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2024-10-10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精选12篇)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篇1

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而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各种心律失常, 常规12-ECG很难扑捉到这些非持续的心律失常, 随着分级医疗制度推广, 高血压的诊治已下移至社区医疗机构, 这使得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监护及心律失常诊断非常不便, 心脏远程监护技术的应用使高血压患者的院外心电监护得以实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建立远程心电监护中心, 至今已进行心电远程检测600余人次, 现总结了其中高血压患者心电监护结果, 探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远程心电监护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注:*与12-ECG比较P<0.05;△与第一天比较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法

采用郑州新天高科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系统组成:心脏监测数据处理平台;心脏远程监护仪 (JHY-Ⅰ) ;中国移动GPRS网络。监测患者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 (12-ECG) 后佩带心脏远程监护仪 (JHY-Ⅰ) , 每位患者至少佩带3d, 采用CM1、CM5双极导联, 双通道同步记录, 电极位置CM1放在常规V1部位, CM5放在常规V5部位, 采用自动报警、无声模式, 同时嘱患者不适时可手动发送心电图, 患者在院外或病房将心电图发送到监护中心, 值班医生依据心电远程监护学提供的心律失常的分类与诊断标准[1], 对远程心电监护系统传回的心电图进行心律失常的诊断分析, 结合患者症状和日记, 做出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

1.2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河南中医学院住院高血压患者120例,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 年龄55~85岁, 平均68岁, 单纯高血压患者42例, 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9例, 合并糖尿病20例, 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11例, 合并脑梗死8例。根据患者血压, 靶器官状况, 伴发疾病进行高血压危险分层。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 (χ—±s) ,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χ2。

2 结果

接收心电远程监护患者其中4例在监护期间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随即接收抗心律失常治疗, 病情得以控制。

心脏远程监护仪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比较, 在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诊断上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佩带远程心脏监护仪第1天的心律失常阳性率与第3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在心肌缺血的定位诊断上较ECG无明显优势, 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由于个人耐受性不同, 许多患者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伴有的心律失常, 由于其发生无规律、间断性, 传统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能及时诊断, 个别患者因不能得到及时诊断而在院外猝死。12导联动态心电图虽可连续记录24h患者心电变化情况[2], 但不能将有价值的临床心电图片段及时反馈给医师, 因此也不能进行及时的相关预防和治疗措施, 只能通过回顾性分析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本研究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用远程监护技术, 给予3天的远程心电监护, 心电图结果显示, 监护第1天心律失常检出率与常规12-ECG比较就远大于后者有统计学意义。以往有研究[3,4]对射频消融术后心血管康复期患者进行远程心电监护也取得较好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徐丽英等[5]回顾分析了520例心脏远程监护发送的心电图情况并与传统12-ECG比较结论与我一致。本研究显示, 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类型中以房性早搏, 室性早博最多见, 这与王娴等[6]相关研究一致。本研究中, 心电远程监护报告的心律失常, 以房性早搏 (91.7%) 、室性早博 (58.3%) 最多见, 其次是心房纤颤。这个结果与郑淑芳[7]等研究结论一致, 后者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了517例心律失常, 其中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也为房性心律失常, 但其检出率仅为51.3%。本研究中对比了远程监护第3天与第1天的心律失常检出率, 发现室性早博第3天检出率 (58.3%) 远大于第1天,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采用远程监护技术可提高室性早博检出率。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 (左室) 增大, 并随年龄增大, 高血压病史延长, 左房扩大越明显, 发生严重房性心律失常概率也越高。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房的大小、二尖瓣反流、左室大小以及左室质量指数相关, 尤其与左房大小的相关性更明显, 室性心律失常与左房、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左室质量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而与左室腔大小相关。

心脏远程监护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经过了几个阶段[8]:基于公共电话交换网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 利用modem行“点对点”方式的心电数据传输, 但受到固定电话线路限制[9];卫星电话[10]传输心电系统, 费用昂贵, 而且为保证监护效果, 必须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直到目前移动通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用GPRS或带红外接口的手机作为通讯载体的监护系统等各种无线远程监护系统相继出现, 终于使患者可以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由设在医院的心脏监护数据处理平台和患者随身佩带的心脏远程监护仪组成, GPRS移动通信网络是监测数据的通道, 患者在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 都可以把监测数据发送到医院监护中心, 由医师诊断分析并将诊疗意见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回JHY-Ⅰ或直接电话通知患者, 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本研究将远程监护系统应用到高血压患者中, 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 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摘要:目地探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远程心电监护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心脏远程监护高血压患者发送的心电图结果并与其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比较。结果 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的心电图结果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优于12导联心电图。结论 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对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现及防治意义重大。

关键词:心脏远程监护系统,高血压,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顾菊康, 小泽友纪雄, 肖传实, 等.心电远程监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02-258.

[2]林榕.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 8 (4) :44-45.

[3]Kouidi E, Farmakiotis A, Kouidis N, et a1.Transte1ep honic e1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of an outpatient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J].Clin Rehabil, 2006, 20 (12) :1100-1104.

[4]Turco P, Simone A, LA Rocca V, et a1.Antiarrhythmic drugtherapy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 r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atrial fibrillation[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7, 30 (Suppll) :112-115.

[5]徐丽英, 邢福泰, 王红字.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8) :1002-1003.

[6]王娴, 申小换, 金玉林.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 2010, 23 (10) :58-59.

[7]郑淑芳, 陈清启.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病因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29) :53-55.

[8]刘大茂, 吴学慧, 余轮.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的研制[J].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2 6 (2) :44-48.

[9]Murakami N, Shimizu K, Yamamoto K.Telemedicine using mobile.satellite communications[J].IEEE Trans BioEng, 1994, 41 (5) :488-497.

[10]Woodward B, lstepanian RSH, Riehards CI.Design of atelemedieinesystem using a mobile telephone[J].IEEE Transactions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 Biomedicine, 2001, 5 (1) :13-15.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篇2

微变形远程监测技术及应用

论述了微变形远程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步进频率连续波(SF-CW)技术,并结合干涉测量成像系统(IBIS)说明微变形远程监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和特点,以及发展前景.

作 者:罗刊 王铜 李琴 LUO Kan WANG Tong LI Qi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精密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地理空间信息英文刊名:GEOSPATIAL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7(3)分类号:P258关键词:SF-CW SAR IBIS 动态监测 变形监测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篇3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60-01

我院于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对48例冠心病患者行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监测,并将两个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选择在我院同期住院和门诊的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9岁,平均57.2岁;均有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

1.2 方法 动态心电图监测[1]:采用HOL TER-STAR三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系统,用模拟V1、V3、V5导联进行24小时监测,并且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准确记录各种症状发生和持续的时间。常规心电图监测:采用上海光电产同步三导联心电图机,受检者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纸速25mm/s,增益10mm/mV。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单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等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对该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程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早搏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性、多源性、成对早搏、短阵速以及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2]。此技术于1957年由美国物理学博士Norman J Holter发明的,故又称Holter心电图,简称为Holter,现在一般称为动态心电图。20世纪60年代后期,动态心电图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尤其是用于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心律失常与预后和猝死的关系。70年代末期,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ST段的价值得到确认,因而对其在研究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价值受到日益重视。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O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通过我院近些年使用动态心电图的实践观察,认为对冠心病的监测与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应用无创性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早期发现高危冠心病病人。及时合理使用调整抗心律失常药,对预防猝死的发生有重要价值。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其中频发室性早搏,可使冠状动脉血流下降25%,房速下降35%,室速下降60%,快速房颤下降40%。常规心电图受检查时间的限制,不能长时间记录,有时数次检查仅检出个别早搏或无心律失常,掩盖了真实病情,导致对疾病严重程度的估计不足或错误分析。因此动态心电图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日常状态下冠心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变化,便于判断心肌血供的情况,以便及时纠正、指导用药。在我院的临床实践中,常规心电图已显示有心律失常的病例,但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以及种类均显示增加,所以动态心电图检测应作为观察此型病人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由于动态心电图更能发现频发、多源早搏、成对、联律、短阵速等多种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另外,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心电不稳定而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且预后差,所以及时检出严重心律失常即成为首要问题之一。动态心电图具体可从一下几点诊治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3]:(1)明确诊断发作性心律失常;(2)对任何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发生机制、判断程度和危险性、推测预后;(3)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4)发现其他心电改变,协助诊断心律失常的病因;(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毒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协助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本研究结果显示: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单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等的动态心电图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对该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程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动态心电图对频发早搏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参考文献

心律监测的未来 篇4

过去Holter监测仪是一种较大较笨重设备,还有很多导线。穿戴期间无法淋浴或泡澡。它可能限制运动能力,而运动是异常心律的重要触发因素。因此,你可能两天都没有症状。

一种小型无线的皮肤贴片可能成为诊断或排除心律不齐的便捷方法。新型的创口贴大小的贴片贴在胸部,可记录长达两个星期的信息,或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旧装置,而改变为简便的装置。

它们可防水,穿戴更舒适,且能获得更全面的数据。一些移动遥测技术装置可无线发送实时数据给监测站或直接发送给医生,该技术正在进一步强化之中。

现在,它们主要用于有频繁心悸的人。通常,人们觉得有些异样,但贴片显示心律正常。核实没有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证据同样重要。这可减轻人们的担忧,避免进一步不方便、压力大的昂贵检查。

移动心脏监测的趋势

最初的Holter监测仪于1940年左右上市,是75磅重的背包,带有卷盘磁带记录器,可记录几小时ECG单导的FM信号。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篇5

摘要:介绍应用UBICOM公司的SX52BD单片机构建用于远程电网监测的嵌入式系统的具体方案,使基于单片机的测控设备可以方便地连接到以太网,实行电网参数的远程网络监控。

关键词:电网监测 嵌入式系统

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了解电网运行状况,需要对电网的各种运行参数(如三相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进行实时监测。嵌入式远程电网监测系统将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及自动化技术融为一体,对配电网进行远程监测、协调和控制,从而优化配电网络。利用以太网的丰富资源及UBICOM公司高速单片机SX52BD构建分布式以太网嵌入测控系统是一种低成本、高可靠且快捷的技术方案。

1 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可通过以太网直接访问分布在各监控现场的监测仪,了解各电网的运行状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嵌入式电网监测仪,与PC机+网卡+采集卡的以太网测空系统相比成本大为降低,实现了嵌入式系统的大众化、普及化。

图1 嵌入式电网监控系统结构

2 嵌入式电网监测仪的结构功能

电网监测仪对电网上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采样和数据处理,在一定时间要保存数据,具体功能如下:

(1)实时监测三相电压Va、Vb、Vc和四相电流Ia、Ib、Ic、T0;

(2)监测A、B、C三相功率因素;

(3)通过RJ45接口与以太网通信;

(4)保存整点时刻电压、电流数据、功率因素,保存月统计数据;

(5)用数码管显示,使用户可以在现场查看和设置仪表的运行参数及历史记录。

该电网监测仪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由单片机、电压电流采样模块、功率因素监测模块、以太网接口模块等组成。完成对电网参数的监测,实现信号处理、数据显示及电网运行状态显示等功能。

2.1 单片机

单片机模块是整个电网监测仪的核心。主要完成两大功能:(1)数据采集处理;(2)实现以太网的接入。将经过电压电流监测模块得到的三相实时电压、三相实时电流和中线电流进行处理;实时监测数据可通过RJ45接口传送以太网,使监控中心及时得到电网的相关参数;同时电网监控软件根据测试参数判断电网运行状况,电压是否越限或老家低等。

单片机选用UBICOM公司8位超高速单片机SX52BD,每秒运行数据能力达1亿次。由于UBICOM单片机的速度极高,能够实现实时多任务操作,可以在MCU执行数据采集和控制功能的同时把数据打包并传送到互联网上。用8位微控制器通过ISP接入互联网,外围器件少,系统成本低。UBICOM单片机属RISC结构,芯片上有Flash程序存储器,可以在安装在系统后进行编程和调试。由于CPU采用并行流水作业方式,执行一条指令只需要一个时钟周期,工作在100MHz时指令执行速度可达100MIPS,所有I/O可以通过编程灵活配置。

(本网网收集整理)

SX52BD单片机可以轻松地实现虚拟外设的功能。CPU通过执行虚拟软件模块直接驱动普通I/O口实现硬件外设功能(如UART、I2C、SPI、Caller ID、FSK等)。即把许多需要硬件实现的功能接口,借助处理器的高速处理能力,通过编写相应的软件模块实现。UBICOM公司用汇编语言实现以太网TCP/IP协议栈。在外妆一个以太网控制芯片(RTL8019AS)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互联网(IEEE802.3)协议处理,使该单片机系统可以直接通过RJ45连到以太网上。

2.2 电压电流采样模块

根据采样信号的不同,可分为直流采样与交流采样两大类。直流采样是把交流电压、电流信号转化为0~5V的直流电压,再送到A/D转换器进行转换。即A/D转换器采样的模拟量为直流信号。它的主要特点是:数据刷新速度快,随着元器件技术的发展,稳定度、精确定大为提高。

交流采样是相对直流采样而言,直接对交流电压和电流波形进行采样,然后通过一定的算法计算出电压、电流的有效值、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

交流采样对环境温度有一定要求,同时对A/D转换器的转换速度和采样保持器要求较高;为了保证测量精度,一个周期内,必须保证足够的采样点数,而且采样计算程序相对复杂,对CPU要求较高,因此该仪器采用直流采样。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2.3 功率因素检测模块

功率因素检测模块有两大功能:(1)判别电压是超前还是滞后电流;(2)判别功率因素大小。具体相关电路如图4所示。是当电压超前电流时,U15B输出为“1”;反之输出为“0”。电压、电流的正弦波形分别经过零比较器后(电路忽略)转

换为方波,输入2/4译码电路。译码电路只有当A、B信号为“01”或“10”时,X端口才输出Vref,对积分电流充电;当A、B信号为“00”或“11”时,输出端口为零。而A、B信号为“01”或“10”的时间正是电压、电流相位差的时间。时间越长,对电容C23充电的时间也越长。因此,电容上的电压反映了相位差的大小。CPU经过数据处理可确定功率因素的大小。

2.4 以太网接口模块

以太网接口模块选用RealTek公司的RTL8019AS全双工以太网控制器,主要功能是处理以太网协议。它自带16KB的SRAM,并通过RJ5接口与以太网通信。数据的流向为:请求信息从以太网来,通过RJ45送到RTL8019AS,处理后的数据包送入SX52BD协议栈,由协议栈对数据包进行解析,得到原始请求信息。请求信息再经过SX52BD的处理,产生回复信息。回复信息到以太网的过程与上述过程正好相比。

2.5 其它模块电路

EEPROM:CPU通过I2C总线访问EEPROM器件24C256。网页就存储在EEPROM中。EEPROM中的网页内容通过主CPU的读写操作可以实现网页的浏览、重新下载和更新。受容量的限制它不可能存储大量页面。

图4 功率因素检测模块电路图

时钟模块电路:选用了时钟芯片DS12B887。它可以产生秒、分、时、日、星期、月及年等七个时标。可以通过编程读取和修改这些时标,也可以编程产生定时中断。采用硬时钟,可以不占用单片机的定时器资源,减轻软件设计量。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篇6

摘 要:北皂煤矿对副井绞车房安装了闸瓦间隙在线监测系统,并实现了该系统的远程监测和WEB网页发布,在调度指挥中心能实时在线监测到副井绞车闸瓦间隙的各项数据指标。我们将系统接入地面控制中心,并开发组态页面实现了数据的在线监视,系统可以在线监视提升机制动系统的重要部件的品质和寿命,以及各传感器的寿命,可以在线及时发现和更换已经寿终正寝的部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在线监测;系统接入;闸瓦磨损

中图分类号: TD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40-2

1 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北皂煤矿副井绞车房使用的是SSB-130提升机盘形制动器在线监控系统,该系统是实现对提升机制动系统的运行进行全面在线自动跟踪和监控的自动化设备。提升机制动系统的制动效果与安全运行,与提升机盘形制动器在线运行的动静态特性数据密切相关。SSB-130提升机盘形制动器在线监控系统可以在线自动跟踪与监控盘形制动器的运行状态与动静态特性数据,以及在线监控盘形制动器运行中的缺陷。告知现场管理员及时采取检修措施,并可在线指导现场管理员及时对制动器进行调整,使提升机制动系统的运行状态保持最佳。

提升机制动系统的重要部件——闸瓦、闸盘和碟簧的品质(磨损、偏摆、疲劳)和寿命,以及压力、位移和油压偏摆传感器的寿命,与提升机制动系统在线运行的动静态特性指标密切相关。副井绞车闸瓦间隙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在线监视提升机制动系统的重要部件的品质和寿命,以及各传感器的寿命,可以在线及时发现和更换已经寿终正寝的部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可预测尚可使用和运行的寿命,避免部件的过早更换造成浪费,并保证在线运行部件的品质符合安全运行要求。

副井绞车闸瓦间隙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提升机盘形制动器及其重要部件的运行与维护操作提供在线运行管理,建立管理数据库与查询,包括紧急制动汇总表、紧急制动顺序表、合闸数据越上限汇总表、合闸数据越下限汇总表、闸瓦磨损趋势曲线、碟簧疲劳趋势曲线、闸盘偏摆最大摆幅趋势曲线、闸瓦闸盘和碟簧更换与液压油换油记录汇总表,并存入数据库,供管理查询。

2 在线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闸瓦间隙在线监控系统采用了高速和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器、功能强大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及高精度的碟簧压力传感器、接触式位移传感器、油压传感器、非接触式的偏摆传感器。

采集到提升机制动器合闸过程中的动态数据和制动器的工作状态,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的高速在线分析,获得监控制动器安全运行的合闸常规数据及其越限数据,紧急制动数据,松闸数据及其越限数据,并存入相关数据库,建立制动器运行数据的历时档案,并可以在线查询。

3 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集成

3.1 通过工业以太环网与现场PLC建立通讯

北皂矿副井绞车闸瓦间隙在线监测系统使用的PLC是西门子S7-300系列,西门子PLC使用SIMATIC NET通讯软件,读取过程复杂、数据量大而且大量占用网速和带宽。基于IFIX控制平台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与使用后,我们采用第三方OPC SERVER,即Kep server做OPC SERVER软件,Kep server既支持串口协议,又支持以太网协议,它的驱动程序可以覆盖每一个PLC系列,不需要开发任何驱动程序即可连接到任一设备,通过Kep server将海域进风井索道防水闸门的PLC数据进行统一读取,与其他系统整合,真正实现了自动化系统的无缝链接。

Kep server通过单一的OPC服务器接口使OPC多协议得到极大丰富,Kep server服务器的设计允许控制系统拥有快速通讯装置,由于它嵌入了多种插件驱动程序、组件和130多种通讯协议,并且支持1000多种设备,同时,服务器为所有驱动器提供清晰普遍的用户界面。无论使用何种驱动器,都能够不间断地通过合格的 OPC或系统界面来访问客户应用程序。

3.2 服务器OPC中节点的生成

基于iFIX控制平台结合OPC技术为基础数据采集技术,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在线监测系统生产厂家只要将相关设备和驱动程序封装成OPC服务器,对我方提供接口,我矿的IFIX组态软件客户端可以与OPC服务器进行通信而存取这些设备,这样我矿技术人员无需编写低层的驱动程序,通过Kep server的OPC Client 即可与之进行数据交互。

北皂矿开发人员自主开发、积极拓展副井绞车闸瓦间隙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开发新程序,并将它们纳入到综合自动化控制平台中实施副井绞车的远程监测,组态程序的制作、配点,都是我矿自主开发的。

3.3 综合自动化控制平台

通过IFIX综合自动化控制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组态程序的设计,iFIX能够通过对来自现场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提炼,整合出对管理层有效的数据,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综合自动化控制平台,并经过数据交换,实现系统的远程监测,达到生产过程信息与管理信息的统一。采用IFIX客户端我们实现了副井绞车闸瓦间隙远程的在线监测。

3.4 副井绞车闸瓦间隙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客户端主界面

在IFIX控制平台的副井绞车闸瓦间隙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客户端主界面中,通过该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到系统包括分合闸状态、油压、左右侧滚筒偏摆量及各数据采集传感器等的工作状态和位置状态,并通过监测这些数值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我矿自主制作的IFIX组态软件控制系统,可以轻松地在监控中心实现对副井绞车闸瓦间隙在线监测系统的远程监测。为检验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性,目前我们已经对该系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监测,通过监测,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和可靠性,绞车闸瓦间隙的各项数据传输且显示正常,极大地提高了绞车运行的安全性。该系统使用方便、在线监测画面简单清晰,是一套适合现代化海滨煤矿安全生产的实时、管理高效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它的开发应用,将让我矿信息自动化水平提升至新的台阶。

4 集成后系统的主要功能

①自动跟踪与监控提升机的三种工作状态为:合闸自动跟踪、松闸自动跟踪和紧急制动自动跟踪。在提升机发生相应制动状态时,就会自动弹出相应状态的制动自动跟踪界面,当界面内的数据超出正常数据范围时,就会报警,这时检修人员就可以及时地进行检查和检修,防止了设备故障的发生。

②数据库数据查询功能,可供进行的数据库查询主要有如下9种:松合闸静态实时数据查询,松合闸静态历史数据追溯查询,松合闸数据越上限与越下限静态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查询,松合闸过程实时动态历程曲线数据查询,紧急制动数据查询,闸盘偏摆数据查询,闸瓦磨损、碟簧疲劳静态实时和历史数据库查询,闸瓦磨损、碟簧疲劳实时动态数据库查询,部件寿命静态实时数据库查询。

可供查询的数据为闸位移行程时间、液压油行程时间、一副相对闸的正压力差、一副相对闸的闸间隙差和贴闸油压、闸盘偏摆最大反向摆幅、闸盘偏摆初始位移、闸的闸瓦磨损、闸的碟簧疲劳等。

可供查询的时间曲线为各闸位移实时动态历程曲线,各闸碟簧压力实时动态历程曲线,各闸正压力实时动态历程曲线,A管与B管油压实时动态历程曲线,总制动力矩实时动态历程曲线,各闸位移、碟簧压力、正压力、油压实时动态历程组合曲线,闸盘偏摆实时历程曲线,闸盘偏摆最大幅逐日变化趋势曲线,闸瓦磨损逐日变化趋势曲线,碟簧疲劳逐日变化趋势曲线,合闸油压空行程时间逐日变化趋势曲线,残压逐日变化趋势曲线等。

5 项目总结及取得的效果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均为心血管疾病或疑为一过性心源性症状患者, 伴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眩晕、晕厥、抽搐等症状,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47例, 年龄48~82岁, 平均61岁;住院患者62例, 门诊24例;所选病例包括41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9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 7例待查。

1.2 方法

8 6例患者均做普通心电图检查, 再用1 2导联2 4 h D C G仪 (Meigaoyi公司) 连续记录22~24h, 计算机自动记录, 之后经计算机处理, 将异常部分放大分析, 再去除伪差, 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率

24h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异位心率失常 (包括室早单发, 室早二、三律, 房早单发, 房早二、三律, 心房纤颤, 房室传导阻滞Ⅱ°Ⅰ, 房室传导阻滞Ⅱ°Ⅱ) 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种监测方法诊断异位心率失常的结果见表1。

2.2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疾病的关系

8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 所选86个病例包括41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9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 7例待查;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极高, 其他心律失常类型还有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对比DCG与ECG检出病例数及检出率 (%) , 见表2。

(*ECG的检出率显著低与DCG的检出率, 差异性P<0.05)

3讨论

3.1 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本调查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速、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上速) 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 而对房颤、室速的检出率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常规心电图检测记录时间较短, 对于一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 (如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 ECG检出率极低, 甚至完全记录不到;DCG可连续记录长达24h心电图, 故对一过性短暂发作的阵发性心律失常变化检出率高, 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3.2 动态心电图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律失常指的是由冠状动脉供血障碍导致心肌缺血, 致使传导发生异常。心律失常多见于心血管患者, 但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可见心律失常, 且年龄增长与心律失常发生率成正比。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电生理特性改变而发生心律失常, 体现为动态心电图异常[2]。老年人器质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有密切联系, 复杂行房性心律失常者还可能发生脑梗死等并发症, 故临床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抗凝抗血栓形成, 以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本组86例心律失常老年患者, 其中41例为冠心病 (占47.7%) , 高血压21例 (24.4%) , 其他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肺心病也为心律失常的原发病, 说明老年人心律失常多发生与器质性心脏病。

监测24h动态心电图有助于判断心脏病药物的治疗效果, 以及监控病情的变化情况, 具有重要意义, 可评估心肺功能, 及时发现恶性心肌缺血, 早期预防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判断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可作为独立的预测指标, 对此类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监测可估计预后。

摘要:目的 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在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 探讨其使用价值。方法 回顾86例老年人心律失常, 将常规心电图检测与24h动态心电图临床监测进行对比, 评估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心律失常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对于多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用于监测老年器质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可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 可提供心律失常与日常活动之间的关系, 研究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作规律, 及时诊断疾病, 正确治疗, 同时还对评价患者目前使用的治疗药物的疗效, 以改善临床治疗方案。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诊断意义,常规心电图

参考文献

[1]齐兵, 毛锐.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35) :149-150.

术中ECG监测与心律失常 篇8

1 心律失常与恶性心律失常

何谓心律失常, 心脏的起搏和/或传导发生异常即称为心律失常。据相关文献报道:围术期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达66%, 术中可达49%。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12.5%, 术中平均可达7.8%。

心律失常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依据临床多年体会, 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变, 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 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 直接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显著的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特点:伴有血液动力学的明显改变, 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明显改变, 伴有因恶性心律失常引发的其它改变, 临床难以纠正的心律失常 (药物, 电复转, 起搏器等联合应用效果不佳) 。

恶性心律失常的预后取决于发现是否及时, 病因依据的判断是否准确, 处理是否得当, 心律恢复是否满意。

2 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程度

2.1 房颤:

平均室率超过150次/min, 心排血量下降20%~40%, 可能诱发急性肺水肿。房扑:如果2∶1下传, 室率较快, 使心排量下降。如1∶1下传, 可导致室颤。

2.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

心室充盈时间减少, 心室充盈量下降, 使心排血量显著下降。PSVT室率如果在180次/min以上, 可导致血压下降, 休克, 晕厥。

2.3 室性心动过速 (VT) :

心室率增快, 房室收缩顺序异常, 心室收缩顺序异常多变, 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 导致严重的低心排, 应立即按心肺复苏原则处理。

2.4 窦性停搏或心房停搏: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综合征) 或严重的房内传导阻滞, 特点是频率慢, 起搏位置低 (逸搏点) ,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严重的可导致A-S综合征即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甚至猝死。

2.5 房室传导阻滞 (AVB) :

Ⅰ度、Ⅱ度一型影响较小, Ⅱ度二型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 2~3∶1传导, 心率较慢, 影响就增大。Ⅲ度取决于逸搏心率的频率和部位, 慢和低直接影响血流动力学, 严格讲, 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手术患者, 逸搏心率低于50次/min, 药物治疗不显著, 应该安置起搏器。

2.6 室性早搏: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取决于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 二、三联律时心搏量和充盈量明显下降;室早后心搏量和充盈量代偿不足;室早发生的时间与左室充盈和心搏量的降低密切相关。

2.7 心室颤动和停搏:

属无效的频率收缩, 心排血量基本终止。

2.8 起搏器综合征:

AAI: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VVI:植入型除颤复律起搏器。从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看, AAI优于VVI。VVI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 (心排量降低, 房室瓣不同步, 竞争心律, 介导心动过速, 周围血管扩张) 即起搏器综合征, 应由相关科室监管。

3 心律失常在手术中常见以下几组症状

3.1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偶发房早降低5%, 偶发室早降低12%, 频发室早可降低25%, 房速降低35%, 快速型的房颤降低40%, 室速降低60%, 室颤冠状动脉流量为0。已有冠心病者,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急性心肌梗死等。

3.2 脑动脉供血不足:

频发房早下降8%, 频发室早下降12%, 室上速下降14%~23%, 极快室上速下降可达40%, 室速下降达40%~75%。血流动力学障碍对脑血管正常者不致造成严重后果, 但是对已有病变者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 甚至造成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3 肾动脉供血不足:

频发房早肾血流降低8%, 频发室早减少10%, 房速下降。

18%, 快速性房颤与房扑可降低24%, 室速可降低60%。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症状。

3.4 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

快速心律失常血流量降低34%, 可造成肠系膜动脉痉挛, 胃肠道缺血。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腹泻, 甚至出血、溃疡或麻痹。

3.5 心功能不全:

可出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4 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4.1连续、动态心电监测:正确诊断, 努力找出原因或诱因。

4.2纠正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纠正心律失常诱发因素往往就是预防治疗作用。术中最可能的因素是麻醉深度, 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手术刺激, 水、电解质及酸硷失衡, 低体温, 疼痛,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

4.3立即处理性质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源性室性早搏, R-ON-T, 室速, Ⅲ度AVB及心率缓慢的Ⅱ度AVB以及SSS等, 术前尽可能有救治措施, 否则术中处理难度很大。

4.4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应立即处理, 要注意查明原因或诱因再处理, 因为处理不当可能会加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4.5积极终止心律失常的发作, 力求根治, 努力预防复发。但对神经源性心律失常应有清醒认识, 因为这种心律失常是最难处理的。

4.6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应注意可能引起的治疗副作用。

5 术中ECG监护要点提示

5.1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特别是除外非心脏因素, 首先应考虑与手术麻醉的操作及管理密切相关。窦性心动过速易发期多在麻醉诱导和患者苏醒期, 处理并不困难。

5.2窦性心动过缓以往我们认识肤浅、重视不够。如果术前阿托品实验呈阴性, 且心率低于80次/min, 有必要做异丙肾上腺素实验。异丙肾上腺素实验的结果如果与阿托品实验结果一致, 可能存在窦房结功能障碍, 应考虑安置起搏器的必要性。术中如果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绝大多数与手术操作相关, 即机体的高迷走反应。最常见的有眼心反射、胆心反射、直肠心脏反射、腹腔神经丛反射、颈动脉压力反射等。窦性心动过缓如果低于45次/min, 多伴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应立即处理。首选阿托品, 效果不显著可应用肾上腺素, 争取尽早恢复。如果窦性心动过缓演变成窦性停搏, 则预后不良, 应按心肺复苏处理, 关键是及早发现, 及早采取措施。

5.3在手术中如果出现2度1型 (文氏现象) 或2度2型 (莫氏现象) 传导阻滞而既往无此现象发生, 排除麻醉因素, 应考虑手术操作引起的心脏高迷走反应, 其处理方式等同于窦性心动过缓。如果术前已存在, 应与相关科室共同查找原因, 在麻醉计划及护理配合中确定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比较严重的心脏传导障碍, 极易出现心血管反应 (低心排) 和神经症状 (阿氏发作) 。如果心率在50次/min以上, 可根据异丙肾上腺素实验结果选择处理方式。如果心率在50次/min以下, 必须安置起搏器, 这是重要的安全保证。对这类患者应该尽可能的不选择使用影响心脏传导功能的麻醉药物和方法, 避免造成传导障碍加重的各种因素, 调整合适的起搏效能, 使其能够平稳度过手术期。

5.4完全性右束枝和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统属比较典型的心室内传导障碍, 尤其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更为严重, 这是左心功能的特点所决定的。如果术前已诊断明确, 相应科室会采取措施 (查明原因, 针对性治疗, 安置起搏装置等) 。如果术中突然出现完全性右束枝或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 要高度警惕, 因为这是某些患者将要发生心脏骤停前的一种表现形式。

5.5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可以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很大因素是患者由生理性循环过渡到非生理性循环, 再恢复到生理性循环所造成。一般来说, 复苏所必须的条件如果创造的理想, 心律失常处理并不困难。但复苏后反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应考虑手术是否成功。如排气过程是否发生了冠状动脉气栓, 矫正手术是否造成传导束损伤, 畸形矫正不满意导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是否存在低心排等。上述情况不是依靠药物所能解决的, 应与手术医师及时沟通, 共同研究, 正确判断, 积极处理。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篇9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电监护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数发生在发病1周~2周, 尤其是24 h内多见, 及早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中, 男26例, 女14例;年龄47岁~73岁 (56.3岁±11.2岁) ;单纯下壁心肌梗死14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13例, 前壁心肌梗死6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例, 高侧壁心肌梗死2例, 右室梗死2例。

2 结果

本组40例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治愈35例, 出现心室颤动5例, 4例及时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 1例抢救无效死亡。

3 护理

3.1 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及病情变化

病人入院后即时开始持续心电监护, 建立心电监护记录本, 每2 h记录心律、心率及心电波形的动态变化。监护过程中保持心电波形的清晰P波、QRS波、T波易辨认, ST段以及J点也能清晰监测。准确及时记录有价值的心电波, 对于复杂类型的心律失常, 可通过冻结键将心电波形冻结并打印记录下来, 以便进一步辨认。正确设置报警参数, 如心率、ST段下移等, 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2 监测心律、心率

心律失常绝大多数都发生于梗死后48 h内, 尤其24 h之内, 前壁、侧壁心肌梗死病人, 应警惕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对室性心律失常中室性期前收缩及短阵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者, 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发现心室颤动立即给予电复律。下壁、后壁心肌梗死病人, 应注意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 对室上性心律失常, 若心率不快且病人无明显症状, 可暂不予处理, 但需严密观察, 若心率快且病人出现明显症状, 则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3 临床表现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意识、血压、呼吸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及时记录病人胸部不适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心肌梗死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随室率、持续时间、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等因素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在原有症状基础上, 心慌、胸闷、胸痛、眩晕加重, 严重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甚至室扑或室颤而猝死。出现上述症状并通过心电监护证实恶性心律失常, 须及时向医生报告, 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

3.4 掌握用药方法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保持两条静脉输液顺畅, 一条通道常规用药, 另一条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掌握利多卡因、胺碘酮的使用方法。

3.5 加强基础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探视, 给予吸氧 (氧流量4 L/min~6 L/min) , 疼痛时给予镇痛药哌替啶、硝酸甘油等, 配合做好各项检查、准确记录出入量, 并做好记录,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注意饮食调节, 给予低脂、低胆固醇, 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发症。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 临床症状危重、病死率高。有资料表明, 患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病死率为30%~50%[1]。因此, 及早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关键。心电监护显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3 d~5 d内, 以24 h内最多见。可能是梗死区与边缘正常心肌间电话动不平衡, 心肌应激性增高, 致使局部电流形成折返环, 易引起反复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猝死[2]。经心电监护, 本组多例病人因及早发现心室颤动的先兆, 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暂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等, 及时报告医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 有效地控制了心电变化, 避免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持续的心电监护能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 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因此早期心电监护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哈里斯.老年心脏病学[M].卡志强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9:279.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各30例。此研究方案已通过有关管理部门对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审查,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具知情同意权。所有患者均经有关辅助检查证实,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3]。观察组中,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55~85岁, 平均年龄 (74.8±5.2) 岁, 单纯下壁心肌梗死13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 前壁心肌梗死2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 高侧壁心肌梗死2例, 右室梗死2例;对照组中,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58~86岁, 平均年龄 (76.1±5.6) 岁, 单纯下壁心肌梗死12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10例, 前壁心肌梗死3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例, 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 右室梗死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临床护理, 对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护理基础上施加心电监测护理;观察组施加心电监测护理, 包括 (1) 密切检测患者心率、心律及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记录患者血压、呼吸、血氧饱合度、意识的变化情况, 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等表现时及时通知责任医师进行救治; (2) 急救护理:快速建立溶栓静脉通路及扩张冠脉静脉通路, 准备好相应抢救仪器, 积极配合责任医师进行床旁抢救; (3) 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4) 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 缓解其由于疾病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紧张焦虑心理, 鼓励患者, 增强其对抗疾病的信心。

1.3 检测方法

(1) 两组患者疾病转化转归情况:由观察人员全程跟踪, 并结合患者住院病历及辅助检查资料记录患者疾病转化转归情况, 统计分析数据并绘制成表。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对患者经行一对一交谈询问, 了解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情况, 收集有关数据, 统计、分析并绘制成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转化、转归情况比较

经不同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 (76.7%) 明显高于对照组 (53.3%)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死亡。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因2例患者死亡, 未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64.3%)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众对健康医疗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高龄人群疾病发生率的不断提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其中, 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尤为显著[4,5]。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中的常见疾病之一, 多见于高龄人群, 具有高致残、高病死率的特点[6]。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造成一支或多支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 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 在此基础上, 一旦供血减少或中断, 使心肌持续严重缺血时间过长即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伴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7,8]。故而及时治疗同时配合心电监测护理措施, 对于降低急性心梗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预后结局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心电监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数据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死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64.3%)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监测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形成专业性的护理体系,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心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心电监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 (18) :2776-2778.

[2]李丽宏, 罗玉贤, 冯素敏.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监测价值[J].河北医药, 2013, 35 (6) :904-905.

[3]周亚涛.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3) :2080.

[4]苏维芳, 刘亚丽, 许晓伟.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 (4) :481-483.

[5]黄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6, 33 (1) :92-93.

[6]陈慧玲, 张海玲.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6 (8) :1074-1076.

[7]胡敏芝.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监测及护理[J].护理研究 (中旬版) , 2012, 26 (3) :714-715.

心律失常的远程监测 篇11

关键词:电力设备远程监控;分布式网络控制;线路监控仪

中图分类号:TM7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125-01

电力设备监控系统能把本地必要的运行信息提供给远方监控系统,特别是关于开关以及保护等行为的信息,以便使当时的值班人员和相应的系统调度人员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及时把握安全控制和设备故障处理等隐藏信息,还可以使变配电的损失得到降低,同时也使供电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随着电力行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及管理水平的逐日提高,多数变电站的配电室也都已经有了配套的电力监控系统,但多是集中柜式的,可靠性和维护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人机控制界面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友好,还有处理数据的能力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新型的分布式网络形式的变电站电力设备监控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变得十分有必要,从而使变电站电力设备的综合控制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

1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框架

分布式的电力设备监控系统是指,把电力线路监控仪采用网络化的组合形式进行整合,主机采用的是IBMPC586工业控制机。分布式电力设备监控系统的主要设备有:若干台线路监控仪、IBM PC 586工业控制机、网络通信接口和调制解调器。此分布式电力设备监控系统维护起来比较简单,充分的利用了主机软、硬件等资源,并可与调度中心取得联系。

2线路监控仪——监控功能的实现机理

电力设备监控系统具有遥控和遥测的功能,完成了对电力设备的监测控制任务,可以将电力设备的关于地理分布、运行控制和性能状态等内容的数据集合到一处,然后经过远程网络传输到电力系统的控制中心,并建立起相应的实时数据库,还可以连接到互联网上任意一台计算机,实时地监控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电力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硬件组成。由一个上位机和若干个下位机组成,且他们之间的数据通信采用GPRS进行。

各构件的安置位置:上位机在监控系统的管理中心,下位机则在电力设备的现场,且各个下位机构成一个独立的远程控制终端。下位机内有与电表进行RS-485数据传输通信的网络接口,以及各种传感器和输入-输出开关的接口等,以便配合电力设备自身带有的二次仪表。

下位机与上位机组成了两级的分布式电力设备控制系统,上位机具有工程师操作站的功能,完成遥控、遥测、故障分析、以及数据检索等任务。下位机是实时控制和在线控制的,它实现了远程数据的通信和电力设备的开关控制等功能,还对电力设备的电流等参数进行实时的检测。

3电力设备的远程图像采集终端

电力设备的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包括:远程图像采集终端、CDMA数据网络、Internet互联网通信和网络中心四部份,它们为实时传输控制命令和图像等数据提供了必需的传输通道。首先,网络中心发出相应的控制命令,然后,远程控制采用某些方式进行电力设备图像的获取,也就是在终端拍摄到的关于电力设备的相应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借来来,再经由CDMA数据网络传输给Internet互联网,最后,原本IP地址已经固定好的网络终端接收到相应的数据信息,从而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电力设备的远程监控系统。

远程图像采集终端的组成包括:图像获取设备、外围电路、单片机和CDMA通信网络模块四部分。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下面几点:实现了自动报警和定时控制方式下的照片拍摄功能;利用USB数据接口进行硬件连接,再获取有用的图像信息,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信息分解,依次按,首先UDP,其次IP,再次PPP网络协议的顺序对已经切分好的信息打包;CDMA通信模块与CDMA网络无线连接,完成了图像数据等的接收和发送,然后存取数据中的IP物理地址。

4结 语

这里介绍的电力设备远程监测控制系统是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实现了对电力设备的远程控制,避免了繁杂的人工巡检,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很高,且具有造价低、传输信道比较可靠,安装和使用比较方便等优点,可以对现场电力设备进行遥测和遥控,提高了电力设备的运行管理水平,可以快速、及时的找出电力设备潜在的、不易发现的严重故障,从而提高了电力设备故障的抢修率。

参考文献: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 篇12

1 系统概述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由心电采集电路、控制芯片、显示模块、射频模块、无线通信网络、医院监护中心的计算机组成[1,2],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本文设计的心电监护终端主要用来完成对病人心电信号的采集、处理、显示并将监测数据通过GPRS无线网络传输到医院监护中心的远程计算机上,实现对病人的远程监测。医生根据传输回来的数据进行诊断并及时对病人提供诊断结果。

2 系统硬件设计

为了实现体积小、处理速度快、满足嵌入式系统Linux对硬件要求的心电监测终端,该系统采用三星公司生产的S3C2440单片机作为微处理器。该单片机为32 bit RISC微处理器,具有低价格、低功耗、体积小、精简指令集、高性能、驱动能力强等优点。而且S3C2440片内资源十分丰富,片内含有A/D转换通道,从而可以省去专门的A/D芯片,因此简化了外围电路,为电路设计节省了空间,满足设计要求。

2.1 心电采集电路设计

心电信号的采集电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功能主要包括前置放大、50 Hz陷波、高通滤波、低通滤波和后级放大,其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因为体表ECG信号一般在0.05 m V~5 m V之间,信号非常微弱,并且易受到肌电、呼吸、电磁等干扰。所以采用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的差分放大电路进行前置放大,以增大输入阻抗、减少共模信号干扰。50 Hz陷波电路的作用是滤除50 Hz工频对心电信号的干扰。前置放大电路与50 Hz陷波电路如图3所示(放大器型号为TLC2254CD)。带通滤波电路主要由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组成,通频带为0.5 Hz~100 Hz,用于滤除心电频率范围以外的干扰信号。后级放大器将ECG信号进一步放大100倍左右(0 V~3.3 V之间)后,将采集信号输入到控制芯片S3C2440的A/D转换模块中。

2.2 GPRS模块的外围接口电路

控制芯片S3C2440通过控制GPRS模块实现心电数据的无线传输,通过串口对GPRS模块发送控制指令,使其完成对心电数据的无线传输。GPRS模块的功能:实现与S3C2440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过GPRS无线网络与医院监护中心的远程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GPRS模块选择索尼爱立信公司生产的GM47。GM47具有性价比高、使用简便、模块内嵌TCP/IP协议栈、有很好的技术支持等优点。GM47串口采用2.75 V的CMOS电平,而S3C2440串口是TTL电平,因此两者互相连接时需要电平转换。GM47的外围接口电路如图4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系统软件主要由系统启动代码Bootloader、Linux操作系统内核、yaffs2根文件系统和ADC、GPRS的驱动程序组成。应用软件主要由心电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LCD显示和GPRS数据发送5部分组成,应用软件流程图如图5所示。

系统软件的组建过程:

(1)制作Bootloader、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其中,Linux内核中要添加ADC和GPRS的驱动文件,并在.config文件中进行相应的配置,最后make生成Linux内核;向Nand Flash中依次烧写制作好的Bootloader、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3]。

(2)移植Web服务器Boa。通过修改boa.conf文件,设定默认网页名称和网页文件、cgi-bin文件的存放路径。通过修改rc S文件,使Linux启动后自动设置IP地址并启动Boa服务器。

(3)用HTML语言编写登录页面[4]并将其存放到boa.conf文件设定的/home/boa/www文件夹中。

(4)把用C语言编写的脚本文件login.c、main.c、adc.c、gprs.c和.h头文件放到Linux系统中,用交叉编译器armlinux-gcc编译成login.cgi和main.cgi文件。把login.cgi、main.cgi两个脚本文件和心电监测页面内容文件main_html一起存放到/home/boa/www/cgi-bin文件夹中。

(5)打开远程计算机,输入在rc S文件中设置的IP地址就可以进入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登录界面,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进入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监测页面,如图6所示。在监测页面上,医生可以看见心电监测终端传送来的心电波形、心率、QRS波振幅和时限、P波振幅和时限、T波振幅和时限、P-R间期和Q-T间期等指标。

4 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系统采集处理心电信号的准确性,采用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和传统的心电监测仪进行比对试验。用心电信号模拟发生器产生各种监测信号,把相同的监测信号输入到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和传统的心电监测仪,统计并对比两个仪器分析的QRS波振幅和时限、P波振幅和时限、T波振幅和时限、P-R间期和Q-T间期等指标,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系统能够保证心电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亚群,于龙飞,王坤林.网络控制中心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计算机系统应用[J].2011,20(4):1-5.

[2]张石,董建威,王军辉,等.便携式无线心电监护仪的低功耗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6(7).

[3]王晓宁,王振臣,张少兵,等.Linux操作系统在ARM9处理器上的移植[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37(02):67-69.

上一篇:复杂地区下一篇:后路切开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