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治(精选11篇)
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治 篇1
关键词: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断,防治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大肠杆菌病是导致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仔猪大肠杆菌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不同而分为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 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困难, 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本文将针对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进行简要介绍。仔猪大肠杆菌病是严重危害猪仔正常生长的传染病之一, 是由肠道内大肠杆菌异常增殖导致的, 包括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3种, 都会导致机体迅速脱水, 严重影响体内的平衡, 导致瘦弱而死亡, 对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1.1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一般都发生在出生一周以内。特征性症状为粪便, 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 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或黄色水样, 并含有凝乳小片, 在增加其腹部压力时病猪的肛门会喷出水状的稀粪。病程略长, 机体会迅速消瘦脱水, 直至死亡, 也有少数急性会突然死亡。仔猪白痢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10~30d, 在气候突变或者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下发病率会上升。病猪表现为突然腹泻, 无呕吐, 粪便呈乳白、灰白或黄白色浆状, 有腥臭味, 被毛粗乱。病体会消瘦、脱水若治疗不及时生长发育会受到阻碍。对病情严重长期为治愈的病猪肛门周围、尾及后肢被粪便污染。虽然发病率较高, 但死亡率却很低。猪水肿病一般发生在猪断奶后, 通常表现为食量减少、走路不稳、肌肉不时抽搐、声音嘶哑, 通常是脸部、眼睑水肿。
1.2病理变化
黄痢病猪胃内部充满酸臭性的凝乳块, 胃部肿胀、胃黏膜红肿;肠腔内部含有大量黄色液状物以及大量气体, 以十二指肠为主, 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 心脏、肝脏、肾脏都有异常病变, 有的有出血点。白痢病猪尸体消瘦、脱水, 肠腔内部充满气体, 伴有少量灰白色带有酸臭味的稀薄粪便, 肠粘膜充血, 肠壁变薄。猪水肿病病猪头部肿胀, 皮肤有大量淡黄色透明液体流出, 部分胃粘膜会因带血的水肿浸润物而造成粘膜层和肌层的分离, 水肿层较厚。胃内通常充满食物, 黏膜较红, 且有出血。
2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技术应该从母猪的妊娠阶段开始, 在母猪的妊娠阶段应该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按照营养的要求进行饲料的供给, 防止待产母猪过肥或者过瘦。对即将生产的母猪应注意饲料成分的提供, 通常在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母猪不宜喂食高脂肪饲料, 饲养员在进行饲料的配制时应该更加注意饲料的品种, 进行合理的调配, 保持泌乳的平衡。对仔猪来说应该注重哺乳期和断奶期猪仔的饲养, 饲料的种类与饲养方法不要突然更换, 还有加强运动, 提早补料, 做到营养均衡, 在一些特殊的天气时要保证猪舍的温度与环境相对恒定。注意猪舍的消毒, 保持环境的卫生条件, 通常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工作。
2.2 药物防治
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通常为了达到对猪大肠杆菌病有效的预防应该在母猪生产前的45d和15d各各注射1次K88、K99、987P大肠杆菌三价苗, 也可以选择在母猪产前20d左右注射K88-K99疫苗。在进行疫苗注射时最好要选择与本猪场血清一致的疫苗, 对一些大型的养猪场应该考虑自行生产疫苗。因为在很多时候接种的疫苗血清与病菌的血清类型不一致, 导致疫苗的效用降低, 没有达到预防的效果。也可以进行2次免疫, 实践证明2次免疫的效果较一次免疫要好很多。另外, 在喂食饲料时可以添加适宜的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以达到预防作用。除了接种疫苗之外, 在药物的防治方面也不容忽视, 为了增加仔猪的抗病能力一般会在产前1~2d给母猪喂食或者注射抗菌药物, 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对黄白痢的防治有一定的功效。对于病猪也可以适量服食盐类泻剂, 以排除体内的细菌减轻病情。在断奶前后断奶当天各注射适量的0.1%的亚硒酸钠, 一般0.2m L/kg为标准。
3 结语
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 许多严重的疾病受到了兽医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仔猪大肠杆菌病给养猪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尽管抗生素可以有效防治但是病菌对耐药性的产生使治疗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养猪场而言应该做好诊断防治工作, 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尤其注重哺乳期和断奶期仔猪的保暖防潮工作, 对于仔猪的饲料要综合配制, 营养均衡。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 在消毒期间要做到全面彻底, 避免细菌滋生传染。
参考文献
[1]高曙光, 等.仔猪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2]董继业, 等.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3]段永红, 等.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
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治 篇2
鸡的`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常见,易引发鸡其他传染病,常继发或并发新城疫、大肠杆菌、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及一些应激综合征.现介绍一例鸡非典型新城疫与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混合感染的诊治.
作 者:王延树 王云霄 作者单位:王延树(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保定,071000)
王云霄(保定市畜牧水产局,河北保定,071051)
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篇3
关键词: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家畜,特别是幼畜疾病的总称。临床上表现为腹泻、败血症和毒血症。随大型集约化养畜业的发展,本病对畜牧业造成损失已日益明显。本文就此病的防治做一论述。
一、大肠杆菌病病原
大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单
个或成对排列、无芽孢、大多数有鞭毛、有的有荚膜。兼性厌氧,对碳水化合物发酵能力强,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液均能将其杀死。病原性大肠杆菌与动物肠道内正常寄居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主要区别是其抗原结构不同。
二、大肠杆菌病病因
1.饲养管理不当
2.饲料饲用不当
3.气候剧变
4.应激反应
三、仔猪大肠杆菌病分类
1.仔猪黄痢
2.仔猪白痢
3.仔猪水肿病
四、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预防
1.仔猪黄、白痢的预防
(1)减少感染的威胁
提倡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建立产房和怀孕母猪产前产后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认真解决猪舍排污问题,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平时作好圈舍、环境的卫生及消毒工作;作好产房及母猪体的清洁卫生和护理工作。接产前对母猪的乳房和后躯进行擦拭对仔猪黄白痢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仔猪的健康状况;避免近亲繁殖;老弱和母性差的母猪直接淘汰;合理调制饲料,以保证母猪泌乳量的平衡,防止乳汁过浓或过稀。
妊娠母猪过肥、过瘦都会影响初生仔猪体重。母猪必须喂全价饲料,一般在妊娠前中期日喂量1.8~2.2千克,后期日喂量2.5~3.0千克;产前2天减量,临产当天不喂精料,喂给少量麸皮;产后1~2天少喂料,3天后逐渐增加给料量,以防母猪乳汁过多过浓引起仔猪下痢。
(2)作好仔猪的饲料管理和防寒保暖工作
刚出生的仔猪要吃到足够的初乳,要尽早开食补料,促进其消化器官的早期发育。初生仔猪调节体温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适宜的温度对仔猪不痢非常重要。仔猪在3日龄和30日龄各补铁1次,7天开始教槽补料,喂以优质全价饲料,并逐渐增加采食粮,减少吃奶次数,尽量做到早期断奶,一般在28~35日龄断奶。断奶后应把母猪调出,仔猪留原舍饲养,这样可减少应激反应。
(4)使用活菌剂
近年来活菌剂预防仔猪下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应当注意,在给猪投服活菌剂应禁用抗菌药物。
(5)使用疫苗
黄白痢常发地区,怀孕母猪产前20~25天可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该苗对母猪安全、无副作用对仔猪黄痢的保护效果显著。另外,大肠杆菌多介苗对仔猪黄白痢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发病严重的猪厂可在1~2日龄,14~20日龄给仔猪接种本地菌株苗。
(6)降低应激反应
断奶、猪圈的改变,饲料成分的改变,饲喂次数的增减,饲料喂量的多少的变化要逐步过渡以减少应激带来的损失。仔猪去势选早期这样既方便又省力而且很少出血很好地预防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及后期仔猪水肿病。
(7)注意气候变化
根据天气情况把空气中传播的疾病,根据气象情况及预报资料,对疾病发生的时间、地域及感染家畜的种类和强度进行估计,且能根据天气可能生的变化预测疾病发生、发展、消亡的趋势,而使人们赢得宝贵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8)仔猪黄白痢防治新法
母猪产仔后,给其灌服0.02%高锰酸钾50毫升,仔猪每头5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
仔猪白痢预防最好是在7日龄时,每头肌注1毫升三七二止泻灵,背部涂擦止痢精2毫升,同时口服庆大霉素5万单位。
2.仔猪水肿病的预防
(1)加强断奶仔猪前后管理,饲料中增加些维生素、无机盐、蛋白质,避免饲料单一,以降低水肿病的发病率。
(2)圈舍要干净清洁,定期消毒,避免一些不良反应的产生。
(3)发现病猪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抗菌药物,也可添加磺胺嘧啶钠、大蒜等药物。
(4)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的要素,股肉注射或饲料中的维生素,不但能起到治疗效果,而且愈后还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5)对14~18日龄乳猪进行水肿疫苗的预防注射,每头1毫升股肉注射,有良好效果。
(6)不要从本病流行的地区购入新猪。
(7)对怀孕母猪要适当增加日粮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投入。可对母猪临产前21天耳根下注射基因工程双价K88、K99灭活苗,减少水肿病的发生。
五、仔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1.白痢的治疗
促菌生:每头1~2毫克每天1次,连用2~3天。
调痢生: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剂量口服,每天1次,连服2天。
庆大霉素:每日每头仔猪股肉注射2万单位,连用2~3天。
对于下痢严重的仔猪要进行补液以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致死亡,方法有二:一是静脉输液疗法,另一是补液盐口服液。
2.水肿病的治疗
股肉注射水腫抗毒注射液0.5毫升/千克质量,10%磺胺嘧啶钠0.2毫升/千克体质量,每日2次,连用5天。同时肌肉注射混合液即维生素B120.05毫升,股苷2毫克,维配丁胶钙0.05毫升/千克体质量,每日1次,连用3天用0.5%杀星注射液.25毫升/千克,炎痛宁注射液,每天2次连用一周。同时肌注维生素B12~3毫升,维生素B120.05~0.1毫升,股苷2~3毫升,每日1次。
总之,大肠杆菌病虽是生产实践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但只要积极预防,可大大降低其造成的危害以减少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侯国华.仔猪早期去势好处多.中国兽医杂志,2003.
[2]戚威理,黄兴国.畜禽疾病防治的新对策.当代畜牧,2003.
[3]李学立.预防仔猪下痢的综合措施.辽宁畜牧兽医,2003.
[4]代宝贵,等.猪水肿病的诊治体会.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
[5]楚凤玲,关静春.仔猪水肿病病例诊治报告.养殖技术顾问,2003.
[6]王进.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03.
[7]甘香.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
[8]王俊东.兽医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断奶仔猪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4
1 发病情况
2012年, 放城镇某猪场3月份先后从外地购进仔猪321头, 当时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良好。自4月6日至4月下旬有4头仔猪发病, 以后发病数量迅速增多, 先后共发病146头, 死亡75头。据养殖户介绍, 发病后找当地兽医医治, 曾用过青霉素、大青叶等医治过, 但疗效不佳, 不能控制病情, 速来本站诊疗。
5 药敏试验
对分离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对磺胺嘧啶纳、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其抑菌圈在15mm以上, 对青霉素等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6 防治措施
(1) 采取紧急措施, 防治疾病传播。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立即更换饲料, 提高清洁卫生, 饲槽内剩料及时清理。做好紧急灭鼠工作, 防止鼠类活动。做好消毒工作, 1次/d消毒, 消毒液要交替使用。2周后, 改为1周2次。对被污染的粪尿及病死仔猪作无害化处理。对场内所有猪只用磺胺嘧啶钠饮水预防1~3d。 (2) 药物治疗:对发病仔猪可采用磺胺嘧啶钠0.1g/kg体重肌注, 首次量要加倍, 早晚1次/d, 连续治疗2~5d, 并配合碳酸氢钠、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 中药配合治疗, 组方:柴胡150g、双花150g、菊花150g、茵陈100g、黄芩100g、茯苓100g、远志100g、生地100g、木通100g、车前草100g、琥珀15g等混合水煎, 可供10头仔猪1d内服, 拌料、饮水均可, 连用3~5d。
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治 篇5
关键词 现代兽医;中兽医;结合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用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相结合的方式对仔猪大肠杆菌病进行疾病预防与诊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西药可有效抑制并杀灭有害大肠杆菌,较为普遍的使用药物包括抗生素、沙星类、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等;中药在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同时还可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对机体状态起到改善与调节的作用。为此,旨在探究中兽医和现代兽医相互结合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的疗效,现将相关资料阐述如下。
1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诊断
1.1 中兽医诊断方式
中兽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采用“症状-病-证”[1]的判定方式,并以此来认识疾病本质,利于对疾病做出相对严谨的判断。若仔猪出现黄白痢症状,一般可按照泄泻病症进行判定;若出现黄白痢症状且发病时间较为漫长,仔猪体质较弱、遇冷泻重、口色淡清和四肢耳鼻不温等,可判定为虚寒泄泻;若仔猪体质较强、耳鼻发热、粪便水样兼有带血、苔黄腻等症状,可判定为湿热泄泻。包文斌[2]等对发病仔猪进行诊断时发现其四肢发冷、食欲减退、粪稀如水,全身皮肤冰凉,腹部出现鼓音,可见黏膜色泽较淡,脉象沉迟等,可判定为虚寒泄泻;张磊[3]等对15头仔猪进行研究分析,见其出现灰白色或排白色酱状污臭,精神萎靡,有些夹带血丝状粪便,舌苔厚而且口色微红等;少数体温升高、发生呕吐,为黄白色米汤样或浆糊样粪便等,后期频频拉稀,体温降低,迅速消瘦,皆可依据湿热泄泻的原理进行诊断与治疗。
1.2 现代兽医诊断方式
现代兽医主要是利用现今的一些医疗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依据该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临床症状等进行判定。通常情况下,可将仔猪大肠杆菌疾病归纳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水肿病等。
2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相关预防措施
主要通过现代兽医与中兽医两方面对该类疾病进行预防。其中,中兽医主要依据“治未病”的理念进行疾病预防。主张对未发病的仔猪进行预防,包括加强饲养管理、针药调理、疾病防治等方面;对于已经出现该类疾病的仔猪主张及时进行病情预防,防止疾病恶性发展。目前,疾病预防比疾病治疗更为重要,对于具有传染性质的大肠杆菌疾病来说,疾病预防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预防方案可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若疾病一旦发生,将造成很大的传染危害,且后期疾病治疗的程序也较为繁琐,降低饲料报酬,时间长了还会形成僵猪。因此,中兽医建议在仔猪日常饲料中加入适量的中草药进行疾病预防;现代兽医则主张更加细致的疾病预防方案。一是保证良好的卫生清洁工作,减少病菌传染的几率。在日常饲养时,每日应定时对圈舍进行清洁、消毒。二是刚产下的仔猪应给予初乳营养。生产前的15 d与40 d应给予大肠杆菌3价灭活苗对母猪进行注射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疾病预防效果。进行母乳喂养前,应及时对乳房做好消毒工作。三是生产后的7 d与生产前的7 d饲养人员应给予适量的乌梅散或白头翁散等中药添加于母猪的日常饲养中;此外,引进种猪时严禁从水肿发病区域引进。四是乳猪断奶时应逐日减少喂乳次,切记禁止突然断奶。五是对于小于3周龄的乳猪在日常饲料中应加大矿物质与维生素含量,尽量选择新鲜干净的饲料,做好饲料多样化;断奶初期,应逐渐加大精饲料的喂养。六是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现今还未颁布正式的生产疫苗,某些地方将菌株进行分离后制作成菌苗,在断奶前7 d给予2 mL于肌内注射治疗,其免疫效果较佳。
3 中西兽医相互结合的治疗方案
3.1 中医疗法
中兽医主张采用中药制剂进行疾病治疗。虚寒泄泻:治宜温中散寒、补脾益胃为主,药方选择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配合理中汤(干姜、当归、砂仁和苍术)适量加减;湿热泄泻:治法以清热燥湿、和中健胃为主,药方选择四君子汤加白龙散(白头翁、黄连、秦皮和龙胆草)适量加减;另外,还有伤湿泄泻型、寒湿泄泻型,分别用四君子汤加消导汤(山楂、神曲和厚朴)和四君子汤加小健中汤(桂枝、白灼、炙甘草、生姜和饴糖)适量加减。每日2剂,连喂3 d,母猪用乌梅散、白头翁散进行调理。
3.2 西医疗法
一是选择肌内注射或者服用四环素、氯霉素、生霉素、庆大霉素和磺胺类等药物进行治疗。二是每次给予1~3 mL的氧氟沙星进行肌内注射,或者给予0.5~1.0 g的氨苄青霉素给予肌内注射。三是将适量的地塞米松注射液、苯甲酸钠咖啡因注射液(1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混合后给予静脉注射治疗,1次/d,连续治疗2~3 d,并依据仔猪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用药与药物剂量等。
4 结语
对仔猪大肠杆菌疾病进行防治时采用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2种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疾病预防时,两者均采用未病先防。中兽医主张给予相应的抗体于母体内,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现代兽医则认为,应给予相关的现代医疗手段。同时,严格对仔猪进行检查后针对性给药并实现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疾病预防中,包括每日定时清洁圈舍卫生,做好母猪乳房的消毒等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将疾病感染概率降至最低,防治病菌的交叉感染。两种疾病防治方案相互结合,可实现对大肠杆菌病防治的优势互补,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同意与认可。
参考文献
[1]包文斌,叶兰,潘章源,等.大肠杆菌F18菌株敏感和抵抗基因型仔猪十二指肠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J].遗传,2011,33(1):60-66.
[2]包文斌,潘章源,朱璟,等.猪TLR4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资源群体间的差异表达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1,42(2):278-283.
[3]张磊,李永明,徐子伟,等.K88菌毛及其在仔猪断奶腹泻预防制剂开发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6):879-883.
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篇6
1 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下旬, 九台市某猪场从公主岭怀德购入仔猪400头, 体重在25~30 kg之间, 运猪车辆下午从公主岭起车, 晚间到家, 正赶上寒流, 下车后仔猪进行了混群分栏饲养, 第4天, 个别猪开始发病, 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咳嗽、呼吸困难, 到第9天, 病情逐渐蔓延, 猪群发病率达40%, 个别病猪出现死亡, 死亡率达20%左右。临死前猪只倒地侧卧, 四肢呈游泳状, 猪只耳尖发钳。笔者曾对发病猪群进行了治疗, 使用了氟苯尼考, 头孢先锋, 效果不够理想, 耐过仔猪后期生长缓慢。
2 剖检变化
我们对病死猪进行了剖检:胸腔、腹腔有黄色积液, 内有纤维素渗出物, 肺脏表面附着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心外膜上附着一层灰白色表现为绒豆腐渣样渗出物, 使心外膜和心脏粘连在一起, 呈“绒毛心”状。腹腔内肝脏、脾脏、肠道表面有大量渗出物, 将腹腔整个脏器包裹在一起,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关节肿大, 关节腔内有黄褐色胶冻样渗出物。
3 实验室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为了进一步确诊, 我们把病料送到了吉林农大实验室进行检测。通过细菌培养后镜检, 发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又经过生化鉴定和溶血试验, 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4 防治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猪舍环境指数, 减少猪群应激, 特别是长途运输, 减少运输疲劳, 避免捕捉, 尽量减少混群机会, 坚持定期消毒制度。对仔猪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免疫, 4周龄1次, 2周后再免1次, 仔猪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和土霉素, 连续1周, 水中加维他, 减少应激副作用, 增加仔猪的抵抗力。
治疗:及时隔离病猪, 将发病猪单圈饲养。对发病猪进行及时治疗, 在饮水给药的同时, 采用肌注给药, (1) 头孢噻肟, 肌肉注射, 每次50 mg/kg, 每天2次, 连用3~5 d, (2) 氟苯尼考:30 mg/kg, 每天2次, 连用3~5 d。
4 总结
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治 篇7
1 病例描述
发病栏仔猪共22头, 刚转入保育舍时皮毛光亮, 活泼好动, 两眼明亮、有神, 呼吸均匀, 摇头摆尾且有节奏感, 体温正常, 睡姿多为侧卧且不扎堆, 粪软、尿清, 被提抓时挣扎有力, 叫声尖而洪亮。4 d后发现突然死亡5头, 同栏其他仔猪被毛杂乱、无光泽, 采食量减少甚至不食, 精神萎顿, 姿势不正常;有2头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 如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站立不稳;栏内粪便少而干硬, 尿液少;精神稍好的仔猪见有人进入圈舍会抬头望天, 在饲养员扫栏时会围着饲养员转甚至咬其胶鞋或裤子[1]。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和死亡猪都是体格健壮的仔猪, 患猪精神沉郁, 呼吸急促, 呈腹式呼吸, 咳嗽, 眼睑水肿, 眼结膜潮红, 眼窝凹陷, 病死后体表不变色;有2头仔猪出现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的神经症状;有的站立不稳 (或者前肢支起、后肢瘫软) , 反应迟钝, 运动或起时发出尖叫 (疼痛反应) ;有的患猪肌肉震颤、麻痹、惊厥;有的患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测量体温, 发现1/2以上的猪只体温升高 (41.5℃左右) 。
3 剖检病变
剖检发现, 患猪喉管内有大量黏液, 部分猪只出现或多或少的心包积液, 包膜增厚, 心肌粗糙、增厚, 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且与心包粘连形成绒毛心;肺间质水肿;胸腔和腹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液;肝肿大, 边缘出血严重;脾肿大, 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 边缘有梗死[2];肝、脾表面被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腹腔粘连;肾乳头出血严重, 肾表面有出血点;切开后肢关节, 有透明浆液性胶胨状物质流出;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 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 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
4 病因调查
调查发现, 因栏内饮水器堵塞 (饮水给药后未及时清理) 而停水4 d, 新上岗饲养员未能及时发现, 造成仔猪因缺水应激而发病并出现急性死亡。
5 诊断
(1) 染色镜检。无菌采取病猪的心血、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关节积液直接涂片, 采取肺、肝、肾、淋巴结触片, 干燥固定后分别作革兰氏染色, 镜检。可见球杆状或双球状, 又可成短链状革兰氏阳性杆菌。
(2) 细菌培养。无菌取病变肝脾及心脏血液等病料接种于血液培养基, 37℃培养24~48 h, 可见细小柔软灰白透明针尖状的小菌落, 不溶血。挑取培养的典型菌落接种于血液培养基24 h, 挑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发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3]。
(3) 综合判断。结合病因调查结果、该场流行病史以及患猪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诊断为由缺水应激诱发的急性猪副嗜血杆菌病。
6 病理分析
因仔猪吸收的水分及营养物质严重减少, 造成体液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引起机体严重脱水, 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造成仔猪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 造成猪副嗜血性杆菌病急性发作甚至引起仔猪急性死亡。
7 预防与治疗
(1) 改善猪只饲养环境, 加强饲养管理, 经常检查饮水器是否堵塞, 保证供水正常;平时加强生产巡查, 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及早发现问题, 并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对断奶和刚转群仔猪尽量减少各种环境刺激, 保证饲料优质、饮水清洁, 降低饲养密度, 并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保健药品, 避免仔猪对断奶、转栏、免疫等产生应激[4,5]。
(3) 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制度和措施, 严格按照程序定期开展养殖场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消毒灭菌工作[6]。
(4) 免疫能有效预防仔猪发病, 特别是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对种猪进行免疫, 若是用自家苗 (最好能分离到该菌, 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 效果更好。对全场各阶段猪制定必要的保健计划, 根据该场疫病的流行史和流行趋势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并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操作。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 剂量2 m L。母猪:初免猪产前40 d首免, 产前20 d二免;经免猪产前30 d免疫1次即可, 剂量2 m L。仔猪:在7~30日龄进行初免, 过15 d再免疫1次, 剂量每次1 m L。
(5) 对症治疗。将发病仔猪及时隔离, 并采取强心补液的措施调节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 并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具体如下: (1) 头孢氨苄肌肉注射, 每次20 mg/kg·体重, 早晨肌注1次, 连用5~7 d; (2)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每次20 mg/kg·体重, 每晚肌注1次, 连用5~7 d; (3) 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 mg/kg·体重, 每天1次, 连用5~7 d。若该病严重爆发,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 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 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 口服纤维素溶解酶 (副株利克) , 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 缓解症状, 控制猪群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金合, 王居强, 陈益,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10) :104-106.
[2]华升, 梅书棋, 曾德芳,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6 (11) :7-10.
[3]王天有, 刘俊伟, 韩天河,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养猪, 2009 (2) :68-70.
[4]郑其升, 何家惠, 侯继波.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 2010 (1) :18-20.
[5]陈金山, 李任峰, 马金友,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J].动物医学进展, 2011 (2) :117-119.
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治 篇8
2011年5月12日, 云南省陇川县陇巴农场丙营分厂4队一自繁自养猪场, 有5窝断奶仔猪, 部分出现以气喘为主的疾病, 养殖户按一般呼吸道疾病治疗几天, 不见好转, 到陇把镇畜牧兽医站要求会诊。
2 临床表现与诊断
2.1 临床症状
患猪食欲减退、体质下降、被毛粗乱, 消瘦;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有的仔猪出现眼结膜苍白、皮肤苍白、被毛凌乱现象;个别猪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紫色丘状斑点、持续性腹泻;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用手触摸有“扎手感”;严重感染的3头仔猪, 体温升高至41℃, 关节肿胀、疼痛、侧卧、起立困难、一侧性跛行, 驱赶站起来频频咳嗽。
2.2 病理变化
剖检2头病猪, 内脏变化基本一致, 喉头有出血样气泡, 扁桃体肿大。胸腔和心包内有大量淡黄色积液, 胸腔有大量纤维素样渗出物, 覆盖心脏, 肺部可见间质性肺炎。肺脏、心脏被纤维素样物质包裹, 与胸腔粘连。全身淋巴结肿大, 股下淋巴结肿大3~5倍, 苍白, 切面呈大理石样, 肝脏、脾脏变硬。肾脏呈淡黄色, 表面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 肾乳头有出血点, 关节肿大、变形、切开肿大的关节腔, 可见有淡黄色样液体溢出。胃萎缩, 内壁溃疡出血。
2.3 实验室检查
采心包膜渗出物、关节腔渗出物、肺组织等到陇川县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菌体形态表现明显的多形性, 以纤细杆状者居多, 个别呈两极浓染的球杆状或长而弯曲的丝状菌体, 无鞭毛, 无芽孢, 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解情况、实验室诊断情况, 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初诊为猪圆环病毒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3 防治方案
3.1 治疗
(1) 对发病严重的猪进行隔离治疗。每日用药两次, 上午每头猪肌注20%多西环素, 按每千克0.1ml肌注, 再加黄芪多糖按每千克0.2ml肌注, 每日各一次;下午肌注柴胡注射液每千克0.2ml, 每日1次, 连用3d。 (2) 每吨水添加葡萄糖粉5kg, 强力多维500g, 连用5d。 (3) 每吨饲料添加肺源清预混剂 (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阿奇霉素) 1000g+免疫激活肽 (黄芪多糖) 1000g;以上连用7d。
经过2d治疗后猪群有明显好转, 采食量呈增加趋势, 经5d治疗后猪群已基本恢复健康, 7d后, 死淘2头, 其余全部痊愈。
3.2 预防措施
本病主要是由断奶应激引起的, 一般发生在15~30kg的小猪。目前, 因为圆环病毒病没有较好的疫苗, 所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更为重要,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保健意识;坚持自繁自养, 做到全进全出, 加强引种检疫工作;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定期消毒, 发病期间每天进行猪舍的消毒工作, 一般采用“消毒1号” (聚维酮碘) 1:1500+“消毒2号” (戊二醛) 1:1000交替使用, 效果更好;做好仔猪舍的防寒保暖、通风换气工作, 保持猪舍的环境卫生, 减少各种应激。
4 讨论与体会
猪圆环病毒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主要病原, 一般于断奶后2~3d或1周开始发病, 急性发病猪群中, 病死率可达10%, 耐过猪后期发育明显受阻。最常见的症状是猪只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陇川县的一些母猪养殖场常有该病的疫情发生, 制定相应防控方案, 落实好措施, 才能减少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嗜血杆菌引起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的仔猪,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该细菌寄生在仔猪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属于条件性细菌, 可以受多种因素诱发。患猪或带菌猪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他健康猪, 其他传播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目前, 只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化验室可做实验室检验, 故一般养猪场不易及时得到正确诊断。从该病发病情况分析, 主要与猪场的猪体抵抗力低, 环境卫生差, 饲养密度大有很大关系。
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治 篇9
2014年11月24日, 云南省梁河县勐养镇一母猪养殖场, 有2窝断奶仔猪, 部分出现以气喘为主的疾病, 养殖户按一般呼吸道疾病治疗几天, 不见好转, 到镇兽医站要求会诊。
2 诊断情况
2.1 临床症状
患猪食欲不佳、日渐消瘦、被毛粗乱;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有的患猪出现眼结膜苍白、皮肤苍白、被毛凌乱现象;个别猪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紫色丘状斑点、持续性腹泻;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用手触摸有“扎手感”;严重感染的3头仔猪, 体温升高至41℃, 关节肿胀、疼痛、侧卧、起立困难、一侧性跛行, 驱赶站起来频频咳嗽。
2.2 病理变化
剖检2头病猪, 内脏变化基本一致, 喉头有出血样气泡, 扁桃体肿大。胸腔和心包内有大量淡黄色积液, 胸腔有大量纤维素样渗出物, 覆盖心脏, 肺部可见间质性肺炎。肺脏、心脏被纤维素样物质包裹, 与胸腔粘连。全身淋巴结肿大, 股下淋巴结肿大3~5倍, 苍白, 切面呈大理石样, 肝脏、脾脏变硬。肾脏呈淡黄色, 表面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 肾乳头有出血点, 关节肿大、变形、切开肿大的关节腔, 可见有淡黄色样液体溢出。胃萎缩, 内壁溃疡出血。
2.3 实验室检查
采频死猪心包膜渗出物、关节腔渗出物、肺组织等到我县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可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菌体形态表现明显的多形性, 以纤细杆状者居多, 个别呈两极浓染的球杆状或长而弯曲的丝状菌体, 无鞭毛, 无芽孢, 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解情况、实验室诊断情况, 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初诊为猪圆环病毒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3 防治方案
3.1 治疗
3.1.1 对发病严重的猪进行隔离治疗。
2次/d, 上午每头猪肌注20%多西环素, 按0.1 m L/ (kg体重) 肌注, 再加黄芪多糖按0.2 m L/ (kg体重) 肌注, 各1次/d;下午肌注柴胡注射液0.2 m L/ (kg体重) , 1次/d, 连用3 d。
3.1.2 每吨水添加葡萄糖粉5 kg, 强力多维500 g, 连用5 d。
3.1.3 每吨饲料添加肺源清预混剂 (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阿奇霉素) 1 000 g+免疫激活肽 (黄芪多糖) 1 000 g;以上连用7 d。
经过2 d治疗后猪群有明显好转, 采食量呈增加趋势, 经5 d治疗后猪群已基本恢复健康, 7 d后, 死淘2头, 其余全部痊愈。
3.2 预防措施
本病主要是由断奶应激引起的, 一般发生在15~30 kg的小猪。目前因为圆环病毒病没有较好的疫苗, 所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更为重要,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保健意识;坚持自繁自养, 做到全进全出, 加强引种检疫工作;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定期消毒, 发病期间每天进行猪舍的消毒工作;做好仔猪舍的防寒保暖、通风换气工作, 保持猪舍的环境卫生, 减少各种应激。
4 讨论与体会
猪圆环病毒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 一般于断奶后2~3 d或1周开始发病, 急性发病猪群中, 病死率可达10%, 耐过猪后期发育明显受阻。最常见的症状是猪只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我县的一些母猪养殖场常有该病的疫情发生, 制定相应防控措施, 落实好措施, 才能减少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
一例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篇10
大肠杆菌具有抗药性,菌种繁多,是养殖场常见多发病原之一。天气突然变化、消毒预防环节做不好,就会使养殖场发生大肠杆菌病,让人防不胜防。2014年,我市一养鸭场发生了大肠杆菌病,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10月28日,天气突然变化,气温下降15℃,养殖户未能及时做好预防准备而使鸭群遭冷风袭击,一夜之间死亡十几只鸭,经专家剖检诊断为大肠杆菌病。
2 发病症状
鸭群采食量突然下降30%,多数鸭无精打采,有的低头打瞌睡,驱赶行动慢,反应迟钝;拉稀便,有白色尿酸,有饲料原色,还有的粪便有黄色、绿色稀粪混合。头颈部羽毛逆立,还有几只瘫痪,翅膀扑地行走。
3 剖检症状
对死鸭剖检,发现颈部肌肉瘀血,口腔黏膜红肿,气管轮出血严重,嗉囊空虚,表皮剥离困难;胸部肌肉有出血斑点,翅膀下有出血,翅尖有出血;心脏冠状动脉瘀血,心包膜有粗糙增生物;肝脏有白色的纤维素蛋白沉着物,还有黄色的坏死灶;脾脏肿大,呈乌枣状;小肠粘膜有出血点,盲肠有瘀血块,泄殖腔粘膜红肿、有出血;输卵管萎缩,卵巢有坏死的黄色的卵子硬块。有的腹腔内有黄色的积液和纤维蛋白渗出物。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手法取脾脏抹片,革兰氏染色5min,千倍油镜下检查,有阴性、致病性大肠杆菌,呈球杆状。并取样品分离培养24h和48h观察,挑取培养物按比例稀释,接种7日龄的小公鸡5只,结果有3只在接种的第3天发病、发热,其中有2只拉稀,在第5天死亡,剩下3只消瘦,在第7天死亡,确诊为大肠杆菌病。
5 处理与消毒
5.1 发病后立即用百毒杀1:1000稀释液高压喷雾,舍内外走廊、料槽及用具全部喷雾消毒一遍。
5.2 隔离消毒:对症状严重、拒食的鸭集中在舍的一个角落,进行紫外线消毒,并增加温度,使其保暖,提高抵抗力。
5.3 饮水消毒:取PP粉10g加温水1kg不断搅拌溶解,再加清水99kg稀释,饮水一次,每只鸭保证饮水50ml,达到清理肠道、扶持正常菌群的目标。
6 治疗
6.1 大群鸭饲喂抗菌药洛美沙星预混剂,每袋50g拌料50kg,连用4d为一个疗程。
6.2 在饮水中添加氨苄西林钠预混剂,每袋100g添加清洁的饮水50kg,一天饮两次,中间隔8h,连续饮5d为一个疗程。
6.3 增加营养支持:每天中午饮水中添加速补或速溶多种维生素,或2.5%的白砂糖,连续饮7d为一个疗程。
7 预防措施
7.1 建立消毒制度,强化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环境,减少大肠杆菌的含菌量,减少感染机会。
7.2 按季节调整饲料配方,保持充足的营养,提高免疫系统的抗菌力。
8 结果与小结
经用上述方案治疗与抢救1周,基本控制了病情,追访统计共死亡鸭137只,占发病率的37%,消耗药费1千多元。
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断与防治 篇11
1 发病情况
该市某猪场有生猪230余头, 2012年11月12日有多头母猪产仔, 同期产下幼崽43只, 饲养3日龄时突然有12头仔猪相续发病, 突然出现拉稀腹泻病症, 排出粪便呈浆状, 颜色呈乳白色或淡黄绿色, 腥臭而粘腻, 部分仔猪粪便中带有血丝, 采食量减少, 病发时曾请村兽医治疗后未见好转, 病情随之恶化, 已有4头死亡。养殖户见事态严重遂请笔者前往诊治。
2 临床症状
临场观察发病仔猪典型的症状是严重拉稀腹泻、排出乳白或淡黄色或灰黄色混有小气泡并带腥臭的水样粘腻粪便, 几分钟即拉稀1次, 后躯及尾巴沾满污粪。病猪表现口渴、精神沉郁、被毛粗乱、体温正常、畏寒、吃奶减少或停止吮乳、无呕吐现象, 严重脱水、皮下消瘦、双眼下陷、肛门周围和腹股沟等处皮肤发红, 昏迷而死。病死的仔猪皮肤干燥、皱缩、肛门敞开。
3 病理变化
剖检死亡仔猪和濒死猪可见仔猪颈部、腹部皮下水肿, 肌肉呈苍白色。最明显的病变变化是肠道黏膜急性卡他性炎症, 十二指肠尤为严重严重, 空肠、回肠次之, 结肠较轻。肠黏膜有肿胀、充血、出血、肠腔充气等病症, 肠内充满腥臭味黄白色内容物,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切面多汁。心、肝、肾等实质性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或小出血点, 肝肾有小凝固性坏死灶, 少数病例脑实质有小软化灶。
4 病原分离和鉴定
4.1 镜检
无菌操作取5头仔猪病料 (小肠前段) , 分别接种于马丁肉汤、厌氧肉肝汤、血液平板、普通琼脂平板, 37℃经24 h需氯、厌氧培养观察, 需氧培养肉汤高度混浊, 血液平板长出较大的浅灰色菌落, 呈β溶血, 厌氧肉肝汤微混, 将分离到的五株菌株分别涂片镜检,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4.2 生化试验
将分离到的5株菌株分别接种SPS琼脂板, 37℃经24 h培养观察, 长出粉红色菌落, 选典型菌落做生化试验, 结果, 靛基质阳性、V-P阴性、MR阳性, 不利用枸橼酸盐, 初步定为大肠杆菌病。
5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症状和病变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仔猪大肠杆菌。
6 防控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仔猪黄白痢一直是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顽疾之一, 对于该病的防治应采用以改善饲养管理, 加强卫生防疫为主的综合措施。在饲养管理中要注意猪舍饲养密度不宜过高, 同时注意保暖通风。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供给哺乳母猪全价饲料, 促使母猪分泌更多更好的乳汁, 保证仔猪正常发育和生长。不可过早断奶, 1周龄左右应合理补饲全价仔猪日粮, 让其自由采食, 以满足快速发育的仔猪机体对糖、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需要和促进消化器官早期发育, 提高抵抗力。
6.2 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对病猪污染过的猪舍、用具等器材要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和1%的百毒杀交叉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杀死猪舍中的大肠杆菌。同时对出入猪舍的人员进行消毒、换鞋等卫生措施, 各种饲养用具要严格分开, 不得混用, 防止疾病的传播。
6.3 治疗措施
对患病仔猪进行隔离治疗, 肌肉注射痢炎宁或痢菌净注射液, 每次每头5~10 mL, 每日1~2次。另外用土霉素1 g加少许糖和口服补液盐溶解与60 mL水中, 每次5 mL, 每日2次口服。对病情严重仔猪, 除上述方法外, 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在葡萄糖盐水中, 加入适量抗生素、地塞米松2 mL和10%维生素1~2 mL;为防止酸中毒, 还可用3%~5%碳酸氢纳。以上药物均连用3 d。
3 d后回访该户主, 发病仔猪已完全恢复正常, 精神旺盛, 采食正常、排粪恢复正常, 其它健康猪无发病征象。建议畜主对康复的仔猪饲喂量逐渐增加, 辅助喂适量米汤或粥, 以调理仔猪的脾胃, 使其尽快康复。
7 体会
7.1 治疗时应全窝给药。
最好先做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 选用敏感药物, 两种药物同时使用, 防止产生耐药性菌。在有本病的猪群中, 也可进行药物预防, 仔猪出生后马上用抗菌药物口服或注射, 连续数天, 但不可与动物微生态制剂同时应用。
7.2 本病的暴发与仔猪的抵抗力、环
境条件及饲养管理措施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除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外, 还应加强日常卫生与饲养管理工作, 减少环境诱因及应激反应;在母猪临产时要注意猪体清冼与消毒及空产床的消毒等工作;做好母猪产前补硒和仔猪产后补铁与补硒工作;确保保育舍内一定的保温和干燥效果;对已发病的猪只应及时搞好隔离消毒和选用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等, 从而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
7.3 免疫接种是有效预防该病暴发的一个重要措施。
【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治】推荐阅读:
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12-06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06-14
生猪大肠杆菌病诊治12-20
肉鸡大肠杆菌病诊治01-03
犊牛大肠杆菌病诊治01-27
仔猪沙门氏菌病诊治07-07
新生仔猪溶血病诊治论文09-20
仔猪葡萄球菌病诊治12-05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报告11-09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09-19