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特征

2024-08-10

活动特征(精选12篇)

活动特征 篇1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新形态, 也是社区文明程度的象征。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 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文化生活客观合理的需求。目前, 社区文化正是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倡导下, 依靠街道办事处, 发动社会力量, 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文化服务, 来满足社区范围内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一、社区文化的规模

社区, 通常指现行的行政划分。社区文化, 是具有文化部门协助, 由该社区民众主办文化的性质。所以, 社区文化区域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划分, 大体是按人们活动方便, 民众意识确定的一个城市自然区域。可以把一个街道居民区的文化视为社区文化, 也可以把几个街道居民区的文化视为社区文化, 还可以把一个住宅小区的文化视为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既然是“一片地域”, 那么它的规模就有大有小, 社区内的人群就可能是多种行业的人, 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二、社区文化的特征

社区是混杂于多行业人群生活与工作的区域, 构成社会中的一个文化小区域, 人群的复杂性决定人员的复合性, 单一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都可以复合在社区文化之内;但不能简单地说搞好了某一单项文化就是搞好了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城市的综合文化现象。单一的文化活动, 只具有个体的行业特征, 不具备社区的复合特征。社区文化的复合性, 又决定了它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

三、社区文化的活动内容

社区文化活动几乎可包括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部内容。但由于每一个社区的条件不同, 文化活动又各有侧重。改革开放后, 城市居民人群结构复杂起来, 人们的多种文化思潮碰撞, 使民众的思想起了相应的变化。就经济而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了大款老板, 一部分人还处于相对贫困, 下岗职工增多, 就业矛盾突出, 加剧了民众思想的复杂化。处于贫困状态的群体, 一些人容易产生低落情绪, 对文化活动冷漠, 对前途悲观失望, 正需要催人上进的先进文化活动刺激他们振作起来。处于较为富裕的群体, 容易产生骄妄, 对利欲的追求胜于思想追求, 缺少自我调控, 同样需要先进的文化给予校正。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文化的先进, 不是文化设施的高档, 是指教育导向功能, 寓教于乐的文化高品位, 通过搞各种教育功能强的文化活动, 去占领社区民众的思想阵地, 提高民众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侵蚀的能力, 给民众创造一个美好

社区文化的群众文艺创作, 也要面对社区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确定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深入到社区民众中去, 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 创作和演出贴进他们生活的作品。组织群众能够自觉参与活动, 着力开展有效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 安定一方, 树立正气, 弘扬民族精神。

社区文化不可忽视老年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活条件, 卫生条件, 医疗条件的改善进步, 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大, 老年人群体增多, 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应占较大比例。在别的文化活动中, 老年人因身体关系参加活动较少, 社区文化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 举办些老年读书, 老年休闲娱乐, 老年健身运动, 老年心理卫生, 老年琴棋书画, 老年文艺小型演出等活动, 都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容之一。

四、社区文化的联手共建

社区文化的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是该社区人, 所以社区文化一般不是政府行为的国办主体文化。如果这个社区是一个行政居民区, 组织发动文化活动相对容易;如果这个社区是复合区, 组织活动就要有相关的人大力配合。由于社区地域相对较小, 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 需要多方相助的联手共建行为。

一个城市里的大型文化标志性建筑, 如风景点、广场、雕塑等, 尽管坐落在某个社区, 但并不属于这个社区的文化设施。社区文化的建设投入, 除政府必要的投资, 更多的经费是社区自筹和找企业厂家商家赞助。每一个社区经济实力不同, 设施建设就要考虑不要搞大而全, 要综合利用场所, 根据自己的财力决定项目。要立足于长期活动, 长期受益, 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根据社区的文化队伍状况, 扬长避短, 搞自己能承受的活动。

城市的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强项, 这个社区的文艺演出队伍整齐, 那个社区的创作队伍可能见长, 取长补短, 联手开展活动, 可以促进人才交流, 作品上档次, 扩大相互的影响。还可搞社区之间的文艺比赛, 专题性演讲比赛, 知识竞赛等活动。

在一个社区里通常有多种行业和单位, 组织者可以与商家、厂家和单位联合, 搞经贸专项宣传, 利用附近的场地和人才,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总之, 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内综合性的文化, 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 有组织地开展好此项活动, 把社区民众的思想向正确的轨道上引进, 是新时期城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集小胜于大胜, 个体、集体、国办文化多元发展,

活动特征 篇2

在已有速度模型的基础上,选取三峡水库区529个地震重新确定了速度模型和台站校正.并利用该结果对2 138次地震进行了定位.研究表明,在不同区域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仙女山断裂附近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5.6km,而巴东地区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2.6km.以震源深度5km为界,浅于5km的地震的6值为1.16,而深于5km地震的b值为0.90,不同深度地震的频次变化与水位关系差异明显.

作 者:廖武林 张丽芬 姚运生 LIAO Wu-lin ZHANG Li-fen YAO Yun-sheng  作者单位:廖武林,张丽芬,LIAO Wu-lin,ZHANG Li-fen(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430071)

姚运生,YAO Yun-sheng(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430071)

刊 名:地震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SEISMOLOGY AND GEOLOGY 年,卷(期):2009 31(4) 分类号:P315.2 关键词:地震定位   三峡水库   地震活动   earthquake locatio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eismicity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课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内涵及与它相关的几个概念,再加上总结近几年各地开展小学数学活动课程 的经验,可以归纳出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主体性

主体性是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活动的主体始终是 学生。可以说,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小学数学活动课程 目标,这是衡量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志。

主体性具体体现在:①师生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②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 过教师适当的指导,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③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 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能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 人的权利和欢乐。

例如:在安排“数学文艺会”这一数学活动时,首先师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的 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合作设计活动游戏,排演数学童话剧、数学相声,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布置文艺 会会场等;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节目。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 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极大地提 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

二、活动性

活动性是数学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数学活动课程,突出表现为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数学+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 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正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在于,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生自由操 作探索,使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概括性水平逐步得到发展。学生充分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不断分析、判断、综合,从中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思考性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 键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开发尤为重要。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皮亚杰论)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 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训 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形象思维是基础,它直接与创造 性思维联系。因此,低年级尤其要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得到数学思想和数学 方法的熏陶。

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中的活动、竞赛辅导及其它一些活动亦有所加强和发展。如实验、演示、操作、技能训练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这些活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学生自主,发展特长等因素,并有助于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和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可相提并论。学科课中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它是学科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是一种独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的活动有别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活动,有以下几层意思: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己设计、组织、开展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会员活动为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可以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信息和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普及型、大众化的;学科竞赛是提高型、选拔性的。因此,数学活动课可以成为数学学科课和数学竞赛辅导之间的桥梁,为部分学生接受继续辅导,参加竞赛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否则,就容易造成多数学生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陪衬,导致数学活动课失去它的勃勃生机而误入歧途。这一点必须恰如其分地加以把握。

本溪市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篇4

关键词:雷暴日,特征,分析,辽宁本溪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剧烈的灾害性天气事件,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它会对航空航天、国防、计算机、电子工业、电力、铁路、通讯、石油等多个行业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由雷电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数亿元,而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则难以估计。

我国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都在研究雷电活动规律及特征。在人工观测雷电资料基础上,研究人员对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易燕明等[1]对珠江三角洲雷电灾害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及雷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雷电灾害已成为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造成重大影响的第四大灾害;高菊霞等[2]分析了陕西雷电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统计出陕西闪电日数最少和最多的地方分别是关中中部和陕北北部府谷,每年的5—8月为雷电集中发生期;尹丽云等[3]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云南雷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点。

虽然国内对雷电灾害的特征分析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是本溪市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为了弥补这个空白,本文特利用近10年的雷暴日资料,以本市的自然、气候、人文环境为背景,计算出各区县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市各区县的雷暴活动特征,为本溪市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1 区域概况

1.1 地理环境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3°34′~125°46′,北纬40°49′~41°35′。全境面积约8 411 km2,呈哑铃形分布,山地较多,有俚语称“八山一水半分田,本分道路和庄园”。境内约有大小河流逾200条,其中有27条流域面积超过100km2。北靠沈阳、抚顺;南接丹东;西邻辽阳、鞍山,东临吉林通化,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1.2 气候

本溪市属于中温带温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6.1~7.8℃,7月平均气温24.3℃,1月平均气温-14.3℃;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800~1 000 mm,其中1/2的降水量集中在7—8月。

1.3 人文经济

本溪是国家著名的工业城市,重要钢铁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新兴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更是一座闻名遐迩、风景秀丽的山水旅游强市。2015年生产总值完成1 160亿元,第六次人口普查后全市总人口约170万人,按汇率6.3计算,2015年人均GDP达到10 830美元。

2 研究资料

本文所采用的1998—2007年的雷电灾害数据和雷暴日等资料,均来自于辽宁省本溪市内的4个气象站,分别是本溪市区、小市、桓仁及草河口4个气象站。本溪市内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密度来自于《本溪年鉴》。

3 结果与分析

3.1 雷暴天气成因

雷暴天气主要受高空槽、副高及冷涡3个方面的影响,集中发生在每年的6—8月。当受高空槽(尤其是前倾槽)影响时,500 hPa较强冷空气置于850 hPa暖空气之上时,在地面上有气旋、冷锋、切变线活动时会出现雷暴天气;副高西北侧一般是偏南急流所在地,与高空弱冷空气相遇,在地面流场、地形配合下会出现局部雷暴天气;当高空冷涡移入我国东北地区后,低空有来自华北地区的暖湿空气(急流与湿舌)进入辽宁,为辽宁雷暴的形成提供了低层水汽条件,冷涡系统高空温度很低,高空冷平流与来自华北地区的暖湿空气构成了中低空不稳定层结,并促使中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发生、发展[4]。

3.2 雷暴日数变化

局部的天气气候及地形地貌对雷电的发生和雷电的性质等都有影响。本溪市山地较多,河流分布较广,地势分布较为复杂。本溪全市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4 d,雷暴日发生在4月末至10月末。由图1可以看出,市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明显多于其他几个县区,为31.7 d;草河口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最少,为25.7 d。全市年平均雷暴日数最高出现在2005年,为37.3 d;雷暴日数最低的为草河口,为29 d;最高的本溪市市区内甚至达到了50 d,小市也超过了40 d,这与两地所处的区域是有关的,东西部山区地形复杂,局地的水汽条件和地势抬升作用十分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因此,东西部山区的雷暴日数明显多于中部平原地区,而且呈东西向中部逐级减少的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本溪属于中温带温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雷暴日的月分布十分明显,雷暴日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的雷暴日占全年的64%,春秋较少[5,6]。根据本溪市雷暴日分布特点,以峰值所在月为中心,1年有3个雷暴期,从11月到翌年3月为少雷期,月平均雷暴日不足1 d,4—10月为多雷期,月平均雷暴日为1~2 d,5—9月为强雷期,月平均雷暴日在3 d以上,最高的6—7月达到7 d左右。

3.3 雷暴初终日统计

如表1所示,经过统计1998—2007年10年内的雷暴初终日,可以发现,本溪全市除1月外,均有可能出现雷暴活动,雷暴活动期为4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与平均雷暴日数的分布相似的是,位于东西部地区的市区和小市的雷电活动周期也长于桓仁与草河口,市区的平均雷暴初终日为4月21日至10月24日;小市的平均雷暴初终日为4月25日至10月27日;桓仁的平均雷暴初终日为4月30日至10月21日;草河口的平均雷暴初终日为4月25日至10月21日。其中最早雷暴初日出现在1999年的市区,为2月10日,最晚出现在2000年的草河口地区,为12月20日。

4 结论

本溪全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4 d,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本溪雷暴日集中出现在6—8月,1—5月雷暴日数逐月急剧增加,6月达到最高峰,7月次之,9—12月雷暴日数逐渐减少;本溪年平均雷暴初日和终日分别为4月25日左右、10月24日左右。

参考文献

[1]易燕明,杨兆礼,万齐林,等.雷电灾害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5,27(1):64-68.

[2]高菊霞,庞亚峰,任建芳,等.2005年陕西省雷电活动特征及灾害过程分析[J].灾害学,2006,21(4):54-57.

[3]尹丽云,许迎杰,张腾飞,等.云南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7,22(2):87-92.

[4]刘玉凤,富莎,李竹云.抚顺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及成因分析[J].辽宁气象,2003(3):16-17.

[5]张敏锋,刘欣生,葛正谟.我国北方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J].高原气象,2000(19):277-284.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篇5

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这里面又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的被动性,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但由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索。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正由于这样,审美活动才得以保持着自由的独立品格。

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但由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索。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正由于这样,审美活动才得以保持着自由的独立品格。

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街头篮球活动的特征与价值探析 篇6

关键词:街头篮球 活动 特征 价值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05-02

美国是街头篮球的源头,街头篮球原来是属于竞技运动,后又分离出来回归到游戏,将街头篮球的无限魅力在人们欣赏经济篮球的同时亲身体验到。街头篮球与传统竞技篮球的不同有许多,其有着多样的活动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限制[1]。它是一项娱乐健身活动,以人为主体,主要目的是熟练地控制篮球来进行传球与运球表演;其胜负结果已经淡化,在控球的技术上较为注重,强调的是动作的技巧性、表演性以及观赏性,运动员的实际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在运动的过程中得以表现,这种玩篮球的方式是全新的。

1 街头篮球活动的特征

1.1 比赛结果淡化,增强趣味性

街头篮球是在节奏明快的背景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表演有展示个人篮球技巧的,比如扣篮比赛等。这就使得参与竞赛者其情感体验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从而其娱乐性就能够增强,街头篮球没有场地、裁判判罚以及人数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街头篮球运动,使得最终的胜负关系最终淡化,为参与者充分地自我展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2 比賽条件宽松

在比赛的场地、队伍组成、比赛设施方面,街头篮球都比较宽松,非常容易开展[2]。并且,其有着非常简单的比赛规则,非常容易就可以判断出违例或者犯规,甚至于可以在没有制裁裁判的情况下进行比赛,球员之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篮球规则来进行相互监督。

1.3 作用是突出个人技术以及个人攻击

由于有着较少的上场人数,相对较大的攻击范围,因此,街头篮球的比赛中,参与者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个人技术,在比赛中个人攻击有着明显的作用,而易于取胜的往往是个人技术较好的队伍,两人间的小配合在比赛的战术中是主要的。

1.4 比赛具有偶然性

在竞争更为激烈的街头篮球比赛中大多采用淘汰制,并且比赛的场地小、时间短,就会有着更加剧烈的竞争,再加上街头篮球比赛的偶然性大、不确定性较为明显,这样的悬念使街头篮球更具魅力。

1.5 具有商业性

目前有许多国内的企业和知名公司为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或是树立其公司形象,而为较大规模的街头篮球赛事提供赞助,“阿迪达斯街头篮球挑战赛”和“NIKE三对三比赛”是较为出名的两家[3]。由此可见,街头篮球比赛不仅是青少年活动的集会,同时还为各商家进行自我展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

2 街头篮球活动的价值

就街头篮球的价值这一问题,对重庆市涪陵区的300位有街头篮球经历的运动员展开了调查和访谈,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街头篮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2.1 促使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

街头篮球的队员能够随心所欲的创造篮球动作,其风格较为自由,没有框架的束缚,对青少年自我的展现以及无所顾忌的创意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街头篮球的表演由于是在强烈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艺术是靠技术来完成,因此使得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极大地提高,一般情况下街头篮球的比赛是协同三五个好友来挑战对手,如此一来使得青少年的“情商”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并提高了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使青少年的成长健康而全面。

2.2 为青少年提供参加篮球赛事的平台

我国的中学对于学生参加篮球比赛有着多种限制,一般情况下只有校篮球代表队才有参加正式篮球比赛的资格,而热爱打球的普通学生却被正式篮球比赛拒之门外,因此,街头篮球就成为这部分学生较好的选择,街头篮球比赛的形式简化,有着宽松的条件并且非常随意,组成队伍参加比赛只需要三五个好友就可以做到。因此,街头篮球使得许多学生都能够体验和感受比赛带来的乐趣,更多青少年爱上篮球运动。

2.3 吸引青少年积极地投身篮球,增加篮球人口

街头篮球的比赛项目多种多样,例如,球迷节游戏、三对三斗牛游戏、明星到场助兴或表演、拉拉队表演以及训练营等,使得青少年沐浴在篮球节目中,在热烈的气氛中,使其受到比赛口号的激励,将无穷无尽的乐趣带给他们,激发他们热爱并且积极投身到篮球运动中去。这样就可以使我国篮球运动的人口增多,促进篮球的发展与普及,为我国的篮球事业提供广阔的群众基础。

2.4 促进文化交流

世界上各国的文化交流在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频繁起来,而较为突出的是体育文化的交流。同时,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了街头篮球——这个被誉为美国篮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运动,街头运动可以说是中美文化的融合碰撞[4]。其思想文化价值非常积极,街头篮球的魅力随着各种媒介的推波助澜而渗透到整个群体和个人,对社会的很多方面都有着影响,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开始变成各级的街头篮球赛事,专门的街头篮球网站在互联网上建立起来,不时的在中央电视台上出现以街头篮球为内容的广告,例如,德尔惠、特步以及蒙牛等等。诸多的现代社会因素蕴含在街头篮球里面,如合作与竞争、沟通与交流、创新与应变、个体与群体等,青少年的文化追求开始变成自我超越和弘扬个性,一种全新的文化被创造出来。街头篮球所传播的价值观使得精神文明建设被推动,思想文化的内涵变丰富,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现象逐渐被发掘出来。

2.5 促进经济繁荣

企业为大型街头篮球比赛提供赞助,这类街头篮球比赛是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而进行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为青少年提供篮球比赛的机会,使企业获得商机。例如,“LG未来窗全国学生三人制篮球赛”,就使青少年们对LG未来窗系列纯平显示器有所了解,等于是推广了新产品。

2.6 具有教育作用

街头篮球的教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最初街头篮球的成长是通过街头篮球爱好者在互联网上下载录像进行的,到如今街头篮球在中国风靡,都是因为一批一批的练习者相互的交流和学习,街头篮球在比赛和训练的过程中,对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街头篮球的学习过程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都要经历学习-提高-再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性格得到了培养,在了解中我们知道,每一个团队都曾失败过,每一个街头篮球运动者都曾被戏耍过,这些经历对从小就娇生惯养的青少年来说是一项挫折教育,在不断的练习中将参与者的自信心培养起来,而对参与者良好组织能力与行为规范的培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限制,街头篮球能够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这种活动是高智慧的,集体的配合和参与者的技术紧密的关系着每一次得分。另外,比赛的乐趣超越了胜负观,使人感到获胜不如参与重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终身体育。将街头篮球当做自我价值实现的场所、展现自我的平台,这种将自我勇于展现在众人面前和健康心态的保持,使得街头篮球具有可参与性,而这种可参与性能够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敢于尝试,而不仅仅是受制于外在被动的生活习惯和休闲业的诱惑。

3 结语

如今,亿万的青少年都被街头篮球的独特魅力与风格所吸引,街头篮球具有着全面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功能还非常突出,青少年们正在被其深层潜在的文化价值所深刻的影响。因此,街头篮球对青少年个性的培养、灵感创新的赋予,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热情奔放性格培养的影响是良性并且积极的。因此,我国篮坛的又一项非常重要的新的历史使命就是正确引导、扶植、鼓励以及积极开展街头篮球运动。

参考文献

[1]崔楠.浅谈街头篮球的特征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教学理论,2013(5).

[2]赵世飞.论街头篮球对我国篮球文化发展的影响与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6(8).

[3]吴建春.论街头篮球的特征与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

解析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及其技巧 篇7

1. 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

1.1 新闻采访活动具有即时性

所谓新闻, 它的核心元素是“新”, 也就是说记者必须具有新闻敏感度, 只有跑在各家媒体前面, 才能抢到第一手资料, 为社会公众提供新鲜、有效的新闻报道。最新的第一手资料是新闻媒体取得优势地位的王牌。

1.2 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是指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客观存在, 记者要将新闻事件不失偏颇地报道给新闻受众, 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 是保障新闻媒体社会认可度的核心。

1.3 新闻报道具有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记者将新闻事件完完整整地报道给新闻受众, 不能受记者个人喜好的影响而断章取义, 记者有义务将新闻事件完完整整地展示给新闻受众。

1.4 新闻报道具有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是指将新闻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评判, 相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而言,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显得更为复杂, 它具有社会属性。客观性不仅受记者本身的影响, 还受到新闻受众生活背景、价值观念的影响, 不同的新闻受众对于同一个新闻报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

2. 新闻采访活动的技巧分析

新闻采访技巧是与受访者有效沟通的前提, 是取得一手资料的基础, 因此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采访技巧。

2.1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 采访之前做好人员分工。在赶赴新闻现场之前, 采访人员应该做好采访分工工作, 采访、记录、资料收集和摄像工作都应该在事前做好分工, 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才能提高采访效率, 更好更快地取得有效信息。第二, 只有事前充分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背景资料, 了解受访人的背景资料, 才能对受访人有详尽的了解, 增进与受访人的情感联络, 让受访人感受到对自己的尊重, 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受访者就更容易向采访人透露更多的新闻信息。同时, 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记者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问题, 了解更多的有效信息, 提高采访效率。

2.2 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第一现场

第一时间到达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 能够取得更有时效性的第一手新闻资料, 因此优秀的新闻报道一定是在第一现场产生的, 第一手资料能够让新闻受众产生更直观的新闻感受, 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 更容易对新闻报道产生认同感。如, 在某栋居民楼发生火灾时, 如果记者在火灾扑灭以后才到达事发地点, 则只能报道火灾之后的受损情况和人员伤亡情况, 对这种新闻报道受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相反如果记者在火灾发生时就赶赴火灾第一现场, 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在火灾发生时, 记者可以报道居民楼的火势蔓延情况, 可以报道消防人员的救灾情况, 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居民之间的互助情况和求生本能, 这种第一现场发布的新闻报道更能让新闻受众感受到火势无情、人间有爱, 更能让新闻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2.3 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受访对象, 记者要采用不同的采访方法,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如果不结合实际情况, 只是一味按照条条框框的书本理论采访则很难取得全面真实的采访资料。比如, 采访时间紧张的受访者时, 记者应该开门见山, 直接抛出问题, 提高采访效率, 节省受访者的时间。同样采访性格直爽豪放、脾气暴躁的受访者时, 也应该单刀直入, 不能转弯抹角地消磨受访者的耐心。相反, 采访性格沉稳、斯文的受访对象时, 则应该做好准备功夫, 循序善诱, 慢慢地将受访者引导到所提问题上面。

2.4 充分尊重受访者

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应该充分尊重受访对象, 让受访者感受到采访者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 这样受访者才可以敞开心扉吐露真实的新闻资料。首先, 采访人应该在采访之前充分了解受访者的背景资料、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工作情况等, 这样记者就能够充分尊重采访对象的个性特点, 使受访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其次, 在采访过程中, 要尊重采访对象的社会地位, 不论面对的受访对象是高位者还是低位者, 采访者都应该不卑不亢。

2.5 认真倾听

新闻采访技巧不仅体现在提问上, 认真倾听也是新闻采访的重要步骤。首先, 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不能有打哈欠、走神、四处张望等不尊重对方的小动作。其次, 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人要与受访人进行眼神交流, 让受访人感觉到采访者正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谈话。最后, 采访人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 梳理谈话内容, 以作出进一步的提问。

总结

城市老年文体活动的特征与意义 篇8

一是广泛参与, 群众性特点比较突出。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起初只是少数人自发的零散的活动, 但由于近年来退休职工和社会老年人的急剧增加, 在有了物质养老保证的同时, 他们越来越要求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凡有老年人集中的地方, 都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点多、线长、面广。如今, 每天早晚, 在大街小巷和老年活动站都有老年人活动的身影, 全市仅市区每天参加活动的老年人都在20万人以上。

二是坚持不懈, 经常性特点比较突出。哈尔滨市老年文体活动的经常性表现的非常突出。各区、企事业的老年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常年开展活动, 多数活动站 (室) 在节假日照常活动。老年人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 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在松花江冬泳的老年人更为活跃, 他们经常与俄罗斯等国的冬泳爱好者进行友好交流。冰雪节老年舞蹈百花赛和遍布全市各个活动场地的老年大秧歌队, 打破了过去城市冬季文化体育生活冷冷清清的局面, 给严寒的北方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三是形式繁多, 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健康状况、情趣爱好等的差异, 决定了老年文体活动的多样性。据统计, 我市老年文化活动种类有老年迪斯科、大秧歌、健身操、门球、书画、模特等50多种。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安排活动内容, 而且每项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

四是辐射中青, 带动性特点比较突出。哈尔滨市2000多处室外活动站全部是老年活动场地, 它吸引了许多中青年人。在沿江一带和老年人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 许多中、青年人自愿加入到老年活动中来, 出现了老、中、青同歌、同舞、同欢乐的景象, 从而带动了全市文体活动的全面开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如何组织开展好老年文化活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 在这项系统工程中, 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开展好老年文体活动无疑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子工程。通过对哈尔滨市在开展老年文体活动的考察, 研究, 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我们认为要开展好老年文体活动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解放思想, 不断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就是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 在群众性活动的基础之上, 不断推出新的活动项目, 产生高、精的活动成果, 使老年文体活动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市历年的老年舞蹈百花赛, 都力求推出形式新颖、格调高雅的新项目、新舞蹈, 成功举办了首届老年人“多彩人生”艺术大赛, 至今已举办了两届比赛, 参加比赛的老年人近万人, 参加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这说明我市的老年文化生活需要一个有规模、有组织的大型舞台, 以促进老年文体活动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二是加强指导, 精心组织。各级老龄退管部门要把搞好老年文体活动当成老龄退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要精心组织适合老年人特点、体现时代特色的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市老龄办非常重视对老年文体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成立了老年文体委员会、老年康乐舞蹈协会和市老年活动指导中心, 设专人组织活动。每年我市都要组织十几次大型文体活动。并加强对各区、县 (市) 、企事业单位老年文体活动的指导和检查, 从业务和经费上给以支持, 在全市形成了市、区、企事业、街道三级老年文体活动网格。

三是开办培训班, 培训骨干队伍。骨干队伍是老年文体活动的生力军, 是老年文体活动不断普及与提高的保证。我市老年文体活动之所以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是与老龄办注重培养骨干力量分不开的。我市每年都举办辅导员培训班, 使新舞种、新项目及时推广, 形成了遍布全市的300多个老年秧歌队, 300多个老年门球队, 200多个舞队等, 共3000多人的骨干队伍。

活动特征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水市两区(秦州区、麦积区)五县(甘谷、武山、清水、张川、秦安)的武术练习者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查阅了与本文有关的地方史以及相关的武术史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在天水市两区五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12份,有效问卷694份,回收率80.63%。

1.2.3 访谈法

对当地的著名武术家进行了访谈。借祭祀“伏羲大典”时,天水武术家会集表演的机会,对当地的武术发展史以及目前的现状进行了访谈。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充实的信息。

2 结果分析

2.1 甘肃天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的基本情况

2.1.1 天水武术的流派及地域分布

2.1.1. 1 四门拳派

(1)东门派:这一门派中公开教习流传的套路有十八路,其中拳术十路:二十八宿拳、巴三拳、直隶洪拳、小花拳、关东拳、关西拳、小金刚拳、醉拳、八虎拳、桑门拳。器械套路有八路:五手棍、盘龙棍、醉棍、浑元刀、单刀、关刀、六合枪、流星铁锤。

(2)军营派:主要套路有:达摩拳、抹手排子、小金刚拳、醉拳、八宿拳。器械套路有:四门棍、老汉看田棍、八郎送饭棍、五郎条子棍、白猿棍、醉棍、五排棍架、单刀排子、董平双抢、流星捶、六合枪、大关刀。

(3)甘谷豹子坪派:主要以鞭杆为主,甘谷鞭杆主要套路有:黑虎鞭、换手鞭、白虎鞭、扭丝鞭。

(4)“泉边”门派:这一门派公开教习流传的套路有二十二路,其中拳术有:白虎拳、关东拳、燕青拳、醉拳、猴拳。器械有:进山棍、出山棍、醉棍、八仙棍、八虎棍、达摩棍、四门棍、猴棍、流星锤、单刀、双刀、十三探海杆子、六合枪、关刀、五虎刀、武松刀。

(5)三新阳派:所练套路有:太子红拳、护膝捶、四睹墙母子拳、燕青拳。器械有:鹞子搜林棍、二十八宿硬劈柴棍、黑虎鞭杆、缠海鞭杆、一梢棍、子胥鞭、武松刀、八门刀、少林九环刀、棍钻连枷、对打棍。

2.1.1. 2 高家派-秦安壳子棍

高家派是以棍术即壳子棍为主而自成一系的一个流派。流传秦安已有250多年历史,以其独特的棍法和形式在陇原大地上独树一支。

2.1.1. 3 八门拳派

八门拳派是流行于天水以至全省各地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八门拳内容丰富,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八门拳分为徒手拳、器械类和对练类套路,共计86套路。八门拳派的创立,其理论根据来源于伏羲氏创先天八卦图与诸葛亮之八阵图。八门拳的徒手套路有:炮拳、撕拳、八门通臂拳、九环子、七星捶、登州捶、八门金捶、燕青单拳、八虎单拳、八锦单拳、醉单拳、兴拳、五行跳拳、九梨拳、轻捶、九滚十八跌、分手八快、子母莲拳、长林登州跑捶、关西母子、春秋拳、周家小母子、金刚拳、七势连拳、山西母子、忙亡失色、八三拳、护膝捶、八步转、梅花拳、八门九锁拳、八门奇势连环拳、七十连拳排子等。器械套路有:炮棍、八虎棍、八普棍、十步条子、琵琶条子、八路条子、进山棍、出山棍、鲁达醉棍、五虎疯魔、六门棍、四堵墙棍、梅花条子、黄龙条子、八普条子、五首棍、七十二路花枪、高家枪、画眉抢、神抢、金抢、六合抢、抢山、四手枪、鲁侯抢、混元抢、关刀、天罡刀、定宋刀、五侯刀、梅花刀、武松刀、八卦刀、重阳剑、三剑、三合剑、川龙鞭杆、金家鞭、子婿鞭、六进鞭、黄金锏、龙风双钩、寿星拐、流星捶。对练套路有:对势单拳、六路手、行步九环拳、行步拳、刀对抢、棍破棍、棍破抢[1]。

2.1.2 参与武术活动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参与武术活动者,主要以家族和受徒为主。在武术活动中,男性占89.7%,女性占10.3%。从年龄分布看:6-10岁、16-20岁、21-25岁、50-70岁年龄者参与率较高。从职业看,农、学、工是参与武术活动的主体。从发展趋势看,退休职工参与武术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多。从年龄和职业可以看出,6-10岁的小学生,主要是在父母的要求下通过假期和双休日进行武术班的培训,20岁左右的练习者,大部分是为了参加体育高考而从事武术练习,退休人员主要是以增进健康而进行武术练习。

2.2 甘肃天水参与武术活动群众的价值趋向

2.2.1 参与武术活动群众的目的

对涉及参加武术活动原因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天水参加武术活动群众的主要目的是健身(70%)、娱乐(60.12%)、与朋友、同事交流(57.3%)和调节情绪(47.6%)、提高武术技艺(11.2%)。从调查结果分析,目的和武术的健身功能相一致。同时体现出,人们通过武术活动能够获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收益。但是,从武术参加者的年龄看,中青年参与武术活动者较少,从调查和访谈中可知,除了有认识上的原因外,中年人所承受的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很大,从而没有时间去从事武术锻炼。相反,老年人从事武术练习者逐年上升。

2.2.2 参加武术活动的原因

调查显示,家族式和门派式的习武者能够较自觉的从事武术锻炼。另外的参加练习者,主要是受朋友的影响、本地区开展和媒体的宣传武术的影响。就天水老年人而言,同事、朋友的影响成为促进老年人参加武术活动的首要因素。究其原因,老年人的余暇时间充裕,其次,健身、娱乐和调节情绪是主要原因。另外,太极养生类的健身特点,对老年人有一定的吸引力。

2.3 甘肃天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的行为特征

2.3.1 政府行为占主导,自发行为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天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的形式中,参与政府组织的占56.7%;参加体育协会组织的占32.1%;参与单位形式的占29.6%;个人参加的占27%;其他形式的占7.6%。调查可知,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武术活动对天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若是政府指令下的武术活动,各部门、各行业都纷纷响应,一旦结束后,有可能很长时间无人问津。在农村,传统武术表演多出现在庙会、春节等民间文艺演出中。可以说,在基层各级人民政府、区域单位对地方武术的发展有极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这一现象反映政府行为在继承、挖掘、和推广民族传统武术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自发参与武术活动率低可以看出,当地群众武术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2.3.2 活动场所的选择

天水市农村大部分地区,练习者一般是以传统武术套路为主。这些传统拳术、器械对练习场地要求不高,因此比较受村民的喜爱。一般选择的场所是在自家院子、河堤边等。在城市,练习者一般是以健身价值较高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套路为主。在社区体育还没有形成规模前,一般是由于地缘关系以及相同的爱好而自发地形成练习群体。一般是早晨,主要聚集在居住地附近的广场、河堤边、公园等场所,练习群体以老年人为主。

2.3.3 节日生活的点缀

调查显示,民族节日、喜庆节日是武术参加人数最多的时间。在节日里,武术是以比赛和表演的形式推出的。在比赛前要通过层层选拔,最后筛选出一些水平较高的选手在节日期间进行比赛表演。因此,通过这种形式将会带动当地传统武术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6月,在“伏羲大典”祭祀中,同时举行了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和行业体协的42支代表队的9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和武术表演人员参加了这次武术比赛。比赛设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与此同时,大会组委会还邀请各省、市、自治区的武术名家、世界冠军、天水武术运动员代表约70人参加各流派、各拳种的传统武术表演。其中世界武术冠军20人,全国农民武术名家30人,天水武术运动员代表20人。这次大赛,展示了新时期全国亿万农民,特别是天水农民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伏羲武术文化,对推动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2.3.4 武术活动的消费情况

武术活动的消费是指购买体育运动服、体育器材、观赏比赛盛会的门票。通过统计可知,50元以下占21.1%;51-100元占38.9%;101-150元占21.3%;151-300元占18.7%。从消费不难看出,家庭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50-150元。这一消费现象与地方经济基础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将是促进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

3 制约天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的主要因素

3.1 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人们的参与意识还待提高的欠发达地区,政府的重视程度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而言,天水政府对武术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大规模的武术比赛举行的很少,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武术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点缀,对武术的功能的认识以及开发不够。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对地方武术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和推广。这将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地方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意义。

3.2 经济条件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天水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90年代以来,天水经济与周边地市相比较,发展速度放慢,尤其是后劲不足的问题逐渐显露了出来。经济的发展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天水经济发展的步伐。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人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来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提高健康水平。

3.3 体教结合忽视了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

冯骥才先生指出:“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技能和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场所。但是在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有着如此悠久历史的天水,基础教育中很难看到武术文化的传播。

4 对策与建议

1.克服滞后的理论研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武术也不例外。如何透过其复杂的表象,找出武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理论导向,是每个武术理论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武术与其他产业一样,在经济建设中,人们往往强调了直接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理论建设,无论是管理方法、技术方法、教学方法还是竞赛方法等等的研究,都明显滞后于武术发展的要求。

2.重视武术精神文化的挖掘。

要想武术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项目国际化发展,就应该把它真正的作为民族文化、依托民族精神的文化,在国内形成武术的文化体系,形成伴随中国人终身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民族体育支柱。日本的柔道、剑道、空手道,韩国和朝鲜的跆拳道,这些民族体育都是国家用来发展全民素质、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强国强种的重要教育手段,在大、中、小学各级各类体育教育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有完善的政策和后勤辅助支持。中国武术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底蕴相对应更厚重一些,这种教育观念、发展理念的汲取,对于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凝聚具有深远的意义。

3.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指导。

甘肃天水传统武术的有序、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有所导向。各级政府要加强地方大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力度,重视武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政策上要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加大对群众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依托学校、武术协会、文化站、民间等组织,以点带面逐步渗透到各个群体。把传统武术的继承、挖掘、整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有计划、有步骤的筹建一些传统武术比赛、武术理论研究、和武术教学交流的平台。使地方传统武术文化真正为地方精神文化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智忠.天水武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群众传统体育活动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8):13-16.

[4]扬爱明.甘肃省天水市农村传统武术发展思考[J].武术科学,2007,(1).

[5]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37.

[6]张凤云.中国古代武术文化[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活动特征 篇10

1、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性别的关系

根据对唐山钢铁集团职工的调查, 男性职工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方面高于女性职工, 其中每周都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男性职工的比女性职工比率高, 并且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中明显少于女性职工的人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 女性职工相对于男性职工在对体育的喜欢方面不如男性职工的热情度高, 另外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也使女性职工的业余时间减少, 不能合理的安排参加体育锻炼。在工作中女性职工大多处于比较低的工作岗位, 工作中的轻松使得女性职工能够合理的参与体育活动, 但女性职工对体育的热情度不高导致了在调查的参与体育锻炼的职工中低于男性职工, 这也是对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

2、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年龄的关系

唐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调查统计, 年龄和是影响唐钢职工参加体育活动频率的重要影响因素。51岁以上的职工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重明显多余其他年龄段的职工;30岁以下和31到40岁之间的职工安排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合理, 没有养成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这和他们平时业余时间缺乏有很大的关系;41到50岁之间的职工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合理, 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的安排好于其他年龄段, 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确定和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比重仍然很高。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能使职工身体健康, 还能减轻职工的压力, 陶冶情操, 为每天的工作带来充沛的体力和预防疾病。应该引起唐钢职工的重视, 平时应增加体育锻炼, 合理地安排时间。

3、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学历

根据调查唐钢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和职工的学历关系密切。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职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职工, 这说明职工在平时参加体育活动深受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学校期间接受的各种体育知识比较普及, 大多数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体育知识。相比较低学历的职工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上明显较差, 一方面是由于职工学历不高, 从事的工作性质大多是技术性和操作性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 所以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到体育锻炼上来;另一方面学历较低的职工在对体育的认识上也有一定的差距, 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给身体健康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好处, 并且平时的生活时间的安排也不如高学历的职工。学历是影响唐钢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唐钢职工在平时的多加强对体育知识的了解, 通过各种渠道去更好地利用体育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4、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工资水平

通过对月薪的差异统计唐钢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的数据中看出:月薪的差异决定了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 高工资职工在参与体育锻炼上基本保持每周都会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这和唐钢职工内工作的分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学历高技术好的职工处在高岗位, 工资水平自然比较高, 付出的体力不是决定工资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了充沛的体力和充足的资金, 职工自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关注。反之, 工资水平低的职工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上相对少, 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当中, 没有更对的时间和金钱进行体育锻炼。但是金钱不是衡量健康的唯一标准, 月薪比较低的职工可以多参加一些花费比较少的体育项目, 这样既避免了金钱的花费, 也能得到更健康的身体, 使疲惫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恢复。

5、唐山钢铁集团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工作性质

工作性质是导致业余时间是否充足的重要标准之一, 唐钢职工的工作性质主要分为三种:办公室行政工作、操作性技术性工作、辅助性工作统计结果中看出, 办公行政工作的职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高于操作性技术性工作的职工, 很大的原因是办公行政工作的工作量在体力支配上要小于操作性工作, 所以办公行政工作的职工在业余时间就有更多的体力去参加体育锻炼, 即得到身心的放松也能获得身体的健康。统计结果还显示辅助性工作的职工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上也好于操作性工作的职工, 辅助性工作的职工主要是在工作性质上略轻松于操作性职工, 工作的压力相对小一些。唐钢职工操作性和技术性工作的职工占唐钢职工中的绝大部分, 所以总体看唐钢职工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上不尽如人意, 这需要职工对体育和健康的关系更好的结合, 使职工自身的健康程度提高。要在平时或者共组闲暇时间里多了解体育, 增加体育知识, 使自己真正的喜欢上体育运动, 切身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志敏, 丁振峰.企业职工锻炼动机对职工体育活动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 2011, 23 (2) :163—167.

活动特征 篇11

【关键词】广播;中国广播事业;中国广播期刊;编辑出版活动

【作者单位】韩啸,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赵莹莹,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1920年11月,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的播音,揭开了世界广播事业的序幕[1]。中国广播事业在民国初年开始发轫,并随时间的推移缓慢发展,不断变革。20世纪20年代末以前,我国尚未出现专业化的广播期刊,直到1929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正式建立,并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记载和反映广播事业的专业报刊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应运而生”[1]。

由于民国时期广播报刊具有极大的史料和学术价值,故已有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如对《广播周报》历史流变的研究,对《无线电月报》编辑出版及传播的研究,对民营期刊《无线电问答汇刊》的研究,对高校所办刊物《电影与播音》编辑传播特征的研究等。整体而言,上述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研究格局来看,既往研究者大多从微观层面着手,分析某具体广播报刊的编辑出版及发展情形,而缺乏整体研判的视野。故本文以时间的流变为线索,基于广播研究的视阈,从编辑出版主体、内容、客体及理念四个层面,探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中国广播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广播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特征。

一、编辑出版主体:职业化广播期刊人和机构产生且日益壮大

1929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及地方广播电台相继建立,标志着我国广播事业网初步形成。与此同时,以上海为中心的民营电台也得到一定发展。1940年,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为标志的人民广播事业得以建立。至此,中国广播事业的主体格局基本形成。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广播研究的发展,也使探索广播事业发展演进的重要学术平台——专业广播刊物的生产和传播成为广播研究的重要方面。职业化广播期刊人和机构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并日益壮大和多元。

代表性的编辑出版主体首先出现且集中于国民党官办广播事业周围,“国民政府相关部门主办的广播研究刊物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影响力”[2],民营广播期刊、人民广播期刊的编辑出版相对处于弱势。国民党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编印的《中央广播无线电台年刊》被认为是“民国时期第一本名副其实的广播期刊”。由范本中、刘汉臣、陈沅、吴详佑等先后担任编辑的我国第一份广播节目报《广播周报》则由国民党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创办,《广播通讯》由重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编印。这一阶段,广播期刊编辑出版者的身份特征表现为多重性,既是资深的编辑出版人,又是积淀丰厚的学者。如《广播周报》的陈沅既是编辑又是作者,他的《广播的作用》一文对广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除资深的广播期刊编辑出版人外,广播事业的实践者、管理者也对广播研究有所贡献。尽管他们并非职业化的广播期刊人,不直接参与编辑出版活动,但由于长期处于工作一线,具备丰富的经验,加之广播无线电相关专业出身,其创作实践与广播期刊的编辑出版密不可分。如吴道一和吴保丰虽是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的管理者,但与《广播周报》《广播通讯》《中央广播无线电台年刊》等刊物的编辑出版联系密切。

与国民党官办广播期刊的编辑出版队伍相比,民营广播、人民广播期刊编辑出版队伍相对弱小,但其职业化程度可圈可点。如民营报刊《无线电问答汇刊》的主编苏祖国和《无线电杂志》的编辑方子卫,两人均有一定的无线电专业背景,对技术的偏爱与执着使其成为职业化的广播期刊人。人民广播事业肇始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办,在这一阶段,《解放日报》副刊开辟了《广播》专栏,资深编辑、副刊主编温济泽是主要的执行者。

整体而言,民国时期专业性、职业化的广播期刊编辑出版队伍、机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逐渐壮大、多元的过程。在编辑出版队伍中,既有来自国民党广播系统的力量,也有来自民间及共产党方面的力量,三者共同为广播知识的传播、广播文化的传承和广播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编辑出版内容:专业化的广播内容生产是主题

广播事业的全方位推进,带动了广播研究的纵深化发展,广播研究与探索的理论化、学术化、专业化也随着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开播而逐渐成形。有研究者统计,“民国时期编印出版的广播期刊及无线电期刊共计73种”[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办的广播期刊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主流,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广播专业期刊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广播研究的集中性和细分化。广播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以国民党官办广播事业为中心(国共合作时期),二是以抗日战争为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三是以国民党广播与人民广播双重对象为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并基于此开展关于广播史论、广播宣传、广播节目、广播事业等方面的具体研究。无论是国民党官办刊物《无线电月报》《无线电新报》《无线电》《广播周报》《广播月刊》,还是民办刊物《无线电问答汇刊》《无线电杂志》《广播无线电》,抑或是人民广播刊物《新华广播稿》《广播资料》,均可反映这一时期广播研究专业化程度在加深。

《广播周报》是国民党官办广播刊物中最具代表性的, 涵盖广播理论研究、广播业务研究、广播动态介绍等方面内容,凸显极强的研究性和理据性,如刊登赵元任的广播研究专文《广播须知》用以推广广播播音研究。处于发展期的《广播周报》“开始有意识地反映国内外广播事业的发展状况,介绍广播理论”,如刊登了赵炳烺的《广播的政治作用》、陈立夫的《广播与教育》、海涛的《广播批判与提高广播文化》、潘公展的《世界广播动态之一斑》等重要广播专文。民营广播刊物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30年代亚美公司创办的《无线电问答汇刊》,它是中国第一份民营无线电广播专业期刊,在“民国时期民营无线电广播专业期刊界无出其右者”。从内容呈现上看,《无线电问答汇刊》主要侧重于无线电技术知识的介绍和问答,突出广播期刊的学理性和专业性。人民广播刊物的代表性刊物是《新华广播稿》和《广播资料》,后者堪称“人民广播史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广播期刊”。《广播资料》自创刊后,一方面刊登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和通知,另一方面介绍苏联、英国等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开展听众调查,是一份专业的广播业务刊物。

nlc202309090157

生产专业化的广播相关内容是这一时期广播期刊编辑出版的主题,广播期刊内容生产模式不仅逐渐摆脱了新闻式、信息式的综合性内容生产,平稳转向学理性、专业性的生产实践,而且在专业化内容生产过程中逐步迈向细分化、纵深化。

三、编辑出版客体:具备专业知识的精英群体是主流

民国时期,专业广播期刊数量的增长一方面源于广播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源于创作主体和读者增加。广播期刊作者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广播研究,读者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多以意见反馈的形式融入广播研究。以作者创作为核心的广播研究中主要存在三股力量:一是国民党广播系统的研究人员,二是新闻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型学者,三是共产党人民广播事业研究者。

在国民党广播系统内部,广播研究的代表是吴道一和吴保丰。前者主要着眼于广播事业的整体发展,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我国之广播事业》《八年来的中央广播电台》等;后者主要从技术层面着手,重点研究广播技术的发展,代表性作品为《十年来的中国广播事业》。在新闻学界和其他学科学者中也不乏在广播研究上卓有建树者,代表人物有胡道静、赵元任等。新闻学者胡道静的《上海无线广播电台的发展》对上海广播无线电的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语言学家赵元任对早期广播播音研究进行了探索。人民广播事业的研究者主要是温济泽,其研究的着力点在广播业务和广播史方面,代表性研究文献有《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从邸报到现代新闻事业》《中国新闻学研究工作发展概况》等。此外,还有诸多开展过广播研究的大学学者、作家群体及无线电专家,如茅盾、叶圣陶、戈公振、孙明经、陈临渊等。广播研究的专业化及研究队伍的专业化使得广播期刊编辑出版客体的结构、层次发生了质变。因此,广播期刊的主要读者是精英群体,

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文化学养,关心国事且具有一定的家国情怀,属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他们积极从事广播学术研究,展现了作为媒介学术研究者应有的修为和风范。

四、编辑出版理念:遵循政治宣传与艺术传承双重规律是主线

1929年国民党官办广播电台的建立使中国广播事业进入新阶段,专业性广播期刊也随之产生,这些期刊的创办摒弃了非专业广播报刊时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编辑出版理念,转而遵循政治宣传和艺术传承的双重规律。这一时期,广播期刊的编辑出版主要在国民党广播事业、民营广播事业和共产党人民广播事业三者间展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和电影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宣传工具,国民党官办广播期刊成为研究广播宣传、总结广播宣传规律的阵地。国民党官办广播系统的完善,使其宣传网络和舆论机关日益强大。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意识到广播在鼓舞国民抗战、抵制日伪宣传中的重要性,认为“在宣传战中发挥着最显著效能的无线电工具已和外交策略、经济压力、军事力量并行不悖,成为外交策略的必备武器之一”[4],并对广播抗战宣传进行了规划。此外,《广播通讯》《电影与播音》等也刊发了杨明、陈沅等人的抗战宣传文章。1940年延安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使得共产党具备了在无线电领域同国民党交锋的资本。随着抗战的深入,人民广播电台不仅积极开展抗日宣传,而且在解放战争阶段,将着眼点调整为争取和平、反对独裁的正面宣传,击垮敌人的反动宣传。《新华广播稿》发表的《我国目前人民广播事业的概况》一文,指出了人民广播事业取得的宣传成就。

除了政治宣传,这一时期的广播期刊实践自觉遵循艺术传承的理念。拉斯韦尔认为“传递社会遗产”是媒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5],广播期刊也不例外。国民党官办的广播系统也着手进行广播史、广播理论、广播节目等方面的思考与总结,如《我国之广播事业》《广播无线电》等广播专文对我国广播发展的历史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同时,民营电台、社会团体所办刊物及学者、无线电专家的广播创作实践也不断总结广播的文化传承特性。如民营电台的《无线电问答汇刊》主要介绍无线电技术知识,也介绍电台的发展史;成都金陵大学理学院的《电影与播音》对电影、广播、电视等内容均有涉猎。人民广播期刊主要从广播事业角度分析、总结人民广播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如《我国目前人民广播事业的概况》对广播事业的发展史、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做了深刻分析,为新中国的广播事业建设发展留下了宝贵遗产。

这一时期,在编辑出版理念上,广播期刊在政治宣传和艺术使命之间游离不定。一方面,当时的政治环境需要广播的宣传效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广播期刊成了宣传作用的总结者;另一方面,每个时代都需要文化的记录者,广播期刊则理所当然扮演了艺术传承者的角色。在宣传和文艺之间徘徊,是这一时期广播期刊编辑出版的必然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赵玉明. 中国广播电视通史[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 申启武,安治民. 中国广播研究90年[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中国期刊年鉴编委会. 中国期刊年鉴[M]. 北京: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2009.

[4] 阎志芬. 编辑客体略论[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2).

[5]吴道一. 我国之广播事业[J]. 中央广播无线电年刊,1929(12).

看博客营销活动中的议程设置特征 篇12

博客具有知识性、自主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征, 这种性质决定了博客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同时, 博客因其自身的网状传播方式, 又使得公众的意见可得到最迅速及最大范围的散布。根据爱得曼咨询公司2 0 0 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公众对于博客信息的信任度远远高于对于企业官方信息的信任度。博客所具备的巨大的意见影响力, 使其成为一块商家不可忽视的营销阵地。

博客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的过程?笔者看来, 虽然博客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 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并没有被消解。首先, 博客内容的推广包括了博客网站操控者将博客内容放置到网站相对醒目的位置, 这就形成了博客网站编辑对于博客受众的议程设置。其次, 博客中的活跃者往往成为意见领袖引导整个博客环境的议题走向, 进而影响到包括传统媒体, 以及网络媒体自身在内的其他媒介平台的议题框选, 以此达到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的目标, 因而博客内部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议程设置。由此可以看到, 研究博客营销过程中的议程设置特征也将为企业产品如何推行有效的网络营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博客营销中的议程设置是如何形成的?举个例子, 五粮液的博客营销就表现了企业围绕其产品所设置的议题在博客上的形成过程。

2006年五粮液集团与博啦网合作, 通过该平台在博客红酒爱好者中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红酒新产品体验主题活动。活动开展后短短几天报名参加体验活动的人数就突破了六千多人, 最终五粮液葡萄酒公司在其中挑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知名的博客红酒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分别寄送了其新产品国邑干红以供博客品尝。博客们体验新产品后, 纷纷在其博客上发表了对五粮液国邑干红的口味感受和评价, 迅速在博客圈内引发了一股关于五粮液国邑干红的评价热潮, 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五粮液国邑公司通过此次活动受益非浅, 不仅产品品质得到大家的认可, 品牌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而且还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产品销售。

在整个事件的进行过程中, 当其他网友就某个博客中的营销策划事件有所发现时, 就会立刻发布其线索, 接着其他受众依此类推, 就会形成一个大大的网络链, 在这个链中每个人都在设置议题, 都能够引导议题的走向, 最终形成了企业产品知名度的大幅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博客营销过程中的的议程设置具备了以下几点特征:

1.“意见领袖式”的议程设置者

在中国地产界, 利用博客进行企业营销的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王石, 任志强, 冯仑, 这些地产大佬们无一不是深谙博客营销的高手, 而潘石屹博客总访问量目前已经超过5千万。这些企业家自身作为公众人物具备相当的影响力, 其观点对大众舆论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五粮液的博客营销也是利用了500位知名博客在潜在消费者中所能发挥出的影响作用。博客营销可以有效地综合运用意见领袖们的舆论影响力, 再加上博客自身的巨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刺激消费需求, 激发购买欲望。

2.“病毒式”的议程策划推广

如今博客之间的话题接龙游戏已经风靡网络世界, “今天你被点名了么”已经成为博客中的一句流行语。博客其即时性和互动性强, 可见度、可搜度高, 影响力大及无边界传播等特质特别适合于“病毒式”营销策略的应用。从五粮液的博客营销中可看出, 博客间众口相传的口碑传播方式已经成为相当有效的营销方式之一。与传统方式的口碑传播相比, 基于互联网的口碑传播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而以博客为载体的口碑传播则更具备了受众精准和高信任度传播的特点, 很容易达到针对目标用户和量化广告效果的作用, 在提升企业品牌同时也更易于激发销售行为。

3.“整合式营销”的议程炒作

博客作为企业营销的第三方平台, 要达到营销目标还需要对议程进行整合式炒作。比如说, 通过在博客网站上投放硬广告的合作方式, 让网站编辑在网页醒目位置进行话题推荐, 再通过软文报道、论坛炒作的方式, 使得话题得到放大。企业可以将比较好的博客内容在企业网站上进行聚合, 也可以通过举办线下活动吸引用户来写博客。在2007年Blogbus和别克的合作中, Blogbus通过策划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活动, 在整合营销中别克君越“永远的三十岁”的品牌精神悄无声息的被观众熟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博客营销逐渐成为网络营销中一个崭新的领域所为人关注。目前在大多数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中, 博客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虽然还不成熟, 但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态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博客营销来进行公司的产品推广或者企业形象的提升。因此, 对企业在博客营销过程中如何对议程设置功能最大化的研究, 对于影响公众议题提升品牌价值, 并更好地达到销售目标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博客营销逐渐成为网络营销中一个崭新的领域所为人关注。目前在大多数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中, 博客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虽然还不成熟, 但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态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博客营销来进行公司的产品推广或者企业形象的提升。因此, 对企业在博客营销过程中如何对议程设置功能最大化的研究, 对于影响公众议题提升品牌价值, 并更好地达到销售目标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关键词:博客营销,博客,议程设置

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

上一篇:双三电平下一篇:复合节能砌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