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2024-06-17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通用10篇)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篇1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 并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 成人频率为60~100次/min, 节律基本规则。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异常[1]。许多疾病和药物都可引起和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表现形式较为复杂。严重心律失常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甚至猝死。因此, 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45例, 均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28例, 女17例, 年龄45~80岁, 平均 (52.4±9.2) 岁。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体位与休息

心律失常患者应采取右侧卧位睡姿, 这种姿势可减少心脏负担, 利于血液回流。合并有心脏病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 应采取高枕卧位或半卧位, 否则会出现无法入眠、睡眠憋醒等情况。另外在改变体位时不宜动作过猛, 以免加重心律失常[2]。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 加强生活护理。

2.1.2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低脂和富于营养的饮食, 应少量多餐, 每餐半饱或七八分饱, 减轻胃肠道负担。宜用低盐低钠饮食, 忌食盐腌制食品。严禁烟、酒, 不喝浓茶或咖啡[3]。进食时细嚼慢咽, 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 也避免因吞咽引起心律失常反复发作。

2.2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心律失常可能出现的一些临床症状。此外还可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4], 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观察脉搏频率、节律的变化及有无心排出量减少的症状。特别注意有无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

2.3 心理护理

患者心理活动对其心律失常有重要的影响, 不良心理可刺激交感神经, 使心律失常更为严重, 对此, 护理人员应帮助其扭转相关负性心理因素, 使其配合医护人员, 促进疾病的治疗。

2.4 特殊护理

发现严重心律失常时, 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及时处理[5]: (1) 嘱咐患者卧床, 保持情绪稳定, 不要紧张害怕。 (2) 指导患者仰卧, 实施氧气吸入。 (3) 开放静脉通道, 为用药、抢救做好准备。 (4) 准备抗心律失常药物、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 (5) 复律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持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

3 结果

45例患者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最终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10~24 d, 平均 (14.8±3.7) d。

4 讨论

4.1 病因及发病机制

4.1.1 生理因素

健康人也可发生心律失常, 特别是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前收缩等。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不良生理习惯等常为诱发因素。

4.1.2 器质性心脏病

临床上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是引发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原因, 尤其发生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时更亦引起心律失常发生[6]。

4.1.3 非心源性疾病

除了心脏病外, 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 也可引发心律失常, 如急性脑血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4.1.4 其他

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低钙血症、高钾血症等) 、药物作用 (洋地黄、肾上腺素等) 、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中暑、电击伤等均可引发心律失常。

4.2 疾病知识指导

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发因素及防治知识, 使患者和家属能充分了解该疾病, 而与医护人员配合共同控制疾病。

4.3 生活指导

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喝咖啡、浓茶等;应扭转有关的负性心理因素, 注意观察和掌握患者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使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理, 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使患者和家属明确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对人的影响主要是心理因素。帮助患者协调好活动与休息, 根据其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 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有诱发心律失常的危险, 建议做较轻微的运动或最好在有家属陪同时运动。

4.4 用药指导

应了解各种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中毒症状, 严格按医嘱服药, 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以免发生不良后果[7]。对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和家属, 指导其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可终止或缓解疾病, 如刺激咽后壁诱发恶心、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教会患者家属徒手心肺复苏的方法, 以备紧急需要时应用。

4.5 自我监测指导

一般情况下, 心律失常发作时, 患者感到心跳过快、过慢或快慢不一, 但有些心律失常发作时, 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当心搏持续过快或过慢时, 由于心脏射出的血液量减少, 脑供血不足可产生头晕、乏力, 甚至晕厥、抽搐等表现。因此, 突然感到头晕、晕厥时, 应想到心律失常的可能。摸脉是检测心律不齐的简便方法, 在症状出现时记录每分钟的搏动次数, 了解搏动的强弱以及规则与否。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发作时做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 心律失常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护、精心的护理、健康的宣教指导, 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使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3-24.

[2]许慧颖.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206-207.

[3]殷凤杰.护理干预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3) :1458-1458.

[4]田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4) :207-208.

[5]陆海燕, 陈翠杰, 娄丽艳, 等.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 :209-210.

[6]李红梅, 叶春桃, 阳珍金.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实践体会[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 (12) :667-667.

[7]李艳, 庄如意, 赵莹.心律失常的护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 34 (4) :121-122.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篇2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心律失常;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96-01

心导管介入疗法已发展成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文是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修期间对28例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男45制,女25例,年龄平均(39.4±12.57)岁,病程1周~43年,平均(10.1±7.2)年。经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qRT)199例.以阵发性房颤为临床表现,经检查证实为隐匿性旁道2副,共201例,占本组病例的67%;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快型)78例,占26%;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13例,占4.3%;阵发性心房扑动7例,占2.3%;快心室率(≥100欢,分)心房颤动房室结改良术1例,占0.3。

1.2 方法 在局麻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电极导管于冠状窦内进行双极标测,然后进行心电生理检查,确定心动过速类型,标测靶点位置,放电消融。消融成功后观察20 min,重复电生理检查,若不再诱发心动过速,即可拔除电极导管,压迫包扎穿刺点。

1.3结果 本组90例中89例消融成功,1例房性心动过速者消融失败。术中术后心悸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胸痛2例,局部出血1例,低血压1例,尿潴留2例,手术不成功1例,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好转后出院。

2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 虽然该技术目前己基本成熟,但相对于其他治疗来说具有历史短,患者了解少等不足。因此,在射频消融前需向患者反复介绍所患疾病发病机制,该治疗目的、重要性、简单经过、有关注意事项,以及该治疗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对手术的知情度,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树立治疗信心,这对顺利完成治疗及减少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

2.2做好術前相关准备

2.2.1 手术区皮肤准备 术前一日备皮,清洁双侧腹股沟及颈肩部、腋窝皮肤,注意勿损伤皮肤。

2.2.2术前药物准备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对依赖性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症状的可在监护下停药。

2.2.3术前适应性训练 术前1 d~2 d指导患者床上平卧排便,防止术后尿潴留及便秘。

2.2.4术前一天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 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受血五项、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2.2.5 准备相关的抢救药物和仪器 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呼吸兴奋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除颤监护仪、血压监测仪、吸痰机。

2.2.6 胃肠道准备 术前4 h禁食,但对于老年患者、体质虚弱及糖尿病患者禁食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长时间禁食状态下进行有创手术而出现虚脱、低血压。

2.3术后护理 ( 1 ) 术后返回病房, 应平卧 24 h,术肢制动 12 ~24 h, 沙袋压迫 6 ~8 h。( 2 ) 床边心电图, 持续心电, 血压监测及各项生命体征监护, 防止各种原因引起并发症。( 3)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

抗凝药: 要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皮下淤斑、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 4 ) 加强巡视, 经常检查局部伤口出血情况及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注意检查沙袋压迫部位是否准确, 敷料是否干燥, 嘱患者打喷嚏和咳嗽时应按住伤口, 预防局部伤口撕裂出血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局部有胀痛或发热感, 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肢体温度和感觉, 以防加压不当或穿刺侧肢体活动过早, 致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第二天下床活动时应观察下肢有无麻木或疼痛症状, 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5 )尿潴留: 术后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及手术时间长而导致尿潴留。处理办法: 术前训练床上排便, 进入介入室前排空尿液, 术后积极帮助患者顺利排尿。术后有 3 例患者出现尿潴留, 使用诱尿术无效, 予以停留尿管。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严重心律失常、血气胸的观察:导管电极需经穿刺静脉进入心腔内,因此可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严重的心律失常;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并发气胸、血气胸、皮下气肿等。因此,术中及术后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形成血肿,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术中严密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节律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本组2例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经更换敷料,重新加压包扎处理,未形成皮下血肿。

2.4.2心包填塞:肌袖性心律失常多起源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手术需行房间隔穿刺,同时肺静脉具有主干短、分支多的特点,操作中易导致左房或左心耳穿孔造成心包填塞。术中密切观察心电、血压、面色变化,发现病人烦躁、胸闷、憋气、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时及时提醒手术医生,及早处理心包填塞。术后4 h内也是发生心包填塞的危险期,病人回CCU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活动。本组30例未发生此并发症。

2.4.3心跳骤停:长期房速、房颤对窦房结功能存在超速抑制,一旦房速、房颤终止,可能出现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动过缓,术中应密切注意体表心电图变化。本组未发生此并发症。

3小结

射频消融手术成功与否除了与医生的操作有关之外,还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系统的术前教育和详细的术前指导及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减轻焦虑,保证手术成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认真细致做好射频消融术护理对手术成功\较少并发症和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HJ0〗

参考文献

[1]邱原刚,赵莉莉,陈君柱,等.射频消融术前后的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7):550.

[2]杨建芳,梅顺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77.

[3]Liuba I,Jansson A Sostrom K,et a1.Gender-relateddifferences in patients with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tachycardia[J].Am J Cardiol,2006,97(3):384—388.

[4]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1996,10(10):14.

[5]游桂英,姜永东,费翔.三维射频消融治疗一,房颤动并发症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7B):1827—1828.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1月~2012年4月期间, 来本院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57名, 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病学实践》中有关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 且均经肌钙蛋白、心肌酶、心电图检查确诊。患者年龄在36~80岁, 平均年龄为55岁, 其中男性患者30名, 女性患者27名, 患者病情分为;室性快速心律失常23例, 完全性房室性传导阻滞12例, 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5例。AHA心功能分级:I级21例, II级22例, IQ级14例。

1.2 护理方法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皆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科学、有效的护理, 这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及电击复律护理等。

1.2.1 常规护理

如患者心律失常比较严重, 可能产生休克症状, 应指导患者进行去枕平卧, 且应该去掉枕头, 微微抬高患者的下肢及头部, 尽可能地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由于左侧卧位可让患者感觉到明显的心跳, 进而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因此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尽量少选择左侧卧位。如患者产生严重的抽搐, 则应使患者处于平卧位, 使其头微偏向一侧, 避免分泌物进入患者气管;如患者产生心力衰竭, 则应指导患者进行半坐卧位, 缓解肺淤血症状;如患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 且心律失常较严重, 应指导患者进行卧床休息,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患者无器质且属于偶发性心脏病引发的心率失常, 则可告知患者无需进行卧床休息, 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1.2.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多介绍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自觉地配合并促进疾病的治疗。由于患者心理活动对其心律失常有着重要的影响, 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等多种不良心理皆可刺激交感神经, 进而增加患者儿茶酚胺的分泌, 使患者心律失常更为严重, 对此, 护理人员应鼓励与安慰患者, 告知其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作用。

2 护理

2.1 休息

要让患者采取高枕卧位、半坐位或其他舒适的体位, 但最好不要左侧卧位, 这是因为要避免因心脏原因引起各类不适, 如果患者是严重的快速型或过缓型心律失常, 要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直到病情出现好转, 才能逐渐起床进行活动;对于老年患者则尽量避免不良刺激, 让身心放松及避免过度劳累;还要保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当, 仔细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促进身心放松, 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1]。

2.2 用药护理

应按医嘱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治疗, 还要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副作用;如奎尼丁对心脏的反应非常明显, 可导致心力衰竭, 体质差的患者慎用;在Q-T间期延长, 引起室速甚至室颤而发生晕厥时, 应马上紧急抢救。

2.3 心电监护

在临床使用心电监护可以观察患者出现的病症是否与心律失常的产生有关系, 假如患者突然出现心力衰竭加重、严重休克、低血压现象及心绞痛发作、莫名的心悸、头晕等现象, 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电监护来体现, 使用心电监护仪, 对及时发现心搏节律和频率变化, 有无心律失常和是否存在致命性心律失常, 对提高各类隐性心脏病的发现提供正确依据。

2.4 对症护理

对患者出现的症状应给予对症处理, 如突然出现异常心律变化时, 立即使用急救药物, 同时做好电击除颤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有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 临床大多是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 这种心律失常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心室率极剧加快, 能引起非常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 所以要严密进行心电监测, 以便正确掌握心律的变化情况和观察药物使用后的疗效, 合理的调整输液速度并保证静脉管道的通畅, 并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这是对症护理的重点, 也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一环。

3 结果

在经过本院治疗后的患者, 在心功能方面, 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都得到医护人员精心的护理, 没有死亡病例出现, 患者住院时间10~25 d, 最终痊愈出院。

4 讨论

在积极治疗患者的同时应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不仅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 还对患者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分值得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推广。患者由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 这不仅会累及心脏, 还能引发心力衰竭, 所以突发性心律失常可致患者猝死。因为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具体是指因心脏活动起源及传导功能障碍所致的心脏搏动节律及频率异常, 所以要多注意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对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方法的总结。方法 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 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及电击复律护理, 并且所有患者皆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结果 患者住院治疗一般在1525 d, 平均大约为半月左右, 住院的57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患者病愈的关键是科学优质的综合护理, 可以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 值得临床上更加广泛的推行使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

参考文献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篇4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患者生命唯一途径。心肺复苏后出现恶性心律心常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后果严重,病死率高。我院急诊ICU成功抢救l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恶性心律心常并伴有脑梗塞的患者,现将急救护理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74岁,因神志不清1.5小时于2013年9月26日8:20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查体:BP154/68mmHg,心电图示:频发室颤,室速。急诊经电除颤,心肺复苏后,有自主呼吸,恢复窦性心律,给予完善检查血清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血常规等。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双侧侧脑室体旁,左侧半卵圆中心及脑干腔隙性脑梗塞,右侧基底节,右侧额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9年前安装心脏起搏器,一周前更换心脏起搏器。为进一步诊治,拟“心肺复苏后,恶性心律心常,脑梗塞”收入ICU。入院时患者意识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应消失。8:45心电监护示:室颤,室速,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8:50心电监护示:频发室颤,患者又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立即给予200J非同步电击除颇2次,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继续给予胺碘300mg静脉滴注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9:30心电监护示:心率60次/min,窦性心律,BP150/80mmHg,病情平稳,意识恢复。患者血清心肌酶LDH741U/L,GOT61U/L,CK186U/L,CK-MB、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均阴性。10:30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0次/min,BP150/80mmg。

2 护理

2.1应置于单人房间,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人工呼吸机、吸引器、氧气装置等抢救仪器及各种急救药品,并备好了体外临时起搏器。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防止其脱出。正确连接好呼吸机,根据血气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彻底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在呼吸道充分湿化的基础上,及时吸除痰液,定时翻身、叩背。吸痰时手法要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以不超过15s为宜,吸痰管外径应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一半,防止负压过大致肺泡萎陷。同时床头抬高30度,复方氯已定溶液口腔护理每日3次,防止VAP的发生。

2.3心电监护。先做18导联心电图,安放电极片前清洁皮肤,用乙醇棉球去除油脂,电极片放置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以免影响做心电图及紧急电复律。怀疑此患者心脏起搏器功能丧失,立即安装体外临时起搏器。护士要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当发生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多源性、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博、第二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医生。本例患者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立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除颤,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2.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心律、神志、瞳孔、尿量、血氧饱和度、四肢末梢循环等的变化,并详细记录。还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尿少、烦燥不安、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压变小等表现,预防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2.5用药护理。立即予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一路作为急救药物如回阳救逆药物参附、镇静药右美托咪啶、脱水利尿降颅压药甘露醇等使用通路,另一路静脉滴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正确按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及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如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其主要副反应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应缓慢给药,同时胺碘酮对血管的刺激较大,静脉应用时极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最好使用中心静脉给药。病人病情变化突然,没有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选择上肢较粗大的静脉给药,选择较细的导管进行留置,避免选择下肢远端静脉[1]。胺碘酮最严重的心外毒性是肺纤维化,及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偶致肝硬化等。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或镇静剂,如度冷丁、吗啡、安定、右美托咪啶等。应注意吗啡、安定、杜冷丁对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抑制呼吸的作用。提倡使用右美托咪啶,因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最小。甘露醇应快速滴入,防止药液外渗而导致组织坏死。患者意识恢复,病情稳定后,应严格控制补液的量、速度。

2.6心理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發病突然并伴有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慌甚至濒死感[2],主要是由于室速时心脏舒缩功能受限,致脑缺血缺氧。患者意识恢复后,应安慰患者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同时与家属保持密切联系,提供情感支持。此患者家属自始至终都能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必须保持镇静,操作熟练,忙而不乱,使病人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3 护理体会

恶性心律失常即频发室速、室颤,心脏停搏在4-6min内就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但是如能及时有效救治,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在抢救过程中,ICU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动态观察意识,熟练掌握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确保抢救仪器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准备充足的抢救药品,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侯丽敏,陈婷.胺碘酮静脉应用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J].山东医药,2008,48(1):37.

重症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 篇5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恶性心律失常, 我院2005~2008年期间共收治重症心律失常病人129例, 经过系统的治疗, 严密观察病情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8年我院收治心律失常病人129例, 男78例, 女51例, 年龄36~80岁, 平均年龄53岁,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68例, 完全性房室性传导阻滞36例, 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5例。

1.2 方法

129例病人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 结果

经过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的治疗护理, 129例患者住院8~24d, 平均16d, 均取得满意效果, 患者好转出院, 无一例死亡。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1) 迅速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ICU病房, 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卧床休息、直至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起床活动。 (2) 给氧3~4L/min。 (3)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医嘱合理用药。 (4) 药疗护理:根据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给予相应的护理, 如利多卡因可致头晕、瞌睡、视力模糊、抽搐和呼吸抑制, 因此, 静脉注射累积不宜超过300mg/zh, 可用微量泵控制滴数;苯妥英钠可引起皮疹, 白细胞减少, 故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白细胞计数;普罗帕酮易致恶心、口干、头痛等, 故宜饭后服用;奎尼丁可出现神经系统方面改变, 同时可致血压下降, QRS增宽, Q-T延长, 故给药时须定期测心电图、血压、心率, 若血压下降, 心率慢或节律不规则应暂时停药。 (5) 准备好除颤仪, 气管插管等急救用品及急救药物, 使之处于应急状态。 (6) 饮食护理:饱和、刺激性饮料 (如浓茶、咖啡等) , 吸烟和酗酒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应避免, 指导病人宜低脂易消化食物, 少量多餐, 多食蔬菜、水果, 以保持大便通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钠盐摄入, 对服用利尿剂者应鼓励多进食富含钾盐的食物如桔子、香蕉等, 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而诱发心律失常。 (7) 心理护理:某些心律失常可引起胸闷, 心悸和周身不适, 且易反复发作, 故病人多有焦虑、烦躁和恐慌等心理, 并对治疗信心不足, 故护理人员要做好安慰, 解释及健康宣教工作, 告知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去除诱因心律失常可能会消失, 解除其紧张情绪,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病情观察

(1) 心律:当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中发现以下任何一种心律失常,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并做好急救处理。频发性室性早搏 (5次/min以上) 或室性早搏是二联律;连续出现2个及以上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反复发作的短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落在前一搏动的T波之上;心室颤动或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 (2) 心律:当听心率、测脉搏1min以上发现心音、脉搏消失, 心率低于40次/min次或心率160次/min以上的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出及时处理。 (3) 血压:如患者血压低于80mmHg、脉压小于20mmHg、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出冷汗、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尿量减少时, 应立即进行抗休克处理。 (4) 阿斯综合征:患者意识丧失, 昏迷或抽搐, 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音消失, 血压测不到, 呼吸停止或紫绀, 瞳孔放大。 (5) 心脏骤停:突然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 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音消失, 血压为0, 呼吸停止或紫绀, 瞳孔放大。

3.3 对症处理

3.3.1 阿斯综合征抢救配合

(1) 叩击心前区和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通知医师, 并备齐各种抢救物品; (2) 静脉推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 (3) 心室颤动时积极配合医师作电击除颤。

3.3.2 心跳骤停抢救配合

(1) 同阿斯综合征抢救配合。 (2) 保证给氧, 保持呼吸道畅通, 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及应用辅助呼吸器, 并做好护理。 (3) 准确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遵医嘱给药。 (4) 注意保暖, 防止并发症。脑缺氧时间较长者, 头部可置冰袋或冰帽。 (5)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必要时行留置导尿。 (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并做好详细记录。

3.3.3 电击复律的护理

(1) 复律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术前2d遵医嘱停用洋地黄及利尿剂, 并给患者试服奎尼丁0.1~0.2g,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等过敏反应;备好除颤仪、急救药物及氧气、气管插管、吸收器等抢救用物; (2) 复律时, 患者仰卧于绝缘硬板床上, 给予氧气吸入, 取下活动假牙, 解松衣领、裤带, 建立静脉道路, 按医嘱给予安定静脉注射, 诱导患者进入朦胧状态;准备好除颤仪, 配合医生进行电复律。

4 结语

急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对策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 我科共有74例急性心律异常者, 男性39例, 女性35例, 年龄31~81岁。平均 (55.26±3.59) 岁。其中, 有47例是冠心病患者, 有20例是高心病患者, 有4例是风心病患者, 有3例是肺心病患者。将74例急性心律异常患者随机分组:异常组和类似组。在异常组的37例急性的心律失常者中, 男性心律失常者21例, 女性心律失常者16例, 年龄31~80岁。平均 (54.87±3.42) 岁。其中, 有24例是冠心病患者, 有11例是高心病患者, 有1例是风心病患者, 有1例是肺心病患者。在类似组的37例急性的心律失常者中, 男性心律失常者18例, 女性心律失常者19例, 年龄32~81岁。平均 (55.11±3.28) 岁。其中, 有23例是冠心病患者, 有9例是高心病患者, 有3例是风心病患者, 有2例是肺心病患者。对异常组的37例急性的心律失常者所用的护理对策:联合护理。对类似组的37例急性的心律失常者所用的护理对策:基本护理。之后, 对比异常组和类似组的护理效果。

1.2 护理方法

1.2.1 基本护理:

观察病情, 心律失常严重者, 要对之实施心电监护。对于心律失常者中的呼吸异常者, 要对之实施吸氧帮助。之后, 护士还要将气管插管、应急药品、除颤仪等准备齐全, 若病症急发时, 可以实施抢救。

1.2.2 联合护理:

以基本护理为前提, 在此之上联合心理护理以及恶性反应的护理。 (1) 心理护理:急性的心律失常者, 特别容易焦躁、焦虑, 若情绪得不到平息, 病症就会急发。所以护士要幽默、轻松、温和地和患者交流, 转移患者对肌体的注意力, 进而放松自我, 让情绪得到平息和缓和。此外, 家属也要多鼓励、爱护患者, 增添患者治愈的信心。 (2) 恶性反应的护理:通常在心律失常的患者中, 诊治后, 静脉会有炎症出现, 甲状腺也会受损, 所以要提防恶性反应。为了提防发生恶性反应, 用药要注意速度, 饮食要重视营养度和合理度, 烟酒均要远离, 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或习惯要改善, 要多做检查, 查看心率的异常度。

2 结果

2.1 心律表现

在对异常组进行联合护理后, 患者每分钟的心率是 (80±14) 次, 患者的舒张压为 (76.6±11.7) mm Hg, 患者的收缩压是 (123±14.7) mm Hg。在对类似组进行联合护理后, 患者每分钟的心率是 (159±11) 次, 患者的舒张压为 (70.6±13.2) mm Hg, 患者的收缩压是 (115±19.9) mm Hg。具体见表1。异常组和类似组的心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异常组和类似组的舒张压数值的差别不大, P>0.05。异常组和类似组的收缩压压数值的差别不大, P>0.05。

2.2 改善度

类似组和异常组的改善度, 详见表2。

3 讨论

在类似组中, 心律已正常的有18例, 心律失常得到改善的有11例, 心律失常无改善的有8例, 相对改善度的概率分别:48.65%、29.73%、21.62%。在异常组中, 心律已正常的有34例, 心律失常得到改善的有3例, 心律失常无改善的有0例, 相对改善度的概率分别:91.89%、8.11%、0.00%。显然, 用联合护理法有益于急性的心律失常者的心率的正常化, 能使不良表现或者反应得到遏制[3,4]。对于急性的心律失常者来说, 联合式的护理更有效。

摘要:目的 探讨对急性的心律失常患者所采用的护理策略。方法 将74例急性的心律异常患者随机分组:异常组和类似组。对异常组的37例急性的心律失常者所用的护理对策:联合护理。对类似组的37例急性的心律失常者所用的护理对策:基本护理。之后, 对比异常组和类似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在对异常组进行联合护理后, 患者每分钟的心率是 (80±14) 次, 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分别是 (76.6±11.7) mm Hg (1 mm Hg=0.133 kPa) 、 (123±14.7) mm Hg。在对类似组进行联合护理后, 患者每分钟的心率是 (159±11) 次, 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分别是 (70.6±13.2) mm Hg、 (115±19.9) mm Hg。结论 用联合护理法有益于急性的心律失常者的心率的正常化, 能使不良表现或者反应得到遏制。对于急性的心律失常者的恢复来说, 联合式的护理更有效。

关键词:心率失常,急性,患者,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金丽华.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2) :190-191.

[2]吉小静.5例高钾血症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行急诊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1) :3018-3019.

[3]苏爱萍.对17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2, 12 (4) :67-68.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心律失常患者68例, 男42例, 女26例:年龄35~80岁。室性快速心律失常30例,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0例, 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例。68例经有效治疗和护理, 全部好转出院。

2 临床观察

2.1 心电监护:

正确安置监护电极, 一般安装5个电极, 安放监护电极前注意清洁皮肤, 用乙醇棉球去除油脂, 电极放置部位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 以免影响做心电图和紧急电复律。认真做好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护和心电图的观察记录监护, 心律失常每日做心电图, 以便了解心肌的供血情况和全面分析心律失常的部位和原因[1]。

2.2 加强对心律失常的夜间观察:

夜间入睡后, 迷走神经的张力增高, 心肌兴奋性降低, 心率相对减慢, 病态窦房综合征、传导阻滞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低氧血症类患者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和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常是心脏患者夜间猝死的主要原因。

2.3 病情观察。

(1) 心律:当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中发现任何一种心律失常, 应及时与医师联系, 并做急救处理。 (2) 心率:心率<40次/分或>160次/分的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出相应处理。 (3) 血压<80 mm Hg脉压>20 mm Hg、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出冷汗、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尿量减少时应立即进行抗休克处理。 (4) 阿斯综合征:患者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呼吸停止或发绀、瞳孔散大。 (5) 心脏骤停:突然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呼吸停止或发绀、瞳孔放大。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阿斯综合征和心脏骤停的症状, 应立即进行抢救, 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施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等[2]。

3 临床护理

3.1 一般护理:

对存在明显症状的患者, 应卧床休息, 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 尽量避免左侧卧位, 因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不需卧床休息的, 可做适当活动, 注意劳逸结合。给予2~4 L/min氧气吸入,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建立静脉通路, 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 备好除颤器、气管插管等急救用品, 使之处于应急状态。

3.2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静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速度应缓慢, 一般5~15 min内注完。静滴速度严格按医嘱执行, 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 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PR间期、QT间期变化, 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向患者说明服药的重要性, 嘱患者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 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告诉患者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3 心理护理:

安慰患者及家属, 消除精神紧张。向患者解释情绪可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 应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给予耐心的解释、安慰,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说明心律失常是可以治疗的, 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加强床边巡视, 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4 饮食护理:

一般心律失常的患者在饮食上无特殊要求, 但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 应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 浓茶等, 避免饱餐。嘱患者多食高纤维素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对伴有血流动力学变化而限制活动的心律失常患者、因心律失常而接受介入手术的患者会因卧床所致肠蠕动缓慢而出现腹胀, 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限制钠的摄入, 对服用利尿剂者应鼓励多进食富含钾的食物, 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而诱发心律失常。控制摄入水量, 记录出入量, 测体质量。

3.5 健康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及诱发因素, 说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不可擅自改用其他药物、自行减量或停药, 向患者做好认真解释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指导患者及家属改正生活中对疾病不利的习惯, 如吸烟、饮酒、浓茶及咖啡等, 尽量营造轻松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 心动过缓的患者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 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指导患者学会自测脉搏, 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的患者, 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应急。

4 讨论

心律失常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足以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而致低血压、心衰、甚至猝死, 需紧急抢救治疗。而护理工作的早期观察、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一环。如治疗护理不当, 病死率非常高。所以对这类患者, 在积极治疗下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 如严密病情观察、精心生活护理、合理饮食指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药物护理, 密切配合的抢救是患者转危为安的必要条件。

摘要:目的 总结临床对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 全部患者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并进行严密监护和全面科学的护理。结果 经全面系统的治疗, 严密观察病情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68例患者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结论 经过一系列病情观察, 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能有效预防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心律失常,临床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39-140.

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措施 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心律失常患者68例, 男43例, 女25例;年龄33~82岁, 中位年龄54岁。室性快速心律失常32例,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3例, 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3例。68例患者均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经过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的治疗护理, 患者均好转出院。

2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1) 迅速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通风的抢救室或冠心病监护病房,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给予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患者的心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 吸氧3~4L/min。 (3) 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道时首选一次性静脉套管针。为使急救药尽快显效, 同时考虑到有些患者需行急诊介入手术和为方便医师手术, 应首选左侧上肢静脉 (如前臂静脉、头静脉) 穿刺和给药, 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1]。 (4) 指导患者饮食要清淡宜消化且富含纤维素, 避免过饱。可选择芹菜、韭菜、香蕉等, 食用鲜奶、白薯、豆浆、核桃、芝麻、蜂蜜等润肠食物, 忌烟、酒、茶、辣椒、咖啡、可乐等刺激性的食品饮料。 (5) 便秘可增加心脏负担, 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 甚至发生猝死。因此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尤显重要。便秘的治疗措施:患者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20~40ml由肛门挤入直肠;患者取侧卧位, 把药物挤入直肠后嘱患者做深呼吸, 放松腹肌, 使药液在直肠中保留5~10min后再慢慢排便。 (6) 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紧张、激动。 (7) 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 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应对措施及心肺复苏术, 以便于自我监测病情和自救。对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讲解自我监测与家庭护理方法。 (8) 用药护理。向患者说明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 嘱患者坚持服药, 不得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或种类。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 应密切观察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给予相应的护理。 (9) 准备好除颤仪、气管插管、负压吸引器、吸痰管及吸痰器等急救用品及急救药物。 (10) 介入治疗的护理。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如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或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目的及方法,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并做好介入治疗的相应护理。

2.2 心电监护

正确安置监护电极一般安装5个电极。安放电极时先用乙醇纱布清洁患者皮肤, 保证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 必要时剃去局部的毛发。注意电极片贴放的位置要避开伤口, 必要时避开除颤部位。根据病情选择导联, 保证监护波形清晰、无干扰, 设置合理的报警界限。告知患者电极片周围如有痒感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不要自行移动或摘除, 尽可能保持平卧位。并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在监护仪附近使用手机, 以免干扰监测波形。持续心电监护的患者, 定期观察粘贴电极片处的皮肤, 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发病突然, 并伴有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 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慌, 甚至濒死感[2]。有效的心电监护能够及时提供心脏信息, 而心电图是识别患者症状的重要依据, 故心电监护及心电图检查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至关重要[3], 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组成和各波形的意义。监护护士除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情况外, 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认真听取患者主诉症状, 并认真做好24h动态观察记录, 尤其夜间患者入睡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肌兴奋性降低、心率相对减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阻滞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低氧血症类患者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和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常是心脏病患者夜间猝死的主要原因, 夜班护士要增强责任心。

2.3 病情观察

(1) 心律:当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中发现以下任何一种心律失常, 应及时与医师联系, 并做好急救处理。频发性室性早搏 (>5次/min) 或室性早搏是二联律;连续出现2个及以上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落在前一搏动的T波之上;心室颤动或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 (2) 心率:当心音、脉搏消失≥1min, 心率<40次/min或>160次/min的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出相应处理。 (3) 血压:如患者血压<80mm Hg (1mm Hg=0.133kPa) 、脉压<20mm Hg、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出冷汗、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尿量减少时, 应立即进行抗休克处理。 (4) 阿斯综合征:患者意识丧失, 昏迷或抽搐, 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音消失, 血压测不到, 呼吸停止或发绀, 瞳孔放大。 (5) 心脏骤停:突然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 此时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音消失, 血压为0, 呼吸停止或紫绀, 瞳孔放大。

2.4 对症处理

2.4.1心跳骤停抢救配合:

(1) 准备各种抢救物品, 密切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静脉推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积极做好电除颤的配合。 (2) 保持呼吸道畅通, 给予氧气吸入、气管插管及应用辅助呼吸器。 (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遵医嘱给药。 (4) 注意保暖, 防止并发症。 (5) 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必要时留置导尿。 (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详细记录。

2.4.2 电击复律的护理:

(1) 复律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术前2d遵医嘱停用洋地黄及利尿剂, 并给患者试服奎尼丁0.1~0.2g,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反应;备好除颤仪、急救药物及氧气、气管插管、负压吸引器等抢救用物。 (2) 复律时, 患者仰卧于绝缘硬板床上, 给予氧气吸入, 建立静脉通路, 取下活动假牙, 解松衣领、裤带, 按医嘱给予地西泮静脉注射, 诱导患者进入朦胧状态;准备好除颤仪, 配合医师进行电复律。

3小结

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严密的病情观察、精心的生活护理、合理的饮食指导及药物治疗的护理, 使患者活动耐力增强;并采取适当措施, 减缓心排血量减少引起的不适, 使患者焦虑减轻或缓解, 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改善其病情。

关键词:心律失常,观察,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谭耀坤.提高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 2002, 15 (5) :713-714.

[2]陈茹.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 :92.

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 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96

川乌、草乌均属毛莨科植物中草药,其功能有强心、消炎、镇痛祛风的作用。因而民间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坐骨神经痛等。但川乌、草乌中含有毒性很强的乌头碱,用药过量可引起中毒,可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危及生命。医护人员快速的判断,及时的救治非常重要。2005~2011年收治乌头碱中毒患者261例,均伴有严的心律失常。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1年1月6年收治261例乌头碱中毒伴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室心律失常101例,房性心律失常148例,其他(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混合性心律失常)12例。男207例,女54例。60岁以上178例,60岁以下83例。大多患者为误服。

乌头碱中毒的机理

乌头碱能溶于水、乙醇、乙酸中,故经过浸、煮、炒等方法严格炮制后毒性降低。中毒的主要原因为用法不当、用量过大、炮制不当、煎煮时间过短和患者体质有关。乌头碱类物质对迷走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对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均有麻痹作用,因此中毒时皮肤黏膜先有异常感觉,然后麻木,肢体活动受限、头晕、视力模糊、言语不清、体温、血压下降、抽搐、甚至昏迷。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及心肌的应激性增加,可出现心率减慢及房室传导阻滞。大量中毒时可使心肌产生高频异位节律而出现早搏、室速、室颤。文献报道,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3~4mg可致死[1]。中毒潛伏期10分~2小时,最长者6小时发病[2]。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呼吸中枢麻痹。

急救护理程序和措施

准确判断病情:当患者送到医院,医护人员应快速准确判断病情。立即通过简单的询问和观察做出初步评估,弄清毒物的种类、剂量、用法和时间,采取相应措施。

开放气道、吸氧:乌头碱类中毒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做好呼吸管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

迅速建立有效、安全的静脉通路:迅速开通两条静脉通道,一条输入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物纠正心律失常,另一条输入补液电解质及利尿药物。

持续心电监测,纠正心律失常:乌头碱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常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故应给予连续的心电监测。因对抗乌头碱毒理的关键是早期足量地使用阿托品,护士应熟悉阿托品化的指征。阿托品的用量个体差异很大,一般从瞳孔散大、面红口干、皮肤干燥、血压回升等具体判断。如果体温升高>38℃、心率增快>120次/分、出现尿潴留等即应高度怀疑阿托品过量。合并肺水肿时若湿啰音消失后又重新出现且心率>120次/分,则强烈提示阿托品过量。另外,乌头碱对心脏的损害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和对心肌的直接损害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最多见,其次为房性早搏和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偶见心房颤动。室性早搏为多源性、多形性,二联律、三联律也常见;严重者可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本组有7例,均抢救成功)或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因此,护士还应掌握心电图的基本知识,识别各种异常心电图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及时向医生提供可靠治疗依据。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又可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因此,大量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观察心律失常的纠正情况,同时还应注意有无新的心律失常发生。

血液灌流观察:血液灌流是治疗乌头碱中毒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对于中毒症状重、就诊时间长、洗胃效果差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可早期进行血液灌流治疗。治疗过程中要观察生命体征、意识、表情等变化,防止出血、凝血、空气栓塞等并发症。

护理体会

备齐急救物品:抢救室要常规备齐急救复苏物品及设备,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施行。

规范化的急救护理程序:要求护士要有良好的综合急救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中毒的敏锐洞察力及应激能力,具有高度责任心。

迅速建立输液通道: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是乌头碱对心脏的双重作用结果,一是强烈兴奋迷走神经,减慢心率和传导阻滞;二是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心肌兴奋性增高产生异位心律,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所以立即建立两条通路,及时遵守医嘱使用抗心律失药物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服用乌头碱类药物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免发生再次中毒。乌头类药物需要久煎,即煎煮1小时以上,因乌头碱化学性质不稳定,经加热、水煮后,易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乌头原碱,乌头原碱的毒性只有乌头碱的1/500~1/200。川乌、草乌、附子化学成分相似,同时服用易发生中毒。长期服用乌头类汤剂和中成药易储蓄中毒。忌用药过量和服用炮制不当的乌头类药物。

参考文献

1 陈世铭,高连永.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救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739.

2 任引津,张寿林,倪为民,等.实用急性中毒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2.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组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9.4±11.3)岁;原发病:冠心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原因不明者10例;其中室性早搏18例,持续性房颤10例,室颤8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8.4±9.4)岁;原发病:冠心病14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 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原因不明者9例;其中室性早搏20例,持续性房颤9例,室颤6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本病患者病情多处于危重,因此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心理压力较重,神经兴奋过度,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造成心律失常病情加重。医护人员应开展相应的心理护理指导,重视并解决患者个性化护理需求,通过交流、谈心、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便于后续治疗工作的进行。(2)用药指导。①用药前:用药开始前医护人员应明确告知胺碘酮对于心律失常的改善效果,讲解药物意义,并强调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介绍治疗成功病例并将病情发生发展和预后情况告知患者。② 用药中:用药期间应切实落实临床护理“三查七对”工作制度[2]。静脉给药方式下胺碘酮起效时间较快,一般情况下输注15min后即可发挥药效,并在接下来4h内逐渐消退[3]。因此医护人员应对微量泵药物输注速度和输注方法要严格的掌握。药物静注时应选择粗大静脉或分支,一般以上肢静脉为佳,并单独建立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在药物输注过程中应对穿刺部位皮肤温度、颜色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给药。同时还应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对于血压明显下降者应立刻通知医师处治。③ 用药后:用药结束后应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加强巡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护理指导;应妥善安排各项护理操作以及查房时间,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

1.3 观察指标[4]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及心率、血压变化情况。采用我院护理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两组血压、心率改善情况对比与护理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心率、血压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心率、血压指标改善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用药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3 讨论

胺碘酮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常用药物,并可有效预防心力衰竭。但用药过程中患者易出现恶心、食欲减退以及便秘等不良反应,长期用药者或伴有心率减低的问题[5]。因此临床应针对服用胺碘酮的患者展开全面、优质、高效的护理,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本文针对胺碘酮治疗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包括心理护理、用药前护理、用药期间护理以及用药后护理,重视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监测,做好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心率、血压指标改善更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于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而言,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改善患者血压心率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仲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10-11.

[2]漆静,徐成胜,王秀君,等.1例头孢噻肟舒巴坦钠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2):146-147.

[3]罗丽,王咏梅,郑亚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术中静脉鞘内输液法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4):2283-2284.

[4]李莉.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h内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8):742-744.

上一篇: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下一篇:安全监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