,延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及有效不应期,它还可以提高心肌细胞阈电位,对心室内的传导有一定干扰作用,表现出部分心功能的抑制作用。另外在临床应用中也发现心律平的不良反应比较多,本次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复律中的疗效显著,可以很好的稳定患者的心率,且安全可靠,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国敏,莫淑琴.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9):2539-2541.

[2]郭旭昌,钟淑琼,管健.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73-74.

[3]于永远,刘东华,石连山.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4,(10):144-145.

[4]刘宏伟,赵园.胺碘酮治疗危重患者快速心律失常50例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630-1631.

[5]李双喜,贾宝山.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7):68.

[6]张婕.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快速心律失常3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6.

[7]刘志宁,尤莉,赵庆霞.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213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771-4772.

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胎儿心律失常孕妇均为28周转入我院产科门诊常规做产前检查的孕妇。28周之前常规检查项目齐全, 无明显异常情况。年龄平均在25岁 (22~30岁) , 身体健康, 无遗传病等特殊家族史。既往史:7例为初次妊娠, 5例曾做过人工流产1~3次。28周之后在沈阳市铁西区妇婴医院常规检查中发现胎儿心律失常, 6例产前胎心听诊发现、4例胎心监测发现, 另2例胎儿超声检查时发现, 平均诊断孕周为33周 (29+2周~39+4周) 。依据胎心监测、超声系统检查给予评价胎儿心律失常类别、心脏结构及胎儿一般状况, 进行追踪随访性调查分析。

1.2 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12例胎儿心律失常孕妇均在发现后进行了不同时期, 连续监测胎心率, 确认其异常与宫缩无关, 并超过120~160次/min或不规律的胎儿心率, 持续时间至少间断10min以上或持续存在。3例为胎儿心动过速, 最高到220 bpm;5例胎儿心动过缓, 最低至80bpm;4例胎儿心律不齐, 波动在80~150bpm;上述孕妇均进行了胎儿超声系统检查, 仅3例存在脐带绕颈外, 其余未见明显异常, 尤其心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1.3 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

通过各项检查和现有状况, 详细分析考虑胎儿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是发育不成熟或宫内窘迫等, 并无其他异常情况出现, 建议继续妊娠。在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或后果得到认同后, 对12例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妇采用期待疗法、心理疗法及对症处理如吸氧, 左侧卧位和实时胎心监测等, 未采用任何抗胎儿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并根据产科指征指导入院及选择终止妊娠的时间与方式。

1.4 终止妊娠孕周及妊娠结局

12例胎儿心律失常孕妇经过指导与监护, 均顺利安全分娩。终止妊娠平均孕周为38+4周 (37+1周~39+5周) 。正常产3例, 剖宫产9例 (其中胎位异常2例, 羊水过少1例, 胎儿宫内窘迫3例, 胎粪性羊水1例, 合并卵巢囊肿1例, 合并子宫肌瘤1例) 。

2 结果

1 2例新生儿男性7例、女性5例, 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 9 3 5 g (2575~3250g) , 平均身长为50.5cm (50~51cm) , Apgar评分平均8~10分 (心率扣分) 。生后心电图检查, 其中3例为正常心电图;2例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诊断为交界性早搏;1例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3例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心脏超声检查发现2例先天性心脏病, 分别为房间膈缺损3mm、室间膈缺损2mm。出院后随访3个月, 8例心律失常患儿在生后3个月内陆续消失, 另4例无临床症状心律失常仍旧存在, 包括2例生后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

3 讨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国内外都有不少报道。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于宫内时即称为胎儿心律失常[2]。根据不完全统计, 在常规产前检查过程中, 约有0.03~1%孕妇有胎儿心律失常, 进行胎儿超声心动检查孕妇中, 发现15%的胎儿存在心律失常[3]。

胎儿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为解剖生理学基础就是胎儿心脏传导功能的变化以及它发育并逐步成熟的过程所导致的。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的, 预后较好。同时也发生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脐带绕颈、头盆不称、药物影响等, 以及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健康胎儿。

胎儿心律失常常发生于妊娠晚期, 诊断与鉴别诊断尤为重要。主要诊断方法为胎心听诊, 实时胎心监护以及胎儿超声系统检查。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一种准确方法, 可进一步明确胎儿心脏结构和功能[4]。鉴别诊断主要与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窘迫胎心一过性变化相鉴别, 当发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胎儿心律失常时必需行胎儿超声系统检查, 以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是功能性的, 还是器质性的, 是否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

胎儿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是由此产生的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可导致心排血量的降低, 并可能引起胎儿猝死。为此准确判断心律失常是否对生命构成威胁非常重要。而在指导胎儿心律失常孕妇时需要多方面考虑, 如孕周、胎儿是否出现水肿、胎儿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可能因素、孕妇及家属的意见与态度以及孕妇能否接受药物治疗的危险与受益比率等。对于无持续性心动过速的胎儿通常采用期待疗法, 密切监测, 不需抗心律失常治疗。胎儿心动过缓的处理取决于对其病因、心脏结构异常尤其是心房结构异常的准确评价, 确定胎儿的宫内状况以及心脏功能。对确定有心脏结构异常者, 视病情考虑是否选择终止妊娠。不规则胎儿心律若为偶然出现, 可行临床随诊;若持续存在, 应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 密切随诊。

总之, 胎儿心律失常是妊娠晚期常见的现象。虽类型多样, 临床结局也各不相同, 但其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的, 预后较好, 所以, 作为基层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 做到及时发现、积极找寻发病原因、给予正确的诊断与合理的临床指导, 一方面保障胎儿的性命权, 另一方面保障新生儿的生命质量, 帮助年轻的准父母做最好的、最合理的妊娠知情选择, 用我们的知识与关怀来减轻她们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因素影响。

摘要:目的 通过对12例胎儿心律失常临床诊断的浅析, 探讨其发生的原因、临床意义以及对其预后的估计, 提高基层医师的重视度, 为孕产妇做出正确的临床指导。方法 采用回顾追踪性分析方法, 对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在沈阳市铁西区妇婴医院诊断的12例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妇基本情况, 发现时间、诊断方法、临床症状、临床指导以及生后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 均发生于妊娠晚期, 经临床医师指导、密切观察于我院结束分娩, 全部存活, 其中8例生后3个月内心律失常陆续消失, 4例无临床症状心律失常仍旧存在, 包括2例生后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微小型缺损) 。结论 胎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的, 其预后取决于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 及时发现、积极找寻发病原因, 是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必然要求, 正确的诊断与合理的临床指导可以保障生命的质量。

关键词:胎儿,心律失常,胎心监测,胎儿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程志厚, 蒋潼凤, 张超美.胎心率及其监护[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0:14-45.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91-600.

[3]盖铭英, 徐蕴华, 孙念怙等.胎儿心律失常[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1, 26 (6) :355-357.

上一篇:氧枪控制系统下一篇:临床护理实习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