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陪护(共3篇)
家属陪护 篇1
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整体护理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开始重视患者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以达到更好促进健康的目的。有学者认为住院患者留陪护不仅可以给患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生活上的方便、心理上的安全感, 而且能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从而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配合疾病的治疗[1]。然而陪护人员在给患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如影响医疗活动、增加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等。只有对陪人进行科学管理, 才能避免这些不利因素, 创造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好环境。
我科主要收治胃癌、胰腺癌及四肢肿瘤患者, 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 患者及家属往往提出陪伴的需求。在这住院期间, 陪人能否积极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留陪护的原因及利弊, 探讨加强陪人有效管理的对策。
1 家属陪护增加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方面
当恶性肿瘤患者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加之角色、环境的改变, 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一系列心理变化。对生活失去信心, 看不到希望, 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还有的患者认为治疗费用高, 不想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也选择放弃治疗。此时绝望的患者特别期望亲人留在身边照顾, 体味家庭的温暖, 以得到精神与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消除心中的恐惧感, 重新唤起对人生的渴望, 增强与病魔做斗争的信念与勇气。
1.2 家属方面
恶性肿瘤诊断的确立不但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的痛苦, 更给其家属带来沉重的打击。一方面是家属要面临着人财两空, 即将失去亲人的现实而期待多与患者相处;另一方面是为了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第三方面是为了照料患者的日常起居, 使患者感到欣慰;此外也有少数是对护理人员不信任, 对治疗护理操作不放心而陪护。
1.3 护理人员方面
随着先进护理模式的推行实施, 护理工作范围越来越广, 这就要求护士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 满足患者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 全面解决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然而护理人力的相对不足, 使我国目前医院的床位数和病床护士比例不足1∶0.4, 与发达国家相差5~6倍[2]。而陪护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2 家属陪护的优点
我科属于外科系统, 绝大多数术后患者希望得到亲人陪护和家庭关怀。亲人陪护不但可以增强患者心理安全感, 减轻孤独感, 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满足, 还可协助患者的生活护理。手术能解除患者的病痛, 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躯体痛苦和心理伤害, 不良的心理刺激反过来可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这时亲人的正确引导和心理支持, 使患者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提供心理感情支持, 对疾病的痊愈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另外, 术后患者如留有家属陪护, 还可帮助患者叩背祛痰、督促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及功能锻炼, 预防并发症。
3 家属陪护的弊端
陪护人员在带给患者一些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陪护人员过多, 影响了医疗活动。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 家属把医护人员的主观见解都谨记心里, 甚至还进行录音, 由于家属对医学知识的缺乏, 存在医疗纠纷隐患。第二, 陪护人员过多增加了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术后患者体质弱、抵抗力差, 由于家属缺乏消毒隔离等卫生知识, 会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率增加。第三, 陪护人员不遵守病房的规章制度, 干扰了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 也影响其他患者的休息。最后, 由于家属陪护随便进出, 使病区内人员流动量增加, 容易导致患者的金钱、财物被盗现象, 对患者的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 管理对策
4.1 加强健康宣教
入院伊始, 健康宣教先行。患者入院时, 责任护士要认真做好入院宣教, 除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住院后的医院相关规定、陪护、探视、作息等制度外, 还应详细讲解相关疾病常识及围手术期的检查、治疗等, 让患者家属能对疾病围手术期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病房走廊及休息区墙壁挂上各种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的宣传画报, 加深患者、家属对疾病诊疗过程的认识, 积极配合医疗护理活动。护理人员要鼓励家属合理安排好工作, 关心照顾患者, 体现人性化管理及人性关怀。让家属树立陪护是一种权利、责任, 而不是一种选择的观念[3]。
4.2 制定严格规章制度, 做好家属陪护管理
我们医院每个科室都是使用安全智能门, 进出人员要持有智能门禁卡, 家属办理的智能卡只能在限定科室使用, 超出范围无效。安全智能门的使用能严格、有效控制进出人员, 减少人员流动, 从而降低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陪护制度, 我们护理人员必须清楚陪护的相关要求, 并且口径、态度要一致, 要让患者及家属明白理解严格控制陪护是为了维护患者利益。同时要满怀同情与理解, 注意服务态度, 对陪护人员要一视同仁, 注意避免冰冷, 生硬的言语造成陪护人员的不愉快。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注重患者的生活护理, 按要求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 让患者自动减少陪护。如发现陪护人员对收费有疑问、医疗方面有怀疑时, 要及时耐心做好解释, 消除疑虑。
4.3 执行制度注意其严格性和灵活性
医院制定的规章制度代表着大多数患者的利益, 所以应严格按规章制度管理陪人。护理管理工作中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机动灵活性, 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陪护制度, 对于手术患者当日及术后3d允许留陪护一人。对于术前患者,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留陪人, 但对有特殊需求者就可以打破这一框框, 如年龄<14岁、>70岁、生活不能自理者、语言不通者、精神障碍者、有自杀倾向者、病情不稳定随时有变化者等, 可以留陪人一个;病情危重需临终关怀者甚至可以允许两个家属陪护。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及人文关怀, 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满足其心愿, 同时对家属也是一种安慰。
4.4 加强与陪护人员的沟通, 充分发挥陪人的积极性作用
“一人住院, 全家受累”是住院患者家属的切身感受。陪人一般是肿瘤患者的直系亲属, 他们承受着各个方面的压力、努力克制悲伤、时刻陪护在患者左右。因此我们护理工作者应富予同情和理解, 妥善处理好医护患关系, 争取陪人的积极配合。由于病情的特殊性, 有时会遇到家属不自觉地在患者面前流露出无奈、绝望、嫌弃患者等, 导致患者情绪波动, 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所以, 我们要积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给予精神支持, 并注意阐明患者心理因素与治疗效果的密切关系。发挥陪人积极性, 配合医护人员, 一切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 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顾, 让其摆脱不良心境, 争取早日康复。另外向陪人解释术后患者的主动配合与康复有直接关系, 指导陪人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减少并发症。
5 小结
陪护人员除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外, 给患者心理情感上的支持、满足其心理需要是医护工作者及奇特人员不可替代的。家属的陪护, 使患者心理上没有被遗弃的感觉, 治疗的依从性增加;另外在陪护家属的协助下, 护士在服药管理、安全管理、工娱治疗等方面的工作量减轻[4]。因此, 适当放宽患者陪护的限制是医疗、护理与康复的需要, 是符合现代医学对医院管理与建设要求的[5]。但陪护人员在发挥其积极性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我们在保证患者良好治疗环境的同时, 通过加强对病区陪护人员人性化的管理, 加强宣教, 加强沟通,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冯建华.病人对探视与陪护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4) :245.
[2]杨前美, 陈茂君, 周玉萍.病室陪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医学, 2003, 32 (10) :1438.
[3]李黎.护士对家人参与康复和有创性抢救的态度[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 (2) :60.
[4]李莉, 李珊珊, 邓屏, 等.精神科家属陪护病房的新模式及管理对策[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7, 21 (2) :59.
[5]李君.住院患者陪护现状及原因分析[J].天津护理, 2008, 16 (1) :52.
家属陪护 篇2
您的患者在神经外科加强病房接受治疗,有以下事项请家属予以配合,以利于病人治疗:
1.重症病患者,尤其有严重合并症时,病情较危重,有可能随时发生意外,应该有思想准备,请告诉医护人员您的联系方式(保证随叫随到)。
2.在患者抢救期间,为避免延误抢救时机,所需治疗,护理措施,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一般来不及再征得家属同意,敬请谅解!
3.为防止交叉感染和保证患者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患者情绪稳定,应减少探视。科室安排每天上午9点到10点由主管医生陪同探视,每次只进1—2位家属。请不要在室内大声喧哗,如果遇到医疗护理操作,请在抢救告一段落后方可探视。
4.当患者神志不清、躁动,为了配合治疗及保证患者安全,需采取制动措施,请家属理解。
5.为了保证治疗工作顺利进行,请家属准备好治疗经费并及时到位,以免延误治疗。
6.每天送餐时间为早上6:30、中午11:00、晚上5:00,除探视时间外其余时间因治疗较多,请家属予以配合。不要私自进入病房,以免对病情造成不利影响。
7.请家属为病人准备微波炉专用碗2个、毛巾2条(红色、黄色各
一)、卫生纸3卷、尿垫1包、脸盆1个、湿巾1包、软枕2—3个,用完后随时补充。
8.请不要在病房内吸烟,要不要让家属佩戴贵重物品,由家属自行保管,以防丢失。
家属陪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12月在湖北省荆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开放病区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陪护家属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 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诊断标准。 (2) 陪护家属知情自愿参加。 (3)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陪护家属共入组80名。其中男35名, 女45名;年龄20~58岁, 平均 (35.20±12.14)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4名, 高中32名, 初中22名, 小学12名;农民26名, 打工16名, 经商11名, 干部15名, 工人12名。与患者关系:配偶26名, 父母42名, 子女5名, 兄弟姐妹3名, 其他4名。有陪护的抑郁症患者, 男36例, 女44例;年龄10~65岁;病程3个月~18年, 平均 (11.15±3.5) 年。将陪护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1.2.1. 1 观察组首先采用对陪护家属进行集体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 (1) 抑郁症的病因、概念、发病机理、常见症状、可能出现的危机行为。 (2) 规范化治疗。 (3) 讲解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如药物治疗的必要性、药物的种类和用法、不良反应及处理、督促服药到胃的方法、定期复查的项目和重要性, 促患者养成自觉服药的良好习惯。 (4) 指导陪护家属, 督促患者养成合理饮食习惯。
1.2.1. 2 针对性健康教育
由患者的责任护士每天采用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方式,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病情状况对陪护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 并评估患者现阶段的症状与危机行为,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安全措施, 为陪护家属解答疑问。对照组只采用集体健康教育法。
1.2.2 效果评定
采用自制调查表, 于患者出院前分别对2组陪护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状况进行评定, 统计2组患者自杀、伤人、毁物、外走行为等的发生率, 对2组统计效果进行分析。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院前, 陪护家属对抑郁症认知状况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患者出院时, 观察组陪护家属对抑郁症概念、治疗、转归及预防的认知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2.2 两组患者自杀、伤人、毁物及走失倾向等意外事件发生率统计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走行为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3 讨论
抑郁症病程多迁延, 据统计自杀率约10%~15%[2], 患者反复住院, 家属长期面对患者会存在懈怠情绪, 而致患者有机可乘, 致抑郁症自杀率增高, 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本研究显示, 患者出院时, 通过研究评定比较观察组陪护家属对抑郁症的概念、治疗、转归、预防的认知状况和患者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走行为的发生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陪护家属的主动性使其能自觉监护患者的行为、遵医行为, 同时提高了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 提高了依从性, 较传统的集体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对观察组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能精确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 重点讲解有效的预防措施, 增强了陪护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 做到对患者24 h不离视线, 避免患者有机可乘同时加强了沟通, 增进了亲和力, 影响了患者的行为, 提高了陪护家属的监护质量, 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有利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朱艺.抑郁症研究进展.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 24 (2)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